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8 03:56: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俗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土家族;民俗文化;调查;湖北恩施
一、调查过程
于2013年7月7日至9日,在恩施州以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民众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其开展调查。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此次调研,课题组发放“关于湖北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的调查问卷”共360份,其中有效问卷356份,调查人群涉及到恩施州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尽力使调查结果精确而有价值。
1、历史信仰及文化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21%的人说土家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是从唐朝开始的,20%说是北宋,另外34%的人不知道(图1);对于土家族人的信仰(对神的敬仰),1%的人很了解,1%的了解,42%的不是很了解,还有56%的人不知道(图2);有关土家族诗歌(万颗明珠共一瓯,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捧着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所孕育的文化知识,16%的人认为说的是喝油茶汤、51%的人认为是拜茶、23%的人认为是咂酒、10%的人不了解(图3)。
以上一系列的数据显示出:恩施人民对于传统的历史、信仰及诗歌文化内容,多数人都能够正确选出相应的选项,懂得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历史信仰和诗歌本来就是传统封闭式社会所产生的文化,是特定民族、地区、环境或特定行业、阶层的人们的生活需求。对于当时特定的社会、特定的人群来说,那些风俗习惯都是他们世世代代必不可少的文化内容。历史和传统的民俗文化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流传于民间的大部分历史文化及民族信仰活动,都是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带有极其浓厚的娱乐性质、艺术内涵和历史意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推动作用。
2、土家族的刺绣编织及儿女婚姻状况
恩施是一个文化丰富、乡土风俗多样化的地区,课题组调查了土家族“儿女会”的日子(一般在农历7月12日),结果是:38%认为只有未婚女子可以上街赶场;43%认为只有青年男女可以上街赶场;1%认为无论婚否的男女老少都可以上街赶场;18%的人不清楚。如图4。有关哪种土家族手工刺绣走出国门?78%的人选择西兰卡普,22%的人选择绣荷包,无人选择针织内衣和枕头秀(图5);土家族人的哭嫁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婚姻习俗,对于其本质,课题组进行了调查,87%的人认为是对父母的思念,10%的人认为是结婚女子对出嫁的迎接(图6)。
通过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恩施州土家族人对传统的节日风俗非常注重,了解的比较多。女儿会被誉为“土家情人节”,是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哭嫁则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韵味的特色文化,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叛,传统的文化体现出了本民族人民对民族文化和生活的热爱。
3、土家茶文化
喝茶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关于土家茶文化,图7显示了“四道茶”的情况。
土家有“四道茶”,除了白鹤茶、泡儿花、油茶汤三中外,还有哪一道茶?66%的人选择了富硒茶;31%的人选择了红茶;1%的人选择了鸡蛋茶;2%的人选择了铁观音。
这幅图表显示出了恩施土家族人对茶文化的热爱,他们利用自己所在土地富有“硒”的先天优势,留传下了“富硒”这道茶。大多数人能够正确选择出“富硒”,但还有34%的人不知道“四道茶”中有富硒,这也说明了恩施传统文化在广为流传的同时慢慢被部分人淡化。
4、传统节日和土家舞蹈
“过赶年”是土家族人的一种习俗,经过调查,课题组了解了他们为什么要“过赶年”。1%的人认为是为了纪念本民族英雄、30%的人认为是为了提前消灾纳福、45%的人认为是为了早迎新年、还有24%的人认为是为了过好年末(图8);在土家族特有舞蹈的调查中,91%的人选择“摆手舞”,其他9%的人分别选择了秧歌舞、狮舞、篝火舞蹈(图9)。此数据表明恩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相当不错,但还有少数人不知道或没有意识到去了解传统的风俗人情,这促使我们思考怎样加大对土家文化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土家文化。
5、对土家文化的总体印象和未来展望
对土家族文化的态度。17%的人表示很喜欢;51%的人表示喜欢;2%的人表示一般;30%的人表示不喜欢。
对首届“施州古城灯笼文化艺术节”活动的举行对恩施的文化发展的影响怎样?48%的人认为起重要作用;36%的人认为起较为积极的作用;16%的人不了解此活动。
图10显示恩施州人对传统土家族文化的喜爱程度,68%的人喜爱,2%一般,30%的人不喜欢,这充分说明了传统的民族文化虽然有其优越的一面,但也有缺失的地方,人们在继承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选择比较,力求使其本身变得更加完美全面;对于恩施土家文化的展望,课题组了解了首届“施州古城灯笼文化艺术节”活动的举行对恩施文化发展的影响,有84%的人肯定此活动对恩施文化的正面促进作用,其他人不了解这个活动(图11)。这表明恩施文化的发展正处于鼎盛时期,各项活动都在加强文化的融合及发展。土家族文化不断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将使恩施逐步变成一个“文化强都”。
三、调查总结及反思
恩施土家族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变、与时俱进,总体上呈现出积极的态势。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还是有少数比例的人群对于恩施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的内容不了解,也不关心。近年来,我国持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西方文化的传入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带来巨大冲击,甚至在一小部分民众的心目中,民族风俗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没有必要继续传承。再之部分年轻人热衷于现代音乐、服饰、饮食、娱乐等,对传统的歌舞、茶道、诗歌文化等视而不见。
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下,恩施民俗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果不对民俗文化加以传承和保护,再过几十年它可能会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暗淡于老百姓的记忆里。民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我们应该弘扬其优越之处,改进瑕疵之点,让源远的民俗文化在时代语境下涓涓长流。
【参考文献】
[1] 曹毅.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民族现象的符号学解析
黔北乡土民居装饰的山地民俗文化脉络
侗族拦路仪礼歌的当代变迁
雷山苗族鼓藏节田野调查报告
侗族传统山地林业研究四题
侗族地区传统“林粮间作”模式探微
香禾糯遗传资源传承保护的社会性别分析
山地土鸡品种的社区参与式保护与开发探索
贵州山地猪种多样性传承的文化驱动机
清代滇东北矿区周边的物种与生态变迁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风俗志》的民族民俗学价值
清水江文书语言研究价值及俗字成因考析
兄弟的隐喻:中国西南山地民族同源共祖神话探讨
侗族俗文学:山地民族的文化呈现与生命叙事
晚清云贵高原矿业发展的近代化尝试——东川铜业个案研究
西南联大师生在环滇池地区的土地开发
清代贵州“苗疆”义学发展的历史特点
走上国际山地民族学研究基础建设的新台阶
东南亚高地两种苗文系统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迈向中国山地民族研究的新天地
侗族传统“拦路”对歌习俗形成的文化背景分析
节日狂欢与艺术表达——河北省武安市姚家峧村“大进驾”仪式的田野考察
传统民间信仰的现代复兴——以鲁中商山地区炉神姑信仰为个案
乡民艺术组织与村落生活的互构——以鲁西山村三德范的扮玩为田野个案
喀斯特山区民族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方式——以黔南罗甸县木引乡为田野个案
贵州文斗苗族人的山场林木经营技艺——一份来自当地林农的“自研究”报告
水族民族植物学的初步考察
贵州天柱侗族“稻鱼共生系统”调查报告
杨汉先在中国苗学史上的地位——附杨汉先先生年谱初编及著作目录
北部侗族民歌随论
汉字载体文献与非汉民族身份建构——以瑶族《过山榜》为例
木商与明清清水江流域苗侗民族地区教育史
明清时期贵州民族地区手工业及家庭副业发展演变考析
世界苗学研究中的苗族宗教民族志范本
法语苗学文献史料收集整理研究刍论
在中国高地上重构“形气神”三元一体的超级生态关联
关于山区发展的社会人类学思想
“饮酒歌唱”与“礼失求野”——西南山地民族饮食习俗的文化意义
中国山地民族的混农林复合文明及其生态价值
湘黔桂边区三省坡侗族文化走廊夹缝中的“花苗”语言与文化
蒙古草原上的山地文化——内蒙古图什业图奎屯罕山祭祀的民族志报告
麻山苗族三大支系植物观念及利用方式比较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山区特种经济动物资源保护利用研究刍论
从山地民族符号到中国关键符号——中国关键符号体系建构的人类学辨析
透视贵州高原的“寨子文明”——土著观点与他者视角的双重观照
山地民族民事纠纷非正式解决机制研究——以湘黔桂边区侗族为例
清初开发与经营山地民族地区的典范——故临安府三长官司地的个案研究
摘 要:健康涵盖了身体、社会、精神方面的意义,文化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当今拉祜族的社会,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交
>> 生活民俗变迁对拉祜族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影响 从世界拉祜朝圣地看拉祜族的祭祀文化 拉祜族医生的用药特色 拉祜族的葫芦信仰 从205例子宫切除术分析拉祜族妇女孕育、婚恋、健康状况 浅谈拉祜族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拉祜族音乐舞蹈文化 拉祜族葫芦神话下衍生的葫芦艺术 拉祜族传统丧葬习俗中的生态利用 浅议拉祜族外治方法的使用 拉祜族已婚女子剃光头 拉祜族歌手――扎约 拉祜族学生母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迁移的研究 拉祜族婚恋习俗的特点及其和谐价值探析 拉祜族与汉族人类起源神话(自然变化类)的比较研究 西盟拉祜族祖先崇拜试析 拉祜族生态观调查报告 拉祜族婚俗,宴席结婚不办离婚办 应用14碳呼气试验对澜沧县拉祜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群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调查分析 拉祜族姑娘与上海大学教师演绎芦笙恋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53-454.
Abstract: Healthy covering the body, social, spiritual meaning. Culture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health. In the Lahu clan society, The foreign culture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are intertwined, influence the women's health through various forms. The Lahu women as the main body in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cultural factors affect the health of the Lahu women from the social gender perspective.
Key words: Women's health;Lahu ethnic minority;education;social castoms;religious culture
关键词:语文教学 农村特点 农民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农村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始终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只有加快改革的步伐,才能充分发挥其基础学科的作用。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还是放在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上,而对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有较高素质的后备力量不够重视。
能升学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仍然要留在农村。然而,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单一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书本知识,缺乏适应农村经济建设的能力,更有少数学生没有扎根农村,建设家乡的打算。
这种教育背离农村实际,与社会需要脱节,使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走入了一条死胡同。如果升不上学,则所学知识在农村无甚大用,而有用的又学得少或没有学。最近对本校初三3个毕业班和邻校初三5个毕业班共435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应用文”写作测试调查,取样统计数据表明了如下几点:
1、学生因缺少练习,未能掌握已学过的某些应用文的写法,如一般书信、介绍信、证明信等。
2、能写介绍信、合同书、说明书、电报、广播稿等8种应用文的学生均不超过被调查人数的17%,其中会写合同书的只有11%。
3、会写演讲稿、广播稿的人数占8%,能作对联的不足2%,会写调查报告的只占3%。
4、能识、会写“农村实用杂字”的,能写毛笔字的只有5%。
通过以上调查说明,农村语文教学脱离农村实际需要。不少农村初中对应用文的教学很不重视。
二、结合农村实际改进语文教学。
如今,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高速发展,使“语文”更有了用武之地。如何使语文教学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认为,根本出路就在于接通农村生活这个源头,在改革第一课堂的同时,注意丰富第二课堂,促进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具体做法如下:
(一)适应农村需要,加强应用文教学。应用文体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作用。
农村中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对他们来说,会写各类应用文就是一种实用本领。
1、从发展农村经济现实来说,要让学生学会写合同、广告词、请示报告,产品说明书、发票、契约等。
2、从民俗礼仪来说,应让学生掌握请柬、祝辞、题词、讣告、悼词、碑文、对联等七种应用文的写作方法。
3、从参与行政管理来说,学生要能写会议记录、计划、总结等。
4、从宣传与民事活动来说,要能写通讯报道、演唱材料、广播稿等。
5、从普法方面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增强了,知法、执法、护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要能写写、答辩状等。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必须结合农村的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的实用价值。教师可组织学生调查专业户和重点户,让学生了解某些产品的制作过程,然后再要求他们进行练习试写有关应用文。在指导学生写应用文时,最好能借助实例,着重使学生领会每种应用文的性质、作用,学会每种应用文的格式,掌握习惯用语、术语或专名词,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真正掌握,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为止。
(二)选择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文章,作为补充教材或乡土教材。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初中的培养目标,加快教材改革步伐。选择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文章作为教材,以填补统编教材的不足,使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三)结合农村社会调查,进行写作训练指导。调查前,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的基本要求。
1、说,是调查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在调查中应让学生着重把握以下环节:(1)提问(向对方提出要了解的问题);(2)引问(被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可能偏离主题,怎样引导他回到正题来);(3)层递(怎样使提出的问题层层深入地围绕主题发展下去);(4)趣味(采访时注意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使双方都进入角色)。
2、听,着重于“听记”方法的指导。应让学生把握以下几个环节:(1)抓住契机。有的内容很重要,而说话者常作简述,这时就应指导学生抓住时机,让对方进行深入的表达。
(2)以点带面。即由一点想到与此相关的“面”,从而纵观全局。
(3)提纲挈领。对被采访对象的言论进行过滤,分析、归纳、综合,再作记录。
3、读,着重于写作鉴赏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心中有一个“参照物”。
4、写,这是写调查报告重要环节。先讲写作方法,进而“导写”勾划写作系列线,确立专题,划分小组--观察与采访笔记--调查报告--通讯或特写--议论杂感--“采珠”,搜集生动形象、丰富简明的群众口语,借鉴运用--谈整个写作过程。
这种写作训练在课堂内是无法进行直接有效训练的,应借下乡调查之机(每当农村学校放农忙假时,我总借此之际部置学生搜集作文素材,要他们在与农民同劳动、同交谈中,调查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的精神面貌的变化,物质生活的提高等状况。如习作(《家乡巨变》、《秋假见闻》),让学生在调查中写,在写中调查;在调查中改,在改中调查。
(四)结合生活进行适应农村特点的语言交际训练。当前,农村文化站(室)大多已经建立,需要大批文艺节目创作和表演人才;村广播室也需要采编人员和播音人员。所以,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辅导也是必要的。
可确定专题,进行有效的训练。联系农村的实际设立专题:(1)当前农民的心理;(2)当前农民对知识的探索;(3)当前农民对未来的展望和畅想;(4)当前农民的思想动向、农村难点和热点问题等。
可采用下列形式进行训练:(1)复述;(2)讲述故事、事件;(3)发表议论;(4)交谈;(5)即席讲话;(6)演讲;(7)讨论;(8)辩论;(9)说明事物;(10)口头报告。
(五)扭转忽视写字教学的倾向,开设书法课;加强书法训练与小学衔接,迅速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书写能力,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六)组织“采风”及民间文学的搜集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听和记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623.21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往往侧重教材教学,侧重知识灌输,忽略了学生实践,导致学生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发挥,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综合性学习,注重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优化策略,以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一、有效开发与利用教材综合学习资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体验到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与真实性,对教材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记忆。同时,通过综合性学习,可拓展与延伸课本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想有效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首先应充分开发与利用课本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与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转化教材知识,使其对教材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更牢固的记忆。
如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紧扣这个主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布置学习任务:①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最喜爱的一种动物,同时说明喜欢这种动物的原因。(尽量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特点加以阐述)②浏览课文与目录,联系本单元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自己的理解来制定一个专题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譬如濒临灭绝的动物或者已灭绝的野生动物等动物专题探究。小组商定活动主题与活动计划。同时注意该活动计划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广泛性,必须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比如从“动物世界”中选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主题,然后进行调查活动,并撰写好相应的调查报告,抑或写份保护动物倡议书等等。另外,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评价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譬如:①对于“动物世界”这一单元,你们是否获得了新的认识?②是否有自己的学习主题?③是否有自己的学习小组与伙伴?④可以说出本单元中的哪些课题及其作者,可以说明课文中哪些动物的具体特点?等。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但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也使学生形成保护自然、保护动物的思想意识,还为学生创造了实践机会,使其融入社会生活,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调动了参与积极性。再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本文为出发点,阅读作者的其他散文,探究朱自清的写作风格,以便更好地了解作者,理解文本主旨;在学习了《父母的心》一文后,教师要求学生比较中西文化特色等,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积累。
二、有效开发与利用课外综合性学习资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有着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既有语文课本及其相关辅助书籍,还有电视媒体、杂志报纸以及互联网等,此外,还有不少课外资源可充分开发与利用,如当地的民俗民情、当地文物古迹与自然风光等,这些都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良好资源,需要教师善于发掘与有效利用。
如学习完 “民俗风情”单元后,教师可利用本地人文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使其调查了解本地的传统风俗或习俗等。例如:在沈从文的《端午日》一文中描绘了湘西的端午习俗,介绍了端午日赛龙舟以及捉鸭子的场面。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同时,由于地区不同,其习俗则不尽相同,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长命锁和驱五毒等习俗,还有挂钟馗像、女儿回娘家、帖午叶符、迎鬼船、悬挂艾草、备牲醴、佩香囊、荡秋千、饮用菖蒲酒、雄黄酒和吃咸蛋等,除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步消失之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与邻近诸国。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进行实践调查,以了解当地的端午节习俗。首先,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与端午节的别称,以及各地的端午节习俗。然后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展开调查访问,如网上浏览各地的端午习俗,向爸妈或亲人等了解当地的端午习俗,进行对比,将所搜集的信息加以整理,撰写探究报告或制作演示文稿。在课堂上,学生可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相互交流。同时,对当地端午习俗的传承等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一、四川傩戏的田野调查
前文已简要交代了四川傩戏研究是在党的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艺术学科,它的具体起因也较为有趣和复杂。1981年5月,中央有关部委开展了“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国家文化艺术志书编纂工程,明文规定以我国现行行政省、市、自治区为单位编撰成册。于是,《中国戏曲志•四川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四川卷》由四川文化主管部门筹组编委会及编辑部。1984年3月,经四川省委批准,《中国戏曲志•四川卷》编委会由四川省文化厅厅长杜天文任主任委员,四川省民委主任孙自强、四川省剧协主席李累、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席明真及省文化厅副厅长郝超、严福昌任副主任委员,编辑部主任由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于一担任,负责志书的日常编纂工作,在上级总编委会、编辑部的统一部署下,开展此项国家艺术科研项目。于是,在省编委会的统一部署下,一项规模巨大,参与人员众多的四川戏剧历史与现状的普查工作在全川蓬勃开展起来,对熟知的川剧、灯戏、曲剧、越剧、评剧、汉剧、晋剧等剧种做深入考察。其间,还发现了民间民俗活动中过去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戏剧剧种的大量遗存,诸如“鬼脸壳戏”(面具戏)、寿戏、愿戏、阴戏、阳戏、跳坛、庆坛,乃至用于婚嫁的贺戏、丧葬民俗中的丧戏以及流行于藏区不同方言区的多种藏戏剧种。羌族地区亦有释比戏和人们习称的苗端公、彝道士的法事仪式“跳小三”、“踩九碗”及土戏和哭嫁礼仪的“打绕棺”、“守大夜”、“手摆舞”,羌族的“跳沙朗”,藏族的“跳铠甲”(一种祭祀仪式舞)和古老的“祭八腊”、“秧苗戏”、“彩蓬戏”,还有盛行于元宵灯节的“起灯”和“送龙灯归大海”等祭拜仪式戏以及属于佛教的佛坛戏,属于道教的师道戏等。这些戏剧形态样式各异,表演独特,或流行于民族地区,或依附在民间婚丧嫁娶的民俗之中,甚至流行于宗教醮坛活动之中。面对田野调查中发现如此众多样式各异、表演独特的戏剧品种,如何处置,如何称谓,是一个难题。如果像过去一样不予面对,不予研究,一概排斥,显然是不妥当的,不负责任的,也不合乎我们编修《中国戏曲志》的初衷。对这些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做出科学论断,并给以恰当称谓,亦非易事。
面对如此局面,经四川省编委会多次研究,并经领导、专家的鉴定,于是认定这些以酬神求佑、婚丧嫁娶或因民间信仰,为求山寨平安、人寿年丰的戏剧样式,皆应列入“傩戏”范畴,归为“傩戏”剧种,并统称为“四川傩戏”,由此作为一个剧种列入《中国戏曲志•四川卷》之中。剧种名称有了,但田野调查的目的不能停留在“知道了”的层面,还必须对这个剧种的艺术特征、演剧规律等做系统、完整的研究。经过编委会、编辑部的多年研究,并与各地傩戏工作者商讨,同时对已发现的几个较为完整的傩戏剧种进行了梳理和求证后,大家达成一个共识:这些在民间流传的“四川傩戏”是一个庞大的演剧体系。它是在一个完整的仪式程序中,或是祭祀仪式过程中以仪式程序为主线,统领全局的一种演剧艺术。这种演剧样式在外省市和其他一些国家被称为“仪式戏剧”。由此,我们还对已全面调查的几个傩戏剧种如“芦山庆坛”、“梓潼阳戏”、“射箭提阳戏”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剖析。
以“芦山庆坛”为例,《芦山庆坛》整出戏共有“九折”,包括:“开坛”(法师、土地、土地婆开坛仪式)、“放兵”(放兵请神护法、护坛)、“出土地”(全折戏多有各方土地神)、“请神”(法师迎请各路天神莅坛赐福)、“童子请仙娘”(似一丑一旦的民间灯戏)、“出倮倮”(表现一人因征兵入伍哭别家乡亲人)、“出二郎”(二郎神救母故事)、“踩九州”(祈九州方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收兵礼坛”(法事完成仪式)。而且,在演出过程中,依主家意愿,可插演芦山花灯戏或川剧《滚灯》等,还可在“开坛”前、“扎坛”后加演《灵官镇坛》等仪式剧。这“九折”(正坛)剧目既有娱神为主的“请神”等法事仪式,也有娱人为主的“出土地”、“童子请仙娘”、“出二郎”等戏剧故事,而且还有“一折坛一折灯”的演出习俗,在坛事过程中插演花灯戏、川剧剧目乃至民间杂技。“芦山庆坛”就是在一个完整酬神仪式过程中穿插活泼、生动的戏剧演出,既表达人们对神的敬意,又顾及观众娱乐欣赏的需求。这种将法事仪式与戏剧演出进行巧妙的有机组合,正是傩戏与一般戏剧演剧方式的区别所在。又如,绵阳“梓潼阳戏”的整个演出共分两个部分,前半部是请神、祷神的法事仪式,后半部演出“天戏”、“地戏”等剧目。所谓“天戏”,是用造型各异的三十二个提线木偶扮演川主、药王、土主、关公、韩信等天神,所以,全戏有“三十二天戏”之称。“地戏”则由演员扮演钟馗、二郎神等演驱邪、捉鬼的故事,亦称“三十二地戏”。最有特点的是在演《二郎扫荡》一剧时,二郎神在当方土地、主家、主事、主持法师等人的伴随下走下舞台,逐屋、房、猪圈、牛舍“扫除”邪祟,以保主家全家清静、猪羊满圈、人寿年丰。最后,二郎神等一行在锣鼓乐队的伴送下,押着装满“鲁班制造”的“神船”逐入村头河流,意为二郎神等已将恶鬼、邪祟“逐下扬州”,从此地方太平,安居乐业。这出戏形象地再现了先秦时年终“方相氏率百隶逐室驱傩”的情景,演剧方式颇为奇特,历史意义尤为深远。除此,广元“提阳戏”则有一套自己的演出程序。在仪式剧目中,除表现“太白金星”联合“孙悟空”下凡间除祟提妖外,也有“三十二天戏”、“三十二地戏”剧目,同时还规定凡演出必演“三女戏”(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开坛、尾声必演《灵官镇坛》。
不过,四川傩戏具有与其他傩戏共同的宗旨、演出仪程外,尚有自身特殊的演剧特点。如一般傩戏的演出队伍由法师(道士)、艺人(或乐队)组成,而四川的傩戏还有提线木偶参与演出。其中,由法师完成请神、送神的仪式,三十二个提线木偶表演“天戏”,而“地戏”则由端公(艺人)扮演,所以,其演出队伍以法师、艺人、提线木偶等为主要组成部分。此外,它还有“正坛”、“耍坛”之分。“正坛”即按程序演出,“耍坛”即在坛事过程中可以插演川剧、花灯戏等其他戏剧剧种。因此,整个演出具有“既娱神、亦娱人”的社会功能。似这种将严肃、枯燥的法事仪式与有趣、生动的艺术故事扮演以及技术高超的提线木偶表演有机融于一场坛事演出之中的戏剧结构非常特殊。这是历代民间艺人智慧的表现和惊人的艺术创造。通过田野调查,我们对四川傩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搜集了不少戏剧演出本、手抄本。史论方面已出版《四川傩戏志》、《四川少数民族戏剧》、《四川民俗戏剧》(严福昌主编),研究专著有《巴蜀傩戏》(于一著)、《古傩神韵》(于一编著)、《四川目连戏调查研究文集》(杜建华著),还有由台湾《民俗曲艺》丛书和南天书局出版的《梓潼阳田野调查报告》(于一、王康、王文汉合著)、《芦山庆坛田野调查报告》(于一著)、《合江县泓济诀罡密谱》(于一、童祥铭、张松琴合著)、《羌族释比文化探秘》(于一、罗永康等编著)以及《中国戏曲志•四川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四川卷》等。除此,还有不少傩戏、傩文化的研究文论,发表在《中华戏曲》、《戏曲研究》、《四川戏剧》等国家和省市的报刊、杂志上。不过,通过调查也认识到,四川傩戏是一个庞大的艺术复合体,涉及的学科甚多,包括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所以,对傩戏的研究必须顾及各门艺术学科,全面、科学、辩证地分析调查,切忌粗糙、简单论断。这部傩戏剧本选也涉及历史文化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学科。为使傩戏这门艺术学科更好地发展,研究人员须提高修养和政策水平,以保证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傩戏著作。
二、加强研究,再展古傩风貌
总的来看,目前四川傩戏的研究,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现有成果认真总结、整理,巩固其艺术成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了解了四川傩戏确系一门独特的演剧艺术,实是四川文化事业的一大发现。而傩戏又是一个庞大的演出系统,组合情况十分复杂,内容、形式亦良莠并存。故要对已有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整理,不因工作失误致使宝贵成果白白流失。尤其是目前国家正大力倡导对“非遗”文化的搜集、整理,要把对四川傩戏的认识提高到对国家传统文化、国家“非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度来认识。为此,要继续对四川傩戏进行发掘,加大研究力度。其二,四川是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大省,傩戏多分布在雪域高原、深山大川以及不同民族地区和民间民俗文化之中。加之一段时间来,对傩戏、傩文化的研究人们还存有认识障碍,故对其调查、研究仍有较大难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对优秀的古老文化也会提高关注。在我们的深入调查、研究中,要以不怕艰苦、只争朝夕的精神继续进行田野调查,发掘和收录更多傩戏、傩文化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傩戏研究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争取更大成绩。其三,傩戏研究的发展与展望。经过多年社会调查可以看出,四川傩戏剧种众多,艺术特色明显,确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戏剧剧种,其历史可谓悠久漫长。仅以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和青铜巫师形象为例,据文物单位鉴定,其历史距今约有三千八百多年,而傩仪、傩俗已于四千多年前在四川大地上盛行,历史远早于《论语》中“乡人傩”之说千年之久。几千年来,傩俗、傩仪、傩文化一直得到有效传承,是巴蜀大地遗存的文化瑰宝,其在改革开放时期幸获挖掘、发现,确系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艺术成果。
不过,在我们回顾近期四川傩戏研究成果的同时,亦需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与兄弟省市傩戏、傩文化事业的研究和发展状况相比,四川傩戏、傩文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还不够,尚有不小差距。贵州、湖南、广西、江西、安徽等地视傩戏、傩文化为经济、旅游的支柱产业,加强研究,重视建设,不但在本地扶植发展,而且还组织到法国、德国、韩国、联合国总部等进行展演或文化交流。四川虽说傩资源十分丰富,但大都在雪域高原、深山大川、偏僻城乡之中,演出剧团皆系民间业余戏班或祖传家班,加之近年来农村青年多外出打工,戏班后继无人,生存甚为困难,而从事此项研究的专业人员非常稀少,开展研究深感力不从心。为深入发展四川傩戏、傩文化艺术研究事业,使古傩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期望有关宣传及文化部门加强领导,配备队伍,使四川傩戏、傩文化研究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四川文化强省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严肃单位:国家一级编剧
关键词:民俗文物 ;保护 利用 ;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C28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35-02
我国是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自然环境殊异,因而具有丰富的民俗文物资源。长期以来,我们对民俗文物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足,民俗文物未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上社会飞速发展,许多民俗文物正趋于消亡和流失。所以,如何理解民俗文物的概念和价值,如何加强民俗文物保护和利用力度,仍是我们博物馆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民俗文物的基本概念
从前,我们对文物分类通常理解为历史文物、革命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少数民族文物),较少谈及民俗文物的说法及其存在的事实。即便认识到民俗文物存在的客观事实,也因受民族文物概念的影响,习惯上常常将其等同于民族文物,因此出现理论概念上的认识不足的现象。为此很有必要对民俗文物做一界定。
什么是民俗文物?理解这一概念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文物的问题。
民俗,简言之就是民间的传承文化。即指人们历代相传的播及于社会和集体的,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表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信仰和游艺等等。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陶立燔先生将民俗归纳为四大类。即(1)物质民俗,包括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交易。(2)社会民俗,包括家族和亲族、村落、各种社会职业集团、人生仪礼、岁时习俗。(3)口承语言民俗,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谜语、民间艺术。(4)精神民俗,包括巫术、宗教、信仰、禁忌、道德、礼仪、民间游艺。[]民俗是反映历史的一面镜子,又是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了解历代人民的物质生活、科学文化和精神面貌,了解每个民族的不同性格和特点。《文物保护法》中对文物定下较翔实的规定,其中一项是:“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这一项可作为定义民俗文物的依据。所以,民俗文物是与人们的民俗活动,即民间的生产、生活、文艺、娱乐、风俗、习惯、信仰等民俗事象有关的富有特色的典型器物。因此,民俗文物与历史文物、民族文物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所以,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的重点恐怕在于近现代民俗文物,况且,民俗文物面临消失的危险性较大,应成为重中之重。
二、民俗文物的科学保护
博物馆它们所遵循的方针和承担的义务是一致的,就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这种变化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将是十分剧烈的,因此,民俗文物受到的冲击并面临消亡的危险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博物馆要做好民俗文物保护,必须开展以下几点工作。(1)争取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的强有力的支持和指导,解决专门的经费供博物馆使用。这种经费支持应该长期有续地保持下去。(2)博物馆应该组成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深入民间,调查和征集民俗文物。同时,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让人们懂得民俗文物的内涵和保护的重要性,防止民俗文物的自然的、人为的流失。(3)在具体工作当中,眼光不能只盯在实物的年代是否久远,物品是否精美。民俗文物大都是制作粗糟,好多还在流传和使用,因而,没有多少年份、多么精美可言。好多物品不出几年就再也见不到了,这就需要调查和征集者们具有超前眼光。这一点,老一辈的民俗文物工作者体会最深,他们常常感叹,当年司空见惯,俯拾皆是的器物,如今已难见踪影。(4)在工作中,不应只满足于获得实物材料。因此,要作好文字记录,并写调查报告,与文物一起入库。另外,在调查和征集中应引入影视记录和电脑数码技术,采录民俗文物在民俗活动中的使用情况,丰富民俗文化内容。(5)民俗文物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牵涉到同一个地区,多个民族的民俗文物,所以,博物馆收藏民俗文物,不应只局限于某几个方面或某一个民族。
三、民俗文物的合理利用
新时期,国家对文物工作提出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明确了保护和利用的相互关系。
第一、利用民俗文物可以开展科研工作。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为了获取民俗文物,需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所获取的民俗文物又带有大量的民俗学和民族学信息,因此,博物馆拥有着很多的第一手资料,具备着其他科研机构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搞出许多科研成果。这种研究工作,不仅会提高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的科研水平,而且对博物馆的收藏、展览、教育等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信息和实物材料,最终促进文博事业的发展。
第二、利用民俗文物可以进行陈列展览。展览是博物馆提供给社会的精神产品,是向大众展示民族文化的最好的方式。博物馆的民俗文物展览应灵活多样,可以就某个民族的全部民俗事象进行陈列,也可以某一特定的民俗事象为题应用多个民族的实物材料进行展览。在具体的展览陈列当中,应尽可能地采用放映电视录象的手段,并邀请该民族群众进行演示,增强视觉效果,活跃展览气氛。因为大多数群众的心理是不仅要知道它为何物,还要知道它怎样产生,如何使用。另外,我们的民俗展览应考虑让观众参与,让观众自己动手,体会其中的艰辛和乐趣。但是,博物馆的民俗文物展览,毕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商业性的陈列展示,一定要资料翔实,充满文化气息。
第三、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利用还可以考虑进行民俗商品的开发。许多民间工艺技术如今仍存在,我们可以通过民间调查,发现民间艺人,发挥其技能,仿造工艺作坊,制作原汁原味的民俗工艺品,让观众边参观,边购买,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是我们博物馆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工作任务。博物馆必须根据自己的特性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抢救和保护面临岌岌可危境地的民俗文物,丰富文化宝库,促进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本文就如何上好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 大胆放手,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有了兴趣,就可激发出他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综合性学习集开放性、综合性于一身,正好为学生创设了最佳的语文学习空间。人教版教材中提供的一些综合性学习材料,如《成长的烦恼》《寻觅春天的踪迹》《献给母亲的歌》等,均可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渠道,自主搜集资料、整合信息。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学生对每次学习活动的探究欲望与兴趣,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巧选形式,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能让学生有一定的新鲜感、好奇感。尽量做到让学生全程、全员、全面地参与活动,自主体验、促进发展。
1.开展小组竞赛,加强合作意识
魏书生曾说过:“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所以,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语文竞赛活动,这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小组合作的意识有极大作用。
2.展示才艺表演,焕发语文魅力
初中生的表现欲较强,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增强自信和勇气,还可加深他们对活动主题的理解记忆,达到知识技能与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
3.积极思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生还具有好胜好强不服输的性格特点,适时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有助于激发他们潜在的各种能力。
三、重视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强调的是“我愿学,我会学”,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缺少不了课堂的评价。作为参与者与学生学习合作者的教师不要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学生自我u价和相互评价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等。
四、搭建交流平台,共享成果资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对自己已有知识进行调整、提升或重新确立的过程和对新知识不断接受、理解、内化的过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物化,如将学生的调查报告、平常习作、读书笔记、资料搜集等汇总展示,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真诚倾听、思维碰撞的平台,也为学生的自评、互评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
如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到民间去采风》,教学前,教师可与学生讨论确定将综合性学习的探究重点放在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民俗文化的未来上。
基本的目标定位为: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探究意识。
然后,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课余到家乡采风,了解“家乡(霞浦)的民俗文化”。因班上学生来自霞浦不同乡镇,这样做起活动来,一方面学生可以广泛搜集资料,了解霞浦各乡镇的民俗风情;另一方面,在合作交流时,每个学生在心灵上就会有所触动,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地方,增强每个人热爱家乡民俗文化,保护文化物质的意识。
第一环节的主题是“霞浦风采”,要用导游的身份为游客介绍霞浦。我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让主持人将各组搜集的材料一一展示,只见他们有的从交通运输方面,有的从旅游观光方面,有的从风味小吃方面,有的从家乡土特产方面,有的从民俗趣闻方面,有的从文化教育方面,有的从节日习俗方面……看着他们各抒己见的情景,我只笑而不语,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去找寻其中的感悟。
第二环节的主题是”情暖霞浦”。首先以“家乡欢迎您”为话题由各小组自行决定展示成果的形式,看哪一组设计的家乡旅游广告语最有创意,然后由主持人负责将各小组上呈的资料进行筛选加工,以抢答的方式了解“霞浦的民俗风情”,最后各组派代表说一段“祝福霞浦明天更美好”的话。
项目信息
学校
预计团队大小
黄山学院
3人
创意类别
文化 其他
实施地区
安徽( 曾住地)
创意
当前,如何关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仅仅是部分社会群体的责任,而是一项“全民”行动。目连戏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且濒临灭绝。徽州目连戏在我国整个目连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鉴于此,作为当代大学生,利用所处古徽州的地利优势,在我们前期已经初步调查的前提下,了解到目前整个黄山市五个演出地点的老艺人年龄均已超过70岁,随着他们的相继逝去,目连戏的一些传统唱腔、表演技艺等将无从保存,这一“非遗”将会逐渐消失,为此该项目重点是组织抢救性恢复演出,采用录音、录象等多种形式保存珍贵的老艺人资料,建立一批完整的老艺人档案。不仅使以后艺人们学习目连戏有重要的依据参考,更为历史留下一批珍贵的音像资料。其适用范围不仅对目连戏的保存和恢复具有价值,且对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意在寻求一条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之路,故具有较为广阔的推广价值。
*创意亮点
(创意亮点是由参赛团队提供给评审人员的参考信息或需要在决赛阶段前保密的核心创意,不予公开。)
详细计划(复赛)
开始日期
截止日期
xx-07-05
xx-08-31
辅导老师/顾问:
张孝进
黄山学院文学院
文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
项目时间表: 3月01日――3月20日 调查地点和各地点联系人的确定 (已完成)
4月01日――5月10日 招募志愿者和咨询相关学者(目前正在进行中)
5月20日――6月25日 前期准备(培训志愿者、搜集资料、咨询相关学者, 制作相关的调查问卷等)
6月25日――7月05日 联系各调查地点,确定调查路线和调查方式
7月05日――7月31日 深入全市7个调查地点进行全面调查,(包括组织抢救性恢复演出,录制老艺人唱腔等等)
8月01日――8月31日 整理分析调查数据及其相关资料,制作老艺人档案,在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并总结相关经验, 为以后开展此类活动提供便利。 详细计划: 此项活动的开展是继XX年春节帮助栗木恢复目连戏演出,以及全面调查马山目连戏现状后,并结合我们专业自身实际以及所处古徽州的地利优势,对徽州地区目连戏现状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 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类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以期引起为保护濒临灭绝的珍贵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一、相关背景
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见载于佛家经典,到了明代,祁门清溪人郑之珍,为借戏曲宣扬佛理,劝人为善,以正社会之风气,在这些杂剧、变文、传说的基础上,于 1579年撰写《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3卷100出。它描写了傅相一家人的命运,傅相行善而升入天堂,其妻刘氏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孝母情真,地狱寻母,历尽艰险,终于感动神明,救母脱离地狱。
着目连戏“出在环砂、编在清溪、打(即演)在栗木”的说法。即目连戏的故事是以祁门环砂原形,由清溪人郑之珍撰写,栗木村最早搬上舞台。郑本目连戏一经产生,就在原徽州所属的六县流传,且流传到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四川等地,被许多地方剧种移植上演,300余年经久不衰。
XX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由安徽省祁门县等地申报的编号为231ⅳ?87的目连戏即是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典型代表。目连故事在南北朝时期即随佛经一起传入我国,在北宋年间即有目连戏演出。目连戏是中国现存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在南北各地广为流传。该戏讲述的是傅相之妻刘青提亵渎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即大目犍连,佛弟子)入地狱救母的故事,以一出戏成为一个剧种这在世界戏剧史上绝无仅有。剧中吸收了许多民间传说和故事,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演出中将“唱、做、念、打”融为一体,穿插以筋斗、跳索、蹬坛等杂技表演,在戏曲表演艺术上独树一帜,不仅对其他剧种产生较大影响,而且目连戏对于戏曲、小说、宗教及民俗等诸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而被相关学者形象誉为“戏曲界大熊猫”、“戏曲界活化石”。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种种因素的限制,目连戏已濒临灭绝的边缘,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不进行及时普查、抢救,该剧种数十年后将不复存在。故“发掘出、保护好、传承好”这一灿烂辉煌的文化,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确定调查地点
1,调查地点:黄山市祁门县栗木、马山、历溪、樵溪四村,歙县长标、韶坑两村,以及《新编目连救母劝善记》的作者――郑之珍的故乡清溪村,以及目连救母故事发生地――环砂村,所以此次调查的地点共8个!
2,各调查地点的联系人都已经联系好(除樵溪外,其为新增加的调查地点,但联系不是问题),如果项目获得实施,我们就可以直接联系并实施,开展公益活动。
三,招募志愿者和咨询相关学者
1,志愿者的招募
a)首先得吃苦耐劳,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强,并有相关社会实践经验。
b)考虑到目连戏是由方言演唱,且徽州方言“十里不同音”的特点,要和老艺人交流,所以在招募志愿者时,我们适当选择考虑会说当地方言的同学。
2,咨询相关学者
a)我们黄山学院有徽州文化研究所,有着一批知识渊博的徽学专家,向他们咨询相关知识。
b)我们的辅导员张孝进老师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帮助恢复了栗木目连戏,向其咨询、了解。
四,前期准备
1,和志愿者一起搜集相关资料,让大家尽可能多的了解目连戏的一些情况。
2,向相关研究学者请教,讨教调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根据先前已有的相关资料,制作一些关于目连戏现状的调查问卷(包括大家以前对其关注程度,艺人们的看法等等)
4,在已初步了解的前提下,根据各个地点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调查计划,力争做到有所侧重,不疏漏。
5,小组成员充分讨论,确定调查路线,确定调查方式(群众座谈,逐一走访,问卷等方式)。
五,执行方案
由于实施地区主要集中在祁门县和歙县,所以我们针对这一情况,准备了两套方案。
方案一:调查路线为先到歙县再到祁门,县内的调查路线可以随机确定,调查的质量可以绝对保证。
歙县地区:考虑到该县两个目连戏演出地都有20多年未演出,其中长标更是长达40年没有正式演出了,据了解,老艺人们还有演出意向。搜集剧本和组织抢救性恢复演出,成了我们的重中之重。
祁门地区:对演出地栗木、马山、历溪、樵溪目连戏的历史传承、生存现状等问题开展调查,对于环砂和清溪,我们则针对其特点进行特殊调查。
方案二:两个地区同时进行
把调查人员分为两组,分别对两个地区进行调查,并进行资料汇总,争取组织最大范围的抢救性演出。
六,调查内容
具体情况如下:
1,对于演出地,我们主要从考究各地目连戏的起源、近期演出情况以及目前现状这三个方面着手:
(1)考究起源方面:试图通过寻找有关文献资料以及询问老艺人和长者,以期获得有用的线索。
(2)近期演出情况方面:向团长以及艺人了解其近20年的演出情况,包括演出时间、地点、剧组演员、演出数量以及内容等。
(3)目前剧团情况:其中主要调查剧本、演员、乐队、道具以及目连戏仪式等现存状况。
a剧本方面:了解各演出地木刻本以及手抄本存在的数量以及所藏人家;
b演员方面:了解各艺人对剧本的掌握程度,演出生涯,初步建立艺人档案;
c乐队方面:调查现有乐器的数量以及乐队对目连戏乐调的掌握情况;
d道具方面:主要是了解现有的数量、残破程度以及初步计算出整场演出所需各种道具的总量;
e目连戏仪式:由于其仪式特殊,目前保留甚少,主要了解其仪式过程和形式。
(4)积极动员老艺人,在逐个采访并录音的基础之上,我们还组织抢救性恢复演出,保留一些表演技艺,并进行全程摄像。
2,对于非演出地,我们根据实际来确定调查方向:作为目连故事发生地的环砂,我们主要寻求有关该故事的传说以及寻找目连故事在环砂的遗迹;对于剧作家郑之珍的故乡――清溪,关于郑之珍的情况就成为我们调查的重点。
(据初步了解,全市共有老艺人20多人,调查期间可以适当地给老艺人们带上一点礼物,价值在30~50元之间)
七,调查方式
1,逐一走访老艺人家,了解老艺人情况;
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家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注程度,及其现状;
3,现场采访当地群众和村干部;
4,通过和老艺人以及相关人员的个别交谈,全面了解现状;
5,照片、图片,保留一批艺人图像资料;
6,争取组织抢救性恢复演出,对老艺人唱腔进行录音,保留音像资料;
八、活动总结
1.搜集并整理本次活动的材料,组织志愿者总结与分享;
2.联系报纸、电视等媒体,报道和宣传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在调查过程中也同步宣传)。
3.积极总结,撰写调查报告,制作老艺人档案。
4,及时地将恢复演出的dv制作成光牒,给每个老艺人分别寄送一份,并把相关信息反馈给他们。
5,向有关部门提交我们的调查报告,以利于该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九,项目实施意义
目连戏作为我国首批目连戏是中国现存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以一出戏成为一个剧种这在世界戏剧史上绝无仅有。对于戏曲、小说、宗教及民俗等诸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徽州地区是目连戏的发源地之一,学界公认,目连戏的直接源头为明代剧作家郑之珍所作《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然而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目连戏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对徽州目连戏的生存现状展开调查,以期初步了解徽州目连戏衰落的原因、过程,通过论证、分析而提出合理化建议,这对恢复目连戏演出、保护古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当地特色旅游、振兴当地地方经济发展均具有比较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十,住宿、交通及安全
1,各地点联系人负责帮我们联系住宿问题,已协商好了。
2,各调查地点都有班车到达,交通基本,没问题。
3,根据以往经验,团队基本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十一,团队优势
1,与相关政府、学术机构相比,完成此项目的优势。
a)我相信我们有更加务实的精神,这一点是我们在以前的调查过程中老艺人对我们的评价,因为在这几年也有学者去采访他们。
b)相对于政府和学术机构,我们更容易让老艺人们接受。
c)由于专业的原因,可能我们关注的范围会比他们更加地广阔,他们可能只是关注到他们所需要的方面。
d)与他们相比,我们会及时的反馈信息。
e)从经济角度来说,我们进行全面调查的经费完全可以比他们少。
2,团队自身优势
1,申请人曾于XX年寒假期间协助老师恢复栗木目连戏,且是马山目连戏调查活动中的主要成员,对于目连戏现状调查有着相关的经验。
2,成员中有的是院系学生会干部,负责暑期社会实践这方面,相关经验 也十分丰富。
3,我们黄山学院有徽文化研究所,有着相关研究学者的支持。
4,团队成员多为徽州本地人,可以避免因方言不通带来的语言障碍,有利于调查活动的开展。(因为老艺人年事已高,基本不会普通话)
5,调查的重点地区??祁门,是申请人的家乡,而且这几个调查地点离他家很近,并且还认识不少调查地点的人,所以更有利于调查的开展。
附:调查时长的确定理由
在先前已经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对于演出地点,我们只需3天的调查时间,第一天个别走访,录音,拍摄。第二天拍摄剧本,动员老艺人参加抢救性恢复演出。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第三天就可以组织抢救性演出了;对于非演出地,我们主要针对调查,最多只需两天。故主体调查时间定为26天合适。 后期资料核实可以在整理资料阶段。 博客
(项目博客属于可选补充信息,由各团队提供、负责维护,大赛不对其内容负责。)
复赛评语/修改意见项目的实施时间可以考虑适当延长,能够更充分利用整个(两个月的)暑假的项目会有更大的社会效益。为了保证公平性和可比性,项目实施的主体应该在暑假的两个月内,其之前和之后的计划仅会作为参考。
项目成员的家乡为目连戏演出地之一,并有协助老师动员老艺人恢复演出的经历,团队之前做了很多相关的调研。
博客内容较丰富,展现了团队成员对此项目的热情。
详细计划书框架较完整,然而内容略显单薄,可以对每个部分进行更详尽的描述。
可以在计划书或博客中更详细的介绍目连戏本身,以及项目成员自身对目连戏的了解和关注它的原因。
阐述作为一个学生团队与相关政府、学术机构相比,完成此项目的优势。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00多个,对一个“非遗”来说,因为它有“非遗”的名号、因为它即将流失和灭绝,所以倡导社会关注或者强调社会应该关注不一定有足够的说服力。为了抢救而抢救,为了宣传而宣传并非是解决“非遗”问题的有效方法。一个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是因为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它成为某个群体生活的一部分,而当此种文明远离群体生活时,它会自然而然的演变,甚至消亡。在这个项目中,一个想法是针对目连戏的抢救性演出,留下录音、录像等资料,这些举动的价值要比号召大众关注“非遗”的行动更有直接社会效益。
项目预算(决赛)
项目
金额
说明
餐费
2240(元)
70元/人 x 4人x8个调查地点 = 2240元
交通费
1200(元)
300元/人x4人 = 1200元
住宿费
1600(元)
50元/人x4人x8个调查地点=1600元
dv及相机
1500(元)
包括带子,机器租借,后期制作等。
资料费
500(元)
前期以及调查过程中的资料收集
礼物
1000(元)
用于慰问老艺人们(视情况而定)
电话费
200(元)
主要是和调查地点人员的联系
杂项
300(元)
应付一些零散的开销
预算总额:
8540(元)
终审项目预算(6月25日)
项目
金额
说明
餐费
2240(元)
70元/人 x 4人x7个调查地点 = 1960元
交通费
1200(元)
300元/人x4人 = 1200元
住宿费
1600(元)
50元/人x4人x7个调查地点=1400元
dv及相机
1500(元)
包括带子,机器租借,后期制作等。
资料费
500(元)
前期以及调查过程中的资料收集
礼物
1000(元)
用于慰问老艺人们(视情况而定)
电话费
200(元)
主要是和调查地点人员的联系
杂项
300(元)
比如说洗照片,信息反馈等等
感谢恢复演出的老艺人
2500(元)
500元/调查地点x5个调查地点=2500元
预算总额:
10560(元)
项目信息
学校
预计团队大小
黄山学院
3人
创意类别
文化 其他
实施地区
安徽( 曾住地)
创意
当前,如何关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不仅仅是部分社会群体的责任,而是一项“全民”行动。目连戏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且濒临灭绝。徽州目连戏在我国整个目连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鉴于此,作为当代大学生,利用所处古徽州的地利优势,在我们前期已经初步调查的前提下,了解到目前整个黄山市五个演出地点的老艺人年龄均已超过70岁,随着他们的相继逝去,目连戏的一些传统唱腔、表演技艺等将无从保存,这一“非遗”将会逐渐消失,为此该项目重点是组织抢救性恢复演出,采用录音、录象等多种形式保存珍贵的老艺人资料,建立一批完整的老艺人档案。不仅使以后艺人们学习目连戏有重要的依据参考,更为历史留下一批珍贵的音像资料。其适用范围不仅对目连戏的保存和恢复具有价值,且对保护地方特色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意在寻求一条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之路,故具有较为广阔的推广价值。
*创意亮点
(创意亮点是由参赛团队提供给评审人员的参考信息或需要在决赛阶段前保密的核心创意,不予公开。)
详细计划(复赛)
开始日期
截止日期
xx-07-05
xx-08-31
辅导老师/顾问:
张孝进
黄山学院文学院
文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
项目时间表: 3月01日――3月20日 调查地点和各地点联系人的确定 (已完成)
4月01日――5月10日 招募志愿者和咨询相关学者(目前正在进行中)
5月20日――6月25日 前期准备(培训志愿者、搜集资料、咨询相关学者, 制作相关的调查问卷等)
6月25日――7月05日 联系各调查地点,确定调查路线和调查方式
7月05日――7月31日 深入全市7个调查地点进行全面调查,(包括组织抢救性恢复演出,录制老艺人唱腔等等)
8月01日――8月31日 整理分析调查数据及其相关资料,制作老艺人档案,在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并总结相关经验, 为以后开展此类活动提供便利。 详细计划: 此项活动的开展是继XX年春节帮助栗木恢复目连戏演出,以及全面调查马山目连戏现状后,并结合我们专业自身实际以及所处古徽州的地利优势,对徽州地区目连戏现状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 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类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以期引起为保护濒临灭绝的珍贵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一、相关背景
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见载于佛家经典,到了明代,祁门清溪人郑之珍,为借戏曲宣扬佛理,劝人为善,以正社会之风气,在这些杂剧、变文、传说的基础上,于 1579年撰写《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3卷100出。它描写了傅相一家人的命运,傅相行善而升入天堂,其妻刘氏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孝母情真,地狱寻母,历尽艰险,终于感动神明,救母脱离地狱。
着目连戏“出在环砂、编在清溪、打(即演)在栗木”的说法。即目连戏的故事是以祁门环砂原形,由清溪人郑之珍撰写,栗木村最早搬上舞台。郑本目连戏一经产生,就在原徽州所属的六县流传,且流传到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四川等地,被许多地方剧种移植上演,300余年经久不衰。
XX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由安徽省祁门县等地申报的编号为231ⅳ?87的目连戏即是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典型代表。目连故事在南北朝时期即随佛经一起传入我国,在北宋年间即有目连戏演出。目连戏是中国现存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在南北各地广为流传。该戏讲述的是傅相之妻刘青提亵渎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即大目犍连,佛弟子)入地狱救母的故事,以一出戏成为一个剧种这在世界戏剧史上绝无仅有。剧中吸收了许多民间传说和故事,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演出中将“唱、做、念、打”融为一体,穿插以筋斗、跳索、蹬坛等杂技表演,在戏曲表演艺术上独树一帜,不仅对其他剧种产生较大影响,而且目连戏对于戏曲、小说、宗教及民俗等诸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而被相关学者形象誉为“戏曲界大熊猫”、“戏曲界活化石”。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种种因素的限制,目连戏已濒临灭绝的边缘,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不进行及时普查、抢救,该剧种数十年后将不复存在。故“发掘出、保护好、传承好”这一灿烂辉煌的文化,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确定调查地点
1,调查地点:黄山市祁门县栗木、马山、历溪、樵溪四村,歙县长标、韶坑两村,以及《新编目连救母劝善记》的作者――郑之珍的故乡清溪村,以及目连救母故事发生地――环砂村,所以此次调查的地点共8个!
2,各调查地点的联系人都已经联系好(除樵溪外,其为新增加的调查地点,但联系不是问题),如果项目获得实施,我们就可以直接联系并实施,开展公益活动。
三,招募志愿者和咨询相关学者
1,志愿者的招募
a)首先得吃苦耐劳,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强,并有相关社会实践经验。
b)考虑到目连戏是由方言演唱,且徽州方言“十里不同音”的特点,要和老艺人交流,所以在招募志愿者时,我们适当选择考虑会说当地方言的同学。
2,咨询相关学者
a)我们黄山学院有徽州文化研究所,有着一批知识渊博的徽学专家,向他们咨询相关知识。
b)我们的辅导员张孝进老师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帮助恢复了栗木目连戏,向其咨询、了解。
四,前期准备
1,和志愿者一起搜集相关资料,让大家尽可能多的了解目连戏的一些情况。
2,向相关研究学者请教,讨教调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根据先前已有的相关资料,制作一些关于目连戏现状的调查问卷(包括大家以前对其关注程度,艺人们的看法等等)
4,在已初步了解的前提下,根据各个地点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调查计划,力争做到有所侧重,不疏漏。
5,小组成员充分讨论,确定调查路线,确定调查方式(群众座谈,逐一走访,问卷等方式)。
五,执行方案
由于实施地区主要集中在祁门县和歙县,所以我们针对这一情况,准备了两套方案。
方案一:调查路线为先到歙县再到祁门,县内的调查路线可以随机确定,调查的质量可以绝对保证。
歙县地区:考虑到该县两个目连戏演出地都有20多年未演出,其中长标更是长达40年没有正式演出了,据了解,老艺人们还有演出意向。搜集剧本和组织抢救性恢复演出,成了我们的重中之重。
祁门地区:对演出地栗木、马山、历溪、樵溪目连戏的历史传承、生存现状等问题开展调查,对于环砂和清溪,我们则针对其特点进行特殊调查。
方案二:两个地区同时进行
把调查人员分为两组,分别对两个地区进行调查,并进行资料汇总,争取组织最大范围的抢救性演出。
六,调查内容
具体情况如下:
1,对于演出地,我们主要从考究各地目连戏的起源、近期演出情况以及目前现状这三个方面着手:
(1)考究起源方面:试图通过寻找有关文献资料以及询问老艺人和长者,以期获得有用的线索。
(2)近期演出情况方面:向团长以及艺人了解其近20年的演出情况,包括演出时间、地点、剧组演员、演出数量以及内容等。
(3)目前剧团情况:其中主要调查剧本、演员、乐队、道具以及目连戏仪式等现存状况。
a剧本方面:了解各演出地木刻本以及手抄本存在的数量以及所藏人家;
b演员方面:了解各艺人对剧本的掌握程度,演出生涯,初步建立艺人档案;
c乐队方面:调查现有乐器的数量以及乐队对目连戏乐调的掌握情况;
d道具方面:主要是了解现有的数量、残破程度以及初步计算出整场演出所需各种道具的总量;
e目连戏仪式:由于其仪式特殊,目前保留甚少,主要了解其仪式过程和形式。
(4)积极动员老艺人,在逐个采访并录音的基础之上,我们还组织抢救性恢复演出,保留一些表演技艺,并进行全程摄像。
2,对于非演出地,我们根据实际来确定调查方向:作为目连故事发生地的环砂,我们主要寻求有关该故事的传说以及寻找目连故事在环砂的遗迹;对于剧作家郑之珍的故乡――清溪,关于郑之珍的情况就成为我们调查的重点。
(据初步了解,全市共有老艺人20多人,调查期间可以适当地给老艺人们带上一点礼物,价值在30~50元之间)
七,调查方式
1,逐一走访老艺人家,了解老艺人情况;
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家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注程度,及其现状;
3,现场采访当地群众和村干部;
4,通过和老艺人以及相关人员的个别交谈,全面了解现状;
5,照片、图片,保留一批艺人图像资料;
6,争取组织抢救性恢复演出,对老艺人唱腔进行录音,保留音像资料;
八、活动总结
1.搜集并整理本次活动的材料,组织志愿者总结与分享;
2.联系报纸、电视等媒体,报道和宣传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在调查过程中也同步宣传)。
3.积极总结,撰写调查报告,制作老艺人档案。
4,及时地将恢复演出的dv制作成光牒,给每个老艺人分别寄送一份,并把相关信息反馈给他们。
5,向有关部门提交我们的调查报告,以利于该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九,项目实施意义
目连戏作为我国首批目连戏是中国现存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以一出戏成为一个剧种这在世界戏剧史上绝无仅有。对于戏曲、小说、宗教及民俗等诸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徽州地区是目连戏的发源地之一,学界公认,目连戏的直接源头为明代剧作家郑之珍所作《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然而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目连戏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对徽州目连戏的生存现状展开调查,以期初步了解徽州目连戏衰落的原因、过程,通过论证、分析而提出合理化建议,这对恢复目连戏演出、保护古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当地特色旅游、振兴当地地方经济发展均具有比较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十,住宿、交通及安全
1,各地点联系人负责帮我们联系住宿问题,已协商好了。
2,各调查地点都有班车到达,交通基本,没问题。
3,根据以往经验,团队基本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十一,团队优势
1,与相关政府、学术机构相比,完成此项目的优势。
a)我相信我们有更加务实的精神,这一点是我们在以前的调查过程中老艺人对我们的评价,因为在这几年也有学者去采访他们。
b)相对于政府和学术机构,我们更容易让老艺人们接受。
c)由于专业的原因,可能我们关注的范围会比他们更加地广阔,他们可能只是关注到他们所需要的方面。
d)与他们相比,我们会及时的反馈信息。
e)从经济角度来说,我们进行全面调查的经费完全可以比他们少。
2,团队自身优势
1,申请人曾于XX年寒假期间协助老师恢复栗木目连戏,且是马山目连戏调查活动中的主要成员,对于目连戏现状调查有着相关的经验。
2,成员中有的是院系学生会干部,负责暑期社会实践这方面,相关经验 也十分丰富。
3,我们黄山学院有徽文化研究所,有着相关研究学者的支持。
4,团队成员多为徽州本地人,可以避免因方言不通带来的语言障碍,有利于调查活动的开展。(因为老艺人年事已高,基本不会普通话)
5,调查的重点地区??祁门,是申请人的家乡,而且这几个调查地点离他家很近,并且还认识不少调查地点的人,所以更有利于调查的开展。
附:调查时长的确定理由
在先前已经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对于演出地点,我们只需3天的调查时间,第一天个别走访,录音,拍摄。第二天拍摄剧本,动员老艺人参加抢救性恢复演出。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第三天就可以组织抢救性演出了;对于非演出地,我们主要针对调查,最多只需两天。故主体调查时间定为26天合适。 后期资料核实可以在整理资料阶段。 博客
(项目博客属于可选补充信息,由各团队提供、负责维护,大赛不对其内容负责。)
复赛评语/修改意见项目的实施时间可以考虑适当延长,能够更充分利用整个(两个月的)暑假的项目会有更大的社会效益。为了保证公平性和可比性,项目实施的主体应该在暑假的两个月内,其之前和之后的计划仅会作为参考。
项目成员的家乡为目连戏演出地之一,并有协助老师动员老艺人恢复演出的经历,团队之前做了很多相关的调研。
博客内容较丰富,展现了团队成员对此项目的热情。
详细计划书框架较完整,然而内容略显单薄,可以对每个部分进行更详尽的描述。
可以在计划书或博客中更详细的介绍目连戏本身,以及项目成员自身对目连戏的了解和关注它的原因。
阐述作为一个学生团队与相关政府、学术机构相比,完成此项目的优势。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00多个,对一个“非遗”来说,因为它有“非遗”的名号、因为它即将流失和灭绝,所以倡导社会关注或者强调社会应该关注不一定有足够的说服力。为了抢救而抢救,为了宣传而宣传并非是解决“非遗”问题的有效方法。一个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是因为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它成为某个群体生活的一部分,而当此种文明远离群体生活时,它会自然而然的演变,甚至消亡。在这个项目中,一个想法是针对目连戏的抢救性演出,留下录音、录像等资料,这些举动的价值要比号召大众关注“非遗”的行动更有直接社会效益。
项目预算(决赛)
项目
金额
说明
餐费
2240(元)
70元/人 x 4人x8个调查地点 = 2240元
交通费
1200(元)
300元/人x4人 = 1200元
住宿费
1600(元)
50元/人x4人x8个调查地点=1600元
dv及相机
1500(元)
包括带子,机器租借,后期制作等。
资料费
500(元)
前期以及调查过程中的资料收集
礼物
1000(元)
用于慰问老艺人们(视情况而定)
电话费
200(元)
主要是和调查地点人员的联系
杂项
300(元)
应付一些零散的开销
预算总额:
8540(元)
终审项目预算(6月25日)
项目
金额
说明
餐费
2240(元)
70元/人 x 4人x7个调查地点 = 1960元
交通费
1200(元)
300元/人x4人 = 1200元
住宿费
1600(元)
50元/人x4人x7个调查地点=1400元
dv及相机
1500(元)
包括带子,机器租借,后期制作等。
资料费
500(元)
前期以及调查过程中的资料收集
礼物
1000(元)
用于慰问老艺人们(视情况而定)
电话费
200(元)
主要是和调查地点人员的联系
杂项
300(元)
比如说洗照片,信息反馈等等
感谢恢复演出的老艺人
2500(元)
500元/调查地点x5个调查地点=2500元
预算总额:
关键词:能力本位;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方 霞(1980―),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湖南省岳阳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旅游教研室主任,旅游管理讲师,旅游专业市级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学校教研教改。
一、“导游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
“导游基础”作为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其教学目的如下:一是服务于考证需要;二是服务于专业课程需要;三是不断满足旅游业岗位对导游员在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上的要求;四是充分考虑岗位转换和工作内涵变化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导游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各职业学校“导游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如下:①课程目标忽视技能;②课程内容庞杂琐碎,内容晦涩,覆盖历史、文学、建筑、民俗、风物特产、饮食、宗教、园林等学科;③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均较单一。
三、“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以能力为本位,设计课程思路
首先,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明确“导游”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基础知识、职业素质的要求,把工作岗位要求转换成课程教学目标;其次,了解为“导游”起支撑作用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从而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学生能够“做”的工作内容,结合课程内容体系和导游资格证考试要求,设计课程项目;再次,结合如何完成项目任务,设计教学方法、训练方法、课程评价方法,重点突出学生的项目成果评价;最后,创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成果展示的课程平台,为学生学习导游基础课程提供条件保障。
(二)围绕培养导游岗位能力,全面推进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主题模块设计:
1)文化、民俗与宗教。
教学项目:中国历史文化、中国主要民族民俗、四大宗教;项目任务:旅游资源编写、民俗资料收集成果、宗教景点导游词设计与创作。
2)自然与人文景观。
教学项目:中国自然景观、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项目任务:本地自然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故宫导游词创作编写、苏州园林特辑。
3)饮食与风物特产。
教学项目:中国饮食流派、著名工艺美术品;项目任务:风味流派资料成果展、特产展览及导游词设计。
4)湖南导游和综合实训
教学项目:各个地级市主要景点;项目任务:全省旅游线路设计与全省5A级旅游景点的模拟讲解。
2.改革“导游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过程
1)一条主线: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导游职业能力为主线,将“知识总结、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构建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与导游考证相结合,实践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人文素质与创业特色课程(校园导游、洞庭湖君山农家乐旅游与管理)有机结合,全面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
2)两个特长:合格+专长+特长。
基础扎实、专业过硬、特长明显、情操高尚、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即思想情操高尚,内外关系和谐,塑造良好的旅游职业道德和健康人格,能力结构清晰,专业技能娴熟,突出职业标准和岗位内涵需要。
3)三大环节:课堂教学环节、能力训练环节、专业实践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贯穿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理念。
能力训练环节,在学校导游模拟实训室,开展情境性、体验性学习和能力训练;同时,结合景点调查、考察、参观、实地讲解等形式,达到熟练掌握导游基础知识并能对其进行运用的目的。
专业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灵活应用导游基础知识和掌握导游基础技能。
4)“四段式”教学过程:课堂导学―情境体验―项目实践―总结提升。
(1)课堂导学。课堂教学,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变“灌输”为“领悟”,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推荐相关书目和文章资料,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2)情境体验。在此基础上,创设工作情境,组织开展参观考察、模拟训练等体验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种旅游情境或事件,从而获得认知和情感的经验。
(3)项目实践。以“工作项目”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实现理论内容与实际知识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体化安排。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知识要素来设计教学实训项目。项目力求切实可行,具备可操作性、科学合理性、代表性。项目设计采用分总式的教学方式,由小项目来带动整个章节的学习,通过项目训练提高能力。
(4)总结提升。经过以上三个环节后,最后通过综合项目实训――著名景点景区(如岳阳楼、君山、张谷英村)实地旅游考察与导游实训,以佛、古建筑、民俗、历史、地理及土特产知识的综合强化,加深印象和反馈(课外见习、调查、课内交流、综合报告),将所学的知识点、素质点和能力点进行总结提升。
(三)创新课程考核方案
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结果,设计考核方案。课程考核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项目式的考核方式。参照“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综合部分与素质部分的要求,实施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性项目式考核和学习过程的全程化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教学、项目教学中的表现等);平时考核、项目考核、期末考试各占总分数的20%、50%、30%;并确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包括课堂展现、笔试、口试、现场演示等。
全面推行能力本位课程教学,以“导游”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为主线,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充实课程的能力目标,改进教学项目和教学方法,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遵循“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理念,将会使该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成效,相信无论是学生的导游证考试合格率,还是学生的技能比赛、技能抽测等,均将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
中D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01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优秀的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扬,还能促进学生的德育、美德,从而促进人才的全面培养。
一、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则
1.辩证选取的原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文化的精髓也存在很多种糟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文化都渗透进去,需要我们有选择的进行应用。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不是文学研究专家,其在阅读古代优秀文化作品时,不应该跟专家一样。就古代读的那些书,对现代学生来说,不必要全部都阅读。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选取简单、容易理解,且富含深刻含义的内容进行教学,反而能够起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2.与时俱进的原则。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其中有很多内容是不可改变的,但是传统文化毕竟是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识形态,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包含的某些因素和我们现代生产生活产生了不小的隔阂。因此,我们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应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我国的时代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对现代教育领域,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还需要结合当代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教学形式。
3.因地制宜的原则。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地域差异性,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资源,保证传统文化的渗透有所依附,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具备更多的针对性。通过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保证学生的接收和消化吸收能力,并能够将传统文化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的精神气质,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深入浅出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学习习惯和心理发育特点,在进行渗透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所侧重。对于传统文化中内容较为晦涩的应该不要融入进去,对于内容过于简答的学生自行学习就行,也不需要过多的进行渲染,最好是能够保持一定的深度,同时学生还能理解透彻,最终保证深入浅出的融合教学。
二、借助民俗文化资源,多角度领悟课文内涵
以鲁迅、老舍、沈从文为代表的具有觉悟意识的现代作家,不约而同地以民俗文化作为探讨国民性问题的切入口,以民俗文化作为支撑作品发展的骨架,将民俗文化穿插在整个作品中。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当地的民俗现象,就不能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也不能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祝福》中的浙北民俗,《茶馆》中的北方文化,《边城》中的湘西风情,都可以看出作者将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融入作品中,当这些作品被编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后,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就不能忽视课文中的民俗文化成分,不能割裂民俗文化与文本研读之间的纽带关系。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抓住课文内涵,就要用民俗文化视角来还原文本内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语文教材中的有些民俗文化资源是通过时间背景来表现。在对此类文章进行研读时,就要注重文章中所出现的民俗文化中有关传统时令节日的描写,从这一侧面来补充对作品主要思想与情感的理解。例如鲁迅所写的《祝福》中多处描写了全家准备“年终大典”这一场面,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与人们热闹准备祭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勾勒出封建制度下人们的迷信以及所造成的一系列悲剧。
三、开设经典课程,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人格积淀
传承传统文化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仅凭教材内容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即便是进行深入分析,也难以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为此,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开设一些经典课程,或者进行专题教育,通过经典课程与专题教育强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人格素养进行熏陶和培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在各年段有计划地开设传统文化经典课程,让学生在课内学习系统《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传统儒家经典。同时,结合课本教学内容,开设传统名著经典课程。例如,在教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这一单元为名著选段,为了使学生更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开设四大名著导读课。通过导读课的学习与探讨,学生将对《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人格素养与情操也将受此熏陶与培养,从而形成更为立体、多元的素质品德。
四、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周雯是一名资深驴友,但出行很多次之后,她越来越觉得现在旅行社的传统模式很难再打动她,甚至让她厌烦。
2011年,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周雯和三个旅行爱好者朋友一起合伙的青年创意旅行社——简单国际旅行社成立了。
“我们卖的就是一种旅行方式——负责任的旅行”。简单旅行摒弃了传统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为爱旅行人士们量身定制的特色旅游路线服务。对于一个喜爱旅行的人来说,路线是否合理。是否有趣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旅游的心情。
路线的开辟是简单旅行的特色之一。一方面,有专业的“探路者”负责新路线的开辟和梳理,另一方面,简单旅行常常游荡在各个驴友圈内,一旦得知有人要出行,简单旅行就会请对方带上一份的调查报告,对方归来后交回。这样,只需要经过简单的核实和洽谈,一条经过驴友们探寻的全新路线就可以推出了。
周雯觉得,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一起出游的同伴和出行的意义,比如说蜜月,特殊纪念日、疗伤、减压、交友等等。而简单旅行的客户定位非常精准——渴望体会“旅行的意义”的小资青年和经济实力并不雄厚,喜欢“穷游”的学生们。
为不同类型,不同爱好的游客们定制路线,也是简单旅行的特色之一。想要度蜜月的情侣,有特殊纪念日的家庭,常常去采风的艺术类学生团体还有写字楼里需要释放压力的白领们等等,都是简单旅行服务的对象。根据他们的特点和爱好,为他们设计一次别样的旅行路线,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乐于接受的,也愿意为此埋单。
比如说专门为都市白领定制的重庆至昭通线,这种以减压为目的的背包旅行价格大约在500元到600元之间,人数在15到20人之间。一路上,白领们不仅可以吃到地方小吃,住在有本地特色的民宿,而且就连交通费(一般是火车、汽车或徒步)都省了很多。目前,简单旅行共有线路100条左右,其中已经成熟的特色项目路线有15条左右。
事实上,周雯只赚取中间很少的一部分利润,因为参加这种旅行的人,多数人对旅行的成本还是心中有数。周雯想细水长流:如果一开始就急于追求利润,那简单旅行将失去原本的价格优势和开辟其他盈利项目的渠道。
在实力上,简单旅行与大旅游公司相对抗是不可能的。反而由于小和精,同时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使各个环节都经过精打细算,能够为游客们提供优质服务。
比如饮食方面,简单旅行—般不包餐,让大家自主寻找当地最地道的美食。住宿上,他们不会提供星级酒店,而是采用更具当地特色的青年旅社、家庭客栈、甚至露营。这样不仅节省了成本,更让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们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时间去体验当地的文化和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