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技术考试

信息技术考试

时间:2022-10-10 09:43: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考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技术考试

第1篇

一、不足之处

1.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冲突。根据我的了解,教学方法为:老师发学案,学生背学案的占60%;老师逐题讲解,学生逐渐理解的占20%;其他方法的占20%;学生对理论题的掌握程度:死记硬背占34%,理解性记忆占33%,一知半解占33%。虽然我没有作过详细调查,但是我肯定目前绝大多数的老师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在应付等级考试。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违反了教学规律,走上了“应试教学”的老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而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中心,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注重的则是知识的传授。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呈现出“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2.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走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时期。教师不能只为考试而教,学生也不能只为考试而学。而等级考试恰恰是把成绩作为教学质量的唯一评价标准。目前信息技术的评价标准还很少,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这就导致信息技术课变了味:在正常的上课时间内进行考试培训,有的完全由培训代替了上课;而一旦考试结束,信息技术课也就被其他学科所代替。这种现象我认为是非常不合适的。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制度的实施目的在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步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上面说的这种做法恰与考试的宗旨相违背的。这样做在考试合格率方面可能会有所提高,但肯定会在许多方面受到损失: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得不到提高,学生学到的知识会很不全面等等。肯定会严重影响信息技术正常教学秩序,阻碍信息技术教育的正常发展。

二、意见和建议

1.要尽快出台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评价标准。有了“标准”老师们就能更认真、更规范地对待信息技术教学,也能更合理地处理平时教学与等级考试的关系。不能让信息技术教学和其它学科一样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新课程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只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是不够的,是不能反映一个人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其次,没有考察思维过程和操作过程的评价是不全面的。学生等级考试这种评价优点是能大规模进行,试卷批阅方便,缺点是评等级相当死板。只针对一部分较死板的知识,学生能通过反复的练习、通过短时间的训练就能考得出来。因而如何形成一个合理、理想地评价体系,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这不但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更需要我们全体信息技术老师的积极参与。

2.制订考试标准,进一步完善考试系统。在保持整体难度一致的前提下,对难度、区分度等参数的控制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开发新题型、新的考试评价方式,不仅要对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更要对学习能力、探究精神、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以更有利于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健康发展。我不赞成把等级考试的成绩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认为它没有完全体现出信息技术的教学成果,也没有完全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实际信息技术能力。

3.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范围要更广泛一些。不能只考计算机的内容。要考“信息技术”,就要牵涉计算机应用以外的综合能力。

三、经验和教训

如何让信息技术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积极实施,又让我们的学生顺利通过等级考试,这是目前摆在我们信息技术老师面前的一大任务。我认为学校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秩序、教学内容不但不能因为等级考试而被打乱。而且要更加规范,更加注重平时的教学。只有通过教师平时系统、认真地教学,学生脚踏实地地学习,才能在考试中顺利过关。我校的做法就是这样:平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上课,根据考纲进行全面的复习、练习。经过前面多次考试,我校的合格率都是100%。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考试;工作;应用

招生考试工作业务数据量大,操作程序繁多,传统手工模式下劳动强度高、效率低、有误差、易出错。2012年3月30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教育管理信息化提出了要求:建设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和国家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教育质量、招生考试、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等状况的有效监管,提供教育考试评价服务。

招生考试工作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在各类招生考试的信息、考生报名、信息采集、考务编排、试题命制及、考试管理、智能评分、成绩统计、志愿填报、考生录取、学校报到、考生补录等各个中间环节实现了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下面,就信息技术在招生考试工作中具体几个环节作论述。

一、考试信息的网上

以往下达考试通知必须用书面传输,要通过层层签发然后印刷,逐层向下级单位转发,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有时还会使信息不能及时传达。随着考试工作中应用了信息技术,在网络上考试相关通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手段带来的不良影响,不仅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考试工作的效率,还使信息在网上及时,考生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登录网站查询考试时间、考试的要求、考试的具体规定等完整有效的内容。

二、考试网上报名及信息的采集

以往考试采取纸质表格报名,学生自己张贴照片、审查报名资格、到收费处交费等手工模式。在我区招聘教师时,一周的时间要有一万多人报名,每天报名点前从早上七点就排上报名的“长龙队伍”,每天报名两千余人,工作量非常大,报名者和考试工作人员都苦不堪言。通过建立网站进行网上报名后,学生在网上填写报名号、姓名、性别等信息,通过网上银行交费,只需要本人到报名点进行数码照片和指纹的采集。通过网上报名、网上打印准考证和成绩查询有效地避免人工干预的可能性,确保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当然从无纸化考试中受益最大的还是考生,排着“长龙”报名的队伍再也不见了。

三、组织考试中杜绝舞弊

考试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在组织考试中杜绝舞弊,准考证是学生进入考场的重要凭证。传统考试方式是学生自己上交照片用来制作准考证。在通过电脑采集数码照片后,加大了替考的难度,考生必须寻找长相相似的人替考,但还不能完全杜绝舞弊。监考人员难以做到单凭照片信息来准确辨认身份证信息与持有人的关系,造成替考现象屡见不鲜。基于计算机图形学的指纹身份识别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指纹身份识别主要分两部分:指纹采集和指纹验证。考生在报名时持本人身份证到报名点现场采集指纹信息,报名结束后考试中心将统一汇总指纹信息到考生信息数据库中。待考场分好后,考试中心将根据考场划分情况,把指纹信息录入到考场验证终端上。在考生入考场前,考试工作人员将对每个考生进行指纹信息验证,利用指纹身份识别技术鉴定考生身份,科学快捷、准确无误,彻底避免了替考这一舞弊行为的发生。

四、计算机网上阅卷实现快速高效准确

传统阅卷操作程序多,阅卷老师的工作量大,尤其对作文、论述等主观题的阅卷,判分误差较大。而且手工统分过程也比较繁杂,不能避免出差错。

计算机阅卷系统由扫描仪、存储服务器、管理服务器及阅卷计算机组成,教师在计算机上对数字化的考生答卷进行评阅。客观题阅卷时用高速扫描仪或专用阅卷机快速扫描答题卡,然后由计算机自动对比标准答案给分。

主观题的阅卷用高速扫描仪快速扫描答题卡,计算机将答案切割成一个个图片,以批号流水号为索引给每个考生建立一系列文件存入服务器,服务器随机地将每个考生的答题图片自动分发给评阅相应题目的阅卷教师面前的终端计算机,阅卷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将结果输入计算机。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改总结性评价无纸化纸笔考核

信息技术课程的考试将采用什么形式合适?信息技术教师、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面都倍受关注,我通过本组所承担的课题《高中信息技术学生理论知识的总结性评价研究》,从多方面调查、分析、探讨,在研究过程中总结了个人心得,从而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总结性评价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一、明确课题研究的必须性

1、新旧课程标准发生变化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等,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因此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重大作用。旧课程提法是: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强调是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教授内容是计算机组成和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虽然那时也开始提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但安排内容没有真正反映课程目标,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的目前地位与发展的迫切需求

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同,在大家的心目中信息技术教师只是个“技工”,兼任教学工作而已。信息技术教师的价值体现在何处?他们的专业该如何去发展?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对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与发展提供了机遇。高中生必须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才能有高考的资格,而学业水平测试中理论而较广,因此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让学生接受大量理论,而学生是否能掌握,这还得教师做好测试工作,因此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同时面临着如何进行有效地测试,能顺利通过考试。

二、明确问题研究的针对性

高中信息技术学生理论知识的总结性评价研究,追根到底是对考核方式的评价问题,因此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考核实施的方式上也就发生了争议。

历年学业水平测试都是采用无纸化考试,即计算机上安装考试软件系统,考生能够在考试完成后马上得到公正的成绩。但是这种系统无法调整试题的难度与内容,而只能测试试题库中规定的题目,组卷时因随机抽取试题而造成的难度、考查点、相关知识等分布不合理,不同学生面对的试卷难度相差较大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若我们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纸笔测验是目前课程开展大规模考试最好的方式之一,适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适于考察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其优点是:(1)易于组考,出卷方便。采用纸笔测试方式来进行信息技术考试,易于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测评,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内容,效率较高,适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2)题目灵活,工作量少。笔试出卷时,只需要考虑试题内容本身,灵活根据教学进度编写或选择试题,一般只需制定若干份考卷,题目量是有限的,出卷者工作量少;(3)阅卷灵活,评价人文。信息技术试题有时候带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会有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采用人工阅卷,能因“题”而异地阅卷,避免采用计算机考试时试题答案的唯一性。

三、总结课题实施过程的体会

2012年2月在学校教科督导室和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经过组内讨论正式开始研究工作,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方案分为四个阶段即:1)调查问卷2)试题命制3)试题分析4)总结报告。每个阶段都有相应地教师进行负责,分工明确,教研组成员环环依然是紧密合作,体现团队精神,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环境的美好与成长的喜悦。

1、第一阶段:调查问卷

信息技术课程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方式一直以来都遭到很多人的批评,认为根本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我们通过家长与学生共同问卷调查,发现了家长与学生的真实性评价。大家普遍认为,纸笔测试同样也能综合地考察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技能解决问题能力,能更客观地、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纸笔测试可以让我们的教师做好每个章节、每个小节知识点的梳理工作,进行分类归纳,并配合相应的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对于同一个模块中的题目可以精挑细选,可让学生不够多的做同一类型题,这样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也不利于能力的提高。

2、第二阶段:试题命制

在此过程中我们制作了考试说明、命题原则、命题大纲,并对此作了详细的解读中,另外命制笔试试卷3套(原创、试题类型可以是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填空、分析说明、改错));命制上机试卷3套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明确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依据、目的、测试范围和要求、测试方式和时间、必修与选修的命题大纲。让教师能寻找到考试试题命制的规律,即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了解、学习过程的体验与感悟的方向发展。因此,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设计逐步关注试题设计的过程化、情景化。

3、第三阶段:试题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主要是按模块设置,题型分布简单但难。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分为两大模块,即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每个学生必须学习必修模块――《信息技术理论基础》,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理论性较强;另外学生至少学习一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有: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各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选择,这给学生提供了可选择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考试时,必修选修一起考,其中必修模块占总分60%,选修模块占总分40%,理论分数比例为总分的60%,这无形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有较高的水准。

我们所命制的几套试题,经学生测试结果来看,效果较好,我们所贯穿的思想,让学生在已有技能基础上,提升了信息素养,即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等获取信息的方法;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四、反思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大量的依据说明,纸笔测试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好处。但利用纸笔测验无法让全部学生满意,由于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如何设计恰当的真实性评价任务,更好地利用纸笔测试综合考察学生的能力,能更客观地、真实地反映每位学生的能力水平。

第4篇

关键词:无纸化;计算机技术;高等教育

1无纸化考试简介

无纸化考试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出题、考试、评卷的一种新方式[1-3]。在当前信息技术时代,以网络计算机和云平台为技术支撑的无纸化系统试题库可以自由扩充,用户可以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进行网络在线的练习、测验、成绩统计等教学工作。无纸化考试在试卷命题上更具规范性,可以提高试卷与教学大纲的内容吻合度,让试卷具有难度和区分度,排除人为因素,试卷效度、偏态值更加科学,减少工作量。同时,无纸化考试系统为在线课堂,高校间优质资源互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将是校园网不可缺少的主要应用系统之一。

2无纸化考试存在的问题

高校缺少无纸化考试的相关规定和管理制度,也没有专业人士和相应的管理人员,造成无纸化考试的实施性较低,考试中监考教师难以应对突发的技术问题。题库建设与管理是动态的,对试题的内容、知识点、试题的难度系数等要不断进行更新[4]。对于工科主观题考试自动批改涉及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的因素,成为无纸化考试的技术难点。无纸化考试人数多、批次大,学校资金投入大,这为推广和实施无纸化考试带来了困难。

3无纸化考试问卷调查分析

通过对我校学生进行《无纸化考试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33份,回收120份,有效率为90%,调查对象为大一到大四各个专业的同学.为了科学、准确地分析调查数据,我们分别从被调查者的专业,年级等方面来对问卷调查选项进行分析。对于理工科学生,50%的人表示无纸化考试答题效果一般,20%的人认为效果会很差。分析原因,多数理工科目卷面试题以计算为主,上机答题用到公式编辑器,这对理工学生操作复杂。对于文科生,无纸化答题的赞成率达到90%,文科试卷考核形式多为选择、简答、论述题型,适合于上机作答,可节约纸张,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提高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不同年级学生对无纸化答题的态度总体上持赞成态度,支持程度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大,但也有近一半左右的学生持不确定或否定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无纸化答题的施行将面临挑战,说明无纸化考试的制度和管理还需进一步完善。

4结语

对上机操作性强的课程实现无纸化考试可增强了知识考核的全面性,计算机判卷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人为干扰因素,避免误差,考试成绩迅速准确,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纸化考试将会成为一种重要的考试方式。

作者:赵嵩颖 张帅 单位:林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向民.计算机适应考试及题库建设[J].教学与管理,2007,(3).

[2]朱小明等.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无纸化化考试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2).

[3]高思丹,袁春风.主观试题的计算机自动批改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2).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8-0249-02

Teaching of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Based on Grade Examination

CHENG Yue

(School of Zhongbei,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s: Currently, the computer teaching in colleges is a key training course of the basic skill for students.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s a compulsory subject for Grade-1 students of the non-computer specialty in colleges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even the whole nation. After analyzing the features for studying the computer knowledge by students in colleges, the following part is to summarize the deficiencies in teaching, and then propose five aspects to be improved for the future teaching of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computer grade examination.

key words: computer grade examination;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mprovement

1 引言

如今的高校大学生是80后甚至是90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计算机对于他们而言,早就褪去了神秘的外衣,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和娱乐工具。会使用计算机并且使用好计算机成为目前高等学府中人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各大高校将计算机教学作为学生基本技能的重要培养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目前江苏省乃至全国各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

为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促进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国家教委批准,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主办,举办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部分省市也在国家政策上进行适当调整,由省教育厅在普通高校试行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不论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还是相关省份的计算机等级考试,都针对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设立多个等级。高等学校一般要求文科专业背景学生必须通过一级考试,理科专业背景学生必须通过二级考试,且成为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一个评价指标。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属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此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参加一级等级考试。显然,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与等级考试息息相关,也与学生的学位问题相互挂钩。如何更好地在等级考试下推进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成为任课教师们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2 学生特点

要想教好学生,首先要分析学生,笔者有幸连续5年承担学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课程的教学,接触过的学生数以千计,在计算机知识学习方面各有特点,主要如下:

1) 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新生来自全国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生源地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很大,折射到学生身上,直接表现出的就是计算机应用的熟练程度。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家中早备电脑,一些简单的操作得心应手,而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更谈不上使用。已经有基础的学生,接触到新的知识显得兴趣很大,学习更加积极,而没有基础的学生本身就不够自信,摸起鼠标来甚至是心存胆怯,这部分同学学习起来障碍还比较大。

2) 对于等级考试认识不足。

新生刚入校,对于大学阶段的规划认识比较模糊,同样,对于等级考试,没有多大概念,认识不足。尽管初次上课,任课教师会给学生作初步介绍,但是学生反应并不强烈,一副对待久远之后事情的态度。这种认识不足一般到学期中期才能得到改善,学生们才逐渐有意识重视等级考试。

3) 接受能力强弱分化。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知识接受能力较强,部分学生知识接受能力较弱,这不仅仅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上存在这个现象,其他科目同样也有这样的问题。越是接受得快的学生越愿意学新的甚至是难的知识,这是良性循环;越是接受得慢的学生越怕上课提问上交操作题作业,这是恶性循环。

4) 学得快,忘得快。

一学期的教学活动结束后,大致要时隔三个月才开始参加全国或者省份的统一考试。在停止课堂教学到参加考试这段时间,知识遗忘现象严重。常常有当初学习比较灵活,在老师眼中不成为担心对象的学生,第一次考试却没有通过。后经了解发现,这部分学生其实学习不够扎实,靠的是小聪明,学得倒也是快,但是因为太掉以轻心,知识点迅速遗忘,导致影响全班的一次通过率。

3 教学不足

目前我院的教学效果尚可,学生一次通过率还比较乐观,但是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

1) 学生熟悉考试属于“慢热型”。

如果将一整个学期分为三阶段,则第一阶段学生对等级考试停留在没概念上;第二阶段,大致知道自己该准备点干什么;第三阶段完全熟悉考试环境与考试题型。虽然学生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后对于等级考试环境比较熟悉,但是在学习中前期并没有很好兼顾等级考试要求,如果能将这种“慢热”时间提前或是缩短,将更能激发学生的迎考热情。

2) 师资力量虽然配备良好,但是步调不够一致。

目前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熟练手,对考试大纲考点非常清晰明确,但是,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各自为阵,未将资源整合利用到最佳。突出反映在上课进度上、给学生布置作业上、习题复习上,如:课程进度时有出入较大现象,学生课后作业次数与数量相差很大,习题课复习课安排自由,未统一规划。

3) 考前辅导不够系统。

等级考试属于应试考试的一种,考前辅导强化很有必要。历年辅导的效果来看,参与辅导且努力准备的学生,能有一个质的飞跃。但是否举办考前辅导系列课程或是讲座,目前开展地比较随机,未列入规定教学日程。

4) 过于强调应试,抹煞部分学生自由发挥的特性。

教学中,应试强调得较多会使得一些基础好的学生难以自由思考,自由发挥。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位能够超额完成教授内容的学生,目前对这部分学生引导不够,仍是让他们按部就班,反复练习已经熟悉的操作,其实更应该在引导他们深入学习上多加指导。

4 改进方向

等级考试下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科学处理好等级考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在以通过等级考试为基准线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更高层次阶段的学习。今后的教学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 明确过级的目标。

这个目标的明确不应该只在学期的中后期,应该是学期前期。可以让学生提早接触考试系统,虽然知识点并没有讲太多,但是可让学生只看题型,只熟悉考试系统环境,第一时间知道自己最终将以什么形式参加考试。这样一来,学生能尽早地明确学习方向,心中不再彷徨。

2) 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确实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面对全体同学,应零起点教学,特别是课程初期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的知识点甚至是基本常识,帮助那些尚未接触过电脑的学生树立信心。对于层次较好的学生可以鼓励提前通过考试,让他们借助自己高中阶段的基础初试牛刀,提前参加一试,当然这中间任课教师应该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多鼓励培养多方面计算机应用的兴趣,在班级起到带动学习气氛的作用。

3) 教研组内教学步调相互适应。

教研组内多开展教研活动,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学大纲、教学周历、讲解课件等。我院教研组正在酝酿组稿自己编写一套等级考试习题集,这些习题是各位老师经多年教学搜集和积累的,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各尽所能,是一种真正的资源共享和整合。

4) 考前辅导正规化、系统化。

我们拥有一批开展等级考试考前辅导的优秀教师队伍,不论是一级、二级甚至更高等级,都有相应指导教师。考前辅导班的开办应该向着固定化、正规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不应该再是到考前紧急开办,而应该是有条理的固定化进行,使得学生和老师都能够提前做好准备,提前安排好各项学习计划和教学计划。

5) 构建网络教室,课堂与网络相结合。

如有可能,开展网上课堂,将难点章节制作成为视频文件,供学生反复学习。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点学生只看书本并不能深刻理解,需要教师深入讲解,但是时间一长学生又将遗忘,而网上课堂可供学生多次学习,反复听讲。比如指令执行过程、虚存技术、局域网广域网工作的基本原理、数据库的关系操作等知识,都可以制作成相关的视频学习文件。

5 结束语

总之,等级考试是检验学生知识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是教授知识的一个方面,如何既能保证通过检验又能保证学到知识,需要科学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我们的教学也正是在这样的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中有更好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敏昆, 李莉.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教学的导向[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26(6):71-74.

第6篇

一、不要再争论考不考的问题

翻开这几年的信息技术中考《考试说明》可以发现里面都有类似这样的说明:“希望各地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软硬件建设,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保证学生上机练习的时间,切实提高教学效益。”市教育局的目的很明显,是以考促配、以考促学。

从教学实际来看,硬件设施的完善不仅便于信息技术中考的顺利实施,而且有利于日常教学的有效开展,使教师获得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元化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列入中考学科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起到了“以考促学”的积极作用

考试是一根指挥棒,因为中考导向的作用,学校、家庭、学生都非常重视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转变,学习热情得到提高。这样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效益有明显提升,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学生初步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供了保障,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起到很好的作用,为高中阶段的后续学习作了坚实的铺垫,可谓一举多得。

2.起到了“以考促教”的积极作用

信息技术纳入中考范围后,课时得到保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及时提高专业素养,精心备课,编制教案,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此外,面对学校的考核压力,教师还必须在规范的教学设计之外,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积极开掘自己的教学智慧,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3.促进了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的构建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平台的营造显得尤为重要,而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的构建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因为信息技术中考的要求,没有微机房的学校和电脑配置满足不了考试要求的学校拿出经费来进行相应的投入,机房数量不够的增加机房数量,电脑台数不够的增加电脑,配置不够的重新配置,从而使各校的硬件设施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课程设置上,原来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也按照要求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这对构建信息技术学习环境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

4.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地位

相对于信息技术纳入中考以前,信息技术老师的地位或多或少地有了提升,信息技术不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以前信息技术老师之间都戏称自己为“打杂”的,学校的很多杂事基本都交给信息技术老师去完成。信息技术纳入中考以后,不少科任教师得以从繁杂的教辅工作中脱离出来,专心从事教学工作。教研活动也正常开展起来。领导也相对重视了很多,这对营造健康、良性的信息技术教研氛围无疑大有益处。

基于以上思考,对于信息技术学科不应该讨论“考不考”的问题而应该讨论的是“怎么考”。

二、信息技术课中考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信息技术考试纳入中考的时间不长,因为学科的特殊性,考试模式上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考试的组织安排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信息技术考试在本校的机房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进行;本校的考生在本校的机房考试,由本校的计算机教师当操作员;市、县的巡视员只在少数学校定点,不定点的学校就有了较大的自由空间,这或多或少地为现象提供了可能,导致不能公平公正地体现学生的真实成绩。

2.考查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充实

初中阶段所学的内容包括走进信息世界、管理计算机、Word、Excel、多媒体技术、图片处理、音视频获取与编辑、动画制作、制作多媒体作品、走进网络世界、设计网站等内容,而由于考试软件的局限性,有些需要考察操作技能的题目只能用选择题的形式呈现,甚至有的内容虽然教材中有,但没有被纳入中考考纲范围。这就使得信息技术中考不能完全考查初中阶段所学内容,导致考查的内容不全面。

3.学生和学校的重视程度不高

信息技术目前以10分计入中考总分,相比较其他科目来说,分值比例较低。再加上考试形式与其他科目不同,使部分学校领导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可以通过突击等手段得到满分,这也使得信息技术并未真正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

三、学科教学、中考复习的思考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及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明确考试内容,把握知识和能力要求,使复习做到有的放矢。

2.树立新的教材观。依据课程标准,紧扣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依据现行教材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

3.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单纯依靠“死记硬背”“照葫芦画瓢”学知识的教学模式,加强思维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和切身经历出发,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注意语言的规范、严谨,课上用规范性语言教学,引导学生用规范性信息技术术语描述操作内容。要让学生多操作,并给予及时评价。

以上是我就信息技术中考的一些思考,我常想,其实,考试不只在考学生,也是在考老师,考老师的教学水平、工作能力、基本素质等诸多方面,如果在命题、制卷、监考、阅卷、评比等环节的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考试结果,都将使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大打折扣,那么考试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甚至很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第7篇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豫教基【2008】138)号精神,我省研究制定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从2008年秋季入学的学生开始实施。在该方案中信息技术作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科目之一。2009年冬,河南省2008级学生第一次参加基于新课程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

至今,我省信息技术的学业水平考试已经实施了三年。多数老师经历了从最初考试内容的不了解到现在的熟悉,从开始的考试实施时的谨慎小心到如今的轻松放心。总之,考试实施得越来越顺利,老师们熟悉了考试流程和规则,摸透了考试的知识点,在教学中能根据考试内容加以侧重,再加上考前的强化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并且有很多学校考试的优秀、良好率也是相当的高。老师们长出一口气:我的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们都考过关了……这种情况不是在个别学校个别老师的念头中,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这样认为。教学应该是“学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考什么。”但是,谁也无法否定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仍然是“考什么,教什么。” 但是,如果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也一味地追求过关率,而不顾学生的学习规律,也不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会使这门新兴的学科失去开设的意义。

笔者在市内一所高中担任信息技术教师多年,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变化深有体会,同时,也在暑假期间调查了我市部分市区及县区高中的教学现状,分析了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二、现状

1.课时严重不足

据笔者了解,大部分学校在高一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每周一节,在学业水平考试后,就不再安排信息技术课程了,但有些学校只在高一下学期和高二上学期开课,也就是说只开一年的课,甚至于有些学校平时根本就不开课,只在考前给学生强化训练两三个月,学生就直接“上阵”了。由于教学课时设置严重不足,使得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只能依据考试大纲内容进行取舍,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一概不教。

2.机房设备陈旧

在第一次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前,市教育部门对申请作为考点的学校机房进行检查、验收,趁着这股“东风”,多数学校更新了机房设备,呈现出一派新面貌。但这主要是市区学校,在一些县高,电脑依然老旧,加之老师管理维护不到位,这些电脑往往只是作为摆设,平时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使用,学生大部分上课都是以理论为主,只在考前才会用一用,练练手,应付过考试即可。

3.教师、学生不重视

信息技术老师往往在学校身兼数职,除了教学,他们还承担着学校的电教、校园网、网站、学籍管理等工作。然而部分老师把这些作为了自己的主要工作,而教学则成了“副职”,不要说去研究教学教法,贯穿新课改理念了,正常上课就很难保证,甚至为了帮助他人打字、排版、做课件可以将信息课停上,或简单地将学生放入机房,毫无目的地练习。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期末成绩单上没有《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一席之地。有的教师虽然自定标准给了学生一个成绩,但与高考无关,与学生成绩的名次无关,并且一些学生潜意识里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就是玩儿。所以学生不重视,也不在乎老师讲了什么,自己学了多少,只要考试能及格就行。

4.考试组织管理不严格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加之学科本身不受重视,导致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管理要比其它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松散的多,更不要说和高考相比了。考试纪律差,考试成绩中有水分,影响到一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的思考及对策如下。

三、对策

1.观念转变至关重要

虽说导致出现这种“考什么,教什么”现状的客观原因很多,有些是教师个人所无法改变的,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信息技术老师自身观念的转变。我刚上班时也因学科本身在学校不受重视而情绪低落,工作态度不积极,在一次学科会议中和其它学校老师抱怨这个问题,但那个老师的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当时她告诉我:“无论别人怎么看,重视不重视,你都不要在乎,只有自己重视了才是最主要的”,并举例说了她的作法。自那以后,我也不再纠结于“是否受重视”这个问题,努力把自己的课上好,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不耽误学生的课,若确实有事,一定会补课,并且每节课都布置作业,把它作为学生的考核的一部分,对没有完成的学生决不姑息;严格考试纪律,杜绝作弊现象……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学生对这门学科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喜爱,学校也不再轻视,从不无故占用或者停上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老师也和其它学科教师一样作为专职教师,不参与学校的电教、校园网等管理工作。

所以,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一味地抱怨没有用,只有你自己先重视了,别人才可能重视。在此,我想说:我们无法改变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态度。

2.处理好教学与考试的关系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上既不能窄化教学内容考什么学什么,又不能脱离学业水平测试。针对以上问题,可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内容重组,从而有效地缓解目前许多学校因课时不足而只能仅仅满足于考试,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导致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感到十分无趣无味的难题。

此外,在信息技术教学上要多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教师应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前提下注意总结和归纳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和一般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两课”有机整合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标准》中综合实验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然后主动地去查阅资料,获取相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最后用板报、网页、多媒体报告等形式展示成果。可见,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将《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合并,有机整合,统一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取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解决《信息技术》课程课时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会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大量活生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们能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评价形式多样化

不能仅仅将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作为主要评价的结果,并由此判定学生的优劣,还应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可将平时教学中学生的考勤、课堂作业等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合理的考试评价将是改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重要的举措。

5.积极争取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投入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改革

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推进,为我们抓好时机深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航标,不断改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提高自身资质水平,优化考试手段及课程评价,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了信息技术应该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信息技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人人获得采集、加工、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人人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人人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笔者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课程内容的综述

课程内容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的教学现状及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学习,主要强调了要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鉴别能力、信息传输能力、信息应用意识等。这就要求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应当是实用的、有意义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各种信息技术学习。

但是,纵观我国中学信息技术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很多学校也只是“徒有虚名”――没有切实发挥出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殊作用。目前,许多地区还未将信息技术作为高考考试内容,这就导致了很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忽视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投入和改进。很多学校选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术语连篇,内容古板而不实用,严重与学生及应用实际相脱节,这与新课标所指出的以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严重相背离的。笔者认为,既然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及教授方面就应做到以实用为主,对于教材可以体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原则,选取其中适宜中学生,有益于提高他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内容来教授,切实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策略。如在高中阶段,可以增加一些基础程序设计的知识,如QBASIC程序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应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数据库管理系统,使学生能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各种操作命令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课题。总之,课程内容的设置要考虑到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要侧重于学生的实际运用,以利于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的发展。

二、关于教学方法及教师自身素质

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根本目的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授课中要实施“精讲多练”的原则,对知识作必要的估计与处理,有区别、有层次地进行讲解,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而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操作练习。对于信息技术这样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加强学生的练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在学生实践操作时,教师要做好巡回辅导,有针对性地抓好学生的练习实效。另外,学生的素质水平高低不一,智力水平也各有千秋,要实现新课改要求的“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要求各级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辅导与帮助,这里可以借鉴“分层教学”模式,以使不同程度和水平的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

此外,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资质水平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大问题。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传统教学课程的深厚基础,对教师的培育也并不完善,这就导致了信息技术教师在整体上水平比较落后。广大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或者难以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或者自身进修不足,导致自身知识的进化难以赶上课程改革的要求及学生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精于学习,勤于钻研,促使自有知识的不断革新与深化,避免自己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其二,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积极寻求信息技术与其他文化课程的契合点,使学生能将信息技术课程中习得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上,实现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其三,学校有关部门要做好辅助工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学校还要定期开展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以促进教师的不断进步。

三、关于改革考试与评估制度

完善考试及评估制度是素质教育的一大亮点,因为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有完善的教学考试与评估制度与其相配合。针对信息技术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考试中可以改变过去“分数是硬道理”的方式,将考试内容及评价方式多元化,以期使评价能指导学生的进步。如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将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成果记录在案,也可将学生在平时的表现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态度、价值观等反应在内,以备在评价过程中能综合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考试方面,可以改变过去那种枯燥单一的模式,实施任务驱动型活动策略,为学生布置一些设计特定作品的任务,一些项目型作业或者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才不会被枯燥的理论所阻挠,进而兴致高昂地投入到任务的设计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质水平。

第9篇

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观念和现状

在新课改下,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下面主要从教学观念、课时安排、师资队伍、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观念滞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及家长,没有一个人“瞧得起”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被认为不在高考科目范围之内,就可以随便上,只求形式,不求质量。许多学校缺乏统一管理,也没有专人进行负责,导致机房配套的软硬件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学生不愿意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信息技术,教师也不愿意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备这门课程。他们关心的是高考范围之内的科目有没有学会,而不关心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否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虽然我国已经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迫于高考的压力,人们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仍没有改变,这样就偏离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安排 学校安排给信息技术课程的时间很少,课时数量严重不足,与国家规定的课时数相差甚远。许多高中都是每周只留给信息技术课1个课时,而且一般都是理论课与上机课交替进行,学生学到的知识长时间得不到实践,以至于上机课时忘记该如何操作上节课所讲内容。信息技术教师很难制订可行的教学计划,在面对教材上众多的教学内容时无法进行合理取舍。而且多数高中一般只开设一年的信息技术课,等到学业水平考试之前,才临时加几节课来学习一些必要的考试知识,一旦学业水平考试完毕,信息技术课程就不再开设,把所有的时间都让位于高考科目。

信息技术课程的师资队伍 许多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因为信息技术不参加高考,学校不给予足够的重视,一般整个学校就有那么几个信息技术教师,而且每个信息技术教师教好几个班,有的甚至一个年级就一个信息技术教师。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除了教学,还管理学生学籍的录入、成绩的录入,各种打印复印的工作以及电脑、网络设备的维护等。这就造成信息技术教师把许多精力都放在了这些杂事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精心设计。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也很模糊,很少受到学校领导、其他学科教师及其家长的重视。

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健全。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高考科目,因此,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同于其他高考科目。不管是月考,还是期中、期末考试,信息技术课程都不会加入考试的行列之中,更没有成绩可言。尽管有些学校会给学生一个分数,但是该分数也不会计入总成绩,更不会影响以后的高考,这无疑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信息技术课的唯一考核方式就是高二下学期的学业水平考试,该考试只要能通过就能参加高考,而且对高考成绩没有任何影响,这也对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角色定位

每个高中学生都想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选择一个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但是,高校招生的制度没有改变,仍以高考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一所高中的教学质量如何,仍是以高考成绩来衡量的,学校想提高知名度,学生想进入好大学,这就导致了信息技术课程现在所面临的窘境。如今,许多学校花费巨资建立的微机室成了摆设,即使去微机室上课,学生也不会认真学习,而是把它当做放松自己、娱乐的好地方。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一席之地,直接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在全校地位都比较低下。要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给信息技术课程一席之地。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列为必修课,加强重视程度。让信息技术课程得到属于自己的地位,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有意义,达到开设的目的。

3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地位的措施

转变观念,合理定位 要想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首先要转变原有的旧观念、旧思想,充分认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理解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对信息技术课加以重视。学校要加强统一管理,配备足够的软硬件设备,适当增加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课时。教师要减少花费在杂事上的时间,把时间投入教学当中,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也要对信息技术课程加以重新认识,认识信息技术对提高个人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即使面对高考,也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这样,信息技术课程得到应有的重视,地位才能得到提高。

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考核制度 学校应制定有效的考核标准,并完善考核制度。把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学校正式的考试科目,实行等级制,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等级不合格的学生不得参加高考。在期中期末考试中,信息技术课程也要和其他科目一样进行考试,并把取得的分数计入总成绩。这样,以考促学,学生就会给予该门课程一定的重视。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电脑制作方面的比赛,给学生提供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并对学生的作品及时反馈、评价,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在教师的激励下,带着自信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信息技术。

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一直是现在教育界所提倡的。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其他学科当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相应的学科内容,而且也在无形当中学到了信息技术知识。例如,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图片、文字、声音并茂的课件,能够更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因此,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能够更加促进学生的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进行自我建构,形成知识系统,从而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4 结语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时代的武器,对每个高中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有高考的压力,但是信息技术也是必须要学习的,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了信息素养,才能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更好地发展。笔者相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会继续开设下去,而且开设情况会越来越好,收获应有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杨炜.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电教,2002(4):19-20.

[3]陈佳.高中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9):46.

第10篇

一、目前信息技术课遇到的问题

1、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之一:课型与教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初步掌握信息技术。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如何实施个别化教学、如何检查作业和练习、如何考试等是困扰每个信息技术课教师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进度、理解水平均不同,因此在上机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不得不花很大力气逐个解决。

2、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之二:考试形式

信息技术学科如何考试一直是制约和困扰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实践性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特性,因此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在于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考试应该在计算机上进行,而上机考试不但受硬件条件的制约,而且即使受硬件制约也只能以单个学生为单位进行考试,实施起来难度大、效率低、费时费力。常规试卷对于考核知识技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操作能力的考核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并且往往会陷入应试教育的黑洞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出现的一些所谓的"无纸化信息技术课考试系统"虽然提高了考试效率,但是考试和评分都会受到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乡镇中小学,仍无法解决真正的信息技术课考试问题。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1、如何解决信息技术课教学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必须在深刻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课的课型与教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和技术上加以突破和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有其特殊性,是共性要求与个性要求的统一。信息技术教学的"个性要求"主要有:技术性,-强调信息技术与工具的运用,强调教学手段和内容的高科技含量。素质性,强调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整合性,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度,强调数字化学习方式的优化。发展性,强调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必须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而不断调整,强调所有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都必须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目前流行的几种课型与教法

1)"任务驱动式"课型与教法

该课型与教法的核心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实质就是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然后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既要运用接受性学习,也要加强理解性学习。努力使学习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共同发挥作用。但这种课型与教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在任务设计时,教师会根据自身认为的主要目的去设计主题,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判断可能会出现失误,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任务失去兴趣,也就无从谈及主动学习的问题了。

其次,在教学中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习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往往要求设计的任务主题具有时代性、广泛性及易操作性,所以往往会把主题设计得较大,这样在实际上课时就会出现另一个难题--时间问题,课堂时间仍是一个困扰教师教学的一个大问题。

再次,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可能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效,而对那些动手能力差,又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学生来说就只能是一种打击。也许有的人会说,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但是那样课堂评价又成了问题,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评价标准就会越来越难定,那么考试也必然会有一定的限制。

2)"教材+光盘" 课型与教法

第11篇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正确认识会考的重要性

每到会考复习时,经常听到其他同事说:“你们信息技术很简单,都可以轻松通过。”其实他们这样说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信息技术会考只有选择题和操作题;二是学生比较喜欢信息技术课。但是学生这种喜欢只是停留在上网、玩游戏等娱乐上,并不是真的喜欢信息技术这门课。

信息技术这门课教学内容多,特别是涉及的软件多,学习时间短,再加上学生对这门课不重视,导致学生对知识的遗忘性很高,所以在会考前安排系统的复习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尤为重要。

二、研究《会考考试大纲》,明确考试要求,注意考试变化

《会考考试大纲》是会考命题的直接依据,颁发《会考考试大纲》不仅有利于克服考试工作中的盲目性,实现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而且有利于考生复习备考,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不仅要把《会考考试大纲》的有关内容融入复习教学之中,而且要指导学生利用《会考考试大纲》对复习的内容、考试的试题、手头的材料进行鉴别。对那些明显有悖于《会考考试大纲》的要求,要大胆舍弃,绝不能在这些方面患得患失,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三、研究会考试题,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

在复习阶段,我们在到处搜集信息的时候,其实最大的信息就在会考试题里,因此我们应加强对会考试题的研究,抓试题中稳定的部分,突出复习重点,以提高复习效率。

1.借助会考试题,构建复习的基本框架。先把每一年的会考试题按个各个章节分开,然后以每个章节为单位进行试题分析,得出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再把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的串联起来,最后把各个章节整合成一个整体,这样一个复习的基本框架就形成了。框架有了,复习便可有的放矢。

2.借助会考试题,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其实每一章的知识点就是那几个,再加上每年会考有两次,这对命题者来说有点难度,既要抓住知识点,又要避免重复,因此大部分试题是以知识点为主轴适当拓展而来的,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由易到难,这就要求老师在复习中以知识点为中心,不断进行拓展,平时多对此类试题进行细致的鉴别和甄选工作,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更高的训练价值的复习试题,适时增加上机实践次数以巩固理论知识。

3.借助会考试题,适当查漏补缺。首先要指导学生对照试题跟《会考考试大纲》逐项检查自己哪部分知识还有欠缺,哪些能力还有不足;二是指导学生分析自己做过的试卷,找出强项弱项,指导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并立即加以弥补,弥补的方法是做单项强化训练;三是老师要把每一年会考试题进行比较,发现学生失分严重的部分加以训练。记忆尤为深刻的是涉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试题,这部分内容算是最基本的,又不会超纲,但是考试中失分率较高,虽然初中里面有讲过,但是在复习的时候要把相关知识加以补充并做重点强调。

四、考前的工作要认真完成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让学生把以往做过的错题拿出来分析,不仅要弄清楚是如何错的,还要弄清解题的思路;二是临考前要熟悉会考试题,找些卷子来练练,严格按会考要求来完成,以便适应会考的考试气氛。

五、平稳心态是做好上机考试的操作题的关键

上机考试由选择题和操作题组成,选择题侧重理论,操作题侧重实践,也就是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一进入计算机房难免会产生紧张的情绪,因此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沉着应试。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从这两方面做起:一是学生自己心态要摆好,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同时要克服骄傲心理,防止“阴沟翻船”;二是平时上机操作一定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也就是按规定动作完成,只要平时测试都能够很好地完成的,那么到考场里就不会顾此失彼,自然就胸有成竹。

以上是我对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一些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广大信息技术老师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这个潮流,同时会考复习每年都在进行,我们要不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再创新。

第12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教学导向;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037-02

江苏省从2008年开始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纳入学业水平测试,学生只有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之后,才有资格填报高考志愿,此措施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测试题目也在不断更新。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对学业水平测试的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知识与考点内容,着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更加从容地面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

一、现阶段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学校在应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时,只在复习考试阶段强化信息技术训练,增强训练力度。即使是毫无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经过两个月左右的强化训练,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获取高考志愿填报的通行证。在强化训练过程中,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能力,只要求学生机械地反复记忆各种理论知识和考点,重复练习各种操做题的步骤,并没有梳理知识体系。面对此种情况,信息技术教学只会让学生、家长或学校认为,此课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自身能力提升毫无用处,只需要花费一点时间和精力便可以解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思维和操作技能的提升。

二、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对教学的导向思考

1.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时,可以适当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学习方式。学生只有具有学习欲望,才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点,采用赏识教育,对于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此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自信心,感受主动学习的乐趣。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各种学习模式,比如说与教师共同探讨知识点,在教师的帮助进行深层地次思考,以此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学生还可以借助网络中丰富的学习资源展开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以此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2. 结合创客教育模式

创客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一种教育行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创客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生能够一边学习一边玩耍,在快乐的情绪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沉浸到信息技术学习中,不再将学习当做一种负担和任务。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任务,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探索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其次,开展素养式培育。课程属于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可以构建一种长效机制,使学生兴趣与课程教学做到合理结合,此种教育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综合能力;最后是平台式教育。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自由上机操作,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以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创造能力和知识实践运用能力,最终确保信息技术素质得到充分提升。总的来说,创客教育就是一种实践教学活动,教师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学生上机操作,可以设置项目内容,引导学生共同协作来完成一个具体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强化自身技能,感受信息技术学科的乐趣所在。

3.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师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积极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首先,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其次,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学习、任务驱动学习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记住知识,但是过一段时间很容易忘记,教师有必要加强巩固训练,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之前应增加上机练习次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理论课主要是讲解教材知识和以往考试内容,使学生更加熟悉考试知识点;而上机操作课则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上机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面对班级中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法或个别化辅导方式。面对学习能力较好、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应鼓励他们自由操作练习,实现考试复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面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需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每个操作步骤和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如果学生操作能力不高,教师需要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一对一地指导学生,保证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M足考试要求。

总而言之,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对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多元化、长期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既要创新教学模式,又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不能固守某一种教学模式,也不能唯教材论,要结合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最新导向,在多元模式下积极探索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丁向荣.刍议江苏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与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中小学电教月刊,2015,(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