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学习生活经验总结

大学学习生活经验总结

时间:2022-10-16 01:05: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学习生活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学习生活经验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生活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中国幼教改革经验成果的集中反映,其中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特别是生活教育理念的提出,为我们战斗在幼教第一线的教师指明了幼儿教育的方向。陶行知提出了普及中国的幼稚教育这一发展目标,为当时幼稚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教育内容上,他强调幼儿身心协调发展,以及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基础和源泉,教育是生活的引导,生活与教育是一体的,社会即是最好的学校,学校应该以社会生活为教学内容,培养具有现代国民精神的人。他尤其注重教育的创造性,提出“创造的教育”,希望尊重孩子的创造力,以科学和试验解放中国人的大脑和手脚;主张以行优先、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推动理论的发展。陶行知的教育价值观以“教学做合一”为践行理路,突出强调了“教学做”于教师为一体,“教学做”于学生为一体,“教学做”于人生为一体,对人自身的价值、对人的社会性要求、对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都表达了较高期待,符合陶行知对现代国民精神的定位,对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有极大启迪。因此,切实贯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将生活教育与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相结合,会使科学活动更加科学、有趣和可操作。

一、抓住幼儿兴趣,让幼儿科学活动内容生活化

新《纲要》中提出“既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首先,它指出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要生活化。孩子总是对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手摸到的生活周围事物感到无比好奇。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孩子已具备了哪些方面的生活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学会观察孩子,并且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所在,而不能无视孩子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视野,盲目地以教师为主,选择教师感兴趣的科学教学内容。如果带班时,忽然一个孩子兴奋地喊道“下雪了,下雪了”,这时所有孩子都伸长了脑袋睁大了眼睛,脸上闪着喜悦的光芒。一个小朋友大声问老师:“老师你知道雪是从哪儿来的吗?”你会怎么做呢?是随便敷衍几句让孩子不要走神继续正在组织的活动吗?在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们很容易被身边新奇的事物吸引注意力,这时候,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睛,老师应该随机应变,既然孩子们喜欢,何不带他们认识雪呢?孩子们对下雪感兴趣,有探索周围自然现象的愿望,教师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绝不能把孩子们困在教室中,甚至抹杀他们探究周围生活的愿望。时刻关注孩子的兴趣,选择他们喜爱的科学活动内容,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二、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孩子是一个个能动的主体,本身就具有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特别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他们对周围事物很好奇,总想看看摸摸、敲敲打打,甚至拼拼拆拆。在工作中我发现,孩子主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去探索的效果比教师的说教式和灌输式要强许多,这是因为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科学探索奠定了基础,孩子的原有生活经验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新《纲要》中提出:“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内部及各领域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主题活动无疑是体现课程内容整合的一种幼儿园活动形式。我在选择科学主题活动内容时,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取材。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孩子们都在安静地吃饼干,南南不小心把杯子里的水泼到了桌子上,她着急地喊:“老师快拿抹布来擦。”我擦完后问大家:“除了用抹布,还可以用什么来擦?”“可以用纸。”“还可以用吸管吸。”孩子们立刻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我并没有立即对孩子们的回答作出评价,而是请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讨论。第二天,我准备许多材料,有棉布、海绵、手纸,还有针筒、吸管,甚至有积木、磁铁、玻璃球……我还准备了一大盆水和几个空盆,接下来,我请孩子们用这些材料给水搬家。孩子们非常开心,试了所有材料,最后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布、纸吸水性比较大,玻璃、塑料几乎不吸水。我趁热打铁问:“那吸管和针筒是玻璃和塑料制作的,为什么它们吸水呢?”孩子们说不清楚了,我请他们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查阅了书籍,上网下载图片,并将得出的结论和资料带到幼儿园,我们一起不布置了活动室,整个活动孩子们始终处于主动的位置。新《纲要》中指出:“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兴趣所在,增加孩子探究的生活内容,这是促进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关键。

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学习空间

新《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它充分肯定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食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孩子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我们在科学活动中要利用各种资源,不断丰富孩子们生活学习的环境。教师可从地区特点入手,因为本园地处郊区,周围农田较多,老师就带孩子们来到田野,记录各种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变化。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植物种类的繁多,不同的根和叶,不同的茎、花和果实,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条件,不同的土质、阳光和温度条件,不同的水分情况……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动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求植物的热情,关爱和呵护植物的情感和能力。我们还定期带孩子参观周围的社区资源,茶场、洗涤剂场、奶牛场等都留下了孩子们的足迹。通过与周围环境、动植物、大自然的直接接触和探究活动,孩子们感受到人与环境及动植物、社区之间的依存关系,更加热爱自然、社会和生命。生活理念包含许多教育真谛,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把握生活、重视生活,真正把新《纲要》中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实际教育工作中,是每一位幼儿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促进孩子富有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

四、教师加强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重新审视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陶行知曾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论述了一整套科学教育实施的理论与方法,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用而鲜活的经验与方法。陶行知让科学走下圣殿,开创科学教育的新领域,把幼儿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起始阶段,并进行了长期的教育探索和实践。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应从小开始,从幼儿期开始,有了“科学的小孩子”,自然产生“科学的中国”。不论从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还是从幼儿个体成长的历程看,幼儿科学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陶行知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独到的见解,其中包括科学兴趣和科学应用力与创造力培养、科学知识经验获得、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熏陶等较全面的培养目标;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实际,从儿童身边就近取材,课程内容应全面,应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是让幼儿手脑并用,运用多种感官,玩科学的把戏和做科学的小实验。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并对教师提出具体要求。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对于促进我国科学教育特别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加速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表现在:对幼儿科学教育意义的重新认识;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对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和方法重新审视;对幼儿科学教育师资素质的重新考察。他除了创办幼稚师范学校外,还采用“艺友制”的方法培养幼儿师资,为当时幼儿师资培养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因此,教师队伍应加强学习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将生活教育与科学教育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切实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素菊.陶行知“六大解放”对幼儿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M].学前课程研究.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3]钟晓舒.“做中学”与中国当代幼儿科学教育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王华.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2).

[5]王文岭.活———生活教育的灵魂[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

第2篇

壮医内科学是重要的临床学科,探索其教学规律和完善其教学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培养优秀的壮医药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五年制壮医本科专业进行壮医内科学教学的探讨,针对教学中存在问题采取把握壮医基本理论、尊重壮医发展历史、引入先进教学手段、加强临床见习、突显壮医特色等5个方面对策,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壮医内科学;教学;壮医专业

壮医内科学(壮语:Cang’Yihneigohyoz)是运用壮医学理论和壮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述内科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调摄、护理等内容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壮医临床各学科的基础,是学习和研究壮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学科,在壮医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所以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专业课。我校五年制本科壮医专业(含中医专业壮医方向)于2002年开始招生,开设壮医内科学课程至今已有10多年,对于课程的教学来说,我们非常注重结合临床,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扬长避短,突显壮医特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1把握壮医基本理论,讲授条理清楚完整

临床学科在其理论指导下进行医疗实践,壮医内科亦然,指导壮医内科临床的壮医基本理论有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脏腑骨肉气血理论、“巧坞”主神、毒虚致病等基本理论,运用它们来解释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指导具体治则治法的确立及实施,这些基本理论与壮医内科的关系十分密切。壮医专业学生之前已经完成壮医基础学科的学习,已经掌握一定的壮医学基础知识,进入壮医内科学习,必须延续学习体系,掌握理论指导临床的能力。因此,要广泛研读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充分领会精髓,虚心向专家请教,认真做好备课,讲授时注意保持壮医药理论的完整性,仔细研究教学各个环节。我校在壮医内科学安排的教学时数只有60学时,其中理论授课40学时,临床见习20学时,理论讲授超过36个内科疾病,所以讲课要精简扼要,突出重点,遵循教学规范,章显壮医特色,既保持理、方、法、药的完整性,又在重点、难点问题上有所展开,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作者介绍:

2尊重壮医发展历史,结合现代研究成果

壮医内科理论的形成,来源于壮族人民的生活经验、生产经验和医疗实践经验的不断概括和总结,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异族文化尤其是汉族文化的养分,形成了壮族深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因此在壮医诊治疾病过程中,有与中医相似的地方,也有自己独到之处,还有研究、挖掘、发展不够完善的方面。讲授时要充分体现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同时结合当今壮医临床研究和壮药研究成果,以验证、引导、展望循渐性的手法,把学生带进一个充满神奇而希望的壮医世界,让学生了解到,壮医未来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研究手段。

3引入先进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思路

当今高校教学手段纷纭,目的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壮医内科学教学必然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此我们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并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以PPT展示讲课内容,还通过网络查询文献,展现临床视频和图像,克服枯橾乏味、满堂灌的旧做法,运用了新型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和以文献为导向的自我学习RISE(reference-inducedself-educa-tion)?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各抒自见,深入理解,开阔思路,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壮医内科学的兴趣。例如在讲授“风湿病(发旺)”时,利用临床图像介绍中西医的诊治现状,诊治中的难题是什么,以文献资料展示壮医诊治该病的优势和研究状况,引导学生如何利用优势,扬长避短,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痛苦。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做好临床见习

壮医源于实践,因此临床实践对于学习壮医内科学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痧病(奔痧)是以全身胀累,胸腹烦闷,恶心,倦怠乏力,胸背部透发痧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疾病,根据临床发痧特征不同可分为痧气、红毛痧、标蛇痧、绞肠痧、夹色痧等,区别这些不同的痧病必须在临床亲自用手在患者后颈、背脊等部位按要求刮拭,才可以观察和判断发痧的情况。这些仅凭课堂上口头讲,学生很难掌握,只有在临床在患者身上看到,得到感性认识。所以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临床见习和社会实践,多接触病人,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必须认真做好临床带教,尽可能展示壮医基本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具体做法,从病因、病机到治则、治法、方药,从四诊资料搜集到病案书写,无不规范操作,严格要求。先从演示开始,手把手地教学生,再让学生独立操作,观察学生诊治过程是否有不当之处,如有则及时纠正。通过临床实践,不仅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掌握,锻炼了学生四诊、辩证、病案书写、运用壮医理论指导临床的基本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医德。

5突显壮医特色,稳固学生专业思想

壮医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民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壮医药“简、便、验、廉、捷”的优势,为当地人民防病治病做出了贡献。在讲授课堂中,必须突出壮医特色,以实效证明壮医优势,在讲授每个疾病时,重点介绍壮医优势的治疗方法。壮医专业学生学习的任务比较重,学校设置了中、西医和壮医的系统课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壮医临床运用产生怀疑,老师要注意用成功的案例说服学生,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问题要及时给予帮助。例如壮医内科病病名比较难记,而且缺乏规律性,讲课时除了解释各病概念之外,要介绍一些壮族的文化知识和风土人情,让学生在愉悦的文化氛围中领略这些病名的含义,有利于学生记忆。2015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落户中国,极大地鼓舞了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作者,也成为我们讲课的热门话题,壮医专业学生对壮医药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乘着这一东风,我们将民间壮医“以毒治毒”的治疗过程以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如亲临救治现场,体会壮医草药在急症运用的神奇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壮医内科学中“毒病”诊治的内容,坚定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参考文献

[1]黄巍,范蓉,王坤等.中医院校《病原生物学与基础免疫学》教学应用RISE模式的体会[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1):114-115

第3篇

【关键词】新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教学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人们的教育理念也在逐步发生改变,但在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保证化学新课程教学的落实,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那么如何进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深钻化学课标,切实熟悉新教材

新教材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重视学生科学素养和知识技能的培养。化学教材由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构成,从以前的线性型结构转变为现在的模块分割,以便为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的发展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新教材中的必修模块如化学1、化学2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新教材中的选修模块如“化学与生活”、“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结构性质”、“有机化学基础”注重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建构内容体系。

二、转变化学教学观念、构建互动式课堂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乙酸”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乙酸的性质,然后以“炖鱼时为何要放一些醋和酒?”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盐类的水解”,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勒夏特列原理”互相讨论生活实例:为什么将纯碱溶于热水清洗油污?泡沫灭火器的原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构建互动式课堂模式。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终身受益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快乐有序、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三、研究化学教学策略,组织探究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中强调探究式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开始从“学”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能力和素质,以此来反思“教”的思想和行为。中学化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由原来的接受性学习变为研究性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的空间,不替代学生动脑筋。力求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的创新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例如, “探究盐酸与醋酸的电离程度有无差异”,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留出自己设计方案的时间,然后再师生共同讨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科学探究的培养也可以通过紧密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来进行。例如:“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实验探究氯气的氧化性”等实验活动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活动。

四、强调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化学新课程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传统教学多年来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而忽略了后两者。化学教师对新的课程改革的反应要似“中和反应”而不是“酯化反应”。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思想。例如:培养学生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五、注重化学实验,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搞好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有助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实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再为考试而教学,为实验教学而教学,应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可以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中,都应结合模块的特点强化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⑴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例如:可通过“碳酸氢钠与不同浓度盐酸的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知道浓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⑵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可通过一些实验数据或现象帮助学生认识同主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⑶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在实践中研究教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此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改革的精神搞好教学,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不断地增强驾御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第4篇

关键词:数学日记;初中数学;实施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而且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学科,这让部分学生感觉数学很难。经过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后,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起初阶段并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会听讲,造成学习成绩下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刚进入初中,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抽象、难度较大,很多内容理论性、系统性很强,但是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相对较少,给学生一种数学很难亲近的感觉。而不少学生认为课上完了,就完成了任务。

2.一些学生与家长思想上模糊,学生没有进入紧张学习状态,家长不知道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3.没有酷爱数学的情感,多数学生往往缺少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数学教师让学生改变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学会听讲尤为重要。所以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所想上下工夫,让学生敢于问问题与老师交流。

一、数学日记的定义

数学日记,是让学生每天回忆教师一天所讲数学课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对老师讲授概念的理解。写出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提出一些自己学习上的问题与老师交流。

二、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探讨

笔者分别抽取2009年入学的初一(6)班和2011年入学的初一(1)班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为研究问题的样本,进行了调查。目前,2009年入学的初一(6)班研究完毕,2011年入学的初一(1)班已经研究一年。

(一)数学日记的基本特征

1.时效性,数学日记应放在教师讲授完新课的当天,让学生尽快回忆。

2.思维的启发性,通过学生数学日记的书写,让学生能把相关数学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

3.知识的建构性,便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

4.能力的迁移性,学生通过数学日记的书写后,能迁移到当天的数学作业中去。

(二)数学日记的实施探讨——以学生所写数学日记为例,探讨数学日记的优点

1.数学日记准备和指导

教师首先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在每天上完数学课,利用中午或放学前的时间写完数学日记。一开始,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写数学日记,利用和学生面批的过程进行交流,并在课堂上展览写得好的数学日记,最终让学生能独立完成数学日记。

2.分析学生已经写过的数学日记

案例一:起始课学生写的日记

在小学和初中,一有想不出来的数学题就急,有时还哭,真的,我当时就特别的急躁,我想我怎么那么笨呢?别人都想得出来我怎么就想不出来呢?我就老敲头,看看有没有灵感。到目前我还是没有准确的学习方法,可我爱急,一有困难就自暴自弃。不知为什么,我就改不了自己的脾气。再一个我也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不行。我也一直在寻找方法,可我老做题就是找不到方法,总觉得技不如人,真不知为什么。不过没关系,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不会说什么大口号,我现在只要找到自信,一切都没问题。有困难就去克服,没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

这是一个真的我,一个爱急、没有信心但很坚强,懂得坚持的女孩。我一定能学好数学。

以上是初一(6)的某同学在入学时候所写。她一直坚持写数学日记,写的过程和老师交流,而笔者给孩子的批语是让她建立自信,让她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最终2012年中考数学107分,并以总分517分考入了北京九中。学生的家长还发来了短信,感谢老师对孩子的付出,建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由此我想,学生小学数学基础薄弱,到最后中考数学取得了107分的好成绩,关键在于教师给予了自信,给予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分数不是最重要的,学生建立的自信最关键,这样做的效果是:不为中考,但赢得中考,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二:通过日记,教师了解到学生学习中的困惑

通过小学、初中学到的数学,我感觉小学的知识并不是很难。到了初中,学到了单项式的概念,我就感到有点搞不清楚,系数与次数我还弄得糊里糊涂,尤其是次数。在单项式中有数字还好点,全是字母我真的搞不清楚了,希望唐老师能多给我补补次数与系数的概念。

以上是初一(1)班某同学提出的问题。孩子通过写数学日记,写出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复杂的概念理解不透。觉得自己初次接触代数式概念,不能很准确地把握,而老师也知道了教学中应该再注意一些什么。

3.通过数学日记,收集备课中难以预料的问题

在每一节新授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每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都不同。而学生内心深处对概念的理解,只有学生告诉老师,你才能真正的了解。在从初一(6)班的一随班就读学生那里,我意外发现了学生提出的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他画了两条相等线段,并且平行,他告诉我这样才平行。而我上课画的两条线段不相等,位置关系确实平行,他认为这是不平行。

学生写出这样的理解,教师才能真正到了学生的内心深处。我细致地给他做了回复,告诉他平行和相等有什么区别。并找到他,告诉他什么叫位置关系,什么叫数量关系。其实,在我们教师备课中难以想象学生小学学完了不了解平行和相等的区别,学生说出之后才能让教师真正理解。

此外,有些学生的数学日记还会帮助教师,指导教师有效复习。例如,在初二二次根式化简课学完后,有学生提问出了■=8■为什么错。而后在复习课中笔者把类似的问题,编成了练习题。在练习中发现,这是学生们的共性问题,出错的人很多,学生对带分数的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理解上并不是完全透彻。所以说学生在日记中所提问题的价值对教师的教学很有帮助。

还有的学生在初一的时候,教师讲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后,在日记中疑惑有没有多项式除以多项式。笔者看到很欣喜,知道学生有求知欲,对数学有兴趣,这是高等代数中的内容。笔者便在课下给他拓展地讲解了多项式除以多项式是怎么回事。学生也很高兴老师对他的问题做出了这样的解答。而且,笔者在后面的数学日记中,也时常给他出一些动脑筋的问题,让其思考。该生也是在初一时建立了数学兴趣,最终酷爱数学,2012年中考考入北京八中。

三、优势与探究经验总结

书写数学日记,与单纯的传统教学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能力

当布置完数学日记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一下子提高了,学生很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数学日记书的写过程中,学生也开动了脑筋。

2.降低了课堂流失率,提高了课堂实效性

以往教学中,课堂流失率最为关键。老师辛苦备课,学生接受少。回家后,为了应付,作业效果极差,单纯为了做题而做题。而布置数学日记,学生就会在课后回忆老师教授内容的重点、难点。这样在听讲的时候,会有目的地去听,完成作业时也能知道教师留作业的目的,真正提高了课堂实效性。

3.促进师生和谐和教师专业发展

在让学生书写数学日记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学生兴趣高、参与度高,师生关系变得非常和谐,而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书写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备课的过程中才能有目的地开展。再有,在复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备课教学的很好素材,为教师选题也提供参考。

但是笔者并不排斥过去的教学法,对于基础较好、完全有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讲,教师可以不必让学生以书写的形式表达出来。当学生写数学日记到了一定时间,例如升入初三,一旦习惯养成,那时可减少数学日记书写形式,改为周记或者其他形式。书写数学日记的目的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最终会自己独立进行归纳总结。

第5篇

关键词:谚语;翻译因素;翻译方法

一、引言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曾经说过:“The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initsproverbs.”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种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语言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语言精品。谚语是人类语言文化大树上硕果累累的一枝,是语言白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何为谚语呢?《谚语·歇后语概论》给谚语下了如此定义:“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传授经验和教训劝戒功能,流传于人民群众口头的话语”。英语一则谚语告诉我们:“Proverbsarethedaughterofdailyexperience。”(谚语是日常生活的产物)英国搜集家ThomasFuller曾对谚语作过描述:“众多的事理经过煎熬,凝练成寥寥数词,这便是谚语。”英国首相JohnRussel认为谚语是:“众人的智慧,一人的妙语。”

以上观点虽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谚语的特点:1、智慧的闪光2、经验的结晶3、精美的语言4、人生的启迪5、无翼的飞翔6、真实的写照。一般我们对谚语的含义理解为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它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

学习英语语言不可能不学习英语谚语,但是英语谚语是几千年英美文化的沉淀,特别是英美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尤其是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谚语本身的含义及其折射出的民族文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试图从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和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两个方面对英语谚语的翻译策略做一些浅层次的探索。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谚语的翻译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了能够反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寓言神话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影响其含义的因素,正确理解和翻译谚语自身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在历史的进程中,谚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55年,古罗马统帅恺撒征服不列颠岛,而英国历史上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从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留在岛上,在今天的英语谚语中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例如:

DoinRomeastheRomansdo.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入乡随俗。)

Romewasnotbuiltina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roadsleadto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喻:殊途同归。)

这三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RomanConquest)对英语谚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

地理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习习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有英吉利海峡(theEnglishChannel),多拂尔海峡(thestraitsofDover),东面隔北海(theNorthSea)。这里的海上运输业和渔业特别发达,因此留下了不少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例如:

Allisfishthatcomestohisnet.进到网里的都是鱼。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或有好处的东西都来者不拒”,含有贬义。

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相当于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

Hewhowouldcatchfishmustnotmindgettingwet.要想抓鱼就不能怕弄湿衣。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与汉语谚语“要吃龙肉,就得亲自下海”的比喻意义相似。

Thegreatfisheatupthesmall.大鱼吃小鱼。

这条谚语形象的描绘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激烈斗争,相互倾轧的状况。

Hethatwouldsailwithoutdangermustnevercomeonthemainsea.谁在航行时不冒险,他就永远不要来到大海上。

这条谚语比喻“不付出就没有收获”,相当于汉语谚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不列颠岛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风大雾多,降雨量特别大。因此产生了一条谚语:Itneverrainsbutitpours.(不雨则己,一雨倾盆)。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的东西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地域。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方面的影响,又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谚语更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语谚语的翻译离不开对英美风俗习惯的了解。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但英美国家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其中一部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在英美文化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

Everydoghashisownday.(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

这条谚语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一天。”

Anolddogbarksnotinrain.(老狗不乱吠。)

这条谚语比喻“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Dogdoesnoteatdog.(狗不吃狗。)

这条谚语比喻“一个人不应该攻击或伤害同伙,或赚他的钱。”与这条英语习语相近的汉语有:“同室不操戈,同类不相残。”

Loveme,lovemydog.(喜欢我,也要喜欢我的狗。)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思是:任何希望与我保持友谊的人,都必须接受和容忍所有属于我的东西。我的个人爱好和我的观点意见。同这条谚语相近的汉语习语有“爱屋及乌。”

Hethatliesdownwithdogsmustriseupwithfleas.(与狗同眠的人身上必然有跳蚤。)

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近似与汉语谚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猫也是英美文化的宠物,多用来比喻女人,猫和狗一样,常被比喻成人,自然也引出不少谚语。

Allcatsaregreyinthedark.(所有的猫在黑暗中都是灰色的。)

这条谚语比喻“人在未成名时,很难看出有什么区别”。

Acathasninelives.(猫有九命。)

在英美文化习俗中,传说猫天资聪明,动作灵敏,在很多其他动物会被伤害的情况下,猫都能逃脱劫难。这条谚语比喻“生命力极强”。

Acatinglovescatchesnomice.(戴手套的猫捉不到老鼠。)

这条谚语比喻“四肢不勤的人,什么事也做不出来”。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谚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对谚语的影响。英美国家,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很多谚语源自《圣经》,或与基督教有关。了解英美人的信仰对翻译相关谚语起重要作用。

Theheartknowshisownbitterness.《圣经·箴言》

一颗心知道它自己的痛苦。

Everymanmustcarryhisowncross.(每个人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这条谚语来自《圣经》,cross(十字架)是耶稣走向死亡之地所带的十字架,钉上十字架而死。cross一词就有了“苦难”的转义。这条谚语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难,承担自己的生活负担。

Forbiddenfruit(禁果)一语也出自《圣经》,并为众人所周知。在《创世纪》中,亚当在伊甸园所吃的苹果是禁果,这个典故使“Forbiddenfruit”一语获得“因被禁止反而想弄到手的东西”的转义。从而产生:

Forbiddenfruitissweet.

禁果是甜的。这句谚语表示“不让得到的东西格外有诱惑力”。

在英语谚语翻译的过程中,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的因素需要认真考虑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寓言神话、文学艺术和体育美术等因素还会影响到我们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

三、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卢梭说过:“谚语是一个人的机智,所有人的智慧”。既然谚语反映的内容是经验的结晶,智慧的闪光,历史文化的沉淀,那么谚语的翻译也是必然要反映谚语的本质,揭示谚语的内涵。著名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应是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再现英语谚语的内涵和本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针对不同的谚语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语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意一目了然,我们首先用直译法。例如:

Ahomewithoutloveisnomorethanababywithoutasoul.(没有爱的家庭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

Timeismoney.(时间就是金钱。)

Lifeisshortandtimeisswift.(人生苦短,岁月易逝。)

Theeyeisthewindowofthemind.(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可见,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保留了其表达手法,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意译法

所谓意译是指用译语常用的语言和熟悉的形象来翻译英语谚语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因此其表达方式和汉语有着某些差异。当原文的意思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取直译法处理,或用直译法处理会给读者带来歧义时,就应采用意译法。例如:

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两雄相遇,必有一争。)

Nothingventured,nothinggaine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Everybeanhasit’sblack.(凡人各有其短处。)

Anewbroomsweeps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直译兼意译

有时在翻译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在直译后再加上谚语的真实含义,“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曾自立,1983)。例如:

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人,量入为出。)

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Adaughterisfairerthanfairmother.(女儿比母亲更漂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释意法

释意法就是指在对一个谚语翻译的同时,其后再附上注释或解释,以便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谚语的内在含义。在英语谚语中有一些本民族持有的人名、地名和历史典故等,给我们的理解和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直译和意译都不能完全达到翻译准确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翻译时需要用一定手段来补偿,可采用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或直译意译加注释的方法,达到对谚语原文化内涵的全面理解。例如:

Iftheskyfalls,weshallcatchlarks.(天塌下来正好抓云雀,意指:何必岂人忧天。)

BacchusbathdrownedmorementhanNepture.(酒比海淹死的人多,Bacchus-酒神,Nepture-海神。)

Whatisaworkmanwithouthistools.(没有工具的工匠有什么用,意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HethatliveswithMuseshalldieinthestraw.(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音乐、天文等的女神。文学艺术家生前大都穷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视,只有死后才出名。)

四、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是英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经过历史的演变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精炼的形式中。所以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全面考虑到其历史演变、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神话等因素,灵活地运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释意法等方法,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全面正确理解谚语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EugeneANid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2]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4]胡文仲,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Z].北京:外语教育与文化出版社,1995.

[6]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7]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8]田静.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

[9]彭光谦.《英语谚语》[M].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

第6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基础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课程设置不符合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于2002年先后两次深入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就这一问题作教育调研。该县位于滇西南山区,有拉祜、哈尼、佤、傣、布朗等20多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浓郁,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等原因,这个地区的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举步维艰。目前的突出问题,主要有理论薄弱、内容单一、能力匮乏以及政策支持不力等。这些问题既存在于澜沧县,也普遍存在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因而有加以深入研究的必要。

一、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薄弱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现代课程观的发展趋势是高度一致的,即倡导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适应地方教育需求的本土化课程体系。但这一精神实质并未被广大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理解和掌握。据抽样调查,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小学教师(这些教师是各乡中小学的优秀教师)中有21.9%的人对这次新课程改革完全不了解,78.1%的人仅知道其中一些改革方向。大多数教师对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途径等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理沦知识更为欠缺。教师课程理论基础的薄弱必然造成他们在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过程中无所适从。

(二)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单一

陶行知先生说:“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的生活,受面包的教育。”澜沧县的实际教育需求是如何使学生掌握因地制宜进行山区建设的知识与技能。针对这些需求,多方位、多渠道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是该地区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而该县中小学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全国统编教材,教材的变动也与全国其他地方保持一致。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约

62.5%的中小学曾尝试性地编制过一些乡土教材,但并不系统,小学主要是编写双语读物,初中则主要是一些生产性知识读物,均处于辅助地位。

(三)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匮乏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匮乏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遍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支持,主要在于经济和政策两个方面。经济方面,由于澜沧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县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仅限于能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学校根本无剩余资金用于科研工作。以糯福乡为例,2000年人均财政收入506.2元,2001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662元,2000年学生人均公用经费仅为9.8元,而且

2002年全乡还有20.8%的危房需要改造和重建,所以尽管财政拨款从1995年的47.5万元增加至2000年的104.3万元,仍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政策方面的问题,表现为县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未能真正重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尤其缺乏明确具体的开发政策。

第二,教师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能力严重不足。据抽样调查,该县只有3.1%的教师有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34.4%的教师完全缺乏这方面的能力,62.5%的教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从未进行过实际开发活动。尽管大部分人都非常希望能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但因为经济、政策、教育体制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没有开发的条件和机会,实际开发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三,社会与家庭的支持度和参与度不足。澜沧县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小学生占小学生总人数的90.8%,初中生占88.1%。广大的少数民族家庭对子女的要求是能识一点字,只有极少数家长希望子女能上大学。父母一方面希望子女在学校应该学一些适合本地实际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又认为课程资源开发与自己无关,是政府和学校的事情。另外,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所进行的开发活动也因为课程体制等原因,时有时无。

(四)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未获得普遍认同

在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指导是关键,教师则是实施开发的主体。以往,澜沧县也进行过一些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编制双语教材,在初中设立农村实用技术课程等。但是由于缺乏对地方课程资源的理性认识,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与价值,对双语教材的“工具性”、“手段性”开发,其目的仅仅是为了使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明白教师教授的意图;在初中设置的农用技术课程也仅仅停留在浅显的水平,这样的学习还不及学生在实践劳动中的收效大。即使这样作为“工具性”、“手段性”的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也是不系统、不全面的。据统计,澜沧县59.4%的初中与小学进行过这样一些尝试性的开发活动,有37.5%的学校完全没有进行过这样的活动,只有3%的学校进行过较为系统的开发活动,并初具特色。另外,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并未真正重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各乡的中小学校各自为政,缺乏经验总结与交流。这种组织不力与管理无序的状态,使澜沧县迄今为止没有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地方课程。

根据调查,澜沧县的中小学教师大都能认识到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但他们缺乏实际开发活动,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欠缺,而且他们对地方课程资源的理解也仅局限于开发几门实用课程。同时,他们也未能认识到教师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五)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缺乏民族地方特色

早在1983年,澜沧县就建立了“贫民农业中学”,并于1987年将其迁入县城,改称为“澜沧县农职业技术学校”,该学校设置了茶叶专业、甘蔗专业、制搪专业和畜牧兽医专业。但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澜沧县的职业教育发展依旧十分缓慢。据2002年统计数据来看,职业初中在校学生307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475人,而且职业初中学生至毕业时仅为100人,职业高中毕业班学生则锐减至84人,所开设的专业也仅为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文化艺术与体育类三种。

除了职业中学以外,普通中小学学生对实际需要的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就差强人意了。据统计,有37.5%的学校给学生传授少量的农业知识,有37.5%的学校则完全将农业知识与技术拒斥于课程之外,只有25%的学校传授给学生部分农业知识与农业技术。就澜沧县目前的教育程度看,其教育的重心在于为当地培养各种各样的建设者,像现在这样的学生,在学校内不接受或只学到少许的农业生产知识,毕业后其生产能力甚至不如父辈。我们不否认一般意义的知识性学习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里的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更需要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知识与实际生存的生活生产知识。

二、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策略

(一)政策保障,形成机制

课程资源开发是一项自下而上的活动,开发活动的主体是教育一线的教师。然而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形成了上级发号施令、下级照章办事的依赖心理。究其缘由,教师的这种“惰性”是由国家教育机制、教育政策造成的。要真正调动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潜力,惟有给教师赋权,使其从旧有教育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加理性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

在我国,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中央政府借助行政力量的干预,以确保制度和组织上的支持。同时也可以借此表明中央政府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权利部分下放的决心。”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国家教育政策的宏观调控。国家教育政策从根本上制约着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早在1951年,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在《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的报告》中就指出:“少数民族教育必须是新民主主义内容,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并采取适合于各民族人民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照顾民族特点。”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教材编写方面“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的政策”。同时强调“教材改革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然会促进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

第二,地方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地方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是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直接动力。以前,澜沧县地方政府也曾进行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如1984年,澜沧县根据当地情况,对城镇经济文化基础好、居住集中的小学,采用国家统编教材;对经济条件差、居住分散的村寨小学,实行四二分段制,执行《农村四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使用云南省教育厅编写的农村四年制小学教材。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村小合并,各个初中与小学又开始使用国家统编的教材,以往课程表中的“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等科目也消失殆尽。

为了提高澜沧县基础教育的质量,云南省各级地方政府必须积极顺应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制定有利于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各项政策,其中包括课程设置、教师激励、地方课程资源发掘、深入研究拉祜族文化、考核评定、加强同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教育经费的专项支出等政策。只有如此,才能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地享有专业自主权,使“教师的知识、理解能力、价值观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才能保障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得以顺利进行。

第三,学校层面的规划。学校是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沿阵地,也是开发成果验证的主要场所。澜沧县的中小学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该县中小学教师多为思茅地区中等师范学校和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教育理论尤其是课程理论水平较差,学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这项活动尚处于探索阶段,要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敢于开拓创新,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学校要制定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形成一定的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从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另外,要注重开发学生资源,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课程资源开发为本地发展服务。

以上三种层次的规划各负其责,互相协调。国家的宏观调控给了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契机;地方政府则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给学校以具体的支持和保障;学校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前哨,肩负开发的具体实施,因而规划也最为具体细致。

(二)资源优化,精益求精

课程资源指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事物,其范围十分广泛。那么,哪些课程资源最有开发与利用价值?如何使各种课程资源的功用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对于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而言,怎样选择和优化课程资源?诸如此类的问题,属于课程资源优化的问题。

以往人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大多局限于教科书,农村教育更是如此。人们忽视了长期存在的丰富的民间课程资源,其缘由是显性的课程资源霸权存在。拉祜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生产生活知识资源,对这些资源加以择选,均可作为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以文化资源为例,拉祜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拉祜族文化是世代拉祜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许多方面可以直接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如文学艺术中的各种教人为善、催人奋进的诗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生活谚浯等;有些则属于隐性的课程资源,需要挖掘其潜在的课程意义,如宗教信仰、习俗文化等,教师要择其善者而用之,不能全盘照搬或全部否定。另外,以往被忽视和闲置的课程资源,如家庭资源、村寨资源、自然资源等,也需要教师加以分析、选择而后用之。

课程资源优化的另一个层面,是针对具体的课程目标选择与利用课程资源,即泰勒所指的“学习经验”。泰勒提出了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一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其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经验;二是学习经验必须使学会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三是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映,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四是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五是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两个层面的课程资源优化是协调一致的,民间课程资源的优化以具体目标为基础,又为之服务;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的优化包含前者的成果,同时也对其加以实践的验证。

(三)课程设置,统筹变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因而对其开发与利用的方向不是单一的,如民间文学艺术作为课程资源,既可用于文学欣赏,也可用于道德教育,还可用于生活经验的传递。目前这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课程设置割裂了课程资源的整体性,无法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澜沧县小学设置的课程有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自然、社会、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达11门之多;初中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外语、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更达14门之多。如此分散的课程设置,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加大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难度。而且,这些课程中缺乏实用性课程,使学校教育疏远了生活实际,造成了本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生产知识成为无用之物。

设置实用性课程,使学校教育与生活需要密切相连,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认知特点统筹设置综合课程,这是澜沧县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必经之路。

(四)民族师资,培养提高

教师队伍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果。澜沧县目前教师队伍的文化素质令人担忧,据2002年统计数据,小学教师中本科毕业生仅为0.044%,专科毕业生为7.21%,高中毕业生为81.08%,高中以下毕业生为11.66%,还有一部分专科毕业生因为乡财政无钱支出而无法成为一线教师。师资队伍学历低,教学质量也令人担忧。

教师队伍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制约澜沧县教育发展的一大痼疾。以往采取的提高师资水平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加强民族师范院校建设,加大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率,以培养更多的民族师资力量补充到各条教育战线上去;另一种办法是对现有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然而从实际效果看,这两种做法都不甚理想。第一种做法虽然使民族师范院校在短期内扩大了学生数量,但质量难以保证,真正优秀的学生又不愿回到乡村任教;第二种做法流于形式,参加培训的教师在短暂的热血沸腾后又依然如故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笔者认为,教师队伍质量提高的途径恰恰存在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过程中,这一过程与教师发展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有学者将课程专家对课程的选择视为“编码”过程,将教师的教学视为“解码”过程。而在开发课程资源的活动中,教师将这两个过程有机地统一了起来。教师不断深入地探究学校和社会,扩充知识,拓展思维,研究学生,钻研教法,挖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更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五)交流合作,资源共享

课程资源既有独特性也有共同性,其开发与利用不限于本地区,需要与其他地区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澜沧县应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与协作,委派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或对调任教,认真学习其他地区的经验。例如,吉林省抚松县中实行“一校三制”,在一所学校中并存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种教育体制;浙江省湖州市南浔中学以“选科、选学分制”为核心的农村综合高中办学和课程模式,把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预备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重庆市潼南县玉溪镇中学把“绿色证书”课程纳入农村初中课程体系,建立了“文化农技并进”课程模式等等。

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工程,只有在正确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学校、家庭等诸方面群策群力、协调一致、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建立适应地方需求的课程体系。

文中未说明来源的数字均来自笔者的调查,或者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教育局基础教育统计报表。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12.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5.

[3]Skibleck.M.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M]. London,Harper &

Row.1984,P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