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五年级德育渗透总结

五年级德育渗透总结

时间:2022-12-29 16:05:40

五年级德育渗透总结

第1篇

近几年,我们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 (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第2篇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第3篇

1.1教师面对范围广、内容深的爱国主义及团队意识的德育渗透感到无从下手

1.1.1缺乏在游戏中渗透爱国情感的激发措施

爱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由于它内容多、范围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有的教师认为只是讲讲大道理喊喊口号。其实,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陷入窘境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例如:初中教材中的游戏教材,多数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思想性,有情节,又有对抗,还有竞争,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很受学生的欢迎。但许多教师只重视游戏的规则及运动负荷的落实,忽略了爱国情感的渗透与引导。

1.1.2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德育渗透薄弱

现在多数中学生是独生子女,过去从来没有那么多没有兄弟姐妹的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大量地出现在一个国家,所以对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面临新课题。与人合作是“社会人”的一项基本素质,但有些独生子女,往往表现出任性、脾气大、与人合作能力差。他们最大的不良心理状态是“以我为中心”。多数人面对这些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百依百顺的小皇帝一筹莫展,不敢碰,没法教。而体育课中,因为多数体育项目活动形式都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还涵盖了荣誉感,合作精神,角色意识的情感体验。放手大胆地让他们在同龄伙伴中碰几次钉子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寻找突破口进行合作精神与集体观念教育,让学生获取与他人相处的经验。

1.2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德育渗透体育课停留在表扬与批评、安全教育层面

1.2.1德育渗透停留在表扬与批评

部分教师虽然在教育设计上对德育渗透有所体现,但也只是在课结束点评时三言两语表扬或批评某些同学。这大大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全面贯彻寓德于教,要根据教学发展,学法过程适时加入思想意识、品德教育,把握契机,润物无声。

1.2.2大部分教师德育渗透只是强调安全教育

由于中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减少,并且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惯,中学生体质普遍下降,加之学校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法案不健全,带给体育老师巨大的心理压力。于是乎教师为保证学生安全,总是课前、课中、课后反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长跑时,只要发现哪个学生气喘吁吁、汗流满面、豆大汗珠滴滚、脸色不好,都劝其退下不要坚持。所以,通过长跑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德育渗透已陷入窘境。另一方面,因为身体练习引发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增大,体育教师更是绷着一根“安全第一”高压线的弦,德育渗透从何谈起?

2策略与建议

2.1结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制定各学年德育渗透目标,并以此为主线开展

例如高中是学生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明确高中德育教育总体目标和实施原则下,制定出各年段目标,作为实施寓德于教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主线在各学年体育教学中开展。高一年级:高中生活的“适应期”由于学生初中刚升入高中,对周围环境比较陌生,故上课时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小心翼翼,能克制自己遵守纪律。此阶段寓德于教应以尽快把准学生思想为主,调动学生内在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其思想步入正轨。具体为明确课堂常规,培养严格的纪律性,了解体育在学生时期的作用等。高二年段:高中生活“转折期”高二学生已经熟悉环境和同学,思想开始放松,有些技术好的学生看不起技术差的,学生之间关系变得微妙而紧张。这时应结合前阶段实施情况,参考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继续抓纪律性和团队意识,采用比赛法并结合考核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他们公平竞争,实事求是,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高三年段:人生道路的“选择期”这时学生非常了解老师的教学特点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规律,又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及即将毕业的聚散分离。这一阶段目标,更要充分发挥德育的渗透功能。1.技术教学宜侧重采用分组练习,鼓励学生互帮互学,让学生感受互助友爱,并养成终身体育意识。2.“爱拼才会赢”鼓励学生勇于突破自我,追求成功。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一来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珍惜同学情谊。二来引导学生懂得化解,“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引导学生利用运动宣泄情绪,转移注意力,学会疏导不良情绪。

2.2优化心理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心理权益,积极与后进学生建立朋友关系,以及体育教师健美的体态、标准的示范动作,都对学生思想发展起着陶冶作用。

2.3建立评优机制

体育优秀评选和考核中,强调评选不以成绩论英雄,不单一地以横向比对数据为依据,还以纵向发展与进步为同等量依据;让学生均能发现自己的价值,看到自己成长进步的希望轨迹。

2.4寻契机:从教材入手,切实德育渗透

新中国的体育发展史,各项目的体育史,以及新中国体育取得的辉煌成就,佐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孵化学生爱党爱国的情结。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的学习环境,优化学校的物质环境。在学校已有的体育环境基础上,精心优化各种设施的安全保障和文化内涵,包括操场周边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引导学生以校为荣,爱校爱家。在运动竞赛中,教导学生诚实守信,遵规守纪,以宽容的心善待对手;尊重裁判,有礼有节对待裁判的错判、误判。在比赛中,与学生一起为胜利者鼓掌、喝彩、欣喜;为失败者加油、呐喊、鼓励。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角色意识,团结的力量,和进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熏陶。许多体育教材和教学比赛深受学生喜爱,它们蕴含的礼仪文化都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最好载体。如武术中的礼节教育———抱拳礼。所谓“拳”,就是五个手指之间有四个区间———“四海”,五个手指———“五湖”,合起来即大家平时所讲的“五湖四海”。这个抱拳礼表达出“五湖四海皆兄弟”:大家团结在一起,形成坚实的拳头,才会有力打出去。传递给学生以集体的力量、团队的意识。另外抱拳礼左掌为文,右拳为武,左掌抱右拳,紧紧地贴在一起,表示文武兼修兼备。抱拳礼还有一层意思,拳在内,掌在外,左掌挡住右拳,表示“武不犯禁”、“勇不滋事”,把它放在胸前,是说“你好”。以此类的礼仪教育,渗透人格教育,真正培养学生处处以礼待人,“无事不生事,有事不怕事”。实际教学中可结合教材进行个性心理品质:体育教师从出操的顺序、队形等提出要求,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生收领器材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利用耐久跑、障碍跑,体能练习等项目培养学生坚韧、超越自我的意志;在器械体操教学中培养学生果敢,胆大心细、勇于征服、走向成功的信念。因此,体育教师要做个“有心人”,结合突发事件,善于寻找契机,画龙点睛。

3结语

第4篇

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1)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

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小学有10门学科,初中有13门学科,高中有12门学科。这些学科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串12年。授课的时数,义务教育九年,23门学科7792课时,高中三年,12门学科2513课时,普通教育12年35门学科共10305课时。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小学所有必修课20门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详见《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文科类,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和作为史地综合课的“社会”,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力,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

理科类,包括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和理化生的综合型课程“理科”,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最具特色,说服力强,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技艺类,包括体育与保健、唱游与音乐、美术、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职业导向和计算机,这些学科的德育都同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其德育内除共同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外,在思想、品德、行为等教育方面又各具特色。

(2)学科德育的实施

课程改革方案是学科德育实施的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地规定了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求面上各门学科、各个领域都要渗透在贯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中去,使显性德育课程外的各科,都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德育要求和内容。

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这次我们分析了中小学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德育渗透的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和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各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已作了归纳。这里仅举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为例作为说明。

学科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

课程改革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有关于加强德育、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要求,都必须通过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来实施,而对教师是否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最有发言权的则是学生。为此,我们于6月底、7月初在10所小学(一师附小、二师附小、虹口区三中心、复兴东路第三小学、长宁区实验小学、江宁路小学、青浦县实验小学、金山县实验小学、控江路第二小学、曲阳路第四小学)作了1000份学生问卷调查;在11所中学(大同中学、育才中学、曹杨二中、向明中学、松江二中、梅陇中学、娄山中学、尚文中学、罗店中学、青浦中学、下沙中学)作了1006份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各项德育内容在各科教学中的体现。调查问卷显示,在小学各类课程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显性课程,学生认为是最直接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其次为小学社会学科、小学语文学科,而学科之间在德育渗透方面的不平衡性也不同程度地在调查中得到进一步了解。中学学科德育的问卷调查则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各学科德育的特点和实际。详细请见《中学学科德育调查问卷》汇总表。从调查问卷的汇总表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一)思想政治课在20个德目中,除“审美能力”占40%,其余都在50%以上,“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占到90%,显示出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并为学生所公认。(二)语文和历史是学生所接受德育内容最广泛的学科,地理相对次之。(三)音乐、美术学科在德育方面审美教育和情操熏冶最为突出,而体育学科在爱集体、团结互助和顽强意志锻炼方面的教育作用就比较显著。(四)纵向看,在理想志向、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尊重事实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等四个方面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等方面则为文科、特别是理科所共有。(五)职业导向、中学社会、综合理科等三门课程,由于试点的学校不多,尚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和说明问题。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课改方案中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教材在实施学科德育任务方面的要求,在各学科教师的教学中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而学科德育渗透所具有不同的学科个性和侧重,已为广大教师所认识。

实施学科德育渗透的成效

一、不少学校的领导重视并组织教师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专题研究,取得可喜成果。例如虹口区教育局总结了该校学科德育渗透的三条经验:一是具体内容的直接渗透;二是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渗透;三是结合课堂和学生实际的随机渗透。南市区尚文中学。对初中各门学科的教材,逐课排出了德育点,并印发给全体教师,使学科德育扎扎实实地进行。青浦县青浦中学组织各科教师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发挥新教材德育功能的做法,各科都总结出各具特色的经验。

二、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学科德育渗透的经验,一些教师对此作了总结,有的还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写出文章”仅从最近几年不完全的搜集,就有40多篇文章。市、区县教研部门自1992年以来,多次组织市和区县的发挥学科德育功能的经验交流和研讨会。市教研室1990年编辑出版了《中学各科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参考资料》生物、历史、地理分册和数学、物理、化学分册,1994年出版了《中华传统美德教学资料》、《情系中华》两史一情教学经验等书。在组织全市学科优秀课教学评选中,重视学科德育渗透和教书育人的贯彻。

三、学科德育应根据学科教学内容,自然、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但同时还要注意学科之间在德育上的相互配合,密切合作以形成“合力”。在一所学校,有计划地确定若干教育主题,组织各学科共同配合进行教育是一种好形式。就全市来说,近几年在全国或全市重大教育活动中,如贯彻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纲要、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教育、迎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教育等,都注意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协同作用,使孤立、分散的教育化为整体有序的教育。

四、通过学科德育的落实,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许多中小学校都作过总结。

学科德育渗透中的问题及原因

课程教材改革几年来,本市中小学各科的德育渗透虽然取得不少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学科德育内在联系尚未得到充分揭示,难以形成“合力”。

各学科智育的任务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德育的“载体”也就不同,学科德育往往容易强调自身特点,各行其事,难以形成合力。以中学为例,同一年级学科一般都在十门或十门以上,但所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学生。如果不去研究学科之间德育横向的有机联系,就很容易重复,或有的过深,有的过浅,有的可能缺漏,就不能综合实现它们的德育功能,使德育工作难成合力,不利于学校德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年级面临着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同样需要研究它们德育之间纵向有的机联系。

(二)学科德育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留下“断裂层”。

一是教师之间的不平衡。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强,才能在钻研教材中注意发掘其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相反,教师育人意识薄弱,即使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德育要求,教材有很好的德育因素,也会视而不见。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甚至同一个学科不同的教师之间,学科德育渗透与否,成效如何,差别是很大的。对学科德育渗透重视并积极实践和研究的,总的来看尚不如智育方面,随意性尚未能得到克服。

二是年级之间不平衡。小学的低、中年级,初中、高中的非会考年级、非毕业年级,教学改革、德育渗透比较注意;不管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到了会考、升学考,教学改革、德育渗透就相对比较弱。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连一些名牌学校、重点学校也不例外。不少校长对此也认为无能为力。

三是学校之间不平衡。全市看,只重视智育成绩、不重视学科德育的学校当不在少数。

这些不平衡性的存在,就使学科德育的纵向(年级、学段)之间,横向(教师、学校)之间的衔接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断裂层。

(三)学科德育评价滞后,缺乏制约机制。

目前较普遍的状况是,学科教师在上分开课时,参与评课的领导和教师还较重视对该堂课学科德育渗透的状况进行客观地评价,除此外就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和评价手段,对学科德育状况进行管理和评价。广大教师较习惯于应用现有的评价方法测量和评价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科德育的评价既缺乏可实用的评价方法,更缺乏这方面的观念,学校领导往往仅关注于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教学状况,对学科德育落实状况缺乏刚性管理;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评语,与学科德育教和学之间,呈现着的是松散的无序的联系;学生毕业、升学、就业依据的是学科知识考试分数,本来仅作参考的操行评语还常被“从宽处理”得难以反映学生操行的真实状况。显然,学科德育评价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学科德育的健康发展。

(四)学科德育理论研究的不深刻性。

从全市来看,在有了课程改革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有了较注意体现德育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下一步需要着重从总结实际教学经验、学校管理经验,引向深入研究:如学校如何形成德育综合网络,使“三线一面”落到实处?学科德育如何有分工又有协作,发挥整体效应?学科德育的规律性和方法论如何?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德育、学科德育的评价问题,建立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的评价机制?等等。

对于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还来不及作深入的探讨,初步分析,是否有以下几点:

一是整个教育体系尚未彻底摆脱单纯应试教育的模式,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尚未完整地确立,突出表现在考试评价、招生、招工的机制上,教书与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学科渗透德育有时就变得可有可无。

二是学科德育总体协调不够,除了课程标准制订中的问题外,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教学研究三者之间也有脱节现象存在。

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在德育的投入、研究队伍建设、教学软件的开发方面,都远不如像智育那样的重视。教育手段相对比较贫乏,这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形象性、感染力。

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各不同类型座谈会的研讨以及课题组的综合,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加快素质教育新体制建设的步伐。课程教材改革仅是第一步,还需有德育运行机制和升学考试改革的相应配合,否则新的课程教材也会被纳入升学应试教育的轨道,而使改革有名无实。

(二)建立学科德育运行机制,解决分散、孤立、无序的问题。在市和区县两级,需解决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的协调机制问题,使其相互协调、配合、衔接。在学校一级,要有健全的德育组织领导,统一协调“三线一面”在学校中的实施,协调各学科德育的相互配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形成综合效应。在学校德育的关系上,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学科,从教材编写组,教学研究人员到教师,尤其要主动了解各学科德育渗透状况,主动与各学科教师配合,使主线与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建立学科德育的评价机制。

从学科采取必要的教育措施到青少年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明显的发展,这过程不是立刻完成的,而是以他们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或掌握为其中间环节,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发展过程。学科德育有其近期效应,但也有许多效应将在远期逐步显现出来,基于这样的状况,目前应用于学科知识的评价手段很难直接用于评价学科德育的状况。

德育作为一个系统,既从属于社会学系统,又从属于心理学系统,受两方面规律的双重制约,所以不能把德育建成象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那样的精确评估模式,也不能把它建成象哲学、文学、伦理学那样的模糊评估模式。它需要模糊与精确相结合。模糊论并不完全反对数学测试与数学统计,但是,由于学科德育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就象数学中的“集合”。因此,应当象模糊数学对待“集合”运算那样,更多的采用“描述”的方法。

学科德育的评价,如何既借助于传统的统计数学进行测试,又采取综合总体模糊识别方法,建立起一套操作上易行,能客观描述学科德育状况的评价机制,显然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得急于花力气解决的课题。

(四)加强学科德育的投入,用于课题研究和软件建设。

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与学科特点思想政治课类思想品德课进行以“五爱”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内容包括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团结友爱、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礼貌待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爱护公物、诚实正直、同情宽容、认真负责坚毅勇敢、惜时守信、知耻自爱、热爱科学等17个德目,由浅入深地贯彻于小学五个年级教材中,初步养成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能力和健康心理。属德育显性课程和主要渠道。思想政治课初中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包括道德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爱国责任教育,涵盖了初中阶段培养目标中德育目标的基本内容,使学生知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责任,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高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教育,初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志向,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本,能初步运用所学观点观察分析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属德育显性课程和主要渠道。文科类语文根据语言思维密切联系、文道统一的原则,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章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结合文章主题思想和形象感染,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良好道德、心理教育;在指导课外阅读和作文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操。每册语文都有三十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某种程度上成为一本思想政治、道德、伦理、历史、生活的百科全书,给学生以多角度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印象深刻的影响,既具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英语通过反复地进行学习英语的目的性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英语教材的内容和语言训练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以及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小学通过看图识字、看图说话、对话游戏、唱歌等教学活动进行爱祖国、爱学校、爱父母家庭及文明礼貌教育。初中主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高中增加了法制、纪律、安全、心理品质和理想、情操教育的内容。其特点,主要是隐性教育。历史通过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了解,近代落实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历史是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进行热爱党和社会主义教育;通过近现代中国国情的了解,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给中国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通过世界史学习,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国际主义义务的认识。历史人物的高尚品德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内容。历史学科的德育任务和内容是多方面的,具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特点。地理通过讲解我国的自然国情(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和我国的人文国情(政治、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等)提供我国人口、土地、资源、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和数据,使学生既了解乡情、国情、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又了解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基础薄弱的现状,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激励起自力更生、艰巨奋斗精神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高中阶段进一步使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人类与环境、国情与国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社会本学科是社会历史、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融经济、政治、历史、地理、伦理、法制、科技、文化等基本知识于一体,具有丰富的政治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教育内容,是一门具有自身特色的德育课程。小学三年级“认识周围社会”进行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道德教育;四年级“认识祖国和世界”,进行心中有祖国、有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五年级“了解世界与中国的变化”,形成现代意识世界意识。中学第一册了解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责任;第二册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第三册隐含社会发展史的基本观点,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第四期振兴中华,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第五、六册,开阔视野,培养改革开放意识,树立“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思想。具有德育显性课程的特点,涉及内容广泛。理科类数学小学阶段结合数学知识,选择有说服力的数据,通过例题、习题、统计图表及阅读材料(“你知道吗?”)等形式,渗透教育(如计算祖国疆域、海岸线,许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体积、南浦大桥的长度等)。中学阶段通过数与形、常量与变量、静止与运动、直线与曲线、有限与无限等等进行辩证关系教育;从实际问题引出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认识论教育。用有力的数据、百比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用我国数学发展史料介绍祖国数学科学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成就,弘扬历代著名数学家的优秀品格,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自然结合自然现象的探索进行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教育,通过我国古代、现代科技成就(如地震预报、四大发明、煤和石油的最早使用等等)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实验等实践活动进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等道德品质教育;通过科学家的创新精神、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重大影响,自然环境的保护等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物理通过种种物理现象,揭示其规律,进行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的教育,通过物质存在形式的多样性、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波粒二象性、物理定律的普遍性和局限性等内容和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通过我国古代和当今物理科技成就和科学家事例的介绍,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优良品质的教育。结合实验操作进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等教育。化学介绍我国古代工艺成就和我国当今化学工业、化学科技成就以及著名化学科学家业绩,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高尚品德的教育。结合化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在物质结构学习中进行物质无限可分观点教育,在化合与分解的学习中掌握对立统一观点,在元素周期率学习中掌握量变质变观点,在溶解平衡中掌握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观点等等。结合化学实验操作进行科学态度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品德教育,结合我国自然资源和国情教育,增强历史使命感教育。教材中大量关于我国古代和当代化学工艺及建设成就照片图表,增强了德育感染力。生物在“人体与卫生”中,通过我国解放前后流行病的不同遭遇,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养成卫生习惯,吸烟有害,禁止吸毒等教育。在介绍我国生物资源、我国古今在生物栽培和生物科学方面的成就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献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志向。在生命起源、生物体内部矛盾,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和环境的统一,生物的进化等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此外还在生物遗传与人口教育中进行婚姻法和计划生育等有关的政策教育;在生物实验与观察中进行品德纪律和科学态度教育。理科本科学是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学科的综合课程,包含有这些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的德育内容,强调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的法则,了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重视人口、能源资源和环境等与人类相关的问题,重视观察实验能力和综合考察自然的能力,并结合着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如克服偏食、抽烟、喝酒、不良习惯,培养文明卫生习惯和安全意识等)。体育与保健通过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造就一大批运动员创全国和世界纪律的有力数据和运动材料,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教育。结合体育运动和训练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训练。如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尊重爱护他人、集体主义精神,爱护体育器材和场地等公共财物的教育。体育在培养良好心量素质方面,如诚实正直、积极向上、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竞争进取,严格要求,不骄不馁,自我锻炼和自我管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技艺类唱游音乐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音乐教学与思想情感教育的紧密联系,从认知、操作、情意三方面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祖国音乐文化、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通过编选教材《国歌》、《我爱你中国》、《红星照我去战斗》、《祖国颂》、《丰收之歌》、《我们的中队》等寓意深刻的歌曲,欣赏高雅的音乐作品,进行高尚情操,活泼开朗、爱美弃恶的品德情操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于歌曲的演唱、评述、音乐家的介绍等教学活动之中。美术通过绘画、欣赏、创作等培养学生爱美、追求美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从爱自然美到爱家乡美、祖国美,为祖国悠久灿烂的绘画文化而自豪。通过古今中外优秀美术家生平作品的介绍,用他们的创作态度、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严谨认真、辛勤劳动的精神,启发、教育学生,并在实际的绘画练习中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小学“生活与劳动”、中学“劳动技术”在德育方面担负着劳动教育的任务,其突出的特点除劳动技术的学习,主要是结合劳动操作进行教育训练。“生活与劳动”中的德育渗透,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如爱惜粮食,爱惜学习、生活用品,节约水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家务劳动,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等。“劳动技术”课加强了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高中,进一步明确劳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职业观念和质量意识以及劳动中好品德、好作风。让学生在劳动技术的学习和操作过程中直接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培养热爱劳动、爱护工具、勤劳节约等良好习惯,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最大特点。职业导向通过社会分工和职业形成等内容,使学生“了解职业,了解社会”,懂得各行各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行行光荣的思想,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为参加劳动和工作,献身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计算机通过世界和我国计算机的发展,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精神,在wps中选用具有爱国主义等思想教育的文章段落;通过计算机的操作训练,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遵纪守法(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法),团结协作等品德行为。在高中还渗透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教育。

中学学科德育调查问卷

第5篇

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1)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

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小学有10门学科,初中有13门学科,高中有12门学科。这些学科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串12年。授课的时数,义务教育九年,23门学科7792课时,高中三年,12门学科2513课时,普通教育12年35门学科共10305课时。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小学所有必修课20门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详见《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文科类,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和作为史地综合课的“社会”,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力,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

理科类,包括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和理化生的综合型课程“理科”,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最具特色,说服力强,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技艺类,包括体育与保健、唱游与音乐、美术、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职业导向和计算机,这些学科的德育都同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其德育内除共同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外,在思想、品德、行为等教育方面又各具特色。

(2)学科德育的实施

课程改革方案是学科德育实施的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地规定了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求面上各门学科、各个领域都要渗透在贯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中去,使显性德育课程外的各科,都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德育要求和内容。

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这次我们分析了中小学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德育渗透的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和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各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已作了归纳。这里仅举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为例作为说明。

学科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

课程改革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有关于加强德育、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要求,都必须通过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来实施,而对教师是否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最有发言权的则是学生。为此,我们于6月底、7月初在10所小学(一师附小、二师附小、虹口区三中心、复兴东路第三小学、长宁区实验小学、江宁路小学、青浦县实验小学、金山县实验小学、控江路第二小学、曲阳路第四小学)作了1000份学生问卷调查;在11所中学(大同中学、育才中学、曹杨二中、向明中学、松江二中、梅陇中学、娄山中学、尚文中学、罗店中学、青浦中学、下沙中学)作了1006份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各项德育内容在各科教学中的体现。调查问卷显示,在小学各类课程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显性课程,学生认为是最直接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其次为小学社会学科、小学语文学科,而学科之间在德育渗透方面的不平衡性也不同程度地在调查中得到进一步了解。中学学科德育的问卷调查则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各学科德育的特点和实际。详细请见《中学学科德育调查问卷》汇总表。从调查问卷的汇总表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一)思想政治课在20个德目中,除“审美能力”占40%,其余都在50%以上,“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占到90%,显示出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并为学生所公认。(二)语文和历史是学生所接受德育内容最广泛的学科,地理相对次之。(三)音乐、美术学科在德育方面审美教育和情操熏冶最为突出,而体育学科在爱集体、团结互助和顽强意志锻炼方面的教育作用就比较显著。(四)纵向看,在理想志向、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尊重事实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等四个方面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等方面则为文科、特别是理科所共有。(五)职业导向、中学社会、综合理科等三门课程,由于试点的学校不多,尚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和说明问题。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课改方案中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教材在实施学科德育任务方面的要求,在各学科教师的教学中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而学科德育渗透所具有不同的学科个性和侧重,已为广大教师所认识。

实施学科德育渗透的成效

一、不少学校的领导重视并组织教师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专题研究,取得可喜成果。例如虹口区教育局总结了该校学科德育渗透的三条经验:一是具体内容的直接渗透;二是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渗透;三是结合课堂和学生实际的随机渗透。南市区尚文中学。对初中各门学科的教材,逐课排出了德育点,并印发给全体教师,使学科德育扎扎实实地进行。青浦县青浦中学组织各科教师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发挥新教材德育功能的做法,各科都总结出各具特色的经验。

二、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学科德育渗透的经验,一些教师对此作了总结,有的还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写出文章”仅从最近几年不完全的搜集,就有40多篇文章。市、区县教研部门自1992年以来,多次组织市和区县的发挥学科德育功能的经验交流和研讨会。市教研室1990年编辑出版了《中学各科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参考资料》生物、历史、地理分册和数学、物理、化学分册,1994年出版了《中华传统美德教学资料》、《情系中华》两史一情教学经验等书。在组织全市学科优秀课教学评选中,重视学科德育渗透和教书育人的贯彻。

三、学科德育应根据学科教学内容,自然、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但同时还要注意学科之间在德育上的相互配合,密切合作以形成“合力”。在一所学校,有计划地确定若干教育主题,组织各学科共同配合进行教育是一种好形式。就全市来说,近几年在全国或全市重大教育活动中,如贯彻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纲要、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教育、迎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教育等,都注意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协同作用,使孤立、分散的教育化为整体有序的教育。

四、通过学科德育的落实,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许多中小学校都作过总结。

学科德育渗透中的问题及原因

课程教材改革几年来,本市中小学各科的德育渗透虽然取得不少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学科德育内在联系尚未得到充分揭示,难以形成“合力”。

各学科智育的任务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德育的“载体”也就不同,学科德育往往容易强调自身特点,各行其事,难以形成合力。以中学为例,同一年级学科一般都在十门或十门以上,但所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学生。如果不去研究学科之间德育横向的有机联系,就很容易重复,或有的过深,有的过浅,有的可能缺漏,就不能综合实现它们的德育功能,使德育工作难成合力,不利于学校德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年级面临着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同样需要研究它们德育之间纵向有的机联系。

(二)学科德育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留下“断裂层”。

一是教师之间的不平衡。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强,才能在钻研教材中注意发掘其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相反,教师育人意识薄弱,即使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德育要求,教材有很好的德育因素,也会视而不见。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甚至同一个学科不同的教师之间,学科德育渗透与否,成效如何,差别是很大的。对学科德育渗透重视并积极实践和研究的,总的来看尚不如智育方面,随意性尚未能得到克服。

二是年级之间不平衡。小学的低、中年级,初中、高中的非会考年级、非毕业年级,教学改革、德育渗透比较注意;不管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到了会考、升学考,教学改革、德育渗透就相对比较弱。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连一些名牌学校、重点学校也不例外。不少校长对此也认为无能为力。

三是学校之间不平衡。全市看,只重视智育成绩、不重视学科德育的学校当不在少数。

这些不平衡性的存在,就使学科德育的纵向(年级、学段)之间,横向(教师、学校)之间的衔接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断裂层。

(三)学科德育评价滞后,缺乏制约机制。

目前较普遍的状况是,学科教师在上分开课时,参与评课的领导和教师还较重视对该堂课学科德育渗透的状况进行客观地评价,除此外就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和评价手段,对学科德育状况进行管理和评价。广大教师较习惯于应用现有的评价方法测量和评价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科德育的评价既缺乏可实用的评价方法,更缺乏这方面的观念,学校领导往往仅关注于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教学状况,对学科德育落实状况缺乏刚性管理;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评语,与学科德育教和学之间,呈现着的是松散的无序的联系;学生毕业、升学、就业依据的是学科知识考试分数,本来仅作参考的操行评语还常被“从宽处理”得难以反映学生操行的真实状况。显然,学科德育评价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学科德育的健康发展。

(四)学科德育理论研究的不深刻性。

从全市来看,在有了课程改革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有了较注意体现德育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下一步需要着重从总结实际教学经验、学校管理经验,引向深入研究:如学校如何形成德育综合网络,使“三线一面”落到实处?学科德育如何有分工又有协作,发挥整体效应?学科德育的规律性和方法论如何?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德育、学科德育的评价问题,建立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的评价机制?等等。

对于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还来不及作深入的探讨,初步分析,是否有以下几点:

一是整个教育体系尚未彻底摆脱单纯应试教育的模式,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尚未完整地确立,突出表现在考试评价、招生、招工的机制上,教书与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学科渗透德育有时就变得可有可无。

二是学科德育总体协调不够,除了课程标准制订中的问题外,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教学研究三者之间也有脱节现象存在。

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在德育的投入、研究队伍建设、教学软件的开发方面,都远不如像智育那样的重视。教育手段相对比较贫乏,这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形象性、感染力。

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各不同类型座谈会的研讨以及课题组的综合,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加快素质教育新体制建设的步伐。课程教材改革仅是第一步,还需有德育运行机制和升学考试改革的相应配合,否则新的课程教材也会被纳入升学应试教育的轨道,而使改革有名无实。

(二)建立学科德育运行机制,解决分散、孤立、无序的问题。在市和区县两级,需解决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的协调机制问题,使其相互协调、配合、衔接。在学校一级,要有健全的德育组织领导,统一协调“三线一面”在学校中的实施,协调各学科德育的相互配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形成综合效应。在学校德育的关系上,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学科,从教材编写组,教学研究人员到教师,尤其要主动了解各学科德育渗透状况,主动与各学科教师配合,使主线与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建立学科德育的评价机制。

从学科采取必要的教育措施到青少年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明显的发展,这过程不是立刻完成的,而是以他们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或掌握为其中间环节,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发展过程。学科德育有其近期效应,但也有许多效应将在远期逐步显现出来,基于这样的状况,目前应用于学科知识的评价手段很难直接用于评价学科德育的状况。

德育作为一个系统,既从属于社会学系统,又从属于心理学系统,受两方面规律的双重制约,所以不能把德育建成象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那样的精确评估模式,也不能把它建成象哲学、文学、伦理学那样的模糊评估模式。它需要模糊与精确相结合。模糊论并不完全反对数学测试与数学统计,但是,由于学科德育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就象数学中的“集合”。因此,应当象模糊数学对待“集合”运算那样,更多的采用“描述”的方法。

学科德育的评价,如何既借助于传统的统计数学进行测试,又采取综合总体模糊识别方法,建立起一套操作上易行,能客观描述学科德育状况的评价机制,显然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得急于花力气解决的课题。

第6篇

关键词:法治教育;学科渗透

一、提升教师法律素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学法懂法,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每位教师都应熟悉《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学习我国根本大法《宪法》,以及《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多关注法治节目、法律事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增强课程研究能力和教材的解读能力。

二、开发、挖掘教材中法治教育素材,上好学科渗透课

1.语文教学中的法治渗透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语文教育是使人成为人,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如在教学《郑成功》等历史英雄人物课文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就要维护民族统一,反对分裂,及时渗透《反对分裂国家法》的有关内容。 在学习《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一课时,让学生了解乱砍滥伐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并及时向学生介绍我们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又如《万年牢》围绕父亲自己经营糖葫芦生意的B度,和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的故事。及时教育学生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紧密联系《工商管理条例》《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2.数学教学中的法治渗透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如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在让学生用手来掂量一克物品感受重量时,可以告诉学生: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的危害却很大,相机对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远离”的意识。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纳税”内容时,教师可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方法设计成作业题,融入到学生所学的知识中,使学生知道纳税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偷税漏税是违法犯罪行为,从而对学生进行税法的教育。

3.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打好法治教育基础

道德与法治课程最能体现中央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的治国理念,在学科教学中更应该将道德与法治双向渗透,这样的相互渗透道德教育才会有力度,法治教育也会有境界,才会更有温度。如河北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祖国有多大》一课,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了解到祖国的海陆疆域辽阔;指导学生看祖国版图,知道不同色块和线条的含义;再结合《国家安全法》,告诉学生无论是我们的领土、领海、还是领空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它们是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领土完整系国家安全和的重要内容之一。再如五年级下册《探寻国家遗产》一课,在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交流体会感受到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后,自然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树立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只要老师们善于解读和挖掘教材,就一定能找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契合点,为学生打好法治教育基础。

三、学科渗透法治教育的时机和艺术

从“法制”教育向“法治”教育转变,需要我们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背法条、讲案例的观念,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儿童的生活之中,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会更加深入人心。学科渗透法治教育要通过具体的课本内容来演绎法律条文,使抽象的条文形象化、实用化,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治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找准切入点,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动情晓理,法治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所说,“中小学法治教育不能简单说教灌输。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借助动画、网络、电视、读本等多种途径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法治教育只有结合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才能做到潜移默化、知行合一。”让我们共同努力,将法治教育与学校课程紧密结合,将法治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将法治教育和心育紧密结合,把法治理念的种子播种到孩子的心田,促进孩子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

第7篇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上个世纪90年代,我校已经开始将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工作,学校还成立了青少年道德教育领导小组。如今,学校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已进入序列化实施阶段,并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下面就我校开展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作如下介绍。

一、把传统美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上来

“传美”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生命机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由此可见,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学校历来对此也是十分重视。

“传美“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二是高度重视培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对社会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新邵八中是有着50余年的历史和雄厚的师资,通过对学生基本素质情况的调查、论证和分析,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的规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传统美德教育方法,建立起了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评价体制,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学校德育的整体水平,营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德和新风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具体做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规范。如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去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传美”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

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及组成部分。落实“传美”教育,首要一条就是:更新观念,形成共识,将“传美”教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1、围绕“三个一切”,体现三“全”的学校“传美”教育模式

学校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和“为生命奠基”育人理念,并以此作为全体教职工的“教育铭”。就是以全方位的育人手段和渠道完善学校的传统美德教育,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材。

2、更新德育观念,不断丰富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首先,在教育思想上树立全员教育观。学校成立了德育领导机构,从校党支部——主管德育副校长——政教处——班主任,环环有人抓,层层有人管。此外,又以政教处为枢纽形成辐射,构成从教科处、教务处——各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任课老师;从总务处——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从校团委——年级团支部——各班团支部;从学生会——学生值周班的校园德育网络体系,使传统美德教育做到循序渐进,逐级推开。

其次,在教育内容上,紧扣时代脉搏,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国情教育和扶贫助学活动相结合。例如,从97年下半年开始,学校结合香港回归、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共和国五十年庆典、澳门回归、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等国家大事,丰富“传美”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实实在在地认识所处时代的特征,明确肩负的重任,从而以实际行动为校争光,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3、各部门协作,抓好传统美德教育的落实

首先,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抓学校“传美”育的管理和德育基地的落实。市松坡公园、张干故居、县拘留所、敬老院分别是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基地,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活动。此外,通过对新生的强化军事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求索攻坚的美德,激发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通过“三月文明礼貌月”、“五四”青年节、“九九”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服务送温暖,培养学生敬老养老的品德。

其二,校团委与政教处抓传统美德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依据中学生的思想素质特点及德育工作要求,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要求各年级、班级将“学”与“创”结合。“学”,既以英模、劳模为榜样,又以优秀同学、伙伴为目标。“创”既争创文明班、先进班,同时掀起创文明校园、树立新形象的活动,培养学生主人公意识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其三,教科处抓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不定期组织教师共同学习,反复宣传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内容及时代意义,从而推动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

其四,总务处抓校园文化育人环境的创设。几年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上下工夫。在校园内,匠心独具地设计每一处“道德”教育点:校舍、教室、图书馆、实验楼、办公楼井然有序;草地、花圃、石凳、错落其间;“天道酬勤、志存高远、温故知新、明理、慎独、知行、足下起”等名言警句随处可见。这种隐性教育的方式,不仅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时时影响着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对教育者本身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职业道德再教育,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

(二)“传美”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

所谓的心理教育,就是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工作。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辨证统一的关系。将传美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传美教育效果。

1、注重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分析,确保传统美德教育的有的放矢。青少年时期的青少年可塑性大,最突出的特点是“向成熟发展”,因而向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依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主题、确定目标,分层递进,因材施教。如:对高一新生注重尊师敬长的伦理道德的教育,而对高二、高三学生,围绕爱国爱家的主题,激励学生自觉以天下为己任,求索攻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即保证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有序、合理,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步骤地熔铸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中。

3、重视心理咨询与教育成效的关系,变“堵”为“导”,加强对学生前途理想、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为此,学校专门专门开辟了“心理咨询交谈室”,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员。从而,开辟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新途径。

(三)“传美”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学科渗透,即通过各科教学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的教育方法,把观念的更新具体化,促进传统美德教育与教学的结合。

1、遵循现代教学原则,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为引导学生树立传统美德意识,在教学中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道德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选择适当的学科德育切入点,以直接渗透、间接渗透或重点渗透、随机渗透等方式,达到传统美德教育学科渗透“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多媒体电教为导体,优化教学方法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盛知识的“容器”,而应把他们看作是正在成长过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为此,我校先后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学习课件制作及电教多媒体优质课竞赛等活动。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法,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扩大了学生视野,大大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而且“道德”教育的形式更生动、具体,充分体现了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为学生喜闻乐见。

(四)“传美”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结合,改革班会课模式

我国中学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通常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完成教育与教学任务的骨干和得力助手。因此,学校“传美”教育在方法和形式上,应选择好载体,立足于班级,发挥班主任在教育中的优势。

在具体做法上,我校首先以“学”、“看”、“听”、“讲”四途径,着重从感知上探索传统美德教育的模式。

1、学:作为教育者,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自觉学习,不断完善人格的过程;作为教育者,通过正面、规范、递进的传美教育课、主题班会课等途径,学知明理导行;再者,就是所“学”内容也应富有时代气息。如《时代的楷模——李向群的故事》《永远的小平》《敬老养老故事》、《诚信故事》就是当前“道德”教育的好教材。

2、看:眼睛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窗户。有选择地以当代杰出人物为切入点,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去看,去感知,有利于推进学校“道德”教育进程。”、“百年恩来”、“邓小平”、“背起父亲上学”等优秀影视片,使学生心灵得到了一次次的净化。

3、听:即听报告、听讲座。如:人与自然、鸟类与环境、中华民族礼仪等专题讲座,“师德标兵”报告会、校法制教育课、“服刑人员现身说法教育”专场法制报告会等。

4、讲:就是借助辩论会、演讲会,经验交流会、师生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以切身经历和体会,感知美德的魅力,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道德”教育与学校团队工作的结合

学校团委、学生会是学校的重要基层组织单位,是积极、活跃、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校基层组织的教育优势,多渠道的开展活动,有利于促进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目标的实现。

1、做:即根据中学生好动,易于表现自我的心理、生理特点,以班队为核心组织学生从小事开始,从身边做起。如:“六个一”活动,要求人人会讲一个“传美”故事,会唱一首弘扬美德的歌曲,会说一句文明礼貌用语,克服一个困难,改掉一个缺点,为集体或他人做一件好事等。

2、写:学校团队以青少年道德教育为媒介,有选择地利用我国不同纪念日的教育功能,发动学生创作“爱祖国、爱家乡”的书画作品及宣传英模事迹的版报、小论文等。让学生以自己的笔墨描绘美好愿望。这些活动,在弘扬革命传统、传播爱国主义的同时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创:学校以团队为组织单位,以创建文明校园、树立新形象为契机,使传统美德自然渗透于日常活动之中。

4、评:引入评价机制,将道德教育与班级五项达标创优活动结合,调动学生集体协作、争创美德的积极性。通过评选优秀团干、团员,文明标兵、小明星等。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有了动力和方向。

三、取得的基本成果

我校在推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初步探索了传统美德教育与青少年心理、行为规范养成之间的关系和新形势下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规律;

2、探索了道德学校教育模式,建立起有效的学校教育运行机制;

3、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传统美德教师队伍;

4、学生的道德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推出了以传统美德为内容,以学生小作文为体裁的专集。

5、学校德育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较高的文明水准。行为规范合格率达100%操行优良率大于95%,后进生转化率为82.8%;犯罪率为零。学校组织参加的市级各项活动均获佳绩。

第8篇

当代小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过重的压力以及自身的惰性等多种原因,导致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崇尚个人自由,淡化个人责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强调自我实现,淡漠社会责任;注重个人享受,忽略奋斗意识。

那么,在具体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如何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责任品质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结合教材,注意德育渗透的自然性

教师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时要结合其学科的特点,把德育教育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的水融。这样,德育教育就自然渗透于教育教学之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把握学科特点,注意德育渗透的生动性

生活性强是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只有渗透了德育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品德与社会学科“生活性”这一重要特点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例如:学习《贴春联》一课,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感受浓浓的春节气息,通过对家乡民间文化传统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德育内容要科学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学科,学生年龄相对小,心理思维不成熟,向他们渗透德育教育易于接受。教师把德育内容蕴涵于知识内容之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年级的道德发展水平加以组织和安排德育内容,从而体现其内容的科学化。

四、加强德育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品德从学生的生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门知识去传授。品德与社会学科加强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德育的实效性,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让问题在情境中提出,呈现了生活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实现自我、主动的教育过程。

第9篇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德育的魅力?本文根据笔者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平日教学中积累的事例来谈谈个人四点体会。

一、展现数学老师的文化功底,以达到德育的目的

如我们数学组屈老师,不仅一手好字让学生佩服,而且在总结数学的知识点时,总是以一首首自创诗让学生为他、为数学而疯狂。下面几句就是从屈老师数学诗集中摘录的,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他的诗词是“五心五定理,五形五面积”,在解决解析几何问题时他的诗词是:“找点找斜找截距,找圆找心找半径,找a找b找中心,找口找P找顶点”。又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地区民族高级中学张老师在做“数学学习方法”的专题报告时有这样一个小结:“学习之道在于悟”,而对“悟”字的解读他用了“懂、会、熟、活”四个字层层递进说明学习数学的真谛。

因此,多用简洁易懂的语言道出数学学习的真谛,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智育、德育的双重目的。

二、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强调数学的实用性,适当拓展德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提倡的大众数学其核心理念就是:数学对任何人都有价值,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大量的数学。

下面介绍我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事例。我在讲高二下“排列组合”的列举法应用时,针对平时学生组织球赛过多而设计了以下例题让学生讨论:学校组织高二年级18个班的单循环足球联赛,请问在第一轮我们班打要多少场次?学生很快得出应该为17场。然后我又设计了以下两个变式,变式一:若参赛单位为全校三个年级共56个班的双循环赛(即同时还分主客场进行),则第一轮我们班打了多少场次?学生也能够很快得出应打110场。变式二:在全校性的双循环比赛中,假设我们班是冠军,按现在通用的计算办法,我们班总共打了多少场次?由于数据特别大,列举法找规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计算。在学生用列举法得不出正确答案后,我直接给出比赛场次的计算公式,要求学生课后再讨论证明。即按我们现有的56个班计算,赛出冠军后全校共需打3080场比赛。紧接着马上向学生发问:这说明了什么呢?喜欢打球的学生在下面高兴得可乐呢,真是太爽了,天天有得打。而我则抓住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一番教育。

同学们,特别是喜欢打球的同学请注意了,组织这一场球赛,就意味着我们连放假在内必须天天开赛,为了夺冠我们要打8年多时间。而要实现这样的梦想,你们只能是在这读到“高七”了。(此时全班大笑)我们不是专业球员,我们的目标是高考,而球赛只是我们生活中用以锻炼和调节身心的辅助活动,打球对我们来说只要达到锻炼的目的就够了。

这样的快乐学习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既巩固了知识,又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并及时调整自己回到学习的主旋律上来。这样的教学更能有机地将德育渗透于教学之中。

三、为公式定理“套上”生活的道理

数学的公式定理看起来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但只要有心,也能变得很有趣。如在讲解不等式的性质中,对练习中出现这道题: 一个数怎么越减越大呢?学生很容易想到左边减去的是一个负数。此时我是这样解读的,这是因为一个人将自己的缺点或坏习惯改掉后,所以越变越好了。又如,在讲概率问题时,我用数学中的概率知识给学生解读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十赌九输”,以及批判有的人总是有一夜暴富的梦想,而用数学知识解读就是数学所说的小概率事件,从而指出,人最终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这样学生对公式定理的学习会比较深刻,既能牢固记忆相关知识,又学到了生活的道理,最终实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

四、加强教师道德修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第10篇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六五”普法工 作目标 任务、对象及要求,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学习的内容有: 1. 基本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和党的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 2.认真贯彻落实六五普法工作计划,深入学习各种法律知识,认真在课堂 教学中渗透种相关法律知识,提高依法执教的意识,进一步规学生的行为。 3.通用法律知识。主要包括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民办教育促 进法》 《环境保护法》《职业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幼儿园管理工作条例》 等法律知识,切实增强法制意识。 4、认真执教,在教学中运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渗透法制教育,在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第 6.2.1 节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中渗透《气象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 四条 第八章第 8.3 节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渗透《烟草专卖法》第十 八条、第十九条 在第九章第 9.2 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中渗透《环境保护法》第一条、第二条、第九条第十章第 10.1 节统计调查中渗透《统计法》 第一条、第五条、第十七条 第十章第 10.3 节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中渗透《统计法》第五条、 《水法》第一条、 5、六五普法工作成果有: (1) .重视普法工作,以身作则,努力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 依法工作、依法执教。

(2).在学生中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在法律素质养成上下功夫,取得不错 的效果。 (3) 按时参加学习学校的法律知识培训讲座,做好相关法律的培训学习工 . 作。通过自己的教学课堂教学积极地宣传《义务教育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等法律法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法氛围, (4)在教育教学中从实际出发,狠抓落实,要兼顾全面,突出重点,采取 切实措施,保证法制宣传教育真实有效;普治并举,整体推进,坚持学法用法相 结合,在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的内容、方式上不断创新;使学生受到形象生动、 潜移默化的教育。 (5)认真在课堂上渗透法制教育。根据各章节渗透点的要求,对学生进行 多方面的法律知识学习。 把法制教育纳入到课程之中, 使之有效地与学校的德育、 纪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进一步增强个人和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学 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本人的法律知识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对教育工作的开展、 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11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程 教学 德育渗透

现代教育不仅仅培养具有知识的学生,更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道德教育在现代教育地位中日显重要,加强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在小学教育阶段中,道德教育不再仅仅是品德课的任务,其他学科在教学中也存在渗透德育的义务。文以载道,道义载人。作为“万科之母”的语文,其基本的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她不仅是认识世界、学习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具有丰厚的人文因素。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结合实际实践,简单谈谈其中的德育渗透。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必要性

从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文章都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教育意义文质兼美的文章。从知识角度看,知识本为善。语文通过语文知识来传递或引发知识,而语文知识的传递与引发离不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乃至知识信仰,如尊重知识、坚持真理等,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着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概而言之,追求语文知识本身就是道德的,也是在道德上值得追求的。同时,在传递或引发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也蕴含着善,学生如何去把握、运用语文知识,蕴含着人类价值选择与意义追求。在语文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为获得正确知识而勤奋学习、不懈探索的精神品质,也是人的德性的重要体现。

从教学活动来看,教学活动本身存在着道德意义。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经由“知识”这一中介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不仅影响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而且也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生成。因此,小学的语文教学应当是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统一的过程,如何组织好语文教学,对熏陶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感,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有重要作用。

综合上述而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是可行的,而且非常有必要。

二、德育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渗透的方式与途径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到课文学习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教学《颐和园的毁灭》一文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侵略者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从而激发学生们对侵略者的仇恨。我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播放圆明园被焚毁的录像。昔日的辉煌被毁之一炬,一个个画面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并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如此肆意妄为,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指导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文本,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内涵的深层含义,也利于学生暂时置身于他们的位置,体验别人的思想感情,对于学生发展个体关爱他人、体谅他人的社会情感以及发展人际交往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如在小学语文三年级《掌声》一文,文中叙述了身患残疾的英子以前忧郁、自卑,在一次故事会上,得到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从而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文章通过“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这一系列的词语表现出英子因为身体的残疾而自卑,心灵极度脆弱。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指导学生重读描写英子的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英子那自卑而脆弱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除了承受到身体上的疾病折磨,还有心灵上的压力。从而让学生明白到我们不应该歧视和嘲笑残疾人,更应该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

上面只是简单谈了德育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渗透的一些方式与途径,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渗透在语文中的德育信息是丰富多样,不仅仅体现在教材、教师言行上,还有更多可以发掘的地方。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注意把握德育渗透的适度性

把握德育渗透的适度性,就是要求在课上不要过分强调德育而使语文课偏离语文作为学科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进行渗透德育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正视其中进行的德育渗透的地位,同时我们更加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教育绝不等同于也不可能替代德育本身,不能在教学中因为过分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失去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主体地位。另外,要注意德育渗透的技巧性,不能把德育渗透中的各种情感体验硬邦邦地扔给学生,而在恰当的时候用上巧妙的方法,如情景设置等。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找出语文与德育之间的融合点,运用巧妙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接收到德育渗透的信息。

对处于刚刚认识生活,刚刚认识社会的小学生而言,在语文课上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一种有独特意义、影响深远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说: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这就是德育。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渗透的德育信息,需要教师慢慢发掘与言传身教,在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不能忘记:要保持语文作为学科的主体地位,不能让德育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 郑航 《学校德育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林倩婷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 《教育探索》(2010.2)

第12篇

南坪实验小学把“责立南小,任当世界”作为自身打造学校特色文化的核心理念,把责任教育上升到以民族责任感为重点的植根民族文化的高度,体现的是对优秀历史文化的秉承,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和环球的眼光吸纳学习世界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追求新形势下价值取向的创新。

一、秉承责任文脉 挖掘校史文化

重庆市南岸区南坪实验小学始建于1903年的南坪场文昌宫小学堂。1924年,由胡子昂(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以此学堂为基础创建本校。抚今追昔,学校在历史沿革中与国家民族一起历经沧桑。从抗日救亡时的宣讲义演,到解放战争时的地下党组织工作,再到抗美援朝时的拥军优属活动,期间先后涌现出了程鸣宇、胡夏畦、古承铄等革命志士。同时,这里记录了老一辈南小人将一个被洪水冲毁后破败不堪的学校发展起来的艰辛历经;留下了舍己救人英雄熊家维小学时代在这儿学习与生活时的身影;记载了2002年5月,作为区内首个与英国利物浦格兰治小学缔结为国际友好学校这个难忘的日子。追寻学校历史发展轨迹,让我们更加明确秉承责任文脉是学校特色德育创建中历史文化的精神源泉。

二、提高责任情意 创生环境文化

“生活即教育。”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应为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创造适宜的校园学习与生活环境,应融责任教育于无声处,营建从物质形态到精神世界的良好氛围,以此熏陶学生作为未来国际化人才的责任意识。

1. 关注校园环境“三化”建设

校园环境绿化、净化、美化是建设一个舒适、美观、温馨育人环境的基本条件。多年来,师生在校园里共同培育花草。如今,这里四季有鲜花相伴,绿树为友。大家在与大自然鲜活的生命接触中,不仅会赞叹其勃勃生机,激发珍爱花草树木的责任意识,而且能从中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对生命负责的要义。同时,各班积极参与校内环境清洁与维护,落实红领巾监督岗职责,开展“南精灵勇夺责任星”评比活动,使“爱护环境,我的责任”的教育深入人心;利用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每一处长廊,每一个花台……展示责任名言、校规班纪、师生作品,处处向学生讲述“身边无小事,事事皆责任”的道理。

2. 融合世界文化元素

学校有意识地有机渗透异域文化于校园环境布置中,而且充分利用“一校四点”的办学布局,实现环境建设即一脉相承又各有特色。相同之处表现在:四个校点校门口都布置了五幅地图,分别是世界地图、中国地图、重庆地图、南岸区行政地图、校址地图,而且均使用双语注解,所有外墙宣传标语全部为双语,内墙墙砖内镶嵌的铝板上都是学生涂鸦的英语书法作品……个性化之处表现在:洋河南滨校点建设英趣大舞台,仿造英国伦敦街的外景布置,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英语学习环境;洋世达校点建立外文图书室,提供正版的外文图书供学生阅读;康德校点在营造民族音乐文化背景的同时,关注学生对世界音乐知识的认识,为此我们确定西洋乐器中的钢琴键盘作为操场环艺的基础符号;后堡校点则设有独立的中低段学生英语情境教学活动室……

三、形成责任行为 践行行为文化

围绕“责立南小,任当世界”核心理念,学校确立了“植根责任,靓色英语,多元发展”的办学主线。它昭示着学校以创新“责任”为核心的特色德育为根基,依托责任教育促进师生形成责任行为,以践行行为文化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和新时期的增长极。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学校做好三个认识:责任教育既是一项课题,也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文化。从而加快了学校迈向国际化、综合性的教育优质品牌学校发展的步伐。

1. 课题引领 全面推进责任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以探索“责任文化”体系为目标,凸显德育工作中的责任教育特色。首先,学校在《以责任教育为特色的学科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的引领下,构建了城市小学生责任教育实践框架体系。在此框架体系的基础上,学校德育工作梳理出了年段化特色活动主线,即“一、二年级—懂规,二、三年级—有礼,三、四年级—能孝,四、五年级—有责,五、六年级—守诚”。同时,通过课题研究还比较系统地探索出小学生责任教育各年段循序渐进的实施目标和实施内容。先后开发了《南精灵在行动》校本教材、《南精灵在成长》评价手册和《南坪实验小学责任教育实施手册》,有效地指导了责任教育的实施。

案例:学会感恩

《南精灵在行动》校本教材(中段)第4单元《学会感恩》。学生在调查走访与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受父母、老师、同学及他人给予自己的关怀,明白知恩图报的道理,并积极地在实践中施恩于他人,用爱去感恩身边的一切。例如:一位教师结合单元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寸草春晖”主题队会。活动中,学生们第一次听到母亲养育自己的真情倾述,第一次正面强烈感受到伟大的母爱。同学们经历了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心理路程,他们的真情流露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家长与老师。此次队会获得了南岸区队会竞赛一等奖,并被《少年先锋报》头版头条宣传。

2. 理念支撑 把责任存入人生银行

作为一种理念,我们倡导老师和家长要将“责任感”作为留给孩子的宝贵财产,存入自己的人生银行。引导孩子们要把“学会负责”作为自己创造的一笔终身财富。使责任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成长,也让老师和家长受益,切实体现了师生家长共同成长。

案例1:责任银行

学校创造性地实施了“将责任存入人生银行”的主题活动。以建立大队部为总行,各中队委为支行,各小队为储蓄所的形式,记载学生点滴进步到“责任卡”,教师则利用“责任星”的等级更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责任银行”实行自愿存取和强制存取相结合,学生的点滴有责任的行为和没有责任的行为将在“责任卡”上记载。在“储蓄所”的储蓄达到10条,就到“支行”换取一颗“责任星”。当累计得到五颗责任星,就到“责任银行”总行换取一颗“责任金星”。一学期满,大队部根据学生得到“责任金星”的颗数评出“责任金、银、铜”奖,学生不仅能得到物质奖励,还能获得一张“银行”的贵宾卡。“银行”存折数据是学生评优评先竞选干部等的主要依据。

案例2:爱的担当

爱的担当是人类共有的责任。2007年3月15日,四年级二班陈思静同学的父亲勇救落水儿童而牺牲。学校了解到其妈妈早已病逝,家庭经济情况拮据的实情,组织了“爱心温暖英雄女儿”捐款仪式,并在南岸区南坪步行街组织义演活动,为这位同学筹款。当远在英国利物浦的格兰治小学得知后,作为我校对外联谊校,他们也慷慨解囊,献出外国师生的一片爱心。

3. 文化熏陶 感受民族文化的底蕴

我们认为“责任”作为一种文化,可以上升为以民族责任感为重点的民族传统文化。

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结合“南小”的谐音和责任教育,学校将花中的“四君子”之一的“兰”确定为责任教育的物化物。学校很多视觉文化元素装饰均以兰花图案为基调。学校倡导师生如“君子比德于兰”,学术报告厅也请顾明远先生提名为“溢兰讲堂”,寓为“有德如兰,学溢芳馨”。邀请中国民乐大师彭修文的女儿彭弘为顾问,组建南坪实验小学民乐队,在学生课间玩耍引入中国儿童民间游戏,开发民间美术工艺课。学校还与重庆康德俱乐部联合组建建立了南坪实验小学康德儿童乒乓球训练基地等。

目前,学校责任教育行为文化已经深入特色德育文化中,成为一大亮点,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框架体系。

四、增强责任知能 彰显学科育德文化

依托学科教学有机渗透责任教育,才能构建真情课堂,启迪责任人生,帮助学生掌握作为未来国际化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学校从整体教育理念、教育性教学理念、学习共同体理念出发,关注学科课程对学生责任感及责任能力的培养。

首先,依据学科育人共性,摸索出学科教学渗透责任教育的总操作流程,挖掘学科课程与教学本身的人文价值与道德价值,增加学生责任体验。根据各学科教学差异性,探究学科教学渗透责任教育的侧重点。

其次,各学科渗透责任教育的途径:一是发现教材本身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从中采撷与责任教育有联系的教学资源;二是寻求同学科教材内容前后联系处(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使用教材内容的思维训练的联系;针对教材主题内容的联系);三是挖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关联处(数学知识生活化、习作创作生活化);四是关注不同学科教学内容渗透处,系统内各要素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使系统发挥出更大的功能;五是教材内容与校内主题教育活动结合之处。

第三,各学科教学渗透责任教育的方法:一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责任感(创设情境,激发倾听兴趣;观看动画情景,激发识字兴趣;交流中共创情境,激发成功感;创造平等和谐的情景,让学生有交流表达的欲望)二是挖掘教材因素,补充课外素材,开发责任教育资源;三是留心生活、联系生活,增加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责任体验;四是端正学习态度,巩固学习责任感;五是评价中强调责任精神的培养;六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使用网络工具的责任能力。

第四,各学科渗透责任教育的评价策略:学校自主研制与尝试使用了“学科渗透责任教育观课、议课表”学科教学整合责任情况分析表。针对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整合责任教育的情意和知能情况,力求通过教学内容、途径与方法、评价用于这三个维度来评价实施情况。

整个活动流程是:授课教师进行教学,观课者对教师、学生情况做好记录;授课结束后,授课教师说课自我剖析;所有参加活动人员便可以各种形式交流、分析“学科教学渗透责任教育”情况;由专家或领导总体点评;授课教师再次反思,优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