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论文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论文

时间:2023-01-09 13:11: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目前对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尚无清晰明确的定义和区分,不利于研究的开展和写作的规范。本文从目的意义、定义内涵、基本要素、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等方面,对近年来受到教育界推崇的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进行了较深入的辨析,对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研究者愈来愈强烈地认识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那种满足于理论思辨,或以经典自然科学为标准的研究方法难于把握复杂的教育现象。在此背景下,质的研究方法逐渐在教育研究中得以提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认同,它的最大意义在于真正能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讨与挖掘那些很难用理论推导或实验数据来概括与抽象的内涵、意义与深层规律。它重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与情感活动的研究,重视行动与反思,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主张“一例胜千言”,提供“样板”与“范例”,提倡移植与借鉴,强调理论要来自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与修正,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能够应用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这也就是当前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推崇的原因。

目前对于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大多数教师甚至教育技术工作者都不知道两者的准确定义和区别。笔者通过百度搜索检索到含“教育叙事”关键词的网页160,000条,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网页919,000条,以“教学案例+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网页16,900条;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从1979至2006年,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论文1940篇,以“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论文168篇。通过对内容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一种是自说自话、大同小异;第三种是有所区别、但未进行系统比较。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都属于同一类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但又各有侧重;教学案例与广义的教育叙事中的一种类型——教学叙事比较接近。为写作和研究方便起见,应加以区别和规范。本文将就两者的异同之处进行辨析,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案例一词译自英语“Case”,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应有如下几个特征:案例是一个故事(事例)的讲述;案例要有完整的情境和背景、情节和冲突、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案例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情感、态度、动机、需要等;案例要有隐含的思想,案例描述的是实践者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含着某种思想、信念和理论,等待读者去解读、品味和分享。案例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只是一个平淡而肤浅的故事,就没有教育意义。

根据理查特(Ricahert,A.E.,1991)的定义:“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案例实际上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实践的记录,它既是“教”的案例,也是“学”的案例。

在教学案例所记录的教学情境故事中,包含了某些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方法。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因此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至关重要。

从Internet网上搜索发现,“教学案例”一词还常常被用作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的统称,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是指那些符合教学要求、能够引起分析和思考、达到教学目的的故事性材料,如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病人的病情介绍、刑事案件的案情等,可以称之为“用于教学的案例”,这与本文所指的专门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是不同的。当然,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材料。

二、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讲故事”,原本是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它所获得的是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长期以来被“科学的研究方法”所排斥。但是,后现代主义对“叙事”给予了新的解释和强调,将之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波尔克霍恩(Polkinghorne,1988)将叙事界定为人们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意义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将叙事研究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出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说,教育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方面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在“讲教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来研究教育问题。抽象一点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就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2,3]。

目前关于教育叙事的分类很多,也很不统一。比如有将教育叙事分为“真实的教育叙事”和“虚构的教育叙事”的;有将教育叙事分为“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的;有分为“调查的教育叙事、行动的教育叙事、虚构的教育叙事”的;还有分为“大叙事、小叙事”的。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1. 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包括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教学基础指前一个教学活动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及形成的能力),新的教学任务是在怎样的知识、技能、能力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条件主要是指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学情是指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如班级学生的总体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

2. 教学过程

即教学实录。它忠实地记录整个教学活动的细节,包括显性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还包括一些隐性的教学行为,即教师、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及学生的思维反应等。后者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地方,比如,学生对某一教学结果作出会心的微笑反应,这样的面部表情流露是瞬间的,但却包含许多学习信息,可能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课堂教学往往是具有某种结构的,应真实地记录结构以及结构内的内容细节。

3. 教师反思

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任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的自我评价性介绍。可以由教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行为、结果、方法等,也可以由案例设计者提出有关问题,任教教师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反思反映了任教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水平,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对象。一些研究者还主张,教师反思中还应提出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4. 学生反馈

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学案例所缺少、而笔者特意强调的内容。它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师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所收集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与评价。从中可以得出大量的反映学习者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信息,对研究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习质量非常必要。

四、教学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1. 故事背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 情境描述

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要生动、引人入胜。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先描述后分析,或夹叙夹议。

3. 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

问题或矛盾解决后的情形.可以用一句或几句简单的话进行描述。

4. 反思或评析

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对教学教育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评析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对他人的教学叙事进行的分析和思考。

五、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的异同

1.相同点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都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自然情境性、自身工具性、情节性和反思性等。

(1)自然情境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学过程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教学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自身工具性

大多数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她)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或学生、参与者)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 一些描写他人的教育教学故事或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虚构作品如教育小说、教育电影等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3)情节性

案例和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冲突和事件发展等情节。每个案例或叙事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的“意外事件”或冲突,冲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4)反思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学案例和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义。

2.相异点

(1)目的不同

教学案例是一种在先进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活动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样本”和“范例”,它通过对在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与反思,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使专家“倡导的理论”(espoused theories)真正成为教师“采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目的在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理论。而教育叙事研究则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理论,更强调回归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中,通过观察与反思归纳出解释性的见解与结论。

(2)有无主题

姜瑛俐认为:教学案例要有主题,而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只有问题没有主题。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是案例的灵魂和精髓,问题是案例主题的支脉。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 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主题像一条主线把案例故事串起来。案例主题要有指导意义,能引起大家对教育教学中带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问题解决,不能只局限于个别情景或特殊问题[4]。

(3)方法不同

教育叙事研究采用的是“从实践到解释性见解”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法,而教学案例既有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又有自上而下的演绎法,采用的是“理论-实践-修正理论”的途径。教育叙事更强调故事的自然情境性,一般没有事先的安排与设计,主要是事后的感悟与反思;而教学案例事先往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事后要有系统的教师反思与学生反馈,带有较浓厚的“研究”的味道,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理论。

(4)范围不同

教育叙事的内容一般比教学案例要更加宽泛,可以涉及教育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教育叙事所叙之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事件,这些看似平淡的教育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教育叙事研究正是要多角度、多维度地去体会、去挖掘这些教育故事的内涵,因而其所获得的信息具有丰富性与情境性,但它不能用作评价标准,不可作为推论的前提或基础。相比之下,教学案例一般局限在具体教学的范围,由于有事先的设计与一定的条件控制,因而更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5)文体与结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对文体的要求不太严格,也没有比较明确的格式与规范,只要具有某些基本要素就行了。教学案例虽然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格式与规范,但相对教育叙事来说,还是要严格一些,结构要求越完整越好。教育叙事更强调可读性、故事性,而教学案例虽也要求有可读性,但更强调逻辑性、规范性。例如,对背景的描述,教育叙事侧重于时间、地点、人物与场景,而教学案例则侧重于描述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反思方面,教育叙事研究侧重于感悟,教学案例则强调理性分析,而且还要提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写作手法上,教育叙事常采取夹叙夹议,教学案例则大多是先叙述再集中分析。

总之,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虽比较相近,但仍有多方面区别,研究者不可不细加辨析。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管理,2003(9):11-13

第2篇

关键词: 案例反思 教师专业化发展 具体方式

案例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突出的有探索价值的例子进行研究、反思,从而找出其本质的问题进行总结,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从而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案例反思有助于教师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反思的习惯,提高教师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一、案例反思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一)通过案例反思,促进了教师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及对教育理论的学习。

在日常案例反思过程中,教师要对教育过程进行回顾,除再现教育情境外,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进行再分析,系统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这种总结与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至关重要。案例反思一般都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教育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师亲身经历的在真实情况下发生的故事或事件,事件发生在前,教师写作案例在后。在写作时教师要对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及自己当时在面对事件时的反应和处理事件时的思考做全面的回忆、梳理,在这一梳理过程中发现教育实践中微妙但十分关键的方面,跳出原来的教育情境,从新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澄清和表达自己对教育教学的一些理解,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发展新的理念或以新的方式实现对原有知识的再现。这个过程的完成即实现了教师个人知识的重新建构。教师在撰写教育案例时,要把案例分析透彻,需要有足够的教育理论的支撑。常态下教师往往不注重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因此在评析教育案例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就促使教师带着教育实践问题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这种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自愿学习,不仅促进了教师自觉自愿地学习教育理论,而且加深了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案例反思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在案例开发过程中,不断用现代教育理念、原则或方法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把研究的成果有效迁移到对相关教育问题的处理与探究中。在案例反思过程中,教师还积极开展案例讨论、共享,形成学术研究和探讨的氛围,在校本研究的模式中提高教科研能力。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的位置上,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教师通过对自身实践的情况和经验进行反思,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研究能力,实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学与科研同步并进。案例反思直接指向教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这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各种聪明才智,而且需要教师不断内省自己的工作行为,不断设计并调整,更不满足于对问题的解决,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和热情,循序渐进,持久地开展并改进自己的工作。它的开展能对教师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引领教师向反思型、学习型、研究型、合作型、自主型、创造型、专家型教师转变,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开展案例反思的具体方式

(一)教师个人备课、上课为主的自我案例反思。

教师自我案例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为反思目标,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其目的是思考反省和探讨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备课。教案应体现出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师备课要与时俱进,及时去除陈旧的、过时的东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指导自己。①备课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要求。②备活动,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经历、体验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③备资源,主要包括备教材和备教具、学具。备教材是把握全册教材的内容、编写意图、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掌握每单元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和所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钻研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挖掘开发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具学具、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充分。④备学生,掌握学生身心特点、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否有同学生的“沟通”和“合作”。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精彩,给学生带来自信,更应关注这些因素的捕捉、提炼,这样既可为教研积累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这些教学中的事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进行案例反思和共享。

(二)教师集体备课、相互探讨为主的案例反思。

学校充分运用校内外优秀教师资源,以老带新,互相促进,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可以安排每个年级相同学科每周必须保证一节课的集体备课时间,在集体备课时实实在在地一起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教师个人备课后在每周固定时间的集体备课中进行说课,就教学单元的内容、目标及重难点进行细致的定位研讨,就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评价的组织和教学资源的应用作较为详尽的探讨和交流。集体备课不仅体现了集体智慧的结晶,更为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平台,是教师合作交流的载体。通过研讨,每位老师都将自己的优点展现给别人,又从别人那里吸收更多的营养,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合作链,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样每位教师都能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迅速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集体备课在于实现资源共享,以便从繁琐的抄写中解脱出来,利用更多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究。教师积极相互听课,在听课过程中尽可能地完整地记录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教师、学生的活动,教学所使用的教具,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等。听课的过程实际就是反思的过程,星星点点的思维火花会不时闪现,因此,及时记录评点内容就尤为重要,这样会给课后的深入思考、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听课后要及时讨论,讨论是在听课后,授课者与听课者的及时交流研讨,这是研究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讨论最好是下课后立即进行,因为对教学过程中许多具体问题的探讨需要借助双方清晰的记忆。而且,如果不及时进行交流探讨而在日后重提旧话,那么对每天都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很可能做不到在下课后及时讨论那么深入。

在案例反思中,教师通过不断对比、归纳、思考、领悟,建立一套独特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有效的思维方式,从而树立清晰的教育价值观,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使教育行为更科学、合理、有效。教师若经常案例反思,则能敏锐地发现教育实践中的同类问题,并找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从而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效益的最大化,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小勇.案例研究的理论与实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3篇

青年教师要教育科研吗?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们不得不要“做”教育科研。没有论文与课题,职称上不去,骨干教师评不上,青年教师不得不做着伪科研。但事实上,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和许多青年教师一样,在很多场合不遗余力的抨击着现在的教育科研,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生产学术垃圾。当然在我心里,也清楚地知道教学与科研两者相互促进。但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两者有着天生的矛盾。那我们到底要不要教育科研呢?我想是十分有必要的。

我大学毕业后来到一所农村初中教初一年级做班主任。那个时候我怎么教书的呢?别人怎么做我亦步亦趋,你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从来如此,年轻气盛都想拼出一番天地。但是,我忽视了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没有任何自己的思考。有这样一个例子:那时,我要求学生很早到校早读,这样也逼迫自己比学生来得更早,因为这样学生就没有空闲时间来吵闹,结果弄得我在,学生很乖,我不在,他们压根不知道干什么,更别说自学了。没办法,怎么办?别人又说:“你可以安排几个‘卧底’监视他们的早读。”于是我做了……可是,我又失败了,“卧底”背叛了。后来,我反思了自己做班主任一系列做法,发现自己真的是一个不称职的班主任,我什么事情都包办,这些班干部还用来干嘛呢?学生犯了一点小错误我就上纲上线,不给他们解释的机会,时间一长“教育”还有用吗?没有办法,我想做个合格的班主任,于是我买来一些教育书籍,如《爱心与教育》《爱的教育》《班主任兵法》,照着书上兼顾自己班级的实情,实验下来,班级学生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了,他们长大了。尝到甜头的我,真的想要静下来思考思考了。李敖曾在大陆说过一句话:“你要相信他是真的,并为之努力,她才可能是真的。”我相信教育科研能让我变得更聪明。那么青年教师该怎么做教育科研呢?

一、摆好心态:青年教师教育科研应有的素养

为什么把“摆好心态”放在第一位。很多青年教师想要通过教育科研成名、成家。但是,翻开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履历,哪位“大家、名家”是一蹴而就的呢?他们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坚持着走下去,最终获得成功的。青年教师必须相信“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要有超于世俗的高远追求,不用功利性的眼光对待教育科研。青年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教育科研工作中,应具备六大基本科研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要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永葆进取心;要探索创新,要敢于怀疑习惯行为和常规做法,敢于探索,敢于创新;要成为精明细心的人,善于留心观察生活,善于从细小的行为中寻求其带有普遍性规律;要脑勤、手勤、眼勤;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不夸大其词;要有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有这些素质对于一个青年教师搞好教育科研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白天忙于教学工作,很少有空闲的时间进行阅读,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我常常在晚上九十点钟以后看书,渐渐地养成了睡前读一会儿书才入睡的习惯。有时读着书感觉自己对某个观点有话可说,即使很晚了还会从床上起来,把自己的一些思考通过电脑记录下,甚至很多时候忘记了时间。第二天一大早又起来,洗把冷水脸,早早来到学校。在这种“枯燥”的生活中,我学会了坚持。这种坚持也使我受益匪浅,很多发表的文章都是在无数个不眠之夜最终形成的。

二、理论学习:青年教师教育科研的可靠基石

青年教师想要从事科学教育科研,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等,能在实践中恰当地运用,了解教育动态,掌握一些新的教育理念。青年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开阔视野,吸收先进的国内外教育教学经验,更新、充实、优化自己原有知识结构,对照自己的薄弱之处,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在研究中提升自己,形成新的见解与观点,获取教育科研的成果,并把教育科研成果的获得视为自己工作实践的一种目标与动力。“书到用时方恨少”、“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的确,这些话都是至理名言。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读一些理论的书籍可能会比较难懂,但是只要你把半懂不懂的书读过了,你就进步了。关于读书,我不认为只读一遍就能读出多少精髓多少内涵来,读书是需要慢读深思咀嚼出来的,在读书时还要写点读书心得。现在,我在研究课题时把阅读理论与实践参照着,在阅读中感悟着教育科研的点点滴滴,效果很好。

三、尝试写作:青年教师教育科研的必由之路

世事都是一份付出一份收获,教育科研也是如此。作为教育科研的“新人”,青年教师应该多投入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并积极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使教科研不再遥不可及。由于青年教师理论功底相对较少,因此,可以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案例分析,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撰写教育案例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教育事实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提高的过程。经常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力,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的领悟能力,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些年,为了使自己适应学生的需要,我学会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把许多感悟通过文字记录了下来,投给了报刊杂志,结果有了稍许收获。先后在《教学与管理》《中学外语教与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基础英语教育》《课程研究》《基础教育参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了一百多篇、近十万字的教育教学论文。2011年破格被评为吴江市教科能手,吴江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我从事教育科研的兴趣,也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情趣,坚定了自己从事教育科研的信念,促使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总之,青年教师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自觉增强教科研意识,高度重视教育科研素养的提高,以前瞻的眼光去观望教科动态,以开放的姿态去感受教育新潮,以求真的态度去探索教育规律,我相信青年教师一定能在教育科研这条路上走出璀璨的明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松陵第三中学)

责编/张 鹤

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市场营销;实践能力

0 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产能过剩在许多行业的普遍存在,以及许多企业从外贸订单转向内销,企业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保持持续增长,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也越来越重视。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培养出大量“半成品”的毕业生,不能真正符合企业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需求。

市场营销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对市场营销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目前各个高校普遍设置了业务实习、课程设计、阶段论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但是作为学生主要在高校学习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成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1]。

1 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苏格拉底与学生的“问答式”教学法可以看作是案例教学的雏形。在西方大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是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规范[2]。目前所指的案例教学法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取得了超越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极大成功,之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将其应用于工商管理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开始推广开来[3]。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摒弃了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思考与讨论,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营销基本理论,对相关营销案例进行分析,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为了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多学校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市场营销教学工作中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2 案例教学法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案例来源

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市场营销专业是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开设,而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就更晚了。对于高校来说,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案例来源问题。以哈佛大学商学院为例,有80%的课程通过案例讲解,一年有30%案例被更新。而这一切的实现,是以其庞大的案例库与强大的案例编写队伍为基础的。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来说,对于案例的要求一方面要与教学目的紧密相关,内容新颖富于启发;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本土特征贴近现实。而在我国教学实践中,案例往往于来源以下几个途径:(1)国外相关营销案例;(2)国内编写的营销案例教材;(3)教师自己制作的案例。而这几种来源的案例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均不是十分理想。

2.2 课堂教学组织

国外大学实施案例教学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这样保证每一节课上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整个案例教学中来。而这样的情景在我国现有绝大多数大学中,只能是奢望。

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各个大学的教学普遍紧张,教室规模与班级规模不断扩大,基本上没有小班上课,以合班上课为主,以笔者为例,上课时学生少则70-80人,多则超过150人。这样的上课人数,使得案例的课堂讨论环节受到极大限制,学生不可能有充分的讨论与发言时间。

另一方面,高校承担课程教学的教师资源也比较紧张。在许多高校,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教授很少给本科生上课,教学任务就压在年轻教师与职称较低的教师身上,往往每周少则20-30课时,多则达到40-50课时。而这些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还承担着极大的科研压力。加上目前高校以科研为导向的业绩评审,教师既难以有动力、同时也难以有精力制作优秀的案例,并积极投身到教学中。

2.3 师生适应能力

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理念的落后。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相当大比例的教师缺乏现代教学理念,缺乏现代教育学素养,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课。而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学生,长期接受的是填鸭式教学,缺乏主动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这些恰恰是实施案例教学最需要的品质。

案例教学之所以在欧美商学院中普遍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是它将理论与实际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而这对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欧美商学院的教师基本上都有从事过商业活动的经历,许多人都在公司兼职,甚至创办了公司;而在我国高校的教师基本上很少有过类似经历,虽然学历很高,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难以给学生以实践指导。

而我国的学生从小就不太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应试教育氛围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连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更不要说与日常生活距离较远的企业实战运作了。而能够给学生提供深入考察的企业很少,许多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前去实习,而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也将实习的学生看作是额外的负担,学生难以有机会深入到企业营销实战中,对于企业的营销活动缺乏感性认识,案例分析与研究也就难免会难以深入,流于表面。

2.4 学习效果评价

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在欧美大学商学院成功运用,还在于案例分析讨论环节的表现将直接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因此学生对于案例分析与讨论从不敢掉以轻心,总是大量查阅资料,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在课下认真准备。网络上流行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半灯火通明的图片,而我国大学的学风日下,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

要想按照欧美商学院对于学生的评价方法,以课堂表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在中国高校中应用面临着一些难题。首先现有教学方式必须实行以小班上课为主,而教师教学工作量也成倍增加;其次是由于本科教学评估的导向作用,教师往往倾向于使用结构化的试卷进行测验,评价标准相对统一,而案例分析则更多地评价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并不要求分析结果的一致性。

3 存在问题解决方案与对策

3.1 重视案例库建设

高度重视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建议采用教学团队共同参与,认真编写与改造案例。目前中国本土的商战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国家。教师可以对每年本土典型与热点商业案例改写与改造,也可以搜集各种资源,尤其是互联网资源,对其进行加工就可以用于课堂教学,除此以外,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采用国内外获奖案例。

目前可供选择的广告类、营销类获奖案例较多,国内的主要有:中国杰出营销奖、中国优秀广告作品“印象奖”,国际上主要有:克里奥广告奖、嘎纳广告奖、伦敦国际广告奖、纽约广告奖、艾菲奖、莫比广告奖。由于这些比赛各自评奖理念不同,中国杰出营销奖是评比以中国本地市场为目标开发和实施杰出的市场营销方案的奖项,克里奥广告奖、嘎纳广告奖和纽约广告奖是奖励影视、平面、广播、包装、网络设计等优秀媒介作品;艾菲奖是奖励每年度通过投放广告,并获得优异成绩的广告运动,莫比奖是奖励具有优秀创意的广告作品。[4]

通过采用这些获奖案例,一方面解决了案例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案例更新问题。但是在应用中还要求教师进行相应的改造,以使其适应教学需要。

(2)鼓励学生自己编写案例。

采用案例编写大赛等方式,鼓励学生自己编写案例,尤其鼓励学生编写校园案例。由于校园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情景,学生对此有切身体验和感性认识,而目前的大学校园早已不是封闭的象牙塔,校园里有众多的商业服务业活动,广告宣传促销等活动层出不穷。通过引入校园案例,既可以作为传统的案例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在案例编写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运用市场营销知识归纳问题、总结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学会将零散的经验总结成系统的认识,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运用理论指导实践。[5]

3.2 缩小教学班级规模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张告一段落,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这就标志着高校今后的发展,要从外延的扩张转变为内涵的提高,高校教学与教师资源紧张的现象有所缓解,今后高校教学的重心将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今后高校一方面要稳定在校生规模,另一方面要增加专职教师队伍,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缩小教学班规模,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3.3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高校在引进人才时,要认识到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对于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更加注重教师的管理实践能力与水平,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鼓励现有教师队伍到企业兼职加深教师对商业实战的认识程度,鼓励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等多种措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

3.4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的培养目标要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对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改革、重视实践实习教学、在课时安排上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措施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深入企业营销实践进行调研,有条件的情况下参与到企业营销活动全过程中,加深对于企业营销活动的认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实操能力。

3.5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教学中最常使用的评价手段是结构化的测验考试,教师主要根据课程考试结果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量化分析,由于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就是这种教学评价的弊端,成为中国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障碍之一,因此需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多元评价指采用多种手段,在非结构化的情境中评价教学效果的多种评价方法组合。多元评价源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同时,建构主义学习观也对多元教学评价有深远影响。多元教学评价的独特内涵可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首先,多元评价更关注个体成长的评价,多元评价十分关注被评价者的个人成长;其次,突出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参与多元评价;最后,多元评价融教学与评价于一体。[6]

4 结束语

市场营销作为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于学生实践实操能力的要求较高,除了进行专门的实践课程培养之外,采用案例教学法,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也非常重要。虽然我国引入案例教学法并在很多高校进行推广应用,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总结分析,找出较好的解决措施,同时注重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造就一大批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耿波.案例教学在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02-103.

[2] 王小平,张庆伟.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9(5):172-174.

[3] 史伟.从营销技能到营销本能――基于案例分析的I3C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36):48-49.

[4] 唐拥军,唐晋,蒋艺.运用获奖案例进行营销教学的优势及其应用――以艾菲奖案例教学为例[J]高教论坛,2009(1):62-64.

[5] 高汉祥.论校园案例在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6(23):367-368.

第5篇

一学期来,我们在区科研部的指导下,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堂为阵地,开展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规范管理,加强学习,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规范管理。教科学习经常化。注重引导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及新课程理论。为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课程提供理论支撑,为拓宽教师理论学习的渠道,组织教师“走出去”认真学习,同时坚持“请进来”的方略,邀请教育科研的行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校本研究制度化。校本研讨校级活动形式多样,结合课改要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每周有活动、有研讨。有以增强课题研究实效为目标的课题研讨活动,有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听课、评课活动……每学期全校性教育科研活动四次,每月各级各类课题组至少活动一次。教科室与教导处协作,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研究,学校开展“集体备课”“创建研讨课”等活动,教师的教研活动均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显着提高。领导以身作则,带领全员参与。姜校长科研意识强。尽管工作繁忙,他带头搞课改、做研究、写体会文章。他结合本校实际主持市级“xx”规划课题。老师们在他的带领下,结合教学实践将本校承担的研究课题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联系课堂教学写出了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科研室在校长领导下积极工作,发挥了研究和管理的职能。学校将教育科研列入了整个学校工作计划并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制定并实施了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奖励条例,学校有比较完备的科研档案。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抓立项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功效的创新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将该研究课题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主要在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探索:第一,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的目标;第二,结合新课程标准,将课组织得新颖有趣;第三,激发学生的成功感,要使全班学生包括待进步生都能获得成功;第四,开展学习竞赛;第五,及时反馈、正确评价、适时进行表扬和奖励。把这些探索分解到了各个年级中的学科之中,收到了成效。另外,我们还围绕课题研究,加强教师学习和培训工作。提供书目,要求老师自学,并写读书笔记;请专家来校讲课,学习课改理论,使教师改变教研观念;提供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机会,定期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和分科培训,如专题讲座、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等,培训的内容倾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引导教师通过对自身现状的分析,制定自我发展规划和每年学习计划;帮助教师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

三、做好了常规性的业务工作

1、做好了全校教师的组稿和推荐工作。本学期,全校老师在市级以上投稿科研论文20篇。

2、为总结提炼教师的研究成果,分别编辑了校科研探索报、教师论文集、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成果专集等。

3、加强了科研室的自身建设。一是加强了自身的理论学习,带头学理论、写文章;二是网上交流探索学习;三是做好了相关资料的汇总和上报工作。

总之,我们将课题的研究与学科教学、德育教育、创建工作等有机整合,以科兴教,改观了学校面貌。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加快了专业成长,教师们的业务水平在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

第6篇

随着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各学科的教育领域已被广泛地应用。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抽象枯燥。当多媒体走进中学数学教学后,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优化了中学数学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就是指整合要反映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客观联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做指导,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要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使用信息技术的硬软件,必须注意到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需要科学地服务于教材内容。

2.发展性原则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这是进行科学教育、人性化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在课题研究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得到可持续发展。

3.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是指必须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程按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充分发挥课程整合的整体功能。

4.有效性原则

所谓有效性原则,就是指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既要讲究效率,又要追求效益。效率是速度问题。对教师来讲,要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对学生来讲,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加快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研究内容

1.巧用多媒体,激情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通过外界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探究心理而引起的。巧妙地利用声音、图像、文字、录像、动画创设教学情景,能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去探求、去发现、去创造的欲望。

2.巧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法则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形成认知结构造成困难。多媒体技术有图、文、音、像并茂的特点,能生动、形象地展示实物形象,突出感知的重点,突破感知的难点。

3.巧用多媒体,提高操作能力

利用计算机模拟操作比教师用其他手段演示更形象、逼真,把它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学生和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方面所作的尝试和取得的成效,为下一步的课题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

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尝试,探索如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构的整体优化。

3.经验总结法

根据各阶段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科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希望能提升自己,为广大教师提供指导和借鉴。

五、研究步骤及组内人员分工

准备阶段: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教学反思,查找资料,课题形成,申报课题立项,制定研究方案,做好评审书的撰写,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实施阶段: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通过教学实践及听课学习的方式获得教学案例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通过与其他数学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得到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推进阶段:2013年7月至2013年10月,也就是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小结阶段,根据实践和反馈的具体实情,做好研究资料的阶段性整理和分析,动态地继续推进课题研究进程。

课题研究的总结和结题工作:2013年11月至2013年12月,做好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认真撰写研究报告,申请课题结题鉴定。并做好成果的推介工作。

沈群英:制定研究方案,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徐燕红:观测记录案例,撰写研究论文;

王华:档案整理、典型案例分析,为科研论文准备第一手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论文集、优秀教案集。

2.优秀课堂教学整合实验课实录、课件集、课题研究的音像制品。

3.完善学科资源网站。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0.10.

第7篇

通过校本研修,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学习所获的技能及学习所得,也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修养,那么具体的个人工作计划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小学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计划范文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小学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计划范文(一)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根据学校的工作实际,自身的发展要求,特制定校本研修个人工作计划。

一、研修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促进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修内容

(一)多读对自己有用的书,进行读书研习。

广泛阅读各类书目,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领悟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的真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注意多钻研、勤思考,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在总结和反思中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在实践中进行教学研讨。

目前进行的新课改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我将继续积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平时就当天发生的教学突发事件,教学感悟反思,学生的思想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与同组教师交流学习。

三、具体实施方案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 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 多渠道地学。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通过网络学习新课标,在教学中理解应用新课标。

(3) 广泛地学。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多听课,坚持做到听好每一堂教研课,做好教研笔记。

取长补短,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勤于动笔,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1) 及时积累专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2) 尝试进行教学案例的分析,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走进学生心灵,创造多彩人生,学习,再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超越自己。

小学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计划范文(二)新的学期,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本学期个人研修计划拟订如下。

一、研修主题

以“提高作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做为本学期个人研修主题。研修重点: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提高学生作文质量为突破口,以新课程标准为指针,为语文教学成绩的全面提高而努力。

二、研修目标:

1、加强理论学习。

通过参加集体学习及自学等方式认真学习新理念,及时把握课改的前沿信息,并努力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2、立足常规教学。

潜心钻研本学段教材,以上好每一节课为前提,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渐突显出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3、注重经验积累。

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和论文,将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感悟记录下来;随时上传到小学语文论坛,以便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果。

三、研修措施

按照个人工作特点制定一年的发展研修计划,努力结合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使研修、工作、发展同步推进。

1、研读课标

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阶段目标要求,交流课标研读体会,以便准确把握各学段习作目标要求。

2、钻研教材

钻研本学段教材中习作内容,整理归类,总结出本学段习作内容的共同特点,找出难点问题并和其他同行交流研讨,以便全面把握小学教材中的习作类型及习作难点。

3、交流互动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全体教师主动交流研修历程。结合区域内的教研活动,认真上好作文指导课并做好案例分析、总结和再设计,以此锻炼对习作指导课的驾驭能力。

4、撰写经验

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写教学反思、记录研修过程中的得与失,不断积累经验,学期末形成关于作文教学的经验论文,争取在教学刊物上发表。

小学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计划范文(三)新的学期又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来临了,踏着轻柔的春风,面对着生机无限的校园,心中又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斗志。校本研修是新课改以来一直所倡导的一个十分利于教师成长的方式,它的制定和实施理念更加符合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为了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更大的提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特制定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一、工作理念:

1、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

2、把新课改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3、建立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4、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学习内容:

1、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及解读》、《〈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学科新教材等为主要培训教材。

2、以典型课例和专题课教学教研为媒介进行“研”“训”,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进一步提高师德。

4、学习《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反思意识,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主动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三、学习形式:

以参加学校校本研修活动为主,个人自主研修为辅。在学校安排下,统一内容,统一进度,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进行实践。在自学的同时,要做好重点突出的学习笔记。

(1)专题培训

交流研讨、教学设计、说讲评课等形式,将培训学习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2)专题总结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对以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探索。对其他教师的专题总结、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教案、观察日记等进行分析与系统整理。

(3)网上学习

充分利用自身信息技术知识的网络资源优势,在网上查找所需学习资料,进行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研修主要措施:

1、认真参加集体组织的学习培训,作好培训记录。

2、认真参加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吸取其他老师的成功经验。

3、精心准备自己的研修课程,发挥信息技术特长,努力提升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

第8篇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多年教学工作过程的重复,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水准上。因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育才学校建校三周年大会上作了《每日四问》的讲话,这四问是:第一句: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的每日四问,涉及了教师多方面反思的问题,也给教师的反思指明了基本方向。2010年我校出台了教师每日七问:今天的课我准备充分了没有?我对学生的状态关注了没有?今天的谈心对象是谁?我所教班的学生学习、思想状况是否稳定,我是否需要与班主任作些沟通?有没有值得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故事?我在教育教学上有没有新的设想和尝试,效果如何?我向同事或通过读书学到了哪些新的观念和做法,对自己的触动是什么?这些问题具体实用、有针对性,促进了教师反思习惯的养成。

二、同伴互助

教师的专业素养分为显性的专业素养结构和隐性的专业素养结构。显性专业素养结构包括外显的,易于观察和测量,也较易通过学习与训练而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隐性专业素养结构包括职业理想、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维持专业动机和积极性、教育教学中体现的智慧、实践性知识等,比如:优秀教师具有的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以及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追求创新、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内隐知识难以通过语言传授和浅层次的训练获得,但会以一种慢慢出现的共享的理解形式在一起工作的人群中散播,因此建构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信任是教师群体团结合作的前提,教师之间彼此信任,会减少沟通的成本和障碍,促进知识的共享。信任的基础上,才是合作、分享与互助。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积累的知识、体验和体会如果经常得以交流,不仅使其他教师受到启发,少走弯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也使自己在听取他人意见、吸取他人营养的基础上改进自己的不足,生成新的知识、升华新的经验。

1、任务型校本教研与自主合作式学习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任务型校本教研的思路基于英语教学引进的新理念――任务型教学。引入“任务型校本培训”的核心机制是要通过先期的任务型学习方式,强制规定学习内容、限定学习时间、加强考核评价等手段,引领教师走入校本学习的广阔天地,通过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来感受学习的成效和乐趣,从而逐步培养教师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进而深化校本培训的内容,提升学习培训的成效,达成校本培训的目标。与此同时,创设条件让教师更为主动地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在学科教研方面,任务型校本教研与自主合作式学习的结合更显得尤为突出。除了学校要求的理念学习、考试研究、教学研究外,学校要大力提倡各学科积极开动脑筋,自主创新,拓宽学科活动的工作思路。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成为学科教研时大家关注的话题;有的学科密切关注前沿信息,为创造性使用教材提供知识保障;鼓励教师跨学科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有的学科以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为特色;有的学科探索以实验室为依托的新的教学模式,形成新颖的校本课程资源;有的学科积极探索集体备课的新形式;有的可以把重点放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题及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法;还有的学科可以实实在在地积累形成学科动态能级题库、学案和竞赛培训题库。

2、特色系列活动为同伴互助创设环境。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师基本功大赛、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观摩与反思等活动,以活动促同伴合作与交流,以活动促教师思考与进步,从而带动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还可以进行经验合作教学模式的尝试。经验合作教学指教师在既有教学环境中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教师间在课程资源、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整体教学经验的深层交流合作,全面整合和重构自己各个侧面的教学经验背景,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综合教学经验,从而促进自身教学水平全面提高。

3、创建新型的教师组织结构,构建校本教研新格局。

学校可以创建面向青年教师的“未来教育家学校”,帮助青年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扎实掌握教学基本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除开设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德育工作教育课、教育方法研究课、教育科研辅导课、教学基本功课、计算机培训课、新教材研讨课、心理辅导课等基础课程,结合学员的教育教学实践,分别进行基本功展示课、软件展示课等等,学员要系统听指导教师的课,定期整理教育案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等,并进行命题演讲、拓展训练等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的岗位培训始终充满活力,让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师有所追求、不断提升。

4、以案例诠释理念, 以叙事体验成长

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十分具体的,抽象的理论固然动听,但面对实际问题却常常显得苍白无力。案例分析和叙事研究正是发掘、丰富教师隐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范式,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 主要是教师) 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教育叙事研究要求研究者通过对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件的观察、分析、反思, 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案例研究则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意义在于教师获得学习经历和解决问题的乐趣。面对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师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形成多元回答,产生丰富的、个性化的、可以迁移到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解决策略,并且在此过程中沉淀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教育原则,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无论是开发教育教学案例、让教师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还是组织“叙事团队”,都不是在低水平上“就事论事”,而是强调问题情景下的高层次学习,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教育研究。其根本目的是培养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专业自觉”,智慧解决教学问题,发展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每年定期召开教育叙事交流活动,评选优秀教育案例分析,编写教育叙事精选,创建共享的平台和环境,为教师分享经验提供充分的机会和空间,教师不仅会对自己过去的经验进行重新评价,还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启示和灵感,在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

5、教师论坛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双优课评选,让教师在双优课大赛中锻炼成长。为了充分发挥这些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要强调个人反思在校本教研的地位,学校可以举办双优课获奖教师论坛,除了汇报他们精彩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效果外,更重要的是谈体会、聊感悟、传播新课程理念、交流实践经验,台下与台上教师互动讨论、学习,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和积极的影响。

学校还可以用专门的学习时间,请部分专家教师给全校教师讲授他们的教育思想、成长历程和经验反思,这是发挥同伴互助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突出作用的又一次很有益的尝试。

三、专业引领

一是校本教研是一种合作性的参与式研究,同时还需要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需要教师与专家的相互协作与支持。因此,聘请校外专家学者走进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在经费投入上对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倾斜力度,为教师专业发展合理安排充裕的时间,并且加强在物质设备建设上的投入。这样,不仅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提供了便利,而且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很好的便利条件。教师可以在期刊杂志库中轻松学习新课程理论、了解兄弟校经验,还可以收集各种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甚至形成个性化教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案。三是鼓励参与课题研究。四是发挥校内专家的典型示范作用。五是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崛起于美国的一种新型教师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力图在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之间建立协作关系,以此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它在认可中小学校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的基础上,强调学校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化发展的功能。学校将通过调研论证,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构建策略和运行方式,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师教育的需要。

第9篇

一、要研究“校本教研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的原因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本,他们既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能否转变观念,加强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将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决定性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实施校本教研,去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培养教师具备自主教学和研究的能力,特别是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它的价值在于促使我们创建一种有利于学校教师发展的氛围,使学校教师教学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调动和保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这既是新课程实施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又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二、研究“校本教研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的理论基础

校本教研中开展互助合作的理论基础来源主要有: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强调主体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互助合作学习环境,每位教师的思维与智慧将为整个群体所共享。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由于个体差异,教师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通过与更强的伙伴合作,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3.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洛斯认为,人的需要有交流需要、表现需要、求援需要、游戏需要。教师的互助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师的这些需要。

4.“群体动力”理论

在互助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成员间的互相依赖有利于教师的自尊、自重,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整体。

三、“校本教研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的实践探索过程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对照我们的行动计划,努力巩固实施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抓好活动落实是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中互助合作研究的保证

(1)落实反思活动

要求教师每周有一定数量的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和教育随笔等。促使教师反思,探索和解决教学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2)开展教研竞赛活动,各校争创特色教研组

如,评选优秀教研组、学习型教研组、课题型教研组等,每种类型的教研组都有相应的评价指标。进修学校定期对各校教研组进行考核,对教研组进行督导,表彰其优点,指出其不足与努力方向。

2.在校本教研中开展互助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互助合作使教师理论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现在我们进修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教师准备的发言稿都是厚厚的一叠,发言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理有据,精彩纷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读书笔记由被动应付变成自觉行为。教师理论水平提高最突出的证明是专题研究后,教师都喜欢写论文了。教师不仅在县级的多了,而且不少教师还发表多篇CN论文。

(2)教师的互助、合作、反思得益于习惯的养成

我县各校教师自我反思呈现的方式除了课后记外,还有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育叙事,这些反思把一个人的经验变成大家的经验。教师只有真正学会自我反思,才会从更高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理性地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没有自我反思,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无从谈起。只有反思习惯的养成,教师的成长才会有起步。

(3)互助合作促进了教师问题意识的形成

我们进修学校牵头开展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后,很多热点问题出来了,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出来了,解决方式与从前完全不同了。学科教研员经常收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或多数人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提出与大家商榷的观点,然后大家共同商讨、解决。

(4)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提升教师的专业敏感性

互助合作的方式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交流合作精神,培养教师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其中交流合作能力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这种交流合作,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个体经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教学行为方式,营造了一种积极互动的交流合作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

(5)互助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有差异的,互助合作这种方式,可以把差异化为有效的资源。在研究中,我们进修学校采用录像反思的方式,将教师的课拍摄下来,通过多媒体存入电脑,大家看完后一起分析得失、与优秀录像课相比较、请专家和骨干教师点评,不同教师或同一教师几次对同一内容执教录像的比较,使教师容易发现自己的弱点,学习别人的长处,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对“校本教研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的反思与小结

1.我们在校本教研中的互助合作实践中体现了以下特性

(1)参与的广泛性。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广大教师的参与才能促进校本教研的蓬勃开展。

(2)目标的发展性。校本教研中互助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县各个学校的全面发展,其中最大的收获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教研内容的针对性。研究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能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

(4)教研过程的开放性。研究没有约束,大家畅所欲言。既研究大的教育方向,又研究具体的微型案例。

(5)教研合作过程的和谐性。研究加强了我县教师之间的联系,在研究中有争论,有不同见解,大家相互包容、。

(6)教研活动中的团队性。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教师之间的情感,使他们有了团体归宿感,有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团队意识。

第10篇

一、浏阳葛家中心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现状调查

笔者此次针对葛家乡中心小学32位教师开展的教学反思现状调查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1)对“教学反思”这一概念的认识程度;(2)教学反思所涉及的内容;(3)开展教学反思所运用的方法;(4)对开展教学反思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和了解。此次调查采用书面问答的方式进行,发放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32份。所有调查结果如下:

1.教师对“教学反思”概念的认识程度为了解教师对“教学反思”这一概念的认识程度,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问题一是“您是否了解‘教学反思’这一概念”,选择“非常了解”的有16人,选择“略知一二”的也有16人,没有选择“不了解”的。问题二是“若您了解‘教学反思’这一概念,您是在何时通过何种方式接触到这一概念的?”有20人选择是通过“工作中阅读教育类报刊、书籍”,12人选择是通过“在职教师培训”。问题三是“您认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否必要”,选择“没有必要,浪费时间”的只有4人,28位教师认为“很有必要,且帮助很大”。

2.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所涉及到的内容在教师的反思内容调查中,32位教师全部选择反思的内容“将涉及或通常涉及‘教学行为方式方面的,教学目标方面的,教学内容方面的,教学心理环境方面的’,其中还有两位教师补充了反思的内容,一位教师补充反思的内容还包括“学生在学习中过程中的反应和教学效果”,另一位补充的内容是“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3.教师所运用的反思方式、方法在回答“您会选择或通常以什么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这一问题时,有14位教师选择“撰写教学日志”来反思教学,13位教师选择“撰写教育案例”,5位教师选择“网络教研”。

4.教师对开展教学反思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为全面了解教师对开展教学反思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和理解,笔者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您认为反思对您的教学有哪些帮助?”。32位教师中有23位认为“反思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成长,不断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提高教育智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二、葛家乡中心小学教师的反思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目前葛家乡中心小学教师的反思性教学现状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问题一:对教学反思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无法具备强烈的反思意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32位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16位教师对“教学反思”这一概念只是略知一二,且对教学反思这一概念的了解是通过工作中阅读教育类报刊、书籍获得的。据此,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接受调查的小学教师对教学反思缺乏深刻认识,这势必造成他们对教学无法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反思。接受调查的教师对“教学反思”概念缺乏深刻理解势必使得他们对反思所涉及的内容也无法有全面的掌握。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他们的反思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开展的反思是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的。问题二:缺少与教学反思相关的主题培训,不懂得如何有效开展反思。从调查结果分析出,教师对教学反思这一概念的理解表现出极大的差异,这造成对教学反思概念“不了解”的教师对教学反思表现出“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而“略知一二”的教师会简单地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学总结”,这些表现与反思的内涵相距甚远。在调查中的另一发现是:32位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只有12位是通过在职培训了解教学反思这一概念的。这也不难理解他们对教学反思概念出现的不准确和不深刻的理解。准确理解教学反思的概念、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是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行为的理论前提和根本保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针对小学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专题培训。

三、解决对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改变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缺乏教学反思意识的现状,高等师范院校应肩负起针对农村小学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师教育的专题培训的重任,强化小学教师的反思意识,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使农村小学教师尽快成长为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反思型教师。笔者结合自身的反思理论探究和对浏阳农村在职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的了解,探索出两套培训模式。具体培训模式和步骤如下:

(一)以“参与式”培训模式培养教师的案例分析和案例撰写能力

“参与式”培训模式是指高校的教师教育者以参与式的方法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在这种培训模式中,教师教育者的角色由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转化为促进者、参与者和帮助者,同时,教师教育者高度关注资源的生成与传递,把受训者的经历和经验作为培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步骤为:步骤一:教师教育者帮助受训教师确定研究主题,并对教育案例的本质作出解释在案例主题的确定过程中,教师教育者应与受训教师分享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案例的主题应有一定的普遍性,能给人启示;二是案例主题应具有教育意义,能体现出一定的教育理念。关于教育案例的本质,吕洪波认为教育案例是“对一个真实的教学活动情景的描述,其中包含有明显的教育疑难问题及矛盾冲突,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步骤二:教师教育者向受训教师介绍案例分析的模式案例分析的模式通常为:(1)教师教育者指导受训教师选取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案例材料。也可以是教师教育者替受训教师选取教学案例。(2)案例选定以后,教师教育者引领受训教师对案例的基本结构进行分析,并对案例的内容从整体上进行把握。(3)确定案例的焦点问题。案例是为了充分展示某一教学问题而用的,因此,学会抓住案例的核心问题是案例研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4)教师教育者组织受训教师分析案例描述中所能体现的结论。因为对同一教学事件,不同的教师通常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更重要的任务是教师教育者应组织受训教师分析出不同的教师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以助受训教师更深刻的认识他人的观念。步骤三:受训教师具备一定的案例分析能力后,教师教育者着手培养他们的案例撰写能力作为初次撰写教育案例的受训教师,教师教育者应参与到他们的案例主题的确定过程中,因为主题是案例的灵魂。教师教育者可以采用的方法是让受训教师“思考有什么教学事件特别想跟人诉说,并且思考想倾诉的原因是什么,所得出的原因就是案例主题形成的基础”。案例撰写的第二个环节是收集案例素材,素材的收集方式很多,最基本的方式是案例撰写者对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进行实录,或对案例相关的人物进行深度访谈。

(二)以“问题式”培训模式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叙事研究能力

“问题式”培训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教师教育者和受训教师共同面对不确定的问题,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习过程的训练模式。在这种培训模式中,教师教育者没有固定的培训任务,开展的是动态的、不确定的促进和协助工作。其步骤为:步骤一:教师教育者帮助受训教师确定研究“问题”研究“问题”的来源途径有三:一是教师教育者通过调研、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或教师访谈等途径了解到的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可以让受训教师进行总结和反思,列出自己的需求和教学问题。三是受训教师在理论培训后,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反思,提出自己在实践中的困惑问题。步骤二:教师教育者帮助受训教师弄清教学叙事研究的本质受训教师深刻理解教学叙事研究的本质是有效开展叙事研究的根本保证。叙事研究是指“研究者通过收集和讲述个体的教育生活故事,描述个体的教学日常生活,进而在解析和重构教学叙事材料过程中对其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步骤三:教师教育者指导受训教师怎样建构叙事研究现场文本建构教学叙事研究的现场文本的方式很多,易于小学教师采用的方式有:教学日记,教师故事,参与式观察记录,研究性访谈记录,师生之间或同行之间的对话等。步骤四:教师教育者指导受训教师怎样将叙事研究现场文本转化为研究文本建构研究文本就是教师对故事进行重新讲述,这是叙事研究中的重点,也是叙事研究过程中的难点,“当前我国的教育叙事研究成果中,多数作品不缺原始故事,缺少的是重新组织故事并由此逻辑地发现教育经验及其意义的技术和智慧。”从技术上来讲,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需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师对收集到的现场文本进行整理归类,并确定所诉说的故事所蕴涵的关键点和教育意义。第二个阶段是教师理清故事的基本要素,对故事进行重新编写。课堂教学叙事研究的最终研究文本的呈现方式有:著作,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中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是:题目部分(内含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部分(内含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的实施,研究的结果,结论),结尾部分(内含注释和参考文献)。

第11篇

计量经济学论文2400字(一):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论文

摘要:目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水平的发展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金融大数据爆炸性发展要求金融学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计量经济学作为培养学生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核心课程,新的历史时期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金融大数据视野的责任。

关键词: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金融理论;实践结合

引言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非常强调应用性的学科,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应用型本科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在当前教育新常态下,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也应该被重新赋予新的属性。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问题

(1)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强调回归分析背后模型的假设及相关内容,但现代经验研究强调因果关系。因此,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分强调对随机扰动项分布、异方差及自相关的长篇讨论,显得不合时宜,而对国内外广泛流行的新颖工具较少提及,其结果是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应用仍是一知半解。(2)由于现有课时安排等原因,教师教学过程中着重讲授计量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而轻视实际应用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中主要讲授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讨论得较少。(3)由于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能分配更多的实验课时,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特别难以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金融数据建模与处理。(4)现有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缺乏将计量经济学方法与金融数据相融合的缺陷。在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中,着重讲述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没有将计量方法与金融大数据的获取与加工处理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导致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计量经济学基础,但面对查找和处理金融数据时却束手无策。(5)已有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安排上,一般将经典的计量经济学和现代时间序列方法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由于教学内容过多而教学课时有限,其结果是导致无法详细讲解金融时间序列部分,金融学专业学生对金融大数据处理及建模能力不强。

二、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的优化措施

(一)突出案例教学

丰富多彩又符合专业特色的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一方面能够使理论知识更加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案例教学重视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计量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取一定要突出目的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差异,多搜集一些与该专业密切相关的经济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

就金融数学专业学生而言,在为这些学生开展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时,需要注重将金融理论和具体的金融实践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来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来研究金融相关实践问题。金融市场相关实践知识更倾向于股票投资和资金资本等的利用,不能仅仅依靠消费-收入这一知识以偏概全,这就要求计量经济学老师在为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开展课程教学时,需要拓展到相关金融领域,通过讲解相关金融理论和具体的市场实践数据来开展课程教学。

(三)“案例+微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提高金融专业本科生金融大数据处理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拟重点对《计量经济学(Ⅱ)》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为了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重在教,逼学生学”的缺陷,我们将使用“案例+微课”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计量经济学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模式(杨汭华,2005;黄佐钘,2008;张玲,2014)。与传统的案例教学不同:(1)项目强调针对金融大数据开发相关案例,并以“微课”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案例+微课”的教学模式的好处在于能激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学习的兴趣,更加生动和直观地将金融大数据处理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案例+微课”模式能对课堂教学形成有效补充,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外通过“案例+微课”进一步巩固与提高课堂知识。(2)传统计量经济学经验案例强调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应用,重点介绍数学与统计技术,而忽视其内在的经济问题与变量间的内生关系。项目强调以真实的金融大数据为载体,在案例分析中,更加注重因果关系的讨论,从而案例分析更加接近现实。因此,相比于传统的案例分析,项目经验分析更接近现代研究范式,故而具有更好的实用价值。

(四)完善考核体系

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可以尝试采用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课程论文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课程论文可以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突出学生所在学科属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不能将试卷考核的方式抛弃,例如可以将纸质试卷改为上机考试,增加操作题的比重。完善的考核方式会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强化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结语

总之,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缩影,只有明确清晰教学定位,有效提升高等教育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重点解决好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支撑引领国家创新发展能力的问题,才能提供更多有选择的本科教育,建成更有竞争力的本科教育,开创更有特色的本科教育,发展更加公平的本科教育。

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与管理决策实证研究论文

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电力建设在不断的完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电力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推动电力工业的进步。处于新时代的电力企业需要具备超前的思维与意识,在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备清晰的预判,在内要做好企业内部的管理建设,针对未来长远发展制定科学的规划。要做好这几点,就离不开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经营管理的分析以及数学建模工具的运用。本文选取2001-201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社会用电量数据以及典型电力企业华电国际年度报告数据,分析了华电国际的经济效益与外部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时间序列非平稳角度出发,利用协整理论并通过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关系检验对华电国际的经济效益建立了长期均衡模型。再对模型进行短期误差修正,在证明了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利用所建模型对提升华电国际的经济效益进行实证分析预测。最后对以华电国际为代表的中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对华电国际而言其供电成本、管理与财务及人力资源成本的完善对其经济效益的影响将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其短期内经济效益主要受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全社会用电量需求的影响。该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为其他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预测,对企业未来的管理决策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管理决策

经济研究的方法在于总结典型的经验特征与收集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经济研究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的可验证性,即能否通过数据实证检验相关的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型来解释事实,并预测未来的经济变动趋势以及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计量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则犹如硬币的双面,从不同的角度为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基础。计量经济学以实际经济数据的建模与分析为主要研究对象。当实际数据不可得,或实际数据过于复杂而导致因果关系不易梳理时,实验经济学则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通过可控的实验数据代替实际数据,成为实证经济分析的又一个有力工具。

一、協整理论概述

协整的概念是由恩格尔一格兰杰(Engle-Granger)在1987年“协整与误差修正,描述、估计与检验”中正式提出的,协整的基本思想认为,尽管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中的每一个都是非平稳的,但他们的线性组合可能会相互抵消趋势项的影响,使该组合是平稳的。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经济时间序列分析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对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之所以协整理论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与一协整理论所具有的深厚的经济学背景密不可分的。

二、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与管理决策实证

(一)非均衡博弈论框架的建立和实验验证

策略性思考是博弈理论及其应用的基础。纳什均衡以及相关均衡的概念过去一直是描述策略性思考的核心内容,其定义为每个博弈参与者的策略都是在给定其他方策略下的最优反应。显然这种均衡的定义内在要求每个博弈参与者在决策信念上达到均衡,即每个参与者对其他方的策略持有正确的信念。在过去的研究中,经济学者通常假定均衡框架存在从而做出对参与者行为的预测。尽管在一些博弈场景下,基于均衡概念的行为预测是准确的,但在多数情况下实验经济学研究结果表明博弈参与者的行为会系统性地偏离基于均衡概念的行为预测。由于来自实验经济学数据对原有理论框架的挑战,经济学研究人员逐渐提出了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论框架并且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收集数据来检验这些新理论。这些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论框架的核心在于继续假定博弈参与者在决策时仍然有策略性思考的因素在里面,但放弃了均衡的概念以及嵌入在均衡概念里面的很强的理性假设。

(二)ECM误差修正

通过Granger定理易知,具有协整关系的一系列变量会对应一个包含误差修正的表达形式。可以进一步通过误差修正来研究华电国际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具体而言可根据由Hendry提出的一般到特殊的建模理论,逐步剔除从三阶滞后变量及误差修正项开始的不显著量,从而得到最终的误差修正模型:(见下面公式)式中:ECMt-1代表协整回归厚的一阶滞后误差,括号内的数字代表不拒绝相应零假设的概率。从该方程式以及统计结果的数据可以发现,文中所进行的统计检验在置信水平上表现显著。这一结果也证明了文中构建的误差修正的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图中给出了LY的实际数据与拟合结果以及残差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协整以及误差修正之后的模型具有较为理想的结果。

(三)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在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常用的回归分析中,当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时,常会对模型估计的准确性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模的过程中,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以及消除多重共线性问题是很重要的环节。部分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存在对多重共线性问题处理不恰当的现象。某篇研究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文章,以计量方法中的回归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作者在研究中单纯依靠方差膨胀因子VIl的临界值,来判断出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便直接将模型中的其中一个变量删掉。模型中是否应该包含某个解释变量,应该以实际经济理论分析为基础,不能单纯以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来判断。

第12篇

关键词 名师 教研 模式 团队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为推进“以名师为主导的贴近教学的教学教研一体化研修模式研究”课题研究,推进林芝地区教育教研活动的良好开展,推进我区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打开制约我区教育发展的瓶颈,探讨和研究名师为主导的贴近教学的一体化教研模式的开展,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研究人员在地区几所学校策划、组织、实施教研活动现状调研。本次调研采用的主要方法:问卷、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现场考察学校。

1以名师为主导的教研与教学一体化、校本化的管理策略

(1)利用集体备课、听评课或教研时间,以名师为主导开展教研活动。建立以名师为主导的好的教育教学教研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教研中存在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2)教育教学教研活动中教师共同互相探讨,资源共享。普通教师可以参与团队式研究,在合作中得到提高。团队研究的智慧和力量总是大于个人,因此我们倡导团队式协作研究。总体上讲,以名师为主导的团队教育教研在宏观视角下进行微观研究,以小见大,积少成多,不断累积,厚积薄发,是本课题研究的发展走向。

(3)从研究内容角度考虑,“众星拱月,主辅相衬”。名师为主导的团队教研选择本学科教育教学教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确定研究对象,全员参与,形成一股研究合力,如众星拱月般造就教研阵势、强势,使研究快速、高效。

(4)从研究方法角度考虑,“既重理论,更重实践”。选择适合教师自己的方式、贴近教学实际的内容开展研讨,可以提高教研、教学的实效。从方法上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教研团队要注重实践研究。要注重叙事研究,让自己在“讲自己的故事”中获得经验的积累、智慧的沉淀和思想的丰满;注重案例研究,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提高反思能力;注重微格研究,聚焦课堂,立足于课堂,站在教研的高度,进行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研、科研能力的同步发展。唯有这样的研究,才能让教师有“根”,才能让教师“接了地气”,才能让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研究能力得以提高。

2名师为主导教学研团队行动路径

(1)抓备课的策略性。备课直接是为上课做准备的,一切应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考虑,所以备课应该基于教材,依托课堂、着眼于学生,备课不是为了应付检查、为了评比、为了眼前几堂课,而是着眼于未来,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因此,强调要有自己的思考、有价值的训练、有目的的教学,必须讲究以下三条策略: 目标性与可行性统一的策略,既要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又要切合实际地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方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体性与主导性统一的策略,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不包办、不替代、不告诉、不一言堂、不一问到底等,同时也不能撒手不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启发、点拨、引导等工作; 预设与生成统一的策略,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备课再认真,也不可能在课堂上不发生预料之外的东西,因此既要认真预设,又要积极生成,既要重点预设,又要适当生成,预设中为生成留有余地,生成又为预设预定之目标服务,做到收放自如,心中有数。

(2)抓案例分析。抓住自己或他人的某一典型的课堂教学或几个教学片断进行深入地评析,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解剖,正反两方面总结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这种方法对于解决已确立的研究对象,特别是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大有裨益的,是可贵的地方作为经验总结提炼,是失败之处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剖析,对病态病情病理病因病根病源等一一分析确诊,使得课堂教学水平差的教师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冲出课堂教学低谷。

(3)抓听课的比较性。时常开展同课异构对比课、一课多上反复磨课等对照性研究活动。经常开展同课异构对比,目标一致内容一致但方法不同,比较谁的更恰当、更有效,可鉴性强。开展“一课多上”反复磨课,就是同一节课进行先后多次备课、多次研改,多次上课。通过比较,不断跟进研讨,打磨出精品课、优质课。这两种课型重在“比课不比人”,尊重和呵护每个上课教师的自尊,目的只有一个,激励教师,增强自信,磨练意志,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4)抓评课的诊断性。名师点评要言不烦,对点评对象施行点化,使上课者参禅悟道,得到教学的真经。诊断不是让点评对象出丑,而是真正做到“治病救人”,目的是为了教师的发展,激励教师知不足而弥补,知错误而改进,知失误而改正,达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以及有效教研 “一箭双雕”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