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7 23:33: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通发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战略改善的必要性
从目前国内外的市场局势来看,由于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城市交通拥挤状况日趋严峻,管理者不得不寻求多立体化交通作为改善,这样一些举措使得整个城轨产业呈现一片有利的形式,预计这种优势局面在一定时间内还会延续下去。但不要忘了,市场本身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各种不同的风险也会相应出现。战略改善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令市场的营销、物流、资金等实现合理分配,有效应对未来的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
(二)战略改善的分析
在目前的政策下,城轨交通装备销售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在城轨制造方面,我们南车总体来说比北车的起步晚,前期市场基础较为薄弱,但因为在技术的引进上较为积极而且通过不断吸收创新,目前我们在技术上已赶上北车并在一些领域更是超越。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长期以来被迫以降价应对作为销售竞争的主要手段需要得到改变,尽管这种手段虽然可以保持短时间内的竞争力,但对长期的发展和市场开拓都是不利的。首先,过分的压价会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成本进行削减,而一旦成本削减过多影响车辆的整体性能将会引起客户的不信任感,这对企业形象的危害是难以挽回的。其次,长期的低价销售策略会逐渐令产品利润率下降,企业缺乏发展的动力,进而对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令企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最后,即使企业此后开发了高档产品,受长期的低价战略影响,价格也很难提升。因此,在未来发展上摆脱低价竞争战略的桎梏势在必行。
二、城轨交通设备销售发展与市场开拓的风险
企业想要获得发展就不能固步自封,只有走出去才能获得新的市场,得到足够的发展空间。但要注意的是,新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其风险因素大致包括如下几点:
(一)国外公司的威胁
南车集团株机公司近些年虽然成功开辟了一些国外市场,但国内市场却受到了一些国际著名公司如庞巴迪、西门子、东芝等的冲击。这些跨国集团基本都使用与国内企业(如北车)合资或合作的方式来绕过我国的相关保护政策,由于它们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品牌上都比我们更具优势,所以对国内的市场造成了相当的冲击,对我们未来在国内市场的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二)原材料供应的瓶颈
目前城轨交通设备的关键系统或部件中,尚有一些是我们无法自己生产的比如城轨制动系统——基本被克诺尔、法维莱垄断。这些国外系统的采购不只采购成本高,而且交付周期长,更经常受到国外制造商的技术限制,对株机公司未来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
(三)卖方竞争激烈
国家目前对城轨交通建设的管控很严,相关项目不光需要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准,而且还必须通过专业委员会的论证,再加上地域相关保护政策以及供应商的选择上也是以招投标的形式决定。以上种种现状令买方完全掌握了主导权,而作为卖方的我们则势必面临相当激烈的竞争。
(四)价格优势弱化
近些年来,轨道交通线在建设成本上持续走低,举例来说,在90年代初期,地铁造价可以达到每公里7亿元左右,地上线造价每公里4亿元左右,A型车辆则每辆售价1200万元左右;而到了目前,二十年间地铁和地上线的价格各降低了将近2亿元,车辆价格则降到了每辆400~700万元左右。日趋激烈的价格战令我们很难再度回复在价格上的主动权。
三、城轨交通设备销售发展与市场开拓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市场竞争力
1.发挥技术优势。
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关注目光,充分发挥我们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技术优势,打造南车株机品牌,以此应对国内其它企业对目标市场的冲击。在销售上要以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市场,以技术的进步来保住市场,以业务的发展来拓宽市场,而上述行为这并不是我们销售部门一家就能完成的,需要公司其它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甚至在整个南车集团内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在国内市场中的市场竞争力。
2.确定销售重点。
目前的城轨交通装备销售市场变化快、形式激烈、手段多样,以我们目前的情况来看,想全面地抢占市场很难做到。因此,不如通观全局,从中选择公司具有一定优势且未来较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作为销售重点,比如牢牢抓住华南、东南市场,渗透中原、西南、西北市场,以点带面,抓住市场机遇的突破口。
3.稳定已有市场。
不能只将目光放在对新市场的开拓上,对已经获得的市场资源要注意稳定和维护。增强对已有客户的后续服务质量、及时跟进最新的配套设备销售、积极利用既有优势资源等方法都是稳定已开发市场的有效手段。只有稳定了已有市场,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和拓宽新市场,也才能避免出现既有市场守不住、新市场拓展不利的灾难性后果。
(二)以客户需求为核心
客户是我们制造、销售商的面向群体,因此客户的需求永远是销售发展战略上需要重点考虑的。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客户需求的同质化与多样化愈发严重,其在需求差异上则分垂直性和水平性两种。垂直性差异取决于客户的经济水平,经济实力越高,需求的标准就越高,这点在不同城市对车辆车型的需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经济实力雄厚、资金充裕,在车辆系统的选择上就比较看重系统的档次性能;而二线中等城市经济实力有限,在选择车辆系统时更看重系统的性价比。我们在拟定销售和市场开拓战略时要把这点考虑进去,有针对性地订立销售策略。水平差异则往往取决于不同地域人们的文化和观念。举例来说,国内有些城市在选择车辆或系统时比较青睐或厌恶某国的进口技术,这种观念会对销售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在进行海外领域的销售拓展时更需要注意,我们公司的销售业务已经逐渐开始向中亚、东南亚、非洲甚至欧洲等地拓展,在发展这些我们尚不甚了解的客户时,务必要对客户的文化习俗、观念需求加以了解和掌握,尽量满足其需求,这样才能使销售市场的拓展愈发顺利。总之,做好客户调研,增进对客户需求的了解是拓展国内外销售市场的重要一环,是找准发展方向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产品质量
自身的强盛乃是发展之本,无论我们把销售策略定得多到位,销售的关键仍在于销售的产品本身,因此城轨交通设备的自身质量影响着整个营销战略的制定。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不只需要创新技术、提升工艺制造水平,更需要开发属于我们自己的新产品,彰显南车文化、这样才能打响自己的品牌,为现在以及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四、结语
关键词:绿色交通持续发展现代化都市
一、引言作为现代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系统对于维持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合理控制生态环境污染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建立有效的交通系统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总是需要和土地使用、城市规划和其他许多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在一起全盘考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人口的膨胀和不断恶化的环境使现代交通系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有效的解决交通问题从而获得持续的经济发展就成为每个国家的管理者们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众所周知,亚洲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在上世纪中叶以后经历了高速但是无计划的经济发展。时至今日,过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及私人汽车的盲目普及使得这些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由于城市规划、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的脱节,这些国家的大城市交通状况拥挤不堪,管理混乱,污染严重,很大程度上桎梏了经济的成长,并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然而,新加坡作为偏居亚洲一隅的城邦小国,以区区68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和不到420万的人口,却以其健全发达的交通路网和运输系统,前瞻性的交通管理与调节战略,有计划的土地使用和城市扩展政策,成为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为大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建立了现代都市发展的典范。虽然新加坡在国情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它的成功却包含了普遍性的发展经验。当今中国大陆的许多大城市正进入高速扩展的阶段,亟待寻求适当的战略以避免重蹈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市建设的覆辙,而新加坡模式无疑值得仔细借鉴和学习。
本文在简单回顾新加坡城市和交通规划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系统介绍和分析它如何利用合理的策略来克服现代都市发展中有限资源与持续发展之间的基本矛盾。本文将重点强调整合的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政策,公共运输为主体的交通发展(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s,TQS)以及交通需求控制策略。一言以蔽之,希望新加坡的发展经验能为中国大陆持续、均衡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历史回顾近代新加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ThomasStanfordRaffles为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海峡的咽喉要道建立的为转口贸易服务的殖民地。此后,新加坡一直作为大英帝国在亚洲贸易和殖民的心脏而存在,直到二战爆发后被日本占领。1965年8月9日,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联邦正式分家,现代意义上的新加坡共和国从此诞生。
在ThomasStanfordRaffles的要求下,Jackson为新加坡制定了第一份都市发展计划,这是寻求新加坡有计划持续发展的最初尝试。然而,到二战以前,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仅仅局限与对私人发展的控制并仍有相当程度的随意性。直到1967年,在联合国发展组织(UNDP)的帮助下制定的国家暨城市发展工程(StateandCityPlanningProject,SCP)开始以后,现代的城市和交通规划才真正在新加坡启动。SCP在1971年结束并产生了一系列咨询性质的概念计划(ConceptPlan)以指导都市发展,基本上,这些概念计划提供了一个长期的兼顾交通和其他相关土地使用的计划。最终,概念规划转化为国家总体规划(MasterPlan),具备法律效力并由国家发展部以立法形式推动执行。30年来的实践证明国家总体规划体系使新加坡有效的避免了都市过度发展和基础建设投资不足的问题,是新加坡获得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三、交通系统的发展目标与挑战交通系统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主体规划的框架之下,新加坡交通系统发展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建立整合、高效、经济的道路交通网络,并使之持续满足国家的需要。规划并管理新加坡的道路交通系统,在确保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优化利用现有交通资源和保证公共交通的通畅。
1.拟定并实施相关政策以鼓励通勤者选择最适合的交通方式在谨慎而科学的研究和评估后,提供选择和实施必要的管制和调控。
然而,新加坡的交通系统发展不可避免的受到狭小国土面积的制约。1965年建国初期,新加坡的土地面积仅有580平方公里。虽然30年的填海造地使总面积增加到680平方公里(其中约12%用于交通),土地使用的紧张状况却远远没有缓和。另一方面,在土地缓慢增长的同时,人口、车辆、出行人数以及平均出行时间都有了显著的增加。其中车辆占有率从1981年的15人/辆增加为2000年9人/辆,出行率从1981年的260万人次/天增加为2000年的900万人次/天,而同期的土地面积仅增加60平方公里。显然,新加坡的特殊地理条件决定了不可能通过扩充城市面积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只有通过充分发挥现有土地与交通资源的潜力,合理控制交通需求的增长,才有可能用有限的资源保证道路交通战略基本目标的实现。基于这一思考,新加坡的交通发展策略主要建立在以下4个支柱之上:2.整合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以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减少路网建设的盲目性和冗余度建立完整有效的道路交通网络,包括普通道路、城市快速路、地铁系统、轻轨系统等。迄今新加坡已建成总长3000公里,以城市快速路为主干、普通道路为支线的道路交通路网系统。道路交通网络的效率将通过使用先进的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ITS)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3.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交通系统
与使用私人汽车相比,公共交通系统节约道路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调节都市发展,因此成为现代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选择。尤其是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各种资源都极度缺乏的城邦国家,汽车化的道路是注定走不通的,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就是公共交通。通过交通需求管理限制私人汽车和中心商业区(CentralBusinessDistrict,CBD)道路资源的使用,促使出行人选择公共交通系统,从而达到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本文将在以下详细介绍整合的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公共交通系统、交通需求管理以及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
四、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划的整合基本上,任何城市交通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人和货物商品在城市不同地区之间的运输。
因此,城市地区功能的划分、不同地区的连接方式都直接决定着交通系统的特征。这就使得交通规划必然是城市规划、土地使用与交通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简言之,土地使用的方式产生了人类活动在城市不同地区的分布并最终导致了运输需求。因此,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就利用土地使用规定城市地区功能从而有计划的引导未来的运输是保证交通系统持续发展和快捷高效的基本措施。
新加坡的绝大部分土地均属国有,对土地使用控制相当严格。所有土地被划分为927个小区,在每一区内进行详细的土地规划。按照宏观功能划分,新加坡的土地使用分为以下5类:工业用地。经过30年的发展,新加坡工业用地的模式以及工业发展政策已经成熟。工业用地分为5种类型,包括特殊工业用地(适于重工业和航空工业),普通工业用地(适于普通工业和轻工业),标准工厂用地(适于分散和半分散的工厂和车间),多层工厂用地(适于轻工业和无污染工业)以及高科技园区用地。
空白用地。空白用地主要用于为区域内的居民和出行者提供游览和休闲的活动空间。对空白用地进行专门规划是与建立清洁环保的新加坡这一基本国策相适应的。
居住用地。通过规划将居民集中到不同区域,在每个区域内建立完整的配套服务措施。同时推行微型居住区计划(Micro-zoningPlan),尽量减小单一居住区规模以便于控制区域内建筑类型、密度、功能以及防止在不同区域间引入不必要的交通流量。
交通用地。交通用地以城市地下铁路系统用地为优先考虑,反映了与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交通系统的一致性。
中心商业区(CentralBusinessDistrict,CBD)用地。中心商业区以发展金融和商业为主,兼顾艺术和历史元素以寻求综合的发展,同时采取措施降低此区域内的居住人口。
除了利用土地使用政策,新加坡也通过整合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来管理交通需求。实际上,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是由都市重建发展局(UrbanRedevelopmentAuthority,URA)和陆路交通管理局(LandTransportAuthority,LTA)这两个不同部门所分别承担的。在进行指定区域的规划时,都市重建发展局负责进行包括交通在内的总体设计。在此设计完成以后,陆路交通管理局对此设计中的交通规划部分进行评估和测试,通过数学模型和大型仿真软件模拟未来交通状况以确定交通设计的容量和分布是否合理,并将信息反馈回都市重建发展局,完成或者重新修改总体设计。这种运作机制上的耦合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系统整合的要求。然而,从更基本的层面上讲,由于这种机制导致系统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过分松散,即整合不是自动发生在系统内部而是被动从外界接受,必然限制了系统的整合程度和运作效率。从研究角度看,使用统一的数学模型整合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是更值得探究的方向。近年来,这些整合模型的数学建构、求解算法乃至仿真计算都在美国和欧洲的学术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然而,这些研究中的绝大部分只具有学术意义,离在规划实践中采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这一问题本身仍是交通规划学界中的热门课题。中国大陆由于有数量众多的城市正在高速发展,在研究这一课题方面具备天然的试验方面的优势。
五、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逐步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所谓可持续发展,即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子孙在未来追求自身需要的能力。就城市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环节是自我调节成长和最小化废弃物。很明显,在北美和亚洲的许多城市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的汽车化(以私人汽车作为交通的主要方式)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为它增加城市中机动车辆的数量,占用过多道路资源,浪费能源并且造成更多污染,长远而言必然恶化城市生态环境,降低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建立一个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都市交通体系是解决汽车化引起的问题、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正是在这一思想的驱动下,新加坡避免了由于经济发展引起的汽车化,开发出一套快捷高效的公共运输体系。
新加坡的公共运输网络由以下4部分组成:城市捷运系统(MassRapidTransit,MRT)。MRT是新加坡公交系统的主干,基本覆盖全国主要地区,总长86公里,设48站,拥有载客量为1,200人/辆的机车共90辆。MRT承担了连接主要地区间频繁交通干线上的大部分客流,保证了整个交通系统宏观运行的效率和稳定。
城市轻轨系统(LightRailTransit,LRT)。LRT是MRT的补充和拓展,主要用于连接捷运站与主要居住区和商业区,从而实现真正的门对门交通。新加坡目前已建成的武吉班让轻轨系统,全长7.8公里,共13站,连接武吉班让和蔡厝港捷运站。整个系统全自动操纵,使用无人驾驶机车,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运行效率。从每个轻轨车站到附近的公寓最大步行距离不超过400米,大大降低了出行者的总体交通时间。
公共汽车系统。公共汽车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承担区域内部和相邻区域间的近距离交通。所有公共汽车均采用自动公交车费卡计费,提高了运行效率,该卡同时也可用于地铁和轻轨交通。另外,公共汽车中转站用电子公告板提供公交信息服务(如下一班车的到达时间),方便乘客进行线路和交通方式选择。
出租汽车系统。出租汽车系统用于填补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间的空白,是形成完整的公交系统所不可或缺的部分。新加坡共有出租车约18,000辆,分属4家公司所有,私人拥有出租车的数量很有限。大约70%的出租车装置有全球定位系统,便于统一管理。
由于新加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限制私人汽车的使用(我们将在第六部分仔细阐述),它的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因而吸引了大部分的客流。在公共交通的总体目标上,新加坡力求实现门对门交通和无缝交通以减少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在方便性上的差距。所谓门对门交通和无缝交通,就是将各种城市活动如工作购物用公交系统紧密联接起来,将用户在不同交通工具间转换时所需的步行距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真正体现使用公交系统的方便性和快捷性。由于轻轨体系还没有完全建成,因此现阶段实现无缝交通的主要承担者是公共汽车系统。虽然它的运行不如轻轨系统稳定可靠,数量庞大的公共汽车运具和星罗棋布的车站仍然可以保障系统的整体效率。
六、交通需求控制如前所述,实现都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是控制交通需求,即限制私人拥有小汽车的数量。
经济发展必然刺激人们对私人汽车的消费愿望,而正确引导和控制消费要求是一个困难的任务,很难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达到目的。利用一系列的政府行为和政策手段调控交通需求和实现平衡发展,是新加坡交通规划与管理中最具特色也是最成功的部分。基本上,新加坡通过静态的车辆配额系统(VehicleQuotaSystem,VQS)与动态的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lectronicRoadPricing,ERP)两种主要方式对交通需求进行管制。
1.车辆配额系统(VQS)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新加坡就开始通过收税来调控车辆配额。1968年首次引入的机动车辆税收种类包括进口关税,注册费(RegistrationFee,RF)和额外注册费(AdditionalRegistrationFee,ARF)。车主同时还必须根据拥有的机动车辆的引擎大小支付道路使用年费。1975年引入的优惠额外注册费制度(PreferentialARF,PARF)通过提供额外注册费的折扣鼓励车主更换旧车,以降低道路损耗和空气污染。到1990年,随着车辆配额系统的正式启动和拥车证(CertificatesofEntitlements,COE)制动的实施,政府开始将ARF的税率从1988年的175%调低到1991年150%.新加坡于1990年5月1日开始引入车辆配额系统。根据这一系统,购买新车(公共交通运具和其他特殊用途的车辆不需要拥车证)必须持有拥车证,而不同车辆的拥车证价格是由市场动态决定的。政府每年根据当前交通状况和道路容量公布本年度车辆增长率,即车辆配额。拥车证价格的确定是通过每月进行电子投标来决定的。投标者(汽车的购买者或者他们的)通过自动柜员机(AutomatedTellerMachines,ATMs)进行投标,需要根据所买车辆的价格缴纳50%的定金。所有中标者中的最低报价即成为该月的COE价格,同时所有中标者均按照该价格支付COE,但是企业用车需要支付同类型车的双倍价格。一个拥车证可以在6个月之内注册一辆新车,从注册日期开始有效期为10年(出租车为7年)。当拥车证用满10年之后,车主如果要继续使用原来的汽车,必须根据最近3个月拥车证的平均价格另外购买5年或10年期限的拥车证。
通过限制车辆年增率和增加机车拥有人的负担,车辆配额系统和拥车证制度显然有效控制了长期范围内车辆数量的增加,并促使民众选择公交系统。
2.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RP)
1975年,新加坡开始引入地区通行证制度(AreaLicensingScheme,ALS)用于调节道路拥挤状况,这是第一个人工道路收费系统。1996年6月,道路收费制度(RoadPricingScheme,RPS)在东海岸路实施。根据这两个系统,用户必须按日或按月以购买固本(Coupon)的形式进行注册才可以获得用路权,有专人在限制使用的道路入口进行检查。鉴于ALS和RPS采用人工操作,效率和覆盖面积都受到很大限制,陆路交通管理局于1998年4月实施了著名的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lectronicRoadPricing,ERP)。
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大范围内通过实施电子收费来降低高峰时段交通拥挤的国家。一旦用户在规定时段进入中心商业区,ERP收费处会在用户通过时根据车辆种类自动从安装于车辆内的现金卡中扣除应付费用。基本上,ERP在中心商业区(CBD)的一定路段和容易发生阻塞的高速公路上实施,以防止这些地区的道路出现过载现象。实施ERP的前提条件是在车辆上安装ERP计费系统,迄今为止,在大约700,000机动车辆中,约有96%安装了计费系统。
ERP系统向用户收取的费用反映了由于车辆使用道路形成的阻塞成本,根据道路的使用状况(拥挤程度和车流速度)而动态变化。通过额外的收费,它使用户在不必要的时候避免进入控制区域以降低交通成本,从而达到减缓阻塞的目的。
总而言之,车辆配额系统增加用户购车的固定成本,道路收费系统则增加使用车辆和道路的动态成本。通过两者的结合,新加坡政府有效的进行了对交通需求长期和短期,静态和动态的调控,有力的保证了以公交系统为导向的交通发展战略的实施。
七、智能交通系统(ITS)
高服务水平的交通系统的产生不仅依赖于合理的规划方案和适当的交通需求控制,同时也离不开动态的交通组织、管理技术和策略。自上世纪90年代后开始兴起的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ITS)正是一个利用现代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对现存城市交通网络实施系统性、整体性管理和监控的有效途径。智能交通系统主要通过实施动态的组织管理策略并提供及时、全面的交通信息来引导交通流的合理分布,最终优化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因此,ITS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的发展方向。
新加坡以其在经济、技术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在ITS的发展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以下简单介绍新加坡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构架。
城市快速路监控信息系统(ExpresswayMonitoringandAdvisorySystem,EMAS)。EMAS于1998年开始实施,该系统在高速路边用电子公告板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及时的交通状况信息以避免用户进入过分繁忙或有事故发生的路段。
车速信息系统(TrafficScan)。TrafficScan通过安装在出租汽车上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atelliteSystem,GPS)接受器获取不同道路上的平均行驶速度,以此了解区域内的整体交通状况。新加坡的出租汽车公司均使用该系统辅助出租车预定业务。
优化交通信号系统(GreenLInkDEterminingSystem,GLIDE)GLIDE是一个交通信号系统,它通过计算控制全新加坡所有的信号设备以优化交通流。
路口监测系统(JunctionEyes)。路口监测系统通过安装在主要交通路口的远程智能摄像机监控路口的运行状况,一旦有事故发生,交通控制中心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调整交通流量,比如改变该路口的信号灯配时以疏导交通。
整合交通管理系统(IntegratedTransportManagementSystem,ITMS)。ITMS用于以整合的方式的收集和处理交通信息并提供给出行者。ITMS从不同的子系统包括ERP,GLIDE,EMAS和TrafficScan获取信息并加以综合处理,再以不同方式反馈给用户。通常采取的信息的途径包括互联网,电子信息公告板,移动电话,电视和收音机。最终,所有的子系统由交通控制中心连接在一起,实现数据采集,信息以及策略实施一体化,基本实现了对都市交通系统的智能管理和调控,保证了良好的交通服务水平。
交通产业是为社会交通运输需要而服务的产业,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在低碳经济下,交通产业未来的发展应该将不断改变自身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量,提高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水平等内容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在此思路下合理的制定发展战略目标。事实上,当前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加,交通模式仍然是采取的传统的机非混行模式,机动车的燃料也较为单一,燃料的使用效率不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城市车辆拥堵现象严重,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交通产业的低碳发展,也阻碍了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基于此,笔者认为,目前交通产业应该将节能减排作为主要的发展战略手段,对产业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低碳发展。主要包括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的配套设施、实现交通运输产业的高效运作、加强交通设备制造产业的节能减排管理等三方面内容。
2、低碳经济下交通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
2.1积极发展低碳燃料
目前机动车辆的燃料普遍使用汽油、柴油等高碳排放量的燃料,燃料结构较为单一,这是影响交通产业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为此在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下,交通产业首先应该从发展低碳燃料入手制定发展战略。目前可以用在交通行业的低碳燃料主要有乙醇、生物柴油、天然气、太阳能、电能等等,这些燃料的含碳量较低,若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则势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碳排放量高的交通产业现状。虽然目前低碳燃料并未得到普及,应用范围也较小,但是其应用前景十分可观,需要我们进一步极大研究力度,开发并普及更多低碳燃料。
2.2提高车辆燃油的经济性
要实施这一战略,需要燃料和车辆结构两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一方面是要积极利用先进科技研发可再生燃料和低碳燃料。一方面要对车辆的传动装置和驱动系统进行有效改进,使其在运行中所受到的滚动阻力进一步减小,增大发动机的运行效率,提高燃油燃烧效率,从而实现低碳排放的效果。在当前零碳排放燃料还未全面推广的形势下,通过提高车辆燃油的经济性无疑是一条非常可行的发展途径。
2.3减少高碳强度的出行
目前我国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高碳强度的出行率较大,在此情况下是很难促进低碳排放目的的实现。为此应该采取减少高碳强度出行的战略措施。包括引导人们绿色出行,多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或以自行车、步行等慢速交通系统为出行方式。
2.4提高运输系统效率
提高运输系统效率战略是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优化整个运输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达到减少能源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运输系统效率低的主要表现为交通拥堵,因交通拥堵而导致的燃油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并不是个小数目。有效的交通管理手段和拥堵缓解政策不仅可以达到减排的效果,而且可以节省巨额资金的投入。
2.5碳收费
为达到运输产业的减排,碳排放与碳交易的收费政策是必要的。增加整体碳经济的花费,通过碳排放与交易或是碳税,为消费者和商业减少C02排放提供经济刺激。碳收费的目的是在不影响生活质量和经济的前提下,减少运输部门碳排放。对价格政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高碳出行替代选择的有效性,这些替代选择包括使用低碳燃料,购买燃油经济性更好的车辆,使用公共交通或城际铁路,远程办公,合乘,发展减少长距离出行紧凑用地模式。没有替代选择,消费者就不得不而对高消费或是降低生活质量。通过减少出行需求、鼓励低碳燃料和节能车辆的利用,碳排放收费政策影响上述所有战略。
2.6系统性
交通产业是一个系统,在整个社会实现低碳经济的过程中,系统的观点要始终贯彻其中,各学科间研究和技术调度促进节能减排的最终实现。例如,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小汽车行驶每100km的耗油量下降了5000,但小汽车总量增加了几十倍,显然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许多倍。同样,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巨大,运营时所有的设备都在运行,从此角度轨道交通本身是高碳排放,但它可以为社会服务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减少整个社会碳排放的角度看,它是环保经济、低碳排放的。新能源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但节能减排的效果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资金的投入。
3、结语
一、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特征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1.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
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泉”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并成为当前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
与此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其中在中国从事生产、销售及采购活动的跨国公司和国内优势企业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发展迅速,成为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此外一些新兴的经济领域,如私营企业、快递服务行业以及电子商务领域等,也产生和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物流服务需求。
2.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国际物流企业,如丹麦有利物流公司等。这些国际物流公司一方面为其原有的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物流服务,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市场正在生成和发展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提供服务。
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它们依托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客户、设施、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例如,中外运集团等。
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如广州的宝供物流公司、北京华运通物流公司等。这些企业依靠灵活的竞争策略和对专业化物流的认识,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较快,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物流企业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的同时,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形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一方面围绕货运、商业配送、多式联运、社会化储运服务、流通加工等物流职能和环节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发展比较迅速。另一方面是正在起步的系统化物流服务或全程物流服务,即由物流企业为生产、流通企业提供从物流方案设计到全程物流的组织与实施的物流服务。
3.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储运设施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由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个部分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运输线路和场站建设方面以及运输车辆及装备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在仓储设施方面,除运输部门的货运枢纽和场站等仓储设施外,我国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军队等行业中的仓储设施相对集中,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年投资规模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
在信息通讯方面,目前我国已拥有电信网络干线光缆超过30万公里,并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络,其覆盖范围包括全国地市以上城市和90%的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并与世界主要国际信息网络连通。此外EDI、ERP、MRP、GPS等一些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促进物流效率的提高。
在包装与搬运设施方面,现代包装技术和货物搬运技术在我国已有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物流活动中的货物运输的散乱状况和传统的手工搬运方式,并且带动了包装、搬运等机械设备制造业发展。
4.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目前深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山东等地政府极为重视本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并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其中,深圳市已明确将物流产业作为支持深圳市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初步制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北京市就物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物流设施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规划;天津市也根据其城市功能定位和物流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天津现代物流发展纲要。
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如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也从不同角度关注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并积极地研究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二、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主要贡献
1.物流产业的发展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物流产业发展的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物流产业作为新兴的服务部门,已经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仍然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但在相当一些领域和地区已经表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和潜力。
从物流需求情况来看,发展迅速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一是以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为服务对象,“第三方物流”将继续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二是一些优势国有企业在优化内部物流管理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和发展的物流服务需求。三是以消费者为对象的物流服务,如商品快运服务、配送服务等也有快速发展。
从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来看,一是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在公路货运、商品分销、仓储设施等领域的开放,将有更多的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二是民营企业、多元化股权结构的新兴物流企业发展迅速,这类企业的优势在于经营观念、机制、管理方式能够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将成为中国物流产业发展进程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三是部分传统工业运输、仓储、批发企业,在其原有业务领域的基础上,通过向物流服务领域延伸,成为物流产业中强有力的竞争者。
从物流的区域市场发展来看,经济发展迅速和比较活跃的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将快于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重要的枢纽城市和中心城市等将成为区域物流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基地。
2.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将从整体上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直接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总成本约相当于GDP的16.7%。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物流领域的管理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但同时也说明我国物流成本的节约的空间还非常大。据世界银行估计,通过发展物流服务业,提高运输效率,加快商品周转与减少资金占用及其利息支出,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十五”期间,如果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降低到15%,每年将为全社会直接节省约2400亿元物流成本,并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1998年以来,山东等地开始了以优化企业物流管理为切入点的试点工作,通过整合物流资源、完善产品配送服务系统、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等,使一批优势企业取得了降低物流成本、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库存水平等方面的显著成效。
3.物流产业发展将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健康发展
首先,促进制造业降低产品成本,调整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物流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新型商业企业和业态形式的发展。
第三,物流产业能够促进运输服务方式的创新和传统运输企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物流服务将促进我国新型运输服务方式的发展,特别是多式联运的快速发展;二是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发展将改变运输企业以运力为中心的经营观念,进而促进运输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三是促进运输企业大力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最后,物流产业发展还会带动和促进许多相关领域的发展,如物流设备制造行业、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等。
4.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对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基础设施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在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无论是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我国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全方位的国际竞争压力。加快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强化物流领域的竞争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所有的中国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创造一个高效的物流环境,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竞争能力,这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超级秘书网
三、促进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顺应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物流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跨世纪发展的重要产业。基于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其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政府有必要制定积极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
1.尽快制定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总体目标,明确物流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发展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针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和实际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物流服务需求为依托,最大限度的降低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促进和支持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的方针。
在此前提下,未来5-10年内,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应当是:通过建立健全适应物流产业发展需要的相关制度规范、发展和完善包括各种基础设施在内的物流系统,建立起基本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经营规模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优势物流企业;以重要经济区域、中心城市及沿海枢纽港口城市为依托,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具备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物流设施系统,基本构筑起我国的物流网络系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物流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规范、法律框架和政策体系。
2.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制定规范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为物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是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由于对运输、包装、仓储、配送、货运等各物流功能和要素的管理涉及到发改委、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商务部、海关、工商、税务等十几个部门,且目前上述部门在促进物流产业发展方面都十分积极。为避免政出多门和确保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有必要建立起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一是由政府综合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协调各个相关部门的政策;二是组成由相关政府部门为成员的部门联席会议或部门间的促进物流发展政策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物流成员发展的相关政策,其具体办事机构可以由政府综合管理部门来承担。
二是物流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的调整。首先要对现行政策中影响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活动的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清理,特别是对妨碍公平竞争、限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进行清理,为物流产业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其次是要研究和制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管理制度和有关政策,以保障中国物流产业在规范管理制度环境中健康发展。
在此基础上,结合政府当前的政策取向,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装备更新的融资政策上、在物流基地的土地使用政策上、在物流服务及运输价格政策以及工商登记管理政策上,研究制定一些有利于物流产业发展的支持性措施。
3.积极引导工商企业优化企业物流管理,为物流产业发展培育坚实的市场需求基础
物流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工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宣传,引导工商企业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引导企业调整经营组织结构,剥离低效的物流部门,逐步实现企业物流活动的社会化,为物流产业发展培育广泛而坚实的市场需求基础。
4.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物流产业的市场主体
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企业的发展,一是鼓励从事运输服务、仓储服务、货运服务和批发配送业务的企业,允许它们根据自身业务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延伸物流服务范围和领域,逐渐成为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的供应者;二是在规范市场准入标准基础上,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服务市场;三是对工商登记、税收征管制度等进行必要的调整,鼓励企业实现跨区域经营;四是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鼓励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业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大型企业加速向物流领域转变,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成为中国物流发展的领先者。
5.统筹考虑新型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发展规划
目前,国家有关部委和一些地方政府都在积极研究和制定本领域和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对此中央政府要给予支持和肯定。同时中央政府也要注意协调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城市之间的物流设施发展规划,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可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加大对物流设施的资金投入,并制定一些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投资物流设施的政策,以加快物流设施系统的形成和完善。
6.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加快物流标准化的进程
第一,重视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流信息平台。政府应首先促进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如ERP、MRP等在物流企业和广大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鼓励和帮助企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连通,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
第二,针对当前物流标准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政府要高度重视物流标准化工作。一方面要在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作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要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工作,对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对已经落后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尽快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搬运和装卸设施、物流中心、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并进行适当的修订和完善,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提高物流产业中货物和相关信息流转效率。
7.重视现代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工作,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从整体上提高中国物流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
从某种意义来说,物流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它不仅吸纳和使用着许多代表当今科技发展水平的现代化技术,其自身也在不断创新和开发许多独特的物流技术。目前我国物流领域的研究工作还相当薄弱,因此,政府应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特别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并促进它们之间的合作,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是保证物流产业形成合理人才结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应当鼓励和允许各高等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办和设置相关的专业和课程,让有条件的院校开办物流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为物流领域培养高级的经营管理人才。应允许和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并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
8.充分发挥各物流行业协会的作用,逐步促进物流行业协会的联合和协调发展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许多国家将交通、电力、通讯、仓储等基础设施称为“社会间接资本”,其建设水平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中,长沙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完善各项配套设施,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关键词】许多国家将交通、电力、通讯、仓储等基础设施 称为“社会间接资本”
【本页关键词】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 职称论文写作 本科论文写作
【正文】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长沙外商投资环境许多国家将交通、电力、通讯、仓储等基础设施称为“社会间接资本”,其建设水平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中,长沙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完善各项配套设施,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一是加快跨省市区的交通干线建设,尤其要重点打造连接粤、港、澳和出海快速通道,提高与粤、港、澳和出海港口之间的人流、物流速度,降低运输成本,为商品进出口和粤、港、澳地区出口导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条件。二是着力加强长株潭路网建设,建成长株高速、黄萍高速、长潭西线高速,形成长株潭高速外环。三是完善骨架干线,加快国省道、县乡道改造步伐,全面形成市区到县(市) 、县(市) 到辖区乡镇“一小时交通圈”。四是在水路方面,长沙市要大力提升航道等级,完善港口设施和码头功能及吨级结构。重点建设好霞凝新港工程, ,将其建成中国内陆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化航运港口;配套建设好霞凝物流园区,形成干支相通、通江达海的内河水上通道;加强与上海、中部口岸的“大通关”合作,积极探索区域通关改革,缩短长沙出海航程;五是着力加快市、县(市) 、乡(镇) 三级客货运站场建设,基本形成以公路主枢纽为中心,各县(市) 、乡(镇) 为连接点的客货运输网络;六是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水、火、电比例结构,加快推进地区性电网与省网相连促进区域间电力互补,使电力供应充足。
三、利用外资,促进长沙加工贸易的发展那么长沙如何利用外资,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下列政策措施:在贸易政策制订的过程中将加工贸易的发展置于一个战略的高度,重视和鼓励其发展。在吸引加工贸易转移方面制定较进取的策略,提供比珠三角和长三角更优惠的引资条件,在政策、交通设施、电力和劳工等方面发挥长沙的吸引力,同时保持加工贸易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积极开展加工贸易招商,实施外资带动,推动加工贸易实现大跨越和大突破。将产业招商与加工贸易招商项目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吸引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配套协作型”加工贸易龙头项目,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程度,释放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促进加工贸易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移。我市的农业资源和天然资源丰富,出口以粮食和其他原料等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为主,如果能利用外资,大力发展配套的加工工业,会有助于提升长沙的出口产品结构。充分发挥长沙在资源、人才、技术、交通等的比较优势,吸引跨国公司建设生产基地,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更大范围地聚集为跨国公司配套的加工制造商,形成大规模产业群。重点发展以IT为代表的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强产品的加工贸易,不断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积极吸引和承接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大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的加工贸易。各区县可结合本地实际,特别是结合本地的特色经济,培育潜力大、前景好、竞争力强的加工贸易龙头产业,带动上下游企业配套发展,逐步建立起加工贸易出口基地。积极利用长沙金霞海关保税物流中心的优势,降低加工贸易企业的物流成本。长沙金霞保税物流中心将实现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口岸功能和退税功能、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功能,集海关、检验检疫、物流基地、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我市加工贸易企业可充分利用其政策优势,将深加工结转产品直接出口到保税物流中心,然后由下游企业从保税物流中心进口,节约物流成本。
【文章来源】/article/66/4381.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论文关键词:]交通,城市道路,分车带景观,疏林草地
长沙市三一大道即319国道城区段,作为长沙市城北主要出入通道之一,是连接伍家岭商圈、广电商圈乃至机场高速、京珠高速的重要走廊,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在交通组织与景观设计的相互配合下,通过对北城区交通流量的分析,以及整体城市风貌的研究,力求展现新城新风貌。将市政道路、景观等系统建设真正落实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中,同时在景观建设中,力求达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充分融入城市文化,让使用人群共享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大道。
1 项目背景
三一大道是长沙市北城入口的交通主干道,位于开福片区的四方坪至九尾冲路段,其全长两公里。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现状道路的交通承载能力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中央分车带的景观已处于老化状态毕业论文题目,与道路两侧的建筑风格、尺度、色彩等缺乏整体感;绿化形式单调、品种单一、缺乏季相变化,个别树种(如蒲葵)不适应长沙气候,在冬季须进行包扎处理,严重影响整体景观效果;道牙设置过高,且其面层易脱落,不仅影响车行视线,而且破坏了城市形象;未进行浇灌系统的设置,整条分车带内植被只能依靠水车浇灌,不利于植物生长,且增大了财政支出,影响了交通。在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已明确三一大道为北城区主入口道路,作为2009年长沙市的重点市政建设项目之一,结合市政道路改造拓宽于一体,以高标准、高起点进行项目的建设,建成北城区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新风向的形象展示窗口,对美化城市道路、提升城市品位、以及整个长沙市的多元化发展起着宣传与推动的作用。
2 总体设计模式
位于开福片区三一大道的四方坪至九尾冲路段,其原属于长沙市北城区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随着北城片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已成为长沙经济腾跃的形象展示区。通过对三一大道用地现状以及周边环境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在满足整体交通流量的前提下,将原有的双向六车道增为双向八车道,原有的8米中央绿化带则减为2米宽景观带。根据区域特色,结合城市整体发展趋势,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交通、体现特色”的设计思路,整体设计风格强调体现“疏林草地”,以展现北城经济活跃,欣欣向荣毕业论文题目,对外开放以及热情洋溢的城区氛围,使其具有区域识别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1 设计定位
根据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北城片区整体环境定位,结合周边用地现状,把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景观建设成为保障交通安全、美化城市形象、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安全大道、形象大道、景观大道。
2.2 设计理念
(1)完善功能,安全舒适。设计充分研究道路使用现状,根据车流与人流量大小的特点,注重调头口的合理设置,以保证车辆的安全调头,以及人群在不影响车行的前提下安全穿越人行道,满足其通达功能。
(2)塑造形象,提升品质。景观提质改造工程是重新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形式,体现了城市的精神面貌。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力求以高品质、严管理为最终目标,融合周边整体景观,有效提升北城片区整体形象。
(3)凸显城市精神,强调地域特色。北城片区属于对外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其对整个长沙市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分车带的景观建设将其发展精神充分融入设计中,与片区景观营造一整体对外开放的环境氛围。
(4)尺度适宜,节奏轻快。景观设计尊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们对于景观的尺度感受,采用自然式布置形式,创造一宜人的多元化观赏景观空间。
2.3 设计特色
(1)依从交通,注重功能
由于三一大道的天然地理优势,使其处于高车流量与高人流量的交通环境中。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交通与行人的关系,处理好车流与人流交汇处的安全问题,通过景观的引导性设计,使中央分车带景观为其二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
(2)绿化为主,注重变化
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的景观设计在尽可能满足道路功能的前提下毕业论文题目,以植物造景为主,辅以景观小品,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同时,力求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设计中,打破原有植被景观色彩单一的格局,通过草坪绿带形式来强调道路的轮廓、线形,进行有效视觉引导,且增大了景观带的视觉宽度。植物选择以本土开花树种为主,注重色彩的搭配以及季相的变化,植株高度控制在一米五左右,取消了乔木层的设置,在不影响视线通透性的同时,满足了防眩要求。引入大量草花品种,进行不同季节的更换,其与多年生植物相互配合,丰富了分车带色彩景观,做到四季有景可赏。通过植物色彩、质地、常绿与落叶的合理搭配,产生不同的植物围合空间,在统一中寻求变化,达到“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景观效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抓住细节,注重尺度
在景观带的设计中,除了把握大尺度上景观组团的设计外,更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1)在以植物造景为主要手法的同时,点缀以小型鹅卵景石,丰富了造景素材。(2)井盖的处理配合以草坪为主的大环境氛围,采用仿真草加以遮盖,与整体草坪融为一体。(3)15公分高的弧形路沿石毕业论文题目,不仅营造了美观的整体效果,而且保护了分车带内景观,为车辆与路沿石的边擦提供了更人性化的缓冲空间。(4)加置的填埋式浇灌系统,通过喷头喷射直径与景观植被带面积的换算,选择半球形喷头,达到最佳喷灌效果,减少了人力的投入,且能形成实时小型喷泉景观。
(4)把握环境,体现特色
长沙北城片区属于经济开发区,随着近几年城市的飞速发展,三一大道作为长沙的北入口进城大道,体现着一个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发展水平。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形象展示窗口,结合片区整体现代化发展气息,抓住特色,建成展现新城新风貌的开放式景观大道。
3 景观界面
整个分车带景观处于城市空间三维界面体系中,不同角度,不同视线高度,不同使用人群,对其景观的感受有所不同,随之产生多变的视觉空间。
(1)车行面层。三一大道属于联系城市不同区域的交通主干道之一,繁忙的车流量决定了其主要的使用人群。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把握好变化的整体空间尺度,因地制宜,设计一系列不同的标准景观段,通过局部的变化与整体的统一,产生有节奏的韵律感,消减车行人员的视觉疲劳。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车速对乘驾人员视觉连续性的影响毕业论文题目,以30~50米为标准段进行景观单元的设计,形成一系列不同的小型植物群落空间,满足人们在高速行驶下对景观整体性的视觉感受。整个景观带地被层均覆盖经改良的草种,色泽柔和的草地景观不仅缓解了视觉疲劳,增加了视野开阔度,而且减少了土壤的裸露机会,创造了更清洁、更环保的行车环境。通过植物层次、以及疏密的逐渐过渡,将掉头口区域内采用留白处理,为乘驾人员提供良好的安全行车视野。
(2)步行面层。在这一层面内,使用人群主要为路人以及散步的人群。三一大道周边众多的学校、居住小区以及商铺,这决定了分车景观带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求,而且需要良好的观赏效果。对于分车带景观的塑造,主要以植物的变化来形成不同的空间格局,通过常绿与落叶树种的合理搭配,以及植物色彩、质感等的相互协调,注重展现植物的个体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通过小型鹅卵景石的点缀作用,丰富景观空间,增加其趣味性,给人以静观感受。植物空间的变化,不同空间氛围的营造,充分配合周边建筑环境,做到步移景异。
(3)高架桥上层。从四方坪立交桥俯瞰整个三一大道,其中央分车带的整体景观效果一览无余。设计中,把握整个路段的“S”线形,从平面构成入手,把握整体构图效果,利用自然曲直的道路路线,创造一有节奏、有韵律的景观绿带。景观以组团为单位毕业论文题目,以分车带为画板,注重整体平面构图形式,做到收放自由,引入“飘带”式设计,大量使用草花植物,形成花海,与灌木、小乔木层相互配合,力求展现一灵动的空间。
不同的观赏层面,以及不同景观使用人群的心理,给人们带来一全方位立体感受空间,做到景随人动,人随景悦。
4 结语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是城市发展的形象使者。中央分车带景观建设作为道路建设的形象展示台,体现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步伐。此次景观带的建设在充分尊重交通优先的原则下,通过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并把握地域特色,建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景观大道,这为以后城市中央分车带景观的营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英)G.卡伦著.城市景观艺术[M].刘杰,等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单虎.城市道路空间形态的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1.
论文题目: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一.文献综述
1、蔡印霞撰写的硕士论文《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法律问题研究》,对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的法律价值定位、功能、法律性质、存在的法律问题以及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对本文结构的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
2、于敏在《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保险的定位与实务探讨》中对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保险的定位以及实务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本文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3、于敏在《海峡两岸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中阐述了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保险的法理,在考察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保险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对两岸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保险法律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了大陆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保险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对本文的写作有参考价值。
4、杨先旺在《修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中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中存在弊端进行简要的分析,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5、徐明水在《汽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与强制汽车责任保险之交错》中对台湾地区现行汽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体系及采行强制汽车责任保险制度的立法论及实务运用论上所衍生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本文的写作有较大的帮助。
二.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对于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呼声越来越强,但我国现行法律对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立法效力等级偏低,法律规定过于粗疏,许多具体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存在许多问题。如责任主体不明确、保险费率比较混乱、缺乏监督制度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发展,有必要进行规制之。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意义在于:基于上述背景的考虑,研究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规制问题对于建立健全的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只有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来研究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规制体系,明确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确定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性质,从而为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规制提供正确的方向。其次,只有全面考察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正确认识到规制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规定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依据,对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立法有所裨益。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相关理论分析
一、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概念分析
(一)交通事故的法律定义分析
(二)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性质分析
二、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特征分析
(一)基本法律特征
(二)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第二部分 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一)通过考察现状,发现问题来分析必要性
(二)通过分析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价值来予以考察
二、可行性
第三部分 国外立法和借鉴
一、立法比较
二、借鉴经验
第四部分 规制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若干建议
一、提高立法位阶,建立专门的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法律
二、完善现行的法律规定
三、协调好相关制度
四、完善相关的监管制度
四.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拟采取的解决方案
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对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以及完善建议上,拟采取的解决方案有:(1)采用文献检索搜集的方法。检索、搜集与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有关的法律问题、国内外相关著作、学术期刊和网络的学术论文,进行整理、筛选、归纳、分类,为本工作重点与难点的研究奠定基础。(2)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法律制度中运行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通过充实论文的应用价值来予以解决该难点。(3)比较借鉴。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的立法规定,借鉴国外成功的立法经验,立足于本国实践,提出构想。
五.论文工作量及进度
(1)查找、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初步确定选题;(2)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正式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3)到相关机构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4)撰写论文初稿,在导师指导下修改论文;(5)听取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士意见,完善论文,最后定稿。
六.论文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本文以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规制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分析、综合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完善的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正在于此。考察法学界对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立法缺陷等理论问题上,很少有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全面的研究。由于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本身包含着众多内容,如果单一研究某一个内容或者其中几个内容,显然不能挖掘其问题的根源。因此,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性质以及法律特征,以此为基础,对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现状进行了考察,目的在于全面发现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运行中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试图寻找若干规制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对策,从而为完善我国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立法提供有力的理性支持。
七.完成论文拟阅读的文献
1、祝铭山.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版.
2、马强.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研究[j].法律适用.2003(1).
3、李薇.日本机动车故事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蔡印霞.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5、高原.道路交通事故若干问题初探[j].畅行网.2010年1月1日访问.
6、铃木辰纪.保险论[m].成文堂,1992年版.
7、朱丽斯.东莞法院适用新交法判决保险公司直接向受害人支付保险金[j].人民法院报.2004年10月15日.
8、丁玉娟、张雅光.论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保险责任的法律适用[j].行政与法.2007(1).
9、刘晓红.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j].当代法学.2003(1).
10、郑济世着.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之推动[j].保险信息.1997(139).
11、吕玉宝.机动车所有人在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的民事责任[j].2003(1-2).
12、王荣.质疑《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j].法易网.2010年1月1日访问.
13、张颖.论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保险之第三人请求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摘要]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湖北要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本文在分析湖北省区域物流体系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构建湖北省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中部崛起区域物流物流体系
一、引言
湖北省地处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得天独厚,省会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独特区位优势和较强经济基础。但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影响了湖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致使湖北潜在的优势逐渐丧失。在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面前,如何构筑我省的区域现代物流体系,对推进我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构建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意义
构建湖北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经济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就其本质而言属于第三产业。它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第三产业在湖南区域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而且可以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带动相关的运输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商贸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餐饮业、信息业等行业的发展,对优化湖南产业结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可以推动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而且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投资规模决定了发展速度,国际国内资本市场巨大,加上湖南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招商引资的潜力很大。目前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区域时,往往把物流发展状况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考察条件,来判断项目投资效益。因此,构筑完善的物流系统,将成为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对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部地区崛起客观上需要一个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现代物流中心,从影响现代物流发展的区位、市场、交通、成本和服务等基本要素来综合衡量.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特大中心城市,地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中国三大增长极的中心点上,具有交通和流通的比较优势,是中国最理想的物流基地,最适合成为商品和要素的集散地湖北现代物流的发展,其重点是要将武汉以及以武汉为中心的“8+1”城市圈发展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
3.促进湖北省同中部其他省市的协作。
湖北现代物流的发展将在武汉形成一批物流园区,辅之以湖北省内其他一些的现代物流中心,从而形成一个以武汉为核心的华中物流中心的态势。物流园区是为全社会服务的物流基地,它规模大、功能全、辐射广,从这个意义讲,中心城市建设“物流园区”,不仅可以提高物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而且更有利于优化物流资源。武汉地处武汉城市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湖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城市。稠密的铁路网、四通八达的航空和高速公路网,使物流园区及物流中心的辐射范围广,对中部地区其他城市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湖北现代区域物流体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物流体系现状
物流业已初具规模和基本发展框架;交通运输业是发展物流业的基础。截至2006年末,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8.2万公里,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2759公里,内河航道里程7263公里。公路、铁路、水运发展迅速,物流业的发展框架已经构成。物流需求稳步上升,推动社会物流物品总额快速增长;初步测算,2006年全省物流需求系数(社会物流总额与GDP之比)为2.32,即平均每1元GDP的产出需要有2.32元的物流额来支撑。2006年物流需求系数比上年增长2.2%。物流需求稳步增长,推动社会物流物品总额快速增长。2006年,湖北省社会物流物品总额17586亿元,同比增长19%,比同期GDP增速快5.8个百分点.物流区域物流中心正逐步形成;初步核算,2006年,武汉市社会物流物品总额占全省物流物品总额已达36%,襄樊市与宜昌市的这一比重分别在10%左右,三市物流物品总额占全省比重已近六成。统计数据表明,在我省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物流圈和以襄樊、宜昌为副中心的三大物流圈已具雏形。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专业人才短缺、难以保障技术支撑。当前,我省物流行业尚处在初级阶段,物流业专业人才十分短缺。以物流业的主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例,目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例仅占16%,本科以上学历仅占3.8%,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仅0.16%。现代物流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随着我省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物流人才已经成为12种紧缺人才之一。目前物流行业内最缺的三种人才是:物流规划人员、物流外向型国际人才、物流研究人员。人才的“质”“量”俱缺,是造成目前物流业发展落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2)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与专业化的物流供给不够同时存在。一方面,物流需求聚集和释放的速度不快,“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比例还比较大;另一方面,物流服务供给能力还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高端需求、即时需求、特色需求、“一体化”需求满足率不高。需求不足与供给不够并存,物流资源短缺与物流服务“过剩”同在。
(3)物流企业粗放经营格局尚未根本改观。物流企业服务内容仅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上;大部分企业仍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
(4)物流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对物流业的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城市交通、铁路、民航、商贸、各级政府等各自承担一部分的物流管理职能,无法统一管理,地方、行业保护现象严重。同时,缺乏与物流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难以调动物流企业的积极性.
四、构建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对策
1.合理规划区域物流的发展,打造国家级物流中心枢纽。
湖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应考虑物流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与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原则,统筹规划,相应形成与发展武汉物流圈、襄十物流圈以及宜荆物流圈三大物流圈。在三大物流圈中,享有“九省通衢”之称的省会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唯的一特大城市,武汉有发展物流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较强的经济基础。全力将武汉打造成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对湖北物流业的发展乃至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但是,武汉要真正确立国家物流中心枢纽地位,在诸多方面还需改进提高。武汉应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重点启动发展与物流相关的重点项目,完善物流项目用地优惠政策,减少通往物流集中区域的收费站点;加大整合提升的力度,注重国际国内双向物流相结合,注重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物流相结合,注重物流设施平台和信息平台建设;规范物流业相关政策措施,简化工商登记审批程序,培植一批超强物流企业。
2.大对物流业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要通过“看得见的手”来引导和支持物流业发展。即通过物流政策为加快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物流政策即物流发展产业政策,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市场准入政策、金融政策等等。在这方面可以学习一些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由于目前物流业分散在不同主管部门,一定要防止政出多门,搞得物流企业无所适从。要树立“全省物流一盘棋”的观念,适当降低物流企业税费标准,为物流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在税费、土地规划、车辆入籍及年检、贷款及保险各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扶植政策,有利于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3.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物流行业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性很强。虽然目前我省拥有较为发达的交通构建湖北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思考是小柯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构建湖北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思考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构建湖北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思考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网络,但高等级公路比重仍然较低,2006年我省高等级公路仅占全部公路通车里程的1%。我省铁路也尚未成网,已不适应现代铁路运输的需要。政府应当加大投
入力度,改善物流行业的发展环境,加强基础建设。从硬件上,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改造力度,提高高等级公路的比重,加快宜万线,汉宜线的铁路建设,以适应现代运输的需要;修建大型物流园区,加大对物流园区的投资力度,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网络的大区域市场物流体系。
4.设开放有序的物流市场,加速与国际物流市场的融合。
鉴于湖北物流在全国物流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应将其发展纳入较高的起点与层次来考虑,以加快推进湖北物流国际化进程.早日与国际物流市场的融合。首先,改进通关程序,提高通关效率,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其次,加强现代物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新的物流业态,创新经营方式,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物流企业运行机制,鼓励国外物流企业按我国的法律、法规到我省设立物流企业,鼓励省内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与世界知名的物流企业进行全面的长期合作,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史育龙曹广忠:潍坊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4~2005)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1、性质。
交通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横断科学,是把道路、车辆和人以及与此三者有关的环境综合在统一的体系中一起进行研究和应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的学科多,社会科学方面有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自然科学方面有数学、动力学、物理学、汽车学、预测学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特点。
交通工程学从其研究内容及应用来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l)系统性:交通是一个多目标、多约束的大系统,因此交通工程学是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原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综合性:交通工程学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3)动态性:交通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即交通系统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随机变化,因此在交通状态分析过程和控制中,应注意进行动态分析;4)实践性:交通工程所面临的问题,多来自交通设计和交通管理实践,交通工程理论的形成是不断反复实践的结果,因此,交通工程学的应用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交通管理和工程实践。
3、问题的提出。
《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规律及应用的一门技术学科,通俗地讲是研究人、车、路三者关系的学科。
因此,在交通工程的教学中,一方面应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应注重教学实践环节,特另纵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更应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交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的必要性
《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把交通工程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应用于交通管理实践,使行车安全、迅速、经济、舒适和低公害,是学习交通工程学的根本目的。随着现代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急需优秀交通管理人才。因此,交通工程学的教学工作不仅要传播交通工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独立的、综合的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交通工程学教学实践环节提供了一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使形式化的知识向内在化的能力转变。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从交通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交通工程学教学实践都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学实践
由于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是新建专业,没有经验可言,但在(交通工程学)教学中设置实践环节却是教研室全体教师一致的意见。我们借鉴了一些学校的教学方法,如西南交通大学在教学中增设交通调查,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在教学中增设课程设计……,我们即在教学中增设了“城市交叉通调查”,目的在于培养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同学们相互协作的精神,培养同学们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今年的交通工程本科生(99级1、2、3班共87人)《交通工程学》教学中,特别安排出8学时交通调查。
内容:在某一地点作周期调查,掌握交通量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规律。措施:在选定交叉口人口道设置4组(每组5一6人)交通调查点,对交叉口的汽车交通量作连续人工调查。
地点:百货大楼;汉龙桥;天津桥;富临桥。
时间:2001.11.9(星期五),上午8:00一下午4,00。
要求:在调查结束后
1.每组交“统计结果表”一份;
2.每一交叉“交叉通量”图一张(A4);作“1日内(8小时)交通变化图”1张(米格纸);
3.每一交叉口写出“交通调查报告”论文1份;(3000字);
4.每一同学写出与调查内容有关的“交通调查报告”1份。(要求800字以上)
四、教学实践效果
1、突出合作性。
进行交通调查是在事先选择好的交叉口进行的(百货大楼、汉龙桥、天津桥、富临桥),均为十字交叉口,每一人口需5一一一6名同学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准确、完整的实验数据,任何一名同学或几名同学配合不协调,都会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准确,不能反映实际交通状况,只有共同合作,分工到人,认真对待才能圆满完成调查任务。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数据整理工作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因此,教学实践实质上也锻炼了同学们的集体观念,这对进行交通管理工作是个很好的基础训练。
2、巩固基础知识。
教学实践和前提是学生必须对所学基础知识准确掌握,如果没有学好基础知识,就无法正确进行交通调查,更谈不上完成高质量的论父写作。通过实际操作与现场教学指导紧密结合,教师对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可当场进行指导,通过现场讲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扎实。
3、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学生在搜集原始资料、统计调查资料、制图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知识的理论,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各步工作独立完成的教学实践基本要求。这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4、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一直是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从社会需求及教学要求来看,都应该重视并提高这种能力。社会不需要高分低能的人,需要的是懂理论,懂技术、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的合格大学生。因此,教学实践又是一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最有效的必要手段。
5、增强分析间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资料统计及实际交通状况,发现问题,并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这无疑是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五、论文评审及实践总结
由于该实践环节要求小组写出总结性论文,每一同学写出与实践相关的调查报告,不规定具体的报告形式和内容要求,所以同学们写出的论文丰富多彩,即有紧扣调查内容的报告,也有发现其它问题的报告,如交通管理、信号装置的配置、接近交叉口的停车场影响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相互干扰、违章行驶、交警执法存在的问题等等,同学们通过亲身参与实践,从现场发现间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交通工程教学实践结束两周举行论文讲评工作。指导教师对优秀的文章在全班进行讲评,内容包括实验方法、资料收集、数据及结果分析,特别是对论述深度、层次、逻辑、结论的正确性及路口几何尺寸图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对一般的文章指出不足之处,目的是通过优秀与一般文章的比较,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视教学实践环节,掌握论文的写作方法,为今后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次讲评还针对有些同学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展开讨论,既为提出问题的同学找到了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及评价指标,又让更多的同学开扩了思路。
总结:该次教学实践为交通专业第一次教学实践,实习刚一开始,同学们兴趣很大,但3小时后有些组的同学就出现了情绪波动,一方面室外天凉,有些同学衣服穿少了,感觉很冷,即出现退逃;另一方面,有些同学认为数车没有多大意思,出现厌倦情绪,而中途离岗,导致一小组无法完成任务,最终使整个交通路口的调查工作陷人瘫痪。通过教师说服教育,大家认识到了自已的错误,主动提出重测,小组及大组成员密切配合,最终圆满完成了教学实践任务。
【关键词】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建设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和核心课程,对培养交通工程专业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是笔者在《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建设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1.《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的学科地位
《交通管理与控制》作为交通工程学科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是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交通工程专业人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交通管理与控制》这门课程主要探讨如何科学地采取各种交通管理与控制治理措施,提高道路运行效率,保证道路交通安全。《交通管理与控制》与其他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关系密切,如《交通管理与控制》中的部分内容(如交通需求管理)属于《交通规划》中近期交通规划工作之一;《交通管理与控制》为《交通设计》提供指导依据;《交通管理与控制》也是保证《道路交通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交通管理与控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基础,在培养交通工程学科专业人才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进行课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和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管理与控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内容、理论和方法。必须根椐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发展变化对《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内容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进行课程建设。《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建设,主要围绕补充教材编写、多媒体教案编写、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小论文编写五个方面展开。
(1)利用网上图书馆资源,编写《交通管理与控制补充教材》
交通管理与控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新理论、新成果层出不穷。而教材出版周期长、更新内容慢,容易滞后于科技发展,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往往难以体现。因此只依赖一本交通管理与控制教材给学生上课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编写《交通管理与控制补充教材》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数字资源,像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等,来编写《交通管理与控制补充教材》,增加一些教材中没有的新理念、新理论和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案设计案例。比如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短时交通流预测理论、交通仿真技术、干道交通信号的智能协调方法以及学科最新研究方向;又如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中的路线导行系统、交通拥挤收费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地理信息和车辆定位技术的应用等,把交通管理与控制最新的发展动向介绍给学生,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全面,并且能跟的上学科最新的发展。
(2)编写多媒体教案,开展多媒体教学
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是教学的一个大进步。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教学课件,最大的优点就是涵盖的信息量多。这样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增加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学习交通管理与控制内容时,教材的性质决定了本课程讲述的内容都是一些很专业的知识,常识性的内容很少。在以往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教学模式下,教师受时间限制,往往省略对常识性知识的讲授。结果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后,对一些交通标志、标线的含义很茫然,也看不懂交通警察的手势,自己都不好意思说是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的。现在有了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很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提前准备一个有关交通管理与控制基本常识的Flas片,内容包括红、黄、绿灯、闪光信号灯、方向指示信号灯、车道灯,人行横道灯的含义;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手势含义以及路面标志、标线的含义。在学习《交通管理与控制》对应内容时,放映给学生观看,一般10分钟左右就可以放映完毕。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编写《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指导书》
交通管理与控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般来说,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如何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真正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就需要通过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来完成。因此在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建设中,需要教师编写《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指导书》,指导学生的实验。
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一共包含四个模块的内容,一是交通调查。包括调查城市道路交叉通状况、交通设施、标志标线、车道功能划分、各车道饱和流量、信号配时及采取的一些交通管理措施。通过这些调查和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处理,可训练学生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并且加深交通管理与控制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参观交通管理控制中心,了解监控原理,并观看事故监控录像和交通安全专题片。三是交叉口信号配时实验,根据调查资料,在交叉口空间设计和相位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从而加深交叉口信号配时的原理与方法。四是交叉口信号控制仿真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能够运用VISSIM仿真软件对交叉口的信号控制方案进行仿真评价,实现交叉通过程仿真,获取排队长度、延误时间等评价指标,最终进行方案的比选。
(4)开展课程设计,编写《交通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交通管理与控制相关理论的理解及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需要开展交通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因此在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建设中,需要教师编写《交通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交通控制技术课程设计是对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的实际应用。课程设计主要以某一交叉口为背景,调查该交叉口道路空间状况及交通流状况,对该交叉口的交通进行分析。设计一是运用《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中所学的方法运用调查的资料进行新建交叉通控制设计,最后运用仿真软件VISSIM进行验证。设计二是在对背景交叉口进行调查分析后,对其进行改善设计,并通过VISSIM仿真软件进行验证。通过该课程设计,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交叉口渠化设计与信号配时设计方法,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为在交通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5)指导学生写作小论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交通管理与控制》试卷及其他专业课试卷的分析,发现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涉及理论、计算等内容试题的成绩,往往要比案例分析题、综合分析题的成绩理想。这说明学生在学习和备考的过程中,常常表现过多重视形式化知识的记忆,忽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倾向。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案例分析题,指导学生写作专题小论文。比如在学习“交通系统管理与交通需求管理”这章的内容时,可让学生分析一下目前国内在“交通系统管理与交通需求管理”方面取得什么成就,有什么不足?或分析国内某个城市,根据国内外所实施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结合该城市的交通情况,谈谈在该城市可实施哪些交通需求管理措施。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可引导学生积极查阅相应资料,深入思考,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布置学生写专题小论文。
3.结束语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笔者将继续努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将《交通管理与控制》建设成深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这是笔者的目标,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徐建闽主编.交通管理与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 韩悦臻,王玉镯.《交通工程》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4):43-44.
基金项目:
闽江学院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编号:MJSY1008)。
【关键词】高速公路,病害,日常养护,探讨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实现了全面飞跃,经济飞发展,文化的繁荣,科技的进步,区域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也对我国的交通运输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公路作为我国目前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虽然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果,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交通网络正在日益完善,区域间的交通变得越发的便利,大大促进了彼此的商业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高速公路在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因为对公路的养护不力,存在着很多的病害,为整个公路网络的正常运营埋下了安全隐患,因此,加强高速公路的护养管理势在必行。
二.高速公路常见病害危害和处理措施分析
1.裂缝
(一)成因及危害
沥青路面在低温时由于沥青材料的劲度模量增大,故其强度也增大,但此时,其变形能力却降低.气温下降,特别是温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大幅下降时,沥青路面会出现低温缩裂.该开裂可分为两类:一是,温度下降而造成路面表面的开裂,这种开裂形式主要是因为沥青混合料因温度降低而产生收缩,因此,开裂往往是由面层的表面开始,而逐渐向下发展为贯穿裂缝。二是路基或基层收缩与冰冻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裂缝。这种裂缝是因为半刚性基层在失水或低温开裂并传递到沥青面层而产生的.低温产生的裂缝大多是横向的.路面通车初期所产生的裂缝的间距一般较宽.但随着运营时间的增长,裂缝数量增加,在这种情形下,若雨水由裂缝渗入路面结构内部,则会更加恶化路面的工作状况
(二)处理方法
路面出现裂缝,轻微的、缝宽≤5mm的,宜将缝隙刷扫干净,并用空压机吹去尘土后,采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灌缝撒料法封堵;较重的,裂缝宽度在5mm以上的。应把裂缝的旧迹凿掉,使其露出新碴并形成V型槽(或沿裂缝开槽),去掉边上松动部分及尘土,采用砂粒式或细粒式热拌沥青混合料填充,捣实、压平。同时,局养护处每年春季统一对全省高速公路裂缝采用刻槽灌缝工艺进行修复。
2.坑槽、车辙
(一)成因和危害
坑槽主要是面层的网裂、龟裂、小面积的松散、沉陷及人为造成的面层损坏、修补损坏等未及时进行养护,在行车荷载和雨水等自然因素作用下逐渐形成的。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永久性变形积累形成的带状凹槽。它是由于渠化交通导致的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如果在雨季,当车辙达到一定深度时。由于辙槽内积水,极易导致交通事故。
(二)一般处理方法
首先,车道表面因车辆行驶推移而产生的车辙,应将出现车辙的面层切削或铣刨清除,然后重铺沥青面层。在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上可采用沥青马蹄脂碎石混合料(SMA)或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或聚乙烯改性沥青混合料来修补车辙。其次,路面受横向推挤形成的横向波形车辙,如果已经稳定,可将凸出的部分切削,在波谷部分喷洒或涂刷粘结沥青并填补沥青混合料并找平、压实。最后,因面层与基层间有不稳定的夹层而形成的车辙,应将面层挖除,清除夹层后,重作面层。
3. 高速公路的拥包现象
(一)成因和危害
若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或沥青混合料拌和过程中所产生的混合料空隙率过小,沥青用量偏多或沥青稠度偏稀时,在夏季高温的条件下,就会出现沥青与矿料的粘结力不足的情况,加之行车荷载反复碾压,尤其是重型交通荷载(甚至是超载车辆),所产生的水平力,超过了该种情况下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沥青路面表面就会出现上述变形.
(二)处理方法
属于施工时操作不慎将沥青漏洒在路面上形成的拥包,将拥包除去即可。已趋于稳定的轻微拥包,应将拥包用机械刨削或人工挖除。因基层局部含水量过大,使面层与基层间结合不良而被推移变形造成的拥包,应把拥包连同面层挖除,将水分晾晒干,或用水稳定性较好的材料更换已变形的基层,再重做面层。由于基层局部强度不足或水稳定性不好,使基层松软而导致的拥包,应将面层和基层完全挖除。如果泥土基层中含有淤泥,还应将淤泥彻底挖除,换填新料并夯实: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潮湿路段,应采取措施引出地下水并在基层下面加铺水稳定性好的材料,最后重做面层。
三.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措施探讨
1.提升公路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公路交通的迅猛发展,必然要求强化组织管理。在公路交通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养护里程设立若干名专职桥梁养护工程师,保证其工作性质的相对稳定,各级公路部门高度重视,针对桥梁养护工作的需要,要逐步培养骨干,成立专业养护队,做到专业人员、专门程序、专用方法.以保证桥梁工程师的工作部署落实到位,同时加强其负责精神。
2.完善各地公路资料,建立公路养护数据库
在公路管理过程中,公路管理人员要不断完善不同公路地段的资料,比如桥梁状况,路面状况,周边的水文地质情况,对相应公路里程,加强各种公路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妥善保管,建立完善的公路整体资料数据库,为公路的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比如可以收集公路段中的桥梁资料,从每座桥梁的设计,施工,竣工等方面的图纸收集,并记录桥梁的运营状况,发生事故的次数,桥下的水文情况,周边的地质特征等相关方面,做出公正客观的记录,并整理,妥善保管。完善的公路数据库将会为公路的养护提供强大的决策依据,有助于在公路养护中,针对不同地方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
3.深化公路养护管理的体制改革
首先要认真总结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理顺公路养护管理的体制,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公路养护管理机构,然后明确各级交通管理部门以及公路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做到职责明确,从而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要加快公路养护管理机制的创新力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路养护市场,打破地区封锁以及行业垄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四.结束语
公路交通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因此,公路的养护要得到各地区各部门的重视,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公路质量检测体系,严格执行桥梁的管理护养标准,定期检测,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修缮,精细施工,制定严格的公路网络运行标准,加强对公路运营质量的监测,实时监测,发现公路任何地段存在安全隐患,都立刻高速行动,采取有效,从根本上降低发生公路交通事故的概率,切断事故的源头,保证整个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提升整个运输网络的服务质量,维护出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鞠凤森 姚巍 高速公路病害及日常养护探讨 [期刊论文]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2] 颜碧江 吕敏 顾恒 关于高速公路工程养护的思考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博览》 -2011年9期
[3] 伍小波 基于工程养护中高速公路方面的探讨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博览》 -2009年15期
[4] 王树国 公路一般性病害日常养护维修措施 [期刊论文]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1年6期
[5] 邢司艺 浅谈高速公路工程养护 [期刊论文] 《北方交通》 -2006年5期
[6] 蔡骏 蒋立政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成因分析及养护对策 [期刊论文] 《工程与建设》 -2006年1期
[关键词]台湾;自行车旅游;发展因素;产品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0-0073-03
1自行车旅游概况
1874年,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发明出来,由于安全健康又节能,这种交通方式一出现就深受世人青睐。随着自行车的普及,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自行车旅游应运而生。这种旅游形式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以获得骑行体验和乐趣为重要目的。从19世纪末的个人自行车旅游,逐步发展到自行车团体旅游,20纪80年代,英国出现了专业的自行车旅游机构。作为一种无污染的环保的旅游形式,近年自行车旅游已经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除了旅游企业和专门公司热衷这一旅游形式,很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大力支持自行车旅游的发展[1]。
台湾每年有数百人到数千人,选择以自行车骑行方式环岛旅行,其中一些勇士甚至骑自行车环游世界,堪称冒险家。现在,学校自行车社和民间自行车俱乐部普及,成为台湾自行车旅游活动的主力。随着旅游方式的转变,台湾当局顺应游客希望自由掌握时间和景点、骑车环游台湾的愿望,顺势推出了“自行车环岛游”项目,作为向海外推介的重点。
2台湾自行车旅游研究进展
台湾的自行车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时间,研究内容侧重于自行车旅游发展推动、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和自行车观光客特征三个方面。
自行车旅游发展:“非典”疫情过后,张馨文首先提出发展自行车观光的主张;壮惠宜等借鉴国外经验,讨论推动自行车旅游的发展措施;宋明律则从户外休闲活动的新趋势出发,提出了自行车旅游的推动计划[2-4]。
自行车专用道:欧庭对游憩型自行车道进行了环境评价。林建尧进一步强调了自行车专用道环境属性的重要性。廖明丰则以东丰自行车绿廊为例,研究了游憩吸引力、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度及忠诚度的关系[5-7]。陈冠臻以高雄旗津踩风大道为例,探讨游客特性、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度的关系[8]。
自行车观光客:张光华以北海岸风景区为例,探讨自行车游客的行为特性;林仁彬等研究了日月潭观光客自行车活动参与行为的特点[9-10]。黄额芳、龙训民分别以新竹县峨眉湖、屏东县小琉球为例,揭示自行车观光客的环境偏好[11-12]。刘皓宁以明德站、六张犁站与七张站为例,研究自行车旅游中车辆转运的交通问题,陈心怡以台中大度山区骑乘者为例,提出了自行车骑乘者专业化程度与场所依恋的关系[13-14]。
3台湾自行车旅游的发展因素
自行车旅游将已经开发成功的旅游产品或未经开发的天然旅游资源串联起来,通过骑行方式,给游客一种新的旅游体验和乐趣。自行车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依托于台湾优势的观光休闲资源,良好的交通设施和食宿条件,以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3.1台湾旅游资源状况
3.1.1全年温暖,气候宜人
位于亚热带气候区的台湾全年温暖,气候宜人,四季中春冬的气温变化稍大,夏秋变化较小,冬季短暂而温暖。年平均温度约为22℃,平均最低温度12~17℃,适合骑自行车出行。由于四面环海,深受海洋气流的影响,空气湿润。山地多,植被覆盖率高,不但空气优良,即使在酷暑,仍拥有一份清凉。
3.1.2海角乐园,景观优美
台湾是个南北狭长形的海岛,面积约有3.6万平方公里。面积不大,景点之间距离不远,骑行容易到达。台湾的自然资源类型多样,高山、丘陵、平原、盆地、岛屿、纵谷与海岸等景观丰富;同时拥有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各种自然生态,原生特有种的比例较高,是世界生态保育的重地之一。台湾境内设置有8个国家公园和13个国家风景区,集合了全台最精华的自然美景和观光资源。骑行台湾,不仅可探访太鲁阁气势磅的高山峡谷,穿梭林间观看阿里山的云海日出,到南台湾的垦丁欣赏浓厚的海洋风情,还可一览日月潭湖山共融的骄人景致,感受花东海岸和纵谷最纯净的自然气息。
3.1.3多元文化,民风淳朴
台湾兼容闽南、客家、外省及原住民等不同的族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人文色彩,无论在、建筑、语言、生活习惯及饮食风味上,处处展现和谐共荣的缤纷景象。台湾人民热情好客,亲切友好,讲究“温良恭俭让”,举止文明,注重环保。
3.2台湾交通设施状况
3.2.1 公共交通
台湾目前有三座国际机场,和全球主要国家都有班机直航,国际航空交通便捷。岛内航线相当发达,各主要城市间往返班机频繁,搭乘飞机与搭乘长途客运巴士一般普及。台湾环岛铁路网的各线火车,紧密地联系着岛内各大小城市。客运火车依其等级,分区间车、复兴号、莒光号及自强号数种,游客可依游览时间、经济能力或搭乘目的加以选择。台湾高速铁路进一步拉近了城际间的距离,台北至高雄成为一日生活圈。公路方面,密集的班车搭配接驳公交车系统,形成了都会便捷交通路网。现代化的客运系统,除了使游客可以轻松、舒适地欣赏沿路风光,更有机会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
3.2.2自行车专用道
台湾修建有115条专业自行车道,分布于全台各市县,主要连接各旅游风景区,路况好,环境优美,自行车设施齐全[15]。
3.2.3环岛路线
台湾自行车环岛主要有两种路线。一是通过横贯公路,如北横台7线,中横台14线、台8线,南横台20线;二是行经省道,例如,台北宜兰苏花公路花莲花东纵谷(或花东海岸公路)台东屏东高雄台南台中等,再一路北上。不同季节可以考虑不同的环岛方式。一般冬季时因有东北季风,往往顺时针骑行,夏季则逆时针骑行。
3.3台湾食宿设施状况
3.3.1融汇中西的美食
台湾饭店林立,三步一店,五步一厅。举凡台菜、客家菜、湘菜、川菜,应有尽有。世界各国的饮食也十分常见,日本的生鱼片、韩国的泡菜、美国的汉堡、意大利的比萨、德国的猪脚、瑞士的奶酪等等,包罗万象。不论是西洋大餐,或是传统小吃、地方特产美食,呈现出多元丰富的美食飨宴。
3.3.2层次多样的住宿
根据台湾“交通部观光局”网站资料,台湾拥有国际观光旅馆70家,一般观光旅馆37家,一般旅馆2653家,民宿3331家,分布于各个市县。这些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的旅游住宿设施,可供旅游者根据个人需要进行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民宿发展成熟,运营规范,价格低廉,安全可靠,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住宿方式。
3.4政府支持
台湾地区政府对推广自行车旅游支持力度很大。台湾“交通部”规定,火车要有自行车仓位。一种列车有专门的自行车车厢,游客只需再买一张半票即可携带自行车上车;一种是把车辆折叠装入装车袋,算作一件大行李,不用买票。通往主要景区道路要求修建自行车专用道,各景点及自行车道沿线修建自行车租赁店。警察局和火车站为骑行游客提供打气、指路等服务项目。
为了向海外推介“骑行游台湾”,“观光局”印制了旅游攻略。每年的11月举办“自行车环岛旅游节”,邀请世界知名自行车选手来台湾,组织各界人士参加骑行活动,提高“骑行台湾之旅”品牌知名度[16]。
4台湾自行车旅游特色线路
台湾的铁路、公路分为山线和海线,山地风光和海洋风光是台湾最具代表性的风景。而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乡村生态景观亦吸引大量游客。此外,台北、高雄等国际化都市的风光也是台湾旅游的一大特色。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旅游方式,骑行台湾可以跟着感觉走,随意停留,或在沿海自行车道吹海风看海景,或在崎岖山路满足征服欲望,或停下来与当地居民深入交流,能够深度体验台湾之美。
4.1自行车友好之旅――日月潭自行车道
日月潭自行车道是环绕着日月潭的单车步道,环潭一周约33公里,沿途经过许多知名景点。日月潭景区设有号称六星级的自行车休闲服务站,在德化社、日月潭青年活动中心、涵碧楼可租借自行车,有价值2万人到16万人的高级自行车供游客选择,还设有“自行车卫星导航”及“自行车紧急呼叫系统”,推出环湖彩绘公交车,除了提供中、英、日语车上语音导览,自行车还可以上公交车,为体力不支的游客解决后顾之忧,堪称自行车友好的完美之旅[17]。
4.2都市逍遥之旅――爱河自行车道
爱河流贯高雄市区,高雄市政府在爱河沿岸规划了完整的自行车道系统,北接莲池潭,南至爱河出海口,以人文、生态、小区邻里为主轴,将爱河沿线的秀丽风光、两岸亲水设施、公园绿地、博物馆群及小区风情完整纳入,形成一个河岸风光与都市风情完美交融的系统。
4.3海景峭壁惊险之旅――苏花公路
苏花公路是台湾东海岸一条往来南北的交通要道,北起宜兰县苏澳镇,南至花莲市,全长118公里,大致依海岸线修筑。公路一边是蔚蓝、浩瀚的太平洋,另一边是峭壁悬崖,沿途风光秀丽,景点众多,包括最著名“清水断崖”,号称台湾境内最美的“景观公路”,也是危险程度最高的一段路。
4.4自然生态之旅――大鹏湾自行车道
大鹏湾环湾自行车道位于台湾最南端的屏东县。大鹏湾自古是天然内海,有近百种鸟类及各种招潮蟹在此栖息,红树林生态沿水道带状分布。自行车道全长16.4公里,利用原有的乡道、海堤或渔路堤,兼具泻湖景致、渔村风情、红树林生态、碧海蓝天,以及湿地景观,体现出自然生态自行车专用道的特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时尚、生态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自行车旅游正在成为大陆部分旅游者踊跃尝试的新的旅游项目。台湾地区自行车旅游的发展和研究,为大陆开发自行车旅游市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有关自行车旅游的主体、客体与媒体的研究有着广阔的空间,需要不断钻研,发现规律,努力探索,揭示机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旅游业态,提升现代服务业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健,周海云.国外自行车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J].现代商业,2008(6):194-195.
[2]张馨文.台湾发展自行车观光之研究[J].观光研究学报,2003,9(1):107-121.
[3]壮惠宜,邱文彬,黄耀辉等.国外自行车推动计划[J].代步与休闲产业双月刊,2004(18):17-20.
[4]宋明律.户外休闲活动新趋势――自行车推动计划之探讨[J].学校体育,2008,18(3):28-34.
[5]欧庭.游憩型自行车道环境评价之研究[D].台湾:中华大学建筑与都市计划学系硕士班硕士论文,1996.
[6]林建尧.自行车专用道环境属性重要度研究[D].台湾:国立中兴大学园艺学系硕士论文,1999.
[7]廖明丰.东丰自行车绿廊之游憩吸引力、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度及忠诚度之研究[D].台湾:南华大学旅游事业管理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
[8]陈冠臻.自行车道游客特性、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度之研究――以高雄旗津踩风大道为例[C]. 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观光管理系观光专题报告,2008.
[9]张光华.自行车游客行为特性之研究――以北海岸风景区为例[D].台湾:中华大学建筑与都市计划系硕士班硕士论文,2004.
[10]林仁彬,贾凡,简彩完,等.日月潭观光客自行车活动参与行为之研究[J].明道学术论坛.2007,3(2):113-124.
[11]黄额芳.自行车观光客环境偏好之研究――以新竹县峨眉湖为例[D].台湾:私立中华大学硕士论文,2003.
[12]龙训民.自行车观光客环境偏好之研究――以屏东县小琉球为例[D].台湾:国立高雄应用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
[13]刘皓宁.脚踏车转乘捷运之使用者偏好研究――以明德站、六张犁站与七张站为例[D].台湾: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
[14]陈心怡.自行车骑乘者专业化程度与场所依恋关系之研究――以台中大度山区骑乘者为例[D].台湾:逢甲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
[15] “交通部观光局”国民旅游组.台湾旅游简介“铁马追风逍遥游”(2012年1月修编)[EB/OL].http://.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