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6 05:44: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力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电力设施保护要加强人防保护
电力设施保护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作和任务,保护人员要通过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好技术防范工作,为电力设施保护良好完成奠定基础。根据电力设施遭受破坏的季节性特征和遭受盗窃的范围,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对破坏行为和盗窃行为进行防范。电力企业、用电用户、电力管理部门、监督部门必须要通力合作,加大技术防范方面的投入,将电力设施保护手段以及措施的技术含量提升。对于新建变电站以及输电线路要安装防盗装置,对于变电站以及老线路要逐渐实施技术的改造工作。努力对变压器防盗锁进行推广,应用线路的防盗检测系统等新产品和新技术,除此之外,还可以购买质量合格的电力挂锁,这样可以从本质上提升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技术含量,提升电力设施防护的能力以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水平。
2电力设施保护要政企合作
为了保证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良好落实,必须要构建起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行政企合作,进而实现对用电设施的保护目的。首先,要建立起专业的、高效的用电设施保护专业队伍,队伍是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主要力量,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专业队伍的专业性知识以及责任意识。及时对保护队伍进行充实,对电力设施保护专业队伍实施岗位责任制度,加强巡视的强度和力度,对电力设施的安全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其次,及时与领导、组织沟通和汇报,加强联防打击的力度,企业要和地方政府共同合作,加强与人民群众和政府的沟通,增强保护的力度,将安全隐患消除。与公安部门、政府部门共同协作,严厉打击窃取和破坏用电设施的行为。最后,要加强宣传工作的力度,发动人民群众,为了杜绝窃取和破坏电力设施的行为,企业要与公安部门合作,对提供线索和举报破坏行为的群众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宣传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人人有责的意识,构建起电力设施保护的网络,发挥舆论导向的引导作用,有效预防破坏和窃取用电设施的行为。
3电力设施保护要有法可依
在开展电力设施保护的过程中《,电力法》是地方行政部门颁发的条例,目的在于加强对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使工作人员能够有法可依,依法护电。除此之外,还要在电力设施的关键区域进行安全标志的设置,同时做好法规和法律的宣传工作,使人民群众能够意识到破坏和窃取用电设施的严重性。
4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电力设施的安全不仅对我国经济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更关系到国民的生计,以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用电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电力企业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力度,除此之外,电力管理部门还要对电力设施保护工作进行监督,组织用户和企业共同构建起专业的电力保护队伍,加强宣传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使电力设施保护上升到全新的平台中。
作者:王志新 单位: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通化供电公司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
引言
随着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严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电气自动化技术进行探究,不但可以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质量,还可以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生产企业的企业形象,同时还能提高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电力系统自动化通过应用各种自动检测装置,进行控制和决策,同时对电力系统的元器件和电力全系统进行远程监控、控制、协调,保证电力系统能够稳定可靠运行,为生产生活提供高质量的电能供应。电力系统自动化要求实现电力供应稳定、安全、可持续的自动化目标,另一方面,电力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对自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要求,既可以降低电力系统运行的成本,又能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电力系统的节约化和自动化是电力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
1 电力系统自动化要求
电力系统自动化对电力系统元器件、元器件之间的协调、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提出了要求。电力系统自动化要求能够对电力系统局部和整个电力系统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的搜集和监测;同时电力系统元器件应经济、实用、安全,为电力系统进行控制和调节提供依据,很多自动化系统能够直接实现对电力系统元器件的调控;电力系统自动化还需要实现对电力系统各部分、各层次之间进行协调,自动化系统已经成为电力系统经济、安全运行的保证;电力系统自动化可以减少大量繁杂的人工劳动,减少人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同时由于系统故障能够及时排除,系统的安全性提高,事故大量减少,并实现电力系统寿命的延长。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有效地避免了大面积停电事件的发生。
2 电力系统自动化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自动化对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电力系统智能化控制技术、变压器设备在新监控、微机实时保护系统等方面。
2.1 电力系统智能化控制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经历了几个主要的发展历程。首先,通过传递函数进行单输入输出进行控制时期;随后,线性最优化控制盒非线性和多机进行协调控制时期;最近几年,智能化控制时期。随着智能控制功能的越来越强大,在新兴的电力系统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电力系统智能化控制技术在多机系统的静止无功发生器控制、人工神经网络励磁、快关综合控制系统等相关领域得到了大量应用。
2.2 实现对变压器设备在线监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电网的规模不断扩大,电力系统的容量也得到了极大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进行的保障,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大影响,对电力设备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供电企业必须保证电力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减少故障的产生。电力系统中,通过对电力设备进行检修可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降低设备故障率。电力设备进行检修主要通过检查和修理。对电力设备检修的形式通常有检修故障、状态检修和定期检修。对电力系统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全面了解设备的工作状态,同时根据设备运行的参数进行设备变化趋势预测,可以提前对故障进行排除,在发生故障时也可快速进行修理。
2.3 电力系统微机实时保护系统
微机保护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微机保护又有着高实时性和高扩展性的特点,电力系统中的微机保护系统有着通信能力强,人机交互界面友好等优点。随着我国电力自动化的发展,电力系统中使用的微机保护装置越来越多。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不仅需要较高的硬件设施,对嵌入式软件要求也比较高,在电力系统微机保护中使用实时操作系统,能够同时对多任务进行高效管理,也有着很好地可移植性和扩展性,有效提高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效率。现在,电力系统中使用了越来越多的电力系统危机保护装置,电力系统中使用的RIOS可以有效提高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实时性问题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继电保护的首要问题。电网事故通常发生在瞬间,一旦稳定措施发生延迟,将无法发挥自动化保护装置的作用,也将产生许多其他安全问题,很容易对电力系统产生严重破坏。电力系统自动化保护需要对设备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同时也需要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及时进行处理。嵌入式技术既可以对设备数据进行监测,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数据进行处理,快速做出反应。RTOS能够对应用程序进行分解,还可以同时开启监控进程,对系统中运行的各个程序进行监控,当出现异常情况时,UNIX中对出现问题的程序进行终止,还可以调用另外的进程实现问题修复功能。由此可见,电力系统中RTOS使系统自动化可靠性很大程度提高。此外,由于电力系统开发采用的C语言或者C++语言有着较好的灵活性,在模块化设计中,某一模块发生损坏,可以通过模块的更换进行问题排除。
3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电力系统应用自动化技术有着及时、安全、可持续、稳定等优点,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系统长期、可靠、稳定、可持续运行。目前的电力系统已经不如通过计算机进行监控的新阶段,通过对传统技术设备的改进,可以早日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进了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越来越朝着智能化和最优化方向发展;微型机和远程通信越来越多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应用,成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手段的发展方向。通过DMS系统,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管理水平,也迎合了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有效保护了电力设备,大面积停电等事故大量减少,电力系统更加安全可靠;另一方面,电力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也使得变电站的值班和操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的变电站很多采用无人值守管理方式。电力系统通过数据共享,通过微机保护,可以实现硬件监控和保护的共享,减少了大量冗余工作和人工成本,真正实现了精兵简政的目的。也有助于实现电力系统节约化和自动化的根本目标。
4 结束语
科学技术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自动化技术有着自身特殊的优势。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使得电力系统运行更加稳定高效,保障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为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和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将更加智能化,运行更高效,并逐渐形成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相关标准,促进电力系统整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白艳伟,薛辰斌,赵晓强,等.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12:277-278.
[2]刘进,张绍文.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解析[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二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5:1.
[3]武洋.浅析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二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5:1.
[4]王平.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1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
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1.
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新世纪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担负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培养高质量人才关系到国家的生存与民族的兴旺。如何培养大批具有扎实基础理论,接受过优良工程教育,具备卓越创新能力的未来工程师,不仅是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工科类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问题。[1]我国高校中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有1003 所,占本科院校总数的90%。在校工程研究生近50 万人,工程类人才培养成为焦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 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全方位提出国家对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的中长期战略部署。作为《纲要》组织实施的一个重大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就是一项高等学校与企业、研究院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工程人才的重要举措,它将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这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
2010 年教育部卓越计划启动后,南华大学(其前身是隶属于原核工业部的三所部署高校之一) 依托多年来在核学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丰厚沉淀,积极参与卓越计划改革试点。2011 年9 月,我校申报的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被列入教育部第二批研究生层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也是我校首个研究生层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它标志着我校在研究生培养上迈进一个新的台阶。在教育部出台卓越计划的新形势下,结合我校核技术工程硕士卓越计划的启动与实施,积极探索核专业研究生层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模式、新理念和新视角,为国内其他高校的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我国工程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度过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人才数量、质量均有所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自身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步入一个发展的转型期,即由扩大招生规模转向提高培养质量,从知识外延扩张转向素质内涵发展,从以知识传授为本转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3],譬如研究生培养定位不够明确、缺乏特色,培养目标较模糊,以及培养层次不够分明;譬如,我国工程类全日制统招研究生教育虽然有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但没有明确细化的人才目标;研究生教学师资比较落后,开设课程体系难以反映学科前沿,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运用不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的创新欲,以及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研究,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对企业生产需求一知半解。另外,研究生的创新动手能力、知识融合和综合运用能力明显不够。不少研究生在学术和工程应用上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意识,不能把各门类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从而难以在本学科前沿及交叉领域有所创新。
二我国核相关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现状
为面向未来社会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卓越计划于2010 年6 月正式启动。2011 年9 月,清华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业被列入首批唯一的核专业研究生层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同时,华北电力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以及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作为首批核专业本科生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012 年9 月,南华大学申报的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专业、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被成功列入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目前,全国只有5 个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以及3 个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研究生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相关高校对核及相关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仍在探索之中[4],他们尚无成熟的培养方案,也没有培养出毕业生。究竟如何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核专业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尚需国内各高校共同研究与探索。
三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我校积极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2011 年9 月南华大学顺利成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核工程与核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4 个本科专业、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列入试点专业。近年来,我校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积极探索工程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结合校情,精心规划,密切校企关系,突出我校办学特色,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1 明确培养目标,提升培养理念
严格按照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核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通过文献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深入研究探讨,以及派遣学术骨干参加教育部高教司等权威部门举办的各类会议等,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案,吸收和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我校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提高研究生培养理念,明确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我国有关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精神内涵,结合上述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我校核能和核技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与理念: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受到工程师严格训练,能够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核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满足核与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能够在生产一线从事研究、设计、应用、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以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为基础,根据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标准,结合核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注重课程开设的学科交叉性、前沿性、工程性和实践性,优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比重,处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关系,以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承载实践教学,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核能和核技术工程“卓越计划”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核专业基础知识、核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工程研究与产品研发四个系统模块,集中体现于两个“知识”和一个“能力”。两个“知识”中,基础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数理知识、实验数据处理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主要指核技术及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一个“能力”即设计与研发能力,包括技术标准制定、工程设计软件以及核类仪表产品与系统研发。
3 强化师资队伍,双导师组联合指导
聘请核专业、行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作,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师资与实践团队。积极委派我院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外的核行业高水平大学进行学习进修,提升校内导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制定“1+1+1”或“1+2”的卓越计划研究生培养模式。按“1+1+1”培养模式,研究生第1 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积极参与校方导师课题研究;第2 年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第3 年进入企业(或科研院所),在对方导师组的指导下进行工程实践,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工程应用技能。按“1+2”培养模式,研究生第1 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积极参与校方导师课题研究。接下来的2 年进入企业(或科研院所),在对方导师组的指导下进行工程实践。
确立卓越计划研究生的导师小组制,采取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校期间每名研究生由1 名校方导师和2~3 名副教授及助教指导。在企业期间由企业方导师和2~3 名工程师共同指导。校内外导师组具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校内导师组主要负责研究生总体培养计划的制定,并根据本学科专业的要求、学位论文的需要及个人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有关课程等校内工作;企业导师组负责研究生在企业具体参与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参与生产过程的设计、运行和维护,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校总体进度,与校内导师(组)交流协商,一同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选题、开题、中期考核和最后的学位论文答辩。这样一方面弥补了目前一些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高校与企业智力资源的共享。建立严格的卓越计划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校内导师需有大中型企业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经历、副高职称任职资格2 年及以上、高水平的一线科研人员、具有宽厚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充足的科研经费。校外导师的遴选条件更为严格,譬如遴选对象一般为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具有10 年以上的工程技术与管理领域的实践经验。
4 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研一体化
产学研一体化是目前公认的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并借鉴日本的“产学研”实践模式,探索我校与其他高校、企业和公司的共同研究制度,初步组建中国高校与高校或高校与企业的核专业研究生教育战略联盟,通过强强联合、师资互补、协同发展,以及依托双方拥有的先进科研平台和设施,建设高水平科研中心和研究生教育基地,结合“1+1+1”或“1+2”的卓越计划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效开展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教学与教改研究等,共同培养核专业拔尖科研和工程人才。
我校核能和核技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研究生培养主要实施合作企业有: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核四零四有限公司、中核集团江苏核电有限公司、中核集团湖南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中核北京核仪器厂等。这五个企业都已经与我校签订了联合办学或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同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西安核仪器厂等企事业单位已与学校签署相关协议,成为核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实习教学基地。通过开拓卓越工程实践基地的努力,有效地确保了本科生都能够获得扎实的工程实践训练、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条件,同时为这些单位解决工程技术与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输送了急需的专业人才,真正做到充分发挥校企(所)的各自优势,实现双赢。
5 注重培养环节,加强学术研讨交流
注重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课程选择、文献阅读和课题开题、课题研究、论文写作、送审评阅及论文答辩等活动环节的规范管理。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影响研究生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进行持续地过程控制和不断地改进,使这些因素朝着有利于实现培养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方向发展,进而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学校或导师组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及时掌握学生的科研进展,并确保研究生有一定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机会并尽可能做学术报告,让学生在学术讨论中发现问题,同时煅炼有效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
6 优选研究生生源,实行“准入、退出”制
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依据我院的研究生生源情况,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选拔一批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开放交流能力的学生,组建研究生卓越计划培训班。建立研究生在校或在企的表现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体系规定淘汰不适应要求的学生,选拔其他班级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使研究生卓越计划培训班学员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以及进取心。
总之,从我校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工程实践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践经验,从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过程控制和条件保障四个方面,初步探讨和确定我校核专业卓越计划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虽已应用于我校2012 级核能和核技术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但仍有一些方面值得丰富和完善。通过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的工程教育精神,紧紧围绕教育部卓越计划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指导方针,重点夯实以下若干方面细化工作,包括加强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启动工程实践教育质量评估以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等。
参考文献
[1]李毅红.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J].高等教育论坛,2002(1): 40-45.
[2]王贵成,崔迪. 论“卓越工程培养计划”对学生的要求[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32-34.
关键词: STS教育 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是时代的要求。高中物理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教学过程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探索一条更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及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新路子。本文依据当前创新教育理论,针对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探讨。
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主要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具体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求知欲,以及能够排除外界干扰而长期专注于某感兴趣的问题的意志品质;强烈深究事物变化机制的渴望,善于批判地看待问题,并能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能够地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以及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平常喜欢小设计、小制作和小发明等活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活动,学生能充分观察、接触、了解社会,以及最新的科技动态,从而使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渗透STS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优秀品质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的前提,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而内容充实、生动的STS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渗透STS教育,让学生既掌握了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又了解了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到学有所用和学以致用的乐趣,基于此大多数学生都会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进一步学习,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另外,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实际,适当地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历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优秀品质,造就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如用杨振宇、丁肇中和李政道等物理学家在物理学方面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攀科学高峰的自信心;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的,不仅指出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将物理学的观察、实验、抽象、逻辑、想象等研究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渗透STS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显得更重要。”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思维能力的源泉。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与教学实际内容相关的物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和新动态。如纳米材料的研制及应用、超导体的获得及应用、磁悬浮的应用、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集成电路在社会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等,让具有时代气息的物理课堂,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体验进行探究。STS教学让科学概念的学习发生于生活中,探究学生感兴趣的或与自身相关的问题,这样,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搜索可用资讯,认真观察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此时,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且较为持久的知觉,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信息和汲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对感兴趣的现象进行观察或在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此,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便能渐渐提高。
3.渗透STS教育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S教育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改变“学习物理就是为了学会解题,为了高考应试”的片面认识、让学生体验到课堂内外所学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使学生学会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并解决问题。STS自身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的STS教育内容会涉及其他多种学科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体现了现代高中理科教育的综合性趋势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因此,STS教育的跨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以及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如有的学生自行安装家庭照明电路,为家庭制定出科学的节电措施等。渗透STS教育,还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科学评价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如学了电磁学知识以后,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特征和实际能源情况,要求学生扮演未来的电力工程师,对本地宜采用火力发电还是核能发电进行探究,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STS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和创新意识、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会突破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应用范围,提出新颖独到的思路和观点。诚然,高中生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是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多种思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STS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传统物理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广大高中物理教师应抓住机遇,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STS教育,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可平.STS教育论[M].教育出版社,2001.8,第1版.
关键词:环境工程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得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学会撰写英文摘要,提高英文写作能力,掌握阅读和翻译环境工程英文文献的基本技能。一方面,为毕业论文服务;另一方面,为适应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和专业研究的需要。结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少,任务重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太合理,课程学时安排少。很多学校往往把专业英语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与专业课程的开设基本上是同步的。由于此时学生的专业课程刚刚开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此外,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专业词汇量大,长句多,知识性强,要通过短短的20~30学时掌握相应外文文献的阅读、翻译和写作技巧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缺乏主动性。
2.教材种类少,教学内容不明确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公开出版的很少,很多学校采用的教材均是自行编写的,选文大多来源于欧美大学相关专业的一些教材、硕(博)士论文、相关的书籍和杂志、国际会议发表的论文、从网站下载的材料、报刊科技评论等,有的是全文选用,有的是节选部分章节或段落,难度深浅不一,随意性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此外,由于学时少,很多任课教师往往会选择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筛选相应的内容,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多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采用翻译和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一言堂”、“满堂灌”,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机会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学手段也相对落后,多采用教师讲授和板书的形式,很少采用多媒体教学。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有枯燥的词句翻译,没有图示讲解,也没有相配套的语音辅助资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一般都是由专业教师担任的,很多专业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较高,但是没有经过专门的英语教学训练和口语训练,缺乏用英语授课的能力,对英语教学的方法不熟悉,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由于对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重视,任课老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课程考核方式
专业英语的考核主要采取开卷笔试的形式,考试内容侧重对词汇掌握、阅读翻译能力的考核,对听、说、写能力缺乏具体的考核内容。而且很多内容都是课文中讲解过的,这样主观上给学生一种消极应对的态度,无法真正地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索
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教材建设
专业英语注重实用性,不仅包括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还包括进入社会后的诸如英语面试、基本专业资料的阅读等应用。因此,文章难度选择应该在能够清楚地介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难度适中,篇幅不宜太长,有代表性的专业词汇出现频率要高些。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的导入,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文体的选择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专业文献,还应增加广告、产品说明书、设计说明书等文体。
2.改革授课形式,加强师生互动
(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多样化,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本身是枯燥的,再加上专业课程的滞后,畏难情绪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尽可能采用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涉及很多水、气、土壤等介质中的环境现象与过程的描述以及污染控制工程流程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或较抽象、学习起来较困难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录像、图片、电影、动画等工具,以此来提高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直接的刺激,提高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各类除尘器(pre
cipitator)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类除尘器的内部结构剖面图和工作原理的仿真动画,使之生动易懂。
(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听、说、读、写、译训练,要想在短短的每周2~3学时的课堂上完成是不现实的。笔者在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就下次课即将讲授的新词汇短语、新课文、背景等进行预习,并采取课堂随机点名检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计入平时成绩。其次,课后给学生布置适量的写译练习,要求用英文回答每个单元后的问答题,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复习了英语。
(3)课堂注重听、说、读、写、译全方位训练
与基础英语相比,专业英语有自身的特点,除了专业词汇、术语及特定的构词方法外,还有科技文体、句法结构、语态、时态等方面的特点,这些是专业英语课程需要重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当然,考虑到专业英语的实用性,也不能忽略听说能力的培养。
听。听力训练可以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教师用双语讲课,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环境,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科教光盘,如discovery中关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科普类的环保小短片。在锻炼专业英语听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开口锻炼的机会。正式上课前,可以开展“3分钟演讲”之类的英语口语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轮流安排让每位同学朗读3~4个句子,或者就课堂提问要求学生尽量用英文回答。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能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读。要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首先要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环境工程专业词汇很多都是复合词、缩略词及利用前后缀构成的派生词。因此在每个单元的词汇教学中,应注重构词法的分析,介绍一些常见的前后缀和词根以及词性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硝酸盐(nitrate)、亚硝酸盐(nitrite)、硫酸盐(sulphate)、硫化物(sulfide),等等。在课堂上要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学习一个词根后,立刻给出一个含有该词根的新词让学生进行联想学习。
专业英语注重行文连贯、简洁,力求客观和准确,句子以长句和被动语态居多,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非限定动词和后主定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穿插科技英语文体的介绍和翻译技巧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尤其是复杂长句句子结构能力。通过典型句子分析,结合专业知识背景,训练学生分清句子种类、找句子主干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每个句子中的主句以不同颜色和字体与修饰成分区分开,将谓语以粗体字显示,并让学生共同参与朗读,使他们在读句和断句的同时了解句子的语法构成。
写译。对于很多高校,大三学生开设专业英语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毕业论文服务。这一点直接表现为毕业论文的外文翻译任务和正文中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和图表的英文翻译。根据笔者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体会,很多学生往往借助电子工具或在线翻译软件来完成,结果驴唇不对马嘴。因此,除了加强课堂讲解训练,课后布置适当的汉英和英汉翻译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根据毕业论文课题的要求查阅相关外文文献,在阅读文献的同时,掌握英文摘要的撰写。
3.更新考核方式,注重课堂考核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如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适当的测试,综合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出勤等方面。期末考试试题题型尽量多样化,可以增加口试、摘要写作等内容。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既是一门语言课,又具有专业课的特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既要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掌握各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还需要较高的听、说、读、写、译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方式、多渠道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稳定教师队伍,不能随意指定。其次,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提供出国或访学的机会,开阔眼界,提高英语口语授课的能力和水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发挥专业英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
月生,夏祥翔.论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7,34(10):119-123.
[2]徐进.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227-228.
[3]俞乐.互动式教学法在生物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江教育论坛,2010,(1):56-57.
[4]李取生,尹华.关于本科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9,(4):160-162.
关键词:项目管理pmbok 电力工程 EPC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theory of the PMBOK Guide, by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management of the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discusses the future of 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pmbok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EPC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是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发行的一部公认的项目管理专业标准。与法律、医学、会计等其他专业一样,本标准所包含的知识也提炼自项目管理工作者公认的良好做法。。PMBOK®指南旨在识别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被普遍公认为良好做法的那一部分。最新版本为2008年的第四版,其中包括9大知识领域,5大过程组,42个管理过程,72个成果,129个工具。作为美国国家标准(ANSI/PMI 99-001-2008),它更偏向成为一本指南。是一部公认的项目管理专业标。
二、现代项目管理的特点
1工程项目管理竞争激烈化
1)专业性强,多专业配合要求高。电力工程尤其发电项目中的各单位工程项目具有高度专业性,且专业之间的配合要求高,建设期间的设计、采购、施工配合要求高、接口复杂繁多。
2)安全管理,项目管理重中之重。安全工作是企业的生命,也是家庭美满的保证,而安全管理工作,关键在于落实。在项目施工伊始,首要工作是成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根据所承担的施工项目特点,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布置落实。
3)质量管理,关互企业发展存亡。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电力施工企业的“产品”是电厂或变电站。它们都是是庞大的生产系统,整体施工质量要求都很高、很严。一个小的疏漏就会导致巨大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这就对施工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使施工企业在管理上下功夫、挖潜力,特别是项目部管理,在施工质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成本管理,企业效益必备保证。电力市场竞争激烈,成本管理成为了经济管理的中心,项目部又是企业的利润中心,所以项目管理必须采取各项措施,降低成本,堵住成本流失漏洞。
2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科学化
现代项目管理吸收并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其具体表现是:
1) 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例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行为科学等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奠定了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石。可以说,项目管理方法实质上就是这些理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综合运用。
2) 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如预测技术、决策技术、网络技术、数理统计方法、线性规划、排队论等,它们可以用于解决各种复杂的项目问题。
3) 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最显著的是计算机的应用以及现代图文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等。由于各种复杂的项目有大量的信息、数据需要动态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使用先进的方法和工具,包括使用项目管理软件。
3项目管理的全球化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与经济的全球化。因为竞争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促进了项目管理的全球化发展。其具体表现是:
1) 国际间的项目合作日益增多。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往往都是通过具体项目实现的。通过这些项目,使各国的项目管理方法、文化、观念也得到了沟通与交流。
2) 国际化的专业活动日益频繁。现在每年都有许多项目管理专业学术会议在世界各地举行,吸引着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参加。
3)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多元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项目管理的多元化,表现在项目类型方面,有各种不同角度的分类,如宏观、微观,重点、非重点,工程、非工程,硬项目、软项目等。项目管理的多元化反映在项目的规模上也有类似情况。项目的范围有大有小,时间有长有短,涉及的行业、专业、人员差别很大,难度也有大有小,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项目管理方法。
项目管理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复杂工作,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项目管理必须标准化、规范化。这使得项目管理成为人们通用的管理技术,并逐渐摆脱经验型管理以及管理工作“软”的特征。这样,项目管理工作才有通用性,才能专业化、社会化,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三、pmbok的启示
作为国际化的通用管理规则,pmbok的管理思想更多的是给项目管理者传递一种理念:项目管理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理念和工作方法。
1 pmbok中的重要概念和理念
通过以下pmbok中重点关注的概念和理念,可以了解项目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
项目是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
项目管理就是将知识、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的要求。
项目章程:由项目发起人或委托人签发的、正式批准项目成立的文件。该文件授权项目经理在项目活动中动用组织资源。
干系人:积极参与项目或其利益可能受项目实施或完成的积极或者消极影响的个人或组织。干系人也可能对项目及其交付成果施加影响。
事业环境因素:围绕项目或能影响项目成败的任何或所有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来自任何或所有项目参与单位,包括组织文化与结构、基础设施、现有资源、商业数据库、市场条件和项目管理软件。
组织过程资产:任何或者全部与过程相关的资产,来自任一或者所有参与项目的组织,可用于帮助项目成功。这些过程资产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计划、政策、指南。还包括组织的知识库,如经验教训和历史信息。
2项目规划
项目启动后, 项目管理团队要着手编制一系列规划,规划过程组是pmbok知识体系中最为丰富的过程组,也是唯一一个涉及了全部9个知识领域的过程组。可见项目规划的重要性。
(1) 制定项目管理计划: 对定义、编制、整合和协调所有子计划所必需的行动进行记录的过程,确定项目的执行、监控和收尾方式,该计划需要通过不断通过变更控制过程更新来渐进明细。作为整合项目各个子计划的项目管理计划,应该充分的关注项目章程和利用组织中的资源和经验。
(2) 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将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工作分解为较小的、更易于管理的组成部分的过程。
(3) 制定进度计划——分析活动顺序、持续时间、资源需求和进度约束,编制项目进度计划的过程。pmbok重点将计算方式描述的细致具体。
(4) 制定预算——汇总所有单个活动或工作包的估算成本,建立一个经批准的成本基准的过程。
(5) 规划质量——识别项目及其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或标准,并书面描述项目将如何达到这些要求和/或标准的过程。
(6) 制定人力资源计划——识别和记录项目角色、职责、所需技能以及报告关系,并编制人员配备管理计划的过程。
(7) 规划沟通——确定项目干系人的信息需求,并定义沟通方法的过程。
(8) 规划风险应对——针对项目目标,制定提高机会、降低威胁的方案和措施的过程。
(9) 规划采购——记录项目采购决策,明确采购方法,识别潜在卖方的过程。
综上,策划过程涵盖了项目全部的领域,也就是说所有的工作事前应进行规划。缺乏良好的规划,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
四、结论
pmbok为我国epc项目向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并在具体事项的逻辑关系提出相应的建议。但pmbok也有如下局限,在参考的时候应有所注意:
1,pmbok作为普遍通用的标准,缺乏针对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尤其在电力行业中比较关注的安全管理问题未能有针对性的描述,这个也是笔者在岗接触pmbok的时候最大的疑惑。
2,pmbok注重各个过程和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对各个知识点描述的深度和侧重点不一。主要关注规划阶段以及职业道德相关的要素,而对人力资源、沟通、风险和相关的软技巧未能详细描述,这个部分,也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花费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的部分。当然,如果事前能有良好的规划和风险应对措施、有互利互惠的合同、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和标准,软技能的重要性将降低。
参考文献:
1(美)项目管理协会 著 王 勇 张 斌 译 《pmbok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中文第四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尹辉庆 PMP理念在长输管道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2008年全国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教育论文集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础能力;人才培养;核心要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53-02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能力是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基础能力。在注重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激烈竞争中,系统研究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必然要求,笔者仅对此谈点粗浅认识。
影响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因素很多,抽丝剥茧,最关键的应当是学生、教师、硬件设施和管理四个核心要素。学生的基础素质、学习态度(主观能动性)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态度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则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载体,是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条件;科学、高效的教师管理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在这四个要素之间,学生是核心,教师是关键,硬件设施是基础,科学管理是保障。
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途径
影响人才培养能力的四个核心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作为高职院校的决策者,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研究,科学规划,统筹建设,形成能够有效运作的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系统。
(一)学生:个性化自主选择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学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只有紧紧抓住这个核心,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才能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当前,高考持续扩招和生源逐年减少,致使高职学生生源素质出现逐年下滑的现象,与此同时,“工厂化批量生产”式的传统培养模式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严重缺失。以学生需求为核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成为高职院校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应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分专业大类录取,学生自主选择专业 学习动机和兴趣是左右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对报考学校尤其是报考专业了解有限,对社会用人需求认知不足,导致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普遍存在盲目性,“选报的专业不喜欢,喜欢的专业又不能随意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也成为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潍坊职业学院在高职学生入校后第一年按专业大类编班,以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和基础自然科学课程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期间,各专业广泛开展专业说明会、就业岗位说明会、企业参观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各专业学习内容、未来就业岗位等的了解不断深入。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以及未来就业岗位的意愿等自主确定所学专业。实践发现,基于充分认知基础上的自主选择专业,使得学生的专业思想比较牢固,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学习动力、学习效率等都有了质的提升。
推进学分制改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课程是教学实施的载体,课程的规划设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高职教育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校内专业课程学习时间非常短,在三年制高职教育中,只有大约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在校内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二是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距较大,学习能力也有较大差异。这两个特点决定了采取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大的局限性,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吃不了”,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又“吃不饱”,由此造成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处于“高低难就”的两难境地。潍坊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课程分为三类:一是通识教育类课程,主要满足学生基本素质提升的需要;二是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满足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需要;三是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是根据社会用人岗位(群)设置的专业方向细化课程。在这三类课程中,综合素质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为必修课程,专业方向类课程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选择多个专业方向学习,获取更多的学分,以提高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专心学习一个专业方向,也能完成学业。这样既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又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充分体现了人人成才的人才培养观念。在人才评价上,潍坊职业学院以多样化的人才观为指导,区别课内学习、课外学习,理论学习、技能学习进行学分综合评价。具体而言,一是将技能大赛、专利发明、自主创业、社会实践、科技论文等学生课外成果换算成学分;二是将专业课程学分划分为理论学分、技能学分;三是将课程分数换算成学分。以学分为依据,学生毕业时的总评价分为A、B、C三个类型:A类为综合型,各方面均衡发展,综合素质较好;B类为理论型,理论知识掌握扎实,成绩突出;C类为技能型,实践能力较强,专业技能掌握较好。学校将其作为向用人单位针对性推荐的主要依据。
推进项目教学,学生自主选择教师 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教学方法日益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学生自身学习动力不足,教师的引导和影响就显得非常关键。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专业师资力量缺乏,一个教师固定教一门课程,甚至一个教师教几门课程,不管教得好坏,学生喜欢不喜欢听,都没有选择的机会,教师自身也没有竞争的压力和动力,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潍坊职业学院以人才社会需求调研为依据,以岗位(群)技能需要为主线,科学设计专业教学项目,使专业项目成为教师的主要授课单元,部分专业教师可以竞任同一个项目,学生则可根据教师的讲课风格、授课水平自主选择教师,这对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教师而言,增加了压力和动力,能促使其将精力用于教学研究,有利于提高授课效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
(二)教师:分类培养、一体化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总体较弱,企业经历不足,在专业教学上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难以有效提高,成为制约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
潍坊职业学院以专、兼职教师一体化建设为目标,加大从企业引进专业教师的力度,逐步扩大有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等实际经验的专业教师比重。科学分析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企业引进教师)各自的特点,采取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分类培养的方法,以尽快提高专兼职教师的整体水平。校内专职教师以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实际生产经营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为主,以校企合作为载体,使专业教师能够实际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锻炼成长;校外兼职教师以增强专业理论素质,培训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为主,重在进行“教师专业化”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通过分类培养,实现校内外专兼职教师一体化建设,教师队伍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能力不断增强,满足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成为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管理:动态调整
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具有阶段性、发展性的特点,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实践中,潍坊职业学院着眼于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和长远发展,在专兼职教师一体化建设的同时创新管理方式,以激发、养成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目标,科学实施约束和激励机制,将校内专任教师划分为专家型教师、骨干教师和合格教师三类,在不同类型专任教师之间施行“动态调整、一体化管理”,每两年进行一次教师教学资质审查,对专任教师的类型重新进行认定、划分。专家型教师如不思进取,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将会滑落到骨干教师行列,甚至直接降到合格教师行列;同样,青年教师如进步很快,则可在较短时间内进入骨干教师甚至专家型教师行列,形成能进能退的良好运行机制,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大为提高,积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教学态度有了质的改变,教学效果大为改观。
对企业兼职教师也采取动态调整的方式,不断提升兼职教师的水平,以保证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各专业每年都对兼职教师状况进行评审,从学历层次、职称层次和教学效果上进行综合评定,每年对不少于20%的兼职教师进行更新,很好地保证了兼职教师的质量和水平。
(四)硬件:打造真实企业环境
高职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提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必须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体现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高职院校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这一目标,但是,在当前环境下,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企业的逐利性决定了培养学生不是其主要目的,企业用人岗位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岗位相对固定,难以达到专业实习实训的目的。
以“校中企”建设为目标,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具有真实生产经营环境的企业集群,是高职院校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基础平台。潍坊职业学院在新校区建设中,集中规划了校内产业园区,借助政府扶持政策和学校鼓励政策,以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为导向,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技术、设备等形式,建设了“校中企”。同时,出台措施鼓励各教学二级学院、专业教师在产业园内创办各类生产经营性企业,为教师企业生产经营实践提供了良好平台。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工程,应进一步加大研究和实践的力度,闯出一条具有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高效的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家爱,葛树强.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研究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
[2]邢晓阳,张航.影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要素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6).
[3]高晖,吴晓渊,陈蔚峻.创业教育与高职高专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4).
作者简介:
巨荣峰(1971—),男,山东临朐人,潍坊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管理。
关键词:大学排名;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13-02
大学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学府,大多数人以上大学当做自己学习阶段的最高目标。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进入大学深造已经不再是难于上青天般的难事,在中国高考的平均录取率已经接近80%,上大学不再是莘莘学子的象牙塔之梦,而是只需努力就可实现的光明前景。在上大学已经不再是个梦的时候,那么上一个好大学又成了学生们的最大追求,那么什么样的大学是好大学,哪些大学是最好的,这种种的疑问就催生了大学排名的盛行。
一、三大排行榜指标体系分析
关于大学排名的几乎成了人们最关注的方面,因为排名名次成为了人们对于大学好坏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这其中,最著名的几大排行榜包括:武书连排行榜、中国校友会网排行榜以及HER(高等教育观察)排行榜。这几大排行榜虽然都对中国的高等院校进行排名,可是排名的次序却是有着不小的差异,“似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的大学排名,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野。”[1]“常见一个榜上排出所有学校, 后面名次则出现几乎所有项目得分全是零的情况。”[2]
通过对于三大排行指标体系的了解与分析可以看出,三大体系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相同点:第一,都很注重人才培养指标体系;第二,都很注重科学研究指标体系。不同点:第一,中国校友会网与
HER重视师资建设以及社会声誉指标体系;第二,武书连与HER在科学研究中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分开考虑;第三,武书连与HER在人才培养中重视研究生方面的培养价值;第四,武书连与HER在科学研究方面更加注重学术的价值。
总的来说,“排名指标体系的优劣是排名活动最终是否具有价值的关键。”[3]三种评价指标体系各有其优缺点,但没有一种指标体系可以完全客观地做到对于中国大学最实际的考察与评价。
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自身考量因素
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建设本身需要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考量,主要包括考察因素的全面性、评价权重的真实性、数据收集的可靠性以及公开的透明性。
(一)考察因素的全面性
大学排名的主要依靠的是所考察指标的情况,对于考察的指标来说,每一家评价机构的指标体系都不尽相同,“目前我国众多排名所采用的指标都是以影响大学排名的显性因素为主。”[4]考察因素的合理选择就成为了各大排行榜的权威性风向标,对于指标因素的选择方面,应该既包括显性指标因素也包括隐形指标因素,做到可操作范围内的穷尽,使得对于指标因素的考察更加的全面,做到全面考察下的可用性权威。
(二)评价权重的真实性
大学排名排行榜中各学校的得分不只是简单的数字相加,不同类别的影响因素对于大学实际水平的高低有着不一样的影响,在这种理念下,权重的引入就十分必要,现在的排行榜对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分配以不同的权重数目,看似精确的权重比例却引起大多数人的质疑,这不只是由于有些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中权重影响因素划分较为平均,更重要的是因为很多的权重比例没有可以依靠的证据,或者是没有被告知这些证据,使得我们疑惑种种的权重比例是否真实可信,可以真正的代表各因素的影响大小。对于计算式的排行来说,权重来源的真实性更会引起人们的热议,真实的权重比例是社会所期待的,但是真实的度却是很难把握,需要我们努力做到真实。
(三)数据收集的可靠性
我们对于排行榜的质疑不只是来自于指标因素以及权重分配,在近乎完美的设计之下,怎样可以得到可靠地信息又是人们所疑惑的。首先,大学排行榜中存在着林林总总分布不均的指标因素,这些因素的可靠性来源是排行榜权威性的又一大考验;其次,“大学排名属于静态评估和绝对评估, 缺乏对一流大学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动态的发展的评估”[5]最后,各大高校为了提高声誉,博得高排名,会尽可能地依附排名机构的指标因素而发展,例如量,很多高校出现的追求量而不考虑质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是一种真实还是一种虚构,让我们无法说明,我们暂把它称为“伪真实”。
(四)信息的透明性
大学排名的出现以及追逐,甚至是质疑,体现的是整个社会透明性增强以及人们社会意识的提高,我们关注排行,却不盲从于排行,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与意识,在这个需要竞争与拼搏的时代,排名不只是一种评价,而是一种诚信,我们会追逐甚至信任那些权威的、有力的报道,这就需要在真正的透明度上下工夫,只有做到真正的信息公开化,社会对于排行榜以及排行机构的信任将是发自内心,而不只停于嘴上。
三、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外部影响因素
大学排名的风潮不会因为指标体系的不完善而停滞,相反,指标体系会因为大学排名的社会化需求而走向合理化的空间,那么,无论是知名权威的排名机构还是想要进入这一领域的学术团体,应该如何紧跟潮流,创设合理又不失特色的指标体系就成为所有人的难题,建立适合普遍价值观以及权威性的指标体系不仅需要从价值体系的本身出发来创设,其他的相关因素也不能被忽视。
(一)政府的政策指导
大学排名的真正意义何在,究竟哪些因素才是决定大学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以及各因素的轻重比率,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应是人们理所应当的模式化思维的产物,而是需要规范化的政府层面的指导与约束,只有这样的中心指导的提纲挈领,才能良性引导大学排名以及排名指标体系的有序发展。政府的指导意义不是一种纲领性的约束,而应该是一种引导,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在完善好大学意义的方面多下工夫,只有了解中国需要怎样的大学以及大学的真谛,才能够正确引导评价体系以及指标体系的合理构建。
(二)大学的良性发展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也,而非高楼之大也”,这是我们公认的好大学的标准,但是真正的好大学已经不再像之前说得那么简单。大学的扩张,需求的扩大,标准的提高,这种种的观念意识的改变使得众多大学浮夸之风蔓延,做好真正的大学成为了口号,落实下来的指标就是大学排名的指标的依附,学校跟着排名的风向走,而不以社会的需求,学生的渴望甚至遗留的传统而发展,大学变成了追名逐利的场所,这也是大学排名盛行的原因之一。所以,当今的大学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良性发展。只有大学的发展归于理性,不再以不适合的标准评价自己,那么大学排行榜中的指标体系也会依据现实所趋,调整自己构建合乎“道”的指标,反过来也促进大学的发展。
(三)社会的平常心态
大学排行中评价体系的选择在某个方面也极大地反映了我们存在的社会对于大学走向的态度与期许,社会中的大学需要被树立出榜样,促进社会的荣誉与奋斗意识,而大学也为了迎合社会的“口味”变换着自己的姿态,以求获得相对优良的评价,在这样一个需要层次、级差以及地位的社会,大学排行中指标体系的盲目跟从也不可避免。也许只有当我们放低眼光,社会放低姿态,以一种平常心去看待大学排名这件事情的时候,大学的排名才会更加的有意义,排名中指标体系的选择也将会客观而公正。
(四)机构的价值导向
大学排行榜中的指标选择都是通过各大排行机构的自我意识来进行的,具体是以什么样的标准以及何种标准更加的完美,我们不能做出定论,从指标的选择来看,机构的价值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选择指标的种类以及其权重的大小。有的机构重视学术论文的价值,有的注重教师能力的突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不同的选择方向。其实,机构的价值导向也就是社会的导向,更是每个人的意识导向,他们之间互相的依附与牵制,俗话说得好“剪不清理还乱”最能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把握合理的价值导向不只是为了机构可以屹立于评价排名机构的重重山林之中而屹立不倒,更是为了做到给社会传达正确的信息,让大学的排名真的让所有人都信服。
四、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思考
通过对于以上三种指标体系的分析与借鉴,尝试归纳出了相对合理的四级指标体系框架,用以完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框架,具体包括:一级指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声誉影响;二级指标:人才动向、师资队伍、学科水平、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声誉、社会声誉;三级指标:研究生培养、本科生培养、师资基础状况、一流师资状况、学科基本状况、重点学科状况、优势学科状况、自然科学相关领域成就、人文社会科学相关领域成就、国内声誉、国外声誉;4.四级指标:根据三级指标,依据不同情况进行细化。
参考文献:
[1]王京.大学排名应融入特色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评 估,2007,(2).
[2]李冬英,刘访华.中国大学综合排名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J].高教探索,2007,(6).
[3]刘杨.我国大学排名现存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电力 教育,2011,(11).
Abstract: Firs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suggestions o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postgraduates in detail. Some of the schemes are investigated on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ppropriate reform measures to train innovative postgraduates are introduced through the curriculum, teacher assessment and security mechanism. Some prospects are pointed out.
关键词: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改革
Key words: innovative postgraduates;train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60-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3年,我国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招生规模达到60.8万余人,据悉2003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为26万,10年间招生人数已翻数倍。然而数量的增长并不代表质量同样提升,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而根据各个省份的统计报告,2003年毕业的研究生就业率在90%以上。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改革当前研究生的教育制度,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根本出路。
1 制度改革研究现状
研究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高校应该以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为目标,把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落脚点[1]。以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为例,其高校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研究生树立科学精神,不崇拜权威,树立批判性思维、实证精神,通过灵活的思维,培养研究生从多角度对事物进行思索并提出独特的见解的能力[2]。而当前我国高校或研究所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同其相比,其主要的差距在于我国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创新思维欠缺以及创新能力不足。为此,文献[1,3-4]探讨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诸多宝贵意见。
文献[1]建议导师让研究生自己去主导研究方向、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研究生善于思索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对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的培养,以提高他们合作创新的能力;导师要加强对学生文献综述部分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多看多总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同时建议研究生培养部门要努力探索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适当借鉴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还应努力为研究生缔造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文章对导师提出的几点可行性建议对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很有针对性,但没有涉及课程改革、导师考核改革等其他制度问题。
文献[3]探讨了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影响。认为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性因素。并从导师遴选制度因素,导师的主观能动性因素(导师的教育理念、导师的责任心和师德师风以及导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导师的客观制约因素(学生导师比偏大、学位层次低、学缘结构差、年龄结构偏老化)三个方面分析了研究生导师队伍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作用。文章虽然分析这些因素的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但是没有拿出具体可行的改革方案。
文献[4]总结了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有: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滞后;研究生导师缺乏创新精神;研究生学术氛围不够浓郁等。文章建议: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在完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专业性和前沿性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建设创新型的导师队伍,导师要密切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保持学术研究的热情,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努力营造一种相对宽松而又和谐的学习氛围(适当放宽甚至取消要在相关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才授予学位的硬性规定等),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讲学,加强学术交流。文章总结全面,改善措施涉及范围广,但是提出的对策没有有效的保障机制,很难评价与实施。
针对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文献[5]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出发,建议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实现多样化的培养目标,二是培养过程强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四是强调质量管理的严格化。鼓励高校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把教学、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积极培养工商业界所需的各类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建议高校应不断建立健全研究生在上学期间的各种考核制度,淘汰不合格的研究生,以达到分流培养的结果。但文章只是给出了宏观改革愿望,依然没有拿出具体改革措施。
2 制度改革方向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总结出培养创新型研究生,除了继续坚持现行的:以实验和项目为依托,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加强研究生实习实践,本文建议还需要从研究生课程设置,导师队伍以及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入手改革,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出创新型研究生。
2.1 优化当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课程教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它是确保研究生学术专研能力培养的关键,同时课程教学也是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它帮助广大研究生快速了解本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生课程内容普遍存在着知识陈旧、没有具体的针对性(专业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和本科生课程的内容没有质的区别)等局限[6]。
国外高校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主张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文理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甚至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进行学习。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也避免了因知识结构单一给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所带来的阻碍,更有利于研究生寻找学术上的创新点[2]。
改革当前研究生课程设置,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于研究生公共课程,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应传授或者考察被学生机械记忆的知识,而应培养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质疑、批判和反思以此来催生新的知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科的专业课程设置,要增加前沿性、实践性、跨学科性课程的比重,以满足研究生创新性学习的需要;同时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要重视学科渗透和文理交叉,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学院做好相关选修课学分机制改进。鼓励学生根据主修科目提出的要求,结合自己的课余时间和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学院选修课程。
2.2 培养创新型导师队伍 在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众多因素中导师是根本因素[3],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是否拥有一支创新意识强、科研水平高的导师队伍密切相关。如何培养一支创新型导师队伍,如何探索一种能够充分选拔合格、优秀导师的遴选制度,探索一种激活并持续保持导师学术活力的评估淘汰机制对于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意义重大。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建议高校从加强导师学术创新激励机制;改进导师考核机制;建立导师关怀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入手。
2.2.1 加强导师学术创新激励机制 高校应大力鼓励支持研究生导师的学术创新,特别是年轻导师,在科研经费支出上给予如贷款等支持,同时要给予导师适度的创新物质激励。使其得到与其创新成果相适应的报酬与荣誉。也要注意避免过于扩大物质激励的作用,把经济利益过于简单地与创新成果相挂钩,既违科研的基本规律,容易把老师引入唯利是图的邪路上去。对于创新成果优异的教师应该为其提供带薪攻读学位、出国深造的机会。
2.2.2 改进导师考核机制 当前高校在教师评价及晋升制度中不同程度的过多看中教师的科研成绩,而且时间间隔过短,有的高校甚至一年一次,这使得许多研究生导师忙于申报各种科研课题,写文章也成了为完成科研任务的简单拼凑,更是无暇顾及研究生的指导。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改进高校教师考核及晋升制度,高校考核导师的科研成果间隔不得少于两年。打破导师的终身制,将教师的教学学生评价质量、研究生科研成果及研究生论文质量等标准列入考核评价指标,以此评选优秀研究生导师,发放足额的物质奖励,以调动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对于不能完成科研任务的导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年限,而对于指导研究生考评不合格的导师应该停止其
招生。
2.2.3 建立导师关怀保障机制 要建立针对导师的关怀机制。设置一个专门维护导师权利的机构,对于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有困难的研究生导师应该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避免因学校学科发展不平衡导致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基础科研经费投入少、缺乏必备的研究设备等问题。建立针对研究生导师的学术休假制度,以缓冲那些搞基础研究的导师,确保人本化理念在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中的落实。
2.3 搭建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保障措施 为了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应加强产学研结合,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一部分将来直接到企事业单位就业的研究生。同时要改进当前研究生的科研激励机制特别是当前的奖学金评价制度。
2.3.1 促进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进一步深入合作 产学研结合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核心,针对用人单位需要,利用学校与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以及科技开发等有机结合[7]。产学研结合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机会投入到生产实践,从而在实践当中发现工程问题中的盲点以及自身的不足,进而通过自身的学习、思考、研究用科学的、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中种种困难,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目的。
2.3.2 建立适合学科特色的奖学金长效激励机制 目前能够激励学生踏实学习,努力肯干,专研科研,大胆创新,最重要的方式是设置研究生奖学金。针对当前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未能实现设置奖学金的初衷,究其原因是无论学校自身条件如何,无论学院、学科间的差异,其评价方式都一样,这容易诱发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乱发论文等不当竞争行为。实际上阻碍了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设置评价标准,让专家小组再进行认定,而不是现行的统一标准。
3 结语
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改革当前高校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制度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政策倾斜,还需要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领导在各个环节共同努力以及导师认真负责。本文从研究生课程设置,导师队伍以及保障机制三分方面探讨了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所需要做出的制度改革措施。另外,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中还实行导师个人负责制,有的导师时间精力有限或者忙于自己的科研项目无暇顾及学生,建议以后有条件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度,这样既保障了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时间,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接触不同的思想,学术风格,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罗会兰,杜连平,李淑芝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与探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33(6):106-108.
[2]张丹丹.美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3]姜友芬,吴宏翔,熊庆年等.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3(6):51-54.
[4]叶建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4):103-106.
[5]姚洁,朱培君.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32(5):75-77.
1.深入开展世博主题教育活动。紧紧抓住*世博会举办的契机,充分挖掘世博会的德育资源与内涵,广泛开展世博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围绕世博,重点实施“一个计划”、“五大系列”活动。“一个计划”指世博志愿者保障奖励计划,支持各高校开展世博志愿者工作、评选奖励世博志愿服务典型;“五大系列”活动指世博志愿精神打造、世博文化展示、世博文明践行、世博创意行动、世博风采宣传等活动。
2.增强德育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召开*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制定《*学校德育“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德育研究,组织实施市哲学社会德育系列课题(市德育理论研究课题、市德育决策咨询课题、市德育实践研究课题)的申报评审工作。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研究年会,承办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论坛。
3.深化中小学德育工作。完善“两纲”课内体系,实施《*市中小学21门学科分层实施学科德育的指导意见》,注重学科德育的有效性。完善“两纲”课外体系,召开中小学社会实践工作会议和校外教育工作表彰会,推进校外教育课程化建设。完善创新人才素质培养体系,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指导意见》。召开*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推进“温馨教室”建设。完善师德建设与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加强班主任、德育骨干队伍培训培养,建好“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设立劳技课、信息技术课、自然课、科学课等德育实训基地。
4.加强中职校德育工作。贯彻落实*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并实施中职德育工作专项督查指标。进一步规范中职德育课教学管理,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制定《*市中职学生成长手册》。举办首届*市中职校园文化节。建立*市中职校网络服务平台,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积极构建中职校校园网络文化。制定《*市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职责》,进一步规范班主任工作。建设*市中职德育师资培训基地,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5.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积极推进《六个“为什么”》进课堂试点工作。制定*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开展教学督导,组织名师巡讲,举办教学论坛、教学比赛,推进教学科研,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出台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加大培训力度,组织结对带教,建设名师工作室,实施“阳光计划”,着力培养思政教育专家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推进辅导员培养工作向纵深发展,加大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力度,建立辅导员境外研修基地,设立优秀辅导员工作室,推广辅导员博客,拓展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方向,继续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聘任工作,举办年度辅导员论坛。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推出一批先进典型。加强大学生人生指导。推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建设标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达标中心和示范中心遴选、验收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推进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认证工作。制定开展创业教育,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以慈善爱心屋为抓手,推进高校帮困育人工作。召开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出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分类指导,抓好民族学生、留学生、民办高校学生等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编制实施规划纲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6.完成《*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并正式实施。修改完善《*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本,适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做好报请上级部门审议批准工作,完成《*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并正式颁布实施。研究制定舆论宣传方案,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准确解读,加强引导,切实推进规划纲要实施。
7.编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围绕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加强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等重点,根据本市教育实际,结合中长期规划纲要的阶段性目标,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8.全面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任务。依据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实施和谐均衡、创新提升、人才强教和开放合作等四大战略,确保落实各项指标,全面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
9.启动部市合作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配合做好*市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协议签订等相关工作,制定实施细则,试验区工作有实质性启动。
三、坚持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10.加大幼儿园园所建设力度,深化学前教育内涵建设。应对入园高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学前教育资源,加大学前教育新五年发展规划的推进力度,2010年全市新增50所幼儿园,并做好教师需求的预测与配备工作。重视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学前教育需求,指导区县做好民办三级幼儿园的建设与审批工作,制定学前农民工同住子女看护工作管理要求和标准,规范农民工同住子女学前教育工作。召开幼儿园教学工作会议,加强教学规范,切实提升保教质量。研究制订幼儿园质量保障标准体系,开展新一轮市示范园建设认定工作,进一步加强保教队伍专业化建设。深入开展“0―3岁教养活动”质量研究,提高早教指导工作水平。建立城郊幼儿园结对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升郊区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制定学前教育信息化标准。
11.加快郊区学校建设步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力度。认真落实本市郊区学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指导各区县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人口增长、分布及流动趋势,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设点,并大力推进郊区学校建设工作。组织中心城区品牌学校赴市大型居住基地学校对口办学,落实当年交付使用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开办工作,努力提升这些学校的办学起点。推进新一轮区县教育对口合作交流,提高对口合作交流工作的水平。做好44所委托管理学校的过程管理和中期评估工作,推进郊区相对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办学水平的提高。
12.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抓手,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向轻负担、有特色、高质量方向发展。总结交流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经验,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发展。围绕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教学有效性,分别举办初中、小学教学展示活动,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推进农村4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信息化与课程整合水平,逐步改变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生活状态和文化环境。
13.加强高中教育发展的分类指导。完成12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发展性评估,引导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找准内涵发展的定位,形成办学风格,培育办学特色。探索特色高中建设,开展对完中教育情况的调研,加强对完中的引领和指导,初步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完中。进一步探索高中阶段创新素养培养的不同模式和途径,构建创新素养培养的网络。启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
14.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修订《*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提高学科内容标准对教学基本要求的描述精度,切实提高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评价等的指导作用。实施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从课程规划、实施、管理、评价等环节加强专业指导和支持,推动中小学开展校本化实施新课程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加强教学规范,规范教学各环节的管理,指导教师正确把握教学基本要求,有效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扎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健全体制机制,激发基层活力,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创造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经验,形成一批各年段的特色学校和典型经验。以建设创新实验室行动为基础,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工作,构建一批科技、艺术、语言、人文类的实验室和学校课程,丰富学校课程文化内涵。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类课程资源,拓展教育时空,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课程学习和体验经历。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研究和实践,规范区县学业测试的内容与次数。推进网上教研活动,构建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一批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改革项目。在部分学校探索利用“电子书”开展教学。研究制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标准。
15.认真做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继续扩大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比例,基本完成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工作,基本实现全市农民工同住子女全部进入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民办小学免费就读任务。制订并颁布《进一步加强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民办小学规范管理的若干意见》,引导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育质量。继续改善此类民办小学办学条件,为每一所此类民办小学建设一个符合规范的图书室,并按基本标准配备体育运动器材。规范此类学校的招生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益。
16.大力实施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召开*市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扎实推进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实现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工作的稳妥推进。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和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的建设,健全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作用,加大研究和咨询服务力度。
17.切实提高民族班学生综合素质。贯彻落实教育部等扩大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内地高中班招生规模的文件精神,认真做好内地中学民族班扩招工作。大力加强民族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观念。加强民族班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组织汇编民族班(校)教育教学工作案例集,加强经验交流。
四、坚持大力发展,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8.推进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推进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与贯通,整体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继续推动有条件的区县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推动机电数控、化工、建筑和现代农业等行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保障职业教育集团持续发展机制,建立职业教育集团运作监管机制。进一步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项目。努力拓展职业教育集团服务功能。
19.持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稳定发展。坚持普职比大体相当,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稳定。改革中职校自主招生办法,试行航空、艺术类专业和自荐生网上录取工作,吸引本市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校。继续完善本市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就读中职校的招生办法,扩大农民工同住子女招生计划,探索建立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中职教育后升学制度。积极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多模式、多形式和多元化职业教育与培训。
20.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全面落实《*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全面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研究制定大类专业设施设备装备配置指导标准。进一步加快中职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机制和评价指标,用三到五年时间在本市中职校开展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2010年上半年先行试点,下半年对20%的学校进行评估。完善新设专业网上登录备案工作,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信息服务平台。在实施已颁布的42个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再选择5个左右的专业,启动专业课程改革,制定相关的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制定“*市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操作指引”和“*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训包开发指引”。开展*市中职校第二届校本教材展示交流评比工作。推进教研网络信息平台更新工作,研究制定网上教学指导实施方案与意见。
21.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全面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布局结构优化与调整工作,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要求或服务规范为要素推进重点专业建设,2010年重点扶持建设50余个强势型专业、特色型专业或急需型专业。继续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师资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在数控、电子电工等招生数较大的专业领域培养一批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备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采用国内项目学习和国外进修的方式重点对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能力进行培训。全面启动新一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完成*市高职高专院校网上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建设,通过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估和监控,引导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
22.加强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根据本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导向,启动国家级示范性中职校创建工作,争取三分之一的国家级重点中职校达到国家示范性中职校的基本标准。完成江南造船(集团)技校异地新建工程,加快临港科技学校新建校舍进度,支持新闻出版技校、电力学校等与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实效明显、具有品牌优势的国家级重点中职校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市中等职业学校开放实训中心运行绩效评估工作。全面建成*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信息资源库。继续进行高职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第六期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完成第一、第二批示范高职验收。
五、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23.继续开展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工作。继续开展市属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定位规划认定工作,启动开展部属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主动创新管理制度,调整宏观管理模式,进一步尊重和维护高校依法自主办学,促进高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24.加强共建高校重点建设。结合*高校内涵建设“085”工程的实施,推进“985工程”三期建设;加强“211工程”三期建设,重点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5.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开展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完善和优化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搭建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和暑期学校。设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资金;开展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省级初选及*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深入开展专业学位建设工作。
26.落实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2010年度(第六期)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评选第8批市级高校精品课程,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建设好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做好教育高地建设工作,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开展优秀教学团队和高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进一步完善本科新专业设置管理工作,做好年度专业设置审批工作。
27.深化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坚持“一流学科带动一流大学发展”理念,深化重点学科建设和绩效评价,制定具体落实举措,着力推进国际一流学科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建立并完善国家、省市、学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按照“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强化分类指导,强化学科优势,突显学校特色,形成“校校有特色、校校有发展”发展格局。继续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启动实施精品计划和专题数据库等建设。
28.推动高校产学研合作。继续贯彻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目标和任务,布局并重点建设一批与“四个率先”和“四个中心”建设目标相衔接的高校知识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发基地。鼓励和支持学校与企业设立联合研发基地,以兴办大学科技园、共建产学研联合基地等多种形式,推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高校知识服务的能力,研究部署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高校技术市场建设,深化技术市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9.继续推进本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和基本建设工作。继续推进本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建设,重点抓好*金融学院浦东校区、*电力学院平凉路校区扩建及*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浦东新校区建设等项目。认真执行和完成2010年投资计划安排,继续做好高校建设项目协调推进工作。
六、坚持形成合力,积极建设学习型社会
30.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体系基础平台建设。进一步探索社区学院功能,探索社区教育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制度试点建设。继续指导与组织开展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工作,组织开展*市社区教育实验街镇(乡)和*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评估工作。拓展和加强“*市市民终身学习网”建设,进一步办好“*老年人学习网”,督促加强收视点的规范管理,年内争取老年人网上收视点布局达到居(村)委数的80%。继续开展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制定《*市街道社区学校建设标准》和《乡镇成人学校建设标准》,年内对20所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开展达标评估。继续开展创建示范性老年大学(学校)评估工作。完善以“学分银行”为基础的继续教育立交桥,从办学模式、学习模式、学校招生等方面探索建设“*开放大学”以及开放教育的体系。
31.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会同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学习型组织3711创建工作,即组织推选300个机关,70个街镇,100家企事业单位,1000户家庭开展创建活动,培训学习型组织创建单位的骨干,组织相关专家和专职工作人员对创建单位进行评估。召开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介绍典型经验,交流优秀创建成果,表彰先进集体,引导创建工作深入持久开展。
32.积极开展群众性学习活动。举办第六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第四届学生与市民网上读书评书活动、第四届市民诗歌创作比赛和家庭讲故事比赛、第三届市民好书换好书活动。完善市民优秀学习品牌项目的联动机制,合作推进机制,不断提高品牌学习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探索建立优秀学习项目的评估机制,更好地指导基层开展群众性学习活动。
七、加强教师教育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3.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双名”工程,从首批名师名校长后备人选中遴选优秀人选,授予“东方名(教)师”称号。拓展国内教师培养基地,创立海外校长教师培养基地。加大优秀青年校长和教师培训力度,形成市区联动机制。深入推进区级骨干校长教师培养工程。加大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针对各年龄段农村教师,分别实施不同类型培训项目。构建教师教育资源联盟,整合机构、课程、师资和信息等资源,确立区县教师进修院校作为培训机构主体,建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库,形成可共享的优秀教师资源库,整合远程教育集团教师教育网、各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培训网和双名工程基地网,形成互联、互通、互用格局。构建开放、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学分互通互认机制。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34.加强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逐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工作范围,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旅游服务与管理、现代物流、模具设计与制造、国际商务、烹饪及德育等6个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满足相关专业骨干教师业务提升和素质提高的要求。完成200年度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启动培训400名专业骨干教师。筹建*市师资培训中心职业教育分部,组织和协调指导本市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工作,提高本市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能力和水平。
35.实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开展“东方学者”工作评估,完善“东方学者”岗位与地方和国家级人才计划对接办法,编印《“东方学者”岗位目录指南》。设立“*高校教师出国留学进修资金计划”,选派学术带头人、领军人才及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深造。设立“*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选派*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重点建设高校进行访问研修。设立“*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提高高校教师尤具有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等实际部门工作经历的比例。继续实施“*高校优青科研专项基金”项目,开展五年工作总结与评估。
八、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36.全面推进学生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工作。完成学校体育基础设施达标和布局建设规划,启动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和中小学示范课程建设,实施体育教学创新团队和体育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切实提高体育课的质量,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本市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实施学生体质健康公告及健康干预制度,开展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实现学生阳光体育联赛品牌化、市场化运作。继续推进游泳项目的普及。启动学校卫生保健室建设计划,启动中小学校专业医生进校园计划,实现“一校一医”,加强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培养,提高卫生保健队伍专业素养。开展近视眼防控工作。完成学校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控的网络化管理建设工作。加强艺术、科普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生原创艺术作品的创编,规范重点艺术团队的管理。完成全国第三届艺术展演活动承办工作及迎世博系列活动。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室灯光亮化改造工程。
37.加强学校安全后勤保卫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及周边安全管理,提高综合防控能力,确保世博会期间高校安全稳定。制定《*高校反恐防范指导性意见》以及各类应急预案汇编。适时组织高校开展反恐防范专项检查和安全演练。进一步加强高校保卫队伍建设,健全常规培训制度,开展高校保卫干部专项培训。完善高校技防系统建设,提高技防系统的实战能力。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继续开展本市教育系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完善学校后勤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建设,研究制订实施细则。推进学校后勤安全设施和技术防范建设。做好学校节能减排工作,研究制订《*市实施〈教育部节约型校园评估标准〉细则》,进一步推进本市高校节约型校园创建工作。
38.做好青少年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安全管理制度和学校伤害事故预防处置机制,推进师生防灾自护技能演练活动。重点加强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农民工子女学校风险勘查和安全监管。继续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完善网吧和娱乐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信息抄告制度。继续推进预防犯罪格局建设工作,举办第七届工读教育论坛,推进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行为不良未成年学生教育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重点抓好中职校预防犯罪工作,举办第五届*市网上禁毒知识竞赛,继续开展系列预防教育活动。做好本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的修订工作。
39.稳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重点做好高考报名梳理规范工作。加强对本市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工作指导,引导院校在自主招生中凸显院校特色与定位。做好部属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研究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配套的高招政策。积极推进成人高考改革工作。
40.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巩固就业工作局面,开辟就业渠道,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实施并努力扩大*各专项计划规模,进一步拓宽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渠道。全面推进创业教育,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加大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加大推进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逐步建立完善高校、用人单位供求信息联动机制。
41.进一步健全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落实各项助学政策,建立长效资助机制。建立快速应对突发事件资助工作制度。积极筹建*市学生资助工作研究会,推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调研、经验总结交流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中职校农村、海岛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政策。
九、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教育管理规范化水平
42.促进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实质性启动落实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工作,对民办高校进行分类梳理和指导,总结经验并稳步推广实施。修订《*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引导和扶持作用。重点推进民办中小学年金制度相关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民办高校成本核算的规范和机制,健全民办高校办学成本核算和审批制度。组建*市民办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承担民办教育各项指导和服务职能,为各民办学校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日常指导。继续做好向民办高校派驻督导专员、党建督查员工作。做好民办教育各项行政许可和审批、检查工作。
43.完善非学历教育规范管理工作。认真实施《*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置审批和管理办法(试行)》和《*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置标准(试行)》,促进依法办学,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指导各区县进一步加强对社会非学历教育培训院校(机构)的准入审批和日常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分批依法组织对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办学状况依法进行评估。完善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和网上管理服务平台。指导本市普通高校制定相应措施,健全管理体制,规范办学,促进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44.深入开展教育政策研究和教育立法相关工作。继续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研究,积极推进*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深入开展非*户籍人员子女教育政策研究,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深化“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项目研究,筹备召开“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研讨会”。继续开展*市终身教育立法工作,起草并修改完成《*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草案),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对草案的审议工作。深入开展《*市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草案)的立法调研工作,形成《*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草案)的立法调研报告。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创建工作。开展中小学校长教育法制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继续推进教育法制普法宣传工作。
45.实施教育督政督学工作。继续做好对区县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的公示公报工作。深入开展以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新一轮综合督政工作。积极开展对“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办学情况的专项督导,提升依法办学、规范管理水平。推动引领学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开展以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为核心的新一轮课程与教学督导调研工作。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近入学专项督导工作。深入推进督学资格制度的试点工作。
46.加强教育监察,改进政风行风建设。做好行风评议整改工作,认真分析梳理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逐项整改。落实招生“阳光工程”,继续抓好招生“六公开”。进一步加强招生计划管理,加大对招生章程和各级各类招生考试报名资格审核的力度。不断强化对自主招生、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招生考试安全保密工作的监管,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加强对各级各类招生工作的监督检查,实施招生监察全覆盖。加强规范教育收费专项检查,进一步完善规范教育收费长效机制。开展基建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基建采购、财务等工作监管,深入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建设。
47.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与审计工作。依法做好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和使用工作。进一步做好部门预算执行工作,推进预算制度的不断完善,增强部门预算的规范性、严肃性和实效性,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进一步推进科学合理的公共财政拨款制度改革,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绩效监管。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审计质量。筹备召开*市教育审计工作会议。
48.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结合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力度,重点推进教育公共政策、教育公共财政和群众关注的热点信息的公开。继续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信息公开工作,优化政府教育行政门户网站建设。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提高行政效率,继续规范教育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完善突发应急处置的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的能力。改进和加强对教育公共管理薄弱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行政监管职能。
十、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其他各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
49.实施本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一步理顺市、区县校安工程工作机制,各区县在排查鉴定的基础上,落实三年规划、年度计划的制定工作。组织有关技术专家根据*市中小学校舍现状和特点,制定加固技术方案、指导文件,加强校安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各区县校安工程视频采编专业技术队伍,强化校安工程各阶段视频资料采集工作。按照市、区县签订的责任书,落实责任机制,开展专项检查和日常督查,确保校安工程工作进度、施工安全、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