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工学习经验总结

化工学习经验总结

时间:2022-02-08 21:51: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工学习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工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厂矿中专班;探索与实践

一、实践背景

1、企业背景

七煤集团是我国重要的主焦煤生产基地和三大稀有保护性开采煤田之一,现有10个生产矿、六座洗煤厂,是一个集煤炭、化工、建材、电力于一体的特大型国营企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基层管理人才的匮乏不仅会影响到生产,更是安全的克星。

2、学校背景

七台河技师学院的前身是七台河矿务局职工中专和七台河市、矿务局技工学校。职工中专84年建校,有着近30年的依托煤炭行业的办学经验,煤矿类专业齐全。96年以后,随着普通高教的高速发展和扩招,七台河矿务局职工中专的招生也陷入困境。

3、合作成果

从1997年起,我们就开始办厂矿中专班。我们的办学定位是“以涉煤专业为主,突出行业特色,面向社会、服务企业;以提高素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开办厂矿职工中专班。在我省其他职工中专相继摘牌,难以为继或改弦易辙的情况下,七台河职工中专却一枝独秀,依托七煤集团与各生产矿、洗煤厂合作办了采矿工程、矿山机电、矿井通风、计算机应用、发电、煤炭深加工等专业。培养了各级各类煤炭企业专业人才近2万人。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厂矿中专班的毕业生,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工作勤奋努力,能理论联系实际,职业素质高,操作能力强,深受企业欢迎。我们培养的厂矿毕业生90%以上都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及管理岗位,多数为井区长,有的已经成为副矿长、矿长,成为七煤集团煤炭生产一线名副其实的骨干力量。

二、办学过程与经验总结

1、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教学计划

厂矿中专班的教学计划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学校先拿出专业教学计划,企业负责人及相关技术人员根据其安全生产的实际需要提出企业方的想法。经多次沟通,最后确定最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中也会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和调整。课程内容既符合职业岗位要求,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又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基础理论课在课堂进行,实践教学则深入到一线,甚至是千米井下采掘工作面,结合实际生产来进行教学。学生与技术人员一起编制采掘作业规程、供电报告,进行矿井风量计算、设置通风构筑物、调节风量等。将技能培训、综合实践训练做到实处,形成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2、送教到一线,合理安排上课时间

参加学习的学员都是基层和一线岗位的干部和技术工人,他们在工作日很难保证学习时间,我们就送教到厂矿,宁可教师多跑些路,多搭些功夫,保证学员上课时间。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如半脱产或将教学安排在业余时间,尽量不占用学员的工作时间。也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授课,担任实习教师或指导毕业设计。

3、锻炼培养了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

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一直是职业学校的师资建设的重中之重。专业教师通过去厂矿教学,近距离地接触了一线生产,对生产设备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安全生产的现状有了更深入、更细致、更全面的了解。他们除了从事教学活动,也参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并参与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从中练就了过硬的本领,丰富了实践经验,从理论到实践,从书本到生产装置,从课堂到现场,从技术研究到工程应用,掌握了许多平时教学无法得到的知识、经验和信息,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弥补了实践经验的不足,极大地提高了自身实践能力。通过厂矿教学,更多的专业教师离“双师型”目标愈加靠近。有效地优化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

4、构建了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

为确保学员出勤率和教学的正常进行,厂矿中专班由厂矿的职教科长或指定专门管理人员负责学员的日常管理和出勤进行考核,任课教师也对学员的出勤进行记载,并与成绩挂钩。按年级落实一名学员作为班级联络员,及时掌握和了解学员学习情况,征求学员的意见,听取他们对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向任课教师进行反馈和调整。帮助学员处理好工学矛盾,对学员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督促和纠正。为了使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企业的需要,七煤集团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资金、技术、设备、实验实习场所等方面给予各种支持,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5、加强教学评价,完善检查考核制度

为确保教学质量,学校主管领导和厂矿企业领导经常跟踪课堂教学,检查学习内容,技能目标是否实现,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努力寻找适合厂矿班学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学期末,学员要填写教师教学评价表,从教师知识传授、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完成课时情况及师德等方面给任课教师打分。由于班级教学设立在生产单位,学员在上课或实习期间被找回岗位处理相关事情的情况不可避免。我们本着服务企业、支持生产的理念,将学员考试、考核确定为弹性的学分制度。

6、选用和自编相结合,搞好教材建设

教材是坚持选用和自编相结合,打破了传统的以系统理论为基础的教材体系。在教材的选用上专业教师结合培养目标和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以教学内容精、结构合理、知识新颖、实用性强为标准。学校也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要求自编讲义、实验指导书。我们自编的供煤炭类专业使用的教材(讲义),学生反映良好。

厂矿中专班的成功开办,既充分发挥了成人职业教育办学灵活的优越性,又尽可能方便了基层人才培养和煤矿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还相对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培养出的人才“留得住、用得上”,使煤炭企业消除了基层技术骨干和班段长等生产骨干“人才流失”的疑虑,校企双方各司其职,达成了统一的目标,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这种厂矿职工中专班的办学模式也逐渐成为我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手段和理想选择,是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庞旭卿,毛红梅.《基于校企合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绉议》.职业技术,2010.10

第2篇

同志们:

在全段上下深入扎实开展安全大检查活动,全力以赴确保暑期安全的关键时期,我们召开这次表彰大会,目的就是对去年以来段运用工作标准化建设和今年上半年开展的"立标树型"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对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全段干部职工,立足岗位,扎实工作,比学赶超,为推进全段各项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再展作为,再立新功。刚才刘书记宣读了表彰决定,共有25个先进集体和102名优秀个人受到表彰。在此,我代表段党政工团组织向今天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今年以来段"立标树型"开展的工作和成效

自去年以来,全段上下深入贯彻全路和车辆系统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作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扎实开展"立标树型"活动,加大安全风险控制,不断夯实管理基础,使检修、运用、5T等各项工作有了较大提升。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以来,我们利用"安全风险管理年"的推进落实,在去年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对"立标树型"活动进行了再部署、再深化、再推进。半年来,通过日常性的对规对标,不定期的检查督导,抓好问题的通报整改,使"立标树型"活动在车间、班组、岗位层面得到推进和落实,取得较好了成绩,达到了预期效果。

车间层面,打造出了一批以武南轮轴车间、**北南线运用车间上行到达列检作业场为代表的全路标杆典型。

班组层面,涌现出了一批以襄北检修轮轴班组、**修配内钩缓班组、**北动态**西班组为代表的全段标杆典型。

岗位层面,培养出了一批以李宾龙、杜娟为代表的年轻化、"知识型"全路岗位明星,以墨继林、邓生远为代表的"业务型"省级技术能手,以冯锡强、黄焰强为体表的"引领型"全段岗位标兵。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四方面。

一是得益于工作上的主动。今年以来,大部分车间都能够在去年活动开展的基础上,细化了车间"立标树型"活动考评办法,结合车间工作实际,制定了示范班组、岗位明星评选办法,通过扩展岗位明星、示范班组奖励范围,有力地促进了车间的管理工作。如**检修、**修配、**北南线运用车间、直属**作业场在岗位明星、示范班组评选工作中,能够落实岗位、班组定期考评制度,做到了自下而上的层层把关,逐级公示,及时上报,确保了日常考评工作的连续性和严肃性。

二是得益于工作上的融入。各车间将"立标树型"与标准化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相结合,通过活动的开展,确保安全质量全面受控,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如轮轴车间、**东运用车间结合标准化班组建设,建立班组织"十项"管理制度,督促抓好落实;指导班组按照安全风险管理要求,明确班组在安全、质量上的关键控制点,并且制定控制措施。同时各车间严格按照工班长安全责任制月度考核办法,对照考核标准,做到违章必究、考核必严,强化工班长第一责任人作用。这方面做的好的车间有:轮轴车间、**北南线运用车间、武东运用车间、**北运用车间、**检修车间。如**检修车间对检修过程中发生的A/B类质量问题,"一例一单",制定整改措施,指定整改期限,以整改通知书的形式,第一时间下发到班组及相关岗位,由工班长组织责任人员进行分析、落实整改,包保干部协助工班长、岗位对班组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验证,确保存在问题整改落实。

三是得益于工作上的深化。各车间以"立标树型"工作为抓手,进一步规范现场管理,通过外塑形象,内强素质,促进车间综合管理能力同步提升。如轮轴车间通过自行购置并建立职工指纹考勤记录仪,规范职工作息时间,有效减少了作业时间职工迟到早退现象;通过规范职工更衣室定置管理工作,结合日常职工生活习惯及需求,对岗位职工配备了物品存放盒及毛巾外置架等,避免了职工更衣室物品随意摆放等问题。

为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上半年我们组织各定检车间到轮轴车间学习交流,各车间回去后,也及时行动,结合实际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如**检修及**北检修车间结合车间自身特点,有重点的对现场管理工作进行了重新规范和规划,并取得了一定实质效果。**检修车间利用停产期间,自行制作了一批材料存放柜、工具小车等,对现场作业区域以外的功能用地进行了定置管理,对日常设备按区域要求定置存放;襄北检修车间对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帽等进行专柜存放,使现场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运用方面,上半年我们分两批次召开了主任、副主任现场会,通过展示、观摩**北南线运用车间"四查五控十禁止"劳动安全控制法,现场标准化作业,运用技术指标分析台账,使各运用车间对劳动安全控制,一班一列作业标准,运用技术指标分析等各项工作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逐步在各作业场有序开展,进一步提高了运用标准化建设水平。

5T方面,**北、**北动态检测车间根据"立标树型"活动要求,也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重新修订和完善了管理细则,进一步规范了内部管理。认真开展设备无故障运行考核和检修质量跟踪活动,使设备质量和检修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动态检测手段,及时排查设备质量隐患,基本实现了THDS设备质量动态达标。好的方面,如推行设备日常维修质量保证期制度,规定设备日常检修后3天内发生责任设备故障加倍考核,减少了因漏检漏修导致的设备故障。截至2013年5月全段THDS设备共发生设备故障17件,与去年同期相比故障总件数减少5件,压缩停时101分钟。

四是得益于对问题的重视。从这次"立标树型"活动半年度的检查情况看,2012年"立标树型"通报的主要问题都得到有效整改。如**北和**北动态检测车间日常检修计划兑现率较低、日常岗位练兵较少的问题,今年在分管领导、专业科室和车间自身的不断检查、强化监督下,检修计划兑现率较去年明显提高,本次检查所有探测站均未发生日常检修超期现象;两个车间本年度组织的日常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形式、内容多样化,尤其是通过开展故障判断和处理,大大提高了职工业务素质和故障判断处理的能力。再如**北检修、**北检修故障溯源开展力度不大的问题,今年两地都能结合去年安全风险管理控制要求,加大检修防故范围,与去年同期防故能力上升23%。去年下半年**检修、**北检修故障溯源数量分别为25件、28件,2013年上半年故障溯源数量增加至30件、36件。

二、"立标树型"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立标树型"活动是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实施,应该说通过一年多的活动开展,对促进我们的安全管理,强化我们的工作基础,提升职工队伍素质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今年上半年以来,我们将"立标树型"活动与安全风险管理相结合,与标准化建设相结合,与强化岗位责任落实相结合,与职工提素达标相结合,始终如一对照标准,落实标准,强化标准,保持了安全持续稳定,使质量得到较好控制,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职工培训工作有所加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活动开展还不够均衡,部分车间工作推进落实力度不大。如在上半年的检查考评中,发现部分车间对"立标树型"活动不够重视,没有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没有相应的活动措施办法,工作还表现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在具体行动中。部分车间对段下发的标准化班组建设、工班长安全责任制月度考核办法、班组长"提素质、达标准、争标兵"活动等文件要求,没有进行细化,大部分内容只是对段下发文件稍加修改,不适合本车间实际工作的内容,也未删改细化。个别车间到目前连"标准化班组"建设要检查哪些项目、有什么标准还不清楚。

2.在落实"作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方面还有欠缺。

开展"立标树型"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作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全面夯实设备和人员基础,确保安全质量稳定可控。但从今年上半年全段安全质量、基础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来看,有很多工作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1至6月份管内安全信息还较多,修车惯性质量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控制,运用漏检漏检修还仍然存在,5T等行车保安设备、检修生产设备还时有问题发生,现场"两违"仍然较多,劳动安全还存在隐患。这些问题都反映出我们在落实"作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方面还有差距,在技术管理,现场盯控,设备用管,职工培训,干部履职、基础台账等方面做得还不够。比如:

技术管理方面,目前还有部分车间对新规程、新工艺、修订后岗位作业指导书,仅在车间、班组碰头会上进行简单传达,没有专门抽时间,实打实组织职工学习。到目前,仍有部分运用车间对段加强专、特、军运工作的实施措施没有组织职工学习,车间也没有制订办法,现场职工对相关要求掌握不清。

设备管理方面,今年我们多次强调,多次组织整改。目前**检修车间制定的设备自检自修管理办法仍无具体自检内容及考核办法。对关键设备,如吊钩吊具到目前连基础管理台账都没有。

劳动安全方面,段组织实施的"四查五控十禁止"列检劳动安全控制法在**东、**北等运用车间未得到有效落实。

班组台账方面,为规范、方便填写,我们专门制作了标准模板,但有些班组仍不按固定格式填写,缺项漏项、乱写乱记的现象仍然存在。每月局、段通报大量问题,但在**北、**北动态检测车间问题库中却找不到一件。

职工培训方面,部分车间开展的岗位练兵针对性不强,没有结合岗位作业重点及卡控关键进行。到现在还有个别职工不知道"五表一卡"是什么东西,学习记录写成"五标一卡"。部分车间班组岗位练兵为了完成任务,弄虚作假,报表做的倒是较全,但除了成绩记录什么也没有。还有部分车间对"三新"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对部分转岗、新岗人员没开展岗前培训。

置场管理方面,定检但仍存在部分岗位工作者库内作业不戴安全帽,作业过程中抽烟等不文明现象。**检修车间分解现车制动阀及配件未及时放置现场辆份制存放盒,存在随意丢放等情况;职工学习室内职工躺卧现象普遍,室内桌面物品乱摆,没个看相。**北动态车间探测站定置管理不到位,个别探测站室内墙角有蜘蛛网。

工班长责考核方面,有些车间对工班长考核不严格,平时工作中的不足或违规避重就轻、姑息迁就,更有些车间采取"轮流坐庄"或"固定当庄"等极不严肃的方法来上报考评结果,使得工班长从思想上把激励当成了一种待遇。

3.对标杆、典型的总结、推广还不够,比、学、赶、超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主要表现在对标杆车间、示范班组日常管理经验,岗位明星安全控制、防故经验总结还不够,对岗位防故具体做法及实践经验在班组、车间没有及时推广,示范效应及作用没有显现出来。标杆车间、班组、示范管理者管理经验在全段推广力度不够,未能较好的做到典型引路,全面推广。

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面深化"立标树型"活动,促进全段工作不断提升。

"立标树型"活动是贯穿全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推进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载体,是实施标准化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强化安全、把住质量的有力抓手,是检验我们各项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当前,面对铁路体制转换的新形势,走向市场的新变化,货运改革的新任务,风险管理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更为清晰的思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深化"立标树型"活动,促进全段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要在活动推进落实上求深化。各车间、科室要把"立标树型"活动作为保安全、促质量、夯基础、提素质的有效手段和工作抓手,营造活动氛围,完善考评办法,落实检查制度,定期组织考评,及时通报情况。做到活动开展有措施,日常推进有安排,评比考核有公示。对工作落实两张皮,动作迟缓,推进不力的车间要严格考核,掀起"立标树型"活动新的。

二是要在标准化建设工作上求深化。标准化建设是"立标树型"活动开展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长期开展的一项工作。当前首要的就是要根据运用、检修、5T等专业标准化建设,和班组标准化建设要求,结合"安全风险管理年"推进,针对新规程、新规章变化,抓紧完善段、车间、班组、岗位标准化评比办法,评比标准,评比制度,开展学标、对标、达标工作,进一步规范技术管理,强化工艺落实,提高设备质量,提高队伍素质,减少职工两违,做到文明生产,真正实现"现场作业标准化,管理工作规范化"。

三是要在强化岗位第一责任人作用上求深化。岗位第一责任人决定工作落实的质量和标准。实践证明在"立标树型"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其岗位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发挥都较好。强化岗位第一责任人作用,对干部而言就是转变作风,重点解决工作落实不力,工作标准不高的问题。对此要在完善"日、周、月"工作标准、工作流程的基础,抓工作承诺,抓工作督导,抓问题考核,抓责任追究,促进干部深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岗位第一责任人作用,对职工而言就是要抓培训,通过组织业务学习,开展岗位练兵,及时指导帮促,严控两违两漏,解决职工不会干、干不好的问题。

第3篇

一、商务管理专业情况

商务管理是研究怎样管理企业商务活动的学问,它包含的领域较为广泛,包括公司内部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公司产品采购、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务管理,还包括企业对外的一切商务活动等等。根据专业调研结果,社会经济发展对商务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多方面、高层次的要求。现阶段,工商企业的商务管理活动普遍存在着系统性、专业化和复杂化,存在着层级性,存在操作层、中间层和战略层的管理业务,这就需要我们要培养不同的专业化工商管理人才。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商务管理专业也必须探索“工学结合”的创新的教学体系。基于这种思路制定本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充分调研和专业背景分析是其基本条件。

(一)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背景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执行层人才快速增长的巨大需求这一目标,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已全面启动。

新的教学模式以“工学结合”为核心,强调从社会需求入手,结合专业基本特点及学校资源特色,明晰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通过对学生未来就业岗位及职业成长轨迹的分析,遵循教学基本规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就业岗位工作内容的分析,结合教学环境与条件,将工作情景转化为学习情境,解构专业课程。这一教学模式改革是对传统基于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的彻底颠覆,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

近几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甚至普通本科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面对着越来越大的质疑,已直接威胁到专业的生存。

产生这一困境的表象是: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性管理人才,因此专业课程覆盖面必须广而博,那么受教学学时等实际条件和学生缺乏实际经验的限制,学生能力必然表现为广而不专、博而不精,俗称“万金油”。因此,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但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一困境产生的根源,在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向的迷失。首先是专业定位,横向而言,是这一专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区别何在?纵向而言,是这一专业与其他办学层次同一专业的区别何在?其次,是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体系。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学生缺乏实际感悟、实际经验是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和教学基础,但现有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体系却漠视这一问题,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从单纯强调量的增长,转向强调质、量并重;“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验区项目的启动等,为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其中应用型、执行层综合管理人才正是需求量最大的一个层次。

(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

—是面向中小型企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三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重构;四是突出组织、协调、控制能力培养,这一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特色;五是鼓励各校根据实际资源与条件,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二、职业能力构成

职业能力是企业人员从事企业相关岗位职业活动所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对有关企业的调研论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基于未来岗位的岗位任务,以及完成相应任务所必需的能力。

(一)通用能力

指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备的一般素质与能力,包括管理思维与职业素养两大方面。具体而言,本专业学生应具备较一般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更强的管理理念和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及对管理流程、管理标准、运行机制的认知与理解,并能自觉运用于工作实践之中,即管理思维。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水准、良好的沟通谈判技能、团队合作能力、自我推销能力和文案写作技能。

(二)核心能力

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面向中小企业、面向一线执行层,根据就业岗位分析而言,具体地说,组织能力主要是对中小型工作项目的组织力;协调能力主要是基于项目团队的跨部门的内部协调,以及面向企业外部的社会协调力;控制能力强调基于对企业战略认识的计划理解能力和对实际计划执行的监督、控制能力。

(三)拓展能力

拓展能力是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培养的延续,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和商务实践,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领域分析

在现代管理学理论中,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沟通、协调、激励等。这些管理职能对于工商企业管理来说,对应于企业相应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结合高职教育面向企业、生产、服务第㈠线职业岗位的原则和中小企业基层管理类岗位的特点,可以确定其工作过程职业领域分析。

四、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职业能力分析,除了必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以外,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该围绕企业生产性、商务性活动这条主线,按照初级一中级一高级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重构课程体系。

(一)专业通用基础学习领域

主要应包括:管理能力基础、市场营销能力基础、统计与调查基础、会计基础与报表阅读、商务文案编写、商务沟通、商务基本礼仪、电子商务与信息化运作、团队合作等。

(二)专业核心技能学习领域

这一学习领域按企业经营实际运作基本流程展开,主要包括:招投标与采购管理、车间运作与生产管理、仓库运作与配送管理、渠道管理、促销与广告运作管理、销售现场管理、售后服务管理、资金核算与回收等。每门课程应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展开学习情景,进行课程设计。

一般而言,初级阶段主要掌握基本规范、流程和管理文件编写;中级阶段主要掌握管理要点、资源调配、突发事件解决、资料与数据分析、经验总结等技能;高级阶段主要掌握项目策划、方案拟订、计划执行、制度与机制建设、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理解等综合能力培养。

(三)专业拓展学习领域

第4篇

一、以消除浪费为重点,以5S管理为手段,全面规范现场管理。

推行精益化生产,现场管理是基础。2004年度,车间在现场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全面推行精益化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以“整理”、“整顿”为基础,深入开展现场治理。

——对部分厂房进行了重新布局,对变形地沟进行了全面规整、修复,加设防护栏杆,消除原地坪冒料,员工作业不安全等潜在隐患。

——拆除了多台长期闲置设备、废弃管道、电缆,对现场管网进行了规范、合理改造。

——对部分槽体变形溜槽进行了全面改造,消除了原变形、易冒槽所造成的潜在隐患。

——对过滤机二楼放料系统进行改造,彻底改变原二楼物料满地流的现象。

——对所有防护栏杆、安全防护罩进行了修复、规范。

2、实施“清洁”、“清扫”,规范现场治理。

——各厂房设备管道统一色彩管理,加注流向标识,更新设备标牌和定置牌,醒目位置树起以“员工安全检查表”为主要内容的大型挂图。

——各库房严格按照分区、分架、分层的原则,重新制作货架,划分区域,能够上架的物品全部上架,各种标识一目了然。

——各操作室重新布局规划,各工器具定置摆放。清除原厂房内、操作室多余无价值的物品,在操作室设置壁柜,工器具统一定置,规整有序、干净整齐。

5S管理的现场实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员工的行为,参与意识空前高涨,自主性明显增强,为下一步精益化生产的深入实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推行标准化作业,将5S现场治理进行到底。

——制订作业流程标准,规范管理行为。在日常管理的基础上,车间指定了清理、检修作业管理标准;工作票、三方确认单填写标准;特种设备管理标准等,使各种管理都有标准可遵守。

——制订作业动作标准。在5S管理的基础上,全体员工严格按照《岗位作业标准》程序标准化作业,执行《安全检查表》的要求,自觉规范作业行为,杜绝习惯性违章行为。2004年车间完成了24个动作标准的制定、规范工作。

——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为了使精益生产在车间的深入开展,车间将各种管理制度、标准,进行规范、整理,编制了车间“精益化生产作业指导书”,以此来指导车间精益生产的深入开展。

二、借助“班建”平台,推进精益生产。

在推进精益化生产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班组建设”这一很好的平台。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组织,通过提升班组的凝聚力,从而增强班组的活力,达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参与精益化生产的目的。

——合理化建议征集,展现员工智慧。合理化建议作为员工参与车间管理的主要途径,车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员工可以通过车间信箱、直接上交、班组汇总等形式向车间提建议。全年共收到合理化建议800多余,采用500多余,例如东溢流系统的改造、东滤槽的加装平台的改造、反应槽顶加补隔热层的改造,都是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

——班组自主管理攻关活动成效显著。各班组严格按照PDCA工作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自主管理活动,对班组存在的一些操作技术问题实施攻关,并收到了显著成效。2004年车间各班组进行自主管理成果两次,有24项成果发表,“过滤机放料系统改造”、“提高过滤机产能”、“提高渣浆泵运转周期”等,获得优秀自主管理成果奖。

——创建学习型组织,培育创新能力。“一专多能”人才培养,造就复合型员工。建立了员工学习制度,开展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活动,使员工准确掌握精益化生产的内涵,培养一批既懂生产,又懂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优秀人才,提升车间整体的技术水平。2004年,车间组织各种培训、学习80余次,参加人员2000人次;举行了焊工、泵工等专项技术比武6次,选拔、培养拔尖人才。

——创建“品牌班组”,形成团队优势。渣浆泵作为车间的“咽喉”设备,其检修难度与员工检修技能的不协调曾一度是制约生产的瓶颈。车间于2003年下半年开始,在钳工班倡导“创建渣浆泵检修品牌班组”技术攻关活动,使渣浆泵运转率由最初的43%提高到现在的86%,运转周期由最初的十几天提高到现在的90天左右,消除了制约生产的重大瓶颈项目。

——实施“TPM”战略,全方位开展设备保全与保护。建立三位一体点检机制,形成分公司、厂部、车间、岗位;管理人员与一线员工;设备的维护、清理、检修、改造,三位一体全方位设备预防保全体系。车间由岗位员工日常点检、专职点检人员的定期点检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清、检体系,为设备预防保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坚持持续改进、崇尚技术创新。

精益生产过程,就是持续改进、不断创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推行精益生产,就要坚持持续改进的理念,以进一步简化流程、优化操作,提升驾驭生产流程和指标调控的能力。

——实施种子活化工艺流程改造,节约新蒸汽达10t/h以上。

——对1#粗液加热器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加热效果,提高乏汽利用率。

——对间接加热脱硅机进行技术攻关,年节约费用达15万元。

——实施精、原液系统改造,消除原液系统制约生产的瓶颈,为大液量的生产组织提供有力保障。

四、几点体会:

精益生产在五车间推广已经半年多了,通过实施精益化生产,使我们作为烧结法生产的难点车间,基本摆脱了落后的帽子:液量通过的瓶颈问题得到了根本治治理;指标控制由粗放型过度到了精确型;原来现场环境脏、乱、差,现在已经越来越优美、明亮。通过身边的变化对比,使我深刻地体会到:

1、推行精益化生产,是消除现场隐患,规范人的行为,消除习惯性违章的最有效手段。

第5篇

关键词: 示范校建设 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生产性实训基地

数控加工专业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常设专业,其技能培训特点是材料消耗多、培训成本高,这也是各校数控加工实训中较为棘手的问题。高消耗的实习从经济方面影响学校发展,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培训质量。因此,如何把消耗性实训变为生产性实训,这是很多职业学校一直在探寻的问题。笔者参加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数控加工重点专业建设,对实施生产性实训进行了有效探索与实践,现将建设过程总结如下。

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我校数控加工专业自1996年开设以来,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具有数控加工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数控维修实训室、模具加工装配实训室、液压气动实训室等十五个实验实训室,数控设备总数为46台(套)。因考虑方便教学,这些数控设备的规格型号基本相同,按功能和新旧程度平均分配到7个实训室(区),承担数控车工、数控加工中心技师、高级工、中级工、五年制高职等层次的数控实训教学任务。所以,各数控实训教室功能相对单一,主要分为数车和数铣/加工中心两个方向,对专业的培养也只能按方向进行。教学内容上只能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完成一些基本的消耗性课题训练。教学形式上由指导老师示范讲解,然后学生独自练习,在数控设备上完成简单的课题类工件加工,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只是掌握了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会使用数控设备,加工出单件的课题类工件。对于企业要求的批量高效地加工产品,保证质量,探索合理的加工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做好分班维护保养设备等都无法体会掌握。绝大多数学生在学校里掌握的操作技能到企业基本用不上,企业还要花大量时间、精力进行再培训。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如何让学生在学校里就掌握企业必需的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采用生产性实训是一条最佳途径。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改革培养模式,我院数控加工专业将培养模式定义为“校企合作、厂校一体、定向培养、互惠共赢”,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实现“厂校一体”,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引产入校、引产入教、引企入校。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结合数控加工专业发展实际情况,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定为:

1.在校内建成独立的生产性实训场所一处,并且按企业标准健全组织结构、各种制度、岗位职责,明确生产加工任务。

2.选择与一两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条件是有适合学生参与生产的数控加工工件,生产设备是数控设备,可以企业投入或学校提供。

3.生产性基地有稳定的年生产任务,以保证常年教学需要,并且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用来补贴学生、教师。

4.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参与企业考核评价标准,提高学生质量意识,保证数控加工专业学生每年参加生产性实训学时数达60学时以上。

5.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反哺企业,为企业技术更新改造提供支持。

三、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

1.成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小组,明确分工,组长统筹调度,成员合作互助。

2.广泛开展调研工作,走访多家企业或同类院校,收集相关企业的生产资料,借鉴兄弟学校经验,分析整理调研材料,确定目标企业和目标产品。通过广泛调研,掌握大量企业的数控加工信息,为做好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寻求合作企业做好准备。

3.征求数控加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根据企业生产情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根据调研和专家论证意见,制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4.选择合适企业开展合作洽谈,确定生产加工合作项目,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5.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从企业引进或按照企业要求采购新设备,保证新进生产性设备性价比高。根据合作企业要求,为更好地开展生产性加工任务,新增有利于生产的设备,同时兼顾场地和学生掌握的操作情况,确定合适的设备。

6.高标准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场所,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基地运行工作。

7.稳步开展基地生产性实训工作,承接企业生产性加工定单,完成计划任务。

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果

我院为改革培养模式,根据数控加工专业的发展趋势,结合现代企业的用工需求,深化校企合作,采取“引企入校”的方式,在校内创办生产性实训基地一处。所有加工设备、生产产品、技术和工艺均由企业提供,学校安排不同班级广泛参与生产性加工任务,利用真实的生产任务培训学生的技能。生产现场采用企业方式进行管理,应用企业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价,有效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最重要的不是盈利,而是让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提前感受企业文化,实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提高产品质量意识,让学生在生产中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五、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1.对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的带动作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首先把学生培养模式变换为以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生产实习为主的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全方位训练学生的实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其次,利用区域经济及自身优势,与行业、企业相结合,开发实训基地的生产,使工作过程系统化,在稳定的生产性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辐射、牵动正常的实习教学工作。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创建同时改善了实训条件,变消耗性实习为效益型实训。搭建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平台,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社会服务,开拓市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式,打造出职业教育品牌。

2.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就是把企业引进来,实现“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的培养目标,定单、定位为企业提供最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学校接受企业的思想文化,再灌输给学生,减少企业对学生进行再次培训的可能,使学生在就业前就了解企业、熟悉企业,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同时,加深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为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

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实惠,恰当的生产订单使得双方互惠共赢,企业降低了人力资源生产成本,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3.对其他地区学校的示范、带动和辐射成效。我院生产性基地建设一直受到周边同类院校的关注、重视,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交流,起到了借鉴、示范的作用,发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必然结果,我们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得到本地区其他同类院校的认可,通过生产性实训,真正让学生、学校和企业都得到了实惠,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意义,对下阶段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对周边同类院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六、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体会

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我们认识到怎样才是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培养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需。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利用真实的环境,达到企业的需求标准,真正为企业量身定做,在这个环境里,老师有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积极参与,企业得到了实惠,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的共赢。

在建设过程中,首先受益的是教师,建设与企业一样真实的环境,完成与企业一样的工作任务,可以让参与的老师体会到生产性实训对自己的要求、标准,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是锻炼自已的好机会。在带领学生完成生产性任务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水平。

通过建设,我们发现了很多不足,如何制定稳定合适的生产加工任务?如何把握学生能力水平与生产效益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企业主人翁意识?如何管理、完善、规范执行企业制度?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如何进行教师师傅、学生员工的角色转换?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2010.

[2]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

[3]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2011.

[4]李斯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科学,2011(6).

[5]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1(8).

[6]宋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2(7).

第6篇

关键词 集成式 生产性教学工厂 建设思路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22

On Logistics "Integrated Production Teaching Facility" Construction

SHEN Jianjun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1191)

Abstract Based on "teaching factory" concept, from the "integrated" system point of view, profession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of a vocational college, logistics for the study of the production plant construction to explore teaching research.

Key words integrated; production teaching facility; construction ideas; construction path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林靖东先生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结合新加坡国情创设的一种特别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将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我国自引入“教学工厂”这一概念,就将其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是,目前关于教学工厂的研究主要存在着:教学工厂对于“企业环境”的模拟大打折扣;教学工厂的建设定位于局部性、单一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没有从综合的、集成的高度来认识等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研究视角,结合某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学工厂建设进行探索、研究。

1 集成式生产型教学工厂建设内涵

集成(Integration),就是一些原本孤立、相关性不强的事物或元素,通过某种方式改变原有的分散和孤立状态集中在一起,产生联系,互为相关,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

生产型教学工厂是在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规章制度等这一传统教学工厂建设的基础上,引入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即生产真实的产品或向社会提供服务,从而实现真正的企业环境。生产型教学工厂的场景可概括为:职场化教学环境、项目化教学内容、工作化教学方式、流程化过程管理、产品化教学成果、规范化组织学习、企业化组织管理、高职团队无界化。①

物流专业“集成式生产型教学工厂”的内涵是该教学工厂的建设不是物流专业单一实训基地的建设,而是要结合某校机电、机械和信息三大强势专业,共同组建综合实训基地。该基地通过引进工业级别的设备设施来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从而模拟现实中制造企业产、供、存、销这一完整的工业链条,物流作为其中的一部分, 在基地给定产品和产量的基础上,发挥供和存的功能,通过提供仓储服务,从而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的产业化,为学生学习、实训,教师科研、实践提供平台。

2 集成式生产型教学工厂建设思路

现代化工综合实训教学工厂属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全流程的具备真实生产工艺、工业流程的实训装置、学生可实际动手操作的模拟实操的实训教学工厂,实训教学工厂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模拟真实生产物理化学现象和真实生产场景的虚拟生产性工厂。该教学工厂的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按典型任务的工作过程设置实训岗位,以项目为逻辑主线组织课程内容,并构建出与之相适应的真实生产环境―生产性教学工厂。

2.1 集成的思想

区别于传统教学工厂在建设上只考虑一个专业的发展、封闭建设的模式,集成式教学工厂在充分考虑某高职学院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院机电、机械和信息三个强势专业,借鉴三个专业的人力和设备,统筹规划、综合布局,从而推动物流专业的快速发展。该物流教学工厂是在综合实训基地给定产品和产量的基础上进行建设,要充分考虑到产能的匹配、信息系统的衔接、设备设施的衔接和标准的统一,另外,还要遵循可持续以及柔性的建设原则。

2.2 生产车间与实训室融合

所谓生产性教学工厂,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真刀真枪地完成学习和实训。所谓车间,即是在上级下达生产指令后,要分析各类经济技术指标,要全盘考虑既定生产量生产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并把这些条件以合理的方式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开展车间的生产活动。同时,还要根据工段、班组反馈的信息,及时修正偏差,优化、改进车间管理工作,构建和谐而稳定的生产秩序。通过生产性教学工厂建设,使得产学一体的教学环境能够得以实现,教学工厂既是教室又是生产车间;既能为学生的实训提供场所,又能为企业提供生产服务,让学生实现学做合一,做到车间与实训室融合。②

2.3 项目与产品融合

教学工厂要进行批量生产,学生在生产过程中边做边学,构建属于自我的过程性知识,掌握企业真正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使教师的技术更新与企业同步更新,生产人员与教师一同参加生产与项目研发,做到项目与产品融合。另一方面,在允许的条件下,企业自愿提供成熟的项目资源与学校共享,通过资源分享和经验总结给相关师资团队,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数据分析后,由师资团队根据企业业务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抽象、提炼,分解、完善企业的典型工作项目,由浅及深,逐层递进,并通过合理设计,使之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努力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并且乐于学习的教学项目。如物流教学团队可以参与到物流企业仓库出、入库流程优化升级改造项目,配送中心、供应链升级、优化或再造项目等,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项目的实施,教学项目的开发要坚持科技成果积累与共享的“无界化”理念。

2.4 教学管理与企业运营融合

在教学工厂中引进企业的管理理念,用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武装教学工厂的教学环节。为提供完全现实的“企业环境”,就要研究企业的运营方式。要将现实企业中对于人、财、物的管理方法引入教学工厂。如,人力资源管理,要仿效企业,制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员工的特点将之安排到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还要制定薪酬制度、奖惩制度和升迁提拨制度;物资管理,要严格仿效企业的流程,使物的流动在企业各个环节都有据可查,做好记录和档案;财务管理,要制定规范的记账、审核、审计、出纳等制度。总之,在企业中为提高经营效益,需要协调各个部门,使每个部门不能局限于最大化本部门利益,而是要以实现企业的整体效益为目标。所以,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管理知识和形成企业管理经验,做到教学管理与企业运营融合。

2.5 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融合

在教学工厂中,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与产品的生产并行存在,通过订单为智能工厂提供采购、仓储和JIT配送服务。学生作为准员工覆盖生产的全过程,既完成了企业的产品生产,又实现了学生的教学实训。另外,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项目开发和定岗实习等环节,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取得学分的同时,直接获取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所以,应根据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要求与国家职业资格认定标准相衔接,并覆盖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渗透,实施产学融合使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合一。

3 集成式生产型教学工厂建设路径

3.1 基于企业环境的软硬件建设

基于真实企业环境建设的理念,与企业技术、管理骨干一起制定职业技术领域各项能力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实验、训练、实训和实习四个阶段渐次递进,按照实单项、单元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设计实训与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规划生产型教学工厂中软件、硬件设施,创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厂化教学环境。③软件包括引入企业的典型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流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职业生涯规划、物流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的各方面制度;硬件包括,创设真实的生产和办公环境,配备工业级别的生产设备、设施,装备工业用信息系统等。

3.2 基于典型工作过程设计

教学工厂的建设结合某学院项目化课程改革,在学院原有的实验实训条件基础上,通过系统集成与组合,与学院机电、机械和信息专业共建综合实训基地。基于物流专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前景,应在信息化、智能化和集成化方面进行优化、升级和改造,教学工厂应以供应链管理的载体,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使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如BARCODE、RFID、电子标签、自动化立体库、快速分拣设备、AGV、机械手、倍速U链生产线等,形成一个功能齐全、技术先进以及投资经济的现代物流工业级别生产实训基地。

3.3 基于职场环境设计

依据典型物流企业或者第三方仓储企业的岗位进行真实职场氛围的实训场地的环境设计与布局,在设备配置、工位布置以及环境陈设上与企业相对应,并制订相关工厂化管理制度,如有必要可使学生着工装,模拟真实的生产现场氛围,创设逼真的职场环境。另一方面,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专业发展方向,应邀请企业专家、企业高层、行业管理人员一起,与学校教师共同制定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校企双方交流洽谈会,或以论坛沙龙的形式,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分析,搭建供需双方直接对话、交流的平台,为学生生产生活、缩短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的距离。

3.4 基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而且实践技能匮乏,缺少企业实践经验是困扰高职教育发展的顽疾。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环境不足的问题也就变得更加棘手。于是,近些年,许多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推行所谓“双师”型教学团队以适应这一要求,但实践证明其多流于形式。除此之外,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为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应具备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等,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研究经验。生产性教学工厂的运行,教师可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研究工作中,不单单能提高科研能力,更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教师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切实提高教改能力。④

4 预期效果

(1)创建真实的企业学习环境。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将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教学工厂,从而创建真实的企业环境。让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融合在一起,这不仅让教师能更加真实地教,也能让学生更加真实地学。(2)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产性教学工厂把企业真实的设施、任务、环境和项目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从而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实训环境是模拟的真实的生产环境,这样在实训过程中,就会产生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教科书上所不曾讲授的,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问题,(下转第54页)(上接第44页)从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真正需要的。通过智能工厂项目,物流专业教学工厂在给定产品和产量的基础上提供仓储服务,同时又融入了典型的仓储作业流程和各种规章管理制度,能够较好的模拟真实企业运行模式,学生在其中生产所掌握的知识和锻炼的技能必定是企业真正需要的。(4)教师的实践能力。由于诸多原因,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差。通过教学工厂,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一次实践学习过程。

5 结束语

总之,传统“本科压缩饼干”和“关门办学”带来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可以通过“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较好地解决,从不同办学主体的共同利益出发,更好地整合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办学资源,为企业、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称职的、企业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希望通过生产型教学工厂的建设与实践,在专业建设、课程综合化改革、综合实训项目开发、顶岗实习、服务社会、技能竞赛等各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

注释

① 谈慧.物流专业“学习型教学工厂”建设与实践[J].物流技术,2009(11).

② 滕碧红,张源峰,宋丽,苏李果.生产性教学工厂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第7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知识管理; 业务流程再造; IBM; 惠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40

[中图分类号] F71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64- 04

1 引 言

电子商务中的网络在线交易已深入千家万户,然而从广义上说,电子商务并不仅仅只包括电子交易(E-Commerce),还包括企业内部的商务活动如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生产计划安排,以及企业之间的商务活动如客户联系、物资调配等。本文讨论的电子商务是广义上的电子商务(E-Business),即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从事的所有商务活动,包括从销售到市场运作以及生产运作整个过程。电子商务是传统商务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涵盖的内容之深之广,还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知识管理起源于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教授达尔波特在1997年所著的《营运知识》一书,自此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形形的知识管理定义中,有些专家倾向于把知识管理看作是一种商务概念[1],他们认为,知识管理可以使商务过程实现自动化,缩短供应链的循环周期,加快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其最终目的是提升组织在商业行为中的各方面能力。

2 电子商务实施中面临的知识管理问题

2.1 “流动性整合”是电子商务实施的瓶颈

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的价值链结构,企业的价值已不在于传统的资本和劳动力,而在于知识产权、客户的依赖程度、与商业伙伴合作的能力等“第三资源”——知识资源。传统商务流程的体系与电子商务时代知识体系之间的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流动性不同,导致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也不同。所谓“流动性整合”,即信息、知识与传统商业流程之间的充分协调。企业电子商务的瓶颈正是在于对“流动性整合”的忽视,真正电子商务的实现必须突破这个瓶颈,建立和共享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以及员工之间的知识链,完成知识链与商业流程的“流动性整合”,否则企业电子商务只能局限于浅层次的应用。知识管理系统采用信息技术和人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管理联接于客户、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知识链,实现知识链与物流系统的融合,完成企业的“流动性整合”,用知识指导决策付诸行动,再将行动转化为利润[2]。

2.2 知识经济下电子商务企业面临的困境

知识经济浪潮正席卷全球,对电子商务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浩如烟海,不知如何下手;信息孤岛林立,员工各自为战;决策过程缓慢错失良机;不能在最短的时间找到适当的人响应客户需求;专家神龙见首不见尾难以寻找;员工离职造成关键业务巨大损失……传统的信息技术无法应对这些难题,知识管理才是解决之道。

3 电子商务中的知识管理策略

面对电子商务对知识管理的诉求,借鉴知名IT企业在知识管理实践中的经验得失,是探讨电子商务中知识管理策略的捷径。

3.1 IT巨人知识管理的密码

3.1.1 IBM:翩翩起舞的蓝色大象

IBM前任CEO郭士纳以“大象也能跳舞”作为其畅销回忆录的主题,郭士纳作为一个技术“门外汉”,受命于危难,却缔造了IT史上最大的神话,短期内让步履蹒跚的IBM重新翩翩起舞,并成功地将IBM从制造商改造为一家以电子商务和服务为主的技术集成商。IBM能翩然起舞的动力中,知识管理的作用不可或缺。

IBM的知识管理系统被称为E-Workplace(电子工作环境),在IBM的“协作”环境里,项目经理可随时掌握销售人员的最新动态以及项目进程;如果员工有什么问题,只需提交一个“需求”文档,系统就自动将需求发送到该流程中的应答人员,这就是“需求分析”模块。此外,员工还可以通过IBM的“专家网络”,直接向适当专家提问,把隐性知识挖掘出来整合到知识管理体系中去[3]。在日常培训方面,IBM设计了E-Learning,直接推动式知识整合,系统对员工的角色、职务以及经历进行评估后将相应的课程提交给员工,并能自动跟踪员工学习进度。

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电子商务巨子”的郭士纳认为:电子商务的高级阶段就是“电子商务随需应变”。这意味着不可思议的响应速度,企业与供应商、合作伙伴之间天衣无缝的整合以及先于竞争对手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营模式,并能够伴随客户需求做出相应调整。为此,IBM的知识管理从改变员工的沟通方式开始,建立一些整合的个性化工作区,最终企业进入随需应变的高级阶段,基于Web的协作环境大功告成,可以连接任何应用程序以及外部环境。至此,知识管理已经上升到推动创新和组织转变的战略高度。

3.1.2 中国惠普: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21世纪初,国内真正在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寥若晨星,中国惠普分公司是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先行者。2001年,惠普的高建华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个首席知识官,开创了一条新模式的知识管理之路。

高建华认为知识管理的推动过程应先有文化,再有内容,后有系统[4]。“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一个管理问题,IT只是工具。如果没有实质内容,系统不就是个摆设吗?”因此中国惠普选择的知识管理模式一开始并不涉及大笔预算,而是从IT以外的制度着手。中国惠普给每个员工配备了“科研记录本”;每种新产品最后都会形成一本产品定义,记录产品的来龙去脉;沿袭中国传统的“师傅带徒弟”进行隐性知识的传递;一切从理顺流程开始,举行流程规范大赛;成立70多个读书会;设立惠普商学院……。

不可否认,中国惠普的知识管理在高建华的领导下一度风生水起,开拓了知识管理的新思维,然而,就在中国惠普和康柏合并期间,惠普的知识管理没有等到信息系统的固化就被提前搁置了。深圳蓝凌的邓文彪博士表示: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中,惠普总部和中国公司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是否将所有的知识管理都紧密结合在具体业务中。邓文彪认为中国惠普的知识管理过多地从愿望,而不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凭热情和领导要求开展,而未成为员工自觉自愿的工作行为。邓文彪还对高建华的三段论提出了质疑,坦言没有及时导入IT系统使对已取得的知识管理成果的固化丧失了时机[5]。

高建华的箴言“知识管理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仍需留待后人去评说。

3.2 蓝凌知识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深圳蓝凌作为IBM、微软、Oracle、BEA等著名软件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提供“管理”加“IT”的整体解决方案,蓝凌产品有KMS、EKP、EIS等,其中主打产品EKP是蓝凌经过多年积累形成的知识化工作平台,能实现与ERP系统业务流、数据流、知识流的整合。EKP主要功能包括:知识库管理,支持各类知识文档的获取、存储、搜索;用来构建企业的人才信息库;业务蓝图库可以提炼许多有价值的业务蓝图,帮助企业快速构建自己的知识门户。

3.3 电子商务中知识管理的战略与实施途径

3.3.1 知识管理战略的两个核心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不难发现:电子商务中知识管理的对策可分为IT信息系统(技术支撑)和柔性化管理(人文氛围)两大方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知识管理的基本战略:系统与人文。

“系统战略”将企业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知识管理活动主要以系统化、文字化的资料、档案为主导,企业只要将获得或创新的知识加以系统化的编码贮存在数据库中。一般而言,这种战略多出现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企业需要依赖于大规模生产来创造最大的效益。

“人文战略”主要针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强调企业知识的社会属性。人文战略认为人是知识管理持续改进的关键,在社会关系占主要地位的软环境中,IT往往被看作是管理工具而不是成功的本质因素。若企业内存在着大量难以言喻或只能通过个人心智模式认知的知识,就可采取人文战略。

3.3.2 电子商务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途径

3.3.2.1 在基本业务流程中加入知识流

中国惠普的知识管理虽已偃旗息鼓,但不可一概以成败论英雄,事实上中国惠普提出的“一切以理顺流程开始”作为知识管理实践的起点并没有错。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要为企业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的过程是业务流程,这个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只有看到效益,大家才愿意去做。知识管理的实践无论是遵循系统战略抑或人文战略,都应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

一般电子商务企业的价值流动是由资金流、信息流、物流3部分组成,而知识流的价值是通过价值流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先前提到知识与传统业务流程之间的“流动性整合”正是电子商务的瓶颈所在,这就要求树立基于知识流的企业流程再造(BPR)的理念[6]。

企业知识链分为两类,即业务知识链和技术知识链。业务知识链指的是企业与外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建立的以具体业务为核心的知识链,包括仓储、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知识;技术知识链指的是企业内部研究开发,技术文挡、经验总结等知识。企业资源经营是以“融合”为方向进行资源整合[7]。

应该指出,尽管中国惠普重视业务流程,甚至专门举办流程规范大赛,但并没有真正做到每一项知识管理举措都与业务紧密结合。反观惠普总部的CONNEX专家网络则满足了研发的实际需求,新的研发者在思考和设计中,大量地需要与专家(包括已退休的专家)进行请教和交流,以获取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经验知识以帮助自己。所以CONNEX才得以重视,并成功发挥其应用。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就应该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3.3.2.2 “自下而上”地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与中国惠普不同的是,惠普总部并没有专设的CKO,惠普总部的知识管理最初由职能部门发起,如效果最为显著的“培训师交易站”,是由惠普教育组织的基层员工Bruce Karney建立,为的是解决教育者知识共享的途径问题。可见惠普总部的知识管理是“自下而上”推进,是基层员工出于具体业务需要及兴趣爱好,自发开创并且自觉推动的[8]。

“自下而上”相较于高层领导“向上而下”地推进知识管理,优越性毋庸多言,但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管理模式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深深地印刻在国人思想意识之中。中国惠普采用的知识管理实施方式,适合中国国情。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企业文化的建设问题。几乎所有知识管理的理论家和实践家都认为:“知识管理为何如此难?难就难在文化。”“培育一个知识导向型文化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关键成功要素。”

3.3.2.3 打造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的知识管理平台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的沉淀。从文化入手实施知识管理,看似投入少、风险小,实则是从最硬的骨头啃起;知识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具备一种整体的、动态的搭配能力,文化和技术必须同时进行创新,知识管理才能顺利实施。打造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的知识管理平台(IT解决方案),是知识管理的技术支撑。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知识管理软件产品,如前文介绍的蓝凌就是国内KM市场的佼佼者,国外如IBM、微软等IT巨头不仅对知识管理身体力行,且都是KM解决方案供应商。如IBM的Lotus知识管理产品包括实时协作和网络会议Sametime、基于Web的项目知识管理Quickplace、分布式文档管理系统Domino.Doc、工作流管理Workflow、知识发现与专家定位系统Discovery Server、企业知识门户WebSphere Portal Server等,涵盖了知识管理框架的各个功能模块。在商业智能(BI)方面,IBM商业智能基本体系结构包括3部分:数据仓库用于抽取、整合、分布、存储有用信息;多维分析全方位了解现状;数据挖掘发现问题,找出规律,达到真正的智能效果:预测将来。

微软SharePoint Portal Server提供智能的知识管理门户解决方案,不但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建构企业知识门户,还可以同时整合储存在企业各处服务器上的文件、包括文件服务器、Web服务器、Exchange Server、Lotus Notes、决策支持系统等[9]。

电子商务企业除了和专业知识管理厂商合作,也可自主开发本企业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可采用B/S体系结构,选择SQL Server数据库,Java开发平台,开发工具可选Eclipse平台,IBM向开放源码社区捐赠的开发框架[10]。知识管理平台用于连接电子商务平台和知识共享中心、知识获取和检索机制、实时决策支持等模块。图1和图2给出了知识管理平台的体系结构和功能结构图[11]。

4 结束语

本文讨论的广义上的电子商务包括狭义电子商务在内的一切利用IT手段开展的商务活动,广义电子商务也称电子商务高级阶段,即业务流程和知识流程高度整合,达到“随需应变”。知识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企业管理思路或者说是工作方式,其实从管理学的萌芽时期,20世纪初工程师Taylor研究最合适的煤铲开始,公司治理就包含了知识管理的精神,但是知识管理直到今天才真正引人注目,得益于信息技术和商业环境的发展。因此,电子商务中知识管理的实施不仅仅要从方法论出发,还要利用IT信息技术及时将知识管理的成果予以固化。反之,也不要一味以为知识管理就是购买相关软件产品或开发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应从具体业务出发,切忌削足适履、为了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电子商务实质上是知识管理的价值体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这两套看似不同的系统可以通过IT平台进行对接,实现“知识商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历三种境界”。电子商务中知识管理的实践也正会有这种路漫漫其修远兮、上下求索、豁然开朗的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 盖印. 电子商务中的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 科技与管理,2007(6):139.

[2] 苏新宁,邓三鸿.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9.

[3] 黄国辉. 解读IT巨人知识管理的成功密码[J]. IT时代周刊,2003(9):46-47.

[4] 高建华. 惠普的知识管理文化[J]. 企业实践,2010(3):29.

[5] 高巍. 中国惠普的知识管理失败了吗[J]. IT时代周刊,2004(1):62-63.[6] 张奕. 基于知识流的业务流程再造基本理念[J]. 华章,2011(15):50.

[7] 丁蔚,倪波. 知识管理系统与企业电子商务[J]. 图书情报知识,2001(3):7.

[8] 徐拥军,等. 对中国惠普知识管理的思考[J]. 情报杂志,2006(2):67-69.

[9] 刘建伟. 微软知识管理[J]. 现代制造,2003(13):35.

第8篇

引言

去年年底,网上开始流传《劲霸总裁洪忠信致员工的一封信》,并引发热烈探讨。据说福建省省长苏树林对此信件做了批示,希望各个企业学习借鉴。

公开信中,面对劲霸遭遇的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市场下滑,洪总认为:劲霸目前存在的内部管理和工作作风问题,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打击。

公开信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再不面对我们自身的问题,成就伟大企业的愿景可能真的就变成了不能实现的梦想;我们的价值观也仅仅成为一个挂在墙上的口号。

我们为终端提供POP,由三大系统合作完成。本应齐心协力协作完成的这项很简单的工作,却因为责任心和职业操守而导致延误……不是迅速解决问题而是一再推诿、互相指责,沟通会议开了无数次,依旧无法推进工作……这件事情最终不得不开全体高管会议进行裁定。

我们的三大业务系统本应是互相支撑、相辅相成的铁三角,产供与商品,却不断因为本位的工作心态和简单的KPI导向,造成很多环节的低效沟通、反复推脱,互相责怪,为一件小事情居然邮件来回几十次而最后仍然让工作停顿,直至要最高层出面调停。

……供应链货期项目进行了一年,目标是为了缩短供应周期、按照市场需求准时交货,而结果是什么?结果是每一个与货期有关的部门都给自己留了更多的时间,计算出来有些产品的加工周期长达半年以上。至今为止我们有很多交货的延误。这就是我们站在消费者、客户角度的工作导向?我认为这是为了所谓的KPI,损害公司利益的渎职行为。

……甚至到了目前,大家连互相沟通都不愿意进行,以所谓职责明确作为不协同的借口、以职业化作为不合作的理由、以流程规定作为不负责任的说辞。

符合劲霸价值观的员工尤其是管理者,首先要具备的是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其次要在遇到困难时勇于承担、坦诚正直挺身而出……

以不劳而获、不负责任、不思进取的态度工作……你不是劲霸一员,我会毫不客气地请你离开。若你以为工作就是天天混日子,你的追求就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你也不是劲霸的一员,我也会请你离开……

……

本人认为,该网络公开信是否100%真实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指出了行业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这种乱象一样存在于鞋、皮具、家纺、腕表、百货公司,甚至非服饰行业,这是具备“大时代”特征的管理焦点。

因此,本篇长文只是以此为契机,针对“公开信”指出的共通弊病,进行深刻思索,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全新思路与全新方案。

因此,本文的目的绝不是“炮轰劲霸”,“反击洪总”,而是以 “科学零售”代替“原始初级零售管理模式”,提出“零售模式必须科学化”的管理思想和解决方案。

“科学零售”源于西方国际零售、国际服饰公司结合中国本土市场15年的管理体系,是精细化、精算化、流程化的现代零售管理,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连锁管控手段。它少有书籍,大学不设专业,只源自国际零售公司的长期企业实战。

改革开放至今,服饰行业走过了30多年,企业经营模式不断改变升级,从最初的制造工厂、批发散户,到品牌授权、加盟,到今天的自设专柜、专卖店;从重视布料工艺,到进军时尚设计,到今日终端制胜……时代不同,市场改变,只有那些一次次迎合了服饰行业发展变革的企业,才能成功走到今天。

2012年以来,市场、利润、竞争、员工诸多不利因素,激化了公开信中所指的各种管理矛盾。这是服饰行业现有初级、原始零售模式中,存在的各种弊病与“市场要求”的激烈冲突。不管这种旧有模式是多少年经验的累积,过去企业依靠它创造了多少利润和市场,不管它被多少所谓的名家大师推崇,均不能改变“不科学”管理的本质。

科学有其普适性,好比是西医,能治疗外国人,也一样能治疗中国人。针对企业管理,企业管理者的任务是如何把“科学零售”与每一个企业的现状相结合,重造全新的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

这是一个令人警醒的信号,一个服饰行业再次到了“经营模式变革”的信号!击败企业的不是市场因素,而是“传统零售”下的一系列“旧有盈利模式”!

“伟大的文化”是教育出来的?

“伟大的制度”才能成就“伟大的文化”

单纯的道德教育、企业有用吗?

很多企业家都认为,种种企业重大疑难的管理问题,多来源于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尤其当发现部分员工放弃了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就迫切认为解决问题一定要先从企业文化价值观上入手。你看,伟大的管理者韦尔奇不就是重新塑造了GE的文化吗?

没有人能够否认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和消极的工作价值观,对结局的影响巨大。这就如同那个非洲卖鞋的经典故事:积极的人看到的是非洲人没有鞋子穿,市场一片大好,要大力优先占领;消极的人看到的则是非洲人不穿鞋,产品一定卖不出去,这个市场没啥好开拓的。

问题是:好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反过来问,难道是人的思想蜕化,导致了“不劳而获、不负责任、互相推诿、不思进取”?

再深究一句:是什么导致了思想蜕变???

员工并非天生如此。既然推诿、消极、借口文化不是公司倡导的,那么招聘时,凡是这种价值观的人,都不会入职。既然员工入职时没有这种价值观问题,为什么工作一段时间就出现了,还愈演愈烈?

不少民营企业的中层和高层,多是长期服役,内部提拔,为什么这种与企业文化背道而驰的风气,成为部分管理者的价值观?

如果不深究更深层的原因,认为是人的思想出了问题,就要从整顿思想下手,那我们就要问问,为什么今年3月份《青春的雷锋》上映,南京首映了9场零票房,太原首映了4场零票房?

雷锋的光辉典型大家都熟悉,从20世纪60年代学雷锋到现在,差不多50年了。为什么导演和演员煞费苦心,拍出自我评价还算是优秀的道德教化电影,是零票房?

而此前不久上映的一部搞笑片《泰囧》获得了12亿的票房!

这种对比至少反映出一个基本现状:今天纯粹的道德感化、道德教育是多么苍白无力!

如今,员工塑造、职业态度、企业文化的培训,做了一场又一场;名家讲师的录像碟片,机场书店播了一年又一年;态度决定一切的书籍,书店里一堆又一堆;企业自费购书群发给员工学习,一次又一次……是不是管理层、员工上了课,看了书,心灵上认可了这种价值观,态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呢?

恐怕更为真实的是,培训课堂上充斥的是口头的应付,态度的无奈,心中的抗拒……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教化,使得我们这个民族最不缺乏就是仁义道德之类的口号和理念!

单一层面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炒人,恐怕不能彻底、持久、深刻地解决问题!

南辕北辙的制度,掘墓企业文化

优秀企业文化的根基是什么?

是不是老总倡导了,企业就具备了?

是不是把文化标语贴在办公室的墙上,贴在厂门口,员工们就拥有了?

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倡导伟大文化,常常没有生根发芽,总是流于形式呢?

回顾20世纪90年代初期,很多国企转制为股份制甚至私营企业,设备没有很大的改变,产品没有很大的改变,员工还是原来的那一群人,仅仅公司机制改了,企业就重新焕发活力,扭亏为盈。说明人的行为更大程度上是受制度影响的。

众所周知,服饰是市场充分竞争的行业,谁都知道“顾客是上帝”。为了吸引顾客,留住顾客,企业无不绞尽脑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某著名男装上市公司的《VIP顾客的积分礼品兑换表》,看看这家在终端培训时非常强调善待顾客、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是如何贯彻“顾客至上”的文化价值观的。

分析一下这个简单的《VIP顾客的积分兑换礼品表》,一股霸气迎面而来,整个表格没有丝毫的尊重之意!

什么是VIP!非常重要的客人才叫VIP! 一家门店一个企业有多少VIP顾客?

积分兑换礼品是对顾客长期光顾品牌的一种感谢,表达的是“礼品虽轻情意重”的意思,是VIP客户忠诚度营销的重要手段。结果呢?

1.整个表格手续繁杂,又是签字又是声明,好像什么天大的事情。不就是一个小小的礼品吗?我是VIP,有的是消费力,根本不在乎你一个什么小礼品!

2.本来积分够了就能兑换,这里却要店长批示、区域主管批示。是什么意思?这些积分都是顾客买服装时真金白银换来的,难道我买衣服的时候也要你们管理层批?这哪里是在送礼,分明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施舍!

3.兑换礼品出现质量问题,收到礼品的七天内退回时务必保留“原包装、内附说明书以及文件”,“过期不予受理”。如果说连少量的VIP客户礼品,企业都不能保证质量,那我们倒要问问这家著名的服装品牌:“你的产品比这礼品多得多,你又该如何确保质量?”

礼品出现质量问题,企业应该感到惭愧、歉意,而这里呢?理直气壮要求顾客遵守近乎苛刻的礼品退货方法。本来是企业购买礼品质量出了问题,不问责自己,反而给因质量要退货的顾客上设置千般障碍,这样的制度能让员工实施“顾客至上”的理念吗?我看到更多的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4.再说说“礼品数量不够”的条款。既然要感谢客户,为什么非得让一些客户得不到礼品呢?难道那些因为时间原因不能早来的顾客,就不是VIP了吗?他们的人民币就不是钱了吗?有消费能力的VIP,没有那个时间,也没有那个兴趣来抢你的礼品!

如是无端制造很多兑换礼品的障碍,更不要提还必须到指定店铺去兑换,快递还要扣掉积分等等。

这样的一个《VIP积分兑换礼品申请表》,看起来很严谨,看起来有制度,但如果终端服务人员照章办理,那么尊重顾客就连墙上的口号都不是。

因此,不要埋怨终端人员服务顾客的态度不好,不要指责员工没有优秀的价值观,请问,假如大量的管理制度都是这样的话,这样制度下的员工是什么样的员工???

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造就什么样的文化,管你总裁、CEO说什么伟大的远景。因为企业的制度,才是员工行为的第一准则!

管住心,还是管住行为?

同样是高举“顾客至上”旗号,世界上最著名的零售公司沃尔玛,其每一家门店入门处都贴着这样顾客服务守则:

1.顾客永远是对的。

2.如有疑义,请参照第一条。

为了贯彻这条大多数员工入职时都“难以理解”的《顾客服务总则》,沃尔玛不仅在内部宣扬,最关键的是:公司很多管理制度都硬性规定,甚至严苛规定。

在这家企业里,开除一个普通员工,需要六次书面警告,并且每一次的警告,都要有人力资源部、部门经理以及本人三方共同进行并签字确认,前后至少需要六个月的时间——沃尔玛开除一个普通员工是多么艰难。

但是如果你得罪了顾客,被顾客投诉并查明属实,比如你敢说一句“我不怕你投诉,你去投诉吧”,沃尔玛最大的可能是立即开除,无论职位高低,无论你个人有多少理由。因为这是公司的高压线,公司制度就是要体现顾客永远是对的。既然顾客至上,你怎么可以不怕顾客投诉?

零售业中,消费者大量的不满,集中在退货过程中。为了让所有的门店在退货过程中降低顾客不满,加快处理速度,沃尔玛在十年前服务台员工的退货现金权限已经是500元,收银副总退货权限已经是2000元。可以说,除了贵重商品和大家电以外,几乎不需要店长事前签字,就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和沃尔玛有关规则快速顺利退货,省略了诸多请示批准程序。

对比上面的案例,兑换一个小小的低价值的礼品还要两级管理层批准,是多么可笑!

为何我们的店长总是忙得不可开交?是不是每日都在干这些徒劳无功的所谓管理工作?这是一种累死员工的“表格化”管理!

如果询问服饰行业的企业家,他们肯定也认同“顾客是上帝”,但为什么在终端呈现出来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呢?是我们的员工素质太差,“不劳而获、不负责任、不思进取”吗?难道500百强企业选择员工时,没有例外全部是优秀员工?还是他们具备把普通员工变成优秀员工的能力?

姑且不论沃尔玛在其他方面做得好与坏,单就“顾客永远是对的”这一条,全体员工做到了坚决贯彻。因为不管员工理解与不理解,公司有一系列严格的制度来保证着这一文化理念的实施。既然你服务于这家公司,就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执行公司的管理制度!

小 结

缺乏伟大的制度,大谈伟大的理想、伟大的文化、伟大的价值观是很苍白的,是没有着力点的。伟大的文化需要用伟大的制度来确保实施。只有作为“企业之法”的制度执行到位,文化才会变成员工的行为,继而变成他们的工作习惯,继而升华为他们的个人理念,长此以往,变成员工素质的一部分。当所有员工都认可这种理念标准的时候,才展现出企业的伟大文化!

要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要有什么样价值观的员工,请先看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是否与价值观背道而驰,请先看企业是否具备与伟大文化配套的制度。

在这个“雷锋”、“焦裕禄”稀缺的市场经济时代,在这个“经济至上、个性张扬、民主流行”的时代,在没有优化改善 “以法治企”的前提下,高谈阔论任何文化、思想、价值观,均有妄谈误国、妄谈误企之嫌!

VIP积分兑换细则

1. 积分礼品兑换仅限于本人,不同积分拥有者不得合并积分使用。

2. 积分礼品兑换是本公司惠顾和答谢客户的一个活动,所以,兑换单落实后就不再撤销。无质量问题不接受退换。

3. 在签收礼品时请当场检查礼品的完好性,如果破损可拒绝签收。

4. 礼品若存在质量问题,请在收到礼品的7天内致电,退回时,请务必保留原包装、内附说明书及相关文件,过期不予受理。申请一旦生效,您的总积分将被扣除相应积分。

5. 所兑换的礼品数量有限,先申请先得,不接受预定兑换礼品。

6. 积分如有变动,以本公司VIP网站查询的积分为准。

谁是“推诿、借口、协商”的罪魁祸首?

三大真凶:传统零售模式的“制度不明、职能交叉、分工不清”

先检讨流程,胜过无休止的协调会

知道吗?在管理培训中,关于“沟通”的课程是卖得最好的!

“为什么总是沟通不良?为什么如此简单的问题总是相互推诿,互相指责?”这绝对不是一个企业管理者的抱怨,而是太多老总的心声。

当我们按照管理惯例,把问题的解决都寄托在大量的“沟通协商”上时,为何不想一想:类似终端POP这样程序化的事情,有必要开会吗?

一件常规小事情要动用主力部门共同合作,甚至到达高管会议才能决策,那会议如海便天经地义了。美国人开会是为了表示民主,国人开会是为了啥?

有的事情必须开会,有的事情绝对不需要开会,本人的观点是:

类似终端POP之类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开会。

也许有人问,不开会怎么做?

开会才能解决问题,这是管理者固化的思维方式与习惯。古代中国的汉人朝代,没有不花费国家财力筑长城的,没有人质疑该不该修长城,只是讨论如何去修长城。于是康熙皇帝说,筑长城是为了防蒙古,大量的国力、物力、人力都耗在这堵墙上了,如果用在征服蒙古、开拓新疆、治理好上,那还需要长城吗?

因此,我们今天看到是明长城,而不是清长城。清王朝300年没为长城添过一砖一瓦,而是扩展疆域,这才使得长城今天成为中国的“国内”景观。

这就是同样的问题,不同的解决思路。

【案例】

2002年,当时我们在广州经营连锁大型零售连锁店,每月要接收几百家供应商送货。由于收货单涉及到财务部对供应商的付款,是不能出错的。可是最初收货的错单率高达20%。这意味着每月几百单的数据有误,导致付款延迟与误会,供应商、采购部十分不满。

财务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地组建核单组,两个能干的专员,什么也不做,每月就是核对四家门店的进货单据。

自然,这种事情次次都在开会,营运部、采购部、门店、财务部、保安部等在会议上,一样相互推诿、互相指责,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为什么国际零售公司从来不会因为收货单据问题而开会?

所以,我们不能接受这些收货单据上的错误,因为一个门店正确地收货,单据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不应该出现失误,更不能月月因为这些错误,导致总部各个部门管理层不断开会协商。

本着“出了问题,永远先找流程上的问题,其次再找监督上的问题,最后才找人的能力与态度问题”的管理箴言,我们通过审查流程,发现收货流程是参照世界先进零售企业的流程制定的。明明借用了先进收货流程,为什么频频出错?难道是保安没有按规检查吗?难道是员工的责任心不够吗?

原来,尽管采用了国际公司的红线收货原则,但我们的收货外区又窄又小,员工培训时间短而技能不熟练,导致收货区多家送货时物品太多,码放区分不清,点数有误。

于是结合现状,我们把收货流程改成了“ABC三区”收货,错单率大大下降,由20%下降到2%。流程经过三次大改造,三次小改动,错单率降到每家店每个月不超过2单。

运行6个月后,财务部撤销了核单组,各个部门再也不需要为收货错单开会,自然也就没了什么协商、配合、推诿、指责。

改造收货管理流程,彻底消灭了无用的会议、无意的争吵!

“科学零售”管理理念,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流程能不能做到让最傻的员工都不出错?

沃尔玛这样的公司,只有总裁山姆·沃尔顿先生一个人在大讲企业文化,全球有 1200多人在世界各地门店不断巡查,工作内容是不断完善、修改沃尔玛那套管理着5000多家门店的运营制度。

没有制度,或者制度不完善,就会出现错误、漏洞,表现出来则是员工的工作失误。是首先用制度来消灭问题,还是首先用道德、责任感来消灭问题?

一些基础的、常规的、流程性的工作,都应依赖于制度来运营。好比终端POP这一类的小问题,就属于这个范畴,不应该通过开会,更涉及不到企业价值观、态度这个层面。

不要强调所谓的“有制度,只是团队执行不力”,80%以上不是执行不力,仍然是制度与流程的设计弊病!

因此,出现问题,第一是检讨流程,第二是检讨流程,第三还是检讨流程!属于流程的范畴,请在流程设计中解决,不属于部门开会协商的问题,就不能出现在会议的桌面上!

开会之前,先看看开会的议题是不是值得开会,不要什么萝卜青菜、山珍海味,都往会议桌上端。基层会议解决什么问题?中层会议解决什么问题?高层会议解决什么问题?有分工的!

皇帝不管村民偷盗,只会审核砍头死刑,否则,管理层只有不断投入没完没了、没有效益的会山议海!

部门分工不明,多头负责等于都不负责

如下是深圳某著名服装公司的部门职责,下表分析可见,市场、渠道、商品三大部门,对最重要的销售任务,都有分工。

1.零售是一个整体的目标和任务,市场部负责销售分析、市场分析、适时调整销售策略。销售策略中最重要的是价格和促销,但是这两点职责不在市场部,而在渠道和商品部门;

2.渠道部负责参加百货公司活动以及组织策划大型特卖活动。参加特卖活动就涉及价格和平均利润水平,但是定价管理的权力和职责在商品部门;

3.商品部门负责采购计划和定价管理,如果销售策略和促销活动都不利,则直接影响采购计划的数量

统计一下,3个部门共计有9项重要的职责,但其中有6项是多部门共同负责,占比达到2/3。

于是,如果生意不理想,如上的部门职责划分,不吵架、不推卸责任、不大量地开会协调,才是怪事!

市场部埋怨价格和促销不到位,甚至埋怨采购品种和订货计划失误,导致产品的系列滞销或者畅销品不够卖;

渠道为了制定和策划销售特卖活动,肯定要做大量的销售分析和市场分析,等于重复市场部的工作内容,同时特卖涉及的最重要的价格政策与管理,自己却要与其他部门协商决定;

商品部进行的各种采购计划必须依据特卖、促销以及销售策略,做4次大型活动与做1次大型活动,其采购的商品品种数量肯定不一样。同时,产品的质量问题,多涉及售后政策和百货公司的服务政策,商品部本身较少管理这一领域,由其负责,结果不得而知。

如此混乱成一锅粥的三大部门职责划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牵扯我,我牵扯你,你影响我,我影响你。如果出了问题,根本没办法分清楚责任,只有吵架、推脱,于是我们的领导才想到了,是否要强调所谓的沟通技巧和沟通态度?是否可以“勇于承担”?

如果不改变部门职责中的错误交叉,苛求各个部门之间的所谓的“合作、配合”,那么配合上出现一点点差异,协调会、沟通会就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不能完成工作,会议中的争论、职责、推脱、借口,更是自然而然的事!

“全能”岗位层出不穷,人人都是总经理

执行不力、相互指责的另一源头,在于岗位职责划分错误。

由于部门分工不清,职责存在交叉,于是很多重要的岗位,实际上最后变成了“全责岗位”,大量的培训,意在培养大批符合全责岗位的“全才人员”、“全能人员”、“金牌人员”。但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能成为全才的毕竟少数。

曾看到某大型鞋企分公司部门经理的岗位职责,洋洋洒洒21条,光巡店时要看的内容就几乎包罗万象。据说一个经理巡查公司旗下的专卖店时,没有两天时间是看不完巡店表格上的要求事项的。

两天时间才巡查完一家门店,效率何在?一个月能看几家店?如果管理上百家店,那要几个月才能看完一次?看了这21条岗位职责后,强烈的第一感受是:这不是部门经理的岗位职责,而是一个“类总经理”的岗位职责!

再看他们的终端店长职责,也是“全责”岗位的典型。

湖南某服饰品牌,管理层都抱怨店长执行力不够。而调研的结果显示,要做他家的店长,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二是至少大专以上文化;三是店长稳定工作不跳槽。

为什么呢?

因为管理层安排给店长的大量工作,是不应该由店长来做的,包括数据分析、商品分析、绩效分析、人员激励、陈列、工资、补货、订货会等等。这样的店长很难招聘,即使有这样的人才,他会在店长这个职位上长期服务吗?

不是店长的执行力不行,而是管理流程与制度出了问题。决胜终端,应该“解放店长”,不是把所有的店长都培训为“店总经理”式的人物。

如今好店长成了绝对的稀缺资源,公司开一家店不难,难的是没有好员工、好店长。福建某上市男装大牌,在全国风暴式实施“落地式培训”,每个培训讲师组成一个培训小组,下到门店,以15天为一个学习周期,就在店里对店长、店员进行现场操作式的培训。

培训绝对实战了,绝对实操落地了,时间绝对充足了,如此之大的成本投入,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店长、店员不辞职,效果可能改善;但是如果培训后店长、店员辞职不做、另寻高枝呢?请问培训效果何在??

目前,三大网上招聘公司测算出,零售批发行业的员工流动率超过50%,劳动力的缺口20%,终端专柜、专卖店的长期现状是招工不足,并且人员每年流动更换至少2次。大部分终端从业人员就是初中、高中毕业的素质,把这些人培养成“店铺总经理”,要多少时间,多少成本?就是培训好了,他们能为企业服务几年?

这种“全责”岗位制,究竟还能走多远?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培训是不是实操实战的,问题也不是培训时间多还是少,不是店长的能力高与低,而是“科学标准化的终端零售管理”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如果岗位有科学的分工,职责清楚,并与该岗位要求的能力素质配套,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如果职能线、经营线、终端零售管理线都划分得一清二楚,各自尽责,还需要这种全责的岗位吗?

既然分不清,还要做事,只好胡子眉毛一把抓!生意好了,一白遮百丑;生意不好,压力如此之大,肯定要有理由为自己开脱,不然全部的责任担承,哪个承担得起?

“全责店长”的做法,在管理上出现缺陷,尤其在“终端标准化”上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和浪费”。终端标准化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大量的工作移给店长,店长个个都必须是“全能精英”,而是“解放店长”——店长除了做好人员激励、商品销售以及陈列执行,做好顾客服务,不需要有更多的工作,实际中也难找到这样的“总经理式”的店长!大量“全能店长”的培训应产生的效益,早早被“快速离职”所稀释。

于是督导部、零售部、市场部,以及加盟商、商最头疼的事情是“怎样挽留优秀的导购员和店长”。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建设“科学零售的管理体制”!如果你有,你将大大减轻对人的依赖,“铜牌店长”一样甚至超过“金牌店长”的效益,你还用苦苦留人吗?

在四川的二线城市,一个月PU女鞋销售的工资提成9000多人民币,人家导购员照旧离职!什么意思,不是挣得多我就给你服务!终端店长是一个社会地位很低的工作,职业上升空间非常有限,还需要一点美貌,一点年轻,一点口才,甚至一点机灵,你能给这个群体的年轻人,提供哪些未来10年的幻想?一个导购员和店长就能满足她的人生期望?

企业最好不要发梦!!!想用几次激励课程来改变一代90后的人生择业选择,只能说是精卫填海!

店长目前做的大量的工作,应该由体系和管理系统来完成。因此“终端制胜”核心点不在终端,“终端标准化”的核心点也不在终端,而在总公司是否有一个标准化的流程和体系。没有这个体系,累死店长,也做不到标准化!

我常常把这个问题比喻成“农民种田”和“现代化农场”的区别。

要种出一样的标准化粮食,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就是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农场,把所有的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分工,育种的专门育种,播种的专门播种,浇水的专门浇水,除草的专门除草和施药,收割的专门收割。在现代化农场中,也用1000个农民,但是他们每一个都被分到不同的步骤,被职业化,每个人负责相应的工作,之后农场1万亩地生产的粮食一定是标准化的粮食。

第二种做法,我们把1万亩地分给1000个农民,每个农民负责10亩地。之后把每个农民都培训成为“金牌农民”,“全能农民”,从育种到耕种、浇水、除虫、农药、灌溉最后到收获,这个农民什么都会,最后也是1万亩的产量。

究竟哪一种方式,才能产出标准化的粮食?

无疑是现代化的农场。

哪一种方式是最容易执行?

无疑是现代化农场。

哪一个方式成本最低?

无疑是现代化农产。

哪一种方式风险更大?

如果一个农民走了,意味着10亩地没了,如果走了100个农民,意味着我们1000亩地没了。

把1000个农民打造成“金牌农民”,通过1000个人,每个人种10亩地,完成1万亩地的标准化种植是非常难的。这样的标准化,我称其为“伪标准化”,因为它根本不能实现。我们服装行业多年来推行的标准化就是这种“伪标准化”、“假标准化”!只不过在当今服装的传统零售模式下的“金牌农民”就是“金牌店长”、“金牌督导”,“全能农民”就是“全能督导”、“全能经理”、“全能店长”罢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这么多年一直推行“终端制胜、终端标准化”,制度写了一大堆,不断开会讲“标准化”多重要,却不能实现目标。因为是用几百、几千个“全能店长”方式实现终端标准化,与现代化科学零售标准化的本质相差甚远,是南辕北辙的。

标准化本来是要“降低对大量基层人员的依赖”,因为零售业终究是一个知识层面不高、收入有限、年轻为主、流动较快的群体,可在“传统初级零售”模式下诞生的“伪标准化”,恰恰是提高了对终端、店长、导购、销售人员的依赖,甚至是严重依赖。一旦人员流动迅速,店长等优秀人员被挖角,销售大幅下挫是常有的现象,企业前面所有的标准化工作都将石沉大海。结果,所谓的“标准化”就成了一个“鸡肋”——不做不行,做了难见产出,沦为一个死循环。

那些还继续鼓吹和向企业传授所谓的“全能督导”、“金牌店长”、“单店管理”、“多店管理”理念和绝招的培训大师们,的确应该歇歇了!多年经验总结就正确吗?实战贴近就正确吗?那要看针对什么目标和目的!

“农民种田”的方式一样实战,更是中国几千年农业的精华累积,难道对于今天中国要建设的“现代化农场”、“大规模产业化农业”而言还是正确的吗?

同理,过去10年中国服饰行业依赖单店个体、夫妻店、原始门店管理经验总结出来的这一套,对于建设“标准化连锁终端”就是正确的吗?!

如果今天的服饰行业,目标是管理几十家门店,不是几百家、几千家;如果今天服饰行业,还是三位数的增长、三位数的利润;如果今天的服饰行业,还是商品开发错误也不怕,有大量的三、四线市场可以消化库存;如果今天的服饰市场,还是一开店铺就拼命赚钱,那就可以继续“旧有模式”!

今天,包括皮具、鞋子、家纺、家具在内的服饰行业的企业家可以用心想一想,你的企业有多少利润,可以继续支撑你走一条“高成本”落伍模式的道路?

今天,是不是全行业应该“打开眼界”,审视一下我们过去赖以自豪的“传统零售”模式,是否难以为继了?是不是很多管理问题如癌症一样,反复发作无法根治??

智库行业的精英们,究竟是以“传播真理”为企业家造就百年企业指点正确道路,还是为了赚钱或自我尊严,坚持守旧“自我熟悉”的经验与知识,进而继续“误人企业”??

借用鲁迅大师的一句话,“科学零售”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制度空位”,引发执行不力

不少企业发出“管理制度很多,就是执行有问题”的感慨。

一个制度如果在员工正常执行过程中,没有出现企业所期望的结果,这个制度就是“伪制度”,这个流程就是“伪流程”,这个标准就是“伪标准”!

因为一个员工执行有问题,两个员工执行有问题,一个团队执行都有问题,就说明不单是人的问题,而更多是制度、流程、标准的问题!我们的思考方向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改造制度流程,让员工正常执行就能达到预期效果呢?

请看下面两个例子,都是食品行业关于洗手消毒的规定(食品卫生是保证食品质量非常重要的环节),这2种制度中都有“关于如何洗手的规定”。

看过这两个制度,第一感觉是:后面的制度不仅清晰,并且细化。如果配上图册指示,恐怕没有几个员工不会做。

洗个手需要23条规定吗?是不是小题大做?

那就看你要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你要几千人都用一个方式洗手,要的是全体人员的标准化执行力,非23条不能达到!

如果用《个人卫生制度》,1000人有2000个洗手的方法;如果用《如何正确洗手》,1000个人只会有一种洗手的方法,出现例外,那就只有:

1.该员工没有被培训过。

2.我们管理层者没有尽责,没有监督到位。

3.该员工抗拒公司的管理制度,不做。那可以立即处罚,并且有理有据,员工没有任何辩解的理由。

《个人卫生制度》对食品企业来说,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制度”,存在可发挥的空位太多,应该改造提升。

管理的目的,执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依靠公司“制度本身的质量”高低——既然人的素质能力有高有低,制度的质量也一定有高有低。不能什么事情执行不力,就一棒子先指责员工的能力与意愿!而应该第一检讨制度,第二检讨制度,第三还是检讨制度!

下面这两个案例是服装领域的制度案例:

《进货的管理制度》是某童装企业的现行管理制度,进货时机、进货原则等一大堆的阐述,但是,10个人对进货管理有10种判断。什么叫适量?什么叫进货太多?什么叫进货太少?根据销售数据做进货判断,怎么判断?同样销售了50件,究竟进45件合适,还是进55件合适,还是进60件合适?

如果大量的企业制度都是这种“原始初级”的制度,这样的制度在执行中不走形、不变化多端,才是让人奇怪的。正因为员工各有不同的做法,不协调、不跟板也是常态,最后肯定是要走进会议室,开会讨论、争论不休的。

《商品销售预留流程》也是一个管理制度,这是“科学零售”体系下制定的流程。

制度表述非常清楚、完整,非减价期间和减价期间,这是非常明确的,公司的价格何时减价,有开始、有结束,任何员工都不会因为搞错期间而出现错误。

一般情况如何处理,特殊情况如何处理,甚至把顾客留钱的比例与预留天数的比例,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员工只要照着操作就好。

如此定量的流程,只要员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稍加培训,都知道该怎么做。出现例外,则是:

1.员工没有被培训过,不知道公司给客人留货的流程;

2.他知道不做或不会做,那就是管理者培训和监督不到位;

3.管理者监督了,员工依然不做,即是抗拒公司制度。

流程清晰,操作明了,过程完整,正常与意外全部考虑在内,这就是留货方面的工作指南,行为指南。员工与管理者职责分明,出现问题,可上溯到人,谁有理由推脱、解释?只有一条路留给员工:执行好流程,管理者尽责!

科学的流程,“不需要”过多要求管理层做什么“勇于承担”的榜样,按公司规定“尽责”就好!所以科学零售不是不实战,而是更实战。

企业制度太多空白、空位,好比用大清朝封建社会的法律,管理今天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社会。因此,当制度流程执行不力的时候,我依然坚持自己的第一观点:改造制度优先,指责员工在后;改造法律在先,指责态度在后!

改造企业内部之法,就是改造员工的行为,任何受聘用员工都必须按照公司的制度做事,这是在聘用合同中规定的条款。口头上、精神上、文化价值观上的教育,永远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效果,永远属于人的自愿行为范畴。

当然,我不否认精神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性,不否认态度对行动的重要性,“科学零售”的管理流程中,一样有对态度、配合、工作价值观的要求。但是,只有行动改变,才有绩效改变。因为企业需要行动才能产生价值。

还是强调:第一检讨制度,第二检讨制度,第三检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