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与生活论文

化学与生活论文

时间:2022-09-10 18:4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与生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与生活论文

第1篇

化学已经在初中的教学课程中慢慢的收到每个人的重视,它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那么初三化学论文怎么写呢?它也是有一定的格式要求的,今天学术参考网的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初三化学论文怎么写,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1.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应该明确、精练、有概括性。题目的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以300~350字为宜。外文摘要内容及格式应与中文摘要一致,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3.目录

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要求标题层次清晰,标明页码。

4.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4.1绪论(前言、引言)

绪论(前言、引言)一般作为第一部分,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意义、采用方法、理论依据和具备的条件、毕业论文构成及主要内容等。

4.2本论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本论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对论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物理量、公式、数字、图表、符号、计量单位等一律采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

4.3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编写。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个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于参考文献中(15篇左右)。

6.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7.附录

对于一些不便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

初三化学论文范例欣赏:初三化学探究性教学研究

摘要: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实验的探究与推理,培养科学的认知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关键词:初三化学教学探究性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倡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和科学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把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化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但并不是说探究性教学是唯一的教学方式,也不是说每类化学知识的教学都适合采用探究性方法。如:教学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氧气的性质时,可以采用讲授和验证性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那什么样的化学实验课题才适合探究性教学呢?我认为应该是内容源于生活,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如探究燃烧的条件,怎样灭火,怎样逃离火灾,铁为什么会生锈等问题。还有,确定探究内容时应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为背景,可操作性强,不能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太多。

总体实践下来,我认为教师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意识。探究活动的基本模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收集资料、实验操作、分析现象和数据、形成结论、提出新的问题。

怎样创设学习情境?它可以是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家庭小实验、学生实验,甚至是某些考题,都可以把它们改成真正的探究性实验。某年的中考题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一包黑色的粉末,有可能是炭粉、氧化铜中的一种或两种,把该粉末加入稀硫酸。

我曾把这道题改成一个探究性实验。教育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想。”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老师操作、演示,学生观察,得出结论。我把它改成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主动参与整个过程,亲自操作,老师在必要时加以指点。下面我把设计过程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1.教师提出问题。

有一包黑色的粉末,有可能是炭粉、氧化铜中的一种或两种。怎样才能确定这包粉末的成分?

2.学生说出假设。

假设1:这包黑色粉末是炭粉;

假设2:这包黑色粉末是氧化铜;

假设3:这包黑色粉末是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3.让学生查资料、回忆整理碳和氧化铜的相关性质。

炭的主要成分是碳,碳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碳与氧气(充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在隔绝氧气和高温的条件下,碳会还原氧化铜等氧化物。

氧化铜的性质:不溶于水,但溶于酸,并且与酸反应生成蓝色的溶液。

4.通过比较,确定用稀硫酸来鉴别黑色粉末的成分。

5.分析如果假设成立,看到的现象是什么?并把下表填好。

6.请学生到讲台进行操作。(此时老师要根据情景诱导学生,形式可以是老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不足之处,老师加以补充。)

①用什么仪器做实验?(烧杯、玻璃棒、药匙)

②取多少黑色粉末?(少量)

③加快溶解的速度有什么方法?(用酒精灯进行微热)

④滴加适量的稀硫酸,怎样判断适量?(黑色粉末完全消失或黑色粉末不再消失)

7.实验现象:部分黑色粉末溶解,无色溶液变成蓝色。

8.得出结论,假设3成立。

9.提出新的问题:谁能对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进行猜想?怎样验证?

同学们又讨论开了,有的说只有硫酸铜,有的说还有硫酸。可以放入锌粉,如果看到有气泡,说明里面有硫酸,否则就没有。

在实验当中,叫学生到讲台操作与老师自己操作,教学效果很不一样,看老师操作,学生不太注意操作动作,只注意现象,看同学操作,注意每一步的操作,不对马上指出,而且学生亲自操作,一旦错误,改正后记得牢,其他学生也能主动参加探究,情绪非常高涨。特别是对于滴加多少稀硫酸才算适量,同学们更是争论不休,效果很好。

因此,教学中大胆地把演示实验向学生开放,除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观察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对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把枯燥的习题变成可以观察、触摸、生动具体的东西,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并有效地把化学知识、基本操作技能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探究性教学除了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科学的学习方法之外,把化学知识生活化也是探究性教学的另一个理念。如:通过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燃烧的条件是:①要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会燃烧。由燃烧的三个条件推出灭火的三个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与可燃物隔离;②与氧气隔绝;③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只要具备其中一个原理,就可以灭火。但仅知道灭火的原理还不够,必须与生活结合起来。如发生火灾,逃离时该怎么做?为什么要沿着墙角匍匐前进?这时教师可以补做一个实验,点燃一高一低的两支蜡烛,罩上一个大烧杯,这时先提问学生,哪支蜡烛先熄灭?大部分学生认为是低的先熄灭。因为他们知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但实际上是高的先熄灭。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明白,在烧杯里面燃烧蜡烛,温度上升,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也上升,所以碰到火灾逃生时,要沿着墙角匍匐前进。

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也可以用来创设学习情境。有一次,一家工厂的工人宿舍发生火灾,结果两间相邻的宿舍,一间宿舍里的人全部活了下来,另一间的人全部死亡。当时情况是这样:半夜起火,这两间宿舍里的人都无法逃出去了,其中一间宿舍的工人,把被子撕开,用水湿润,把门隙堵死,他们自己再把毛巾浸湿,捂住嘴巴、鼻子,最后终于被消防人员救了出来,另一间的人就没有采取堵塞门缝的措施,结果都死了。请同学们就这一情况进行讨论,这是为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到最后,总结出着火时有大量的黑烟、有毒气体、二氧化碳等,发生火灾时,很多人是先被黑烟呛死的。同学们越说越激动,把看过的侦探小说也搬了出来:以前有人谋杀人后,制造了火灾现场,结果法医检查死者的嘴巴就知道他是被害的。通过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把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学化学既有用又有趣。

随着新课标的稳步推进,我们应在探究性教学中大胆尝试,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学生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时,教师才给予适当的帮助。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真切地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逐渐把学生培养成拥有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人。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方法:学习兴趣;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203-01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不仅担负着既要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还要为学生的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双重任务,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学科课程来满足其需要。然而,由于高考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革,应试教育的导向作用仍然十分明显。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提升高考升学率绝大多数学校学生一进入高二就进行文理分班,并按文理学科分类组织教学。这样对于高二文科生来说很多学生很自觉的把化学当成了一门“副科”, 学习化学时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因此缺乏了必要的学习热情。

2010年是我省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第三年,我承担了两个文科普通班的化学课.任务很明确:完成选修《化学与生活》的教学任务以及来年三月份的学业水平测试的备考.一开始确实在教学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不浓,化学知识贫乏,导致课堂难组织,知识难落实。经过和学生的交谈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理科太难,正是由于要摆脱理科的学习才报的文科班,所以一开始对化学课就产生抵触。针对这一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 通过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学生兴趣为手段,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从厌恶化学课到喜欢化学课。那么如何让文科生爱上化学?

1.教师应首先完善自我,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应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质,有的老师认为高考不考就对文科班的教学不重视,不去研究教材探究教法,课前看看课本,上课照本宣科.这样自然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认识是搞好文科班化学教学的关键,自从拿到教材以后我就认真的阅读教材,通过书籍及网络了解与教材有关的各种信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生活中的实例和最新的化学前沿知识,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联系实际,使课堂内容生动、丰富。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诗人。

2.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选修《化学与生活》这本教材正是围绕人类生存坏境,科学饮食,化学能源,生活中的材料,化学用品的正确使用等主题展开.所以首先要告诉学生们, 学习化学是提高未来的生活质量的需要,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地联系,这本书可以说是我们身边的化学,从这本书里我们将要了解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知识,和一些生活小窍门,并学会合理的安排饮食、选择日用品,她将教会我们如何生活的更好.这样学生就有了好奇心,首先从心理上不再排斥化学,有了进一步了解这本书的欲望。

其次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措施。在《化学与生活》教学中不仅要涉及到基础理论知识,还涉及到对具体化学现象的解释。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一方面使授课内容直观生动形象,扩大了信息量,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例如在《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应用》这节课的教学时,我提前用相机拍下校园里一些乱扔垃圾的现象,和我校垃圾区的一些照片,上课时先在多媒体上播放了这些照片,教室里立刻议论纷纷。我问他们:“看到这些照片你们有什么感想?”许多学生回答:“乱扔垃圾是不文明的行为。”我问:“还有呢?”没有一个学生对学校垃圾场的垃圾提出问题(我校并未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这说明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差,接下来我就播放了一个有关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回收再利用的视频,这段视频只有短短的20分钟,主要讲述了一些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以及垃圾的分类处理。当讲述到一节一号电池可以使一平方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的时候,学生们都发出了感叹的声音。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们了解到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后的垃圾又如何再利用,不能回收的垃圾又怎样处理才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问题在观看完视频后,同学们几乎都能回答出来,而且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所以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增加了感知深度,培养了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3.学以致用,让学生深刻体会生活中的化学

在教学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也会极大的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在学完主题《摄取易于健康的食品》我告诉学生:健康的身体才是学习的本钱,而要有健康的身体每天都必须要有科学的饮食,从今天开始,为自己制定每天的健康食谱吧,把那些垃圾食品从我们的饮食中消失吧,后来发现学生们真的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饮食,并且教室里的小食品包装袋也少了很多。还有在装备一个小药箱的教学后,好多学生回家后都给自己家里配备了一个小药箱.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有了成就感,和责任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4.积极发挥文科生的特长,纂写小论文

第3篇

初识恩师钱敏先生是在三年前的初夏,我还记得那天外面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先生满头银发,精神矍铄,手中拿着一把雨伞。也正是在那一天,钱先生表扬了我的本科论文,并且答应帮我修改,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自那之后,我就正式成为了钱先生的学生。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到硕士期间的第二年终我已完成数学内容的论文四篇。鉴于此,先生在和我多次商量之后为我作了一个规划,即(一)四年完成硕博连续,(二)研究方向定在跨学科领域,即跨数学、化学与生物等学科。

在钱先生指导我的三年时间里,他不仅帮助我找到了研究方向,踏上了跨学科研究之路,而且,还以不断的肯定和鼓励让我树立了信心。因为随机过程理论在现代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和生物化学系统建模上的应用方面的研究是探索性的,我自己要做许多探索性的学习,而钱先生总是能够凭借多年的研究经验敏锐地告诉我做什么是有前景的,而做什么可能是无用功,从而让我的科研工作深入而又有效率。

不仅如此,钱先生也用他高尚的人格在一直感染着我。钱先生生活极其朴素,却总是能体谅学生经济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先生指导我完全是尽义务,而在这三年期间,他还一直从自己为数不多的科研基金中拨出相当部分,在经济上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每当钱先生以81岁的高龄围坐在学生中间,和大家讨论甚至是激烈地争论问题时,我总是很感动。先生那种对生活和科研的热情,将一直激励着我;我

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能够不辜负先生的厚望,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断前行。

蒋达权老师从2003年秋季就开始指导我写作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我的研究生导师之一,蒋老师已经指导我作科研达四年之久。应该说,是蒋老师带领我踏进了科研的大门,并且给了我非常细致的指导;正是在他的指导下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得以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上。2005年秋季,蒋老师远赴德国进修,在这之前,他把我介绍给了钱敏先生。在他2006年底回国之后,我们又一起写了有两篇论文。蒋老师扎实的数学功底和细致认真的作风,也深深的影响着我。

陈大岳老师作为我的博士生导师,在我硕博连续这四年中,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我经常会有很多的事务性手续要麻烦他,而他总是那么地平易近人,不厌其烦的回答我的问题,关心我生活和科研的近况。对此我深表感谢。

其次,我还要特别感谢的是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应用数学系的的钱纮教授,正是在2006年夏天参加完钱教授的《生物数学》课后,我才正式开始进入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在那之后,我经常要通过电子邮件请教他问题,其中有一些是很幼稚,很初级的,但是钱教授总是耐心的回答我的问题。这篇博士论文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在阅读钱教授的论文时产生的想法,受到的启发;甚至还有一些就是钱教授直接提供给我的科研题目。特别地,本论文的第七章就是和钱敏先生以及钱纮教授一起合作完成的。

当然我还要非常非常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在退休之后就到北京来陪伴和照顾我,正是他们的支持使我的博士期间的学习更加顺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对子女的付出都是博大而无私的。今年是我父母六十岁的生日,我谨以这篇博士论文作为献给他们六十大寿的礼物,希望他们能够喜欢。

我还要感谢数学学院系统生物学讨论班的各位老师同学,特别是钱敏平老师,刘旭峰老师和邓明华老师等。

我还要感谢所有曾审阅过我的投稿论文的审稿人,每一次的审稿意见都会使我的论文增色不少,从中受益匪浅。

第4篇

作为学科课程的化学课,是以间接经验——现有的一整套系统化的知识为基础的,而活动课则以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的感受与经历为基础的。因此,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科学上的严格界限,同样是学习化学范畴里的内容。学科课程注重使学生掌握已经抽象化了的基本概念和定律,以及应用这些定律进行计算的技能;而活动课却重视学生体验概念和定律产生及作用的现实状态和过程,并注重应用这些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科课程的教师开设活动课,选择其较熟悉的知识领域作为切入口,是比较自然而有效的做法。

综上分析,活动课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选择化学方面的内容当然是可以的,但这并不是说活动课就必须与学科课程挂钩。化学教师开设化学活动课,可以作为其研究活动课程的一个起点。当然,化学活动课的活动内容不应只局限于化学领域。若把活动课作为学科课程的附属课,把学生做化学课上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或练习题就作为化学活动课,这就不妥了。根据活动课的广泛性、多样性、灵活性等原则,只要其内容合适、与化学略有沾边的都可以入选。这就需要教师真正领悟活动课的内涵,真正理解开设活动课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把化学课与活动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活动课不只是流于形式。

笔者设计的化学活动课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如下:

一、化学实验是化学活动课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化学实验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让学生动手动脑,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内容可以分以下几类:

1.趣味实验。这类实验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促使他们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制作实验。这类实验对操作有一定的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并得到一些有用的成品或工艺品,从而产生较浓厚的兴趣。这类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实验技都很有益处。

3.教学实验研究。若学科课程中没有演示的实验或配合课堂内容的补充实验,可让学生在活动课上进行实践、研究,借以锻炼基本操作,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

4.探索性实验。这类实验是学生学习过相关学科的知识及原理之后,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带有一定的探索性。实验内容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化学教学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二是由教师指定给学生的社会课题,如环境保护、三废处理等。探索性实验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对于操作的安排、步骤的设计、仪器药品的选择等都能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研究。

5.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验。这类实验内容的范围很广。化工生产中各类反应的模拟实验,与食品营养、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建筑材料、塑料合成、纺织装饰、能源燃料等有关的各类实验,都可作为选择对象。这类实验既有较强的趣味性,又能丰富化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化学小论文

化学小论文的撰写,是化学活动课的又一重要的内容及形式。这类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操作、写作等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学生在经过初步的调查和研究、查阅一些有关的资料、初步选定论题之后,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和研究能力及学校条件等实际情况,拟订讨论和研究方案,再进行必要的实验、调查,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最后反复核对校正,撰写成论文。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有限,所以化学小论文应选择较小的论题,篇幅宜短,内容宜浅,但在科学性和语言的简洁明确方面应有严格的要求。

三、参观与调查

校外的参观与调查活动可开阔学生的视野,既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又使学生亲眼目睹化学等学科知识及技术在工农业及科技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加深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勤奋劳动等方面也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校外参观与调查的具体内容可以听取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的要求因地制宜地选择、组织各项活动。参观和调查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参观活动可考虑工厂、科研所,如塑料厂、橡胶厂、炼钢厂、炼铁厂等。参观的内容经讲解后,应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参观后可让学生写出参观报告和感想,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还可对当地环境情况、三废处理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源进行调查分析,经过师生的论证,提出治理建议,可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还可以对当地使用的农药、化肥的种类和特点、使用及保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当地的实际提出使用和保管的科学方法,指导人们正确地使用农药、化肥,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由于不受化学学科课程大纲的限制,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是极为丰富的,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还有不少形式,如化学史料、化学专题辩论会等。

第5篇

把命运牢牢攥在你自己手里智若愚

学会评估人生目标杨协亮

高中学子,教我如何读懂你广东教育(高中版) 李建军

话题:如何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郑蔼娴,王淼珍

这样的课,我喜欢陈健生

探索市场销售的秘密--综合实践结题报告太阳雨

高考作文的审题策略陈妙云

高考是考什么,考什么?杨一经

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的奥秘芮利文,彭修成

只有了解才能应对--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透视陈佳民

高中新同学:你的角色转换了吗?彭琳

走出数学笔记的误区陈京山

快速求解化学选择题八法陆建源

戴月行全玲

人生?不过如此!王媛

"我是鸡"陈济林

书海看人生刘卉丹

《麦子》赏读申青山

道德话题作文例说游晓林

只需13招,搞掂英语单选题朱显愿

英语书面表达高分策略邱玲

例说数学高效解题方法丁旭生

标点符号的连用商东冉

宪法专题中的政史学科考点提要林桂平

高考历史分析及对策全仁经

有关静摩擦力问题的分析方法广东教育(高中版) 徐辉

试金石佚名

偶尔可以牵着蜗牛散步章晴雨,李翰洋

血色母爱佚名

用宁静洗涤心灵琳合国

霍金宣告自己原先的黑洞理论"突然死亡"等

语顺则意达--阅读古诗方法摭谈盖英俊

情态动词高考考点诱视邹国如

非谓语动词作补语的考点大盘点张丽群

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徐根

文言文阅读训练何传跃

2004年最有影响力的物理试题吴俊

英语单项填空模拟题王雅

和祖国统一温才荣

作文试笔二题阿琳

学会在错题本中"淘金"朱敬华,刘立新

漏解直线方程的情形胡彬

如何对对子--试析2004年高考题(广东卷)拟对句秦志斌

高考备考减压有良方王极盛

科学论文解题方法点拨茹清平

有效的审题方法王晓东

万般无下品,平凡也能高何晟毅

议论文写作中有效选材的主要标准张玉玲

高考作文如何以立意取胜黄碧俊

议论文论据的引入方式何国跻

高考议论文写作审题举隅许喜桂

议论文论证材料的来源杨克敏

在高中英语课文学习中培养猜词策略邱彩花

动词在写作中的常见错误王凤琴

英语句子表达的灵活变通易桂清

根据要点提示组合或扩展句子有招数古和添

英汉句子翻译的四个技巧鲁江牡

阅读理解中细节题的解题技巧黄卓琳

向量几何运算的"华丽转身"——运用特殊化方法解答数学客观题之二彭建开

在比较中选择蔡远光

一类函数问题的难点突破高雨来

把根留住——辨析对称与周期雷小华

对隐含条件不能不理不睬罗华根

细节之大——函数观点求递推数列通项一例余学明

探寻突破口是高效解题的利器黄伟军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吗张松云

展现上海世博风采再助中国经济腾飞李振洋,严志标HtTp://

近三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对我省高考备考的启示(一)林良展

优化方法提高效率张铁牛

电学实验归类解析陈灶来

2010年高考广东语文模拟试卷李祎,刘军

高考语用题专项训练

基础写作预测题

2010年高考广东英语模拟试题(一)徐君婷

2010年高考广东数学(理科)模拟试题

2010年高考理科综合化学测试题广东教育(高中版) 刘平

2010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测试题刘志敏

摈弃苍白,追求"表现力唐惠忠

不要忽视自我的美陆璐

坚守良知坚守正义蓝碧涓

停停电,减减速周振驹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再谈法向量与二面角雷小华

巧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高考试题钟烙华

语法填空解题技法大全陈晓红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备考策略黄竞

诗歌鉴赏答题方法于倡导金先新

从高考诗歌鉴赏题(广东卷)的解答看"读懂"广东教育(高中版) 宋晓霞

2009年高考数列备考录王佩其

数列新题型——新定义数列陈安心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赵莺

语法填空专题模拟练习

电场胡志坚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杜海坚

遗传的分子基础丁文韬

当代国际社会专题王勇军

文化与生活专题徐永辉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唐冬云

2008年化学热点问题——"三聚氰胺"张玉彬,胥会敏

时事政治题如何拿高分辛晓良,王小玲

第6篇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课程综合化;综合性学习

当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边缘化、综合化的趋势,知识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能源、人口、健康等问题都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才能得以解决。这些现象反映到教育领域,就必然要求现代课程及其内容体现综合化的特点,以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形成较完备的知识体系。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l0年来,课程综合化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热点问题。语文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顺应时展的要求,向综合化的方向迈进。

如果说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是语文课程走向整合的时代背景的话,那么,语文课程自身的综合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特点则是其趋向综合化的内在要求。

一、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首先,课文课程的内容是综合的:天文地理、风土人情,上至宏观宇宙、下至微观粒子……几乎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尤其是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和基础课程,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必不可少地要包含大量其它学科的知识和信息,哲学的伦理的、美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甚至物理、化学和天文的。所以,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跨学科色彩。我们通常要联系其它学科来学语文,借助其它学科的视野、方法和能力来解决语文方面的问题。譬如,运用地理学“气温的垂直差异”原理,就不难理解缘何“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自居易《大林寺桃花》);借助“绘图法”给《失街亭》一文画一幅“街亭之战示意图”,对于理解小说复杂的故事情节来说,无疑会有指津引路的作用。与此同时,语文作为母语通达各个学科,是学习各门课的基础,谁能说数学、物理、化学中没有语文学习和运用的机会呢?数理化教科书严谨的行文,对写作说明文是有益的借鉴;在理解数理化题意、撰写实验报告时,语文知识和能力也会大有用场。

其二,语文课程的目标也是综合的。贯穿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就是要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或立足于人的整体发展,即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发展。因此语文课程与教学并不能单纯表现为知识传递和能力建构,即不是片面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而是追求包括知性、感性和社会性在内的“全人”发展目标。据此,语文新课标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目标,并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可见,课程目标——语文素养是“三维”一体,不可分割。另外,从课程实施的角度讲,知、情、意、行,听、说、读、写,相互为用,相辅相成,不可呈割裂状态一项一项地培养,须整体推进,协调发展,而后自然地融为整体素质。有一种观点认为,语文素养的这种综合性符合“木桶原理”,即整体素养中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语文素养整体水平下降,而使其它方面的长处受到抑制。

总之,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跨学科性以及目标的整体性表明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既然如此,语文课就必须遵循自身特点,加强学科内外的整合:注重语文知识的融:贯通和综合运行,密切语义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推进语义素养的整体发展。

二、语文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和表达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思想、感情的,天然地与生活发生着密切联系。当我们理解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时,也决不可以脱离生活,否则就会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境地。语文及语文的理解和运用同生活具有血肉一体般的关系,还决定了语文课程只有与生活融合,才能发挥语文的特点,“才能生动活泼,学得又快又好”,否则,就会“枯燥乏味,劳而寡效”。

语文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为母语教育课程,语文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仅包括课堂上听、说、渎、写以及学生的吟诵品味,而且还包括课外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无怪乎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语文。”语文课程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尽可能地拓展语文实践的时空,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实际应用能。

课程综合化的本义是指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知识之间)的整合。近年来人们又认识到,课程综合化除了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还要强调认知和情意共同发展,以及书本学习同社会生活和实践相结合等,从而拓展了课程综合化的内涵。据此,我们认为发挥语文教育自身的优势,加强与生活和实践相结合,也是语文课程综合化的题中之义。面向学牛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学语文将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走向。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课程综合化的世界性趋势,还是从语文自身的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来看,加强整合走综合化道路,当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应然之举。

然而,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在这个方面做得很不够,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少与其它学科的交融整合,甚至是“老死不相往来”;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了语文实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牛禁锢在书本上、教室里,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等等。语文课程的这种自我封闭、缺乏整合的弊端,严重地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并使其难以发挥出牛机和活力以及应有的育人功能。由此看来,加快课程综合化进程也址义学科现状的必然要求和当务之急。

第7篇

【关键词】物理实验回归生活

物理科学伴随着物理实验的发展而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物理实验教学发展到今天,对物理教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新《课程标准》中阐述的物理实验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紧密结合”的现代教育思想。同时新课程提出实现物理实验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思考与创新、实验理论与生活,以实验本位、物理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实现学生对知识、能力和生活进行有机地整合。

一、知识与技能

物理实验不仅使学生直接地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而且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目前实验的教学还比较普遍的存在一个误区:教师先演示给学生看,然后把原理、结论讲给学生听。这种教法的最终结果必然造成学生处于被动地们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末能有机结合。一般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的演示很感兴趣,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对所做实验的每一步都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的技能,以便理解实验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

二、思考与创新

怎样才能把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要求的思考与创新相结合?在大力倡导生活化实验验教学的今天,迫切需要大量优秀的、具有创新性的探究实验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此,我们立足生活对物理实验教学作一些拓展和延伸。在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相关理论、方法、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实验理论与生活相结合

知识和技能是物理实验的必要的基础,独立的思考与创新在物理实验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而理论联系实际生活则是物理实验发展的趋势所在。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积极的去思考实验的生活化表现,懂的利用自己生活中物品区设计实验,懂得用生活中的实例去验证试验,这样不仅达到强化学习的目的,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验一:力学实验

高中理学最有特点是摩擦力学实验,学生在学校通过学校准备的实验器材做完了这些实验,了解了其中的实验原理,这个过程在他们看来是在一个虚拟的假设完美的空间里完成的,倘若我们把这个问题转向现实生活,给学生一辆他们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让学生阐述一下自行车的受力情况,学生通过对自行车的观察与分析可能会提出:轮胎为什么要有花纹?自行车下坡时为什么不宜急刹前轮?自行车在正常使用时有几种摩擦?自行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自行车是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自行车上使用了那些简单机械?自行车的坐垫下面为什么要安装弹簧?自行车轮胎中的气体减少后对地面的压强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普通自行车下与比赛用的自行车有什么不同?自行车上的那些材料可用非金属材料替代?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思考的问题不止在摩擦力上,这样一来不仅达到学习的目的,而且使学生学习物理全面性。

实验二:“原电池”

我们都知道“原电池”概念抽象、难懂。它是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为基础,学习原电池原理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认识的发展和深化。换角度来看,原电池原理跟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电学基础密切相关,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的物理实验。本实验教师会从氧化反应的学习开始,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引导下,观察铁丝,铜丝分别放到稀硫酸中的现象,以及铁丝和铜丝上端接触放到稀硫酸中的不同现象。这些可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实验的生活化做了铺垫,有酸?有金属?便可以发生反应,大胆的设想想,学生开始试验“水果电池”他们成功了。因为水果中有大量的电解质(即含有带正负电荷的离子),如苹果、香蕉中富含钾离子,它带正电荷,而且它们还有氯离子等带负电荷的离子,如果铜片、锌片插入水果中,则正负电荷就会分别聚集到铜片、锌片上,因此水果两金属片间就有电压。

实验三:物理学中能量转换实验

物理学中能量转换的最著名物理实验是:钟摆实验,是把悬挂小球在线的牵引下拉到水平高度,然后让它自由下落,小球的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当小球到达最低点时,小球的动能开始转换成重力势能,通过小球不同位置能量的变化达到小球的往复运动,直到小球停止,做过这个实验的学生都知道:课本上说的小球在运动受到空气阻力而导致小球停止的。小球的空气阻力是一种抽象概念,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研究这种能量的转换,不妨把视角转移到学生们都喜欢玩“过山车”游戏中,在过山车停止用电让其靠自身的能量转换来运动的时候,正是“钟摆实验”的“生活化”的表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过山车最后停止可让学生懂得真正的空气阻力的存在。这样体现了,让学生在娱乐中验证实验,在娱乐中取得进步的素质教育下的新课程理念。

物理实验回归生活的例子还很多,如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个实验时,让学生通过拍桌子感到手疼来体会;学习光的干涉,可以用方便袋来作为实验材料等。

总结

作为素质教育下的物理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围绕着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善于引用学生熟知的事物现象去分析、实验、探究,使用学生生活中的物品去演示、实验,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这样短期内可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长期后可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十分有益。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的“快捷方式”就是实验需要回归生活,强调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了知识与技能。我们知道,只有回归生活,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学习意义的自主建构和切身体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好物理的强烈愿望。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第8篇

新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与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可以说,新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是对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下,我将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谈谈自己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化学教学情景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学习之地,天天是学习之时,人人是学习之人。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不要简单地把学生看做一张白纸。在正规的化学课堂学习之前,父辈的告知、自己的观察或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给与等等已经让学生形成了自己对于生活中某些物质或现象的模糊理解。那么我们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已有的生活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主动构建新的化学知识网络。如学习《爱护水资源》时,可通过展示学生提前准备好自家附近受污染严重水源的照片引入;可以通过展示生活化且外形相差较大的钻石戒指、炭笔画、焦炭等物质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入《金刚石、石墨和C60》;在学习《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以生活化的问题“为什么蚊虫叮咬后用肥皂水涂抹可以减轻痒痛?”引入;在学习《溶解度》中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因时,演示生活化的场景---打开摇晃过的汽水引入。化学教学情境生活化将化学知识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一点一点地展示给学生,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二、化学教学内容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但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过度注重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情、生活和实践,导致很多学生生活经验严重缺失。每学期我总会遇见成绩不错的学生问一些“化学弱智题”,比如“――老师,如何区分酒精和汽油?――闻气味。――老师,这两个闻得出来味道不同吗,我从来没有闻过呀,考试的时候我怎么知道”。或是试卷中的一些生活题,学生们的答案也是千奇百怪,总让人哭笑不得,比如“――如何防止铁锅生锈?――刷漆;用真空装置包装起来;撒盐”。这样的学生缺乏从生活中学习的能力,也缺乏实际应用的能力,更不用说创新的能力。

面对这样的学情,我们更要注重化学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下手。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准备各种来自生活中的实验素材。开学我就按物质的分类让学生收集化学素材,比如铜丝、铁钉、铝丝、锌皮;碳棒、生石灰、铁锈;食盐、蔗糖、小苏打、苏打、大理石、石灰石、熟石灰、注射器、各种饮料筒及各种说明书等。这些物质的收集既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以后教师的实验教学和学生的实验探究做好了准备。其次我们可以把实验生活化。如《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可以由学生制作简易净水器;《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可以由学生根据所学灭火原理,自制简易灭火器;《第十单元 酸和碱》要求学生自带厕所清洁剂、洗洁精、洗衣液、炉具清洁剂等,由学生按照pH试纸的使用方法当堂测定其pH值。或者我们还可以将教学知识选择性生活化。如《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中为什么“人心要实,火心要空”,从而学生认识到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中为什么“真金不怕火炼”,学生知道金的活动性弱,即使在高温条件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等。

化学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生活,化学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通过生活化知识的学习,很容易?w移知识,学以致用,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化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化学作业布置生活化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很多老师认为这是学生“题海战术”的最佳时间,往往布置大量的课本作业,学生苦不堪言,哪里还有时间将课本所学转化为生活实践,何谈“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所以,充分利用课本知识布置适量、可行的生活化作业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在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的基础上,可以布置学生完成简单的化学小制作,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如《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通过课堂讲解“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布置学生选用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利用上述实验原理制作类似装置,完成实验;《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通过自来水厂水净化过程的讲解,布置学生制作迷你自来水厂;《第十单元 酸和碱》布置学生选用各种花朵自制酸碱指示剂等等。第二,对于人文精神比较浓厚的章节,布置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或课题报告,记叙自己的调查,阐明自己的观点,发出自己的倡议。如空气或是爱护水资源这类章节,可以以“谈谈长沙的空气或水资源质量”为题布置学生通过亲身调查、研究及查阅资料撰写相关论文,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的关注度以及语言的组织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切合新化学课程标准,也是对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执行。不过,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的探索之路还很长。

第9篇

关键词: 农村初中 化学教学 STSE教育

STSE是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英文缩写。由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构成的STSE教育旨在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大,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均衡,农村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广大农村学生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知识面狭窄。因此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不断渗透和加强STSE教育,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堂教学中恰当、灵活运用STSE素材,加强STSE教育

根据初中化学教材内容的编排:空气与氧气、生命之源――水、燃料及其利用、金属材料、溶液、酸碱盐、合成材料、食品、药品与健康等。教师在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要注意通过各种媒体、报刊、新闻等渠道挖掘、积累与化学学科有关的STSE材料。包括科学知识、高端技术、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并将收集到的STSE素材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灵活地应用,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如物质化学式、元素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是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教学,抽象的化学概念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如果照本宣科、只讲理论,学生不但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且很难将所学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不妨举一些与STSE有关的实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在感染初期使用“达菲”治疗,效果明显,合成“达菲”的主要原料是莽草酸,存在于我国盛产的香料八角茴香中,莽草酸的化学式为CHO,则下列有关莽草酸的说法正确的是……“黄金有价、玉无价”,某种玉石的主要成份是NaAlSiO,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面值100元的新版人民币,其面值左下方的数字“100”,采用了变光色防伪油墨印刷,垂直为绿色,倾斜看为蓝色。防伪油墨中含有MgF,其中F的化合价为多少。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实现了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想,发射飞船的火箭所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CHN),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N+2NO=2CO+3X+4HO,从环保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优点是什么,X的化学式为……这些与高科技、生产、生活、环境、人类健康联系紧密的实例,从表面上看与书本知识无关,但这些例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科学技术、人类健康等联系紧密,学习化学知识非常重要,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课本上没有的信息。

二、设计与STSE相关的化学习题,渗透STSE教育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教师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积极开发和利用一些与STSE教育相关的化学习题,习题有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要重视习题的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和明确的方向性,对学生要有正面的影响力和积极的指导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平时要多收集、设计、改编一些与STSE紧密联系的习题,以时事新闻、高科技、新材料、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人类健康、环境保护等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能从习题的内容上感受到化学学科价值的存在;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某些化学物质和现象的确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化学成为危害人类安全与健康的错误认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渗透STSE教育

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书本知识并联系实际,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化学是一门有用的科学,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如要求学生调查自家饮用水的品质(硬度、污染程度),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对饮用水的污染情况,并提出防止水污染的方案,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是怎样节约用水的……最后形成小论文。结合我国探月工程――嫦娥Ⅰ号、嫦娥Ⅱ号的成功发射,让学生通过广播、报刊、新闻报道等了解并查找在探月工程中与化学有关的知识,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平时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与化学紧密联系的科普小论坛,充分利用讲座、讨论、黑板报等途径介绍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信息或在化学领域的最新成果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又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学有所用,开拓学生的化学视野,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关系,体验化学课程与现代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

第10篇

在教育系统中,化学教育属于是一种多要素的系统工程,在对化学的教育过程中应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化学的理论知识,多培养学生在试验教学中的积极动手能力,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多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并且多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真正提高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创新探索能力。

关键词:

创新能力;启发式教学;探索;挖掘;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49-01

1 养成化学思维方式

在解决化学问题和建立化学知识结构时,应当注重养成化学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养成了科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在遇到问题时就能做到触类旁通。所以,教师应当格外重视化学课堂中思维方式的培养。

在化学的学习中,思维方式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种,化学知识也可系统的分成两类,第一类:试验事实,用宏观水平对化学的性质进行描述,对于用途,制法等知识通过日常现象和实验现象直接表现,所以这类被称为描述类知识。第二类:概括类知识,这类知识通过构思是可以概括出的知识。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反映类知识对记忆活动的要求比较高,对思维活动并无要求。而在概括性知识学习时,对学习的方式及思维活动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化学学科对围观的本质和宏观的表现进行了全面的揭示。所以,这决定了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要将微观的揭示与宏观的表现相结合,这就对学习者的思维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具有全面的思维方式,全面理解现有的化学知识,并发现社会与化学的关系。经常自觉通过化学的试验,提高化学知识的学习,更全面的学习化学科学基础。从而对学生创造性进行培养,使他们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

2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而得到的,属于高级形式的思维,在后天的训练与培养后都会产生创造性思维,这也就说明创造性思维是每个人都所具有的,只是每个人对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程度不一样。所以在化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首先通过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进行激发,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通过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使其自觉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及新途径。其次,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进行全面培养,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主导的作用,而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使人提出新的方法,产生新的构思。教师在教学是应当对一些题目进行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于同一题目进行多方面的讨论,并且从多个角度,多个因素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聚合性思维得到培养。

3 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方法与学生的努力程度是成正比的,所以教师应当明白理论是行为指南这一种道理,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其能够真正掌握学习的技巧。只有掌握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在未来才能更好的学习各种知识,缺乏思维方式的人在未来社会将如文盲一般。所以,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提高,教师应当明白,教学也是一种技能的传递,教会学生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思路才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总的来说,只有对教法和学法的关系进行全面处理,才能培养学生在面对大量信息时,能够最及时的捕捉和寻找到最准确信息的能力。

4 多开展与化学相关课外活动

教师应当经常组织一些有关化学的课外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使学生在面对独立学习的时候,具有了以一变应万变的能力,并且能够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创新的思维。在课外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实验,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不同的小组,在小组内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动脑,创新能力,来完成本小组的试验内容。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当对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做出总的评判,然后在每个小组内开展讨论会,对自己的实验比较成功或比较薄弱的环节做出总结,并且说出自己在下次实验时有了什么新的经验。学生还可以对自己实验中的现象自编习题,这样将科目内的知识也有所复习,或者对本次实验写出小组实验论文,并且阐述自己在小组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自己本次在小组内有哪些创新的发现。教师可以统一批阅论文,并且对每个人的论文及阐述进行总结,然后评比出表现比较突出的小组及个人,这样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结束语

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只有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寻找正确学习方法的过程,而不是满足现状找到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多个方向的独立思考,并且把多角度的事物综合为一体,应用到所学的内容中,并且不断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并且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动机进行适当的调控,就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学习能力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维新.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杨洪,黄志怀.试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S1):68-69.

[3]张翠确.化学创新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师角色的转变[J].中学教学参考,2009,(35):128.

第11篇

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对化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简单阐述了自主学习的定义、意义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思考、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成功的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做到以下三点:

1.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认知能力和学习技巧等因素综合行成的一种能力。要求学习者能自觉安排自己的学习,利用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需要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借助教科书、参考资料、网络等媒体资源独立完成学习目标。

3.自主学习的反思性 自主学习活动要合理制定学习目标,每个目标的完成及时进行检测和反思。反思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倡导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学习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主动探索, 去操作实践,去交流和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这种学习活动方式学生喜欢、乐意,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活泼,而且能激活大脑的思维,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

2.有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自纵学习,在学习中塑造独立人格,形成强烈的责任感。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一些富于个性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观察问题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问题的水平不同,产生种种不同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这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对方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三、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组织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化学探究性实验,发挥化学实验的魅力, 将学生引入化学殿堂。化学实验千变万化,如颜色变化、气体生成、沉淀析出等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利用实验效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诱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让学生都能亲身体验、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取化学知识,充分体会成功的快乐。一个好的实验方案,不仅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2)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把课堂教学中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联系起来, 进行分析讲解, 可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如学习了次氯酸钙,可以向学生介绍它如何对饮用的自来水进行消毒。学习了酸碱滴定,可以让同学们亲自测一下食用醋的总酸量;学习了人类需要的重要营养物质,同学们就可以进行日常生活合理的膳食搭配等, 让学生感受化学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3)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 成立化学课外活动小组, 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影片, 介绍化学发展史、化学家的故事等人文文化;组织学生搜集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点点滴滴,把理论和生活结合起来,丰富所学知识;组织学生参观周边的化学工业,了解产品生产原理,针对工厂产生的污染成分,启发学生搜集资料,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等。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一般是学生在教师授课前进行独立的学习, 是从已有知识向未知知识进军的过程, 需要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虽然教科书有系统的论述, 但是通过自己的分析来搞清思路、掌握要点、找出关键和难点, 必须经过独立思考不可。通常我要求学生先通读全文, 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再精读, 对一些概念或一些实验的操作步骤要用笔标记下划线;要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质疑, 能自己解决则解决, 不能解决的, 在页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不必花太多的时间思考, 带着问题听课时, 目标就非常明确了。有了有效的预习和思考,学生在课堂中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点的反应速度都有较大提高。

鼓励学生查看相关书籍,通过查看相关书籍, 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查看有趣的化学课外读物对学生的发展也有帮助。如我常推荐给学生一些好的课外书《身边的化学》《化学的奥秘》等, 能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能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帮助他们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3.学会归纳总结

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以使知识系统化。如每一单元结束后, 让学生自己进行单元小结, 找到单元内知识点间的关系, 进行系统归纳; 将学生总结出来的知识网络图在复习课中进行展示和点评, 让学生进行自我更正。例如在学完了酸碱滴定知识后, 根据酸碱的强弱让学生对学过的酸碱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判断常见的酸碱哪些能被直接滴定,哪些能被间接滴定。通过学生的自主总结, 零碎的知识按不同的方式搭起了骨架, 有了主线,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学生脑海中扩大、加深, 这就使学生应用概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能否学好化学,乃至学好其他学科都是必要的,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每一位教师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推行新课改都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化学教学》.2002.9

第12篇

1.何为高分子化学

顾名思义,高分子就是相对分子质量很高的分子,它是高分子化合物的简称。高分子化合物,又称聚合物或高聚物,是结构上由重复单元(低分子化合物—单体)连接而成的高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高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非常的大,小到几千,大到几百万、上千万的都有。我们有时将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高分子化合物叫低聚物。高分子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分支,同样也是从事制造和研究分子的科学,但其制造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大分子,即由若干个原子按一定规律重复地连接成具有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质量的、最大伸直长度可达毫米量级的长链分子,称为高分子、大分子或聚合物。

2.高相对分子质量与高强度

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是决定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相对分子质量高的化合物才有一定的机械力学性能,才能作为材料使用。例如乙烷、辛烷、廿烷、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都是直链的烷烃化合物,但是分子量变化很大,其机械力学性能因而也有极大的区别。

3.高分子科学的主要内容

既然高分子化学是制造和研究大分子的科学,对大分子的反应和方法的研究,显然是高分子化学最基本的研究内容。高分子科学不仅是研究化学问题,也是一门系统的科学。高分子科学的主要内容有:如何将低分子化合物连

接成高分子化合物,即聚合反应的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关系。不同性质的高分子,其结构必然是不同的。为了得到不同性质的高分子,就要去合成具有特殊结构的高分子。

二、高分子材料化学的应用

材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指经过某种加工,具有一定结构、组分和性能,并可应用于一定用途的物质。上世纪半导体硅、高集成芯片、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把人类由工业社会推向信息和知识经济社会。可以说某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及其应用,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如果说现在人人离不开高分子材料,家家离不开高分子材料,处处离不开高分子材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最主要的应用是以高分子材料的形式出现的,高分子材料包括了塑料、纤维、橡胶三大传统合成材料,另外许多精细化工材料也都是高分子材料。

第一,塑料:一类是通用塑料,如容器、管道、家具、薄膜、鞋底与泡沫塑料等等;另一类叫工程塑料,其强度大,如汽车零部件、保险杠、洗衣机内的滚筒、电器的外壳等。

第二,纤维:人们开发出聚酯、尼龙、腈纶、维尼纶等高分子化合物,通过不同的加工,生产出了各种纤维制品,极大地满足着人类的需要。

第三,橡胶:天然橡胶的种类和品质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于是科学家们不断开发出了各种人造橡胶,如丁苯橡胶、丁腈橡胶、乙丙橡胶、氟橡胶、硅橡胶等。

第四,精细化工:比如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的各种涂料产品,如家具漆、内外墙乳胶漆、汽车漆、飞机漆等。女孩子用的指甲油,使牙齿变白的增白剂也都是涂料。还有万能胶、建筑用胶、医用胶、结构胶等黏合剂,以及各种吸水树脂等都是高分子产品。

三、高分子化学与高科技的结合

当今社会,人们将能源、信息和材料并列为新科技革命的三大支柱,而材料又是能源和信息发展的物质基础。自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的那一天起,人们始终在不断地研究、开发性能更优异、应用更广泛的新型材料,来满足计算机、光导纤维、激光、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工程和机械工业等尖端技术发展的需要。高分子材料向高性能化、功能化和生物化方向发展,出现了许多产量低、价格高、性能优异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也不断涌现出来,如分离材料、光电材料、磁性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光敏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等等。功能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材料中最活跃的领域,下面简单介绍特种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是指当有外部刺激时,能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做出相应反应的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则是对外力有特别强的抵抗能力的高分子材料。它们都属于特种高分子材料的范畴;特种高分子材料是指带有特殊物理、力学、化学性质和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其性能和特征都大大超出了原有通用高分子材料(化学纤维、塑料、橡胶、油漆涂料、粘合剂)的范畴。

第一,力学功能材料:强化功能材料,如超高强材料、高结晶材料等;)弹材料,如热塑性弹性体等。

第二,化学功能材料:分离功能材料,如分离膜、离子交换树脂、高分子络合物等;反应功能材料,如高分子催化剂、高分子试剂;生物功能材料,如固定化酶、生物反应器等。

第三,生物化学功能材料:人工脏器用材料,如人工肾、人工心肺等;高分子药物,如药物活性高分子、缓释性高分子药物、高分子农药等;生物分解材料,如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等。

可以预计,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中,特种与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将代表了高分子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高分子化学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高分子合成材料的环境同化,增加循环使用和再生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乃至用高分子合成材料治理环境污染,也是21世纪中高分子材料能否得到长足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比如利用植物或微生物进行有实用价值的高分子的合成,在环境友好的水或二氧化碳等化学介质中进行化学合成,探索用前面提到的化学或物理合成的方法合成新概念上的可生物降解高分子,以及用合成高分子来处理污水和毒物,研究合成高分子与生态的相互作用,达到高分子材料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等。显然这些都是属于21世纪应当开展的绿色化学过程和材料的研究范畴。

参考文献:

[1]冯新德.展望21世纪的高分子化学与工业[J].科学中国人,1997,(11)

[2]王守德,刘福田,程新.智能材料及其应用进展[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