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大水利水电论文

电大水利水电论文

时间:2023-02-21 08:25: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大水利水电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大水利水电论文

第1篇

一、突出特色,提高科研水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一所行业办学特色明显、优势学科突出的学校,在科研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科研项目的行业性。学校原来隶属于水利部,所以科研人员把科研目标定位在水利行业发展需求相关的方向上,以争取各级水利部门科研经费的支持。从科研项目来源的渠道看,其纵向课题主要来源于水利部及其直属各部委,横向课题大多来源于水利行业的研究、设计、水利工程施工等有关的单位,科研项目立项具有明显行业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二是科研目标的实用性。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学校依靠科研促进和支撑学科的发展,依靠科研特色培育学科特色,其科学研究紧紧围绕学科建设的需要,来确立发展思路和方向,开展科研立项,这不仅是学科建设的主线,而且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主要功能。

针对上述特点,学校准确制定了科研发展的目标以及切实可行的科研机制和奖励办法,多措并举,以提高学校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

强化对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视和引导。学校在科研方面采取两级目标管理体制,二级学院针对各学年的目标,结合本单位专业学科特点,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规划、组织和引导,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

加强科研制度建设,形成了重视科研的风气。学校一方面加强科研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在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形成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加强了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加大了科研政策宣传力度。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科研领域,以研究基地、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为平台,以科研资金作保障,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组建并重点扶持了若干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且有特色、队伍稳定、优势互补、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创新团队,带动了教师科研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了重视科研的良好风气。

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近年,学校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的各种激励机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国家级科研项目资金匹配、高层次科研奖项和高水平论文论著奖励等政策。学校积极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科研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充分调动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吸纳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退休教师,利用他们在科研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带领学校引进的大批年轻博士,并主动与的科研人员相结合,通过“内敛”和“外展”,合理组合全校的科技人才资源,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多领域的研究开发队伍,为科研人才搭建了工作“平台”,吸引了更多高层次人才进入学校。

从优势科研方向出发,整合学校的科研资源。学校从优势科研方向的选择和重点扶持出发,对学校现有科研力量进行优化与重组,充分利用原有行业的基础和背景,加强优势和特色科研领域建设,重点提升了高层次项目的中标率;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和校企横向合作模式,构建具有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专业技术创新平台,以此推动学校独具优势的科研强项的形成,进而带动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

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出发,力促特色科研形成“制高点”。科技创新团队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学校在立足现实,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各方面资源的基础上,内建科研团队,外扩科研渠道,充分发挥学校的水利行业特色,瞄准国家战略发展目标、重大科技专项和学科前沿问题,组建科研团队争取并承担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计划项目,通过科研项目的研发过程,培育和产生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在水利行业上形成了特色科研的“制高点”。

从学科交叉、渗透出发,努力寻求科研发展新的“增长点”。学校积极探索实施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有效措施,以水利特色为依托,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综合优势,克服资源分散、缺乏有效配置的弱点,促进跨学科集成、多学科合作和新学科开创,推动跨校跨系统的联合、协作。在研究内容上,深入研究跨学科、跨分支学科、同一学科内部各个研究方向等多方位的交叉与渗透;在研究方法上,既有递进式的交叉与渗透,又在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空间方面进行纵向的深入和横向的拓展,从而提升科研的层次,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培育新的科研特色。

二、认真挖掘成果源,精心培育和遴选优秀科研成果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学校提出了“项目培育、项目申报、项目监管、成果培育、成果申报”的五阶段分目标管理,每项目标均构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其顺利实施。“十二五”期间获奖科技成果已达到45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获奖超过“十一五”期间总数的50%以上,在国家级科研奖励方面获得较大突破。其中获奖较为集中且特色突出的标志性的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工结构工程方向。学校在水工结构工程方面的研究始于建校初期,目前形成了研究方向稳定、研究成果突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主要开展水工建筑物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水工预应力混凝土设计建造新技术、水工高性能耐久性材料以及特种结构和大跨度复杂结构设计计算理论研究,所取得的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参与完成的“钢纤维混凝土特定结构计算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荣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地质工程方向。地质工程作为学校建校初期设立的专业,主要服务于水利工程建设,长期以来研究团队主要在边坡稳定分析及滑坡失稳定时预报、工程岩土体结构稳定性研究等方面开展较广泛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除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项目外,还承接了大量工程生产项目,主要参与完成的“大型矿山排土场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农业水土工程方向。学校围绕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用水问题,开展了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科学管理、水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技术体系研究;针对农业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恶化,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及经济评价。近五年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水利部公益性项目、水利部科技推广项目、水利部重点科技攻关、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南水北调重大工程项目等100余项。所完成的科研项目获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农业节水科技奖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向。经多年凝练,学校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形成了以河流模拟为主要特色的四个优势研究方向――河流模拟及工程应用、工程水力学、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河流环境及污染水力学等。该学科近三年发表SCI、EI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70余篇,获水利部科技进步奖和大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三、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的转移

科研工作是一项对外联系广泛且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作,学校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把搭建外联科技研究平台作为一项主要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科研、设计、企业等单位交流,充分利用科研、设计及企业单位专业性、实践性、前沿性强的特点,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近年,学校先后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水利部水工结构质量检测中心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构建与科研、设计及企业单位的合作平台,使高校在参与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横向科研课题,联合申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转移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了作用。

学校与企业以“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的方式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学校在合作中相继承担了国家“十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南水北调大型水利渡槽施工成套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和水利部“948”推广项目、“重型起吊与搬运机械新技术在水利工程及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应用”等课题。自2002年起,经过多专业联合,攻克了架桥机、动力平板运输车、风电吊机、大型渡槽施工装备的总体设计理论和动力传动与操纵控制等关键技术,自主开发研制了成套装备,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的施工需求;首创了大型水利薄壁预制渡槽提、运、架施工的新工艺,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套预制渡槽架设施工装备,使我国在渡槽施工装备技术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大型水利渡槽施工装备关键技术、产品开发及工程应用”项目获2012年度郑州市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创立了大型动臂吊柔性臂架系统和非柔性臂架系统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研制出世界首台轮胎式风力发电安装专用起重机;在重型成套桥梁施工装备设计制造方面研制出系列架桥机和大型搬运成套施工装备,使我国成为继德国、意大利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推动了国内重大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沪高铁、风电建设等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通过“产、学、研、用”合作,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能力,重型成套桥梁施工装备已累计完成销售收入30多亿元人民币,创汇700多万美元。风电吊机已先后推出4代产品,已实现销售收入12150万元,净利润1340.4万元,税收800万元。水利渡槽施工装备已销售112台套,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59亿元,利润4628.26万元,税收1697.96万元。产品在京沪高铁、京津高铁、武广高铁、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沙河、双洎河和湍河渡槽工程)、江台滩涂风电场等国家重点工程上进行了推广应用,确保了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

打造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技术集成与推广体系。近年,学校城市水务研究院围绕再生水生产技术、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城市人工湿地构建技术等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国家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比较成熟,可以推广应用,主要专利有:中小型淀粉厂废水的生化处理方法、污水灌溉土壤重金属污染大生物量非超富集生态修复方法、除氟装置及高氟水除氟系统、一种城镇污水处理复合生物蛭石模块系统、畜禽养殖场厌氧废液生态循环处理利用系统等。实用新型专利:浮滤一体化污染水深度处理装置、组合式城镇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系统;一体化净水装置、生活污水无回流脱氮处理装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