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4 22:35: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建筑保护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虽然城市现代化建设是城市发展必经的道路,但是不应建立在破坏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源,是城市最独特的风景线。因此,要加大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在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保证城市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一、历史建筑的概述
历史建筑[2]一般是指受国家文物保护法保护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以及古城历史街区中的传统建筑物等。保护的概念不仅是文物式的保护,还应该扩展到对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层面。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既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面貌,还要考虑城市的持续发展。
二、对于历史建筑的价值认识
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历史建筑本身的价值认识是不一样的,他们会因社会的发展,对其价值有不同的认识和需要,因此保护观念是不断变化的。一些城市的古建筑以及旧街道虽然不醒目,但也能体现出这座城市的历史轨迹,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不能因为这些建筑的不醒目,就对其进行破坏以致淘汰。历史建筑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整体面貌,并且其展现的不仅是表面的形象,更蕴藏着这座城市的灵魂。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历史建筑更加体现出重要的地位,更应该引起重视,并寻求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
三、城市历史建筑保护和现代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市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的遗产,也是不可再生资源。对它的保护能够延续城市的历史和保持城市的特色,并且可以提高城市综合的竞争能力。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3],历史建筑的保护对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的过程就是增加城市价值的过程。
北京的历史源远流长,有丰富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以及革命纪念性建筑物等,通过对历史建筑物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不仅保持了古城的格局,还发扬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北京经过了60年的城市发展,不仅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保护,对城市的重要地段以及历史街道也进行了大规模更新,将其变成了体现首都性质和形象的新建筑物。前门大街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前门大街历史悠久,是北京著名的商业街。但是在2003年前门地区的建筑破损非常严重,导致其缺少了北京的韵味和特色,因此北京市政府对其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建筑,并且在2008年顺利完成,构建出了中华老字号传统前门大街商业和旅游商品区,从而提升了当地的整体面貌,带动周边地区重新焕发生机。一个城市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这种“护旧迎新”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继承传统文化,还能使新建筑、旧建筑和周围环境相互协调,从而促成当代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
上海历史积淀非常丰富[4],并且城市景观具有独特风格。近代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相互衬托辉映,体现出了上海历史演变的轨迹。老城隍庙由存留下来的明清建筑组成,通过保护,被赋予新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现已成为上海的旅游胜地。外滩是百年上海的缩影,不同风格的西方建筑都集中在那里,如何保持它们的完整性以及能够形成协调的建筑界面,是影响城市形象及发展的关键环节。从1984年首次提出外滩建筑群风貌保护开始,上海市规划局先后提出了四次保护规划。首先是详细的规划了保护范围、保护项目,明确规定了保护区的建筑风格、建筑规模等。其次是大力控制居住用地的扩展,搬迁工厂,保护绿地。而后是严格规范保护区的新建筑风格和形体,要求在保留时代特色的同时,与原建筑风貌相辅相成,不允许有新建筑喧宾夺主。最后是采用三级保护,一级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持此区内的历史建筑,新建筑必须与历史建筑相协调;二级为严格控制区,一级比较相对松动一些,但是此区内的任何新建筑都不能对一级保护区造成损害;三级为环境协调区,是保护区与非保护区之间的过渡区,区内的新建筑应尽量与整体环境相协调即可。在上海的老城区里,设有若干像老城隍庙和外滩这样的历史风貌保护区,每个保护区都保存完整,独具特色,实现了延续性发展,也都成为上海最具魅力的区域。
在中国古都中,南京是格局保留最完整的城市,同时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基地之一。南京老城的历史风貌在现代化建设中并没有得到破坏,保留的比较完整。像“十里秦淮”的城南地区体现出的传统民俗风情[5];明代遗存包括明故宫和明孝陵,反映出的南京作为都城时期的历史风貌。南京成功的在基于独特的历史文化基础上,完善了城市现代化功能,让人们在尽享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仍然可以感受到历史曾经的繁华。目前,在世界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即具有大型化和现代化的特征,同时又保持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使城市的形象独树一帜,更加鲜明。
可见,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取其精华,处理好历史建筑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不仅要传承历史文化,还要突出城市的独特风貌,从而创造更高的城市价值。
四、对于历史建筑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发展关系的启示
(一)城市现代化建设,要处理好新建筑[5]、历史建筑以及周围环境的关系。现代化新建筑物既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匹配,还要与历史建筑相协调,从而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有序发展。
(二)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既要突出城市的特点,还要保护城市的特色,从而使其适应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6],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使其具有唯一性以及不可复制性,因此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在注重城市特色的同时,还要突出民族区域性,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突出城市的特点,从而增加历史建筑的保护价值。对历史建筑的有效保护和利用,不仅可以留存历史建筑物,还能提高城市价值。城市在实现历史资源再利用价值的同时,还能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地区精神,从而激活城市价值。
结语:
历史建筑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繁荣兴旺,因此应该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体现历史建筑的价值,使不同时代的建筑相互协作和衬托,从而促进城市建设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青云.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10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
[2] 郑国.总体城市设计视野中城市历史信息的几点探讨――以“杭州市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研究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
[3] 董晓卿.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以潍坊市十笏园街区保护性开发为例[D].山东建筑大学,2011.
[4] 陈文杰.上海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以和平饭店北楼为例[D].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0.
【Abstract】:The ancient city,Xi'an ha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vast amount of historical relics, and the Ming City can mostly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area . The space structure of Ming city develop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 the basis of Chang an City in Tang Dynasty. On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sm, It forms a spatial morphology with different years and styles of architectural coexisting and different scales and modes of blending neighborhood.
【关键词】:文物古迹、明城区、近现代、空间形态
【Key word】: cultural heritage, Ming City, modern, spatial morphology
1.1 研究的依据
一、近年来西安市对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关注和提升,明城区内的街区被逐渐修复和整治,使其重新展现昔日的辉煌。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明城区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更新改造。
二、西安城市自身发展的客观性,导致一部分发展方向是积极的,如明城区内商业圈的不断壮大、工业生产量远远超出需求量、公共休闲环境越发符合群众生活需求等;另一部分则是停滞不前,甚至逆向的,如历史建筑与遗址的保护、文化区域环境的整修、单体建筑与街区随意改造等,作为历史遗存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环境整体上遭到破坏。因此,在适应当展需求的同时,往往弱化了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历史元素的可持续性。随之则出现了城市发展空间要素与文化遗存的基本矛盾。
三、截止到2000年,1993年西安市规划局与文物局初步拟订的明城区内30处保护民居已所剩无几,剩下的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005年ICOMOS在中国通过的《西安宣言》,对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与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对西安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再加强调。
1.2 研究的意义
一、区域历史重要性。区域历史重要性。明城区是西安人文与精神的根脉,前后有12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坐落于此。这一区域是西安目前历史遗存最密集的区域,成为西安名城特色的主要载体。建国之后,面临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明城区对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意识几乎为零。1990年后面对大规模的改造,近现代建筑环境发生极大的破坏。如今,近现代历史建筑环境保护与更新模式在初步形成阶段,做好研究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工作,发掘问题所在,对明城区未来文化遗存与模式化发展方向上起到关键作用。
二、历史建筑环境的重要性。建立历史建筑环境从最简单的方面来讲,可以缓冲历史建筑保护和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矛盾,使历史建筑可以与现代城市发展和谐共处。历史建筑环境传递着历史信息,记录着历史事件的位置、坐标等,帮助建筑主体更好的传递历史信息,而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环境同样也记录着近现代历史时期西安市的历史事件与面貌。通过保护与设计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环境,可以对展现西安城市历史的完整性起到一定的链接作用。
1.3研究对象的独特性
一、本论文首先基于整个西安明城区空间结构的历史变量过程中,探索空间变量因素。对其内部所有近现代建筑及周边环境现存条件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类比与对比等方法,在基础理论和设计实践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历史建筑环境对建筑单体的积极作用。
二、西安明城区内历史建筑类型与数量繁多,对其环境的改造不在少数。如三学街、北院门、德福巷、书院门等,大多数改造与设计最终定位成“历史街区”。可以看出,古城西安对历史街区环境保护与更新放在空间规划的重点之上。基于此方向,对近现代历史建筑与环境的改造进行点、线、面等系统划分与链接,会发现在局部区位呈现断点现象,从明城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定位来看,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三、具体研究对象。碑林区竹笆市地区北接北院门,南通德福巷、湘子庙,位于钟鼓楼等商业与文化重要地段。明代就以买卖竹器等编织品成为最具规模街区,目前有劝工陈列馆等近现代建筑坐落其中。如今,此地区被庞大的小区阵容与零碎的店铺所包围,已经丧失了以往的区域活力,丢失了文化的延续性与传承性。整个区域对外程现严重的功能断裂现象,对内则处于一个邋遢、零乱的尴尬局面。保护竹笆市的近现代建筑,合理规划设计区域环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内部发展的矛盾,也填补了整个城区发展的空间脉络。在文化元素正面发展的同时,缓解城市发展空间要素与文化遗存的基本矛盾,探究完善的更符合西安城市发展的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与规划设计模式。
1.4研究目标
一、经过探究西安城市空间结构阶段性的变化特征,在动态发展的基础上找出空间演替与更新的规律性。分析出空间变量因素对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与设计的影响。
二、调查并分析西安明城区内历史建筑及其区域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其环境对历史建筑的重要性。对近现代历史建筑与环境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与类比,找出规划设计原则与手法的相似性与独特性。
三、以西安碑林区竹笆市区域环境保护与设计为研究重点,对竹笆市的历史背景、建筑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自身存在的独特性。对周边环境现状进行详细研究,分析是否存在一定的促进与阻碍因素。对环境保护与设计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四、综合经过前期与实例分析,提出合适的经现代建筑环境发展与更新模式,为西安同类型环境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2005.7.15,2005.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任云英.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个人信息
姓名:张蔚萍 陈虎
性别:男
籍贯:湖北武汉
学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关键词: 历史建筑 建筑改造 建筑保护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改造和其不断拓展绘就了一幅恒久变幻的建筑史画卷,随时间的脉搏……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风格各异的种种建筑形态。历史的变迁促使文化不断的趋于成熟,建筑当然也就随之不断出现新的时代风格,而曾经的时代产品就成了所谓“历史建筑”。它们跨越时空,饱含着逝去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人类凝固的历史。就建筑这个概念而言,与新建筑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某种特别的意义,因而关注维护和改造已保留历史建筑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上海展览中心就是其中一例。
一 、背景情况
上海展览中心原名“中苏友好大厦”,建成于1954年,是市中心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1980年至1990年代初,上海展览中心在其北面建造了当时上海的高度之最——上海展览中心北馆(建成后一般称“上海商城”)。
机缘巧合,我搬到上展中心附近,频繁的接触使我对这个建筑产生浓厚兴趣,并有更深入了解他的冲动。古典味十足,高挑的塔顶,温和的土黄色调,端庄的外观,是我对这个建筑的第一感觉。但毕竟随着岁月的流逝,上展中心的沉降、倾斜、裂缝等现象已十分不均匀,且日趋严重。情况最不乐观的要属序馆,沉降达1.9米。另外,由于上展中心承担了繁重的会务和展出业务,原来的停车场地已经不堪重负,根本不能满足场馆的要求。
鉴于以上情况,在2001年初,市政府决定对上海展览中心进行全面的加固大修和局部扩建,并根据上展中心建成与发展的历史情况与使用要求,提出了“修旧如故”的改造原则。工程的重点任务,是调整,改善功能布局、结构加固和设备更新等。改造设计结合上海展览中心周围城市景观的改变,充满想象力地提出了将上海展览中心部分抬高8米的初步构思。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构思最终没能实现。
二、上展中心的特色改造
1. 总体功能改造
上海展览中心是在解放后不久建造的,由于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当时上展中心遵循了向苏联学习的原则,设计由前苏联中央设计院主持,将其功能主要定位为展览和会务。序馆作为展览空间的核心,是整体建筑群的精华所在,但其上部空间却设置了对外出租的友谊酒家,不仅两者使用与管理上互有不便,而且与上展中心的形象不符;喷水池广场两边对称布置的东西两馆为展览的主要空间,然而原西一馆底层却以小房间的办公室为主,不仅其功能与展览区混杂,而且在展览主要流线上形成障碍。
所以在改造过程中,必须对其在功能布局上重新定位,理顺内部交通,以避免在流线上的交叉。由此,设计人员更加明确了“南展北会”的功能分区原则,将原来西一馆底层小开间办公室的所有隔墙全部拆除,改造成如同东一馆的展览大厅,并与之相通,理顺展览流线;展览馆的功能分区被重新理顺,西面两馆的展览大厅设计了连廊相联系,以适应扩大展览空间的需要;又将序馆上面原来的友谊酒家部分改造为展览会服务的办公楼层等等。这样既增加了展览面积,又使参观流线简明,流畅。
2.消防改造
由于上展中心建筑年代久远,其消防设计根本不符合现行的消防规范。当时设计时也没有考虑防火分区、大部分疏散楼梯的构造不符合防火的要求,并且使用的材料也没有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处理。而且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建筑特别是象上展中心这样的公共建筑都要设置现代化的火灾报警系统与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对消防的忽视,使得上展中心发生了好几次大大小小的火灾,与其应有的形象、地位极不相符。
针对这样的状况,必须对威胁防火安全的一些问题进行改造处理。其中最主要的任务便是按现行规范控制的面积指标将上展中心的防火分区重新进行划分。按照民用建筑防火分区来看,展览建筑每层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2500m2,如果建筑内部设置了自动灭火系统,每层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增加一倍。原来采用的一些未经防火处理的钢楼梯、木楼梯,考虑建筑均有减负要求,改造中有的保留了下来。原建筑没有设置的火灾报警、自动喷淋与防排烟设备系统均在改造中得到完善的布置。
为了保持上海展览中心原有的文化特色,这是面临的最大的困难。由于上展中心所处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每天都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如果要让这个历史建筑在这个城市中站住脚,给她定位变得由为重要了。在其周围耸立着的都是美国、新加坡等著名建筑师的作品,这些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大玻璃包围了上展中心,不同风格、富有生命力的建筑使得上展中心更显老迈。到底是加入一些现代建筑的元素呢?还是维持原有的风貌?曾经在维持原建筑立面总体风格的框架下,将面对中央大厅的两个立面设计成柱廊,靠柱廊的外墙则采用当时流行的深绿色玻璃幕墙,似乎想借此拉近历史建筑与时代的距离,然而建成后并未取得良好效果。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里,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上海展览中心是在历史进程中的幸存者,它经历政治、经济和自然界的沧桑之变仍能存在,足以赢得人们的尊重,这一形象并不可能以一些表面形式与材料的变化而更改。遵循这一原则,最终确定了延续其文化内涵为改造的主要方向,即对历史建筑采用一分为二的分析判断方法,对建筑群中极有价值的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整体形象和细部特点给予妥善保护,尽可能的保留其原汁原味,这是令人欣慰的一点。
3.特色改造
另外,改造工程在技术上也有其独一无二的措施。那就是在材料和技术的使用上采取了辨证的方法。上展中心中仍有价值的材料和施工工艺,应当受到重点保护,如花样繁多的内部装饰等。相反的,建筑中一些没有特色的辅助建筑构件,类似这样的将毫不留情的被拆除。上展中心在最初的建造和后来的加建中使用的一些技术与材料从当前来看是比较落后的,所以采用了最新科技成果的建筑技术与新材料。
三、历史建筑的改造
对历史建筑的改扩建工程总是比新建工程往往更方便、更经济,但这些还不是保护的根本原因。由于历史建筑本身的文化、经济、建筑等各个方面的诸多价值是人们保护其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保护最好的结果是将这些建筑更好的融入现在都市中去,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建筑保护的根本原因和长远意义所在。
认识了到了这点,人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的逐渐扩大。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建筑被纳入保护和改造范围,保护目的或保护任务不完全相同,保护和改造工作可以分出不同的层次,所以对不同的历史建筑需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与改造策略。而如何针对不同的建筑制定出不同的适合而可行的方案,关键在于要对历史建筑的价值观要有个合理的判断。比较有名的改造工程诸如:卢浮宫的改造,煤气包的改造等等。
四、个人观点
我作为一个业内人士对历史建筑保护的也有点小小的认识。我们对历史建筑的改造保护工作围绕其生存而来。而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不应仅仅看作是对过去的单纯回忆,而应看作是在一定保留基础上协调现代生活的一种再创作。历史建筑特有的岁月余味是它们经历变迁而保留下来的,也成为他们存在的必然因素。历史建筑的生存与否取决于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所以对其进行的改造工作,实现不断创新是历史建筑生存发展的动力。因此,从历史建筑保护的长远意义和保护目的来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改造二字成为必然。
【关键词】建筑保护;文化记忆;低碳城市
1. 绪论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古代城市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及科学价值。但城市发展多元化与紧迫性使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矛盾突出,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同生共存,相互协调,保护再利用历史建筑需要政府、专业人员与公众达成统一。
2. 文化的记忆
文化记忆的具体形式有档案与历史、学堂教育、庆典活动、纪念性建筑物等。文化记忆的理论告诉我们,文化必须借助于符号才能保留、加工和生产。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习惯的、特有的使用方式,即文化记忆方式。我们认为文化记忆方式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对文字与图像关系处理的民族差异[1]。
2.1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以文化体系作为记忆的主体是超越个人的。因为记忆不只停留在语言与文本中,还存在于各种文化载体当中,比如博物馆、纪念碑、文化遗迹、歌曲以及公共节日和仪式等。通过这些文化载体,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才能将传统代代延续下来。
我们城市总是处于不断更新中,代表着社会的前进,展现时代特色,保护的街区或建筑则像碎片洒落在城市一样,在不同的地域展现出不同风貌特色的街区或建筑,留给人们的是不同的记忆,这种记忆方式丰富了城市的空间环境,也会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2.2城市记忆。
城市文化的记忆除了形象的视觉感官,还有周围空间环境的想象感觉,从古代到现代,一步步的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环境的演变。城市文化总是依托于建筑并最终超越建筑的,所以我们保护的不是孤立的笼子,可远观而不可触摸,而是感受历史所沉淀的记忆,同时使其发挥社会功能,给城市带来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低碳城市平衡发展。
3. 建筑风貌传承与延续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保护的不仅仅是文物建筑,而是一个街区、城镇的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原始风貌以及所在城市空间的良性循环。
3.1建筑风貌。
(1)历史风貌建筑年代纵横历史五千年,这些历史风貌建筑不仅表现了当时建筑艺术的风格和特色,更凝结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已经超脱了建筑物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向现今的后人展示在历史长河中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内涵。历史风貌建筑存续的历史,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每一栋历史风貌建筑,都是历史的一个缩影[2]。
(2)每一栋历史风貌建筑或者街区的产生都有着他的时空背景。特定的时空决定了历史风貌建筑的不可复制性。也就是说,时空背景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历史风貌建筑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和特色,能够反映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展现了民族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文化遗产。
3.2传承——延续。
(1)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只有从每个城市的历史建筑、肌理文脉和非物质文化三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实现城市的文化传承。“圈地”的行为造成了原有文化环境的遗失,因为这里筑的墙,没有携带此种珍贵的文化印记,而是真实地将历史遗迹从整个城市中隔绝出来。进与出,不自然了,文化环境也就断裂了[3]。
(2)经历了百年乃至更久的风雨沧桑,历史建筑有着无法比拟的历史底蕴,改造建筑的同时不仅带来新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也使得人们的回忆找到根,原有的历史文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宝,是凝固着城市居民对传统文化最朴质的记忆。
3.3尊重历史。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精神文明,是一个古城市、城镇、乡村的烙印,代表的是一个地区的根基、底蕴、特色和生命力。
对建筑和历史街区的社会历史价值的认识
都还不够,保护意识也还跟不上,更谈不上合理有效的利用。因此,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浪费。
对于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我们没有时间去痛心了,保护好现有的是当务之急。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是过客,所以对以往历史保持“温情和敬意”,应当是每一个人的基本信仰。 毕竟懂得尊重历史和利用历史的民族才不会迷失方向。
4. 建筑——时代的印记
(1)“去与留”一直是旧建筑改造中的核心问题,如何在保留建筑历史风貌的同时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在为业主提供舒适环境的前提下,如何把握现代元素嵌入的“度”? [4]具有一定历史的建筑或街区,往往经历过无数次的改建、翻新或装修,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感官层次上都会留下不同时代的印记。
(2)一般来说,一个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构成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文脉,只有完整的保留那些标志着当时的文化、铭刻着历史印痕和具有特殊人文意义的建筑物,才会使这个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并使她永远焕发着魅力。历史建筑与城市环境,离开了人的活动,就意味着丧失了许多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这就如中国长城如果没有秦始皇开端和哭倒长城的孟姜女这样的传说,可能留给后人的只有那耸高的石头了。只有在体现传统文化的艺术活动和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的前提下,才能形成充满独特魅力的城市特质,新、旧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精神追求才能完美地统一起来。
5. 结语
保护再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传承文化与发展创新是不可停滞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化等趋势的不断发展,在世界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文化抄袭、相同的现象,一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融合,使各地的经济发、文化进有一定的交叉发展;另一是重叠的文化地域性和民族性,破坏了文化记忆的多样性。 文化的本质就是传统,不同的民族、地区,其文化传统各不相同。今天,各地所特有的传统历史文化在人们的记忆中更显得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阿斯曼,《文化记忆》[M]慕尼黑:C. H. Beck,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冯军,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社会价值[J]中国房地产,2010.11,P79.
关键词:历史文化 传统村落文化 研究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1 双廊村概况
双廊村位于苍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黄金地段――大理市东北端的双廊镇境内,是双廊镇政府所在地。其东连宾川鸡足山,南连4A级南诏风情岛,北连上关镇,距大理市下关60公里、省会昆明约400公里,东环海公路从村中通过。
双廊古村,东面环山,西临洱海,整体地形为东高西低,聚落呈带状以组团式分布于洱海之滨,民族文化一条街穿村而过。村落的步行巷道呈鱼骨状沿民族文化一条街向两侧延伸,整体布局形态呈鱼型骨架。民居与街巷的发展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自由灵活,街巷尺度亲切宜人,空间张弛有度,富于变化。
2 双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民族文化一条街作为村落的一部分,在街区内部完全具有一个小村落的形态及功能。因此,双廊历史古村的整体性设计完全适用于民族文化一条街重点街区的保护,从而使得双廊村重点保护街区具有整体协调性。保护民族文化一条街,就必须保护其整个的风貌环境,包括空间格局及其周边的环境与山林、水体和绿化的文化内涵,如传统生活习俗,现有社会生活结构。
民族文化一条街的环境元素是保护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沿街入口,人行道的灯柱,栏杆等都要求反映双廊村白族文化历史特点。街道上可以保护着早期的铺地,使历史环境得到完整的保护。在民族文化一条街内允许建设新建筑,但新建筑的高度、风格受到严格的限制,使得新建筑在双廊古村布局、建筑风格上强调与旧建筑的配合一致,融为一体。
2.2动态性原则
动态,广义的理解,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不仅生命有机体存在生长、发展、衰亡的运动,无机物也有风化、炭化、退化、老化等现象。在民族文化一条街的保护中强调动态,要求在保护创作工程中,对于历史街区的发展变化和对未来的适应性,在创造的可能性和改造的简易性等方面作动态的弹性设计。
民族文化一条街的保护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深入的过程,整治过的环境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还要继续去解决。因此,对于民族文化一条街的保护性整治是永久持续的。民族文化一条街的保护既不同于推倒重来,建仿古一条街,也不应是大拆大建的整旧变新,它应是一种以逐步恢复街区历史传统风貌为目的,渐进式的整旧更新的行为。民族文化一条街的动态性保护原则体现了对构成街区的建筑、环境以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整理、修缮与调整的行为和过程。
2.3原真性原则
原真性又叫原生性、真实性、确定性、可靠性。是指原始的、原创的、第一手的、非复制、非仿造等意义。民族文化一条街中破坏性历史痕迹是必然存在的,而对于历史街区中破坏性的历史痕迹,则要区别加以对待。对于已毁坏的历史建筑,如果有很详尽的史料,则应该根据史料在原地、原样复建的建筑,其设计、施土和材料都按原样修建而没有草率、粗劣和臆测痕迹,这样的建筑可以认为具有原真性。而对于没有详尽史料记载的建筑,则不应通过臆测加以复原,而应对这种破坏性历史痕迹创造性地利用,进而赋予其新的意义。
这种处置方式恰恰是在历史街区动态保护中实现其原真性的一种表现。对于民族文化一条街历史建筑的维护和维修,要从民族文化一条街整体考虑,要能促进和发展历史街区的活力,使它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保持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对于历史建筑维修的原则是保持其原有外貌及内部结构和功能,也就是“修旧如旧”的原则。
2.4可读性原则
可以被理解为注释文化历史意义的信息是可以阅读的,所有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历史街区将作为它们自己时代的产物被识别,有意义的添加,缺失,改变和修缮都能够清晰的表示出来。凡加固者局部修复,应该可以识别,或者是材料、工艺略与原来的不同、或者标上记号。重建部分也应该这样。
2.5公众参与的原则
民族文化一条街中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与街区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保护与更新要牵涉到居民的利益。因此,民族文化一条街的公众参与成为可能和必要。只有当民族文化一条街的价值成为一种公众意识时,其保护与发展规划才可以顺利实施,并期待整治的结果得到公众的关心和爱护。
2.6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民族文化一条街的保护不但是要保存其完整的历史风貌,而且要最大限度实现其潜在的价值。这价值不仅包括其历史价值,而且还包括其使用、文化、商业、旅游等价值。民族文化一条街的保护要以其本身资源为依托,既要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还要尽量与利用相结合,充分挖掘其自身的利用价值。在可能的情况下赋予古建以新的生命,充分开发其潜在的价值,做到保护开发与利用相结合。
3 保护与更新具体措施
3.1规划民族文化一条街一段为步行街
规划民族文化一条街主要目标是保护它的整体风貌,注重风貌的保持和延续,所以对反应该地段特色的整体空间尺度和周边环境要素均予以保护,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原则和具体保护要求。
街区范围内严格控制户外广告的设置,招牌、指示牌、路灯、公用电话、果皮箱、消防栓等环境小品和市政工程设施外观应从尺度、形式、色彩、材料、风格等方面表现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
现状区域设施陈旧,房屋失修,交通不畅,绿地缺乏,规划民族文化一条街以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为规划目标之一,保存原有传统街区空间尺度,恢复并增强该历史地段的活力。
3.2临街商业建筑改造
对民族文化一条街临街建筑要逐一评判,根据现存状况,决定维持原样、修复、拆除或重建。对于需要修复的建筑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已经损毁的有必要复建的,尽可能还其原样;新建的严重影响历史街区风貌的建筑一律拆除,新建建筑不符合历史街区风貌且可改造的建筑,需要与古旧建筑风格、外用材料、装饰色彩保持一致。整个双廊古村的维修无论前街后院都要统一风格。临街商铺保持原式样,禁止或限制采用现代家装建材装饰。将商业广告减少到最低程度,商号招牌制作要有古风旧韵,不得使用现代牌匾。要防止过度商业化将古村异化为不古不今的现代集市。
3.3空间高度和尺度的控制
民族文化一条街的空间高度与尺度的整体协调是改造的重点之一。从目前我国村镇发展来看,沿街建筑的高度有不断增高的趋势,新的高大的建筑破坏或取代了历史街区的空间中占统治地位的纪念性统领作用;另一方面破坏了原有的街道空间的尺度和比例。因此,民族文化一条街新建建筑的高度控制是协调历史街区建筑风貌的重要手段。与高度控制相联系,尺度的协调也是保护民族文化一条街需注意的问题之一,建筑物体量的大小必须和街道格局和空间相适应,否则会导致传统环境尺度的破坏,双廊村历史街区面貌不协调。
3.4基础设施的改造
改善民族文化一条街生活基础设施的条件,增加服务设施,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包括供水、供电、排水、垃圾清理、道路修整以及供气供暖等市政基础设施。同时开辟必要的居民休闲活动的开敞空间场所,增加绿地景观和一些小品建筑等,改善民族文化一条街的街区环境,提升民族文化一条街的整体形象,使居民可以安居乐业,继续在故居中生活,生活的更好。需要注意的是,在基础设施改造中,要全面考虑改造所用材料与民族文化一条街原有材料和整体风貌的协调问题,不要造成新旧冲突。
4 经济发展应用
4.1新建筑材料的运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建材技术已经难以满足高质量房屋的需求,继而出现了墙体开裂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这在存在时间较为长久的历史建筑中尤为明显,为了杜绝这种问题的出现,在保留历史建筑外皮和有价值的构件外,可以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新材料具有质轻、隔热、隔音、保温、防火等特点,在使用这种材料时,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节省大量的生产成本。
4.2智能感应技术的运用
近年来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多元化的高科技产品不断出现,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其中,智能感应技术作为应用在城市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其重要性和影响力越来越明显。对于双廊古村民族文化一条街的发展,在保护的同时可以充分运用这一技术,如在服务区使用智能感应水龙头、智能电磁感应卡等产品,在街道中设置智能感应垃圾箱和智能感应照明系统等,这不仅有效的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给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5 结语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在全球一体化的大势之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秩序从而实现人们对街区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是一项重大的课程。规划者和决策者需要协调配合,通过有效的规划和完善的管理机制,同时发挥公众参与的力量,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发展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区
长春市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促使其在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历史地位。虽然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至今未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在其老城区内遗留下一定数量的近代建筑遗产。这些珍贵的近代建筑明显区别于国内其他近代城市的同类建筑文化遗产,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艺术价值。是构成长春城市厚重文化历史底蕴的真实记忆载体。然而,随着长春市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这些优秀的近代建筑以及其周边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产生了越演越烈的矛盾。所以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是长春市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
街道型保护区实例分析――以重庆路步行街保护区为例。
场所定位,沿重庆路步行街现今有3幢相邻特色建筑,即长春市春城文化娱乐发展集团、光大银行、西部转角处带有北欧风格的建筑。其中光大银行和长春市春城文化娱乐发展集团的前身分别是国都饭店和丰乐剧场,现被法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3幢特色建筑,可作为商业街上的重要城市建筑景观。同时由于重庆路是长春市最重要的步行商业街,建筑底层可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整治为商用。这样在重庆路步行街上营建一个具有特色城市建筑景观的综合商业区,同时这种特色建筑景观本身就可以产生一种广泛宣传效应,既而形成特色场所,吸引市民高效活动于其中。所以把这3幢历史性建筑所在区域划定为重庆路步行街保护区。
保护范围规定,在严格遵守《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和长春城市紫线规定总原则的基础上,长春市历史保护区核心保护范围的划定主要考虑历史性建筑本身用地范围,即指历史性建筑拥有的产权用地范围。如果保护区内各种历史性建筑分属不同产权单位,以所有建筑产权边界的总合为参考标准。这也是其他类型保护区保护范围划定所遵守的准则。其次综合考虑建筑周边道路及现存环境状况。重庆路步行街保护区内的3幢历史性建筑沿主要街道重庆路一字排开,主要立面都朝向繁华的重庆路,状况良好。建筑背立面方向为大面2 ~ 4层砖混结构的混杂建筑,状况较差。3幢建筑的左右山墙所夹区域分别为建筑和次要街道。以上状况为街道型保护区的通况。所以街道型保护区在尊重产权边界的基础上,核心保护范围主要控制好保护区的左右边界和3幢建筑背立面方向的后边界,而3幢建筑主立面的边界与主要街道边缘重合。重庆路步行街保护区核心保护规定详况。此类保护区的建设控制范围的划分也同样注意控制好左右边界和3幢建筑背立面的后边界,而3幢建筑主立面方向的边界与核心保护范围边界重合。重庆路步行街保护区建设控制范围规定详况。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街道型保护区保护范围划定的共同特点。核心保护范围沿历史性建筑主立面方向的边界与主要街道边缘重合,历史性建筑主立面后侧和两侧边界根据实际情况参考产权用地范围具体划定。而建筑控制地带前后边界的划定以核心保护范围为基准,主要是控制好历史性建筑山墙两侧的范围,如有次要街道与次要道路边缘重合,如为建筑,则划定范围为DRH,H为靠近核心保护边界的历史性建筑的高度,D为核心控制范围边界到建筑控制地带边界的距离。如果此距离D的范围不能包括一幢完整建筑时,延长其长度到这一幢完整建筑的产权用地边界。
整治不利景观,在保护区保护范围确定以后,根据实际情况整治不利景观。在具体整治时主要从空间形态和保护区周围环境两方面进行。
由于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内大量建筑遮挡了历史性建筑的观赏视线,是保护区不良空间形成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此部分具体整治时,主要通过视线分析,找出需要进行改建或拆除的遮挡建筑,整体保护区的空间形态。重庆路步行街保护区是典型的街道型保护区,在空间平面方向上的观赏视线廊道是以主要街道重庆路为主和与之垂直的次要街道清明街和四胡同为辅。在重庆路方向有一转混结构的二层建筑,局部遮挡住光大银行一角,此建筑需要改建。在四胡同方向空间形态良好。在清明街方向,光大银行和长春市春城文化娱乐发展集团后身的核心控制范围内建有2 ~ 4层的砖混结构建筑,严重影响了两幢历史性建筑的观赏视线,需要拆除。在保护区的主要视线廊道确定的同时,根据其观赏距离和历史性建筑所形成界面高度的关系,在街道保护区主要视线廊道形成了两种观赏视线角度:第一种是45度的观赏视角,就是观赏建筑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建筑高度,主要欣赏建筑的立面细部。第二种是30度的观赏视角,就是观赏建筑的距离在一倍和二倍建筑高度的范围内,主要关注建筑的整个立面构图及细部。两种视线角度。
如上分析,营建保护区良好空间形态的具体措施是对保护区内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筑进行改造或拆除。而这种整治往往受到许多复杂的客观因素制约,比如,不良建筑的产权问题,拆除的补偿问题,改建建筑风格被市民的认同问题等等。所以保护区空间形态的营造不是短期行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可以把保护区的空间形态营建定义为保护区的硬环境整理。
在硬环境整治的同时,我们应对保护区的环境构成因素进行整治。这些因素我们把其定义成建筑界面、道路交通、绿化植被、装饰照明、环境设施,标识系统6个方面。与空间形态整治相比,这些因素的整治是容易落实的,在很大程度上对其整治也是众望所归的。所以我们可以把保护区构成要素的整修定义为保护区的软环境整治。重庆路步行街保护区的软环境主要从建筑界面、绿化植被、环境设施,标识系统4个方面入手整治。
保护区西部转角处建筑立面有残损,严重影响了这座历史建筑的景观质量和生存质量,需要对其立面进行保护性复原的维修。其他两幢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立面状况良好。
关键词:城市风格;整体城市风貌;控制指引;现状分析
Abstract: Urban style 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a city, it represents the endemicity, historical features, cultural features and it is significant for urban image creation.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urban style actuality of Changsha and the waterfront new town, process the case study of urban style of cities from domestic and overseas, then propose an urban style development guideline for waterfront new town as the reference of future urban image establishment.
Key words: urban style; comprehensive urban scape; guidelines; actualit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I0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风格研究
通过对长沙市以及望城城市风格现状条件分析与国内外城市风格案例研究,结合滨水新城核心区的功能定位推导其整体城市风格以及控制原则,提出城市风格分区概念并确立每个分区主题特色,对每个分区的城市风格要素进行控制。
1.1 城市风格概念阐述与分析
1.1.1城市风格概念
城市风格暂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各国的学者都对城市风格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与定义。城市风格被普遍理解为体现城市自然景观、人造景观和人文景观等要素的城市形象特征。本研究综合前人对城市风格的研究,对城市风格定义为:城市风格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反映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与风貌,并表现出城市气质与性格。
1.1.2 城市风格研究内容
城市风格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城市之风”与“城市之貌”。其中“风”是“内涵”,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的概括,是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情感寄托,也是对城市精神的一种积极倡导;“貌”是“外显”,是城市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整体及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的总和,是“风”的载体。有形的“貌”与无形的“风”,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精神取向和相应空间载体的城市风格。
1.2 现状条件分析
滨水新城位于长沙北翼的望城县东南部,濒临湘江西岸,属于新区开发。规划区现状自然环境良好,拥有“山、水、洲、城”的自然景观格局。同时,长沙市与望城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为制定规划区的整体城市风格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支撑作用。
1.2.1 长沙城市风格
长沙市是一座兼具古老辉煌与新兴风采的魅力城市,城市风格具有传统与现代城市形象相互结合的特点。一方面拥有岳麓山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小西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等历史文化风貌区,同时又拥有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商贸中心区,城市形象较为多样。
长沙城市风格
1.2.2 望城城市风格
望城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历史文化名镇铜官古镇古建筑群、靖港古镇古建筑群等代表望城特色的历史传统城市风貌区。在自然特色方面,湘江贯穿望城其中,城市傍水而建、新城依水而栖,水文化构成望城风貌特色的灵魂和脉络。近几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新开发的居住区建筑风格各异并且缺乏与县城老城区的交相呼应。各种差异明显的城市风格相互掺杂在一起,导致了主城市风格的缺失。
望城城市风格
1.2.3滨水新城城市风格
滨水新城现状建设较少,新老建筑并存,风格较为杂乱。滨水新城拥有“山、水、洲、城”的自然景观格局,为城市风格提供丰富的自然参考要素。现状建设较少,主要以现状村庄低矮的居住楼与规划区南端新开发的高层居住楼为主,未形成统一的城市风格。
滨水新城城市风格
1.3 国内外城市风格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主要针对国内外城市风格实例,了解城市风格的主题与特色。以此为滨水新城的整体城市风格的确定与分区城市风格的研究提供参考与案例支撑。
1.3.1 国外城市风格案例研究
案例1:美国纽约曼哈顿——国际主义城市风格
纽约作为世界商业金融中心,其主导的城市风格是高密度的摩天大楼所形成的现代化都市形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欧洲发展的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到20世纪60、70年代,这种风格广泛流行,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建筑,而纽约的城市形象也形成于这段时期。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是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这种建筑形象直到今天仍然是纽约高层建筑的范本。正是得益于有效的城市风格控制指引,纽约形成了极具标志性的整体城市形象,并成为西方现代化都市风格的代表。
纽约曼哈顿城市风格
1.3.2 国内城市风格案例研究
案例1:香港——现代主义与殖民主义城市风格
香特的历史使其形成多元化混合的城市风格。其在英殖民统治时期遗留的历史建筑(主要为公共建筑)与现代化的办公大厦融合在一起,体现出现代主义与殖民主义城市风格的混合。香港在规划上较早开始对城市风格进行控制,主要做法是结合历史人文现状与自然条件以及产业功能对不同的分区设定成片的城市风貌区,并充分考虑到不同城市风貌区直接的对应与联系。例如在维多利亚港南岸的香港岛区,滨海地区主要以现代主义城市风格为主。具体表现为连片高耸入云的现代化办公高层建筑。位于香港岛南端的赤柱区则以英国殖民时期的历史建筑为主,构成充满西方文化色彩的滨水区。每个城市风貌区内建筑风格较为统一,整体城市风格突出。
1.3.3 国内外城市风格特点
根据国内外城市的城市风格案例分析,得出城市风格一般有如下特点:
城建档案包含大量的地形勘测数据、地形图、城市规划和布局方面的资料。这些档案真实记录了整个城市的地形、地貌以及城市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它为政府职能部门作出扩建、改建、道路布局、环境绿化、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情报,对城市的和谐发展可谓意义重大。广东省中山市城建档案馆馆藏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广东陆地测量局编印的《广东路线图》,图内绘有广东省境内省会、县治、墟市、乡村、铁路、公路、乡村路;标明了广东省著名山脉、河流、池沼、砂地、海岛等地貌。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珍贵的勘测档案。中山市规划局在制定城乡建设的规划策略时需参考这些地形、路线等档案,它能有效规避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保障工程实施的安全,还能在城市防震减灾、抗洪抢险方面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二、对规范市场和服务区域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城建档案可以为调控管理市场提供重要依据。通过深入查找和研究城建档案、房产档案,可以找出城乡规划、勘察设计、土建施工、装饰装修、专业工程、房产开发、市政公用、招标、工程监理、项目管理、造价咨询、房产中介企业以及相关执业人员的优良业绩和不良行为,这样主管部门就能精确制定措施,真正奖优罚劣,有效净化市场。城市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建档案,房地产的开发、大型建筑工程的建设、招投标项目管理等都需要利用相应的房地产档案、工程档案。可见,城建档案对城市经济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记录城市发展历史,保存城市记忆
城市的历史需要被铭记,它是一个城市灵魂的象征、是城市文化的一种传承,没有历史的城市是不完整的。城市记忆是传承城市文化的接力棒,城市记忆信息资源在城市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作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城建档案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对维护城市历史意义重大,而城建档案工作在保存城市记忆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目前为止,为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许多城市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建设速度和城市扩建、改建的步伐,造成城市不可逆的改变。可以想象,如果不将城市历史记录下来,那么,人类在改造城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遗产,将会随着推土机湮没在地底之下、永久地消逝。中山市规划局和城建档案馆在维护中山市历史方面发挥着带头作用,在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监督规划等管理工作上业绩突出。中山市城建档案馆于2014年10月在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管理中心的建议下,着手拍摄历史文化街区。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对孙文西、西山寺、从善坊和沙涌共四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初步拍摄,并将拍摄成果在其官网上展览。这种用声像档案定格城市历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方式值得借鉴。
四、维护公民知情权,解决经济纠纷
城建档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城市建设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关系到人们的住和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有些地区的农村和郊区被划归到城市范围,也就是对这些农村和郊区进行城市化改造。比如,拆迁旧房屋、铺设道路和新建住宅区等等。而这个过程中所牵涉到的居民要进行相应的拆迁、搬迁新房等安置,安置的政策规定以及城市规划的方案是要对百姓公开透明的,以便维护公民的知情权。除此之外,城市的基建档案和公用基础设施档案也和公民生活密切相关,档案部门要做好对老百姓的档案利用和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另外,城建档案在解决经济纠纷中作用突出。例如,当发生建筑物产权纠纷时,可去档案馆查阅产权人署名。档案是真实的记录,具有无可辩驳的凭证价值。因此,可有效解决纠纷问题。
五、对城市建设科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来源
对城市建设的科学研究能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可行的、科学的建议,避免错误的决策。而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需要大量地在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中形成的数据、图表和文字记录,也就是城建档案。这些原始记录对档案科研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情报,是城建档案科研工作重要的资料来源。例如,中山市城建档案馆藏有1995年10月完成的《中山市城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地震影响区划综合研究》以及历时4年的《暴雨洪水对中山城市建设影响及减灾对策研究》课题成果和《中山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专题研究》课题。这些课题成果意义重大,为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抗洪抢险计划、防震减灾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基础资料。而这些课题研究却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它需要调用馆内大量的城市地形、地貌、山川、河流、道路建设等方面的档案材料,并加以分析研究,最终以论文或专著的形式展示其研究成果。
六、有助于提高社会档案意识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开发模式;长沙太平街
Abstract: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which to embody the history of city is a stage in the history of urban development. Through an analysi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to protecting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aningful analysi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Taiping historical district for example, in order to propose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lock development mode which to be related to organic theory.
Keyword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organic renewal; development model; Taiping road in Changsha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2-0057-02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是在1968 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时候,正式提出来的。2005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规定“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由于人们忽视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人类文明进程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意识和有效保护途径,导致许多传统建筑、街巷、历史环境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更新中消失,对城市产生极大的破坏,以至于体现城市特色的历史记忆越来越少,城市面貌趋同性十分严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优势以及其自身的特色资源进行保护开发,成为各地政府以及专业人士不断探索的课题。
1历史文化街区特色保护的开发模式分析
1.1坚持长期循序渐进的小规模“有机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新过的环境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依然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这是一个永久持续的过程。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必须坚持小规模“有机更新”原则[1]。在历史文化街区内,不应进行大规模拆建的,而一种以逐步恢复街区历史传统风貌为目的,渐进式地 修旧如旧的整治过程。历史文化街区在综合开发的同时,建筑单体上也尽量以修缮为主,即使一部分废旧建筑需拆除,也应该控制拆迁规模,以滚动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建设周期短,容易被居民所认同;对街区原有肌理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目前长沙市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建设已经完成,但总体效果不佳,尚未形成一个各系统完整的历史街区。例如商业业态较为单一,前期规划的西牌楼饮食一条街、贾谊故居扩大所新建的公共绿地、太平街完全步行等,都因为没有在一期中建设而产生了很多弊端,街区总体气氛尚未形成,政府的投资收益微薄。
基于有机更新理论,长沙市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二期工程建议在总结一期得失的基础上,先不作大规模的拆建,建议二期优先改造西牌楼传统餐饮街,为完善业态布局提供条件;建设停车场及步行街货运通道和消防通道,改善消费目标人群的结构并满足经营、旅游的需要;完善公共绿地及排水管网、化粪池、路灯等相关市政设施。
1.2建立以股份公司 、社区参与、居民自助相结合的更新机制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若仅依靠政府部门的行政力量,必然会因为工作过于集中和政府财力有限,使得保护工作滞后于城市发展及居民生活的需要。同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居民维护自身权利意识的加强,居民亦迫切需要参与到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更新改造之中。应尽快制定策略引导产权拥有者积极参与配合街区改造及今后维护,确定政府和私人出资费用与收益分担比例等。根据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状况,建议成立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股份公司,明确政府、股份公司、产权人、商业经营者在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运营中的责、权、利(表1-1)。
因此,需要建立以股份公司、社区参与、居民自助相结合的历史街区更新机制,让居民参与到历史街区改造的决策、规划设计以及实施的全过程中来,保证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公共利益的实现。其中关键在于解决产权问题,只有通过产权明晰,才能充分调动街区居民的积极性,才能形成有效的“社区合作”与“居民自助”更新机制,同时通过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财政支持,促使历史文化街区有机的自我更新。
1.3建立适应历史保护要求的土地开发管理新机制
就当前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发展现状而言,应当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建立适应新时期需求的土地管理新机制。对城市土地不同的分类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应该区分开对于城市历史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历史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建筑(群)及其建设控制地带以内的土地和以外的其他城市用地开发管理综合模式,即建立城市的土地开发储备制度和历史街区文化保护区土地管理控制制度的综合土地管理模式。
城市的土地储备制度,是指由城市政府委托的机构通过征用、收购、换地、转制和到期收回等方式,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把土地集中起来,并由政府进行土地开发,根据土地出让计划,将土地投入市场的机制。土地储备制度对于历史城市的有机更新和整体风貌的控制非常重要,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建筑(群)及其建设控制范围以外的一般城市土地的开发与管理,应在最大程度上实施土地储备制度。
目前,我国两百多个城市相继成立了土地收购储备机构,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如杭州、上海、青岛等已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并已有数年的实践。在历史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建筑及其建设控制范围内的土地,应采取不同的土地管理模式,即由政府对区内土地实行统一控制管理,对重点保护建筑和重要节点的土地进行统一收购,区内土地不得转让给开发商搞大规模商业性开发,尤其在核心保护区内的土地,应坚持土地的非商业性开发出让制度。
2历史文化街区特色保护的开发意义
2.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城市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它本身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环境,保存街巷空间的记忆,保持城市景观的时间和空间的延续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连续世世代代生活在城市中人们的精神纽带。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实际上就是为了保持城市发展的延续性,是城市文化与精神的一种延续。[2]
2.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促进城市良性发展
每个城市的发展都会经历保护、更新、再开发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总是相互交替、穿插在一起的。任何事物都应该是多样性和同一性的统一体。在城市的发展中对任何一个阶段的偏废,都不利于城市的良性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发生着迅猛的变化,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过度的城市开发,对历史文化街区产生极大的破坏,导致体现城市特色的历史记忆越来越少,城市面貌趋同性十分严重。因此只有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形态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杰.探求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小规模改造与整治――走“有机更新”之路[J].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1996学术年会论文.
关键词:城市 发展 保护 文化 档案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城市记忆是城市发展、繁荣的重要证据,也是对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进行传承的一种手段,城市的记忆必须有其准确性和时间性,要使其能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保存城市的记忆,不仅是保留历史,更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承受着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所以城市记忆工程对于城市发展起到无可替代重要性。
一.城市记忆工程与城市建设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建筑和老城区的改造速度很快,很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钢筋水泥已经切断了地域性历史文化的传承,使很多城市在原生态保护、城市文化保存都出现了严重的障碍。以江苏淮安发展为例,在明清两代境内置淮安府,府治于山阳县(今楚州淮城)。明永乐年间,淮安(今楚州)漕运又兴,境西北清江浦镇也随之开始兴起。到了近代淮安府撤销,市境大部始属淮扬道,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境内漕、盐、河、榷之利皆失,进一步衰微。改革开放后淮安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这造成了建筑文化性和真实性的遗失。所以加强城市记忆工程与城市建设的连带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让古城区的建筑风格只停留在照片上和档案馆中,不能将现代化城市的高楼大厦 、立交桥、高架路 ,强加给老城区,要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保证老城区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良好,要使优秀的历史文化能在现代化城市内得到很好的传承。
二.城市记忆工程与古城保护
几百年来我国有很多城市都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性和人文底蕴,我们必须使其得到完成的传承,不能刻意的修改和破坏,所以对古城的发展要注意对地域风格保住,这就需要加强对城市古建筑的保护。城市记忆工程通过对城区原有建筑的记忆,使城市的规划可以围绕着老城区进行发展,而且杜绝了因政治工程项目造成城市破坏事件的发生。同时在制定城市规划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城市的科学性规划,尤其要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对古城的保护,在充分体现地方风格和地域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以保持建筑风格和建筑多样性为基础。本文就在古城保护过程中运用城市记忆工程提取以下几点看法:
要确定老城区的保护区域,并对其中的历史建筑制定保证等级,使在保护老城区文化传统的条件下有效合理的解决城市发展问题。
通过城市记忆工程中对城市建筑街区进行评估和审核,利用相应的措施和管理细则进行控制。
如果在城市扩建过程中出现破坏老区建筑的事件要坚决予以禁止,不能对体现古城风貌的建筑进行任何的拆除、改造。
要是古城区在实用性上的到升级,要积极听取广大市民的建议,进行城区改造的设计,在利用建筑手法和使用材料的问题上做到,重塑历史、尊重文化。要将最完整的地域文化留给我们的后人。
三.城市记忆工程与城市文化
城市记忆是每个城市发展过程的重要体现,它也是城市在结合本地域和发展过程中对历史文化和人文历史的积累,很多城市在进行古城保护中都采取了系统有效的措施,例如北京在进行城市记忆工程开展中以胡同文化入手,将很多名人的故居都纳入了保护范围之内,而广州则是利用高科技手段,采取航拍的方式,使整个城市的更新和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的记录,并使其具有鲜明的经济特区性质。而上海则制定了城市档案事业发展规划,通过政策性的手段建立了馆藏档案数字化、档案资源抢救、城市数字记忆、档案开发服务等以系列城市文化抢救项目,并针对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建筑进行了专项保护,将上海市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进行传承。城市记忆工程的建设目标已经由记录城市发展转变为保留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为主,并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相互结合。同时将城市记忆工作的工作重点深入到对建筑的细节保留这对城市文化的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城市记忆工程与城建档案
城建档案是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变化的“活化石”,通过城建档案。可以清晰地显示城市的过去 、现在和预示未来 ,是传承城市建设文脉与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特 色 、衔接现代化城市建筑的桥梁和纽带 。挪威档案学家列威 · 米克伦曾经说过 :“ 没有档案的世界 ,是一个没有记忆 、没有文化 、没有法律权利 、没有历史 的世界 。”詹姆斯·B·罗兹也认为 :“ 档案的首要作用是它作为整个国家的历史记录,能使一个社会立足于过去经验的认识 ,去理智地规划未来 ”下面本文介绍国内外的两件事例来说明城建档案对于城市记忆保留的重要性和在进行城市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性。
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 ,希特勒准备发动侵略战争 ,叫嚣要消灭波兰。波兰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出于对祖国建筑文化遗产的热爱,集中力量把华沙古城的主要街区、重要建筑物都作了测绘记录。战争一爆发。他们把这些图纸资料全部藏到了安全的山洞里。战争中,房屋街道毁了,但珍贵的图纸资料保存下来了。战后重建华沙城市时,华沙大学的师生们把战前画的老城图纸拿出来,在城市的主要地段 ,按原来古城格局和所有建筑样式进行建设 。华沙的重建,依赖的就是波兰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做的老建筑 、老城 市的测绘图 , 这些城市记忆档 案,就是恢复老城建设的科学技术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华沙古城后来最为重要的历史建筑被收录在《世界遗产名录》,但是世界遗产是不会接收重建的建筑的,正因为城市记录档案为华沙的重建和历史遗迹的保住中期到了重要的证据。这个事例不仅对荷兰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中起到重要作用,也为欧洲乃至世界古建筑保留做出了榜样
例二.北京城是古代建筑的杰作,按照著名学者侯仁之的说法:“ 北京旧城规划严整,宫殿建筑富丽辉煌 ,举世之封建,无与伦比 ”,“旧城规划之初,紫禁城外绕以皇城,皇城之外更有内城,其后大城之南复加筑外城,于是有内外城之分。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各有城楼,形制不一 。每门之外,又建瓮城及箭楼,亦各不相同。内外两城之四隅,各筑箭楼 ,于是城防形制粲然大备 ,为任何前代都城所未有。” 明清以来的北京城有三圈半,中心是作为皇宫的紫禁城,紫禁城的外面是皇城,皇城的外面是内城,内城的外面是外城 。不过只在南部有 。建筑的形式、规模 、色彩,都按照皇帝、贵族、平民来区分等级,体现皇权至高无上的威严。北京城在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布局、施工技术、色彩用韵等很多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北京的建筑保留就是因为城市的档案建立十分完善,使其的历史性和文化性都得到了有利的传承,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价值会更好的得到体现。
结束语:
本文针对城市记忆工程对城市发展中几个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应用了一些案例对城市记忆工程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希望城市记忆工程能在日后的发展中受到重视,将我国的古城文化更好的保留。
参考文献
[1]杨来青;;青岛市档案馆“城市记忆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档案;2008年01期
[2];;探讨城市记忆工程与档案工作内容的拓展[J];山西档案;2008年04期
[3]刘晓敏;;加强城市文化研究 提升现代城市形象——在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一、老街坊的概念及成因
苏州古城是依托水乡特色,采用棋盘式布局的古代区域性都城的典范,两千五百年来城址未变,格局尚存,堪称中国古代城垣活的标本之一。
老街坊是一种典型的传统街巷,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年代且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居民聚集区。学术界对老街坊还未做出明确的定义,本文暂且将老街坊作三个特征性描述:(1)位于城市或镇区中心(2)具有一定的历史年代(3)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整。具备以上三个特征的统称为老街坊。
论文以这54个老街坊的2号老街坊为例,分析研究其改造实践案例,并进行总结归纳,探讨新的可持续调谐发展的改造模式。
二、2号老街坊存在的现实问题
苏州自确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之后,市政府便开始着手对苏州历史文化地段进行全面保护和改造整治。曾经历史上辉煌的繁华老街坊,商宦的聚集地,如今已是斑驳淋漓,破旧不堪,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多数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年远失修,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一般建筑或障碍建筑不断出现,破坏了街区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
2号老街坊桃花坞街道地区位于古城西北角,此次所确定的范围东与观前相望,西与石路接壤,南至干将路,北至外城河,用地面积2.65平方公里。
2号老街坊是苏州古城内迄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区域,桃花坞街道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古城氛围浓重。由于种种历史原因,2号街坊虽然在古城中是历史格局风貌较完整的街坊,但由于长期无人关注,也面临着衰败的迹象。
1.土地利用混杂
桃花坞街道地区的老街坊中以居住用地为主,由大营弄、韩衙庄、廖家巷、西大营门组成,是政治、文化、经济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街坊内分布有几处特殊用地,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的旧址、苏州昆剧院、苏州刺绣研究所和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戏剧服装等工艺美术生产企业;军事单位苏州军分区的驻扎地。逐渐形成了五金水暖、电器、服饰、剧装乐器、餐饮、房屋装饰、花卉等特色街区。全市首家街道办养老机构――金门老年公寓等3家老年公寓、工疗站2个、社区卫生站2个;设了修补、家政、白事礼仪、医疗保健等便民利民项目。坊内一些工厂等非居住用地,有的体量庞大,对街区环境造成破坏,有的占用文物古迹,对古建筑保护不利,有的则加大了对街区交通的压力。
2.道路破损严重
老街坊内道路系统以小尺度传统街巷为主,宽度较窄,且线型曲折,破损较为严重,且随着私家车数量的急剧增加,现存的道路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沿路随意停车现象严重,使本来宽度不够的道路更加拥挤。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保护传统街巷空间与满足现代交通需求的矛盾。
3.公共配套及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
老街坊内部商业建筑较少,基本零星分布在桃花坞大街主要通道两侧,大营弄上亦有许多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流动摊贩,但由此产生的垃圾与交通拥堵也对街道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老街坊周边商业建筑主要沿石路、干将路一侧,其中大营弄、韩衙庄上流动摊贩给坊内的交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杂乱现象对整个街区风貌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供水、排水、供电等设施均不完善,尤其是供电以明线为主,蜘蛛网式的线网既影响环境风貌又影响用电安全。垃圾箱、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等布点多集中在路口河边,对环境和风貌影响很大。电力线普遍老化,布线既不安全,也破坏历史风貌。
4.公共环境杂乱
老街坊内河道纵横,但是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中,由于水闸阻隔,河水很难流动产生自净效果。老街坊内沿街临时商业显得很不卫生,公共厕所、垃圾箱多沿河设置,且气味难闻,对环境产生影响较大。同时,老街坊内插建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多层住宅,与街区风貌有较大冲突。老街坊内公共园林朴园,共占地1万平方米,但属于历史文化遗产,基本隔离,不便接近。绿化分布以庭院为主,并无集中街坊公共绿地,只沿河街分布零星绿化带。
5.文物古迹亟待整修
老街坊内有两处苏州控制性保护建筑――控保001钱大钧故居和控保202苏州昆曲传习所旧址;一处文物保护单位――唐寅故居;还有内需保护的文物古迹有唐寅祠堂、朴园、唐寅故居遗址、费仲琛故居,但现状其余文物保护单位和控制保护建筑多数为民居或工厂学校所使用,其产权关系复杂,建筑年久失修,庭院荒废杂乱,格局不尽完整,急待进行全面的建筑修缮和环境整治。需改善的历史建筑更是占到50%左右,保护工作面广量大。建筑物普遍缺乏维护,缺乏专项管理和维护资金。由于历史原因,产权归属分散,不利于合理的保护与利用。
三、2号老街坊改造实践探索
1.用地功能调整
从适应居民生活发展需求和发展趋势出发,在遵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调整用地功能,在现有用地基础上,根据谐调改造老街坊策略对桃花坞街道内用地功能进行调整。
(1)为了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将传统文化各种形态(物质或非物质)的逐步修复中找到传承的空间环境。在老街坊内控制保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唐寅祠堂、准提庵、朴园、唐寅故居等)及名人故居(费仲琛故居、钱大钧故居等)设立标志牌,将这些建筑有计划的修复,并古为今用,一些继续延续原来的使用功能,另一些改变其原来的用途,开辟多种具有苏州特色的中小型博物馆或其他公益性用途,如唐寅故居遗址继续作为民居使用;唐寅祠堂曾为苏州丝绸博物馆,现由苏州版画院使用等。
(2)拆除居民自行搭建的住宅、市场、厂房、车库、小卖店、报刊亭等违章建筑和影响古城传统街巷风貌的过期临时建筑及占用道路红线的建构筑物;对于街坊内一些结构严重老化老民居,但已经不具备使用功能,根据整治要求需要拆除的,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偿,令其搬迁别处定居;拆除后改造为绿地、停车场或按规划要求新建。
2.建筑风貌整治
对建筑风貌整治以重点保护文物古迹、普遍改善基础设施及质量较好的旧建筑、局部改造危旧房、搬迁后的工厂车间、合理保留对古城风貌没有太大影响的新建建筑为指导。
(1)保留街坊的基本格局,在原来的基础上对道路进行整合,整理散乱的建筑,整治沿河景观,补充宅间绿化,使街坊有序的组合。
(2)对建筑质量较好且目前使用情况较好,主要针对其外观进行局部调整,修整其外部破损的部分。近期多层建筑改造的重点是“平改坡”,在原有结构基础上加一层轻型构架,并做保温防水层处理;对外立面进行粉刷,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阳台栏、杆空调机架、玻璃窗等处理。对现状结构较差建筑拆除重建;住宅建筑应加固其结构,根据实际条件改善内部环境。
(3)所有需粉刷的建筑墙面,应结合传统街巷建筑色彩进行规划,基本采用涂料,以原有的色调为主。街坊内公共建筑的形式和色彩需要考虑人的尺度和感受,并与坊内部其他建筑和总体环境相协调。
3.道路停车改善
为了保障桃花坞内部交通的可达性和通畅性,以及居民出行的便利性,道路系统改造在于保证车辆能在坊内通顺行驶,步行街巷要保证停车场通到自己家的距离在舒适步行范围内。
(1)在原有道路系统上,结合现状道路宽度明确坊内道路等级,划分为坊内主要道路、坊内次要道路、小巷级道路三个等级。主要车行道两侧绿化道结合步行道进行设计,力求空间层析丰富,色彩形式多样化,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缓冲休息停留空间。结合河道布置道路其中坊内级道路按原来的统一翻新;在街巷道路上结合河道码头节点设置小型停车场,或结合沿河绿化设置停车位,在必要地段设置无障碍通道。
(2)坊内停车主要还是依靠沿路停放为主,并结合用地调整,改造部分集中停车。通过改造,将机动车停车位增加到1000多个。将沿桃花坞大街的入口处闲置空地进行改造,设置集中停车场,结合绿化在不影响道路行车通畅的前提下布置带状停车,将家具厂迁出,并拆除利用部分废旧仓库,将其改造为街坊内部主要的公共集中停车场。充分利用坊内开阔的闲置空地道路,在不影响交通和环境的基础上,整合宅间道路绿化,增设2.5米宽的间隔式植草砖型停车带进行统一管理。
4.配套设施完善
老街坊由于存在的时间较长,小型的配套设施较齐全,但规模不够,且未经统一规划,布局较凌乱,一般分布在主要街巷的两侧,有些为商铺,有些为临时建筑,规划将统一布置公共配套设施,尽量不改变原样,在原来的商业中心集中修建便利中心,作为便民服务设施,零售商店、理发店、家电维修中心、餐饮服务等,并拆除些临时建筑,将其改造为公共活动场地。
将废弃厂房整理维修,利用原有建筑修缮改造成街坊内的社区活动中心,为社区委员会办公、老年人健身娱乐、科普展览、家庭保健教育等活动提供场所。或者将厂房改造为大型农贸市场,改善马路菜场的现状,解决居民生活问题,也缓解街巷交通压力。
结合城市总体标准,设置消防设施;对坊内天然气管道还未入户的民居进行管道入户的改造;坊内电线全部入地。
5.公共环境优化
老街坊中建筑、街巷及河道自成一道独特的城市景观,街巷与建筑、河道的合适尺度,院落式广场的布置,使得坊内的空间精致又不失开敞,错落有序。结合坊内绿化的陪衬,小品的点缀,老街坊在历史环境中找到了传承的空间环境。
为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老街坊内结合历史文化遗产布置独特的环境特色,在此基础上完善街坊内部公共绿地、河道节点绿地、道路绿地和防护绿地系统,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中心绿地位于老街坊唐寅故居处,结合双荷花池街头公园外部场地,布置适宜的绿化景观,成为整个街坊居民日常生活及休闲、娱乐、健身的主要场所。
在街坊的主要入口处或重要建筑节点处设置牌坊,结合街坊的宽度,起到醒目装饰作用。并结合景观节点,在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及行人驻留带成组设置休息座椅。在街坊主要出入口和公共建筑附近设置书报亭、社区宣传信息栏、垃圾箱、公共厕所等。
四、结语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法;指导建议
G642.477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任务内容包括:毕业设计和毕业设计说明书两方面。毕业设计内容包括前期调研、方案设计、效果图、分析图等设计作业;毕业设计说明书主要运用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知识针对该毕业设计进行设计说明。本文谋弦瞪杓迫挝竦哪谌莩龇,分析现状和问题,从教学实践中挖掘出一些指导方法。
一、督促学生加强前期调研工作,端正学习态度
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与就业等时间冲突,使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毕业设计时间与精力的投入,降低工作标准的要求[2]。前期调研工作充足与否决定了整个毕业设计是否良性循环,要求指导老师督促学生加强完善前期调研工作,端正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对项目基地进行调研分析,对自然地貌、建筑古迹、地域文化进行考察;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防冲突当地民风民俗。
指导老师需叮嘱学生在调研中,特别对园林景观中的细部设计进行观察与分析,例如水陆交接处的驳岸设计、亲水平台的设计、堤坝游览方式的设计、景观小品的人性化设计等。并要求学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汇报调研心得,对优秀设计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优缺点,学会借鉴与创新。
二、指导学生树立设计理念,培养创新精神与文化价值
当前风景园林毕业设计主要问题之一是设计内涵不足,忽略了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培养[3]。有文化的设计才有生命力,任何设计作品都要有一定的设计理念,要培养创新精神和文化价值。指导老师告诫学生要善于挖掘文化精髓,体现更深层次的含义,才能提高人的品味与审美,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用简单的色彩拼图或植物造景就是对园林设计的表达。只有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的艺术作品才能为本民族的群众所喜爱、所理解,才易于使本民族的群众接受,越具有社会性,越能发挥社会功能,就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4]。要求学生对基地的城市文化、历史文化、历史建筑,甚至城市精神、民族精神等多方面进行调研,挖掘与借鉴、吸收与创新。
要求学生遵循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4],对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抽取和转化,对地域文化精髓进行提炼和创作,对传统园林设计的创作形式和创作方法等进行借鉴与创新,通过景观设计展现最大限度的表现力。设计理念可以采用历史文化元素、民族精神等等,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或地域特征,体现于共同文化上,内容与形式让人关心熟悉的,才能在心理上达成共鸣。
三、督促学生完善方案设计,注意细节设计的重要性
方案设计包括总平面图、总鸟瞰图、节点大样图及效果图、分析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方案环节,指导老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断地进行辅导和修改,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一)第一次草图的设计要点
首先,要求学生对基地的场地、现有水文与植被、建筑小品等进行分析,在保留古建筑、保护原生植被、尊重地形地貌的前提下,对水文条件进行利用,将园林打造成一个青山碧水、鸟语花香,有特色有文化的游览胜地。其次,要求学生对场地进行分析图制作,贯穿自己的设计理念,结合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以及基地各出入口的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功能分析、交通流线分析、景观节点分析等。
(二)关注细部设计的重要性
景观节点设计、铺装设计、亲水平台设计、堤坝与滩地之间游览的可达性设计,以及其他人性化服务设计,都属于风景园林设计中需要关注的细部设计问题。
对景观的节点设计,要围绕设计理念展开,集中体现设计的中心思想,这一点是需要指导老师不断跟学生重点强调的。城市中的景观设施标志着历史与文化关系相辅相成,形成独特文脉和现代人文特色的景观[5]。通过节点设计表达该区域的功能性和设计主旨,一小见大,从而更好地贯穿全区域的设计理念。对该区域的中心景观小品、植物造景、地面铺装纹样、以及座椅的造型设计等,都要进行考虑,都要体现该节点的特色,从而展现整个园区的设计理念,体现一定的文化精神内涵。
(三)重视景观效果图制作的耐心培养
由于毕业设计任务量较大,学生耐心度不够,所以对于效果图的制作缺乏细节表现。效果图需要在sketchup、Photoshop等软件对植物、建筑、山石,以及水面、天空、飞鸟等运用抠图、色彩的叠加等表现技法,对基地进行场景模拟设计。效果图制作中对于植物种植,需要运用植物素材根据光影和透视角度,一颗颗调整种植,工作内容繁琐,对此项工作学生缺乏细心和耐心。指导老师需要叮嘱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强调植物种植在画面中的必要性,特别是主干道两侧的陈列式种植乔木,可以强调直线型道路的贯通性,强化曲线型道路的流动感,丰富画面效果。
四、提高毕业设计说明书质量,把握毕业设计最后一关
本科毕业生不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设计说明书,都存在一些写作不规范、内容不具体、结构不完整,论文格式理解错误等问题。作为毕业设计最后一环,要求学生必须提高毕业设计说明书质量,给自己的大学时代交一份完美的答卷。写作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围绕设计理念,阐述设计内容;并需阐明采用某种文化元素的原因、用意与出处,以及如何体现设计理念。写作格式方面要求学生规范写作标准,全面检验,严格把关,做到具体与完整。指导教师也需提高自身素质,高标准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
五、结论
本文针对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内容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特别提出要指导学生善于树立设计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并探讨设计具有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以期为风景园林毕业设计教学水平的完善与提高提供指导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金敏丽,钱奇霞.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1,08(6):267-270.
[2] 莫媛媛.基于地方高校转型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118-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