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必修知识总结

地理必修知识总结

时间:2022-02-01 21:08: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必修知识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必修知识总结

第1篇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物质

世界。

2.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体是

恒星

星云。

宇宙物质

组成(举例)

特点

恒星

炽热气体

质量

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

星云

气体和尘埃

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行星

金星、地球等

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不发光

卫星

月球

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

流星体

尘粒、固体块

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

彗星

冰物质

绕太阳呈周期性运行,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

云雾

状的外表;背向太阳的一面有一条扫帚状的彗尾

(2)常见的天体及其特征

特别提醒: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3.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

吸引

、相互

绕转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

天体系统

组成

特别说明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太阳系

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银河系

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

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3万光年

河外星系

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

数以亿计

总星系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

(4)层次结构示意图

4.

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1)

结构特征:与太阳系其它行星有许多相似之处(体积、质量、密度、组成物质等都不特别)

(2)

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5.

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

条件

原因

影响

外部条件

安全的

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太阳系中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稳定的

太阳光照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自身条件

适宜的

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适合生物

呼吸的

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原始大气的演化

有液态

的水

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

6.

月相

口诀: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对地球的影响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

核聚变

反应。

(2)对地球影响:a

.直接为地表提供光和热资源

b.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c.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太阳能的利用、煤和石油资源)

2.

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

厚度增大,亮度减小

温度增大,密度减小

大气层

日冕

光球

(1)概念:太阳_________时常发生变化,有时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

耀斑

11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_______层、B色球层和C_______层。

(3)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C层上为太阳黑子、B层上为_____,其周期平均约为_____年。

(4)太阳活动现象: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

(5)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日冕物质抛射

(6)影响:a.导致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b.产生“磁暴”现象,导致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甚至使信鸽迷路

c.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d.对天气、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诱发地震、水旱灾害)

(7)影响太阳辐射分布因素:纬度(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地形(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递减);天气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1.地球的历史:约有

46亿

年。

2.认识途径:研究

地层

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1)含义:具有

时间顺序

的层状岩石。

(2)沉积地层特点:a.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b.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分布规律: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

相同

或者

相似

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

低级

、越

简单

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1)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

宙、代、纪

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2)地质年代表

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

5.41

亿年,包含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演化特点

①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

有氧环境。

②生物演化:冥古宙(只有有机质,无生命);太古宙(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蓝细菌大爆发,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③地质矿产:重要的金属矿产

成矿

时期。

2.古生代

(1)时间:距今

5.41

亿年—

2.52

亿年,可分为早古生代(包括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和晚古生代(包括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地壳

运动剧烈

,形成

联合古陆。

②生物演化:

生物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动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植物

陆上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③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

成煤

期。

3.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1)时间: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分为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

板块

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含义:地震的能量以

波动

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类型和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特点

纵波(P波)

体、液体和

体中均能传播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不同;

横波(S波)

只能在

体中传播

(3)应用:获得地球内部

物质

结构状况

的主要依据。

2.地球的内部圈层

(1)一个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2)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

、地幔和

地核。

位置范围

地震波传播特点

特点

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

体外壳

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较

稳定

;到了莫霍面,传播速度突然

增加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

;海拔越低,地壳越

薄。

地幔

地球内部介于

地壳

地核

之间的圈层,在

莫霍界面

以下到

古登堡界面

以上

能传播

横波

①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

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

增加

;②分为上地幔和

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的

软流

层,是

岩浆

主要发源地

地核

地球的

核心

部分,即

古登堡界面所包围的球体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波

①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镍。

②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

液态

熔融

状态

3.

岩石圈:

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

岩石

组成,合称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组成:大气圈、

圈和生物圈,对应要素是大气、

水体

生物。

4.

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

气体

层,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密度变化特点:

①近地面的大气密度

大。

②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

减少

③在2000—3000千米高空,与

星际

空间情况很接近,视为大气圈的

上界。

(3)出现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

5.

水圈(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主体)、

陆地

水、大气水和

生物

水。

(3)陆地水:①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②分为

地表

水和地下水。

6.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

(1)

含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的总称。

(2)特点: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

第2篇

摘 要: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是在学生学完必修课程之后进行的,笔者认为选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需要整合的地方。本论文以选修三《旅游地理》为例,探讨选修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关键词:选修课程;旅游地理案例教学;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地理一、必修地理二、必修地理三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高中地理课程的设置是在高二上学期完成地理的必修课程,文科和理科学生都完成会考之后,文科学生进入选修地理的学习。

选修地理是在学生高二学期学习三本必修知识和复习初中所学的区域地理之后进行的,所以,选修地理在综合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这一能力方面要求颇高,同样,恰当运用选修地理,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巨大。

但是选修三《旅游地理》教材在教材内容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论性强而实践性不足。教材的编写重复性较强、案例的选取新颖性稍微欠缺,需要补充一些前沿性和时代感较强的案例作为新鲜血液。旅游虽然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和发展的行业,但是对旅游的感触,不同地区的学生差异性较大,某些学生的旅游经历不见得很多,即使笔者所在的城市学校,学生能出去旅游的机会也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大多数都是只在城市附近的一些景点游玩过。如果单纯只“教教材”,势必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恐怕还可能把有实践意义的《旅游地理》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笔者以选修3《旅游地理》2.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为例,探究选修3n堂教学模式。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这节课的课标要求为:结合实例,简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和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本节课从旅游资源的本身和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及其相关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进行了分析,本节课既是本章的重难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知识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抛出案例,提出问题(5分钟)

用多媒体展示福建武夷山和云南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运用地图册,找到两处旅游资源的经纬度和相邻的地区。提出问题:假设成本相同,客栈规模一样,你最愿意在哪一处旅游景区附近建客栈?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复习区域地理知识,了解这些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又对新案例的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小组讨论,分工合作(5分钟)

小组讨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分组问题。这也是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尽量根据能力强弱和走读与否将每一个小组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查找资料、互相促进。在这个教学模式下,六人学习小组已经根据以上原则提前完成分组,一人记录结果,讨论时指定发言人。每一组的记录员和发言人要定时更换,让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代表本组表达讨论结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及时在组内巡视,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陈述结论,查漏补缺(15分钟)

这一环节是课堂中的主要部分,每组讨论客栈的选址要和旅游地的游客量产生直接的关系。能够从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和旅游地的环境条件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各组展示讨论结果,可对前一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补充,重复的讨论结果表示赞同即可,也可对前一组的结果提出反对意见并论证反对意见。通过讨论和辩证分析,各组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要注意的要素形成尽量统一的意见。但是要注意的是,提出的每个案例并不都有一个确定的唯一正确的答案,比如每次讨论客栈的选址问题,重点在于知识的总结和地理素养的提升。

四、总结提升,理清思路(5分钟)

教师根据各组的讨论结果总结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需从三方面评价: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包括资源的吸引力,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开发价值,包括位置、客源地、经济距离、交通、季节性、停留时间;环境承载力的大小等。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真正的指导者,也是点睛之处,因为选修地理中通过整合教材选取案例的分析主要是为了形成某一地理事物或者地理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把通过案例讨论得出的结论引导学生上升到地理原理的层面,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向。

五、迁移拓展,举一反三(10分钟)

案例讨论完成之后,选取贵州梯田、红色旅游、冰川旅游等题目,分组思考所给案例的开发条件评价,对每组学生给出的答案评分,检测学习成果,提高迁移能力。所选题目尽量是新颖的情境,运用学生通过讨论新建构的知识结构分析和解决题目问题。既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考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在分析每组成员题目答案时,注意学生答题的规范程度,培养学生用新建构的地理语言表述地理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整合教学资源,选取有实际意义的案例,将地理课转变为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知识,将地理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地理实践之中,真正体现选修课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实践能力。

第3篇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对有趣的“教与学的矛盾现象”。许多教师认为:“必修二模块课本条目清楚,内容简单,学生自己都能看懂,没有什么讲头。”通常的课堂模式是:前半节梳理知识点,后半节时间留给学生背书和做练习。许多学生却感觉:人文地理学起来容易,用起来难――好比手中的一件件工具,对它们的零部件组成和作用了如指掌,可就是碰到问题不会用!

几年前,一次考试后与学生课下交流,几位学生的话让我深受启发:“自然地理的一个个知识点很清晰,看到题目后头脑中立刻能反映出考查的知识点,答案比较确定,得满分不算困难。人文地理学的时候感觉比自然地理容易很多,但题目不好做,尤其综合题――一看就会做,做好不容易,是考试中最易丢分的部分。”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易教易学的知识,学生却不会用?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

一、将必修一与必修二两个模块进行差异比较,寻找二者知识体系的不同,从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自然地理体现了理科特征。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动态模拟能力,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重视培养以上能力的同时,要达到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目标。因此,必须把原理和规律点拨到位,让学生理解透彻。

人文地理则体现了文科特征。它来自于生活,经提炼总结后成为系统的知识和理论。这也是学生感觉人文地理亲切易学的原因。但生活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不断变化的;人文事物之间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的连续性。培养学生“筛选提炼信息―整合信息寻找规律―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人文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

教师若以必修一的教学目标来衡量必修二的内容,必感觉浅显易懂、缺乏亮点。实际上,必修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更广阔的视野观察社会,以一双慧眼发现生活案例,用一颗慧心组织素材应用于课堂、回归于生活。只有教师首先做到拥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才有可能把人文地理讲出彩来。

二、在必修二模块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案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魅力

很多学生难以将人文地理的知识学以致用,根本在于对其只是肤浅的“知道、记住”,而不是在对真实案例剖析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成为人文地理教学中最常规的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能够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小试牛刀”的快乐,是巩固知识、检验学习成果的好方法。小到“材料分析”,大到“寒暑假课题研究”,都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学习人文地理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观察社会、认知生活的方法,提升了人文素养。相信这就是人文地理令师生乐此不疲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

第4篇

【摘 要】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但在高中地理必修实际教学中与教材配套的《地理地图册》应用不多。文章通过案例呈现《地理地图册》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并总结了结合《地理地图册》辅助教学的几个建议。

关键词 应用;地理教学;《地理地图册》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87-02

宋代学者郑樵在《通志》中有言:“图成经,书成纬;一经一纬,错综而成文。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读史要辅以历史图册,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图文结合更是开展地理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普通高中《地理地图册》的教学使用现状概析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都会向学生说明地理图像的重要性。从现行中学地理教材看,其中穿插了大量如示意图、统计图、地形图、景观图等各类图像,且图文信息转换题在近几年各省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升,从了解、理解、应用、分析等认知层面上考查学生的地理分析综合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用地理图像辅助教学。但在现今的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在区域地理知识讲解过程中比较注重对地图册的使用,而地理必修课的教学中,大多数的地理教师偏向精心研究课本中的文字、图片,却很少使用高中《地理地图册》并深入挖掘地图册中相关图像的信息,且由于近年来多媒体在学校的普遍应用,《地理地图册》更是被搁置一旁,淡出地理课堂。所以,如何运用普通高中《地理地图册》实施有效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地理读图、析图能力是地理教师必须加强研究的课题。

二、运用高中地理必修地图册的必要性分析

1.地理必修地图册的特点与优点。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地图册》为例作探究,该地图册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从结构上看,大体分为:序图、图册主体内容、附录三大部分组成,整体编排规范、系统;二是从内容上看,图册内容与教材密切配合、互为补充,是课本知识的深入和延伸。图册对教材内容从多个角度、以多种形式做了进一步的完善、补充和延伸,编排上也与教科书严格一致,便于学生同步使用。三是从图像上看,图册图像系统完整、类型多样,采用了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多种图像类型相互配合的形式,共同表达地理内容。四是从文字说明上看,图册针对有些图像适当做了文字说明,图文并茂,便于学生读懂图像所阐明的地理要素及对图像的理解。总体上看,高中《地理地图册》设计了大量可视性强且生动形象的图片,旨在使课文深奥的知识浅显化、隐性的道理直观化、抽象的经验形象化,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新课程理念下,地理课程标准的呼唤。《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之一是“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地图册》指导学生解读图表材料,鼓励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帮助他们获取地理有效信息,达到培养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

3.地理学科特点要求利用地理必修地图册。地理是一门集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的学科,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要具备比较强的思维能力。这种学科特点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还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如分析与综合、概括与归纳、分类与比较等能力的培养。而这类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图像系统进行表达说明,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读图、析图才能有效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系统,每一课中的地理图像比较独立,缺乏课与课之间的地理图像信息内容的连贯性,直接导致很多教师在课文讲解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借助地理图像解说地理原理上没有足够重视。即使是有部分教师结合教材中地理图像或是利用其他地理图像的辅助工具来进行教学,但缺乏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地理图片中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不能发挥地理图像在教学中应起到的作用。

三、地理必修教学中运用地图册进行有效教学的应用实践及建议

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在教学中如果只靠教材的有限图片及文字材料,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掌握,而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地图册》是专门为地理教学而设计、编绘的一类教学地图,同时考虑到地理学科特点,将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如何对地理必修地图册合理科学使用,就需要地理教师适时、适当地结合对地图册所示的图像类型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学会“按图索骥”,达到所设想的教学效果。

1.应用实践案例。案例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主,必修一教材主要引导学生从初中了解的自然地理要素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探究其规律及成因的理性认识,属于高中地理较难的知识模块,必然要求地理教师按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运用比较直观、形象的图文资料进行教学,使学生更易掌握自然地理要素的规律及成因,达到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一定思维能力的目的。下面是笔者在地理必修一教学中利用地理地图册辅助地理教学的实践案例。通过以下几种应用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地理分布成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中对有关季风环流的知识,教材中的图片只是对比呈现东亚地区的冬夏季盛行风向的变化,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季风环流对大陆东岸地区气候的影响,但对大陆西岸为什么没有形成季风气候却不能形象说明,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季风气候分布上的理解,单纯靠语言引导效果不好,关键得靠地图进行形象讲解。必修地理地图册中第20页,根据此部分知识呈现的是更为完整的“世界1月海平面气压和风”“世界7月海平面气压和风”分布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这两幅图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引领学生看地图:“亚欧大陆西岸为什么没有形成季风气候?东亚季风气候为什么最为典型……”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仔细阅读地图可以很快得出结论:从气压分层设色上看,亚欧大陆上的冬季形成的冷高压和夏季形成的热低压都比其他大陆上形成的冬夏气压中心更为强劲,东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大;从风向分析,冬季亚欧大陆西岸的盛行西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对比从大陆冷高压流出的吹向海洋的风,盛行风向更为强劲。就这样,通过地图,可以深化学生对季风气候分布上的认知,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影响风力大小因素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

(2)提供材料情境,化地理抽象为具体。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影响中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的知识。教材以景观图辅以文字来阐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如教材P8 图1.7 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中第三幅提供的是煤炭图片,辅以“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的文字说明。这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对抽象的认知,教师应该结合必修地理地图册P8中的“煤在形成过程中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示意图讲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农村沼气是怎么形成的?”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学生更易消化吸收。

(3)巧用图像类型,注重地理能力培养。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中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需要学生把握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于此部分内容,教材呈现的是简单的文字说明及在二分二至日光照侧视图中显示不同节气同一纬度昼长数值,以读图思考形式引导学生从数值中看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大部分教师讲解此部分知识会结合动画演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在课堂上结合动画讲解形象生动,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使用地理必修地图册,对此部分内容的讲解,地理地图册呈现太阳光照示意图,不同节气、不同形式呈现昼夜半球分布情况,利用不同光照图形判读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对加强学生图形转换方面的认知、掌握一定的读图、绘图技能起到一定作用。

(4)提供活动平台,培养自主学习。普通高中《地理地图册》的知识性和实用性很强,图文并茂,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实践提供了理想手段。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内容,教师可以概括说明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模式,引导学生根据地理地图册提供的图文情境自主学习、归纳,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列举其他体现要素间联系的案例,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结构的形成,同时使学生学会了信息的处理,思想的交流,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2.有效利用地理地图册的几点建议。

第一,要引导学生掌握解读图像技能,有效利用必修地图册中的各类地理图像。即教师要适当让学生接触多样图像,掌握其判读方法,指导学生在充分提取地理地图表面信息的同时,引导他们进行综合概括,从而进一步认识地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启发性、多样性和针对性的图片进行适时、适量地运用,配合地理教学。地图册内容丰富,图片类型齐全,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地图配合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讲解,确保一堂课既连贯又不显得冗繁复杂。

第三,将地理地图册应用于各个教学环节,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中跟读、课余复习。地图册被称为“第二教科书”,图文并茂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配合使用,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普通高中地理必修《地理地图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提升价值情感的学习方式之一。地理教师应该科学合理、有效利用,从而达到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薛松松.挖掘图文信息拓展教学功能——谈地图册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43.

[3]杜鹃,王俊友等.我国高中地图册的特点及存在问题探讨——以人教版地图册为例[J].地理教育,2012:58-59.

第5篇

一、乡土地理的基本概念

在高中新课标中,乡土主要指中学所在的县一级区域或省一级区域;乡土地理主要指中学所在县一级区域或省一级区域的地理知识,例如位置、地形地貌、矿物质、气候、植被、交通和产业分布等知识。

与初中基础理论相比较,高中地理知识与理论更复杂深入,许多高一新生还不适应全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尽管教材中有设定具体的案例帮助其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然而这些案例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十分有必要。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与乡土地理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兼具开放性与互动性的新型教学方式。首先,它需要教师进行周密的策划与准备,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从而通过小组成员与小组间的互动交流完成对知识点的反复学习。再次,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发散思维。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课堂讨论进行分析总结,并做好必要点评与补充。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新课改要求自主学习部分内容,再使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全面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提供学生有关我市的自然地理各要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我市的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水文和气候等特征,从而总结出以上诸要素之间的显性与隐性关系,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促进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材料为载体,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的符合新课改思想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肯定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是指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采用科学的分析办法,探讨某一地理现象、解决某一地理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教学步骤是:首先,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主题。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数据分析。再次,教师要安排学生做好最后的总结活动。例如,在上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了解必要的基础内容,再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提供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我市区的人口分布、市区规划与经济增长值等数据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我市区的人口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城市功能区分布情况和经济发展趋势等总结性信息,从而得知以上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促进学生对人口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

(三)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旨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它包含多种方式,例如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观测、调查、考察、实验与评价等活动。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根据学生知识能力与应用分配任务。其次,教师先行考察路程实况,并准备好纱布、消毒水与创可贴等紧急医疗用品,以及放大镜、指南针等必考察工具。最后,在考察结束之后要组织学生分析考察结果,并总结此次考察的心得。例如,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人教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有关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中学附近考察其地形地貌、土壤、水文与植被等环境要素。

第6篇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课堂长期以来使用的主要是“讲解―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较多的学生比较迅速地、有效地接受较系统完整的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结构,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得到发挥,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认识过程的特点,对传授知识来讲,效率较高。但这种模式“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如何构建基于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呢?

一、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地理“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促进其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为:提出要求――独立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结。

在教学策略上,一般先由教师提供自学材料及要求,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始终只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活动中给以启发指导,重讲要领、要点和关键,最后在教师辅导下,学生自行完成练习。教学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教学更加具有弹性和针对性。

例如:人教版必修二“农业区位的选择”教学中,我首先提出自学要求: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除这些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是一成不变的吗?这些问题的多数答案在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读书自学,边看书,边思考,边勾划重点,并试着归纳总结本节的知识结构图,形成系统知识网络,遇到疑惑不解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待教师讲解、答疑。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避免了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学只重知识不重能力的弊端。

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地理“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围绕一定地理问题组织教学,强调提出问题和质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强调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来解决问题。其理论依据是:人们的认识是起于问题的发生。“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为:创设情境、产生疑难――确定问题、引发思考――运用材料、推理论证――展开讨论、寻求答案――进行评价、深化总结。

在教学策略上,主要是:(1)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或者由教师提出,问题要有不确定性,能够引发思考,激活思维;(2)以学生讨论为主,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3)注意在论证问题时所使用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4)问题本身及其结论都可以是开放性的,不强求达成一致的结论等。

人教版必修二中有“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煤城焦作出路何在”、“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等问题研究课题,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更牢固而深刻,而且使他们学会探索研究、迁移应用的方法,有利于培养钻研精神和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案例――探讨教学模式

地理“案例―探讨”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对地理案例材料进行研究为主要特征。其理论依据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学生直接参与发现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只有学生亲自动脑、动手,而不是被动地听讲,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有效的信息知识,并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能,积累学习的经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要对案例中的文字材料、图表资料进行辨析、判断、推理等过程来获取知识,掌握处理各种地理资料的方法,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案例―探讨”模式的操作程序上可分为:确定案例材料――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辨析材料、质疑验证――得出结论、总结提高。

在教学策略上,主要是:(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要采取开放、民主的态度,要以学生为主体;(2)提倡对材料进行大胆质疑、比较和综合运用;(3)结论虽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探究方法和途径,使学生能够把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合理的论证;(4)注意把案例材料的研习与知识结构的建立联系起来等。在教学实际中,可以用整节课的时间进行案例资料的研习和探讨,也可以在一节课的某个阶段进行。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引导性和促进性的,是帮助学生克服研习时的困难,而不是代替学生进行探究与思考。

地理新教材中有丰富的案例材料,如,人教版必修一中有“太阳风暴袭击地球”、“黄河三角洲的发育”、“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等,为我们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前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也常常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四、参与――活动教学模式

地理“参与―活动”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是学生自由度最大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校教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联系。教师先提出总的教学课题作为任务,学生在围绕这一课题的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开展模拟性、尝试性的探索和研究活动,最后由教师总结评论。“参与―活动”地理教学模式的程序为:提出课题――设计活动――收集材料――研究课题――总结评论。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使学生从比较被动的学习过渡到学会学习,对地理学习养成浓厚的兴趣和很强的独立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又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尊重学生的意愿,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不仅有利于学生动机、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重视教学的进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只注重学习的结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知长智和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但这种模式的应用对教师的要求高,难度大,也用时较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性地使用。

参考文献:

[1]倪刚,滕春惠.中学地理教学模式初探.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05.

[2]许瑛.地理教学模式探索.常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6期.

第7篇

对于高中老师而言,现在都要求写论文评职称,特别是对于研究成果看的越来越重,关系到老师的收入。对于高中地理老师而言,地理课作为高中生的必修学科之一早已拥有了悠久的历史,如今的高中地理不仅涵盖内容广阔,而且还是一门文理兼容并且与社会热点结合紧密的课程。

在对话教学讨论激烈的现今,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也十分巨大,对地理教学工作者自身的学科基础知识,社会热点分析能力,以及教学技能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话教学中,地理教师需要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然而,并不是所有地理教师都能够在课堂上轻松地运用对话教学。课业进程和升学考试等多重压力使得教师很难兼顾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同时高中地理课程又是一门发散性思维很强的学科,面对不同的学情,对话教学的实施很有可能会遇上各种问题,比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无法得到控制,教师与学生由于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使得无谓的话题占用了上课时间,导致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等情况。其次,现在的学生面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理解会形成价值观上的偏差,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教师在学习生活上没有做到及时正确合理的指导。

为了有效地调查当今地理课堂对话教学的情况,笔者翻阅了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际的教学,采用访谈分析方法进行整理研究。教师访谈的内容总结为以下四点:(1)采用对话教学时如何展开师生对话?(2)如何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3)如何引导学生,使讨论不偏离主干内容?(4)如何加以正确价值观的渗透?首先,在如何开展师生对话方面,受访地理教师认为需要依情况而定。课堂师生对话以问答为主,而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没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情况。因此在备课时就需要提前设置问题,并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从而预定下问题的难度;在上课过程中,根据现实情况对难度进行适当调整,防止出现无人应答,无人能答。若学生对问题表示费解,则将问题拆分为若干步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循循善诱。最后再进行课后的教学反思,找出课堂对话过程中学生产生错误的关键,也就是对某方面知识理解的偏差,在之后教学中加以调整。其次,在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方面,受访教师均表示,课堂讨论得以开展的前提是学生对知识点有一定的认知与熟悉。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讨论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安排小组讨论。故而课前准备工作需要合理设置讨论的问题而且要求学生对讨论的内容必须熟悉。讨论形式一般以小组形式或者同桌之间进行,由代表发言,采用适当的奖惩制度,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再次,对于课堂讨论的控制方面,受访教师认为,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需要深入学生中间,深入小组中间,了解各方面意见,以便当发现学生讨论方向发生偏差时能够做到及时的引导与指正。最后,时间一到及时停止讨论,听取各代表发言,然后做出总结。总结包括明确被讨论的问题,同时对学生得出的不同结论进行点评,最后归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最后,在如何使得学生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较多年长的教师对此主要采取传统的说教模式,结合实际例子,以情感化,并且集中向成绩落后的学生进行课后谈话。而年轻教师的方法则是为学生播放有关图文影片,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观自己体味。

教学实践总结,以湘教版必修一为例,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二章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以及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分布的影响”等,相较于传统的说教形式的教学,这些章节在进行对话教学后,更容易达到地理核心素养所提出的要求。(1)将“对话教学”实践于课堂的教学案例举例。以下笔者将以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的思考活动为例,安排对话教学过程。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讨论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地形条件。围绕活动提出的问题,笔者将首先安排知识点的回顾,包括了聚落的定义,地形的分类,以及地形与聚落的关系。在主干清晰的前提下,保证学生对于问题的认知不偏离主题,这也是学生能够有效地切入思考的前提。其次,通过阅读案例内容,同时在课件中展示丽江古城的分布图,包括四周的地形地貌,古城内的交通情况,河流分布,聚落分布特点等,引导学生从大的地形分区角度审视丽江古城,同时通过具体微观地形比如玉龙雪山,金虹山,狮子山,东、西两面的地貌情况的研究,进行有限时间内的小组讨论。期间,教师深入学生中听取各方讨论内容,并且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讨论结果,评价结论价值。通过活动讨论,激发学生对城市建设的热情与才华,同时做出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促进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从成为优秀高中生到成为国家今后发展的栋梁,更好地建设国家发展家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2)对教学案例的评价。该对话教学的优点在于,设计提取了比较典型的聚落,正是由于丽江古城闻名于耳,一部分学生对该古城甚至有过亲临,因此,该案例的提出能够很快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同时,从学生心理角度,激发学生的古镇情节,将原先比较虚拟的知识点引入现实并且熟知的古镇,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由此更好地纠正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等问题上的思想观念,树立学生内在热爱祖国山河的价值观。通过这么一个活动,不仅在知识点上对学生进行了强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提高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不但达到了“知识与技能”的把握,同时更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进行了深入,真正做到了三维目标的全面把握。相对仅仅强调该活动所涉及的知识点,更加体现了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不足之处。对话过程包括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而学生自我的对话并没有彰显出来,即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探究,反思总结经验。独立思考的过程正是追求真理的过程,学生勇于自我探究的能力才是追求真理的勇气。因此,对话教学的过程应多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答案质疑,并引导学生从对话中汲取思想养料,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思维是从思考开始,经验是从反思寻得,学会自我对话,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与技能。

本文通过研究对话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现状,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对话教学,得出对话教学的优势作用。并且通过实际对话教学案例分析,将地理对话教学应用到课堂中,并且更好地渗透入了新课标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根本上内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社会看法,达到新课标提出的学生发展要求。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地理;复习工作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25-1

1.吃透课程精神,树立课程标准意识,跳出题海,立足基础,指导复习。

我们教师要吃透课程精神,课程文件主要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江苏省地理学科高考考试说明》(以下简称“省标说明”)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简称“省标要求”)。

虽然教师不直接使用课程标准上课,但对它有正确的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分析”“举例”“说出”等)是针对学生说的。这些行为动词的使用实际是起到降低教学要求的作用。

“省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标准”。二是“学习要求”,主要是依据各项标准提出的具体学习要求。三是“教学建议”,主要是就各项标准如何实现课程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活动建议和教学说明,并对某些标准的教学范围和教学深度进行了限制。

“国标”、“省标说明” 和“省标要求”在命题指导思想、编排结构、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题型示例等很多方面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其中“考试内容”部分,“国标大纲”只是考试要点,但“省标说明”不光有考试要点,还给出了具体的考试要求。如:“国标大纲”中“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在“省标说明”给出了具体的考试内容要求是“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2.树立新的教材观,解决“用教材”还是“教教材”的问题。

专家指出:地理教材不是教学的依据,更不是考试的依据。教材的核心内容都是依靠新课标编写的,高考命题依据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针对教材版本比较多的状况,我们需要对教材教学有效的整合。

比如:课程标准“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我们脑中有了“课标”意识和“考试说明”意识,这样,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可以将课程标准用作宏观的指导来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同时,利用课程标准把握课堂教学的深度、难度和考试范围。

另一种是同一课程标准在不同教材中的差异。有表述差异的:“人口增长模式”取代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也有呈现方式的差异,比如:鲁教版“西气东输”出现在小字当中。

还有一种是课程标准中有,我们使用的鲁教版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比如:“产业转移”在我们使用的鲁教版教材上没有详细内容。不能因为教材没有就不介绍,或者一带而过。我们需要对照课标加以补充。人教版以“东亚产业转移”为例,从三方面展开:一是产业转移的概念,二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三是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湘教版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选用近十年来我国产业转移案例加以说明。二是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简单提及迁出区的产业升级、迁入区的环境污染等方面。我们在选择教学时,可以将两种版本整合,选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3.整合具体的知识点,准确把握教材结构,构建知识体系。

一是纲本对照,在各种版本教材中进行“大搜索”,找出知识点在《大纲》中条目的位置。比如:“人口知识”在鲁教版教材中,相对集中的是在必修二“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中,但必修二第二单元“城市化及城市(城市群)的区位”等知识也可以说是人口知识的另一种表达;必修三“环境问题与可持续问题”中也有与人口有关的内容。另外,人口又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因此高考人口问题多与现实社会中人口热点相关,如:“民工潮”“民工荒”“最新人口研究成果――人口红利(或称‘人口视窗’)”,透过这些热点素材来考查考纲中要求的知识,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关注实际,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当然高三学习时间有限,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关心,并不要求穷尽所有这些问题的方方面面,而是要思考这些热点怎样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这是我们地理学科对待热点问题的共同态度。

二是构建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结构优化的问题

按照高考考核能力要求,结合知识点本身的特点,重新整合知识(一般用网络结构来呈现),以求一个更“逼近”高考的知识体系。

再次,具体分析教材的某一章或单元的知识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确定本章或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比如我们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就是典型的对知识点的一个重新整合。

4.整合教材中案例,突破教材重难点,激发学习兴趣。

从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各种资料来探究地理问题,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区域发展的基本分析方法”。高考试题的材料多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等人类重大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并不是对教材的重新呈现,而是考查学生在新情景、新材料中,运用地理原理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教教材,不是让学生关注教材上的案例本身,而是通过案例分析,学会用相关的地理原理来解答类似的地理问题。

第9篇

关键词 地理环境 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1教师应注重分析教材

很多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普遍感觉知识体系不够完整,比较零散,但其实新教材的逻辑结构并没有变,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教材。

1.1对地理教材的整体分析

分析研究教材的总体结构,不仅可以全面了解教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认清教材的整体功能,从而为正确使用教材打下良好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从整体上认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才能从知识方面居高临下,深刻地理解教材的逻辑结构,作到深入浅出。

1.2对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

对于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全面完成教学任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地理2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模块,它是前一章中人口迁移内容的延伸,也与后面工业、农业生产活动和交通运输方式等内容密切相关。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第一节主要介绍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第二节介绍了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第三节介绍地域文化的含义及其对城市的影响,是对前面知识的拓展延伸。三节内容层层递进,逐步深化拓展。

教师只有深入分析地理教材结构,理清教材的编写思路,把握教学内容的呈现特点,才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由浅入深、从简入繁、循序渐进,由生活情境发展到知识体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生活情境

2.1充分利用教材“探究”系统

中图版教材中正文系统与探究系统在编写中独立并列又相互结合。每节节首的“探索”,有地理图表、地理实验、地理材料等,是对整个内容的教学起到一个“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炼概括、拓宽引伸,其实就可以作为很好的新课的情境导入。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地理图表、漫画、故事、谜语、视频、游戏、实验、多媒体展示等都可以成为地理课堂上的情境导入。

2.2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生活情境的创设其实就是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地理表象。华东师大陈澄教授认为,获得地理表象可通过教师语言描述、直观展示、野外考察等方式。如在讲授“地球的结构”时,教师可用剥鸡蛋的实验来把鸡蛋和地球的分层现象做对比;在学习天文学知识时,可去天文台进行观察;学习水文知识,可去做本地河流水文特征的观测、调查;学习地质学知识,可去野外实地考察地形地貌。广阔的宇宙天地,美丽的山川河流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所需的地理表象,成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为新的认知结构的意义建构提供基础。

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生活情境使地理知识从经验的、个别的事实逐渐向科学概括化的方向进展,使学生易于接受,并形成对地理知识的完整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的效果。

3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3.1利用教材栏目指导学习

中图版地理教材在每节的探索活动下面,设计有小栏目“学习指南”,它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提示了本节的重点,并对学生学习方法做出提示。如,地理1第二章第二节“水的运动”,提出了“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运用地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三个问题,这不仅提示了本节课的三个重点,还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提供了建议。旁边的“提示”部分要求“边阅读边总结水循环和洋流的分布规律又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学习本节知识做出指导。教材中的很多栏目设计都极富新意,“思考”是对知识点认识的深化,“阅读”是对文本内容的补充,“案例分析”是对重点知识的拓展延伸。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栏目,把地理主干知识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树。

3.2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

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和发展认知结构,教师备课时就要把地理知识整理成“点、线、体”知识结构体系,上课时按顺序、分层次展开这个知识结构体系,有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条理化、整体性等思维能力。每节课的小结,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也可以要求学生整理知识清单。

第10篇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通过两年高中地理学习,学生能掌握和记忆大部分地理知识,但是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一般具有散、碎、乱、少、混等特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不一定清楚。常规大纲型复习中,归纳知识常采用大纲形式进行提炼,形成若干小模块。以河流为例,相关知识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中,按大纲形式归纳如图1、2、3所示。

利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炼知识,更能由一个主题层层深入,培养横向和纵向放射性发散思维,尽可能地联系更多的知识,充分融合教材内容,进而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样以河流为例绘制思维导图(图4)。

思维导图复习模式由面到点复习,不但能把大纲复习要点覆盖,而且能利用面的延伸,将庞杂的知识点有机联系,且可以细化知识点,不断延伸并与生活现象结合,有利于学生系统复习、深度思考,激发学习内在动力,主动参与高三地理复习。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三复习策略

1.思维导图在预习和总结中的引领与拓展作用

预习被很多教师认为是教学中最容易操作的环节,一般是将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前自行完成。不少学生将课本对应复习提纲的知识导航,一一照搬填空,没有查阅资料、认真思考,这样的预习非常低效。预习实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己能看懂的知识,更要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困惑,了解知识空缺,提出学习疑问,有的放矢进行深化学习,让地理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环节有效引进思维导图,使学生的预习更有新意并取得效果。例如,根据教学内容找出关键词“洋流”,要求学生绘制相关思维导图,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头脑中知识的储备量,更好的查漏补缺,纠正错误信息。

教学最佳效果是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灵活使用。利用思维导图在课后引导学生强化复习,可串联知识之间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例如,洋流复习结束后,利用思维导图完成相关知识体系构建,并可继续添加和延伸其它知识(图5)。

2.思维导图在区域复习中的统领作用

区域地理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重难点,难在要将所有学习的知识落实到一定地域中,并与区域实际结合。复习中要求学生记忆大量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包括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资源、农业、工业等知识。大多数学生采用死记硬背方法,既易忘记又易产生倦怠感,学生处于被动和压抑状态。思维导图让人耳目一新,且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综合纷繁复杂的信息,让学生从整体性的思维角度去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及成因。例如,学习“俄罗斯”可以采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归纳,发散思维活动(图6)。

3.思维导图在提升思维能力中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实行以来,很多教师抱怨,教的知识未考,考的没有教,使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实质也就是考、教分离的现象。纵观近几年地理高考题,题材新颖,关注生活,侧重对图示地理信息的解读、分析和推理,偏重对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灵活运用,反映学生的地理思维过程和考查认识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2015年全国卷Ⅰ第36题:卤虫生存于高盐海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图7)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第11篇

【关键词】地理 教学模式 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72-02

本人是一名地理教师,就地理教学而言,对于课堂教学模式略有想法,案例及想法如下:

案例一:

地理新教材无论是从知识脉落,还是从内容设计,其变化都是显而易见的,其内容变得更加灵活有趣,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知识难度有所降低,但知识广度却略有拓展。比如必修Ⅲ中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说起来无非是对某一区域进行区位分析,主要谈的是区位因素问题。地理中的区位因素问题无非包括两大要点,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知识难度不大,但涉及的面却很广。教材中提到了中国、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多个地区,这样学生要想透彻地对各个地区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就需要了解包括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农业、人口等多方面的问题。这样,教学内容的广度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教学难度,虽然所谓广阔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地理中都涉及过,但对多数学生而言,仍然如同新知。如何教学才能有效,就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一下教学方法,知识点要备,但教学方法更为重要。

在讲这章课之前在网上开一个博客“视野吧”,让学生都能登录到这个博客,让大家把对这章课查阅的相关资料都传到网上,当然教师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总结,然后,每次在上课前开展一次课前五分钟总结活动,充分运用五分钟时间向大家介绍这些资料,并评比,当然这个评比结果是大家课前在网上对各位查资料的同学的评比结果。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还可以督促学生在课下学习,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促进教学相长,有一举两得的功效。

案例二:

我的课堂我作主,新课程下的课堂更为灵活,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完全把自己的想法应用于课堂,多种互动的教学方法随意使用,如讨论法、辩论法、小组合作探究等等,在讲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II《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节前,我看了一场大学生辩论赛,突然在备课中灵光一闪,也决定采用辩论法教学,促进课堂上互动的生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懂得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这样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有所启迪。在这个基础上,本人想了一个辩论题:“城市化进程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把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两组,当然备课过程中本人也查了很多相关的内容。几个班讲下来,发现不同班级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有的班级发言的较多,见解也很多,辩论很有成效。然而有的班级,使得本人不得不唱独角戏。通过在不同班级的辩论结果,本人意识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不同班级教学策略实施的可行性,当设计出一种教学方法之后,一定要对其方法,对不同班级进行可行性分析,就如对于不同倾向的班级一样,对理科倾向的学生趣味性的培养较为重要,而对文科倾向的学生当然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一些。

案例三:

课堂的气氛是否浓烈,学生的投入是否到位,课堂教学是否富有成效,都取决于教师的精心设计。记得在地理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环境》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备课过程中的导入这一环节我曾经这样设计过:让学生畅想一下学生心目中的城市与环境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在学生畅想过程中放一段轻音乐,把学生带到一个温馨轻松的环境中,幻想一下大家心目中理想的城市与环境,任其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大约给三分钟时间,然后结束音乐,请几位同学来讲一下他们的想法。起初觉得从这个导入环节,一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然而上课实施的时候却真的与想法不太一致,音乐一起,学生关注的不是我放音乐之前提出的问题,反而有很多学生问我:“老师这首歌好听,是什么歌?”“这是……”大家的注意力全部转到了音乐上,而忽视了我提出的畅想,让我真是哭笑不得,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最终竟然不了了之了,反思之后,总结出音乐的运用真应恰到好处,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设计师生双边活动时不能花样太多,显得华而不实,影响了教学效果。

案例四:

以往的课堂是要求学生安静地听、默默地思考,而如今的课堂中安静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这种新课程的要求。为了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往往想到各种手段,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上课讲点有趣的故事,开个好玩的玩笑,让书本知识生活化……可是有时候却是事与愿违,课堂气氛的确活跃了,然而,在过于活跃且喧闹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究竟能不能达到课前所定的目标呢,结果也不得而知。作为教学经验欠缺的教师,对于所教的班级较差的教师,“热闹”似乎是课堂教学的大忌,如此热闹的课堂会成为学生自由的天堂,课堂内容的学习却也在大打折扣。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保持“热闹”,又能和谐、有序,“闹而不乱”,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我相信达到这样的境界还需要时间的厉练。

案例五:

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才能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地理学习分为几大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要有图在心,但是这个图包括世界的,包括中国的,包括各个地区,各个山脉,各条河流……东西又多又杂,记忆起来十分繁琐,这个时候就要求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勤动脑、勤动手;耳到、眼到、手到、心到等。比如对中国山脉的讲解,教师会在黑板上画中国地图,画经纬线,同时要求学生在黑板下也一起画,最后和同学一起在所画的图上标示出山脉,这一系列的画,真的让学生动了起来,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同时,学生可以在看教师画的过程中记一次,自己画的过程中再记一次,这样就可以有两次的记忆,课后还可以再以图作为复习材料,加深学生记忆。

第12篇

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他是学生们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那么高三地理开学教学工作计划该怎样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地理开学教学工作计划2020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地理开学教学工作计划(一)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教学要面向高考,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要求的过程中,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

二、教学要求

1.教师必备的教材和相关材料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二、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选修;初中地理1~4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2020年、2020年、2020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新课程卷和广东省地理单科试卷等其他省市的高考试卷以及对高考试题的试卷分析。

2.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

3.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多渠道的获取知识,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以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为本校和全区的高三地理教学创出佳绩。

三、各阶段复习要求

全年度的高三复习分为四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知识内容、指导思想、目标要求。

第一阶段:

时间安排:开学--第一学期期中

指导思想:明确高考要求,进入复习状态,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

教学任务:地图知识、中国地理(与高中地理必修三相结合)、世界地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注意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的落实,明确单元知识体系、认识知识点间内在关系,避免将知识点零碎的罗列给学生。

目标要求:落实区域位置、掌握区域特征,学会用综合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对比的方法复习世界区域地理的内容,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和区域差异。学会找出事物共性和差异性的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第二阶段:

时间安排:第一学期期中--第一学期期末

指导思想:在系统复习、落实基础同时,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适当强调灵活性,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建立,能做到纲举目张。各校自命题的阶段检测以检测基础知识的落实为本阶段的目标。

教学任务: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前三个单元的复习。

目标要求: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学习和落实,各校自命题的阶段检测以检测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第三阶段:

时间安排:开学—广州一模考试(3月7日)

指导思想:以自然、人文、专题复习的全面复习为主。在某一区域范围的基础上,会进行相关的自然、人文相关知识的综合复习。明确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大核心问题是本阶段复习的主线。

教学任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高中地理必修二后三个单元,一部分是专题复习。运用知识结构,在知识块的基础上进行知识间的横向联系。(第一轮复习结束)

目标要求:达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具备结合实际进行自然、人文、区域特征的分析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适应高考。

第四阶段:

时间安排:某一模考试以后

指导思想:提升能力(二轮专题复习),查漏补缺(三轮复习)

教学任务:检查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漏洞,查漏补缺,进行答题训练。回归基础、回归课本,不要盲目的让学生做过多、过难的试题,要根据学生的层次水平精选练习题。认真做好每次的试卷分析。

教学任务:通过做各区县的模拟试题发现问题,针对查出的问题进行重点的突破和练习,不要再做大量的、重复的、已会的试题,巩固基础知识,完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进行答题的强化训练,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充分的知识准备迎接高考。

高三地理开学教学工作计划(二)

一、学校、学生基本情况

学校从高一直至高三都是没有晚自习的,实行完全走读制。高三暑期也未补课,今次开学以来有可能根据学生的要求,周六开辅导课。学生目前是从7:20-18:05在校学习,其他时间段在路上、家中学习和休息。就学业水平测试而言,文理科重点班的地理平均分为41分(满分50分),普通班平均分39分。由于学测难度相对较低,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情。高二学期,花了近一个半月复习区域地理的地球、地图与世界气候,二个半月学测复习。暑期布置学生自己依据地图册和区域地理书复习世界地理部分,本学期开学即测试,及格2人。学生对已学的必修123基本遗忘殆尽。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二、可实现的目标

针对学生基础及其理解、接受能力,应以基础、主干知识教学为主。文化课考生,部分文化课考生高考分数目标为75%-85%,大部分考生为65%--75%;艺体生而言,地理得分锁定在65%--75%,艺体生中美术生和部分音乐生,基本上从9-12月都在专业课集训,真正文化课的复习应从2月开始,加之放假15天多,主要复习时间应在3、4、5月,时间特别紧,其他门课得分又难,文综锁定200分,地理分数应在70分左右。本学期在1月份才涉及艺体生回校开课的问题,当提前做好预案。

三、本学期复习的主要内容与检测

1.内容:本学期主要复习内容为2020.9.1-10.31完成区域地理的复习,重在读图、填图以及与高考有关知识点的复习,通过检测卷和月考来检测复习情况,强调看图、读图和填图能力提升,强化对相关知识的读背;2020.11.1-2020.1.16复习必修1、2并迎接合肥市一模考试,以合肥市一模考试为风向标,调整复习进度、方法和模式。一模考试结束转为必修1、2复习的补缺补差和必修3复习。(必修3大致2.15-3.12四个星期完成,进行二模考试)

2.检测:自己的试卷随堂考试、月考以及合肥的模拟考试。

四、自我再成长模式

1.基础教学与实践

(1)独立做《五年高考 三年模拟》、《世纪金榜一轮复习》以及《新题策》,结合课标和考试说明整理纸质备课笔记和PPT;

(2)制作PPT、微课视频,通过安徽基础教育云平台、优酷、qq群等进行网络推送,解决重难点,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艺体生学习;

(3)继续结合时政材料开展“拓展讲堂”7分钟微课堂及网络视频教学,将其打造为自己的品牌教学;

(4)通过互联网+的网络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与转变,并推出免费教学和付费教学模式,实现利于自己学生,又服务更大范围学生的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

2.学习与研究

(1)读书、学习:目前订阅有两种杂志,分别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和《地理教学》,需要认真阅读学习。除此外,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著也应花时间研读。大学课本、《地理学报》等书籍、杂志也是提升自己的途径。

(2)实践研究: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相应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值得探索,这种途径可让论文真正落实于实践,而非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此项也为职称做准备)

(3)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场修炼!教师的生命力在于课堂,学生因爱上你的课堂,爱上这门课,再加以适当的指导,学生必然学好本课。通过观看网络视频,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最终成为一流的教育者。

五、实现目标的措施

1.充分备课,合理掌控教学速度、难度、广度,使教学不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能取得最佳效果;

2.课堂40分钟,必须追求效率,同时开动学生的大脑,促进学生动手、动脑;

3.布置好作业和复习,并进行监督和指导,直至学生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复习;

4.全体学生通过考试进行成绩跟踪,部分同学要进行单独指导和严格要求,比如读背书;

5.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

6.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做人始终是第一位,因注重对学生成长的指导。

六、可预见的成果

1.教育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对高考的理解和把握也比过去好;

2.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精彩,教学研究落地并富有成效;

3.学生学习积极、状态良好,朝自己的高考分数目标迈进;

4.培养出一批能够运用地理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人。

高三地理开学教学工作计划(三)

一、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成绩和高二期末考成绩,高三地理备课组的老师们对本届学生的地理学力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一致认为本届学生整体的地理素养较低,基础较薄弱,缺少尖子生,本校学籍学生落后面较大,地理高考备考形势非常严峻。为了有效提升我备课组老师的教学水平,搞好第一轮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订本学期高三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第一轮复习必须紧抓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热点问题应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一轮复习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每位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07--2009年高考题,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月考后集体备课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从这几年的高考阅卷和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审题不到位、答题没有要点也是导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准确审题、规范表述、严谨答题的能力是高三一开始复习老师就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要尽可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

8.落实好每周的有效训练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在网上收集各地的试题,根据教学进度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出好每周的周练题,并对周练的错题进行及时评讲,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