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施工工艺实训总结

建筑施工工艺实训总结

时间:2022-03-02 23:5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施工工艺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施工工艺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课程教学;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21-02

引言:

在高职教育中,《高层建筑施工》是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的必修课程。其课程内容也是土建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必备知识。但在该课程现有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针对《高层建筑施工》的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创新与改革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一、课程特点

《高层建筑施工》是一门讲述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到的各种施工理论、施工技术、施工规律等知识的课程。总结起来,《高层建筑施工》课程在教学中有如下几个特点:

1.实践性强。作为一门实践应用型课程,《高层建筑施工》的课程知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中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最终都表现为实践应用的能力。学习《高层建筑施工》课程可以为学生在今后从事建筑施工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能力提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可见《高层建筑施工》课程在实践应用环节的显著性。

2.综合性强。《高层建筑施工》与众多课程联系紧密,且与众多课程之间存在交叉联系。在《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地基与基础》、《混凝土结构》等专业基础课程打下一定的整体基础后,并在《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强大坚石上,《高层建筑施工》课程为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扩展专业基本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且《高层建筑施工》课程涵盖内容广、专业知识要求高,所以该课程的整体综合性强。

3.发展性强。随着高层建筑的步步崛起,行业对建筑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在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更新。所以,涉及到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各项内容更新速度快。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高层建筑施工中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的发展,引领着行业的导向。故《高层建筑施工》课程是紧跟时展的步伐,时刻走在学科的前沿。

二、教学现状

在现有的《高层建筑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给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限制与困扰。所以这些问题亟须解决。

1.教材内容跟不上时展。例如,教材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计算中,计算时很多地方的系数参数还是仍然采用《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的系数,没有用到《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的规定系数。

当前社会形势下,新型的建筑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不断地涌现,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也在不断地修订和更新。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环境中,陈旧的教材内容和过时的知识体系实在难以适应目前的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

2.教师教学经验欠缺。目前,多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用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是PPT配合黑板板书。但是,随着社会智能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充斥而来,社会逐渐进入“大数据时代”,现有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满布文字的PPT,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照本宣科的课堂中,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而且,青年教师受到经历限制,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其在讲授过程中过于看重理论,轻视实践。这对高职教育培养土建类专业技术型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3.课程考核重理论轻实践。在课程考核时,没有能够根据课程特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目前的课程考核方式中,理论所占的比例较大,而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这导致很多学生在课程学习完成之后不能把书本知识跟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学生通常感觉收获不大。

三、创新改革方案

可以考虑从下面几个方面对《高层建筑施工》课程教学进行创新与改革。

1.教材创新改革。《高层建筑施工》教材的编写要满足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根据课程的特点,《高层建筑施工》课程的教材要体现出技术性、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教材要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繁简有度。教材内容要特别注重高层建筑施工基本理论的综合运用,以此强化能力培养。而且,教材在语言表述方面,要力求叙述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不仅如此,《高层建筑施工》教材内容需要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材中要更多地体现实际案例的研究与分析。例如,在介绍完各种井点降水的方法原理后,可以添加实际工程中应用到的各种井点降水方案,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加强学生的理解。

为便于学生接受最新的技术技能知识,《高层建筑施工》的教材要跟得上时代。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加强对行业内法律规范、标准、文件的学习。《高层建筑施工》要将施工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地纳入教材进行教学。教材要积极体现建筑行业内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规程等内容。

同时,教材需要考虑信息更新的因素。尽可能使教材内容与行业行情相匹配。目前,基于“互联网+”形式的教材不仅是一种好方式,也是新时期教材的新趋势。

2.方法创新改革。《高层建筑施工》课程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其他课程知识对本课程的影响与应用,且考虑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故教师应对课程知识进行精简和整合,做好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授课时,要做到重点难点突出,学习目标明确。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采用“项目教学法”或“目标任务法”,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抓住核心关键,提高学习效率。当适宜采用“项目教学法”时,例如,讲解深基坑支护方式时,教师在课堂上将典型的深基坑支护实际项目或案例展示给学生,师生共同对此进行分析。该方法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加深理解。当适宜采用“目标任务法”,授课时,教师提出目标任务,在达到目标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探讨学习。该方法能够快速带动学生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进而促进学生对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施工过程理解和学习。

《高层建筑施工》课程中很多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难以仅凭文字进行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信息软件技术辅助教学。例如,可以通过制作PPT动画来演示逆作法的施工过程;也可以通过FLASH动画演示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还可以运用BIM技术将实际工程转变为动画演示。利用软件模拟施工现场场景,不仅可以增强课堂表现力,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和生动,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而且,学校应重视实训基地建设。该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并与现场实际施工关系密切,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问题。课堂中难以理解的各种工艺原理知识,引入实训基地现场教学课,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感性认识,可以使晦涩不通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同时,教师要加强企业顶岗实践,及时补充工程实践知识。课堂中可以向学生展示实践中拍摄的高层建筑施工视频、施工照片,配合讲解分析,增添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微课成为教学新手段。微课的精髓在于“以小见大”,学生利用微课学习时,能够对所学内容“各个击破”。微课对知识的理解具有极大帮助。所以在《高层建筑施工》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的过程中,微课建设的内容必不可少。

3.考核创新改革。对于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创新改革:(1)设置实践考察任务。例如,组队考察学校周边高层建筑的情况,提交成果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在建的高层建筑数目和设计高度,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高层建筑数目和高度;高层建筑使用功能分类;附近高层建筑给生活、工作带来的帮助;附近高层建筑是否存在不利影响等。调查研究会给学生一个对高层建筑与周边生活之间联系的最基本感性认识。(2)专项施工方案考核。编制条件可以分组分批按学号不同进行设置。完成内容需包括编写符合要求的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并绘制图纸。编写完成后,进行实训考查。在实训基地中设置比例为1∶1的脚手架模型,设定多处错误做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错误之处,并给出正确做法。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的认识与理解。

加强课程实践内容的考核对《高层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四、结论

《高层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是希望能够实现从重视知识的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和能力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观”转变。这是符合高职教育中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观念。

但是,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高层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不但要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充分体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需要不断地努力研究和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勇年.高层建筑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6-130,271-284.

[2]张厚先,等.高层建筑施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45-211.

[3]赵志缙,等.高层建筑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14-247.

第2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中职;途径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57-01

一、目前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现状

(一)教材内容陈旧,无新的技术、工艺,与行业的发展脱节。

多数教材还在沿用多年以前的教材,没有新的工艺知识,包括现行国家的规范、标准有些内容也没有更改,给学生造成误导,使得学生毕业后,新旧知识的转换、适应需较长一段时间。这样就要求教师对新的技术、工艺、材料对学生进行补充讲解,使得所学的知识更实用。

(二)更新合适的教材。建筑施工技术是学生的建筑专业领域的一门基础课。学生基本只能将建筑物整体及其各个构造部分作为一个复杂的组合体进行处理。原有课程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望;另外,原有课程教学内容与后续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基础内容雷同,需要进行调整。所以我们不能再采用传统的建筑施工教材,现在有一种新的《建筑施工技术》的教材,将这些内容整合在了一起,解决了建筑施工技术原有的一些问题,所以,各个学校应该打破旧有的教学习惯,选用新的合适的教材。

(三)对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于从事中职教育的我们而言,教育固然神圣,但它必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主要方法就是让它快乐、有趣。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每一样施工要点都是广大的工作在建筑第一线的人们日积月累所攒积的经验,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含有大量的理论知识,与建筑力学、高等数学、建筑构造等学科的知识紧密相关,要教好这门课程,是必须要下功夫的。而如果能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从生命的角度看待中职教育,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欢笑中成长,让他们能够真实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从而为学生的一生快乐成长埋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心中最崇高的理想。

二、提升该课程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

(一)紧密结合建筑技术的发展。由于专业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原有教材许多技术内容为多年以前的工艺、技术,有些是早已被淘汰的内容,而面对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新的技术大量涌现,教学中应及时补充新的内容,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比如目前行业施工的工程,多数为高层、小高层及钢结构工程,砖混结构工程越来越少,那么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也要转移,把桩基工程、混凝土工程、泵混凝土、大型模板、滑升模板、钢结构,外墙及屋面节能保温、新型的防水材料技术,电梯、消防等,作为课程的重点内容予以补充。

(二)安排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教学项目。实训内容可设置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如砌筑、模板、混凝土、抹灰、吊顶等,另设难度大重点的课程如:钢筋混凝土楼梯的设计及制作模型,框架结构柱、梁、板钢筋的下料加工制作。

(三)谋划实用的工程实习。建筑施工技术的校外实习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课相辅相成,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重理论,轻实践,内容陈旧,学生完全靠记忆来掌握施工工艺,忽略了现场实习的能动性。理论教学针对抽象的内容、复杂的工艺和先进的技术,课堂讲解是不能详细表述的,通过校外的实习,把所学施工技术的每章节内容,每个分部分项工程的内容都通过实践与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施工现场学到更多的是国家现行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和标准,学习的是工程图纸、图集,在学校学到的只是个专业理论基础,通过实践使两者紧密地结合,更快的使学生适应工程实际,这样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潜能,学习效果显著。

(四)利用对建筑从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与校园课程进行有益补充。创新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开展继续教育的新途径。继续教育要改革传统的集中面授方式,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的培训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对策研讨、外出考察、学术交流、专业深造、合作研究、学历教育以及有组织、有考核的自学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研究开发继续教育数据库管理软件,逐步改变手工操作方式,全面实现信息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继续教育管理水平。积极推行继续教育多媒体教学,探索利用网络技术发展远程教育,向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政策、法规咨询,提供建筑行业主要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有关培训内容、方式、方法、时间和地点等信息,扩大专业技术人员获取知识和信息途径,推进继续教育模式的革命性变革,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终身教育”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条件。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施工技术的实践性,靠传统的理论讲解很难讲解透彻,许多内容是无法表述清楚的,授课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模型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工程实例,从实践出发,把现有的工程案例剖析讲解,教学效果会更好。

(六)合理安排考核。由于把传统的理论课教学分解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两部分,就要求考核要真实地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宜采用理论考试和学生的实际操作或口试相结合来综合评价。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探索创新的好习惯。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土建 实训室 建设 管理

土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一般安排一定时间到施工现场进行认识实习。但由于施工现场环境条件限制,实习时间及内容与现场施工内容和进度无法一致,使施工现场进行实训出现了种种问题。因此,为缓解这种问题,提高实践环节教学质量,保证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教学需要,可规划在校内建设一个包括施工技术多个分部工程在内的工艺操作训练实训室,让学生及时地到实训室对建筑材料、施工工艺、施工方法、质量检测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在较好的工程环境中接受土建工程师的初步训练。

1、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

1.1 实训室建设的思想及要求

建设校内土建实践教学实训室,一方面让学生在校接受理论学习期间,对所学到的专业内容按分项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现场认识和操作训练,深化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及时进行工程实际工艺操作、检查、验收;另一方面,为校外施工现场实践教学环节完成之后,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进行检查提供考核硬件条件。

1.2 合理设置,科学管理

高职院校的实训室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学校要把实训室建设作为教学中的头等大事来抓,做到合理规划,加强指导,突出重点,建出特色。土建实训室的规划要根据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宏观上确定要建立哪些实训室,服务于哪些专业方向,实训室的目标特色定位,以及实训室的场地、资金、人员等基本安排。同时,实训室自身的规划,要根据专业需要,确定设备配置、工位规模、教学内容、教材使用、教师配备、成绩评定等各个方面,做到有目标、有规范、有重点地进行实训教学工作。

1.3 实训室硬件环境建设

根据实训室建设的目的,通过一定的论证,根据土建施工技术各分部工程教学要求,可确定五个实训区,即砌体工程实训区、钢筋工程实训区、混凝土工程实验区、模板工程组装区、结构型式陈列区。一个材料堆放区和一个办公区。通过单位设备管理部门购买各种训练操作检测工具、设备,也可以自制钢筋工程加工制作台,实训材料加工制作的辅助工具。其不但可用于课程讲授中或讲授后的实训训练,亦可用于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后的检验和效果评定。硬件建设即应考虑符合实际和规范要求,又应考虑土建工程实践训练的特殊需要。对自制的设备由专业教师掌握消耗和开发设计(钢筋加工制作台,钢筋调直辅助工具、皮数杆、靠尺等),并用于实训教学。大件设备应由校设备管理部门统一购买,实训辅助工具材料由校专业教研室自行挑选购买,并经教学设备管理部门审核。做到设备建设中活而不乱。

1.4 实训室教学软件条件建设

土建工程施工实训室硬件环境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基本的产地、设备、材料基础,但是合适的训练方法、规范的教学管理以及高素质的实践指导力量则是实训室建设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因此,建设实训室,单位专业教研室应针对各专业有关土建施工技术课程的学生进行施工技术实训训练,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软件建设上采取如下措施:

(1)教学安排上,针对“土建施工技术”理论课程,应划出一定的学时作为实训时间,并使二者能同时穿插运行,做到感性认识与理论学习及时联系,使每个学生较早地接触实际,拓宽知识面,增强创新意识。

(2)对土建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土木工程管理、建筑学)要求从校外施工现场实习回来后,由我校指导教师在校实训室现场针对施工技术工艺、质量检查验收方法进行考核测试。同时,解决学生在外地实习遇到的工程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开拓一定的知识面。

(3)教学要求上,理论教学和室内实训各有侧重点。理论教学要求学生对当今施工技术工艺、方法全面了解、认识、掌握,通过理论学习指导以后的工程实践。室内实训主要是通过实际的工程操作去检验理论方法、工艺水平,使学生对施工工艺方法、质量检验控制方法做到既有理论根据,又能实践验证,加强对工程思维方式的培养。其教学过程为:施工工艺技术了解施工方法确定工程实际问题验证室内实训总结评定成绩。通过理论讲授与室内实训结合,边讲边练将理论知识化为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实训室训练的效果。

(4)配备具有“双师”素质的指导教师及聘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操作技师进行现场指导,并编写适合不同专业课程的基地实训指导书。

在实训室实训过程中除承担理论教学的专兼职教师外,现场指导教师配备应是经校认定的“双师”型教师,或者外聘长期在建筑施工企业或科研单位工作的高职称技术人员,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及一定的实践工作能力,可大大提高基地实训的质量。

2、实训室可达到的预期目标

(1)实训室建设实施可解决土建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在施工现场进行而考核在教室进行的矛盾,为正确检验学生实践环节学习效果提供一定的条件。

(2)实训室建设实施可解决相关专业理论教学中专业训练认识参观需要到校外施工现场进行而产生诸如交通组织困难、施工现场结构形式不符,工程施工进度限制等问题。

(3)可以想象通过实训室的实施,土建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大大加强,综合素质有一定提高,90%以上的学生通过工程实训可具有较大收获。经过实训的学生能够具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通过实训,学生在很多问题上能以工程应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认识其实用性,科学性和经济性,学生具有高工程素质,为更快的适应专业工作的需要打下一定的基础。

第4篇

关键词:建筑实训;实践教学基地;技术实践;

引言

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前身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对房建的建筑施工专业而言,建筑施工技术为主要的专业核心课程。由于课程本身主要研究建筑工程主要工种的施工工艺、施工流程和方法,面对建筑行业越来越规范,以及建筑产品本身的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也处于一直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阶段。因此,针对本课程的教改也会不停止,而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的研究,必是一个持续深化,持续创新的过程。

一、以能培养学生有良好习惯,开展实践教学

在建筑施工技术的实践教学课上,通过对学生的学情总结,具有一些共同点。作为建筑类初学者,学生对复杂的施工流程很难记忆。以砌筑工实践教学为例,如砖墙的砌筑工序一般为抄平放线摆砖立皮数杆盘角挂线砌筑勾缝清理等工序。大二上的学生基本不能在课堂学习时间内掌握以上内容。如何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以上的内容,就成了实践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在实践应用教学中,我们将以上每一个步骤设计成一个卡片,就会有九张卡片。将卡片发给学生,学生在实践前要先将卡片进行正确的排序,后才能进入实践区进行操作。通过观察,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在第一次正确排序。而是需要通过教师的提醒才能完成任务。有了以上这个排序步骤的基础,教师再通过做完一步骤验收一步骤的流程,检查学生的实践质量,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的操作,认识质量不合格的表现。通过实践认知,我们通过教学反馈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能记忆复杂的施工流程,并且能回答出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上述教学实践后,在以后的每一个实践环节教学中,学生都有了一个习惯,就是在做事前,会先想预知自己做事的步骤。当他们不知道步骤时,会通过询问教师或查阅教材等方式进行解决。也许对于一个未来即将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岗位的学生,按照正确的施工顺序进行工作是一个良好的习惯。但是,对于校内实践应用本身而言,通过不断的强化让学生具有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的习惯,是我们的目标。

二、以能培养学生有团队协作,开展实践教学

在建筑施工技术的实践教学课上,通过对学生的学情总结,具有一些共同点。作为建筑类初学者,部分学生对实践内课程认知不足,盲目等待,甚至不愿动手。以架子工为例,如扣件式脚手架搭设过程中需要有立柱,大横杆,小横杆,剪刀撑斜撑等部分,由于学生技能水平不够熟练,很难一个人完成3层脚手架的搭设。于是在实践教学开始初期,除了必要的卡片帮助他们熟知操作流程外,他们还需要内部进行分工,以便能顺利安全的完成任务。在每一个流程结束后面对验收时,每个组都会表现自我总结的状态。成员会下意识互相提醒不足和注意事项。而随着练习的次数越多,这种团队协作会变成默契。教师在实践中会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和监督,减少因教师的直接示范而打断他们的实践。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教导学生“团队是有利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的同时,了解获得知识的途径。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会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参与其中,帮助解决。通过这样的流程,基本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课堂上有收获,并对上课充满兴趣。

三、以能培养学生有竞争意识,开展实践教学

在建筑施工技术的实践教学课上,通过对学生的学情总结,具有一些共同点。作为建筑类初学者,对于自己需要努力学习的东西不甚了解。于是,每学期的各工种实践的第一堂课,总会安排一个优秀的大三的学生组与大二的学生一起上一次课。学生的亲身示范会比教师的理论教学或亲身示范来的更加有力。大多数学生在认知了自己和大一届学生的差距后,都会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不甘落后的热情会鞭策他们持续不断的努力,认真的参与实践。教师通过在实践课堂一边鼓励和一边赞美学生,让这种良性竞争氛围充满实践教学,让课堂变得有趣。同时,大三的学生也在竞争中获得成就感,变得自信,对即将来临的工作挑战充满信心。

四、以能培养学生有技能水平,开展实践教学

“德为本,能为先”是我校的校训。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一定是开设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技能水平是多方面的,了解施工的工序的程度,掌握施工方法的程度,熟悉施工的规范的程度都是技能水平的表现。在通过建筑部分工种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必要的实训手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增加答辩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实训手册的完成情况。通过答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部分学生基本不能回答答辩的问题,这样的学生会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如课后打扫实践基地的清洁等。学生并不排斥这样的“惩罚”。他们会与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和不足。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去克服。

五、结束语

总之,在建筑施工技术的实践教学课上,通过对学生的学情总结,去发掘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我们的任务,通过以上研究和努力,换来的成果自然也很令人喜悦。只有真正的参与学习,热爱学习了之后,学生才会喜欢课堂,喜欢学校。实践是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学生走向企业岗位的练兵场,架起知行合一的桥梁。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培养模式 土建类 高等职业教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来,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发展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这里“工学结合”强调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工学结合”在无线电、电子、计算机、汽车、机械等专业实现的效果非常好,姜大源先生、赵志群先生都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论著,使得这类专业的工学结合如火如荼。

但是,正如没有一种可以包治百病的药一样,“工学结合”也并不是在所有的专业都可以按统一模式往下套的。分析现在做得好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共同特点是比较依赖个人技能,而且多是工业产品。换句话说――产品是重复的,生产的地点是固定的,机械和设备是不需要移动的,个人的技能起到关键的作用。比如收音机的组装、软件的开发、汽车维修和机械制造等。这些工作多是以个人技能为主,产品往往是重复的,工作地点位于车间,对人的创造性思维要求不多,学习的内容多是实际操作及其相关知识,边做边学容易实现。并且,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结合也容易实现,因为学习的环境和工作的环境是类似的――地点是固定的,人员也是固定的。

但是,机电类专业“工学结合”这样一个特点,对土建类专业就是完全相反的一个状态。土建类的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管理人员,无论是组织管理人员,还是技术管理人员,都是基本上不参与实际操作的。土建类专业的实际操作者都是工人,管理人员只需要掌握工艺、组织,去组织工人施工。和工业产品相比,建筑产品是单件的,没有完全一样的建筑产品,同时,建筑产品的生产是露天的,产品不动人员、设备在动,并且建筑产品的体积庞大,想让学生从开始到结束完整地参与一个工程,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决定了土建类专业绝对不能照搬照抄机械类、电子类专业的“工学结合”的模式,必须开创出一套适合土建类专业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土建类专业而言,“工学结合”要找准切入点,“工学结合”不能结合到建筑工人的培养模式上去,土建类高职院校不是培养木工、瓦工、钢筋工的专业,工人是技校来培养的。土建类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要结合到管理人员的岗位上,在管理工作的层次上。所以,土建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是建立在具体的管理工作背景之下的。

以施工员为例,同样是施工员,既可以从事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技术工作。施工现场管理岗位对施工员的要求是施工组织能力,施工组织能力要求这个岗位的人至少会看懂图纸,能抄图,会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写出技术交底,会记施工日记,懂得施工工艺,会使用检测仪器检查中间和最终产品的质量,施工过程中能够正确组织并填写施工记录,检验结束后可以编制检验批、分部、分项的验收记录。能够发现质量缺陷和质量通病,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去纠正和预防。施工现场的技术工作要求施工员具有施工技术应用能力,这个能力要求施工员可以制订正确的施工方案,采用合理、先进的技术完成工程施工。

施工员岗位向上延伸可以做项目总工(项目技术负责人)和项目经理,作为项目总工(项目技术负责人)要求具有审查图纸、地质资料、办理开工手续等工作能力。同时,能够执笔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项目总工应该具有对项目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进行总结的能力,项目总工应该具有申报各类奖励,QC成果,总结各类工法的能力。作为项目经理,应该具有施工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财、物进行合理组织,对工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顺利完成建筑施工。

施工员岗位的向下延伸,可以从事具体的分工种的施工管理(比如只管钢筋工或者木工)、测量放线、施工预算、施工试验等具体的工作。尽管这些专业课程可以做得像机电类专业一样的“工学结合”,但是还是属于施工管理的范畴。这些工作是和工人的工作不同的。同样是从事测量工作,放线工和测量员的素质是完全不同的,放线工只要有技能就行,测量员必须懂得测量学理论。测量工遇到了问题可以找测量员解决,而测量员就应该具有解决常见问题的能力。如果测量员没有测量学的理论支持,就无法胜任工作。然而,测量学的理论多是以误差理论和数学知识为基础的。如果没有数学的基础和误差理论,也就没有了测量学。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中如果没有这些理论,培养出来的只是测量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对施工员这样的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的要求至少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扎实深厚的数学和力学知识。施工工艺越来越复杂,目前的技术发展情况下,深基坑、大体积砼结构、高大模板工程,钢结构的吊装等,一般都要有比较深的数学、力学知识,才能对施工工艺中的一些参数进行分析判断,以决定最终采用的施工方法和控制措施。所以,高职土建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削弱对数学和力学的教学要求,而是要加强,要加强到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数学和力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现在有的土建类高职院校的所谓改革,一味削减数学、力学课程,重点强化工艺课程,这种做法长期下去会严重束缚学生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到的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内容,力学不但包括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还要包括弹性力学。这些知识对能力的形成起铺垫作用。

第二,施工工艺的应用能力。土建类高职应给学生提供较为完整的施工工艺的训练。这些施工工艺包括土方与地基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砌体结构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预算、工程测量等。要求学生应该初步掌握这些施工工艺,但不是灵活应用,因为在学校里面无论如何也是培养不出来可以灵活应用这些知识的施工员的,灵活应用这些知识,需要在施工实践中多年的积累。

第三,施工过程的管理能力。土建类高职院校应为学生提供针对岗位的过程模拟训练或实训。这些模拟的或顶岗的过程应该包括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编制、技术交底的编制、安全交底的编制、施工日记的记录、施工记录的填写记录、施工试验记录、质量验收记录等。

第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表现在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编写上,而且表现在各种施工记录的填写上。特别是,许多毕业生毕业后在申报科技奖、工法、优秀论文、优秀施工方案时表现出的语言功底很差,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明白什么是关键词,搞不懂什么是是科学领域,甚至是一些著名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也会弄错。所以,土建类高职院校应该开设语言课、写作课和文献检索课,这是弥补这方面缺憾的重要措施。

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下图这样一个知识的层次结构。这个结构中位于低层的是基础类的课程,如数学、力学、语言和计算机;往上是专业基础类的课程,如建筑结构和专业施工工艺。这两部分是属于学科性的课程,前人已经总结了上百年,没有找到好的教学方式,我们这些人,估计也不会发现什么简便的方法。所以,建议土建类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时不要轻易变动这类学科课程。然而,施工现场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课程,比如施工方案、技术交底等,实际操作的课程,目前正是土建类高职的弱项,也是可以取得突破的方向,土建类高职应该在了解行业、地方和企业特点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以期学生毕业后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对接企业,对接行业。

前面说了许多的课程,有的教师会说“我们的学生自身的素质接受不了这些知识…..”也就是学苗不好。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采用“先天不足后天补”的方法,强化练习和训练。其实若干年前,中国女排拿不到世界冠军,有人就找了很多原因,什么人种啊!饮食啊!生活习惯啊!但是,袁伟民没有信这个邪,他坚持“两严三从一大”(就是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大运动量训练)训练,终于将中国女排送上了国际冠军的领奖台。同样对高职学生也要强化类似的训练,就是该像袁伟民训练女排一样,多作业、多练习、反复提问,促进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有了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和严格的训练,相信高职学生就业后的竞争会迅速增强,甚至赶超本科院校。

综上所述,土建类专业应该着重学生的基础培养,拓宽学生发展的基石,同时,专业类的课程应当面向工作岗位进行训练,这样的的培养模式既可以打造学生发展的潜力,又能及时对接社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第6篇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伴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以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贱能力为主线的各种实贱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各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迅速推广应用。但在实贱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目标上,还只是注意到与理论教学的简单对应,并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贱课程体系,使实贱性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试行起来不切实际,效果难尽人意。

2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过分强调实践性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它自身的学科特点,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前期课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可是,现实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做法,如:数学、力学是该专业的基础课,可目前在部分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严重消弱了数学、力学等基础性学科的教学,否定它们在本专业的重要性;片面强调实贱操作能力的培养,追求短期效益,而不从根本上去考虑整个体系的真正内涵。这种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和没有经过系统培养的工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2.2没有形成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现有的实贱教学只是按知识结构而没有按能力结构实施技能训练。实贱教学和技能训练没有打破学科界线、专业界线甚至是课程界线,因此,实验或实训只是单一的或局部的技能训练,不能提高综合技能;技能培养规格没有按照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企业的技术应用水平和对技能型人才的真正需求进行,很难培养出高等级的、适用性强的职业技能人才。

2.3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差,知识运用能力低

从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理论与实贱能力相融合的“双师型”教师为数不多。有些教师从学校毕业后便直接进入教学岗位,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实贱经验。在讲授理论和指导实训时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不能有效地组织实贱教学,从而使教学与社会脱节,教学质量也随之难以保证和提高。

2.4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不具备良好的社会功能

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仅仅停留在院校内部层面,没有站在社会实际需要的角度结合行业的发展、企业的需求进行,因而实训基地建设得不到行业和企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因此,所建设的实训基地不能很好的服务社会,对社会的贡献也就不大。以这样的实训基地所培养的职业技能人才,与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距离。

3改进办法

3.1更新教学观念,调整课程体系

从工程建设角度来说,建筑工程技术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同时还应掌握建筑结构的分析与计算、建筑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及地基处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高职生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和理论知识的支撑作用,获取一种可以在工程实贱中终身受益的理论功底、科学素养和发展后劲,使现场的施工技术更合理、科学地实现。

该层次的毕业生经过系统化、专业化学习后,应具备建筑、结构、设备施工图的识读能力;能够进行建筑材料选择、检测;具备建筑施工测量放线、标高引测的能力;具备各分项工程施工方案初步编写和施工组织初步设计的能力;能编制施工图预算、决算和投标报价、合同管理、施工索赔;能分析、解决施工中的实际问题,预防、分析处理工程质量事故的一般能力;具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他们是施工现场的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施工企业中的技术应用型操作人才。

3.2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训指导水平

实训教学应当体现建筑工程的最新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操作流程、管理水平等内容。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贱技能、现场操作技能以及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途径有:(1)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贱技能培训,使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国内与国际新理论、新进展情况;了解新工艺,学习新技术,积累实贱经验,掌握过硬的生产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训指导水平。(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和社会,特别是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所在单位选聘有实贱经验的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或能工巧匠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

只有教师走出校门,与建筑工程一线多联系、多合作,通过现场实贱,积累经验、素材,才能将枯燥的结构、材料等知识趣味化、生动化和具体化,才能使课堂教学形象直观,学生乐于接受。

33编写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实训教材

实贱教学改革应该与教材建设有机结合。通过编写实贱教材的形式,可以更有意识地对训练内容进行系统的理论描述、概括和总结,不仅可以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而且能够真正做到理论照着实贱说、训练遵循理论做。真正做到一体化教学,并带动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实训教材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实训教学效果,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的实训教材,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训系统。在设计实训资料时,也没有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生源的不同情况,针对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相同的实训资料,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实训教材的编写应当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和资深的从业人员请教、学习,因为他们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材。在教材结构上,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院校教材的成功经验,多采用实际案例,使教材更具生动性和说服力。实训教材仿真度要高,尽可能全面反映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学生学起来才更有兴趣。另外,对于生源结构和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应安排不同的实训资料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4校企合作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教育事业的出现和发展,并非是社会为了解决职业教育问题而特别推出的,相反,因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自然催生了职业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必须自觉地服务于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遵循行业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满足企业的实际经营需要这就是实训基地具有的社会性。所以,实训基地建设一开始就必须融入到社会经济中去,让其归属于社会,把为社会服务放在第一位。摆正了这种关系,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就会自然而然地与社会经济发展趋于一致。

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规模、模式、格局、功能和技术含量等,都应该由区域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决定。只有请行业、企业参与,才能知道他们到底想什么、要什么和怎样得到,以便更加明确高职办学理念和方向,更加明白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也只有让社会、行业和企业参与其中,才能将企业的先进应用技术、设备、新产品、新工艺等以生动的方式引入实验、实训教学中去,使之具备工学结合功能。这样培养出的职业人才,才会受到社会欢迎。

4结束语

学校实贱教学改革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深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管理,形成特色,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能适应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学校的教育事业才能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第7篇

1.调整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进行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应将课程标准调整为以情景教学、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安装预算分成若干教学情景,并以过程为原则,把理论知识作为一个系统,实际工作作为另一个系统,理清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并使之紧密结合,从而使课程教学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2.丰富教学资源

教材的修订。在教学过程中,教材非常重要,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的相关教材种类较少,结合各地不同定额的教材更少,体现高职教育要求的教材少之又少,所以修订符合本地需求的优质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优质课件的制作与共享。目前,高等院校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当教师普遍以课件的形式来展示教学内容的时候,课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但优质课件的制作不是仅仅靠个人就能完成的,好的课件往往需要团队的共同合作来完成。共同制作和共享自己的优质课件,也是相互学习借鉴、共同进步的需要。精品案例资源的建设。建筑施工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以施工为基础的造价的特殊性,造价的学习必须在读懂施工图、熟悉施工工艺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而建筑较长的施工工期及工地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学生不可能经常实地了解工艺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施工视频的制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施工工艺过程,并结合现场的实践,能为学生将来无缝对接工作岗位创造条件。

二、改革教学模式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实体如何形成的方式构成了实体是什么内容,为此对实体的两种描述不是独立的,它的‘存在’由它的形成性所组成。这是‘过程原则’。”这段话是实用主义大师杜威•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论宇宙学》中提到的。过程教学法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它把理论知识的学习融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自成系统,又由此而形成整个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紧密结合。学生可以在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分析计算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运用知识,达到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目的。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目标决定了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而且应能灵活应用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和应用过程教学理论。

2.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就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通过教学媒体,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传递给学生相关教学内容,同时不断获得学生的信息反馈,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互动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媒体如以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出现,将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在这一过程中需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使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安装工程预算课程以施工图及施工工艺为基础,所包含的专业门类有给排水工程、采暖工程、通风空调工程、消防及安全防范设备安装、电气安装工程等,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采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把很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书面的规范实样化,可以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3.采用项目制教学,加强实训训练

工程项目教学法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项目训练,学生会对全过程造价知识体系有更加具体形象的认知,该方法构建了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适合安装工程预算课程的教学。为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知识。具体可由教师将一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学生自己进行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能不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造价文件编制的能力和技巧。教师需不断跟进项目进度,鼓励并解答学生疑惑,及时检查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学环境,随时调整教学进度。

4.加强安装造价的电算化

长期以来,在高校造价类课程中一直以手工编织预算为主,学生学习的造价知识都是工作量大、数据冗繁、计算重复,运用起来较易出错,造成工效低、速度慢,还经常由于计算人员和方法不同,导致同一图纸,得到的造价也不相同。通看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筑业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行工程概预算电算化。首先教师应熟悉和正确应用相关软件,以适应企业对电算软件应用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房屋建筑学 数字化环境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剧秀梅(1975- ),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国家注册二级建造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与工程造价。(吉林 四平 13600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31-02

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源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毕业生及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社会人员,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精力充沛但组织纪律性较差,大多数人不是学习不努力,主要是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甚至不少同学对十几年来一贯沿用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抵触心理,导致他们不愿意在学习上投入过多的精力。也有部分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只会被动地充当知识灌输的对象,老师教多少就学多少,不会自主学习也从不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毫无创造性,依赖教师的心理特别严重。

二、“房屋建筑学”课程现状

(一)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房屋建筑学”课程是所有建筑工程相关专业普遍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以及房屋的基本构造,理解建筑和结构专业在工程实践中的相互影响(包括相互制约和促进),为他们将来从业后在工作中与建筑工程各工种的沟通以及协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两大部分,涉及公共、民用建筑设计,单层、多层厂房设计以及重要组成部分的细部构造,内容较丰富。

(二)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房屋建筑学”这一学科属于工科,选择建筑专业的学生一般习惯于较为抽象的思维方式,各建筑部位的构造做法具体且纷繁复杂,例如基础的构造这一章,单就结构形式来说就分为条形基础、箱形基础、筏形基础、桩基础等;楼梯的构造这一章,楼梯的设计、平面、立面、剖面的画法也是一大难点,另外还有屋顶的构造、楼地层的构造等等……而这些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一直以来的成长历程就是从一个校门跨进另一个校门,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消耗在课堂上和家里的书桌前,可以说几乎没有除书本以外的生活积累。这些复杂的建筑做法和施工工艺对他们来说宛如天书,即使死记硬背下来过段时间就忘了,没有达到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的程度。而且本课程教学计划安排的课时量相对比较少,正常授课加上课程设计,总共只有68学时左右,部分内容的讲授只能一带而过,学生往往一知半解,不能做到由点到面的掌握。

其次,本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覆盖面广,而且各部分之间往往缺乏联系,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差,例如前面提到的许多建筑做法、构造的要求等,往往是一些建筑规范性做法,并且带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做法不尽相同。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分不清主次,容易面面俱到而面面不通,不能将所学知识系统掌握住并且轻松自如地运用。近年来,“出书热”席卷整个教育业,某些院校教师为了评定职称或为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纷纷出书,各式各样的教材层出不穷,大多数教材主要内容基本一致,只不过把章节顺序进行前后改动,这样一来学生选择参考书的时候往往一头雾水,原本就不太明白,现在更加搞不懂各施工工艺之间的逻辑关系了。

再次,本课程的应用性较强,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本身就相对薄弱,再加上建筑构造、建筑规范等理论知识略显枯燥难懂,所以单凭课堂听讲,很难使学生从理论联系到实际的施工过程,而且受可实际参观的建筑工地的限制,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难度,学习效果不佳。

另外,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意识到了以上问题,并针对自身教学过程总结出很多改进的方法,如教学反思、课程改革新思路等,但是这些只是站在“施教者”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而没有站在“受教者”的立场上去思考作为学生用何种学习方法才能学好这一课程,所以学生们几乎得不到有关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教+学+实践”三者并重的教学体系思考

(一)如何“教”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的原则,把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内容丰富、有条理,学生成绩好作为判定一门好课的标准。在课堂上,教师总是以“师长”的身份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要求是“整齐划一”,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进度的掌控到学习结果的评定都由教师决定。教师极少刻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使学生成了知识的消极接受者。

对于“房屋建筑学”这门课程来说,大量的专业术语、复杂的构造做法和各种施工规范让学生们望而却步。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认真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人需求,并由此为不同理解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引导他们对必须牢固记忆的知识,如规范和一些强制性做法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理解到掌握;而对那些可以活学活用的知识,如工业与民用建筑涉及设计方面的内容时,运用启发式教学,侧重引导,点到即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走进了教育,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学习模式、思维模式等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带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多维的学习模式。所以,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全面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外,对于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尽量为学生提供施工现场的实景照片、影音、影像或模拟施工过程的动画等,使教学过程变得更直观、更容易理解,并且最好能实现全课程课件上网,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随时利用网络更新教学内容,提供更多的学科发展的新信息。

(二)怎样“学”

传统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局限于教材之内,可学习的知识面狭窄,学生没有自主能力,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重学习结果,轻知识的学习过程与能力培养,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数字化环境下,作为学生该怎样去学呢?

1.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同学“不愿学”或者“不会学”。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的、既懂得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各种实用技术的优秀人才,对学习建筑专业的学生尤其如此。相对于一些文科专业,建筑业人才需求市场广阔,就业后工作量大,但相应的回报也比较丰厚,所以理工科学生拼的就是“技能熟练”,因而仅仅满足于学校学到的教材内容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应该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在不断的学习中完善自己,并把终身学习作为人生的目标。

2.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面对数字化资源的包罗万象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式交互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只有具备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够享有信息时代、数字化世界所带来的机遇;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数字化信息蕴涵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例如“房屋建筑学”课程,网络资源多如过江之鲫,各种视频教程、现场施工录像、实景照片、局部做法、新型材料等等,从主要内容到课程设计,资料应有尽有,在如此多的资料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且熟练掌握,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良好的信息素养。

3.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具有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主动尝试解决某个问题的多种方法,查阅众多资料,构建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观念,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努力理解和构建所学到的知识,而不是依赖教师、死记硬背、被动接纳。对“房屋建筑学”这门课程来说,除了强制性规范,有些实际施工过程、工程材料之间的搭配选用,都有可分析可改进的空间,学习者不能盲目遵从而放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4.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自控能力。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的信息之间的不断交互过程中实现的。可以说,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能否成功是学习的关键。因此,在学习中得到的各种教学信息呈现的形式、结构顺序等方面一定要最大限度地符合学生本身的认知结构特征,以有利于自己对学习内容的分析、概括和吸收。

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应该有能力确定自己应在学习上投入多少时间,为某一目标投入多少精力,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据此制订最佳的学习计划。并且运用网络学习时,能够控制自己不被某个网站、某个网络游戏所吸引而转移兴趣,导致最终不能完成学习目标。

(三)全面实施实践教学体系

1.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结合。为了保证“房屋建筑学”这门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在课堂讲授的同时配合课程设计,首先对各章重点和难点进行阶段性总结,对教材提及但未详细介绍的部分做补充,然后与章节结合给出具体的设计任务。例如,在讲完第四章民用建筑设计原理后,安排学生做教学楼设计和住宅设计,内容包括平面空间的划分与组织、立面造型设计、剖面结构设计和总平面设计;在第八章楼梯构造中,安排学生做平台下有出入口的教学楼楼梯设计。再如,在本书所有内容讲授完毕后,安排学生画出楼地面构造图、屋面防水和保温隔热构造图、门窗构造图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结合任务书要求,精选典型实例分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开拓性建筑设计的新思想、新方法;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准确表达其设计意图。

2.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院系定期组织知识竞赛、课程设计竞赛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种专业竞赛,鼓励学生假期进入工地实习,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对本课程的掌握,有利于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建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考取工程造价员、施工员、注册造价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而“房屋建筑学”这门课程的知识是必需的基础储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培训机构成功的经验,推进“三个相结合”,即课堂、实验实训场所、企业环境相结合,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努力摸索出符合本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法。

4.校企共建,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建立与建筑施工企业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深入到企业的内部,建立水融的校企合作关系,才能率先掌握本行业内最新科技和最新技术、设备的使用情况,才能为学生找到一个能够最大限度使理论上升为实践的空间。

5.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任课教师、担任各实践教学管理的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等,鼓励他们走进工地,化理论知识为实践技能,同时鼓励他们带领学生进入工地,在不影响正常施工的情况下,边观看边讲解,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小的施工过程,将呆板的“我说你听”式的封闭型的教学转变为开放型的教学,使得学生能有机会通过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以及接触工程实践来感悟和理解建筑专业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并领会需要协同工作的相关专业之间知识点的相互穿插及其实际应用,使“言传与身教”统一起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房屋建筑学”这门课程的专业各自具有不同的专业特点和需求,开课的时间段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各有侧重。由于实际上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需要多工种协同工作的特点以及建筑和结构专业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所具有的重要相关关系,因此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在专业知识链的相应环节上与重要的相关建筑专业的知识形成交叉。课程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必要的建筑专业的相关基本知识,尤其是建筑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房屋建筑的基本构造;理解建筑和结构专业在工程实践中的相互影响,以培养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与建筑工种协同工作的能力,适应国家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崔千祥,赵武.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山东农业教育,2005(4).

[2]傅文庆.现场教学法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

[3]刘志麟,刘丰贤.浅谈《房屋建筑学》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4]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9篇

【关键词】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高职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特点就是一种就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岗位的职业教育。而建筑工程技术又是目前普遍高职高专教育中一门非常热门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方向为能够从事生产一线的施工和管理人员。针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目的,探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根据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社会欢迎度,总结多年以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反馈,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和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教材质量不高

只是简单地把高等本科院校的教材内容缩减的传统模式已不再适合高职的教学。首先这样的教材不具有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其次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对于理论的学习效果比较差,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深。

2、理论教学质量不高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学习氛围不浓,学习热情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课堂学习态度散漫,纪律涣散,所以存在严重的课堂教学问题。

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首先,实验多媒体教学和现场教学环节薄弱;其次,填鸭式学生课程设计,没有真正的培养和锻炼学生专业技能。

4、顶岗实习效果差

很多学生在施工现场不知道学什么,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没有实现学以致用;高职院校没有有效与合理的实习全过程管理监控,企业没有及时、真实的反馈信息,以致学生实习认为不明确,专业技能没有得到锻炼。

5、教与学环节问题多

专业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理论教学和实践经验教学没有完美结合;学生没有创新精神,对于施工工艺方面一味的模仿学习,没有开阔思维。针对以上问题,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而言,应该减少理论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和质量;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教与学的实践教育体系改革,探索一种学生易学、易懂、易掌握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进行专业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企业管理的能力。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1、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在基础课上必须开设数学、英语、企业管理、建筑法律法规等课程,从基础抓起,致力于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问题,提供学生第二次学习的平台。把基础打扎实,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自信心,可以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基础课的设置是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管理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思维能力为主。

在专业课上可以开设建筑力学、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现场处理问题能力为主。首先针对开设的专业课程进行精简,例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大传统力学整合为建筑力学一门学科;教材的内容去冗留精,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于复杂的定理假设和设计计算可删减,以“必要、实用”为依据,对于工程实例和可感官的图文应增加。而针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在教材编写上面采用以具体工程项目为导向,把要教的所有章节内容全部融合在这个工程项目上,把要学的所有知识点全部穿插在这个具体的工程项目上。把建筑设计的理论和建筑构造全部提炼在该工程项目上,让学生可以直观的学习,有对象的学习,就像现场参与项目一样,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对这个具体工程项目必须设置的非常合理,符合房屋建筑学知识体系的规定,才能相应彰显出所要教导的内容。

2、教师素质的培养

“师者,传业授道解惑也”。第一点:对做为教师必须具备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对自己所教课程应该有思考和专研,精益求精,做到“术业有专攻”。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有一句话“请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第二点:教师不但要拥有渊博的知识,还应该要有高尚的人品,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一个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的教师,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一定程度上比正式的说教的作用还大。“一支粉笔一张嘴,三尺讲台度终身”,已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合我们现在高校的教学,所以第三点我们要做教与学的改革,老师独占课堂,单一的控制教学过程,老师太过于主体,学生太过于被动和从属,这样极大地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开阔性。要高度重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针对我们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我们以项目为导向,传授给学生知识,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高学历,而是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这也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己实践经验,深入工地,参与项目,通过学校组织的下企业参与工程项目来提升自己,以便更好地来传授学生知识。

3、提高学生实践的质量

首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提高实践与理论课的课时比例。采用实验室多媒体教学,边做边学;进行课堂外教学,实际的建筑实物和施工样板,可感观的学习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实现现场教学,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相应的专业技能同时加深了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严格把控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的质量。对于实践性的课程设计改变形式主义,教师实实在在落实好设计任务和要求,学生认认真真的动手和实践,以高质量的设计成果为考核标准,同时兼顾学生的实践过程。我们可以探索把学生放到施工企业具体的工程项目上,采取“拜师学艺”的方式,从工程 “地基-屋顶”的每一个施工环节,从“环境、安全、成本、质量”每一个控制要点,由师傅手把手教,学生查阅课本、规范,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真正到工作岗位后,可以做事,并且都做好的效果。

4、利用企业的反馈

我们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培养一批企业所认可和受欢迎的应届毕业生,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紧贴行业的发展趋势。首先,要对建筑行业市场进行调研,确定学生的职业岗位方向。然后,针对岗位工作进行专门的综合训练,通过构建教学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所以,施工企业的认可是我们培养人才成功有力的证明,我们在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企业的反馈,他们的反馈对我们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建筑做为国家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对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建筑业的发展除了受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外,还有我们的工程师和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没有这些人在工地上辛辛苦苦的实践,就没有好的建筑的出现。而指挥这些人的技术人员的培养任务,就落到了我们职业院校的肩上。因此,搞好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意义重大,只有我们改变现在的这种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