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6 21:03: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威尼斯的小艇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威尼斯的小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领略威尼斯水城的奇异风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二是学习领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阅读这篇课文,我们要抓住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民族风情特点。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掌握10个生字,能理解读写“威尼斯”“操纵自如…‘祷告”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4-6自然段,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和它与这座水上城市的关系。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和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怎样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本文预设第二课时)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看片激趣
(1)师:今天老师来给同学们上节语文课,带领你们去国外游游,领略一下异国风情,好不好?
(2)师:请同学们认真观赏一段视频。
(3)师问:课文写的哪座城市,有哪些景物?
(4)师总结这就是意大利的著名水上城市――威尼斯,威尼斯的小艇也同样闻名世界。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这么美丽的水城,这么优美的小艇,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
(2、师:同学们读完后想想:课文紧扣小艇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师生讨论交流,归纳整理全文主要内容:
地位,特点,坐船感受,船夫技术,作用
3.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1)学习第1自然段
①师:威尼斯的小艇地位怎么样,课文是怎样介绍的?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出来吗?抽生读一读,集体评一评。
②指导朗读那我们应该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赞美、突出重点词语)大家齐读感受。
(2)学习第2自然段
①师:威尼斯小艇这么出名,那它究竟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一睹它的真面目。观察小艇图片,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
②师:威尼斯小艇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重点词语。
师生交流小结:
样子:“长”“窄”“深”,像――独木舟,比喻小艇又窄又深;“翘”,像――新月,比喻小艇两头翘起的样子。
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比喻小艇行动起来轻快灵活。③师:作者对小艇的介绍怎么样?好在哪里?抽生说说。(抓住特点,巧用比喻)让我们来模仿练习练习。
例:平静的湖面像――,公园里一排排整齐的塔柏像――,街道两边的梧桐树仿佛――。
④师:根据课件显示,学生再品读,体会小艇的特点。
(3)学习第3-4自然段
①师:这么优美灵活的小艇,坐上去游览会有什么感受呢?请男生读一读,女生在文中找出坐船的感受。
②师:坐上软软的小艇游览,船夫是怎样驾驶小艇的?(看图)
③师:女生齐读,想想这段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④师:作者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共有几句话?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写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边读边勾画出来。
师生交流小结:
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多,能够操纵自如。
不管怎么拥挤,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进去。
遇到极窄的地方,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还能做急转弯。
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退。
⑤指导学生通过接力读、比赛读,把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充分表现出来。
(4)自学第5~6自然段
①自学第5―6自然段。学生自由阅读,思考自学提示:
作者是抓住了哪些人物来写的?说明了什么?(商人、年轻妇女、小孩、老人;说明了男女老少都离不开小艇。)
作者抓住哪两个不同的时间?说明了什么?(白天人们乘着小艇去办事,晚上人们乘着小艇去娱乐、游玩;说明威尼斯这座城市白天、夜晚都离不开小艇。)
②学生前后四人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③汇报成果,教师小结。
师:是啊!白天,威尼斯充满生机活力;晚上,寂静围绕着威尼斯入睡。这些情景都与什么对象有关?看看课文开头,想想再次说明了什么?(威尼斯小艇的地位非常重要,照应开头,我们今后在写作中就要运用这种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④师:多美的威尼斯!多美的夜晚!我们应该怎样来赏读?(白天读出勃勃生机,夜晚充满诗情画意,渐渐低沉。)分男、女比赛赏读。
六、总结回顾,谈出感受
师:课文讲完了,根据板书,请同学们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作者是怎样把威尼斯的小艇写具体的?
师生小结: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特点写;
巧用比喻,形象描绘。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生动。
七、反复诵读,领悟积累
多媒体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能更好地唤醒学生的各种内在的情感,从而让语文课堂插上神奇的翅膀。
一、利用课件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动画、图像、声音或图片整合而成,它可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声像同步、五彩斑斓、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例如我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学生若无法感受地震袭来时人们惊慌失措逃难的情境,也无法想象地震过后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和财产的损失。所以在上这一课导入新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当年台湾发生了近百年来规模最大的7.3级强烈地震的图片、死伤数据和资料,再配上伤感的音乐展示在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惊恐万分,感动万分。通过多媒体图片的播放和伤感音乐的渲染,孩子们个个都进入到这一地震的情境中,不但方便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还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二、运用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小变大,由慢变快,由静变动。学生通过观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获得入情入境的感受。图、声、文的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因为科普之类的文章比较枯燥无味。于是在课堂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简要介绍了蝙蝠和雷达。于是顺势抛出问题: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学生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对于接下来的探究充满了阅读的期待。在课堂中,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借助动画演示三次试验过程让学生说说二者关系,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特别是在播放三次试验的动画过程中,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了哪一个镜头。
三、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能力
1. 训练听话能力。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其中最有利的就是训练了学生的听话能力。这里所说的“听话能力”,简称“听力”。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威尼斯”因为学生从未去过,很难想象。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跟随作者来到威尼斯。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动听的讲解,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威尼斯那美丽的景色所陶醉,时而为小艇的繁多而惊叹,时而为威尼斯的风俗而震撼。然后,老师趁机问学生,“看了威尼斯的风情图片,听了播音员的讲解,你们对威尼斯有什么印象呢?”学生们畅所欲言,感受良多。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遥远而美丽的威尼斯,不但让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训练了学生的听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2. 培养说话能力。说话能力不单是说话的技能、技巧,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口头表达能力和其他智力因素的综合反映。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简单、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例子太多了,数不胜数,我之前所列举的所有例子都能体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比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播放地震图片、死伤数据和配上伤感音乐导入新课时,师顺势问学生“看了台湾地震的图片和资料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吗?”学生感人的回答就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比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动听的讲解导入新课后,师问“看了威尼斯的风情图片,听了播音员的讲解,你们对威尼斯有什么印象呢?”学生畅所欲言的回答又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3. 增强阅读能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提高了课堂的容量,加快了教学的节奏,拓展大量的课外知识阅读,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阅读课文后,知道了很多英法八国联军的毁灭圆明园的罪行,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只是停留在课本的知识。这时若老师再用多媒体拓展一些课外学生不知道的罪行知识让学生阅读,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生本对话,激发灵感
语文阅读课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学生要读书。正如张田若教授所言“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小学阶段要强调朗读和诵读,通过读出声音来与文本对话,如果能做到感情朗读,那是与文本有较高层次的对话了。如何去跟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使学生阅读的过程不仅是改造原文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过程――这也是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给予引领与培养的。教师应给足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让其认真读课文。首先,认真阅读,使学生能正确地解读文本,包括正确地理解文中的新词难句,破译句子的含义,真实地再现文本世界,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避免“误读”。通过认真阅读,唤醒学生自身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当不同的学生在深入阅读,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反复思考时,就会对文本产生多元的解读,不仅重建了文本意义,还重建了原认知结构。这样一个“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悟、体验、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个体潜心会文的过程。而这也正是阅读教学对话成功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我创设了以下的对话情景:
师:(给大家观看了威尼斯城的风光课件后)同学们想对它有更深的了解吗?
生:想。
师:好,那就打开课文,自读。边读边想,你对威尼斯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惑用笔做上符号。
学生在读中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了解文本带给他的对于威尼斯的新印象,在做读书符号的时候感悟、体验、解读文本,得出了对文本的初步认知。所以当老师再提问时,学生有了很多创新鲜活的话题。
师:能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吗?
生:我发现了威尼斯的小艇样子很美,行动灵活。我是从课文第二自然段发现的。
师:你看见的小艇像什么?
生:它在我脑海中像一只香蕉、像一弯新月、像一把镰刀……
学生全身心地体验、品味,获得独特的阅读见解,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之处,领悟作者谴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由对原文的认知升华变成对原文的改造,阅读的过程中与文本的碰撞产生了火花。
二、生生对话,思想交融
阅读教学为学生对话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因此必须让对话走到学生中间,即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生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在碰撞,在交融,一起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在执教《扁鹊治病》总结全文的时候我问学生:“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各抒己见,其中一个学生发言说他跟大家的想法不一样,他认为扁鹊不应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桓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桓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这位学生的看法很有见地,也唤起我要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请你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学生有的说:“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桓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己的生命。”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蔡桓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经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蔡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就这样你来我往,学生纷纷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不但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体现学生的人生价值。
高尔基说过:儿童是在游戏中认识周围世界的。边玩、边唱、边跳最能调动儿童兴奋、热烈的情绪,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在备课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让学生有兴趣的学习,能够在40分钟有限的时间内学到知识,掌握一些有用的学习方法,有获得知识后的愉悦体验。这就要在教学中运用愉快教学的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有意识地注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一、多媒体教学课前能引导学生乐学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才能获得认知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就要注意创设愉悦情境,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例如上《威尼斯的小艇》时,遥远的威尼斯对我们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也不可能带他们去实地观察,而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毕竟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在教学导入时,我注重创设情境,课前先播放有关威尼斯这个美丽水上城市风光的课件,让学生去“游览”:威尼斯美丽的风景,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小艇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感情上有了激发。那么,课文又是怎样用语言来描述的呢?这就唤起学生想“游览”课文的欲望,产生了阅读的需求。这样,“要我学”就转化为“我要学”,直观手段激发的兴趣就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多媒体课件在字词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有利于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将有利于克服传统识字教学的不足,对于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提供了帮助,例如,学生在学习“鼠”字时,一方面多媒体课件提供标准发音“shǔ”及整个拼读过程:sh--ǔ;箭头再标示出笔画笔顺,一旁又有一只可爱的小老鼠的动画,一下就吸引了小学生的注意力。 再如,教学“休”字,教师出示画面:一个农夫坐在一棵树底下,就让学生联想到,农夫累了,靠着树休息了,从而识记了“休”字。简单而又形象的画面,比老师枯燥无味的教要直观得多,生更乐于接受,效果更好。
三、多媒体课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影合一的特点,能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科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如《飞夺泸定桥》讲述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清楚途中夺取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的战斗过程,学习团结一心、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我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五处激趣情节:一、《飞越大渡河》歌曲导入;二、观看泸定桥被抽掉木板后的图片;三、观看一段战士英勇悲壮的夺桥视频;四、英雄图片欣赏,升华情感;五、出示英雄纪念碑,缅怀烈士。使学生通过听、看、议、说,来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更加体会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热爱战士,向战士学习的思想感情。这些多媒体教学的设计,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再现历史场面,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燕子》一课,课文中写春天的颜色,用了“光彩夺目”这个词语,我让学生想想写颜色多,还可以用哪些词语。学生小组讨论后列举出“五颜六色、颜色各异、色彩繁多、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等等。于是我引导学生比较,并提示他们读读课文的内容,再提供搜集到的多媒体课件看具体的景色,比一比哪一个词最确切。学生一读二看三比,一致认为“光彩夺目”最妙。因为光彩夺目不仅色多而且有光泽的美。这样的学习,学生既内化了课文语言,还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并学会了语言文字的比较和鉴赏,确实是学有所得。可见,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把抽象的文字演变为生动的画面,对于突破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大有益助,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真实有效。
四、多媒体在作业练习中的作用
在课堂课后的作业练习中,多媒体的应用更广泛,不仅可以运用在各种类型的巩固训练过程中,而且还有增大容量、省时省力、强化训练目标、形式多、活泼生动、目标易于达成的作用。如在填词完成句子练习中,让学生学习把句子写具体。用电脑显示要写具体的句子,再出示可以选择的内容,让学生按相应的序号键,选择正确的内容,选对了,电脑屏幕会出现笑脸和“你好棒”的称赞,选错了,会有可爱的提示音。由于加入了动态画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也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用填空、扩句、改病句或句式变换等形式,练习把句子写具体,动脑又动手,在屏幕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用多媒体教学能促进我们教师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的发展学习创造理想的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场所,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威尼斯的小艇》评课稿
龙华中心小学蔡志梅
听了两位老师的课,真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整节课紧扣单元目标和学段目标。《威尼斯的小艇》是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这篇课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作用三个方面来介绍,陈老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了小艇的样子,同时注重学文,教学中把握住了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在突出小艇样子上的特点。在了解了船夫的技术时,陈老师引导学生揣摩作者为什么能生动地描述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进而加以练笔训练。
再次,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虽然这节课教学的内容较多,但是施老师并没有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如生字的书写,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这节课中,郑老师采用默读、齐读、范读、赛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异国的风情。学生通过读,理解了小艇的样子和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掌握了运用打比方、写事物特点的方法,以及动静结合的表达方法,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还有,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营造情景的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就利用图片和音乐,把学生带入威尼斯,诱发了学生美好的想象,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因而在感情朗读时也读得投入,读得优美。优美的课件设计带领学生了解外国风俗、地域风情,这节课的学习不正是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好奇心的有利时机吗?
这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设计的一节课。是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主,自由,老师充分重视学生体验。这节课是值得我们推敲,研究的。
《小白兔和小灰兔》评课稿
龙华中心小学周文英2012.5.11
《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描述了两只可爱的小兔接受了老山羊不同的礼物——白菜和菜子,回家后不同的表现——小白兔辛勤耕种,小灰兔贪图享受,结果也不同——小白兔种的菜丰收了,小灰兔却把菜吃完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懂得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文章通过对比的写法,把小白兔的勤劳和小灰兔的懒惰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位老师带给我们的是一堂轻松、快乐、有意义的语文课。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识字认字激趣。/fanwen.chazidian.com) 丁老师重视让学生从自我出发,鼓励学生选自己认识的字介绍识字方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字、认字。这样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图文结合激趣。在分析课文时,吴老师主要通过图文结合来上。课件出示文中第一幅图(画的是老山羊送给小灰兔一车白菜,而小白兔不要白菜,要了菜子)说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课文中哪几段写的就是这幅图中的内容,然后再来指导朗读。再出示文中第四幅图(画的是小灰兔又来向老山羊要白菜,而小白兔却给老山羊送来了白菜),请小朋友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哪几段写的是这幅图的内容。最后一起出示两幅图,说说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因为小灰兔只吃不干活,小白兔却自己种来吃。通过图文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三、结尾悬念激趣。童话故事生动有趣,结尾处常常留下余味,教师如能处理好课文的结尾,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在课文上完时,吴老师又问学生,如果你们是小白兔或小灰兔,你们想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这时候学生兴趣大增,“我会向小白兔要一包菜子自己种”各种各样的答案从学生的口中讲出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当然,依据课文体裁、题材的不同,还可灵活多样的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此为契机,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引领他们步入自主学习的天地。
总之,两位老师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这课时,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课文,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25玲玲的画评课稿
2012-5-11龙华中心林慧媚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很感谢赖店中心的这次活动,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学习并与大家一同探讨。也很感谢我们赖店中心的宋丽钦、傅美容老师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两节研讨的课例。首先来谈谈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玲玲的画》是第七组中的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来编排的。课文写了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课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今天这两节课的教学效果,大家都看到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得兴趣盎然。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两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有不妥之处还望在座的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重视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宋老师在整节课的教学,能根据低年级的认知特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趣;自由;赏识;成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1-0036-02
语文是一门最具魅力的学科。教师引导学生和语文结缘,徜徉在文学的殿堂、诗意的世界,触摸五千年文化生生不息的脉搏,让学生陶醉在语文这一方天地,尽享语文学习的快乐,心灵得到净化,素养得到提升。这是语文教师的希冀和不懈追求。
一、寓庄于谐,以有趣激发快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可见,语文教学要落实快乐学习,要在“趣”字上做文章,才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
我们来欣赏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草》的一个经典片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
师: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声音大点。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这一教学环节中,于老师匠心独运,独辟蹊径,巧妙地设计“角色转换”的有趣情境,使教学化难为易,引领学生轻松愉悦地巩固了诗句,准确理解了诗意,深入感悟了诗理,突破了多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于老师寓庄于谐,故意出现谬误,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营造了师生和谐、共振的教学氛围,使课堂迭起,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加深了记忆和理解,让教学进入了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的佳境,提高了教学效果。
德国海纳特指出:“对于创造型老师来说,幽默正好是一个不可放弃的教育手段。”于永正老师运用幽默艺术让课堂妙趣横生,令学生乐学爱学,不是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吗?
二、开放学法,以自由唤起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空,他们就会舒展双翅,在语文的百花园里快乐飞翔。
教学中,不要束缚学生,不作过多的统一要求,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威尼斯小艇》一文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美丽风光。如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如何引导学生既关注文本的人文内涵又关注文本的言语特色?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和学生共同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学习感悟:①画小艇,体会小艇的造型独特。②查阅威尼斯的文字资料和风光图片,直观感受威尼斯的风情美。③感情朗读重点段落。④选一角色,展开想象,创编故事情节进行表演。⑤品悟语言有特色的语段,进行仿写等。接着,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选用学法,然后或小组合作,或独立学习,或请教他人……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学得有声有色。这样没有了限制,没有了逼迫,学生的心情是轻松的,学习是愉快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积极评价,以赏识催生快乐
教师的评价就像“指挥棒”一样左右、影响着学生上课的情绪和求知热情。挑剔、斥责会让学生如遇惊雷,感到恐惧,产生退缩;而赏识、鼓励会让学生如遇阳光雨露,进而拼命拔节,愈发茁壮。关注学生心灵深处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他们失败,放大他们的优点,缩小他们的缺点;多肯定、多鼓励、多赞扬,少否定、少泄气、少批评,就是真诚的赏识教育。赏识是爱,是尊重、理解、宽容前提下的爱,是人性最需求的爱。
课堂上,学生渴望听到老师这样对他们说:“你的进步可真大,老师为你感到高兴。”“你通过努力一定能行,老师相信你。”“虽然这次你没有回答正确,但老师和同学佩服你的勇气,下次努力。”“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都快成小老师了。”“你的声音如果再大点,就更好了。”“不用着急,慢慢说,大家相信你一定会说得很好。”……如果再配以希望的眼神、赞许的点头、鼓励的微笑、轻轻的,那这些行为对于学生来说,应是最美妙的,学生会如沐春风,感受到其中的温暖,即使自己的表现差点,甚至失败,也不会垂头丧气,学习的快乐反而会充溢在心头。
四、引领探索,以成功打造快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的,成功会激起学生内心的自豪感,会带给他们精神层面的享受和快乐的生命体验。因此,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积极努力地探求新知,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都获得成功。
教学《草原》一文时,我给同学们创造了做小诗人的机会,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师:通过品读感悟,我们感受到草原的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再欣赏一组草原美丽的风光图。
(播放课件)
师:置身这如诗如画的草原,谁都会赏心悦目,甚至陶醉其中,会不由自主地感叹、赞美。老舍先生就是这样,哪句话直接写出了他内心的感情?
生:(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师:假如你投身在草原的怀抱,你也可以吟诵一首小诗,表达你的欢喜和赞美之情。下面,请小诗人们快动笔创作吧。
(学生写诗)
师:把你们的诗吟出来,让大家欣赏一下。
生:美丽的草原啊,
我向往的天堂。
我愿做一匹小马,
飞奔在你辽阔的怀抱。
我愿做一只小羊,
闻着你青草的芳香。
我愿做一头小牛,
沉醉在你的美景中。
如诗如画的草原啊,
我向往的天堂。
(掌声)
生:天上白云飘,
地上碧草笑。
小丘真柔美,
草原如画境。
骏马被陶醉,
牛羊乐逍遥。
啊,美丽的草原,
我爱你!
(掌声)
(学生争先恐后读自己的作品,课堂上掌声不断。)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试着写一写。
2.读例句,初步体会烘托、渲染的表达特点。
3.朗读并背诵《乡村四月》。
[教学重难点]
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试着写一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一)教师导入,明确学习内容及目标
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部分的“仿写”,请同学们看看在学习目标中哪些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
(静态美、动态美)
2.启发学生思考:从学习目标中,可以看出我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预设:体会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试着写一写。
(二)学习“交流平台”
1.请同学们在本单元的课文中各找出几句有关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2.小组交流阅读体会,再全班汇报。
预设:
(1)动态美:在《牧场之国》中,如“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人们的活动融入祥和、静寂的景象中。
(2)静态美:《威尼斯的小艇》中的“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写出了威尼斯的静态美。
虽然不是直接写人,但能从中感受到人们的活动:如,“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中有关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语句,并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4.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阅读中,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能使我们更好地感受景物独特的魅力。
二、词句段运用
(一)学习第1小题
1.(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例句。
2.体会句子的表达方法。
句子一:这句话运用了动态描写,写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句子二:这句话运用了静态描写,写出了车船过后,荷兰静谧、安详的情景。
3.指导学生仿写句子。
(1)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课本三个情景中选择一个情景仿照例句说一说。
(2)指名学生分享成果。
(3)课件出示范例:放学后的校园
叮铃铃……教室的音箱中放出欢快的音乐,同学们随之手舞足蹈起来,老师见状,也不好拖堂,匆匆布置下作业便离开了教室。只见同学们飞快地收拾书包,拉链声,欢笑声,说话声,不绝于耳。灯一盏盏地灭了,门一扇扇地关了,嘈杂的校园顿时安静了,在暮色中沉静下来。3.仿照下列例句,写一个动态描写的句子。
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2小题
1.(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例句,注意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说下面的语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表达的特点。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指名分享答案。
3.师生共同明确。(烘托、渲染)
句子一:选自《金字塔》片段。作者不厌其烦的,反复地渲染、烘托金色,用这样文学化的表达方式塑造一幅瑰丽、宏阔的画卷。
句子二:节选自季羡林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在写泰姬陵的时候也反复用白色去渲染泰姬陵的美。
句子三:选自朱自清的《绿》。中途再写西湖的时候反复用绿字,所以我们会感受到作家的独特的文学化的表达手法。
4.请你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写一处景物。
例:周日,我要去拜访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远远望见一扇浅蓝色的门,很快就知道这就是朋友的家了。叩响了门,穿着蓝色套装的朋友出现在眼前,走进去,看见了湛蓝色为主的壁画;书柜也是偏蓝色的;我坐在蓝白条纹的沙发上,捧着蓝色的茶杯,眼前的这些倒也搭配得很令人舒服。
二、日积月累
(一)课件出示《乡村四月》及相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借助图片了解乡村的美、四月的美。
2.引导学生提出这首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山原:山地和原野。
(2)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3)子规:鸟名,杜鹃鸟。
(4)才了(liǎo):刚刚结束。
(二)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引导学生把握词的大意,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小组交流。
1.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茏。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又马上要开始插秧了。
3.全班交流: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什么情感?
预设: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4.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朗读《乡村四月》。
5.全班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着重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了重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长们带着小孩去书店买各式各样的课外书,班级的黑板上老师辛辛苦苦整理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摘抄,家庭作业总要求学生每天坚持看书30分钟以上……但结果却不容乐观,学生写出的作文往往辞不达意,或是如记流水账般干巴无味,即使用了个成语,也常让人啼笑皆非,更不用说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为什么小学积累费时却低效,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重“内容”轻“方法”“情感”
优美词句、精彩片断的积累固然重要,这有助于更好地阅读和表达,但“方法”和“情感”的积累亦不可少。其实如果词句的积累在理解意思、体验情感的基础上进行,那积累的速度就更快了;另外,积累下来的“方法”和“情感”还可以对接下来的进一步阅读和再积累做很好的铺垫。
(二)重“数量”轻“质量”
有不少老师会要求学生设一本专门用来摘抄的本子如“采蜜本”,让学生把好的词句摘录下来,学生写了一本又一本,老师“阅”了一本又本。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积累”,个人认为适当的摘抄是应该的,但是盲目的追求数量是否有点舍本求末,如果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只摘抄两个自己认为最好的词语或句子,并在下面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或模仿运用一下,是不是会事半功倍呢?
(三)重课内校内,轻课外校外
这里的“轻”往往不是思想上的“轻”,其实他们也都知道课外校外阅读积累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考试或课程的压力,他们往往选择了课内校内,有时嘴上也会交代一下:你们要多看看课外书,至于怎么看,看什么,全凭学生自由发展,不加引导。其实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多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积累材料和运用积累的材料。
二、究来源,巧入手
(一)课堂教学,原始积累
1.悟中积累 其实如果积累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观潮》一文以震撼的语言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时的景象。文中“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漫天卷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无处不充满气势,犹如一幅幅壮观的画卷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文章的语言如此美妙,怎能不让学生好好积淀呢?但由于学生未见过那场面很难记住。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地读,再通过画简笔画、朗读、结合课件等方式再现潮来的景象,学生就在悟得课文内容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的好词句,也为以后的运用做好了铺垫。
2.说中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机会,设计各种形式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在说中积累语言,并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设计了“船夫招揽乘客”这一表演活动。看看下面的教学片断:船夫甲:哎!南来北往的人们注意啦!心动不如马上行动!我的小艇是正宗的威尼斯小艇,您坐在软软的皮垫子上像坐在沙发上一样。我的行船速度极快,操纵自如,再窄的胡同我也能平稳穿过,毫不手忙脚乱。我还能作急转弯呢。如果您觉得我的小艇适合您,就请上我的小艇!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不时迸出智慧的火花,已然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
3.练中积累 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形象地描述了语言由“积累”到“运用”这样一种最高的境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各种小练笔让学生将学到的好词好句运用出来。
(二)课外阅读,延伸积累
家长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却很茫然“不知道该给孩子们买什么书才好?”或是满腔的无奈:“买了,可是孩子就是不喜欢看,我也没办法。”这就要求老师关注与指导课外阅读。
1.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所以当课堂上有学生很好地引用了名言警句或好词好句时,我们要及时表扬他积累得好,运用得妙;我们也可以用自身的素养散发积累的魅力,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当学生敬佩、羡慕时自然就有想积累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教材指导课外阅读,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2.创设条件,形成读书积累的氛围。
(1)推荐优秀课外读物。老师要精心为孩子挑书,究竟哪些书更符合孩子们的胃口呢?老师们先做大量的调查,事先拟定书籍的清单,尽力囊括现在更多符合这个年龄段的优秀经典读物和儿童读物。可以向学生推荐与所学课文有关的,也可推荐虽与课文没有联系,但对学生很有益的图书。老师的推荐虽然只有一二句话,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导向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523.3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88-02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教学语言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完成教学任务而运用的一种专门的交际用语。但是,在现今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老师信口开河,说话毫无条理,学生犹如坐在云雾之中,不知所以然;有的老师唯恐学生不懂,将知识反反复复地灌输,反而令学生越听越糊涂;有的老师心里很清楚,却无法将自己的意思清楚表达……为此,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营造和谐、有情趣的课堂氛围,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成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我认为优化教学语言可采取以下几种手段:
一、巧妙的导入语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入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优秀的精彩纷呈的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导语导得得法,导到教材的要害处,导到学生的心坎上,就能起到“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先声夺人的作用。引人入胜、巧妙精当的导语能为一堂课的成功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设计导语时要从活跃气氛、激发兴趣、诱发思考入手。例如: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教师运用抒情的语言,优美的音乐,形象的画面等,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导入新课,我在教《桂林山水》时,导言就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的祖国是个美丽的大花园,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水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那里的山那么高,那么险,那么秀。今天,就请作者为向导,带领我们去欣赏桂林山水。也可以设置悬念,剖析课题,紧扣课题布设疑障,激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引入新课。上周我在教学《虎口藏宝》一课时,这样导入:虎口中竟然藏着宝,到底藏着什么宝贝?这宝贝又是什么呢?请大家快来读一读课文吧。还可以巧用游戏,激发兴趣。运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趣事、谜语、故事以及有趣味的游戏,引入新课,例如在拼音教学时,加入儿歌,学小动物叫声,给字母编个小故事,生动有趣的开场白把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导之有法,导无定法。新颖的导语设计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的探究,对知识广泛的涉猎,对学生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闪亮登场的导语才可能如一石沉入平静的湖面,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的生动活泼、和谐快乐。
二、精设提问语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可见,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有效途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提问却往往被人忽视,有的课堂上随意发问,效果让人深感遗憾。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如:“课文有几段”“可以分为几部分”。记得去年,有一位新老师执教《威尼斯的小艇》时,她问学生:同学们知道威尼斯吗?威尼斯是世界上的什么城市?为什么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小艇是什么样子的?它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播放课件……抛出的问题一浪接一浪,反反复复地兜了一大圈却还回不到点子上,而对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却没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更没能引导学生去领略异国独特的风光。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一位老师执教《小马过河》一课时,她抓住了课文重点提问:小马为什么要亲自去过河?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把握关键,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精妙的过渡语
过渡语是教学各环节及知识、能力之间的桥梁,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种生动体现。只有科学地运用过渡语,才能使语文教学中各个知识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自然而紧密,在每一节课的起承转合都天衣无缝的基础上,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一个连贯紧凑、富于层次感的浑然天成的有机整体。例如《游子吟》是一首描写游子对母亲深深的眷恋,饱含深情的古诗。我校刘斌老师上这一课时,就特别注重利用过渡语渲染气氛,其中有两段这样的过渡语:
是啊,母爱是那潺潺的流水,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田。母爱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无论我们走多远,飞多高,母亲的目光都在我们背后。而那些离家远行的游子,更是怀着一份对母亲深深的眷恋。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首诗,读得舒缓些,边读边品味,你心中有一种什么滋味?
诗中没有写谆谆叮咛,涟涟别泪,而是写了母亲一针一线的为“我”缝制衣服,一片纯情的母爱凝结在这无声的场景中。再次品读,勾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我想正是母亲那密密的针线,阵阵的担忧感动了你,也感动了我,这件衣服融入了母亲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那么生活中,我们的母亲又是怎样关心我们的呢?有没有一件令你感受很深的事情?
……
刘老师对过渡语作了精心的设计,用优美而饱含深情的语言,伴着音乐,委婉道来,极大地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
语文课上过渡语“渡”的准,能够准确地总结;“渡”的巧,能够巧妙地质疑;“渡”的活,能够灵活的拓展;“渡”的到位,能够有效的激情……课堂过渡语的巧妙运用能实现调控教学过程的有序发展,使教学环节之间紧密相连,自然流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使课堂教学增添艺术的魅力。
四、诚意的课堂评价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课堂上真诚的评价语言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思考、参与讨论、参与学习,把课堂气氛推向一个更新的,具有着良好的激励作用与导向作用。所以我们对学生正确的回答,富有创造性的看法、意见,及时予以热情洋溢的评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情真意切的评价语,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真诚而亲切得自然流露,就像一缕温柔的春风抚摸孩子,就像点点春雨滋润孩子一样。这样才能博得学生信任,才能赢得学生的心。如“××同学,我为你进步而高兴!”“××同学,这个问题老师都还没想到,你想到了,真了不起!”(师竖起大母指)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语肯定很高兴,很自豪。鼓励性的评价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但是,对于回答的还不够完美的同学,你对他说:“没关系,我相信下一回你一定能说的更好。”学生也会因为得到老师的鼓励而感到安慰。如果老师说一句:“怎么连这个问题也不会?”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习失去信心。
五、深度的结束语
好的、有深度的结束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水到渠成之效,能为一个片段、一堂课的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并能给学生带来某些启迪或留下无尽的回味,且具有拓展延伸的功能。
去年,李老师教学《》一课,她的课堂小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结尾处,李老师先采用教师引读的形式,对全篇课文进行创造性地朗读,她用铿锵有力激昂的语调说:“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的一天。”留给了学生无限的遐想,无边的思考。
论文摘要: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肩负着教给学生文化基础的繁重任务,教师应善于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巧妙地运用激趣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好的体现,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作为一名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兴趣被激发起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学生学习兴趣却越来越差。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做好以下几点:
一、别开生面的开课,激起学生的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开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知识的教学。只有开课时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课堂气氛才能活跃了,学生学习的知识的印象才能更深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根据课文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开课。例如在学习《怀念母亲》时,可以让学生畅谈对母亲的感受,也可以就这个题目质疑:谁在怀念母亲?作者的母亲是谁?作者的母亲怎么去世的?作者为什么怀念母亲?在学习《匆匆》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计算自己已经度过了多少个日子?这四千多个日子是怎么溜走的?我们一定可以从文中找到答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课文。学贵有疑,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境,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教师要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大家积极发言,认真思考,并把提出的问题罗列在黑板上。鼓励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生读完后回答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回答喜欢的问题。学生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大家积极踊跃,争着说我找到了第几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对错老师都要给予鼓励,并不断引导、规范。开课方法多种多样,但不管使用何种方法开课,必须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二、富有深情的讲述,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应是学生的需要,当学生对某些新知不了解或不知从何学起的时候,教师要用讲解的方式来指导他们,启发他们自己去探索。教学中,为了赶教学进度有时采用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很差。其实教师繁琐讲解,学生却很难吸收,讲得很多,效果却越差。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首先要放低姿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深入学生中间,让学生不再畏惧老师。其次,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组织教学,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用风趣的语言,清晰的板书,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三、生动有趣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
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疲劳,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让学生变得活泼、轻松、有兴趣。浓厚的兴趣将会变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增强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如在解决稍有难度的问题时,可以采用小组探讨的形式。同学之间,隔阂较少,关系融洽。大家畅所欲言,你一句,他一句,逐渐使复杂的问题得以解决,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友谊,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分角色朗读、模拟表演、做小游戏……教师就是要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内涵,通过描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精彩纷呈的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一本书,一支粉笔。讲解一些较复杂、抽象的内容时,既费时费力又难以讲清楚。而运用多媒体则正好弥补这种缺陷。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繁为简,图文并茂,形声结合。如在讲授《威尼斯的小艇》时,通过课件展示威尼斯的迷人风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中“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时,通过展示翡翠与漓江水的图片,使大家获得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多媒体的使用从根本上激发了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巧妙地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创造成功的机会,激起学生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祖国美好山河,名胜古迹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畅游祖国,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感悟祖国山河的壮丽,在学习作者习作方法的同时,对学生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一、释文题,突出风景美
画人要把眼睛画得栩栩如生,写文章要巧妙拟题目,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本中描写秀丽风光的题目是作者实地旅游观察,经过深思熟虑,巧妙构思,琢磨、推敲而成的。有描写江山美丽的题目,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七月的天山》《桂林山水》《黄山奇石》;有描写河湖秀丽的题目,如《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日月潭》;有描写鸟和海岛美丽的题目,如《鸟的天堂》《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古代历史遗产的题目,如《长城》《秦兵马俑》《颐和园》《赵州桥》;有描写乡村美丽的题目,如《乡下人家》《牧场之国》《流水人家》。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一文,作者在文中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的美丽风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阅读课文,文题结合让学生深入领悟“日月潭”的“四美”:一是“日月潭”四周环境美。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苍翠的树木围绕着碧绿的湖水,绿树倒映水中成为美丽的绿色世界。二是清晨景色美。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晨星”和“灯光”,“隐隐约约”“倒映”在湖水中,湖光山色显得格外美。三是晴、雨天的景色美。晴天,日月潭的美景和建筑清晰可见;雨天,它“像披上轻纱”,景物一片“朦胧”“像童话中的‘仙境’”。它的风光多姿多彩,非常诱人。四是首尾照应美。开头介绍“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和许多“名胜古迹”总起描绘风景美丽;结尾用“风光秀丽”“许许多多”画龙点睛来照应开头,突出风景美如画。并引导学生以题析文,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巧妙拟题的习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观神奇,凸显奇石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景观神奇有趣的文章。有介绍美丽的张家界索溪峪的“四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的文章;有描写黄山的怪石多,神奇有趣的文章;有突出小兴安岭连绵不断的绿色森林的美丽的文章;有展示一碧千里美丽的大草原的文章……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开头点明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在“安徽省黄山南部”,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总写了黄山风景区的怪石多,神奇有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观看课件插图的过程中品读、欣赏课文内容,在交流互动中解决问题(如:1.黄山奇石到底“奇”在何处?2.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奇石?还点明写了哪几个奇石?3.“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有趣在什么地方?4.按照课文顺序填一填奇石:_____,_____,_____,_____。5.讲一讲为什么有取名叫“金鸡叫天都”的奇石?6.“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_____’‘_____’‘_____’”,并用“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_____地写了黄山的奇石多得“数不胜数”,真是神奇有趣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渗透爱家乡的教育。
三、串美景,畅游山河美
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河,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迷人的文章有许多。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串联文本,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活动,让学生把学过的课文题目、内容和旅游线路有机地串联起来进行品读与欣赏,如同带领学生开展一次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旅游活动。一是按地点旅游。1.旅游秀美山河(按顺序)。从北到南:《美丽的小兴安岭》――《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富饶的西沙群岛》;从东到西:《观潮》――《黄山奇石》――《雅鲁藏布大峡谷》――《七月的天山》。2.旅游名胜古迹。从东到西:《长城》――《颐和园》――《赵州桥》――《秦兵马俑》。3.旅游丝绸之路。从东到西:西安《秦兵马俑》――新疆《葡萄沟》――新疆《七月的天山》――荷兰《牧场之国》――威尼斯《威尼斯小艇》。4.旅游草原、乡村,从北到南:《草原》――《乡下人家》――《小桥流水人家》。二是抓“三特色”旅游。(抓住课文最有特色的内容)。1.旅游物产丰富的地方。从北向南:丰富森林资源《美丽的小兴安岭》――各种各样的鸟《鸟的天堂》――物产丰富的海岛《富饶的西沙群岛》。2.旅游景物美丽的地方。从东到西,找出课文题目畅游填一填:潮涨潮落《 》――山洞奇形怪状《 》――怪石嶙峋《 》――花卉美丽《 》。3.名胜古迹中有什么特色的风景。按西到东:秦朝西安《秦兵马俑》――河北赵县的古桥《 》――清朝大公园《 》――北京八达岭城墙《 》。三是开展乘坐交通工具“三线”旅游的活动。通过同桌、小组议一议,交流互动进行畅游。1.乘坐高速铁路客车,从福州――合肥――北京的路线可以旅游些什么地方,请写出来?(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白塔”――武夷山观看( )――安徽黄山观看( )――北京观看( )――北京八达岭游览( ))2.乘坐飞机从北到南怎么游?3.乘坐汽车走高速公路,你从家乡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怎么游?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欣赏美景,按照一定的旅游顺序归类,进行小练笔,既加深学生对文本作者巧妙拟题和文章内容的深入分析、理解,又让学生在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同时,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细观察,描绘景观美
史迈尔说过:“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由此可见,“观察是习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积累丰富写作素材的做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收集整理素材的能力。1.前后呼应,突出中心。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一文,作者先用“远望长城,它像一条长龙……有一万三千多里”与“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后不见万里长城”相呼应,用“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用“前不到头,后不到尾”突出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及结尾“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遥相呼应,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2.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在描写索溪峪时,行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从远处落笔,先写山具有一种“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后写水是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充满着野孩子的灵性;用“当然”一词引用小动物那十足的野性;行文至最后,就连行走的人们也变野了。并用“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这三段开头语言,让读者充分领略到索溪峪的“野”。3.描写颜色,突出色彩。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珍珠泉》中,描写了珍珠泉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这句话巧用了“红、黄、绿、紫”等多种颜色,生动地描写出珍珠泉水的色彩美。4.描写响声,突出逼真。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雨》中,“雨,悄悄地停了……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这段话,作者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丁――冬――丁――冬”声响描写,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美。5.热情好客,抒感。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用“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立刻拨转马头”“欢呼声”“车声”“马蹄声”等词语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的人们像过盛大节日那样来迎接客人的场面。抒发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感美。6.巧用修辞,再现神采。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文,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作者巧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借代。作者不仅题目巧用借代《山中访友》,而且文章中巧用“借代”拜访了众多老朋友,如古桥、树木、山泉、溪流、瀑布、悬崖……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2)比喻。如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3)拟人。如巧用拟人的手法写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4)排比。巧用五个“你好”排比的手法,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打招呼,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浓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撰写描写田野或乡村美景的短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巧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巧耕耘,写出景物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与写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灵活有效地把旅游中观察到的景物写得鲜活,栩栩如生。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6:我们向同学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欣赏文本中不同作家的写作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撰写文章。1.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具体。写去过的地方,要“下马观花”,仔细观察,抓住几个有特色的景物写具体。例如,一位学生写《游美丽的石林》一文,抓住“狗吃月亮”“癞蛤蟆想吃天鹅”和“阿诗玛石峰”的三个石峰景点来写,让读者对石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按照路线,记叙条理清楚。文章首先要交代清楚你去过的地方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要写清楚游览的经过。可以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来介绍,也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写,或按旅游的路线为线索来记叙。如《游九曲溪》一文,就是按照“观看奇峰怪石――上下水龟――玉女峰――大王峰”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这样写条理清楚,层次分明。3.详略得当,详写主要景点。在游览过程中,观察到的景物很多,不能记流水账,不能面面俱到,要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点来写。如一个同学写《游美丽的乡村》一文,就抓住了“村前的花园美”“田野的荷花美”和“村中的古桥美”来写,而其他的景点则一笔带过,突出了“乡村三美”的景物特点。4.巧用修辞,抒发真实感情。要把游记写好,还要巧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要尽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情景交融,把景物写得栩栩如生,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