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型城镇化汇报材料

新型城镇化汇报材料

时间:2022-06-28 10:1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型城镇化汇报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型城镇化汇报材料

第1篇

今年以来,沧州分行抓住了总行城镇化新产品创新推广的有利时机,以高效率的工作完成了支持黄骅新城、中捷产业园区两个城镇化建设项目。截至9月30日,该行已批复城镇化建设贷款16.65亿元,发放8亿元,发放额位居全省系统第一,全省系统占比24.79%。一举实现了“城”势领先!

掘金 生态新城

过去无人问津的“苦海盐边”,如今炙手可热的“渤海明珠”。2002年黄骅港煤码头建成运营标志着沧州结束了有海无港的历史,2007年,集合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和临海化工园区的渤海新区正式成立,2011年,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河北省把渤海新区列为举全省之力打造的重要增长极。目前,渤海新区筹建亿元以上项目共计407个,总投资9415亿元,昔日经济发展的“塌陷地”正成为践行国家发展战略的“排头兵”。

随着在融资、土地、支持产业发展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中字头、国字号和国内外500强企业竞相到渤海新区投资,也催生着渤海新区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中央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的提出,按照河北省重点培育百万人口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渤海新区在城镇化建设上有将近40亿元的融资需求,各家银行都对这块“大蛋糕”虎视眈眈。

行动快一步,机会多几多。自总行、省分行城镇化贷款管理办法出台后,该行一直在研究如何开展城镇化贷款工作。“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速度一定要快,考虑要全,准备要足”沧州分行韩文金行长在第一次城镇化项目专项推进会上就坚定地说道。随后围绕城镇化贷款项目攻关战役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在对渤海新区内客户进行细分梳理后,确定了黄骅市核心区、中捷产业园区和南大港产业园区等10个目标项目,重点营销工作全面开展起来。

创新 敢为人先

作为沧州分行党委确立的“资产业务突破战略蓝海项目”,在启动初期,困难总是不期而至。黄骅市核心区及周边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是沧州分行第一个城镇化贷款项目,也是全省首笔涉及征收、平整和复垦等土地综合整治建设类的项目,在这笔业务的办理过程中,许多环节都是从未做过的业务,没有前人铺路,更没有兄弟行的经验可以借鉴。

哪里有挑战,哪里就有创新智慧的火花。虽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该项目团队先从总行和省分行制定的文件里找答案,把区域条件、客户准入条件,借款人条件和抵押担保等问题吃透摸清,为下一步对客户进行实地考察做足准备。通过对对承建公司和土地项目的反复调研,小心求证,谨慎实践,最终解决了可研编制项目准入、项目评估、评估评级以及客户准入、系统关联等多个难题。黄骅市核心区及周边土地综合整治8亿元城镇化贷款项目的创新实践,为沧州分行乃至全省系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营销推进趟出了一条“捷径”。

营销 效率制胜

时间是效率的价值尺度。位于中捷产业园区创业路的沧州渤海新区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对沧州分行城镇化项目贷款项目团队来说十分熟悉,在营销中捷产业园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过程中,从项目确立到营销成功,再到实现投放,这里几乎每天都有建行人的身影。该行营销团队在这期间放全部弃节假日,加班加点完成项目评估、审批材料,从项目启动到获批通过仅仅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完成了。

青县东部新城城镇化贷款项目花落建行同样来得不那么容易。营销团队多次赴青县与客户沟通项目情况,实地开展了项目可研编制,沟通政府部门,审批项目相关大量工作,为项目的成功介入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同时,沧州分行积极寻求上级行的支持,营销团队前后五次到省分行与公司部、审批部、风险部汇报项目情况,让项目的进度在保证高质量的情况始终保持提速状态,为客户赢得时间,为自己赢得机会。高效率的工作让青县城发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的财务人员彻底改变了过去对国有银行的印象,他们也不敢相信1.5亿元城镇化项目贷款这么快就顺利获批并实现投放。

第2篇

泸州港区位优势突出,不仅是四川与泛珠三角地区以及与东南亚地区联系的门户,也是四川公路、水路出川、出海的南大门,同时也是联系成渝经济区和南桂昆经济区的主要通道之一。泸州港正在全力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它应该是龙头,发挥牵引和整合全川港口的作用。

泸州港的直接经济腹地包括成德绵经济区、川南经济区;间接经济腹地包括滇北、黔北以及陕甘藏青等几个西部省区的部分地区。泸州集装箱运输货物中90%以上是来自成渝经济带的绵阳、德阳、成都、雅安、眉山等地。泸州港作为长江上游主要港口的地位已得到初步确立,随着腹地集疏运条件的进一步完善,泸州港辐射范围将逐步延伸。川南地区的内江和自贡则可以更加丰富和完善泸州港的功能和机制,对泸州港是好事。成都经济区是泸州港的坚强后盾和有力支撑。

从交通区位看,泸州港是四川通江达海的门户,集疏运体系日臻完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国家交通干线与长江经济轴线在泸州交汇,泸州将是西部地区东进长江、南下出海最为便捷的通道。“十二五”期间,长江航道局规划把泸州航道等级提升为二级,“黄金水道”将更显黄金价值。

现为中西部重要能源基地

攀枝花境内矿产资源富甲天下,水能资源高度富集,气候资源独具特色,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经过近50年的开发建设,攀枝花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四川省“环保模范城市”、“中国钒钛之都”等称号,成功跻身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命名为国家钒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00.88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58.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5.7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3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06元、居全省第二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38元、居全省第三位,城镇化率63.43%、居全省第二位,工业化率72.03%、居全省第一位。

三举措发挥“龙尾”作用

攀西―六盘水地区位于川、滇、黔接壤地带,是我国战略矿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据初步统计,该片区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16%,煤炭资源储量超过1500亿吨,铁矿储量100亿吨以上,磷矿、煤层气、天然气、有色金属等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素有“西南金三角”之美誉,是得天独厚的“聚宝盆”。2012年国发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统筹攀西六盘水经济区规划建设,强化资源集约开发和循环利用”,这是国家首次提出攀西―六盘水经济区概念。国家发改委已于2013年上半年重新启动了《攀西―六盘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意味着攀西―六盘水经济区将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必将为该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攀西―六盘水地区各市州拥有相同的发展特征,具有相近的发展目标、相似的发展重点,面临相关的困难,存在相通的问题。攀枝花将全力推动攀西―六盘水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成为国内资源富集区科学、集约开发利用资源的典范。

构建一个综合协调机制。主动向国家汇报沟通,建立攀西―六盘水资源开发利用协调领导机制。一是构建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工信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与各省委、省政府、市州党委、政府共同参与的国家层面的综合协调领导机制,定期召开攀西六盘水资源开发工作推进协调会,帮助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二是构建由各省委、省政府牵头,省发改委、财政厅、经信委、国土厅、住建厅、交通厅、科技厅等厅委、市州党委、政府共同参与的省级层面的综合协调领导机制,定期召开联系会议,研究重要工作,明确各级部门职责,实施目标责任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

编制形成一套攀西六盘水资源开发的规划体系。以原国家计委于1990年批复的《关于攀西―六盘水地区资源综合开发规划》为基础,按照国务院统筹攀西―六盘水经济区域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整合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云南桥头堡建设等政策机遇,进一步科学制定攀西六盘水资源开发规划,配套编制城市群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等各项专规,做到多规统筹、多规衔接、多规合一。

争取出台一套支持政策。各省、各市州将加大研究与争取力度,有针对性地争取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积极开展政策试点,推动攀西六盘水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一是要争取出台差别化的产业政策;二是要争取开展资源税改革试点;三是要争取对供地用地机制创新的支持;四是要争取对用电机制创新的支持;五是要争取对重大技术攻关的支持;六是要争取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七是要争取对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创新的支持。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省和谐城乡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爱岗敬业、执法为民、服务社会、促进和谐”的执法宗旨,牢固树立“亲情执法、热情服务”的执法理念,积极倡导文明执法、和谐执法,为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做出新贡献。

二、工作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和谐执法年”活动,牢固树立亲民意识、服务意识、形象意识,彻底消除城管执法工作中的不文明现象、不文明行为,实现执法效能和市民满意度“双提升”,建立和推行“亲情.帮扶.执法”的新型城管执法模式,努力打造文明和谐城管执法新品牌。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学习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组织所有执法人员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有关知识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学习掌握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全面提升执法水平和化解执法矛盾的能力。

(二)建章立制,规范约束执法行为。修订完善《文明和谐执法基本标准》,认真落实《文明和谐执法基本标准的语言肢体动作要求》,熟练掌握和使用规范化语言,严格执法人员敬礼、亮证等执法程序,锻炼养成和谐、文明、规范的执法语言和行为习惯。

(三)健全监督考核机制、提升执法效能。一是强化内部监督。把文明和谐执法工作列为专项考核内容,重点对岗位工作时间、履行职责效率、处置违章违法效能等方面进行监督考核,坚持实行日督查、周检查、月考核、季公布、年总评,对日常的考核成绩进行逐月累加,结果作为年底评先选优的依据。二是强化社会监督。制定《执法局关于聘请城管执法监督员的实施意见》,通过社会监督员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文明和谐执法活动实施有效监督。三是强化舆论监督。加强与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的联系沟通,建立起与新闻媒体的互动机制。邀请有关媒体定期参与日常执法行动,对重大专项执法行动全程跟踪,真实客观报道执法全过程,提高执法的透明度。四是认真落实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结合市领导批示件及行风热线、12345市长公开电话、建委12319投诉电话等渠道,跟踪督办举报投诉问题的处理,提高处置效率。对敷衍塞责、处理不及时、落实不到位、工作效率低、造成多次举报的,严格依照规定追究责任。对因工作不力导致矛盾激化、群体上访的,给予严肃处分。

(四)创新工作模式,打造“亲情+帮扶+执法”的城管执法品牌。亲情,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爱民为民,在思想上把群众当亲人,贴近群众、贴心服务,在执法工作中做到换位思考,文明执法,是活动的主线。帮扶,就是对能自觉遵守城管法律法规、支持配合执法工作、身体残疾或家庭生活困难的业户进行引导、规范,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是活动的体现。执法,就是坚持“劝导、警告、处罚”的三次处罚原则,即对第一次违规者劝导,对第二次违规者警告,对第三次违规者依法予以罚款、没收等行政处罚,是活动的底线。具体操作:

1、调查摸底。以每名队员的执法区域为单元,对辖区内从事室外经营活动的摊主、临街小门市经营业主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填录《室外经营业户基本情况统计表》和《临街门市经营业户基本情况统计表》。

2、建立台账。各执法大队对每名队员摸底情况进行集中汇总、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台账。每名队员要了解详实的基础资料,做到耳熟能详。

3、确定帮扶对象。主要从自觉遵守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家庭负担重、因病致贫、生活困难、身体残疾、下岗职工等困难业户中确定。

4、帮扶方式。(1)经济救助;(2)摊位异地安置;(3)联系再就业;(4)在节假日促销、庆典、清仓等占道审批时减免相关费用;(5)联系公共信息栏和电子信息屏广告,协调产权单位适当减免相关费用。

四、时间安排

(一)宣传动员阶段(2月11日―2月20日)

召开“和谐执法年”活动动员会议,进行全员发动、全面部署。各科室、执法大队结合活动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启动宣传报道程序,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二)集中学习阶段(2月21日―2月28日)

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省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市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规定》、《市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罚款处罚标准》、《文明和谐执法基本标准》和《文明和谐执法基本标准的语言肢体动作要求》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举办文明和谐执法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法律辅导、执法服务标兵宣讲活动。要通过写体会、谈心得、知识竞赛、模拟执法演练、法规考试等多种形式,使每一个执法人员都能转变思想、转化角色,设身处地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用爱心去管理城市,服务百姓。

(三)全面实施阶段(3月1日―11月30日)

每季度末(3月、6月、9月、11月)全局要组织一次对整治流动摊点、规范临街店铺经营的观摩,中队出点、大队观面,相互之间总结交流经验,查找不足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整改措施,推动活动有序开展。对典型执法现场、重大执法行动邀请城管执法监督员、各新闻媒体参与执法活动,全程监督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

(四)总结验收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

一是各大队、机关各科室进行总结自行验收,之后由局党委组织专门班子进行考核验收。

二是局党委组织召开总结大会,对“和谐执法年”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选和表彰“和谐执法标兵”。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和谐执法年”活动,是落实全市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在文明和谐执法上创新突破的重要举措,对于改进执法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打造文明执法热情服务的高素质城管队伍、提升执法效能和群众满意度、推动城管执法事业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现实意义。要充分认识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把活动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周密筹划,认真组织,务求实效。

(二)加强组织领导。局分管领导负责活动的全面指挥、调度、协调、监督和考核,各相关科室应积极参与配合。各执法大队要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负责抓好具体工作任务的落实。

第4篇

一、工作思路

坚定不移贯彻“工业强区”战略,充分发挥“四区”优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川渝合作示范区、国家行政新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加快发展扩总量和转型发展提质量为核心,深化推进“2+n”产业体系构建,强化节能减排工作,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为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工作目标

同时,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控制在市下达目标之内,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三、工作重点

2014年工作重点是用心做好“四抓两强”工作,即:抓项目、抓产业、抓企业、抓园区、强管理、强服务。

(一)、凝心聚力抓项目

2014年,要始终把项目工作作为工业工作的生命线之一,团结各方力量,凝心聚力抓好“五个一批项目”工作:围绕西部牛仔园、福辉产业园、装备制造园、新材料新引进投资5000万元项目30个以上,新开工智能物流柜等项目20个以上,推动宏图伟业建材等20个项目加快建设,确保国美机械、耀业机械等10个项目竣工投产,鹤鸣农机等16个以上项目实现达产。协助招商部门抓好工业项目招商工作,重点突出以商招商和沿产业链招商。

(二)重心突出抓产业

继续深化“2+n”产业体系的构建,以装备制造和轻纺两大产业为重心,培育和招引龙头项目,快速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企业沿链聚集,整合全区土地、资金、项目等各方面资源全力支持两大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力争主导产业占比再提高5%以上。推动新型建材、现代包装、能源及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同时,争取新材料产业取得较大突破。

(三)潜心经营抓企业

企业是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细胞,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开展分类指导,全年培育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3户,过5亿元的企业4户,产值过亿元企业10户,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6户,新增小微企业150户。要督促企业开展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创新创造发展,引导一部分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培育省、市级技术中心1个,加快培育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完成20个技改扩能项目,力争获得中省市扶持资金1500万元以上。

(四)尽心竭力抓园区

按照“产城一体、创新驱动、特色突出、绿色低碳”理念,坚持工业在园区“集聚、集群、集中”发展,完善规划,以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和小微企业孵化园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生产配套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增强承载能力。全年新拓展园区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6月底前完成3.5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15亿元,实现产值280亿元,税收增长30%以上,外贸出口有较大增长。

(五)齐心协力强管理

要开展好对上级单位、政府平行部门、工业相关单位、企业的汇报、沟通、协调,齐心协力加强对工业及企业的管理。要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业及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强化对水电气煤等生产要素的调度和协调力度。要强化工业经济数据监测、调度和指导,做到详实准确。要突出抓好无线电安全保障,有效维护空中电波秩序。要加强对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指导。要引导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及煤、电、油、运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变化,合理控制成本、提高运行效益。要建立诚信、互助、共赢的企业间关系,实施企业责任示范工程,打造一批“五好”责任企业。要全面落实安全责任,深入排查治理隐患。

(六)真心实意强服务

要以服务企业促进发展为宗旨,真心实意加强服务,打造优质的软硬环境。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自觉接受监督,提高行政效能。要坚决践行招商承诺,实行授权行政审批与“一站式”审批相结合,升级“保姆式”服务为“参谋式”服务。要开展企业用工保障服务,专题召开招聘大会。要创新银政企沟通模式,发挥园区投融资平台作用,创新园区建设和企业经营融资模式,新增贷款超过5亿元以上。要加强对现代物流、咨询服务等生产企业的扶持、引导,配套医院、银行等生活设施。要加强工业系统党建工作,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四、工作考核

第5篇

岑巩县招商和商务局

(2013年7月12日)

根据《关于开展全州项目策划及编制工作交流活动的通知》黔东南投促通(2013)28号文件要求,结合实际,现将我县项目编制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情概况

岑巩位于湘黔两省三地(贵州黔东南、铜仁、湖南怀化)交界处,辖7镇4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486.5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人,城镇化率29.5%。岑巩交通便捷、区位优越,是东西部连接枢纽,是华东、华南进入大西南的主要通道,国家大动脉沪昆铁路、320国道、G60沪昆高速穿越而过。县城距沪昆铁路羊坪火车站1公里、玉屏火车站12公里;距贵阳龙洞堡机场260公里、铜仁凤凰机场90公里、黄平机场80公里、湖南怀化机场80公里;距正在建设的沪昆高铁玉屏站12公里、三穗站30公里;是贵州东出,中东部的要冲之地。目前,我县正在拟规划修建一条从沪昆铁路(羊坪站)至岑巩经济开发区的货运铁路专线,全长约12公里。

二、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产业园区建设按“一区五园”进行规划建设,一是原材料加工暨装备制造产业园。作为我县主打的优势产业,该产业园规划面积为21.73平方公里,已建设面积3.6平方公里。新入驻企业18户,总投资3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2.6亿元,其中,在建15户,建成投产3户,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实现产值66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500余个。初步形成以生产硅锰合金、高碳t铁、金属锑、再生资源利用、电解锰、电极糊和特种石墨、家私、新型建材为主的产业集群。二是化工产业园。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目前,新入驻企业1户(林亚达林化科技),总投资1.2亿元,占地60余亩。正在对接水泥、硫酸等产业项目落户化工园。初步形成以松香深加工、水泥制品等产业集群。三是电子轻纺产业园。规划面积为4.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0.12平方公里,新入驻企业3户,总投资2.75亿元。正在对接电线电缆等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初步形成以电线电缆、开关电器、电子产品变压器为主的产业集群。四是食品药品产业园。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已建面积0.1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户,在建8户,总投资3.2亿元。正在对接医疗器械加工、药品生产等产业项目。初步形成以茶叶、花生、保健酒、牛肉干等农副产品加工,以及医疗器械加工、药品生产为主的产业集群。五是文化产业园。规划面积为1.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有思州石砚、鹏达木艺等企业。初步形成以思州艺术品为主的产业集群。

三、项目现状

我县目前的项目编制总体上还停留在单页、菜单及表格层次。目前共126个项目,金额为530.81亿元。其中:工业类:69个,370.91亿元;农业类:35个,80.07亿元;文化旅游类:11个,43.2亿元;商贸物流类:4个,11.3亿元;基础设施类:7个,25.33亿元。

四、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库建设相对滞后。拥有一个储存充分、包装精良的项目库是招商引资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目前,我县项目库的研究建设比较滞后,已成为招商引资的瓶颈性问题,突出表现在项目规划、项目包装、项目论证的水平不高,没有一批有份量、上档次、有吸引力的大项目。招商项目包装与策划目前是我县招商推荐中的短板,项目编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最多能做到的是收集的功能,具体要项目主管部门配合,请专业的咨询策划机构来共同完成。

(二)人才资源短缺。项目深度可研,要真想发挥作用,要结合本县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来编制符合本地发展的项目,现在流行的是县域经济、政治、文化综合印象深度推荐,还有精、准、深的项目推荐。这些都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的互动努力才能完成,所以,项目编制方面的人才困难也是主要问题之一。

五、设想建议。

第6篇

一、清徐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概况

清徐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市郊,总面积609平方公里,人口30万,辖4镇5乡193个行政村,是全国四大葡萄名产地之一和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全境依山面川,汾河纵贯,交通便利。近年来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以食品加工、清洁能源、冶金铸造、新材料、新型建材、高新技术、精细化工、运输商贸为主的经济主框架。食醋、暖气片、出口焦、金属镁四大产业规模为全国之最,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居山西十强县之列。2003年清徐国民生产总值达39.16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73.21亿元,财政收入达3.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18元。 同时,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旅游服务业方兴未艾,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清徐县经济迅猛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是,城市急速扩张裹挟进来又来不及消化的村庄形成了典型的“城中村”现象。处于清徐县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迎宪、春光、南营留、西关四村就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

2003年底,新一届清徐县委、县政府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高度,把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改善居民人居环境的城中村改造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并于去年11月28日召开全县城中村改造工作动员会,正式拉开了城中村改造的序幕。

清徐县在兼顾经济发展、农民利益、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整体展开、重点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后,将撤销原迎宪、春光、南营留、西关四村村委会、党支部,组建成立新的居委会和党的组织,社区居委会负责管理居民的日常事务,原村全体在册村民全部转为城镇户口;原村集体资产由新成立的工贸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全体村民既是居民又是股民;原村全体在册村民以股民的方式参与原村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

为了体现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的原则,县委、县政府就城中村改造作了以下规定:零费用整体转户,所需费用由县政府承担,转户后符合条件的居民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畴;村改居后,原城中村居民按照新的区域划分,纳入新的社区居委会管理,并参与原村集体资产收益的分配……一言以蔽之,就是在改造后,原城中村居民将同时拥有农民和市民的双重身份,同时享受城市居民和公司股民的双重利益。

在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中,驻村工作组人员讲大局、讲原则、讲奉献,积极主动投身其中,不厌其烦处理问题,做深入、全面、耐心细致的宣传发动工作。有的居民一时不理解,工作人员坚持骂不还口,笑脸相迎,主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信任,得到了他们的配合和支持。

通过城中村改造,使得农民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更有利于城市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的方向转变,实现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的分离,通过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最终建成组织健全、环境整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区居委会。目前,清徐县城中村改造工作正在积极推进,这将是一个全赢的结局。

二、几点启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短短的1天学习考察中,考察团一行不仅亲眼目睹了清徐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高品位发展、大手笔规划、 创特色建设以及重实效管理,而且切身感受到各地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勇于开拓、大胆实践的浓厚氛围,可以说,一天的学习考察都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给予考察团深切的感受和丰富的启发。概括起来,启示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我县城中村改造工作首先应从解决农民的市民身份转变、实施改造的“阳光”操作,以及全面落实试点村改造扶持的配套政策等方面,真正实现城中村改造的城市化目标。

解决农民的市民身份转变

城中村改造首先要解决农民到市民、村委会到居委会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实施土地整理,通过剩余土地和集体财产的整合,达到资金平衡,并建立就业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同时,通过将村集体经济转化成原村民拥有的股份制企业或物业,解决村民转变成市民后的生活出路问题。

改造过程实行“阳光作业”

政府为此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城中村居住地和生产生活留用地将进行总体平衡,通过阳光作业引进投资商、开发商,同时通过土地整理划出部分地块给开发商实施商品房开发,从而使城中村得到彻底改造,提升整体城建水平。

三项配套政策促成改造

一是引导农民按规划要求建房。建新村必须建新房,规划部门应引导和管理好农民按规划建房,避免短期内出现二次改造;同时特别鼓励通过土地整理合理规划的拆旧建新。二是实施“五改”及旧房改造翻新,整治村容村貌。“五改”包括:改路、改沟、改水、改厕、改圈。三是重点扶持部分试点村,以点带面。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选出经济基础好、建设条件成熟的试点村,提升其新村规划水平并全方位重点予以扶持;同时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提升全县农村住宅小区的规划建设水平。

第7篇

根据县上的统一安排,近期我们组织相关部门采取查阅相关资源、座谈讨论、分析研究等办法对我县工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探讨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措施办法,现进行交流发言。

一、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我县依托丰富的农产品和矿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矿产品加工、棉花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和建筑建材加工为主的四大产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和财政增强。特别是在20__年全面完成工商企业改制任务后,进一步放活了机制,理顺了体制,使工业企业发展迈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目前我县共有工业企业453户,注册资本16237万元,从业人员5649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户,注册资本6346万元,从业人员2051人,其中: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7户,注册资本5480万元,从业人员966人;千万元以上工业企业3户,注册资本3639万元,从业人员518人。20__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489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4754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602万元,实现利税1464万元。

纵向看,我县工业无论在产品开发上、还是在市场开拓上,无论是在体制转换上,还是在规模经营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但横向看,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全市人均国内外生产总值为1199美元,基本接近工业化中期阶段,而我县在全市七县市区中最低,仅为820美元,仍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从第三产业比重来看,20__年,全国、全省、全市经次产业比重均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其中,全国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1.8,全省达到了45.7,全市达到了44.6,而我县仅为26.5,名列全市倒数第二;从城镇化水平来看,全国、全市城镇化水平分别达到了39.1和51,已进入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而我县城镇化率仅为21.4,不仅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水平,而且名列七县市区最后;从工业化程度系数来看,全国、全市均已达到了1,已进入工业化社会,全省达到了0.7,也已进入半工业化社会,而我县仅为0.29,离半工业化社会还相差很远。

二、我县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从以上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和四项指标横向对比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我县工业化发展的低下和落后,也更加说明了我县加快工业发展的迫切和艰巨。形成今天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工业总量不足,整体规模偏小。20__年,全县工业企业共45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8家(年纳税在5万元以上的企业),其余395家均为个体私营小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万元,上缴税金*万元,纳税在百万元的企业只有5户,占总数的1;纳税在20-100万元的企业21户,占总数4.6;在这么多的企业当中,大中型企业为零,小型企业占87.2。

2、重复建设、低水平扩张还比较突出。由于受经济效应和利益的驱动,近年来县上一哄而起,新上了一大批棉花和蔬菜初级加工企业,这引起企业的建成,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恶性竞争,对产业发展构成了威胁;另一方面造成了加工能力的相对过剩,使工业发展面临结构性挑战,工业结构单一、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全县共有棉花加工企业36家,各种收购点20多家,棉加企业加工能力已达到100万担以上,而我县目前,棉花种植面积基本维持在25万亩左右,年生产皮棉50万担左右,棉加企业有近一半的生产能力过剩。

3、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县工业企业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形成的,在运营生产过程中,由于受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再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目前,县内工业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工业产品结构中原材料、初级加工产品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特别是影响我县财政增强、农民增收的棉花产业发展上,基本上都是资源型的粗加工,在棉花深加工和棉纱纺织方面始终没有“破题”,对棉花产业发展构成了潜在的隐患。

4、工业的科技含量的待进一步提高。大数工业企业的科技含量不高、技术水平一般,传统产业技术水平较低的占的比例还比较大,一些小企业的设备还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老设备,耗能高,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经常发生故障。全县工业技改投入和研发投放也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推广运用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人才挖掘、培养和使用不够,存在着人才积压浪费和人才缺乏问题并存现象,一方面一些小企业缺人才,主要缺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在社会上闲置和待业,人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5、工业发展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太少。去年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用地控紧,银根收紧,运力趋紧,审批从紧的情况下,主动适应调控不够,应对措施不够有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发展。如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虽然这几年县上采取了一砦措施,但总体上贷款难的问题仍很突出。又如去今两年运力紧张,生产销售企业要不上车皮,造成产品积压,所需原料运不进来,对生产造成影响。还比如,对改制企业遗留问题的解决资金无保证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县工业企业的发展。

6、对现有企业挖掘改造不够。近几年随着省市发展抓项目和地方新上项目、招商引资激励政策的影响,我县也兴起了一股新上项目热,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新上项目对县域经济的拉动和对财政的贡献有限,我县财政增强和农民增收仍然由原来的517878秘书网老企业和传统产业支撑和左右。但正是在这一大的环境影响下,一些老企业享受不到有关优惠政策,发展积极性不高,意见较大,造成本身具有比较优势的老企业和传统企业依托自身优势、依托自身设备新上项目、嫁接重组不够,利用空闲场地、厂房、设备、技术新上项目不够,出现了新上项目投资大、数量多,但财政无税收的怪现象。

三、对策与措施

针对我县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工业发展,今后我县工业要坚持以农产品加工增值为重点,以新上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为突破口,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攻方向,大力主攻绿色食品加工、 棉花精深加工和草畜产品加工业,引进开发新型建材加工,积极探索新型制造业,巩固发展传统采矿业,使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利润、上缴税金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速度。为完成上述任务目标,应重点抓好以下关键措施的落实。

1、依托优势资源,加快项目建设步伐。

一是要高度重视项目储备工作。认真落实项目前期工作经费,配齐配全专兼职工作人员,确保有人办事和有钱办事;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机构精心测划项目、包装项目,提高项目的可信度和成功率;按照“前期储备一批,建设实施一批,规划论证一批和超前谋划一批”的思路,精心筛选一批资源状况好、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及时充实完善项目库。二是建立科学的项目咨询机制。要通过建立咨询机构、完善决策程序和推行公示制度等办法,增强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减少和避免风险。特别是要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知名专家的合作交流力度,建立稳定长期的咨询协作机制,搞好项目研发和论证评估,寻找我县产业发展与国家政策支持的结合点,真正把中央政策机遇和我县资源产业优势变成现实项目、现实投资和现实生产力。三是要完善项目建设的责任机制。一要逼着抓。进一步建立完善项目建设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认真落实县级领导包挂重点项目和部门捆绑包挂项目责任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建立领导包挂项目年初公示、年中汇报、年底述职制度,探索推行重大项目建设一票否决制和免职代职制,乡镇和部门尤其是经济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协调、外引内联,每年至少靠实1个项目,两年引不进新项目的部门,对其领导班子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二要鼓励办。切实落实和完善项目建设各项激励措施,建立多层次的奖励制度,完善和兑现工业项目建设、中介人引资等奖励办法,对引资有功部门和个人给予必要的奖励,对税源型项目和重大项目进行重奖。同时改革现行县乡税收分成体制,增加乡镇留成比重,调动乡镇办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千方百计的鼓励社会各界上大项目、大上项目和上好项目。三要引导上。把抓项目、上项目作为重要的用人导向,继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系统,建立任务考核、实绩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立体考核系统,特别是对能抓项目、善抓项目的经济型人才要提拔重用,放到重点工作岗位和主要经济主管部门。通过转变用人导向,建立一批大抓项目和抓大项目的领导班子,造就一支会抓项目和能办成项目的干部队伍,引进一批项目运做的专业人才和职业人,加快我县项目建设进程。

2、依托现有企业的挖潜改造,推进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是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将工业调强调大,调出水平,调出效益和后劲。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力度,鼓励引进高新技术来改造本地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二是运用科技助推,加大中小企业技改力度。对中小企业进行脱胎换骨改造,提高现有企业技术水平;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改造现有企业设备,提高企业的产出效益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进行联系和沟通,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引导企业健康长足发展。四是积极破解中小企业人才制约问题。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吸引中高级科技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到金塔参与科技开发和创新。

三、认真研究解决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是面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趋紧的形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研究与其相适应的发展策略。紧跟国家政策和动向,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时机、方面、力度和重点,进行适时、适度调节,不断完善宏观调控的机制和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把宏观调控的力度和重点把握到恰到好处。二是积极化解资金短缺的问题。尽快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信用评价体系和社会中介组织,促进银企合作,增加信贷投入,化解资金短缺的问题。三是积极化解运用紧张的问题。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争取车皮,化解运力紧张,限超载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四是要积极化解企业改制后的遗留问题。对确需财政出钱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应拿出一部分资金尽快予以协调解决,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维护社会稳定。

4、搭建项目发展平台,加快园区建设步伐。

一是提高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完成园区一期工程建设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功能,提高档次,增强园区的承载力。二是加快园区的规范化进程。要强化园区的规范化管理,尽快制定出园区管理条例,把园区的管理、服务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培养和健全灵活多样的管理机制,对制约园区经济发展活力的问题进行突破和创新,减少运用成本费用,降低工业园区和园区企业的运作成本,确保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三是积极探索园区建设新的发展模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方式方法,积极筹措园区建设资金,提高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发挥园区的聚集幅射作用。

第8篇

《板带钢轧制技术》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材料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更好地为全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技术骨干,必须要将传统的课程进行改革并进一步运用到实践中。从《板带钢轧制技术》课程的学习特点,课程实训,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最终得出将课程讲授理实一体化,校内外实训相结合,任务书式考核方式,让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使得《板带钢轧制技术》课程更加适合高职院校材料专业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

板带钢轧制技术;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

0引言

《板带钢轧制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材料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和必修课程,本课程可操作性强,主要培养学生在各工艺环节上的岗位操作、工艺编制、生产故障处理、工艺设备拆装和维护保养、工模具设计安装调试和产品质量检测等工作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能根据典型产品的生产技术合同或标准,编制出经济的、适用的工艺规程、工模具设计安装及设备的维护保养调试等工艺操作制度;能按产品工艺要求安全合理组织生产。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国家的工业发展及城镇化的建设,各行各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的技术骨干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应参考学生就业,以培养各行业要求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革显得尤为迫切[1]。

1《板带钢轧制技术》课程的特点

如何才能打破传统的课程讲授方式,作为工科专业,以及《板带钢轧制技术》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积极探索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课程的目标,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结构为框架,课程设计突出“任务中心”和“情境中心”,以任务活动为主线,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和工作之间的联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实践与理论一体化。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埋头苦干”的枯燥上课方式,变成“由学生主导,教师辅助”的灵活方式,并加入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flas等,学生们引入头脑风暴法、分组讨论法、现场真人模拟、手工制作轧钢设备等学习手段,真正意义上做到理实一体。每一部分内容不以章节为主线,而以情境中心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每一次内容就是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任务,这样就能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取得很好的效果。具体做好教学设计,计划好各步骤,并设计好相应的课时分配,以真实的板带钢产品作为学习情境载体,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熟练掌握板带钢轧制的生产工艺和操作技能。(1)资讯布置、明确工作任务,下发工作任务单;学生们查阅与本部分有关的相关资料;教师就其中重要部分进行讲授。(2)决策学生分组,讨论资讯中相关问题,并分配小组内部各人员工作任务。(3)计划制定评价标准;制定收集、整理工作计划。(4)实施对工作任务按计划进行实施,收集资料、图表、分析、计算、总结、演练等。(5)检查小组之间互查任务完成情况,并进行小组内互评打分;教师抽查学生对内容的认识程度。(6)评价随机抽查小组学生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分和记录、归档。

2《板带钢轧钢技术》课程实训

《板带钢轧钢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要依托于材料工程专业现有实训室,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到实训室动手操作,更加生动形象地体会板带钢生产的整个流程,以及能解决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轧钢仿真模拟实训

由于钢铁生产行业高成本,高投入,高危险性等很多现实中的问题,《板带钢轧钢技术》课程的学习要紧密地结合轧钢仿真模拟实训,这部分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进行轧钢生产操作仿真实训,熟练地掌握数种工艺的虚拟操作,包括中板轧钢加热炉操作、中板轧钢粗轧操作、中板轧钢精轧操作、中板轧钢矫直操作、中板轧钢剪切操作、热连轧加热炉、热连轧粗轧操作、热连轧精轧操作以及热连轧卷曲操作等。学生在虚拟仿真轧钢车间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学到了专业技能,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走入职场奠定基础。仿真操作软件系统是以济南钢铁公司中板厂实际轧钢生产流程为模拟对象,以实际的生产控制系统和生产数据为依据,本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设计的。既模拟了轧钢生产流程的工艺过程,又仿真了轧钢生产中央控制室各工作岗位的实时操作,营造了逼真的实际轧钢生产氛围,可完成数个钢种、多标准、评价和考核学生编制的工艺规程、操作方案及异常工况的判断与处理。并能实时反映出轧制过程中工艺参数变化、轧制产品精度、能源消耗等综合质量指标。这样学生们就可以不用真实进入钢厂,也可以看到真实的轧钢环境,而且可以多次地尝试自己的设计参数和操作技巧[2]。通过轧钢仿真模拟实训提供的真实职业环境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知道学什么,练什么,怎么练,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而且真实职业环境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同时,职业素养也得到有很好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2)轧钢实训车间

如果说轧钢仿真模拟实训是模拟企业整个轧钢过程的,那么轧钢实训车间就是企业轧钢厂的一个局部缩影。本专业拥有的轧钢实训车间现有一整条冷轧生产线,还有一组横列式一列式三架型钢轧机,条件上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简单实训。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之后,再经过轧钢模拟仿真实训,最终就能够挑选自己组在轧钢模拟实训过程中得到的最佳模拟数据组合,在轧钢实训车间真实地操作实现。这样一方面相当于参与了现场操作,锻炼了动手能力,还省去了外出的时间成本、安全成本,另一方面因为已经是从模拟实训中得到的最优数据,也省去了不必要的现场探索造成的成本浪费,再者,也是学生自己将课本中所学知识通过消化设计,比如压下量的设计,轧制速度、轧制温度等参数的设计运用到轧钢过程中,见证了自己的成果,一举多得。

(3)材料性能检测实训

通过轧钢实训车间出来的材料试样要通过性能检测才能知道是否是合格产品,才能验证自己先前轧钢的数据是否合理。该专业材料性能检测实训室拥有多种性能检测设备,包括硬度计、拉伸试验机、冲击试验机、光学显微镜、抛光机等,能满足学生实训的条件。所以,这三部分实训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学生们将课堂知识搬到模拟生产,再将模拟生产转化成真实现场操作,最终通过性能检测实训检验整个学习的成果。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己得出验证结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另外,在实训过程中,学院可以聘请相关行业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外聘教师,和专业教师配合教学,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接受动手操作的培训,如果有机会也可以去企业参观,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3]。

3考核方式及总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取消传统的试卷考试,作为课程改革最终的考核方式,可以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板带钢轧制操作》的课程设计。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本专业学生已经学完一些基本专业课程,主要有“金属材料热处理及其应用”、“塑性变形及技术应用”、“钢坯加热及设备控制”和“轧钢设备操作与维护”等。所以结合这些课程中知识,是可以做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的。该课程设计是学生学习完有关板带材轧制工艺理论课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独立性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尝试在给定条件下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中厚板、热带或冷带轧制工艺制度的制订,通过训练使学生较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并培养获得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和拓展知识面,使之得到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为毕业设计和实际工程设计奠定基础。该课程设计基本要求是学生在指导老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确定板带钢轧制方式,初步拟定轧制道次及道次变形量,通过运用所学相关理论知识对拟定的压下制度进行计算与校验,其间涉及板带钢轧制温度制度、速度制度、张力制度与辊型制度等的制订,并最终完善板带钢压下制度的修正与制订。压下制度即压下规程或轧制规程,是板带钢轧制工艺制度的制订的核心内容。其中压下制度必然影响到速度制度、温度制度和张力制度,而压下制度与辊型制度决定着板带轧制时的辊缝大小和形状。压下制度的内容包括轧制方式(中厚板生产)、轧制道次数、道次压下量(率)等。速度制度的内容包括主电机传动方式、各道次轧制时的咬入(穿带)速度、抛出(甩尾)速度、稳定轧制速度(或最大转速)等。张力制度针对冷轧带钢生产,其内容包括连轧机机架间张力、开卷(卷取)机与轧机间的张力的确定。辊型制度的内容包括板带轧机机整个辊系总的辊型值大小的确定、辊型值的分配,轧辊辊型曲线的选择、换辊制度及新型板形轧机(如CVC轧机)辊型曲线的确定等。板带钢轧制工艺课程设计任务书是由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具体内容应包括课程设计题目、设计方案、内容及要求、设计参数、设计标准、实施进度与参考文献等。综上所述,经过三大方面的努力,希望材料专业《板带钢轧钢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有突破性成果,进一步可以推广到本专业的其他课程,甚至整个学院,乃至所有的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13日第7版.

[2]王捷,杨永明,乐建盛.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135-138.

第9篇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届政府工作回顾

年以来,届政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突出发展主题,创新发展思路,紧紧依靠全县人民,坚定信心干事业,凝心聚力谋发展,圆满完成了县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4.3亿元,比年增长57.2%,年均增长12%;全部财政收入14.2亿元,比年增长51.1%,年均增长1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5亿元,比年增长134.9%,年均增长23.8%;实际利用外资4100万美元,比年增长207.8%,年均增长32.5%;出口创汇8062万美元,比年增长4.2%,年均增长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82元,比年增长55.2%,年均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9492元,比年增长43.8%,年均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28.2:38.4:33.4调整为23:39.4:37.6。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聚集区承载能力大幅提升。临港工业聚集区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完善总规、产业布局规划和专项规划,为大规模开发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累计投资近20亿元,实施水、电、路、讯、气、暖、绿化、亮化、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黄海路、天津道等骨干道路25公里,形成“三横四纵”路网框架,覆盖面积近40平方公里。建成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二期供水、翔云岛水库等工程投入使用,三期供水、海水淡化等项目有序实施。成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区工业聚集区起步区建设进展顺利,完成5.07平方公里空间布局规划、控制性详规、区域产业布局规划和环境影响报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路网、管网、标准厂房等基本建成,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列入省示范基地,初步搭建起汇集科技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低碳产业型项目的发展平台。重点项目强力推进。连续开展“重点项目攻坚年”、“对标赶超年”等活动,两大聚集区累计进驻项目71个,涉及总投资1157亿元,完成投资220亿元。中厚板材、德龙钢铁、华能风电一期、旭阳20万吨二甲醚、同乐化工等24个项目建成投产;旭阳化工环氧氯丙烷和碳纤维、中厚板大型钢构、10万吨脱氧剂等36个项目加紧建设;150万吨轧钢、新安德矿石筛选、临港工业聚集区污水处理厂等25个项目具备开工条件。重点项目为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项目谋划申报成效显著。抢抓扩内需、保增长机遇,成功申报中央、省、市预算内资金支持项目96个,争取上级资金3.8亿元。17个项目列入省重点。打造新区建投和县城司两大融资平台,为聚集区发展、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成立专门招商机构,出台《鼓励招商引资引企奖励规定》、《项目建设和对外开放考核办法》等政策措施,创新招商方式,成功举办新区投资环境暨优势产业推介会、知名企业家联谊会、银企对接会等经贸洽谈活动,对外影响力不断增强,一批战略投资者相继落户。节能减排目标圆满完成。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新技术,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同乐化工等企业整体搬迁,朋益水泥、同乐水泥等企业相继关停,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营,“十一五”和年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四大主导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沿海稻改旱区域种养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以新型材料温室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和畜禽养殖业迅速普及,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全县设施果菜达到37.2万亩,订单面积5.5万亩,国家认定出口备案基地3万亩,成为全省果蔬出口聚集区、蔬菜产业示范县和全国面积最大的甜瓜生产县。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区)386个,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75%,珍稀皮毛动物饲养量居全国前列。建成全省首个扇贝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示范面积10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4.6万吨,中心渔港被评为全国首批文明渔港。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科技示范村、示范基地,引进果品优新品种218个。农业科技贡献率66%。品牌化战略深入实施。培育中华老字号“刘美”、省级著名商标“孤竹国”等知名品牌70个,欧意果品被北京奥运会确定为指定产品,“第一斗”大米成功打入上海世博会,有机食品认证面积1004亩,农产品品牌化销售率70%,累计出口创汇5947万美元。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培育规模涉农企业151家,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丞起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成开园,成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样板。农副产品加工园有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率73%。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提升。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村能人创办领办合作组织,培育蔬菜、果品、畜禽等专业合作社133家、涉农协会37家。秋利、丞起、绿野、金畅、小捞鱼庄等合作社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纽带作用不断增强,欧意金土“4+2”模式被省、市推广,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显著提高。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面落实惠农政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科学发展示范村58个、文明生态村275个,渔家新村等新民居建设开始起步。大力发展农村新型能源,建成户用沼气池3.2万个、大型沼气池3个、养殖小区沼气池150个、秸秆压块站35处,推广生物质直燃炉具4000台,沼气物业服务和“三沼”综合利用模式在全国推广。防洪除涝、节水灌溉、土地整理等工程成效显著,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稳妥有效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三资”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第三产业增势强劲。“三色”旅游协调推进。红色旅游方面,高标准完成纪念馆陈展改造并成功创建4A景区,对社会免费开放,大钊故里5A景区建设全面展开,红色旅游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蓝色旅游方面,充分利用海洋、海岛资源,全力抓好“三岛”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景点打造等工作,为大规模开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特别是湾国际旅游岛正式成立以后,我县组成专门队伍,积极配合推进道路建设、征地拆迁、环境治理等项工作,组织拆除周边违法抢建水产养殖大棚近10万平方米,保证了开发建设顺利推进。编制滦河口生态旅游区规划,实施二滦河河道生态景观治理,滦河生态旅游开始破题。蓝色旅游已经进入大开发、大建设的全新阶段。绿色旅游方面,加强生态农业观光示范点、示范村建设管理,逐渐成为旅游的新亮点。物流产业蓬勃发展。依托京唐港,联合海港开发区共同打造占地6平方公里的省级临港物流聚集区,科学完成功能分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先后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入驻发展。渤港物贸、远大物流等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海囤物流投入运营,天泽商贸等项目加速建设。在做强物流业龙头的基础上,高标准编制规划,积极推进3个沿海特色物流园区建设,谋划实施钢铁加工物流基地,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发展空间,形成了集群发展态势。商贸服务业繁荣活跃。商业广场、金融街农贸市场等商业设施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家电下乡等工程深入实施,乡镇集贸市场功能进一步完善,农家店、农资店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劳务中介、社区服务、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逐步兴起。

城乡面貌变化明显。“三城”联创取得丰硕成果。深入落实“三年大变样”、“三年上水平”工作部署,不断加大城市建设管理力度,年国家卫生县城、年国家园林县城、年全国文明县城创建分别实现一役达标。成功创建“三城”,县城面貌发生巨变,农村面貌有效改善,不仅优化了发展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而且增强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了城市价值和区域竞争力,为长远发展积累了宝贵财富。规划体系健全完善。在全市率先编制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规划,高标准完成县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科学编制供水、排水、供电、供热、消防、燃气、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以及重点项目规划方案和施工设计。全面推进中心镇、一般镇和部分中心村规划编制,形成了健全完善、统筹协调的规划体系。旧城搬迁改造成效显著。涉及搬迁改造城中村12个、危旧小区9个、群众4450户。同步实施安置房建设,建成一、二期安置房35万平方米,三期安置房加速推进,1280户搬迁户迁入新居。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超额完成市达任务,城区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持续推进城建重点项目,城区面积拓展到14.1平方公里,滨海宜居城市初具规模。加快城区水系建设,打造十里长河文化景观带,文园建成开放,幽园完成主体工程,古滦河生态公园正式开园,生态水系全线通航。建成乐安广场一期、新客运站等工程,老呔商城、民俗风情街等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新建改造西外环、北外环、发展大路、金融街东延、茂源街东延等城市道路70多公里,乐港路、平青乐线等骨干道路改建如期完成,滨海公路、旅游专线(黄口至滦河口旅游区)加速推进,通行环境进一步优化。完成集中供暖串改并及部分老化管网改造,实施燃气工程建设,新水厂、垃圾填埋场等市政工程进展顺利,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乡村面貌不断改善。、、、、等乡镇,依照发展规划,突出各自特色,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聚集项目,人口吸纳和经济辐射功能不断增强。持续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建成市级卫生乡镇10个、卫生村238个,改厕2万余座。大力推进绿化攻坚行动,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完成农村危旧平房改造1006户,新建维修农村公路869公里,解决了277个村、17.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精细化、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完善配套设施,做优服务平台,强化综合执法,基本实现全时段监控、全方位覆盖、全天候管理,形成了制度健全、管理科学、覆盖广泛的城管新模式。荣获“全国平安畅通县”、“省三年大变样工作进步县”、“省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园林县城”。数字智能交通管控系统达到全国县级领先水平。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强县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一中体育馆、三中扩建、职校迁址新建等重点工程,撤并、改造中小学校60所,全面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全面提高,高考工作连创佳绩,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教育大县重振雄风。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健全科普推广网络,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成果转化能力逐步提高,连续多届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持续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中医院迁址新建全面完成,新建扩建乡镇卫生院7所、标准化村卫生室415个,14所乡镇卫生院全部通过省标准化验收,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加强传染病防治,卫生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健康、幸福人民”行动成效明显,“五小”行业治理走在省、市前列。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纳入全国首批试点,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农村干部等养老保险深入实施。新农合参合率、实际补偿比稳步上升,城镇医疗保险运行平稳。就业再就业成效明显,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多部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建立“中国皮影艺术研究中心”,大鼓、地秧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馆”(博物馆、呔商博物馆、民间艺术展演馆)工程加快推进,数字化影院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调频广播电台正式开通,县城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乡镇文体广电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农村书屋、健身设施逐步普及,各类艺术团体和农民业余文艺队伍不断壮大,群众文体生活丰富活跃。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曲艺之乡”、“中国皮影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人口计生和民政工作继续保持先进地位。全面落实计生惠民政策,全国先进县地位进一步巩固扩大。持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广泛开展社会慈善救助,弱势群体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新建扩建姜各庄、中堡、庞各庄区域性敬老院,姜各庄敬老院被评为“全国模范敬老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全省仅有两个县获此殊荣。电力、国土事业迅速发展。科学编制了“十二五”电网规划,扩建35千伏变电站4座,新建35千伏双回线路4.3公里、10千伏双回线路2.3公里。1座35千伏、2座110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50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谋划实施,电力事业实现了新飞跃。圆满完成土地利用总规修编和海洋利用区域规划编制,积极争取用地、用海指标,严厉打击违规用海、非法占地、盗采海砂等违法行为,为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提高。财富积累不断增加。到年底,金融机构居民存款余额113.4亿元,比年增加62.4亿元;人均存款余额2.23万元,比年增加1.26万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比年增加7.6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比年增加2.3平方米。生活环境持续改善。科学布设噪音、大气和水源监测点,实现自动检测。全年空气质量优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8天,始终全市领先。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高度重视新时期群众工作,深入开展工作创新年、下基层走千村(楼)访万户等活动,加强群众工作站(室)建设,畅通诉求渠道,解决了一批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众安全感得到提高。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隐患排查,落实整改措施,安全生产总体形势平稳。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整治活动,加强“地沟油”、“瘦肉精”等专项治理,扎实推进“药品安全示范县”建设,保证了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积极妥善处置食盐抢购、沿海水产养殖业污染等事件,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力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聘请常年法律顾问,政府工作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得到加强。转变政府职能,清理行政许可,削减行政审批,推行“一站式服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大力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创先争优、“四个一”活动,政府公务员队伍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提升。深入推进群众性普法教育,被评为全省“五五”普法先进县。狠抓廉政建设,积极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等专项治理,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此外,武装工作扎实推进,民兵整组、新兵征集工作圆满完成,发改统计、粮食物价、邮政通讯、金融保险、气象人防、残联、档案等项工作也都有了新进步。

各位代表,几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共克时艰、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团结拼搏、扎实苦干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帮助和县内外各界人士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全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级干部和广大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乐部队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和关心支持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与临港沿海的优越条件、沿海开发开放的难得机遇、良好的基础条件、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与50万人民的殷切期望还有差距,主要表现是: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强;对外开放和经济外向度水平还比较低;工业基础薄弱,发展还不快,项目少,特别是缺乏兴县立县的项目,产业项目集聚速度比较低;财税增长乏力,收支矛盾突出;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知识素质、发展本领、工作作风等方面有待加强;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尚未形成人人抓项目、人人干开放的浓厚氛围,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届政府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县次党代会为我们描绘了“科学发展,对标赶超,建设沿海强县”的宏伟蓝图,今后五年,是承前启后、大有可为的关键时期,新一届政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展望未来,我们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优势胜于困难。虽然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放缓、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国内信贷和土地闸门趋紧、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各地竞相发展、竞争压力增大,会给我们发展带来一些困难,但我们更面临诸多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国际国内生产要素和产业加速向环渤海区域转移,京津冀区域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十二五”规划,《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市实施沿海经济带倍增计划,地处几大重点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迎来了提速发展的“黄金期”。特别是随着新区正式组建,港区县一体化深入推进,以及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县良好的区位、产业、资源等综合优势更加突出。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下定决心、扭住中心,就一定能够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只要我们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就一定能够实现项目建设的新突破;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团结奋进、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早日跨入沿海强县行列。

根据县十二次党代会和县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港口沿海带动和一体化发展两大战略,牢牢把握产业项目建设这个关键,充分发挥临港沿海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对标赶超,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提速沿海强县建设进程。

主要奋斗目标是:

沿海开发建设实现新突破。突出沿海开放开发建设的战略地位,进一步优化发展平台,加快建设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型能源、现代物流五大基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切实把沿海区域打造成科学发展先行区、现代产业聚集区、开放创新引领区。确保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三项主要指标翻一番、力争翻一番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年均增长15%、力争年均增长25%;全部财政收入确保年均增长15%、力争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年均增长20%、力争年均增长25%。

一体化发展实现新突破。按照新区一体化发展的部署,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大力推进港区县融合发展,统筹城乡规划,科学布局一、二、三产业项目,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新区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三化”同步发展,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经济社会、城镇农村、人口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形成科学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城镇聚集产业功能明显增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着力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国际国内500强企业,以对外开放的新突破,带动项目建设的大发展。实现利用外资规模大幅提高,年均增长15%以上;对外贸易更加活跃,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投资与出口协调拉动,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

生态建设实现新突破。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处理沿海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推广清洁能源,降低单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民生改善实现新突破。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坚持社会事业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强发展的普惠性,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社会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把社会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把握好以下六项原则:

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动力,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加快发展关键在人,在思想,在方法。要向解放思想要思路,要办法,要干劲,用新思维分析新形势,用新视野谋划新发展,用新办法化解新矛盾,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敢破敢立,敢为人先,敢于担当,善于用灵活务实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开创工作局面,在区域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要克服封闭、保守、狭隘的意识,做到胸襟坦荡,虚怀若谷,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科学研判当前形势,集中精力干大事,团结一致谋发展,营造兴业干事的浓厚氛围。

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在发展中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牢牢把握第一要务,遵循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主动性,解决制约发展的难点和薄弱环节,突出重点,加快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提高发展速度,全力推进大开发、大建设,又要加快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把发挥临港沿海优势作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海洋经济。进一步强化依海兴县、依港兴县的意识,主动承接港口的辐射,积极为港口搞好服务,在服务中加快自身发展。要以大气魄、大手笔、大作为,推动沿海开放开发,引进先进的生产要素,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推动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全面加快沿海强县建设步伐。

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提速工业化发展进程。紧紧抓住项目这一核心,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扩充工业总量,加快工业化进程,努力建设工业强县。要拓展项目建设的新视野,开辟项目建设的新途径,探索项目建设的新方法,实现项目建设的新突破,以实实在在的项目,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把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始终牢记群众观点,自觉执行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正把心思用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上,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造福于民,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把求真务实作为自觉追求,确保本次人代会确定的目标圆满完成。空谈误国、实干兴县,坐以论道、一事无成。必须按照“五要五不”的要求,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以过硬的作风、昂扬的干劲、争先的魄力、实干的精神,咬定目标不放松,狠抓落实不懈怠,不达目的不罢休,向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年重点工作

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各项工作,对于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至关重要。按照“建设沿海强县”的总体要求稳中求进,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7亿元,增长12%;全部财政收入16.05亿元,增长13%,争取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8亿元,增长23%;实际利用外资5330万美元,增长30%;出口创汇9270万美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80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10540元,增长11%。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并落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巩固农业传统优势地位,扩大比较优势,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抓基地,提升主导农产品品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安全优质为核心,以基地、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普及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发展精品农业,全面提升主导产业质量和档次,增强农产品综合竞争力。引进试验示范果菜新品种30个,发展蔬菜示范基地、优质果品基地各1万亩。巩固扩大省级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成果,进一步提升专业示范村发展水平。深入推进稻改旱工程,推广新型材料温室1万亩。大力发展畜牧业,推进品种改良,扩大规模养殖,发展良繁中心9个,新建扩建各类养殖小区100个。大力推广水产品高标准、立体式、工厂化养殖,增加养殖效益。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严格源头把关,确保质量安全。加大“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力度,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新增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2000亩,鼓励注册商标和使用原产地标识,认证绿色无公害食品30个,力争成功申报1个国家级、2个省级品牌。坚持以品牌化带动外向化,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在京津唐等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扩大出口,抢占国外高端市场。

抓龙头,延伸产业化链条。大力发展龙型经济,扶持欧意金土、秋利大米、绿野公司等企业做大做强,全力推进六和集团肉鸡产业链等项目,尽快培育出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竞争优势明显的大型企业或集团,推广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模式,带强一项产业,活跃一方经济。加快推进农业三大园区建设。丞起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以建设高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目标,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凸显示范性、引导性和观赏性,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城区工业聚集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建设,推进项目、产业集聚,发挥辐射带动引领作用。谋划建设的冀东农产品物流中心以建成京、津、冀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为目标,科学谋划包装,整合各类资源,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建成集农产品交易、加工、配套服务及种养示范为一体的综合物流中心。抓好涉农项目谋划、包装、申报,总投资达到100亿元以上,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强和规范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探索联合发展新机制,壮大综合实力,提高为农服务质量。完善农超对接、农资连锁等服务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抓基础,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抢抓国家和省、市支持水利改革发展等机遇,多渠道融资,大力度推进,不断掀起农田水利建设。完成海堤外延一期工程,新建海堤3.2公里,同步谋划二期工程(长河口至二滦河口),争取列入省重点水利项目。抓好滦河下游综合治理,维修丁坝32道,加固防洪围埝3.9公里。疏浚三、四级排水渠道,修建改造各类桥闸涵185座,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改建汀会毛线部分路段,新建改造村级公路60公里、危桥5座。

抓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新民居建设,建设科学发展示范村15个、文明生态村50个、村民中心15个。实施河系、农田林网、村庄、生态林、经济林绿化,造林2.2万亩。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抓好农村饮水安全改造,解决23个村、1.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充分利用国债、银行贷款等项目资金,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建设户用沼气池3000个、秸秆联户供气工程2个、大型沼气工程3个、养殖小区沼气工程50个、服务网点50个,推广生物质直燃炉具2000台。完善农技区域综合服务站功能,深入开展“十万农民大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农民素质。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抓好农村“三资”管理和农村资产确权颁证、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土地流转比例达到13.5%以上,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

(二)加强聚集区和项目建设,提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是硬道理,投资是硬措施,项目是牛鼻子。抓住了项目,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中心,就抓住了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和要害,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没有项目建设的大突破、大飞跃,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都无从谈起,建设沿海强县目标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把项目建设作为中心之中心、要务之要务牢牢抓在手上,把全部注意力、凝聚力、集中力汇集到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以临港、城区聚集区为平台,坚持一二三产项目一起抓、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内外资项目一起引,既要眼睛向外引资引项,又要引导本土企业做大做强,一招不错过、一刻不放松地统筹抓好各类项目。全面开展“双十双百”项目攻坚行动。“双十”,就是今年要有十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新开工建设,其中至少有一个投资30亿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要有十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竣工投产,其中至少有一个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竣工投产。“双百”,就是全县抓一百个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其中要有投资在10亿元、20亿元和30亿元以上的项目;谋划一百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前期项目,其中要有投资在50亿、100亿元以上的项目。争取用2-3年的时间,全县工业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提升平台承载功能。临港工业聚集区以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先导区、扩大经济总量核心区为目标,科学规划精品钢铁、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战略性新型产业五大产业园,加快产业聚集,形成集群优势。多渠道融通开发资本,抓好要素建设,积极推进东区路网、三期供水、海水淡化、110千伏变电站、管道天然气、煤气、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完善绿地系统,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城区工业聚集区,按照省级产业聚集区标准,调整优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快道路、供水、供热、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项目入驻发展,适时启动二期开发,打造中小企业发展的摇篮。

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认真开展“产业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干劲,历尽千辛万苦、用尽千言万语、踏遍千山万水、克服千难万险,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全天侯、全过程服务,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一路绿灯,有条件的用最好的条件办实,暂时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办好,不具备条件的千方百计办妥。对中厚板、德龙钢铁、旭阳化工二甲醚等建成项目,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确保企业开足马力,增加效益。加快中厚板大型钢构、旭阳化工环氧氯丙烷和碳纤维、10万吨脱氧剂等续建项目建设,按照工程进度要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程跟踪,督导问效,确保按时竣工投产。对150万吨轧钢、新安德矿石筛选、中心渔港等基本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逐一制定工作方案,实行“保姆式”、“一条龙”服务,全力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按计划开工。对正在洽谈的前期项目,加强工作协调、调度,力促一批项目早签约、早建设,形成项目建设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

大力度谋划包装跑办项目。立足区位、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进一步扩大项目储备。积极谋划与主导产业关联配套的项目,培育发展科技含量高、投资回报率高、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并进、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积极对接《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整合资源,精心包装,争取更多项目列入上级计划盘子。库存项目保持500个以上。

全方位构筑开放新格局。牢固树立“县外就是外”的理念,大力实施“三五”开放计划,年内新引进5家大型以上外资企业、5家大型以上中央企业(国有企业)、5家大型以上民营企业落地,激发全民招商引资激情,浓厚全党动员、全民参与氛围,加快构建大开放、大招商格局。坚持打精品、出特色,与海港开发区、京唐港合作,制作《投资创业指南》,深入宣传推介区位、资源、产业和政策优势,打响新区特色品牌。瞄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增长区域,充分利用广泛的人脉优势,采取定向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主动上门推介,实现合作共赢。积极开展专业招商,围绕每个主导产业分别举办主题招商活动,确保取得实效。优化招商环境,真正把亲商、安商、稳商、富商和为项目投资人服务作为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着力打造最优越的投资环境。

建立完善有效的保障机制。在县级领导干部中唱响带头抓项目建设的主旋律,主要领导一半以上精力抓项目,主管领导全部精力抓项目,其他县级领导一半以上精力抓项目。各乡镇(街道)年内要有两个新开工项目(其中一个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另一个达到亿元以上),一个竣工投产项目(不能与两个新开工的重复,投资规模在1亿元以上)。县直经济部门要积极引进中央和省市预算内投资项目,争取在全市各县(市)区同类单位中排名第一,在全省沿海县(市)区同类单位中排名第一。县财政安排一千万元项目前期费,用于跑办投资规模大、拉动作用强的重点骨干项目。设立项目建设和财税收入排行榜、引进项目资金排行榜,在县电视台、广播电台每月向全县公布排名。完善奖惩机制,对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界人士给予重奖,对项目建设在县内排名后两位的乡镇(街道)、引进项目资金在全市或全省沿海县(市)区排名后两位的县直经济部门实行问责,取消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优评先资格。

(三)提升第三产业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第三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力引擎,充分发挥临港沿海、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做精旅游业。科学定位旅游发展方向,修订完善旅游总体规划,滦河口生态旅游区、乡村示范点等规划,构建全新旅游发展框架。搞好与、秦皇岛旅游资源的对接,打造两条以上精品线路,做好宣传推介,提升对外知名度。深入推进大钊故里5A景区创建,完善纪念馆、故居等景区接待服务设施,形成红色精品旅游品牌。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全力支持湾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搞好规划对接,提供征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等全方位服务,促进国际旅游岛加快发展,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形成整体品牌效应,实现借势发展。积极推进滦河口生态旅游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3-4个项目落地开工。加快大钊故里生态园等绿色景区建设,完善大黑坨、黄湾和赵蔡庄等旅游示范村功能,发展文化休闲渔业等项目,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发展。

做强物流业。有124.9公里海岸线、2515平方公里海域,环抱正向国家级开发区迈进的海港开发区、亿吨大港京唐港和正在崛起的湾国际旅游岛,这些都是我们加快物流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必须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态度,以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胸怀,进一步做好港区县岛一体化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港口的龙头带动作用,建设大物流平台,全力推进沿海物流产业发展。要做强产业聚集平台。一方面,与开发区进一步密切联系,共同做好省级临港物流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配套,共同强化管理服务,共同宣传推介、对外招商,打响品牌,建设物流产业发展高地。另一方面,加快3个沿海特色物流园区、钢铁加工物流基地建设,拓展物流产业发展平台,力争尽早吸引项目入驻,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扩大物流业发展领域,鼓励在我县注册各类公司。在巩固传统物流业基础上,引导现有企业加强联合协作,组建大型现代物流龙头。扶持渤港物贸等企业壮大实力,向专业化、集团化方向迈进。积极推进废弃物资回收,加快“城市矿山产业”发展。引进现代物流产业,大力发展货运、商业配送、多式联运、社会仓储等新兴物流业态和专业化物流服务,探索发展海运企业、船舶维修、码头服务等产业,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

做大服务业。以呔商文化为主题,进一步界定城区商业功能分区,发展高端服务业,吸引国内外知名商贸流通企业、大型购物中心落户,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加快老呔商城、商业广场等商贸设施建设,提升产业水平和档次,打造独具经济文化特色的商贸街区。健全完善专业市场,推动商贸企业向农村发展。大力培育社会养老、社区服务、网络信息、咨询中介、休闲度假等新兴服务业,形成更具活力的发展格局。

(四)深入推进“三年上水平”,加快新型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出品位、上水平、生财富、惠民生”要求,巩固扩大“三城”联创成果,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高起点完善各项规划。推进县城规划与海港开发区、湾国际旅游岛、临港工业聚集区相衔接,打造区域发展的政治文化核心区。坚持规划超前、规划先行、规划即法原则,对城区各专项规划进行完善提升。搞好新城与老城规划对接,做好待开发区域详规编制,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统筹城乡规划,完成、、镇规划的论证评审,推进25个中心村和190个基层村规划编制。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建设居民小区和大型公共设施充分考虑学校、医院、停车场等配套工程,促进规划与建设协调统一。严肃规划纪律,严格审批程序,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高质量完成在建工程。按照“无处不精心、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美、无处不精彩”的要求,把重要景观、主要道路、大型建筑打造成标志性精品。加快三期安置房、保障房、民俗风情街等工程建设,凸显滨海宜居城市特色。进一步完善长河文化景观带功能,建成幽园并对外开放,构建贯穿城区的水系文化景观长廊。推进古滦河生态公园生态餐厅、儿童乐园及配套景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滨海公路完成投资15亿元,争取实现简易通车。完成旅游专线(黄口至滦河口旅游区)建设。推进新水厂工程,实施永安路、滨河路排水管网改造和辅路建设。完成第二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加强污水处理厂管理,实现达标运行。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吸纳人口,促进产业聚集。

高水平实施城镇管理。按照“绿、美、亮、净、活、畅”的要求,转变观念,科学定位,提升管理水平,做好迎接“国家卫生县城”复查准备工作。延伸管理触角,拓展管理领域,实现“无缝隙”管理。加快城市数字平台建设,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加大执法力度,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以制度建设促进城市环境持续好转。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运营,加快城市管理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步伐。进一步提升群众参与意识,营造共建共赢的良好氛围。

(五)积极破解瓶颈制约,带动全局工作开展。切实抓好财税、金融、国土、节能减排、电力等方面工作,解决制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不断强化财税管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制定出台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完善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惠农资金发放管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乡村财物和资产监管等职能,逐步推进乡财县管、集中支付。实施预算外收入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财政性资金账户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乡镇加快项目建设、开辟税源和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加强税收征管,抓好重点税源监控,加强零散税源管理,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做到应收必收、应收尽收。扩大企业主辅分离范围,增加地方可用财力。进一步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稳定增长、健康运行。

全面优化金融环境。密切关注国家信贷政策变化,鼓励支持各金融单位积极争取信贷规模。加强政府、企业与银行的信息交流,引导金融部门与企业建立和巩固良好的合作、信用、共赢关系,构建银企对接平台,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经济建设,培育壮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金融监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保证资金安全运行并发挥最大效益。

持续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和节能减排工作。统筹安排沿海工业、养殖业、旅游业布局,形成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促进沿海地区有序开发和建设。认真学习研究《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省、市新的土地管理办法,用足用好省、市对工业聚集区和沿海地区用地优惠政策,精心包装项目,加大跑办力度,争取更多用地指标。完善和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做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积极探索低效土地二次开发,依法收回违约建设用地,盘活闲置土地资产,为项目建设拓展空间。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严厉打击私搭乱建、抢占抢建、非法盗采国土资源等行为,优化沿海发展环境。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建设“三同时”制度,健全对高耗能企业的监控,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技术,依法治理超标排放污染企业,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目标。

加快发展电力事业。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质量,确保运行安全。积极推进500千伏、临港工业聚集区220千伏变电站、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和城区工业聚集区35千伏变电站建设,逐步实现城区双回路供电。完成马头营和临港工业聚集区110千伏变电站的前期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支撑。

(六)繁荣发展文化,提升全社会文明水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响“红色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县、民间艺术之乡、文明生态县城”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软实力,彰显文化大县新风采,加快建设全国文化名县。

巩固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成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大钊精神”,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振兴大钊故乡、建设沿海强县的伟大实践。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深入推进文明示范工程和文明竞赛活动,建立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提升群众文明素质。

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做好大鼓、皮影、地秧歌等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以现代企业制度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演艺产业,开辟传统艺术发展的新路径。完成民间艺术系列丛书的编纂出版,深入挖掘呔商文化,完成呔商历史专题片制作,拍摄呔商电视连续剧,打造呔商文化产业链。引导文化企业开发传统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产品,改造传统工艺,逐步实现企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加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促进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抢抓中央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大钊故乡和文化大县优势,谋划包装一批文化项目,带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覆盖县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公益文化设施建设与创建大钊故里5A景区相结合,打造特色文化街区、特色文化公园、特色文化建筑和特色文化小品,使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广大居民的生产生活。推进“三馆”和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25个行政村配备体育健身设施,新建255个农家书屋,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加快有线电视村村通建设,逐步推进数字电视转换向农村延伸。加强各类艺术人才的培养,扶植30个基层文体队伍。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深入推进文化艺术“五进”和“三下乡”,让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惠民成果。

(七)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全面完成十大实事工程,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推进教育强县建设。完成一中体育馆、职校迁址新建一期主体工程,在县城建设寄宿制初中,新建毛庄、闫各庄、马头营3所中心幼儿园,完成校舍安全工程三年规划。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探索与高校合作办学新路,为建设沿海强县提供人才支撑。深入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实施中小学读书工程、现代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创新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考成绩保持全市前列。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培训,全面提升教育事业综合实力。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中医院投入使用,为乡镇卫生院更新添置医疗设备,完成107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一村一室。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6%以上。完善新农合制度,筹资标准由每人230元提高到每人310元,参合率保持98%以上,提高住院、门诊统筹、特殊慢性病补偿比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推行零差率销售,取消“四费”(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和药事服务成本)。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防治重大传染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做好人口计生和民政工作。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主线,全面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高度关注流动人口、出生人口性别比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继续保持全国先进地位。不断丰富创新双拥优抚工作内涵,保障退伍军人合法权益,推进征兵、民兵预备役工作再上新台阶,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县”四连冠成果。大力实施慈善救助,做好城乡低保工作,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进一步推进敬老院建设管理,提升五保敬老工作水平。完成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严格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5800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00人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2000人以上。抓好社保扩面、新农保等工作,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增长6%以上,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改造农村危旧平房500户以上。

确保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大力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深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时期的专项整治,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加大打击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围绕源头防范、干部接访、积案化解、体制创新和规范秩序五项重点,强化初访、群体访、重复访化解,确保形势总体平稳。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完善城乡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为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县乡政府及组成部门要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为实现科学发展,对标赶超,建设沿海强县目标提供政务保障。

提升综合素质,建设服务政府。适应建设沿海强县新要求,进一步加强政策理论、现代经济、社会管理、科技法律等新思想、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服务发展本领。改进服务方式,充分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调查研究,善于从群众中总结经验,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上级方针政策,努力为企业、为基层、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强化执行能力,建设高效政府。认真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和“四个一”活动,大力推行政府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量化目标任务,细化工作职责,强化绩效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工作流程,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效率。

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向人大汇报工作,向政协通报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提高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质量。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公示听证等制度,办好县长公开电话、县长信箱,提高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和公众参与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行政执法考评和过错责任追究制,保证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第10篇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就如何抓好*市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等,拥有如此多的“国”字招牌的农业大县,面临的是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工业化水平低下,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强的境况,县委、政府为了尽快实现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如何跳出农业抓工业,抓好工业促农业的问题,探索一条新路子,于20*年决定依托*东部农产品资源富集的优势,开发建设*(*)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作为提高全县工业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进程,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突破口。

一、*(*)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现状

(一)园区规划及定位。*(*)绿色食品工业园区位于*县城南部,临G326国道和即将开工建设的杭瑞高速公路,规划面积为2.2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园区1.5平方公里。园区定位主要是为*东部地区的优质粮油、茶叶、中医药、蔬菜、酿造等农产品精深加工、贸易、出口提供平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业向工业的转变,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长远规划为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我县工业园区自20*年开园建设至20*年底,县级财政累计投资4000余万元,完成了道路交通、供电、供排水、通讯、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二横二纵”道路网络骨架基本成形,同时健全管理和服务,使园区成为了服务的高地和投资的洼地,承载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

(三)园区建设取得的成效。目前,已申请入园企业70余家,批准入驻企业2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43%,总投资2亿多元,投资项目包括茶叶、粮油、酿酒、辣椒、药品加工及仓储、服务等行业;投产家13家,20*年完成工业产值近2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20%,实现税收500余万元,产品销售率达98%以上,解决就业岗位600余个。

二、园区工业经济显现的基本特点

通过4年的建设,我县工业园区得到了长足发展,彰显出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在于农业,特色在于农产品资源,潜力在于农产品加工。我县工业园区建设,主要依托地方优势农产品资源,吸引了大部分特色农业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形成了茶叶、优质米、粮油、酿酒、医药制造等一批特色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均以本地资源为支撑,充分发挥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有效促进了我县工业经济上档次、上规模,加快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发改委加注:20*年*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人均2999元,除两城区外,在十二个县市中列第三位,比仁怀市高500元,比*县高200元。20*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3140元,增长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元,高于赤水、仁怀省级经济强县水平。)

(二)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工业园区的建设拓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了*县城提质扩容,县城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展到8平方公里,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县城就业,城区人口从8万人增加到10万人,拉动了交通运输、物流、住宿、餐饮、通讯等服务业发展,从而有效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城郊失地农民等转移就业,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三)为招商引资搭建了平台。随着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的不断完善,服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园区对外商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累计四年来,园区共吸纳利用外来资金1.2亿元,园区经济发展后劲显著提高。

(四)推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四年来,我县始终坚持园区高标准规划,生态化建设,无害化生产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进驻园区的企业实行严格的环评把关,对建设、生产环节实行强制监测,确保凸显绿色、生态主题。截止目前,全县2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入驻园区(陆圣康元、仙龙药业),涉及农副产品加工的企业均获得了国家食品安全认证,茶叶加工企业生产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20*年在全国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我县茶叶品牌获两金一银,其中“兰馨雀舌”、“高原春雪”获得金奖,“栗香牌”*翠芽获得银奖。

三、园区未来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我县工业园区发展将更具活力,我们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新一强”发展战略,以壮大园区经济为目标,以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为重点,充分发挥园区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的聚集效应,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一)强化规划内涵,做大园区规模。按照“工业聚集、个性鲜明、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原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使之与主导产业互为支撑,互为促进;明晰园区功能布局,增加园区经济效益,发挥园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催化作用,把工业园区建成效益质量高,关联强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一个新城区。

(二)强化政策扶持,做强园区经济。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在符合园区定位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支持民营企业进驻园区;加强引才引智,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到园区干事创业;鼓励企业通过品牌整合、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大对园区企业贷款贴息力度,引导银行对园区企业的信贷投入;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对获得市级以上的龙头企业分档予以奖励;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加强与大企业集团合作,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

(三)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优化投资软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精简、统一、高效、便捷的管理体制,严格管理和不断完善项目审批、收费和软环境投诉制度建设,加大对园区的宣传和推介,增加园区的知名度,增强园区对内凝聚力和对外吸引力,用形象招商,供品牌发展;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使园区面积从2.24平方公里扩展到7平方公里,为园区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11篇

关键词:河南经济 郑汴一体化 区域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201-05

一、郑汴一体化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

依据现实基础与发展要求。郑汴产业带“十一五”至“十二五”时期的总体发展目标是:经过十几年发展,努力将郑汴产业带建设成为河南省重要的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文化教育和旅游产业基地,整体经济实力和产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高,要素积聚和承载能力全面增强。确立在中部地区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带动全省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形成经济运行高效持续,基础设施条件完备,城市布局科学合理,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生态环境健康协调,支撑体系健全有力,居民生态意识和文化素质良好的生态型“产业田园和谐新城”。通过积极推动体制与机制创新,将郑汴产业带建设成为带动郑汴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桥梁,进一步消除传统行政区划造成的区域发展差异,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均等化服务,缩小郑州与开封的发展差距,促进郑州做大做强,推动开封古都复兴。

按照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是:区域水、电、气、路、暖等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完备。城市组团框架基本形成。配套服务功能基本完善,职业教育、科技研发、高新技术、现代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聚区和居住社区初具规模,整体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在郑汴一体化发展中的产业支撑地位基本确立。

“十一五”期间:区域建成区面积达到26.3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规模达到25万人左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2010年区域生产总值达到55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突破30亿元;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5000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地表水水质达到规定的水质功能规定要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i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0%;实现垃圾分类收集。

“十二五?期间:区域建成区面积达到110.0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116万人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区域非农产业比重超过95%.实现经济转型,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地表水水质优于规定的水质功能规定要求;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功能区要求;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实现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和无害化处理;人居环境基本达到宜居城市的要求。

二、郑汴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郑汴一体化是双赢甚至是多赢的举措。它不仅能够提升郑州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增强省会的文化底蕴。而且它也将极大地促进开封经济的振兴。一体化将实现两市“珠联璧合”式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中原城市群和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的发展与崛起。

1.有利于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带动中原城市群发展。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首先出现于一些点或极核上,而不是各区域同时增长;在增长过程中,增长极核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当前,以具有某种竞争优势的核心特大城市为依托、具有密切内部垂直产业分工的城市群,是全球化趋势下最具竞争力的一种空间组织方式。国家、地区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都将通过城市群这一中观地域单元体现出来。一个寻求较快发展的地区,需要有一个功能强大、具有强吸引力的大城市群。事实也证明了这一观点,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几个大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为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高速引擎,创造了一个整合全区资源、快速提高竞争力的平台,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中都地区目前的落后,究其根本正是由于缺少实力雄厚的大城市群的强力带动。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培育中原城市群,是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使河南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的一大重要战略任务。因此,贯彻中央提出的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加快推进中原城市群发展。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河南作为拥有近1亿人口的第一人口大省.缺乏超大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城市群发展,也就是说,中原城市群发展需要一个聚集和辐射力更强的超级城市。目前,在中原城市群中。由于郑州的首位度远远不够,“头羊”势弱难领军,使得中原城市群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概念上的,还没有形成具有强大主导作用的经济中心。因此,以“郑汴一体化”为切入点,逐层推进、圈层式发展,建设以郑州、开封为核心的特大中原地区中心城市。形成具有强大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的“内核”,成为中部崛起的增长极,可以带动中原城市群和整个中原地区的快速发展。

2.有利于提升中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区域一体化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经济有效性与市场开放性紧密相关,在一定区域内提高市场的统一度。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的实施,逐步实现区域内各种资源与要素的共享,对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国内外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都是以城市带(群)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形式存在的。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已日益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前沿的地区。而且。城市发展的规律是城市形态呈大城市化、城市区域化、城市网络化演进的趋势,特别是沿交通干线向外发展,呈“点轴开发”模式。本着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先易后难的原则,将郑汴经济一体化作为突破口和切人点,对于提升郑州的首位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郑州的交通优势尤为突出,郑州、开封、洛阳沿陇海等东西向主要交通干线形成带状工业经济区域。其中。郑州和开封沿郑汴大道、连霍高速和国道新310线延展为城市增长轴,作为以中心城市郑州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实现“点轴开发”,辐射和带动中原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

3.有利于郑州和开封两市产业和功能的互补共赢。判断开封市的城市功能定位时可以发现,开封和中原城市群的其他城市不一样,特别是与郑州市有所错位。郑州和新乡、焦作、洛阳、许昌等市,工业基础都很雄厚,而开封工业基础较差。但开封旅游资源强、文化资源深厚、教育资源丰富。郑州基本属于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市民休闲、旅游缺乏去处。这方面郑汴正好进行了城市功能的互补。在中原城市群工业内部结构的相似性分析中,开封与郑州的相似性较小。在按工业增加值份额的排序中,开封前5位的行业与郑州也有很大不同。这说明郑汴两市在工业内部结构

中。有很强的互补性。郑汴两市要实现双赢,必须联手行动,统筹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体化。因此,“连”则互利,“分”则互牵。把郑州市的发展优势与开封市的发展优势进行一体化规划。实现优势互补,从理论与实践上对两市的长远发展都是极富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我们可以用“木桶效应”形象地说明开封在中原城市群的位置。如果把中原城市群中9个城市看作是组成中原城市群这只木桶的9块木板,开封就是其中最短的一块。通过郑汴一体化发展,开封这块短板给补上了,“木桶”容量增加了。中原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也提高了。郑汴一体化的率先实施,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新时期发展的驱动。要带动中原经济崛起,城市群里不能有拉后腿的,所以通过郑汴一体化带动开封发展是一种客观要求。同时,郑汴一体化也是做大做强郑州这个“龙头”的迫切需要。实现郑汴一体化,实现两个城市的功能互补,必将带动两个城市加快发展,产生“1+1>2”的效应。给郑州和开封带来双赢。带来更大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4.有利于提高郑州开封两市的投融资和建设能力。城市,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组织引导与促进作用。为了顺应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趋势,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市场经济是以城市为主体、以产业为支撑的经济体。河南非常需要一个以郑州为中心的特大型城市做龙头,有效聚集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同时防止生产要素的流出。―个地区如果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城市,就有可能被排除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移扩散的链条之外.难以吸引其他国家和地区生产要素的流入,甚至难以防止本国或本地区的稀缺资源外流。而提高郑州首位度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加速郑汴一体化进程。如上所述。相比中原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郑州、开封两市具备了更多实现―体化的客观条件,郑汴一体化更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郑汴一体化”的过程无疑会提高两个城市的投融资能力和建设能力。随着郑开大道等城际道路的开通和城市的经营.周边地区的土地价值和空间价值会急剧上升,产业项目会不断涌入.这就为所在城市和地区带来巨大的发展平台。同时.在两个城市间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各种生产和生活要素低成本自由流动,对两个城市的发展都是利大于弊,经过市场机制的优化选择,最终将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郑汴一体化”建设将在未来若干年内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热点,并引导全省经济资源和吸引国内生产要素向该区域的聚集。在这个新产业带或大开发区形成过程中,带给投资中原者的是无限商机。不仅可以为当地提供大量的财政收人,也可为资产运营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从而为其更大规模的融资提供支撑和保障,也将使得当地政府的公共设施项目建设有具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5.有利于郑州产业结构升级,提升郑州核心区的辐射能力。郑州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和通信枢纽,其中心城区定位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我国现代化的商贸中心。在中原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中,郑州的战略定位充分地体现了大都市“退二进三”的发展方向,符合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工业转移出去,腾出空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第三产业的总体趋势。而且.郑州在经济发展上总体还处在一个极化阶段,需要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吸纳各种优势资源和有利条件以加速其发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与他人在互补中实现互利互惠,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赢共荣。推进郑汴一体化,既有利于郑州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提升郑州核心区的辐射能级.同时也通过传统制造业的郊区化,大力促进郑州郊区和辐射区工业化的进程,更好地发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实现核心区和周边地区的良性互动。总之,推进郑汴一体化,有利于大大提升郑州中心城市地位,强化郑州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为郑州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6.有利于加强郑州的文化底蕴与振兴古都开封经济。20世纪50年代才起步的郑州.历史文化底蕴与其他文化名城相比略显不足。因此,作为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郑州要发挥强大的影响力、聚集力和辐射力,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开封已有2700多年历史,作为七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厚重,在知名度、基础性文化资源、可挖掘利用的文物遗存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近些年来开封经济出现了停滞现象,特别是2002年以来经济呈滑坡趋势。因此,开封的经济复兴战略应该定位到大郑州都市经济圈的发展轨道上来,把开封建成大郑州中心区的重要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区,提升郑州的文化功能和软辐射力,同时也要实现自身经济崛起。开封作为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凹陷区,有着明显的劳动力和土地的低成本优势.作为郑州的近邻,开封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条件。随着郑汴一体化的推进,将会有大量资源向开封聚集并极大地促进全市经济和工业的发展。如果把郑汴一体化比作“发动机”和“加速器”的话,那么开封的复兴正当其时。郑汴一体化,可以为开封带来更多的商贸信息,带来新的发展理念、生活理念、工作理念,优化招商引资条件,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振兴老工业基地,加快物流配送、第三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加速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发展的新跨越。新旧两个省会,很可能最终将变成一个“大都会”中各具特色的有机组成的两大部分。

三、郑汴一体化区域的基本状况和特征

1.郑汴一体化区域的基本状况。行政区域:郑汴一体化区域位于郑州与开封中心城区之间.面积大约167平方公里,在行政区域上包含郑州市管城区姚桥乡、中牟县白沙镇、刘集乡、大孟乡、官渡镇和开封市汴西新区及中牟林场部分用地,共有85个村庄,其中,13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人口97041人。

自然条件:该区位于黄河南岸,属黄河中下游冲击扇南翼之首,地貌分为黄泛平原、沙丘沙垄沙地、硬岗沙地等三种类型,区域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西高差约为11米,区域地势平坦,易形成内涝区。该区气候条件良好,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4.2度,年平均无霜期为240天;境内分布有多条河流,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为2-12.5米。

资源条件:区内黄沙资源较为丰富.其它矿产资源缺乏;水系资源比较丰富,境内大小河流沟渠40余条,林木授盖率达19.55%;北部滩涂资源丰富,且为典型的黄河自然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突出;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中牟县境内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文化遗址和文物古迹6处。

生态环境状况:该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土壤沙化严重,流沙面积大,但经过多年大力植树固沙,流沙问题基本得到了控制;开封市区西北部处于风口区,风沙较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存在过度开采,引起沉降,形成了多处漏斗区。

交通设施:区内交通设施密集。超前发展,自北向南分布有连霍高速、郑开大道、3lO国道、陇海铁路、102省道等;自东向西分布着京珠高速、万三公路、223省道、仓狼公路、金明路等。另外规划中的徐一兰铁路客运专线和机场至开封高速公路也经过这一地区。

土地利用现状:现状用地大部分为耕地,面积13346.4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79.9%。其中,基本农田10958.4公顷,一般农田2388.0公顷。基本农田占现状用地总面积的65.6%,一般农田占现状用地总面积的14.3%。其次为村镇建设用地,占规划总用地9.1%;水域占5.4%。是典型的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农村地区。

2.郑汴一体化区域的基本特征。郑汴一体化区域的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

(1)开发历史悠久但方式单一。该区域地处黄河文明的中心,是我国开发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郑州和开封都名列我国的"古都”之中,其中开封在北宋时期历经九帝168年.在当时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也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国际性大都会之一。以中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郑汴一体化区域,历来就是郑州或开封的直接腹地,但是由于郑州和开封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现在这种需要共同繁荣的趋向,再加上前工业化时代城市布局特征以及生态条件的限制.该地区从来没有出现较大影响的城市或成为重要城市的一部分.而是作为农业地区甚至无人滩涂长期存在,开发方式比较单一.以农耕和军事防御为主。从该地区的历史遗迹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特征,如大庄遗址和韩庄遗址均为古代农业村落遗址.官渡古战场则为古代军事遗迹。

(2)生态环境与黄河高度相关。该地区属于黄河冲击平原,生态环境受黄河影响很大。与世界上所有大河文明一样。河流对其自然生态和生存条件既有正面影响。也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该地区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以及黄沙资源得益于黄河,而黄河独特的“悬河”性质也曾多次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人类改造黄河沿岸生态环境的成果.而过度的开发也给生态造成了一定破坏。今后的开发必须以保护黄河生态为前提,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来自东西两节点城市的产业带动能力强。按照中原城市群总体规划.郑州重点发展的产业为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而开封重点发展的产业为旅游、纺织、食品、化工和医药,两市在重点产业和功能定位上没有冲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郑汴两市相距不到40公里,两市之前交通网络超前发展,并且按照两市的城市规划,未来一段时间内两市都将相向发展的方向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郑汴一体化的诸多措施正在逐步到位。所有这些都对郑汴一体化区域的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

四、郑汴一体化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是区位优越。郑汴一体化区域最突出的区位优势.就是位于规划的中原城市群大“十”字形核心区。郑汴产业带则位于“十一五”至“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和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两大发展带交汇区域,紧邻郑州市区,便于利用郑州的各种资源。特别是按照郑州城市总体规划的部署.郑州城市近期的主要拓展方向为郑东新区,郑汴一体化区域与郑东新区毗邻,必将在理念、科技、教育、文化、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更为充分地接受郑州的辐射。

二是交通优势。郑汴一体化区域有纵贯全国东西南北的4个“十”字型大型交通通道交汇,它们分别是京广和陇海铁路、京广和徐(州)西(安)客运专线(高速铁路)、京珠和连霍高速公路以及107和310国道;并且南临新郑国际机场,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的立体化综合运输体系优势显著。郑汴一体化区域内道路纵横密布,交通发达,区内外联系十分便捷。现有道路中,东西向道路有连接郑州和开封中心城区的郑开大道;南北向道路有:京珠高速、万三公路、省道223、仓狼公路、金明大道。未来还将建设连霍高速辅道、郑州的中央大道与开封的宋城路连接道、郑州新郑机场经开封高速公路。此外,计划建设的郑汴轻轨将沿郑开大道穿越郑汴经济带通向开封市中心.使郑汴城连接带的客运更为顺畅、快捷,也使得郑汴一体化区域同郑州和开封市区的联系更为紧密。

三是地势平坦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有一定基础。郑汴一体化区域所处区域,大多为黄河南岸大堤以南的黄泛区和土地沙化地区,受历史上黄河冲击泛滥的严重影响,沿线土质主要由细砂和粉质壤土组成,因此农业生产的条件较差,但沿线的地势平坦,宜于集中连片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从而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目前,郑汴一体化区域内已分布有热电厂、变电站等大型基础设施:一座2x20万千瓦郑东热电厂。位于京珠高速公路东侧、郑汴公路北侧;2座11OKV变电站位于中牟县城:1座500KV变电站,位于开封杏花营。还有多条110KV―500KV架空线.路,以及沿郑汴公路敷设的中原油田经开封至郑州的高压天然气输气管线。这为郑汴一体化区域的产业集聚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政策优势。郑汴一体化发展吸引了两市、全省、乃至整个中部的目光,成为发展的焦点,在郑汴洛城镇走廊上,郑汴产业带成为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郑汴区域发展的引擎,起到加快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的作用。

五、郑汴一体化区域的功能定位

郑汴一体化区域发展既要强调区域整体思维,又要体现区域共生思想,这就要求郑汴一体化区域的发展一要落实中原城市群和郑汴一体化规划精神,推动郑汴一体化,同时协调好周边关系;二要服务郑州、开封中心城.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根据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该区域的自身优势。该区域发展定位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先导区,郑汴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和全省节约集约用地的示范区。

郑汴产业带是发展壮大郑州、开封两市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地区,该区的建设要充分体现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特色,兼顾现代文明,创造宜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体定位如下:

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先导区:依托郑开大道,对两侧区域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布局,促进两市空间、功能、城区、产业、服务、生态对接,推动两市协调发展,构建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先导区。

郑汴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集聚区:整合产业资源。积极引导郑州的高新技术、现代制造、现代物流、教育科研等产业向东布局,支持开封新上工业、职业教育、高新技术、现代商贸等产业向西集中,构建郑汴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积聚区。

全省节约集约用地的示范区: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制定实施不同性质项目的建设用地标准和投资强度标准,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构建为全省节约集约用地的示范区。

六、郑汴一体化区域空间发展模式与结构

为了避免“摊大饼”与沿路无序蔓延,郑汴一体化区域要强调交通轴的导向作用,形成绿地间隔的串联的城市组团,实现交通、用地在形态、功能上的协调一致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注重历史传统的延续,在现代化城市风貌的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结合上述布局理念,区域结构适宜采取“带状组团”式空问组织形式,依托道路兴建南北三条发展带和东西三大组团,努力把郑汴连接带建成产业与生态、现代与历史、城市与乡村共生共融的“产业田园和谐城市”。

1.南北三条发展带以郑开大道为中心.由北向南依次布局北部发展带、中部发展带和南部发展带。

――北部发展带位于郑开大道以北至规划建设的豫兴大道,泼地区北接黄河湿地生态保护区.环境十分优美。规划为教育、研发、休闲产业发展带。

――中部发展带位于郑开大道两侧各400米范围内,该发展带交通十分便捷,是郑汴连接带的核心地带,规划为商务、商业服务发展带。

――南部发展带位于郑开大道以南至规划建设的中央大道,依托郑汴的科研实力及在两市之间新布局的高校园区和中等职业教育园区,规划为高新技术、现代产业发展带。

2.东西三大组团是依托交通轴线而发展的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城市空间节点,各组团之间由绿地或农田间隔,以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

三大组团由西向东依次为白沙组团、官渡新区组团和汴西新区组团。

白沙组团:充分利用其紧邻郑东新区CBD和龙子湖高校区的区位优势,产业布局以职业教育、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为主。根据不同功能,分为三个片区。(1)职业教育集聚区:郑开大道北侧,重点布局职业教育、文化旅游等产业。(2)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郑开大道南侧400米区域,重点布局金融、保险、商业滴务等产业。(3)现代制造业集聚区:郑开大道南侧400米以外区域,重点布局现代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

官渡组团:呼应中牟县城,以科技研发、现代制造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现代商贸、文化旅游服务业为主,通过生态绿地自然隔离为三大片区。(1)西片区:北部为科技研发集聚区,重点布局光纤光缆、IT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软件开发等科技研发产业。南部为现代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布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机械裟备制造业等,以及部分居住社区。(2)中片区:中部郑开大道南北两侧各400米区域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布局商业、商务、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北部和南部为居住社区。(3)东片区:北部为现代加工业集聚区.重点布局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加工等产业。南部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集聚区,重点布局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产品制造等产业。

汴西新区组团:为综合性新城区,重点发展金融商贸、休闲娱乐、行政办公、商住等产业,通过生态绿地自然隔离为三大片区。(1)西片区:重点布局产业孵化与绿化居住社区,强调与郑州东湖迎宾馆的衔接,周边布置绿色人居社区。(2)中片区:重点布局文化娱乐产业、旅游服务业和居住社区。(3)东片区:重点布局金融、商贸、商务、行政办公等产业和居住社区。

七、郑汴一体化区域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

1.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的建设及城市功能的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郑汴一体化区域本身必然是一个产业带,必须有足够的产业支撑才能使其真正成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先导区、郑汴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发挥其应有的辐射带动功能。由于郑汴产业带位于郑州、开封两市之间,其发展在接受周边已建设区域的辐射带动的同时,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分工合作和相互补充,与周边地区共同壮大中心城市实力、推动郑汴一体.崛起为郑州、中原城市群乃至中部的“经济高地”、“发展引擎”。郑汴产业带,将起到作为郑州、开封在工业发展、文化发展、教育服务、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桥梁作用,井是二者在上述内容协调合作的重要承载区。因此,产业选择上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根据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功能定位,在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该区域重点布局发展以下产业类型:

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计算机、应用软件、通信、微电子、新型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中成药、生物科技、先进医疗设备生产研发等产业,积极培育新型材料、新能源和环保产业。

现代制造业: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加工业、大型成套设备、专用设备、特种设备制造业以及高精加工度的原材料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小米、玉米、大蒜等优势农产品精细加工业,大力发展生物制晶.积极发展纺织服装等加工业。

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和会计、律师、咨询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景观大道建设以及沿线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景观,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

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月录(2005年本)》、国土资源部关于实施《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的通知,《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相关内容,结合本地区情况,特别强调限制发展以下产业(项目):高耗水工业,三类荇染工业;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高尔夫球场项目,赛马场项目。

2.产业的空间配置。在郑汴一体化区域。为避免同类竞争,实现错位发展,根据产业发展选择,各组团工业应有所侧重,突出特色。白沙组团主要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白沙组团靠近龙子湖大学城,本身设置了职教园区、培训基地。同时发挥靠近物流枢纽的区位优势,以欣欣向荣的发展气氛,加上其它良好的基础设施,相应配套的生产设施(如法律服务、财务服务、专利服务、工商注册及进出口服务等),白沙组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较大的优势。官渡组团以现代制造业等高附加值、无污染的产业类型为主,同时发展部分产品设计、科技研发等创意产业。依靠大型企业(辅以一定的科研机构和学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相对独立分区但又密切联系的综合生产基地。汴西组团则主要发展无污染的轻工业。商业金融业则主要布局在郑开大道两侧400米的范围内。

八、郑汴一体化区域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郑州、开封是河南极具代表性的城市,也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两座古都。推进郑汴一体化区域管理体制改革,大胆进行制度创新,有利于探索形成一条通过优势地区发展,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形成一条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资源整合,降低发展成本,形成发展合力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形成一条通过区域同城化服务,打破行政区划和条块分割障碍。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路子;有利于探索形成一条通过产业带建设开发,密切区域产业联系,提高区域节约集约发展的新路子。

1.积极推进规划改革、加强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快郑汴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应把规划问题放到第一位,强化规划的导引和约束。重点推进两个层面的改革:一是规划编制层面,改革现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

规划由各市、各部门分头编制、缺乏衔接的局面。由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对区域发展相关规划统一组织进行对接,其中涉及郑汴产业带等重点区域开发的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等编制工作,分别由省级相关部门牵头,作为一个独立区域,统一组织进行。二是规划实施层面,将郑汴产业带等重点开发区域,作为省级事权管理区,相关规划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通过人大立法的手段,确保规划实施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产业分工方面:通过充分对接、高度协调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两市的产业定位、重点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集聚区,避免产业同构和盲目无序竞争。企业合作方面:进一步做好两市统一产品质量认证,加强两市企业合作,鼓励企业间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使两市企业在更大的空间内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企业服务方面:加强两市企业服务部门的联系,统一出台服务准则和相关措施。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服务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为企业服务的各类中介服务业,允许其进入对方城市执业,为企业客户提供更多选择。

2.完善政策法规、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两市地方性政策法规进一步进行梳理和整合,最大限度地缩小区域间差异,特别是在市场准入、地方标准等方面.应尽可能实行统一标准、避免冲突。在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对外合作、招商引资等方面。联合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重点是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努力实现六个突破:一是实行郑汴公交一卡通,推动两市公交实现互通,真正实现公交同城。二是取消两市间通讯的长途资费,实行单一区号,真正实现电信同城。三是重点围绕实现票据同城结算、异地贷款、出口企业开立经常性外汇账户、进口付汇备案视为同城业务办理等问题,推进金融同城。四是实行市民待遇均等化,居民在另一城市常住,可在不改变户籍所在地的情况下,部分享有所在城市居民享有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最终达到两市居民异地居留的无差异化。五是加强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制度的对接,建立共享的个人账户信息档案和账务结算系统,推动人口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六是提高教育、文化、卫生、科技资源共享程度,包括机构统筹设置、相互间设立分支机构、建设通过资产整合形成的紧密型医院集团或通过合约形成的医疗合作网络等;两市学校均可在对方有条件地开设分校,并在生源调剂、师资共享等近期可以突破的领域率先实现异地合作.以尽可能地实现教育服务均等化。

3.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探索以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农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度、非耕地置换制度为核心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摸索农村成建制土地利用性质转化的补偿机制。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在郑州、开封两市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工作。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动两市生态环境共建。联合开展区域水污染、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制定实施区域建设项目投资强度控制标准和土地开发强度标准,提高土地节约榘约利用水平与产出效益。

4.建立跨区域的社会经济运行协调机构。郑汴一体化区域发展跨越多级行政区。必须建立郑州和开封两市之间的专门协调机构,才能解决一体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第一,在省发改委指导下,建立两市的高层协调机构,由市一级政府相关负责人组成,设置共同的办事机构,拟定共同的议事规则,形成共同的决议。第二,设立郑汴一体化市长联席会议制度,由郑州和开封两市轮流担任会议主席,讨论城市间合作的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分别实施;第三,设立郑汴一体化区域的协作会议制度,在一体化区域规划范围内,形成次区域共识。分别实施;第四,在两市间设立若干专业委员会。如交通委员会、旅游委员会、货物流通委员会、专业化协作指导委员会等,讨论和协调专门问题;第五,为企业、各种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创造良好条件,促进郑汴一体化过程中各种组织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合作。

在完善两市政府联席会议制度方面.两市市长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就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会商。建立区域重大事项会商制度,两市拟推行的重大改革措施、跨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需提前告知对方城市,力争同步推行、同步实施。联席会议根据议题性质,可分别采取市政府联席会议、市长联席会议等形式。联席会议应邀请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参加.涉及省直有关部门的事宜,请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协调相关成员单位参加或列席。

联席会议主要研究决定以下事项:研究确定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总体部署、重点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及有关重大事项,重点是研究如何实现郑州和开封两市的功能、城区、空间、产业、服务、生态等方面的对接;听取两市协调办公室关于郑汴一体化发展工作的汇报,分析郑汴一体化发展形势,对郑汴一体化发展工作的有关问题做出决策;研究协调郑州、开封两市间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生产力布局、资源整合、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安排的有关事宜。

联席会议实行议题登记制度。需要提请联席会议研究决定的事项,议题提出方经本市政府研究同意后,向对方进行沟通.协调一致后,再提请联席会议审议。涉及省直有关部门的事项.应先向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由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后,再提请联席会议讨论。涉及行业、全局的重大事项,请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转交省直有关部门办理,并对贯彻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联席会议作出的决议、决定,郑州、开封两市应在本市传达贯彻,并抓好具体落实及信息反馈等工作。

两市成立郑汴一体化发展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的沟通与协调,目前的工作重点主要包括:(1)建立和完善政府层面的协调体制和机制,确保协调机构的权威性。由协调机构牵头清理阻碍区内经济联系的不合理政策和法规。(2)在国家指导下,按照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明确未来的目标、任务和空间布局,使之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经济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为中部重点经济地带的发展提供借鉴。(3)研究区内的城市布局,提出对现有城市体系和布局进行调整的意见,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督促各地政府按照统一规划调整城市结构、功能和布局。(4)协调产业的分工和布局。根据各地具有的汽车、重大装备、食品、电子信息、化工、中药、能源、旅游、金融、物流等产业优势,抓住当前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机遇,建立新的分工和协作关系,推进主要产品链的形成。(5)积极推进区域市场的分工和统一市场建设.推进金融,旅游、交通、通讯、会展、物流、管道等的无障碍连接.筹划和组织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联合投资,以完善特大城市、大中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的现代化交通、通信网络。(6)研究一体化区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向国家争取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一体

化区域内的重大项目,组织各级政府联合向国家申报。

5.加强难点攻坚。(1)第一个难点是:如何在保护资源环境中实珊陕速发展。这些年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迅速,我们要看到成绩,但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至少有这三个因素需要我们继续保持发展的力度:第一个因素,我们的人均GDP排位很低位。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富裕程度主要不是GDP总量,而是人均GDP。第二个因素,河南省的主体是农村,而农村的变化并不十分明显。换句话说。不发达地区仍然是河南省的主体。第三个因素,河南省两极差别比较严重。所以.对于河南省来说,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要发展就必须动用各种要素,动用生产资源。要素和资源对推动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的要素资源又十分有限.如土地有限。既要依赖资源和要素,又要节约使用资源和要索,如何在两者中寻求平衡,这是一个难题。(2)如何在保持差距中实现协调发展,这涉及到我们今天的主题。投有差距就没有动力,投有差距也就没有发展。不要说今天我们消灭不了差距,就算能够消灭差距,从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说,也不能完全消灭差距,但是过大的差别又会影响发展,目前的问题是地区间的差距过大,并且这种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缩小差距成为当务之急。客观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又不能形成过大的差别,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政策和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又是一个难题。(3)如何在利益调整中实现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决议,要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和谐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需要开展一系列工作,特别是要致力于解决深层次问题.也就是说要致力于治本.而所谓治本就是要调整权力和利益关系.这样就有可能导致眼前的不和谐。今天在某些地方,有人用抹稀泥的办法,用扬汤止沸的办法来营造眼前的和谐,或构建所谓平安区域,其危险性是比较大的。如何既要有效调整利益关系,又使这种调整不影响社会安定和谐,这也是一个难题。(4)如何在扩大开放中实现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我们的国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着力自主创新。但是自主创新是要有条件的,它要求以我为主,主要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以我为主。我们不可能在别人所有的企业中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如果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以外资经济为主体,是谈不上自主创新的。外资企业的创新.哪怕是中国雇员的创新.也不能叫自主创新。但对外开放是我们发展的动力,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国策,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一方面。要继续对外开放.包括引进外资发展外企等;另一方面,又必须着力构造自主创新的所有制基础和企业制度。怎么处理好这个关系.这也是一个难题。

九、郑汴一体化发展策略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主要实施以下策略。

1.区域发展策略:积极推进郑州一开封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使规划区成为郑汴交往的重要平台.成为郑汴一体化发展的区域产业中心及贸易中心;重点协调与郑东新区、汴西新区和中牟县城的区域对接,成为郑汴―体化协调发展的综合枢纽地区。强化与周边空港、公路物流港、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和集装箱中转站的对接。构筑与周边协调发展的经济、交通发展通道。

2.经济发展策略:开拓中部市场,服务郑汴一体化经济;郑汴之间加强合作洧序竞争;依据综合优势,营造郑汴一体化地区经济中心;科教研发创新兴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与创新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12篇

2011年,在“紧缩”的宏观调控背景下,通胀抬头、出口缩减、经济增速放缓,银行业机构面临着信用风险上升的巨大压力,防控信用风险乃是银行业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监管部门如何提升监管的科学性、前瞻性,实现以监管保稳定、以监管促发展的有机统一,在确保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的同时促进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对于中国银监会河南监管局而言,也面临着自身的使命。怎样在保持银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体制框架该如何设计?如何探索地区性农村金融机构新模式?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和出路何在?这是摆在中国银监会河南监管局局长、著名金融问题专家李伏安眼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曾任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的李伏安,2000年曾前往波士顿大学管理学院学习,获得投资金融学兹维获工商管理金融专业证书。6月21日,在河南郑州他的办公室,本刊记者就此热点话题与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大力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国经济信息:2011年,通胀抬头、出口减少、经济增速放缓,银行业机构面临着信用风险上升的巨大压力,防控信用风险仍是银行业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河南银监局在提升监管的科学性、前瞻性,确保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等方面有什么举措?

李伏安:2011年,是经济金融形势非常复杂的一年,也是河南银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一年。根据银监会工作部署和刘明康主席指导精神,今年我们以开展“合规执行年”活动为主线,注意力放在提升风险管控水平、推动金融诚信建设、深化银行业改革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保障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和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方面。

中国经济信息: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也成为今年的热词,不久前中央32个部委领导还专程到河南调研“中原经济区”建设。您多次强调,金融业要在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伏安: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河南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如何引领银行业支持好中原经济区建设,如何让河南金融业把握住机会发展壮大,这是摆在河南银监局面前的重要课题,更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

河南省委、省政府对银行业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寄予了厚望。卢展工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衷心希望在中原崛起的开局之际能得到金融系统有效的支持,否则,别的条件再好,缺少命脉保障,都是空的。郭庚茂省长也要求我们要在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合河南省情和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实际,我们在开展“合规执行年”活动、加强对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有效监管的同时,还提出了“三条措施相补充”的工作任务。

一是服务中原,为经济实体服务,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配套金融服务。我们积极引导银行业加大对战略投资热点、优势行业、重点项目、重点扶持领域的信贷支持;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加大对全省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等的信贷支持;完善金融配套服务体系,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政策。

二是力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造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和发展大省。积极引导银行业机构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着力打造“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和发展大省”、“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大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优化信贷结构促进河南省经济转型,在促转型中优化信贷结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小企业、“三农”的支持力度,力争对小企业、“三农”信贷投放实现“两个高于”的目标。

三是加快机构发展,提升河南银行业竞争力。继续把农信社监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加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和监管力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村镇银行组建工作实现更大的发展。同时,督促城商行制定清晰的、符合自身特点的市场定位战略规划,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区域竞争力,推进跨区域发展,鼓励增资扩股,改善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和内控机制。

另外我们还加强对产业行业发展及结构调整政策的研究,注重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觉将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主动增强预见能力和应对水平。

还要继续探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模式、加快建设进度,继续大力提高金融服务薄弱乡镇的服务覆盖面和满足度,确保涉农贷款增幅高于贷款平均增幅。继续优化小企业金融服务差别化监管政策,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合作水平,推动改善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风险补偿等在内的外部环境,确保小企业贷款增幅高于贷款平均增幅。

中国经济信息:您期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李伏安:我们要下大力气,通过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突出工作重点,实现六大目标:即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明显加大、信贷结构明显优化、风险水平明显降低、改革发展明显推进、合规建设明显加强、监管能力明显提升。

探索地区性农村金融机构新模式

中国经济信息:您讲过,银行最后的生存发展是要依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银行一定要从改变服务上入手。我曾经亲身接触到河南的一家中小企业,2010年利润的75%都付了贷款利息和银行费用,企业实实在在成了银行的打工者。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河南省银监局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李伏安:我觉得,围绕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基础。因为无论从带动就业还是解决民生问题来看,主要依靠中小企业。通过中小企业发展建设城市集聚区实现城镇化问题,单靠几个大企业是不行的,只能靠吸纳就业能力很强的中小企业。

所以说,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实现河南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根本,银行业要认识到其重要性,积极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应该主要在两个方面做工作:首先是河南企业家精神的塑造,培养他们良好的开创精神和现代企业精神;另外要建设公开、透明、具有可预见性的政策环境,保护中小企业发展。

具体到金融业来说,要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增加企业信用度,建立良好的担保环境,规范透明的支持政策。河南银行业力争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要让中小企业贷款达到GDP增长的百分之三、四十甚至五、六十。那时河南的中小企业发展面貌定会得到很大改善。

中国经济信息:在2010年,金融机构非常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有数据显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中农村贷款余额3.5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35.8%,这是前所未有的。请问今年河南银监局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加大引导金融机构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

李伏安:应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户小额信贷都将是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的基本内容。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出路就在建设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高产稳产的现代农业。所以河南金融业要大力推动建立现代农业金融支持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我们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体制框架该如何设计,无论怎么说都必须以农业发展为本,同时得到金融发展。这些欧洲都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但中国为什么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至今对农村的金融支持还是远远不够?就河南的现实看,农行、农发行无法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信社的体制效率也不够高。

我觉得中国以地区为主的有效支持农业的专业金融模式还需要探讨,但明确的是不需要全国性的大规模银行,它的定位要在地区内的。

中国经济信息:农信社是支农的主力军,在农业第一大省的河南,农信社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但目前情况下农信社的管理体制也存在诸多弊端。您觉得国家应该如何通过改革增强农信社的支农实力?

李伏安:目前河南省正督促高风险信用社全力清收不良贷款,全省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分别比年初减少67亿元和下降5.36个百分点。亏损联社由11家减少到4家,资本充足率也由负转正。

但目前全省农信社仍有400多亿元的不良贷款、15.54%的不良率,这对我省经济贡献度大打折扣。如果不良贷款率能下降10个百分点,那么农信社对我省经济的支持力度将极大地增强。今后需要在农信社的管理框架、产权治理方面做更多的探索。

目前,农信社普遍采取省联社的管理框架。在河南,为有效防范风险和权力滥用,省联社先后将人权、财权、物权上收,这对风险的防范是有好处的,但鉴于农信社的股份构成,权力上收层级太高又存在另一些问题。但如果不形成适度规模,仅仅依靠各县级法人,又难以实现适度规模和商业可持续。河南还有相当一部分县是比较贫困的,144家县域农信社中很多机构资金实力太弱,抗风险能力差,县域经济总量和存款量很难支撑其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管理权限和农信社适度规模经营之间需要寻找平衡点,而我认为这个平衡点应该在河南的18个地市。可以在各地市通过股权联合方式,根据市场化商业化原则,建立地市级农商行或农信联社,资金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在各县域之间调剂,由此进一步巩固县域农信社服务“三农”的职能和能力。省联社则负责提供全省统一的网络服务、品牌建设和制度建设等。

城商行要做经济区域半径内的社区精品银行

中国经济信息:近日,副总理批评了北京银行跨地区发展,刘明康主席也指出城市商业银行要扎根当地,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对此您怎么看待,河南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李伏安:跟地区性涉农金融模式相对应,中小城市城镇的城市商业银行也要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河南城市商业银行应以中小法人为主的专业化社区银行发展模式为主,专注于做本地经济区域半径配套的专业模式,既不能搞全国式的,也不能只限制在省市行政区划范围内。城市商业银行机构设置要以服务经济半径为主。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国家需要研究制定出清晰的发展模式。我们河南需要更好的股权结构支持城市商业银行长期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最大的差别是要做社区精品银行。美国的社区银行很好地支撑了草根经济的模式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中国经济信息:我们知道,今年您提出要将河南着力打造成为金融诚信大省,请问将采取哪些措施?

李伏安:倾力诚信建设,着力打造金融诚信大省,也是河南银监局2011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为此一方面,我们积极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和省高院汇报和沟通,努力争取在河南省建立全国第二家专业化的金融审判机构,以金融案件专业合议庭、金融专业法庭或法院等形式,对全省一定金额以上的金融案件,移交至金融专业审判机构统一受理、统一审理、统一执行,确保银行业债权得到公正维护和有效保障。

另一方面,积极建议省政府金融办开展区域信用评估,推动行业或企业全面提高履约意识;将信用环境评估与银行业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对信用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的地区,将采取金融服务退出措施。

中国经济信息:您将今年定为“合规执行年”,大力推行合规建设,对重大违规风险实行“零容忍”。能否给我们谈谈这方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