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转正定级个人总结

转正定级个人总结

时间:2022-05-12 18:04:32

转正定级个人总结

第1篇

各位领导、同志们: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中的主力军作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指示精神和省委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的具体要求,云南省总工会决定在全省开展“转方式、调结构,工会有作为,职工作贡献”大讨论活动。为确保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深刻理解开展“转方式、调结构,工会有作为,职工作贡献”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

在全省开展“转方式、调结构,工会有作为,职工作贡献”大讨论活动(简称“大讨论”),是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自觉行动,是党委有号召、工会有行动的具体体现。深入扎实开展大讨论活动,对于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了解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进一步认清肩负责任,更好地转变发展观念,以主人翁姿态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献计献策、贡献聪明才智,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展大讨论活动,是工会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连,受经济发展阶段制约。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经济发展的方式选择不同。当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劳动和初级资源等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带动;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靠要素投入增加推动经济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经济增长将逐步转为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我国的发展已深深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路子,我国就难以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就难以争创发展的新优势。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开展转方式、调结构大讨论活动,是适应当前发展形势而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开展好这一活动,对于我们认清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认清工会肩负职责使命,更好地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省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展大讨论活动,是转变发展观念、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思想支配行动,观念束缚发展。发展需要观念更新。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说到底就是要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转变职工的发展观念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密切相关。不转变职工的发展观念,就难以激发职工的创造热情。我们开展大讨论活动,就是要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对中央、省委领导同志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要指示精神的学习,加深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参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我们要通过组织一系列大讨论活动,让职工真正明白提高自身素质对推动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的作用,从而激发职工投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努力为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展大讨论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坚持全面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实现这些转变,就需要包括我们各级工会和广大职工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我们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开展“工会有作为,职工作贡献”讨论,就是要让各级工会和广大职工真正地参与进去,在讨论中找准位置,找准发挥作用的关键点和切入点,自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为转方式、调结构作贡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把握主题、明确任务,认真落实开展“转方式、调结构,工会有作为,职工作贡献”大讨论活动的各项要求

省总工会对开展大讨论活动高度重视,省总党组进行了专题研究,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转方式、调结构,工会有作为,职工作贡献”大讨论活动的通知》,明确了大讨论的主题、参与范围、讨论内容和有关要求。各级工会一定要吃透《通知》精神,切实把大讨论活动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确保大讨论活动取得实效。

第一,要把握大讨论活动的主题,增强大讨论活动的针对性。主题引领方向。把握大讨论主题,是搞好这次讨论的关键。这次大讨论活动要紧紧围绕“工会有作为,职工作贡献”这一主题来开展。要把这一主题贯穿于大讨论活动始终,体现在大讨论的各个方面,真正贯彻好、落实好。要通过大讨论,使各级工会明白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工会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重要作用。要通过讨论,使职工明白肩负的责任,清楚如何做,知道怎样干,才能激励职工以更加自觉的行动、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转方式、调结构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要明确大讨论活动的主要内容,增强大讨论工作的有效性。转方式、调结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大讨论活动,一定要结合本单位实际,从解决当前企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面临实际问题入手,讨论职工能做、工会能干的事,切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为保证这次大讨论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们在《通知》中,明确了八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着眼工会工作全局提出来的,我们不要求每项内容都作讨论,各个单位可以从中选择一些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大讨论中,我们每一个工会干部和普通职工都要针对时展和形势变化的要求,着眼自己思想、工作实际,认真思考,切实找准自己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角色定位,用实际行动为转方式、调结构贡献力量。

第三,要明确大讨论活动的目的,增强参与大讨论活动的自觉性。目的明确,行动才能自觉。没有目的的行动是盲目的。开展大讨论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大讨论活动这一形式,调动职工和工会干部参与“转方式、调结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推动科学发展贡献力量。各级工会要明确大讨论活动的目的,充分认识大讨论活动的意义,以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切实组织好、开展好大讨论活动,不断推动大讨论活动向广度推进、深度发展。

三、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转方式、调结构,工会有作为,职工作贡献”大讨论活动顺利进行

这次大讨论活动,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各级工会要精心组织,认真制定计划,确保大讨论活动顺利进行。这次大讨论活动,历时5个月,从今天动员开始,到8月底 前结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4月一6月底)。这一阶段是整个大讨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主要任务是学好理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转方式、调结构的自觉性。要突出抓好思想发动、理论学习、车间班组讨论三个环节,重点开展好“四个一”活动。一是开好一次动员会。各级工会要深入进行思想发动,讲清大讨论活动的目的、意义,增强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参与大讨论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开展好大讨论活动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组织一次理论学习。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学习成效如何,决定大讨论活动的成败。各级工会要把理论学习贯穿于大讨论活动的始终,要组织广大工会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中央、全总、省委领导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讲话精神,学习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和全总十五届三次执委会、省总十届四次全委会精神。通过学习,不断增强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对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是开展一次合理化建议活动。合理化建议活动是职工以主人翁姿态参与企业发展的一项建言献策活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各级工会要把开展大讨论活动与组织职工提合理化建议活动结合起来,开展“我为转方式、调结构献一策活动”,把职工的智慧凝聚起来,为转方式、调结构寻对策、找路子,推动大讨论活动深入开展。四是组织一次讨论活动。要层层组织大讨论活动,要把大讨论活动落实到班组、落实到车间、落实到一线,真正让每个职工都参与进来。要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职工如何作贡献”来展开,让每个职工都谈认识,谈体会、谈立足岗位作贡献,真正使职工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体现。

第二阶段:研讨阶段(7月份)。在一线职工和基层工会讨论的基础上,各州市总工会、省级各产业厅局(公司)工会要结合各地各行业产业实际,围绕大讨论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努力做到三个体现。一是要体现互动性。要采取座谈会、演讲会、专题调研会等多种形式,听职工建言,请企业献策,邀请专家把脉,向学者问诊,做到专家与职工互动、企业与社会互动,在互动中回答问题,找到良策。二是要体现群众性。这次大讨论活动的主体是全省各级工会组织、广大职工、支持和关心工会工作的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各地区、各产业在组织过程中,要把握活动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建言献策,使大讨论活动真正成为一项群众活动,真正做到集群众智慧、谋发展之路。三是要体现代表性。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结合职工群众的实际需要,围绕大讨论活动的主要内容设置议题,力求每次讨论都能突出地域、产业特点。对职工群众的合理化建议,要认真梳理、形成书面材料向省总上报和相关部门反映。同时,为推动大讨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省总工会将在云南日报开辟专栏,开展“转方式、调结构,工会有作为,职工作贡献”大讨论。各级工会要精心组稿,踊跃参加。

第三阶段:讨论成果汇集阶段(8月份)。要坚持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既注重讨论活动过程的开展,更注重讨论成果的收集和运用。各级工会要把大讨论中的一些有份量、有价值的成果进行梳理,汇集成册,用于指导我们改进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用于指导职工群众的具体生产实践活动。在这一阶段省总主要做两项工作。一是组织一次全省性的大型论坛活动。要邀请专家学者、职工代表、工会干部、企业家等参加。各级工会要早做准备,具体事项我们还要下发通知进行明确。二是编辑出版一本研讨专辑。各级工会要密切配合共同把这项工作完成好。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转方式、调结构,工会有作为,职工作贡献”大讨论活动取得实效

能不能把这次大讨论活动组织好,关键在领导,重点在基层。各级工会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上下要配合抓,以坚强的领导、有力的措施,切实抓好大讨论活动,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落实到位。

要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这次大讨论活动有序进行,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江巴吉才同志总策划,省总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卢正国同志为组长,省总领导为成员的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各级工会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的大讨论工作,并成立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要制定切合实际、目标明确、措施扎实、保障有力的工作方案,有组织有步骤地抓好各个阶段的大讨论工作。各级工会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全程参与,努力推动大讨论活动深入开展。各级工会要加强对大讨论活动经费的保障,确保大讨论活动的正常开展。

要强化舆论引导。要利用板报、内部刊物、工会活动阵地和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大讨论活动的目的、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努力在全会形成齐心协力抓大讨论活动的良好局面。要及时宣传各地、各行业、各产业开展大讨论活动的进展、成效和成功经验,形成大讨论活动的强大声势,推动大讨论活动不断深入,确保大讨论活动有声有色、深入人心。

第2篇

对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实践中几个具体问题,笔者通过查阅学习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制度、预算法等相关资料,均没有明确表述。现结合相关法规规定,就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一、事业单位“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能否为负问题

事业单位基本支出是事业单位为了保障其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支出,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补助,是事业单位用于维持正常运行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财政补助经费,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期末,应当将“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和“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科目本期发生额分别结转入“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科目。一般来说,会形成“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贷方余额,转入下期,用于维持事业单位正常运转。问题在于能否出现借方余额(即赤字,或负结转)制度并未明确说明,值得思考。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来源于财政预算资金,是财政按预算安排给予事业单位的补助。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年度部门预算和月度用款计划申请取得财政经费,并按照部门预算管理要求使用经费。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应当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不得虚假列支;应当遵循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严格执行预算,严禁超预算或者无预算安排支出,严禁虚列支出、转移或者套取预算资金。根据以上相关规定,“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与“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应相匹配,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或略有节余,“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只能为零或贷余(正结转),而不得出现支大于收的情况,以致形成借余(负结转)。要保持财政补助基本支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结果,事业单位就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以上相关法规规定,加强部门预算管理,严格执行批准的部门预算,根据预算收入数额控制预算支出,达到一定期间收入与支出平衡或者略有节余目标。

二、财政直接支付“预付账款”管理问题

事业单位“预付账款”指按照购货、劳务合同规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事业单位发生预付账款时,按照实际预付的金额,应借记“预付账款”,贷记“财政补助收入”,即财政补助收入已经确认。如果月末甚至年末“预付账款”仍未清理结算,并未确认“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则科目结转后,必然形成相应的“财政补助结转”,导致“财政补助结转”增加,与事业单位收支平衡的相关规定相悖,对结转结余资金管理造成不便。新预算法出台后,对单位结转结余资金管理作出严格规定,要求按规定注销或上缴。因此,单位应从严控制或尽量避免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的“预付账款”发生。一旦发生,则必须及时清理结算,完善相关程序手续,必须在当月或年内实现支出,并借记“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贷记“预付账款”,实现部门预算执行结果的财政补助收支平衡。

三、关于借款管理问题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管理,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不得违反规定举借债务和提供担保”。也就是说,事业单位经批准可以举借债务,弥补事业经费不足。因此,事业单位应对举借债务高度重视,按相关规定严格管理,先审批,后举债,纳入单位预算管理,按用途专款专用,保证按期归还,不得擅自举债。

四、对“财政补助收入”与“上级补助收入”的理解

“财政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包括基本支出补助和项目支出补助。“上级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着力加强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把补助收入分设“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两个总账科目核算。在“事业支出”总账科目下,按经费性质分设“财政补助支出”和“非财政补助支出”两个一级明细科目核算。在净资产中分设“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等科目核算。对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以及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设计了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对实施部门预决算管理,加强财政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体现了“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按照预算执行,不得虚假列支”,“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收入和支出的管理,不得擅自改变预算支出的用途”,“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法规精神,有助于进一步规范现代财政制度下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和分配等财会管理行为,促使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在部门预算制度下,部门预算只是对部门所属各预算单位预算的指导、汇总和监督,具体编制和执行的主体则是每个预算单位。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制度,即事业单位按所属政府层级和预算层级分类,在同一级政府预算层级内,各独立核算的预算单位分别编制单位预算,按规定程序报主管部门(一级预算单位)和财政部门汇总审批,形成部门预算。部门预算下达到各预算单位后,由各预算单位严格按批准的预算指标和用途执行。各预算单位分别与本级财政建立直接的经费领报关系,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的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把财政补助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商品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事业单位借记“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预付账款”等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事业单位收到“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时,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记“财政补助收入”;使用授权支付额度时,借记“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等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基层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或一级预算单位不允许从本级向下级预算单位划拨财政补助资金。因此,“上级补助收入”就不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只核算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如果应列下级单位的预算,暂时列到了部门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对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下级单位(本级预算的基层事业单位),可进行内部指标划转,注销主管部门(一级预算单位)相应的用款额度,增加下级单位相应的用款额度。对于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下级单位,由一级预算单位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将资金支付到下级单位基本存款账户,下级预算单位应按往来账项对待,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应付款”,而不应列收列支。如果是列到二级单位的预算(如某些打捆的项目经费等),执行中需要横向支付。若收款单位是本系统事业单位,则需要通过用款计划进行调整。若收款单位不是本部门系统内的单位,可以直接办理支付手续,将资金支付到收款单位基本存款账户,收款事业单位应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应付款”。

作者: 梁涛 单位:甘肃省宁县财政局

第3篇

2012年2月,广西自治区对开展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作了总体部署,并于同月24日正式印发了《关于开展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的决定》,陆续印发了30多个配套工作方案。在这一背景下,首府南宁市从2012年5月开始全面启动这项工作,并制定了《南宁市“十二五”开展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的主要指标包括:到2015 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更加合理,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有所上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及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分别下降45%和40%以上。同时,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及固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0%和9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自治区下达南宁的目标范围内。

守好“生态环境风险控制”这条红线

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抓住了环境治理的根本,也找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目前,在耕地保护方面,我国已明确了18亿亩这条红线。同样,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也需要这样一条“红线”。广西自治区特别是南宁市,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风险红线控制,为全国提供了一个“范本”。

城市速递

2012年12月16日,贵阳综合保税区一期9个项目同时开工,标志着贵阳打造全国首个山地生态型综合保税区工作迈入新的阶段。

《深圳市人才安居扩大试点工作方案》2012年12月29日正式,深圳人才安居保障的良性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2012年12月26日,上海公布《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根据《计划》上海四家郊区新建三级医院将试点取消药品加成。

近日,重庆市正酝酿出台新政,打算从推动转型、提高产业集中度、融资服务、结对帮扶等方面着手,支持个体户和民营企业做大做强,5年内培育打造3户千亿级企业集团、30户百亿级企业集团、200户十亿级企业集团。

2012年12月25日,北京市出台《关于推进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及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的意见》。

2012年11月3日,《成都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出炉,到2015年,成都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超过7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

2012年12月18日,沈阳经济区签署了9项区域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涉及信用、土地、旅游、教育、金融、环保、债券融资、通信、公交等领域。协议突出资源要素共享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志着沈阳经济区八城市向着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和更大空间的合作迈进。

第4篇

关键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3-0070-01

第一步:召开筹备会,建立健全组委会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了有条不紊地开展测试工作,我校利用学前周的时间召开思想动员筹备大会。大会由学校主抓体卫艺工作的副校长主持,参会人员有体育组、政教处、总务处、教务处的全体人员以及全校班主任。会议主要通过以下几个议题:(一)健立健全测试组委会,制定测试的相关规章制度,做到全校上下参与测试人员,必须依照规章制度,务实严谨开展工作。(二)明确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到人,奖罚分明。(三)班主任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四)政教处做好的学校长廊和班级墙报的宣传工作。

第二步:组内大教研,熟悉熟练测试业务

按照学校筹备会的会议精神,召开体育组大教研活动。首先由学科组长通过测试工作方案,具体安排各学年测试进度,做好测试器材和场地的调配,做到测试“不撞车不拥堵”。其次,下发测试的相关表格,下载各式相关模板。最后,由学校测试管理员培训组内教师测试的专业知识,熟悉业务。业务必须熟练,否则会耽误影响学校整体数据的上报。确定每个测试项目的具体要求,单位的记写等,并实地进行测试器材的操作练习,做到全校测试的尺度一样,为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做好强有力的铺垫。譬如,肺活量测试必须利用一节课专门给学生讲解动作要领并让学生练习,然后再正式测验等。

第三步:培训管理员,做老师的好帮手

测试工作复杂而繁琐,仅仅依靠学校管理员和体育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采取化整为零的工作原则,选拔培训各个班级的测试小小管理员。小管理员选拔标准:思想积极上进,有责任心,有领导能力,有一颗公心,更重要的是必须电脑操作熟练,特别是对电子表格的操作必须要得心应手。

第四步:科学高效测测验,边测边录入

测试工作,通常安排在体育课或者体育活动课上进行,在测试过程中,老师必须亲自把关,要求学生动作规范,严禁犯规,杜绝弄虚作假。严格按照测试标准进行测试,做好及时测验,当场记写成绩,并在下课前公布学生测验项目的成绩。然后,由班级测试小管理员及时准确地把成绩输入电脑的电子表格中,切勿“堆记录堆输入”,造成大量数据积压,到集中输入的时候,忙乱最容易输入错误,一旦出现输入数据的错误,那么会给后期数据的上传教育部数据库带来极大麻烦。哪怕是一个小数点、一个单位的记写,输入时都必须丝毫不差。譬如立定跳远记写单位是厘米,而不是米,正确记写是232,而不是2.32;50米跑的成绩正确记写是7.0,而不是7″或者7秒等等。

第五步:上传教育部,细心加耐心

任教各个班级的老师把自己负责班级的所有学生成绩检查准确无误后上传给学校测试管理员老师,管理员逐个班级审查后,依次按年级上传到教育部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库里。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所有的数据,所有的字符中,只要有一个不符合程序模板的要求,成绩就无法导入。通常会在上传的电子表格下方提示,竖列第5列,第36行的***的成绩错误;竖列第6列,第85行的***不存在等。这样的提示出现越多,就说明每位老师上传上来的数据信息问题就越多,就会给管理员的上传工作带来麻烦。这个时候,只有逐项对照逐项改正,直到各个数据全部吻合后,电子表格才会顺利上传成功。因此,每位体育老师必须端正态度,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的最初原始数据的录入工作。

第六步:下载成绩单,查缺补漏

学生的成绩上传及教育部审核通过后,全校每个学生的单项成绩、单项等级、标准分、加分指标、学年总分以及最终的等级评定,都会反馈到学校的数据库。学校负责测试工作的管理员就可以逐个班级下载成绩,然后打印成绩单。目前我们学校的做法是,新入学的初一年级直接下载打印,初二年级和初三年级把下载的班级学生成绩电子表格拷贝给班级管理员,由班级管理员对照电脑,逐一填写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相对应的初二、初三表格里。接下来班级管理员把全班学生的登记卡交给所任教课的体育老师签字,然后由班主任签字,再由班级管理员到教务处盖学校公章,之后分发给学生带回家让家长签字。最后回收上交体育组存档保管。对于后转入的学生和转出的学生,建立年度测试特殊说明档案夹,做好各个年级所有学生的转入转出登记,并分档做好转走学生(在本校测验结束后转走)的成绩和后转入的没有学籍的学生(参加了本年度测试)的成绩,缜密做好查缺补漏工作。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流程再造;银行信息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是职能型的组织结构,其业务流程也是按照职能型的组织结构而设计的。这样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与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发生扭曲,与银行信息化发展水平产生背离,应在组织结构和流程上实现再造。笔者认为,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原则再造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选择。在组织结构再造实现后必须进行流程再造,这样才能使组织管理与流程运行相统一。

一、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的类型分析

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有多种类型。哈佛大学商学院NitnNohria教授在1995年6月发表的《组织结构概述》(NoteOn OrganizationStructure)一文中,将不同的组织结构划分为职能型、事业型、矩阵型、网络型及其他混合型,并就这些结构的不同特征进行了论述,指出在设计任何组织的结构时,通常需要考虑下列几个方面的事项:劳动分工、协调机制、决策权的分配、组织边界、非正式结构、政治结构、权威的合理基础。

就我国而言,银行的组织结构应满足经营管理的三项基本需求:有效地完成银行基本任务,即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原则;能够对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重大威胁作出反应,控制好组织结构的惯性原则;保持不断创新,即管理者的创新精神。据此,我国商业银行设计一个高效的商业银行组织系统,需要考虑五方面要素:环境的变化、正确的战略和经营方向、经营道德、有效的领导层、信息化水平。

下面对现代商业银行的职能型、事业型、矩阵型、网络型四种组织结构类型进行分析。职能型组织结构是按银行职能部门来设置的,一般适合规模较小的银行,每一部门依据职能提供一项系列服务的一部分;事业型组织结构是依据企业的生产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划分的,适合规模较大的银行,它是根据产品特性的不同将银行职能部门分成事业部;矩阵型组织结构兼顾了事业型和职能型的特点,按客户的业务发展流程分类,每一事业部都能完整地完成目标任务,它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作为支撑;网络型组织结构是按掌握一定技能的知识雇员的类型来进行划分的,其适用于变化大、不确定因素多的环境,实际上是网络经济时代的结构,已呈现“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这种组织结构理论说明了西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实际来看,随着银行发展环境的变化,价值观也实现了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质的转变,其组织结构也实现了转变:即从行政职能型、事业型的组织结构向矩阵型和网络型的组织结构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北美洲等一些跨国性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这种转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构建具有借鉴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及其缺陷

从组织结构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域和政府序列设置的。即各总行为一级法人;一级分行对应省和直辖市级;二级分行对应地、市级;最后是县(区)级支行和营业所(办事处、分理处),至今这种状况还没有得到全面改变。从管理体制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均实行一级经营、三级管理。银行内部经营机制无论在资金筹措与运用,还是财务分配、人事制度上主要由上级行管理。管理行集中了过多不该集中的经营权,而真正的经营行却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力。决策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阻碍了分、支行经营活力的增强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此外,封闭的干部人事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仍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它既不体现员工的素质能力和工作绩效,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对经营提出的开放灵活的管理要求。在分配问题上,所实行的依然是行政干部的级别工资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这种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与信息化在银行中的应用已不相称,缺点是:管理层次多,管理成本高,信息链条长,市场反应慢,服务效率低下。虽然国外银行也有层级结构,但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外银行能充分利用信息化实施管理,在分行之下不设下一级机构。

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比较好些,但仍然笼罩着行政机关的影子,基于信息化的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现代信息技术在银行的广泛应用,为银行构建运转高效的矩阵型组织结构提供了可能。

三、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原则再造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笔者认为,应根据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参照国际成功的银行组织架构,以银行信息化建设为平台,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原则再造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按照组织结构扁平化的要求,打破省、地(市)、县(区)之间的界线,以经济区为中心,设立区域大型城市行为分行,总行作为管理决策层,主要职责是战略决策、授信管理、产品研发、信息综合处理等。其他权力尤其是产品营销和市场开发的权力尽量下放。这便形成了以总行为决策中一心,以分行为经营中心,以下属发展部为产品服务中心,从而实现集中政策下的分散经营,将政策控制集中化和业务运作分散化的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总行最高决策机构能够集中力量制定总目标、总方针、总计划以及各项政策。从事经营的商业银行在不违背总目标、总方针、总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管理其日常经营活动。在银行内部,运用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原则和方法,对商业银行优先配置资源,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按效益最大化原则经营。经扁平化改造的组织结构形成后,把过去多级管理、一级经营变为一级管理、多级经营。相应地减少了委托代理层次,从而在结构上减少了代理人风险。

矩阵型组织结构再造的操作可考虑三个方面。首先,合并过多的支行,特别是业务半径小的支行,如隔路毗邻的两个支行,把支行一级的机构整合为我国商业银行营业部下设的业务发展部。其次,压缩管理层级,减少中级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中级管理层还应该大幅度削减,减少银行业务发展的组织障碍,发挥信息技术在银行管理中的作用。最后,精选一批高级人才为客户经理,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在组织结构和业务管理上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这样就能够实现组织架构与以客户为中心相结合,压缩组织层级后减少了非利息支出,增加了银行利润。在矩阵型组织结构再造实现后必须进行流程再造,以使组织管理与流程相统一。

第6篇

关键词: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就业;时间序列模型;产业结构变动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5-0109-02

一、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分析

南京市正在进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攻坚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逐步完善。现阶段南京明确发展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六类产业,整体产业从资源、劳动力密集型向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变。同时,南京市就业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截至2012年,南京市总从业人员达到478万人,比1999年的266.81万人上涨了211.19万人,年均就业增长率为6.09%。

影响就业总量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包括资本投入量、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升级、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本研究只考虑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在此方面,普遍存在着两种对立观点,即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具有抑制作用或对就业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抑制作用源于产业升级后对劳动力依赖性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大,同时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增多,一批劳动力有可能会由于知识结构或适应性差而失去工作,而这样的劳动力在现今社会中是比较普遍。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增加,导致就业总量下降。然而,产业结构的升级遵从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带来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企业随之扩大经济规模,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二、实证研究

为了探寻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是正向还是负向,本研究采取时间序列模型。模型选取1999―2013年数据,以南京市就业总人数为因变量,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为自变量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南京市就业总量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呈正相关,即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这说明随着南京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有效拉动了就业总量。这里包括了两个原因:第一,各产业就业弹性不同。经济结构调整使得第三产业结构升级,而服务业的就业弹性较第一、第二产业大,即在同样的资本产出比率下,服务业一般会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因此,产业结构升级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二,经济发展过程中,除了产业结构本身的调整和升级外,各产业内部也在发生结构变化。在第三产业结构升级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过程中,一些新的服务行业,如新兴IT业、家政服务业等快速崛起,吸收了大量新增劳动力,推动了就业总量的增长。现代服务业比传统服务业能创造更多岗位。

一般而言,产业结构升级能促进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转移,进而形成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就业结构。但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南京市仍然存在大量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现象。理论上,这是因为经济产业的每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供应能迅速适应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不吻合,跟不上产业结构变化的速度。为此,需要研究产业结构变化速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为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动程度,现引入产业结构变动度指标。它表示某一地区一段时期内三次产业构成变化值的绝对值之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K=|Qij-Qi0|

式中:K为产业结构变化值,Qij为报告期次产业构成百分比,Qi0为基期同次产业构成百分比。

就业增长率为当年新增的就业人数与前一年就业总量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年就业增长率=(当年就业人数-上年就业人数/上年就业人数)×100%,计算结果(见下页表)。

从上表和上图中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变动值与就业增长率变动趋势相反,即产业结构变动速率对就业总量的影响为负。这表明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与就业结构调整速度未能同步,就业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一定的结构性失业,过快的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抑制了就业总量。

综合以上比较,虽然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抑制了就业,但从数据来看,就业总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对就业总量的促进作用要高于产业结构调整速率对就业总量的抑制作用。所以,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总量起着积极的影响。

三、经济转型促进南京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为贯彻落实党的十报告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求,更好地为全市“两个率先”和幸福都市建设服务,现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就南京市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以及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发展中小企业,实现稳定就业

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可鼓励中小企业利用其优势资源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的制造业转型;倡导中小企业和高等院校合作,促进其技术创新的同时把中小企业引向产业化发展的方向;搭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沟通桥梁并提供政策支持,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提升其规模;要为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开辟融资渠道,不断缩小行业间尤其是中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待遇差别,增加中小企业的行业竞争力,促进其增加就业数量,提升就业质量;为吸纳就业潜力较大的中小企业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给予适当的资金和课程扶持,为中小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

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指导和培训提供其创业能力。完善创业投融资市场,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天使投资人等以多种方式向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督促像银行、保险、工商、投资基金等等系统出台相应的支持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配套优惠政策,并加强政府监管确保政策落实,从而使创业环境得到更好的改善,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创业的队伍中来,以创业促进就业。

(三)多方位扶持,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对农民工实行分类指导培训,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落实完善服务平台,将家庭服务内容融入到新南京服务中心平台,落实扶持家庭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使得家庭服务业能够容纳更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

(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升人力资源素质能力

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发展包括中职、高职、本科层次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增加试点学校和专业,开展深度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探索校地结合、校镇合作、校行(银行)合作等办学模式,建立区域型职教集团,实现专业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对接,充分运用“慕课”等网络资源提升学习者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万明,石丽.江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分析[J].商业研究,2012,(5):74-78.

第7篇

(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摘 要:首先分析了投资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意义;其次从资本形成总额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高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投资结构和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河南省投资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路径,并从五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投资结构;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4.013

0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13年年底,河南GDP总量在中国各省市中排名第五, 经济快速增长在显著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合理, 要素投入产出效率不高,环境保护水平不高,经济、社会不均衡以及人与自然的矛盾等问题突出, 投资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为了探索河南科学发展路径, 有必要研究河南投资和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投资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

现有文献研究表明,当前河南产业投资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投资过热,第三产业投资增长缓慢,内部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需要优化;河南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区域结构失衡,急需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现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去的投资结构,因此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可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与服务业发展的最重要一点是引进现代生产方式,即尽量使服务产业现代化;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引起经济学家的足够重视,经济转型升级可以定义为由技术进步引起的跨越式经济发展。现有文献认识到投资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并对投资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提出有益的建议,然而河南如何进行投资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路径如何选择,应采取什么政策等需要进一步研究,这正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

1 河南省投资结构和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

1.1 资本形成总额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高

按支出法核算的河南GDP中,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分别反映消费和投资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在河南GDP中,1990-2003年河南最终消费支出占比和资本形成总额占比大致保持稳定状态,消费占比略高于投资占比,经济增长动力比较合理;2004年以后河南GDP中最终消费支出占比和资本形成总额占比发生较大变化,最终消费支出占比呈现下跌趋势,资本形成总额占比呈现上升趋势,经济增长动力转变为主要依赖投资的格局,这种以投资为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可持续发展不强,往往受制于投资瓶颈,必须把经济增长动力转变为投资与消费比例合理状态,才能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河南资本形成总额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高,而且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最高年份2012年达到74.5%,大大超过了中国平均水平(2012年为47.8%)和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

1.2 投资来源结构和投资结构不合理

图2中,2007-2012年河南省投资中资金来源结构显示,国有经济投资占比呈现稳中下降的趋势,这表明河南投资来源对国有经济依赖在减弱;而城乡个人投资占比也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城乡个人投资增速低于其他投资增速,相比而言城乡个人投资意愿降低;私营经济投资占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明私营经济投资趋势不明显。在我国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河南省应进一步优化投资来源结构,逐步形成以国有经济投资为主导,私营经济投资以及城乡个人投资为主力,各种投资相协调的投资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活力。

见图3,河南省投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①第一产业投资比例较低,而且略微呈下降趋势,由于第一产业是基础性产业,而且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如果没有充分的投资,河南很难从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因此第一产业必须吸引更多的投资;②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所占的比重保持相对稳定,第二产业投资所占比重高于第三产业投资所占比重,在河南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应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第三产业,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另外,现有资金并未用于实现战略新兴产业上,2012年河南全社会固定资产中51.5%投入第二产业,而第一产业投资仅为3.9%,事关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投资仅占1.3%,而着力培育的新兴行业文化行业仅占0.9%。

1.3 产业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比重高发展速度快,第三产业比重低发展速度慢。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河南三次产业比例(%)分别为12.7:56.3:31.0,而2012年中国三次产业比例(%)分别为10.1:45.3:44.6,河南省产业结构同全国相比,第二产业偏高,第三产业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比如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因此要想加快转变经济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刻不容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主要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增速,促使第三产业在GDP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比重。

1.4 环境保护水平不高

2012年河南GDP在全国各省市排名中排名第五,二氧化硫排放量在全国各省市排名中位于第五名,而氮氧化物排放量在全国各省市排名中位于第三名,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排名第七,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二十名。数据表明,河南主要污染物排放数量大,而污染物治理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部分领导干部经济转型升级紧迫性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干部把追求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尤其是居民对优美环境的期盼;而现有的涉及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的政策和规划制定之后,束之高阁,不落实,不考核。环境保护水平不高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不强,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居民对环境破坏不满,经济转型升级压力更加严重。

2 投资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

当前河南省投资结构和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资金来源结构不尽合理,资金尚未主要应用到新兴战略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河南必须加快投资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力度,主要可以采取以下路径:①要以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当前河南经济增长方式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原因是传统落后产业增速过快,而新兴产业发展较慢,其本质原因仍是社会投资重点仍然是传统落后产业,而新兴产业无法获得较多的资金。要把优化投资结构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引导投资转向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②要以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途径。当前河南在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一方面对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大有益处,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针对以上研究,笔者提出加快投资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参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局面

把加快优化投资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全省、全社会加强开展学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确立经济转型升级意识,使优化投资结构、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重要发展理念和自觉行动。要加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可以成立经济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研究解决优化投资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要建立优化投资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考核体系,加强对相关主体的考核力度。要加强教育,在全社会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既在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需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要追求经济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

2.2 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

总体来看,河南省GDP结构矛盾比较突出,投资所占的比重过高,一旦投资增速快速下降,河南经济增长将出现较为严重的波动。因此为避免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分依赖,河南必须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居民后顾之忧,把巨大的储蓄优势转换为消费优势。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并不是不重视投资,只是通过政策引导,促使消费增速高于投资增速。

2.3 引导资金投入到新兴产业

引导资金投入到新兴产业就是要确保投入到新兴产业的资金增速高于投入到其他产业的资金增速,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要制定限制和淘汰落后产能目录,限制或禁止资金流入这些行业,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鼓励资金投入这些行业。要在新兴产业审批、资金申请环节提供便捷措施,为新兴产业融资提供担保和优惠。要通过行政手段确保国有企事业单位投入到新兴行业的资金增速高于全省投资增速,要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引导民间投资和私人投资加快流入新兴产业。

2.4 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

河南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增长,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GDP的资源投入,要保护环境,使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从另一个角度可以对集约式增长进行诠释,即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减少资源投入,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需要加大对各级政府考核力度,让各级政府自觉通过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5 加快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要想加快优化投资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单靠行政手段是不够的,必须辅助以市场经济手段。应加快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通过财政支付和税收的手段限制传统落后产业发展,支持新型产业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几个省市试点的二氧化碳交易试点工作,可以有效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尽管河南并不是试点省份,但是可以预料这项制度不久将在全国推广。另外,从重征收资源税,开征碳税,对新能源补贴等也是政府可以使用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朱长明.河南省产业投资结构现状分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

2 路远方.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增长[J].中国外资,2013(8)

3 曲三省.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现状与优化[J].创新科技,2014(16)

4 裴长洪.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服务业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12(8)

5 毛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理论建构[J].学习与探索,2011(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第8篇

1、本制度经酒店董事会审议通过,自_年_月_日开始执行。

2、本制度实行的准则: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支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本制度努力实现的方向:按效分配,唯才是用、唯功是赏的薪酬分配原则。

二、工资结构员工工资的具体结构如下:

1、个人工资收入=职务岗位等级工资 店龄津贴 浮动效益工资;2、职务岗位等级工资含:基本工资 岗位津贴 生活津贴(包括员工中、夜班津贴,独生子女费等) 技术津贴(仅限特殊工种)3、职务岗位等级工资,依据担任的职务、岗位职责、技能高低,经考核后确定;4、店龄津贴:依据员工服务年资(含试用期间)计算(以每年1月1日为限(即头年某日入店均以次年的一月一日起算)调整1次,在酒店服务满一年的员工,可享受店龄津贴。店龄津贴起点为每人每月30元,每月随工资发放,并逐年按此标准递增,店龄工资最高为300元,超出此数,酒店另外补贴)。5、浮动效益工资:即奖金。随酒店经营效益的高低,并结合管理质量的优劣而上下浮动,具体方案另拟。6、每年6月30日前,依据岗位工资等级标准和员工的业务技能以及本年度考核结果进行调整。7、上列计算结果若有小数点产生时,一律舍去不计。三、岗位工资等级1、酒店为公正评价每位员工的资历能力和贡献,将全店职能部门所有岗位自上而下划分为10级30档。管理人员以现任职务确定工资等级,职工以现有岗位确定相应的工资等级。2、全店等级工资情况见附表《温泉大酒店岗位工资等级表》。四、职务岗位变动后的工资级别确定1、职务提升:凡被提升为领班以上的各级管理人员,自提升之日起,在其所在职务基础上试用三个月,享受该职务等级试用期工资待遇。经考核合格,方可纳入相应职位的转正级别。2、岗位变动:凡在酒店内部调动,自调动之日起均须经过三个月试用期,试用期内,若原等级低于本岗位者纳入本岗位等级;若原等级与现岗位等级相同者,其级别不变;若原岗位高于现岗位等级,按现岗位等级执行,高出部分不予保留。试用期满后,经考核合格者,按相应等级转正级别执行。五、新进店员工等级的确定1、新招人员:有相同工作经历,招入本店后,经试用期满考核合格,按其工作能力,纳入相应岗位等级。2、各专业学校毕业生(职高、大专、本科)直接来本店实习,根据实习生级别确定生活补助标准。按实习合同期限(一般为6个月以上),实习期满,愿留店工作的,根据所在岗位确定等级,可直接进入岗位等级工资,若变动岗位,则按上述第四点变动岗位的工资规定。3、社会招聘录用有熟练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的人员,根据所在岗位确定等级,进入试用期,经试用三个月期满考核之后,按现岗位等级转正。4、社会招聘录用无工作经验的服务人员,按实习生待遇执行。六、调薪(一)酒店原则上根据经营业绩的成长,每年6月份进行员工调薪。1、以本年度该员工考核结果为依据;2、以各岗位级别工资标准为依据。(二)下列情况不在调薪范围:1、以每年6月30日为限,一年之内因升职或变动岗位而调薪不满一年者;2、当年新入职员工,正式服务年限不满一年者;3、已达到本岗位最高薪级的;4、调薪当月正办理离职手续者;5、因缺勤停职达1个月以上者(缺勤指:病假和事假等,按实际天数累计,旷工按10倍天数累计)

6、本年度内受书面通报惩戒以上处分者。七、工资的计算与支付(一)等级工资计算期间为当月1日至当月月底,工资发放时间为次月的15日(若遇节假日顺延)。(二)每月工资以30天计算,每工作6天享有有薪假期1天。职务岗位等级工资总额出勤工资=×(出勤天数 应享有有薪假天数)30(三)下列各项须直接从工资中扣除:1、个人所得调节税;2、社保有关费用;3、超标水电费用等;4、违纪罚款及赔偿费用;5、该月应偿还酒店代垫款项;6、其他应从工资中扣除的费用等。(四)每月缺勤工资扣罚按《考勤管理制度》执行。(五)1、凡每月发生的人事薪资变动,属于晋升工资的范围,均从总经理批准之日算起。2、凡每月发生的人事薪资变动,属于正常到时转正的,则从转正期满之日算起。八、工资审批权限1、主管及以下的各级员工等级工资的确定及调整,由所在部门根据编制、工资标准和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考核,提出意见报人力资源部审核并报总经理批准后执行。2、部门副经理级以上管理人员等级工资的确定,根据总经理任职命令,人力资源部负责执行。3、以上人员变动,须有总经理签发的任命或经有关部门批准的《人事变动表》才能生效。九、浮动的效益工资(一)与效益工资有关的考核指标:1、月份营业收入指标数2、月份成本率3、月份费用率4、月份利润率或利润总数5、月份其他指标(或个别特殊部门的单独指标)特别说明:上述考核指标,将视酒店管理成熟程度,适时推进。(二)与效益工资有关的被考核人员的范围:1、部门副经理以上级人员2、部门主管以上级人员3、部门领班以上级人员4、全体员工特别说明:从上到下,逐层推行,直至细化,覆盖全店。(三)考核方案(试行)1、本方案亦称“工资与效益挂钩方案”2、详见:《温泉大酒店工资与效益挂钩方案》

目录

一、工资部分:结构、等级、调薪、计算……………………()

二、职务岗位工资等级表:10级30档…………………………()

三、浮动效益工资:考核标准室…………………………………()

四、月度超产奖:标准与计算……………………………………()

五、年终双薪奖:标准与计算……………………………………()

六、福利待遇:内容与标准…………………………………

……()

附:1、浮动工资的主要数据表…………………………………()

第9篇

一、作法

几年来,全省各农牧场按照各自的产业优势,行业特点和管理模式,在推行责任会计方面逐步摸索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作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确定责任实体实行原则性、实践性相结合。

1.原则性主要是指:

(1) 能促进企业内部层层关心"总体效益",层层承担经济责任。

(2) 有利于改革企业的经营机制,给予责任单位一定的管理自主权。

(3) 有利于将市场经济的概念引进企业,有正确的责任行为、准则、规范。

2.实践性主要是指:

(1)被确定的责任实体,必须能够"相对独立"的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拥有一定的管理控制权。

(2)确定的责任实体,必须能够创造规定要求的经济效益和业绩,做到能核算、能考核能操作。

根据上述要求,各农牧场在推行责任会计过程中,实行了"逐级承包"、"层次核算"。逐级承包是指:总场把直属工厂或分场确定为责任实体,直属工厂或分场再把所属的车间、或工副业单位定为责任实体,层层承担经济责任。层次核算是指:农牧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后,没有搞逐级(总场、分场、生产队、家庭农场)责任核算,而是把责任核算有重点的落实在确有核算任务的场属工厂和分场属工副业。这样不仅不影响总场和分场财务汇总,且有利于总场、分场两级财务部门制定政策,调查研究,加强对责任实体的管理,控制和监督。

(二)合理划分经营权,实行集权、分权相结合。

权力是履行责任的条件和保证。在逐级承包,层次核算中,应体现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分权制"。各场根据企业法的规定和农场实际,对场级和责任实体的经营权限,大体做了如下划分:

1.场级(含分场)的经营权。凡是涉及企业总体和宏观调控的权力,仍应集中, 如制定企业总体规划和责任目标的计划;制定工资调整和资金分配方案;决定企业行政机构的设置;提请任免副厂级和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以及审定计划价格、核定资金、费用定额,控制产品质量,审核财务决算等。

2.责任实体的权力。凡是不触及企业总体和有利于微观搞活的权力, 可以下放到责任实体,如:责任实体在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前提下,可承揽对外加工任务和开发社会需要的小商品;确定在总额内的职工岗位工资等级和奖金分配形式;确定内部专业人员的设置和生产组织形式;对职工给予记大功以下的奖励和开除厂籍以下的处分(实施中向场备案);调度使用企业核拨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确定对外加工小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按照农场财会制度办理具体的财务结算业务等。

几年来,各场通过实行分级分权管理,对落实承包经营,推行责任核算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三)在核算经营成果上,实行两种目标相结合。

两种目标系指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内部单位的"责任目标",实现结合的特点是:

1.首先企业会计(财务会计、责任会计)要搞好协调, 互相配合,通过预测、分析、选择、决策、制定出企业的"总体目标"。

2.企业的"总体目标"经场(厂)务会研究确定后, 按责任归属和管理层次分解下达,形成责任单位的责任目标。

3.责任会计对已下达的责任目标进行核算跟踪,实施过程控制,包括"定额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和"资金费用"控制。

4.定期对责任单位的工作实际与预定的目标相比较,并通过约束、调节、激励等手段,促使责任单位达到目标,进而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四) 在核算总体上,实行两种管理相结合。

两种管理系指企业的"目标管理"和"基础管理",两种管理同步加强。

1."目标管理" 。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综合性管理,它以预定最优的最佳效果为目标,促使企业的各项管理都围绕的"目标值"的实现而统筹运动。

2."基础管理"。只有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才能使目标管理有准确的数据来源。 为了实行目标管理,确保企业(各级)目标值的实现,应重视发挥企业会计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调节的功能。同时还要跟上基础工作,包括加强计量、整顿原始记录、完善定额管理,修定计划价格、及健全与此相配套的制度、措施等。同时为了实施责任会计核算,企业财会部门应及时制定出分级核算方案,对各级核算的方法、内容、程序、凭证和结转手续,都做出具体规定,严格制定统计、计量、检测、验收、考核等制度,并把企业计划指标、目标成本指标、定额管理指标、经济责任制指标归纳成统一指标体系,综合下达,同时制定出奖惩考核办法,做到奖惩严明。

(五)在核算体制上,实行两种会计相结合。

两种会计,是指企业的财务会计和责任会计。实现结合的特点是: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和责任会计核算,是在企业同一厂长或总会计师领导下进行;是在企业同一财会部门进行或在同一财会部门监督指导下进行;是在逐步加强和完善厂部(部门)车间、班组同一核算系统中进行;使用的是同一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账簿;使用的是同一结账时间、同一结转方向和同一结转程序。

(六)在核算技能上,实行多种方法相结合。

多种方法,通常包括量本利分析、厂内银行、目标成本、标准成本、质量成本等,其中,与责任会计结合最多的是"目标成本"和"厂内银行"。

1.责任会计与目标成本的结合。 为了加强对责任成本的控制,企业要首先制定出车间目标成本和产品目标成本。基本程序和作法是:

(1)首先要严格制定出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耗用各种材料,各种工时的计划单价(基础计划价格)。

(2)按"工序"和"部件"计算出产品生产中各种材料,各种工时的标准耗用量。

(3)按工时、材料的耗用量乘以计划价格,组成产品的"工序单价"和"部件单价"。

(4)各工序或部件定额单价相加之和, 组成产品的计划单价(注:各工序定额单价相加之和等于产品) 计划单价:各部件定额单价和总装工时费相加之和也等于产品的计划单价,也是产品的车间成本。

(5)产品的车间成本加上责任核算与财务核算的价格差异,即是产品的工厂成本(目标成本)。 制定产品的目标成本,是为了定期检查生产部门的绩效,实际成本比目标成本增加即为超支,比目标成本降低即为盈利(或节约)。

2.责任会计与内部银行的结合。为了加强对责任成本的控制,扭转到月末才知道经营结果的被动局面,一些企业把责任核算,事中控制的重点放在内部银行,并采取了以下步骤:

(1)制定标准成本。根据目标成本的分解指标,按产品的工艺步骤(责任单位), 单位产品工时,材料的耗用量,各种计划价格和有关单耗定额,首先核定出单位产品的"工序标准成本"作为核拔定额资金的依据。

(2)核拨定额资金。月初, 按照厂下达的产量计划和工序标准成本, 核定出各责任实体的月份"资金定额",通过内部银行划拨、控制,对非生产部门核定"限额费用",通过费用限额卡加以控制。

(3)控制产、耗进度。内部银行通过内部结算、划转,随时观察各责任实体定额资金的"耗费值"和"产出值",促其产耗平衡,争取资金增值(盈利或节约)。

(4)调整执行差异。 通过日清日结,如发现某责任实体消耗高、产出低,出现了责任预算的执行差异,内部银行要随时汇报,并通过领导迅速采取措施,调整差异,限期达到目标,并对超耗的资金进行罚款加息。

(5)做好上下勾通。每到月底(规定的对账日), 内部银行要及时与财会部门、责任实体核对财务,使三方账目(内部银行账、财会部门账、责任实体账)相关指标达到一致,而后,填制有关的责任报表。

通过上述控制,对各责任实体提高产量、质量,降低消耗、成本,节约费用、资金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七)在核算对象上,实行两种成本相结合。

所谓两种成本,系指内部单位的责任成本和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实现结合的做法是:

1.填制双项凭证。即以同一原始凭证填制同一记账凭证,在同一记账凭证中, 既反映上级统一的会计科目和费用项目,又要反映经济业务的责任单位和责任指标。从而既满足上级按统一会计科目、费用项目的检查汇总,又要满足企业内部的"责任跟踪"和"业绩考核"。

2.进行双项记账。双项记账就是在相关账户中(如应付工资、制造费用), 分别汇集各项费用,使双项凭证所反映的内容如实按"责任单位"、"费用要素"同步记载。

3.开展分户核算。分户核算就是在"基本生产"一级账户下, 按各责任单位名称(也是产品的生产步骤)设置二级账户,按责任单位核算责任成本,并与车间核算员的成本明细账同增,同减,以便上下监督。

4.实行逐步结转。逐步结转即采用逐步分项结转法。 将第一步骤(第一工序车间)发生的半成品成本,按照成本项目,分项转入第二步骤(第二工序车间)的基本生产账户,依次下转,直至产品入库。以分别计算各车间的责任成本。

5.认真调整差异。逐步结转的责任成本, 到最后工序车间,便可计算出产品的车间成本。但为了计算产品的工厂成本,还需调整各项差异。这是因为:在责任成本核算中,为了消除各责任单位的不可控因素,车间领用的材料、燃料、自制半成品,以及耗用的水、电、气和机修工时等,都是按计划价格计算的。因此,在产品车间成本的基础上,再加减各项价格差异,进而核算出产品的工厂成本。

6.显示双项功能,每一计算期结束后,分别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和"责任会计报表"以显示"财务核算"、"责任核算"两个功能,以满足上级的指标汇总和内部的业绩考核。

(八)在业绩考核上,实行两个文明结合。

各农牧场在对责任实体的业绩考核中,不仅考核产量、产值、增加值、质量、成本、利润、设备、资金等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同时还要考核班子建设,企业形象、党群活动、民主管理、治安普法、职教培训、计划生育、财经纪律等执行情况。其目的是促使责任单位不仅完成预定的经济目标,同时还要增强社会效益和法治观念,从而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进取。

二、问题

当前,在推行责任会计中,有些单位违背推行责任会计的原理和原则,出现了一些不应出现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在划分责任实体中,搞假分立。

调查发现,有的资产负债率偏高的企业,不从改革着手,优化资本结构,盘活存量资产,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总体效益,反而搞"假分立",将企业划分成若干个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法人,名曰:大船搁浅、小船放生;划小独立、切块经营;主辅分离、分段搞活;其目的是逃避企业债务。结果各二级单位各行其是,不能正确执行企业的经营方针,打乱了现在工业大生产中专业化、科学分工及协作精神,内部管理混乱,完不成厂下达的目标计划,削弱了大中型企业的活力,甚至原来效益尚好的企业,目前却造成停产或破产。

(二) 在分级行使权力中,侧重下放财权。

有的在分级行使权力过程中,不是合理划分经营权力,使企业经营者和内部责任者协调行使生产经营指挥权,而是侧重下放财权。 对企业内部责任实体实行分立(各立门户), 分账(财务分割、单独立账)、分户(各自到外部银行开户)经营,从而助长了各二级法人弄虚作假,攀比消费,乱开口子及其它不正之风,结果形成企业资金分散、沉淀,财务管理失控,国有资产流失,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出现经营者连任"年年盈",经营者变更大窟窿。

(三)在制定分级目标中,不按规范办事

有的企业在制定分级目标中,不是模拟市场,优化方案,先制定总体目标,后分解责任指标,作到责任保指标,指标保目标。而是不搞科学测算,盲目地定指标、形成以包代管、以分代定,造成财务预算与责任预算的分离,总体目标与责任指标的脱节,甚至不签置内部合同、协议,年初宣布,年底翻车,使企业经营目标全部落空。

(四)实施责任核算,失去财务会计监督

有的企业在实施责任核算中,不执行与财务会计统一的会计科目和费用项目,记账规则和结转程序,违背有关开支范围、标准和计价方法,基础工作薄弱,没有严格的标准、定额、计量、检测、验收、考核等制度,没有统一的计划价格体系,缺少统一的原始记录的填写、签署、传递、汇集、稽核等制度,使责任核算失去了财务会计的监督。形成两种核算(财务核算、责任核算)各忙各的账、各出各的数,致使个别责任单位出现了应提未提、应摊未摊、应列未列、应转未转、直至其它方面潜亏。

(五) 有的在考核责任效果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在考核责任效果上,有的企业领导只注重产量、产值、成本、利润及相关经济指标的完成,甚至为完成经济指标,拼资源、拼设备。而不重视班子建设、党群活动、民主管理、治安普法、计划生育等精神文明指标,同时在兑现绩效奖惩上、重物质奖励、轻精神鼓励、更忽视企业精神,企业形象和社会效益,造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滑坡。

上述错误倾向,虽然发生在少数企业,但也不可忽视,应认真加以解决。

三、对策

为了使责任会计的"机制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 进行综合治理,强化领导责任。

推行责任会计出现的问题,责任首先在于领导。因此,应以多种方式,特别应以法制宣传、行政督导等手段,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1.增强法制观念。我们说,责任会计也是会计, 各级领导要增强会计法制观念,以身作则,严格守法、执法。要认真学习会计法规和会计知识,变外行为内行。要重视和支持各级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并在领导企业财会工作中,坚持做到不做假、不投机、不失控。如实反映责任状况和经营成果。

2.提高领导水平。针对部分企业领导对责任会计比较生疏的问题, 要以培训、帮扶、督导等手段,促其在健全、完善财务会计管理的基础上,学习、掌握、熟悉责任会计知识,并在划分责任实体、分解经营权力、制定总体目标、分解责任指标、实施责任跟踪、考核责任绩效等项目工作中,作出正确决策。作好财务会计与责任会计的结合,财务指标与责任指标的衔接。

3.加强综合治理。据了解,责任会计出现的问题和财务会计虚假密切相关,因此,要把纠正责任会计问题和财务会计打假结合起来,实行综合治理。会计管理工作(财务会计、责任会计)涉及面广、且情况复杂,实施综合治理单靠财政部门是不行的,要充分发挥企业主管、纪检、监察、审计、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作用,互相勾通,密切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如发现问题,要根据具体情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二)实施"系统"管理,加强制度监控。

系统管理即从专业角度,推行"系统"责任会计,强化对企业,企业经营者和企业责任会计制度的监控,以补充财政部门仅以财务会计制度约束的不足。

系统责任会计是指:在各农牧场的行业或企业主管机关,推行责任会计,这属于初级的"社会责任会计",它是根据国家下达的经济目标,在一个农牧场范围内,按照"管理系统"确定责任会计层次,以企业为主体建立责任会计单位,依据责任归属,对经济活动进行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和考核的一种会计制度。

系统责任会计,可借助主管机关综合、协调、调度、激励、任免等行手段;可通过制定总体目标,分解责任指标、谋化经营政策、规范经营形式、明确经营纪律、控制工资总额,实施考核核算,加强专业督导,实施审计监督,兑现绩效奖惩等专业手段,强化对企业(经营者、责任者)的监控。同时指导、帮助、督导企业会计人员建立、完善责任会计制度, 把住责任关口,严格责任考核,规范责任核算。 作到既正确记录、评价经营者(责任者)的业绩,又及时制止纠正其不正当的财务行为和责任行为。从而形成社会责任会计,企业责任会计同时并存,相互制约、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 构造新型会计机制,严格程序管理。

为了更好地推行企业责任会计,企业应该建立"以决策会计为主导, 以财务会计为核心,以责任会计为重点,以内部银行为调控"的新型会计机制, 以突出发挥决策会计对财务会计、责任会计、内部银行会计全方位管理与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的自我约束机制。并严格实施以下工作程序:

1.根据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由决策会计(总会计师或财务厂长)统一谋划总体方案、制定总体目标、确定责任实体、划分经营权力。进而做好企业责任会计关键环节的把关定向。

2.由财务会计(一般由财务科长主持)根据企业总体目标, 编制财务预算和责任预算,把企业的目标值定量化、具体化、细分化。所编制的责任预算必须与财务预算紧密挂钩。

3.由责任会计(可由财务副科长代表),按照责任预算进行指标分解, 制定管理措施,核算方案及报表体系,实施对责任实体责、权、利、效的监督与考核。

4.由内部银行会计按责任归属,进行核算跟踪, 实施对责任实体成本、费用、资金的核算控制与监督,并通过日清日结,发现问题,立即汇报,及时处理。从而使"会计机制"一环紧扣一环地强化责任会计监控。

(四) 提高会计素质,把握工作要领。

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使会计人员提高素质,增强执法意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核算质量,尽快改变会计人员只忙于记账、算账、报账和只善于财务核算的传统习惯,从而步入参与管理、预测、决策和善于责任核算的新境界。

(五)要把推行、完善责任会计和学习邯钢经验结合起来。

要学习邯钢关于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成本管理,资金成本管理的核心是内部责任管理的经验。大力推行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狠抓突出"效"字定目标,落实"责"字搞分解,划分"权"字保运转,注重"质"字提品级,深化"改"字激活力,对准"实"字搞核算,把握"严"字来考核等工作要领,真正作到企业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完成指标保目标。促使企业以最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六)实施审计检查,严格责任约束

年终,企业主管部门要协调财政、审计等等部门, 在对企业进行年度决策审计的同时,延伸进行"责任效益"检查。其重点是:

1.查实施方案。即查企业年初制定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实施方案, 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得以落实;责、权、利、效的划分、监控是否规范; 财务预算与责任预算是否衔接; 对下分解的责任指标是否签署了合同协议。

2.查制度落实。即查企业是否制定、执行了严格的责任会计制度; 其会计科目、费用项目、记账规则、结转程序、开支范围、开支标准、计价方法等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应交纳的利、费是否及时上缴。

3.查指标衔接。 各责任实体的资产、负债、权益分项指标相加之和(抵销内部往来)是否与企业总体资产负债表分项指标相一致;累计各责任实体的生产经营成果(收入、收益抵减成本、费用和厂部支出)是否与企业总体的经营成果相吻合;企业的财会报表和责任报表是否能综合反映企业总体和责任实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第10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 财政转移支付 均等化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要目标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在我国,不同层级的政府均承担着一定的财政支出责任。由于地区差异及税制结构,地方财政常常存在一定的支出缺口,这就使得财政转移支付成为必要。总体而言,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目的在于:调节各地区的财政分配体系,平衡地区间的财力分配;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事权运作的控制,以有效地实现宏观调控;实现国家社会政治目标,增强国家凝聚力。

在我国,许多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已经对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及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从研究层面上看,主要集中在中央和省层面,而对于省以下县(市)级的转移支付情况及均等化效果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引用山西省地市县财政统计数据,研究了山西省2006-2008年转移支付各类指标变动情况,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变异系数,从实证的角度研究财政转移支付对于县级人均财力均等化和缩小县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并依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基层政府财力均等化并促进均等化效果的实现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山西省地处我国内地中部,属于我国中部六省之一,其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及在全国产业的分工和布局中的位置,使得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特征。

(一)县域经济总体发展落后

据2007年数据统计,山西共有96个县市(不含区),其中县级市11个,县域国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90.1%,年均常住人口为2449.81万人,占全省年均常住人口的72.8%;县域生产总值达到2773.7亿元,占全省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56.0%上升到2006年的58.4%。

山西省县域规模较小,2006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平均规模为28.9亿元,是2005年全国县域生产总值平均数的65%、中部县域平均数的69%;从县域城镇化率水平来看,2006年,山西省的县域城镇化率是30.1%,在中部六省中居于第4位,与东部地区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城镇化水平不高,质量较低,城镇规模偏小。从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推出的2001-2007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表中,山西在七届中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排序中,均位居20名之后,始终排在中部地区的最末一位。根据2012年最新统计数据,山西进入国家级贫困县名单的县有35个,占县域总数的29%,而在全国百强县(市)的排名中,山西仅在第七届中有河津市及孝义市两城市上榜。

(二)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

2006年,山西省96个县市生产总值城市排名,前10位依次是河津市,孝义市,泽州县,洪洞县,襄垣县,介休市,襄汾县,高平市,阳城县,清徐县。其中排名第一的河津市生产总值达到176.7亿元,紧随其后的孝义市达到133.2亿元,而排最末的永和县生产总值总量仅有2.1亿元,仅占河津总量的1.2%,排名前10位县市生产总值总量占全省县域总量的35.5%,后十位县市生产总值总量占全省县域总量仅为1.5%,县域总量差距非常明显.

此外,县域人均生产总值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不仅悬殊,而且逐年扩大,2000年,全省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居第1位与最末1位的绝对差距是7934元,相对差距是9倍,而到了2006年,绝对差距达44234元,比2000年扩大了近5倍,比2000年扩大了16倍。

由此可见,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整体属于落后水平,并且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

二、山西省地市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构成

目前在我国,中央对省的财政转移支付主要为以下四种:税收返还、体制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而笔者在查阅山西省相关转移支付数据时发现,山西省自2007年以来将体制补助划入到财力性转移支付名下,因而,表1所列出的2006-2008年山西省地市县转移支付类型主要为三类:税收返还、专项补助,财力性转移支付,并依据相关数据做出折线图,从而体现各种不同类型转移支付的走势。

(一)税收返还

所谓税收返还是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先征后返(退)、即征即退等办法向企业返还的税款,属于以税收优惠形式给予的一种政府补助。在山西省2006年至2008年数据资料统计中,税收返还这一项主要包括了消费税税收返还、增值税税收返还以及所得税税收返还。并由图1可知,山西省税收返还从2006年后主要呈现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586596万元降到2008年的357082万元,下降幅度约40%。

(二)专项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目标,以及对委托下级政府的一些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专项补助资金。资金接受者需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目前,我国专项转移支付包括一般预算专项拨款和国债补助等。按照用途划分,专项拨款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实施。从表一中我们看到,2006-2008三年间,山西省地市县专项补助数额在不断提高,由2006年的933862万元提升到2008年的1661694万元,增长幅度达77.9%。

(三)财力性转移支付

财力性转移支付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衡化,由上级政府安排给下级政府的补支出。现行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乡财政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由图表中可以看到,山西省财力性转移支付数额也有较大的增长幅度,从2006年的1368216到2007年的1777055再到2008年的2102872,平均增长幅度保持在24%。

以最近的2008年山西省县级转移支付数据为例,画出2008年各项转移支付比重饼状图,如图2所示,其中,税收返还占08年所有转移支付的8%,专项补助为40%,而财力性补助所占份额最大为51%。

三、基于变异系数下的转移支付均等化效果分析

在转移支付均等化效果的衡量指标中,国内外学者常用的有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及变异系数,据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容易受到收入的人为划分偏差影响,故本文在研究中选取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变异系数分析。

财政转移支付变异系数是指各地区在获取转移支付前后的人均财力标准差之比,实质上是以各个地区的居民能够获取相同的公共服务和享受相同的公共产品来衡量转移支付财政均等化的总体效果。为了方便进行研究,在本文中,我们将各地区的人均本级财政收入视为各地区接受转移支付前的财力水平,将各地区人均本级财政支出视为各地区接受转移支付后的财力水平,由此来计算转移支付前后人均财力的离散程度,进而分析财政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果。

设财政转移支付变异系数M=VY/VX。其中,M 代表转移支付变异系数,VX 是接受转移支付前各县人均财力离散程度的指标,即人均财政本级收入的标准差;VY 是接受转移支付后各县人均财力离散程度的指标,即人均财政本级支出的标准差。当 0

笔者通过查阅国家图书馆《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选取了数据最为完善的2006-2008年的山西省县域截面指标列入下表,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表二中数据由两部分构成,前十名是作者选取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排在山西省前十名的县(市),剩余十名则是排名位于山西后十名的贫困县。通过两部分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样本,更加显著地比较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水平。

通过相关数据标准差计算,得到以下数据:

VX=0.074538

VY=0.05556

M(2006)= VY/VX=0.74539

同样的方法测算2007年及2008年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系数,得到结果如下

M (2007) = 0.753162

M (2008) = 0.77118

由计算结果我们得知,2006-2008年间山西省财政转移支付变异系数均位于0和1之间,说明财政转移支付起到了一定的均等化效果,但是,U值介于0和1之间时,U越靠近0,则均等化效果越好,而本例我们测算出来的三年U值约在0.75左右,且三年中有不断升高的趋势,说明山西省2006-2008年间转移支付在此20个县当中均等化效果不明显,并且这种非均等化效果正在逐步加大,这已经偏离了财政转移支付缩小地区贫富差距的目标。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山西省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且县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而山西省转移支付主要为三大块:税收返还、专项补助和财力性转移支付,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又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目前山西各县及县级市转移支付中,税收返还的比重在不断下降,08年下降至9%,专项补助和财力性转移支付比重大幅度上升,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最大。此外,在验证山西省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中,通过抽取20个具有代表性样本数据进行转移支付变异系数的计算,测得2006-2008年间山西省转移支付均等化变异系数U值靠近1并有不断上升趋势,说明山西省对县及县级市的转移支付虽然有一定的均等化效果,但是均等化效果不明显,非均等化趋势在不断扩大。这些现象违背了转移支付平衡地区间财力分配的目的。由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效率、公平、绩效原则,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坚持效率、公平及绩效原则,财政失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经济发展的常态,对于均等化效果的实现,我们可借鉴澳大利亚等国转移支付严格测算方式,按照制度和计量方式来核算测定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和具体使用,以此保证财力再分配后的资金使用效率,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应加快取消税收返还步伐,尽管山西省税收返所占比重总体上呈降低趋势,但该趋势仍然不显著。政府应加大取消税收返还项目力度,将资金统一纳入到一般性转移支付中,通过公平合理测算方式进行分配。与此同时,政府应加大检查和考核力度,对于各个地区提交的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实地考察,以防止个别已发达地区为获取国家财政支持而隐瞒实际情况,不肯摆脱“贫困县”帽子。实现真正的公平,公正,合理,加大对真实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二)完善财政激励机制,建立可靠的政府间转移支付数据库

政府应考虑逐步完善财政激励机制,同时,积极努力建立可靠的政府间转移支付数据库。依照公共服务成本指数,分项目测算各级政府标准收入及标准支出,测算财政自给能力指数及财政贫困分类指数,财政风险指数等一系列全面的指标,使得转移支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合理。

(三)强化法律法规、建立独立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委员会

我国自分税制以来,各项制度均存在一定的漏洞,因而强化法律法规,用法律来规范各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情况,是促使转移支付目标尽快实现的最有力手段,与此同时,可考虑建立独立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委员会,对于政府的资金分配决议,委员会成员可进行随时监督,必要时进行适时公开,对于有争议的部分可尝试邀请全社会公众共同参与深入探讨,听取社会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均等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建明.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2008

[2]李一花,李阳.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等化效果的实证研究――以山东县域为例. 地方财政研究,2012(7)

第11篇

为贯彻酒店经营管理思路,完善薪酬福利体系,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本办法中所指的“薪酬”包括工资与福利。其中“工资”是员工每月根据岗位标准、部门内部管理和员工行为准则、部门经营效益所得的劳动报酬的税前总额;“福利”是为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解决员工后顾之忧所提供的除工资以外的相关待遇。

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以岗位要求制订工资标准,以工作绩效实行差别管理。

相关专题:

公司管理制度范本大全

第二章工资结构

一、基本组成

员工的工资总额由以下部分组成:岗位工资、技能工资、质量奖、效益工资和相关补贴。岗位工资是根据酒店各岗位的标准与责任设置的一项固定工资;技能工资是根据各个员工的能力与贡献大小设置的一项激励性工资,体现员工的技能差别与提升程度;质量奖是根据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和行为准则所设置的一项绩效工资,与月度考核、日常奖惩挂钩;效益工资是根据酒店经营业绩和部门业绩所确定的工资,与大厦整体效益、部门业绩挂钩。

二、技能工资

技能工资体现各岗位员工的技术差别与熟练程度,与员工的加薪晋级挂钩,员工技能等级的评定将结合技术等级考核、比武大赛情况而确定,它着重体现员工的技能。具体见员工技能等级考核制度。

三、质量奖

根据员工岗位责任、内部管理状况、工作标准、月度工作业绩、综合表现等设置质量奖,它着重体现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责任心,与月度绩效考核、日常奖惩挂钩。

部门经理以上人员每月开展一次管理评审;主管以下人员每月考核一次,外聘人员、试用期员工的考核办法按同等级的内聘人员的标准执行,实习生的考核标准按员工级标准执行。具体见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四、效益工资

根据整体经营效益和部门业绩设置效益工资,效益工资与各部门的经营管理责任书紧密挂钩。根据各部门的业务划分以及对经营指标的贡献大小,效益工资基数分一线和二线分层次、按级别设置(见附件),其分配办法是以总额的形式拨到各部门,由各部门根据员工的贡献大小来确定,具体如下:

1、确定月度效益工资应发总额

将编制内的所有人员的效益工资相加,其和为效益工资应发总额。

2、确定部门效益工资实发总额

根据经营指标考核办法,对应发总额作出相应的增减。部门缺编时,将缺编人员的工资总额拨发给部门;部门超编时,将超编人员的工资总额从应发总额中扣除。

为避免因主观原因造成计划的过度失控,合理协调各部门的效益工资总额,当部门业绩在因无法预料的客观情况和个人主观过度失控造成业绩变化过大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效益工资总额,具体由部门提出调整方案,经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3、部门内员工效益工资的分配

由各部门根据岗位责任和部门分工制定效益工资分配制度,经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审核,总经理审批后执行。

五、相关补贴

设以下两种补贴:

夜班津贴:凡在晚上值夜班,24:00以后下班、或第二天早6:00以后下班的员工(含季节工和实习生),享受每天2元的夜班津贴。

店龄补贴:以时间为单位,每满一年补贴10元。

第三章工资确定与调整

根据不同岗位、工种、对个人能力的要求和发挥因素,实行等级工资制,各岗位的工资级别标准见工资等级表。

新员工入职前,根据工资等级表,用人部门与其共同商讨对转正工资

达成初步意向,其中试用发转正工资的80%,报人力资源部审核、相关领导审批。双方对转正工资所达成的初步意向不作为转正工资的依据,只作为参考。试用期三个月,试用期满,用人部门应根据试用情况在给定的级别范围内确定其定级工资,如定级工资与转正工资所达成的初步意向一致,报人力资源部审核备案后执行,如因特殊情况确需突破给定工资范围的,需事先报人力资源部审核,并经相关领导批准后方可执行。

根据奖优罚劣,贡献为主,效率优先的原则随时对员工工资进行调整,员工工资上浮或下调,原则上一年不超过三次,一次不超过两级。如因特殊情况确需超过范围的,需经总经理批准后执行。员工因职务变动或内部调动引起的工资调整,由用人部门填写《人事变动表》,并会同人力资源部提出工资级别调整建议,报相关领导审批。

第四章工资结算

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税后的岗位工资和技能工资总额存入个人银行帐户,遇节假日顺延;效益工资和质量奖以现金的形式发放。员工可在三日内查询,如有疑问,请及时与人力资源部联系。

根据酒店的行业性质,实行轮休制,员工可在季度内跨月调休,但不能跨季度调休,各部门必须根据经营管理情况作好每月排班表并认真审核,季度内可调休的,一律调休。如经部门经理审核确因工作需要不能调休的,以加班工资的形式支付加班工资。人力资源部每月审核、检查部门加班汇总情况,于季度末累计计算本季度加班费,于下季度第一个月随工资一次性发放,特殊情况除外。

员工迟到早退的扣款办法按《奖惩细则》执行。

员工缺勤按以下方式计算:

假种:法定假年休假产假计划生育假慰唁假病假旷工

旷工1天=事假3天,以此类推。一月连续或累计旷工3天(含)以上,视为员工个人自动解除劳动关系,大厦不支付任何费用。

离职结算:离职工资自批准员工离职之日起开始冻结,待员工办好工作交接和离职手续后方可发放。离职的员工需在规定日期内办理离店清退的手续,逾期未办理且未事先声明原因者,一律按旷工处理,如因未办理离店清退手续造成经济损失的,由员工本人承担,从工资中扣除。凡被开除的员工,除接受相关罚款等处分外,只结算其岗位工资和技能工资,不发放质量奖、效益工资及其他奖项。

第五章福利

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便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设置以下福利:社会保险、全员劳动合同、全员免费午餐、带薪年假及其他假期、员工宿舍、生日贺礼、免费工服、提供保护用品等福利政策,具体见相关的管理制度。

除特殊说明外,本管理办法不适用季节工、试用期员工、兼职、实习和外聘员工。

薪酬体系体现了大厦的经营发展思路,是大厦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酒店发展壮大,薪酬体系也将不断调整,日趋完善。

本管理办法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如有相关规定中与本管理办法相冲突的,按本管理办法执行。

附件:工资等级表、部门经理以上人员月度管理评审制度、

第12篇

一、税费改革的基本情况

金湖街办地处*市区南郊,是*市第二大乡镇(街办),由原龙角山镇、铜绿山街办、金湖街办合并而成,经济基础在全市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全处集工矿区、山区、库区、湖区于一体,版图面积163平方公里,辖41个村、9个居委会,1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4万人,农村劳动力2.32万人,境内共有4大民垸。税改后全处耕地计税面积3.2万亩,农业税及其附加征收任务为229.86万元,其中正税191.55万元,附加38.31万元,人平40.81元,亩平72.35元。与1999年比,税费任务减少248.44万元,降幅达51.94%,人平减负41.03元,亩平减负71.86元;与2001年省口径相比,税费任务减少221.84万元,降幅达49.11%,人平减负36.26元,亩平减负64.32元,20*年全处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降为零。

二、村级经济及村干部工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税改激活了农村经济,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也出现一些潜在问题,村级经济面临发展缓慢,部分村经济收入陷入困境,村干部工资待遇难以维计,成为当前农村基层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村级经济举步维艰

1、集体经济创收难。据调查,20*年全处41个村除农业“两税”附加外,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12个,占29。2%,其中集体收入万元以下的村3个,占7.3%,1.1-2万元的村3个,占7.3%,2.1-5万元的村6个,占14.6%,这些村仅能维持正常运转,对兴办公益事业、偿还债务或补贴干部工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日常费用落实难。20*年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40.21万元,仅村两委班子人员144人的工资就要100.8万元,还得挪用办公费3万元发工资。村干部差旅费、电话通讯费和村民代表会议误工补贴等费用无法兑现。

(二)干部工资令人堪忧

1、工资缺口相当大。到20*年底,调查的对象中每年有10000元以上现金收入的仅有22个村,占53.6%。乡镇依据各村经济基础和税改前工资状况核定村组干部年人均工资标准为6000--7500元。按这一标准,41个村每年应发放村组干部工资100.8万元。若按去年农村税费改革规定的20%农业税正税及附加部分可用于村组干部工资和村级办公经费核计,仅有40.2万元,工资缺口为60.6万元。

2、拖欠工资时间长。全处41个拖欠村中,拖欠1年的村28个,2-3年的村5个,4-8年的村2个,8年以上的村3个,分别占拖欠村总数的73.6%、13.2%、5.3%和7.9%,其中有2个村拖部工资为10年以上。

3、拖欠工资人数多。全处拖欠村干部工资共128人,占村干部总数的88.3%,占拖欠村干部总数的96.8%,其中有9个乡镇拖欠村干部工资人数超过本乡镇村干部总数的50%。

4、干部工资待遇低。据调查,全处村正职干部支部书记月均工资260元;村委会主任月均工资240元,工资其余部分由村自筹到位,象黄家献、港岭、胡庚、柯庄、田垅等村,除了主职干部转移支付工资外,其余工资大部分由村里打白条。一位村支书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村干部一天工资领不到12元,还没有一个‘小工’一天挣得多,一年到头不得闲,工资仅够烟酒钱,妻子数说儿女怨,真是叫人心里酸。”

5、村组干部工资相差较大。目前全处村干部年工资平均达到3548元,村支书年工资平均达到3801元,高的可达到1.5万元以上,低的仅有2900元。差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工作积极与否,但是更多的则表现为分配的工作任务量,而并不是表现为工作完成的好坏!浮动缺乏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反而抑制了村组干部的积极性。

6、干部工资地域影响大。工资组成在结构上有很大部分来自于20%的农业正税及附加或村集体经济收入,这就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而并不是对全面工作的考核。例如我处铜山、石花、株林、泉塘等村干部工资较高,而港岭、田垅、大泉、黄家献等村干部的工资较低,原因在产业、资源、地域等优势,而不是在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这不是一种科学的考评方式,我们说科学的发展观的核心在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工资作为调动村组干部的一种手段理应反映我们的发展观念,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但是目前却又无法确定更优的工资结构。

7、村干部工资调整缺乏长效机制。从当前出台新的干部工资补贴看,虽然村干部的工资调整同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作了适当上浮,但同物价上涨脱节,同公务员调资“节奏”脱节,村干部调资的时间、标准缺乏制度性规定。只有当党委、办事处意识到村干部工资报酬偏低,到了非调整不可时,才会进行讨论,发文件确定新标准和执行时间,但是税费改革后,乡财政的收入锐减,通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村干部调资的依据、标准和时间往往滞后,主观因素比较重,缺乏区域内统一规范的调资制度。

8、村组干部的社会保障基本尚未启动。我国自2002年启动农村税费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的旨在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但是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国家对于这次农村税费改革的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漏洞,那就是村级组织运转没有很好地解决。按照中央政府的设计,村级组织运转主要依靠转移支付,但是转移支付的额度又是由停税前三年的税费平均数确定的,没有考虑到实际存在的通货膨胀。村级组织的运转经费应该来自于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两部分,而并不是当前纯粹的转移支付。农村村组实行民主自治管理,属于社会事业范畴,社会事务应该社会来办。从目前的一些社会服务市场化进程来看,效果比较好,既然社会能够办好,那么就让社会来办。村组干部的待遇不能由政府一力承担,社会保障制度应该为村组干部提供的社会保障服务目前尚属空白。

9、退休干部的工资难以落实到位。退休村组干部的待遇问题是农村村组干部待遇问题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目前,全处大多数村干部没有领取退休工资,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在职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存在问题主要原因

1、集体负债抵垫村干部工资。据调查,全处负债村达4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8%,累计负债金额达2819.10万元。由于集体债务包袱沉重,绝大多数村不仅把当年集体收入偿还了债务,还把干部工资用于抵垫村集体债务,致使村干部领不到工资;还有的村负债金额较大,村集体收入和财政转移支付还不够偿还债务利息,更谈不上兑现村干部工资。

2、集体经济空虚,工资难发。目前,全处有积累的村仅1个,其余的村或重或轻背负债务,有些村帐面上有钱,但实为贫困户、伤残户、外出务工户历年来拖欠村集体的各种税费。这些债权中除外出务工户拖欠的税费能收回外,多数成为“呆账”、“死帐”,无法收回,因此,有些积累村也无钱弥补财政转移支付的工资缺口。

3、财政转移支付垫付维持组织正常运转。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所需开支基本上依赖于财政转移支付和村集体创收。但20*年全处村集体收入为1*4.75万元,而支出高达1187.03万元,收支相抵还有142.28万元的缺口,大多数村为了不使村级组织运转瘫痪,不得不把财政转移支付用于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使村干部工资成了“无米之炊”。

4、集体经济创收难,无财力提高干部工资。目前,村干部工资的来源主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村集体经济创收的补贴进行兑付,但财政转移支付仅占村干部应兑付工资总额的52.4%,工资缺口占47.6%;从20*年村集体收入来看,收支相抵村均负债1.13万元,因此,村干部工资难以兑现,待遇难以提高。

5、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尽管近年来全处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迈出了新步伐,但相对发达地区缺乏拳头产品,竞争力不强,财源结构单一,农业税收增幅较小,影响了办事处财力的增加。

6、地域之间存在差距。按照20%农业税正税及附加,用于村组干部工资和村级办公经费支出的政策规定,兼顾了国家、地方、农民的利益,减轻了农民负担,适应了农村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但由于地区之间自身的差异性,必然导致实际工作中的差异。特别是今年取消农业税,一些贫困偏僻村组集体收入无从谈起,导致村级组织工作疲于应付。

7、改革出现一些新情况。农村税费改革后,取销了处统筹、村提留和农村教育费附加等费用,在利益调整和农民负担减轻的同时,处村两级收入渠道减少,支出矛盾更加突出,影响了村组干部工资落实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这是深化农村改革遇到的新情况。

四、思路与对策

1、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鉴于目前多数村集体经济空虚的现状,应摸排出一批“空壳”村,与处直各部门结成帮扶对子,从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各村应立足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村集体的耕地、荒坡、荒滩、山林、水面、矿山等资源,走“养山增财、活水养财、靠矿聚财、兴企富财”的新路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对长期闲置的塘库、机井等水利设施和农业机械、加工机械及房屋等集体资产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予以盘活,增加集体收入,为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创造条件。

2、探索实行村党支部书记聘任制。对贫困村和经济发展缓慢的村,应打破地域界限和身份限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村党组织书记,并与处党委和市委组织部签订合同,合同内明确每年的具体发展目标,并细化目标管理,实行刚性实绩考核和年薪制,根据年终量化考核,一次性兑现当年的年薪。

3、探索实行村干部工资年薪制及养老保险制度。根据村干部工作职责、工作量、工作难度和工作实效合理设置工资结构和年薪标准;村干部年薪实行市、处、村三级统筹;量化工作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实行村干部目标管理,并把办事处考核与群众参与考核结合起来,做到加分加薪、减分减薪;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4、压缩村级支出和依法清收集体债权。村级组织要尽力压缩村级支出,做到该支的不乱支,不该支的一分不支,尤其对一些投资大的项目和工程,要量力而行,避免形成新的债务,并应适当撤并村民小组,压减专职村民组长人数,提倡村干部、村民组长“一肩挑”,减少村民组长工资开支。同时,应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清欠工作领导小组,协助办事处、村依法清收债权。清收回的资金应首先解决拖欠的村干部工资,其余部分用于化解村上的债务。

5、加大农村资金投入力度,制定优化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加大村级组织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善村级办公条件,增加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对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改变按人口规模定补的办法,积极探索新的补助方式。农村两委班子人员工资不划到各村,由全处统筹在转移支付中直接发放到个人,办公经费和组长工资等日常费用考虑人口规模、区域面积、组长人数等因素划拨给各村包干使用,从而改变拿办公费发工资的现状,力求各村转移支付补助平衡合理。

6、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引进外地客商投资开发本地资源,引资兴办企业,增加集体积累,壮大集体经济,缓解收支矛盾。村级开支坚持公平、公正、量入为出原则,厉行节约,不举新债,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确保干部工资发放的基础上,压缩管理费用等非生产性开支,做到收支平衡,力争略有节余。积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发展,争取扶助资金,发展老百姓受益的产业和项目,引导农民走产业化道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7、积极化解村级债务。党委办事处要积极落实中央化解农村债务的政策,认真开展资清理和债权债务核定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财务清理化债、化转债务降债、削减高息减债、清收债权还债、债权债务抵冲化债、盘活存量资产资源还债、发展经济化债、落实减负政策清债”等办法和措施化解农村债务。特别是政府性债务,应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年度化解计划,各级政府要将化解政府性债务作为一项硬指标来考核党政一把手。多方筹资,清偿债务,给村级债务化解工作起好头、开好步,做村级债务化解的典范和榜样,促进全面完成村级化债工作。

8、减轻村组集体负担。办事处到农村开展各项工作,应尽量减轻村组负担,高效率高质量地指导各村完成中心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解决工作经费。特别是大的政策落实,比如税费改革、换届选举、林权证登记发放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应给予专项经费补助,多方筹资解决难题。经常性地开展“三农”调研活动,对独生子女保健费、离职干部工资、离职干部生活补助费、村干部旅差费和通讯费、村民代表会议误工补贴等经费应尽快出台办法和措施,落实相关配套政策,促进农村稳定和发展,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