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竞技武术论文

竞技武术论文

时间:2023-02-13 11:02:41

竞技武术论文

第1篇

哲学、美学、医学、兵法学、宗教学等文化内容为内核的,以高、难、精、美等形态特征为外沿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武术作为

东方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结晶,竞技武术伴随现代体育的传播与发展至今有百年的历史,竞技武术展现的中华民族

传统的文化色彩和竞技运动的特性,已经或正在被世界人民所接受。

关键词:竞技武术; 理论研究; 趋势; 规则;发展;

武术在建国后的五十年间规模开展的只有套路形式,并一直以《武术竞赛规则》为指针而发展。竞技武术发展至今一直作为各体工大队,体育专业院校及高等院校体育系的一个并列于球类,体操,田径的体育项目。与传统武术相比而言,竞技武术在武术的发展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竞技武术上国际化的发展出现了:武术普及程度不高;竞技武术发展出现冷热不均现象;竞技武术的理论研究水平与技术发展水平不协调;竞技武术的竞赛规则制约其国际化发展等现象。

从竞技武术发展的趋势来看

1.武术研究院应成为武术科研的龙头,联合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及民间武术团体进行协作性、多学科的研究,甚至于与国外科研组织进行合作研究,以尽快形成较完善的武术理论体系。

2.竞技武术要和世界其他体育一样,在规则上要简单明了,除去人为因素,使其竞赛规则尽量向世界其他竞技体育规则靠拢,这样就会给竞技武术进入奥运创造更大的机会。

3.尽管竞技武术增加了动作难度,提高了观赏性可与其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利于竞技武术在世界上的推广和普及。

武术的发展,必须继承其本质特征,不断吸收传统武术的营养来充实自身,保留武术固有的风格和特色。攻防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灵魂,套路的编排应以攻防动作为基本特征,以各种搏击技巧、手法或招数为内容串编,套路是散手的基础,如果撇开套路基本功不练,一味只习蛮力,则散打犹如空中楼阁。所以练套路者,应该加强格斗技术的实践练习;练散手者,应多进行套路演练,套路和散手二者要互相渗透交融在一起。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对套路和散手的规则进行积极的加工改造,使其更加完善,确保竞技武术不再偏颇发展,使二者都能真正的继承和发扬武术的本质特征,使武术不负“功夫”之称,以更好的竞赛模式进入奥运。

由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成功,使奥运会的影响波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日益受到世界各民族的重视。在当今世界,奥林匹克旗帜对每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造成巨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民族体育如果未能进入奥运大家庭,它就不是真正的竞技体育,竞技武术亦然,要想让世界真正地接受武术,武术一定要站在奥林匹克的旗帜之下。

现代竞技武术是我国许多武术工作者为响应奥林匹克精神而从传统武术中提炼发展出来的一项竞技运动项目,在其发展过程中绝不能以牺牲传统武术特点为代价来发展现代竞技武术,而是要在其发展过程中保留和继承传统武术的特点,使其在竞技体育靠拢的同时而不失武术的风格,因为它不仅仅是体育项目,还是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它会象西方体育文化传至东方一样,把武术以文化的形式传至西方国家,让世界各族人民在享受东方文化的同时也进一步分享中国武术的魅力。

一、竞技武术国内发展的现状

武术在建国后的五十年间规模开展的只有套路形式,并一直以《武术竞赛规则》为指针而发展。国家体育总局版的《武术竞赛规则》在竞技武术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纵观从1959年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到2003年出台的最新《武术竞赛规则》,基本上是参照体操的规则,或者还参照了源于西方的其他的“机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竞技体育项目的规则来进行修订的。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化,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从60年代追求“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到今天提出的“突出竞技特色,提高艺术水平,激励发展创新”的指导思想和“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方向,使竞技武术套路的艺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竞技武术套路逐渐发展成为符合奥运精神的表现“难,美”性项目。而与此同时散手运动自70年代末开始,经过不断试点与改进,逐渐明确了“强化体能,技法全面,突出个性,快狠巧准”的技术发展方向,特别是1999年全国散打锦标赛首次取消了护头,护胸,护腿从而提高了运动员的抗击打能力,增强了项目的观赏性,加速了散打运动的产业化步伐,促进了与国际搏斗运动的接轨。竞技武术发展至今一直作为各体工大队,体育专业院校及高等院校体育系的一个并列于球类,体操,田径的体育项目。与传统武术相比而言,竞技武术在武术的发展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二、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一)竞技武术普及程度不高

1990年10月在北京成立的国际武术联合会,当时的会员国只有38个;通过努力1994年在摩洛哥举行的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第28届代表大会上,国际武术联合会被吸收为正式成员;1999年6月20日被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109次全会吸收为正式成员,现有会员国97个。世界武术锦标赛已经在三大洲举行过7届,但每届比赛均有不少的会员国未能组团参加,说明这些会员国的竞技武术运动普及程度不高或处于停滞状态。

(二)竞技武术发展出现冷热不均现象

在我国全国体育运动会项目设置上,只有竞技武术不是奥运会项目,第十届全运会上金牌总数又增加到19枚,仅次于田径,游泳项目;每年各种武术竞赛活动此起彼伏,蓬勃发展,但观众甚少;在国际上,日本,东南亚各会员国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竞赛活动或武术交流大会,参与者众多,但在欧洲,只有俄罗斯有类似中国的武术机制来发展武术运动,其他会员国的武术活动仍处于无组织,无序状态,很少有成规模的武术竞赛活动。

(三)竞技武术的理论研究水平与技术发展水平不协调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任何一个体育项目要发展,要推向世界,就必须具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可重复性”,即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重复检验性; 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毫不讳言,竞技武术是近代西方体育思想的产物。竞技武术在形式,内容,规则,规范要求上都继承了近代体育的基本范式:竞技武术套路的改革尽限于“四击八法,十二型”的传统规范向规则量化方向努力;而武术散打完全效仿拳击,跆拳道的竞赛模式进行改革实施。竞技武术开展几十年却出现“知者不能言“的尴尬局面,武术理论研究与技术发展严重脱节,偏重于武术技术的教学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而轻于进行武术的机制理论的研究;在对外交流上,也只重于传授技法而不注重推广理论;武术科研缺乏集体合作和系统性,目前的武术研究是大面积个体操作的状况。如武术的“精,气,神”本是竞技武术的精髓,但“精,气,神”没有统一的定论,国际化发展实施艰难。

(四)竞技武术的竞赛规则制约其国际化发展

竞技武术的竞赛规则繁杂是制约其国际化发展的瓶颈,竞技武术套路的竞赛规则从1959年—2003年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革,共出台了八个版本。2003年的最新规则仍然很复杂,增加了裁判员的操作难度,特别是“创新难度加分”给人为因素控制比赛创造了条件,而竞技武术散打的竞赛规则中赋予场上裁判既控制比赛形势,又掌握运动员得分的权力,削弱了边裁的权力,出现“一言堂”的现象等。

三、竞技武术发展的趋势

(一)从支撑的理论体系上看竞技武术的发展

世界上任何一项运动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支撑。竞技武术是随着西方竞技体育的传入,并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武术相结合的产物,其训练理论主要倾向于以教育学知识为基础的竞技体育理论。这种竞技体育理论广泛的吸收了现代生物学、医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并形成了训练理论体系。而中国武术之所以经久不衰,代代相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它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武术这种丰富的文化底蕴主要是儒、释、道及医、哲、军事、美学等因子在武术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竞技武术理论体系中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更有利于竞技武术在世界上的传播,而且也更容易被世人接受。武术研究院应成为武术科研的龙头,联合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及民间武术团体进行协作性、多学科的研究,甚至于与国外科研组织进行合作研究,以尽快形成较完善的武术理论体系。

(二)从竞技武术的竞赛规则看竞技武术的发展

武术的竞赛规则,从1959年的第一个版本,到2003年最新版本,经过几次改革,尽管使竞赛规则从繁到简有一定程度的更新,但其规则与其他体育规则相比还相当复杂,这样在裁判方面不可控因素太多,而且裁判熟练掌握每一条竞赛规则难度也相当大,特别是在国外,本来对武术接触就特别少,再让裁判掌握竞赛规则,这样无非增加了裁判员的难度,不利于竞技武术在国外的推广和开展,还有竞赛规则中的演练分,主要是凭印象和经验打分,人的主观意愿太强,不能充分体现竞技武术真正的公正、公开、公平性。竞技武术要和世界其他体育一样,在规则上要简单明了,除去人为因素,使其竞赛规则尽量向世界其他竞技体育规则靠拢,这样就会给竞技武术进入奥运创造更大的机会。

(三)从竞技武术中动作难度的增加看竞技武术的发展

评价一项运动在世界上推广的如何,主要是看参加人口的数量和参加人口的年龄,以及普及地域的大小,比如跑步这项运动,下至3岁儿童,上至80岁老人都能完成此运动,因此,此项运动在世界上就得以普及和推广,本来在世界上别的国家练习武术的人就少,对他们来说一套初级套路就有相当的难度,如果再让他们搞一个旋子转体这样高难度动作,就更是难上加难。尽管竞技武术增加了动作难度,提高了观赏性可与其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利于竞技武术在世界上的推广和普及。

四、结论与建议

由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成功,使奥运会的影响波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日益受到世界各民族的重视。在当今世界,奥林匹克旗帜对每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造成巨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民族体育如果未能进入奥运大家庭,它就不是真正的竞技体育,竞技武术亦然,要想让世界真正地接受武术,武术一定要站在奥林匹克的旗帜之下。

现代竞技武术是我国许多武术工作者为响应奥林匹克精神而从传统武术中提炼发展出来的一项竞技运动项目,在其发展过程中绝不能以牺牲传统武术特点为代价来发展现代竞技武术,而是要在其发展过程中保留和继承传统武术的特点,使其在竞技体育靠拢的同时而不失武术的风格,因为它不仅仅是体育项目,还是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它会象西方体育文化传至东方一样,把武术以文化的形式传至西方国家,让世界各族人民在享受东方文化的同时也进一步分享中国武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乔蓓云,乔镖.武术新规则对世界武术锦标赛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第2篇

《武术史》第25~26页写道:春秋战国(公元前770至前221年)为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代。一、生产力大为提高,经济空前发展;二、文化学术繁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三、战争频繁,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尚武之风。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中华文化巨大系统组成之一的武术体系得以初步形成。”接着又提出,初步武术体系形成的三个表现:“一、武术的社会功能向多面性发展;二、武术技术(器械与徒手)向多样化发展;三、武术意识向自觉性、理论性发展。”

关于第一个表现,《武术史》写道:“春秋战国时期运用于阵战的军事武艺,伴随作战方式的变化,固然有很大的演变,但更重要的是武术的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及健身性等社会功能的出现。武术功能的多样化使其性质发生了变异,突破了单一的军事武艺局限。从技术到组织,从形式到思想,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发展,使它从较为质朴单纯的军事武艺演变成色彩绚丽、丰富多姿的武术文化。”

《武术史》的这段文字是极其关键的,暴露出他们的根本观点,明白无误地提出:武术性质发生了“变异”。说穿了,就是武术的性质从姓“武”变成了姓“舞”。提出了四性: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健身性。这并不是什么春秋战国时的历史,乃是今天学院派的“舞术”的写照,抽去了武术的“技击”灵魂,只剩了一个“花架”子空壳。

“变异”是学院派武术的一个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观点,用词有时不同,用意是相同的。如:“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现代武术”、“武术的现代化”等等。这里突出一个“异”字,异的意思是变了,变成了什么?《武术史》提出了“四性”: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健身性。其实健身性不是“变异”的结果,是武术固有的,所以说“变异”止有“三性”: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

《武术史》用大量篇幅论述“武舞”,为今日的舞蹈化武术作历史铺陈,把今天的“武术变异”一下子提到二千七百年前的春秋时代!提出了“武舞与武术一体”、“武舞具有武术实战性”、“武舞与武术套路的一致性”,这样一些极富挑战性的提法,丝毫不加掩饰地摆在读者面前。《武术史》提出非常戏剧性的逻辑:“武术不具技击性,武舞倒有实战性”!似乎无人监督,可以任意捏掐历史。

关于第二个表现,《武术史》说:“武术技艺的多样化,首先体现在日常武艺的发展上。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的分流,是武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说阵战武艺的特点是“集体性、单一性与实用性”;“日常武艺则呈现出以个体性为基本特征,并由此产生出技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些话说得多别扭!简直不知道他们说些什么?这里,提出了二个新名词:“阵战武艺”和“日常武艺”,又提出二者“分流”。

这里“武艺”含义是什么?和“武术”的含义相同?不同?什么关系?是包容?还是从属关系?含混不清。我们从文中的逻辑分析,他们的意思是,日常武艺从阵战武艺分流出来,其表现是“技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又回到前面《武术史》对“武术体系”下的定义,所谓“分流”,其实质也是“变异”。“分流”或“变异”的结果,就是抽掉了武术技击性的所谓“多样性”。《武术史》说春秋战国时武术就变种了,这不是歪曲历史吗!按照《武术史》的说法,秦汉以后到唐、宋、元、明、清、民初,中国武术全是花架子的“武舞”了。广大的中国武术爱好者能同意这种说法吗!

《武术史》抛出的另一个挑战性的观点,叫作“文武分途”。说“春秋时代,文士兴起,文武分途。文士凭知识谋略求仕干禄,而社会上则出现凭武艺本领立足为生的武士。此时武士已非贵族子弟,多来自平民,亦被称为‘侠士’。”《武术史》又说:官府鼓励民间习武,春秋战国各国统治者“广泛重视、推荐武艺出众的人才,推动了武术的开展。”

《武术史》对“文武分途”的解释是歪曲历史的。历史上的“文武”指文治武功,具体到人是指文官武将。被搬上舞台的著名京戏“将相和”,讲的是战国时赵国拜相的蔺相如和武将廉颇的故事,这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侠”自古无地位,多为社会底层,那有拜相之才与刺客、死士相提并论的!《武术史》却写出大量的古代刺客,如:荆轲、专诸之流,说这是春秋时代的“文武分途”,不但有违史实,更是笑谈。

《武术史》没有认识到,侠以武犯禁的“禁”字是什么意思?“禁”,不为统治者所容也。民间是武术的生存空间,古代,武术的民间性决定了武术不为官府所容。《武术史》说 ,春秋战国各国统治者“鼓励民间习武”,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历史是这样写的,武术的发展为历代统治者所不容。秦始皇收民间兵器铸铜人十二,就是典型的在民间禁武。为什么要禁?回答是:“侠”追求法律之外的公正、官府之外的公平;侠不为官府所利用,其行为不为官府左右。所以,侠不为官府所容。

武术的民间性质,历代不受官方控制,民间武术家不听官府的话,我行我素,不为所用。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从来就不是官府支持下进行的。一大批民间武术家,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坚持习练、发展、传承下去,一代一代,不使失传。历史上,谁在每天坚持习练武术?谁在刻苦钻研武术?谁在传授武术?回答是:民间拳师、豪侠义士、江湖隐逸、僧侣道士、失志文人雅士,就是靠他们。不信!翻开历史看看,方知言之不虚也。

关于第三个表现,《武术史》提出“武术意识”的发展。这个“武术意识”到底是什么呢?《武术史》写道:“所谓自觉性武术意识,主要表现为武术竞技意识、武术理论意识以及武术理论认识等方面。”

对“竞技意识”,《武术史》写道:“把通过武艺(请注意!此处不提“武术”,可见《武术史》使用词概念的混乱――笔者)竞技取得胜利与人们的英雄观、欢乐满足感、荣誉感及审美感等一系列社会心态联系起来,这便是武术获得多方面社会功能心理契机,也是武术竞技能实现多方位社会需要的基础。”这些话说得多别扭,十分苦涩,令人费解。实际上,其真实的意思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就已经“异化”,成了“竞技武术”,其胜负不再是技击,不是你死我活的打斗,乃是什么“英雄观”、“欢乐感”、“满足感”、“荣誉感”、“审美感”。这实际讲的就是今天推出的“高、难、新、美”的“竞技武术”套路比赛的春秋战国版!试问,春秋战国什么时候举行过这种“竞技比赛”!这不是指鹿为马吗?

《武术史》又进一步说:“春秋战国时代的武士们在较武竞技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公平竞争,崇敬强者,以武艺高低决定社会地位的竞技意识。”

第3篇

套路与散打两大运动体系的形成,既与人们对武术的认识过程,也有武术适应奥林匹克竞技规则的缘故。

建国初期,在《新体育》、《体育文丛》等刊物上,围绕武术的性质、发展方向展开了一场理论大讨论。从讨论情况来看,多数学者认为: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性,发展武术必须保存武术固有的风格特点。但由于受极左思想对“唯陵击论”的批判,技击被认为是旧社会的糟粕而被剔除。以拳击比赛出现的伤害事故为界线,武术走上“唯套路”的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使以散打、太极推手为主体的技击武术迅速复兴,打破了武术“唯套路”的发展格局。与散打同期推出的太极推手,由于条件所限,未能使竞技武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造就了二元对立的现状。

武术跨入竞技之门,即意味着对传统思维方式的突破,和对西方思维方式的融合。武术拳种繁多,各呈异彩;然而,并非所有拳种都适于竞技,为推动武术竞赛的发展,原国家体委组织有关专家,在查、华、炮、洪和少林拳等拳种的基础上,创编了长拳。此后,又规范了太极拳和南拳,逐步形成了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主体的武术竞赛体制。在传统拳种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简化,以提高比赛的竞技性,显然不同于传统武术大而全的整体思维方式。

东方的思维方式注重综合,而西方的思维方式则偏重分析;西方是“一分为二”,东方则是“合二为一”。武术跨入竞技之门,即意味着对传统思维方式的突破和对西方思维方式的融合。“竞技”至上的运动法则,导致武术对“技击”价值取向的偏移,由注重“体用兼备”的“能击善舞”转向有利于竞技的“击”“舞”分离。从武术融入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体的国际竞技体坛来讲,套路与散打分离的模式是正确的,这是武术竞技之行的必然选择。

为解决套路与散打分轨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些人士便提出了“打练结合”的发展模式,并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在此思潮影响下,武术专业队曾一度出现了套路运动员习练散打,散打运动员参加套路比赛的情况,但终因两者悬殊太大而未能融为一体。诚然,竞技套路是攻防格斗动作的组合,但并不意味着习练竞技套路便能实战。组成竞技套路的攻防格斗动作,在套路运动规律的制约下,高度地规格化与艺术化,逐步脱离了实用。譬如太极拳的分脚,在传统太极拳套路练习中还要求起脚不过腰,而在竞技太极拳套路演练中,起脚的高度却要求过肩。高飘洒脱的外在审美,以及追求难度的评判标准,使竞技套路沿着表现技击方法的方向发展,与运用技击方法的散打成为同源异质的两种运动形式。在现行的竞技武术训练体制下,追求套路表演与散打实战相结合,那只是为既能演练又能实战的人士提供施展“能击善舞”的空间,并不能实现“练”与“打”的真正结合。

从武术与奥林匹克的融合来讲,套路和散打必须分离,这符合西方体育注重分析,追求公平竞争的思维方式。但是,辩证唯物主义还告诉我们,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套路和散打作为竞技武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有内在的联系,统一的关键是找到二者联系的机制。

套路和散打统一的连接点是对“技击(实战)”这一价值目标的认同,关于这一点在传统武术的训练可找到诸多实证。传统武术拳家大多主张习武由拳开始,而拳法训练又以套路作为入门之法。套路是攻防技术的提炼,是历代武术家实战经验的总结。通过套路练习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功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习武者的技击意识。如三体式的沉身下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为了有,效地保护自己。太极拳的蓄劲如开弓,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的潜能。在套路练习的基础上而逐步过渡到拆招、喂招,以至实战。纵然也有一些流派的拳家不采取由习练套路而过渡到实战,但不能据此而否定套路与散打之间的联系。

传统武术现代化并不等于武术奥林匹克化,奥运发展仅是武术发展的一个方面。“打练一体”是中国武术的特色,这一文化模式包含着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民俗心理。如果抛开“打练一体”,仅“打”不“练”的散打,在技术体系上将难以得到传统武术文化的丰富滋养;仅“练”不“打”的套路,也将逐渐失去对武术技击符号的合理解释。探讨“打练一体”向现代体育的转化形式,有利于挖掘套路中隐含的技击动作,还能为散打的发展提供技术素材,这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再论“打练结合”,并非否定当前武术的发展模式,而是论证武术的发展应有多种模式,既应有分离的,也应有整合的。整合模式的推出可先由传统武术竞赛开始,比赛分为预赛和决赛,预赛比试套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淘汰;复赛较量散打;比赛名次由散打成绩决定。散打复赛也将改变目前单一的徒手对抗,器械之间的较量也将随着科技进步而成为现实。届时,古人殚精竭虑所创造的各种技击方法将充分展现于观众面前,这既有利于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还可开辟武术竞赛的新天地。

第4篇

关键词 传统武术 竞技武术 发展

0前言

作为创生于农耕文明的中国武术,在其生存语境发生转变之际,必然需要转型才得以生存,于是,在西学东渐的语境之下,武术开始走上了“西化”之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新的武术形态的形成对固有的传统武术造成了冲击,并形成了文化传播的断裂现象。武术科学化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传统武术的练功方法及拳理大多采取了审慎、怀疑甚至批判的态度。在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冲击下,传统武术中蕴含的一些精髓,特别是文化内核逐渐流失。”与此同时,“竞技武术借助体制上优势一直居于官方统治地位,完全以一种中国武术‘代言人’的身份自居”使得竞技武术,一路扶摇直上,愈演愈烈,而传统武术则慢慢被蚕食,走向末路,以中国武术一枝‘花’的形式“苟活”。

1传统武术及其技术特征

所谓传统武g,是相对现代武术而言的,是指外在表现风格各异,动作简朴,注重个性表达,讲究技击方法的“形似”,且蕴藏地域特色面貌的武术拳种。地域特色面貌即强调其具有“民间”的地域属性,“流传于民间的,就是‘传统武术’”。李富刚,贾亮:关于传统武术的定义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哲学为导引,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并伴随着历史的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修身养性、自卫御敌、娱乐观赏等价值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者李龙的传统武术观则是创生于乡土社会,传承于民间群落,且是武术各派别的总称。

关于传统武术之界说,在武术界有众说纷纭之态,但是无论如何界定,关于传统武术之特征不能抛弃“地域性”、“传统性”和“技击性”。

2竞技武术及其技术特征

中国武术是发展到现代才出现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称谓。每一时代的武术人都在挖掘传统武术的的当代意蕴和价值功能,从而使其不断地“活”在当下。“基于生存语境的转变,武术的存在性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也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功能。”

中国武术的核心功能是技击,只有突出技击才能使武术更具文化特征。竞技武术是游离于武术本体之外的异化出的新运动,它与武术有关联,但决非武术本体。正如温力教授所说:仅从技击角度而言,世界各国的武技“大同小异”,它们是“同质异趣”的东西。所以武术的发展必须秀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方能立足于世界运动之林。竞技武术以技术传授为主,对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涉及甚少,殊不知文化底蕴和人文特征才是武术的核心价值所在。然而国际上广泛开展的竞技武术,已经渗入了过多商业因素,使得竞技武术异化成为一种“类体操”项目。

3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关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的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视觉文化,眼球效应充斥于生活日常,“读图、视像”逐渐代替了“看字、赏画”,视听感官刺激掩盖了“化人、养心”的内在心志。用李泽厚先生的三层审美观点来解释,单纯视听感官刺激的满足只达到“悦耳悦目”,不能够给人以真正的审美,且颜值易逝;“形神兼备”、“势韵其中”所反映的是武术的“言值”承载,彰显出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以及表现出民族的精神、风格、气韵。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更是武术的“颜值”和“言值”。正如邓梅花在《中国武术电影的文化折射》中所提到的,武术是一种艺术,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这里的观赏性就体现出竞技武术;武术是一种体育,可以锻炼人的身体,武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激发着人的内心灵魂。这里的精神,就是指传统武术。视觉为王的当前社会,加之媒体的肆意炒作,使得人们臣服于视像化表征所带来的视觉感知和视觉冲击,使越来越多的大众热衷于追求“难、美、新、高”的竞技武术,聚焦于视觉享受的刺激,追求感官,忽视文化内涵,以“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这就要求“竞技”武术的“体育化”的“度”的把握,在追求“高、新、难、美”的同时,也应注重其理论建设。

竞技武术侧重感官娱乐,传统武术侧重精神娱乐,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共同实现着武术的娱乐功能。“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渊源,但又展现出各自的时代特征”。目前武术界中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是矛盾主体,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矛盾双方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总有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或主要矛盾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当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时,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会出现相互转化。诚如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揉搓“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似与不似之间,是之”传统与竞技之间,才是中国武术的完美阐释。

4结语

当下生活过于关注“颜值”,注重对感官体验的追求,对视觉享乐的贪慕,对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认可。审美观抛开了语言文化曾经主导的理性思维,而臣服于视觉文化衍生下的视觉导诱。这种视觉至上的审美观让大众忽视了内在修为和德行优良的重要性,其后果是在西学东渐的社会里,作为东道主的主流文化――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渐渐被淡忘。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承载着优秀的文化内涵,我们的社会亟待武术的“言值”担当――传统武术的“雄起”,以厚重的中华文化滋养精神、延展思绪。对深陷“视觉享乐”的人群进行精神重构和价值重塑。使社会的价值追寻和精神探路契合社会主流文化前行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于均刚.传统武术在科学化过程中对立问题的思辨[J].体育文化导刊,2005(7):40-41.

[2] 温力.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武术运动的综合创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4):39-45.

[3] 李富刚,贾亮.传统武术未来发展的趋势[M].搏击・武术科学,2005.5(5):16-17.

[4] 李龙.当代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关系之解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0):137-140.

第5篇

1、传统武术的普及率不高

传统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武术之根。然而,就是这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国粹,在国内学习的人数还不及我国总人口的5%,稍作观察,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这5%的学习者之中,青少年大多练习竞技武术或规定套路,中老年人主要练习24式、48式、42式竞赛太极拳套路及相应的太极剑。中国武术门派百余种,拳法不计其数,而真正在习练这些拳法的却为数不多。

2、传统武术的后备力量不足

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进程,西方奥林匹克强势体育文化逐渐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导,世界许多国家的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以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压制,在中国,代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统武术受到了巨大威胁,发展处于相对低谷,甚至到了面临失传的境地,取而代之的是与西方体育文化衔接较为紧密的竞技武术,而更为严重的是,竞技武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严重割断了传统武术人才后备资源,使传统武术的后备力量不足,以高校为例:第一,高等体育院校武术系的招生模式,以及省市武术队的培养模式都是按竞技武术模式运行,而经过此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又回头来服务于各级武术队和体育院校,形成了周而复始的竞技武术培养循环。第二,学校作为武术存活和发展的重要传递方式和场所,其武术教学内容几乎都是竞技武术的内容,几乎所有评判武术的方式都是竞技武术的标准。第三,传统武术师资严重缺乏。目前我国师范类院校固然很多,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寥寥无几,以至于广大中小学的武术老师几乎都是由其他专业老师转行而来。所有这些就造成了学校传统武术课“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的尴尬局面。以西方竞技体育的方式管理武术,使竞技武术渐渐成为中华武术的主流,导致传统武术的边缘化。

3、传统武术理论基础薄弱,训练手段原始

传统武术植根于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之中,由于文化的断层,导致我们现代人很难理解古代的拳理拳论,而现代西方体育则精确直接、简明丰富,便于学习,易于接受。并且,当前传统武术的训练仍然还是沿用口传身授的传统训练模式,虽然也有效,但其中不乏一些原始、不科学、低效的训练方法。如传统武术中“拳打千遍,身法自现”的务实精神虽有可取之处,但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单一训练方法,与现代先进科学训练方式相比显得较原始和陈旧。与现代训练学中的科学选材、技战术训练、心理智能的训练等系统完整科学的训练理论和方法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理论基础薄弱、训练手段原始制约了传统武术自身优势的发挥,进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对策

1、结合时代特征,突出发展传统武术修身养性的文化本位

对于21世纪的人们来讲,传统武术的研修除了应该继承其修身的内涵,同时还应该给出合乎时代精神、符合现代科学的哲学理念。也就是说,对于传统的武术技术体系及其锻炼效果,在继承传统武术技术标准的同时,还要给出新的、结合时念的哲学解释。那么,什么样的武术才能够承载这样文化使命呢?显然并不是任何一门体育、任何一门武术都能够承载这样的文化使命。更不能牵强附会地硬性地把武术锻炼与修身联系在一起。能够使练习者的人格精神产生变化的传统武术,其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必然要完全合乎人体内外机能的生化之理,能使练习者的身心机能日臻完善:人们通过这门运动实践改善了身心机能,才可能由此得到启发,进而改善人格精神。因此这就要求传统武术的技术体系要完全合乎改善生理机能的生化规律。中国的武术先哲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最终建立了拳与道合的武学体系,完备了这样的功能。这一研究的目的之一是使道艺武学能够进入学校教育,成为义务教育中修身育德完善人格精神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手段。就目前情况看,传统武术的研究需要政府长期投资,需要三类高尖人才的共同参与: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研究人才、现代科学的研究人才、传统武术的高深造诣者,和对三者皆通的综合性领导人才。这是一项涉及到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伟大事业,建议政府部门应设置专门机构和拨专款来有计划的开展这项研究工作。

2、接轨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使传统武术发展获得新的动力

作为古老艺术的武术如何与现代竞技体育接轨,这里要强调的是五化:运营市场化、包装艺术化、审美现代化、内涵哲理化、理念科学化。当前世界体育发展的总体趋势走向商品化、大众化及高精尖科学化,众所周知,足球运动的发展模式,正是顺应体育发展趋势才获得巨大成功的。例如:足球运动俱乐部的实施,主客场制的出台,实现市场化,结合高科技,使原来空空荡荡的看台被挤得水泄不通,社会办体育推动了整个市场,实现大众化,产业化,而体育产业化又成为当前社会经济的另一个增长点,并促进体育运动的繁荣,那么相对于足球运动的中华武术,是否能顺应当代体育的发展趋。势,借鉴足球运动的发展模式成为引领中华传统武术走向繁荣的一种新路呢?传统武术的某些功能属于体育,但高于一般形式的体育,其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如传统武术理论,传统武术文艺,传统武术医学,传统武术美学等方面,也是很多体育运动项目无法比拟的。因此,要抓住当前经济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在有传统武术源于中国且中国武术研究在世界范围的基础下,吸引投资,组成集团,生产科技含量较高的武术用品,如服饰、器械、护具、音像文字资料等,实现以商养武,促进武术的进一步繁荣。传统武术实现商业化,必然要走向市场,其市场价值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全民健身市场,以推广传统武术为主要内容之一;其二是竞技技击市场,实行职业赛与业余赛相结合,擂台赛与挑战赛相结合的竞赛机制,鼓励改革竞技体制,借鉴传统武术的技术训练体系,完善竞技散打的技术体系,竞技武术市场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3、传统武术科学化

什么才是科学的传统武术呢?首先是在传统武术的研究中引人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论,而不是硬性地在传统武术研究中套用某一门或某几门的科学定律。科学的传统武术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正视传统武术作为人体科学的一个分支,对现有科学学科的挑战性;其二是必须将科学的方法论引入到传统武术训练和研究中来。因此在传统武术的科学化的进程中要注意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其一是在没有足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生搬硬套地用一门或几门现有的科学学科的概念去曲解传统武术的技术和效果机理;其二是顽固地把传统武术研究独立于科学方法之外,错误地认为传统武术研究与科学方法是格格不入的。

第6篇

摘 要 对我国竞技武术发展建设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就应该站在全局来看,把握重点的发展事项,认识到竞技武术发展的现状是以竞技武术为主,在进行长期的建设与创新传播中,融合更新的元素,对未来武术发展中的竞技武术的发展前途给出评价。

关键词 竞技武术 发展前途 创新研发

加强对竞技武术的研究,将中国成立60周年其发展的形态进行全新分析,对社会发展、自然学科、人文主义的武术发展渗透原则认识清楚,并且对武术发展传播的技术提升上来,找到更好的传播途径,使中国的竞技武术发扬光大。

一、竞技武术发展现状研究

对竞技武术来说,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成了它的发展,但是在长期的后期建设过程中,必须认识清楚其发展特征与目前发展的现状,才能对其将来更好地进步提供更好的经验。

(一)竞技武术发展特征研究

武术一直是一种文化,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将多种不同元素进行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在竞技武术初期产生的时候,研究人员将其发展的目标定立在小范围内部,后来随着这种竞技文化的广泛传播,不论是长期的建设还是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分支之的数次结合,都带动了竞技武术快速进步。

竞技武术把经验性的常识与技术性整合在一起,把握重点的发展内容,使自身的建设发展前景进行不断创新,融合不同的散打、竞技的元素融入进来,在双人竞技、多人竞技过程中,找到各自的差距,联系到现场竞技的全面的现状,找到更加创新的办法来进行改正,才能在传播上对众人的学习有较大的帮助,因为竞技武术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与表演相结合的产物,所以为了更好地使其得到相应提升,就应该对其发展中的“讲手”重视起来,才能使自己的发展得到有效进步。

(二)竞技武术的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来看,在竞技武术的各项比赛中,大部分都与经济建设挂钩了,失去了原有的武术韵味。这样讲的原因就是,竞技武术变成了一种纯表演性质的体育赛事,因为在各大体育频道播出的竞技武术表演中,不乏滥竽充数者,使这种竞技式的武术文化传播失去了原有意义;但是通过表演性的竞技武术的发展,也使很多不了解武术的人群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长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大家都参与进来,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真正将内部与外部的发展大环境相结合了,使整体与局部的发展概况得到了有效的进步,不断涌现出创新的新型类别,使竞技武术在体育项目中再次崛起。

二、竞技武术发展展望

为了使竞技武术更好地发展下去,我们必须对竞技武术“趋吉避凶”把学术性的文化概念与武术理念渗透进去,真正将自身的发展建设标准提升上来,才能使自己取得更好的发展进步。

(一)联合学术性研究渗透准则

竞技武术也是有套路的,在一拳一脚的格斗过程中,体现出“法”的高深境界,在武术的传播与创新建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将乱打的现状去除掉,结合外国格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理念,使竞技武术能够真正将中国人的思想进行完善突出。在进行全面整合过程中,将学术性的文化呈现出来,融合更加创新的元素,使自身的发展意图能够体现出来,把握格斗与文化融合过程中,找到两者互相渗透的切入点,使竞技武术在传播过程上,能够带动文化的渗透,不断融合创新的元素,使竞技类的体育类型建设标准能够提升上来,对学术知识体系的建立与现实体育发展的融合力度关注起来,延伸原有武术文化的创新传播意图,使自身的能力在提升过程中,不断融入更加创新的文化元素,使自己能够被国际所认可,在全世界的传播发展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处,使竞技武术能够发扬光大。

(二)发展竞技武术特长项目

把竞技武术中的特长项目进行创新延伸发展,使全世界能够认识我我国竞技武术的魅力所在,对十八般武器的搏击表演、长拳、太极拳等搏击性质都激发出来,善于开发的、善于延伸建设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在进行带动性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不同的元素,才能使建设标准提升上来,把握较好的发展能力渗透原则,使重点的武术竞技项目能够突出出来,将自身的建设能力在提升过程中,呈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三)发挥龙头主导作用

发挥竞技武术的带头作用,将中国武术发扬光大,真正将内部与外部的大环境进行提升,使自己的竞技能力在得到有效提升过程中,能够做出更好的整合渗透表现,使竞技武术中的多重文化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找到竞技武术带动其他武术项目发展的最佳途径,使自己能够开拓一个全新的环境,在将来的武术发展过程中,能够带动与发扬中国武术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使世界认识中国武术,让中国武术走出国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竞技武术的伟大,认识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更加出色的建设内容能够在互相融合过程中,凸显更加新颖的元素,对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为世界闻名的完善进步提供更加优良的建设基础。

三、总结

加强文化渗透的全面进步,真正将内部与外部的环境相结合,使竞技武术其中的魅力能够被激发出来,融合多种元素,对原有事项进行相应研究,去除不良因素,将更加创新的实施点进行稳定巩固,保证竞技武术的主导带头作用能够发挥出来,使竞技武术能够被世界所发现,为文明建设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国军.基于可移动拍摄大场景下的人体运动跟踪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第7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热点;冷门;趋势

中图分类号:G85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03-0141-04

The Spotlight Issues and Trends of Research on the Nationality'sTraditional Sports

JI Shang b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 ang 471022, Henan China)

Abstract: By som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keyword search,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logical analysis, the essay has made an analysis on the focus, dark horse andtrend of the research of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sports. It finds that the n ationality’s sports, Taijiquan,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re three spotlightissues in the field of nationality’s sports studies. In the ethnic traditionalsports classification study, the hot topic i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national ity traditional sports, Sanda, martial arts teaching, martial arts set patter ns, minority sports, Qigong and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martial arts patte rns’classification study, the topic is the teaching, training and competitio ns of martial arts set patterns; In Quanshu classification study,the hot topicmainly lies in Taijiquan,Xingyiquan, Baguazhang, Shaolinquan,Changquan, a nd so on; The traditional health of sports will gradually become a topic of conc ern; The exca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civil martial arts and excellent types ofQuan may be neglected in the study of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Key words: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focus; unexpected; trend

近年来,电子文献检索法逐渐成为科研工作的有力工具,本文运用关键词检索法对200 2-2008年间的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进行检索与分析。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选择了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 为信息源,并通过检索民族传统体育类文章关键词来了解其出现的频率,然后根据关键词出 现的频率来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热点、冷门与趋势,以求探明当前民族传统体育科研工 作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02-2008年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 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所收录的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

1.2 研究方法

1.2.1 关键词检索法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与研究的需要,预先设计出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31个, “北京奥运”和“奥林匹克运动”类论文关键词2个(用于比较),利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信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 数据库中,检索出2002-2008年间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25 771个次,根据检索结 果分类统计和排序,并依据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一般情况下,频率出现的越高与其有关的主 题就越可能是研究的热点)来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热点、冷门与趋势。

1.2.2 数理统计与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计算机软件Microsoft O ffice Excel进行统计处理。

1.2.3 逻辑分析法根据文献资料、标引关键词的年份和频率及其数据处理结果,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热点 、冷门及趋势进行逻辑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检索结果与分析 从表1中发现,有关民族体育类论文的研究数量遥遥领先,7年间总计达4 076篇,其次是散 打、武术教学、武术套路、少数

民族体育、气功和民族体育文化,它们均在1 000篇以上; 民间体育、武术理论和传统体育养生方面的文章相对较少,都在100~400篇之间,而武术器 械方面的研究最少,总计19篇。另外,从表1中还发现,2002-2007年间,序列1至11的关键 词,其出现频率均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到了2008年,除了“气功”关键词仍呈上升趋势外, 其它均出现陡然下降现象(表1)。

通过对表1中关键词总量的综合分析,近7年间,以民族体育、散打、武术教学、武 术套路、少数民族体育、气功和民族体育文化为关键词的文章,共占民族传统体育类文章总 量的93.9%。从以上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有关民族体育方面的研究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热点中的热点,它同散打、武术教学、武术套路、少数民族体育、气功和民族体育文化等方 面的研究共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56个民族的国度里,民族体育的特色是丰富多彩的,它做 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它的大众性、区域性、民俗性、娱乐性及文体交融 性是其显著的特点,同时它还具有健身、娱乐、竞技、教育、经济等功能,因此,民族体育 在整个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1]这句 富有哲理 性的名言肯定了民族文化的大众性、时效性、流通性及其生命力,而对于民族体育而言,同 样具有这样的魅力,所以,民族体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研究的热点是不言而喻的。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和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散打这一技击 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众多体育院校和民间都争相开展了这一体育项目,《武林风》栏目 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散打在这种形势下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是必然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跆拳道在我国开展得也很普及,它以其健身、竞技和以礼仪、廉耻、忍耐、克己与百折不 屈的跆拳道精神[2]令中国青少年热衷于该项运动,大有超越我国民族传统的散打 运动之势 ,尽管该运动源于我国,但是,我国的散打运动在培养练习者的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等优良 品质和礼仪等方面做得不如跆拳道,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其发展的生命力,因此,该方面的问 题还需要研究者认真思考。

在武术教学研究方面,研究的领域涉及到中小学、高中和大学不同层次的武术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等,就武术教学方法而言,特别是在电子化教学时代,如何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 础上利用好现代教学手段来有效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育研究者的重要内容,因此, 随着武术教育理念的更新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改善,武术教学方面的内容仍然是研究的热点之 一。

另外,武术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花园中是一束绚丽的奇葩,其中,武术套路的教学、 训练、表演、竞技及其“商业化的发展”[3]等方面的研究甚是突出,它和少数民 族体育、 气功、民族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一直都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领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它们也是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研究的热点。

通过表1我们还可以看到,序号8至11的关键词出现频率相对较小,这说明民间体育、武 术理论、传统体育养生、武术器械等方面的研究热度相对较低。民间体育是指存在于一定民 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尚没有高度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开展的体育[4],民间体 育正是由 于缺乏这种组织化、专业化和制度化,其受关注程度也相对较低,因此与其有关的关键词出 现的频率相对较低,然而,民间体育内容十分广泛,并在日常生活中为大众的健身、娱乐及 休闲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对民间体育研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武术理论与武术器械方面 的研究热度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两者的研究范围相对较窄。而作为传统体育养生方面的 研究,尽管该关键词排列在表1的第10位,但它作为传统体育养生的主题,可以预见,随着 健身气功的大力推广和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健身气功大赛的举办,其影响力将大大提升,因此 ,在健康理念逐渐增强的今天,传统体育养生方面的素材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2008年是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年,正是这种重大的世界性运动会的举办,掀 起了关于奥林匹克研究的热潮,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08年,以“北京奥运”和 “奥林匹克运动”为主题的研究骤然升温,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加了5 126和906篇,净增百 分比分别高达250.9%、214.2%,正是由于“北京奥运”这种特殊原因,导致了民族传统体 育 类研究(除气功研究)普遍下降的结果。但我们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还会以其特有的生命力继续呈上升趋势。值得一提的是,有关气功方面的研究在2008年没有 出现下降情况,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气功研究者没有受到北京奥运的影响,另外,更重要的原 因还在于,人们通过健身气功来追求旺盛生命状态的愿望没有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2.2 传统、竞技、学校及民间武术类论文关键词检索结果与分析 表2数据显示:2002-2008年间,表2中各关键词总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有关传统武 术 方面的论文总量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达2 842篇,仅次于太极拳类和民族体育类论文数量 ,其次是竞技武术、学校武术和民间武术类论文数量(表2)。

表2内各数据均呈波动上升趋势,说明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学校武术与民间武术类的 研究,一是没有受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赛事的影响,二是该领域内的研究处于持续升温态势 。

传统武术方面的论文关键词总量之所以处于领先地位,占据着武术类论文关键词总量的 60.2%,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传统武术是武术文化的根文化,也是现代竞技武术的源 泉,没有博大而丰富的传统武术做根基,现代武术不可能有发展的素材和动力,如果现代武 术脱离传统武术的根本,那么,现代武术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传统武术具有极 高的历史学价值,它是历代宗师代代传承而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其价值正如邱丕相 [ 5]教授所述“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不仅具有历史‘沧桑’的价值感,更在于后人可以去 探索它、研究它、发展它”。

关于竞技武术类的研究虽然没有传统武术类的研究火热,但在近几年超过了学校武术与 民间武术类的研究。这一现象说明了竞技武术在当前走势良好,已逐步走向成熟,武术从民 间的最低层走到学校,成为一项体育项目,从中国东方式的文化形态走向中西文化的结合, 成为一项竞技体育,这就是一种进步、一种发展。

相比之下,学校武术类的研究尽管没有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类研究一样的强势,但有关 学校武术类的研究同样重要,因为学校武术不仅是学生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重要方法,也 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武术也 将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的热点而持续下去。

至于民间武术,虽然表2中所显示的论文关键词检出量没有前三项多,但民间武术仍然 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民间武术是武术研究的源泉之一,学校武术与竞技 武术的原始素材皆来源民间武术,因此,民间武术类的研究大有文章可做,个别研究会对丰 富和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可能会成为该领域内研究的冷门话 题,例如,对民间将要失传的武术拳种研究、促进民间武术文化交流研究、民间武术对丰富 人民文化生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挖掘与整理民间武术文化研究等。

2.3 武术套路类论文关键词检索结果与分析 表3数据显示:有关武术套路教学、武术套路训练、武术套路竞赛方面的文章检出率相 对多于武术套路创编与武术套路裁判方面的文章;2002至2008年间,除了武术套路训练和武 术套路裁判类关键词处于微量不定态势外,武术套路教学和武术套路竞赛类关键词总量呈波 动上升趋势(表3)。

根据表3数据的横向比较:武术套路教学、训练与竞赛方面的研究数量差距不大,分别 占武术套路类文章总量的37.8%、31.1%、26.7%,说明该方面的研究力度相近;武术套路 教 学、训练与竞赛方面的研究总量共占武术套路类文章总量的95.6%,说明武术套路教学、训 练及竞赛是武术套路类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在中小学、大学乃至民间、部队等不同层次和不 同领域内,有关武术传承的方式都离不开套路的形式,以套路形式进行教学、训练和竞技以 及表演是武术传承、发扬与利用的有效途径,另外,随着武学研究的深入,武术套路的价值 趋向于多元化,除了原有的技击、健身、竞技、娱乐等价值外,其教育、美学及其商业化的 发展等方面的价值也逐步受到重视。

对于武术套路的创编而言,其研究总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武术套路的创编存在一定的难 度,包括动作质量高低的把握;动作路线与内容的设计;不同拳种的风格、特点以及表演性 、欣赏性等因素都要考虑,同时,现代武术套路的创编主要目的是为了竞技比赛,而每年的 武术赛事中所比赛的又基本上是规定套路与传统套路,自选套路则相对较少且创意不多,基 于以上种种原因,武术套路的创编研究相对较少,然而,创新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创新,只 能原地踏步,其相应的文化也只能守旧如初,因此,从事武术套路创编的研究将对竞技武术 及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武术套路创编虽不能称为武术套路类研究的 热点,但它将成为武术界有志之士的研究方向之一。而对于武术套路裁判而言,其研究数量 少的主要原因是规则的变动性太低,因此,该方面的研究也自然为少。

2.4 拳术类论文关键词检索结果与分析 表4所反映出的信息主要表现在:有关太极拳方面的研究在拳术类文章中占有绝对优势 ,在整个31个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中,以太极拳为关键词的论文检出率最高,达4743 篇;在100至400篇之间的有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少林拳、长拳,共计1156篇;南拳、 螳螂拳、通背拳、劈挂拳、戳脚共计265篇;2007与2008年相比,除了少林拳、螳螂拳、通 背拳,拳术类论文关键词总量微有升高和截脚处于微量不变的态势外,其余关键词总量呈微 量下降现象(表4)。

在6 164篇拳术研究领域里,有关以太极拳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占拳术类论文总量的76. 9%,有相当高的比例。太极拳运动以其健身性、欣赏性、大众性的优势赢得了世人的青睐, 国内各大高校几乎都把太极拳作为体育必修课程,且在大众体育中,太极拳的开展也十分广 泛,有很坚实的群众基础。1978年11月16日,邓小平同志应日本友人邀请题词“太极拳好” ,自此以来,太极拳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影响,太极拳运动已成为当今国内大众体育场上最 亮丽的一道风景之一,同时,它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十分强烈,据有关资料显示,太极拳运动 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目前,还有学者极力呼吁将这一运动引入孔子学院,使 国外朋友通过这一载体了解东方文化,这种高屋建瓴的举措既可以扩大其发展空间和弘扬民 族传统文化,还可以提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太极拳运动以其本身 的魅力拥有了自身文化的影响力、竞争力、生存力。我们充分相信,在重视提高“体育文化 力”[6]和世界普遍关注健康话题的今天,有关太极拳方面的研究将成为人们长久 的研究热 点,还可以预见,广大科研人员也会将如何提高与增强太极拳的文化力作为研究趋势之一。

与有关太极拳为主题的研究相比,以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少林拳、长拳等为主题 的研究相对较少,这说明该类拳术的影响力与太极拳相比要小得多,其研究的总量也自然相 对少得多,而对于南拳、螳螂拳、通背拳、劈挂拳、戳脚等方面的研究则更少,该现象说明 ,一些传统拳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其传播力度小、群 众基础薄弱;二是其文化影响力小、发展速度慢;三是受现代竞技武术发展趋势的制约;四 是受传统拳术自身特点的制约,如,传统拳术的套路内容较为简朴,且多有重复,基础动作 单调枯燥,且短期内难见实效,不如练散打或拳击、跆拳道来得快速实用;五是传承方式较 为闭塞。以上原因构成了部分传统拳术研究总量不多的重要原因。

运用同样的检索方法,对四季拳、梅花拳、汤瓶拳、弹腿、凤阳拳、绵拳等拳种进行检 索,结果显示:有的检出率极低,有的为零。这种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传统拳术作为一 种文化形式,其流失现象相当严重,像四季拳[7]、梅花拳[8]等许多拳种 都濒临着失传的危 机。诚然,由于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变迁,一些优秀的传统拳种正面临着流失的命运,这是民 族文化的巨大损失,这种民族文化流失的境况不能不让人扼腕痛惜,不能不引起武术界乃至 有责任心的中国人高度重视。因此,目前那些虽不盛行但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武术拳 种将是人们研究的冷门话题,这也是保护和挖掘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与价值所在。为使濒临 流失的传统拳术发扬光大,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既要进行必要的理论研究,还要探索传承 之道,理论研究应充分宣扬传统拳术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彰显其文化蕴含与教化功能; 实践研究应注重科学性、系统性,例如,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记录与保存;成立协会、组 织;举办比赛,扩大影响等举措。

3 结 语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是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民族体育、太极拳、传统武术 类研究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三大话题,同时该研究领域中也存在一定的冷门 素材,尽管2008年民族传统体育类部分研究出现陡然下降现象,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优 秀的民族文化还将保持上升的研究大趋势。为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民族体育文化之林 中崛起,为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力,应看清我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全面而科学地 对其进行广泛细致的研究,让热点研究持续,让冷门研究充满价值,让整个民族传统体育研 究朝着良性趋势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鲁迅.且介亭杂文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李磊,祝伟明,古信.儒佛思想对跆拳道精神影响之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24(5):133-134.

[3]邱丕相,初学琳. 武术套路商业化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1,8(3):49-51 .

[4]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 院学报,2009,43(11):27-33.

[5]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0-224.

[6]张建华,陈青,钟全宏,孟峰年.体育文化力的内涵及其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 学报,2006,(6):50-52.

第8篇

(1)武术本来不是体育

体育学名“身体教育”,概念源出于卢梭的《爱弥儿》,法语原文为“Education Physiquw”,英语表述是“Physical Education”,不包括高水平竞技运动“Top Level Sport”。现代人一般把武术归于体育,并把它定位于一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确实具有不少体育属性,“武术之道在于练”,它必须通过身体训练来进行,不但有强身健体之目的,而且还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这跟所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基本方向是完全一致的,由此通过体育部门对它进行管理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自民国初年关于“土洋体育”的讨论以来,武术体育化(这也反映出它原来并非是体育)的方向就已经是别无选择的了。

武术活动确实是一种身体训练,然而作为武术核心的技击技术,却跟一般的体育技术不相同。体育技术作用的对象是受训者自己,通过身体素质和身体技能的训练而同时提高自我,而技击技术作用的对象则是受训练者可能的敌手,要通过攻守进退的技术博弈制服或消灭对方。由此武术跟诸如毽子、跳绳一类非生活实用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明显地不同。就训练方法而言,中华武术讲究肢体活动的个人修为(追求“功夫上身”,并要求“以身载道”和讲究礼仪),具有不容置疑的身体教育功能,然而并不是凡具有教育功能的人体活动都可以直接归到体育类的,例如演戏是具有一定教育功能的人体活动,但演戏却并不属于体育。尽管武术训练中具有不少礼仪教化方面的社会内涵,要求协调人际关系,然而其最后的落脚点却集中在“保护自己和制服敌人”。

中国古代并没有“体育”这个概念,与此相近的概念是“养生”、“修炼”和“嬉戏”、“游艺”。它们跟西方式体育一样都是广义的“身体教育”,都是通过身体训练和身体活动去改善和提高人体的身心协调能力和状态,由此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人的活动技能和获得社会认同。但西方式体育更多的似乎是偏于外在体质、体能和专项技术的社会性训练,强调“更高、更快、更强”的超越自己身体极限,主要靠消耗能量以表现生命,而中国的养生、修炼和嬉戏、游艺,则更多突出内向进行(而不是外部灌输)的自我心性修养,着眼于身心、形神的自我调适,讲究性命双修、变化气质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目的偏于节省能量以延长生命。在古代中国,养生修性是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并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所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不像西方近代那样把身体训练从生产和生活中划分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领域。中华武术有着很强的养生和修,其中的太极拳甚至还反复宣称“详推用意何为准?益寿延年不老春”,并运用其特有那“用意不用力”的“意识体操”训练(但这仍然是用以应对环境那意、气、形三统一的“劲”训练,表现为调控整合身心两端的自我意识,由此明显区别于冥想和静坐一类纯心理向的“意识体操”),表现出极强的“身心合一”、“性命双修”之养生文化意蕴。然而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整个中华武术,其基本的技术内涵却又主要是应对敌手那攻守进退的性命相搏,其内向修炼的结果却是用来应对环境的生存竞争,这不但要伤及对手,而且一定条件下往往还会伤及自身。由此看来,技击本性跟体育本质明显相悖。

作为一种身体训练,西方式体育属于体能和技能的社会化培育,而中华武术却更多的是身体技能之自我修炼,其出发点并不是西方式“灵肉两分”假定下对生命载体那体能和技能的教育磨炼,而是对“身心合一”自我体悟那生命整体的超越提升。由此武术训练也就并非只是“外在”的身体“招式动作”组合,而是特别讲究“内在”意念主导下整合内外资源而达到“随机应变”和“得心应手”的“劲附招而行”,它将“后天习染”所形成的“拙力”作为“文化改造”的对象,以“用意不用力”的“跟空气作战”作为练习手段,以“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作为进阶道路的“力的文化建构(劲路或劲道)”。在武术的“劲路”系统中,以“弱者文化”作为文化源泉,其着眼点也并不在于单一向度“力量绝对值”的增加,而是在于“不同力量相互关系态势之变换”,由此不仅形成“练法”中“由弱变强、以慢练快、化死力为活力”的训练方法,形成“打法”中“手慢打手快、无力打有力、弱者胜强者”的理想效应,而且还形成“演法”中体现“身心合一、形神兼备、天人相应、体用一如”那种“同合大道、大化流行”的潇洒自如,用身体语言诉说一种经由行为而不断地向世界开显和生成那“生生不已”的生命活动,由此先天的“勇与力”走向后天的“技与巧”。在这里,“用意不用力”等技术要素既是训练方法又是实战手段,所谓“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它所表现出来的“强弱”、“胜负”等等在事实上都不是绝对的,其背后实质在于对“天时、地利、人和”整体运行的把握和运用。不用力而显示力,柔弱可以胜刚强,这在武术技术上当是可以用身体操作具体体现出来的。

武术修炼跟体育训练确实可以相通,然而相通者却未必能相混。内向“自家受用”的“为己之学”跟外向“社会规范”的“自我炫耀”,恐怕难以混为一谈。中华武术确实是一种“超越本能”的“后天教化”(并非纯粹“先天自然之能”,而是“学力而有为”)身体训练,但它对自我身体重新部署的文化策略,却又不是西方文化所说的那种“从自然走向人文”(把本能提升为技术),而是有点中国道教所云的“由后天回到先天”(把技术化为本能)。有道是“顺为生人,逆则修仙”,武术将常人(成人)的身体解释为丢失了“先天”禀赋,且被“后天”习染,要通过返璞归真“复归婴儿”,而挖掘原有潜能并重新构建自身体系。老子有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武术用后天身体训练去复归“先天本能”(这表现为一个“逻辑悖论”)的基本用意,在于防止因后天习染异化而障碍应对不同方向变化的可能,其实质仍然是用“文化的变迁”取代或防止“本能的特化”。在这里,“从自然走向人文”是“自然的人化”,而“由后天回到先天”则是“人的自然化”,人与社会的发展目标当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双向建构”,这些东西恐怕也是很难直接套用单向度的西方近代体育理论加以解释。

(2)武术本来不是竞技

人们容易把技击与“竞技”(即“Sport”)混为一谈,因为竞技的作用对象也是指向对手,而且竞技者的对抗意识也很强。所以人们在讨论技击时,往往举出一些竞技项目作为例子,甚至还以非实用的竞技金牌去“论证”实用性的技击能力,

或者干脆把技击定义为“用于竞技比赛的格斗”(Compctitivc fight-ing),而体育院校中武术专业所设置的“技击教研室”,教研的对象又全部都是例如拳击、散打、跆拳道一类的现代竞技项目,并不考虑真正的传统技击问题。

技击跟竞技(主要是拳击类肢体对抗性竞技)确实具有很多共同和交叉的东西,两者都具有攻守进退的活动形式和胜负输赢的结果追求,其技术结构上也有不少的交叉,并且两者同样对操作者的力量、速度、反应(特别是时间感和距离感)、耐力、技巧和意志、策略等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具有参与者体能、技能和智能的激烈较量。此外,技击技术在学习和训练时还往往通过武术界内部的“访拳试手、切磋交流”,乃至当众公开“打擂较技”的“类竞技”形式进行比较测试(任何一种技术在使用前都需要比较和测试,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模拟训练和实习)。然而这些东西只是学习和把握武术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并不能就此归结为武术本身的技术属性或目的。应该明白,技击技术跟竞技运动无论从技术属性还是就社会属性说,都明显不同,技击并不服从竞技规律,其要并不是在竞技运动场上“公平竞争”的“自我表现”,而是在于突发应急遭遇战中“不平等博弈”的“自我保护”。

作为一种肢体碰撞,竞技属于特定条件下公开有序的技术较量,而技击更多的却是私下无序临时应急的肢体冲突。就技术前提来说,竞技要求“公平竞争”,由此必须“技术限定、公平公开、规则约束”,但技击却是“不能选择敌人”,因而只能“别无选择、并不对等、不受限制”;就操作目标而言,竞技是按照规则论输赢的“竞”,所有技术都服从于技能比较,具有“范围确定、技术规范、公开公平、安全保障”等特点(即使出现意外也有相应的医疗措施),而技击却是不按规则搏死生的“击”,一切行为都得因应敌手,具有“突发应急、不择手段、私下隐蔽、残酷致命”等特点。

具体地说,竞技是单一层面体能和技能的较量,带有明显非实用的“游戏”性质,其实质是条件(即“规则”)约束下的一种“游戏”,基本上不存在“保护自己和消灭敌人”的问题。国际竞技和体育联合会发表的《竞技宣言》指出:“具有游戏性质,凡是包含自己和他人之间的运动竞争,或克服自然障碍的运动比赛,都是竞技。”它要求在一个“共同游戏规则”下去论输赢,其技术构成简单并且边界清晰,突出人之体能和技能的“更高、更快、更强”。但技击却是面对现实不平等状况生存竞争中综合素质的博弈,它并不是用来“竞技”显示体能技能、表现自我,而是应对外部实际危险的防身护体、制人取胜,其技术构成复杂并且边界模糊;面临有如“鸡同鸭打、猫跟狗斗”般各师各法。这是一种肢体冲突时生死搏斗、扬长避短、用智使巧、借力打力的性命相搏,所以本质上就不是主要依托自身体能和技能那简单直接“闹着玩”的什么游戏。竞技不但有职业道德约束,而且还有比赛规则保护,由此操作者强于进攻而弱于防守,技术上往往“顾头不顾尾”;无论面对什么情景都要“一视同仁地”由一个“共同的游戏规则”约束;但技击尽管有武德约束但却缺乏比赛规则保护,并且往往处于力量和信息不对称的“要命关头”,技术上必须把自身安全的(而不是竞技水平)防守放在第一位,由此,不但在技术上“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有你的一套打法我也有我的一套打法”,而且在态度上也要“对同道示弱,对外辱示强,对朋友讲诚信,对敌人讲诡诈”,必须根据情景和条件“因人而异”地分别遵循“不同的游戏规则”。

从社会属性上讲,竞技场上拳打脚踢的激烈对抗并非是真正的暴力活动,但技击过程中即使是引进落空的避免对抗却仍然属暴力行为,其基本任务同样是“保护自己和消灭敌人”。这就是说,竞技可以“表现残酷”,但技击却必须“应对残酷”。竞技依托从生产和生活中彻底地分化独立出来的闲暇(独立的身体娱乐活动领域),其原始的生物基因是“种内自我竞争”选出优胜者的“性选择”(古希腊的竞技运动都是进行的);而技击依托的却是应对生产和生活本身的操作技巧(“类竞技”的试手附在学习过程中,打擂则附在民俗活动里。技击技术作为身体应对技巧一直都没有彻底从生产和生活中独立出来),其原始的生物基因是“种外生存竞争”性命相搏的“攻击自卫本能”。技击中即使是内部试手或公开打擂等“类竞技”形式,也分别讲究留有余地的“点到即止”或者订立性命相搏的“生死文书”,并且还可能引出相关社会力量或第三者(例如师、徒、亲、友或好事者)的参与介入,以及接二连三以至没完没了的报复行为,由此缺乏一般竞技所需要的规则限制下“一战定乾坤”那运动员个体挑战自我、公平竞争之“竞技精神”。

技击不但明显区别于舞狮类技巧性竞技,区别于龙舟类速度性竞技,也区别于摔跤类对抗性竞技。要用竞技要求去衡量技击,就像用单向的“科学指标”来判断中医整体的“阴阳虚实”一样不得要领;用职业拳击赛的规则去规范个人防身自卫术,不过是要“用驴唇去对上马嘴”。技击立足于“不平等状况”的实际生活应对,而竞技却是超越生活(即非直接实用)由规则约定的一种“公平竞争游戏”。技击背后的文化基因是“实用理性”支配下的“冷静应对”,竞技背后的一个文化基因却是“灵肉两分”那酒神精神的“纵情狂欢”。对职业运动员来说,比赛夺冠是其天职,由此“能比的自然能用”;但对非职业运动员来说,却是“能比的不能用,能用的不能比”。不同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尽管精神或许完全可以相通,但其操作边界却实在难以重合。所以竞技精神无法指导“反恐”一类保安自卫活动,而竞技运动也无法以“反恐”的性命相搏方式进行。这次武术“人奥”未果,恰好就是因为它的技术复杂,边界模糊,缺乏统一、规范、简明的客观评价标准,很多东西都难以量化,由此操作时跟一般“竞技项目”在事实上存在不容抹杀的较大的距离。

(3)武术本来不是舞蹈

中华武术也带有审美欣赏和娱乐价值,它与中国的舞蹈、杂技、戏曲以及其他一些民俗活动等等,相互交融并且同样是中国生命文化的体现。武术的拳打脚踢跟舞蹈的手舞足蹈,以及戏曲的举手投足,都要同样服从人体活动的规律,并且同时具备某种超越自身、弘扬个性、精益求精的非功利艺术性追求,在若干民俗活动或人际交往中,武术也常用于表演助兴,于是不少人又把它跟舞蹈表演中的“武舞”混为一谈(粤方言称之为“舞功夫”)。

武术确有一些舞蹈表演因素,动作上的进退屈伸不但表现出操作者的喜怒哀乐,而且具有很强的审美作用,文化上可以划归“表现身体的艺术”(李小龙语);然而在

特质上“武术姓武不姓舞”,操作上舞蹈必须端起“架子”(Pous)、饱含感情、提气扬神、突出个性、炫耀意图,按照既定程式“用身体语言依次敷陈”表现导演(或自我)原先的观念和设计;然而武术却要站稳脚跟、高度警醒、敛气凝神、随机就势、隐蔽目的,通过“敌我劲路问答”随感随应、灵活变招应对意外发生的肢体冲突。艺术源于生活,但武术却就是当下生活本身(而不只是源于既往生活),必须直接应对面临可能的所有变迁,所以即使在没有敌手的训练过程中,其动作也要设计出一个可能具体的“假想敌”来模拟应对。从心理上说,表演艺术需要激情,讲究抒情言志,可以纵情任性,张扬操作主体的自我特色,并坚持走原先设计好的既定路子;但技击技术面对外部变迁却必须冷静,舍己从人但又顺人,而不失己地调整与不利的定势,无视对手只会让自己吃亏。

作为一种身体活动,舞蹈属于自我抒情畅志的表演艺术,而武术更多地却是临境应对的实用技术。舞蹈艺术跟技击技术的社会归属和主要功能也很不一样:舞蹈艺术的社会归属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主要功能在审美欣赏;技击技术的社会归属是“功利性实用操作”,主要功能在环境应对。尽管武术的招式架势也经过一定典型化的提炼,然而本质上并不是那超现实、间接性身体符号的自我表演艺术形式,而只是应对环境的生死博弈的技术手段。武术有时确实也可以用于表演,但更多的则是用于自卫。传统武术除民俗庆典、交友切磋和谋生卖艺等特定情况外,一般都很少主动“演给人看”,而是强调身心自我调整的“自家受用”。我们知道,舞蹈必须“跳给人看”,首先要考虑“票房价值”和“收视率”一类的东西;但武术却往往“躲起来练”,喜欢“深藏不露”,反对人前“到处卖弄”。技击需要解决的主要是自身跟对手的关系,而不是演员跟观众的关系。所谓“好看不好用,好用不好看”,技击技术跟表演艺术很多东西都是相反的。武打片中的那些激烈厮打确实煞是好看,然而不但动作极为夸张,身上受敌破绽甚多,体力浪费极大,而且动作设计即使十分合理,但也往往招势“使老用尽”而缺乏变化余地,不是技击所要求的“前招带后招、后招补前招、生克制化、势势相承”。如果应敌时按表演方式进行,那操作者恐怕早就完蛋了。

属于技击技术(而不是表演艺术)的武术,似乎更接近处理医患关系的中医技术,中医技术根据望闻问切的八纲辨症获得病人信息,把疾患作为自己敌手,运用中药君臣佐使的配合,使药性归经以调节病人阴阳寒热的失衡;武术技击则根据敌我关系所造成的对立态势,运用肢体攻守进退的动作变化和劲路虚实刚柔的调配运行,应对敌手进攻带来自身原有定势的改变。两者都具有直接的主客互动因素,并不是单方面突出操作者的主观意图和审美倾向,于是明显区别于舞蹈、戏曲一类“根据某种意识形态的需求,运用自己身体符号的组合,用以表演社会人情喜怒哀乐”的主体性表达。武术技击也需要有点诸如虚虚实实、示形造势一类有限的“表演意识”,但在整体上却十分忌讳不顾敌手那一厢情愿的纯粹主体性演示,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对手理解,而是在于对对手的迷惑。现在要让舞蹈演员指导技击训练,其走向恐怕不大可能就是武术本身的发展。

(4)武术本来不是军事

考虑到技击具有意图隐蔽、制服对方(甚至消灭敌人)的兵者诡道、性命相搏属性,而并不突出极限追求、挑战自我、夺取金牌或者自我表现、抒情言志、炫耀大众等方面特质,人们于是又把它与“军事”混为一谈。

技击与军事确实有共同的起源和很多相同和重合的东西,两者都源于动物的攻击自卫本能,并且均属生存竞争的暴力手段,同时具有攻守进退的作战形式和“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操作目标。历史上的武术技击相当大的一个部分还曾经长期附在军事上作为“兵技巧”(单兵作战的武器技术)而获得发展。然而历史上技击作为“互不统属的个人肢体冲突手段”,军事作为“社会组织中群体利益对抗最高方式”,两者在技术性质与社会属性上,又都表现出明显地不同。技击家们大都张扬个性、快意恩仇,并不认同军人的“以服从为天职”。所以历代统治阶级在大力发展国家军事力量的同时,却要严格禁绝民间练武。

第9篇

【关键词】竞技武术;比赛规则;比较

中华武术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变化,竞技武术套路的竞赛体制已日益完善。发展至今,竞技武术比赛已经比较规范比较国际化:同时在武术竞赛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现在通过对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发展特点进行比价和分析,发现武术套路在发展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竞技武术套路采用“高、难、新、美”的观点和发展路线提高了武术的艺术表现力,竞赛规则更加有利于武术套路的评判和走向国际化:另一种则认为传统武术套路的内容丰富,武术的本质价值攻防格斗的体现更为明显更具有武术起自身的本质特点。

1 武术竞赛规则的研究

通过对1991年、1996年和2003年竞赛规则的研究,发现三种不同年代的规则中,动作规格分都占总分的50%以上,而96年动作规格的分值占总分的68%,这说明武术的发展并没有脱离自身作为一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轨道。从这三种规则的发展方向来看,竞赛套路动作规格的扣分点日益精确化,例如,1991年规则中说道:“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跳跃腾空、平衡中的规则要求轻微不符,每出现一次扣0.1分;严重不符每出现一次扣0.2分。”什么为轻微不符,什么为严重不符在规则中没有明确的说明,这就给评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得评判过程过于主观,扣分点比较模糊。在这方面96年的规则补充了这一不足,对“轻微、严重”的问题做出了较准确的解释和标准,同时还制定出“主要项目动作规格的常见错误和扣分标准”。然而这次修改规则中也暴露出了扣分点过多的问题,使得裁判员无法精确到每个细节的评判。还要裁判员凭借印象来评判。此规则的精髓也无法得到较好的贯彻和执行。经过了8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出了迄今为止较为理想的2003年武术竞赛规则,与以往的规则相比,其扣分点相对合理而且具体。例;“养身平衡”的动作扣分点为“前举腿低于水平”等。这就使得裁判员的评判工作更加精确更加容易掌握评判的尺度。

同时该规则还指出,具有攻防含义的武术动作才能作为竞技武术套路的编排内容。竞技武术跟其他体育项目有所不同,竞技武术是建立在技击的基础上进行的武术套路表演形式,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具有较强的攻防含义,同样这也是竞技武术套路不断发展的基础,也是竞技武术套路的本质。因此,只有规范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基本动作的规格和质量,才能够为竞技武术套路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2 规则变化下技术风格的发展和演变

2.1 代码化武术动作

2003年规则与前两年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相比, 2003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最大的特点就是借鉴了奥运会中类似的竞技运动项目的裁判评分特点,如:体操、跳水、跳床等。将组成武术套路中的具体动作进行了数字化、代码化和组别化的处理, 这一创新的做法对于竞技武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是里程碑式的改变。在比赛中通过电子信息化的评分模式,使得比赛的评判更简洁更容易操作更加精确, 从而使武术套路技术朝着国际化、奥运化的方向发展。

2.2 新武术竞赛规则追求“高、难、新、美”

“高”是对竞技武术套路的演练水平的一个新要求,随着运动员的自身水平不断提高竞技武术对运动员的演练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出动作规范、快速有力、姿势优美、精神良好等。因此, 武术套路技术“高”的要求反映在竞赛规则中就是动作规格的分值。

“难”是动作难度的一个新要求。1996年规则没有具体规定动作的难度,而在自选套路中增设了“指定动作”, 而且所占分值较高。从而“指定动作”的增设的分值很高,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竞技武术创新的脚步。把竞赛套路的难度动作统一, 对每个运动员自身特点的发展是一种制约, 在一种程度上制约了个人技术风格的发挥。

“新”是指在竞技武术的比赛中对动作的创新方面的新要求, 主要以新动作、新技术、新结构、新连接等形式体现武术套路之中。技术创新, 组合创新、动作创新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方向,在新规则中也加大了对竞赛套路中的创新分数。

所谓“美”是指在武术套路的编排中艺术表现力的特征。武美指的运动员对动作的姿势、气韵、节奏和精气神等。竞技武术套路的本身就是武术攻防演练技术与艺术气质相结合的产物, 竞技武术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在套路表演的过程中的身体姿态一种美的体现。

3 结论

通过对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发展特点进行比价和分析,发现武术套路在发展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竞技武术套路采用“高、难、新、美”的观点和发展路线提高了武术的艺术表现力,竞赛规则更加有利于武术套路的评判和走向国际化:另一种则认为传统武术套路的内容丰富,武术的本质价值攻防格斗的体现更为明显更具有武术起自身的本质特点。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市场经济 武术散打 课程资源开发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经久不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经济向市场化迈进,中国社会的每一个组成细胞都面临严峻挑战,武术散打作为一种体育资源亦不例外。目前各省体育高考项目只考身体素质及三大球类,没有专项考试,只有进入大学开设武术散打普修,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才开设武术散打专修,由于武术散打学习时间较短,使社会缺乏武术散打基本功较好的后备人才。面对挑战,武术散打是否能借此契机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取决于武术散打是否能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走向市场,实现以武养武的管理体制弘扬祖国传统武术散打的文化精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深入研究武术散打资源其自身存在的优劣之势,并且根据市场需求,探索武术散打发展之路。

1.武术散打资源的概念

武术散打资源指凡是能影响武术散打产业发展,并在参与武术散打产业发展中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应的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的事物和形象。这些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的武术散打资源是实现武术散打产业职能的重要保障,它们支撑和推动武术散打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是武术散打产业发展中各种社会效应、经济效应产生的载体和源泉。

2.武术散打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武术散打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涉及面很广,主要包括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体系、人力资源、场地等,是武术散打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武术散打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

2.1武术散打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武术散打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竞技武术散打、大众武术散打和学校武术散打。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武术是武术发展的主流。无论是竞技武术套路,还是散打,在比赛的推动下和竞赛规则的引导下,竞技武术的娱乐观赏价值和竞技观赏价值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与此同时,大众武术和学校武术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一定的进展。

2.1.1竞技武术散打资源开发

竞技武术指高水平武术竞技,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个运动潜能和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武术训练竞赛活动,它的特点是专业化、职业化、高水平、超负荷、突出竞技性。

竞技武术具有提高素质、健体防身、磨炼意志、培养品德、竞技观赏、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形式下,竞技武术散打资源必须充分发挥教师、教练的教学能力,指导学生向“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体现武术散打的高水平性和观赏价值。

2.1.2大众武术散打资源开发

20世纪50年代初,在党和政府的倡导下,掀起了大众武术活动的热潮。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文化思想的解放和武打小说、影视的影响,全国出现一股“武术热”,各种武术馆校应运而生,习武的人络绎不绝。为了进一步推动大众武术活动的开展,国家体委于1991年正式下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武术之乡的评选活动,并决定每三年评选一次。这一决定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各地掀起一股争创“武术之乡”的热潮。与此同时,各种群众性的武术表演比赛也在全国广泛开展,比如1979年开始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全国老革命根据地武术比赛、全国民间武术馆校邀请赛、各地举办的武术节等,而各地区民间的民族传统武术散打大多是祖传的,具有健身强体的作用,并且攻击性较强,群众性的武术活动便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手段。武术在世界广泛的传播,可加强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家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探求东方文明。武术通过体育竞技、文化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1.3学校武术散打资源开发

学校武术作为武术发展的摇篮,本应成为武术传播的主要场所,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尽管武术早在1916年就开始进入学

校,不同时期又不断地编人大纲列入课程、制定教材。时至今日却在学校中并没有实现根本的普及,甚至在许多学校‘名存实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1956年公布的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列武术为体育课内容。然而,不少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学校武术教育开展情况亦难让人满意”。“学校武术不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不论是在繁华的闹市,还是乡村和小镇;不论是大学,还是在小学和中学,人们看到的学校武术已经被统一的少年长拳、12式、24式太极拳等内容一色化,甚至在专门培养武术专业教育人才的高等学校,单一化、标准化、统一化的‘国际武术竞赛套路’也已全面地垄断着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所以,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必须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各阶段的教学内容,随着学生的成长,掌握不同阶段的武术教学内容,从而取得健身强体、继承和弘扬中华武术的效果。

2.2武术散打课程教材资源的开发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武术被纳入大、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体系。1961年,武术被正式列入全国大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大纲。在1987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被明确列为三至六年级的基本教材之一。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第五部《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小学有五禽戏和动作串联,初中有健身拳、八段锦,高中有桩功、太极拳、剑术、对练等。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训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要求“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此外,高校的武术内容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而增强了选择性和自主性。武术散打课程教材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们身心发展的特征及竞技武术、大众武术、学校武术不同的教学内容,吸取民间民族传统武术散打的精华,统一编制教材。教材严格规定不同阶段的必学内容和自选内容,充分发挥中华武术健身强体的作用,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同时,教材必须加强武术散打文化宣传,弘扬中华武术精神。

2.3武术散打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资源的开发

目前,武术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点,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应该增强趣味性、自选性。首先,武术教学应游戏化。当学生在做游戏的时候,因为不追求明确的目的,心理上没有压力,所以心情愉快,这时学生对所学习内容就会很容易记住。为此,武术教学可以游戏化。例如,在开始学习武术的弓步、马步、仆步、歇步等步型时,教师可以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入手,用弓步、虚步和马步分别代替剪刀、石头和布进行游戏,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快,而且积极性高。其次,要扩大武术教学的范围。在进行武术教学时,将武术的散打和功法练习引入套路的教学中。例如在教学“搂手拗弓步冲拳”这一动作时,教师可先通过示范领作,让学生对动作有大致了解,然后对动作的攻防含义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搂手”是用一只手抓住对手的手腕,然后用另一手冲拳击打对方,通过两手的相对运动达到进攻的目的。待学生明白动作的用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的攻防练习。这样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然后教师对武术击打的要点——“起于根、顺于中、达于稍”进行讲解,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掌握。最后,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配上音乐,可以使整个练习过程充满趣味性。所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技术,提高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在参与性的武术活动中,广大武术工作者们有必要深入挖掘武术的健身潜质,并逐步创立和推广一些适合大众的武术健身项目,一方面给锻炼者带来健身目的,另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中华武术精神。

2.4武术散打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武术散打课程人力资源在武术散打课程资源中最具活力,其他资源必须通过人力资源才能释放能量。武术散打教师、教练无疑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要从提高工作责任心、理论水平、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着手,提高教学能力、教学科研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适应课程建设需要。除了武术散打教师、教练等人力资源外,还有武术散打课程管理人员、武术爱好者和学员,他们也是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加强教学管理是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馆、俱乐部、学校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练的个人技术和教学能力,满足教学需要。

2.5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有效的场地资源

合理地规划、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有效的场地资源是广大人民群众从事武术活动的物质保障。第一,对于城市中的一些开放性的广场要尽量保持全开放,欢迎和鼓励人们到城市广场中习武健身;第二,增强城市中公园的开放性。公园作为人们娱乐活动的场所,是武术爱好者习武、切磋、交流的宝地;第三,营利性的体育俱乐部可以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同时在社区中多开展一些武术类的娱乐活动,带动大家进行锻炼。学校场地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地理和环境的优势,加大对场地和武术器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从而满足学校武术教学和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分时间段对社会开放,加强对武术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大众参与武术散打健身。

参考文献:

[1]王智慧,蔡宝忠.对我国近现代学校武术内容及活动变迁过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2]胡达道等.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视角下田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2009(10).

[3]董元元.武术娱乐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1.

第11篇

关键词 武术套路 现状 思考

武术套路是中国独有的体育传统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宏伟宝藏。它拥有强健体魄功效,又有观赏性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人民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武术套路在武术的技术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传统武术有许多功能价值的呈现在很多方面上都依赖套路运动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对满足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十足的意义,所以研究武术套路的发展现状和思考武术套路发展的未来是研究中国传统武术的需要。

一、武术套路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差异过大

几千年传统历史文化深深的影响着传统武术套路,传统武术套路是以农业社会为基础,以个人的宗教信仰为背景,传统的儒学观念为核心的一种结合了文化与体育的运动形式。它本质上并不是将增强体魄,与保持健康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为了证明人类自身的身体机能、顽强意志、个人或集体的荣誉感、勇往直前的意志的一种过程。因此大部分西方人都对传统武术套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仅仅认为观赏性强大。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从其他方面讲,就是因为有这种文化上的不同更为武术套路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因此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刺激了中西方体育之间的交流。

(二)传播武术套路的人才匮乏

就国内而言。武术套路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应当改变现存的传承制度,将现有的师徒或家族传承改变,一定要走进学校教育,教育决定武术套路的发展程度。就国外而言,要让武术套路在国际上广泛传播,语言是传播的障碍,这样就要求武术套路的传播人具备相当高水平的武术专业外语能力和高水平的武术套路教育知识与徒手示范能力。在国外的教学时要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别,尊重外国文化并传播的传统文化。由此,武术套路在传播过程中人才的缺乏让武术套路在国际上的推广带来一定难度。

(三)对武术套路的理论研究较为落后

由于举国体制与应试教育的影响,武术套路的理论研究处于落后的水平,由此还制约了武术套路在国际上的发展。古往今来,武术套路都是以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观念作为指导思想,重视仁义精神,重视武德培养等,属于文化主导的运动。在武术套路中的实践绝对是领先的,但是武术套路的理论相对于实践来说却很落后。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广大传统武术套路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传统武术套路理论研究发展较快。与有着完整科学体系的现代竞技体育相比,传统武术套路的理论研究体系仍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四)武术套路的思考

当今武术套路为了去迎合评判标准以及取悦大众化的喜好,将讲究技击忽视功法、套路的格斗运动和以艺术表现性为主的竞技套路运动摆在了首要的位置。现代竞技武术在培养教育、人才的储备、比赛体制和理论题的究等各个方面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在我们努力的将我们的传统武术展现给世界并被世界所接受的过程中,它将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融合,导致其自身形式与功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正是这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冲击与融合,使武术套路价值及其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与定位。而如今的武术价值体系更加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

二、结论与建议

武术套路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它可以清晰的呈现出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在最大程度体现武术技术的性能,也能够显示出更多的传统文化内涵。而其他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却不具备传统武术套路的这一特点。传统武术套路的研究对促进传统运动项目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自21世纪以来,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新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武术套路应当以西方体育的形式加上传统文化的内涵,中西通用的。对满足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十足的意义,所以研究武术套路的发展现状和思考武术套路发展的未来是研究中国传统武术的需要。

参考文献:

[2] 吕墨竹,徐伟军 新规则下中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0 (5):45-47.

第12篇

【关键词】武术竞赛;竞赛套路;跆拳道品势;对比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跆拳道运动在我国各地开展比较红火,各种比赛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道馆遍布各个城市。然而,当我们真正去了解跆拳道,走进跆拳道的世界,就会发现它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着很多明显的失衡现象。大家所看到的跆拳道正越来越多的重视实战,而能充分体现它的形体魅力和文化之美的品势演练正逐步地远离跆拳道发展的大舞台。武术运动的两种形式包括套路和技击,所以武术套路也称做“套路运动”,它是以技击为素材,以进退攻守、刚柔虚实和动静疾徐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一整套练习形式。本文对跆拳道和武术竞赛套路礼节礼仪、价值取向和技战术特点三各方面对比研究,找出其异同点,并做分析。

一、跆拳道品势和武术竞赛套路礼节礼仪的比较

跆拳道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就是跆拳道中的“礼仪”。跆拳道项目虽然是双方以格斗的形式进行,但是无论其如何的激烈,因为双方都以提高技艺和磨炼意志品质为目的,所以在两方每个人的内心都必须持有向对方表示敬意和学习的心理。跆拳道运动始终倡导的“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也是跆拳道鲜明的特点和练习者精神的体现。在每次训练或比赛中,每个运动员从进入道馆那时起,就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依次向国旗敬礼、教练敬礼和队友敬礼,这一切都体现了该项目对礼仪的重视程度。跆拳道敬礼动作的具体要求是:面向对方直体站立,向前屈15°,头部前屈45°,两手靠近两腿,两腿并拢。当平时训练的时候时,练习者进入道馆后,先要以端正的姿势向国旗敬礼,随后按馆长、教练和长辈的顺序依次敬礼。在道馆内始终在肃静气氛中进行;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随身携带的物品;若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服装松开的情况下,应停止运动,面向国旗、会旗和教练方向整理,整理好后再转回原来方向。因此说“礼仪”是跆拳道运动必不可少的,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武术和跆拳道相比,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渗透着传统的民族文化。行武术礼在竞技武术套路比赛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武术礼仪主要有徒手礼、持器械礼、递械礼和接械礼。

以武术行抱拳礼为例,来介绍它所蕴含的意义:第一,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骄傲,不自大。右手握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第二,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的朋友是一家,要谦虚团结,以武会友。第三,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

因此,跆拳道礼仪和我国传统武术道德相似,练习者可以不断的从中吸取营养和智慧,形成一种道德思想观念。跆拳道礼仪不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还具备了内外兼修的作用。将跆拳道运动的礼仪教育与我国的传统道德思想联系在一起,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跆拳道品势和武术竞赛套路价值取向的比较

跆拳道是朝鲜半岛的传统武术竞技项目,并分别与1986年列入亚运会比赛项目和2000年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大融合时代,跆拳道不仅保留了东方体育文化的传统内涵,同时也揉进了西方体育的激烈对抗特点。在练习基本功和实战技术两方面,跆拳道采取了两方面同时抓,共同进步的策略,通过对跆拳道品势的演练,达到了对防守方法和基本攻击技术的熟练掌握。在品势训练时,不断进行基本技击动作的空击练习,有助于加强动作的标准化,提高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同时强调实际击打的稳定性和动作的标准化,进一步强化了在实战中击打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的竞技武术项目,其价值取向与时代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体育和世界体育接轨的同时,我们的竞技体育也得到国家和地方的进一步重视,因为武术套路与艺术体操、竞技体操等有较强表现性的项目比较相似,所以也将武术的艺术表现性做为重点来抓,利用武术的演练,讲人类的形体美直观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追求武术套路的表演美;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化武器逐渐取代了武术的军事功能,其技击性逐渐淡化,更多的是要求技术动作的速度、幅度和难度。

当今的武术竞赛套路发展趋势逐渐转向了技术动作的“高难美新”,武术演练套路中频频出现和舞蹈、体操等项目性质相近的动作,进而形成了轻内涵重形式的发展趋势。它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到现在的“突出竞技特色,提高艺术水平,鼓励发展创新的转变。该思想的转变将有助于加快武术竞赛套路面向世界融入奥运的进程。

三、跆拳道品势和武术竞赛套路技术特点的比较

根据项群训练理论,跆拳道里面所说的“型”和现代武术竞赛套路一样,都是表现难美性的技能主导类项目。跆拳道的品势主要有攻击性腿法、防御性身法、步法、拳法、格挡等实践性的动作,并组合一起进行编排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型”。在跆拳道的练习过程中,其动作规格和技术路线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在技术动作上,它的步法、腿法、格挡防御技法和实践对抗紧密联系,可作为实践的辅助练习。在跆拳道品势演练中,简单明了的技术方法,十分注重它的实效性,近距离用膝部、手部和肘部进行攻击,稍微较远的距离则用腿法进行攻击。在防守的时候主要是以直线格挡为主,格挡中十分讲究发力的刚劲,在上臂用力打击的时候两个肩膀要正对着身体的前方,不能顺肩,这点和武术套路中的拧腰顺肩要求有所不同。跆拳道训练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品势的训练,品势套路和竞技跆拳道套路有明显的区别,品势中有很多竞技中禁止的技术动作(如:关节武器化、肘、手刀的运用)。另外一点就是在品势的学习和训练时要强调以下两点:第一,技术动作的完整性。跆拳道品势动作是从什么位置开始的又是到什么位置结束的,以及技术动作的整个行进的过程。第二,气力相合。也就是说练习过程中要进行很多次的速度较慢的练习,用来体会动作发力与呼吸的协调配合。

武术竞赛套路现已成为现代竞技体育比赛项目之一,并针对性的出台了新的竞赛规则。武术竞技套路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难美项目的“高难美新”,武术竞赛套路和同场对抗格斗项目有一定的区别,武术竞赛套路的技击动作属于亚技击性,更多的表现出动作的艺术性。在武术竞赛套路技术动作的表现形式上充分体现了艺术夸张的动作幅度和技击动作,虚拟的攻防方法,夸张的造型和姿态,多变的动作衔接等特点。该套路不但有相对应的规定数量的一般手型、步型、步法、腿法和腾空跳跃等组合动作,还有和不同套路相对应的特定动作(如:南拳里面的骑龙步、滚桥、抛拳,太极拳里的揽雀尾、云手等动作)这些特定的动作都充分地体现了各种武术套路的特色,现代武术竞赛套路和传统武术套路的动作含义也不尽相同。武术的学习和训练中强调“精气神”的同时还要强调动作演练的质量和难度完成的稳定性。如:武术运动员旋子转体720°接跌竖叉动作。

四、结论

(一)面向人群方面

武术竞赛套路对一般人要求进入的门槛相对较高,他所面对的练习人群一般是有一定基础的或一定习武年限的青少年运动员,而且训练时需要运动员身体素质、演练意境等因素相结合才有可能会取得较好成绩。而跆拳道品势则不同,它的品势高低相结合,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但对一般练习者而言,只要有一定练习时间和实践保证,完成规定动作还是相对较简单的。

(二)文化特征方面

中华武术以我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着跆拳道运动。但是,武术发展到现代竞技套路在形式上脱离了技击的本质,更多的表现其艺术性;受西方竞技体育模式的影响,现代武术竞赛套路对西方进行生硬的模仿,导致其丧失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特征。

(三)动作内涵方面

跆拳道品势和我国的武术竞赛套路都有技击性和独特审美性,都是时下界盛行的民族技击术。武术竞赛套路和跆豢道品势相比,它的比赛内容和比赛目的很模糊;在武术竞赛套路发展过程中和我国传统武术的内涵有所脱节;在武德修养方面,我国竞技武术套路和跆拳道品势相比,贯彻不够彻底。

参考文献

[1]韦玮.中国武术美学价值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

[2]张振生.试析中华武术美的基本要素[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04).

[3]陈青山.中华武术美的本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01).

[4]季勇军.跆拳道礼仪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J].科技信息,2011(03).

[5]李雄锋.国内武术与跆拳道对比研究综述[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