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0 03:41: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浒传读书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舍身炸暗堡,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在语文学习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阅读的功利性日趋加大,因而课外阅读因为教学实际利益的得失而冷淡,再加上多元化时代里影、视、歌的繁荣,文本阅读(尤其名著阅读)无疑面临多方面挑战。对于好奇心强、持久性差的中学生来说,课外阅读的开展和维持更难。有学者指出,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课外书籍阅读量少,缺乏老师和家长的指导,随意性很大等问题。课外阅读对语文教育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体上看我认为有三点原因:1.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多年以来的应试教育,使中学生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2.流行文化的冲击。青少年思维活跃、接受力强,因而对流行文化具有相当的认同力和接受性,成为最热衷流行文化的人群。3.高耗低效。许多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是一种无目的的消遣性阅读,常常是读过就算,没有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解读、感悟。
二、加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一)转变传统的观念,提高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解决中学生课外阅读量的缺乏
(二)推荐好阅读书目,明确阅读量,选取经典文学著作
1.推荐好阅读书目。如《西游记》《水浒传》等。
2.明确阅读量。如果课外阅读的量过大,成为学生的负担,就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阅读量不足,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计划每天阅读15分钟,那么每月可以阅读半本书,一年可以阅读5本书,这样的话才能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选取经典文学著作。配合课文介绍书籍,学习节选介绍全文,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介绍《水浒传》,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介绍《骆驼祥子》等等。
4.补充介绍现当代中外名篇
5.结合时尚介绍课外读物,增强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免疫力”,体会文本阅读的妙处。同时还可以介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刊物,如《读者》《中国青年报》等。
(三)结合多种阅读方法,加以指导
1.将粗读和精读结合使用。(1)标注式。在读的基础上,碰到有不理解或自己特别欣赏的地方,及时在文本中画出。(2)笔记式。我们要养成边读、边想、边记的习惯,持之以恒,必将受益非浅。读书笔记是阅读的重要辅助手段,。(3)评点式。评点阅读对提高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大有好处。不同的阅读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法,一个好的读者,无不喜欢读书,这种人读书的速度由他所读的内容而定,粗读和精读不失时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2.循序渐进,细读深思,发展阅读能力。(1)中学生课外阅读是为了进一步拓展视野,发展思维能力,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可采用分层次阅读由浅入深,进行指导,譬如对于初中生可推荐《水浒传》《童年》等趣味性较浓,浅显易懂的作品。另外,针对各年级之间的差异,也可由易而难推荐作品。(2)其次,阅读中又需要熟读深思,这是阅读过程的深化。
3.审视眼光,化读为写,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师指导课外阅读应注意的问题
1.课外阅读的独立自主性要求教师必须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来指导课外阅读,其阅读形式也主要以个体自主阅读为主。既要防止完全不管的完全自由式阅读,也不能是强制命令式阅读。开辟阅读课。
2.信息时代网络和多媒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3.课外阅读也促使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应灵活多样,并针对不同学生予于指导
最近一段时间,就中学生古典文学的阅读状况,本人对我校高中一、二年级24个班级共1293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方法:书面问卷、座谈、采访、个案分析。调查结果令人吃惊,中学生对古典文学极其陌生!由此,让古典文学走进学生刻不容缓。
一、四大名著阅读状况分析
(一)名著“寂寞”
在四大名著中,对其一无所知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是:《三国演义》7.4%;《水浒传》7.4%;《西游记》7.6%;《红楼梦》竟达16.7%。
虽然大部分同学知道四大名著,但“知梗概”的远多于“知全文”:《三国演义》“知梗概”占72.9%,“知全文”19.4%;《水浒传》“知梗概”占73.1%,“知全文”19.5%;《西游记》“知梗概”占30.6%,“知全文”61.8%;《红楼梦》“知梗概”60.7%,“知全文”22.6%。
“知道四部小说”的信息来源,“听来的”和“来自影视媒介”的占了绝大部分:《三国演义》86.8%,《水浒传》84.1%,《西游记》86.7%,《红楼梦》74.8%。
不少同学阅读名著方式是“看连环画”:《三国演义》7.1%,《水浒传》7.2%,《西游记》13.3%,《红楼梦》3.4%。阅读原著的同学却少得可怜:《三国演义》13.29%,《水浒传》7.4%,《西游记》5.8%,《红楼梦》4.5%。
不知名著,已经令人遗憾;知名著却知“梗概”,就难免有些尴尬了;而 “知梗概”,却是绝大部分来自 “快餐”式的图文加工品,这就让语文教师感到无奈了。 “知识爆炸”时代,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过阅读名著夯实文化“底子”的意义,却被人们忽略了。于是,名著寂寞了!
(二)看热闹
知道四大名著的学生中,喜欢故事情节的占绝大部分:《三国演义》50.9%,《水浒传》49.7%,《西游记》67.9%,《红楼梦》38.8%。喜欢艺术技巧的很少:《三国演义》6.4%,《水浒传》5.9%,《西游记》6.3%,《红楼梦》13.9%。
这一组数据表明,高中生欣赏名著的水平仍然停留在“故事”的浅层次上。情节曲折、生动固然吸引人,但四大名著可看的东西远远不只这些!高中学生对名著的欣赏只是 “看热闹”,水准明显偏低。在这个问题上,为师者应该负很大一部分责任。毕竟,“知道名著”的学生中,喜欢名著的人数占了大多数。这是值得欣慰的“大多数”,说明名著对学生还有一定的“亲和力”。老师是否充分利用、发挥了这种“亲和力”呢?
(三)雾里看花
同学们对名著的“主要体会”是怎样的呢?体会深刻:《三国演义》18.4%,《水浒传》16.6%,《西游记》43.0%,《红楼梦》19.6%。体会一般:《三国演义》57.2%,《水浒传》61.6%,《西游记》42.4%,《红楼梦》41.4%。没有体会:《三国演义》17.5%,《水浒传》14.4%,《西游记》7.0%,《红楼梦》23.4%。
不难看出,名著在学生面前实际上是“无名”的。四大名著是古典文学的四朵奇葩,但在中学生审美世界里,只是四朵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的“无名花”!尽管有些同学也读了原著,却体会一般,甚至没有体会,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交流心得体会时吱吱唔唔,哼哼哈哈,说不出所以然来。尽管大部分中学生能列举小说中5位人物姓名,但分析人物形象,绝大多数学生不能胜任,分析的结果有的只是“贴标签”,甚至有些人物形象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
(四)“动力”不足
阅读名著是否能提高语文成绩?对这个问题,44.1%的同学说不清(认为“与成绩有关”的占24.5%,“与成绩无关”的占21.9%)。阅读名著与成绩关系真的微妙难说吗?这表明学生阅读名著的动力不足。实际上,那些语文成绩能保持稳定良好的同学大多读过原著,且都有较广泛的阅读面。应当想办法使学生阅读名著变得“有效”,增加学生阅读名著的动力。在中、高考的试卷中设置适量的名著类试题,也不失为一个较现实的办法。当然,可喜是今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中已经很好的关注这个问题,话题作文中两组人物中“曹操”“宋江”“薛宝钗”等均是四大名著中人物。这个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学无疑起推动作用。
二、古典诗歌阅读状况分析
(一)读过篇数和背诵篇数
读过篇目不少于16篇的学生为38.6%,不少于80篇的为39.9%,不少于160篇的有21.4%。能背诵篇目不少于24篇的为69.6%,不少于120篇的有25.1%,不少于240篇的仅5.3%。
【简评】仅5.3%的人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可见学生阅读量和记忆量之低。
(二)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兴趣状况:(1)喜欢39.3%;(2)不喜欢6.5%;(3)谈不上喜欢与否54.2%;对古典诗歌的体会:(1)体会深刻22.7%;(2)体会一般68.8%;(3)没有体会8.4%。
对唐诗宋词元曲的了解:(1)很熟悉8.9%;(2)了解一些79.6%;(3)不熟悉11.5%。
对李白、杜甫的了解:(1)很熟悉26.2%;(2)了解一些66.9%;(3)不熟悉6.54%。
【简评】许多同学在古典诗歌面前,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茫然不知所云,或胡乱曲解诗意……甚至有6.54%的学生连李白、杜甫都不知道。这些现象的根源,就是没有形成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得不到美感,当然就不会乐在其中了。
(三)与语文成绩关系
(1)认为与成绩有关的,占67.1%;(2)认为与成绩无关的,为9.4%;(3)请不清楚的,占23.5%。
简评:中学语文教师几乎没有不重视古典诗歌教学的,原因是中、高考那分值不低的试题。于是普遍存在只“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治标者的拿手戏就是模仿中、高考题型,编选大量标准化试题将学生捺入题海泡浸。这对于培养真正意义的审美素质毫无裨益,反而降低了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兴趣。新编高中语文课本有多个诗歌单元,我们应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品味古典诗词的能力,提升素质,才能真正应对考试。
三、问题与建议
结合座谈和访问的印象,本人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狭隘的学习功利主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习辅导书”就成了学生课外书的代名词,家长、学生、学校都不约而同地“爱”上了一本又一本的辅导资料书。不少家长推崇“非辅导不看,非习题不做,非英语不听”的三不规则。毕业班学生为攀登升学的金字塔,一头扎进题山题海,更与经典无缘。尽管高二学生大多数都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但真正读过的没有几个。为什么不读?回答很简单:“因为我们还在分数的压力下苦苦挣扎,哪里还有时间去看这些与考试无多大关系的书呢?”
(二)图视 “驱逐”文字
图视类传媒高速发展:各类影碟铺天盖地,互联网与数码影像接踵而至,再接着是摄影图片类书籍及卡通画异军突起……校园周围小书店及市区几家书店这两年最热销的是文娱和足球类画报、绘画本中外名著、卡通等等,而文学名著销量一直不太好。图视传媒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也要警惕“读图时代的阅读危机”。今天的学生大多通过影视录像了解古典名著的原因很简单:读文学作品吃力。然而学生一旦养成阅读图视作品的习惯,今后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后也很难改变。
(三)敬畏“经典”与否认“经典”
在繁重的学习负担下,长篇的语言和结构因素成了学生“亲近名著”的又一个障碍。许多学生表示,有时也翻翻名著,只觉眼花缭乱,没看出什么又放下了。一些学生说,现在大部分名著已拍成电视剧或电影,看过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有耐心再去看原著。有的学生说自己也知道母语作品重要,但不如影视、数码影像的虚拟世界吸引人。言语之间,他们对名著不敢亵慢,只是“敬而远之”。
另一方面,对名著“不喜欢”的同学也大有人在(《三国演义》6.4%,《水浒传》5.3%,《西游记》5.6%,《红楼梦》14.6%)。这些学生否认“经典”,认为名著部头巨大,情节冗长,描写拖沓,节奏缓慢,书中所写时代距今遥远,时代背景、人物关系难理解,不如读现代武侠、言情、侦探推理小说以及卡通连环画来得轻松。他们对名著了解的微乎其微,却对一个个大碗明星的生肖、爱好甚至婚变的次数能娓娓而谈,如数家珍。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应该自问:怎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殿堂,领略其中的奥妙,使他们读古典文学也会产生像读流行书、畅销书一样的审美愉悦?
(四)家庭普遍缺少浓厚的文化气氛
父母的文化层次较低,是农村家庭文化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学生档案资料统计,父母务农的占45%,职工13.3%,半农半商的11.67%,个体经营的占12.52%,其余有少量的干部、教师。父母是文盲初小、高小文化的占多数,少数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因此在营造家庭文化氛围方面几乎无能为力。多数父母虽然重视儿女的读书,但仅限于关心学习成绩,看重分数,因此反对儿女看课外书,认为这些“闲书”会影响学习,有的父母则忙于生计而放任不管。
多数学生家庭中最有文化气息的活动仅限于看电视。调查中,回答“经常看影视片”的学生占了大多数。近半数的学生是在没有任何一本课外书和报刊杂志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们从小学到高中唯一的“文学读物”就是一本语文书。
语文素质是要从小培养熏陶的,在这样缺乏文化氛围中读到高中的学生,要在高三一年中突然提高语文素质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在高中三年中要大踏步提高也是要付出相当艰辛劳动的。
课外阅读历来被不少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君不见父母谈“课外书”色变,不少班主任(非语文老师)明确规定“不准把课外书带回课室,一经发现,全部没收,还要在班上检讨……”
一个人在中学阶段没有阅读十本八本中外名著,背诵200首以上的古典诗词,那实在是整个人生的一大憾事!学生对古典文学的“远离”,必然导致精神“钙质”的缺少和欣赏层次的低下,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浅薄。这种“后天不足”对一生的成长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这是有识之士的共同的看法,也是实际生活业已证明了的事实。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中学生课外阅读近乎空白的情况呢?本人认为:
第一,学校、家长和社会都要达成这样的共识;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素质。要培养良好的素质,不读书怎么行?我国当代语文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书是知识的宝库,智慧的海洋,奋斗的向导,成功的阶梯,学文,学做人,求大发展,大成就,离开读书,不过是缘木求鱼。”而读古典文学应是读之基本!
一、做好题型分析,把握中考方向
本届名著阅读类试题从能力考查倾向上可分为以下三类:
1.识记类
[典型考题]《水浒传》是一部杰出的英雄传奇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宋江、_______、_______等108位梁山好汉的形象(任意填写两个),讲述了大闹野猪林、智取生辰纲、醉打蒋门神、_______等一个个生动传神的故事(任意填写一个)。这些奇人奇事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2007年北京市课改区)
[解说]识记类试题有的答案有选择余地,有的则是固定答案,主要考查名著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等,要求考生准确、熟练地记忆。
2.理解类
[典型考题]为了打造绿色精神家园,学校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的“名著竞读”活动。请你从《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部名著中任一个典型人物,按下面两个栏目完成一期黑板报内容的撰稿。(2007年湖北省孝感市)
(1)“名著人物”形象栏(写出人名并简介其人性格特点);(2)“读后一得”交流台(写出你对此人物或情节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
[解说]理解类试题一般要求考生对名著中的人物和主要情节有所感悟。考生平时要联系名著写作的背景、作者的意图以及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对所读内容作出思考并有所积淀,理解须科学实在、恰如其分,又有自己的个性。
3.评价类
[典型考题]暑假期间,希望中学开展了“我与家长共读名著”的读书活动。张家父子同读《水浒》,当他们读到“鲁提辖打死镇关西”这一情节时,引发了一段对话。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对话。(2007年黄冈市)
崇拜英雄的儿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为律师的爸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说]评价类试题往往与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结合起来,要求考生对名著中的主要情节或人物作出中肯评价。正确的历史观、开阔的知识面、活跃的思维、严谨的表达对答好这类题很重要。
二、反思名著阅读,加强实践活动
反思平时的名著阅读,往往是教师一布置,学生一读了事。至于学生是否感兴趣读、理解程度如何、阅读效果怎样,则过问太少。鉴于2007年名著阅读类题目的考试要求,当务之急是加强实践活动,优化阅读效果。
1.兴趣互动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的第一需要。
2.亲身体验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显得特别重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名著的魅力,反复实践,成为名著阅读教学的关键。
如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我让学生以“保尔精神之我见”或“争做当代保尔”为话题作演讲;看过《三国演义》,我让学生举行“最值得敬仰的英雄”辩论赛;读了《水浒传》,开展讲故事比赛;游水绘园时,我让学生以《汤姆・索亚历险》中的片断为原型表演短剧。这些活动的举办让学生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提高了审美与评价素养,也增强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大家兴趣高涨,乐此不疲,收益匪浅。
3.合作交流
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有直接习得和间接习得两种。直接习得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而获取知识或技能的过程。间接习得是指学习别人的经验,把它转化成为自己知识的过程。“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描述的就是间接习得的效用。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甚至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名著阅读交流往往能起到推波助澜之效。
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而产生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平时应鼓励学生多与他人交流读书体验。课堂上,还可以有意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小组,分配好各自阅读探究的任务,然后组织交流。如初三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这是一本有一定阅读难度的作品,让学生采用小组阅读合作的形式,先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再在全班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借鉴、去伪存真、博采众长,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效率,优化阅读效果。
4.注重积淀
2012年10月,我对我校七年级学生(7个班,330名学生)名著阅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七年级学生学业压力小,阅读时间很充分,但因各学科作业较多和学生自身懒散等因素,名著阅读的意识不强,阅读习惯没有养成。2013年5月,我对我校九年级学生(5个班,243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即将迎接中考的九年级学生,对于中考考查的六部名著的阅读率尚可,而教材推荐的其他名著作品则不太重视,偶尔读读缩写版,可见初中生在阅读品质上的功利性、依赖性、浮浅性较为严重。
近年来,泉州中考十分重视考查初中生浏览文学名著的能力,可见提高初中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性。主要的课外阅读必读书目有《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简爱》《伊索寓言》(《爱的教育》《格列夫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前几年主要考查故事情节概述和人物形象分析,分数6分。但只考查其中一至两部名著。近三年则涉及到至少五部名著,分数8分,考查的内容更细化。回想这三年来与学生一起阅读名著的经历,看到初三的学子匆忙应战的模样,我一直在思考明年的名著考查内容会有怎样的调整变化,其考查的难度会加大多少,发现七八年级的学生只有脚踏实地认真阅读文学名著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作为语文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名著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
一、课堂渗透,课外拓展,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兴趣是初中生阅读名著的首要条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一些名著节选的课文的不同特点,巧妙选择切入口,选择性地向学生讲清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作品的价值意义及其疑难问题、阅读时应注意的地方和可运用的方法等,设法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给予及时有效的阅读指导,让他们在“好之”和“乐之”中求知。
学习《美猴王》时,我组织学生讨论“美猴王集猴性、人性、神性于一身的特点”,引导他们从整部作品中再去寻找其他故事,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孙悟空这个形象。
学习《空城计》时,我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片段,对比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区别。许多学生认为课文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腻,给了他们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影视作品对于一些典型细节的叙述远不如原著生动。
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介绍了书名由来,为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设置了一些简单的题目抢答。
1.《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末年以――为首的――人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
2.梁山寨主先后有三位:――、 ――、――。
3.武松途经――打死一头猛虎,被聘为阳谷县都头,巧遇失散多年的胞兄――。――接其母上梁山,在――歇脚取水,见老母被老虎吃得仅剩残骨,怒杀了四虎。
4.鲁智深绰号――,因遭官府通缉,到五台山出家,后因闹事被派到东京大相国寺看管――。偶然结识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两人交情甚好。
正在细读《水浒》的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得心应手,而部分学生还未读,面有惭色,但促进了他们阅读的决心,在班级里掀起了阅读《水浒》的热潮。
二、开展多种活动,坚持做读书笔记
初中生的思维往往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阅读只流于表象的理解,不能深入到意蕴层,领会文章重点。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水浒》时,组织“取经故事”(故事会)、“话说水浒好汉人物”(演讲赛)等活动,或者利用每天的课前三分钟,每位同学轮流讲一个《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或者在引导学生阅读《简爱》《骆驼祥子》前,组织学生鉴赏精彩的影片,出一期有关简爱、祥子的手抄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亲近名著,鼓舞他们阅读文本的信心,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三、建立班级小书库,参与学校读书会,进行广泛交流
班级设有图书柜,每人提供两本名著,由班长统一管理,充分利用每天中午1:20至2:00统一阅读,或者建议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学生会、书友会读书俱乐部定期举行的读书交流会,阅读鉴赏他们推荐的一些优秀作品。学生在广泛的交流、借鉴中,形成了阅读文学名著的良好气氛。这时,教师要合理巧妙地让学生以写促读,做好读书笔记,每天摘抄约一百字的精彩片段和有关的鉴赏文章。
四、完成名著阅读评价
学校教科室下文给语文教师,落实名著阅读计划,要求语文学科把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作为语文学科成绩考核内容之一,以推动各类读书活动。各年级备课组要重视名著阅读的阶段性测试,建立学生阅读记录卡,记录学生名著阅读的篇目、过程和收获,教师定期检查、评比学生的阅读记录卡、读书笔记,评选出优秀者进行展示和奖励,从而完成对学生名著阅读的综合评价。
五、鼓励多角度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灵互动和智慧碰撞,学生不断地阅读探究,不断地感悟生成,阅读能力、语文素养不断地建构提升,个性品质和创造潜能不断地发展强化。特别是我市从“三案六环节”到“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推进,确立了“学生主体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一新理念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
1 主体意识的缺乏
1.1 教师缺乏主导能动的意识。
我校位于城郊结合部,学生不像城里的孩子见多识广,能言善语,所以在语文阅读课上,不管我们教师使出何种解数,但总是一个人在卖力地“演讲”,学生侧耳倾听。偶或有一两个同学回答问题,长此以往,形成了教师不敢放手,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的“学”处于次要地位,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阅读课堂成了教师自导自演,自问自答的课堂。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成为必然。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还学生应有的权利,从而培养学生主动、高效学习的能力, “六模块”教学模式的推进,无疑为我们农村教学打了一剂强心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一些老师对“六模块”进行是简单“复制”和“机械传播”式的教学,出现了片面的以学带教,语文阅读课成了练习课的现状。
1.2 学生主体意识丢失。
缺少实际生活的农村中学生的阅读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进行“齐步走”,由于有些教师担心质量下降,课堂上注重顺从教材、教参的传统分析,课堂淡化阅读这面旗帜。学生在课堂上失去了主动阅读、自主鉴赏的权利。如有教师在上《甜甜的泥土》一文时,问:“请你根据文中内容分析小亮的后妈形象?”在一番讨论之后,学生归纳出一个搬弄是非、居心不良、虐待儿童的后妈形象。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大谈在后妈狠毒,小亮不幸。其实,现代社会离异后重组家庭有很多,并不是所有的后妈都是像童话故事《灰姑娘》中的后妈那样。也有很多是温情、甜蜜和幸福的家庭。《语文课程标准》写道:“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上这课时,应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2 探寻阅读教学高效的方法和策略
2.1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架起文本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我们语文课本中经典文章,它们无一不是作家情感孕育的结晶,蕴藉着丰盈的思想与情怀。如今我们面对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少年。他们对于鲁迅、闻一多等那些年代久远的作品缺乏切身的感受,难以理解作者的感情,难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果不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使其“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就很难消除学生与文本在时空上的距离隔阂,更难以使其与文本发生共鸣。
2.2 设疑探究,品味语言,培养鉴赏能力。
有些老师为了追求课堂上的热闹,在阅读教学中,往往采取探究合作式学习方式,但流于形式,更多的体现在教师的袖手旁观。阅读课上很多老师讲得过多,或纯粹把阅读课上成了练习课,学生常常被答题技巧一类的术语搞昏了头,反而丧失了表达的欲望和兴趣。阅读教学本身的任务就是对语言的玩味和感悟,因为文章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都传达出作者蕴藏的深沉的感情。只有让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品味作品中的语言之美,才能形成良好的语言鉴赏能力。
抓住选材构思设疑,激发学生兴趣。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爱国主义为线索贯穿全文,文中人物、故事情节都围绕这一主线来进行。抓住这个精妙的构思设疑,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小弗朗士一向顽皮、逃学,怎么突然懊悔起来一下子变得认真了呢?镇上的老师怎么都来听这最后的法语课呢?郝叟为什么在拼读字母时感动得连声音都发抖了呢?抓住这些最能打动学生的中心思路,启发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和研讨。
2.3 立足文本,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欣赏活动。
语文教学就要教出语文味,就要扎扎实实地立足文本,认认真真地品读文字。读是最基本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的语文课堂要不就是读好的学生一个人读,要不就是全班齐读。使学生丧失了阅读的兴趣,也领悟不到文章的旨意。在整节课中,我灵活多变地运用多种方式,既有老师的范读,配乐朗读,学生个人读,齐读,又有分角色朗读等,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读品结合,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又在读中感悟人间真情,体味文章主旨。但这只是浅层次的阅读,要想理解文本深刻的内涵,还应通过学生的咬文嚼字来感悟。
2.4 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化被动为主动阅读。
关键词:经典 阅读 引领方法
倡导孩子们阅读经典名著不能仅止于开个简单书目,应该着重去引导孩子走近名著,激发他们阅读经典的热情。笔者2010年6月参与了安亭小学须强老师《小学生经典阅读的开发与实施》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对于如何引导三年级学生走近经典,学习经典,做了些许尝试,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张贴名言,引荐好书。
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至关重要。只有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才能让学生走近经典,和经典做伴。因此,我致力于建设一个书香班级,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如在教室的黑板报内张贴着一些经典的诗文名句,诸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等名句之类。它们无时不刻不在触动学生的眼球,也期待着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会晤。
图书角也是学生共享经典资源的天地。在这里,学生能够自由徜徉在经典的长廊,和经典对话,和经典交流。校园阳光TV电视里播放的经典动画《西游记》《葫芦娃》可以让学生目不转睛,这时老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动画版的《西游记》、《葫芦娃》太小儿科了,而且情节一点也不紧张,只简单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而少儿版的《西游记》、《葫芦娃》那读起来才够味呢!光是故事就有好几个,够刺激,够紧张,够生动!”老师引人入胜的语言就足以引起学生阅读经典的好奇心。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好书,学生的注意力必然会被吸引,自然会想方设法地找到书,阅读它们。
2、讲述名人,互诵名句。
平时结合教学,给学生讲述一些有趣、惊险、奇特又令人感动的故事,如《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宝葫芦的秘密》,并且讲到紧要关头故意留点悬念,卖卖关子,“欲知后事如何,请阅读……”这是我的一贯噱头,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当然,学生听了心里自然痒痒的,一下课,就迫不及待地相互讨论,或者到了中午就直奔图书馆找书解惑。另外,还可宣扬一些因读书而成才的名人,如华罗庚的勤奋自学,床上一半以上的地方都放着书。此外,及时表扬班里一些爱看书的学生,让学生明白,成功、成才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路就是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教室前的黑板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黑板右侧每隔三五天就会出现一首经典诗词,每节课正式开始前要求学生朗读吟诵,课后学生同桌之间互诵一句名家名句。就这样,学生们每天眼前看着,嘴里吟着,耳边听着,耳濡目染都是经典,自然而然被经典潜移默化了,情绪高涨起来了,阅读经典的激情燃烧起来了。
3、阅读交流谈收获。
通过阅读交流课来检查学生阅读经典的收获。课上,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开展“好书我推荐”活动,用三、四句话来推荐自己喜欢的好书,展示阅读个性。在阅读交流中,也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强化阅读效果。
4、读书笔记养习惯。
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摘抄佳词妙句、精彩片断。也可以写读后感,培养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通过读书笔记的展评,鼓励学生学经典,用经典。
5、读书活动强印象。
开展经典诗文朗诵会、两分钟预备铃的古诗赛诵,“经典名句接龙”、“水浒里的小故事”、“成语接龙”、“抄写古诗”毛笔字比赛等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感兴趣的活动,来发挥其创造才能,展示才艺,张扬个性,也可借此反馈学生学习经典的效果。如经典名句接龙活动,各小组先选派一名代表,然后决出某个组先说一句有关学习名句的上半句如“敏而好学”,另一组的学生则马上接上下半句——“不耻下问。”
此外,在特定的语境中,如老师说:“三月八日不仅是女性的节日,更是所有母亲们的节日,她们含辛茹苦地培育我们长大、成才,若要用一句诗来表达她们的爱子之心,就是——”学生们马上回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快速的名句接龙活动中既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加深了对经典名句的理解认同。
文化学者余秋雨说:“人活着最重要的是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其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养,从而提高整体语文素养。新课标也规定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然而笔者对100名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之后发现,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现状1:阅读习惯不良
阅读习惯不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阅读方法不对。读书只追求情节的为34人,仔细阅读的仅32人;二是读后不喜欢做笔记。读后思考并写读书笔记的仅17人;三是阅读时间不能保证。每天保证一小时阅读的学生只有24人;四是阅读不够专注。31个学生阅读时能做到专心致志,42个学生承认阅读时比较认真,部分学生竟然是在三心二意的状态下阅读的。
现状2:阅读品质不高
现在的小学校园,文化快餐充斥其间,名著叫好不叫座。调查结果显示:喜欢读小说的学生有78人,主要喜欢读武侠、言情、玄幻之类的作品。关于名著的阅读很不乐观。以四大名著为例,《西游记》的阅读率最高,占98%,其次是《三国演义》,占81%,接着,是《水浒》和《红楼梦》,分别是75%和25%。阅读的方式也大多以看电视剧为主,以《西游记》为例,阅读过原著的仅有5人,其他作品读过原著的更是凤毛麟角。对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更让人失望。只有两三个同学间或阅读过《基度山伯爵》《简・爱》和《堂吉诃德》等几部情节离奇、趣味性较强的作品。
现状3:阅读数量不足
一学期读10本书的仅2人,读5―6本的25人,读3―4本的占30人,读1―2本的43人。
二、解决小学生阅读问题之策略
学生阅读现状让我们忧虑,更促使我们思考:小学生阅读路在何方?教师应拿出怎样的阅读策略?我认为教师首先应抛弃传统意义上的“功利性阅读”,即以写作、积累为出发点的阅读,变阅读为“悦读”,让他们在享受快乐阅读的同时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一)自主选择――为“阅读”奠基
现在的孩子自主意识较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也有其不同的认知水平。教师不能把读书作为命令生硬地下达。可以根据新课标要求,且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和学生共同推荐可读性强的、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如: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人物传记等,然后由教师提出本学期阅读的最低数量,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阅读书目,做到“我的读书我做主”。因为是自己选择的书,读起来也格外带劲儿,从而为“悦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兴趣――为“悦读”加码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在墙壁上张贴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图书角有足够的藏书;“佳作欣赏”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你追我赶”公布学生读书情况;比一比谁读书多,谁的读书笔记写得好。定期举办一些小型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最近读到的好书,说说书里好玩、惊险的故事情节,聊聊自己喜欢或讨厌的书中人物;在班级网站建立读书交流平台,让学生切磋、交流;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让每一本书作用最大化。可以和本班同学交流、同年级同学交流,也可以参加社会上举行的大型图书漂流活动。学生手中的书流动起来了,激扬的文字、飞扬的思想,洗涤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学生的读书兴趣空前浓厚,读书热情空前高涨。书,与孩子如影随形,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伙伴。
(三)适当引领――为“悦读”护航
罗曼・罗兰曾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小学生阅历浅,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要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书,可以读;哪些书不该读,为什么,不断提高他们鉴别美的能力。我想让孩子们和《读者》《格言》交友,会当着学生的面津津有味地阅读这些书,有时还把读到的好文章读给他们听,不到一个学期,班上一多半的学生爱上了《读者》和《格言》。有时发现某个学生在读一本好书,我会请他做个专场读书会,专门来谈这本书,结果这本书很快就在班级流行起来。
关键词:指导 名著阅读 兴趣
当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恰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名著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怎样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如下方法。
一、确定阅读目标与范围,积极引导学生
(一)教师提前阅读,名著名篇应与时俱进。
如今的语文教师大部分是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读书基本都是为了应试,很少有课外阅读,阅读范围也十分有限,有些作品已经过时或者与当代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了。目前,出版界已经提供了数量非常可观的作品,当然其中也有泥沙俱下的现象,但是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其中适合广大学生阅读的好书好文章也很多。所以教师的阅读范围要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要有欣赏力、鉴别力,推荐给学生的作品,教师自己一定要先去读。要进一步强调的是,语文教师必须拨开冗务,规划好自己的阅读时间,定时自查阅读量。这样才能及时为学生推荐优秀作品。
(二)由表入里,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
实施自己的阅读计划的初期,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选择篇幅较短、文意不深的名著,让学生在规定的不太长的时间里看完读懂,经历过这个过程之后,再按照难易程度,推荐更高层次的作品。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阅读压力,让他们在愉悦的理解过程中爱上名著、名篇。
(三)合理把握阅读时间和阅读进度。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时间和阅读进度做出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可以在课内和课外合理分配,教师要起表率作用,定期向学生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并传递给学生这样一种信心: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养成,阅读的目的就能达到。
二、充分利用阅读资源,拓宽阅读范围
(一)以课文为中心,辐射相关阅读材料。
初中语文教材,大部分课文节选或者改编自名著,教师可以在讲解这些课文的同时,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关于这篇作品的作者和相关作品的信息,以及关于此篇课文母本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去辐射性地阅读,辐射范围的大小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爱好和自身情况而由学生自己决定。
(二)利用现代媒体,增加活跃的阅读信息。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多媒体其实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比如,辐射阅读。学生为增加阅读信息量,可以上网搜索与阅读材料相关的信息,这样可以扩大视野,有助于对阅读材料更深一步地理解。其次,多媒体可以提供音像资料,比如,可以通过这个,更直观地获取更多的鲜活的信息。
三、形式多样地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一)随时进行读书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和阅读后的互相交流是大家拓宽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可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如,阅读《水浒传》可举行以“我最喜爱的水浒英雄×××”为题的读书报告会,也可举行以“怎样看待水浒英雄的‘义’”为题的读书辩论会。
通过以上阅读指导策略会增强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但是如何利用名著阅读评价手段来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名著,是值得大家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二)勤写读书笔记。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及时地写入笔记中。即使没有感想,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也大可进入读书笔记,辅助记忆。另外,教师还可以仿照北大教授孔庆东博客的写法,给每个单元的阅读材料,设置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写成读书笔记。
(三)读中学写,以写促读。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其中的养分,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养。在亟待提高的素养中,作文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也是最容易考查的一个。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与他的阅读量息息相关,没有一定阅读量的人是写不出一手好文章的。因此,在“读”中学习“写”,把我们从阅读中获得的技巧、获得的知识、获得的感受,灵活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表达中去;以“写”促进“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以读助写,促成读写一体,以此来指导学生的写作,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的吸收,才有理解的表达。读写一体化的作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化整为零”,阅读教学“化零为整”,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多读多写,把读写训练相互沟通,达到了读与写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072-02
语文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主要靠"学得"、"习得",而不仅仅靠老师的"教得"。围绕"听说读写",语文教师常常是反复地教,可很多学生仍然是读书费解其意,作文不得要领。某些问题,知道了答案,但从真正掌握意义上说,还是不会。数理化学科追求的多是"标准",而语文追求的却是"妙趣"。一个词在这里是败笔,到了那里可能就是"生花妙笔"。因此要想真正获得语文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对语文知识的情感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就需要培养初中语文的课外阅读能力。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1 善用情景激励,营造书香氛围。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已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阅读仍是不可替代的。教师要启发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被动、被迫的阅读,转变为主动、积极的阅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阅读同样应首先从激发兴趣开始。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善用这些意味深长的名言,粘贴在课室的每个角落,用以激励学生,耳濡目染,让学生认识阅读的目的和妙处。另外,还可以在课室设置图书角,营造书香氛围,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1.2 尊重学生爱好,量变再到质变。不分课内课外,不避大俗大雅,只要思想内容健康,行文规范绝少错误,任何报刊书籍,都可以去读。只要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一定能自己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阅读的路子来。就以精读、略读、跳读、猜读等方法而言,也不必着眼于阅读方法本身去进行训练,否则就是形式训练,而非实质训练。形式训练多了,学生会顿生厌烦,因为这不会给学生带来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反之,学生读得多了,他为了更多的获得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自然会选择适当的方法去阅读。但是,这也不意味着让学生放任自流。
1.3 设疑导读,内外结合。刚开始读书,学生对大部头的名著望而生畏。密密麻麻的字迹,厚重的分量就把他们吓倒了。我们尝试由教师给学生进行"名著导读"。通过老师充满激情,深入浅出的指导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慢慢走进名著,享受畅游书海的快乐。因此,在要求学生读一部文学名著之前,我设计了"走进作者"、"走进作品"、"精彩片段的阅读训练"几个栏目。利用这几个栏目引导学生阅读,逐步让学了解该书,进一步产生阅读此书的强烈愿望。"走进作者"主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走进作品"分"内容梗概""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精彩篇章推荐"。在这两方面讲解结束后,选取一个精彩片段作为阅读题加以训练。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养成有目的的阅读习惯。拓展阅读以大纲为纲,配合教材和课堂教学,指点阅读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有目的的阅读习惯;
2.2 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课外阅读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勾画圈点、批注点评、摘录提要、写阅读笔记、札记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3 养成勤问多思的习惯。课外阅读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读思结合、勤问多思的习惯,要让学生"站在书上读",亦即以质疑和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力求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2.4 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主要是培养学生会用字典、词典,会用参考资料,独立地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5 养成讲卫生的习惯。主要是培养学生读书注意光线,保护眼睛;注意姿势,保护身心正常发育;注意情绪,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注意环境,防止干扰,集中精力等习惯。
3.正确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书籍
新课程标准规定、推荐了一批初中学生必读、选读的书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重点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另外还要鼓励他们阅读一些报刊杂志。好的课外读物,给予学生的熏陶作用是很大的。许多人把课外书称为学生的"生活老师"。我们语文教师重视课外阅读,给学生推荐一本好书,就是让学生多读一本语文教科书,推荐的好书越多,读的教科书就越多,那么农村中学的语文教育质量就会有一个较大的突破。
4.积极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
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它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成果得到展示和认可。因此,我经常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行课外读书知识比赛、演讲会、故事会等。如在教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后,许多学生都找名著《水浒传》或其电视剧的碟片来看,我就专门组织了一场阅读《水浒传》的读书交流会,会上,学生或联系课文内容介绍自己阅读原著的收获,或对阅读原著的中心思想、人物精神、表现手法等进行品评,交流活动可以说办的很成功。
根据每年中考后对学生的询问情况来看,文学知识和阅读方面的题做得好的都是课外阅读搞得好的学生,高分学生也是课外阅读搞得好的学生占大头。可见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5.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
因为汉语思维的多层次性,汉语言内容的丰富性和多解性,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性发展。同时,来自文本、他人的信息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吸,并激活各自既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独特的个化的理解,加工生成不同的经验、发现、创造和感悟。因此,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合性等原则。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在此过程中,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我们要特别关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使认真参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出。
总之,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课内阅读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通过课外阅读,生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生活、向实践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大面积的提高农村中学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写作要有丰富的生活材料,只有通过观察生活,获得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反映真实生活,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观察是写作材料获得的第一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晓之以理,激发观察动机。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认真观察生活,有较高的观察能力,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观察在写作中的作用。如,魏巍如果不去朝鲜战场亲自采访,就不会有感人肺腑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问世。
2.小处入手,循序渐进,全面细致。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早上的朝霞、傍晚的落日、大雪后的田野、细雨中的青山、潭中的鱼儿怎么游泳、林中的鸟儿怎么唱歌、草丛中的蚂蚁怎么筑巢……都是观察的对象。由静态到动态,由个体到群体,由简单到复杂,不断提高。
3.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契诃夫说:“要把自己锻炼到让观察简直成为习惯。”如果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那么观察能力是很难得到提高的。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现在学生的学业任务重,时间有限,他们的生活圈子小,看到的、听到的、感触到的都非常有限,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如春游、野炊、辩论会、演讲会、百科知识竞赛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集体的温暖、知识的魅力、探索的激情……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各科的学习。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呢?
1.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从中外文学名著中选出来的,在教学课文时要求去读原著,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读《水浒传》,学习《范进中举》时指导学生读《儒林外史》等,通过这样的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学习到大作家的写作方法,一举数得。
2.指导坚持写读书笔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不做笔记,如过眼云烟,瞬间无影无踪,而且也不能深刻地理解文章,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书笔记一般有以下几种:
(1)摘记:根据自己对读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精彩段落、名言妙语、谚语典故和史实等,分类摘记在笔记本或卡片上。
(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
(3)写心得:写出感想和收获、疑问和评价。
教师先要指导写法,按时检查,督促完成,经常进行评比,养成每天读书写笔记的好习惯。
找准兴趣点,激发阅读兴趣
当今时代是读图时代,电视、网络、电子游戏的诱惑使得学生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如果教师能引领的得当,运用影视来激发学生阅读长篇名著的兴趣,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运用影视,可以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个大体的认识,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拿来原著细细品读。学生一旦接近原著,就会获得比看电视更高的享受。
巧设悬念,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
什么是阅读中的悬念?简单来说就是抓住文章中任意两个精彩情节的衔接点,将其以问题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所在。其实,我国古代章回体小说每一回最后的问题,就是起到了悬念的作用。例如《水浒传》中第二十二回,主要讲了武松打虎以及武松被阳谷县知县任命为本县的都头。而这一回的最后忽然提出了一个悬念:“那一日,武松走出县前来闲玩,只听得背后一个人叫道:‘武都头,你今日发迹了,如何不来觑我则个?’武松回头来看了,叫声:‘啊呀,你如何却在这里?’不是武松见了这个人,有分教阳谷县中,尸横血染;直教钢刀响处人头滚,宝剑挥时热血流。毕竟叫唤武都头的正是甚人,且听下回分解。”这个人是谁?为什么他的出现会让阳谷县翻天覆地?种种疑问都在吸引每一个读者去读下面的文章。所以,悬念的意义就在这里。而我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就是从创设这样的阅读悬念做起。
三、方法指导,保持阅读兴趣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怎样才能让让学生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必须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
1.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小说、童话、故事、寓言等文章都有“故事性”,所以都有角色,人是角色,动物是角色,植物也是角色。只要把角色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文章的结构、情节、主题、写作特点等也都一目了然了。 因此,在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时,我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 本文有几个角色(有谁);
② 每个角色主要做了什么事(做什么);
③ 每件事是怎么做的(怎么做)。
2.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品味经典片段。
经典中的精彩片段不仅文质兼美,对人生具有深刻的启迪。对于这样的片段仅仅让学生去“读”是不够的,在读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品”。要引导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好在哪里?这段话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这段话让我受到了什么启发?把这些问题作批注写在这段话的旁边。这样边思考边读书,读书就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富有情趣的对话过程。与书中的主人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在对话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才能品出文章中的“三味”,品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3.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在读书笔记上摘录好词佳句,写上自己的感受,发现的新问题、新知识。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四、成果展示,巩固阅读兴趣
在实践中我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比赛。
每周的课外阅读课时间,在组长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五角星;每背完三首古诗也加一颗五角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引发了学生个人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学生互相鼓励,维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每周五教师把(采蜜集)进行查阅,记载的好的,分星级进行评比。同时利用兴趣课进行赛读。(速读赛、朗读赛、读书知识赛等)。
2.展评。
在班级中定期展评学生的读书笔记、剪贴、手抄报等。学生在展评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进一步得到巩固。
3.游艺。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3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203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