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5 16:53: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年企业家协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安丘市青年企业家协会自成立以来,立足于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服务青年企业家成长发展,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广泛开展了理论调研、考察交流、招商引资、公益服务等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活动,有力促进了安丘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调创、实现跨越发展,潍坊市委、市政府做出了突破滨海的重要决策,在潍坊团市委组织开展了“突破滨海青年先行”主题青春建功活动后,安丘团市委迅速行动,组织青年企业家抢抓机遇,积极投身滨海建设,不做滨海发展的旁观者,争当突破滨海的建设者,用青春的智慧和力量建功滨海发展。
青年企业家协会是联系青年企业家和政府的桥梁和纽带,是青年企业家服务突破滨海建设的助推器。安丘市青年企业家协会,适应时代需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突破滨海进程中充分发挥凝聚青年作用,组织青年企业家到滨海投资兴业,全力服务突破滨海建设。
团结带领青年企业家投身突破滨海建设。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勇于投身实践是关键。突破滨海战略实施以来,安丘市青年企业家协会迅速召开了一届二次理事会暨突破滨海动员大会,并组织全市青年企业家赴安丘市(滨海)特色产业园区参观学习,寻找招商引资线索。青年企业家协会发挥人才荟萃、联络广泛的网络组织优势,组织广大青年企业家不断加强横向交流和深化企业纵向发展,引领青年企业家参与招商与转调创工作,投身全市科学发展热潮。努力营造“突破滨海,青年先行”青春建功行动氛围,团结带领全市青年企业家为滨海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力服务青年企业家突破滨海事业发展。安丘市青年企业家主动为企业在滨海的事业发展争取更大的政策优惠和技术支持。积极对上争取,在潍坊给予的优惠政策基础上,主动向市委、市政府在税费、土地出让金等方面为青年企业家争取更大优惠,打造优惠政策洼“洼地”。主动加强与潍坊青联、潍坊青企协的联系沟通,积极筹办项目推介会,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结合各个行业特点,搜寻投资信息。对青年企业家项目的联络、洽谈和落户,青企协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开展招商投资的专题培训,帮助青年企业家进一步提高投资经营能力。
努力搭建突破滨海建设的发展平台。在建设滨海进程中,安丘市青年企业家协会联合潍坊及其他兄弟县市区青企协设计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为会员和广大青年企业家提供交流平台;做好各级各类信息的搜集、整理,通过《今日安丘》“青年企业家风采展”栏目,宣传青年企业家在服务突破滨海建设中的优秀个人和先进典型,深入宣传企业信息,激励广大青年企业家激情创业,服务滨海,不断强化自身发展。在青年企业家中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鼓励青年企业家根据了解熟悉的领域和认为突出的问题,提出有深度、有见解,对突破滨海建设有意义的建议,积极为投身滨海建设的青年企业家搭建成长成才的发展平台。
创新方式为青年企业家突破滨海提供信息支持。安丘市青企协利用安丘市青企协飞信群定期不定期向青年企业家发送安丘市(滨海)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情况和青年企业家突破滨海行动进度以及突破滨海相关优惠政策,方便青年企业家获取滨海建设信息。下步,安丘市青年企业家协会还将探索建立青年企业家微信群,招商引资信息、青企协活动通知等,加强协会与会员间联系,增加信息覆盖人群,拓宽联系会员渠道,借助新媒体优势,为青年企业家突破滨海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资讯和信息支持。
突破滨海是潍坊市委市政府推动蓝黄战略实施的重要部署,也是安丘市委、市政府正在履行的政治任务,更是青年企业家创先争优、义不容辞的时代担当。安丘市青年企业家将主动创新创造,动员全市青年企业家到滨海投资兴业,落户新项目、兴办新企业、引领新产业,凝聚力量,奋发进取,争做滨海建设的生力军和排头兵!为突破滨海建设,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骄人业绩!
关键词:青年企业家;成长发展;企业家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156-02
建设创新型国家走自主创新之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举措就是要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家队伍建设是关键因素,而青年企业家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尝试把青年企业家成长障碍划分为外部环境障碍和自我内在障碍两个方面。
一、青年企业家成长的外部环境障碍
外部环境障碍包括社会环境障碍和企业文化环境障碍两个方面。
1.传统的人文环境对企业家的认可、鼓励、支持程度还有待于加强,市场交易中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社会信用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2.企业家市场评价机制还没有形成,企业家的价值还有待于社会公众的充分认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制度和其他相关制度建设还没得到高度重视,非制度因素和制度因素仍然制约着企业家成长和发育。
3.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应加强创业和创新教育。学校教育应帮助年轻人形成正确的商业态度,培养年轻人具备批判性的观察事物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与人文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社会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一个地区的民风民俗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教育应与实际社会紧密联系,才能使市场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商业态度和工商精神。教育改革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现代工商精神的培养和传承,注重创业和企业创新教育。
4.企业内部缺乏不断创新的文化氛围。企业内部管理者安于现状的心理有可能影响到企业家放弃寻求更多可能的创新方案,各个部门之间互不信任,造成内耗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员工职业道德问题会使市场环境受到破坏。所有这些表现都与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难以契合,这样的企业文化环境难以成为企业家追求进取与创新的精神源泉。
影响青年企业家进取与发展的社会环境障碍因素,不是单一的一种因素,而是一种多线式的、交叉网络式的复杂机制所造成的。对青年企业家构成影响的既有间接的渗透式的影响因素,如地域人文传统对青年企业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也有对青年企业家构成直接影响的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如社会体制、法律法规及其价值取向、私人权益和财产保护制度、人力资本的产权制度、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现代企业制度、充分竞争稳定发展的资本市场、企业家人才市场等,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对企业家的成长和青年企业家的创新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二、青年企业家成长的自身障碍
1.缺乏不断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经营者的重要素质之一。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把企业家称为“属于敢于冒险和承担风险的有高度技能的社会职业阶层”。“鼓励个性”、“充满好奇”这两项正是创新精神所必须的品质。
2.更注重眼前利益,创业精神不足。理性主义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韦伯的理性主义精神可以概括为是一种在严格的簿记和核算的基础上的对金钱的追求,新教伦理造就了美国移民的勤勉刻苦,把创造财富视为一桩严肃事业的资本主义精神,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上海,历史上也是一座移民城市,世界各地、中国各地的冒险家们纷纷涌入上海的十里洋场,为生活、为未来而打拼、奋斗,富有远见和小心勤奋地做着发财梦。激烈的竞争促使人们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中去,松懈和倦怠者将很快被社会淘汰。青年企业家在奋斗精神、创业精神方面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反映到思维观念上,是一种保守的、封闭的思维方式。一部分青年企业家还缺少那种刻苦勤勉、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创业意识和敬业意识。
3.对金钱和财富以及行政权力的青睐程度较高。很多人认为 “金钱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幸福”、认为“有物质享乐生命才有意义”、 “人活着就是为了挣更多的钱”,一些青年企业家对行政权力的青睐程度较高,认为“有权就有一切”,这样的价值取向严重制约了企业家的成长和发育,说明了市场机制的建构和政府改革还任重而道远,同时也能够从社会心理层面反映青年企业家受“官本位”影响的经营价值取向以及与政府权力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4.对群体主义与责任意识的概念认识不清。公与私,在有些人的观念中,并不是指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而是指公家与自家的关系。自家是指以己为中心构成的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又可以扩大到由单位而形成的社区。自家不是指个人,而是指包括个人在内的一个群体。正是由于这样来划定群己、人我边界,当人们认同一个“私”的单位(自家)时,他不会问为什么,会下意识地将个人与自家联系起来,他认同自家就是自己。虽然这些人也可以把自家扩大到所在的社区,但在对自家认同基础上的行动,不需要也不会进行理性算计,而是依据个人的本能来尽义务,而对于自家以外的事情,则一定会精于理性算计,以从中谋取所有可能的好处。这就是所谓的群体主义的负面效应。相比较来说,把金钱、家庭等放到了较次要的位置,以企业生存与发展为重,把个人的利益放到企业生存与发展之中的价值观念是当代优秀青年企业家所必备的素质。
5.亲情主义价值观念泛化。台湾学者杨国枢等人认为,华人在家族中所集聚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以至于他们在参与家族以外的组织活动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将家族中的结构形态、关系模式及处事方式推广、泛化或带入这些非家族性的团体或组织。待人接物时以特殊主义而不是普遍主义为基础行事,对圈里人和圈外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把这种价值观念泛化到商业伙伴上,反映到企业经营活动中,便是毫无原则的互信、互助、互谅、互让等品格特征。
青年企业家自身存在的创新障碍,如理性主义与创业精神、对金钱财富和行政权力的态度、群体主义和责任意识、法律规范意识与亲情主义等问题和中国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不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工商精神和经济伦理,缺少创业教育等问题,尤其应该得到高度关注。也就是说包括青年企业家群体在内的所有企业家应该注重自身修养,自觉克服创新障碍,而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应该成为培养工商精神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摇篮。
青年企业家成长的自身障碍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创新特质及其所构成的主要要素诸方面,主要包括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问题、理性主义与创业精神、对金钱、财富和行政权力的态度、群体主义与责任意识及法律规范意识与亲情主义五个方面。尤其应该得到高度关注的是青年企业家自身存在的障碍,如理性主义与创业精神、对金钱财富和行政权力的态度、群体主义和责任意识、法律规范意识与亲情主义等问题和中国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不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工商精神和经济伦理,缺少创业教育等问题。
三、优化青年企业家成长环境的对策思考
1.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作用,推动青年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型步伐,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区域文化创新的自觉意识,在人文环境优化过程中积极发挥领导和引导作用。推进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改革,健全各类法规制度,保护企业家的私有财产和合法权益,为企业家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和外部环境,加大企业家人才市场建设工作力度,建立良好的经济环境,营造健全的企业生态,加强创业的宣传教育。
2.区域文化创新,营造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文化理念。要进行区域文化创新,必须要实现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七大转变:一是要弘扬创业文化,实现从官本位思维向商本位思维转变。二是要弘扬创新文化,实现从墨守成规、小富即安向勇于创新、大富思进的转变。三是要弘扬合作文化,实现从利己独赢向合作共赢转变。四是要弘扬信用文化,实现从重即期利益向重长远效应的转变、从守财向守信的转变,提高信任度。五是要倡导开放思维与流动意识,实现从静态封闭向动态开放转变。六是要倡导精细意识,实现从浮躁盲从向务实坚定转变。七是要有良好的社会制度文化,政府应着力打造重商、亲商文化,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构建合理的政商关系。
3.积极培养青年企业家的“商性”观念。所谓“商性”即重视“工商”的市场经济文化精神,体现了人们在市场经济规范中注重功利,细心经营,以最大化为价值取向的思想观念,从广义来看也可以说是与市场和商品交易相关的沿袭着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世俗主义的文化精神传统。从“商性”视角来培育企业家乃至青年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更能体现企业经济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功能和目的。
4.加快人文科学的建设,提高青年企业家的人文素养。加强人文科学的建设和普及应从三个方面做起:(1)要从思想上重视人文科学的发展,全社会都来关注人文科学的发展,(2)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人文科学的建设和发展,应该鼓励高等学校发展人文学科,加大对人文学科的投入,促进人文科学成果的呈现;(3)采取各种方式在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中做好人文科学的普及与传播工作。
5.塑造企业家的社会形象,形成良好的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大力宣传企业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企业家对国家和企业所作的贡献,突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各级政府把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作为抓先进生产力的具体措施,创造有利于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基础和舆论环境。
6.充分发挥青年企业家协会的作用。青年企业家协会的发展需要在职能定位、职能开放等方面作积极的探索,进而提升整个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组织领导青企协工作,需要对宏观经济环境、整体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实现整体工作格局、工作节奏系统项目的创新发展。要严格按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健康发展,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服务手段,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青年企业家健康成长和建功立业的舆论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广大青年企业家铺路搭桥,真正把青年企业家协会办成会员之家,做到既重视青年企业家的作用,又关心青年企业家的成长,更能帮助青年企业家创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浩仁.企业家成长环境和培育机制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家看社会责任——2007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共同享受收获的喜悦,交流创业经历和感受,展望未来的发展,感到格外高兴。团市委举办这次**青年企业家恳谈会很有意义,为企业界朋友们、同志们了解政策、互通信息、相互激励、合作发展搭建了平台;为党委、政府与企业沟通联系,听取意见和建议,增添了
新的途径。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给大家拜个早年,对你们以及全市青年企业家为**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激情创业、勇于创新的青年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全市长期奋战在青年工作一线的共青团组织和干部,表示亲切的慰问!
刚才,几位青年企业家对**的发展,特别是就激励青年创业、培育扶持青年企业家成长等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吸收,督促有关部门抓好落实。 过去的一年,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新成就,是全市上下奋力拼搏的结果,凝结着包括我们青年企业家在内的所有企业家的智慧、汗水和贡献。贡献。
各位青年企业家朋友们、同志们!
青年代表着活力、预示着希望。**要在跨越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企业家任重道远,青年企业家更是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市委、市政府对青年企业家们寄予厚望,希望大家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成为**跨越式发展的“顶梁柱”,自主创新的“排头兵”,招商引资的“主力军”,承担社会责任的“带头人”,修身立德的“好楷模”,在创业创新的新征程中不断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首先,希望青年企业家朋友们要立大志、干大事、成大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志存高远,立雄心壮志,坚决克服“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坚决摒弃小打小闹、夜郎自大的“小家子”做法,以开拓的意识、开阔的眼界、开放的思维,拿出“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的胆识和气魄,高目标定位企业发展战略,大力度引进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和高层次
人才,多途径寻求企业高速成长的办法,着力提升企业的发展活力、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努力做成本行业的品牌企业、旗舰企业。
其次,要在创新发展中大胆探索,有所作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我市要保持跨越式发展的好势头,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青年是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思想最活跃的群体。青年企业家们要在创新发展中争当开路先锋,树立资源节约和生态安全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努力走集约化、内涵型发展道路。要依托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把主要依赖要素驱动企业发展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驱动企业成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要更加注重企业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产业发展需要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要更加重视企业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创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形成聚才用才的新机制,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着力建设学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努力成为创新的典范。要强化品牌意识,实施企业品牌战略,完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努力创造一流的品牌产品、一流的品牌企业、一流的企业效益,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三,要把回报社会作为一种人生境界。企业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关怀,发展了的企业应该回报社会。国内外知名的企业骄子的做法,很值得我们青年企业家们学习。邵逸夫、李嘉诚、比尔·盖茨等,把创造物质财富作为体现人生价值的形式,把回报社会作为人生的责任、人生的境界。青年企业家们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把个人奋斗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规则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依法经营,文明经商,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和口碑。切实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积极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着眼于信任、互动、和谐、双赢,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形成和谐融洽的劳动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开展企业民主管理,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营造企业内部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向心力。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要热心公益,感恩社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吸纳和安置下岗职工、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等方面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安全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第四,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企业家的素养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尤其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企业经营管理者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增强忧患意识,不满足既有成就,努力追求更高目标,使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要善于学习,开阔眼界,钻研专业,精于管理,坚韧不拨,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不断提高经营管理现代企业的本领和水平,用人格的魅力和超群的智慧,打造和带出一支团结进取、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企业团队,修炼好企业发展内功,夯实企业发展根基。
青年企业家队伍是我市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一大批高素质的青年企业家,对于推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企业排忧解难,努力在创业氛围、政策指导、政府服务等方面为青年企业家及其企业的发展营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全社会都要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着力营造重商、尊商、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关心、支持和帮助青年企业家创业发展,使他们健康成长。团市委和青年企业家协会要以服务青年企业家建功立业为工作重点,一如既往地团结好、服务好青年企业家队伍,凝聚引导青年企业家创业创新、建功立业。
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大家欢聚一堂,共同享受收获的喜悦,交流创业经历和感受,展望未来的发展,感到格外高兴。团市委举办这次**青年企业家恳谈会很有意义,为企业界朋友们、同志们了解政策、互通信息、相互激励、合作发展搭建了平台;为党委、政府与企业沟通联系,听取意见和建议,增添了新的途径。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给大家拜个早年,对你们以及全市青年企业家为**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激情创业、勇于创新的青年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全市长期奋战在青年工作一线的共青团组织和干部,表示亲切的慰问!
刚才,几位青年企业家对**的发展,特别是就激励青年创业、培育扶持青年企业家成长等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吸收,督促有关部门抓好落实。
**年,是我市奋力实现四年翻番目标精彩开局、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丰收之年。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牢牢抓住弯道超越的有利时机,提出了地区生产总值四年翻番的跨越式发展新目标,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心一意抓发展,千方百计保增长,全市上下呈现出奋力翻番、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28亿元,比上年增长4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1.49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06家,比上年底净增305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4.79亿元,比上年增长53.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02亿元,比上年增长2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0.56亿元,比上年增长21.1%。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农业增加值增幅、粮食总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长工程”、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工业投资增幅、实际利用外资增幅等7项指标居全省第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势头强劲,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之中,快速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量,汽车、食品、纺织、化工医药、建材冶金、能源、装备制造等主要产业均保持高速增长。县域经济继续保持高位增长态势,襄阳、枣阳、宜城、老河口、谷城等5个县(市)区工业总产值突破了100亿元。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增长,农业生产夺得近十年来最好收成,粮食连续6年增产,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以市区内环线、城市森林生态工程等为重点的一批城市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或正在加快推进之中,湖北深圳工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园、余家湖化工工业园等为重点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发展骨架进一步拉开,发展空间有效拓展,城市功能有了大提升、面貌有了大变样,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吸纳聚集生产要素能力不断增强。企业上市取得重大突破,回天胶业、台基半导体2家企业在创业板成功上市,还有7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保荐程序。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就业、看病、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正在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富有成效,党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过去的一年,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新成就,是全市上下奋力拼搏的结果,凝结着包括我们青年企业家在内的所有企业家的智慧、汗水和贡献。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实现四年翻番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推进**跨越式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今年的省人大会上,省委罗书记对**的发展寄予了很高期望。他指出,**是实现湖北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力量,**的发展不能局限在湖北的范围,要放眼全局,谋划长远,敢于赶超发达地区同类城市。这是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这个要求很高,我们要按照这个要求去奋斗,加快发展的速度要更快一点,步伐要更大一点,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期望。从**年发展的态势看,我们实现四年翻番的目标完全有可能提前实现。全市工业经济今年定的发展目标就是确保2000亿元,力争达到2165亿元,提前一年翻番。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广大企业家信心更坚定、追求更高远,有更大的作为。当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正面临国际大环境下的“新四化”,即技术和人才流动越来越全球化,市场越来越本地化,产品越来越多样化,服务越来越个性化。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企业要实现规模扩张和长足发展,必须彻底改变高人力投入、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低利润、低附加值“三高两低”的旧发展模式,着力在提升企业硬实力和软实力方面下功夫,迅速扩张规模,尽快做大做强,为**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青年代表着活力、预示着希望。**要在跨越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企业家任重道远,青年企业家更是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市委、市政府对青年企业家们寄予厚望,希望大家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成为**跨越式发展的“顶梁柱”,自主创新的“排头兵”,招商引资的“主力军”,承担社会责任的“带头人”,修身立德的“好楷模”,在创业创新的新征程中不断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首先,希望青年企业家朋友们要立大志、干大事、成大业。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志存高远,立雄心壮志,坚决克服“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坚决摒弃小打小闹、夜郎自大的“小家子”做法,以开拓的意识、开阔的眼界、开放的思维,拿出“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的胆识和气魄,高目标定位企业发展战略,大力度引进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和高层次人才,多途径寻求企业高速成长的办法,着力提升企业的发展活力、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努力做成本行业的品牌企业、旗舰企业。
其次,要在创新发展中大胆探索,有所作为。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我市要保持跨越式发展的好势头,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青年是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思想最活跃的群体。青年企业家们要在创新发展中争当开路先锋,树立资源节约和生态安全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努力走集约化、内涵型发展道路。要依托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把主要依赖要素驱动企业发展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驱动企业成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要更加注重企业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产业发展需要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要更加重视企业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创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形成聚才用才的新机制,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着力建设学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努力成为创新的典范。要强化品牌意识,实施企业品牌战略,完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努力创造一流的品牌产品、一流的品牌企业、一流的企业效益,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三,要把回报社会作为一种人生境界。
企业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关怀,发展了的企业应该回报社会。国内外知名的企业骄子的做法,很值得我们青年企业家们学习。邵逸夫、李嘉诚、比尔·盖茨等,把创造物质财富作为体现人生价值的形式,把回报社会作为人生的责任、人生的境界。青年企业家们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把个人奋斗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规则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依法经营,文明经商,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和口碑。切实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积极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着眼于信任、互动、和谐、双赢,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形成和谐融洽的劳动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开展企业民主管理,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营造企业内部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向心力。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要热心公益,感恩社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吸纳和安置下岗职工、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等方面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安全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第四,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企业家的素养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尤其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企业经营管理者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增强忧患意识,不满足既有成就,努力追求更高目标,使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要善于学习,开阔眼界,钻研专业,精于管理,坚韧不拨,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不断提高经营管理现代企业的本领和水平,用人格的魅力和超群的智慧,打造和带出一支团结进取、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企业团队,修炼好企业发展内功,夯实企业发展根基。
青年企业家队伍是我市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一大批高素质的青年企业家,对于推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企业排忧解难,努力在创业氛围、政策指导、政府服务等方面为青年企业家及其企业的发展营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全社会都要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着力营造重商、尊商、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关心、支持和帮助青年企业家创业发展,使他们健康成长。团市委和青年企业家协会要以服务青年企业家建功立业为工作重点,一如既往地团结好、服务好青年企业家队伍,凝聚引导青年企业家创业创新、建功立业。
知道丘毅在今年七月份由主持工作的团市委副书记正式走马上任团市委书记,于是再与丘毅联系,他终于爽快地答应了我的专访。
架着眼镜、一副娃娃脸的丘毅生于1973年,属牛的他却让人一点感觉不到他的牛脾气,他说话总是温文尔雅,却不乏激情。手下的人说他平时最喜欢讲一些饶有兴味的哲理故事,既能活跃工作气氛,又让人从中悟出生活的一些哲理。但没有牛脾气、不轻易发火的丘毅却有一股韧劲,开展工作总是有条不紊,把每一件事情都当作一件“精品”来“雕琢”,不轻言放弃,总是往好的方面去想。
我特别注意到丘毅的办公室正中墙上悬挂着我的朋友、书法家朱以撒书写的“否极泰来”四个字,我想,这四个字大概很符合丘毅的那一股做事持之以恒、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韧劲吧。“否极泰来”,出自《易经》的两个卦名,在《易经》里, 本是泰在前,否在后的,原卦为泰终否至,春秋时期倒过来成了“否极则泰”,再后来变成了“否极泰来”,用今天的话说就成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我没问过丘毅是否喜欢《易经》,但从他对“否极泰来”的喜欢相信他读过《易经》。
丘毅是地地道道的武夷山市人,他对那座心目中的“神山”充满了敬意。他喜欢喝武夷岩茶,他说岩茶不仅养胃,也养人。“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丘毅大概要的就是这种境界。
丘毅1990年毕业于建阳商业学校,参加工作时他只有17岁,先是在武夷山市城调队工作,1993年6月调入武夷山市统计局,后来又调入武夷山市政府办,在政府办一呆就是四年。他很感谢这四年人生的历练以及最初的人生的积累和积淀,接触的人多了,视野渐渐变得开阔,性格也变得开朗而阳光。
丘毅与共青团的结缘始于1991年,先是担任武夷山市机关团总支体育委员,1995年担任武夷山市直机关团委书记,1997年担任武夷山市团委副书记,1999年成为武夷山市团委书记。
之后,2002年,他“辗转”武夷山市的两个乡镇当任乡镇党委书记:武夷山市吴屯乡和兴田镇。在任省级贫困乡吴屯乡党委书记时,当他直面那些贫困的老乡时,他感受到心灵的巨大的震撼。在他的领导下吴屯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创建成为至今仍是全省唯一的村村都是信用村的信用乡镇,解决了资金瓶颈,帮助吴屯乡的老百姓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2004年4月,他又“回锅”共青团,担任南平团市委副书记,其中让他感触最深的,是2005年初到2006年初整整一年他挂职团中央统战部,担任海外学人工作处副处长。在这里, 他深切地感受到共青团的朝气与魅力,在这里他锻炼提高了自己的能力,结交了许多朋友。锐意追求进取的人生在他的心中变得具体而明朗,他渐渐明白共青团工作需要有一颗火热的心,更需要务实与巧干。
南平位于福建省北部,既是雄伟的山城,又是美丽的水乡,是闽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丘毅深知,为了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建设,南平共青团必须有所作为。于是,他与团市委一班人集思广益,根据南平共青团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围绕“创业、文化、和谐、新农村”开展南平共青团工作的思路。
在今年“5・13”第十届武夷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南平团市委主动出击,积极利用这个难得的交流平台,展示自身的魅力。丘毅告诉我,他邀请了闽、苏、浙、粤四省九个地市的110名青年企业家,成功举办了“闽浙苏粤青年企业家武夷行”。这九个地市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指标性意义的城市,如江苏的张家港、常熟、昆山,浙江的金华、萧山,广东的东莞等,这些城市中有许多团市委书记是丘毅在团中央挂职时的“挂友”。与会的4省9地市青企协、青商会缔结了“闽浙苏粤青年企业家交流与合作框架协议”,为今后的交流与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南平团市委还通过举办武夷青年创业论坛,邀请全国青联常务理事、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创始人兼总裁赵民到南平作“快速成长型民营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战略抉择”的演讲,服务闽北青年企业家成长,开拓他们的视野。丘毅说,共青团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市青企协联结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南平团市委常抓不懈的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闽北是福建省欠发达地区,他们采取城乡互动、号村结对、村企互助等方式,将128家市直单位团组织、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单位和青年文明号集体分别与下派乡镇、村及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乡镇、村结对。引导联动单位为结对乡、村团组织传递市场信息、提供扶持资金、引进发展项目、创建示范基地、提供科技服务,把城市的优势资源导入农村,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推进党建带团建是南平团市委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南平团市委是全省第一个在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中实现百分之百团建全覆盖的设区市。他们还与市委组织部合作,有针对性举办村团支部书记大专班,开了全省先河。这个村团支部书记大专班报名人员踊跃,学习费用由市委组织部、团市委协调解决,使他们免除了后顾之忧。
乙方:
为有效实现"管理信息化,服务有形化",使具有组织服务功能、金融服务功能、生活服务功能的绿卡在我市广大市民特别是在广大团员、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中广泛使用,并给绿卡的持有者提供更多更好更优的服务,本着互利互惠的合作基础,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现签订如下协议:
一、双方权利和义务:
1、甲方将统一制作《绿卡会员使用手册》,在中国数码桥网、网站等媒体上广为宣传工作,向每一位使用者推荐乙方;
2、甲方提供"绿卡特约商户"标志牌。
3、甲方为绿卡特约商户联系pos机公司,安装pos机。
4、甲方负责发放绿卡。
5、乙方为持有绿卡的会员提供以下优惠:
。
6、乙方为其他消费者提供的优惠政策,不得优越于提供给持有绿卡会员的优惠政策。
7、乙方向甲方交纳绿卡推广费 元整。
8、甲方并可为乙方提供中国数码桥网时尚商城增值服务,名称,费用为元整。
二、合作期限:
甲乙双方的合作期限为一年,自XX年月日至XX年月日;
三、其他规定:
1、绿卡的持有者在乙方的所有消费均由其本人付款,甲方不为任何持有者垫付或代付任何款项;
2、如果乙方不履行上述义务规定,或向消费者提供假冒伪劣产品、不良服务,一经发现即取消"绿卡特约商户"资格,并容许甲方在中国数码桥网、网站及其他媒体公告。
3、持卡人与乙方因为消费所引起的任何纠纷,按照法定程序解决,与甲方无关。
4、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授权代表签字盖章后协议当即生效。
当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产业结构问题。目前,我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本上是以单个企业模仿和消化成熟技术、生产定型和常规产品为主,而且主导产品的技术和装备主要依靠引进,多数企业仍在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方面寻找价值有限的竞争优势,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科技研发力量薄弱,最终导致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我区目前的五大主导产业虽然发展平稳,主导地位突出,但这些产品大部分集中在低端,而其它产业也很少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行业内产品结构趋同,导致恶性竞争较为严重,行业发展空间比较狭窄,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
资源要素问题。一是土地方面。我区用地指标不到1000亩,用于工业的不到20%,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大批项目“落地难”、“推进难”,部分重大项目推进缓慢,一些成长型企业纷纷被迫要求外迁。二是资金方面。在信贷总量控制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放贷向大项目、大企业倾斜,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有“挤出”情况,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较大。三是人才方面。我区中小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真正懂技术、懂管理、懂财务的人员不多。另外,由于有些保障措施不到位等客观因素,如何留住人才,也成为一大难题。
企业管理问题。一是缺乏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由于家庭式企业管理的局限性,造成了企业经营决策的浪漫化、模糊化,企业决策不计成本,决策过程有时凭着“大概”、“可能”等非理性判断进行,以及缺乏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使得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家族式管理的缺点逐步显现出来,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营管理危机。二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一些企业的管理不是靠健全的制度、机制和客观事实,而是凭经营者的经验和常识,另外,建立的制度不完整、不细致、不严密,不注重制度的实施和管理,使得制度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三是缺乏科学的用人机制。企业的很多重要部门,如营销、财务经理都是由自家人担任,任人唯亲,难以发挥外来人才的作用。
发展环境问题。工业园区和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基础功能配套不完善,各种生产性、生活性设施缺失较多,一些相关政策未能及时到位,相关规定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企业发展不利。加上少数部门还存在服务意识淡薄,审批繁、办事难等现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和项目的顺利实施。
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逐步提高。路桥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装备改造过程中的资金短缺,推动中小企业不断加大装备改造和科技投入,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破解企业技术发展瓶颈。目前,全区拥有省级中小型科技企业16家、省级研发中心14家、省级技术中心7家,1/4以上规模企业设立了研发(技术)中心。引进国际专利信息资源库,在全省率先建立区域专利服务平台,建立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机电研究所等多家研究基地,促进技术合作12项。
产业与企业间的协作配套体系较完善。我区主导产业间联系比较紧密,模具、塑料、汽摩配、金属资源再生等产业相互协作,互促共进,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条。在各大产业集群内部,一批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营销网络且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通过整合兼并与协作配套,不仅催生出“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型企业,而且也推动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和销售网络,从而在产业集群内部构筑大中小企业兼备的金字塔状的分工协作体系,提升配套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为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益生产日益深入民心。在高成本的压力下,学习三鸥经验,实行精益生产,已成为路桥广大中小企业的共识。通过对企业生产流程进行重新梳理,以流程定岗、定编制、定制度、定考核,优化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中小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等环节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另外,多数企业也开始认识到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去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的科学管理新途径。
拥有一批推进转型升级的青年企业家群体。路桥区30年的发展培育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现代管理水平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这一代企业家正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强有力的推动力量,是路桥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开拓者与建设者,也是路桥未来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最近成立的区青年企业家协会,构筑了一个青年企业家成长发展的平台,有利于发挥青年企业家在推进转型升级中的生力军作用。
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目前,我区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部分企业还出现生产经营困难,这些都是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我们要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宏观政策、微观发展形成的“倒逼”机制,在调整中提升,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加强调整,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发展和培育一批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虚拟经营。二是改造和提升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商贸、金融、物流、会展等四个中心建设,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用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形成工贸互动的良好局面。以“万元田”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农艺科技、服务体系、经营体制、产业体系、投入机制五大创新。三是扶持和壮大一批重点企业。鼓励企业通过走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品牌经营相结合的道路,重点扶持吉利、吉奥、巨科等排头兵企业,加快培育“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科技创新。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改造,加快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联、政府扶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适时考虑在区内建立生产力促
进中心。二是供应链创新。在当前高成本形势下,继续发挥路桥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协作配套体系这一优势,要特别重视和加强配套协作过程中的产业供应链管理,积极寻求供应链变革与再造,减少经营成本。三是营销创新。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型的销售渠道,通过网上下单、就近配送、就近安装等方式,努力缩短销售渠道,降低营销费用,增强竞争能力。
提升服务,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牢固树立“善待企业”意识,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实实在在为企业办事。对转型试点企业在办证办事、政策适用及资源投放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职能管理部门要对试点单位涉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给予优先优办,最大限度地提供便利。同时,将上级扶助专项资金优先考虑试点行业和试点单位。继续开展“两年”活动,建立以各类中小企业为对象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技术开发风险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和新产品开发风险大等问题。
文化载起鲁韩经贸
6月11日至16日,山东省副省长才利民带领省政府代表团访问韩国,参加了中韩青年企业家峰会、第二届中日韩产业交流会等活动,出访人数超过1100人,协议外资额超过36亿美元。
一个月后的7月12日至16日,以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为首的216人的代表团来山东举行了“中国山东省・韩国友好周”,其间举办了鲁韩经贸洽谈会、鲁韩文化交流及产业合作座谈会等多项活动。
值此中韩建交15周年,代表团互访把鲁韩友好合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韩两国自1992年8月建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P992年两国建交时的贸易额不过50亿美元,但是在2006年已经达到了1343亿美元,增长了27倍多。韩国对华投资额也达到350亿美元,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国。其中韩商在山东省的投资近200亿美元,占对中国投资的一半以上。
山东省与韩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产业互补,相互间有着特殊的渊源。在漫长的历史交往过程中,山东一直十分重视与韩国的合作与交流。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韩国历史上非常重视儒家思想,相同的文化根源使得韩国人对山东有着非常友好的感情。在韩国的华侨山东人最多,95%以上的华侨祖籍在山东,特别是仁川、首尔、釜山等地7万多孔姓后裔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山东的文化积淀和山东人民勤劳质朴、诚实守信的品质吸引着韩国企业家来到山东投资。在中韩两国建交前,山东与韩国就开始了民间的经贸往来。近十几年来,山东在招商引资中的努力创造出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针对近邻韩国的大力推介,吸引了韩资源源不断地聚集到山东。目前,山东正在构建面向日韩的人文环境,在报刊、交通指示、生活区标识等领域推广韩语使用,为韩商创造具有亲和感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特别是顺应经济国际化的潮流,山东大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确保韩国投资者的权益。
截至目前,韩国是山东最大的经贸合作伙伴。2006年,山东与韩国的进出口额达到191亿美元。山东批准韩商直接投资项目累计达1.8万个,实际投资近200亿美元,占韩国对中国投资的一半以上。山东省与庆尚南道、京畿道,以及山东的17个市分别与韩国18个市、郡结成了友好省道、城市关系。目前有约P0万韩国人在山东工作、学习和生活。
产业合作升级
经历15年的发展,韩资在山东的发展正在悄然变化。韩国在山东投资早期的主要目的是把这里当作加工基地,投资行业以制造业为主,产品以返销国内和第三方国家为主,投资方多为中小型企业。然而从目前来看,随着中国“入世”以来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韩经贸合作出现了新趋势:一是韩国对华贸易方式正在从初级加工贸易,转向对中国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乃至双方企业的强强联合;二是韩国对华投资正在由过去以利用中国劳动力、产品加工复出口,转向关注中国市场,在中国生产、销售,而且从以中小企业为主转向越来越多的大企业集团进入;三是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来韩国投资创业。这些都为推动鲁韩经贸合作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山东与韩国的交流合作是双方利益的优先选择。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认为,山东周边辐射人口经济圈超过3.5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结构快速增长,这对韩国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市场,韩国国内的资本和产业转移非常看好这个市场。另一方面,山东要想建成经济强省,需要高端技术等方面的合作,近邻韩国在这方面的优势值得优先借用。“这次来到山东参加韩国周的120多人的经贸代表团就是要了解确认山东的政策,并且想知道山东省在哪些方面比较有合作潜力,探讨在哪些领域更有开拓合作的机会”。
对于山东而言,要在与韩国未来的经贸合作赢得主动,重点在于寻找更大的产业结合点。
目前韩国在山东投资的80%集中在青岛、烟台、威海,移动通讯设备、汽车零部件、化工等重点投资企业,已经成为带动半岛制造业基地产业升级的主要支柱。韩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加速,大企业特别是支柱产业海外投资将进一步扩大,并带动配套产业群积极跟进,这对山东来说是又一个大好机会。
山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厅长吕在模在访问韩国期间表示,“在与韩国的合作上,山东要提升与韩国经贸合作的层次,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集团逐步转移”。目前,韩国前20个大企业中80%已落户山东,包括三星、现代汽车、LG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投资领域涉及电子、汽车发动机、造船、化工、工程机械、钢铁、食品、服务业等。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与韩国大企业集团的战略性合作,在推动大企业增资扩大生产基地的同时,重点抓配套合作,带动更多的韩国关联配套企业到山东集群发展,逐步在研发中心、技术、人才培训、经营管理和市场销售等领域,推动与韩国大企业展开更加广泛的合作。有针对性地筛选山东省大型国有企业与韩国大企业展开交流,务实推进合作项目。
在此指导思想的作用下, 山东对韩合作的重点领域已然清晰。一是现代制造业。重点发展机械装备业、汽车、造船、电子家电、化工等产业。随着三星电子、LG电子、现代汽车发动机、大宇造船、三星造船、GS化工等一大批韩国先进制造业企业先后落户山东,围绕其配套的产业链和研发基地正在逐步形成;二是节能环保。积极推进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为重点的交流合作,力争引进一批防治污染和净化、绿化、美化人居环境的项目,三是服务外包。主动承接跨国公司内部的离岸外包业务,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物流外包和金融后台服务等领域; 四是现代农业。由于韩国进口农产品的门槛不断提高,企业纷纷在山东探讨投资有机农业、绿色食品项目。日前,韩国政府也鼓励企业与中国开展农业项目合作,并将山东列为首选地区,合作建设“农产品示范园区”,生产有机水果、蔬菜、特殊农作物以及畜产品,五是金融证券。山东拥有1034家金融机构,123家境内外上市公司,9家外资银行,7家外资保险公司。应进一步鼓励韩国银行、保险业在山东设立分支机构,加大在金融保险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同时,山东省将筛选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加快推动在韩国上市的步伐。
面向未来的选择
历经15年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山东与韩国友好关系发展进入最佳时期。山东省副省长才利民在访问韩国期间,与韩国总理韩德会晤时表示:“山东省与韩国的合作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双方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增多、经贸合作密切、民间文化交流扩大,同时更加注重双向经贸交流与合作。”在这样的基础和氛围下,鲁韩都在积极考虑双方关系下一步的更好发展。由山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山东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等组织发起的中韩青年企业家峰会,于2007年6月12至15日在大韩民国首都首尔和全罗南道务安郡举行,中韩青年企业家本着“合作双赢,共创未来”的思想,对在中韩经贸合作中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正是有了青年企业家的介入,中韩的经贸合作与交流由此得到了持续的动力与新的发展。
(一)着力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
坚持党建带团建,以传统领域“组织活跃”、新兴领域“组织存在”为目标,积极推动团建创新,不断扩大基层组织对广大青年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一是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团建步伐。在条件成熟、影响力较大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建团,发挥党建对团建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和推广联合建团、依托建团、市场建团等各种团建模式,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在原来基础上有明显提高。
二是着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团组织建设和工作。团县委认真贯彻团中央《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意见》,主动指导中职学校完善团的组织,活跃团的工作,在推动中职学校团员青年学习成才、就业创业、奉献社会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进一步做好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一、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
通过组织开展信贷金融知识培训、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帮助团干部和广大青年把握市情,了解相关政策,消除思想障碍,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增强创业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进一步强化宣传工作,积极培养选树青年就业创业典型,利用多种媒介,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更多的青年走自主创业之路。
二、加大对青年创业信贷扶持力度
2012年,我们继续实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方案,联合金融部门为青年创业者提供项目资金扶持和利率浮动服务,加强与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市级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同时积极争取政府资金对青年创业贷款提供担保和贴息。
三、加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
我们依托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企业以及青年文明号等先进青年集体,联手相关行业协会,依据单位的层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提供岗位的数量等条件,建立12家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在校高年级大中专学生提供暑期实践机会,为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有创业愿望的社会青年提供实践岗位,增强就业创业本领;每个见习基地提供不少于10个见习岗位,见习时间一般为2-3个月,全年提供170人次的见习机会;重视做好见习保障工作,建立基地命名和管理办法,形成激励约束机制。
四、开展青年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工作
我们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拓展培训模式,加大培训力度。在青年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开展择业技能指导;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帮助青年提升职业技能。
(三)不断深化青年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者工作是我们团县委2012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我们以社区志愿者工作为切入点,以壮大青年消防和交通维护等志愿服务专职队伍为基础,不断深化志愿服务活动。
一是积极开展“清洁家园我争先”活动。结合我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成效,我们重新明确了志愿服务的时间、内容和方式,调整完善了团县委常委分工负责和城乡帮促联动机制,带领各级志愿者队伍,坚持不定期开展集中整治,共清理卫生死角850余处,清理面积近1万平方米,疏通排水沟约3.5公里。
【关键词】贡献度;青年人才;培养途径;新格局
Training of young highly skilled exploration
Yu Guo-qing,Xia Ping
(The Jiangxi Shōtai highway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Jian Jiangxi 343000)
【Abstract】My unit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youth talent development plan, to carry out the exchange of young workers, and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young workers. I take this opportunity enterpris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rganizations prepare young talents to make a few comments.
【Key words】Contribution;Young talents;Ways of Training;A new pattern
长期以来,我单位对共青团工作高度重视,热情关心,把共青团的工作纳入党政中心和重要议事日程,融入改革发展的工作大局,为团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共青团组织,也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投入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青年人才工作主线,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团青年,在举荐、培养、凝聚青年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我单位成立后也逐步制定和实施了青年人才发展规划,开展青年职工技术交流会,有效促进青年职工技术素质的整体提升。在广大青年中开展技能评比活动、师傅带徒、相互学习的模式,牢牢把握“引进、培养、选拔”关键环节,重视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和培养学习型职工。借此机会,我就企业共青团组织作好青年人才工作提出三点意见:
1. 紧紧围绕开发青年人才资源,着力提升共青团对企业发展贡献度。
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强弱是企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共青团的先进性就是体现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党历来非常重视青年工作,特别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十分关心青年和青年工作,始终把青年看作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同志语重心长地说过:“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重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年轻人。世界上的科学家,成名的很多是在三十岁左右。现在再不重视培养提拔年轻人就晚了,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就不行了。”同志也曾讲过:“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青年要立足岗位,锐意创新,敢于超越前人。千百万青年的创新实践,必将汇聚成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奔涌洪流。”努力培养一批政治坚定、思想合格、业务精湛、作风扎实的高素质的青年职工队伍是共青团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也是共青团组织围绕开发青年人力资源、提升共青团对企业发展贡献度的重要内容。
人是最重要的因素,青年人力资源是最紧缺、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在当今时代,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做强做大企业,对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对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都具有重要影响。企业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还是战略创新、价值创新、文化创新,都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青年是人才大军中最具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依靠青年。当前,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共青团工作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现实的挑战。企业共青团组织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赢得新的更大的作为,就必须紧紧围绕开发青年人才资源,把蕴藏在青年人才中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把青年人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把青年人才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在国有企业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加速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等方面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从而提升共青团对企业发展贡献度。
2. 牢牢把握青年人才成长规律,努力探索有共青团特色的青年人才培养途径
企业是人才的高聚集区,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已经形成了党、政、工、团青年人才工作齐抓共管的传统和优势。时代在变化,企业在变化,青年也在变化。共青团组织要在这些变化的过程中,牢牢把握青年人才成长和青年人才工作的规律,把倡导人人都可以成才的氛围与切实培养出大批青年人才结合起来,把培养青年劳动者大军与培养高层次人才结合起来,把青年成长发展的愿望与企业岗位供给需求结合起来,把自我学习提高和岗位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企业共青团培养造就青年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做到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1 抓学习培训,培养学习型的职业青年。知识经济时代,“知本”已经取代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一般五年一个周期,知识的淘汰频率加快。面对空前加快的知识更新,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迫切需要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工队伍。终身学习、适时培训,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青工掌握劳动技能的需要。
2.2 抓岗位锻炼,培养技能型的青年劳动者。生产劳动的实践是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也是劳动者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素质的过程。生产方式的日益现代化,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岗位锻炼和实践积累,是企业青年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共青团组织要进一步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积极帮助青年职工设定岗位成才目标,提供实践锻炼和技能培训的机会,增强青年职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青年职工的全面发展。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导师带徒等活动,帮助青年职工掌握技术、设备和工艺,培养多面手、技能尖子和能工。特别注重激发青年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热情,鼓励青年职工岗位创新,推动青年创造性劳动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3 抓重点培养,着力建设企业高层次青年人才队伍。高层次青年经营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也是整个社会的稀缺资源。要充分尊重和大力弘扬青年企业家职业精神,调动和保护企业家勇于竞争和持续创业的热情。借助青年企业家协会和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开展企业家论坛、组织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青年企业管理人的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共青团组织要把培养青年高技术人才作为重要职能,总结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经验,有计划地建立不同类别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制度。
3. 切实加强团的能力建设,努力构筑企业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新格局。
开发企业青年人才资源,做好企业青年人才工作,要求我们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增强忧患意识,大力加强企业共青团的能力建设,在保持和发展自身优势的同时,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扩大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以更大的作为赢得企业和青年的认可。
面对企业青年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团组织要围绕加强团的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适应企业改革发展大局和青年变化的时代特点,切实增强企业共青团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努力构筑企业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新格局。
3.1 加强企业共青团的组织建设,为服务青年人才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不断深化企业党建带团建工作,切实将团的建设有机地纳入到党的建设之中,增强企业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抓住服务青年成长成才这个根本,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把团的组织、工作和阵地有机地贯穿起来,探索对青年有效的覆盖方式、动方式和服务方式,把更多的优秀企业青年吸引到团组织周围。
3.2 加强企业共青团的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做好青年人才工作的能力素质。团干部是共青团服务青年人才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建设一支能力强、素质高、德才兼备的企业团干部队伍,对做好青年人才工作至关重要。要求团干部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开阔的政治视野,善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企业改革发展的战略。
2009年以来,推进青年创业工作已经成为昌平共青团事业新的伟大实践,任务光荣而艰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昌平团区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坚决贯彻落实市、区关于鼓励青年创业就业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服务青年成长成才”,进一步做好青年创业服务工作,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确定工作任务,搭建服务平台,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势头。为积极研究探索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创业就业的有效途径,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昌平团区委结合共青团特点和工作实践,提出了下一步昌平共青团服务青年创业就业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青年创业工作的思想认识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我国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青年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千家万户。就业创业是青年面临的最大民生问题。帮助青年就业创业,是当前团组织服务青年的核心体现。
昌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创业就业工作,昌平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也为青年创业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年初,区委提出了打造商务花园城市,加快推进一流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新区建设的工作目标。还提出了推进四个“全民”,即“全民读书”、“全民创业”、“全民健康”、“全民绿色”。青年人是社会中最具生气、最有活力的群体,全民创业的重点在青年,主体在青年,希望在青年。
当前,做好青年创业就业工作,是共青团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核心体现。
二、造成青年创业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一是政策方面。青年创业必须面对政策门槛。近年来,北京市、昌平区虽然也陆续推出了一些诸如减免税收、小额信贷、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促进创业方面的政策,但从整体上来看,这些政策还不够完善。这就在一定层面上使想创业的青年常常找不到相关政策,或者对已有的政策不够了解、不会运用,有些青年甚至不知道创办企业的基本手续。
二是服务方面。目前,昌平区在提供创业信息和创业指导,营造创业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整合社会资源为青年创业服务等方面还不够规范、细致,相应的服务机构也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青年创业的效率和质量。
三是资金方面。资金问题是青年创业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一方面,青年在创业初期,贷款需求强烈,但很难贷到款;另一方面,银行、储蓄、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大量资金贷不出去。由此产生“两难”:
1.青年“贷款难”。主要原因是:一是无物抵押。按照国家有关金融政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要求借款人提供抵、质押物担保,而初创企业往往刚刚起步,大量资金用于企业的设备购置、正常运行等方面,已经没有可做抵押的财产,而企业用房一般是租用方式,不能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用车等抵押物由于折旧等因素质押额极低。二是无人担保。在“无物抵押”和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青年企业贷款只能请人担保,青年靠个人力量寻找且符合金融机构要求的担保人比较少,即使找到了担保人,常要缴纳“好处费”,增加了青年企业的负担。
2.金融机构“放贷难”。这是因为:一是放贷成本高。青年企业贷款多数是小额贷款,面广量大,分散性强。每一笔贷款,金融机构都必须进行前期信用调查、市场调查、用款监督、催促还款,信贷成本较高。二是抵押物不便。金融机构不愿接受青年创业者提供的诸如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知识产权、私人用车等抵押品,而且即使接受了,抵押额度也很低。三是初创企业风险大。初创企业的成果率很低,既有自然风险,也有市场风险,金融机构放贷面临青年初创企业生产经营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贷款户信用风险等诸多风险因素,放贷谨慎。
三、促进青年创业的主要建议措施
1.政府促进,优化青年就业创业环境。一是帮助青年更好地了解政策。可以将各级政府推出的一些诸如减免税收、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通过网站、公告等形式告知青年;二是帮助青年更好地运用政策。通过举办创业形式分析会、报告会、政策讲解课等形式,帮助青年理解政策、运用政策;三是积极帮助青年争取政策。针对青年就业创业政策的某些空白和缺位,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并出台区域性的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青年就业创业环境。
2.政府可以拿出闲置或空置物业作为“青年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扶持青年创业。目前不少政府部门或乡镇手中拥有相当数量的物业,建议把部分闲置物业转化成“青年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以无偿或者低成本租金的方式提供给青年创办企业,重点扶持青年进行高新技术、文化创业、生物医药等知识类、文化类、科技类行业创业。同时,以园区管理模式对“青年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进行管理,将发达国家流行的国际化商务办公中心的模式引进到“青年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共享的接待区、会议室、洽谈室、培训教室、茶水间等公共设施。为“青年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配备法律顾问或会计助理帮助企业处理日常工作中的法律问题、资金问题、等各类问题。这一措施目的主要是可以降低青年创业成本,减少青年创业风险,“孵化”更多创业项目,激发起更多青年的创业决心。
3.财政支持,降低青年创业门槛。缓解青年创业的资金“瓶颈”问题,建立“青年创业专项资金”,制定小额贷款“绿色通道”实施办法,对于可行项目给予不同额度的贷款,推进小额信贷帮扶工作。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青年大力发展有市场、有效益、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微型企业;帮助开拓市场,积极引导区内市场消费青年创业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房租和房屋装修补贴,为在青年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器内租房的青年创业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积极争取工商、税务、卫生、城建等部门的支持,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免收行政事业性费用、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
4.完善培训体系,提升青年综合素质。一是针对思想观念保守、创业意识不强的青年,通过举办创业论坛、创业讲座、创业典型报告会等形式,引导青年转变观念,增强创业意识;二是针对有创业意识、但缺乏创业能力的青年开展系统的创业素质和技能培训,完善各级青年创业夜校的建设;三是针对在创业过程中缺少经验的青年,为其配备了创业导师,进行“一对一”创业辅导。
四、下一阶段昌平共青团促进青年创业的思考
(一)加大对青年就业创业观念的引导力度。
在青年中大力宣传“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宣传自主择业、灵活择业、自主创业等新的就业观念。通过开办青年创业夜校、青年创业论坛、创业大讲堂、青年企业家座谈会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对青年进行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教育,对青年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带动青年解放思想、改变就业观念,振奋精神、积极主动应对困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青年就业创业氛围,使青年自主就业创业成为广大青年的普遍共识。引导在校大中专学生树立正确就业创业观念,通过邀请创业成功的优秀青年企业家走进大学校园,开设论坛、举办座谈会等形式,为在校大中专学生作就业创业事迹报告,引导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观念,激励大中专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
(二)积极开展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青年创业实践活动。
第一,办好“晨光杯”青年创业大赛,为青年创业者打造一个提高素质,展示风采的平台,吸引一大批优秀青年创业者昌平在聚集,选拔一批优秀项目落地在昌平,形成昌平区青年创业工作的亮点和品牌,力争下届大赛报名团队达到1000支,社会报名团队力争达到50%以上。
第二,在北京青年创业示范园定期举办创业投资沙龙,打造风险投资人与创业项目相互交流的平台,建设青年创业评价体系。最终的目标是建设成两个平台,一是创业项目寻求交流指导的平台,二是风险投资人寻找优秀项目、优秀项目争取风险投资的平台,从而实现吸引创业资源聚集。创业投资沙龙力争平均每两个月举办一次。每期沙龙设置一定主题,邀请有关类别项目和有兴趣的投资人参与,在沙龙上互相交流。
第三,定期举办北京昌平晨光创业论坛,邀请青年创业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人和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共同探讨青年创业领域话题,讨论青年创业的难点问题,组织大型高层次的风险投资见面会,推荐高水平项目向投资人进行讲解,力争把见面会打造成为风险投资沙龙的旗舰活动。
(三)抓好创业培训,不断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
一是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依托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协会以及青年文明号等先进青年集体,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主要为在校高年级大中专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为高校毕业生、有创业愿望的青年提供见习岗位,增强就业创业本领。
二是开展青年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的需求,依托各级各类培训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青年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继续办好昌平青檬夜校和各镇街道青檬夜校分校,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适时开办青年创业训练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机构合作创办创业学校。重点扶持青檬夜校,扩大夜校规模,拓展培训内容,协调资源,使之成为团区委培训青年、提升青年、输出青年的重要阵地。
三是建立高素质创业培训师资队伍。根据青年创业培训实际,着眼专业化培训,创业培训师资队伍由专家团、导师团、评审团组成,形成了一支社会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奉献精神、实力雄厚的青年创业培训师资队伍。聘请一批高校教授、政策法律专家、投资融资专家、青年企业家等组建“专家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青年创业提供培训和指导;选聘一批责任心强和专业水平高的专家聘任北京青年创业示范园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科学家、首席融资顾问、首席创业导师等组建“导师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邀请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人事局等政府部门负责同志以及担保公司和银行部门负责人组成“评审团”,定期对青年创业企业的项目目标、项目设置、项目发展等企业运行情况进行统一评审,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扶持。
(四)强化服务手段,打造服务青年创业的工作平台。
依托区委区政府制定的《关于鼓励扶持青年大学生在昌创业的意见(试行)》,落实服务青年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以区青年创业促进中心为载体,打造服务青年创业的工作平台。
1.建设青年创业综合服务平台
发挥区青年创业促进中心的主要职能,建设并运转昌平区青年创业服务平台,全面服务青年创业。成立昌平区创业者协会,建设昌平青年创业促进网,设立昌平区青年创业基金,组织开展青年创业培训和辅导,协助申报政府创业扶持,帮助申请享受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帮助创业企业进行项目推广、市场开发,积极建设促进青年创业的服务平台。
成立昌平区创业者协会,整合全区范围内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青年创业者,建立区域青年创业企业互动、互助的社会化平台;建设北京昌平青年创业促进网,为青年创业企业提供一站式公共信息查询、交流和服务的在线解决方案,实现对创业青年的网络服务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宣传推广的平台,帮助创业企业进行项目推广、市场开发等运作,重点是帮助企业了解市场信息,以及向政府有关部门推荐优秀创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落实昌平区各项创业扶持政策,积极推进出台昌平区鼓励青年创业的实施意见,并按照文件要求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帮助青年创业企业享受中央和市、区各项优惠政策。
2.设立北京市昌平区青年创业服务公司
在区青年创业促进中心下设立青年创业服务公司——CESCO(ChangpingEntrepreneursServiceCompany)。以公司的形式实现社会化运作,为青年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重点是人力资源服务和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方面,以“CESCO”为实施载体,以打包的形式向人事部门申请应届毕业生进京指标,通过人事派遣的形式提供给创业企业,帮助青年创业企业吸引优秀人才。融资方面,主要通过协助申请贷款、贷款担保、贴息、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方式为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并结合市场化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3.支持建设青年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器
积极支持和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单位建设青年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器。重点是做好北京青年创业示范园建设服务工作。以示范园为核心,搭建青年创业优惠政策服务体系,为入园企业提供多方面服务。
2009年重点建设好北京青年创业示范园,2010年起,每年扶持建设5000平方米以上的青年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器。
4.设立并实施昌平区青年创业扶持专项资金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鼓励扶持青年创业者在昌自主创业的意见》,设立昌平区青年创业扶持专项资金,专项用于鼓励扶持青年创业者在昌自主创业。包括:青年创业投资资金、青年创业担保资金、青年创业企业奖励资金、青年创业促进工作资金、创业园区建设扶持和创业优惠政策支撑专项资金。
青年创业投资资金用于设立青年创业投资基金,以投资入股等方式扶持青年创业;青年创业担保资金用于开设创业企业融资绿色通道,并按照《创业意见》和创业企业融资绿色通道有关规定进行使用和管理;创业企业奖励资金用于奖励优秀创业企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成果;青年创业促进工作资金用于组织青年创业实践活动、青年创业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青年创业的具体工作;按照《创业意见》有关规定,安排资金扶持创业园区建设和支撑各项创业优惠政策。
重点研究小额贷款的担保方式,创新和解决就业创业青年贷款风险控制问题,争取在青年创业贷款普遍性方面有所突破,积极推行以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为主要形式的小额贷款扶持政策,扶持青年自主创业,主动协调上级和区本级有关职能部门和银行,通过降低贷款门槛、简化手续、规范程序等途径,解决创业青年贷款立项慢、操作难等问题,进一步拓宽创业资金扶持的渠道和途径。
自十九世纪中叶大批华人华侨回厦门创业开始,厦门就以活力、温馨、宜居著称。近些年,厦门市被评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和“全球创业观察(GEM)城市”之一,并荣获世界银行评选的投资环境中国大陆金牌城市,创业环境跻身全国前四强,“1+1群”创业培训“厦门模式”也示范全国。
2009年11月,厦门市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试点城市,起步虽晚,但起点高、行动快、见效大,基本实现了“创建工作优、创业环境好、创业活动多、创业能力强、创业贡献大”的创业型城市目标,形成了鼓励“高起点、集团化、规模化”高端创业与扶持广大劳动者生存型创业并重的政府支持创业、全民踊跃创业的局面,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而不断涌现出的闪光的创业典型,也已成为厦门最具本土特色的全民创业主流。
领导重视,齐抓创建
在2009~2012年三年的创城攻坚战中,人社部就业司和福建省人社厅领导也给予殷切关怀、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厦门市委、市政府更是高度重视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将创建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厦门市及各区政府均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通过靠前指挥、正确定位、科学谋划、广泛发动等,在全市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聚成了推进创建的强大合力。各级各部门也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凝心聚力,全力推进创建工作。
人社部门被委以牵头创建工作的重任,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共同研究制定创建实施方案,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创建工作;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亲临市创建工作一线考察调研指导,为创建工作建言献策;各区政府结合实际出台各具特色的创业扶持政策措施,大力兴建多元化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荐、专家指导、融资服务、创业孵化、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宣传部门通过新闻媒体给创城工作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营造了全民创业氛围;财政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创建工作安排了专项扶持资金和工作经费;税务部门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为创业者开辟“税收服务直通车”;工商部门通过推行扶持中小微企业存续举措、减免注册费用等政策创新,为企业准入和发展开辟“绿色通道”;人行及农信社等加强各项创业扶持贷款的宣传和引导,降低门槛、简化手续,为创业者小额担保贷款提供便利;团市委蓬勃开展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项目、青年创业实训孵化、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青年创业大讲坛和青年创业梦工场竞赛等工作,为青年成功创业搭建大舞台;市妇联把妇女创业促就业工作融入“巾帼建功”活动,掀起“半边天”创业的热潮;人事、教育等部门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引导大学生闯出创业新路;农业部门通过扶持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社、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带动大批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市残联积极开展残疾人创业促就业工作,成功扶助并宣传了一批杰出的残疾人创业典型;统计部门为创城数据采集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资料;发改、经发、科技等部门为中小企业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搭建各类孵化平台,成功孵化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为创建创业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创业与培训协会、创业者协会、青年企业家协会、中小企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定期举办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和创业训练营、成长型中小企业评选和信用评级等多种形式活动,为创业者的学习交流搭建平台。
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通力合作、主动作为之下,厦门全市人民热情参与、踊跃奉献。厦门市以建设创业带动就业的“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考核”等五大体系为抓手,精心打造“创业氛围浓厚、创业活力旺盛、创业激情涌动、创业成效显著”的城市名片。正是有了这些关怀与支持、艰辛与奉献,厦门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才递交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就业优先,为民创建
厦门市坚持把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改善民生、惠民利民紧密结合,从劳动者创业过程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从事关创业者切身利益的具体事情做起,把创建工作融入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具体工作当中,以政策驱动、培训助推、服务铺路、宣传造势等,不断完善促进创业的配套政策措施,优化创业环境,构建起全民创业大舞台。
在创业奖励扶持方面,厦门市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从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行政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创业服务等为创业者保驾护航,“真金白银”鼓励创业给予补贴和奖励。每年设立3000万元创业资金,对自主创业者实行奖励性补贴;仅2010年,市财政就安排了600亿元小企业创业贷款;2012年,市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促进小微型企业融资奖励措施;创业孵化基地一次性给予2~10万元资金补助,符合条件的创业孵化企业最高可申请100万元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额度从5万元提高到10万元,对象从失业人员扩大到全体劳动者,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并将小额担保贷款与妇联的“妇女创业发展资金”贷款、共青团的“快捷贷”和“创业易”青年创业贷款项目一起宣传推广,极大缓解创业者起步阶段的融资难问题。厦门市还是全国实践农村妇女小额贴息借款最早且唯一由政府拨款、妇联联合农信社运作、贷款额度较大、据实全额贴息的城市。
各区也因地制宜出台各具特色的创业扶持政策。如集美区加大财政投入,新增创业贴息贷款资金4000万,把个人创业贴息贷款最高额度由8万元提高到28万元;湖里区进一步完善原有的自主创业奖励金政策,出台了鼓励居民创业的新一轮扶持政策,对辖区内自主创业并顺利经营半年以上的人员给予1000元至3000元的自主创业一次性奖励金;翔安区对新创业成功的给予奖励5000元,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预算资金,用于小额贷款的贴息、创业奖励等等,这些政策措施都极大激发全民的创业激情,促进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为帮助更多的劳动者成功创业,厦门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确定6家社会定点创业培训机构和21家创业实训基地;“1+1群”创业培训覆盖面不断扩大,近三年创业培训6854人,培训合格率达88.7%,帮助3459人实现成功创业,创业培训后开业率达54.4%,创业带动就业的比例为1∶4.3。厦门连续举办17届“1+1群”创业项目推介会,共征集创业项目1128个,其中优秀创业项目236个,建立了创业项目库,累计30余万人次参与创业洽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