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自我分析总结

大学生自我分析总结

时间:2023-02-04 07:53: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自我分析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自我分析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大学体育;拓展训练;体育教学

随着大学教育教学深入改革,大学教学活动发生不同变化。大学体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在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锻炼、塑造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大学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旨在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尽快融入社会。笔者作为一名大学体育教师,认为应高度重视拓展训练,将拓展训练引入大学体育教学,实施开放性大学体育教学政策,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体育教学。

1.大学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作用

大学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大学生自我升华和完善,具体表现为:第一,拓展训练能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在大学生拓展训练体育教学中,以语言或非语言形式开展,让大学生入情入境,彼此感知对方意图,在体验过程中获得团队协作感悟,感受团队之间的帮助和信任,共同分享和分担;第二,拓展训练能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大学生拓展训练体育教学中,大学生需要在设定的训练情境下,克服困难、突破自我,积极调整心态,挑战拓展训练项目,沉着冷静面对训练,迎面困难并解决问题;第三,拓展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在大学生拓展训练体育教学中,整合现有体育教学条件,设计丰富拓展训练项目,借助情境教学手段,培养大学生训练适应力,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2.大学体育引入拓展训练实践分析

2.1制定大学体育拓展训练大纲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项目,首要任务就是制定大学体育拓展训练教学大纲,其中包括大学体育拓展训练项目介绍、拓展训练项目性质、拓展训练目的、拓展训练内容、拓展训练考核评价等内容。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拓展训练介绍、目的和内容,笔者认为拓展训练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特定情境,让大学生体验后,获得感知和感悟,得出拓展训练项目理念,不断反思和共享后,获得体育知识,进而改变大学生行为,实现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提升。拓展训练目的主要是为了:第一,贯彻现代教育方针,实施大学体育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第二,帮助大学生了解体育原理和科学理论,指导大学生健康锻炼身体,实现锻炼身体目的;第三,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拓展训练,让大学生自我锻炼、自我体验、自我享受、自我感悟,获得体育知识;第四,培养大学生沉着冷静优秀品质,增强大学生体育运动系统,提高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2体育教师拓展训练指导方式

大学体育教师拓展训练指导方式主要采取体验、感受、分享和总结。其中,体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拓展训练,通过自我完成项目实现拓展训练,获得拓展训练体验,激发大学生潜能;感受是指大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拓展训练,获得直接、真实感受,结合大学生内心感悟,自我加工和分析感受,进而增强大学生对体育自我认识;分享是指大学生在拓展训练参与中,自我体验和自我感受,体育教师指导引导下,大学生实现相互交流,分享体验经验和教训,获得大学生个人收获和集体收获;总结是指在大学体育教师指导下,大学生对拓展训练结果进行整合和总结,不断加强自我认知,实现体育认识理性升华,实现大学生自我完善。

2.3拓展训练计划实施的资源

大学体育引入拓展训练,在实施时需要具备必需的人力资源、场地资源和财力资源支撑。其中,人力资源是有效实施拓展训练的保障条件,大学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我,满足体育拓展训练和大学生素质教育要求,成为拓展训练主力军;场地资源是拓展训练实施的物力保障,包括大学体育场地、设施、器械等,结合不同的拓展训练项目,选择不同的设施设备,建设多样化丰富场地资源;财力资源,大学体育拓展训练应在有效资金范围内,最大化整合现有资源,发挥拓展训练功效,促进拓展训练顺利开展。

2.4拓展训练体育教学注意事项

大学体育引入拓展训练需要满足素质教育要求,加强拓展训练宣传工作,强化拓展训练安全意识。其中,拓展训练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集体荣誉观、团队精神,锻炼大学生坚强意志,增强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力,助推大学生素质提高,对素质教育发展有积极作用;加强拓展训练宣传工作,大学给予体育拓展训练人力资源、场地资源、财力资源支持和保障,为大学生设立拓展训练交流平台,增强大学生对拓展训练的了解,丰富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整合大学体育教学资源;强化拓展训练安全意识,体育拓展训练受项目内容和场地因素影响,可能存在一定风险性,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定科学措施有效防范拓展训练风险,明确拓展训练安全操作程序,有效监督拓展训练过程,确保拓展训练安全实施。

参考文献:

[1]王霏.大学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重要性分析[J].现代交际,2015,11:244.

第2篇

>> 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 学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分析和对策研究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支持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议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帮扶机制研究 当前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特征与帮扶指导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建议 浅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分析与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各类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剖析及对策研究 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援助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对策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邱钰文 袁爱军")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包括政府、高校在内的国家各级部门和组织都在积极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本文基于心理学ABC理论,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辅导工作实践,总结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特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努力调整其认知方式,帮助其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困难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129-03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不具备合理就业观、心理素质较差等内部因素,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家庭等外部因素,导致在求职阶段屡遭“碰壁”或者个人违约拒签事件频发的学生群体。该大学生群体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各种不良情绪和心理特征,对其采取干预措施、开展帮扶工作,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思想帮扶工作的着力点

思想教育工作的重心不仅要放在分析就业困难的外部成因上,更要放在解决学生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和情绪问题上,充分认识到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的首要任务是释放或者缓解其不合理情绪,缓解其思想压力,进而减少就业压力过大而导致的校园不稳定因素,即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心理干预机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辅导。

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不断培养其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帮助其理智认清个人素质能力与社会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只有认真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才能真正起到稳定作用和实际效果。

二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存在的典型思想特点

在毕业生求职之际,为了解毕业生思想动态和求职困难,帮助其解决思想上和现实中的问题,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女大学生、多次违约拒签学生三个群体为重点对象,通过座谈会、“一对一”职业规划指导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多数人具备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特征。

1.自我评价低

一部分学生消极看待就业,将就业形势估计得较为悲观,将不利因素盲目放大,勇气不足、瞻前顾后,缺少主动争取的意识。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带有自卑胆怯的性格,面试过程中不敢正视考官,惧怕公开场合说话,不擅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通常,以上特点在农村大学生、女大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高。

2.过度焦虑

焦虑主要表现为学生长期担心、心烦气躁、心神不宁、思想压力大、睡眠不好等,严重的甚至对就业表现出恐惧心理。这种情绪的出现主要源于大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就业形势,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找工作等。焦虑的出现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适当的焦虑可以让大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就业,促使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但是过度焦虑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以及就业的热情和积极性,逐渐由积极关注转为消极逃避。

3.盲从

由于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在就业的选择上,多数大学生都存在从众心理,如选择大家都看好的热门职业,就业地区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城市,扎堆考研、考公务员等,没有考虑自身定位和发展要求,把别人的就业选择当作了自己的参考标准,不顾实际情况随大流。在学习成绩优异、素质能力相对突出的毕业生身

上,这类特点出现比例较高,其后果通常是毕业生的多次违约拒签,浪费了一次次的面试签约机会,影响了学校和学生本人的信誉。

4.过分自信

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评价较高,脱离现实,心态上自高、自傲,盛气凌人。该特点多数出现在城市大学生身上,他们对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要求较高,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高不成低不就。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当这类学生遇到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极大落差和剧烈矛盾后,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就业心态引导,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卑。

三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想帮扶对策

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开展旨在帮助就业困难学生转变认知方式的帮扶工作,要重点做好“五个引导”。

1.引导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合理自我评价,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

很大一部分就业困难学生的问题往往不在于“能否找到工作”,而在于过分期待找到“好的工作”,希望有良好的工作地点和环境、不算低的薪酬待遇、职位要有发展潜力等。当经历过多次的失败和淘汰后,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无情的打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有一部分重要的内容是“人职匹配”,解决的就是上述问题,合理的自我评估、职业评估,才能使自我评估与职业评估相匹配,才能真正确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帮助学生积极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悦纳自我、理性评价自我,同时帮助其正确、理性、充分地认识国家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行业、准就业单位的发展结合起来,树立与个人能力及各方面条件相匹配的职业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个人理想,切实解决就业困难。

2.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理性面对困境,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在日常的就业指导中,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挖掘自身优势,调整就业心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胜不骄败不馁。首先,利用就业指导课、班会、座谈会、“一对一”个案咨询等机会,通过就业困境预演的方式,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就业困难和心理压力,在克服困难、经受考验、转变心态、战胜自我的过程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耐挫力。其次,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学会辩证地看待挫折,以乐观、积极地态度接受生活的磨砺。最后,注重培养学生勇敢自信、遇事镇定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情绪,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敢于自我推荐,能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求职,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

3.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科学规划求职行动,认真总结求职经验,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有一部分学生求职行动缺少目标性、规划性,比如只准备一份简历,不管什么单位都投,双选会上随大流,哪人多去哪等。首先,要指导这类学生结合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知识,在求职行动实施之前,按照已有的规划和实际情况,制订出不同层次的求职目标和近期、远期求职规划,然后有针对性地投放简历和参加招聘会,避免盲目。其次,通过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求职面试、成功案例交流会等途径,教会学生科学制作简历,书写求职自荐材料,掌握面试礼仪技巧,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自信。最后,指导学生在面试后,不论成功与否都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及时修改简历资料,扬长避短,提高简历命中率,理性反思面试中问答的技巧,进一步思考如何让自己适时地脱颖而出。

4.引导就业困难学生主动寻找就业机会,避免“坐等靠”

在就业困难学生中还存在着“坐等靠”的依赖心理,只知道查询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信息,只参加到校招聘单位的宣讲和面试,实在找不到工作等着学校、家庭、社会提供解决办法。首先,要帮助这类学生养成主动积极、自信勇敢的精神品质,如主动在各大招聘网站投递简历,参加同地区高校、社会相关部门组织的招聘会,主动与就业单位取得联系,主动投递感谢信等。同时,努力争取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就业资助,免除其后顾之忧,鼓励他们走出去,不让他们因为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更不能因为经济困难找不到工作。最后,建立学生详细信息数据库,建立便捷高效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帮助他们抓住有利机遇,增长自身的求职经验。特别是那些离校后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向他们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鼓励他们多尝试。

5.引导就业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国家、省级相关单位的促进就业政策,如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将

相关政策解读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放弃陈旧的就业观念,如国企事业单位才最稳定、找到工作就不再变动、为了逃避就业选择继续深造等,放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努力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让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发展的潮流中。此外,要指导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没有工作经验,并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在哪里,要通过工作的磨炼才能树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才能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择业,过早为自己定型定性,没有实际意义。

第3篇

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就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探讨,文中首先就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对当前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就如何更好的促进相关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为他人提供些许借鉴之处。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对策

0 前言

一个人若想在自己的职场生涯中物尽其用,实现自身潜能的最大化发挥,就必须有一个完备的自我成长计划,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这一计划的核心之一。每一个人其职场生涯的起始并非是其第一次就业算起,而应始于其自身心智成熟之时,也就是指每个人的大学时期。可以说良好的就业前准备是一个人能否获得良好职业生涯开端的必要保障。现阶段我国尚处于社会改革的转型阶段,职场竞争尤为激烈,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必将会长期维持,广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重。为更好的帮助大学毕业生完成自己的初次就业,各大院校极为必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广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提供帮助。

1 当前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自我评价不足

自我评价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初始阶段,能否对自己开展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是一个学生能否制定科学全面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所在和必要前提。但在实际的实行中,大部分学生仅仅是根据简单的自我个性及兴趣的分析进行自我评价,这种评价往往主观性较强,并未对自身的气质、能力、情感、意志、价值取向及适应性等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而这些要素则对职业生涯的制定有着显著影响。此外,大学生总会通过与他人的对比进行自我评价,这往往会使其产生片面化的认识,要不过于自负、要不过于自卑。这也使得其在职业生涯的规划中出现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之举或过于自卑而不敢勇于挑战,难以把握眼前的机会。

1.2 对各个行业缺少了解

当前我国大学的职业规划教育建设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严重滞后,学校很少对学生进行不同职业的详细介绍,很多学生都是不断的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同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对社会中各行各业缺乏必要了解。

1.3 职业目标模糊

大多数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使得自己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缺少动力。许多学生从众心理作祟,盲目追随大流,看到他人去考各种证书,自己为了满足虚荣心也盲目的参与其中,而忽视了自己的兴趣、性格及未来规划等,从而为自己的长久发展造成了极大阻碍。

1.4 自身能力不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对学生成长极为重要的因素已逐渐在各大高校普及开来,但各个学校在实际的实施中缺未能建立科学健全、切实有效的工作运行体系,大多数学生均不具备自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的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规划,但要不没有具体可行的详细执行步骤;要不好高骛远,目标制定不合理;亦或受外界其他因素干扰,而未能顺利执行计划,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应有的作用难以发挥。

2 促进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2.1 用科学的手段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

为保证学生可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晰的了解,各大院校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前利用各种科学、有效的先进评测手段对自己进行全面检测,诸如朗途职业规划测评、朗途职业规划测评、MBTI 测试、霍兰德职业性向测试、职业锚测试等众多手段,通过这些测试,学生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自我认知,实现自我职业潜力的全面挖掘,进而为自己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提供保障,使自己确立明确的就业目标。

2.2 学校大力开展就业知识讲座

根据上述的研究分析,我国大学生对于社会上各行各业严重缺乏了解。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很少有机会与社会接触,不能成分掌握各行各业,当面对就业时,就无从下手。作为学校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就业规划知识。面对现在这种情况,学校领导应该重视起来,组织学生参加就业知识讲座,多了解一下社会上的各行各业。

2.3 择优选择职业目标

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就是职业目标。职业目标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就要求我这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把握重点,只要确立好目标,才能有动力为之努力。任何一个目标都一定会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制约。

2.4 加强自身能力培养

大学生自身所拥有的能力是其能否有效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关键所在,而大学作为青少年进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四年的大好时光,对自身的能力进行全面培养与提高,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点做起。

(1)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鉴于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和多样性,现代企业在招聘中愈发青睐有着蛛网式知识结构的综合型人才。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在校的时光以专业知识的学习委核心做到精通熟练,同时还应对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从而使两者构成如同蛛网般的知识网络,做到专博相济、一专多通,从而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2)增强基础能力的锻炼。能力是指人们顺利达成某一任务所要拥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学生应依据自身的爱好及未来职业规划目标,对学校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确保自身基本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3 总结

职业生涯规划现已成为我国各大院校培养当前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执行中,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仍有着很多不足之处,使得应用效果欠佳,极大地阻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只有认真总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行针对性的改善,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邱颖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05:18-19

[2]赵戊辰.浅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职业时空,2010.09:89-90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不断加剧,促使高校将学生管理教育由他律转向自律,走大学生自我管理与学校管理相结合的道路,重视并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含义

大学生自我管理有两个含义:一是学生群体的自我管理。意指大学生在正式群体(如班集体、团组织、学生会等)和非正式群体(如社团、协会等)中发挥学生骨干的领导作用和协调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群体的积极因素,使群体功能得到正常发挥,群体目的得以实现,群体成员得到发展[1]。二是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意指学生对自我思想言语、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管理,提高自身能力、不断完善自我。总之,大学生自我管理是“以学生为本”,在学校制定的基本方针政策引导下,对学生大胆放手,给他们留出自我l展空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管理者转化为主动执行管理者。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缺失之处

1.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淡薄

90后大学生多数在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的环境中成长。家庭教育中,他们备受父母呵护与全权代劳,结果导致自身依赖性强,做事缺乏主动性,总寄希望于别人的帮助。学校教育中,以服从教育为主,缺乏独立人格教育;重视文化教育,轻视综合素质教育;注重智力开发,缺乏情感教育,使学生难以得到完善的素质教育[2]。这些传统教育理念与形式都不利于学生萌发自我管理意识,令许多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无法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

2.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

(1)学习自主能力有限。学习自主是大学生最基本的自我管理需要,但部分人的学习自主能力弱。有些学生缺少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不知道应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一些学生不擅长根据课程特点探索相应的学习方法,又羞于请教老师,也难以吸纳其他同学好的学习经验;另外有些学生无良好学习习惯,若没有学校的约束,经常不上晚自习。

(2)生活自理能力不足。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在健康、情绪、时间、金钱等方面的自我管理都有待提高。有些学生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熬夜、抽烟、饮酒、除学校开设的体育课外,业余时间基本不进行体育锻炼;还有些学生情绪控制力较弱,容易出现低落、焦虑、紧张感,遇到压力和困难时难以自我调节情绪;有些学生消费盲目且不理性,金钱多数用于交际、娱乐,每月都会经济超支。

三、改进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措施

1.树立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1)转变高校管理理念。转变高校管理理念是树立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前提。高校应将学生管理的核心从“管”转为“理”,消弱“管”的强制性,增强“理”的引导性,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邀请、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采用“宏观集权、微观放权”的管理手段,对涉及学校稳定、学生安全、学习纪律等大方面要严格执行制度,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地点、学习时间等个体行为则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管,充分调动他们自我管理的主动性[3]。

(2)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是树立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基础。对刚入校的大学生应进行校规校纪教育,强化个人纪律观念,让学生了解学校设立的各类奖惩制度,激励他们努力争优的决心;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应与时俱进,老师通过分析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开展国情、信念、理想等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可开设心理学、管理学等选修课,指导学生调适心理,使其逐步形成健康的自我管理意识,认识到自我管理是大学生能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加强校风建设。加强校风建设是树立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保障。良好的校风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矫正和行为指导,校风建设离不开老师和学生两大校园主体。首先,教师应精于教学,辅导员应作风严谨,需以身作则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走进学生心灵,得到学生尊重,以正能量吸引学生效仿。其次,要从小处着手,营造良好舍风、班风。如果身边同学都积极上进,那么相对落后的学生肯定会受到感染、奋起直追,从而自觉形成自我管理意识。

2.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1)建立与健全大学生组织机构。学生会、学生社团、党团支部等是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组织,为锻炼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4]。首先,学校应将品学兼优、有能力且有服务意识的学生选担任学生干部。其次,要加强对学生党员、干部的培训,制定奖惩制度,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发挥其骨干作用。

(2)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校应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校内资源,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锻炼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对活动的具体组织,学校只需给予前期指导、中期监督、后期总结教育。通过集体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设计、组织、协调及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从全局考虑问题,提升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自强、自立、自信的心理品质。

(3)推行大学生辅助管理制度。①学长帮带制。学校可安排一些成绩优秀、品德出众、心理健康的高年级学生帮带部分新生,落实学生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龄人相对最容易彼此理解及沟通,学长们充分运用自己大学中总结的经验,为学弟学妹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规划生活、树立目标。随着新生个体的进步及自我管理意识的逐步形成,学长们就可退出帮带。②学生助理制。学校可在多个部门设立学生助理岗位,如“辅导员助理”、“就业办助理”等。这些助理岗位都应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健全的管理规范,在完善和补充学校管理的同时,使学生在助理岗位中强化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的能力。③舍长负责制。宿舍是学生集中生活的场所,传统班级概念的淡化促使高校将宿舍管理作为学生管理的基础。舍长是学生的基层管理者,应帮助引导舍员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及生活环境。从宿舍这个学校最小的单位抓起,激励学生不断自我完善。

(4)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接触社会的第一步。能让他们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意识到自己的欠缺之处,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教育,进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应在抓好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校内勤工助学,校外社会服务及职场见习等各类兼职工作。

四、结语

大学生自我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弥补校内教师管理资源的不足,还可以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他们成长与成才。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自主、生活自理、事务自治、行为自律、情绪自控的意识和能力,将学校管理与大学生自我管理进行良好结合,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统全.强化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的策略分析[J].决策探索,2016(04).

[2]占茂华.新形势下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探析[J].学术探索,2015(07).

[3]高小阳.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意义及对策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7).

[4]肖t.新形势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2016(07).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策略 一般自我效能感 学业成绩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16-02

一、问题提出

学习策略是紧密监视与调控学习活动的多水平、多层次、动态的一套操作系统,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针对一定的学习任务,依据学习的一般规则,主动地对学习的程序、工具及方法进行有效的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操作对策系统。[1]研究发现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运用与学业成就存在正相关[2]、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显著的回归效应[3]等。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Schwarzer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或面临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4]研究证实自我效能、归因与学业成就之间有密切相关,自我效能是一个对学业成绩的良好预测指标[5];较低水平的自我效能与高的考试焦虑水平及大多数学生的成绩下降之间有显著相关[6]等。国内外学者在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及学业成绩的相互关系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这对揭示学习的本质、探讨学习的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该领域针对中、小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多,针对大学生的研究较少;关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较多,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较少。因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探索大学生的学习策略、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学业成绩的现状及其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为调查地点,随机选取35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304份,其中男生130人,女生174人;理科专业学生117人,文科专业学生101人,工科专业学生86人;大一学生25人,大二学生73人,大三学生129人,大四学生77人;汉族学生239人,蒙古族学生53人,其他民族学生12人。

(二)研究工具

1.研究采用钜妆嘀频摹洞笱生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调查量表》,该量表共有49题,包括四个分量表,分别测量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采用李克特五点记分法。本研究在正式施测时测得的总量表以及各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均大于0.70。

2.采用Schwarzer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简称GSES),该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计分。

3.采用自我知觉的学业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形式。自我知觉的学业成绩采用的问题是:“如果让你的专业课老师分别用优秀、良好、中等和差四个等级对你进入大学以来的专业成绩进行评价,你认为你的总体专业成绩如何?”国外已有研究发现这种评定方法是对真实成绩的可靠测量。[7]自我知觉的学业成绩评分时,以选择“优秀”或“良好”作为高学业成绩,选择“差”作为低学业成绩组。

(三)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并将有效问卷的数据录入计算机。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学习策略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水平

通过统计分析可知,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均分为3到3.5之间,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均分为3.15。大学生对各种策略的使用都处于中等水平,即处于“有时这样或有时不这样”与“经常这样或多数情况如此”之间。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也处于中等水平,即“基本正确”与“多数正确”之间。

(二)不同性别、民族、年级、学科的大学生在学习策略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分析

分别以学生的性别、民族、年级、学科为自变量,学习策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由研究结果可知:(1)学习策略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其中的资源管理策略的性别差异显著,F(1,302)=4.029,P

(三)高、低学业成绩的大学生在学习策略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分析

以大学生的高、低学业成绩为自变量,学习策略使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学业成绩组与低学业成绩组的学习策略差异极其显著,F(1,214)=15.479,P

(四)高、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在其学习策略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中将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列,规定前27%为高一般自我效能感、后27%为低一般自我效能感。以高、低一般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对被试大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学习策略的各维度上均有极显著差异,即在元认知策略上F(1,214)=44.851,P

(五)学习策略、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学习策略的四个维度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

(六)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

以学习策略为自变量,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因变量,进行Enter回归分析,得出解释系数为0.141,并达到显著水平(P

四、分析讨论

(一)不同性别、民族、年级、学科的大学生在学习策略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女生更倾向于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来促进自己的学习,如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寻找适合的学习环境,向教师和同学寻求帮助等等,男女大学生在资源管理策略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社会对女性的要求逐渐增高,父母也更加注重培养女孩,女孩被赋予比以往更多的责任和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潜在地影响女性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水平,造成男女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显著差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蒙古族学生从小就与汉族学生一起上课,接受同样的教育方式,因此,在学习策略及其各维度上,汉族大学生的得分与蒙古族大学生没有太大差异。

从大一到大四,学习策略没有显著差异。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大学期间,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授专业课的知识,不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和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加上学生自身也不注重总结经验,导致学生一直延续着原先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大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对大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也无显著差异。这种现象也许与大学生不具备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方式方法,没有形成积极、合理正确的归因方式;学校没有制定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的相关培养计划;教师不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等。因此,学校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显得尤为必要。

调查结果表明,文科大学生、理科大学生与工科大学生在各种学习策略的使用水平上差异不大。这也许是由于长期以来学生普遍接受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养成依赖教师讲授、懒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导致大学生缺乏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较少使用各种学习策略的状况。另外,这也可能与教师的授课方式差别不大有关,未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忽视引导学生灵活使用各种学习策略。

(二)高、低学业成绩的大学生在学习策略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分析

调查表明,高学业成绩者对学习策略的使用优于低学业成绩者。学习成绩优秀者更善于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更能有效地监视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能更好地使用加工信息的方法与技术,能够积极地培养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调节情绪,管理可使用的学习资源等。高、低一般自我效能感学生的学业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大学生应对不同环境能力的高低,对自我的肯定,并不总是表现在学业成绩上。

(三)高、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在其学习策略上的差异分析

高、低一般自我效能感学生与学习策略的使用具有极显著性的差异,说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响学习策略的使用,高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具有促进作用。

(四)学习策略、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分析

研究表明,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策略存在显著相关。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往往不主动尝试新的学习策略或技巧;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善于尝试新的学习方法,管控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总分及学习策略的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的四个维度都与大学生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通过回归分析可知,学习策略对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预测作用,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预测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这也许是因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或面临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所以作为单一变量并不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学业成绩。

五、研究结论

(1)男、女大学生在学习策略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资源管理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于女生。汉族大学生的学习策略的使用优于蒙古族学生。(2)高学业成绩大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显著高于低学业成绩的大学生。但高、低学业成绩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高一般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对学习策略使用显著高于低一般自我效能感大学生。(3)学习策略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具有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吕伦国,张维忠等.关于学习策略的思考[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01):114-117.

[2]周国韬,张林,付桂芳.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运用与学业成就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1,24(05):612-613,619.

[3]胡桂英,许百华.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的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30(04):478-480.

[4]孔祥军等.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防御方式及其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01):111-112.

[5]Schunk DH.Goal and self-evaluative influences during children’s cognitive skill learning.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1996(33):359.

第6篇

【关键词】诊所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教学方式

一、“诊所式”教学方式的内涵

“诊所式”教育最初灵感来自医学院学生须有临床实习的教学环节。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首先在法学教育中进行了试验,让学生到“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真实案件,并亲自参加诉讼等方式认识和学习法律,同时为委托人提供法律咨询。以“诊断”真实案件中的法律问题,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法律服务,这就是“法律诊所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通过学生参与实际案例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加深学生对法律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重视培养适应未来生活、学习与从事实际工作的素质与能力。开展诊所法律教育的目的是:第一,职业职位的理论实践对接的在认识;第二,职业技能训练;第三,职业道德训练”。诊所式教学的特点:(1)教学内容上以真实的背景材料为基础,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够深切的体会到法律工作者的社会角色,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互动为主基调,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3)教学效果的丰富性;诊所式教育采用多种教学法让学生体验多样性的角色,获得多方面的收获,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种教学目的和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宗旨是一致的。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真谛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大学生未来规划和职场教育,指引大学生在对成长历史基础上,根据目前资源条件和将来可能路径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测定的基础上,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开发和获得与职业相关因素而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和工作计划,并按照一定时间、顺序、方向的合理安排,进行的一系列有机联系、切实可行的全方位的教存过程。概括而言是指针对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有计划的进行的旨在实现大学生可持续职业发展的全方位的教育活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依据一套系统的教育计划,通过专业人员的引导和协助,把大学生求职这一特定阶段的任务放到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背景中加以探讨,帮助学生进行深度的自我探索和职业定位,提升就业能力,促使其尽早制定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三、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诊所式”教育模式的对策

“诊所式”教育模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主动和批判地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参与教学的老师。特别是中国从事诊所教育的教师还面临着学习批判地对待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的严峻考验。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课程引入诊所式教育模式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针对遇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也是我们必须做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实施诊所式教育模式还是新的尝试,为了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转变观念,树立诊所式互动和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一些学校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还有很多已经结合本校实际成立了各种专门的部门和机构。如,浙江师范大学成立的学生事务与职业发展中心,专门服务和接受学生们的咨询等工作,并且此中心有单独的工作地方和配备了如拥有全球职业规划师等高层次的老师。但是要将互动,学生为主,诊断式等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切底改变目前种种不对直观念。

第二,转变角色,重新认识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合作教育是崭新的教学理论,它把师生关系问题提高到教育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提出了一套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重视人道主义、创造性、个性民主化、学生的主体精神等方面体现了时代精神。我们要用“老师也是学生”、“学生也是老师”的理念去除传统教学情境中教师的中心位置,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化身,扫除教学教师的“权威”。在教学情境中,“诊所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渗透在诊所教学的始终”。

第三,转变定位,重新定义职业发展中心的职责。诊所式教育是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以学生的视角参与解决和分析,从中自身更加认清自己和定位。所以中心的职责是给予参与的同学一个分析、总结、反思和最终提高自我的“锻炼场地”,而不是听从老师权威的地方,参与的老师以解答学生自我不能够认识但是在辅导老师的创设问题的前提下,能够自我解决的定位。所以更是一种“教练技术”的运用为主,所以辅导老师更多的是“教练角色”。

第四,重视评价和反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在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大体的分类,同时,要对每一类进行分类指导,结合已经毕业学生的真实案例进行现场分析,要求学生们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及时反馈给相关老师。并对学生们的反馈进行分析和确认。以求学生的职业目标、路径和策略等尽可能想的“完美”。

第五,案例精选与运用。诊所式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真是案例为基础,检验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诊所教学也要从这一基点出发,收集已经毕业学生的成长史和社会上一些典型案例。一定要对案例精选并且一定区分可复制与不可复制的地方。

以上更多的是谈到了一些“软件”方面应该做到的,其实硬件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采用小班授课和良好的诊所“场地”等。当然,要想真正的把“诊所式”教学理念运用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学上,不仅仅要从理念和硬件上,更重要的要从不断的实践中进行总结和反思。

参考文献

1 王立民,牟逍媴,诊所法律教育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41

第7篇

 

成就动机,指推动个体为达成某种愿望而付之行动的内部动因,亦指一个人对自己认为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事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某种标准的内在推动力量,这种成就动机对个体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1]一项研究表明,在高校中近半数的学生仅具有中、低水平的成就动机,消极成就动机的人数则高达35%,[2]这种现状是极为堪忧的。心理调控能力是决定成就动机的关键因素,而正念训练近年来正在被广泛的运用在心理调控的研究之中。

 

正念,指个体有意识地把注意维持在当前内在或外部体验之上,并对其不做任何判断的一种自我调节方法。[3]正念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个体的注意品质,缓解紧张压力所引起的负性情绪,提升感知觉和记忆力水平[4],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非常切实有效的技术手段。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旨在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正念与成就动机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以及健康心理的发展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正念和大学生成就动机。

 

调查对象为来自广州市某高校不同专业、年级的100名本科生,在学生干部中随机抽取50人,在普通学生中随机抽取50人;其中女生62人,男生38人。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1)研究工具

 

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5]五因素正念量表由Baer等人于2006年编制,后经过我国学者邓玉琴等于2009年翻译修订,其中英文重测效度为0.831,各维度重测信度为0.835~0.857。[6]该量表共有39个项目,包括观察、描述、对内在经验的非评判性、对内在经验的非反应性、觉知的行动5个维度。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正念水平越高。

 

成就动机量表(AMS)。由挪威奥斯陆大学Gjesme和Nygard R于1970年编制,后由我国学者叶仁敏等于1988年修订而成。[7]量表共30道题,包括追求成功的动机(M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af)两个维度,量表采用4级评分制,得分越高,表明这类动机越强。

 

(2)调查过程

 

通过各专业辅导员老师联系调查对象,在征得本人同意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召集所有调查对象统一填写问卷,并当天回收问卷。填写问卷过程中,由研究者统一说明调查的目的、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对问卷内容进行解释与说明,尽量使所有调查对象对所有题目可以达到一致的理解。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100%。

 

1.2.2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利用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大学生正念与成就动机的相关数据,并用Pearson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大学生正念水平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系数,进一步分析二者的相关关系。

 

2 研究结果

 

2.1大学生正念水平与成就动机基本情况

 

将回收的100份问卷按调查对象的职务、性别分类,以此了解其中是否存在差异。

 

由表1可以看出,干部学生与普通学生、男生与女生之间在正念与成就动机水平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职务上看,干部学生在正念与成就动机水平上都是高于普通同学的,其中干部学生的成就动机(0.37),高于大学生成就动机均值(0.22);从性别上开看,无明显差异。

 

2.2大学生正念与成就动机之间的相关关系

 

利用皮尔森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正念与成就动机进行相关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正念与成就动机各维度之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

 

分别以成就动机各因子为因变量,正念水平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成就动机进入方程的有描述、观察和觉知的行动和对内在经验的非评判性四个维度(P≤0.05),其余维度被剔除(P≥0.05)。说明正念中的描述、观察、觉知的性、对内在经验的非评判性对成就动机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3 分析与讨论

 

3.1大学生正念水平与成就动机基本情况的分析

 

从研究结果来看,正念和成就动机与男、女性别不存在相关,这一研究结果与相关学者的研究是一致的[8];学生干部在正念水平与成就动机方面都要高于普通学生,虽然没有呈现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但其P值接近0.05,因此这一结果也是值得继续关注和研究的。

 

大学阶段的学生干部相较于普通学生而言,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对学生个人的思想与见地是有积极作用的;其次,在工作中也可以实现不断的自我总结与分析,对自我认知的提高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这可能是促成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正念水平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大学阶段的学生干部其工作性质具有任务多、内容广的特点,主要负责组织与实施各类学习与实践活动,因此对学生干部的组织、策划与协调能力具有积极的锻炼作用,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更是学生干部的基本素质。有研究显示,合作学习可以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而合作学习的过程可以满足学生交往需要,进而提高成就动机[9],这可能是促使学生干部成就动机高于普通学生的重要原因。

 

3.2大学生正念与成就动机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正念与成就动机之间显著相关,正念4个维度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Carmody等通过研究发现正念对个体的感知觉、注意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0]成就动机需要个体具有完成某种困难任务的欲望;能掌握或管理客观事物的意向;对自己完成的任务与质量具有一定要求和标准;不畏惧与他人竞争的自信,个体的这些欲望或追求都伴随着相应的行动,诸如为完成困难任务作长期不懈的努力,具有克服疲劳和厌倦的毅力等等[11]。大学阶段是学生迈入社会前最后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会遇到各类需要学生自己解决与挑战的困境,如,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困难、工作技能较弱等等问题,遇到类似问题时,学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并积极的调整自身情绪,以此来更好的适应和面对接下来的大学生生活。

 

学生干部需要兼顾学习与工作的双重压力,因而遇到个人瓶颈的机率可能会更大,但也因此他们在遇到挫折与压力时,对自身情绪的判断上具有高于普通学生的警惕感,能够较好的进行自我情绪的疏导。正念维度的“描述”指的是学生对自己内在的感受进行语言描述的能力,这对自己的内在感受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的开始,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自身对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感受时,才能较好的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保持一份理性的觉知,学生通过自我觉知将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管理中,通过这种自省的认知管理,可以较好的进行自我总结,在这种长期正向的自我总结与个人能力不断的提高中,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与自我评判机制,更加清晰自己未来进步的方向。

 

因此,这种与自我管理与监控存在密切关系的观察、描述、觉知的行动等因素能对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作出预测。

 

4 结论

 

4.1大学生正念与成就动机呈现显著正相关。

 

4.2正念的观察、描述、觉知的行动、对内在经验的非评判性四个维度可以有效地预测成就动机。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卑心理;自卑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正遭遇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例如,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约有71.3%的大学生有过自卑感,21.73%的大学生经常有自卑感,5.42%的大学生因陷于深深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这种不好的体验和感受长期积压在大学生的心理会严重影响他们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较早、也较系统地对人的自卑心理进行研究,并提出这样的观点: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随着对人的自卑心理研究的逐步深入,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自卑感: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悲观失望、惭愧、羞涩甚至畏缩不前,这是自我评价的一种重要体现。自卑感根据其所形成的不同的应激模式又可分为主体自卑感和客体自卑感。主体自卑感是由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个性特征、价值倾向、自我观念等所导致的自卑感;客体自卑感是由个体所处的客体环境如家庭状况、教育氛围等外部环境所导致的自卑感。从中,可看出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一种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大学阶段是处于青年早、中期的大学生进行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高峰期,也是个性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如果让这种不良的自卑心理在大学生心中滋生下去,会严重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而,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在阐述当前我国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行为表现与特点基础上,分析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以期为应对大学生自卑心理提供一些参考。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行为表现

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是行为的内在机制,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因此可通过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种种行为,来推知他们是否具有自卑心理及自卑心理的程度如何。许多学者都曾对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行为表现进行研究,总结徐灵芝等人的研究可发现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有如下的行为表现:

(一)行为迟滞这是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最常见的行为表现。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表现出说话犹豫,做事喜欢思前想后,缩手缩脚,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和胆识。

(二)对批评敏感,渴望别人赞扬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通常会感到自己不如他人,对此还十分确认,很怕受到别人的批评,对赞扬十分渴望。他们通常会觉得自己的一切行为都被他人默默地注视着,且认为别人关于自己的话都带有批评的性质。虽然这样,他们还是非常希望自己在学习、活动等方面有较好的表现,很渴望别人能赞扬他们。有时候为了满足被赞扬及奉承的需要,他们可以为赞扬、奉承他们的人做任何事。

(三)逃避集体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十分地低,因而他们通常选择逃避集体的方式生活着,习惯于独来独往。他们认为在集体中生活,自己会被他人瞧不起,只会遭遇他人的冷眼和批评。这样的心理预期会更加强化他们的这一行为。

(四)多防御行为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常常自惭形秽,对自己不满,不能接受自己,但又不承认这一点,通常会用较怪异的外显行为将潜意识中所暗藏的对自己的不满或自责的态度投射到他人的身上。为了维护自尊,消除心中那痛苦的感觉,他们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的防御来进行自我保护,比方说退缩反应、逃避、否定。

(五)轻视他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维持内在的平衡,消除心中那无尽的痛苦,自卑的大学生会把他人贬低;不仅如此,他们还可能过分夸大自己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这样的一系列行为无非是在寻求内在的安全感。

二、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特点

高校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城镇、有农村、有出身富裕家庭、有出身贫寒家庭。他们的生活水平、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又有所不同,因而他们的自卑心理有其自身的特点。概括方凌瑾、李玉娟和岳东清等人的研究,可发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敏感性自卑的大学生都很敏感,也很容易受伤害。这主要因为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很惧怕他人瞧不起自己。因为他们过多地关注自我,什么事都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所以他们的心理敏感度比一般人要强,常把他人无意的言行当作是对自己的轻视、侮辱、批判,甚至他人的一个眼神、一颦一笑也有可能深深地刺伤他们的心灵。

(二)泛化性一般说来,外界特定的一些事物或人会引起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的自卑感,但如果他们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之中,就很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与特定的事物或人在某些方面相关的其它事物或人也可能导致他们的自卑感。

(三)封闭性自卑的大学生时常会有孤独感的体验。由于他们自己看不起自己,就很容易产生凄冷的情感。他们把自己看得很低,对外界很敏感,害怕被他人排斥,因而他们常常把自己禁锢起来,以逃避的方式来自我防卫,极易养成孤独、自卑的封闭性格。

(四)掩蔽性马斯洛在总结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一个人的尊重需要与自卑感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有的大学生因自卑感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会更多地表现出沽名钓誉、自我夸耀,着重通过自我表现去掩蔽那种歪曲了的自卑。

(五)虚荣性自卑的大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虚荣心。被虚荣心笼罩的大学生,对外界有一种更强烈的心理期望,虽然他们好多时候在语言及一些行为上表现得很无所谓。当外界事与愿违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很不好的情绪体验,这种痛苦的体验还会加重自卑者的虚荣感。

三、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的。从判断个体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大学生自卑心理主要取决于他们的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及这三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是指因先天生长发育的不良所导致的一些生理缺陷,它是个人的内在的、客观的、长期的、稳定的诱因。比如身高,身体过胖、过瘦,五官不够端正,口吃,身体有残疾等缺陷都可能导致大学生的自卑心理。这些生理上的缺陷无形中会阻碍大学生正常的社交活动,形成他们谨小慎微、畏首畏尾的行为特点。他们因自身生理上的缺陷所形成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很可能让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游离于集体之外,对外部世界和新环境有一种不安全感,不大敢站出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会在隐隐的忧伤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二)环境因素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很大程度上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如家庭的经济条件,家庭的精神文化生活,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态度,父母所处的社会地位等。一些来自贫穷家庭的大学生在与那些来自大城市、富裕的干部或知识分子家庭的大学生比较时,会产生自愧不如、低人一等的心理;有些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因从小受父母及长辈过分宠爱、甚至溺爱,导致他们依赖性很强,进入大学后因缺乏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会产生一种很大的受挫感,这种心理上的受挫感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就很可能引发他们的自卑心理。

社会环境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如世俗偏见、重权势、重地位、用人单位的“以貌取人”及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等方面都会给大学生一种无形的压力。来自社会环境中的种种压力长期郁积在大学生的心中,如果没有得到适时的心理疏导,就会严重损伤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产生自卑心理也就很自然。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非学业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01-02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现状

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现有活动具体形式可归纳为3个方面:①常规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②专题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③学科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课堂教学以及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主题讲座、主题教育活动等所有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涵括在内。活动形式非常丰富,而且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且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推动活动的开展,打造了很多精品活动。同时,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也在进行反思,这么多活动中到底有多少能够真正起到教育大学生的作用,能够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接受教育?存在哪些不足?在反思过程中有不少研究者对现有活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总结:

1.高校乃至全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认识不深刻。至今还没把该活动真正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甚至有不少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活动会耽误学生学业。

2.现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未能完全发挥教育作用,无法吸引学生,其中不少活动是因政策而推行,在执行过程中强制参与活动,缺乏人本思想。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机制尚未完善。活动机制不完善使得活动只是作为一种暂时的手段,常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缺乏经常性和制度性,使活动流于热闹的场面,教育意义无法深入。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1)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和过程有所认识但不够重视;(2)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也不够科学。活动结束后缺乏学生的自我反思,对活动效果的评估缺乏相应的体制。

由此可见,打造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意义重大,精品活动的培育模式有待探索。在此笔者以宁波大学理学院开展的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活动为案例,对如何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进行分析。

二、宁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

非学业因素是宁波大学自2004年5月开始推行的德育评价考核体系。该评价体系用以考核学生学业外的实践和学习成果,主要由以下10项评价指标组成:政治表现、文明守纪、学习态度、社会工作、实践公益、团队精神、科研创新、文体特长、技能素质、特殊经历。1~6项指标以“优秀”、“合格”、“不合格”区分,7~10项以“有”或“无”加以区分。其程序由自评、班组评定、班主任总评组成,评定结果由学工办审核并给予公示和存档,作为本学年的学生评奖评优依据。该体系是对原有的德育评估体系的一次重大进步改革,与传统的德育考评相比,学生在评价中由被动的反应转变为积极构建,评价的指标从单一归因到多元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群体合作技能的掌握。可以说该体系在设计上是非常有创意,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很多学院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只要求结果,而忽视了考评过程,使该体系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学生受教和自我学习的目标。宁波大学理学院开展的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活动,便是针对现有非学业因素考评活动的弊端,并为达到该体系预期目标而设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通过活动,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该活动被评为宁波大学2010年度学生工作特色奖和共青团工作创新奖,受到全校表彰。并即将在全校推广。

三、从非学业因素毕业评述活动探析精品活动培育

总结和反思该非学业因素毕业评述活动,对如何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有以下启示:

1.精品活动设计的制度。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制相符,并建立长效制度。如宁波大学的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活动是以宁波大学德育评估体制而设计,作为学校教育和学生德育评估体系具体执行方案,通过各班为点,举办主题活动,并进行全院评比,评出优秀组织奖和最佳陈述奖,并通过毕业生晚会进行总结将影响推向全院乃至全校,由点及面地开展。与此同时,还可将活动成果编辑成册,将优秀学生的大学经历材料纳入新生始学教育中,从而建立起长效教育机制,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活动设计上需要与育人主题相契合,与高校德育机制相符,建立活动的长效机制。

2.精品活动设计的对象。需以学生为本。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活动通过学生自我总结、交流等过程,体现了自我教育的主动性,避免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回顾和审视大学四年非学业因素的现状,交流自己的人生感悟、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同学提供一个清楚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被人认识的机会。因此需要活动设计以学生为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精品活动设计的内容。设计内容要根据任务目标贴近学生生活。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内容上要求每位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总结非学业因素方面取得的成绩与不足、讲述属于自己的宁大故事。鼓励同学展示个性化的大学生活,展示属于自己的精彩。在陈述过程中,每位同学能够有一个自我定位,互相对比、相互学习。为迎接毕业后的挑战而努力。这也应对着精品活动需要立足于大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从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中开发有效的活动资源,如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自我探究,激发他们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

4.精品活动的设计要项目化操作。使活动以项目化运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进而扩大影响力,从而真正达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以项目模式来操作活动,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依据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目的、有计划、有主题地组织。再此基础之上形成精品活动品牌,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

通过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活动,让毕业生深刻认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给同学们展示“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做到了”,进一步在面对即将投入的求职战争中,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通过对活动成果的总结,毕业生的优秀成果可以告诉低年级的同学“大学生活我们可以做哪些”,从而使教育全方位地覆盖大学生,满足不同年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需求。在总结该活动的同时提出以上浅见。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在设计和培育过程中,需要依托高校教学和德育制度,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生活和需求,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搭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平台,在活动中尊重个性,提高参与者的主体意识,从而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和接受教育,并在活动和实践中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成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整体构建研究[J].文教资料,2007,(2).

[2]顾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第10篇

【关键词】新进员工;职业生涯; 规划; 培养;研究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规划是从“自我评估,到制定目标计划,再到实施,修改目标,再实施”这样一个动态的、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企业和个人的努力,使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渐趋一致,并使员工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企业获得长足的人力资本,以顺利实现企业目标。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无论对新进员工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意义重大。

(一) 有利于提高新进员工自我定位的准确性,不断提升自我,增强职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新进员工应准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探索出如何在企业的平台上实现自身价值的路径。并且综合内外部环境设计出合理可行的发展方向,依托企业,寻找适合自己的培养模式,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帮助新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企业根据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把培训、管理等资源与手段聚焦在所需的岗位人才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帮助人才尽快成长,从而积累充分的人才资源库,冲破企业发展与人才稀缺的瓶颈,强化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新进员工作为企业的一员,其职业生涯规划只有依托在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过企业培养模式的导向及企业发展方向的指引,才会最终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企业要使员工工作效率的最大化,一方面可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应建立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面培养、提升员工技能来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客观分析发现影响员工工作效率最大化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员工的职业爱好与身体特质,而这两个因素恰恰就是影响和决定员工职业生涯的两大因素。

因此,新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常用方式,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托和平台,而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亦要建立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之上,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XZ公司新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培养模式探索的思路

(一)重视新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公司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一,人才管理目标化。对新进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建立系统规划的工作机制,把新进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同步规划,既确定一个长期目标,又提出明确的阶段性任务,同时建立人才队伍建设责任制。

第二,培养教育系统化。根据新进大学生不同的专业、岗位、培养方向和目标,分阶段、分步骤地设计培训计划,并且把继续教育、延续教育纳入计划,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学术潜能作为重点。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什么优势就强化培训什么”的原则,精选培训教育内容,便于学以致用。

第三,岗位锻炼制度化。在新进大学生工作的前两年,让他们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磨练、锻炼和考验,使他们在实践中磨练意志、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创新锻炼的方法形式,可以采取横向交流、纵向交流、异地交流等形式构建多平台的锻炼方式,着力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二)本企业新进大学生成长实施方案

XZ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吸取相似企业的工作经验的同时也设计了一套适合本公司的基于新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新进大学生成长实施方案。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设立专门组织机构对公司新进大学生进行管理。

根据新进大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划分为不同的专业小组;各专业小组配备3~5名优秀技术(管理)人员作为专业带培老师,负责制定各专业具体带培计划,是对新进大学生进行直接培养和管理者;人力资源部负责整体方案的策划及运行控制;由公司总经理及党委书记牵头的5名高层管理人员作为领导小组的成员,主要负责总体人员培养方向的确定及提出期望目标值。

2.确定成长实施计划实施周期。

新进大学生的成长计划总体按1年考虑,实施时间为:进入第一年8月~第二年7月。

3.培养目标及设定。

培养目标由阶段目标与总体目标构成。

(1)阶段目标

大学生成长计划按季度划分,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制定具体明确的培养目标;对阶段目标尽量做到具体化和量化。各阶段目标由各专业带培小组根据总体目标加以分解制定

(2)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由领导小组及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及人力资源规划方向共同协商确定。

4.培养方式。

各小组带培老师在制定本专业带培计划时,需综合采取导师带徒(签订合同)、大学生根据年度、季度培养目标制定个人自学计划并实施、参加公司举行的综合培训班及岗位交流锻炼等,并对各种培养模式进行效果评估,做好各阶段记录。

5.保证措施。

新进大学生跟带培老师共同制定具体带培成长计划,跟带培老师签订师徒合同;根据总体目标机阶段目标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在岗位操作实习期间做好工作日记,每周递交带培老师审核,每月进行工作总结。

各专业带培老师制定专业带培计划,并根据阶段性培养目标制定阶段性计划。监督、指导所带培学生做好工作日记和总结,每周对其工作日记进行审核,每月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总结。

人力资源部定期检查各小组的计划实施情况,予以评估。每月组织带培老师交流会,让带培老师自我检查,纠正偏差。另外,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新进大学生成长座谈会”, 为新进大学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及时辅导的平台。

6.绩效考核。

(1)日清―周评价―月总结―季汇报

日清:新进大学生提出提出“日清日毕”,每日写好工作日记,交带培老师审批;

周评价:带培老师每周对所带培学生的工作日记及上周绩效情况做出书面评价;

月总结:带培老师跟新进大学生一起月初签订当月绩效协议书,月底对当月绩效进行总结评价,对业绩不佳学员及时进行绩效面谈,并做好相关记录。对于新进大学生,严格实施绩效薪酬,即当月工资=月绩效得分/100×岗位工资±奖励(考核项)

季汇报:人力资源部组织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大学生成长座谈会” 为实学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及时辅导的平台。各带培小组应组织本专业学员对本组新进学院成长计划实施情况作出总结说明,并向领导小组汇报下季度实施计划。

(2)年度综合评估

第11篇

1 引言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主流趋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实现人的自我和谐,陈德云在其著作《自我和谐》中明确表示,“只有做到自我和谐,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在家庭和事业上实现双赢”。现代社会生活压力非常大,人们在为工作、生活奋斗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心里健康问题,尤其是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其心里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心里健康与自我和谐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心里健康与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大学心里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心里素质作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在影响其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心里健康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对现实事物的理解。一般来说心里健康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也更容易在完成一件事情时获得成功,进而展示自己非凡的能力和才华,因为他们无论对学习亦或是人际交往都充满积极的正能量,无论做什么事都充满干劲,与这样的人交往会让人令人产生一种愉悦感,自然而然地收到其感染而产生积极的情绪。而那些心里处于亚健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一种心不在焉的精神状态,难以提起对生活的兴趣,也给周围的人带来负能量,久而久之愿意与其交往的人越来越少,其心里状况也更加悲观和忧郁,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心里辅导,很容易走上一条不可挽回的道路。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身心状况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对其周围的人或事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大学生心里健康与自我和谐关系的实践调查

3.1 调查问卷

对500名大学生进行了实际问卷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大学生的心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该调查自评量表是国际上通用的心里健康测试量表之一,分别从感觉、情感、思维、触觉等十个因素对大学生的心里健康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每个因素共有5个等级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说明心里健康情况越差,越需要进行心理疏导。本问卷调查共收回475份有效试卷,回收率为95%,其中男生175人,女生300人,艺术生320人,普通本科生155人。从性格上进行分析,男生普遍比女生表现活跃,女生在刻板因子以及自我不和谐评价上得分较少;从专业类别上来看,艺术性学生在自我和谐方面表现较好,而理科学比较刻板,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和教学方式的不同所决定的。

3.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直接关系:从以上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之具有直接的关系。男生与女生的调查结果与女生相比在普遍灵活性上表现要好,但是也更加刻板,这可能是由于男女双方在教育水平、家庭压力、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决定的。通常那些心理素质较好的同学,其自我和谐能力也更强一些,相应的心理健康水平越差的自我和谐能力越弱。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心理素质与自我和谐之间还有直接的关系,自我和谐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健康水平的直接表达。

间接关系: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之间存在间接的关系。男生和女生之间在自我经验不和谐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在刻板因子以及自我灵活性方面的差异不是很大。自我经验不和谐容易间接引起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如不及时调整,很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处处碰壁,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或是有的学生由于找的工作没有上升空间,看不到希望就开始盲目自卑,无法自我调节,整日生活在自我谴责中,长此以往必然使得身心健康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心理疏导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会误入歧途。

第12篇

一、主题班会案例描述

(一)班主任组织,揭示班会主题

(二)主持人开场白

(三)表演小品“我的一天”,现场表演或事先剪切成视频。展示校园情景,然后按照个人文明礼仪、校园文明礼仪、食堂文明礼仪、课堂文明礼仪几个校园情景文明礼仪进行讨论。

(四)情景文明礼仪

个人文明礼仪

1.第一小组为主,评价小品“我的一天”中涉及个人的文明礼仪现象(哪些符合文明礼仪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正确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2.班会前将校园个人文明礼仪典范制成视频,展示。

3.第一小组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查找问题,对照检查,自我整改。

4.总结班级个人文明礼仪规范:言谈礼貌、仪态举止、谈话姿势、个人及宿舍卫生习惯。

校园文明礼仪

1.第二小组为主,评价小品“我的一天”中涉及校园文明礼仪现象(哪些符合文明礼仪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正确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2.班会前将校园文明礼仪典范制成视频,展示。

3.第二小组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查找问题,对照检查,自我整改。

4.总结班级校园文明礼仪规范:同学交往的礼仪、尊师的礼仪。

食堂文明礼仪

1.第三小组为主,评价小品“我的一天”中涉及食堂文明礼仪现象(哪些符合文明礼仪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正确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2.班会前将食堂文明礼仪典范制成视频,展示。

3.第三小组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查找问题,对照检查,自我整改。

4.总结班级食堂文明礼仪规范

课堂文明礼仪

1.第四小组为主,评价小品“我的一天”中涉及食堂文明礼仪现象(哪些符合文明礼仪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正确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2.班会前将食堂文明礼仪典范制成视频,展示。

3.第四小组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查找问题,对照检查,自我整改。

4.总结班级课堂文明礼仪规范。

(五)主持人总结

二、案例分析

大学生学习“礼仪”,首先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

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为基础。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大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

再次,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来,不说不动就不能说某个人有没有“礼仪”,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大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所以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之一。

三、指导建议

大学生堪称“准职业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礼仪知识,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和外在的礼仪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四、资源拓展

目前,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素质修养的差异及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等因素,出现了某些大学生礼仪行为不文明的现象。学校和有关部门应齐抓共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才素质。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文明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人与社会达到高度的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大学生礼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黄菊良.大学生礼仪修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