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5 08:45: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机械实训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湖北十堰442002)
【摘要】为充分体现全国大学生机械类专业系列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及团队协作精神。本文将各类国家级机械类专业大赛有机的进行融合,充分利用各类大赛的竞赛培养模式、竞赛师资力量、竞赛优秀学生团队、竞赛优秀成果,探索出一种良好的将系列大赛资源及成果进行教学转化的机制,从而实现大赛为教学服务、大赛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综合工程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造意识及课堂活力的目的。
关键词 国家级大学生大赛;机械类专业;教学转化;实践教学;自主学习
0引言
目前一些国家级精品大学生机械类专业系列大赛主要有: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创新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设计大赛等。这些大赛大多受到国家及省级重点支持,涉及到机械类专业的一些重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实习课程。这些大赛的宗旨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注重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协作精神的培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机械创新、设计、制作的综合工程能力培养;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意识。
总的思想是既注重基础能力又强调专业素养,即重视个人能力又强调团队协作,理论与实践并重,尤其强调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培养,这对培养现代机械专业人才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是一次重大的变革,为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大步。
1竞赛成果教学转化机制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在大力推进课程建设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将学科竞赛机制纳入培养计划中,使学科竞赛与常规教学环节相结合,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和学风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研究学科竞赛。陈永刚提出了理顺学科竞赛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托学科竞赛模式培养专业创新人才[1];赵瑞军提出了基于学科竞赛平台的构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2];万敏提出了构建以学科竞赛为契机的大学生能力培养模式,从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出发,研究学科竞赛[3];牛芗洁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探索了“3+1”实践教学新模式[4];于保华提出了基于学科竞赛的机械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思考。从学风建设出发,研究学科竞赛[5];史宁探讨了学科竞赛与高校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6];袁建萍阐述了学科竞赛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从学科竞赛本身出发,研究学科竞赛[7];刘长宏提出了校、市、省、国家4层次和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创新能力3维度学科竞赛体制[8];陈伟探讨了高校多层次学科竞赛机制的构建[9];蔺绍江以学科竞赛活动为有效载体,构建了基于质量工程的学科竞赛结构体系[10]。
然而,各类学科竞赛的竞赛成果如果不能全面、系统地融入到高校的教学实践建设中,那么这些活动就不能稳定地、可持续地发展。因此有必要理顺各类学科竞赛与教学转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选择恰当的转化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
2竞赛成果教学转化的目标与总体规划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创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各类大赛之间融合后形成团队间、年级间、专业间“传帮带”的优良协同创新学习平台;拟建立集创意、设计、绘图、工艺分析、加工制造、试验示范一体化的小型“创意工程坊”或“机械创新实践基地”,成为机械专业精品资源开放基地;研究将系列大赛资源及最新案例成果进行教学转化的机制,实现充分利用各类大赛的优良成果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综合工程能力、激发课堂活力的目的;组织青年教师或高年级优秀学生、大赛获奖标兵、学生社团开设机械专业相关指导课,如各类三维软件模块教学课程,创新设计制造方法等课程。
3竞赛成果教学转化的具体实施方案
具体的研究内容及思路主要分四个层面:
①学生层面
针对各类大赛由指导教师鼓励并指导学生建立各种社团,作为学生课余对本专业各方面各层次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平台,社团的骨干力量为参加各类全国大赛的优秀学生团队。对本专业的在校学生通过一些讲座、培训以及组织一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将参与大赛时的培养、学习模式、学习经历经验以及一些重难点知识点进行有益的推广,起到良好的“传帮带”作用。
各类大赛参赛的学生团队要互相沟通协作,不能单独割裂开来。各类大赛所涉及的专业课程有广泛的交集,如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及设计、公差与配合、机制工艺、金属材料、金工实习以及各类二维、三维软件应用等,只是侧重点有所差别。目前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是因各类大赛参赛团队的相对独立,造成了学生能力培养上出现了一些偏颇,如参加成图技术大赛的学生强调制图,对零部件设计制造工艺缺乏认识,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学生强调创意与设计,学生制图及制造工艺能力的强调不足,对于这种现象,亟待探索一种各类参赛团队学生的融合机制,共享竞赛的培训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
每年各类大赛参赛的每个学生都应写出参赛的总结报告,结合各类课程分析参赛的重难点、得与失,分析各类课程在本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在学校公开展示,对广大学生以启示。
②教师层面
前述各类大赛所涉及的专业课程有广泛的交集,应当组织协调好教授各类课程的优秀指导教师,教师之间要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强大的教师指导团队,既有利于提高各类大赛的指导水平,又便于各类课程指导教师将各类大赛的成果带回课堂,为现有的教学设计提供鲜活的素材。
③资料收集
对全国各类大赛学生优秀作品(电子资料、纸质资料、实物资料等)进行广泛收集,并提供给各专业课程教师,作为良好的教学素材加以充分利用,启发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全国各类大赛参赛学生的不良及较差作品、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也应广泛收集,作为反面案例用于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启示。
如何将这么多丰富的素材展示给学生,并巧妙运用到各课程教学过程中,还亟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④教学设计
各类大赛所涉及的各类课程指导教师在赛后要站在本门课程的角度总结培训的重难点、出现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大赛的得与失,比赛经验与启发,并写出总结报告分发给所有课程教师,一方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教学沟通,为提高本专业课堂教学质量带来有益效果,另一方面将进一步提高本专业各类大赛的培训水平。
本专业各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如机械制图(测绘实训)课程大作业、机械原理及设计课程设计、工程实训零部件制作等,其实训、实验、课设指导书每年应将各类大赛的优秀作品引入进来,一个作品应包含有各类课程的知识点,让学生从制图实践到分析其原理、设计、工艺到最后在实习工厂通过金工实习制作出来。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又能改变原来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千人一面”的弊端,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何筛选各类大赛优秀作品,并进行综合归纳,如何将这些作品融入到各类实践课程中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非常值得广大机械类专业教师探索实践。
4总结
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举办各类创新大赛,主要就是想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将国家级大学生机械类专业系列大赛融合后形成的优良协同创新学习平台可以让学生从原来的“不愿学、学不会”到“喜欢学、学得好”发生巨大的转变。“学生看到的、听到的东西可能很快就忘记了,但实际动手做出来的东西印象极为深刻,甚至可能会铭记一生”。所以本文提出的机械专业各类大赛的融合与教学转化研究,强调实践教学、自主学习为指导思想,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永刚,汤孟平,王懿祥,等.依托阶梯式学科竞赛模式培养GIS专业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农业,2010(7):6-7.
[2]赵瑞军,温晓娣,李红球.基于学科竞赛平台构建的创新人才培养[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3):13-15.
[3]万敏.构建以学科竞赛为契机的大学生能力培养模式[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1):145-147.
[4]牛芗洁.专业学科竞赛与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3):109-110.
[5]于保华,徐泽源,姚培锋,等.基于学科竞赛的机械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158-159.
[6]史宁,陈芳.简论学科竞赛与高校学风建设之关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8(2):28-30.
[7]袁建萍,周艺红.学科竞赛在高职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4-16.
[8]刘长宏,戚向阳,薛猛,等.“四层次、三维度”学科竞赛体制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09-111.
[9]陈伟,张伟,孙国梓.高校多层次学科竞赛机制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6):64-65.
在机械制造工程训练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对常见类型的机械零件进行加工掌握基本要领:熟悉图纸、公差设置在零件加工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实际的操作掌握基本的加工工艺和刀具的使用知识;使用工、夹、量具对零件进行装夹与测量,以掌握这些方法对机械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进而提高从单个零件制造到多零件组合成机械装置的认知[3]。在完成此实训课程后,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能够自己解决一些常见的小问题;知道如何对小机械装置进行装卸维修;懂得如何更换部件对一些机械装置进行简单修理,使其恢复使用功能等。此外,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从学校、学院到实训部门都给予了相应的课程安排,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4]。
以本校机电学院为例:在教学班中有普通班、提高班、创新班,通过教学模块的再次划分有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发挥其自身优势,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5]。同样,在机械制造工程训练课程中也要对相应的实习内容进行相应的规划和调整,注重训练项目的先进性、综合性和创新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安排分别设有基础型工程训练、提高型工程训练、创新型工程训练,从学时数、零件加工的难易程度、机床的使用、人员的配备都有相应的安排,使学生在完成机械制造工程训练课程后对机械零件加工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都有了明显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为之后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6]。
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动手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都有很重要的帮助,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1)网络学习资源网络
学习资源的日益丰富给学生创造了随时学习和提供专业知识的平台,作为对实习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专题技术学习网站的建立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好的补充和促进作用。其可以弥补时间和空间上的学习距离,多方位多角度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较全面的说明。机械制造工程训练学习资源可按照各加工工种制作成各种专题学习网站,用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的表现形式对机械加工原理、工艺、操作进行说明。例如“数控铣床学习网站”,就按照教学大纲和实习内容的要求通过文字、图片和加工视频、编程举例及动画演示、虚拟操作、测试等模块给学生提供针对工程训练实训过程的学习内容,并将知识点作适当的延伸,应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以针对性强为出发点,对学生实习遇到的实际情况多角度地从工艺、操作和加工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的学习涵盖了课前、课中和课后,其操作的准确性和对加工时问题的判断及处理能力将有很大的提高,加工和工艺的运用也更趋合理。因此,网络学习资源的使用将成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
(2)实验室开放
高校实验室设备种类多,性能良好,教师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学生的学习和自我提高,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支持。通过实验室开放,不少学生再次回到实验室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验证,机械零件的加工已不仅仅局限于以前简单的类型,复杂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实验室开放可以更高效地利用教学资源,也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创意进行实际检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试验平台。通过教师的指导,加工工艺的运用更趋合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机床操作和零件加工的经验积累,学生基本可以使用多种设备完成零件加工,加工技能有显著提升。
(3)考取专业资格等级证书
学生通过考取资格证书可以提升自我价值,对今后的学习和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机械类学生来说,数控加工的资格证书(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等级证)是许多学生热衷考取的证书之一。技能提升可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工艺知识解决加工时遇到的实际问题,熟练使用机械设备高效高品质完成加工[7]。利用工程训练平台进行技能培训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一步提升其技术水平,与企业用人标准相接轨,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8]。而通过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学习,绝大多数参加考证的学生能够熟练地完成理论和加工考核,取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工种等级证书。
技能的提升需要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学习的内容已不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所学的知识,知识的扩展从书本延伸到图书馆和网络,不断的积累可以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通过知识的更新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扎实和全面,知识点的运用可做到触类旁通且更善于运用到实际当中[8]。实践技能的提升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实验的结果更加准确,有助于对相关知识的验证和总结;实践过程更加严谨、对遇到问题的判断和处理更加准确,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敢于尝试增强了自信[9]。随着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不少学生已经可以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进行一些辅的工作或组成团队进行一些课外小项目小课题的研究,在做项目的过程中由设计、加工到写分析报告,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论证和修改,不少有创意的设计就在这一步步的学习、实践和总结中得以实现[10]。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使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得到稳步提升[11]。此外,不少竞赛也是验证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比赛前期的设计方案和参赛人选都要通过学校层层筛选,设计理念、加工操作能力都是考核内容,最后百里挑一的方案或人选都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12]。可见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知识的积累和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不仅可对应机械类专业以知识加技能型为主的学生,同样也适用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高校工科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仅要促进其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一个完善的环境,在学习中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13]。以提高动手能力和技能提升为教学目的的机械制造工程训练教学课程应尽量贴近生产实际,充分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及实践上的优势,给予学生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学习指导,使学有所用,在实践技能的提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14]。(本文作者:谢韦莲、梁焱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教学部)
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
加强训练实践课程体系与内容的设计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要求构建一个合理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并设计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因此,随着工程材料和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以冷热加工为主要内容的“金属工艺学”也必须做出重大调整。在进行核心内容精选、陈词或者陈旧的内容进行压缩的同时,增加了大幅度的特种加工技术、数控加工技术、非金属材料和与制造过程彼此关联的管理知识和系统知识。并且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赋予实习期间进行讲授,将“金属工艺学”设置为各模块教学,将其调整为“:材料成型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等模块知识进行讲授,供学生们根据专业性质进行选修,从而强化学生机械工程训练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同时,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还应该开出《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力的开发与训练》两门课程,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修,从而强化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加强金工实习教学在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中,金工实习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包括生产线模拟、机器人、激光加工、快速原型制造、电火花成型加工、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加工中心、数控铣、数控车等十多种实习内容。同时,随着各项硬件水平不断提高,各工种的内容都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并制定了许多新兴的实习方案,从而增加以焊接、铸为主要内容的热加工实践实习;以钳、车为主要内容的冷加工实践实习,以数控铣和数控车为主要内容的数控加工实践实习;以原型快速制造和数控线切割为主要内容的特种加工实践实习。其中,钳工实习将增加装配凸轮机构的内容;同时也将钣金工内容增加在其中;焊接实习也在之前的气焊、手工电弧焊基础上增加了激光焊接氩、电焊、弧焊等内容;铸造实习中也增加了激光快速原型造型和软模造型的内容;在数控线切割、数控铣、数控车、加工中心等加工方法中,增加了费斯托生产线的现场教学。这些实习内容的设置,将极大地增加了机械工程训练的实践性,提升机械工程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在实习指导方面,将过去“师傅带徒弟”的训练模式改革为“老师监督指导,学生亲身操作和创新”的训练模式。除了老师指定的器件之外,学生还需自行制作自拟件,比如:铝飞机支座、手动压力机、简易小虎嵌等等,从而使学生们进行金工实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个性得到有效的发展。加强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在于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资料,引导学生们自主训练和学习,启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开展创造性思维等讲座,为学生创造情境环境,设置实践性内容供学生们联想和操作。学生所进行的分组选题、集体讨论、设计方案设置、机构运动分析简图制作、零件图和装配图制作、技术报告设计与答辩等等,老师都起着引导和调整作用。在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下,对老师的设计能力和知识结构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硬性指标,教师们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他们的科研方向也需涉及到典型机械设备设计、虚拟设计、CAD、康复工程、人机工程、传动设计、智能机械、性能设计、机构学与机器人、可靠性设计、机械运动学、机构动力学、机械设计方法学等等,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将可为学生的训练实践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几年来的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金工实习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原来的“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转变思想作风”教学理念进行了加到转变,其转变为:第一,由被动单一的实习方式转变为学生主动、自拟制件的实习方式;第二,由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转变为以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第三,由思想作风转变转变为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几年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实践之后,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见表1)发现,学生们对实习内容、安排和效果的满意度都非常高。因此,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能有效扩充和保留实训规模,增加了实习工种,能极大地满足低年级学生实际动手训练。同时,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进行,帮助学生们顺利毕业,参加社会工作。工程训练实践模式制订了管理制度,以接待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现在,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利用中心的教学资源解决后续课程和设计中所遇到的工程实际问题,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机械设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其效果明显。学生们大多感觉自己收获颇丰,都认为实践教学是其上大学以来印象最深、收获最大的环节,通过此环节,学生们的知识面得以拓展,创新意识得以加强。许多大学生都主动要求到实验室参加工作,踊跃报名参加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和设计大奖赛等课外科技活动。机械设计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有效促进了学生从科目分科学习向工程实际综合、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转化,加强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主要就是在现代工程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系列的训练实践教学活动,让受教育者在工程技术创新意识、工程实践操作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等多方面能得到系统的全面的发展,从而为
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实践,提升训练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加强金工实习,加强训练实践课程体系与内容的设计,极大地丰富了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提升了机械工程课程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为理工类院校培养综合型、高素质型工程人才提供一个检验平台,有效满足社会对机械工程人才的需求。
本文作者:刘志刚工作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关键词:切削原理与刀具;实践教学;工程意识
作者简介:张立军(1977-),男,山东平阴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小朋(1978-),男,山东菏泽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 青岛 266580)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0915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82-02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1]是培养现代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2]
“切削原理与刀具”是研究金属切削变形过程及规律,探索刀具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的一门技术科学,也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要求学生通过对金属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变形、切削力、切削热及切削温度、刀具磨损、磨削基本原理、刀具切削角度对切削过程的影响等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刀具材料选择、刀具几何形状设计、合理切削用量拟订、专用刀具设计等基本技能,为后续的“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实践设备和场地不够,实践教学条件跟不上。二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主要原因是实践教师与理论课教师教学内容不匹配。三是实践教学的考核难以执行,没有量化考核指标。四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也感到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融入到实验中。为此,提出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与环境、推行全新实践教学模式等三个方面对“切削原理与刀具”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和贯彻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与发展的重要内容,通常分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五部分,如图1所示。
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切削原理与刀具”形成了课堂模拟实践、实验室教学、产学研综合实践等环节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1.课堂模拟实践
针对“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在每个章节中凝练出1~2个特色鲜明、学科交叉、操作性强、便于理解、有新颖的知识点,通过小组讨论和现场辩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开创性,为其提供自由提问与主动讨论问题的平台。如陶瓷刀具材料的应用实践。陶瓷刀具具有高硬度、耐磨性以及高的化学稳定性等特点,其成分是Al2O3。提出利用铝热反应在油管内壁生成陶瓷的想法,以此制造出陶瓷内衬防腐抗磨油管。这将陶瓷刀具材料本身的特点与工程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利用已有多学科知识创新新事物的动力。
2.实验室教学
通过购置一些新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学生可以在专用的“切削原理与刀具”实验室开展相关实验。实验教学指导采用以理论课主讲教师为主,实验中心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能够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有些实验要求学生必须亲自搭建试验台,亲自编程才能完成,避免出现一个学生负责动手、其他学生只观看的情形。
在实验教学手段方面,采用多种类型实验并举,而又以综合性、设计性、综合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为重点的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据“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的特点,某些实验需配备多媒体,在实验指导过程中,配合可视化的音影材料供学生参考学习,加强教学效果。在教师的指导上,有些实验采取集中讲解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设计性实验而言,采取师生面对面探讨的形式。
3.产学研综合实践
一是利用教师承接企业的项目,让部分学生参与项目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锻炼其处理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质量意识和品质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二是鼓励学生自己积极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主动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为了鼓励和加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每年都在“切削原理及刀具”中为学生准备可操作性的题目参加不同类型的技能大赛,如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等,很多学生获得了优异成绩。
二、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与环境
1.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
通过申请教学科研经费,“切削原理与刀具”实验环境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上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教学设备得到了更新换代,教学环境舒适优雅,可以进行车刀几何角度测量、车刀刃磨、切削力的测量、切削温度的测量、塑性金属切削变形、刀具磨损等多个实验。另外,还把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到实验室的建设上来,通过将虚拟仿真与实物教学结合,解决了很多实际中无法完成的实验科目。
2.扩展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必备的办学条件之一。目前,除了学校已有的固定实习基点外,又联系了校外一家区内企业为“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提供临时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如车削工件等。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既可以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需要说明的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遵循适合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和满足性原则,既要能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以最少投资获取最大效益,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参照点,通过实践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因此,这也是制约当前很多高校轻视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因。
3.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上。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也是实施分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4]为此,笔者编写了符合学生实际学习要求的“切削原理与刀具”实训教材,从教材的表现形式、教材体系、教材选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新编教材的选题上,既考虑了当前学科的优势和专业特色,又考虑到学科专业的长远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做到发挥优势、保证重点、形成特色、提高质量。
三、推行全新实践教学模式
1.借鉴“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采取按能力层次划分的“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模块构建。基本技能侧重操作性,专业技能注重技术应用性,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强调综合实践性,注重“产品”教学、创新制作和新技术应用。
结合社会培训机构成功的经验,推进“三个相结合”,即课堂实践、实验室教学、企业项目相结合,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根据今后岗位的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努力摸索出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切削原理与刀具”实践教学已经探索出了这种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2.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的内容大部分涉及空间三维实体和运动,如切屑变形的形成,刀具几何角度的改变对切削过程的影响,各种刀具的运动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三维动画、辅助录像、网络视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通常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践表明,当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实践类课题时,很多学生不知所措,没有解题思路。为此,“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布置可操作性的小项目,鼓励学生利用校内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和文献,促进其自主学习,并让他们上讲台讲述自己研究项目的体会,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3.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5]“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采取多种考核形式并行的方式,依据实验内容和特点组织实验教学效果的考核ui测评,成绩依据不同权重在实验多个环节上体现。主要考核依据有:实验报告、实验中操作技能水平表现、实验课时纪律性、有否违章事故、开放实验纪律表现和实验结果等。每次实践都有实训报告或研究成果,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作好记载,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记入课程总成绩。
对学生参加实验、实习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提出了严格要求,制定了综合实验能力考评方案,确定了考评内容与方法;提出了考评成绩的学分比重,通过笔试、口试、操作考试及实验论文等多种形式考评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对于实习考核,通过实习报告、现场操作、理论考试、设计和答辩等形式进行,由学校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而且要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
从教学改革上来说,实践教学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内化学生个体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对“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改革,使课程内容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突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能够满足企业对现代化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琳琳,王莹,王洪艳.如何在高职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11):61-62.
[2]葛云,魏敏,王卫兵,等.《机械制造工艺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6):93-94.
[3]陆剑中,孙家宁.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切削原理与刀具;实践教学;工程意识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227-01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1]是培养现代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2] “切削原理与刀具”是研究金属切削变形过程及规律,探索刀具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的一门技术科学,也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要求学生通过对金属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变形、切削力、切削热及切削温度、刀具磨损、磨削基本原理、刀具切削角度对切削过程的影响等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刀具材料选择、刀具几何形状设计、合理切削用量拟订、专用刀具设计等基本技能,为后续的“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课堂模拟实践 针对“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在每个章节中凝练出1~2个特色鲜明、学科交叉、操作性强、便于理解、有新颖的知识点,通过小组讨论和现场辩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开创性,为其提供自由提问与主动讨论问题的平台。
2.实验室教学 通过购置一些新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学生可以在专用的“切削原理与刀具”实验室开展相关实验。实验教学指导采用以理论课主讲教师为主,实验中心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能够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有些实验要求学生必须亲自搭建试验台,亲自编程才能完成,避免出现一个学生负责动手、其他学生只观看的情形。在实验教学手段方面,采用多种类型实验并举,而又以综合性、设计性、综合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为重点的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据“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的特点,某些实验需配备多媒体,在实验指导过程中,配合可视化的音影材料供学生参考学习,加强教学效果。在教师的指导上,有些实验采取集中讲解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设计性实验而言,采取师生面对面探讨的形式。
3.产学研综合实践
一是利用教师承接企业的项目,让部分学生参与项目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锻炼其处理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质量意识和品质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二是鼓励学生自己积极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主动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为了鼓励和加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每年都在“切削原理及刀具”中为学生准备可操作性的题目参加不同类型的技能大赛,如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等,很多学生获得了优异成绩。
二、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与环境
1.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建设
通过申请教学科研经费,“切削原理与刀具”实验环境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上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教学设备得到了更新换代,教学环境舒适优雅,可以进行车刀几何角度测量、车刀刃磨、切削力的测量、切削温度的测量、塑性金属切削变形、刀具磨损等多个实验。另外,还把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到实验室的建设上来,通过将虚拟仿真与实物教学结合,解决了很多实际中无法完成的实验科目。
2.扩展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必备的办学条件之一。目前,除了学校已有的固定实习基点外,又联系了校外一家区内企业为“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提供临时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如车削工件等。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既可以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需要说明的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遵循适合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和满足性原则,既要能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以最少投资获取最大效益,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参照点,通过实践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因此,这也是制约当前很多高校轻视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因。
3.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上。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也是实施分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为此,笔者编写了符合学生实际学习要求的“切削原理与刀具”实训教材,从教材的表现形式、教材体系、教材选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新编教材的选题上,既考虑了当前学科的优势和专业特色,又考虑到学科专业的长远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做到发挥优势、保证重点、形成特色、提高质量。
三、推行全新实践教学模式
1.借鉴“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采取按能力层次划分的“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模块构建。基本技能侧重操作性,专业技能注重技术应用性,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强调综合实践性,注重“产品”教学、创新制作和新技术应用。
结合社会培训机构成功的经验,推进“三个相结合”,即课堂实践、实验室教学、企业项目相结合,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根据今后岗位的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努力摸索出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切削原理与刀具”实践教学已经探索出了这种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2.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的内容大部分涉及空间三维实体和运动,如切屑变形的形成,刀具几何角度的改变对切削过程的影响,各种刀具的运动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三维动画、辅助录像、网络视频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通常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践表明,当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实践类课题时,很多学生不知所措,没有解题思路。为此,“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布置可操作性的小项目,鼓励学生利用校内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和文献,促进其自主学习,并让他们上讲台讲述自己研究项目的体会,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3.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采取多种考核形式并行的方式,依据实验内容和特点组织实验教学效果的考核ui测评,成绩依据不同权重在实验多个环节上体现。主要考核依据有:实验报告、实验中操作技能水平表现、实验课时纪律性、有否违章事故、开放实验纪律表现和实验结果等。每次实践都有实训报告或研究成果,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作好记载,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记入课程总成绩。
从教学改革上来说,实践教学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内化学生个体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对“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教学过程进行改革,使课程内容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突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能够满足企业对现代化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通晓化学;手法灵便;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实验是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化学相关学科(特别是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学习分析化学实验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创新能力的提升、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的学习及未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我国的化学先驱,清代学者徐寿曾说过:“考质求数之学,乃格物之大端,而为化学之极致也.能精熟焉,则凡天下熟物俱能详考其原质,而深求其准数.遂使法有证据,而理得显明.若欲精究其事以造其极,则有三者为要:其一,通晓化学;其二,手法灵便;其三,专心笃好.”这里,考质求数即为现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即定性和定量分析是物质科学的主体,是化学的最高境界.他特别提到了学好分析化学的关键是:在专心笃好的基础上,要做到通晓化学和手法灵便.这个观点涉及到目前大学分析化学教学中各化学学科间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的完善和学科的科学设置.为此,本文从通晓化学和手法灵便这个角度探讨大学分析化学的实验教学改革.
1大学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1化学学科间的课程衔接不够连贯
作为基础课的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是专业基础课分析化学的基础,更是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的基础.有的学校,同一个院(系)的不同教研室分别承担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教学任务;有的学校,如我校,基础医学院承担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教学任务,药学院承担分析化学的教学任务.不管是在相同的院(系)还是不同的院(系),目前各学科间的课程设置大多考虑本学科的情况,较少考虑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要求和需要.这样的问题在国内很多院校都存在.基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衔接不够连贯,忽视了化学相关知识连续性的渗透,使得基础课教学中缺乏专业应用的实例,而专业课教学中又往往缺少基础课相关理论的指导,影响了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2].集体备课多以本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缺少学科间的融合与沟通,也较少进行学科间的交叉听课.一般根据本学科的实验室、实验仪器来安排实验教学任务,较少考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因此,实验有重复,甚至缺少递进关系.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做到通晓化学,化学学科间课程的有效衔接是基础.
1.2实验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目前,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研究性、设计性实验少;以章节内容为基础的实验多,缺少章节间融合或学科间整合的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未及时更新与完善,能够反映学科前沿的实验较少[3].分析化学实验课在教学方法上多延续着传统模式[4],实验员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教师按照黑板或PPT上的实验内容,讲解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试剂、方法步骤、数据处理等,演示实验仪器的操作.学生“照方抓药”,无需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因此,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多能按照教师的要求顺利地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但多数学生看重的是实验成绩,一些学生更是为不逃实验课而做实验.由于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所以无法领会实验本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内涵,更无法“享受”实验带来的乐趣.在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中,在“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实验”背后隐藏的实验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合理,是需要我们深思的.由于这些没有生机的实验教学,学生机械地操作,课后抄写实验报告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少实验兴趣,缺乏实验动力与激情,实践能力很难提高,更谈何手法灵便呢?
2大学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办法
2.1加强化学学科间的有效沟通,为通晓化学创造条件
通过加强学科间的有效沟通,实现化学学科间实验课程的有效衔接,进一步促进在课程设置,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等方面的交流.2013年6月28日,我校药学院分析化学所在的药物分析学教研室与基础医学院的化学教研室结对共建.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的整合,共同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与基础医学院的化学教研室共同编写出版了《药学实验技能训练与指导》[5],该书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基础,结合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的实际情况,介绍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化学学科和药物分析等专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科融合和实验资源的整合,避免实验重复设置,强化实验递进关系.以该教材作为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的指导用书,对参赛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和认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首次参加第四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两位同学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这种学科间的有效沟通可更充分地发挥学科互补优势,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深度合作,有效利用教学时间,实现资源共享,为化学各学科的有机融合奠定基础.
2.2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夯实坚实的基础
第一,授课信息量的增加与扩展.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精密仪器的使用率和普及率大幅提升,各种新方法与新技术不断涌现,为药品质量标准的修订与完善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面对药品质量标准的国际化与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作为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授课教师,要立足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要向学生传授当前分析技术与方法的前沿信息,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夯实坚实的基础.如在讲授分析化学实验《HPLC法测定替硝唑溶液中替硝唑含量》时,不但讲授仪器的使用,还要实际演示流动相的过滤、脱气,样品的处理和进样,以及数据的处理等,也对目前HPLC仪器的发展状况,色谱柱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等加以说明,特别是我校有一位2008级药学专业的毕业生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从事色谱新方法与新技术的研发工作,该同学的研发经历和目前的研究工作为在校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针对性地介绍一些研究进展、前沿理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分析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动态,“知新”、“识新”才可能“创新”[6].第二,新成果的引入与融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是对分析化学实验最有益的补充.如在讲授《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亚硝酸钠法时,不仅要讲授其含量测定方法,还要对其定性的鉴别-即芳香第一胺反应加以说明,特别是由于过量的亚硝酸会和β-萘酚反应呈猩红色,使定性鉴别结果出现假阳性,现已采用加入脲来消除此假阳性的干扰等.在《HPLC法测定替硝唑溶液中替硝唑含量》的色谱实验中,利用保留时间对替硝唑溶液中的替硝唑峰进行定性鉴别,是《分析化学》教材上的方法,也是目前常用的方法.那么,如果有两个色谱峰都和替硝唑对照品色谱峰的保留时间非常接近时,又如何作出合理的判断呢?当提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会有针对性去认真思考.在此基础上,向同学们讲解对照品加入法、渐进窗口正交投影法等用于色谱峰匹配的新方法与新技术,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深知,这些新方法和新技术是在基础实验上的一个延伸和扩展,是把一些更先进的原理融合到这些基础实验中,是一个多学科间的有机结合.通过这些基础实验的升华,使同学们在认识到基础知识重要的同时,更要懂得知识创新的可贵.第三,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提高.“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时刻在提醒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在当前大学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更有着深刻的含义.在分析化学实验中,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缺少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思想创新的环境,学生很难做到勤于动脑,善于动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大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7],使学生能够主动融入实验并在实验中积极思考,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大多以维生素C原料药或有关制剂为测定对象,而我们选择校园内的药用柚子作为测定对象.同学们自己采集柚子样品,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待测样品的制备,采用碘量法对柚子中的维生素C进行测定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会对实验怀着更多的好奇和更浓厚的兴趣,会由单纯的“听做而得”的实验配角转换为“思做有得”的实验主角,角色的转换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激发了完成实验的动力和激情.他们在实验中会遇到问题,但会迎难而上;在实验中会遇到挫折,但会勇敢面对.通过这样的实验,同学们有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在实验中更会有新发现和新收获.
2.3科学设置实验课程,为手法灵便创造条件
分析化学是药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在药学学科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8,9].因此,分析化学实验课要科学设置.一是实验项目的合理设置.分析化学实验不是孤立的实验课,其设置要立足院校实际,在知识点上要注重与有机、无机基础实验的衔接,更要面向药物分析等专业课实验的需要.在知识面上,重基础、练技能是根本要求,既要重视称量、量取等基础操作,也要注重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有机融合.二是实验方法的创新.通过分析化学实验方法的创新,在验证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同时,使分析化学实验课成为理论教学的最有力的补充和完善.三是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10].现代的教学方法要求改革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在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下,实验室要开放运行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实现开放共享,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教研室是学校最基层的教学组织和科研单位,也是教学活动的具体执行部门.因此,立足并扎根于教研室的开放实验室才会更有生机和活力.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逐步增加开放实验内容,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自2016年起,我院每学期在已有实验课的基础上,增加了50学时的开放性药学综合实验课.学生以开放的实验室为平台,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完成自主设计的实验.在开放的实验室中,学生是主体,他们的思维模式不再是“你要我做什么?”,而是“我想做什么?”,“我如何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释放,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培养.在开放的实验室中,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也得到进一步锤炼,遇到问题大家会相互讨论,彼此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教师会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并和学生交流,讨论,共同提高[11],有效地避免“封闭式”教学模式和“垄断式”教学方法,丰富了实验教学[12].如2016年,在2014级药物制剂本科学生的开放性药学综合实验中,学生的自主设计有:阿司匹林的有机合成,鉴别(化学,红外),阿司匹林片的制备,阿司匹林原料及制剂的定量分析(容量法,HPLC法)(皖南医学院药学院在安徽省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药学实习实训示范中心”的基础上,于2014年建立了学生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实验室,现有15台LC-15C型和3台LC-20A型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通过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教师能及时发现文献查阅是否全面、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是否可靠,使学生做实验时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将“勤于动脑,善于动手”贯穿于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中,使他们思维灵活,富于创新性;手法灵便,富于创造性.
3总结
分析化学实验是高等院校药学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课堂.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对分析化学实验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问题解决的办法和对策.为适应未来药学学科发展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培养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药学人才,应注重分析化学实验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完善.在注重知识衔接的同时,要重点考虑学科间的交叉与互融互通,合理安排实验项目,加强实验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应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在加大对实验室投入的同时,要注重实验室的管理改革,推进实验室开放,为学生自主实验提供场所;在全面系统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科研个性的培养与发挥,使学生不但能通晓化学,而且能手法灵便,让高校实验室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
作者:邹纯才 宗倩妮 鄢海燕 单位:皖南医学院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春艳,马传利,吕海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化学教育,2015(22):42-44.
[2]王妙飞,张道英,黄浩,等.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改革[J].大学化学,2016,31(5):44-48.
[3]邢云.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148-150.
[4]焦玉荣,弓莹,刘玲娜,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榆林学院学报,2016,26(2):68-70.
[5]邹纯才主编.药学实验技能训练与指导[M].第1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6]蔡铮,夏笔军,刘中秋.议药剂学教学中三种意识的培养[J].教育论坛,2009,6(7):119,122.
[7]郭玮,侯琳琳.谈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135-137.
[8]蓝海,王燕.PBL教学法在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索[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6):81-83.
[9]汪应灵,晁淑军,刘振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的创新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9):921-922.
[10]杨颖.化学与药学综合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7,6(4):58-60.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全程考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131-02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评方式必须改革
1.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评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的是“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教学考评方式。这种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下形成的传统考试模式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从应试教育的窠臼中摆脱出来,存在没有纸面考试就不适应、不采取结构分值就不放心的积习。教师为单纯的考试而机械教学,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
2.改革和创新教学考评体系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
那种忽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以教师简单评定等级分数、学生机械记忆、简单了解课本知识应付考试、重知识点考核轻实践考核的传统教学考评体系,已经明显不能满足新时期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已成为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评中存在的弊端
1.考试的内容教材化
传统的考试体系,要考的内容基本都是来自于课本教材。许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试题几乎都可以在教材或笔记中找到原封不动的答案。学生基本上不用动脑思考,考试时把答案原样照抄就行。教师在命题设计上既没有考虑高职生的学习特点,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没有注意把课堂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缺乏针对性,导致试卷“死题”多、“活题”少,客观题多、主观题少。这种被教材束缚的试卷不但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还容易助长其惰性,使学生产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要在考前“临阵抱佛脚”、突击背一下课本就万事大吉的侥幸心理。
2.考试的方法教条化
长期以来,用考试作为成绩评定的标准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没有纸面考试就不适应、不采取结构分值就不放心的积习,考试似乎成为考评的唯一方式。教条化的考试体系不仅难以考查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难以反映高职学生的内心思想世界,更难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进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3.评价的方式简单化
目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计分主要由“平时成绩+期考成绩”两部分组成,两个部分按四六开或三七开的比例进行期末成绩评定。但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缺乏了解,实际操作中平时成绩常常是任课教师凭印象随意打分,或者按考勤情况、或按平时一两次作业直接定夺。由于教师没有认真去考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平时表现,使得有些学生已经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但该门思想政治课的成绩评定却是良好甚至是优秀。由于考评缺乏科学性,就很难让学生信服,根本谈不上衡量了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水平了。
4.考评的主体单一化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有别于其他高校一个最显著的地方。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在教学、实训等环节上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参与,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样需要双方共同参与,学生在实验、实训、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应该听取企业人员的评价意见。因此,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结构中,既有专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一线教师,有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辅导员、班主任,又应有工厂车间里的师傅、技术员等企业方的人员。只有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育人的责任,才能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切实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目前的考评仅限于任课教师作为单一的主体,以课堂为中心来考查学生,忽视学生在课堂之外以及“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的表现,是不全面的。
5.忽视对考评结果的科学分析
对考评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是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与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传统的考评体系下,课程考试结束后,学生往往关心的是自己的考试卷面分数,认为“60分万岁”,考试及格就行。而授课教师也仅简单地计算学生的考试通过率、及格率,既不重视对考试成绩的总体分布进行统计,也不重视对考试的难度、区分度、复盖度等指标进行比对与分析。这样一来,教师盲目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考评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很难在下轮的考试中得到克服与改进,更难以达到好的考试效果。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综合全程考评体系”的构建
1.“综合全程考评体系”的内涵
“综合全程考评体系”是一种系统的全新教学考评体系,与传统的考评体系相比,有较大的改进与创新,具体体现在考评的内容、形式、过程、主体以及考评结果五个方面。具体讲,就是从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着眼于课程目标本质功能的实现,着力于课程特点的要求,用“多样、综合、全程、科学”等多种考评手段来克服和改进当前考评中存在的“教条、简单、僵化、单一”等种种弊端与不足。在考核手段上淡化考试的显性特征,寓考于学,寓考于做;淡化考试体系的刚性特征,增进考评的参与性、全程性、自主性、实践性、多元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以考促学,“以考免考”的改革目的,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综合全程考评体系”定位于主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服务。
2.“综合全程考评体系”的核心
“综合全程考评体系”的核心是全面贯彻人才个性化培养与成长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改革、完善考试方案,优化“考试”这一重要的教学管理环节,使“因材施教”在规范化的培养环节、手段、过程中得到充分保障,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最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3.“综合全程考评体系”要实现五个转变,全面衡量高职生的理论素养与道德品质
(1)考试的内容从拘泥于教材向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转变
一是考试的内容不再拘泥于课本和教材。在“综合全程考评体系”下,考试的题目,不再原封不动地直接来源于课本或教材中的内容,避免学生死记硬背,防止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突击背一下的侥幸心理的滋生。在命题设计上更加注重“活题”,避免“死题”,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授课教师把“活题”设计成两类。一类是“指定题目”。 教师布置“指定题目”任务,提供选题的范围和参考资料,学生可以在指定的范围内自由选题。学生可以在撰写论文、案例分析、文献综述、社会调查、演讲比赛及辩论等多种备选形式的“指定题目”的完成中得到锻炼、交流与启发。另一类是“开放式作答”题目。教师不提供选题的范围,由学生根据自己关心或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难点等问题自我设计命题。学生自我设计命题要求既不能简单地“克隆”书本,又要有难度适中的应用基本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案例。“开放式作答”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示内心世界、拓展思维空间、发挥特长优势提供了选择空间。“活题”的设计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素养和应用能力,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从思考“是什么、为什么”发展到“怎么看、怎么办”,使学生有更深层次的认知与思考,纠正了死记硬背、敷衍了事的学习风气,真正做到寓考于学,寓考于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爱动手、勤思考的好习惯。
二是考评的内容贴近高职生的职业素养。“综合全程考评体系”在考评内容重点对学生职业操守、素质养成、法律法规方面进行综合考查。重视对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等与职业态度相关方面的考评。
(2)从教条化的考试向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转变
要从教条化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改变没有纸面考试就不适应、不采取结构分值就不放心的教条做法。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综合全程考评体系”中的考试不再是考评的唯一方式,而是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实践活动与论文写作相结合、项目成果汇报、情境表演、能力测试等多种灵活的形式。
(3)从简单化的考评向“综合、全程”考评方式转变
“综合全程考评体系”的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综合考评,另一个就是全程考评。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考评中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简单化的做法,平时成绩的评定也不再是授课教师凭印象随意打分,或者按考勤情况或按平时一两次作业来直接定夺。采用综合、全程的考评方式,使考评更显公平、公正,学生也容易信服。首先,综合考评包括各个项目。如平时作业、课堂提问、讨论、报告、专题性研究、社会调查、学生素养积分等各项,评价由学习的过程、结果、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估等构成。学习过程评价包括考勤、态度、学习效果、诚信学分银行等;学生自我评价包括自我评价问卷、个人学习档案等;教师评价包括作业、论文、评语、鉴定意见等方面。其次,就是全程考评,强化过程管理,把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将学习过程纳入课程考核的范围,成绩评定涵盖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到课情况、课堂参与、小组研讨、实践教学活动表现及成果、作业完成、期末考试等所有学习环节,实现教学评价过程化,真实反映学生知行统一的全过程。这样一来,大大改变了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功利性倾向,改善了学风、考风,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4)从单一化的考评主体向多样化的考评主体转变
“综合全程考评体系”的教学理念是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因此,参与教学考评的主体不仅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一线教师,有从事学生日常管理的辅导员、班主任,还有来自工厂车间里的师傅、技术员等企业方的人员。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改变以往考评成绩仅由授课教师评价的的做法,突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特点。即除了学生个人自评、学习小组互评、带队指导教师评价之外,同时采纳“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 企业方人员的评价意见。学生在实验、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中的表现交由企业方人员来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5)从忽视考评结果向重视科学分析转变
加强对学生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分析,是“综合全程考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轮课程考试结束后,授课教师不只关心学生的考试分数,更重视对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试题难度等进行深入细致的比对与分析,根据在难度、区分度、信度、复盖度等主要指标做详细的统计。在分析教育者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也重点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不断总结经验和找出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进一步强化考试效果。
参考文献:
[1]韩洁,张琪,陶晓颖.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评体系的创 新[J]. 辽宁高职学报,2010(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