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时间:2022-09-10 02:31: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故都的秋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故都的秋教案

第1篇

教案之于老师,如同大米之于巧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难为无教案之教学。即使是一名在三尺讲台上身经百战的优秀教师,也很难保证在没有教案的情况下能顺利进行有效的授课,所以对一名中学语文老师而言,能否撰写一份含金量高的教案,对其课堂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第一步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备课,教案是要根据我们所要讲的课文来撰写的,如果我们不熟悉我们要讲的课文,我们怎么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首先对教材要有个性化的解读。有新意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有新意才能创造浓厚的课堂气氛。但有个性并不是说脱离实际去谈新鲜,而是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的知识,有个人的独特理解。如有老师在讲《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时候,根据个人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说,“为什么贾母让丫鬟称宝玉为宝玉,而不是叫‘宝玉爷’呢?”他从名字的角度来解释,他认为封建思想中,小孩子取名贱才容易养活,如有些孩子取名为“小猪”、“小狗”。从孩子取名角度来解释,见解独到,有新意。其次要把教材读厚。文学作品在创作上简练,特别是诗歌,有许多空白点,我们要把空白补回来:把文本故事发生的背景还原丰满,填补教材中的空白点,充分挖掘文本意蕴和作者写作意图。当我们对课文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进行教案的写作。

中学语文教案的撰写体例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设想,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数,具体的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布置作业。

教案撰写的每一步都建立在原文的基础上。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所以深入研究教材是写好教案的第一步。无论是哪一类题材教案的撰写,都需要我们把课文读懂,读透,读出新意。

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是总目标,即语文教学大纲、高中或初中阶段目标、一学年的目标、一册书的目标、一个单元的目标以及课文学习目标等来制定教学目标。如《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教案,制定教学目的是借用文章中的两个字“业”和“德”,来表达学习与意志、毅力等思想品德的关系,不仅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符合以上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有:针对性原则,《景泰蓝的制作》教案中,学习叶老“说明白”艺术,是要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故都的秋》这一教案中,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明确性原则,而《故都的秋》制定进一步掌握散文“行”与“神”的关系这一教学目标是不明确的,所以可删去。整体性原则,《送东阳马生序》中制定的教学目标“本文最为显著的写作特点就是把自己青少年求学的情况同当时太学生学习情况加以对比,从而去表现主题。可行性原则,写教案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要充分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该简则简,该繁则繁,

教学设想是在对课文的主要特点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具体来处理这篇课文。如《荷花淀》的教案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还根据课文的要求,仅就“话别”与“探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围绕教学目标和设想,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来确定。重点、难点要突出。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不能仅停留在表格中,必须在

教学实施过程中予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紧紧围绕这一课的重点、难点和目标展开,对重点给与重视,对难点分析明白,这一切都在于服务实现这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而这一具体目标是一门课程总目标的一个子目标,因而要做到每一课教案和全部课程目标体系上的有机统一。

教学时数则根据课文内容,教学目标、设想、和重难点来确定。

具体的教学过程是教案中重要的部分,,也是教案撰写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环节是教学全过程的总和,一般包括导入语(由旧课导入新课)、教学内容(整体感知)、重点讲解(互动环节)、板书设计、课后作业(或思考)。教学环节完备,教学过程才能完整。

导入语的设置是有技巧的,可遵循心理原则来设计,包括激发兴趣和触感。如《荷花淀》中的导入新课“一提起战争,我们的脑海便不觉闪现出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痛苦嘶叫、鲜血淋漓,然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战争则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一齐学习被称为“诗体小说”的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又如《景泰蓝的制作》,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先出示景泰蓝的实物或照片,让学生回答有关景泰蓝的问题,有利于触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内容包括解题、作者介绍、整体感知,《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中,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注释和自读提示,了解题目和作者,然后再补充作者的信息,如果能解释课文的体裁“序”的特点,那就更加清楚了。整体感知是老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一般在预习完成)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行文脉络,如《故都的秋》;也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来让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如《景泰蓝的制作》;而对于文言文,老师就选择范读课文,以提示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意义及句读,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示清楚,以便在讲课时引起重视,如《送东阳马生序》......

重点讲解主要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点拨的形式,老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一定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按层次分析段落,分析重点难点,而文言文则要适当解释难理解的字词。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效果,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言都要经过设计,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多说,该什么时候说,用什么语调说等都应经过精心安排。另外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问题后要做好引导,让学生能自己解答问题;也要注意帮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板书设计要力求创新。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极富个性特点的创造性劳动,其个性特征最突出地体现在每次课的板书设计中。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为每一节课设计出具有如下特点的板书方案:一是严密的逻辑性,板书顺序是逻辑推理的高度概括再现;二是概括性,高度凝练概括本课的教学主要内容;三是符合审美要求,板书设计要符合审美规律,给人以明确清晰、美观大方的良好审美感受;四是结构的完整性,即对一个知识点的全面完整表述;五是创新性,每个人即使在讲同一内容时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习惯等因素的差异作用,板书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即个性化。

课后作业要能帮助学生复习,掌握今天课堂的知识,将知识提升到更高层次。如《东阳马生序》可以布置如下的作业:如何看待作者的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教案撰写不是一次性劳动,初稿完成后,需要不断充实完善。一是因为初

第2篇

一、对提问的认识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所提的问题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否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是衡量一个老师教学功底、评价一个老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可以说,提问是课堂上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的引子,没有它,就没有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是其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深入思考的一个体现。

二、对提问现状的思考

工作以来,听了不少的语文课,从中发现课堂的提问存在一些问题。

(1)“带着你的脚步跟我走。”老师都喜欢课堂流畅、活跃、完美,而我们的教案基本上是预设的,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的,有“闭门造车”之嫌。教师在备课时把问题想得很细,一个个在教案上列得很清楚,课堂又是以教案为主,所以在课堂上,教学就在这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老师亦步亦趋。

(2)“我来问,你来答,什么地上种的什么瓜。”这一方面是说,在课堂上,老师把“我问你答”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是说,在这种模式中,老师也问出了不必要问或者太简单的问题。不必要,是说所提问题可有可无,与课堂教学重点难点距离较远,什么都要问;太简单,是说所提问题对学生来说没什么挑战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起不到发展作用。

(3)“太阳只从好生门前过。”这是说课堂提问不能一视同仁,只提好生,少提差生;或者专提一部分学生。老师担心课堂不流畅或差生回答不出来而浪费时间,便只提好生或专提一部分学生。

(4)“亏你问得出来。”这是说提问缺乏科学性。表现在:第一,问得琐碎、零碎、太多。第二,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有时提问随意。第三,提问不具体,或过于抽象,或表达不言简意赅,让人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第四,提问后不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问候片刻就请学生回答。第五,不注重提问方法。如某老师在上《故都的秋》时让学生解释文章最后的“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是什么意思。这几句是带有作者个性感受的话,学生能够理解但很难解释清楚。不如这样来问:“根据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第六,提问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老师提问时从语言上就听出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5)“羞答答的玫瑰你就是不开”“要开朵朵开得好”。这是说老师在提问之后,不注重或不善于引导,不给予正确的评价,认为学生回答的都有自己的道理,都说好,忽视了知识的客观性。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合理引导,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这是非常好的做法。

三、语文课堂提问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照顾到点又要照顾到面。所以,课堂提问应该辐射到全班,可以用班里的优生这些“点”来带动全班这一“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提问还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思维,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避免多而杂的问题分散学生的整体。

(2)多与少的关系:课堂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精问、活问。不能过多过滥,否则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不能过少,否则难以发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冷场”。所以在提问时,要先衡量一下有没有必要,是不是和该堂课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

(3)入与出的关系:也就是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无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提问既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性。对于较难突破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学生无从下手。

(4)方式与方法的关系:它也是一种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是不是”“对不对”,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层次性、整体性。切忌“蜻蜓点水”“我呼你应”“即问即答”。提问要注意激发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问与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老师提问之后,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 多媒体教学 中职语文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1

随着我国中职学校每年招生规模的扩大,目前中职院校均出现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致使学生的素质整体出现下滑。因此,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视频、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技术手段,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1 在导入语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导入语环节,采取多媒体教学与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好的导入语可以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的师生授课方式一直沿袭的是教师长篇大论的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反复讲解,而学生听着枯燥乏味,甚至会产生厌课情绪,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但是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先进的设备,将导入语中枯燥的文字转变为图文并茂和生动形象的视频、动画或图画等,让学生易于接受并留下深刻的记忆。多媒体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减轻了教师教学的负担,同时也有效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来,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无限扩展的思维空间,更主动地去学习语文,并深入挖掘语文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

2 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中较多,学生的学习通常是生搬硬套的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法不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扩展其思维空间。而学生的想象力是随着一个个具象的积累组合不断完善和丰富的,丰富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对语文词句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及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引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把课文内枯涩难懂的内容通过画面、声效等形式展现出来,栩栩如生的情景以其更直观的动态效果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促使学生视觉感官和大脑想象相结合,充分地去吸收想象带来的硕果。学生有了想象力,就会将其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出来,必定会掀起创造的灵感,从而在写作、阅读以及考试中,得到极大的提升。例如,《故都的秋》这篇美文的教学,教师就可将教案做成PPT的形式,向学生动态地播放课文内容,并在幻灯片中插入应景的图片,让学生能联想到故都的模样。

3 在教学手段中引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除了采取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外,还可借助多媒体中的声音、图像等技术,丰富教学的手段,从而给予学生图片的直观美感,带给学生音乐上的享受,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例如,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文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中PPT技术将诗中绝妙的意境表现出来,同时也可配以柔美的音乐,将学生带往康桥的意境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中意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完全脱离了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带来的弊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转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导”的地位,树立了学生“主人公”的角色,不只是单纯地参与学习和去感受教师口中的美,而是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审美中来,真正地去感受美,不只是存在形式,还有其深藏的内涵及渗入在美中的无限希冀和情感。

4 在自学课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能增强学生的修养

学生的修养与其所学知识、家庭环境、品德行为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良好的修养必须以独特的审美眼光、独具一格的文化内涵等为前提。而学生提升自己学习能力和修养的方法,除了教师教授知识并加以引导外,大部分为学生自学,教师需挑选中职语文中自学的课文,或者教师也可选取世界名著或者中国古典诗词等,让学生自学。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音乐、图片等激发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从而在学习中体会美、享受美、塑造美,进而提升自身的修养。例如,教师可选取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片段,让学生自学,领略莎士比亚语言的魅力。教师对学生的引领,让学生具备品味美的基础条件,并能将这种欣赏美的学习态度带入其他现代诗、古代诗词的学习中,日积月累,学生的修养会更上一层楼。

第4篇

【关键词】整合 兴趣 效率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强。新课标指出:“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为此,信息技术成为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教室里的粉笔、黑板一样,成为教师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工具。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教学大纲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这样图、文、声并茂。在课堂上由电脑充当教师,将老师难以说清和在教室里不好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知识,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关键在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或只懂皮毛,就会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因此,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新自我知识体系,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使自身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发展,提高认识,掌握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技能,将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策略融进信息技术,成为一个与时俱进,有时代精神的新型教师,方能胜任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岗位。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优化,优化语文教学,具体的方法有: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使教学形象化,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手段,利用丰富的媒体表现力,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娱乐的氛围中和新颖别致的形式中得到新知识,提高新能力,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快乐,越学越爱学。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时,先展示一幅幅绚丽多彩、开阔旷远的秋景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比较课文描绘的画面与所见的画面是否一致,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去启发、引导学生,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教师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从而促进语文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其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视听效果,激起学生的新鲜感,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让学生始终在愉悦中阅读、欣赏、质疑课文、作文,全身心投入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境界中,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自如,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如上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赤壁赋》,利用多媒体先了解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展示《后赤壁赋》,这样大大地增加了课堂容量,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能力和技能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他们创造动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

运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很方便很快捷的搜索到大量的备课资料,如新的教学理念,各科教案,教学设计,练习题设计和丰富的教学资料等等。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而这些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要经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需要的适当筛选、组合和艺术加工,才能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在上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兰亭集序》时,先展示《兰亭序》的书法图片,王羲之的逸闻趣事图片等,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这些学习材料和教学信息是教学文本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大了教学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四、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学,增强语文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播放教学光盘和教学录音磁带等辅助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学生的听力训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优美的散文和诗词,如果没有朗读是不会获得真正的鉴赏的。教学这类课文时应充分朗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信息技术根据提供的朗读素材进行朗读训练方便实用,控制自如,可以跟读、自读、感情朗读,朗读时注意语速、节奏,尤其要传达出作者的感情,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能力和技能培养,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开发学生思维,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