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基本知识点

初中地理基本知识点

时间:2022-07-03 12:44: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基本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地理基本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电磁学 基本知识点

电磁学是高中物理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包括电场、磁场、电磁感应、恒定电流、交变电流、电磁波等等,内容庞杂,很多概念非常抽象,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普遍反映难度很大。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学好电磁学呢?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刻感受到重视基本知识点的教学是关键,重点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深度挖掘电磁学基本知识点

很多重要的基本知识点,只有深度挖掘,做到深入透彻的理解,而非一知半解,才能避免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盲目地套用公式,出现错误。

比如库仑定律就是在电磁学部分遇到的第一个重要知识点,书本中是这样描述库仑定律的: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这两个电荷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这两个电荷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这两个电荷的连线。很多学生就只注意到库仑定律中关于力的大小特点的描述,而往往忽略了这句话中隐含的重要信息,即三个适用条件:(1)“真空”,即两个电荷要处于真空中或者空气中;(2)“静止”,即两个电荷要处于静止状态;(3)“点电荷”,点电荷是一种典型的物理模型,两个电荷间的距离远大于电荷自身的大小时电荷才可以看成是点电荷,也就是说当两个带电体相距很近的时候库仑定律是不适用的。

在电磁感应部分最重要的知识点就是楞次定律,书本中是这样描述楞次定律的: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我们不妨把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称为原磁通量,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楞次定律简单地表述为:感应电流总是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可见楞次定律中最为关键的字眼就是“阻碍”,但是很多学生往往搞不清楚阻碍的是什么?怎么阻碍?阻碍的不是原磁通量,而是原磁通量的变化。所以我们首先要分析清楚原磁通量的方向及变化情况,然后根据阻碍关系就能分析出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最后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

二、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虽然电磁学部分知识点很多,给人的感觉会很乱,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很多知识点之间还是有着一定联系的,把相关的类似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分析比较,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就会更深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比如可以把电场和磁场的性质、电场线和磁感线的性质放在一起比较其联系与区别。电场和磁场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都是客观存在的,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磁场对电流和运动电荷也会有力的作用,即电场和磁场都能提供力的作用。但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为了方便描述电场和磁场而人为假想出来的,不是真实存在的,其指向都有着一定的特点,其切线均表示电场或者磁场的方向,其疏密均表示电场和磁场的强弱。区别之处在于电场线是不闭合的,磁感线是闭合的。还可以把点电荷和质点的性质放在一起比较,两者都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点电荷和质点,只有当满足了所需条件时,才能将现实生活中的电荷和实际物体看作是点电荷和质点。

再比如重力加速度g、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物体在重力场中会受到重力G=mg,在电场中会受到电场力F=Eq,在磁场中会受到磁场力(包括安培力F=BIL和洛伦兹力f=Bqv)。重力加速度g决定于物体所处的重力场、电场强度E决定于电荷所处的电场、磁感应强度B决定于电流或者电荷所处的磁场,所以我们就可以说g、E和B这三个量均只决定于场,与其他因素无关,所以我们分别用这三个量描述三种场的强弱和方向。

又如重力势能和电势能之间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物体在重力场中具有重力势能,当物体在重力场中移动时,重力可能做功也可能不做功,类似的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电势能,当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电场力可能做功也可能不做功。当重力或电场力做功时就会引起重力势能和电势能的变化,力做正功势能就减少,力做负功势能就增加。故这两种能的变化均决定于相应的力做功的情况。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动能、机械能以及今后在热学部分将会学到的分子势能,我们会发现,所有的能的变化,都决定于相应的力做功的情况。

三、重视初中已学知识点的拓展延伸

有些知识点难度不大,但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学生在遇到这部分知识点时就会比较大意,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其实是一知半解,导致遇到实际问题时错漏百出。

比如欧姆定律U=IR,初中时仅涉及纯电阻电路,即能量全部被电阻用于产生热量,即W=Q,W=UIt,Q=I2Rt,故有U=IR,故初中时在电路中欧姆定律均是适用的。但在高中物理中由于会遇到非纯电阻电路,此时欧姆定律已经不再适用,因为在非纯电阻电路中,能量不再全部被电阻用于产生热量,即W>Q,W=UIt,Q=I2Rt,故有U>IR,所以遇到电路问题时一定要看清楚是否包含电动机、电风扇等非纯电阻。

第2篇

生物这门课程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必须要正确地了解身体,学习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要盲目地去死记硬背,要与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理解。下面我简单总结几点初中生物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一、对于初学者的指导

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在学生刚接触生物课程阶段,向他们解释本门学科学习的目的、意义。向学生们介绍一些生物课程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如何进行生物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前制订学习计划,在课前能够认真预习,在课上能够专心听讲,在课后能够及时复习,在做作业前能够认真看一遍书,做作业时能够独立完成。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生物学有着与别的学科不一样的特点,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是一些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无机物等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把这些陌生的名词、术语和概念记住,然后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他们之间的规律上,着重理解生物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生物的理论知识与我们的自然、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路边的花花草草和各种动物,这些都可以成为学习的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注意他们的生长特点和规律,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要与这些实际相联系,这样才有助于快速准确地理解和记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四、养成课后归纳的好习惯

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更好地理清知识的脉络,为有效的复习打下基础。归纳包括三部分:基本知识的归纳、习题的归纳和特殊知识点的归纳。基本知识的归纳重点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点整理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并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归纳能帮助你准确地理解并牢固地掌握课本的知识。习题的归纳就是把做过的错题、典型例题归纳在一起,写出解题思路及步骤。特殊知识点的归纳就是把平时学习中没掌握好的、容易忘记的、易混淆的、特殊的知识和例子积累下来,这些归纳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做充分了,最好是每次课后都做个总结,这样就避免了考试前总复习时再花大量时间去总结。

总之,对于生物的学习,必须首先要热爱这门学科,把它作为一种乐趣去学习、去探讨。生物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应该是在探寻大自然奥妙的悬疑中去发现、去学习。同时要有一种勤奋、舍得付出的精神,如果做到了这些,相信学好生物不是问题。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钱营学校)

第3篇

【关键词】地理复习;读图识记;提高

当学生的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距离考试越来越近,为了让学生考出理想的成绩,老师都要花费比较多的精力有效的组织学生复习。复习方法得当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由于部分同学的自学能力较差,有的同学态度不端正,复习方法不合理,所学知识一知半解等原因,导致在复习的过程虽然花了很多精力,可复习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有条理地去循序渐进的抓好复习非常必要。

一、详细阅读教材,理清复习重点

地理学科的特点是教材条理非常清晰,对一些内容的理解和复习应把握好需要识记的重点,比如复习《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课时先指导学生用“语意式”阅读法(语意式阅读法是让学生也类似学习语文的方法去阅读地理课文,主要适用于复习课文篇幅较长,但知识点不多层次比较清晰的章节或段落。)读通课文,找出知识点并梳理知识层次,然后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括,并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关键词,再标记疑难问题,最后做好标记。按照这个分析思路,本课的复习先理清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根据比例算出海洋和陆地各自的面积,由引申到把地球划分成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接着复习关于陆地的知识点,引出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到大洲的名称、大小顺序排列,大洲分界线知识。然后复习海洋部分:洋、海、海峡的概念,四大洋的特征、形状,最后把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形状大洲分界线等知识点都落实在地图上,能够准确的说出大洲大洋的名称,熟练掌握后用简图绘出来,这一课的复习任务就完成了。

二、读图识记,提高复习效率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因此,地图被称作“地理学的眼睛”,复习过程中恰当的用好地图,最大限度的发挥地图的作用,可以使复习事半功倍。 在复习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熟练掌握以前所学的地理知识、发现地理规律、熟悉地理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图上的信息。并学会图文转换,既能识记图上的内容,又能把教材描述的知识点用简图绘在简易图上,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例如:在复习《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一课时,先根据前面所学的地球的五带知识,引导学生熟悉南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是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是南温带,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分别是北寒带、南寒带,学生在熟悉了各温度带的范围后,再根据气候的要素是气温和降水以及“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就可以确定热带的气候类型就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总体特征是终年高温,不同类型的气候降水多少不同,以此类推亚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的特征和分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使原来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复习效率明显提高。

三、学绘简图,强化复习目标

在复习过程性,有些内容比较容易识记,一提醒学生就能记住,但有些内容易混淆,需要反复强调学生才能记住,因此,我就选择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复习,而且在多次尝试中感觉效果很好,就是指导学生绘制简图,边画边记。在复习《西亚》时,学生知道西亚的地理位置优越,处在三洲五海、两洋之地,引导学生绘出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的位置,重点位置再做强调,里海、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峡,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以及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西亚就处在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之间。而从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阿拉伯海――印度洋的亚欧航线是世界最繁忙的航线之一。在绘图的过程中适当的降低要求,多鼓励学生动手绘图,成果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绘画中复习了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

第4篇

2016年福建省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考查地理课程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地理学科学习方法、地理学科一般思维能力,有机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等理念。依据课程标准和福建省考试大纲命题。现在对2016年泉州中考的一些试题特点进行评析,以期对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提供复习建议。

一、试题的主要特点

试题呈现出能力与素养立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具有学科思想性及导向性。

1.突出主干基本知识

以地球与地图、各区域主要地形、气候、河流、经济等主干知识为重点,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记忆能力。主干知识中,如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中,等高线的判读、地形的判定;在区域地理中,重点是地理事物的分布与特点,自然与人文的相互关系。

2.考查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考查主题,均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中要求的学科知识与能力为要求,紧扣课标内容,这是命题的一大特色。

3.用时代热点创设情境

试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运用亚平宁半岛和甘肃省来创设地理“新”问题,即意料之外的情境材料,情理之中的地理知识;以我国“大洋一号”科考和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为背景,考查所学地理知识与技能;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为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关注社会热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考查学习方法和能力

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及能力出发,考查学生读图、判断、分析、综合等地理思维过程,如,选择题中用手机看天气预报图等,考查地理学习方法与地理能力。同时利用大量图表来考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突出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及学习方法,对教学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二、典型试题评析

课标中对“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建议“对于要求学会、运用、举例、用实例说明、用图说明的内容,重在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水平和进步状况,即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将相关地理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

【2016年泉州市中考题】读图,回答9~10题。

9.甲半岛地理位置的特点有( )

①位于高纬度 ②位于北温带 ③三面临海 ④位于西半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P于甲半岛自然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

A.沿MN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B.北靠大陆,季风气候显著

C.冬季温暖湿润

D.北部荒漠广布

评析:该题以新区域为背景,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读图与析图的能力,体现出较高的灵活性和应用性。

【2016年泉州市中考题】26.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地等高线地图。几位户外运动爱好者拟于8月前往此地进行徒步旅游。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A所表示的地形部位 。最高处海拔约在 米以下。

(2)图中河流走向大致是______。

(3)林木生长与水分条件相关,推测①②③三地,林木较密集的是 地。

(4)说出该时段在山谷徒步旅游可能遭遇的风险_______。(一点即可)

评析:该题(1)(2)考查地形图中的基本知识,(3)(4)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考查生活地理和有用地理,也呈现出学科素养要求,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三、命题趋势

试题的稳定性:一是体现出对地理学科最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能力立意;二是试题密切联系社会与生活,不回避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三是合理把握试题的难度,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试题稳中求变:一是在力求考核内容注重挖掘地理学科本质特征的同时,以后会更重视方法和知识迁移的考查;二是题目灵活性和应用性不断提高,能力立意题目会不断增大;三是重情境、重体验、重实践,探究性和开放性试题会增多,以地理野外实习的综合考查为呈现方式,突显地理知识来自于社会实践的真谛。

四、复习建议

1.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能力培养

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倡导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拓展学习空间,注重过程方法。因此,教学中要研究教法、研究学法,培养能力;达成课标要求的学习建议,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策略、实践活动等。

2.研究大纲要求与试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

教师要研究试题特点,进而提升编制和选择试题的能力,特别是要关注以下几点:

(1)教师要具备:“评价试题―选择试题―编制试题―说明试题”等4种能力;

(2)教师要研究课标、大纲、考试说明和教材之间的关系;

(3)教师要纠正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讲评试题的效率;

(4)教师要落实考试意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3.进行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与应用

教师要精选资料,进行案例式教学,以训练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以提高运用比较、综合分析能力为目标。在试题训练中,要让学生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思考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题规律,不断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利用好区域地图,突出分析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

地理教学要强调地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从河流流向来判断地势高低,从地理位置可分析某地的气候特点,从气候特点能分析出该地的农业特色等。在以一个省区或一个小区域为例学习区域地理时,需要引导学生从该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多方面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对该地地理特征的综合影响。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

第5篇

关键词: 中学教育 地球和地图 图表应用

“地球和地图”是七年级上册地理教科书第一章的内容,本章是地理学科的开篇基础,是学生通向地理学科的大门,是学生学习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的前提,在学生整个地理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地球和地图”作为学生的开篇基础学习章节,难度不容小觑,本章内容因为本身具有高度抽象性,需要学生具有将平面图形转化为空间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新课标对地理课程教育较为严格,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地理教材里的图表图形,并能熟练运用地球仪等教学器材,那么,如何突破本章这一高难度知识点,使学生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并能在往后地理学中在各种题型中变换使用地图,逐步提高读图、析图能力。笔者从地理教学实践经验与对新课标教材的认识两方面,对“地球和地图”一章教学中图标应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基础讲解,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社会科学课本上虽然或多或少接触过地理,却从来没有将地理划分为单独学科进行讲解,所以,确切来说,我国地理教育始于初中。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学科,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与懵懂,老师要充分把握住这一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这时,老师可以在课程导论部分对地理学科进行基本讲解,抛出问题让学生充满兴趣,例如,老师对地理课程进行基本介绍之后,可以根据课程设定告诉学生,地理学科研究的东西包罗万象,如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变化?为什么我们这里是夏季时,而澳大利亚是冬季?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是怎样形成的?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为何经常发生地震……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自己去探索、深究,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在“地球和地图”学习中,老师可以运用相同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例如,老师讲解前可以抛出问题询问学生,一只蚂蚁只用了一个小时,就从中国到了美国,请问它是怎样做到的?运用此问题引出地图,对地图进行基本知识讲解后,还可以根据这个问题询问学生,如果只走了十分钟呢?这只蚂蚁是怎么做到的?运用这个问题,引出地图比例尺的知识点。通过提问与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深究,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此类知识点印象深刻、记忆鲜明,更能让学生学会联想记忆,将散点的知识连起来,加深印象。

二、地图讲解,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地图讲解部分需要学生运用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这部分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最困难的,那么,老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让学生轻易理解地图,掌握地图知识呢?通过上述导入讲解知识后,学生对地图肯定有了一定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脑中的地图框架进行知识填充。比如,以世界地图为例,老师将地图中的基本知识,如比例尺、方向、图例及标注等讲清楚之后,就可以将地图框架里面的知识给学生充实进去,如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世界上重要国家的位置,如中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由于国土面积较广,地图上的位置显眼,因此容易被人记住。

另外,老师应该注意的是由于新课标教材省略了一些知识点,如“地球和地图”一章中,新课标教材与老教材相比,第一幅图并没有做出省略,是古人对地球的认识,名为“天圆如方盖、地方如布棋”,也就是“天圆地方”,但是新课标教材把历史上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省略了,所以,老师讲解的时候可以对比老教材将让学生需要了解掌握的知识点补充上去。另外,由于历史对于地球的认识具有渐进性,因此老师可以对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进程阶段做讲解,人类根据什么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结合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地理中发现历史、在历史中认识地理,从情感上激发学生不畏艰难追求科学、探求真理的意识。

三、实际操作,深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

对于学生来说,动脑结合动手可以使学生深化记忆、加强理解。所以,老师对这一章节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准备教学地图、地球仪等教学器材,让学生与这些东西近距离接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外,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结合教学器材,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指定知识点,让学生结合教学器材自己做一回小老师,让学生探索地理学科的奥秘,讲给其他人听,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满热情、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中,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能力。另外,由于本章中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存在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因此需要老师对学生讲授的时候浅显易懂,在平时学习当不断巩固,使学生学清楚、能掌握、会运用。

四、难点突破,巩固学生对地理难点的学习

“地球和地图”一章,难点在于对地图的理解认识、对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的划分,重要地理事物分布、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计算地球大小等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因为自身从未接触过地理学科,对于这些难点难免存在无法理解与难以运算的情况,由于“地球和地图”一章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础,因此,老师讲授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掌握情况较为薄弱,那么老师要学会多讲解、多复习,每一次复习的时候增加一点知识点,每巩固一次提升一次难度,在巩固中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多复习多巩固,假以时日,学生一定能完全掌握本章知识点。

另外,老师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图表与地区一直被视为地理学科中的半壁江山,因此,老师不管在哪一章的教学中都要学会培养学生快速看懂地图、准确分析地图的能力与技巧,“地理者,得地图者的天下”,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客观问题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标的新要求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从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提高,对于老师来说,新课改不仅要求老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更专业与深厚,更要求老师在授课方面摒弃老旧、与时俱进。在学生方面,新课改要求学生不能只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从会学到会用转变。所以,“地球和地图”一章作为学生地理学科的入门基础,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对学习严谨、认真的态度。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的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国平.《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8.

[2]彭化平.地球仪该换了[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0.

[3]姚艺苹.案例教学与中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5.

第6篇

本次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进行,题型分:选择题,非选择题。试题简单,但是涵盖了第一单元几乎所有重点内容。

二、试卷分析

本份试卷共30分,选择题10个共20分,非选择题1个共10分。考试时间25分。

试卷有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从这次考试中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为选择题的第2、4、5、6题;学生对时间和事件的把握不够准确。材料分析题主要考的是唐太宗,学生没有读清题意,导致后面的几问都答错。从总的来说,本份试卷难度适中,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阶段评价。

关于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具体阅卷中,我们也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还是基础知识问题。尽管是阶段总结性考试,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如第5题考的是科举制正式诞生在哪位皇帝在位时期,有一部分同学会选错。

其次是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甚至混淆了时间概念,尽管答得有条有理,但不能得分,实在可惜。如11题第三问历史上这位皇帝的统治被称为什么?很多学生答成开元盛世。

最后,不少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较低,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材料题的解答方面。有的学生不明题意,或思维模糊,当然无从答起。

三、关于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知识是能力之源。要加大学生做题力度,把讲练相结合。强化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新课时注意细化知识点,复习时则要突出重难点,加强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训练。

(2)初中历史教学在注重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概念。在这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并注重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但有一个误区必须要避免:即由开卷考试可能带来的轻视历史基本知识、片面重视能力的问题。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完成对课本知识的讲解,要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对史料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分析归纳,组织语言的能力。 

第7篇

一、深入钻研《考试大纲》,研究外省新课标后的高考试题

《考试大纲》是国家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全国性的、普适性的高考法规性文件,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总复习的依据。认真钻研《考试大纲》是高三毕业班老师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从对今年《考试大纲》分析可以看出,仍然要求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不放松;从外省新课改后高考试题的变化可以看出,新课改前后地理考试方向的一个最大区别是:新课改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在注重基本知识讲解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训练。

二、处理好几个关系

在进行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时,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即: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的关系;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热点与教材的关系。

三、突出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高考命题的趋势是侧重能力的考查,但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基础,是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依托,是决胜高考的支撑点。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便无从谈起。因此在二轮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查漏补缺,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对于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规律要准确理解、清晰记忆、切实把握、灵活运用。通过这样的复习,将基础知识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延伸,以求达到点、线、面相结合的知识网络的建立和完善,并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形成具有地理特点的思维能力和方法。

四、梳理知识,形成体系,建立专题

经过第一轮细致全面的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充实,但这时学生的知识仍比较凌乱,不能很好地将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对综合试题的训练仍然感到力不从心。因此,第二轮复习应对整个中学阶段的地理知识进行拆分、重组,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围绕考纲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设置有知识内在联系的专题。在专题复习中,应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可能拓展其外延,尽量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有助于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使学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考试情境能准确快捷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真正把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例如,复习“等值线”时,可以把等值线的主要类型、等值线的基本特点、等值线图判断的一般方法、等值线图的判断与应用、闭合等值线图的判断等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突出地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应用、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梳理、分析地理事物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来探究地理过程和成因等。

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突出了对图表的考查。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它不仅是学习地理的拐杖,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生读图、作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考地理成绩的好坏。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高考中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理想手段。图表的阅读分析水平直接影响着考生在高考中的表现。要充分利用地图去学习,一方面加深对重要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读图、分析图以及应对无图考图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总结常用地理图表阅读、绘制、判断的步骤与解题技巧,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认真填绘、阅读、分析图表。图表教学的总原则是:筛选重要信息,避开异类信息干扰;提出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总之,复习地理图表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答题的速度及准确率。

六、掌握基本原理,加强模拟练习,训练解题思路

考前让学生做一定数量的高考模拟题,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实战”能力、积累考试经验的需要。由于学生的时间紧、任务重,又加之新课标要求进行素质教育,所以学生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天天做题。这就要求老师应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精讲精练,训练每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答题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地理阅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探究能力等多项能力的训练。还要注意模拟练习后的反思与总结,进一步提高做题的质量和效率,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个学科针对各自的教学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以完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一直以来,化学学科都被认为是一个较难学习的学科,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便将其注意力转移到解决这个难题上,该文主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探讨化学学科在初高中知识和教学衔接的内容,并提出相应的衔接策略,以提升化学教学效果,使学生可以较容易的掌握化学知识。

1 以衔接为出发点,改革化学内容结构

初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对化学知识点进行分层讲解,而对于有的知识点却与其他知识点分离,要进行单独的讲解,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系统化,使得这个知识点难理解和难记忆。因此,做好知识的衔接,改革化学内容结构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

1.1 以“织网”方式进行知识点衔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初高中化学的教材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初中化学知识的介绍只是属于常识性的,并没有构建出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其知识结构的主干是以物质分类进行介绍,每一章或者每一节的知识也只是针对重点来讲解,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独立的,很少有联系。对于高中化学来说,其知识的主干是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能量变化、元素周期律。高中化学必将要从初中知识的点扩展到面,将知识点加以补充,将知识点与知识点紧密地联系起来,变成一种知识网。以实现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可以从化学知识中构建一个系统的体系。有些化学知识在初中没有涉及或者缺少,在高中化学中有所体现,那么高中化学讲解时就要与初中相联系,以作为知识点的补充,比如,在初中化学中没有学习由溶解度的内涵而进行溶解度的计算,那么就要在高中化学刚开始就要将其作为衔接展开教学,为高中化学的开端奠定好基础;在初中化学中没有将氢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那么在高中必修1第四章就需要进行一个衔接,为非金属元素的讲解奠定好基础;又如初中忽略对盐、碱、酸、氧化物分类的知识点,那么就要在必修1第二章中进行相应的衔接,联系物质的分类进行讲解。再如,SO42-、Cl-的检验被初中化学忽略了,那么就需要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进行补充和衔接,为学习必修1的知识奠定好基础。

1.2 以“阶梯”方式对教学难度进行调整

我国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初中化学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难度,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其难度还是很大,尤其是到了高中以后,因为基础薄弱,使得高中化学的学习难度增加了,也为学生制造了压力。尤其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这就使得高中化学无法将难度降下去,这就又提升了初高中化学的难度。而且我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仍然为考试而进行教学,对于中考和高考的考点进行讲解,而忽略其他知识点,这就使得化学知识体系的不完整,知识体系处于分裂和脱离的状态,也就是无法实现知识点的联系,因此,做好知识点的衔接,对难度进行调节是必要的。以“阶梯”方式实现教学衔接是一种重要的改善方式。要循序渐进地增加化学知识的难度,这样学生才能容易接受。比如,在初中化学中降低了氧化还原反应这个知识点的难度,以得失氧的角度简单介绍氧化还原反应,而在高中就要逐步提升难度,首先,氧化还原反应以化合价的高低角度来认识;其次,氧化还原反应根据电子得失的观点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进行配平的方法,这样逐一提升了氧化还原的难度,最终不但让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配平的方法,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2 化学学科教学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化学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力图帮助学生找到教学方法,治安要简单地掌握化学知识就可以,然而高中化学不仅提升了化学知识的难度,同时教师教学方式也比较抽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和目标。因此,初高中的教学方式是不同的,那么学生由初中过渡到高中,很难适应教学方式的改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必然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2.1 应用教学方案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案的应用不但为教学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之前,教师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案,然后根据此方案进行教学。首先,在新课开始之前,让学生进行预习,以整体掌握即将要学习的知识脉络,构建一个学习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此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这样教师在讲解时就会容易很多,学生针对自己预习没有弄懂的问题可以着重听讲,同时可以为实际的化学知识运用奠定理论基础。对学生进行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化学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并设计一个学习方案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可以主动去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设计教学案时要特别设计哪些初高中相联系的知识点,做好衔接。

2.2 运用情境教学方式

情境教学方式是各个学科都需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将知识还原于生活是学好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关键。对于化学学科来说,教师通过构建与学生实际生活场景相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可以投入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同时其应用知识的能力也要培养出来,针对化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现象,这样大大地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的讲解也较为枯燥。这样教师可以将化学实验引入到知识的讲解中。化学实验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同时知识点的直观讲解也有利于学生提升理解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做好衔接。不但使学生可以有效地掌握化学知识,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9篇

一、课本为主,狠抓双基.

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发明显,促使教师在总复习阶段回归课本知识体系,以达到“减负提质”之目的。因此,总复习的第一阶段,应该坚持以课本为主,狠抓双基。

1、抓基本知识的复习。

基本知识是学习的基础,包括书本中的定义、定理、公理、运算法则等。总复习时,不能只满足会背诵、会证明,而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研究,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注意它们的成立条件,解决它们的熟练应用。一般地讲,对于定义和概念要求学生能清楚地理解,对于法则和定理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推演与应用。

⑴、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复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章节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弄清内部结构,然后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弄清来龙去脉,了解知识环节在整体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从而整理出单元教材的知识系统,然后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结论的掌握、方法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

⑵、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

复习时还要注意到知识的纵横联系,将各部分知识串在一起,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区别以及它们的联系。这种整理知识的方法,不但便于学生理解、运用和记忆,而且可以拓宽学生思路。

2、抓基本技能的训练。

基本技能就是应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复习课本基本知识的同时,要仔细研究例题和精心演算习题。例题实际就是示范,它具体地教授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习题则是检验,它既检查知识掌握的深度,又检查解题能力的广度。同时例题和习题又能充分体现对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这些题目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其数学能力是很重要的。在研究和演算这些题目时,我们不能泛泛地重演一遍,而应当对每一个题目再深究一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然后,让学生把做过的习题按知识或按解题方法初步归类,归结出各种类型题包括了哪些知识、运用了哪些方法、归纳出哪些规律。通过这样全面复习,加深和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弥补平时学习的不足。

二、抓住重点,带动全面。

在夯实学生的“双基”知识后,接下来就是要浓缩知识内容,突出知识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加强巩固。首先,抓重点知识和重点方法。课本上每讲一个重要概念时,往往先讲些垫补知识和实例,而讲过这个概念后又常常引深一步或扩大知识内容,或研究知识的分类。如果抓住这个重点概念的复习,就会以此为中心,前后左右牵动一片。同样,在每一个章节中所介绍的习题类型和解题方法中,首先要掌握的也应当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方法。如全等三角形这一章,全等三角形定义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无疑是这一章的核心,而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任意三角形全等是最重要的习题类型。其次是突破难点,查缺补漏。突出重点,破除学生理解的难点要求教师能做到精读,学生能做到精练。如精选模拟试卷有效地练,引导学生对做过的题目建立档案(特别是错题档案),都要及时整理,进行总结、反思、归类,从而达到查漏补缺、举一反三、模拟示范的作用。

三、串连知识,系统掌握。

初中数学知识,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联系。因此,复习时要把握“理”和“通”。“理”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通”是融合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复习课应帮助学生对已往所学的一些分散在各章节中的零碎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比较、串联,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使学生在较深层次上同化这些知识。

数学知识系统性强、逻辑严谨,新概念的产生往往以旧知识为基础。因而依照某个系统,把有关知识串在一起,便于抓规律、找特点。

1、将每个章节的基本知识串连在一起,将结构化。这样重点突出,眉目清楚,容易记忆。

2、将有共性的某些知识,或将同类型的知识,通过类比,融为一体。这样,既能揭示出它们的共性,又能突出各自的特点,从而提高应用它们解题的能力。

3、通过公式或定理的应用,串连集中同一类型习题,或以某个解题方法为专题,串联有关定理或公式。如以“证明线段相等”为专题,可总结出:共有多少种证法,应用了哪些知识,通过了什么途径。这样归纳、整理,使我们集中解决这一类型题的证明方法。

教师在复习中应该不仅把握知识的横向沟通,即把相同前提下的几个知识点进行对比复习,而且应该将知识进行纵向沟通,与以往学习的知识联系比较,甚至是结合于一体复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同时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四、针对要求,科学训练。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中考命题的越来越重视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试题的素材越来越侧重于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因此在复习课中更应联系生活学数学,加强练习的应用性,通过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第10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教学 应用

一、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适时将思维导图融入教学中

为了有效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老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适时将思维导图模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其中,利用思维导图具有以下几个有点:一是利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学习的脉络和思维;二是利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学习方法;三是利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的掌握教学知识点。尤其是在教学知识复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学习知识出现断层现象。

例如,在讲解“力”时,老师应该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内容,然后再进行教学。

在确定三个主题中心之后,再阐述三种力的概念、性质和作用效果。同时,根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设计分支,一层一层的向下延伸,逐渐形成一张系统关于力的网络图。通过利用思维导图,能够让所有知识点都融入到整个系统结构图中,从而让学生头脑中能够有更加清晰的系统,让大脑得到开发、分析和记忆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以实验为载体,理清知识脉络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占据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便需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前后相连的物理知识有效连接起来,从而构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良好的物理结构。其中,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模式,有利于让学生从整体看待物理问题,将核心内容更好地表达出来,准确体现出各个知识点的层次关系。因此,思维导图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合理地将所有知识点连接起来,有效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对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具有较大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质量和密度”时,老师便可以合理利用不同的物体,设计可行的实验,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了解到质量与密度之间的关系。同时,老师再绘制出相应的思维导图,组织学生共同对思维导图进行全面评价和完善,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知识结构,加强记忆(如图1)。

三、考前复结,提高学习效率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复习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同时,还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缺陷,全面理解物理知识,从而最大限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尤其是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主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为了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便可以在初中物理复习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思维导图,将复杂的学习知识点统一纳入到思维导图中,让学生能够根据关键词进行知识拓展,从而帮助学生能够从浅层物理知识逐渐掌握物理知识的本质,快速理解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在学习压强和浮力时,老师便可以先给出核心词语,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讨论,绘制出一张能够概括这一主题的知识思维导图(如图2)。

四、应用实践案例进行分析――以光现象教学为例

在初中物理课程光现象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模式,应坚持从整体教学入手,开展相关教学功能拓展,合理把握教学结构体系,全面做好整个教学环节的细节工作,促进各章节知识点紧密衔接在一起,从而保证知识结构的逻辑性。首先,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常识,全面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光现象,再以此作为正确引导。其中光现象主要包括人造光源和可见光源、不见光源等,光反射现象和光折射现象、光色散现象。

通过利用思维导图模式,能够让学生意义分解问题知识,然后再将分解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在指出各种光现象之后,再对学生全面分析光传播路径,要求学生深入探究光直线的传播现象。其中,光直线传播主要涉及到直线传播和不同界面曲线传播,便于学生能够快速区分光速和光应用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应用思维导图将小孔成像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再让学生根据老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全面掌握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点,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水平。

五、结论

综上所述,将思维导图模式应用到初中物理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扮演辅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核心建造,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意识得到有效解放,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总体上稳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绩效,促进阶段性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益.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13):450-451.

第11篇

一、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多――新课本容量大,有些章节内容过于庞大,课时不足,特别是必修一按四川省的开课计划根本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新教材的内容多以图片为主,文字材料很少,直观了许多,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而知识点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专业知识比较强,内容就很难说明。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要求2课时完成,无形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课时的安排就无法相符。而有一部分知识比较新,广大一线教师在理论上能够了解,却没有接触过。如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作为大学教材的知识,教师也少有机会感受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讲到了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大部分基层教师没有接触过遥感图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教学和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特别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会导致他们逐渐丧失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对策:课时自行调整压缩,地球运动部分知识花4~6课时,必修1第三章和第四章知识点则压缩时间;借助多媒体;用生活中的实物类比教学。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可用煮熟的鸡蛋,从鸡蛋的结构给学生展示;学习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图,可将四中遥感图片(GOOGLE地图)(图1)分发给学生学习交流。

问题二:难――教学内容难以把握,课本上没有涉及;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说明的知识,教材中出现是否要讲,程度如何把握?

课标要求的知识点要深到什么程度?是否按高考深度并拓展?考试难度怎么定?高考如何考地理?案例研究和课题研究是否必须开展?如何开展较好?课程进度能不能赶上?考试时是否涉及案例研究?在这次高中地理新课改中有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被删减掉了。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中把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对比图给去掉了。这个对比图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在平时上课时很难给学生讲解清楚,再把这个图去掉,学生就更理不清头绪。再者,现在的一些辅助资料和平时出现的题目中,有时候还会把这个问题作为重难点来考查。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对气候知识的介绍用P39~P40不到两页的内容,而气候是整个高中地理学的核心知识,也是高考的主干考点。这就需要教师补充大量关于气候的知识和资料。还有必修1第三章问题探究――研究利用南极冰川解决阿拉伯缺水问题;必修3第一章问题探究――新加坡,第五章问题探究――南水北调。

对策:严格按照四川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如进行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时,为了比较气压值的高低,需要跟学生及时补充初中物理有关气压的知识。而对于老教材中涉及的大气垂直分层,新课标不做要求,且教材中未涉及,可以不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问题三:缺――农村教育边缘化,课程资源缺乏,教学资源不能适应课改要求。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国家大力提倡的方式,也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地理学科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教师四两拨千斤,深入浅出地教学,让学生明白一些复杂的地理原理和地理事物动态的发展过程。如必修1关于气压带风带部分的知识、水循环、常见天气系统部分知识等。2013年泸州市优质课比赛,谢燕老师所讲的常见天气系统,就利用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了这一过程,效果显著。教师教学轻松,学生学习轻巧。而目前多媒体在我校没有普及,仅有2个多媒体教室,像泸州二中、泸化中学、天立中学等城区学校要求必修课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教师也配备笔记本电脑,可以及时在网络中找寻相关的教学资料。

对策:我校省级科研课题《农村中学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提倡教师多利用多媒体上课,抓住一切资源,采用视频教学等直观形象的手段。我校每年评选科研课题,地理组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并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问题四:灌――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为了赶进度,又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目前,班额较大是我省课改的一大阻力,上大课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十分明显,而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求。此外,不少学生懒于动脑、不愿动口,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启发,都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对策:采用歌曲导入法教学,我校胡高洪老师开展了针对歌曲导入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科研课题研究。

开展学生活动。2011年11月13日,我校开展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泸县四中地理绘图技能大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地理。我校校园网有本次活动的新闻及图片。

二、地理新课程改革中的反思

四川地理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没有回头路,改革过程中出现困惑、困难、问题、挫折在所难免;无论多么矛盾、多么艰辛、多么复杂,我们地理同仁要坚定信心,相信课改的初衷“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这点是绝对没错的。我们一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和提高教学水平。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反思:

① 学:积极深造和培训,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做一个学习研究型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② 变:切实转变师生地位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第12篇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东尼・巴赞创造出的一种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的思维模式。思维导图就是图文并重地把关联要素间的关系用图表现出来,形成一个发散结构图,这个结构图就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有利于发散思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工具。那么,如何绘制思维导图呢?笔者认为绘制思维导图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确定关键词。思维导图能展现一个地理事物或现象与相关要素的关系,关键词就是要研究或了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例如要了解气候,那么气候就是此思维导图的关键词。

第二,确定与地理事物或现象相关的要素。这是绘制思维导图的关键,需要绘图者找出与关键词相关的知识点。如绘制气候的思维导图,需要了解气候的含义、形成原因、气候主要类型、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影响等要素,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展示气候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如气候与植被、土壤、河流径流量、自然带的关系。

第三,绘制思维导图。绘图时一般将关键词放在中心,将与关键词相关的要素呈放射状逐条列出,根据内容的多少层层拓展。

在掌握了思维导图的基本内容之后,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希望能和广大地理教师交流切磋。

一、运用思维导图,学习区域地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相信很多教师都和笔者一样遇到过相同的情况,那就是由于地理不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认真学习地理,到了高中阶段,选择了文科的学生就会面临地理基础薄弱的情况。高中地理一般以区域划分来编写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运用思维导图将每段期间学习的区域地理用画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既能了解每个细枝末节,又能面对繁杂而不慌乱,一步步打好基础。

在以往的区域地理教学中,由于上课时间有限,知识内容繁杂,学生基础薄弱,教师一般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点全部抛给学生,学生的记忆效果不好,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利用思维导图可帮助学生系统地归纳知识,有条理地掌握知识。例如要了解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应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概况、土壤和自然带等,每个要素又应分别详细叙述,如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区位置、交通位置、板块位置等,社会经济状况一般包括人口概况、政区和国家、资源分布、交通、工业、农业、环境等。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将众多知识点逐条列出,由于没有弄懂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对知识缺乏条理的认识,在掌握知识时容易丢三落四,致使学习效率低下。在引入思维导图后,笔者如此展开教学:第一,教师先告诉学生一个区域所包含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前将本节课的导学案发给学生,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组内学生分工明确,每人根据导学案的要求画出负责部分的思维导图;第三,每组选出一位讲解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第四,小组之间互相补充,教师归纳、释疑;第五,学生在课后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完成课后练习。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思维导图就成为学生的笔记,一个个清晰的思维导图既包含学生自己的思考,又有老师和同学的补充,将各区域的知识点汇总成有条理的知识体系,一根主线带出知识。通过思维导图,学生不仅能掌握各区域的基本特征,而且也能用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区域,从而改变以往教师卖力教、学生被动学的模式,调动学生自主预习、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积极发言,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从世界地理到中国地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能熟练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基础知识也记得很牢固,为以后的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首轮复习

在接触思维导图一年后,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认识逐渐加深,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我们将它运用在高三首轮复习中。传统的首轮复习一般是教师带领学生按照课本、高考大纲和考试要求先必修后选修的顺序进行。由于内容多、知识量大,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变成了“知识容器”,以为通过复习就可以填补知识漏洞。由于不得要领,很多重难点因理解不到位而成了“夹生饭”,复习效果很不理想。如今,思维导图的应用取代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每个阶段的知识点复习完毕后教师就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帮助他们轻松、全面地掌握知识。

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但能掌握基本知识,而且也能真正理解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这样一来,他们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头脑中也有了完整的知识网络,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相比,此学习方法在促进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锻炼他们手脑并用的能力,取得更理想的复习效果。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专题复习

在首轮复习结束后,按照高考地理复习的惯例,接下来应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复习。专题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本学科的“双频考点”。“双频考点”是指在高考中考查频率高的知识点和容易答错的知识点,此二者涉及的内容往往一致。专题复习就是将这类知识模块一一列出,归纳出与这些知识点有关的内容,理清这些知识点与“双频考点”的因果关系。在使用思维导图时,可将“双频考点”作为关键词,然后列出与之相关的内容,使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确保在考试中不再出错。

四、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解题思路

思维导图不仅能应用于新课和复习课,还可尝试用来梳理解题思路。教育部考试中心在高考大纲中对地理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具备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要求,是解答问题的前提,地理信息是指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笔者所教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主要就是不会做材料题,面对众多的信息学生常常脑子一片混乱,无从下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不足:第一,忽略部分题目中的有用信息;第二,缺乏对各知识点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导致对有效信息的理解不到位,答题没有清晰的思路;第三,缺乏正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导致失分较多。有了思维导图,就能以关键词为中心将各知识点组成一个网络,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形成一条清晰的思维主线,再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成清晰的解题思路,通过逐步训练,学生可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解题思路,形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对提高高考成绩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