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2 04:13: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羚羊木雕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语文;主问题;有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课堂教学“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是着眼于全篇内容的主要问题,是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具有凝聚力和支撑力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它在课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提问。“主问题”与一般性问题相比,有以下特点:第一,“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第二,“主问题”在教学中能贯穿始终;第三,“主问题”能构建文本的主题。
在课堂教学中,精当的“主问题”设计,可以替代繁多的教学环节,完成文本的整体感知,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洁,教学环节简单,能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作用。为此本人有意识的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实践一
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以《湖心亭看雪》两次教学为例进行了“主问题”设计的实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节选
主问题:研读讨论。品味作者的“痴”。
张岱去湖心亭看雪时的形象是怎样的?
请在文中找出概括他形象的一个字“痴”。
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他的痴?
1.痴行: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2.痴景:是什么引发他有这种痴行呢?雪景。
①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你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②用自己的话将此景描绘出来,看看谁的语言更优美。
③这段文字写得的确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
3.痴心:像张岱这样痴迷于西湖雪景的人只有他一个吗?金陵二人。
①张岱看到金陵二人,是怎样的心情?讨论“强”的意思。
②张岱走的时候没有细问金陵人的地址,自己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可以看出张岱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助读《陶庵梦忆自序》和《自题小像》。
通过课堂实践发现:由于主问题突出,教师在教学中以“主问题”的形式带动学生进入文本去深入探究,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使阅读教学具有成效。
二、实践二
“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入手,着眼于带动对课文整体的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次提问或问题设置都能形成和支撑课堂上一个时间较长的教学活动“板块”。所以,“主题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比如说笔者在教学《羚羊木雕》时只抓了一个问题。这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能全怪我吗?”这个 “主问题”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作者行文安排的独到之处,使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说、思为主要内容,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学生被深深地引进课文,激发研讨的热情,从而使课堂成为有效的课堂。
三、实践三
关键字:案例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288-01
随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将学生变成课堂主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对此,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为了达到学生主动活跃课堂,施展自身才华,突显自己个性的目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值得被探讨。案例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起到巩固学生知识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效增强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探究案例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案例精选
根据课题内容挑选科学合理的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法前提与保障,教师在挑选案例时要遵循方向性、针对性、时效性、实践性四大原则。例如:《在山的那边》 教案教学设计一课时,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老师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上课伊始,老师首先板书课题并要求学生随着老师的板书边读边书空,写完再读一遍课题。接着对同学们说“读课题也要注意感情,大家学习完课文后再读题目,我相信就会读得不一样了。”然后提出朗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难受、怒、恨、惜)请学生再读题目时感情变了,表情也变了。大家心里很难受,又恨又怒,又感到很可惜。最后老师提醒学生要把那种最难受、最可恨、最可气的感情读出来,并把心情、感受写在脸上。让学生通过齐读、个别读的方式朗读课文、听读课文(感知课文内涵)。齐读课文(以声达意,朗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读准词句;二要读出节奏停顿;三要读懂内容;四要读出情感。)。使朗读与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读真正发至内心。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朗读的感情基调上,能自主地读出“难受”与“可惜”相织,“恨”与“怒”交加的语气语调,使“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不但落实到了实处,而且提高了层次。
2.案例呈现
语文课程案例教学要与理论密切相连,任何脱离了理论的课堂案例都会使得讨论和教学内容与目标相背离、相脱节。对此案例的呈现要把握恰当的时机,万万不可实行单一程式化教学模式,案例呈现既可以出现在教学的某个知识点上,也可以在授课完毕后呈现出来,还可以从理论知识讲解中呈现,根据需求紧密联系理论。呈现模式教师根据需求具体而定,主要的呈现方式有:(1)教师将案例通过故事讲解形式来表达;(2)通过纸质形式为学生发放资料;(3)巧妙运用多媒体来呈现影音与图片事例;(4)采取辩论、小品等多姿多彩活动将案例呈现出来。例如,在教课文《羚羊木雕》时,首先要掌握文章重点字词的字音,整体感知文章,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要学会通过把握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再次要了解插叙手法的作用。最后学会两代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明白亲情需要互相沟通、理解、尊重。此文中就运用了插叙的方法。如在爸爸妈迫自己向万芳同学要回“羚羊木雕”时,插入了自己与万芳同学的相处,写出了两人之间的友情。这样写使文章内容严谨,达到了写作的目的——含蓄地批评了父母的重财轻友,不理解孩子的心,不尊重孩子们纯真的感情的行为。教师应点拨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明确是非,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二、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
为了确保案例教学法有效的实行,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能保证学生可以仔细的思考,还可以降低学生压力,让学生能随心所欲发表观点,不断提升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会懂得倾听他人意见。教学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对所呈现案例进行了解,在独立思考案例后,将案例重点部分确定下来,明确材料间关系,再提出解决建议与方法。在此前提下根据小组划分,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教师此时扮演的角色是第三者,控制交流秩序和进程,必要时给予一定提示,起到的是激励作用。
教学中,只要我们能采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方法和模式就能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例如在教《人生寓言》这篇课文时,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是当前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落实最新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维上,涉及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和多角度思维,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转变传统死板教学模式,扩宽学生思维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势必要对教材进行深度的钻研,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做到案例教学张弛有度。
参考文献:
[1] 蔡华.论新课改后案例教学法在中学语文课中的使用[J].政史地教学,2008(02):112.
关键词: 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 创新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我认为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方法。情境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设计的目的。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创设情境、激活课堂教学的认识和具体做法。
一、巧用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音乐、图画、录音等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并品味课文。《散步》这篇课文,记叙一家四口散步的小事,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我在教学中,为渲染温馨的家庭氛围,大胆引进音乐,在课伊始,我给学生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借音乐唤起学生心中感受,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就沉浸在爱意浓浓的幸福家庭氛围之中,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在感知课文这一环节,我安排朗读能力强的学生配乐朗读,要求其他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同时想象课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仿佛看到了碧绿的田野、金黄的油菜花、忙碌的蜜蜂、飞舞的蝴蝶,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学生们轻松愉悦地进入意境之中,初步领略祖孙三代散步的其乐融融。借助音乐、画面、录音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对全文的感知既快又准,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
二、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但是这些问题必须是“半生不熟”、“高而可攀”的,对学生来说,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而又必须是经过努力才能解决的。总之,只有“起跳”摘到果子吃,那才其乐融融,其趣无穷。“一石激起千层浪”,也就是说,一个好的问题,就如投在学生脑海中一粒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思索下去,从而激活学生思维,领悟课文的深层内涵。教学实践证明:要想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关键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1.于无疑处生疑。
在学生读书不觉得有问题处创设问题情境。如《散步》一文中,“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个句子学生读起来觉得很普通,告诉我们谁在散步,往往不去思考蕴含其中的深意。我在教学时这样设疑:“我觉得文中‘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句是告诉我们谁在散步,那么冒号后几个词语的位置就可以调换了,同学们想一想,我的理解对吗?”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相互讨论,凭自己的经验,谈出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在生生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产生质的飞跃,读懂了作者匠心安排的“散步”,读出了“散步”的意义,领会了课文的主旨――尊老爱幼。巧妙地在无疑初设疑,创设问题情境,能丰富课文内容,同时学生懂得了学习语文不能浅尝辄止,要善于动脑,要善于揣摩深意。
2.问题要贴近生活。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含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含的深情。如果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学生情绪低落,学习索然无味,甚至会产生厌恶的心理。要让课堂活起来,要深刻地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就不能拘泥于对文本的分析。要抱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上一个台阶。所以课堂上需要教师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并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体验感悟这一教学环节,我做了如下的设计: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自由言说,这就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体验,感悟,内化所得经验,学生在轻松的交谈中学会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以单纯的情感灌输取而代之,那么学生定会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体悟就不那么深刻了。
当然,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敢于质疑的情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认为应努力从教师的设疑布阵过渡到学生的自主提问。当然,学生从默默无闻不敢质疑到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重要的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质疑情境,慷慨地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
三、构建创新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1.改变情节,求异创新。
大胆改变原有情节,多设想几个“如果……那么……”。比如在《最后一课》教学中可这样大胆地改变情节,设置创新的情境:如果韩麦尔先生用极其慷慨的语言来代替这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作为小说的结尾,那么是不是更激动人心呢?学生进入上课的情景,从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等方面进行揣摩,明确: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作为结尾,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教师构建创新情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力求创新,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求异创新思维。
2.扮演角色,迁移创新。
构建创新情境,可以让学生充当文中人物,扮演文中角色,以便学生进入课文,步入文中情境,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进行再创造。如在《羚羊木雕》教学中,在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父母”的咄咄逼人和“我”的被逼无奈之后,我追问: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们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你们希望演绎怎样的动情故事?然后,让学生合作即兴编演,教师完全放开对学生的控制,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和想法完成,学生进入角色,进行再创造,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去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通过角色扮演,促使学生与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使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使情感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整个过程开放又富有创造性。
3.发挥想象,自主创新。
新课标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战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如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秋天》的诗歌教学的重点是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但诗歌的意境美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就大胆地做了这样的设计:擅长朗诵的同学进行个性诵读;擅长表达的同学请用自己的语言选一幅画面进行描述;喜欢画画的同学用画笔把诗歌描绘的画面画下来。这些个性化的诵读、融入个性的自由描述、创造性的多彩的绘画,无不需要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插上想象的翅膀,将脑中零碎的意象组合起来,进入美妙的秋境中去。这单靠传统的简单机械的分析是很难让学生进入诗境的。
四、营造竞赛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农村初中 语文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有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分工合作中承担个人的责任;组员间的相互尊重,沟通与评价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而且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陈述自己意见的习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但是,由于地处农村受学习习惯的局限,以及组织实施策略还不尽到位,导致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听宋老师执教的《羚羊木雕》一课有关小组合作学习有感。
宋老师在讲授这一课时,有一个环节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是:分角色朗读课文。宋老师采用的是一个小组成员朗读一个角色,这样不但使分角色失去了意义,而且齐读的效果较差。宋老师的初衷是好的,我觉得一种角色可以让一位同学读,这样个性既得到了张扬,又让生体会感悟到人物的性格特征,可谓一举两得。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是可以的,最主要的原因分工不合理。
案例二:我执教的《春》一课,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第一、说一下我的教学设计:
《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读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问题一:课文第3自然段描绘了一幅______画面,写出了画面景物的___特点。
问题二:课文第4自然段描绘了一幅______画面,写出了画面景物的___特点。
问题三:课文第5自然段描绘了一幅______画面,写出了画面景物的___特点。
问题四:课文第6自然段描绘了一幅______画面,写出了画面景物的___特点。
三、反馈练习
第二、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我首先让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接着引入,然后对合作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分四个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大约20分钟)在生合作完成后让生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结果几个组多数同学只是把问题简单的回答出来,没有对段落语言感悟与分析。
第三、说一下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1)我觉得教案设计上有问题:四个问题的设计简单,没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的思路,让学生感到很茫然,不知所措。
(2)四个问题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不适用:每一个小组要完成四个问题,确实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这样难免生对每一个问题分析的粗略。
(3)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不明确:每一个小组的成员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相应的任务。小组成员内分工应明确,且分工尽量合理,让每位成员都动起来体会合作给大家带来的乐趣,让生真正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
(4)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够深度:我觉得多数同学,能够回答上来的问题没必要兴师动众去合作学习。难度低学生的个性差异很难体现出来,合作似乎意义不大,难度高点学生会把合作的意识增强,让生感到只有大家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通过对两案例的反思,我觉得合作学习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作学习必须精心组织
学生的合作学习通常是通过分组进行的,这种分组是对空间结构和小组组建方式的合理优化。组内成员尽量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空间,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学会倾听、学会协作能力。
二、选好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宜采用,一般而言,教者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选一些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有一些争议、依靠个人力量较难以完成的问题。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探究欲望强烈的内容,问题的呈现方式不宜单一化,应尽可能趣味化、科学化。
三、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合作与竞争是矛盾的统一,合作能力与竞争能力都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必备的能力,我们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渗透对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培养,如在合作学习中,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大家团结合作才能胜利。这样学生的合作是自觉的、主动的、真诚的。
四、合作学习应努力向课外延伸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绝不是课堂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合作,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对探索大自然的欲望,享受青年伙伴协作的乐趣。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相信如果老师让孩子课后多合作、多探索,定能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教育的本质是服务”,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个性发展,强调个性教育,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通过丰富生动灵活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呢?
1.挖掘教材。现行语文教材,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大胆创新,创立地动学说;范仲淹借写岳阳楼抒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创新精神的论述和礼赞……先辈生活和写作手法上的创新,令学生钦佩。同样,生活、学习中实践,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如作文评讲中别的同学的精巧构思,甚至街头一句优美的广告词,都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
2.创新内容。教学内容的创新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基础和保证。教师要确立“授课而非授书”的思想。教师要通过对前人创新知识的理解,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注重学生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如在教学《小石潭记》后,没有完全按课本和资料的要求讨论作者写本文的复杂感情,而是告诉学生:如果你现在无端被批评,心情很不好,抬眼看到雨后窗外苍翠的大山,你会写些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抒写心情。学习杜甫的诗歌《望岳》,我让学生收集有关“登高望远”的古诗,进行综合性学习,学生立即兴趣大增。
3.方法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如在教学文言文《三峡》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一幅画或自己动手设计一幅画,向学生讲解画的内容,学生准备充分,兴趣盎然,效果显著。作文批改是最让老师头痛的事情,以往的先批后评的办法效果很差。我们采用以“例文导改—小组互改—学生自改—表扬鼓励”基本模式,多种方法并用的灵活的评改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解放的教师自己。
4.用好多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把收集来有关苏州园林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的资料根据课文顺序制成课件,让学生在看、听、想中仔细体味“无论站在哪一个角度都是一幅画”的优美境界,从而激起一股对江南园林的热爱之情、自豪之情、赞美之情,以此情玩味此境,何愁学生不能把握文章呢?
5.创设参与情境。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表现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参与情境,引导学生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分角色朗读、自排自演课堂剧、讨论是创设参与情境行之有效的手段。如教学课文《羚羊木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的行为参与使他们快速进入角色,进入书中的人物世界,而不再是旁观者了。读完让学生讨论:“我”值得同情吗?为什么?父母的做法对不对?如果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希望父母怎样做?由于行为的参与和情感的参与,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
教学《皇帝的新装》我让学生组成剧组,包括编剧、导演和演员。新颖的形式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课代表的组织下,学生自排自演。在完全放手的情况下,学生表演出色。演完后,学生谈观后感。我发现,学生理解课文很透彻。这样,在参与中快乐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但是,传统的教育,多以被动接受为主,学生很少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如何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呢?
1.开展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开展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教学研究,进行研究性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现行语文课本也设计了大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些活动我们应当尽力去做,认真做好。不仅从课本上去寻找综合性学习和研究的话题,更多的是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更具有针对性的话题,将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食堂的饭菜浪费严重了,我们就设计“勤俭节约”的学习专题;母亲节前,我们布置“感恩母亲,回报亲人”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汶川大地震,我们设计了“感动——地震诗讲坛专题”等多个专题学习。通过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的综合性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锻炼了学生思想,充实了学生灵魂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丰富语文活动。学生的能力是在丰富的活动中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提高的。我们学校一直重视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并努力打造我校以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为行色的教育品牌,几年来成果丰硕。语文活动一直是我校活动课的重头戏。我们一直坚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作文竞赛、诗文朗诵比赛、专题征文、书法评比、主题演讲等不同形式的语文活动。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我们学校自创办以来,一直坚持每周两节课时间的素质教育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3.开展社会实践。创造学生投身社会实际的机会,让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使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一是开展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人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二是考察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并举办征文比赛。三是考察名胜古迹。带领学生寻古揽胜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