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1 20:07: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理化学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硅酸盐;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Abstract】The silicate physical chemistry is required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materials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in the aspect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 the silicate physical chemistry course teaching this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Portland;Physical chemistry;The teaching reform;To explore
0 引言
硅酸盐物理化学是高职院校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本专业范围内各种物理化学过程的变化和规律性,为学习专业课打下理论基础。但受教材、教学模式、教师教学观念、课时安排以及学生态度等因素的制约,教学效果欠佳。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院根据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硅酸盐物理化学》本门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同时,结合我院的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了进行了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表现形式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应掌握的理论知识。
通过将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整合在一起,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中引入实际工程案例,由浅入深地讲述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案例。例如:在讲热力学基本公式时,通过多列举热力学在硅酸盐材料应用方面的实例,加深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利用“暗盒”游戏原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式教学。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每个小组布置一个大课题,每个学生都布置有相应的小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导向性教学。
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省去板书过程中画图的时间,课堂中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讲述和讨论。另外,通过三维软件的演示,可以获得更加完整简捷的展示。例如在讲述"晶体结构"时,采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演示,教学效果更好。
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专业认知实习和专业生产实习,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2.1 自学指导法
在教师讲述理论后,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或结合工厂实际,各自表述其心得体会,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好让学生自己解决,但教师要把好最后一关,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
2.2 分组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成立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而后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3 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难讲、难懂的教学内容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演示展现给学生,降低了教学难度,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晶体结构"时,采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演示,教学效果更好。
2.4 现场教学法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工厂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身临其,丰富第一手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评价
3.1 校外评价
授课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到各相关单位和相关高校进行调研,请各单位的高级工程师及相关高校专业教师对于《硅酸盐物理化学》这门课程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3.2 校内评价
学校实行教学督导组听课和老师相互听课的制度,督导组专家和老师对《硅酸盐物理化学》这门课程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指出现有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
学校每学期还会组织学生进行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便于授课教师能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以及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难点所在,为后续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4 结语
新世纪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对高职院校《硅酸盐物理化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对《硅酸盐物理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等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充分提高学生对硅酸盐物理化学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丽霞.硅酸盐物理化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摘要:食品生物化学是高职院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文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和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对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食品生物化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58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类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建立在食品、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包括食品的化学构成及构成比例、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学方面的功能、营养成分和安全性,以及食品在加工、储藏、运输等过程中发生的物化变化和这些物理化学变化对食品在品质和安全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①
1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总学时数一般为48~64学时,3~4学分,总学时数中理论教学时数占80%~85%,实践教学学时占15%~2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由于其理论性强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学习过程中要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且记忆许多基础知识点,其中要求学生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使学生形成自我的潜在认知记忆,才能较好地开展学习。然而,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高中时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部分学生并非理科生,因此学生刚开始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会比较吃力,理解专业知识有一定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②此外,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但其实验实训条件却难以做到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如多年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主要是以师范教育专业为主,因而学校也是以满足师范教育专业的基础实验课教学为主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未集中加强食品类高职专业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这样就使得食品类专业的专业实验条件无法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因此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需大力开展。
2改革措施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实践技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此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技能,同时还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设施完善的食品生物化学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由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较为抽象,综合了多门基础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必然感到不适应。为此,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购置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实验设备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为学生的课程实验实训提供了条件,增强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2)改革教学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提供学时保障。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授课计划,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进行了重新调整,在规定的课程教学时数上加大课程实践教学的时数,即由原来的实践教学占课程教学时数的15%~20%提高到30%~40%,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为学生的化工操作技能实训提供了保障,为学生毕业后工作需要奠定了基础。(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将教学内容用图像和动画生动地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生化反应和机理表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样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和实验方法的枯燥繁复性,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讲课时介绍某一物质的性质时,应从该物质的特性出发,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性质。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应当做到及时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释,而当实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应当指导学生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详细地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结果分析写于实验报告中。③另外,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避免“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盲目接受教学内容,而对于一些记忆知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加深记忆。比如,对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的记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借一两本淡色书来”,其中,“借”代表(缬氨酸)、一(异亮氨酸)、两(亮氨酸)、本(苯丙氨酸)、淡(蛋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来(赖氨酸)。④(4)革新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大多采用的是闭卷笔试考核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同时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也没有较好的让学生发挥真正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按照教师书写在黑板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在实验过程中指出,因此待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时,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实验结果,而没有进行问题的探讨,导致实验课程没有得到较大的完善。因而,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首先应该调整学生综合成绩中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应该多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积极性、课堂讨论;提高实验实训成绩的比重,实验实训成绩考核评价应该多侧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完成质量、实训过程中的组织能力等;相应减少期末成绩的比重,但是期末成绩中的题型,如能够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或实际解决问题的题型应该适当增加,这样既能考核学生是否熟悉基础理论知识,又能考核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5)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就十分考量教师本身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包括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体系,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挖掘出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把学科知识由繁变简,由书面变通俗,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在学习上引导和指导他们外,还应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和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并了解学生后,会发现学生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学霸”型,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勤奋、认真,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前面几排位置;第二类属于“跟风”型,他们对自己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只是保持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遵从并完成老师安排布置的任务就行,没有深入挖掘知识,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中间位置;第三类属于“我行我素”型,他们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上课学习全凭自己的心情,有时候心情好就学习下,心情不好就将学习抛之脑后,主要的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基本上不配合老师,经常旷课、逃课,即使不旷课上课也不认真听讲,一般坐于班级的最后几排位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展开不同的引导和指导方式,对于“学霸”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即时的肯定或表扬,让他们持之以恒,并且发挥自己的优势,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跟风”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循序渐进,慢慢地让他们喜欢上所学学科,耐心地加以引导,并且让他们多与“学霸”型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调整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们在整体上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对于“我行我素”型学生,教师应当多单独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抓住他们“我行我素”的原因或本质,予以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因素,努力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结语
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就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因此,应当把握好以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愿、综合实践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包括同行、学生、企业的信息,不断地总结、讨论和交流教育思路及改革创新,才能找到真正适合高职高专食品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为培养高职院校应用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曹翠辉 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关键词]高职高专;药物分析;教学探讨。
《药物分析》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及相应的知识技能,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有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1],是一门研究药品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及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内容的学科。其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大多难以把握药物分析的特点和规律,无法提高学习水平,有的甚至难以入门。如何帮助他们消除这些障碍,全面提高药物分析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值得教师认真研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药物分析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进,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理论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技术人才[2]。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此目的指导下笔者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接受能力,选择难易适中、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时以分析化学的各类方法为主线,在介绍各种常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测定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简单的、学生较为熟悉的药物供学生讨论。
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全面提高药品质量的主题,抓住药品质量控制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三方面的基本规律,紧扣各类药物结构的特点与分析方法之间关系,突出剖析具有特性的方法,尤其重视同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药物分析中的异同点比较。此外笔者还结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把药典知识、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药品管理、药品质量标准以及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等方面的内容也作为讲授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药物及药物质量管理有关的知识,在课堂和实训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具体地讲授过程中,药物分析教材中各类药物基本上是以化学结构进行分类的,所以笔者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结构-性质-检验(即鉴别、检查、含量测定)”这条主线,并结合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剖析药物结构入手,分析其相应的理化性质,介绍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门课程。
2实训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高等医药院校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之一,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3]。高职高专教育中,实训课所占比例较大,这就要求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笔者对药物分析实验内容进行改革。
首先,笔者设计一些基本技能实验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基本仪器设备的训练与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例如通过对盐酸普鲁卡因、葡萄糖及其注射液等一些不同类型的药物原料或制剂的性状观测、真伪鉴别及纯度检查实验,使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中常用的性状观测设备及性状描述术语,了解并掌握药品真伪鉴别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熟悉药物纯度检查的常规项目及限量的计算,并能熟练规范地进行检查操作。
其二,笔者还增加了综合性实验,主要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药品质量控制,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实验内容主要综合药物分析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分析。
如通过对牛黄解毒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制剂的质量全检验实验,学生能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检验工作的程序、项目和过程,为其独立进行药品质量的检验、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等工作积累技能。
另外,笔者根据药物分析方法学的要求以及药物分析在实际工作总的发展趋势,安排的七次学生实验涵盖了旋光法、薄层色谱法、容量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常用药物质量控制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笔者的最大教学资源来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工作中将会用到的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教学方式。
药物分析课程是一门理论紧密结合实践,操作性、应用性强的学科,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把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严格的技术动作、细微的结构等,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反复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另外,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笔者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中,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目前假药劣药给人民群众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并受到法律追究的实例,近年来接二连三出现的严重药品事故:广西半宙制药集团第三制药厂生产的“梅花K黄柏胶囊”非法搀入过期的四环素,致湖南株洲中毒58人;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未按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生产记录不完整,从而导致欣弗(克林霉素膦酸酯葡萄糖注射液)集中出现患者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80多例,死亡9例;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因使用了强毒的工业溶剂二甘醇原料,导致多名患者肾衰竭等。假药劣药给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给患者与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最终生产厂家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考核方式。
为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笔者对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进行改革。期末总评成绩包括2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30%,根据学生实验课表现及实验报告、讨论分析的情况作出综合评定。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在理论课试卷设计上,着重主观题的分量,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和学生知识面。这样,试卷不再是成绩的最终结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保持,既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避免了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现象的发生。
总之,药物分析课的教学探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教育思想及观念的转变,又涉及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既涉及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又涉及平衡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笔者希望通过与同仁们的不断探讨,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文英。药物分析[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关键词 材料物理 专业建设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16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Material Physic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aki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Xiaoyan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s,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s Physics in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from three aspects: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and course system. Th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se reforms hav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Key words Material Physic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①及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推动着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重庆交通大学的材料物理专业应运而生。②21世纪初,本校针对我国、尤其西部地区公路工程材料人才培养专业几乎为空白这一状态,依托学校主干学科在交通行业多年的办学优势,通过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类、土木类、工程力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成立了材料物理专业。在专业成立后的十多年时间中,我校材料物理专业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专业改革的思路与措施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
1 明确专业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物理专业的前身始于50年代的建材教研室,长期承担全校公共课程《道路建筑材料》,为道路工程材料的开发、应用和检测培养了大批人才。20世纪80年代本专业从事工业废渣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承担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并获多项重庆市科技进步奖。由本专业主编的《现代路面与材料》、《道路建筑材料》等教材长期为交通行业道路工程材料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我校主编的《工程材料手册》是道路工程设计中的行业技术指导书,撰写的《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是该领域国内早期专著之一。依托于学校的优势学科,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校于2005年成立的材料物理专业,招收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本专业立足于材料物理在各领域的应用,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背景,材料物理为基础,加强理、工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突出基础、创新和继续学习能力的人才培养特点。将本专业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的材料科学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理化力学基础、专业知识及外语、计算机等综合能力,具备工程材料开发应用、检测、加工成型的基本能力,适合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立足重庆、面向全国,在金属塑性加工、塑料及橡胶材料加工、焊接、模具设计制造等领域,服务于重庆及全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汽车、船舶及钢结构件制造等行业的需求,将本专业建设成为行业特色鲜明、重庆领先的专业。开展学科多层次、多尺度交叉,构建适应面宽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
本专业每四年将组织专家对教学培养方案进行讨论,对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能力及素质以及我们这四年来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做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培养方案做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培养方案的讨论包括: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各类课程学分学时分配及毕业学分要求、采用双语(或全英文)教学的课程、课内教学课程设置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要求与安排、第二课堂及学分要求等环节。
其中课内教学课程设置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类基础课以及专业课。在安排课程时根据知识体系的衔接,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主要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大二开始接触学科专业基础课,大三要以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程为主,大四学生则发展其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大四下学期学生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为主。学生知识体系的要求如下:
(1)通识教育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军训与军事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基本原理、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课程。这部分总共包含了六百多学时的必修课和两百学时的选修课,学分要求修满35分的理论和12分的实践学分。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包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参与交流的能力,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各种手段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学科专业类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物理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物理、材料制备与合成、 电工与电子技术等二十几门课程,学生必须修满约一千学时的必修课和两百学时的选修课,学分要求不少于50学分的理论课和10学分的实践部分。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必要的数学、物理、化学、材料学的理论基础,掌握材料合成、掺杂改性的基本原理,掌握材料制备的主要方法及相关工程技术原理,掌握材料设计、性能优选、工艺优化的原则,以及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关系;能掌握材料设计、材料合成、材料加工、材料分析和材料应用等方面的理论。
(3)专业课程:固体物理、工程材料学、土木工程材料、计算材料学、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实验、表面工程、功能材料、化学建材、特种陶瓷、加固土原理、工程材料检测技术、实验室计量与认证等约二十门课程。学生必须修满三百多学时的必修课和一百多学时的选修课,包括20学分的理论课和约10学分的实践课程。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的主要技术方法,具备从应用目标出发对现有材料进行成本、工艺、环保、性能和效益综合评估及材料选用的初步能力。并能接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并能够具有材料设计、材料合成、材料加工、材料分析和材料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2 教学团队与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从教学和科研需要出发,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教师培训。本专业对新进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首先接受人事科安排到西南大学进行岗前培训,然后安排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老师,以老带新,最后由指导教师给出指导意见。一般,新进教师第一学年不担任课程的主讲教师,辅助其他教师讲授课程,如批改作业,答疑等,并要求每月听课6节以上,并作相应听课记录。对其将担任主讲的课程,要求提前备课,准备教案、讲义等教学资料,供教研室其他教师审阅。新任课教师在任课以前,必须首先由本人提出担任某课程的教学,并经过学院组织的试讲考核,考核合格才能任课。
(2)师资队伍建设措施。为满足办学对师资的要求,在继续坚持“保证数量、优化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下,加强对年轻教师的职业规划和培养。每年逐年引进1~2名专业课教师,逐步建成一支年富力强、学科梯队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治学严谨、具有开拓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职的教师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具有工程和企业背景中青年教师,并将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包括实践培训。
在重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的同时注重对教师科研潜力的开发。分批次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省内外及国外知名高校进修。学校及学院每年邀请多名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报告和学术交流,并对青年教师撰写基金申报书以及对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给予指导。
3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本专业成立以来对本科培养计划的改革经验,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相关领域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团队和系列教材建设,编写出版一批高质量、适用于材料应用方向人才培养的特色鲜明的教材。
加强实践教学在计划中的比例,对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进行科学合理的修订,减少验证性实验,充实和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开发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逐渐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每年新增一到两个校外实习企业,鼓励本科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到科技孵化园实习。
加强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切实加强社会实践、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通过典型案例或专题讲座等途径,采取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每年邀请多名学术专家到校为学生做学术讲座,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习激情。每年邀请多名包括企业领导、政府管理人员在内的行业专家来校做指导工作,完善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准备与指导工作。
加强对教学实验室的管理:材料物理专业实验室主要包括材料物理实验室、建材实验室、道路实验室及工程实训中心,这些专业实验室及校外近十个实习基地为学生掌握材料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及了解工程材料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平台,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材料实验中心建立了完整的实验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确保实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管理制度的制定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既具有人性化又具有规范化。本专业在土木工程材料方向的教学教学仪器已比较完备,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以及功能材料、纳米材料、能源材料等新材料方面的教学仪器在完善当中,包括: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核磁共振仪、傅里叶变换拉曼谱仪、俄歇电子能谱仪等。
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平台的建设,包括:土建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创业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材料物理实验室综合开放性实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校企结合加强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等多种渠道。
总之,就材料物理专业的建设而言,重庆交通大学通过建立明确专业定位,加强教学团队与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课程体系三方面的努力,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专业教学和科研体系。然而,学科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本校的包括材料物理专业的材料学科均处于发展壮大之初,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注释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金属工艺学 实践 实训中心
《金属工艺学》是一门非常枯燥的学科,普遍反映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中职学校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层次不齐,对理论学习兴趣不大,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教学效果肯定不佳。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入了比较实用的项目教学法,根据教学大纲把教材划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作为一个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实践课程设计学习过程,在实践情景中开展学习。
一、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及熔点导电性
《金属工艺学》的开始部分主要讲解金属材料的使用性能,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判别材料性能好坏的依据。我们把这部分内容作为一个项目,选择几种常用的金属材料,如铜铝铁铅及45、20CrMnTi、W18Cr4V、HT150 QT700—2等,制成相同的式样,根据式样的多少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一种式样,由各组学生分别放到拉伸试验机上测量各自的强度和塑性。根据测得的各组数据,由学生自己阐述不同材料抵抗载荷及变形能力的差别,并引导学生明白材料性能,什么时候要强度高而什么时候要强度低;在不同硬度试验机上测定同种材料并对不同标尺进行比较,由学生自己得出同材料不同数据的结论,分组讨论原因最后导出硬度不同标尺不能直接比较大小的结论;在冲击及疲劳试验机上测定各种材料的韧性及疲劳指标,使学生重点注意在冲击中的高度差及疲劳试验中断裂的突然性;再测量上述材料的熔点、导电性、热导率等指标,比较其不同,并引导出熔点、导电性、热导率等指标对材料使用场合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将测得的数据填制成表格,各种常见材料机械性能一目了然,增强学生的记忆深度。
二、晶体结构的差别造成机械性能及熔点导电性等物理化学性能不同
这部分内容包含许多抽象难理解的概念,如晶体结构、晶胞、晶粒、晶界等,体积非常微小,用1/10纳米尺度来衡量,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理解。
如果这个项目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先制作一个混沌状态的原子海洋来表达晶体,随后这个原子海洋将快速变化,整个空间不断扩大而原子不断缩小,出现许多线条穿过原子中心使原子串成行和列,最后采用时空穿梭手法将整个框架聚焦到一个晶胞并将之放大。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生动形象的立体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转贴于
三、非合金钢、合金钢铸铁及有色金属
这部分内容是日常生活可能接触到的零件的材料。先准备不同的材料然后标上材料类型,用实例介绍不同材料的性能及用途。学生分组后,不同组别排定不同任务,例如,A组选Q235-A-F、10、45、45Mn、50、T8,分别测出强度、塑性、硬度、韧性,利用测得数据比较随着含碳量及含锰量的变化性能发生的变化;B组选40、40Cr、60、60Si2Mn、T12.W18Cr4V,分别测出强度、塑性、硬度、韧性,利用测得数据比较随着加入合金元素变化其性能发生的变化;C组选20、50、HT150、QT700-2、KTH330-06,分别测出强度、塑性、硬度、韧性,利用测得数据比较钢与铸铁的性能差别;D组选纯铜、纯铝、纯钛,分别测出强度、塑性、硬度、韧性,利用测得数据比较不同有色金属性能的差别;E组对预备好的齿轮、键、销子、轴、螺母、螺钉、螺纹等零件进行区分,并记录什么材料可以生产什么零件,并查阅课本和机械手册写出为什么选这种材料。然后,五个小组轮换进行,最后将数据列表和机械手册比较,增强学生的记忆。
四、钢的热处理
关键词:仪器分析;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仪器分析是用精密仪器测量表征物质的某些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及化学结构的一类分析方法,随着学科的不断渗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现代分析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此,一些高校将仪器分析课程设为许多专业的基础课,使学生适应新仪器、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分析水平。
仪器分析是我校制药、生物、化学、环境、食品等专业的基础课,包含的分析方法多,如色谱、极谱、原子吸收、原子发射等。这些方法名称近似,但原理完全不同,而且各方法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知识点散,学生学习时容易混淆或抓不住重点。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讲授仪器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只能纸上谈兵,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很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加之学生的知识功底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使得这种矛盾更加突出。
本文以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中心而展开具体的改革,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内容如下。
一、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
1.优选课程教学内容
仪器分析是从事制药、生物、化学、环保、食品等检验分析人员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是相关专业在校大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知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制药工程、中药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学品、环境化学、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十多个专业都开设仪器分析课程。从学科角度讲,仪器分析技术比较深奥且内容十分细微和复杂,但对于三本院校的学生该课程只是一个专业基础课,不是专门从事该专业领域,目的是学习专业相关仪器的基本理论和操作,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工作奠定基础,教学要求相对偏低。
因此,教学内容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在课程教学时应先根据教学对象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合理选择的基础上分配课时。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我们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度法、电位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设为几个专业的共同章节,然后对不同专业再增加章节内容,例如医药类专业加开红外光谱法,环境类专业增加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各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仪器分析要求,也解决了课程内容过多而学时相对较少的矛盾。
2.开展仪器分析的教材建设工作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师实现优秀教学之本。在教材建设方面,根据仪器分析教学的体会,我们充分吸收国内外同类教材的长处,组织编写出版了《仪器分析》教材,以满足相关专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初步构建了具有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自身特色的仪器分析教材框架。
3.采用“实验”-理论-实验的教学思路
仪器分析课程的实验很关键,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的安排和设计,将理论穿插于实验教学之中,通过多媒体演示、课程录像、现场教学、实际操作演示等形式让学生先“实验”,体会操作技能并和注意事项,然后用理论解释现象和分析原理,在提问和讨论中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实验任务提高操作技能。
4.结合生产实践,开展产教结合
产教结合是指将企业生产内容与教学相结合,实际上主要是使实验教学内容与实践生产相挂钩,部分的模拟生产实践,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的适应企业环境。在教学中,课堂实训的内容可以根据生产实践来设计,比如药厂质量检验室的仪器分析内容、食品苏丹红事件、科研项目的部分内容等都可以引入课堂。在教学实习中利用时间较为充足的条件安排一个完整的产品分析过程,比如在实习中将药厂生产的药品拿到实训室,结合日常仪器分析教学内容完成药典规定的检验项目,要求取样、制备、检验报告等程序与药厂完全一致。另外,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参观企业实际生产活动,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
二、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改革
1.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的作用
由于本课程涉及较多的仪器结构、工作原理、实验操作模拟和实验图谱分析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尝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多媒体课件、计算机模拟辅助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可以模拟和演示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理论;同时还可以方便地处理和分析真实的实验数据和图谱。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将抽象概念具体化、静态图像动态化、微观模型宏观化,在《仪器分析》的方法原理、概念和仪器构造、工作原理的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多媒体教学引进《仪器分析》课程,能够有效地增大教师授课信息量,图文并茂动画、声音等都会加速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多种形式理论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本课程作为多层次广范围的专业基础课程,在重点讲授基础性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实现本课程基础性和创新性双结合的特点。灵活应用大班讲授、小组研讨、课后自学、小组汇报和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理论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学习。
3.引入科学、合理、系统的考核评分标准
改革课程考核办法,除了期末闭卷笔试外,将课堂提问、技能考核也纳入课程综合考核, 通过合理、系统的考核评分标准制定,既能督促学生的日常学习,又能全面考察学生,防止部分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而实际掌握欠佳的状况。期末闭卷笔试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课堂提问主要考察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技能考核用来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结语
我们认识到,仪器分析课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使得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接受各方面仪器信息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为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心,随时随地深入课堂,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不断地总结积累科学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并不断改进,为进一步深化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家亮,李耀仓.《仪器分析》[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夏静芬,唐力,叶汉侠.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仪器分析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2(2):156-158.
[3]杜甫佑,阮贵华,李建平,等.以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为契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广州化工,2011,39(3):177-178.
[4] 熊小莉,何平,张廷红.关于《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 5):102-104.
[5] 杨小林,叶爱英,丁敬敏.《仪器分析》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探讨[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1):6-10.
作者简介:
【关键词】药学分析;教学改革;探索
Of Pharmacy and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Tian Xianfeng MaXuehua
【Abstract】Ln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pharmacy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explore the design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ideas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programs, research support for teaching and suppor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teaching and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course construction to accumulate experience. Made the practice of the profession of teaching the system to build ideas, in order to practice teaching cours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he System of the breach, in order to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system as a means of improving the practice of integrated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PharmaceuticalAnalysis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R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019-02
药学专业是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及相应的知识技能,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有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1], 根据药品检验的基本职业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要求,构建本专业对应岗位的职业能力目标体系。本专业职业能力目标体系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使用基本工具等基本职业能力目标;二是达到药品检验各岗位的技能标准、取得相应药品检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或岗位职业能力目标;三是适应职业岗位变化、从事药品检验新技术、形成职业发展能力或职业创新能力的更高层次的职业能力目标。
其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大多难以把握药物分析的特点和规律,无法提高学习水平,有的甚至难以入门。如何帮助他们消除这些障碍,全面提高药学分析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值得教师认真研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药物分析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进,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理论教学内容
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技术人才[2]。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接受能力,选择难易适中、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时以分析化学的各类方法为主线,在介绍各种常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测定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简单的、学生较为熟悉的药物供学生讨论。
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专业的职业能力目标,构建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为了突出能力的培养并达到上述职业能力目标,关键是要按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等层次构建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即通过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形式,合理配置及整合课程结构,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必备的技能。我们将本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分解到认识实习、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应用能力训练、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毕业顶岗实习、职业技能鉴定等六个实践教学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如:认识实习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入门教育,使其了解整个高职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安排诸如运算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外语阅读能力等必备能力的训练;专业应用能力训练安排诸如化学基本操作能力、药品检验基本操作能力、药品生产质量控制能力等必备能力的训练;职业综合能力训练安排诸如药品化学检验能力、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能力、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能力、药品质量稳定性监控能力、常用分析仪器维护与使用能力等岗位能力训练;安排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体会职业实际要求,找出自身差距和不足。
2 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医学院校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之一,通过实验课的培养,使学生有理性认识到了感情认识。同时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3]。在职业教育中,实训课所占比例较大,这就要求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对实验内进行改革。①设计一些基本技能实验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基本仪器设备的训练与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例如通过对盐酸普鲁卡因、葡萄糖及其注射液等一些不同类型的药物原料或制剂的性状观测、真伪鉴别及纯度检查实验,使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中常用的性状观测设备及性状描述术语,了解并掌握药品真伪鉴别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熟悉药物纯度检查的常规项目及限量的计算,并能熟练规范地进行检查操作。 ②增加了综合性实验,主要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药品质量控制,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实验内容主要综合药物分析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分析。 如通过对长春新碱对小鼠淋巴细胞的作用实验课的证明,学生能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检验工作的程序、项目和过程及作用,为其独立进行药品质量的检验、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等工作积累技能。
3 考核方式
为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笔者对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进行改革。 一是平时成绩,占40% ,根据学生实验课表现及实验报告、讨论分析的情况作出综合评定。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60%。在理论课试卷设计上,着重主观题的分量,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和学生知识面。这样,试卷不再是成绩的最终结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保持,既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避免了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现象的发生。
4 专业素质水平和职业道德精神
首先,明确药学服务者在未来药房管理中的职责不仅仅是配方发药,更重要的是给患者提供各种各样高附加值的专业服务。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多方面专业知识的教育和更新,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使之对专业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药学服务者一定要熟悉国家药品管理法律法规,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增设《药品管理法律法规》课程,使学生对国家药品管理有一定的了解,提高药学服务者素质。鼓励学生参加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来引导药学服务者业务知识结构的改进,促进知识的积累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加强药学人员自身继续教育,更新知识。再次,提高药学服务者的思想素质。药学服务者通过一次次的优质服务不仅能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还能使患者通过窗口看到医院整体形象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所以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灌输职业道德思想,提高其思想素质,使之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
总之,药物分析课的教学探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教育思想及观念的转变,又涉及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既涉及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又涉及平衡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因此药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必须适应形势进行相应的改革。只有我们的不断探讨,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文英. 药物分析[M ].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 李蕾. 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J ]. 中国科技信息, 2006,17 (1) : 109 - 110
[3] 顾力平.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高职环保类专业职业能力内涵影响因素目前,环保类高职教育主要由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及少数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承担(这些学校按教育部的规定,现统称为“高职高专”院校)。专科层次的高职高专环境保护专业教育均属“大众化”职业教育,且多数的高职高专学校是由中专升格、或成人高校转制而成。据不完全统计,在2007年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1109所高职(专科)院校、352所成人高校中,共有132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环境类高职专业。
一、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解析
高职环保类专业是指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4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修改稿)》中颁布的环保类专业:即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业环境保护技术、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城市检测与工程技术、水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水净化技术、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环保设备以及2010年教育部核定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外专业名单中的环保类专业:环境工程技术、核辐射检测与防护技术。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对于职业能力应包括的要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职业特质、职业素养等方面。
1.专业核心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核心的技术方法、技术思维、操作能力、处理现场问题及故障等方面的能力。对于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而言,在熟悉环保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通晓专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并熟练操作,能够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一般问题,能够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专业生产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是胜任本职工作的核心能力。在偏工科类的高职环保专业教育中,如何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以有效的调研表为基础,分析出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及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详见下图。
2.专业拓展能力
专业拓展能力指的是学生适应专业发展方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笔者以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和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为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对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专业拓展能力的理解如下: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环保设备制造,紧密联系环保工程设计施工,具有独立的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技能,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重实践,常学习,好摸索,勤总结。
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环境监测、运行管理,重实践,常学习,好摸索,勤总结。
3.职业特质
特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特有的性质或品质”。职业特质指的是从事这种工作所特有的思维方法、行为模式及综合素质等。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特质。每个具体的职业、工种、岗位,都会对应着一些特定能力,其总量最多,但适应范围最窄。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特质,包含三个方面的递进含义:不同于医生、律师等职业的特质;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质;不同于其他专业的高职环保专业的特质。
(1)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特质
环境工程专业的绝大部分都是针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讨论实际工程问题的抽象概括方法、分析和处理方法。而实际工程问题一般都具有综合性,是系统问题,涉及多个学科。在解决工程问题过程中,经常要处理不同技术要求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整体和局部间的矛盾、经济和技术的矛盾、经济和艺术的矛盾、经济利益和社会效果的矛盾、人和环境的矛盾,经济和环境的矛盾等。这些矛盾问题,属于哲学或自然辩证法范畴。这表明,专业知识不仅是科学技术,还是自然哲学,专业技能的训练,不仅是纯粹的科学技术训练,还是自然辩证法的应用与训练。专业课的教学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就是教育和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处理综合技术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技术问题与其他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非技术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折中处理各种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在多元复杂问题中找寻并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的思考认知方法的过程。这样的教育内容,需要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这需要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及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因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特质:工程设计思维教育能力;创新教育能力,需要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2)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特质
①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对监测数据进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②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因此,监测网络、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性,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因而,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特质:求真务实的能力,分析能力;缜密思维,严谨工作;熟悉分析操作和仪器的使用。
4.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指的是指应该遵守本门职业的基本准则、道德规范及职业规范等。优良的思想品德是从事任何社会职业所必备的素质,也是形成良好专业技能的基础。思想品德素质在职业实践中,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的优劣,对待劳动的态度和劳动能力的强弱,自强、自立,自尊、自律意识的有无,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意志品质类型等诸多方面。具备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单位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单位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要熟悉工艺要求和设计规范,要有科学创新、实事求是的态度。环境监测技术专业教师要熟悉监测方法、排放标准,要有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影响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因素
1.社会对环保工作的重视以及对高职环保类专业人才的要求日趋严格
党的十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得以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在大环境利好的前提下,高职保护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以满足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全方位、多层次推广适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全国县级以上城镇都将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处置设施,仅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及治理设施运营方面所需的环保人才就需要近20多万人。
随着经济类型的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环保类人才需求将呈多元化趋势,表现在科学、工程、技术、管理、服务诸多方面。不仅需要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人才,而且更需要技术研发与推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以解决社会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存在的大量环境管理与技术问题。这些都为环保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立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这要求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要不断适应新岗位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标准,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能力,以成为社会需求的优秀环保人才。
2.学校对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视程度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做到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氛围,建立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熏陶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实习、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受正确的职业态度。如果学校不能创造好的环境和氛围,就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
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性别、情商、智商、年龄以及其他各种心理因素。在各种内部条件中,心理因素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包括人的感觉、知觉和情绪等,往往被称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直接导致其职业能力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因而,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需要不断锤炼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其他个体素质,促使自身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我们在实践培养过程中,应结合各种因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红云.环境保护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环境保护,2008,(10):43.
【关键词】岗位需求调研;高职类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有关精神。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培养制药企业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使高职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资料调研、走访生物制药企业了解企业产品结构、人员需求、岗位设置及发展规划等,根据企业岗位的要求对高职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及时调整我院生化制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通过尝试后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明晰办学思路,确立培养目标
我院是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市教育局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地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南生物医药园,毗邻武汉庙山医药产业园,紧邻湖北葛店-中国药谷,对实施职业教育来说医药行业的区位优势明显。
2005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拥有140家生物医药工业企业,产值41亿元,利润2.76亿元,近期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又开始筹划在开发区佛祖岭建设一个新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湖北葛店-中国药谷共有生物医药项目26个,工业产值9.2亿元。2005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46.01亿元,同比增长10.65%,全年完成销售收入123.87亿元,同比增长21.73%;实现利税总额13.47亿元,同比增长18.31%;完成利润总额7.54亿元,同比增长23.66%。2006年前三季度武汉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幅为15.4%。2004年湖北省经济普查中发现全省医药制造业共有496家企业,只有从业人员5.66万。生物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岗位技能人才需求旺盛。
在未来五年制药技能型人才需求也会不断增加。《湖北省医药行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湖北省医药行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实现我省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医药产业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医药工业销售收入260亿元,利税达到30亿元,医药工业在全国地位争取进入前十名。
二、开展市场调研,找准市场需求
通过采取实地调研、座谈调研与信息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走访了关南生物医药园、庙山医药产业园、湖北葛店-中国药谷及省内部分生物医药企业,掌握企业岗位需求的真实情况,改进教学内容,使职业教育更具针对性,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的零对接。先后深入武汉马应龙药业公司、湖北科益药业公司、湖北制药有限公司、武汉远大药业公司、宜昌人福药业公司、天惠生物等一大批生物制药企业,通过交谈走访了解生物医药企业的年度工业产值、产品种类、岗位设置、生产设备、员工状况、年度产品销售等实际情况后,我们发现目前生物医药企业呈现如下特点:
1.中药、原料药及制剂企业产值所占比例较大,岗位操作人员需求量大。
2.生物医药发展形势好,产业规模小。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在研和待产业化的科研项目成果超过200项,但取得国家新药证书共26个,一类新药1个,二类新药5个,
三、四类新药20个。据武汉市人大调研结果显示:在85家受访企业中只有4家生物医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只占调研企业的3.88%;实现利税占4.94%,规模比较小。2006年1~11月全国生物生化药物完成销售产值361.2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4.95%、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为销售产值最高的3个分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124.37、1285.14和958.7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01%、15.39%和15.10%,同比增幅均落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增速进一步下降。生物医药多数企业处于发展阶段,产业还没有形成较大的工业规模,但发展速度快。目前岗位人员需求量少。多数生物技术类科研项目离产业化市场化还有一个过程,少数已投产的生产流水线对岗位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多数都要本科以上学历要求,关键岗位甚至需要硕士。而在传统医药生产工艺中发酵技术和分离纯化制药技术被广泛使用于大多数制药企业。
3.缺少核心龙头企业,企业内部产业链基本没有形成。全国按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排序的前10名企业中,湖北省没有企业入选。国内大型医药集团的年销售额均高达上百亿元,国外一些大型制药企业单个品种的年销售额就超过10亿美元。
4.生产设备先进,日常维护困难。2004年以后,全国所有的医药生产企业全部通过国家GMP认证,其生产流水线均为新建或改扩建的,生产设备较先进,科技含量高,其设备原理涉及光、声、电、磁、机械、计算机等领域,生产设备若出故障往往求援于设备生产厂家,这样既费时又费钱。制药企业急需大批既懂药品生产工艺又会设备养护维修的岗位人员。
三、针对岗位特点,调整教学计划
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提出制订教学计划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下转第33页)(上接第28页)原则意见,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生化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修订。
1.突出专业特征,增减相应课程门数。我院生化制药专业是在原来化工类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师资及实验设备条件的限制,原教学计划中化学化工类课程较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带有较多的历史痕迹。
2.针对岗位特点,调整课程学时比例。原来生化制药专业教学计划中化学化工类课程学时数所占比例较大,但生物类课程的学时数较少。根据制药行业的特点,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学时减少,增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药事管理法规等课程的学时数。为了能与生物药学类课程内容更好地衔接,调整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新增光学异构体、杂环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将糖,氨基酸相关的内容调至生物化学中予以讲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叠。在调整课程理论学时比例的同时,着重调整了理论课与实践课间的比例,加大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生产车间实习、校内综合实验等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切实让学生动手操作,训练专业技能,并且与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结合起来。
3.根据企业需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4.改进课程考核方式,与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接轨。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和考试模式。在相关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使教学内容与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相一致,改进原来的出题方式,课程考试的考题采用标准化试题,题型与题目分值等均与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相似,让学生在学习药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对我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制度有了深入的了解。
根据企业需求,针对岗位特点,通过教学改革,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删除繁杂的理论讲述,实现与全国执业药师考试内容相对接,经过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我院生化制药专业毕业生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罗晓清.对药学高职教育教学计划制定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6.
关键词:实验课程;虚拟实验室;教学
1 实验课程网络虚拟实验室教学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网络教育与教学平台也越来越得到普及与发展。在现代教学中,不仅需要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为了更深入地指导学生,还应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将知识的载体丰富化和多样化,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网络实验教学是整个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实验教学与网络课堂教学的方式是有不同之处,在网络实验教学中,基点是学生必须亲自动手,只不过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虚拟实验室;而网络课堂教学偏重于理论课的网络化与虚拟化,许多课程是通过远距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完成的。相对于网络实验课的教学而言,网络课堂教学更抽象,后者不能动手操作。网络实验课教学的特点,是在网络页面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高度仿真的实验操作环境,通过操作虚拟的实验仪器或设备,即可模拟各种复杂的实验,达到与真实实验环境一致的教学要求和目的。它是虚拟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专业理论知识多方面的结合体,同时也解决了目前远程网络教学中缺乏实验教学环节的难题,必将促进远程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网络实验教学中,最为关键也最难解决的是实验过程的实际操作,既要达到实验室教学的效果,又要允许学生出现实验室可能发生的错误操作。
2 实验课程网络教学的种类
目前已经存在的网络实验课程形式主要有:网络实验动画演示、仿真实验和虚拟实验等。网络实验动画演示是网络实验教学初期的主要形式,以教师播放,学生观看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全部过程很少有学生主动参与的环节,类似于视频化的演示实验,以动画的形式展示,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不足之处显而易见。
仿真实验主要是将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照片通过软件加工使其电子化,在计算机中用软件模拟仪器、设备和元器件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的学生进入仿真实验室后,可以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利用虚拟实验室器材库中的“实验器材”,按照实验要求进行组合连接。同早期的动画相比,仿真实验更真实,更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验兴趣,同时利用仿真实验还可以开展传统实验室中一般无法进行的“破坏性”实验,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充分鼓励学生在仿真实验课中的创新设计和思维。
仿真实验课程的实验环境贴近实际,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使之自由安排时间,发挥其主动性,并且可以通过软件资源全校共享,改善了教学资源缺乏的现状。利用仿真软件解决现代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虚拟实验室是将实际操作的实验过程用计算机以及3D等多媒体技术更形象、更贴近实验室实际情况地模拟出来,并在实验进行中适当地呈现文字和提示,或者随着实验的进行。教师对整个实验过程加以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学生既可以在虚拟实验台上动手操作,又可自主设计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诊断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更易获得相关的知识、科学的指导和敏捷的反馈,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不但能够有效地掌控实验过程,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整个实验过程的关键所在,掌握整个实验的精髓,并在真实实验中得以验证。
3 实验课程网络教学的特点
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实验课程中,充分发挥其优势,可以使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其特点如下:
3.1 感知性
感知性除了一般模拟实验所具有的视觉感知外,还有听觉、力觉、触觉、运动等感知。理想的虚拟实验应该具有真实实验所具有的全部感知功能,达到真实实验的效果,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拓展学生的观察力和科研思维,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实验课程在设计时要充分发挥虚拟实验直观性、趣味性强的优势,对容易出错的地方和注意事项,设置提示性对话框,将一些学生平时观察不细的操作步骤和真正实验无法演示的错误操作与可能产生的危险结果运用虚拟实验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现出实验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2 沉浸感
沉浸感是指在虚拟实验操作中学生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虚拟实验应该达到使学生难以分辨虚拟与真实的程度并取得与真实实验一样的效果。目前的科技水平还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或者说即使达到了,但因成本太高,难以应用,是以后虚拟实验室发展的趋势。
利用虚拟实验室的教学环境造就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的心理、思想、行为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即虚拟实验的学习过程。这要依赖于合理、巧妙,乃至宏观、微观的实验设计,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启发科研思维。
3.3 交互性
交互性是在虚拟实验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多向反馈,是在虚拟实验中教与学的交流、交往、沟通、联系、影响及相互作用。交互性虚拟实验具有民主性、多样性、激励性、开放性、反馈性等特征,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与虚拟实验室之间通过窗口传递信息。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实验的操作,并由软件根据学生的操作实时做出反馈,帮助学生改正不正确的操作,最终通过操作虚拟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现学生在真实实验中的操作和效果,完成实验知识点的学习。由于虚拟实验室教与学时空分离的特点,教师对学生的操作不能实时地做出评判,尤其是实验的操作,需要由虚拟软件对学生的每一个操作给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如果出现错误操作,实时提示并予以改正,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每一个实验的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操作、仪器和试剂的选用,并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和方法等相关内容。
3.4 真实性
真实性是指虚拟实验中仪器操作对真实操作的模拟程度,是虚拟实验室和真实实验室的差异程度,真实性越强,虚拟实验模拟效果越好。如果学生在虚拟实验室中感受到和真实实验室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真实实验中的失误操作就会越少,安全系数越高,学生的好奇心也会被激发,从而在实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实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虚拟实验室的模拟效果。例如:使用试剂瓶时,试剂瓶会按学生的要求移动、摇动或振动;滴定时颜色逐渐发生变化;燃烧实验中火焰的颜色及沸腾程度会发生变化等。
3.5 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虚拟实验的内容和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真实的实验过程,掌握学生实际操作水平,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进度和实验的操作技术,在虚拟实验中将每个实验的操作原理、操作技能科学而严谨地展现出来。同时将教师平时积累的学生的不规范或错误操作,在软件中以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学生出现同样错误时予以提示和警告。将复杂、枯燥的操作技能,用类似于游戏的方式展示,使之变成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规范性操作;充分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基本操作训练,避免实际操作时出现大的失误和危险。
3.6 直观性
直观性是指在虚拟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或界面语言的形象描述,形成对虚拟实验过程的清晰印象,对实验有整体的把握,强化对实验的感性认知,从而能够正确理解课堂知识,并挖掘自己认识事物的能力。
网络实验教学的直观性表现在过程的可视性和易于理解。例如对于微生物外表结构的观察,由于微生物个体是微米量级的,一般的光学显微镜很难观察到其细致的亚显微结构,但在虚拟的网络实验中可以进一步放大,从显微结构到亚显微结构,都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还可以对微生物上色,不同的结构使用不同的颜色,学生既观察了结构,还练习了微生物的染色方法,使得在真实实验室难以实现的操作,在虚拟实验室轻而易举地得到实现,而且更加形象生动,其效果甚至优于真实实验。
4 实验课程网络教学的一般途径
实验操作的虚拟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它丰富了实验内容,提供了多方面的实验手段。虚拟实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虚拟实验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实验目标的制定、预习实验、虚拟实验、现实试验、评估交流5部分(如图1所示)。
4.1 实验目标的制定
科学的实验目标首先应结合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进行设计,然后根据该学科培养目标及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确定,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方案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并且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教学目标符合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4.2 预习实验
实验前的预习,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理解和把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明确实验所要测定的内容及操作步骤,更要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多次实验证明,预习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采用让学生写预习报告的方式预习实验,并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还没开始实验,就已经产生厌倦情绪,因为学生没有实际动手操作,很难想象出实验的步骤。因此预习效果差,并且流于形式,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抄袭别人的预习报告。
为了提高预习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讲授实验时尽量展现与实验相关的知识,同时将抽象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变成易于学生接受的图片或者动画,加深学生的印象。针对不同性质的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课堂或网络信息作为实验预习的参考材料,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了解实验的相关知识。
4.3 虚拟实验
预备工作完成之后,学生进入虚拟实验阶段,网络上展示实验教学视频。在进行虚拟实验时,没有预习好的学生还有补救的机会,他们可以选择收看实验的视频,看完之后再继续虚拟实验。当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时,如果操作出现失误或操作错误,软件会及时提醒,如果学生不改正,软件将会把错误操作导致的结果模拟出来或者让学生看到错误操作带来的危害。在虚拟实验的同时,学生还可进行网上沟通,交流实验的进展、实验结果和做实验的感受,了解到不同的操作将出现不同的结果。
4.4 真实实验
真实实验主要分为3部分:实验过程,数据处理,实验报告。通过已经进行的虚拟实验,学生改进真实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实验方案,并与教师讨论,选择最佳方案,然后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尤其注意与虚拟实验不同的地方,并如实记录现实实验现象及数据。与网络实验不同的是,现实操作需要真正地接触实验药品和仪器,其中的操作和虚拟操作会有出入,并且实验结束后,还要将相关的仪器和试剂归位,打扫卫生,这些在虚拟实验中均不存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有意外情况或者疑问,学生可随时与教师交流,实现了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学生通过网络与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充分发现实验的兴趣,同时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结束后,学生通过计算机处理数据。教师要告诉学生正确的处理方式和使用的原理。最后是提交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学生还可以将实验的收获和感受写入实验报告。
4.5 评估交流
无论是虚拟实验还是真实实验,实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交流的过程。整个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应总结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结果,认真分析其原因,同时概括总结学生的建议和感受,接受学生合理的建议和意见。教师可将好的经验在全校范围内交流,同时进一步完善实验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
5 虚拟实验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网络虚拟实验系统还不完善,与真实的实验操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目前仍以真实实验为主,这就需要进一步设计与开发更逼真的虚拟实验系统和更成熟的技术。同时开发虚拟实验通用模型或者模块,实现不同的实验使用相同的虚拟实验室,类似于在同一个实验室做不同的实验,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开发软件,从而降低虚拟实验室的成本,使虚拟实验室成为普遍的教学手段。
加强虚拟实验室的平台共享。目前大多数虚拟实验室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之内,如学院、局域网或校园网。科学实验是多方面的协作性活动,应多方面沟通合作,实现不同院校和不同单位之间的协作共享,同时交流不同的教学经验,加快改进的步伐,促进虚拟实验室的进一步普及和利用。
加强合作共同构建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建设初期需要配备硬件和软件,基础投入较大,同时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活动,所以未来虚拟实验室的构建更趋向于不同地域和不同平台之间的相互合作。
教学评估与自适应。虚拟实验室将从虚拟实验过程中获取不同的实验信息和数据,并根据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变化,不断地修正虚拟实验的环境、性能和参数,丰富虚拟实验的数据库,为学生提供一个具备自适应特征的实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大志.虚拟实验室在远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2(12):13.
[2] 宋春红,唐洪祥.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116-117.
[3] 李文彬.分析化学仿真实验教学在远程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2(2):36-38.
[4] 万浩,熊焰.远程教育环境下物理化学虚拟实验教学体系建设[J].化工高等教育,2012(6):35-38.
[5] 王强,石夏燕,马学兵.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4):22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