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介绍

旅游管理专业介绍

时间:2022-08-19 12:45: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专业介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管理专业介绍

第1篇

1.纵观学院这几届旅游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都不高,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更是低。所以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就是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缺乏学习兴趣。

2.教学课时少。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英语只是专科第一学年开设,加起来总共是136个学时。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出去接触到外国人的机会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大得多。因此,一个学年136个学时起到的作用不大,不能应用到实际的旅游工作中。

3.教材没有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使用的教材也是和其他专业一样的大学英语教材。教材内容仍过于简单和没有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应该是使学生掌握英语在酒店业、旅行社、餐饮业、景点景区介绍等范围内的应用。因此教材的内容应该是围绕酒店业、旅游社、餐饮业、景点景区等范围内的业务活动设计教学内容。

4.手段以教师为中心。我院英语课堂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一言堂,导致有些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睡觉。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讲授法。而现在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手段也主要是以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为主,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那部分基础本来就不好的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学不下去。

二、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二校区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对策

1.增加教学耐心,从基础知识开始教授。针对本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英语学习兴趣缺乏的现状,英语教师应增加教学耐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基本的知识开始教授。这样就能避免学生越学越学不会、越学不会就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

2.增加英语课时数。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出去接触到外国人的机会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大得多。英语教学应该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语言技能的专门课程。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课时的增加。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好英语听、说、读、写这几个技能。尤其要掌握好旅游口语,酒店口语等等。

3.选择有针对性的教材。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选择与其他专业不一样的大学英语教材,应该更有针对性。教学内容越丰富越专业掌生的学习目标就会越明确掌习的态度也会越积极。教学内容最好包括了英语在酒店业、旅行社、餐饮业、景点景区介绍等范围内的应用。并且还可以多采用模拟实训教学手段模拟各种旅游服务业务的工作环境,鼓励学生用地道专业的英语处理各种旅游服务业务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4.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引导式教学教师在讲解了语法和句子中的重点和难点后可以使用分组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如把一个班学生分成几组,每个组负责一个景点的英文介绍;又如让学生们扮演导游和游客到教师设定的景点游玩;这样既可以人那个学生运用学到的短语句子,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兴趣。还可以设定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完成了任务之后学生还会有成就感。

第2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区域;教学体系;创新

由于受到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差异以及就业学生的家庭环境及个体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1]。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倾向于东部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区域内大城市及学校所在地集中[2]。研究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的规律性特征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而言意义重大。

一.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政策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毕业生偏好于经济发达区域是因为这些地区在城市环境、薪酬福利待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等方面明显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另外,我国现阶段不同区域或城市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政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就业区域时重点考虑的因素。

(二)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就业的酒店业、旅行社业、旅游景区、会展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3],在东部经济发达区域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较高。因此,在旅游行业或相关服务行业就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区域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旅游业发达的城市。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就业区域的重要因素。家人的就业观念、父母亲或亲戚的现就业城市、家庭现有负担等家庭环境因素将影响学生选择去沿海还是内地、省会还是回家乡就业。现在的大学生以独身子女居多,其父母更希望他们在大学毕业后能在自己身边或离家较近的城市工作,因此,不愿回家乡工作的学生会选择离家较近的经济发达城市就业。

(四)个人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择业动机、自身性格等也是其选择就业区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4]。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将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地位等视为择业的主要标准。同时对事业的追求是当代大学生流向大城市的主要动力之一[5],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了能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学到先进的管理理念,往往会在毕业后将大城市作为首选就业区域。

二.就业区域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培养优秀的“旅游企业地”专业人才

进入新世纪以后,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在逐步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对此,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内涵重新进行了界定,并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行了分类,其中重要的一类便是“旅游企业地经营管理人才”[6]。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应以学生就业区域为导向,创新教学体系,培养优秀的“旅游企业地”经营管理人才。

(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就业能力

现阶段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与就业区域之间存在“就业鸿沟”,已有课程体系中关于就业区域的课程较少,学生对就业区域经济发展、生活习惯、文化氛围、方言等知识的欠缺将严重限制甚至阻碍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将增强学生在就业区域的综合就业能力,同时,也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区域旅游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了解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状况的优秀专业人才。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优秀专业人才将促进区域内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业以及会展、娱乐、地产、节庆等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他们是区域经济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人才力量。因此,充分利用旅游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以就业区域为导向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极大地服务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调查

为了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特征,我们于2012年8月至10月对衡阳师范学院2011和2012届旅游管理专业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要求学生以时间为序填写其从大学毕业至今所选择过的就业城市。我们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学生分发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26份,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呈现以下特征:

(一)主要就业区域为珠三角与长株潭衡经济发达地区

学生就业区域主要为珠三角地区(占34.7%)与长株潭衡地区(占28.5%),两个区域合计比率高达63.2%。排在第三的就业区域是长三角地区(占17.3%),而到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等区域就业学生所占的比率很低。以上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的就业区域主要为距所在学校较近的全国或区域经济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受经济发达地区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所吸引。

(二)就业城市集中在距离较近的经济发达城市

学生就业排名前五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占24.2%)、长沙(占20.1%)、衡阳(占18.6%)、广州(占16.1%)、东莞(占12.8%)。以上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城市主要集中在距离所在学校较近的沿海较近发达城市、学校所在地和学校所在省的省会。同时,由于学生对学校所在地相对较熟,或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因此部分学生愿意在学校所在地实习。

(三)就业区域呈现动态化趋势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学生近几年来就业区域的变化,结果表明学生就业区域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从内地向珠三角地区转移;2)从长三角向珠三角地区转移;3)从衡阳向长沙转移;4)从沿海向内地转移。以上分析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交通条件改善、个人年龄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而呈现规律性的流动特征。

四.就业区域导向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创新策略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具有集中化特征,高校应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区域的研究,了解其就业区域分布特征与规律,并进行相应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以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可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就业教育等四个方面对教学体系进行创新。

(一)课程体系的创新

首先,可在专业必修课模块中增加旨在研究区域性经济发展的理论课程,如在专业必修课模块中可以增加《区域经济学》、《区域旅游规划》等课程,让学生掌握区域经济与开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其次,可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增加一批与与就业区域联系紧密的应用性课程,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课程:第一,就业区域经济方面的课程,如《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简介》、《长株潭城市群简介》等。第二,就业区域旅游方面的课程,如《广东旅游地理》、《湖湘文化》等。第三,就业区域文化方面的课程,如《粤语》、《湘方言》等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已以后将要选择的就业区域而选修相应的课程。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时应在教学中融入就业区域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学生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就业区域概况。如教师在讲授《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分析”时可向学生详细介绍广州、深圳等城市中酒店行业岗位设置的特征、独具特色的岗位与名称;在讲授“员工培训”时可引入珠三角地区知名酒店企业培训案例,并结合该区域酒店人力资源的特点对案例进行分析;讲授“薪酬福利”时可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及各城市酒店业的平均薪酬水平及其制定依据,并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或城市进行对比。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

实践教学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与就业区域紧密联系将提高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适应能力。在野外实习考察中可选择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城市、景点及旅游企业作为考察的地点,通过参观、访谈、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最直接地与就业区域的旅游业从业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居民接触,增加其对就业区域的感性认识。在酒店管理实习教学中应联系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星级酒店作为实习基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以后的意向就业区域选择实习酒店。在实习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于体现就业区域特点的酒店管理模式、目标市场特点等内容的学习与实践。在实习结束后通过实习汇报展现不同区域实习学生的风采与不同就业区域的特点。

(四)就业教育课程的创新

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方面,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学生理性就业,指导学生全面了解就业区域的就业形势、薪酬水平、福利待遇等信息,并通过邀请往届毕业生回校讲座、就业区域企业针对性的招聘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就业区域的了解。另一方面,应建立集中就业区域或城市的校友会,以便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和意向就业城市的往届毕业生联系,了解相关城市、行业及岗位等信息。

参考文献:

[1]王世斌.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的形成因素探讨.职教论坛,2007,(21):15-17.

[2]庆承松,葛万锋,孙祥.我国大学生就业区域的不均衡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6):1-6.

[3]孙祥,武国剑,南国君,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探析——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5):123-125.

[4]吴克明.职业搜寻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J].教育科学,2004,20(4):41-47.

[5]张海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集中度研究[J].科技创业,2007(8):18-19.

第3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学生视角

Discussion on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Talents Cultivation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View of Students

——the Case of 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

LIU Chun, SHAO Xiao-hui

(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 College of Management, Wuhan 430065)

Abstract: This paper applies questionnaire method to investigate and survey 271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Wuhan Yangtze River Business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View of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udent’s cognitive to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cognitive level to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 evaluation to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gnitive to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undergraduat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attain to improve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bout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undergraduate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talent cultivation; view of students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

目前,国内有530余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院校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将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3个方面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作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这也符合《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推动旅游院校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国内学者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2]作了大量的探讨,在专业教学的创新改革[3],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4],专业主干课程群建设[5],培养方式[6]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多偏向于定性的分析,通过深度调查得到准确的数据进行分析的还较少。本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从学生对旅游管理的专业认知、课程体系设置认知程度、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就业认知等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与交叉分析,试图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认知、课程体系、就业导向等方面的教育提供有益探索。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形成一手数据材料,从学生视角,科学化地分析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情况。本调查于2012年4月进行,对象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在校本科学生,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纸质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集中回收的方式,以保证思考的独立性和调查结果的客观性,本次调查共投放280份问卷,回收28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间卷271份,有效率为96.8%。调查内容囊括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招生、课程设置、实践及就业的各个环节。

个别访谈在调查问卷后进行,主要是听取被调查对象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并进一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整个调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且目标群体定位准确,调查结果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在本次调查中,其中男女大学生的人数分别为232人和39人。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91人,占33.6 %;大二学生71人,占26.2%;大三学生61人,占22.5%;大四学生48人,占17.7%(如表1)。

三、基于学生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调研分析

1.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情况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普遍较高。在高考志愿的填报上,有81.2%的学生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填报,15.5%的学生以第二、三志愿填报旅游管理专业的,3.3%的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途径就读旅游管理专业的(如表2)。

专业在招生时尽可能满足了考生的专业意愿。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后,调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是否愿意继续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就读时,36.2%的学生表示愿意,17.3%的学生表示不愿意,46.5%的学生持不确定态度。其中在调查第一志愿填报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是否愿意继续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就读时,只有40.9%的学生表示愿意,16.4%的学生明确地表示不愿意,42.7%的学生持不确定态度(如表3)。

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就读的原因多样,大都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在被问及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就读的原因时,有60.9%的学生认为就读旅游专业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旅游的乐趣,18.8%的学生选择就读旅游专业出于对自己的职业考虑,认为旅游专业就业前景好,12.9%的学生是听从父母、师长、同学的,7.4%的学生有凭感觉随意乱选的(如表4)。总之,学生选读旅游专业大多没有将旅游专业与自身的职业生涯很好地结合起来,混淆了旅游者与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概念。

在对大三、大四学生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优势调查中,56.9%的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优势不明显,只有43.1%的学生认为优势明显(如表5)。对于大学阶段的教育对于你的职业意识的形成是否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大三、大四的学生中59.6%的认为作用是肯定的,40.4%的学生则持否定意见(如表6)。这说明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同感不是很强烈,也需要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凝练专业特色。

2.学生对课程设置认知分析

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满意度呈正态分布。学生对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满意度调查,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在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各选项中,呈正态分布,认为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的,占学生总数的63.8%,在满意与不满意之间,没有明显的偏向(如图1),说明专业课程开设特色不足。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是否一致的调查中,66.1%的学生认为“不完全一致”(如图2),这表明学生均对课程设置的市场适应性方面存有顾虑,对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存在一定的疑虑心理;认为“非常一致”与“一致”的占到调查学生的27.3%,这说明学生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持乐观态度,相信课程设置能够向强化市场适应性方向改进。

课程体系有待优化。调查发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着强烈的渴求,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体现专业技能方面课程的频数达79.7%,这说明学生希望课程具有实用性,能够提高其技能;加强外语与计算机知识课程的达66.4%,这说明学生认识到旅游业的涉外性,信息化技术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对于交叉性学科知识的要求占到52.8%,专业知识方面的达到了50.2%(如表7),这说明学生希望在学习到专业知识同时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

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就整体状况而言,多媒体教学是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现代教育技术,说明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是也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启发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在课堂的开展不足,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仍然存在,而与国际接轨的“双语教学”的实施明显不足。(如表8)

3.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查与分析

目前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体系包括专业课程实践、专业见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调查发现,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多是如此。

在专业实践教学与期待的职业岗位之间关系的调查中,由于大一的专业实践教学很少,本项调查不涉及大一学生。学生对专业实践教学与期待的实践教学只有41.1%的学生认为基本吻合,58.9%的学生却表达出有较大的差距(如表9)。在实践教学与所学习的课程之间关系调查中55.6%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教学与课程是学以致用(如表10)。这表明现行的教学方案中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专业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为重点,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学生旅游从业资格证调查时,71.6%的学生是积极鼓励的态度,27.7%的学生是中立态度,反对的学生只有0.7%(如表11)。说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学生对于旅游从业资格证有着强烈需求。

4.就业环节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环节是旅游教育产品的输出过程,是衡量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对学生就业的行业内意愿、就业意向以及对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是否一致等方面的调查。

关于就业观念的调查。调查中,当被问及“你是否愿意从专业工作最基层做起?”时,从调查情况来看,68.6%的学生表示愿意,23.3%的学生表示不一定,8.1%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如表12)。此项调查表明学生已基本接受从旅游行业基层做起,积累实践经验的就业观念。

在表示愿意和不一定从基层做起的学生群体中,能够接受的在基层工作的年限,37.8%的学生是三个月,34.9%的学生是六个月,23.7%的学生是一年,而能够坚持两年及两年以上的仅有3.6%左右(如表13)。这说明学生能够接受基层工作是以一段较短时间内的升迁机会或工作环境的迅速改善为前提的。而这对于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来说,通过三个月至六个月,甚至一年时间的实习活动,为大学本科生提供大量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即便学生在校教育中接受了从基层工作的就业观念,但这种观念的时效性与现实差距太大。这说明毕业生在就业开始选择了旅游企业,也会频频跳槽,甚至转行的现象仍很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后发现,学生就业意向选项中酒店占45.1%、旅行社占36.6%、旅游景区景点占30.4%、旅游院校占10.9%、旅游企事业单位和行业以外的企事业单位分别占到31.1%和17.9%,选择继续深造有22.2%(如表14)。旅游行业是学生就业意向主要目标,远高于行业外企事业单位和继续深造,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比例也较大。从这一结果可以得出:一是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职业向往程度普遍较高二是总体而言,在旅游专业各分支方向上,酒店和旅行社倾向明显存在。

在对学校为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面还需做的工作调查中,63.9%的学生需要实践教学比例,57.0%的学生希望有更多的校企合作单位,最后46.8的学生希望有专业技能的培训(如表15)。这表明专业要建立以校企合作单位实践教学活动基地与就业基地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课程。

5.基于学生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议的调查分析

在调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有何建议时,85.6%的学生建议多参加旅游行业的比赛、交流合作,开拓视野。78.2%的学生建议建设现代化实习基地,尤其是大型旅游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以提供实践教学场所与就业单位。75.3%的学生建议利用多种旅游教学资源,加强互动培养模式(如表16)。

四、结论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本次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不断完善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动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旅游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双证”教学体系,将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凝练专业方向,加强特色建设,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

[2]李炳义.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74-77.

[3]王兆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途径的尝试——“学院+行业”大旅游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旅游研究,2009,1(1):100-103.

[4]陈国生,陆利军.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研究,2011,3(1):82-86.

[5]吴慧,刁宗广,刘力.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群探析——以合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为例[J]. 现代企业教育,2010,(24):217-218.

[6]朱玉珍.旅游管理专业“T+C+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5):134-135.

第4篇

一、探索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以使其胜任将要承担的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重任,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三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经理人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大课程模块:经理人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经理人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建立“校内兼职教师+短期校外专家+企业管理专家”的“3合1”外聘师资队伍。通过聘任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级职称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手段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企业家论坛。设立旅游企业家论坛,邀请具有丰富旅游企业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家,针对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评述;通过课程讲座,邀请实际部门的专家就课程的某一部分到课堂作专题讲座、讲解旅游案例背景并参加案例讨论;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讲座,介绍和探讨自己以往的旅游管理问题、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知识与经验分享。

二、探索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针对当前师资不足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着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宗旨,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打造了认知实习模块、专业基本素质培养实训模块、专项能力培养实训模块、综合实习模块等多层次的实习实践基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难的问题。

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以使其胜任将要承担的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重任,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师资”、“课程体系”、“编写管理实务”、“管理实践能力平台”)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3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经理人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3大课程模块:经理人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经理人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4大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建立“校内兼职教师+短期校外专家+企业管理专家”的“3合1”外聘师资队伍。通过聘任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级职称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编写管理实务。培养教师编写案例的技巧和能力;组织教师编写有关本国旅游企业具体经营管理实务的案例100个。

管理实践能力平台。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实践能力,该校组建了“旅游论坛”,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参加“3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衡阳市大学生创新大赛)制度;注册组建了衡阳市地球村旅游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建立了高质量、高水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三)5大教学手段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企业家论坛。设立旅游企业家论坛,邀请具有丰富旅游企业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家,针对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评述;通过课程讲座,邀请实际部门的专家就课程的某一部分到课堂作专题讲座、讲解旅游案例背景并参加案例讨论;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讲座,介绍和探讨自己以往的旅游管理问题、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知识与经验分享。

旅游管理决策模拟和竞赛。开设《旅游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建立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两大赛制度,将旅游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旅游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

旅游管理实习。与衡阳雁城宾馆、林隐饭店、华天宾馆等省内外旅游公司建立实习基地,每年暑假选派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设立旅游案例调研基金,由相关教师带队,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赴旅游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针对当前师资不足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该校已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30余处,覆盖全国,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导游服务公司、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同时,邀请湖南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沙通程酒店等企业的老总到该校授课或者举办讲座。

(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八)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进度,除采用普通高校公开出版的教材外,对于无教材的实践环节,应组织行内企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岗位(群)的特点,编写院内实践教学教材和院外实践教学讲义,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国生.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6).

2、陈国生,罗文.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及其模式构建特点[J].咸宁学院学报,2003(1).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着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宗旨,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打造了认知实习模块、专业基本素质培养实训模块、专项能力培养实训模块、综合实习模块等多层次的实习实践基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难的问题。

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以使其胜任将要承担的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重任,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师资”、“课程体系”、“编写管理实务”、“管理实践能力平台”)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3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经理人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3大课程模块:经理人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经理人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4大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建立“校内兼职教师+短期校外专家+企业管理专家”的“3合1”外聘师资队伍。通过聘任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级职称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编写管理实务。培养教师编写案例的技巧和能力;组织教师编写有关本国旅游企业具体经营管理实务的案例100个。

管理实践能力平台。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实践能力,该校组建了“旅游论坛”,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参加“3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衡阳市大学生创新大赛)制度;注册组建了衡阳市地球村旅游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建立了高质量、高水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三)5大教学手段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企业家论坛。设立旅游企业家论坛,邀请具有丰富旅游企业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家,针对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评述;通过课程讲座,邀请实际部门的专家就课程的某一部分到课堂作专题讲座、讲解旅游案例背景并参加案例讨论;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讲座,介绍和探讨自己以往的旅游管理问题、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知识与经验分享。旅游管理决策模拟和竞赛。开设《旅游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建立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两大赛制度,将旅游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旅游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

旅游管理实习。与衡阳雁城宾馆、林隐饭店、华天宾馆等省内外旅游公司建立实习基地,每年暑假选派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设立旅游案例调研基金,由相关教师带队,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赴旅游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针对当前师资不足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该校已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30余处,覆盖全国,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导游服务公司、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同时,邀请湖南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沙通程酒店等企业的老总到该校授课或者举办讲座。

(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八)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进度,除采用普通高校公开出版的教材外,对于无教材的实践环节,应组织行内企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岗位(群)的特点,编写院内实践教学教材和院外实践教学讲义,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国生.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6).

第7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一.一体化教学基本内涵

一体化教学是通过建立实践或模拟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进行实操训练,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使实践成果验证理论的真谛。一体化教学通过使教学由“知识传递”向“知识处理及转换”、教师由“单一型”向“双师型”、教学场地由“集体教室”向“实习基地”、教学方式由“黑板、口述”向“多媒体、网络化”多方位转变,以实现教学模式的实践性、系统性、综合性。

二.一体化教学基本模型

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内教学——课外训练——校外实践”三种教学环境相融合来完成,即由课外训练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校外实习对课外训练的效果进行实践检验,最后将校外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校内课堂。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即是在这三种教学环境中来完成(如图1)。

三.一体化教学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以黄冈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为研究对象,从一体化教学实施途径方面,调查分析其中存在问题。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设计,分别发放纸质和网络问卷200份,其中有效纸质问卷176份,有效网络问卷184份。

(二)结果与分析

1.教学评价

师生对教学的评价主要反应在教学计划和教材选择两方面,旅游管理专业课门数设置44.4%师生认为较少;教材与实践联系度相对较差;专业课间知识重复度不太明显,但也不容忽视,如《导游业务》与《模拟导游》间存在较大部分内容重复,故黄冈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及教材处理方面还有失均衡。

2.教学方式评价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旅游管理课堂而言,传统的讲授、练习等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课堂的要求,由问卷可知,黄冈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效果满意度为43.7%,这主要体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间过多,学生被动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3.教师评价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该专业是以“单一型”教师占主导地位,实训课教师48.6%一直在高校从教,32.7%有过带团经验,在旅行社及旅游饭店有过从业经验的少之甚少。

4.教学场地评价

教学场地主要是通过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来实现,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场地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缺口。校内模拟实验室完全是由电脑组成,只能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客房模拟实验室、景点模拟实验室等;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合作单位仅限于旅游饭店,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选择实习基地,如旅行社或是旅游局。

四.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途径

通过分析,黄冈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正从传统教学模式向一体化教学模式转变,但实践环节呈现薄弱,特别是实践教学场地及教师一体化有待加强。

(一)修订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过程

为优化教学过程,在相对低年级增设适量专业课程,实施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其次,实现理论课堂与实践教学的零对接,通过案例驱动、互动教学、实训课程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融。

(二)改变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溶声音、光色、情景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基础,通过视听并举、动静兼备的景点介绍极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将学生转变为课堂主体,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提倡“双师型”教师,促进一体化教学

鉴于黄冈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目前趋于“单一型”,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轮岗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并聘请优秀旅游企业人才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

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具有仿真、理想化特点,校外实习更能有效检验课堂效果但复杂难以控制,因此建立一种过渡实践方式,可有效减轻教学方面的各种压力,即“校中店”。“校中店”是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有效结合,将校外实习的业务流程在校内经营,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真正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场所。

参考文献:

[1]肖树青.餐旅类专业“教学-经营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2005,5(4).

[2]潘兆云.浅谈“一体化教学”中教师的能力[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3).

第8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04-02

实践教学,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技能训练、提升专业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总称。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学科,本科旅游教育不仅要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更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服务意识与技巧、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理念和模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而影响就业情况。目前用人单位对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主要仍是专科层次,大多数国有单位对本科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都不能立即适应职业的需求,往往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适应和摸索以后才能慢慢进入状态。因此,一方面旅游企业出现人才欠缺,另一方面却有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转而从事其他行业。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度应用性,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高等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至今,已形成研究生、本科、专科的教育层次和普通高等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多层次并举的格局。此外,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与资质认证教育成为旅游职业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从总体上看,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一直走的是外延扩张的发展道路,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作为旅游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着这样的矛盾:

旅游企业对新进本科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不高,突出表现为“理论与产业脱节”、“能力与行业脱节”;

另一方面,许多毕业生对与旅游企业提供的就业环境不甚满意,“梦想照进现实”之后对当初的专业选择普遍持有怀疑和后悔的情绪。这些现象集中反映了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和市场预期存在现实差距;

随着全球范围内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产业以其就业容量较大、开发门槛较低、经济效益明显等特征而备受关注。而大众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欧美等发达国家已针对本国的实际情况,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改革。我国一些高校也针对这一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分析和探索,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旅游高等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实现“专业内涵对应产业发展,人才规格对接市场需求”。这些问题如不解决,不仅会抑制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创新精神的塑造,而且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瓶颈因素。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实践教学力度

国际知名旅游学院都十分注重实践教学。例如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校,十分重视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店校合一或者学校建在饭店中,是其办学的一大特点。在时间分配上,实习占整个教学时间的60%。该校被誉为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摇篮。澳大利亚国际旅馆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在三年共九个学期的学习期间,三个学期让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实习分为校内见习和校外实习,学生必须在旅游服务性行业工作520小时,由学生自行挑选自己适宜的岗位,管理性实习同样是520个小时。服务性实习和管理性实习结束后再完成研究论文。这些都是当代世界旅游教育成功的典范。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根据旅游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把实践教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直接联系。

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借鉴上述成功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目前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该专业学生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能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既能胜任旅游行业的基层工作,又能在管理性行业独当一面。做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专业与行业紧密联系,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力度。

2、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四部分组成。以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课程模拟实验和课程模拟实训,共4门课程,64课时;二是集中性的实践教学,包括中短途专业实习2周,专业实习18周,毕业论文(设计)48学时。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70个学分方可毕业,其中集中性实践教学28学分,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项目8学分。国内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大致比例是公共课占17%,基础课约为31%,专业课约39%,实践课约13%。对于旅游业这样的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来说,实践课程的比例显得偏小。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探索性的调整,创建出旅游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也不与其他的必修和必选课程相冲突,目前高校可以利用双休日和五一、十一黄金周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参加旅游活动实践,如去一些景点作导游、去旅行社带团。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旅游活动的实践和参与的时间长短和表现,如所得奖金的多少、游客的满意度、用人单位的评价等,给予优、良、中、合格、不合格几个不同的等次,对于合格以上的情况折合成课时,一个完整的旅游活动参与过程的圆满完成记以相应的学分。规定大学四年时间必须完成这样的实践活动不少于4次,折合成学时不少于400学时(每天按8学时计算),记8学分。这样的实践活动学分不低于8学分,才可以毕业。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的树立,将大有帮助。

3、加强专业外语教学,培养涉外旅游服务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涉外性强,一般的大学英语教材体系和模式适应不了对外旅游服务行业的要求,而且对外语的听说能力要求高,因此,有必要加强专业外语教学。目前,广西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分别在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开设了“旅游英语”和“英语视听说”,并且这两门课程都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广泛使用实用性强的视、听、说内容,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对于旅游管理这个专业来说,外语听说和外语交谈能力相当重要,我们在大学四年的教育课程设置中,必须进一步加大专业英语和视听说英语的教学力度,让这类课程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不同形式开设在5 -6个不同的学期,给学生一种持续的专业外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外语交谈能力,以适应当前迅速发展的出入境旅游的需要。

4、充实校内实训基地,培养创新能力

校内旅游实训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主要进行模拟实验教学和仿真实训教学。目前,广西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拥有模拟导游实验室、客房实验室、中、西餐厅实验室、酒吧等实验室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能够完成模拟导游实训项目、中餐实训项目、西餐实训项目、调酒实训项目、客房实训项目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训项目等。为了充分利用学校本身的资源,可以考虑利用本校的后勤集团的招待所和餐厅,与后勤集团共同创建客房管理体系和餐饮管理体系,成为真正的经营场所,让学生真正参与各项服务性和管理性工作,进行经营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5、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创业精神

校企合作教育是旅游专业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极具活力的手段,而且可以实现校企双赢。进行校企合作教育,一是让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旅游公司的管理和运作,从而不断地用实践来充实教学;二是让学生参与旅游企业(饭店、旅行社和风景区等)运营管理服务的具体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开辟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途径;三是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体系,聘请企事业专家和行业成功高级管理人才走向讲台,参与校内教学。其基本思路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学校侧重理论知识教学和外语等专业技能的教育,企业侧重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和基层服务人员向学生介绍旅游企业员工的职业要求和在旅游企业中的成长过程提、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的过程等,让学生懂得竞争的残酷、创业的艰辛和成功所必须付出的努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以广西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目前已与桂林阳朔西街外国语学校合作了4年,每年4月份旅游管理专业全体学生前往山清水秀的阳朔,开展为期一周的“英语模拟导游”实践活动,展现了旅游管理专业“旅行学习”实践教学模式的魅力;同时,还与南宁市中国旅行社广西分社、红林大酒店、南宁迪拜七星酒店以及上海至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在21世纪,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为适应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要,重视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进其存在的问题是大势所趋,只有立足旅游行业的特点和旅游管理专业性质,不断进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重实践、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龚 艳.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经济2009.10

第9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财务管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1981年率先成立旅游系以来,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随着近年我国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管理学科也持续成长。与研究生和专科层面的培养目标不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德才兼备的、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从事服务管理及咨询的中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财务管理作为从会计学中衍生出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是会计学、金融学与管理学的有机结合,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财务管理课程不仅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操作性也很强。要想做好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教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教学手段。

一、激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兴趣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生源多为理科功底相对薄弱的文科生,而且从专业冠名的角度看,该专业的针对性很强,学生容易在思想上重视旅游学概论、旅游管理学、旅游英语等专业课程,而认为财务管理、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等仅为辅修课程,不予重视。

所以,在财务管理的第一堂课上,教师就应该向学生阐明财务管理对于旅游管理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可以首先指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虽然有的学生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途径就业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从事旅游中职教育等,但大多数学生的就业去向仍为旅游行业中的企业,包括旅行社、旅游景区、旅店、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或者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等,而无论在哪种类型的旅游企业就业,本科毕业生都不应将职业前景局限在导游或者普通业务员层面,而应定位于成长为企业管理人员。而财务管理作为在一定经济主体的整体目标下,对投资、筹资、用资及利润分配进行管理的一种专业活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所以财务管理课程对于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只要充分激发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地去学习,财务管理课程就不会被看成是枯燥的公式、繁复的计算和深奥的理论的代名词,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和配合就能见到实效,教师的教学工作就能事半功倍。

二、在教学内容上加强财务管理课程与先修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

财务管理课程不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必须有一系列先修课程做铺垫,这些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初级会计学、统计学等等。所以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在修过相关基础课程之后再学习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区别中去理解财务管理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比如:结合管理学原理中的管理流程来介绍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结合财务管理的数据来源来阐明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财务管理工作离不开会计提供的相关数据,财务管理工作成果依靠会计工作披露出来;在讲解货币时间价值计算、资金需要量预测、利润预测等内容时,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学基础知识在这些知识点上的运用等等。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找到先修知识的用武之地、增加学习热情的同时,加深对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理解。

三、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并且案例应紧扣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在课堂纯理论教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其目的是通过紧扣实际的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下果断决策的能力。

为此,教师首先应精心选择旅游行业中的企业案例,比如旅行社、度假村、游乐场、酒店等,并结合这些企业的经营特点,设计恰当的财务管理问题,提前将材料发给学生;然后在案例讨论环节,由师生共同营造出轻松的讨论环境,并让学生成为主角,使学生围绕主题发表见解;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小结讨论情况,指明案例的答案往往并不是唯一的,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接着,学生还应撰写分析报告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最后,教师应在注重分析过程而非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分析报告打分,并将其与平时成绩挂钩,从而为案例教学法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

四、在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上,应充分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不能过分倚重期末考试分数

不同的评价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很多学生在经过了长达12年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学习训练之后,已经形成了比较顽固的思维定式,即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试。而这种思维定式必然对其大学阶段的学习产生负面效应。这种现象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当中也一样存在。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在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中不再自发地死记硬背公式和机械做题呢?教师大力改进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和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应该在成绩综合评定方面加大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比重。笔者认为,学生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在综合成绩中各占50%是适宜的。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平时表现细分为“课堂展示表现”、“师生交流”、“小组讨论表现”、“出勤”、“作业”等多个项目,给各项目赋予不同的权重,并且有的项目由教师评分,有的由学习小组评分,有的则可交给学生自评。这些措施可使学生的平时表现得到客观的量化。而期末考试也可不采用闭卷的传统形式,而采用开卷形式,在题型设计上可摒弃偏重考评记忆能力的填空、名词解释等题型,而多采用注重理解、运用能力考评的论述、案例分析等答案呈开放性的主观题型。这样就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导到注重理解和应用的方向,从而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第10篇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与区域文化直接相关的课程比较少,无论是高中后的三年制高职还是初中后的五年一贯制,能够在有限的教学周期里将行业所需的资格证书考取已实属不易。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五年制高职学生毕业的条件是除了要达到所需要的学分外,还应该取得普通话证书、英语和计算机证书,以及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导游资格证书或者饭店高级工证书),这些相关课程的设置占据了教学计划中很大的一块,有区域文化背景的课程少之又少。

    (一)与区域文化有关的知识点零散存在

    在公共基础课部分,很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都设置了语文、地理、历史课程,这三门课程中隐含了一些和区域文化有关的知识点。这些内容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接受优秀地方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职业的思考。但是有区域文化背景的知识点是以零散的形式存在着的,不仅横向之间没有联系,而且也没有纵向的线索可循。一般认为,区域文化课程的要求是略高于一般性旅游基础知识的,是对其他旅游知识的提高和升华,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其次,缺少相应的校本教材,通用教材下的课程缺乏对地区人才能力培养的关注,部分高职校虽然已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如《地方名人文化》、《地方旅游歌曲欣赏》等,但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而且只关注到在城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并没有综合考虑地区间的文化大背景。

    (二)与“轻理论、重实践”的思想观念相背离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比较强调企业管理学知识和旅游行业的理论研究,而中高职的教学更倾向于教学内容模块化,创建各类校内外实训基地来模拟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大幅度提高技能实践学习。似乎在一些师生的观念中,通过几年的高职学习多获取一些资格证书显得更有实际意义,不会过多地去考虑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诚然,这种不重视底蕴和文化背景的所谓思想观念是逆社会潮流的,也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但也是不可否认的教育现实。如果只是完成了专业教学计划的一般性任务,不从区域地方文化的角度对学生加以提升,毕业生踏入实践岗位后虽然也能够完成基础性的工作任务,但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三)暂停留在理论研究水平

    笔者所在的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且文脉深厚,区域文化主要表现在吴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运河文化等方面,这些相似或者共通的文化背景有力地促进了地区间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产业的开发。从目前的研究水平来看,相关的课题都还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且受到每座城市各自为政和开发意愿较弱等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实际的产出和转化到课堂教学资源中。其次,教学计划饱和,不可能安排出一定的课时来讲授还没有成型的课程,况且要讲出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受到研究水平和师资的制约。

    二、开设区域文化课程的意义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区域文化课程已经势在必行,这将会引导和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情怀

    教育界曾盛传“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美言,到了学生这里,也是同样的道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风光美、人文美和时代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起为宣传家乡而勤奋学习的远大目标。倘若一个旅游专业的学生对于自己所处的这片土地都不热爱,那么在他的旅游讲解中又怎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通过讲解本地区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产小吃、历代名人等知识,让学生知晓本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感受过去的智德先贤们坚毅、谦和、隐忍等高尚品质,领悟本地区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精神特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成为热爱生命、积极进取、志存高远、心怀天下之人,抛开城市间的偏见、区域一盘棋,将本地区灿烂的区域文化介绍给远方而来的客人。

    (二)拓展专业技能水平和层次

    “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院校有大赛”,一年一度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学生技能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的试金石。而旅游类的技能大赛主要有导游和酒店两个方向,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餐饮项目(高职组、教师组)和导游项目的所有组别都与区域文化展示有着一定的关联。餐饮项目在宴会摆台之前要有一段不少于五分钟的主题说明,该主题说明要围绕宴会设计的中心思想,突出区域文化特色。而导游方向的职业技能大赛有一个比赛项目就是五分钟的导游词讲解,导游词创作要立足本地景点,正确、清楚地介绍景点知识,且要做到内容的生动、灵活,尤其是导游词的结尾部分要有一定的升华,吟咏出对家乡景物的热爱之情。导游项目教师组从2013年开始新推出了一个“旅游产品策划”的比赛项目,要求对某一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推广,最好有一个中心主题,如某教师在介绍“华东名城五日游”时提到杭州是山水画、苏州是工笔画、上海是油画,不光生动地将江南诸城比喻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还描绘了各个城市的文化特点,这需要参赛者既有扎实的文化底蕴,还要有综合考量区域文化的能力。历年来的比赛经验告诉我们,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光是比技能,还要比构思、比底蕴,只有把握住区域文化的特色和精髓,才能在比赛中突出个性,才能赛出好成绩。

    (三)促进课程的优化

    纵观各个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专业课程的安排无非是遵循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课后核心课再选修课的规律。从教学内容来看,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专业课程,旅行社方向的课程是按照地方(景点导游)、省级区域、全国(全国导游证)、世界(领队证)的顺序,笔者所在的学校还有一门关于华东线导游的相关课程。课程一体化的理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只是一种方向性的引领,实际操作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将每门课程中带有普遍性联系的内容抽取出来,组成相对独立的课程,也就是将课程一体化集中落实到一门课程中去,专门设计一门独立的《区域文化旅游》。这样一方面让原有课程得以优化精简,另一方面又可以独立细致地对区域文化旅游进行深度讲解,保证学生至少能够在某一个专题领域有所涉足。

    (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专业水平的提高首先取决于师资水平的提高,教师在授课之余应多钻研业务知识,多参加各类型的比赛、竞赛,还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高职院校的师资一方面来自于高校毕业生,另一方面引进企业兼职教师,两方面力量互为补充,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经验完美融合。大学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层次的毕业生来到高职院校工作,明显表现出“水土不服”,大学教育重视理论研究,而高职教育强调技能培养。但是经过大学教育的高职师资拥有教科研的优势,他们一般拥有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传输知识。区域文化知识是有一定高度和深度的知识,需要教师多钻研、多思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去关注本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新变化。

    三、对策和建议

    高职院校近些年在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模块化教学领域成绩斐然,但在过于强调实践教学的同时又削弱了理论知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笔者认为,应该将区域文化内容的相关知识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

    (一)德育课堂引入区域文化内容

    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应关注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结合专业特点去开展工作,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德育课堂中引入区域文化专题,启迪作用明显。经过长期积淀的区域文化,其自身所形成的道德与价值观念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我们应该挖掘区域文化的精髓,依托一些文化遗址、革命旧址建设成为德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既了解和旅游专业直接相关的历史文化,又感受内在的思想精髓,净化心灵。我们还可以邀请一些行业专家来校开展区域文化讲座,宣扬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观念,努力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无锡东林书院为例,明代晚期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在此聚众讲学、抨击时政,触及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利益,这一段历史典故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而东林书院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更是家喻户晓,东林精神反映了中国古代士大夫们不畏权贵、心怀天下的高尚品质,也要求当今的学生养成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1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顶岗实践;定向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8-0178-02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管理学门类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除了对专业理论知识要求以外,还要求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具体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实践是旅游管理人才成长的关键,实践教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实践教学成为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力的力量源泉。

一、目前旅游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实验教学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运行模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未来的就业前景。许多高校专业设置中,将旅游管理专业设立在工商管理学科门类中,着重考虑了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上分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课程设置上偏重管理,忽略了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课程内容缺乏应用性和创新性,束缚着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就业的需求,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偏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所学知识缺乏行业专业性、针对性。在旅游企业用人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表现出高分低能,好高骛远,实际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的不安心本职工作,甚至离开旅游行业,旅游企业不满意反过来又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二)重专业操作训练,轻学生素质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设置了一些实训内容,如:语言训练、公关礼仪训练、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前厅服务、饭店服务、导游服务等基础技能方面的训练。这些训练内容一般以教师讲解示范,通过多媒体教学完成。随着旅游市场与国际接轨,国际旅游市场不仅仅要求学生具备一流的操作技术,还要求学生从教育理念上接受国际旅游业的管理思想和服务规范,要具备良好的素质。

(三)重专业技能培训,轻学生创新创业培养

在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学院依托中南民族大学国际旅行社,选派高年级学生带团旅游,在培养学生的服务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成效显著。但对旅行社的整体运作、旅游产品销售、管理经验方面缺乏实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时代呼唤高校培养出一批有过硬素质、服务意识强、动手能力强、应用型复合型的旅游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旅游行业的人才需要,注重个人综合素养、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搭建模拟实践、顶岗实践、定向实践三个平台,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奠定基础。

(一)第一个平台:模拟实践

这个平台主要在校内专业实验室完成。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利用,许多高校将模拟方法用于教学科研活动中,模拟教学的方式有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平台,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旅游管理模拟教学是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模拟旅游企业的经营环境,供模拟参与者进行旅游企业经营决策、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教学训练方式。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是学科的硬件工程,通过建立导游模拟实验室,主要模拟导游业务和旅行社业务现场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建立酒店管理实验室,模拟饭店餐厅、前台、客房、酒吧,主要培养学生在星级酒店服务技能,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下掌握服务要领和管理经验。综合技能模拟实验室针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美容化妆训练、社交人际关系、礼貌礼仪等综合训练。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的训练环境,适应行业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第二个平台:顶岗实践

这个平台主要依托旅行社和酒店完成。高校与旅游企业加强横向联系,建立一个交流平台,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书”,坚持资源共享、产学双赢的原则;为学生提供顶岗实践的实习基地。我院在长阳、大别山、武汉植物园等地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高校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帮助企业研究课题,进行员工培训如旅行社高级经理培训班、导游资格培训班等。校企之间的联合可以使高校走向社会,促进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教师可以参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除为景区进行专业规划设计,还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项目,教师在参与项目过程中也使自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不断扩展,及时吸收旅游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旅游产业最新发展资讯,向学生提供了最新最有价值的专业知识。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企业用人需求,可以邀请行业知名专家或优秀管理人员进行专题报告,介绍旅游业发展趋势、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一些先进的实践经验。高校还应加强与地方旅游局的联系,及时了解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修改旅游专业实践计划,指导学生就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也改善了实践教学的条件。

(三)第三个平台:定向实践

这个平台主要依托用人单位完成。定向实践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及学生根据各自所需,安排具有就业意向的实习。这样就保证了实践环节的连续性,使技能训练的内容逐步加深,训练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适应了职业岗位的需求,并在定向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这类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来亲自体验企业的运作方式、经营理念、管理方式、服务意识、企业文化、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把自己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学生进一步提高操作熟练程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思想的成熟度。通过分析讨论旅游企业中遇到问题,探讨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问题,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和适应能力,从而增加未来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运作保障

(一)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对于旅游管理这样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有必要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突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创造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应借鉴香港理工大学成功经验,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香港理工大学于2005~2006学年推行“校企协作教育单元”,是世界上第一所强制性要求所有受资助课程的本科生必须于毕业前完成最少两星期至最多一年全日制工作实习的大学。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旅游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单独的实践教学计划、安排实践内容,实践课的教学时数达到30%以上,使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编写实践教学指导教材

目前没有完整、规范、系统的实践教学配套教材,实践教学的针对性、特色性较差,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编写自编教材,参与相关出版社组织教材的编写。教材应根据旅游专业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教材建设应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三)建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建立准确、科学、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一方面,是学校应建立实践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制定考核评价的标准、办法,鼓励教师进行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同时把实践教学考核纳入教师年终考核,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年终分配评优评先挂钩。另一方面,学校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制度,采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同行教师评价、企业评价、企业上级主管机关评价、实践报告、撰写发表科研论文等方法构建全方位评价机制,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与奖学金评定挂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努力提升理论和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苏志平.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构想与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4).

[2]王全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5(4).

[3]周松秀,王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2007,(6).

[4]李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2).

第12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一、高等学校对于旅游行业的不“看好”

1.学校不重视

许多高等学校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认为高等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管理人才和科研人员, 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较为抵触。殊不知旅游管理专业却是一个既要会动手又要会动脑的专业,它对从业人员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而高等院校却高高在上,不愿走出校门做认真的调查研究,去了解旅游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而根据需求设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计划,真正实现学校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2.学生不重视

目前一方面是高校学生的实惠适应能力偏低,无法适应现在社会越来越高的人才需求,另外一方面很多学生认为实践只是学校在技能培训阶段的课程上强加的科目,学不学无所谓,学的好坏也无所谓,我是学管理的,将来从事的是管理岗位,所以眼高手低的现象相当的严重。而且部分学生会认为实践并不是知识方面的教授,所以实践教学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各大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

1.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同样重要

虽然说很多高校都已经认识到实践能力在旅游行业在高等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只是书面上的实践,完全没有综合性的动手能力培养,从而学生不能真正去认识和理解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在所谓的实践具体环节上, 也是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许多旅游企业表明,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论是职业技能还是个人的素质都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标准,也就是现在科班培养出的旅游管理者,其实是动手能力差,管理水平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之流。因此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践教学,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在教学环节中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甚至可以直接邀请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者作客座教授,让学生知道社会的需求是什么,旅游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学生们才能在毕业之后快速适应企业的要求,走上适合自己的岗位。

2.重视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旅游行业是服务行业,中国传统的观念认为服务行业就是伺候人的,是低人一等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这样的思想虽然已有了较大的改变,但在部分国人的意识中依然根深蒂固,这就不免会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产生影响,影响到他们专业思想的稳定。因此学生中存在着不愿从事本专业工作或者不能坚持在旅游行业中长期工作的现象,据某高校对毕业生的统计报告显示,毕业后5年仍然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仅占到毕业生人数的30%。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又不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所以培养稳定的专业思想也是这个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实际上许多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这门课程安排时,也只是一味的追求科目多,从而忽略了专业的主要特点,更多意义上也是让人外观上觉得这个行业的突出点不明显,看不到未来的发展,所以,高校在课程安排上一定要分清主次,不要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要达成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个人素质的综合体,形成独具一格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并建立行业与企业的合作,并为学生毕业后提供明显的分配保障,让学生无论是从专业上,个人素质上,还是教学质量上都能够看到未来,为人才培养教育一个全新改革模式,课本教材和实践要综合来完善该行业的不足,也是为了高等学校的根本目的,培养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专业的合格的技能人才。

4.密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

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密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走出去指的是在课程的设置中可以安排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与旅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之成为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将学生送到教学实践基地现场学习,派出实习指导老师进驻实践基地适时指导。请进来指的是请行业内的优秀管理者经常到学校为学生们开讲座,讲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介绍行业的发展情况,通报行业的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的学校兴趣,稳固专业思想,实现学校与行业的无缝对接。

三、总结

截至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000多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4900万人。旅游业面临着巨大人才缺口,每年缺口至少有200万,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的速度递增。然而,与旅游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旅游教育尤其是高等旅游教育与旅游业之间人才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高等旅游教育与旅游业之间的人才供需严重脱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本行业就业率持续走低,有相当数量的旅游专业高校毕业生选择了其他行业就业,转行人数显现增长态势,有业不就的现象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旅游行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校毕业生存在期望高而实际能力不足,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应重视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诸丹,张日新 ,邓经武 ,魏兰 ,刘雪莲;创建“旅游三级实践教学”体系[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张日新,诸丹;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现代旅游教育实践教学体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