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优化营商环境总结

银行优化营商环境总结

时间:2023-01-09 15:09: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优化营商环境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银行优化营商环境总结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认真落实省、市、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以培育和扶持成长性好的民营企业为目标,以走访座谈为有效形式,以诚信建设为保障,结合国家《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积极探索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问题的新途径,进一步创新服务内容,加大帮扶力度,全面落实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的统一,提高服务质效,拓宽创业环境,加大帮扶力度,努力营造人人争先创业、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活动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2012年7月中旬至月底)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资金。各基层所要依据当地行业特点和实际,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对本辖区企业发展面临资金“瓶颈”的企业调查摸底,有重点地把信用良好、知名度高、技术含量高,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对非法的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企业,要依法加大查处力度,坚决予以淘汰,为生态环保、高新技术、资源节约企业腾出市场、环境和资源空间,促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在走访过程中要确保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情况、项目情况、资金需求、贷款用途等方面的资料真实可靠,为诚实守信、有贷款意向的民营企业建档立案,应让银行能全面了解企业的各种信息,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生产经营、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情况,争取银行的信任与支持。

(二)筛选推荐阶段(2012年8月上旬)

各单位要对调查摸底中有资金困难的企业,进行梳理。各工商所要召开所务会,必要时也邀请镇上分管领导或部分企业对拟向银行推荐企业进行反复研究,在充分交流讨论、科学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真正挑选出在当地诚信程度好、效益和发展前景大的企业。各工商所所长与当地银行主管领导进行对接,确定出有签约意向的放贷企业名单。经分局初步审查并确定为初审诚信单位后,推荐给银行。特别是对我区纳税前40名的骨干要按照我局出台的[2012]34号文件,即工商分局关于发挥职能作用促进骨干企业和纳税大户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认真贯彻落实。如它们有资金方面的困难要优先向银行部门推荐。

(三)研究确定阶段(2012年8月中旬)

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形式解决“企业上门贷款贷不到,银行上门放贷贷不出”的现状。各单位要及时为企业和银行提供相关信息,反馈银行和企业的相关意见,使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沟通、交流畅通无阻。对银行部门初审意向放贷企业,各单位要结合我局信用工程建设与各银行进行再次协调沟通,让银行对企业加深了解,促成对参与活动的企业优先安排信贷资金,确保将信贷扶持落到实处。每个工商所要选出3家达成签约意向的企业靠上协调和指导,确保洽谈签约工作顺利开展。

(四)签约放贷阶段(2012年8月下旬)

在确定好银企对接意向放贷企业名单后,适时地邀请区委、区政府的有关领导,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有关主管领导,贷款意向企业签约代表召开银企洽谈会启动仪式,签定贷款意向书。企业要确保贷款资金用于其申请贷款项目,实行专款专用,企业要按签约规定,按时向银行还本付息,不逃废、悬空金融债务。在充分总结经验、完善模式的基础上,在全区广泛、逐步、深入把此项活动开展下去,达到企业不再为贷款问题而困绕,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五)回访反馈阶段(2012年9月上旬至12月底)

各帮扶科室、所要把银行已签约意向的企业,特别是发放信贷资金的企业,要主动做好跟踪服务,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回访,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苗头性问题。要经常地、主动地和银行交流沟通,共同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各所要安排专人负责协调企业与银行的贷款落实情况,协调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合情况,并及时反馈企业和银行的合作情况,对难以落实的贷款项目,及时向企业做好解释工作。要督导企业主动向开户行提交年度经营计划,通报重大经营决策,及时报告重大、突发事件。不断强化经营者素质,提高经营决策水平和市场判断能力。加强物流、资金流管理,减少产成品库存积压和应收账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决策责任制,减少决策失误。要遵循“诚信”原则,切实履行合同。同时,将有逃避银行债务行为,制造虚假财务数据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建议银行不再对其实行贷款,对涉及到法律问题的依法进行处理。对部分资金注入后企业发展明显好的其做法和经验要及时进行总结推广。同时,对一直保持良好信用的企业实行优先贷款,安排下一年企业培育工作。

三、组织领导

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分局成立银企洽谈协调领导小组,局长为组长,局领导为副组长,企业注册局、个私协、各工商所所长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单位要把银企洽谈解资金难,促进市场主体繁荣健康发展,列入重要日程,通盘考虑,统一安排。要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确保为帮扶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局有关成员将按照年初工作目标对帮扶情况进行考核验收。此次考核结果作为年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把银企洽谈工作抓在手上,抓出实效,不走过场。各科室、所在积极向当地银行推荐优质客户的同时,不得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调查和审批工作。

第2篇

2019-07-17

19:43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余丽

为纵深推进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现全省不动产登记“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近日,省委改革办(省跑改办)、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大数据局、浙江省税务局、浙江银保监局联合制定了《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企业不动产登记“一件事”便利化行动方案》。

总体目标

围绕“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减费用”,突出机制创新和技术引领,构建规范高效、便民利民的不动产交易登记“浙江样板”,持续领跑全国。

分类落实“五减”要求

实现一般登记4个工作日、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内办结;一般商品房交易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提交的申请材料压缩至4件以内,群众办理环节压减至1个以内;异议登记、查封登记、抵押权注销、地役权注销、预告登记注销等事项实现“即时办理”。

全面推进不动产登记“网上办”

实现不动产登记事项100%可通过网上申请。建立银行抵押贷款与不动产登记协同办理机制,实现抵押登记全过程“网上查、网上办”“一次不用跑”,年底前实现“网上办”实际办结率达到50%以上。

进一步提高实体企业不动产登记便利化获得感

基本实现“标准地”供地的土地使用权首次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提交材料减少50%以上;已办理房地不动产统一登记客体无变化的厂房、仓库类转移登记纳入“即日办理”。

主要举措和亮点

(一)建立不动产网上(掌上)登记中心

完善浙江省政务服务网不动产登记“一窗云平台”,9月底前建立“不动产网上(掌上)登记中心”,在浙江政务服务网、浙里办APP提供“一网通办”服务,构建

“外网申请、内网审核”模式,实行网上查询、网上签约、网上申请、网上预约、网上预审、网上完税、网上缴费和网上开具电子证明等不动产登记“网上办”。

(二)深化不动产登记集成服务

加强部门协作,取消可以通过网上办理、数据共享实现的事项、环节,不再进行不动产交易合同的面签确认。

优化不动产登记、交易、税收集成服务,各地可以采用委托等方式,整合到一个牵头部门统一行使;已经划转或委托的,上级主管部门加强业务指导。

优化税费缴纳方式,在9月底前通过不动产登记共享数据先行进行查询核税。推进商品房转移登记与相关联的抵押登记等一并申请、一并受理与审核。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试行新建商品房首次转移登记“一证通办”,购房人凭身份证办理商品房首次转移登记,实现“零资料”办理。

(三)创新企业不动产登记服务

推动项目审批与公共服务数据共享,由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通过省公共数据平台,自动推送企业用地不动产登记所需的材料和测绘成果。

12月底前,地名管理部门健全完善地名数据库,对非因企业原因发生的不动产坐落、地址变化需要办理变更登记的,经申请由不动产登记机构通过地名数据共享直接办理变更登记。

做好企业融资、转贷、续贷、变更事项等涉及的不动产抵押登记工作,通过与金融机构信贷数据的共享,减少企业抵押融资成本。

(四)建立银行贷款与抵押登记协同办理信息平台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部门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协同办理抵押登记机制,12月底前建立不动产抵押登记协同办理平台,实现不动产抵押登记网络化的查询、登记、注销等功能。

将抵押登记服务场所延伸至银行网点,协作银行可以依法在线查询不动产权利人、抵押登记、预告登记、查封登记等不动产登记信息,提升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

(五)拓展不动产登记延伸服务

12月底前实行不动产转移登记与关联公共服务事项联动办理,群众在申请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的同时,可以一并申请办理水、电、气等过户关联业务。

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不动产登记和户口迁移联动办理机制,探索推进不动产登记与公证协同办理机制,有效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水平。

(六)强化不动产登记数据基础

加快不动产登记存量数据整合与质量提升,形成完整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库。基于省公共数据平台,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集成机制。

推进“综合测绘”,将房屋测绘成果审核与不动产登记机构职责整合,加强不动产登记权籍调查,实现不动产测绘成果统一审核入库。

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部门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推进落实过程中的问题。

各市、县(市、区)结合实际落实分工,明确工作任务,精简优化环节,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2.加强统筹协调

各地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改革办(跑改办)统筹,自然资源、发改、公安、民政、财政、建设、市场监管、大数据、税务、银保监等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协同,形成合力,建立日常协调机制,及时解决问题,稳步推进工作。

3.加强队伍建设

优化不动产登记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不动产登记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加强不动产登记窗口建设,开展不动产登记窗口便民利民服务先进集体创建评比活动。试行不动产登记职业责任保险制度,有效化解不动产登记履职风险。

4.加强督促落实

第3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demand of virtu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design the venture experiment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in order to sol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general lack of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tries to inspir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wareness and enhance their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design of entrepreneurial virtual experiment, optimiz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venture virtual experiment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core.

P键词: 创业虚拟实验;创业能力 ;综合实验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virtual experiment;entrepreneurial ability;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202-03

0 引言

国外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虚拟仿真实验教育,国内对于虚拟仿真实验教育起步较晚,且大多在理工科类专业开展,对于经管类的虚拟实验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急需加强。教育部在2013年启动开展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和虚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改革建设的新方向。本文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建设为契机,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的创业教育,设计创业虚拟实验、优化实验流程、搭建实验环境,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创业虚拟实验,达到启发学生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能力的目的。

1 国内外高校的创业教育分析

创业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就业的共同政策取向,创业教育日渐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国内外的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学者们对大学生创业研究倾注了很多注意力。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国内外高校的创业教育进行分析,对开展创业教育和实施创业虚拟实验提供有益参考。

1.1 国外创业教育的特点

创业教育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Myles Mace教授开设的《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被创业研究者公认为是创业教育中的第一门课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学的创业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1.1 注重创业体验教育

政府、社会、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创业过程,很多企业主动面向高校提供实习培训基地,一些企业或投资人甚至直接帮助学生创业。如日本工业大学就特别重视社会企业的广泛参与,形成了社会参与下的高校发展模式。日本的很多企业主动面向高校提供实习培训基地,为有发展潜力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风投;高校依托自身的科研优势与科研项目,积极与地方企业开展合作,在技术与创新方面为当地企业提供支持与帮助,进而达到高校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目标。

1.1.2 注重创业资金的筹措

创业资金是创业起步的关键性要素,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企业资金的筹措成为西方国家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从美国开设创业教育较早的斯坦福大学来看,主要是以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为理念,鼓励教师创办企业,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研发项目中去。同时学校还颁布了“Stopping Out”的校规,学生可以随时停止一年学业去创业,然后继续回校读书,这种弹性的学业制度为学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此外,斯坦福大学对在校学生设立创新创业的启动资金,为学生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1.1.3 注重创业并与专业教育结合开展

哈佛大学的创业教育课程紧密结合商业实践,不仅开设创业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通识类课程,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谈判,还进行领导力、执行力、沟通与谈判等创业所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创业特质,系统性的对创业方面进行教育教学。

1.2 国内创业教育的分析

目前,在我国2/3的院校开设与创业有关的课程和讲座。从内容来看,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在宏观层面涉及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实务,在微观层面深入到了创业倾向、创业意愿、创业素质、创业技能、创业融资等方方面面。经过近些年的努力,社会各界都积累了一些有效的提高创业能力的方式方法。归纳起来,目前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主要有创业课程教育、创业大赛、高校创业园区、校外创业基地等四种模式。其中创业课程教育注重创业知识的培养,无法提供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计划大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但学生无法体验创业过程,且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与;校园创业园区虽然提供了体验创业的平台,但是需要学校提供场地和实施管理,并且其惠及的学生比较少;校外创业基地虽然可以进行创业能力实战训练,但是需要学校对外协调并与企业配合,组织难度大。经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有的各创业能力培养模式都具有明显的优缺点。本文提出采用创业虚拟实验让每个大学生都能亲自体验和感受创业,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惠及到全体学生。

2 创业虚拟实验的设计与实现

创业虚拟实验是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知识和能力而开设的一门多专业协同综合实验。该实验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综合能力为目标,采用自主式、非线性的实验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通过搭建多方位高仿真的虚拟经济社会环境,设计动态市场竞争模型模拟市场主体间的合作、对抗,自主研发智能信息平台支撑复杂实验环境建立了一个基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高峰体验教学平台。

2.1 创业虚拟实验的流程设计

创业虚拟实验分为动员培训、团队组建、商业计划、模拟实战和总结反思五个阶段。其中动员培训主要使参与的学生了解该实验的目标、要求和进度安排等。团队组建是由学校人力资源专业学生所组成的猎头公司拟定招聘方案,在全校范围内,采取无领导小组的方式招聘CEO,再配合CEO完成团队组建,另外人力资源企业还需参与企业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商业计划是指各团队按照在仿真市场中所扮演的不同类别角色,以市场调研为基础完成相应策划书的撰写,再通过模拟融资情景的方式进行答辩。答辩通过的团队方可进入后续模拟实战阶段,未通过的团队需完成策划书的修改并重新进行答辩。模拟实战环节是指指导教师根据通过答辩的学生团队数目统筹安排其进入相应轮次的模拟实战,市场主体中的供应商、制造商、政府机构、银行等各类角色在2-3周内完成共6个季度的模拟经营活动。总结反思是要求学生团队整理经营过程中的原始单据凭证资料、撰写总结报告,通过组织开展季度市场效益分析会、角色经营结果分析会、学生实验沙龙,总结实验经验、分享实验心得、反思存在的问题。实验流程图如图1所示。

2.2 创业虚拟实验的环境搭建

创业虚拟实验所构建的仿真市场环境现已形成由供应商、制造商、政府机构、银行、保险公司、电子商务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企业为主,IT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媒体报社、律师事务所为辅的12种角色相互联系的复杂市场结,主要分为仿真市场、市场管理与服务机构两大部分。

仿真市场由供应商、制造商、政府机构、银行、保险公司、电子商务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企业等角色组成。创业虚拟实验以制造行业(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线展开,因此,仿真市场的中心是制造企业。其他企业的业务主要是为配合生产制造公司开展相对完整的生产经营活动而设置,通过交易活动与生产制造公司发生业务联系。

市场管理与服务机构是为以生产制造公司为主的仿真企业有序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协调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规范仿真市场竞争环境,提供企业经营所需的信息、资金、人才、物资而设立的,主要包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质检局、银行、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企业等。在创业虚拟实验中,生产制造公司与外部相关部门是主体与辅助的关系,他们在实验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以提高仿真实验的仿真效果。

在整个仿真市场中,同一个行业内的市场主体既是竞争关系,也是合作关系;不同行业之间既有服务的关系、也有供求的关系。他们所处的市场环境完全相同,但每一个市场角色都可以根据其经营状况做出不同的经营决策,同时每个市场角色所做出的决策也会对整个市场的环境产生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为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提供了一个广阔舞台,在经营对抗中训练其专业技能并锻炼逻辑思考与应变的能力。创业虚拟实验市场结构图如2所示。

3 结束语

现实的创业过程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过程,大学生作为初始的创业者比较稚嫩,耦合创新创业教育和虚拟实验教学,本文力图做到完善学生创业虚拟环境,优化创业虚拟实验流程,让大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创业,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试错平台,我们将不断努力,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刘荣.美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94.

第4篇

保险公司陷入车贷险泥潭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汽车开始走进百姓家庭,成为居民消费的一个新的热点。据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比1998年增长了286倍。银行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为保险公司车贷险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一时间,车贷险市场热闹纷繁。

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于车贷险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暴露,赔付率和逾期率持续居高不下,给保险公司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到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和偿付能力安全,各公司被迫陆续停办了该项业务。车贷险的停办,给处于快速发展中的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一个不小的打击,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那么,车贷险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一是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产生的道德风险。车贷险业务,是基于信用基础上的一种担保责任,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其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目前,我国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的信用体系都尚未建立起来,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无记录,也没有建立对失信人的制约和惩罚机制,使得违规失信的成本低廉。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已经成为阻碍车贷险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不足产生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业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把车贷险与其它保险业务的管理混为一般,没有针对车贷险的风险特点,建立专门的业务操作流程和核保核赔制度,现有的制度也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对分支机构经营车贷险业务不加控制,任其发展,导致业务质量低下,与银行、汽车经销商的合作缺乏平等的基础,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不到位,资信调查工作流于形式,程序不规范,审核不严格,对追偿工作不够重视,没有配备专职人员开展逾期贷款的催缴和追偿。

三是不正当竞争产生的市场风险。目前,保险产品的同质现象严重,产品营销和服务的差异化程度低,保险公司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使得价格仍然是一种主要的也是有效的竞争手段。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保险公司除了降低费率外,还普遍存在通过协议扩大保险责任、取消免赔额、降低首付款比例甚至零首付、高额手续费返还等违规现象。不规范竞争的结果使得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增加了、经营成本提高了、业务质量下降了,导致赔付率居高不下,直至出现亏损。

四是汽车关税不断下调产生的价格风险。加入WTO后,我国汽车进口关税不断走低,两年时间内最大降幅在40%以上。车价短期内的大幅度下降,造成部分贷款购车者所承担的还贷额度甚至高于新购车价,也使得一些新车的性价比高于所购车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还贷意愿。部分不讲信用的购车者宁愿损失已支付的银行贷款,也不愿意再继续履行合同,故意钻政策空子,以车抵贷,放弃还款。

五是银行、汽车经销商风险责任缺位产生的外部风险。银行和汽车经销商是车贷险经营的重要环节,也是车贷险风险控制的重点。在银行、保险公司、汽车经销商三方合作过程中,迫于竞争的压力,保险公司往往通过协议将银行和汽车经销商应承担的责任转移给自己,造成在车贷险业务经营过程中银行、汽车经销商的风险责任缺位。由于有保险公司做担保,弱化了银行的责任意识,多数银行缩减了资信调查程序、降低了审核标准、放松了对贷款人的跟踪管理。这种失衡的合作关系导致车贷险的风险管理链条出现断裂,产生风险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追偿难也是影响车贷险业务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抵押物的处置渠道不通畅、相关制度不健全,逾期贷款的追偿周期长,成本高、成功率低等问题,造成基层保险公司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如何看待车贷险市场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2002年全国汽车产量达350万台,2003年1-8月生产汽车283.4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36.8%.据预测,中国汽车产业正向汽车生产国迈进,未来3年将释放出500万辆的消费潜能。2008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将达到630万辆,到2013年中国将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

在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银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的推出,有力地推动了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据人民银行统计,2003年1-10月,全国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新增665亿元,全年新增贷款可望达800亿元。

相对于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现有的银行贷款规模远不能满足需要。目前,在全球汽车销售中70%是通过融资贷款方式实现的,在美国更是达到了80%,而我国这一比例不足20%,发展空间巨大。正因如此,专门从事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并提供相关金融服务的汽车金融公司应运而生。有专家分析,由于汽车金融公司的参与,我国汽车消费贷款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每年将产生700-1000亿元的汽车消费增量资金。在汽车消费贷款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保险公司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汽车金融公司的出现对车贷险业务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首先,车贷险对银行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的推动作用巨大。目前,银行办理汽车消费贷款业务虽然有自然人保证贷款、房产(新车)抵押贷款、有价证券质押贷款、信用贷款等方式,但保险公司提供的车贷险仍是最主要的贷款方式。根据一项调查,江苏省各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采用车贷险方式发放的占业务总量的80%以上。受江苏省车贷险市场整顿,以及人保、平安等保险公司停办车贷险业务的影响,江苏省各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增幅明显减缓。如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2003年1—7月汽车消费贷款月均增幅保持在2.7亿元,8月份仅增加3900万元,9月份更是出现负增长。交通银行无锡分行原先的日业务量每天20笔左右,8月份后每天不足5笔。保险公司暂停车贷险业务后,银行也在积极寻求新的安全的替代方式,如加强与担保公司合作、强化贷款人的资信调查、扩大信用贷款的范围和比例等。但是,受担保公司资金实力弱、社会信用基础差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措施目前均难以取代车贷险的地位,而且,这一状况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其次,短期内汽车金融公司不会对银行的汽车贷款业务产生大的影响。一是汽车金融公司从申请筹建到开业需要一个过程,最早2004年6月前后才能营业,二是汽车金融公司的经营区域有局限性,不能设立分支机构,且同一法人不得投资一个以上的汽车金融公司。可以预见,除部分中心城市外,大部分地区的汽车贷款业务仍将是银行的天下,三是汽车金融公司只能通过接受股东单位存款、向金融机构借款等形式募集资金,融资渠道狭窄、资金量不足将成为汽车金融公司业务发展的瓶颈,四是汽车金融公司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有一定的限制,使其无法通过利率杠杆配合母公司实施产品促销,也就无法发挥其整体优势:五是汽车金融公司设立的门槛过高,5亿元的最低注册资本和不低于40亿元的总资产要求,把国内众多企业拒之门外。受上述因素影响,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短期内难有大的作为。

第三,随着汽车金融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以及宏观政策环境的改善,将有助于加强汽车行业与保险行业在产品。客户资源、资本等方面的合作。一方面,保险产品是汽车金融公司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重要内容,包括机动车辆保险、第三者责任保险等,另一方面,车贷险也是目前汽车金融公司解决贷款担保瓶颈的重要手段。同时,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环境的放宽和投资渠道的逐步拓展,保险资金可以投资设立汽车金融公司,不仅拓展了保险业的发展空间,还可以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2002年,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利润占通用公司总利润的35%以上、福特汽车金融公司的利润也占福特公司总利润的20%以上,可见汽车金融服务领域投资收益丰厚。

积极推动车贷险良性发展

保险公司根据市场存在的问题暂停车贷险的经营,是公司经营管理走向成熟的表现。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2003年8月南京保监办对无锡市车贷险业务问题严重的4家产险公司给予停业3个月的处罚,至今期限已满,但仅有1家公司提出了恢复申请,足见保险公司对车贷险经营之谨慎。车贷险真的就没有发展的空间吗?根据笔者的分析,目前车贷险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保险公司的经营机制、管理能力还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完全可以通过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机制创新加以克服和解决。

(一)提高对发展车贷险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发展车贷险是做大中国保险业的需要。随着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车贷险业务本身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发展车贷险还可以带动机动车辆等相关保险业务的发展。据测算,车贷险对机动车辆保险的带动比例为1:1.9:二是车贷险在推动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发挥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社会管理职能;三是发展车贷险有利于优化银行信贷资产结构,防范信贷风险。由于车贷险的拉动,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发展迅猛,占消费贷款的比重不断上升,改善了银行的信贷结构。同时,银行通过车贷险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使得汽车消费贷款的不良比例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促进了汽车贷款业务的良性发展。最近有报道称,银行汽车消费贷款坏帐率骤增,个别银行的坏帐率预期达二成,直接原因就是车贷险的全面停办。

(二)加强业务管理,实行专业化经蕾。车贷险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管理风险,因此,加强对车贷险业务的管理,实行专业化经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是管理机构的专业化。应建立专门的业务管理机构,实行授权经营、集中管理的经营模式。考虑到汽车消费贷款业务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车贷险的经营权原则上也应控制在中心支公司,对个别经济发达、汽车信贷业务量大的县市可适当延伸。同时,在同一地区实行业务集中经营,即只授权一家分支机构经营车贷险,不宜遍地开花,既可以有效避免内耗,也有利于加强业务管理。二是管理制度的专业化。车贷险业务经营环节多、操作程序复杂,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业务健康发展的基础。管理制度的专业化就是要按照车贷险业务风险的巨灾性、隐蔽性和滞后性特点,建立专业化的风险控制体系、业务处理流程、核保核赔制度、财务核算制度,实现业务管理的标准化。三是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要充实管理力量,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培训内容除了保险专业知识外,还应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汽车产业政策、银行信贷业务等相关知识。

(三)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营销模式。车贷险业务涉及银行、保险、汽车经销商、消费者等各方利益,车贷险的经营离不开银行和汽车经销商的支持与配合。因此,保险公司与银行、汽车经销商之间是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合理分担风险,彻底改变以往银行只注重发放贷款、汽车经销商只管卖汽车,而风险由保险公司独家承担的不合理状况。银行要充分发挥在资信管理和债务追偿方面的专长,严格审贷条件和程序,利用网络优势和帐户管理手段,加强对逾期贷款催缴和赔款的追偿。汽车经销商也应承担起部分市场风险,要确保汽车质量、提高售后服务水平。保险公司在市场有需要、风险可管控的前提下,应积极开展车贷险业务,努力为经济发展全局服务。

(四)加强市场研究,加大产品创新力度。车贷险属于新兴业务,保险公司业务数据积累不够充分、管理经验不足。加强对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和车贷险市场的研究,及时发现和总结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公司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可以有效地防止风险的扩大。例如通过对赔案的分析发现,法人类、营运类、工程机械类业务的出险率高,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产品创新,采取细分客户群、缩减保险责任、提高首付款比例和担保条件、限制抵押物用途等方式来预防和降低可能由此产生的风险。在产品创新过程中,要加强与银行和汽车经销商的协调,确保相关责任及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第5篇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实践 对策

1.发展普惠金融的实践

1.1构建普惠平台,延伸服务触角。在村一级建设“微银行”,贯通了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在辖内各行政村布设“桂盛通”便民服务点380个,城镇社区布设“桂盛通”商户便民服务点100个,农民持存折、银行卡均可办理小额取现、存款、转账、汇款等业务,实现农民“足不出村存取款、足不出村参保缴费、足不出村领取待遇”的金融服务。

1.2立足薄弱领域,鼎力服务“三农”。在经济增速下行、企业经营效益下滑的背景下,桂平联社始终坚持“农民自己的银行”、“桂平人的银行”的市场定位,强化社会责任,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对库区移民生产生活贷款一律执行基准利率下浮10%,困难农户子女上学、治病医疗、扶贫开发及计生诚信户等扶贫济困的农户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一般农户经营性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不得超过10%-20%,并切实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十二五”期间,累计发放涉农贷款156.78亿元,有力助推了地方经济发展。

1.3致力创新升级,提升服务水平。2015年以来紧跟国家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的步伐,启动网上商城平台――利农商城,与便民点进行线上线下结合打造“升级版便民点”,使农村客户足不出户就可购买到日用消费品和农资产品。并不断创新,推出企业流动资金循环贷款、贫困学生助学贷款、库区移民权利质押贷款、农民工创业贷款等特色农业贷款产品。

2.实践普惠金融遇到的困难

2.1经济转型升级大势,冲击普惠金融的实践。在当前结构调整阵痛期,由于普惠金融服务以覆盖弱势产业弱势群体为主,加剧了农信社的经营风险,开展普惠金融的盈利模式和创新能力亟待实现新的突破。

2.2信贷供需矛盾突出,资金利用效率偏低。“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迅速,信贷需求旺盛,但保障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的要求落实得不到位,导致一些商业银行农村资金流入城市,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信贷供需存在较大缺口。

2.3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转型提质任务艰难。由于受政策及自身创新能力等因素影响,业务品种仍然单一,产品创新能力不强、未能有效满足金融消费者的需求。

2.4金融生态环境欠佳,促进普惠金融的政策亟需理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配套措施有待完善。农民住房及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缺乏配套支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作物收成权、农业设施等抵押担保手段滞后,“三农”政策性担保体系不够健全;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等农业风险抵补机制有待健全,农村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有待改善。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改善,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作用的协调与规范,仍有可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3.发展普惠金融的对策

3.1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三农”及薄弱环节支持力度。一是对银行发放涉及普惠金融的贷款在信贷总量调控、风险权重、不良贷款容忍度和坏账核销等方面实施更加差异化的支持政策,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银行信贷的主体作用。二是优化资金运用结构,扩大资金使用范围,扩大债券、贵金属、理财和信托等投资业务,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三是充分发挥人民银行政策支持引导作用,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引导县级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四是完善县级金融机构新增存款回流农村的激励约束机制,扩大支农资金回流,持续加大对“老少边穷”、“三农”、小微企业、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特殊消费群体的支持力度。

3.2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健全多元化广覆盖的机构体系,筑牢普惠金融基石。

3.2.1完善普惠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银行机构优势。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优势,创新投融资机制,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中长期资金不足问题。其次,深化大型银行改革,加快建设小微企业专营机构,进一步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扎根基层、服务社区,为小微企业、“三农”和城镇居民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

3.2.2放宽市场准入,规范发展各类新型机构。一是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包括民营银行、村镇银行、租赁公司、小贷公司等。二是培育发展多类型农村合作金融,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三是大力发展一批以政府出资为主的融资担保机构或基金,推进建立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的省级再担保机构,研究论证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

3.3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一是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从客户需求出发,适时开发并推出新产品、新服务。二是提升金融机构科技运用水平。三是发挥互联网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有益作用。

3.4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6篇

【关键词】 优化 创业 创业环境

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经济发达国家,创业被认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渠道,也是一个公民素质能力的重要体现。但在我国,由于历史上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工商业长期受到压制,自主创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创业舆论环境欠缺,观念上受到传统的创业文化淡薄、重农轻商、安贫乐道、追求中庸等意识形态因素影响,特别是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创新和敢为天下先的意识不强,影响了创业意识、创意文化的发展。因此,必须首先从舆论环境入手,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提高创业人员的社会政治待遇。对外出回乡创业成就特别突出的个人要给予相应的社会政治待遇,按其对社会贡献和社会影响,评选县、市、省乃至国家劳动模范。有些可以推荐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帮助他们参加政治活动,从而提高创业者的政治地位。二是在全省范围内推选创业典型。通过大众传媒和各种活动宣传创业典型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社会影响,激发更多人的创业激情,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三是针对不同的创业群体,开展不同的宣传活动。例如可以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培训夏令营”等活动,培育青年创业文化。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开展以返乡农民工为主要辅导对象的全新创业教育培训项目。

二、构筑良好的创业服务平台

1、政府职能进一步向公共服务转变。优化创业环境对政府的服务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必须进一步转化职能,改进机关作风,使政府真正成为为民亲商的“服务政府”,依法行政、实干守信的“责任政府”。针对自主创业人员,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需要更加人性化,比如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免费为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保管档案,提供一次培训测评服务等;社会保险方面,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设立个人缴费窗口,专门为自主创业的人员开设参保通道等。

2、建立创业园区和创业基地,搭建创业载体。通过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使园区成为民间投资的密集区,促进民营经济在集聚发展中提升。按照“产业集聚、区域集中、开发集约、能量集合”的要求,抓好规划设计、连片开发、设施完善等关键环节,在产业特色、功能特色上营造发展优势,吸引和鼓励留学归国人员、中小企业进入创业园区。

3、建立、扩展企业孵化器。企业孵化器是一种新型的创业经济组织,主要通过提供低成本的研发、生产、经营用地、通讯、网络办公等共享设施,培训咨询、政策、融资、法律等方面的支持系统,使企业创业成本得以降低,创业风险得以规避,创业成功率得以提高。建议新建成的河南创业孵化器股份有限公司,遵循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为创业者提供符合国际惯例和本地实际的全方位、全过程孵化服务。

4、努力搭建民营经济信息平台。民营经济信息平台的搭建要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省工商联、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和省商务厅牵头,联合各职能部门,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之上建立终端平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一方面,将帮助民营企业与政府以及其他所有制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为民营企业提供各种发展信息,实现信息“对接”;另一方面,将有助于研究分析河南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参与政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制定。

5、通过行业协会方式,强化对民营经济的引导和管理。民营经济主导的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不存在部门管理,但不能没有行业管理。在施行行业管理上,也不能采用过去那种命令式的管理模式,只有通过行业协会的方式加以引导和自律。政府通过行业协会传达国家的方针政策,表达政府的意图,行业协会通过对本行业内企业的督导、督察,规范其行为,促进其进步和提高。各级工商联、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要积极引导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同业公会、同业商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加强企业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进一步加快和规范各类中介组织建设。

6、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尽快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抓紧制定并实施《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和《河南省民营企业信用担保管理方法》等法律法规,在省财政预算中设立民营企业科目和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在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几个方面对民营企业扶持:如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贴息贷款,设立民营企业服务中心以及各类中介组织,并对民营企业进行投融资和创业辅导等。

三、营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

一是要放宽准入限制,拓宽民间投资的发展领域,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市政公用事业、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教育、卫生、文化、交通基础设施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缩小审批范围、简化审批程序;放宽企业市场准入,变审批制为注册制,降低注册资金的底线,取消对创业者的身份、户籍、所有制等的限制等。

二是降低生产要素价格以及城市商务成本。在土地利用、征费征收等方面,进一步将外资经济的优惠政策延伸到民营经济。比如土地场所优先使用,外出创业人员带资金、技术回乡创办企业需要场地时,可按照出让、转让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也可以通过租赁方式使用土地,并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进行开发利用经营。

三是尽可能减轻创业企业的规费负担,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针对不同类型的创业群体,实行不同的财政补贴力度,特别是针对农民自主创业。我省大多数人口都是农民,积极调动农民创业积极性尤为重要,建议由省市农业、财政、工商等部门联手,对投资创办镇村农村超市、或投资兴办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等不同形式的创业给予不同额度的扶持资金。

四是大力改革户籍制度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增强劳动者的流动性,使创业企业所需要的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比较容易获得。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一方面吸引外地专家、技术人才本地兼职或落户,特别是要引进职业经理人,构筑河南人才高地;另一方面鼓励机关干部、技术人员和大学生直接创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五是培育良好的创业投资市场环境和制度建设是政府改善服务的重中之重。河南在保持政府连续性、稳定性的前提下,应修改、废除一些不合适的创业投资政策,并在已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针对省情和特点,研究出台鼓励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政策文件,激活各要素,使大学、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民间组织机构等各类社会资源充分流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

四、营造良好的投融资、信用环境

1、拓宽创业的融资渠道,积极发展地方资本市场。(1)信贷方面。信贷仍然是中小型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银行应当积极调整信贷业务,改善对私人企业的金融服务,取消对私企贷款规模的限制,建立银企双向互信关系,调整银行贷款期限结构,逐步放贷基建和技改贷款,满足个体私营企业二次创业和进行技术改造、开发高科技项目的资金需求。政府部门应积极建立发展私人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目前,我省虽然有一些这样的机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对小企业的服务还是不够。(2)建立起区域性的创业型直接融资市场或投资基金,为广大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服务,推进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3)推进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目前,全国已建立百余家产权交易市场,其中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等地已初具规模。依照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会同财政、科技、工商等部门制定了《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指导意见》,从市场体系建设、规范交易行为、完善配套服务、加强扶持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下一步要研究制订有关政策,整合规范交易市场为各类中小企业的产权、物权、股权、债权等提供交易平台。(4)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集合发债。2008年深圳、北京两地一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将获准集合发债,从而又开拓了中小企业新的直接融资渠道。对此,我省有必要认真总结其他地方经验,进一步细化相关模式、标准和程序,把这一新型融资方式建立和完善好。(5)继续发挥典当、融资租赁和保理业务等中小企业传统融资方式的优势,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成长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2、逐步建立对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近年来,针对小企业贷款中普遍存在的成本与风险“双高”问题,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企业支持力度,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小企业贷款增幅较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由财政给予相应的风险补偿。我们要研究总结其他地方经验,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小企业贷款风险控制机制,鼓励和刺激金融机构更多地为小企业贷款,以发挥公共财政的政策导向与补充市场失灵的功能。

3、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完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大力发展商业征信机构,积极培育信用产品市场需求,切实建立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通过行政立法(政府规章)对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使用、监督管理做出规定,开展一系列的信用宣传和教育活动,完善诚信体系,形成健康有序的商业环境。

五、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

创业培训是一个地区创业成熟度高低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地区创业能力强弱的原因之一,应当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丰富创业培训形式。具体建议如下:一是规范现有高校创业教育,改变其形式单一、缺乏性和层次性的现状,开展普遍的、全面的、创业课程和创业活动并重的,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水平为目的的创业教育。并加大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投入,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可以先确定一批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试点基地,从财政、政策等方面加以扶持,在此基础上再向全省高校推行。二是要广泛开展创业培训,发挥创业促进就业的乘数效应。对科研人才、职业学校学生、具有特殊技能人才、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拥有者等开展创业培训和技能教育,帮助他们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三是针对不同创业人群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和内容。针对青年主要开展一些富有创意、能够独立经营的培训,如个人护理、多媒体设计及制作、个人形象设计、体育运动私人指导等,针对妇女主要传授她们一技之长,为她们制造在家工作的机会,如制作首饰、从事手工活、提供家庭清洁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参考文献】

[1] 刘卫常:富民强国应优化创业环境[J].珠江经济,2006(11).

[2] 王维平、陈莉娜、蒋春燕:关于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与软环境的探索[J].攀登,2006.

第7篇

关 键 词:国外投资; 金融支持; 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6-0019-04

一、涉矿企业“走出去”是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之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外贸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上许多大宗商品的最大买家。 由于我国在国际定价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是国际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导致我国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原材料等在国际市场上经常是高价买入, 买后价格随之下跌,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争取国际定价权,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已成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走出去”,尤其是涉矿企业“走出去”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对策。

比如在历年铁矿石谈判中我国钢企屡屡受制于日本钢企的一个原因是, 日本钢企拥有国外铁矿商相当比例的股份,因此在同样的铁矿石价格下,日本钢企因为能够获得股利分红而保持较高的边际净收益。在上世纪70年代的“参股矿业运动”中,日本钢企大举参股澳、巴铁矿商,在澳大利亚24家铁矿商,巴西淡水河谷、罗布河和加拿大IOC等铁矿商中,日本钢企全部参股,时至今日,日本近60%的进口铁矿石来自其拥有股权的铁矿,而对于中国钢企来说,这一数字仅有21%(方虹,沈东亮,2008)。实际上,目前我国铁矿石市场的外部环境决定了优化契约安排需要买卖双方沿契约安排频谱向右端移动, 即适度地实行铁矿石进口纵向一体化。 在当地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我国钢企应尝试境外合资开矿的方式,并在铁矿与钢企之间实行不同形式的内部转移定价。 我国钢企应选择储量大、品位高、开采条件好、交通方便、投资环境好的矿点作为合资开采对象。 如澳大利亚的西澳皮尔巴拉矿区、 巴西铁四角和卡拉加斯矿区都可考虑列为争取合资开矿的地区。 条件成熟时也可以考虑在非主要铁矿石生产国(如智利、秘鲁、毛里塔尼亚)合资开矿。如果合资开矿的外部条件不佳,我国钢企业可选择参股资源条件好、生产效率高、合作潜力大的既有铁矿商, 以便与其发展双赢的铁矿石长期交易。 如2009年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收购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商FMG11%的股份并成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就是此类活动的一大成功案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涉矿企业“走出去”,是历史和现实所决定的必然趋势。然而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需要相关制度的完善,尤其是金融制度的完善,为企业“走出去”建立完备而可靠的金融支持,将是一项必须的任务。

二、 建立和完善开放环境下内外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体系

一是构建稳健运行的银行系统。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中, 银行系统是融资的主渠道和资金流动的主平台,因此,银行系统的健康运行是经济命脉所在。 当前我国国有银行正在进行财务重组和公司治理建设,以有效提高资产质量和银行运营能力,这种改造不但非常必要,而且需要加快推进,否则,我们不但谈不上对“走出去”战略进行有效的金融支持,而且,将难以经受外资银行的冲击。

二是完善资本市场。 发达的资本市场对于支持企业“走出去”至关重要。 因为资本市场不但为企业提供股权性资金, 直接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和并购, 而且为企业在国外市场中进行资产估值等提供了可以依靠的机制。因此,迅速改造和形成一个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市场发展规律的资本市场,不但决定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能否获得成功,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是建立健全保险市场和金融期货等衍生品市场。这些市场不仅为企业规避风险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而且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投资产品,深化和拓宽了企业可利用的金融市场。

三、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支持体系

一是对普通工商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已基本具备“走出去”的条件。同时,一些国家对我国频繁的“反倾销”调查和进口限制也增加了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和进行跨国生产和国际化经营的迫切性。 对于这类企业的金融支持应本着市场化原则,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去自主实施。国家应鼓励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关系, 共同应对新的海外市场。国家在制度方面应放松管制,重点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这类企业的贷款, 支持这些企业从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同时,可由开发银行之类的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一部分中长期信贷资金和短期信贷资金。

二是对能源矿产企业开发境外资源的金融支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国内能源和矿产的需求大增。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其他对铁矿石、氧化铝、镍、铜等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已经难以从国内获得满足。因此,从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发, 我们需要鼓励大型企业“走出去”开发境外资源,相应地,国家应对这些企业的境外资源开发提供外交和金融的支持。应当清醒地看到, 由于全球石油和矿产资源处于寡头垄断状态,我国企业包括中石油、中五矿和中铝等大型企业与国际垄断巨头相比规模实力不足。 在开发境外资源过程中, 如果没有国家金融的强大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对这类企业应提供国家贴息优惠贷款, 主要由开发银行提供中长期开发贷款,其他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可以参与银团贷款,共担风险。同时也应鼓励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或通过资产证券化形式从资本市场融入资金。另外,国家对资源开发项目应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支持企业境外资源开发。

三是加强对区域经济与国际合作的金融支持。我国与东盟、中亚、非洲和拉美等国家建立了多边开发计划,在外交达成一致后,项目开发的启动需要金融支持, 并且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统筹安排。 这一层次的金融支持实质上是国家的外交安排, 因此应从国家层面来综合考虑, 主要应由国家援外基金和政策性银行来担当, 具体方式则主要是国家贴息和优惠贷款。

四是鼓励和支持“走出去”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我国居民储蓄率高,但因投资渠道不畅,这些储蓄难以顺畅地变为企业的投资资金来源。因此,在大力发展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 应鼓励企业在海外发行股票、投资债券或设立海外投资基金,引导全球资金为“走出去”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推动银行综合经营,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在银行体系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的现实情况下,对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金融支持中必须发挥银行的主力军作用。但是,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经营, 使得银行主业局限于存贷款业务领域,这种制度架构使银行收入来源单一,不能充分应对外资银行全面混业的综合经营优势的竞争, 而且使对“走出去”海外投资的企业无法得到银行的全面金融支持――我国的银行基本只能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而不能全面参与到企业的并购和资本运作中去。因此,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一是应当允许银行开展综合经营。 综合经营不仅会提升国内银行的竞争力, 成功应对外资银行的全面竞争,而且也是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有力支持。 在商业银行实行金融综合经营的政策时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的经验, 暂时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分割开来进行管理,首先允许一两家资产质量优良、管理规范的银行在海外业务方面进行综合经营试点, 同时推动中国银行在海外的综合经营, 积累并购和资本运作经验,使之有能力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全面服务。

二是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我国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地位, 使之有能力担当国际融资牵头行和协调人的角色, 以便为我国企业海外经营提供国际融资支持。这些措施包括:在跨国大银行承担我国企业业务时要附加以我国主要银行担当联席牵头行的要求,以增加国内银行的经验和能力;同时对有能力和有机会在国际市场进行资本运作的国内银行进行财政补贴或提供税收优惠。

三是推动和鼓励金融机构“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我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和资源开发,需要有国内金融机构贴身提供融资和资本运作咨询服务。目前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已超过8000家,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目前我国金融机构 “走出去”的步伐明显滞后,无法在全球为我国企业提供贴身服务,这显然会影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效果。根据别国的经验, 在走出去初期, 银行一般应采取“企业追随战略”, 即在我国企业投资密集地区开设机构,为这些企业在别国的扩展提供金融服务。

四是鼓励银行与驻外使馆加强联系, 共同为在海外经营的我国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其他帮助,包括当地投资环境、投资方式选择、投资谈判、风险管理和经营运作建议,等等。

五、建立“走出去”的投资保险和保证制度

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会遇到一系列风险, 包括一般商业风险、 外汇管制风险和政治风险等。一般商业风险可通过商业保险来规避,但政治风险通常要由国家来分担。因此,建立海外投资保证制度,是帮助“走出去”的企业规避投资风险,尤其是政治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

我国现在只有出口信用保险, 对企业海外投资保险还没有创建。 今后应着手建立海外投资保证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国内商业保险实行“企业跟随”战略,将国内保险业务扩展到海外投资企业;同时, 国家也应建立海外投资保证基金或海外投资保险公司,为企业承担外汇管制风险和政治风险。

六、开拓区域经济与国际合作,推动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使用

区域经济合作的拓展非常有利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将对企业海外投资起到重大的保障和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人民币币值的长期稳定,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被越来越多地使用, 特别是在便民互市和边贸小额贸易中被广泛用作计价、支付和结算货币,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量不断增多。从更长远的发展考虑,我们更应该从与周边地区的国际区域合作和促进“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高度来看待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使用和流通, 认识到的货币影响力在推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人民币广泛用做与东盟、中亚、俄罗斯等周边地区的计价和结算货币, 势将极大地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经贸合作走向深入, 也有利于企业在这些地区的资源开发和投资, 极大提高中国在周边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七、建立石油矿产资源金融体系

2003年以来,石油、矿产价格暴涨,其原因,除了全球经济回暖和伊拉克战争之外, 更主要在于全球石油矿产资源已为少数大国和跨国公司垄断,掌握了资源定价的话语权。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国际石油和矿产资源市场的操作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金融化操作, 期货交易量已经完全脱离了实物供给量与需求量,而且在其价格波动背后,国际金融资本已经大规模参与到实物市场中来。

应对这样的竞争格局,我们也需要在“走出去”战略中制定相应的金融对策, 要把石油矿产资源领域的“走出去”与金融领域的“走出去”、石油安全与金融安全联系起来考虑。国家应将石油价格、利率、汇率等风险综合起来考虑, 目前迫切需要协调银行信贷、外汇储备安排、石油石化企业运作等各有关方面的关系, 迅速构建一个强大的金融和产业相结合的综合体系,形成若干企业化的操作主体,以期提高我国对石油矿产资源定价的市场地位, 扭转中国目前在油价和铁矿石等资源定价上的被动局面。

一是将外汇储备操作与石油储备统筹考虑。从国际上看,石油与金融的关系日趋紧密,石油有“准金融产品”之称。我国应将金融安全与石油安全统一考虑,把单纯的货币(外汇)储备与石油等资源的实物储备密切结合起来, 把石油期货仓单视为一种新的国际货币,参与外汇组合。到2011年9月我国的外汇储备达32 016.83亿美元。 由于存在汇率风险,外汇储备本身就有一个安全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石油安全和金融安全联系起来考虑, 通过变换资产存在的形态来提高金融资产的质量,规避金融风险、资源风险和汇率风险。

二是建立石油和矿产产业发展基金。 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建立国家石油、铁矿石和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基金。在政府的支持下,基金要做到资金来源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公司化,大力支持企业的石油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让企业参与国际石油和矿产现货和期货市场的运作。

三是建立和完善石油和金属期货市场, 争取国际石油和主要矿产品定价的话语权。 应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石油矿产期货市场交易, 利用期货交易规避价格风险。 从国际石油定价机制来看,我国有必要在国内建立一个发达、完善的石油期货市场,以谋求国际石油定价的话语权,发挥我国在国际石油价格体系中应有的影响力。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有益的实践:2004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了燃料油期货, 其对国际燃料油定价的指导作用已初步显现。总结这些经验,今后我国应进一步开发石油期货及其他金属矿产期货品种, 增强我国在国际石油矿产定价体系中的作用, 改善我国企业在国际石油矿产贸易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Abreu,D. and Gul,F. Bargaining and Reputation,Economitrica,Vol. 68,2000:85-117.

[2]Alchian,A. A. and Demsetz,H. 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62,No. 5,Dec. 1972:777-795.

[3]Alchian,A. A. and Woodward,S. (1988),The Firm is Dead,Long Live the Firm:a Review of Oliver E. Williamson’s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 26,No. 1,Mar. 1988:65-79.

[4]Allaz,B. and Vila,J. (1993),Cournot Competition,Forward Markets and Efficiency,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59,1993:1-16.

[5]Baldursson,F. M. and von der Fehr,N. (2007),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Long-term Contracts in Risky Markets,Working Paper,Jan. 2007.

[6]张寿荣. 21世纪前期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J]. 宏观经济研究,2008(1):3-10.

[7]赵瑞荣,王汉波. 灰色理论在铁矿石需求预测之中的应用[J]. 冶金科学技术,1999(4):18-21.

[8]赵琰. 铁矿石供需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3):129-132.

[9]郑玉春. 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及对铁矿石的需求分析[J]. 冶金管理,2006(1):16-19.

第8篇

 

近年来,我局积极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优化涉林企业营商环境,服从服务于全市经济建设发展大局。现根据市发改委《关于报送优化营商环境有关工作情况的函》要求,就本单位优化营商环境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林业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

(一)提高行政服务效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市林业局全面贯彻落实省市优化营商环境精神,全力优化林业营商环境。一是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按照能下放的一律下放、能取消的一个不留、能合并的全部合并的原则,将审批过程中涉及中介服务收费、不合理设置的前置要件,全部予以取消。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进入行政服务大厅,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为企业减轻负担,为我市重点项目审批开启绿色快速通道。二是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按照便民、高效、规范、廉洁的总体要求,不断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实行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公开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度,进一步缩短办理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并在市行政中心办事大厅和局网站上及时公布行政许可事项名称、实施对象、审批依据、许可条件、申报材料、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和承办时限等,全面实现林业行政审批运行流程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化、效率化。三是建立健全林业行政权力运行体系。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标准,公开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作了运行流程图,完成“两单一图”更新工作。全市林业系统完善行政权力清单166项,其中:行政许可14项、行政处罚88项、行政强制18项、行政征收4项、行政给付1项、行政确认2项、行政奖励9项、其他行政权力30项。

(二)打造“市级林业龙头企业”抚州样板,扶持非公企业快速发展。

启动市级龙头企业评选是我市发展林业产业的一个“创新样板”,通过连续开展三届评选市级林业龙头企业,我市林业企业争创市级林业龙头企业积极性越来越高,市级林业龙头企业已从2013年首次评定的3家发展到如今的40家。截至目前,抚州市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共86家,包括2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44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40家市级林业龙头企业。 通过积极申创林业龙头企业,有效带动了产业扶贫,林农增收。特别是近几年在全市开展“四进四联四帮”精准扶贫活动中,我市市级林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及订单农户等形式与农户结成利益联结,在产业扶贫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积极帮助涉林企业争创“龙头企业”等荣誉同时,企业也将享受银行贴息贷款等林业政策支持。                                                                                                              

(三)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助推非公企业快速发展

以林业优势产业和特色林产品为依托,围绕“扶持”下功夫,积极引导林农走联合经营的道路,组建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顺利实现了林农“小群体”对接“大龙头”和“大市场”,加快了林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程。截止2018年11月,全市林业专业大户、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011个,其中国家级林业合作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13家,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4家(其中金溪县被评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市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0家,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农户数17.95万户,初步显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的良好态势。在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方面,林业部门主动为合作社找路子、寻机遇、上项目,逐步实现合作社与市场、项目、金融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四)科技创新带动非公企业转型,助推民间投资政策落地生根。

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林业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可迅速做大或者带动产业发展的产品或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导涉林企业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支持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支持申报地理标志、无公害绿色食用林产品等资格认证。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四家企业被评为“江西省森林食品基地”,分别为:江西省舒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西竹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抚州苍源中药材种植股份有限公司、崇仁县味味黄花菜专业合作社。获得“江西省森林食品基地”认定证书的单位,可在其生产或销售的可食林产品的包装、标签、产品说明书以及产品宣传上使用认定证书,大大提高了企业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而品牌的提升同样激活了民间投资的热情。

二、优化营商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涉林企业比较优势不强。主要表现在资源型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多数企业位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自我创新能力不强,知名企业和品牌还比较少。

   (二)民间融资能力不足。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财务信息不透明,缺乏自主创新,产品同质性多,导致融资难、担保难、融资成本高等“瓶颈”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去年下半年,我们走访调研了几家园林景观企业,他们在争创行业龙头企业上积极性高,如江西仕琪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是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江西艺景园林发展有限公司是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但在获评龙头企业头衔后,在实际享受贴息贷款、争取项目资金等政策方面力度不大。另外,作为我市口碑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综合性园林企业,在享受当地花卉苗木采购方面支持力度不大。目前全市也没有功能齐全的大型花卉苗木交易专业市场。

三、优化营商环境及引导民间投资政策建议 

(一)健全运行机制。全面梳理和优化行政审批工作流程,建立健全窗口运行、工作考勤、绩效考评、责任追究等长效管理运行机制,科学规范管理;理顺和完善审批与事后监管的协调运行机制,做到有效衔接和反馈。 

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网点转型 背景内容 经验成效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206-03

当前,国内各大银行都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形态转变,“银行网点”正面临向服务营销型、关系管理型和财富管理型的转型,整个渠道资源需要进行重新分配。银行网点从单纯的存取款和结算服务,转型为能够灵活地提供多种金融零售业务的服务机构,将成为今后银行网点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网点转型的背景和内容

(一)网点转型的背景

1.传统盈利模式受到挑战。随着市场形态的转变,特别是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快和金融脱媒的程度加深,银行通过存贷利差收入获得利润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国内银行把主攻的目标放在了金融零售市场,大力发展低消耗的零售业务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在承接业务战略转型的过程中,银行的网点转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决定着市场的竞争力和业务战略转型的成败。

2.客户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不断加强。银行传统的服务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诸如网点人性化布局设计、方便快捷的柜台受理、多渠道的自助服务和高回报的投资理财等以客户需求为市场导向的服务,客观上加快了银行网点转型的步伐。虽然各大银行已建立起由网点、网上、电话、手机和自助银行等组成的立体化全天候的渠道体系,给客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电子化服务无法像网点一样给客户提供安全的,以及面对面进行复杂业务的交易环境,特别是投资理财、贷款融资和咨询等零售业务,人们更偏好通过银行网点获取人性化的服务。“银行网点”作为银行提供服务的主要渠道,在这场变革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国内银行网点转型起步于2004年前后,各行先后对网点进行战略调整和规划,实现客户的分层管理、组建专业的客户维护服务团队、优化网点的布局和分类、改造网点功能的物理分区、建立“全员推介,专业销售”的营销模式、树立服务营销标准流程等,完成了从“交易核算型”向“服务营销型”的转型。一些银行同业在首次网点转型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深化网点的转型和升级,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实现积聚客户、增加利润的目的。因此如何推进网点转型,强化网点功能建设,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网点转型的内容

网点转型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其根本目的在于将网点的功能定位为营销服务渠道,以客户为中心,重视客户体验,提升客户满意度,从而扩大客户群体,增加产品销售额,最终为银行实现更大的利润。实现目标的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三升一降”,即提升服务品质、提升营销能力、提升运营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主要手段和措施包括客户分层、团队分立、网点分类、物理分区、流程整合、产品创新、考核分设等。

二、温州银行网点转型经验和成效

2011年以来,温州银行对省内外几家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考察和学习借鉴,2012年通过对5家网点的试点,2013年由个人金融部牵头正式启动“以客户为中心”的网点转型升级项目。

(一)主要经验

1.物理环境改造。主要从网点功能区划分、硬件配置、营销陈列规范等方面对转型网点的物理环境进行了优化调整,使营业网点的视图更加合理规范,大堂经理服务客户及对厅堂的整体把控提升,产品吸引客户前来网点购买,为客户提供更为满意的服务体验。

2.专业化队伍初步建立。组建理财经理、大堂经理、零售客户经理专业队伍,突出了大堂经理“厅堂大管家”的职能定位,理财经理作为优质客户的“财富管家”的职能;同时为了取得厅堂交叉营销、全员联动的最佳效果,要求柜员既能安全、准确、快速地为客户办理业务,又能执行标准化服务规范,参与客户开发及产品营销,提高柜内外协作工作效率等。

3.精细化管理机制导入。在网点厅堂管理机制上,建立以网点负责人为管理中心、大堂经理为主要执行者、其他人员辅助监督的管理方法,导入晨夕会和周例会制度、理财经理和大堂经理工作日志制度、贵宾客户销售线索与跟进管理制度、客户日常维护状况报告制度、网点人员形象及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制度、网点日常销售管理与业绩汇报制度等一系列标准化制度,使网点的营销业绩不断提升。

4.厅堂服务营销流程再造。在服务营销流程上,明确零售条线各岗位工作职责,建立工作流程并疏通各岗位间的协作配合关系,增强团队凝聚力。从标准导入和现场督导两个方面进行,提升服务营销意识及技巧;从小班培训、场景演练、主题培训等环节,注重实战经验和技巧传递,使厅堂工作人员养成职业化的工作习惯;从强化内部分组竞争、网点阵地营销的功能,提升交叉销售、关联营销、联动营销、升级营销的能力,使规范化服务成为维系客户的纽带和凝聚客户的核心。

5.调整内部激励考核机制。落实责任,共担发展压力。各网点按照专业人员序列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每周、月进行分类考核,奖励处罚落实到人;总行每季度对网点进行综合性考核,考核指标包含经营效益、客户发展、服务质量、销售业绩、资产质量等项目,充分引导网点向多功能、复合型的网点转变。

(二)主要成效

通过网点物理环境改造、文明标准服务、营销技能提升导入以及业务流程优化之后,网点整体形象和营销氛围得以逐步提升;通过网点转型咨询项目的落地实施,各试点行厘清了网点组织架构、明确了岗位工作职责,优化营销流程,推进“主动营销”和“协同营销”;改进考核评价方式,强化人员绩效管理;引入厅堂营销管理理念,促进网点文化深植等,网点正开始一步步从“形似”走向“神似”,诸多领域齐头并进。

1.网点转型观念有所转变。一是服务意识的提升,通过标准服务的导入,服务检查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服务相关培训的开展,员工在仪容仪表仪态的服务职业化上有明显进步。二是营销意识的提升,通过销售信息的传递、销售话术的设计、销售经验的总结、销售技巧的分享,员工在客户识别、产品销售意识上均有显著进步。三是团队意识的提升,通过客户分流,现场客户识别转介,现场拦截销售等流程规范的建立,各岗位员工在团队合作意识上取得显著进步。

2.网点物理环境得以优化。通过对物理环境的改造,网点内形成专业化的营销氛围。在环境优化方面既注重开放透明、便于沟通,但又兼顾保障客户私密,并能够吸引更多客户进入。柜台在保证安全性需要的前提下,设置柜面卷帘、电子相框、桌面小型折页架等设备,适应客户的视觉变化,增加营销陈列与客户的接触面,从而提高客户的舒适度、满意度和接受度。

3.人员服务质量及专业形象有所提升。以网点集中培训、场景演练和一对一交流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改变人员的服务意识,并在网点建立每日服务检查及反馈沟通机制,着力提升大堂经理服务主动性和服务技巧,落实柜员标准化服务规范、提升沟通能力,明确网点人员主动进行客户关注及客户引导的意识,从客户反馈意见来看,厅堂人员的服务质量和专业形象均有较大的提升。

4.客户开发和产品销售能力持续进步。大堂经理对小额现金业务分流力度加大,分流效果明显,柜台压力有所减轻。通过设置叫号机叫号类型及顺序,压柜现象得到缓解,柜台处理效率得到提升。通过加强借记卡及电子银行产品的营销,为客户使用多种自助渠道创造基础条件。在产品销售方面,开展“开户环节销售、现场拦截销售、电话销售”三步曲,后续辅以产品销售台账的建立、销售话术的设计、接触营销流程的规范,从而使得客户开发能力有显著进步。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网点建设的现状不足。一是物理网点分布不科学,在同一区域内网点设置的密度不能和客户需求做相应调整。二是网点功能单一,一些基层网点仅仅履行单纯的“存取款机”和“交易结算中心”的职能,导致配置资源的分散化和低效率。三是设备投放与维护不到位,一些网点设备投放不足,一些网点常因小故障造成客户等待或停办现象。

2.网点转型工作存在的不足。一是转型观念更新不到位,存在部分网点和员工对认识不到位,从而敷衍了事。二是转型部门协调不到位,目前只是个人金融部充当转型的主力军,其他部门或参与度或关注不够,协调、沟通的频次不高,有时出现推诿扯皮现象。三是营销联动不到位,专业营销人员和产品经理配备不足,加之综合素质和产品熟悉度不高,很难从客户心理和服务需求上把握,不会运用公司、银行卡、电子产品或多种其他新兴的理财产品进行交叉营销和综合营销。

3.网点转型机制建立不到位。一是转型制度尚需完善,目前在流程和制度上大多依靠外部咨询公司的建议和指导,尚未形成一整套的转型制度。二是人力资源配置不到位,在网点岗位设置和人才储备方面与同业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柜面业务流程改造需提上日程,简化柜面业务流程,实现前后台有效分离,提高柜面服务效率等,需要由专业的部门进行全面诊断。四是考核激励制度需配套完善,无考核,行员无行动约束;无激励,员工无行动源泉。

4.产品业务品种覆盖度仍较窄。拳头产品不硬,缺乏全面的系列化品种,目前推出的单一产品往往面向的是所有的客户群,缺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来满足其多样化需求,缺少细分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服务特色,市场化程度不高。如在针对高端客户量身定制私人银行理财产品,在借记卡和贷记卡领域仍大有可为。

三、深化和推进网点转型工作的建议

(一)举全行之力,把网点转型工作提升到我行发展战略的高度

网点转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改革措施,不仅是经营观念和经营形式的转变,同时涉及支持体系、协作体系和经营战略的变换,由网点转型而引发的银行战略层面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战略层面的变革也必然直接影响网点转型的方向和效果。银行的战略定位和管理模式的调整,牵涉到公司治理、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内控体系、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经济资本管理等一系列变革和调整,也是更深层次的网点转型所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因此,要确保网点转型取得成功,并且能够固化成果,必须把网点转型工作提升到全行战略高度来考虑实施,同时,必须举全行之力,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负责,实施部门牵头,各部门及分支行分工协作,共同深化和推进网点转型工作,全面提升网点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温州银行市场竞争能力。

(二)重新思考温州银行的网点战略布局

银行网点的布局和规划是落实银行战略的重要的一种手段。

1.网点规划的科学性。一是着重考虑网点建设发展战略。二是注重客户结构及目标客户群;三是关注客户满意度。四是建立网点评价体系,对现存的物理网点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为网点的拆并、搬迁及调整提供决策依据,真正做到“在恰当的地点开设恰当的网点”。

2.网点分类的可行性。结合温州银行现有网点的总体规模、经营特点、客户需求等,将网点分为四种类型,即综合型网点、零售型网点、专业特色型网点、金融便利型网点。根据网点的不同分类,对网点实施不同的组织架构、人员配置、成本核算、绩效考核、等级划分,充分发挥网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辐射功能,使温州银行的服务职能在某一领域做优、做强、做精、做细,形成有区别、有重点、独立但又相互协作的网点体系。

3.网点分级的必要性。在网点规划布局和网点分类的同时,对网点实施等级管理。一是实施分类管理,鼓励特色经营。二是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发展要求。三是细分网点等级,营造竞争氛围。根据评价指标得分高低对网点实行排名,把网点的等级结构改造成“橄榄型”,使网点在行内的坐标位置更加清晰明确,危机感和方向感也会更加强烈。

(三)在实践的基础上,分阶段推进网点转型工作

1.多策并举,不断推进和深化网点转型工作。一是以客户为中心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差别化服务和综合金融解决能力。二是在产品创新方面,充分重视产品分层体系的建设,贯彻差异化策略,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实现大众客户服务规范化、产品标准化,中高端客户服务差异化、产品个性化。三是针对地区特色,细分特色群体,在深入分析该类客户群体的需求基础上,适当推出针对温商的产品组合套餐,为特定客户群提供专业性、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2.短期目标,固化试点成果,建立网点服务营销标准。在网点转型工作的基础上,在较短的时间内固化成果,总结出适合网点服务营销标准,进行全行推广。第一,在物理环境方面,设定统一的装修及布局标准,遵循“标识规范统一、设施齐全到位、环境整洁优雅”的理念装修营业网点。包括网点和自助银行门面等外部形象的统一;咨询引导区、现金业务区、非现金业务、自助服务区、贵宾理财区等内部形象的统一;液晶电视、海报、移动展架等宣传形象的统一;营业时间牌、推拉门标识、玻璃防撞条、理财室标识等形象指引的统一等。第二,在服务监督方面,设定专门的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对网点转型成果固化进行全面监督。结合网点的“神秘人”检查制度,加大持续检查力度,建立长效机制;通过专职的服务监督,规范检查机制,进行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评估,并将评价结果与评先评优相结合,从实质上固化网点转型服务流程升级成果。第三,在营销流程方面,设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实施办法,以“专业+协作”的定位,将网点关键岗位,如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理财经理、柜员等岗位通过明确的流程手册方式体现出来,并在日常工作进行实现和固化。第四,在人员培训方面,通过专业化模式的培训,打造一支业务技能熟练,具备初级培训能力的内训师队伍,以满足各分支行服务营销流程导入的培训需求;定制网点服务营销流程导入方法的培训教材,并加以推广,扩大网点转型影响面;针对不同岗位人员建立分门别类的培训内容,有效加固网点主管这一环节的管理,发挥其在网点转型项目“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第五,在电子银行渠道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完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设备、电话银行、短信银行各业务模块的功能,丰富电子渠道产品线,并通过优化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不断积累电子银行客户群体。

3.中期目标,2~3年内完善人员考核激励制度,实施网点分类分级管理。从全面完善考核激励制度着手,争取在1到2年内建立对网点与人员多角度的考核激励制度。一是依循SMART原则,进行KPI(关键业绩指标)过程管理。SMART原则是保证绩效达成的前提,如下图所示。所谓KPI指标,即关键业绩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KPI可以使网点主管明确网点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使业绩考评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之上。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指标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二是制定分岗分职、公开透明的绩效考核规范。按照不同岗位的职责和不同的指标要求,评估各职岗人员的绩效考核规划,例如,大堂经理与柜台人员按成功推介率来评分,而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可以着重于客户开发率和成效率,以促进团队协作的目的。三是设定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将所有的业务指标分解并赋予个人。除了数量的要求,还需要质量的要求,即成功率,将数量与质量定位给不同岗位的员工,考核绩效时间应尽量避免过于漫长或过于临时性的要求,应当有计划的指定一个固定的时间做考核,每个阶段的考核应当具有关联性,最后反映在年度考核的整体结果中。四是实施网点分类和分级管理。可以先筛选一部分零售类网点进行试点,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实施网点分级考核。通过1到2年试点和推广,完成网点分类分级考核。

4.长期目标,3~5年内完善网点转型各项业务流程,打造流程银行。流程银行管理模式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强调内部主要业务条线的系统营销、管理和核算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授信业务、会计业务、中间业务、资金业务等流程;以及决策监督、计划和财务、人力资源、信息科技、风险合规、产品研发、内部审计和综合保障等管理流程。一是通过实施流程改造,实现前中后台分离,对大量占用人力和时间的各种单证、会计业务处理实行后台流水线作业,使前台集中精力开展客户服务,从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差别化和个性化的业务流程体系。二是加快系统建设,开发完成流程银行系统,业务操作系统涵盖远程交易集中授权、影像处理、业务集中作业等,建立统一的系统接入接口,系统建设按照“小核心、大”的理念设计,将更多的统计分析查询及管理功能迁移到系统,核心只支持基本的业务处理及账务处理,并实现前后台分离。三是把信用卡、会计、零售、信贷、国际等各项业务迁移至电子渠道,开始实施线上渠道、线下渠道同步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向线上渠道迁移的战略。四是实行非核心业务外包。将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不再能体现领先优势的业务流程,如非金融业务、后勤、押运、安保、培训、信用卡催收、自助机具维护、大型科技开发项目等外包出去,整合银行内部资源,集中力量于银行的核心业务,以提高温州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蒋漓芳.我国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研究.时代经贸,2012(14)

[2] 张邵琴.关于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转型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13(12)

[3] 许文波.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转型的几点思考.科技信息,2010(5)

[4] 郁配华.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转型研究.金融纵横,2009(1)

[5] 代星军.对国内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几点思考.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5)

[6] 陈峰,黄莉.对银行网点转型的思考.现代金融,2008(12)

[7] 赵莉莉.对城市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思考.时代金融,2013(8)

[8] 佚名.对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思考.当代经济

[9] 关于商业银行网点功能转型的思考.上海金融,2009(4)

[10] 转型促发展,任重而道远.农行武汉江汉支行营业网点转型实例

第10篇

关键词:服务收费;金融消费;维权

最近,中央编办批复人民银行组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并赋予其拟订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监督管理制度的权力,受理、调查和调解金融消费投诉、开展监督检查、查处有关违法违规行为等职责。标志着我国金融消费维权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银行业服务收费是金融消费的主要内容,为了解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近期人行株洲中支对辖内11家商业银行机构服务收费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走访8家机构,向银行机构和个人客户共发放有效问卷236份,全面掌握了辖内商业银行服务收费基本情况。调查发现,近年来商业银行服务收费已被普遍重视,收入迅速增加,增速超过了经营总收入增长,商业银行在盈利渠道上逐渐突破了存贷款利差的单一模式,服务收入已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促进了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优化。但我国目前银行服务收费不规范、不透明、不合理等现象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也遇到了来自社会公众的强烈质疑,尤其是作为银行金融业务的消费者,对日益增多的服务收费项目表现出强烈的不理解与抵触情绪。本文总结了目前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标准的不合理之处,分析了其收费的主要动因。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金融消费维权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和改进措施。

一、 银行服务收费现状

(一)收费收入迅速增长。一是中间业务收费收入增长快于经营总利润增长。以参与调查的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为例,2011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株洲市分行中间业务收入达555亿元,比2007年增长155%,年平均增长2625%;经营总利润2011年为1014亿元,比2007年增长98%,年平均增长1857%,中间业务收入比经营总利润年平均增速高768个百分点。二是中间业务收费收入占经营总利润比重增高。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株洲市分行2011年中间业务总收入占经营总利润比重为5473%,比2007年末提高了1223个百分点(见图一)。

(二)收费项目不断增加。商业银行收费项目从过去单一基本结算业务收费扩展到对非基本结算业务、国际结算业务、业务、咨询业务、银行卡、托管业务、电子银行、担保承诺、保理等业务的全面收费。2011年底,株洲市五家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平均收费项目分别高达553项、168项和116项。其中,收费项目最多的是中国银行株洲市分行,有880项,仅国际结算及对外担保业务就有160项收费,收费项目最少的是光大银行株洲分行有23项。

(三)收费内容快速拓展。近年来,随着金融产品的大量出现,银行收费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如银行理财产品:部分理财产品公布的收益率中并未扣除费率;有些银行虽标明产品的费率和收益,但实际上银行结算时,会扣收近1%的扣除费率;再如各商业银行在对公业务的银行账户管理,除收取账户的开户费,还收取账户的维护费、信息变更费、印鉴变更费、账户查询费等费用。

(四)收费方式不断创新。新的金融服务手段的出现,成为银行收费的新亮点。如近年来出现的名目繁多的银行卡以及银行卡功能的增加成为新的收费方式。银行可以直接扣收银行卡年费、交易手续费、小额账户管理费、代收、代付等费用。又如银行和企业签订的第三方支付协议,也成了银行向客户收费的新手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收费标准难以获得消费者认同。根据客户调查问卷情况反映,消费者反映不满意较为集中的几个服务收费项目有:银行卡年费、ATM机跨行取款费、异地存取款费、小额账户管理费、工本费、挂失费和短信费等,这些项目大多收费在10元至30元之间,部分消费者甚至认为有些项目不该收费。超过6成参与调查的消费者希望通过加强监管,整顿商业银行经营秩序,制定统一规范的收费标准,促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合理收费。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参考的主要是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以及2003年银监会与发改委联合制定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但它们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的规定不涉及具体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价格水平或浮动幅度,定价自仍然在商业银行手中。商业银行一直表示收费标准是基于运营成本考虑,这无可厚非,但运营成本是如何计算的,收费价格又是依据什么定出来的?而且不同银行为什么有如此大差距等,令消费者困惑不已。商业银行定价标准既不需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审批,也不需要经过公众听证环节,更不会与消费者磋商,只要通过窗口公示就能自主收费,且收费项目越来越多,基本上只增不减,从2003年的237项增加到2011年的914项,增长28565%,令消费者难以接受。

(二)同类项目行际收费差异较大。如个人网银跨行转账交易,株洲市五家国有大型银行按交易金额05―1%不等。其中,收费最低的是建设银行,按每笔交易金额的05%,最高25元收取;收费最高的是中国银行,按每笔交易金额的1%,最高100元收取。又如ATM机同城跨行取款手续费,工商银行每笔4元,而长沙银行和华融湘江银行不收费,大多数银行收2元,其中,中信、光大和兴业银行株洲支行,每个月只收取前2-3笔取款手续费,后续不收。再如短信服务费,大部分银行收取每户每月2-5元不等的服务费,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长沙银行和华融湘江银行则不收费。还有个人按揭贷款工本费、信贷额度占用费、贷款承诺费等,有的银行收费,有的银行则不收,中小金融机构不收费居多,且收费标准不一。

(三)借道中间业务变相提高贷款利率。一是“利改费”。如某商业银行株洲分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规定,个人消费经营类贷款要保证一定额度的综合收益率,综合收益率高于实际贷款执行利率的收益部分可作为个人理财业务收入,即实际贷款利率不上浮,而将议定的上浮利率部分利息折算成个人理财费、财务顾问费等中间业务费用收取。此类协议颇带强制性质,对于借款人来说,虽然没有增加总融资成本,但是借款人并非需要银行提供此类产品和服务,银行也并没有实质性的提供相应服务,不符合金融市场公平交易、质价相符的原则。二是“转嫁费”。部分银行在办理按揭贷款时,按照贷款金额的1%―5%向开发商收取按揭贷款手续费,部分开发商甚至将费用转嫁给消费者。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357%的消费者均反映贷款业务存在费用转嫁现象,业务收费偏高不合理。

(四)收费定价机制尚不健全。参与调查的11家商业银行明确标注执行政府指导价的仅限于传统的7项人民币基本结算类业务,其余95%以上的收费项目执行市场调节价,给了商业银行收费很大的想象空间。一方面,商业银行追逐利润最大化,加上对资金来源和运用高度关注,中间业务往往作为附属打包产品用于主营业务拓展,从而难以判定其自身价值,影响定价准确性;另一方面,银行定价机制不透明,缺乏与消费者充分有效沟通,没有建立消费者磋商机制,收费的适当性未经相关部门论证或第三方机构独立评估,定价基准有时往往难免有失公允。商业银行每次收费的基本程序都是由收费银行以公告的方式告知消费者收费项目、金额和起始收费时间,收费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商业银行的这种做法,从多方面损害了消费者的正当权利。据调查,475%的客户认为“市场机制不完善,定价过程不够透明”是银行中间业务收费存在的主要问题;493%的客户认为各商业银行“收费标准不一,同一项目差距大”导致消费者难以理解和接受。

(五)服务收费不透明。首先是定价机制不透明,缺乏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收多收少怎样收都由银行说了算;其次是收费标准不透明。虽然各家商业银行在收费前均在相关营业场所和银行网站公示,但普遍存在公示时间短、渠道单一、信息受众度低,张贴告示不醒目、范围涵盖不全等问题,或者虽然公示,但复杂的文本、冗长的陈述让消费者难以读懂,无法准确及时获知收费详情。756%的消费者反映是通过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告知的途径了解中间业务收费情况,说明大部分商业银行通常是一线人员在为客户办理业务时才临时告知收费标准。即使是窗口告知,部分银行工作人员还存在告知不全面和不充分或怠于履行告知义务的情况。调查有2141%的客户反映银行中间业务收费是扣费后才获知。

三、收费出现乱象的原因

(一)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一方面监管部门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发改委在商业银行服务收费问题上采取了极其宽松的政策,未明确具体收费项目和标准,将服务收费自直接授予各商业银行,导致乱收费现象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的审批权、处罚权没有明确,对已经发现的违规收费,也未见公开报道具体的处罚措施。由于违规成本太低,对商业银行的约束十分有限。

(二)国内银行业竞争不充分。一方面由于竞争压力小,特别是国际同行的全面准入和同条件竞争目前还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垄断程度高,虽然国内银行家数不少,但准入条件高,经营体制相对垄断,竞争不明显,不充分,商业银行重收益轻服务,在保障和服务上都相差不大,在收费项目及金额上相互竞争,基本上只增不减,消费者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三)消费者缺乏话语权。收取门类繁多的费用,究竟提供了哪些配套的相对应的服务?定价的依据是什么等,令消费者感到困惑。窗口公示未予以具体解释,只是笼统解释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总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办法,根据项目的性质、工作范围、工作难度、投入时间、责任大小、行业惯例等因素确定。说白了就是霸王条款,消费者对银行服务收费的标准和项目没有选择空间,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被动接受。

四、规范服务收费维护金融消费权益的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必须关注客户的感受与市场反映。在中间业务收费问题上,不能因为消费者的反对存在部分不合理因素,或者认为这些反对无法阻碍其收费就漠视乃至蔑视公众感受。若不能取得广大消费者对中间业务收费的理解与认同,就不能较好地维护客户感情,最终导致消费者选择的转向,使银行的收益难以得到真正提高。商业银行为追求短期收益的快速提高,高密度地对中间业务项目增收费用,无视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与心理感受,是明显的短视行为。只有充分关注顾客的利益和市场的反映,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实现企业可持续长远发展目标。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允许民间资本办金融,引进适当的价格竞争机制。在成本可控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提高科学定价能力。尽量解决方案出台之前的合理性问题、方案出台过程中消费者的知情权问题、方案出台之后的消费者磋商机制问题。对同质化和社会影响面大的基本服务实行免费或较低收费策略;对能够为客户提供高端增值服务的产品及服务可采取较高的收费策略;对一些技术含量低、投入成本相似的服务收费标准应尽可能在一定浮动范围内平衡收费标准。此外,针对弱势群体,应采取必要的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三)形成齐抓共管的市场监管合力。一是针对目前市场收费多头监管与监管真空并存的现状,可考虑由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成立“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中心”,明确各自监管职责,完善中间业务收费相关制度,健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二是加强行业自律。要求商业银行详细披露每一项中间业务收费的原因、成本、定价方法、收费标准等具体信息,引导公众从市场化角度辨证地看待银行中间业务收费问题,争取换位思考和理解支持。三是社会监督。一方面通过事前公示、网上公示、营业场所张贴告示等方式,确保客户的事前知情权和消费选择权,让消费者在消费之前能够货比三家;另一方面,与消费者加强沟通,通过公开听证会等方式,充分听取社会公众意见,逐步建立起消费者磋商机制,确保收费的公开、公平、合情、合理。

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核心竞争力 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不断推进向着世界贸易组织作出的承诺的方向发展的日程,在国内外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国内商业银行应该认识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性,它是商业银行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探讨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在这个基础之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一)资源

商业银行资源具有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在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广义而言,资源应该包括商业银行所具有的所有优点和弱点,但是应该对资源与能力的区别进行考虑,对于购车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展开分析,主要在于商业银行的资源怎样变成竞争优势的基础,进而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本源,而对于商业银行资源怎样转化成优化配置的问题没有相关性。后者应该在能力的范畴之内。

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是商业银行的两个关键资源。人力资源、研发活动、生产、无形资产、资金和内部信息系统包含在商业银行的内部资源中;而个人客户、研发机构、政府和单位客户等金融同行包含在商业银行的外部资源中。外部资源也会对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造成影响,对外部资源开展合理的整合和利用,可以使核心竞争力提高。

(二)能力

资源条件相关性比较高的商业银行,在资源效率和有效性方面的使用表现出的差异很大。所以,就商业银行来说,怎样才能利用资源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尤为关键的。如果要使商业银行获得成功,不仅要求它们具备的资源非常丰富,而且还要具备一些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配置和使用的能力。在进行企业组织的受,要对资源进行优化和配置,这样使得目标的才能和技能符合标准,由于它是企业组织内部所特有的,所以必须在组织内部发展,很难进行模仿和转让,跟企业的无形资产一同构成核心竞争力不好进行模仿的特征。

二、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源现状

就企业基础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企业基础是比较差的。因为我国实行了许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样无法很好地开展资源配置,产权也不是十分明了,管理也落不到实处,许多企业在对银行资金进行利用时,效率是非常低的,因而使得很多的坏账、呆帐形成,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受到很大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就金融监管而言,央行设立了跨省区的大区分行,组织体系也慢慢完善起来,但是人民银行应有的超然独立的地位却没有建立起来,金融监管体系也没能很好地建立。

值得提出的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国内市场和金融环境变化速度加快,外资银行业涌入进来,经营理念和业务模式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在发展变化的环境当中,怎样把这些外部资源运用好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商业银行能力现状

1、总体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银行资产质量的主要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银行竞争力的水平。以2000年为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税前利润最高的中国建设银行为10.25亿美元,仅为花旗集团的4.85%。资本利润率除建行7.6%,超过6%外,其余均未达到6%。而按《银行家》杂志对2000年商业银行的排名,资本利润率较高的前10家银行其资本利润率在52%以上,平均为61.4%,资产收益率排在前10家的商业银行其资产收益率都在6.29%以上,最高达18.78%,平均为12.23%,国有商业银行更是无法望其项背。2000年员工人均利润率中国银行最高,为4070美元,而花旗集团为91930美元,美洲银行为82590美元,德意志银行为63690美元,都大大超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上各类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充分说明与西方跨国银行相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偏低。

2、业务能力

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发展不平衡,资产业务主要是信贷业务,占到总资产的80%,主要是对农业、工商企业和基础设施方卖弄的生产性贷款,对居民开展消费贷款在所有的贷款中占有的比例非常低。中间业务收入具有非常低的比重,中国银行为18%,建设银行为5%,工商银行为6%,农业银行为3%,中间业务的汇兑和结算业务是比较成熟的,和咨询业务才刚开始开展,别的中间业务也十分落后。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近十年以来,信贷收入所占的利润比重每一年都在下降,加上业务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利润增长点很多,中间业务的收入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对于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它是符合规律的。

3、创新能力

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把客户作为中心的机制和体制,动力和压力有所欠缺,普遍进行创新的能力也有所欠缺,缺乏相应的创新意识,银行间的竞争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水平。为了使存款更多,把规模扩大,银行不惜把成本降低,变相提高利润,甚至把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作为代价,用贷款来进行揽存,使资产负债比例得到突破,采取这些欠缺合理性的方式不仅不符合银行的经营目标,而且使银行的经营风险扩大,而且使金融秩序受到很大程度的扰乱,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也比较恶劣。这正是金融创新能力欠缺的表现。

除此之外,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本管理等的方面跟西方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根据国内外竞争状况的具体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应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商业银行亟待完成的任务。

三、培育和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一)细致划分市场,把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确定下来

在当前状况下,商业银行首先应按照自身的特色把目标市场确定下来,按照目标市场的现实状况,把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制定出来。如国把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比较,非常具有实力,网点和资源都很多,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已在人们心中树立,所以在竞争比较大的集团项目和个人金融业务上的优势非常明显;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对自身可以调整的经营机制和快捷的效率进行利用,以取得客户的青睐,这样也可以促进自身竞争力度形成,最终获得经营的成功。

(二)对资源进行整合,把商业银行的资源和能力积累起来

除了核心产品之外,银行如果缺乏产品支撑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便无法显现出银行的产品功能,也很难真正体现出客户的价值,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这样长期的竞争优势也显现不出来。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长时间积累自身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能力进行核心竞争力基础的培育,把各种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确保银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很好地进行银行核心能力链的打造,这样促成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三)应该谨慎地进行选择,确保核心竞争力载体的优化

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最后的表现形式,但是并不是全部的产品都可以把核心竞争力表现出来。银行的竞争优势可能体现在成本、服务、业务品种和效率上,对产品重视程度的不同,会导致银行发展方向的不同:商业银行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的载体选择,最终在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优势上有所体现,要在很多的资源中,把符合自身发展的核心能力以及关键资源中的重要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作为长期展开竞争的载体。

(四)不断进行创新,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创造价值目标的周围进行的不断而有意识低创新、超越和学习,在自身失败的经验和错误当中不断地反省和总结的结果;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边界的融合和知识市场的逐渐扩大,这样的学习和吸收便成为了能够把核心竞争力维持住的重要条件。所以,银行要主张持续性地学习,把建立一个高效的学习型组织,相互密切配合,这样把集体智慧发挥出来,让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获得知识传播的环境,把成员的才智和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当中,对关键目标因素进行不断调整,使得银行长期竞争的优势得以维持。

参考文献:

[1] 房中平.强化优质服务 提升核心竞争力[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

[2] 卿定文.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路径[J]. 求索. 2010(03)

[3] 潘耀明.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 商场现代化. 2008(03)

[4] 谢京,吴育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三维评价研究[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05(09)

第1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贷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46-01

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第一,内控风险职责划分明确。内部控制人人有责,但具体职责因机构或人员职位的不同而不同。第二,风险评级制度未得到充分运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师贯穿于商业银行整个综合管理过程中的,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将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而风险管理目标则是每个商业银行通过不断调整并完善其自身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所追求的效果。我国现有商业银行有较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环境包含组织的基调,其次,管理层在治理层的监督下,努力营造并积极保持诚实守信及合乎道德的企业文化,促进全体员工树立风险管理哲学观、建立企业风险文化时,注重建立统一的风险语言,以方便企业内部的风险沟通和交流。然而,由于风险评估过程中会有诸如新员工加入带来的风险、新业务品种带来的风险、业务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和经营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导致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漏洞,这些与时俱进的更新因素均导致了改行现有的信贷风险评级制度未能够得到合理充分的运用。第三,贷款程序规范贷后管理薄弱。完善信贷全过程风险控制,贷后管理是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经济活动的周期性以及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发放信贷资金的商业银行必须动态、连续、全面地跟踪客户生产经营全过程,实现贷后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成为了必然。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得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采集存在明显的劣势。其中个人信贷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存在于借款人提供的申请资料与其实际的信息不一致,由于存在虚假的信息,从而增加了银行信贷管理的风险。其次,就是信贷风险衡量存在偏差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着信贷风险监督与处置不当的问题,信用贷款发放的后期,银行对于信贷资金使用动态的监督不到位,未能及时有效地对贷款申请人对其信贷资金使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以及做出适当的处置。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高级风险管理人才还相当匮乏,风险评估机制也不够完善,尤其是对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风险缺乏评估机制,这些均致使对其相应的风险的处置也不够完善。

(二)铅山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该行的信任信贷风险管理的漏洞形成有诸多方面因素,现分析如下。

1 关联员工、抵押未备案以及伪造申贷资料。造成银行信用贷款存在信息不对称缺陷的原因主要如下:第一,借款人为开发商及其关联企业员工或者是银行工作人员以及利害关系人,开出虚假的首付款证明,第二,项目准入把关不严,以上这些都是导致该行信贷资金发放过程中信息采集不对称现象的主要因素。

2 利害关系、过高估价以及制度漏洞。造成银行信用贷款存在风险衡量缺陷的原因有借款人通过经销商或挂靠公司代为归还贷款,未与银行直接接触,从而影响了银行对其还贷能力的评估。

3 对资金动态关注的薄弱和政治力量的介入。信贷的资金使用标的有时候会被借款人进行挪用或者转移主要用途,或者本土企业难免会转向寻求政府和社会的帮助,这时候银行就会因为一些政治力量的介入而在独立性上稍有动摇。在对企业发放信用贷款资金后,一方面由于政治力量的介入,另一方面由于该行工作人员对相应的信用贷款资金发放后期的使用动态的风险关注不够及时和密切,才导致了该行对信贷风险监督和处置的缺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