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2 08:01: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资源勘查工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矿产资源勘查工程的主体专业
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包括地质矿产勘查、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三个主体专业。下面叙述这三个专业的主要内容。
1.1 地质矿产勘查的主要内容
地质矿产勘查(矿产地质勘查)过程中,通过地质勘查工程(槽探、井探、硐探、坑探、钻探)的布置和实施来确定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产资源储量;需要研究区域及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围岩蚀变等,特别是要研究确定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矿石特征及矿床成因类型等。地质矿产勘查专业也可称为地质找矿专业。
根据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勘查工作可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查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任务如下:
(1)预查阶段是通过对区内资料的综合研究、类比及初步野外调查、极少工程验证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有足够依据可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
(2)普查阶段是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进行一定数量的各项野外工作以及概略研究,确定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并圈出详查区范围,估算推断的矿产资源量。
(3)详查阶段是进行系统的勘查工作,基本查明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控制或破坏矿体的因素,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估算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
(4)勘探阶段是运行各项系统的加密工作,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控制或破坏矿体的因素,确定矿体的连续性,估算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并通过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为矿山建设投资决策和设计确定生产方案等提供必要的依据。
1.2 地球物理探矿的主要内容
地球物理探矿(简称物探)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和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为基础,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发现物探异常,通过解释评价物探异常来进行找矿。
1.3 地球化学探矿的主要内容
地球化学探矿(简称化探)是从各种天然物质(如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植物和水等)中系统地采集样品,分析测试某些地球化学特征值(如指示元素的含量、元素比值、PH值等),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化探异常,通过解释评价化探异常来进行找矿。
2、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
经过刻苦钻研,笔者建立了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及地质矿产研究事业基本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2010年7月,笔者撰写的论文《地质矿产研究事业管理制度探讨》获得第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相当于省部级学术成果二等奖)。
(2)笔者撰写的三篇论文2011年发表于国家级科技类期刊。《地质矿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发表于期刊《科技与生活》,《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发表于期刊《中国科技博览》,《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主要内容探讨》发表于期刊《科技与生活》。
(3)2012年元月,笔者撰写的论文《地质矿产研究事业管理制度探讨》发表于国家级期刊《中国城市经济》。
笔者对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的论述,标志着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的建立,阐述了地质矿产矿研究事业基本管理制度。建立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进行管理,是重要的管理方式。
3、地质矿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职业定位
地质矿产研究专业(学科)以“成矿”研究为主要内容,主要研究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成矿机制、成矿机理、形成机理、形成机制、成矿大地构背景、成矿环境、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控矿因素、成矿系列、成矿系统、成矿模式及成矿预测等问题。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无论是决策型、控制型,还是管理型或经营型,主要内涵离不开在经费的筹资管理、分配管理、使用管理、投资和成本管理几个方面。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盈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如何按照上级的指示合理高效地运用资金,而地勘单位一直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因此,其财务管理具有事业单位模式和企业单位属性的混合特征。
本文结合现行法规,参考财务管理书籍[1]和地勘单位勘查项目管理论文等,立足于地勘单位的现状,主要针对财务管理战略,在分析特殊的筹资环境基础上,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前提下,对地勘单位的资源筹集和配置活动进行统筹和长远性的谋划,更好地融入在资源勘查合理配置和资源开发立体分布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理论性的探索。
二、地勘单位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
(一)资金来源
也就是地勘单位工程项目资金的筹资或投资来源。由于资源勘探工作一直属于国家的基本建设内容。尤其是基础地质勘查工作,一直是由前事业单位性质的国企和央企进行分项目的申报与核准后承担完成。投入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和中央与地方的各种地勘基金,少部分来源于地勘市场的需求服务和其它。
(二)预算投资
也就是地勘单位的工程项目预算。由于地勘单位的投入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和中央与地方的各种地勘基金,而投入资金的管理是采用项目申报核准、全程监督、分期投放制。针对年度经费总预算、项目经费预算原则、核批年度项目经费预算及组织实施费预算和监督检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预算管理。对组织和管理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制定具体职责的规划、年度项目的立项指南和年度项目立项计划;给出不同年度项目经费预算及组织实施费预算标准;对重大项目和组织实施单位承担的项目组织审查论证和验收;监督检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期投放。因此,地勘项目都有一个立项申请、项目设计和施工方案及项目资金预算、[2,3]编制、地质勘查报告编制提交的全过程。在立项申请和项目设计中的预算也都是非营利性的,按照不同勘查程度要求进行的成本预算。尤其是资源勘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后,资金预算只能是采用预算标准的中、低档,资金不足部分基本靠内部宏观管控和技术挖潜、改造来弥补消化。自从建国以来,地勘行业的资金来源一直受控于国家的产业政策,伴随着国家“五年规划制”的不断实施,地勘行业也同时呈现出明显的“大周期小循环”的特征。针对这一实际,利用好财务管理的手段特点,针对地勘单位各工程项目的特殊要素,给予工程项目先期预算的投资引导和修正,为达成国家基本战略和地勘单位局部利益的共同愿景、使命和目标服务。
(三)生产成本
也就是地勘单位承担完成的各类工程项目的总成本。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对于项目费和组织实施费规定了按项目核算成本费用的详细方法。具体到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甚至包括人员费、专用仪器设备费、能源材料费、外协费、用地补偿费、差旅费、会议费、管理费和其他相关费用的细致划分与确定内容。由于地勘工作多是在戈壁荒漠中开展,具有勘查区交通不便、生产补给困难、生活条件极差等等特殊性,从而也就势必造成地勘工作的生产成本很高且变化很大不易控制。尤其是地质钻探的综合成本,受气候条件(天热降温、天冷保湿、刮风、下雨停钻等)、地质条件(松散地层成孔难、坚硬地层进尺慢、贫水层需拉运循环水、富水层需止涌材料等)和设备条件(高温、高寒极剧变化时设备机故率增高并引发高孔故率和钻孔报废率)的极大影响居高不下,成为地勘费用的主部。在许多钻探施工极困难的勘查区(采空、火烧发育区、高山无路上钻困难区、地层严重涌漏却无水源或水源很远区、设备配件缺少或无生产材料供给区等)基本就是用技术服务费来补贴钻探成本费。因此,充分利用好财务管理这一杠杆,实现内部技术创新和节能挖潜,将地勘单位带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四)产品
地勘单位的最终产品就是依据各类工程项目施工成果汇总编制的地质勘查报告。地质勘查报告中的各种基础数据的真实、全面和可靠就是产品的质量内涵;地质勘查工作中对于勘查方法的综合合理、有效运用就是产品质量的基础;地质勘查报告中的文、图、表的巧妙利用就是产品质量展示宣传的窗口;新技术、新方法的创新引用和传统方法坚守传承的有机运用就是产品内在质量的坚实保证,更是地勘单位立足本质和有效开拓市场的根本保证。因此,合理发挥财务管理的激励机制,促进高水平科研人才的扶持培养和高品质地质报告的编制提交,完善地勘单位整体战略水平的提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成果检验
也就是地勘单位承担完成的各类工程项目质量,尤其是地质报告的成果质量,不仅要通过专业报告评审机构(省级或部级评审机构)的评审,还要经受地质报告使用方(多为业主)在成果利用和指导效果与实际情况“符合程度”的全程的历史检验和评判。
(六)后期服务
由于国家对资源勘探、开发和利用的政策垄断专营,地勘单位的工作成果――地质报告也就主要是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需要的。地质勘查在国家的整个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系统中只是其中的第一阶段或一部分,加之地质勘查主要是“以点连线、以线推面”的,具有很强的经验与技术推断预测性。那么,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阶段就不仅仅是对地质勘查综合成果――地质报告质量的核准验证,还有一个不断补充完善的过程。更有针对实际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勘查与解决等的后期服务过程。所以说,地质报告的质量优劣实际上体现于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中,集中体现在后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上。而在地勘单位中,只有财务管理才能贯穿于不同勘查工程项目和勘查阶段的始终,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前期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市场拓展优势和促进成长方向,为下一次工程项目的合理投资预算、降低工程成本、节能挖潜、开源节流和提高地质报告的创新服务质量提供可深入分析、有效利用、可持续循环发展依据。
三、地勘事业单位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
通过对地勘事业单位主要特点介绍和专项基金管理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地勘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中央与地方的各种地勘基金。资金预算和使用受制于上级管理审核机构。尤其是基金项目的管理是全程监督分期投放落实制。所以,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就是服务于对现有下达基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情况和地质报告的服务质量长期有效的管理调控。就是用财务管理这一杠杆为地勘单位在行业内的声誉、信誉和市场形象服务。然而,由于地勘工作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而且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地段都有很大差异,尚有许多不可预知干扰。集中反映在工程项目立项、设计预算、工程项目管理和成果提交的各个具体环节,情况非常复杂。最好的财务管理实际就是渗透于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之中去。
由于财务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关系。指导和参与具体策划地质勘查工程项目的合理配置[4,5]就是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职能的良好途径。
(一)勘查方法选择中的财务管理
资源勘查方法遵循的是“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基本原则。因此,资源勘查基本划分出了找矿、普查、详查和勘探几个大阶段。对应不同阶段都有明确的勘查方法与内容和勘查程度的规范要求,并同时提交相应阶段程度的勘查报告。可是在资源勘查的成果与目的上又是具有继承性、连续性与相互验证、补充完善和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系统。所以,运用财务管理服务的目标分解方法,充分考虑到不同勘查方法运用的经济、有效和勘查目标的快捷速达,适宜调整有效勘查方法工作量的比重;运用数据分析进行成长方向的趋势预测,高瞻远瞩到特殊勘查内容可能在建井利用时的参考有效程度和环境承载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价值;立足全局预先建立起勘查资料和对应的资金投入的时序可比对体系,形成背景值、现状值、影响值和验证值不同或相同方法间的连续可比、循环利用数据库体系。为优化勘查工程项目大数据管理提供切实依据。
(二)勘查内容选择中的财务引导
煤田地质勘查方法和内容在各种资源地质勘查中都有相互关联,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相同。这就为在煤田地质勘查中运用投资分析管理战略方法进行多种资源的同时发现、勘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可能;也为不同种类资源地质勘查资料的共享创造了条件;更为统筹、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开展煤田内的多种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指明了发展道路。财务管理的参谋、助手和引导作用这时就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保证勘查目的服务质量的财务监督
对于各种资金条件下的所有地质勘查工程项目,建立保证勘查目的服务质量财务监督服务体系的充要性将随着勘查成果的逐步利用而相对滞后地逐渐显见。煤田地质勘查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建矿设计、采矿和闭坑规划的全过程。在新疆以往的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煤田地质勘查的目的主要是针对煤炭资源量的勘查确认。而对于煤炭资源量之外的其它影响因素与条件的勘查确认程度就显得相对薄弱、模棱两可或不够准确可靠。由于地质勘查报告质量的检验周期相对较长,充分利用地勘事业单位现有的管理体系,合理整合现有资源(地质勘查工程项目资金支出、各项责任落实的奖惩明细、人才岗位流动使用的准确劳资状态等等)就能实现保证勘查目的服务质量和工程项目质量责任人责任程度的财务数据监督与责任管理。
四、结语
关键词:煤田;地质勘查;突出问题;改进措施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076
中国的煤炭行业分布较为分散。这种缺乏集中度的行业特点就必然会有个体开采的现象存在,不仅会导致企业管理困难,而且在煤炭资源的供给上存在着诸多的不_定性。面对中国经济加速发展中对煤炭行业的各种新要求,就需要深化煤田勘察工作,提高地质勘探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提高勘探技术水平,保证勘探质量。
1 目前煤田地质勘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
虽然多数的地质勘查工作人员都是接受过专业培训之后上岗,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由于所掌握的技术水平不高,加之缺乏经验,特别是一些工作人员在接受培训的时候没有认真学习,就会造成对相关的知识没有深入理解的现象,加之对于各种规范没有深入理解,就会导致各种工作中存在问题。地质勘查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的工作的内容和所要实现的工作目标都不够明确,工作中针对性不强,没有抓住重点问题,就会影响报告的质量。
1.2 地质勘查工作没有达到精细的程度
地质勘查属于是系统化的工程,而且具有长期性。地质勘查工作人员在进行勘查实践工作中,就要针对勘察对象所在区域的地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获得详细的地质资料,据此对勘查设计做出调整并进行修改,还要对勘察工作不断地完善[1]。但是,在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中存在着精细化不足的问题,就必然会使得勘查工作中导致严重的后果。当工程进行中才发现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之处,就必然会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
1.3 没有运行动态化的质量标准监督体系
目前的煤田地质勘查是按照质量标准监督体系执行的,但是,由于没有实施动态化监督,就导致检查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地将信息记录下来,甚至对存在质量记录表突击填写的问题。从工作行为上具体体现为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执行工作,甚至项目策划书中农存在不合格之处,作业指导书缺乏完整性。
2 煤田地质勘查问题的改进措施
2.1 强化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
煤田地质勘查质量受到影响,主要的因素是地质勘察环境、勘查工作人员、勘查材料、勘察技术以及勘查的机械设备。在地质勘查工作中,人员是主体,会对勘查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或者间接的影响。由于煤田地质勘查工作风险高,而且工作环境艰苦,所以工作人员非常少,加之勘查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缺乏合理性,就意味着强化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成为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2]。要积极地引进专业素质很高的人才,还要做好人才培训工作,以老员工带新员工的做法,让新员工的工作经验不断丰富,老员工也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并不断地转变思维观念。在人才培养环境中,培训工作要具有创新性,即不仅要积极地发掘人才,还要为人才的职业发展创造环境,让人才能够在岗位上健康成长。基层工作的质量要有所保证,基层的工作人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强化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随着人才队伍职业水平的提高,工作质量也会明显提高。
2.2 煤田地质勘查工作要力求精细化
煤田地质勘查工作要做到精细化,就要对工程合理布置,以勘察质量,获得良好的勘察效果。勘查工作精细化可以避免存在勘察弄虚作假的现象,对于勘查的周期,勘察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都会合理安排。保证勘察质量。
2.3 将动态化的质量标准监督体系制定出来
将动态化的质量标准监督体系制定出来,对于质量监督实施动态化管理,可以做到实时监督,能够有效地避免存在包代管的问题。质量标准监督体系动态化运行的优势在于,做到了过程化监督,实现了地质勘查工作的全程监督[3]。各级负责人员的管理内容要明确,做到责任落实到人头,一旦有重大质量事故产生,或者重大的决策方案存在失误,就要追究责任人的过失,同时还要将动态化的质量标准监督体系的运行情况落实到年终考核中,以发挥激励效应。
综上所述,从中国的能源结构来看,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明显不均衡。这就必然会存在能源生产问题。煤田地质勘查是保证煤矿资源质量的关键。目前中国对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于其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以具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为能源危机的缓解提供可参考途径。
参考文献:
[1]丁立强,王鑫.水文孔固井工艺在煤田地质勘查中的应用探讨[J].地下水,2013,35(04):114.
一、我院3年来人力资源开况(一)从人员结构状况进行分析:3年来,我院人员结构通过调整有了较大的改善。如中专以上学历人员由2000年105人,占全院职工(212人)比例49.5%,提高到2002年的124人,占全院职工(216人)比例57.4%(见表一);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由2000年的115人,占全院职工(212人)比例54.2%,提高到2002年133人,占全院职工(216人)比例61.6%(见表二);45岁以下职工由2000年的145人,占全院职工(212人)比例68%,提高到2002年的166人,占全院职工(216人)比例77%(见表三)。3年实践的情况表明,全院职工无论在学历、职称方面,还是在年龄结构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3年来共减员35人,其中退休23人,减员主要原因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增员27人,主要是毕业分配来院的大学生、引进及调人人员(见表四)。3年来调出人员较少,职工对目前待遇相对满意。(二)3年来开发人力资源的十项措施
1.在全院范围内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制度。我院打破了以前论资排辈的条框限制,通过3年来项目负责制的实施和运行,先后有17人走上项目负责人岗位,其中一半以上由40岁以下的青年人担任。他们珍惜竞争和选择的机遇,自我加压锻炼,成为本院一批年富力强的项目负责人后备梯队。2.加快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我院采取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展联合办学的形式,选送一批本科以上学历、45周岁以下的优秀中青年攻读硕士学位,学成后回院服务。我院共有巧位员工参加了硕士研究生班的学习,涉及区域地质调查、地质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勘查、环境与环境化学工程、国土资源调查与数字国土工程、地学遥感信息与地理系统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方向。该班于2001年4月正式开学,目前已转人硕士论文撰写阶段。
3.建立吸纳外来人才的绿色通道。3年来,我院共接受大学本科毕业生18人,其中地质学6人、环境工程3人、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2人、地质矿产勘查1人、测绘工程2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2人、勘察技术与工程l人、构造地质学1人。从外单位调人或引进物探、采矿等紧缺专业人才9人。其中,3人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4人具有工程师职称,1人具有硕士学位。
4.采取多种形式,吸纳各方有识之士。除了允许和鼓励我院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兼职等形式挖掘工作潜力以外,同时采用返聘、借调、外聘及临时雇用等多种形式,积极吸纳高水平人士支持我院工作。2002年全年聘用在3个月以上的人员(包括返聘9人、外聘16人及临时聘用20人)共有45人,其中16人具备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7人具有工程师职称资格。
5.组建我院技术专家系统。我院大力揽括人才,外聘包括离退休教授、专家在内的各类高级人才,帮助解决生产和技术难题,树立自身形象,提高品牌和知名度。3年来,常年聘用的10位技术专家在关键岗位上指导,并通过定期召开年会等形式,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6.坚持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工作。我院加强以“新理论、新信息、新技术、新办法”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3年来,共有200多人次参加了内部培训及外送等各类形式的技术培训班。7.实行人才倾斜政策,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人力度。对引进的外来高层次人才实行一次性奖励等优惠措施。据此政策,2001年对引进我院的2位硕士研究生分别给予了2万元和6万元的奖励。8.加快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激励机制。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发放工资分离的制度,制定重点向骨干及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倾斜的岗位工资制度。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9.开展全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工作。从2002年起,面向全院,凡45周岁以下、具有工程师职称以上、担任项目负责及相当岗位的,并通过各种形式为我院作出一定贡献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均可报名参加。选拔要求:本人所负责的项目在近3年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被评为优秀的,并以第一作者在国家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名额控制在10名以内,每两年进行一次。
10.鼓励在职职工不断学习和钻研业务技术,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特别是对取得关系我院生存和发展的各类执业资格证书(如矿业权评估师、岩土注册工程师等)的职工,实行奖励政策。2002年对取得矿业权评估师的一位职工给予一次性5000元的奖励。
二、开发人力资源使我院步入良性循环世界上人是第一个最可宝贵的资源,只要有了人才,在我们走向市场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了。3年来,我院在不断增强人才实力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加强管理,使全院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先后制定了“浙江省地质调查院.中长远发展规划”和“十五计划”,确定了“国家和省级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两个支柱及商业性地质一个重要补充”的经营模式,提出了“一年小变、三年中变、五年大变,十年建成全国一流地调院”的战略目标,及时把地质工作的重点向环境地质工作转移,扩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方面加大投人力度,更好地服务于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3年来,通过全院职工的努力,各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全院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变,业务技术水平整体上了新的台阶,职工经济收人大幅度增加,职工精神振奋,凝聚力明显增强,各项事业得到顺利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调院步人了良性发展轨道。3年的实践使我们初步认识到,是开发人力资源使我院充满了活力,灿烂的人力资源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下列五个方面就是我院的一个掠影。
(一)生产经营形势喜人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简称“三性”)地质工作成绩显著。3年来,我院承担“三性”地质调查项目共25项。其中:基础地质调查5项;环境地质调查研究5项;战略性矿产勘查7项;物探方法应用示范1项。经专家评审,所有项目的各阶段成果合格率100%,共获得设计优秀8项(占47%),野外验收优秀4项(占50%)、最终成果优秀3项(占50%)。农业地质步上一个新台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浙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于2002年3月正式启动。项目部人员坚持科学性与应用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高效率的工作、以优秀的设计和优良的成果,获得同行的赞赏和肯定,在全国同类地质工作中处于领先地位,初步树立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地质工作品牌。商业性地质工作快速发展。院下属浙江国土工程勘察公司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开拓业务为重点,不断拓宽经营领域—由承接单一的工民建、交通和传统测绘项目向市政工程、水利工程、房产测绘、土地勘查、地质灾害勘查与施工等诸多领域延伸与扩展。经过3年的努力,公司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现已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营收人由1999年的496万元提高到2002年的1500万元,2002年人均收人达4万元。
(二)行政管理的技术支撑功能不断增强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的指导下,通过积极承担全省矿产资源规划、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地质灾害整治工作,以及参与矿产资源管理的有关专项调查研究,一支新的专业队伍正在健康成长。
(三)经济运行状况令人欢欣鼓舞3年来,浙江省地调院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质量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产总量迅速增加。1999年总资产1443万元(包括不良资产97万元)2002年末达2750万元。二是总收人不断提高。1999年总收人1494万元,2002年末达到3727.1万元。三是经济质量显著提高。全院国有资产迅速增值。1999年净资产590万元,2002年末达到827万元。
(四)精神文明建设喜获丰收连续3年被评为杭州市萧山区治安安全单位。
(五)典型事迹不断涌现.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合作开展的浙江农业地质调查项目于2002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我院是项目的承担单位。该项目历时3年,总投资4300万元。在工作程序上,采取区域调查为先导,面、片、点结合;在学科结合上,融地学、农学为一体,涉及农业、水利、环保、海洋等领域,使地学延伸了服务领域;在组织措施上,聘请国内有关高级专家组成专家指导组,选择高水平的实验室承担测试任务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处理成图工作,广纳各方面优秀专业人才参与。在成果应用上,直接为浙江农业的科学规划、农产品的结构调整服务,为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 层序地层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教研项目――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层序地层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JY201102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0-01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
根据课程性质,制定了“夯实基础概念,掌握经典理论,初具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目标。层序地层学理论是一种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一种新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掌握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应用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理解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序及层序界面等概念和识别标志;(2)掌握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了解陆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3)掌握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4)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紧密联系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用”的思路贯穿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课程内容设置以基本概念、经典理论和实例分析为主。课程基本内容包括:(1)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如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序、层序类型及级别等,8学时;(2)经典理论,如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20学时;(3)研究方法和实例分析,4学时。层序地层学理论起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海相碎屑岩盆地,目前已形成海相层序地层学、陆相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理论体系和众多学派,但以P R Vail为代表的层序地层模式是基础,因而对于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以经典理论为主,也是在学生今后在研究生阶段或实际科研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基石。
三、教学方法改革
本课程以“拓展知识体系、注重能力培养”为教学理念,采用理论教学、课堂、课后习题与课堂研讨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使学生掌握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
(1)课堂教学:以“提问式”和“启发式”方法为主导,同时,有意识设计一些讨论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得到客观合理的认识,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具有初步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以听课为主,并参与讨论,每次课程开始或课程中间进行提问,课后留有思考题或小型读书报告题。教师主要讲授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课后习题和自学:对于本课程中主要知识点,布置适当习题,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后进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程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是训练学生掌握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和内部构成。课堂重点讲解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对于拓展的理论体系,如陆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抓住要点的能力。
(3)课堂研讨: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抽出2学时适度安排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提前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通过收集资料对有关问题分组编制ppt,并设置一些讨论性的话题,然后在课堂进行演讲、提问和答辩,同时,并鼓励学生对答辩进行评议、分析和讨论,对答辩结果进行评分,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效果评价改革
(1)考核内容与目标点逐一对应,依据权重量化考核,如课程考核包括课后作业(权重20%)、研究方法与应用(课内研讨,权重10%)、结课论文或随堂考试(权重50%)、学习过程(出勤及课内小测试,权重20%)等方面综合评定。
(2)对于课程结束后的评价,根据工程认证精神首次设置了课程目标大成都专业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日历或实习教学计划,教案、课件、或实习指导书,结题论文,教学过程记录,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情况评价。
(3)制定了持续改进机制,课程组或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讨论与分析,提出课程持续改进意见。
目前,国内高校陆续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在此背景下,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层序地层学》课程教学改革也与时俱进,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夯实基础理论,强化实践和创新意识,以期培养更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胡慧,吴勇峰.专业认证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6,(4).
[2]朱筱敏.层序地层学[M]. 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字]水工环 地质勘察 难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140-2
近年来,我国地质事业取得了骄人的发展速度,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在地质勘察中,水工环地质的勘察研究工作与社会、经济息息相关,其主要内容包括了环境地质、工程地质以及水文地质等,在进行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时,应加强工作的精度和准确度,对水工环地质工作进行准确的分析处理,及时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切实有效的对策,,保证勘察工作的顺利完成。
1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分析
1.1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内容的转变
水工环地质内容广泛,包括了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这三大主要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水工环地质勘察研究工作一直被高度重视。
在当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水工环地质调查的内容更为广阔,因此与之对应的地质勘查内容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水工环一体化已经成为了当下水工环勘察工作的发展趋势,国际上,水工环工作已经制定了建立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地质、水文地质间的界限已经被打破,水工环一体化的研究领域拥有较大信息量以及多样化的功能姿态。近年来,环境地质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国际对其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如英国、美国等国都加强了对环境地质的分析研究,加强了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中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
1.2水工环勘察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探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地质勘察事业一直处于积极探索、不断前进的状态,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不过随着形式的发展以及客观条件的变化,我国地质勘察事业也不断面临着问题和挑战,比如,资源的枯竭以及地质勘察成果有限,勘查工作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易受传统的地质勘查工作的定式思维的约束,勘查工作现场环境恶劣,对矿产的开发以及对地下水系的破坏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从整体状况来看,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进展情况落后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水工环地质勘察力量相对薄弱。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了对地下水源、地下水各水层的富水程度的勘察之外,还要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客观评价,其后续工作还包括了对水源开采相关问题进行综合研究,评价自然环境与地下水系统间的互相联系,因此,在勘查工作中就需要建立一支工作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队伍进行水工环勘察工作,并将水工环地质勘察与地质施工等多方面的生产要素进行有机结合,但是部分水工环勘察单位在进行队伍配置时未能充分发挥勘察队伍的专业优势,导致水工环地质勘察的勘察力量相对被削弱。
(2)当前水工环地质勘察的配备要素,如拥有专业技术的勘察人员、勘查设备、等方面整体实力不强。水工环地质勘察与科技结合意识不强,观念较为滞后科研团队还需整合;勘察工作的领军人物较为缺乏,人才结构不甚合理,直接导致了水工环勘察科研的发展无法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水工环勘查工作的相关制度执行力不高,部分工作部门的工作作风仍需提高。
(3)长久以来,在开展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中,未能对环境与资源开采前景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由于更加重视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因此我国的矿山环境的恶化趋势较为明显,生态平衡失调、土地植被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从而引起了地面塌陷、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国内整体的地质环境前景堪忧。另外,由于地质开采导致植被、水文生态以及土地的破坏问题较为严重,在采矿过程中,水平衡遭受严重的破坏,部分地区的区域性地下水位产生明显下降趋势,甚至有的地方水位下降了数十、几百米,这样较大面积的水资源流失加重了当地水资源的额短缺。
2水工环勘察工作的改进措施
2.1解放水工环勘察工作的思想,保证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开展地质找矿工作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水工环勘察工作理念、解放思想是不断取得工作进步以及谋求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实现突破的动力所在。在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者必须意识到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加强勘察行业内部的讨论,促进各种思想的交融和碰撞,使勘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和碰撞,这样也有助于勘察工作者建立共同的信念,加快思想转变和思想解放,实现水工环勘察工作的改进和发展。进而促进地质事业的总体发展和进步。
2.2加强找矿工作中生态地质的调查与环境维护工作
在进行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之初,须加强对国家的重点生态地质环境区域的调查、保护,在进行勘察工作时,应对国家的重大工程,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工程的分布情况加强调研,明确其路线的具体走向。在水工环勘察工作进行过程中,应对将要开始的工程的修建期限、工程中可能导致的生态地质问题进行预测和评价。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相结合,对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以及生态地质环境进行勘察和研究,在开发资源的同时保护好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2.3对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三方面综合考察
2.3.1开展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重点
随着整个社会人口的不断增多,对用水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果水文地质环境恶化,地下水生平平衡遭到破坏,那么人们的生活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进行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时,须对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当地主要水层的富水程度进行仔细勘察,对地下水水源的分布位置、地下水附属区域范围进行仔细计算和评价,勘察共工作还需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条件、水源开采后对当地的地质环境存在何种影响进行全方位的预测。
2.3.2环境地质的勘察重点
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在勘察中应对区域环境的质量做出整体的开发趋势预测与综合评价,对重点防护地区加强环境地质的调查,避免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进行开发或建设。
2.3.3开展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重点
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对后期展开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特点在于危险性较强、地址问题隐蔽性较强,区域内的滑坡、泥石流、地震等都会对工程的安全建设和安全使用产生影响,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重要意义也正在与此,在勘察过程中,应抓住重点进行勘察,如对区域内的地质构造特点,地震活动情况、活动构造等加强勘察,准确而客观地评价当地地壳的稳定性,还要勘察区域岩土的岩性、地壳时代、岩土的成因等工程地质的特性,准确划分工程地质的类型,对地基稳定性做出准确评价。
关键词: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构造
中图分类号:P641文献标识码: A
一、水文地质勘查区应勘查的主要地质问题
水文地质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
1.平原区
(1)查明不同地层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其变化规律,并进行含水层(组)分;(2)获得主要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参数;
(3)查明各含水层(组)水理性质、水力联系及水化学变化规律;
(4)查明局部和区域性隔水层的分布、埋深和厚度变化规律;
(5)咸水体空间分布范围及咸水体与淡水体的接触关系;
(6)基本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7)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地下水系统;
2. 丘陵山区
(1)查明不同地层岩性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变化规律;划分含水层(组带)和地下水类型;
(2)找出各类构造对地下水埋藏、运移与富集的控制程度、区域储水构造、断裂带和裂隙密集带的导水性,含水性和富水地段;
(3)详细调查风化带的蓄水条件,层间水的埋藏条件与补给来源以及岩体岩脉在围岩接触带的储水条件;
(4)中新生代红层广泛分布区应着重调查岩溶层的分布与富水性,地下水在垂向上水化学分带和咸淡水界面及其水化学异常,注意是否有盐卤水分布;
(5)注意山区河谷平原及山间盆地内第四系潜水及承压水的调查,查明主要含水层(组)的分布水量、水质、埋藏条件及动态变化。基本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
3. 岩溶地区
(1)棵露岩溶地区要查明地下河的分布和其它各种岩溶水点的水位、流量动态变化,圈定地下河补给和分水岭位置,选择有代表的岩溶水点进行连通试验,确定岩溶水在各通道之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转化条件和补给关系;
(2)覆盖型地区要查明主地下通道位置及埋藏情况或岩溶发育带,圈定出富水地段,对水质水量作出评价,还应了解覆盖层中含水层与下伏岩溶含水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水力联系及岩溶地下水的承压状态;
(3)埋藏型地区应查明各岩溶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及水量水质;分析补给与排泄方式和范围,圈定隐伏储水构造。
4. 滨海地区
(1)查明咸淡水分界面以及淡水含水层或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埋藏、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质水量及动态变化规律等;
(2)地下水、河水、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和补给排泄关系;
(3)在岛屿和海岸带地区应调查海水入侵范围。潮汐对地下水的影响,查明地下淡水富集带
5. 黄土地区
(1)分析地貌、地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地下水类型的划分;
(2)黄土丘陵区,着重调查支沟沟头掌形地的汇水范围与储水条件及下伏基岩是否分布可供开采的含水层;
(3)黄土塬区着重调查上层滞水的分布下伏第四系含水层的埋藏条件与富水性,并了解补给排泄条件;
(4)河谷平原重点调查潜水承压水富水性的变化及富水地段分布;
(5)调查咸水形成与淡水透镜体的分布
6. 冻土地区
(1)查明各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特征、冻土层上水层间水及层下水的分布和埋藏条件及其之间的水力联系和补迳排条件及水量水质的变化;
(2)注意调查由冻土层下水或其他承压水出露所形成的泉(包括矿泉与热矿泉水)的分布及控制因素等
二、环境地质勘查区应勘查的主要地质问题
“环境地质”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文献中。那时这些工业发达国家,已感到环境问题迫切性,开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质等问题研究列为环境地质研究的范畴。1982年再版的Michael Allaly主编的《环境辞典》中,将环境地质一词定义为: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环境地质在我国出现和使用较晚,但也是随着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愈来愈突出而提出的。
1.平原区
(1)对于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等应进行专门调查,初步查明其分布、规模、程度,分析其主控因素,作出初步评价预测;
(2)调查地方病的发生及分布范围,提出防病措施;
(3)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划分
2. 丘陵山区
(1)着重调查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污染、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诱发地震等),查明分布、发展程度或规模,产生条件、原因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评价;
(2)调查地方病分布范围、病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3)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划分
3. 岩溶地区
(1)着重调要矿山大型遂道等地下工程产生变形层位、高程构造条件与岩溶水活动的作用;
(2)调查地下河洪水可能对建筑物的影响和淹没范围;
(3)对水库渗漏条件作出评价;
(4)岩溶矿区应研究供排水结合的可能性;
(5)对岩溶地下水污染进行评价;
(6)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划分。
4. 滨海地区
(1)海水倒灌对水质的影响;
(2)地下水污染情况和原因;
(3)地方病的分布、病因及防治措施;
(4)地下水过量开采与区域降落漏斗形成发展,地面沉降与塌陷问题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5)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评价
5. 黄土地区
(1)注意地方病的分布范围与地质、水文地质环境的关系,探讨致病水的水化学标志;
(2)注意研究地裂缝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形成、分布与发展趋势
6. 冻土地区
对地方病的分布、病因进行调查评价,提出防治措施
三、环境水文地质评价
1.通过对普查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特征的研究,掌握地下水质量变化规律及可能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从而控制地下水污染,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的措施。
2.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主要对那些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城市或工业区进行,并以地下水和地质环境的质量变化为重点。在调查的基础上,收集有关地下水水质监测,地下水污染现状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按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类型来进行。
3.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一般只进行基础评价(或称背景值评价)和现状评价。
(1)主要是对地下水没有遭到急剧破坏的近似于天然状态(或大规模开采之前)地下水物质组分及其介质环境背景状况进行评价。
(2)现状评价,随着地下水大规模的集中开采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以及可能发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较系统地对工作区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作出半定量的评价。
4.评价方法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而选择,如背景值对比法,污染起始对比法,饮用水标准对比法,环境水文地质制图法,水质数学模型法等。
结语
现在科研人员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地质的研究上投入了越来越大的精力并且各国的地质调查局等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但是今后的发展对于当代水文地质学家以及环境地质学家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由搜集来的论文和我国对比可看出国外科学工作者对于某个问题的研究进行的比较深入各种地质条件了解得都非常细致范围却不一定大。而国内大多数的研究似乎包含的内容较多一些范围更大一些但并不深入。国外的研究实用性较强一般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解决而国内的研究在实用性方面需加强我们应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矿产勘查;V8技术;激光极化法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难识别、难发现并且难勘察的矿床有很多,在一定程度上给矿产的勘察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更好的解决矿产勘察中存在的难题,现代矿产勘察手段越来越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发展。新的找矿理论、思路以及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勘察成功重要的先决条件。深部找矿对地球物理勘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成为众多找矿队伍的必然选择。加拿大产V8多功能电测系统(以下简称V8)和激光极化法在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
1 勘查技术的演变
依据勘查方式的不同特点,找矿勘查可分为三个阶段:①1900-1940年,勘查以直接观察为主,专业人员的个人经验对勘查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发现的多为露地表和有明显的地表标志的矿床。②1940-1965年,间接观察法,特别是地球物理方法得到很大的推广。如1964年kiddcreek等人在受过冰川作用的加拿大地盾地区发现铜-锌-银矿床等多种新矿床。③1965年至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先进方法和设备广泛应用。对运用地质理论解决勘查实际问题必要性的认识也日益加深,利用矿床模型找矿逐步完善。期间发现了大量铜矿、铅锌矿、金矿和铀矿。也有学者认为,1950年标志着现代矿产勘查事业的起步,自1950年起,又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以勘查钻进逐渐增加为特征第一阶段。其次,以普查逐渐减少、高科技应用和间接勘查不断增多、发现成本逐渐增加为特征第二阶段。
2 V8多功能电测仪的构成及技术特征
2.1 V8多功能电测仪的构成
加拿大产V8多功能电测系统(以下简称V8)发射功率较大、探测深度较大、抗干扰较强的物探设备在金属矿勘查中得以广泛应用。V8多功能电测仪由软件和硬件构成,硬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发射部分、接收部分及传感部分。发射部分(含大功率发电机):TXU-30多功能中功率发射机、T-4瞬变电磁专用发射机;接收部分:V8网络化多功能接收机、MTU卫星同步数据采集系列;传感部分:AMTC-30音频大地电磁/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专用磁棒、MTEM-AL中频瞬变探头。
V8多功能电测仪软件由预处理软件及各方法相关反演软件组成,常见组合如下:预处理软件:PhoenixGeophysicsV8-RXUHostSoftware;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解释反演软件:CSAMT-SWV1.0;瞬变电磁法(TDEM)解释反演软件:IX1D;谱激电法(SIP)解释反演软件:SFIPX-SWV2.0。以上软件中除预处理软件为必配外,许多大专院校及有能力的科研院所(特别是石油勘探部门)的反演软件基本属自我开发。
2.2 V8技术的特征
V8集成CSAMT、TEM、SIP等电磁方法于一体,同时可以扩充大地电磁法(MT)及时间域电法等。
V8和其他V5-2000SSMT采集站(MTU-5、MTU-2E,…采集单元)兼容,可以做多站大面积同步采集。
V8成功地解决了很多用户过去在实际生产中所遇到的瓶颈问题,野外施工无需对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功率TXU-30发射机的问世,使用户可以采用通用型发电设备,大大节约了购置成本;系统采样频点的加密,使分辨率得到了大幅提高;而且V8野外采集数据可实时显示为振幅曲线和相位曲线,数据质量在采集过程中可以实时监控。
2.3 V8在探矿工程中的应用
在某勘察工程中,通过对原有勘查报告资料的分析,对比,结合区域地质最新资料,认为在火山岩下可能有铅锌银矿存在的可能,但矿区地表覆盖严重,故先期采用V8网络化多功能电法仪,本区进行的是普查找矿工作,工作面积不大,针对矿区实际布设了两条测线进行电法勘探,电法测线与勘探线重,线距1000m,点距MN为40m。采集频率选择为7680Hz~0.125Hz,48个频点(见V8系统采集频率一览表),采用自动采集方式,发射和接收采用GPS时钟对时达到时间上的严格一致。
3 激发极化法的适用范围分析
矿产资源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近年来我国地表矿、露头矿、易识别矿、浅部矿越来越少,找矿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隐伏矿找矿成为新世纪重要的任务。正因为如此,对于隐伏矿找矿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矿学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前沿,对于推动找矿工作和矿学发展有着很大的经济和理论意义。而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找矿效果,有效降低投入风险的同时,实现了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尤其是新技术的发展中,激发极化法的引入和使用为我们寻找金属矿产和煤矿提供了很大价值。
激发极化法能够根据岩石、矿石的激发极化效应来寻找金属和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是一种电法勘探方法。激发极化法再往细分就是两类,直流激发极化法(时间域法)和交流激发极化法(频率域法)。我们最常用到的就是电极排列法,这种方法可以用到的是中间梯度排列、联合剖面排列、固定点电源排列、对称四极测深排列方法,可以用来圈定矿体的延展范围,也可以对勘探较深的矿产起到一定的作用,适用范围较广,而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发现矿产周围的水文地理情况,不仅仅用于找矿。
我国大多数的金属矿床都深度不到500m,但是也有一些矿藏比较深,大多数是重金属矿产,这些深度矿床为开采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很多的勘查工具都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勘测,所以很多重金属矿产的开采目前还很少勘查和评价。随着浅表矿产越来越少,进行深部找矿是必然的战略选择。因而,在500m~1000m深度范围内开拓深部“第二找矿空间”,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哪一类别,对于激发极化法来说,都可以应用。激发极化法除寻找铜矿床外,在找铁(山西式铁矿、沉积型锰铁矿,镜铁矿)、找煤(小而浅的煤矿,煤矿的隐伏、半隐伏煤田)、找铅锌矿,在超基性岩区找铜镍铬矿和找金矿等都取得了—定的地质效果。在国外,在五十年代初期,激发极化法在矿产普查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找到了一些大型低品位的硫化矿体(其他物探方法是难以奏效的)。从趋势上看,除研制新仪器外,加大电源功率是另—个途径。如果有足够功率,可以探测埋深达1.6cm~3.2cm的大型低品位的工业矿体(只需要加大电极距和提高电源功率)。当前,已广泛采用频率域激发极化法(变频法)。其优点是输出功率(只要几百瓦)相对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几千瓦)要低得多,同时操作技术亦为简便。
4 结语
地球是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实际找矿需要多种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的综合应用。V8技术和激发极化法找矿的本质是依据物理原理,同地质实践相结合,共同来为找矿提供指导。因其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产物,故得到勘查界和理论界的一致认可。新时期,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隐伏矿找矿注入了新的活力,新技术、方法的引用,使得更多同成矿信息相关的信息被挖掘出来。在我国新技术、方法的引用方面作出了大量尝试,且效果比较明显。
参考文献 :
[1]沈萍,刘喜奇,王立君,佟德文,刘志峰,刘欣.煤炭资源储量估算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煤炭地质,2009年06期
[2]熊盛青,于长春.中高山区航磁方法技术及其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关键词:地勘事业单位 地质勘查 转型 概况 公益性 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275-02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我国越来越重视地质勘探单位工作。为促进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及单位转型,国家颁布了大量法律法规,在赋予地勘事业单位职能与地位的同时,推动了地勘事业单位从企业化管理向企业化经营进行转变,并将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重新引入了地质勘探单位。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勘单位已经完成了分离政府职能和事业职能,但在分离事企职能中效果较低。现阶段,地勘单位一般归属于省政府直属事业局,作为事业单位,在地勘单位下又划分为多个企业,其工作内容通常以地质勘查为主,并加以其他相关工作,在该发展形式内并没有形成多元投资体系。目前,我国地勘事业单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做好地勘事业单位转型,如何实现经济效益提升,对地勘单位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事业单位及地勘事业单位的概况
1.事业单位的概况。文教科卫、基础设施及社会管理等基础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领域为我国事业单位的主要分布范围。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就是将基础公共服务提供给社会,是政府公共政策实现与完成的重要手段,在贯彻国家政策、法规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事业单位是我国的一种特有组织形式,建国后我国政府在国家管理范围内首次纳入事业单位,并在国民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文化发展及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满足等方面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事业单位登记暂行管理条例》自颁布后,对事业单位进行了明确地规定,其意义为“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具有非政府、非企业、非盈利的基本特点。”作为我国特有的一个组织,事业单位与政府具有相同点,如其主办、主管部门为政府,财政拨款为其经费来源,其工作人员由国家编制做保障,其经营活动必须与国家计划相符合,业务与经济主体相脱离。但又存在一定的差异(表1)。
2.地勘事业单位的概况。在事业单位分类中,可根据以下三方面对地勘事业单位进行划分。第一,遵循行业与领域,我国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内分为27种,其中第15类包含地勘行业,如地矿勘探队、大地测量队等。第二,遵循经费来源,按照财政部门供给事业单位经费的途径,一般分为2类:财政补贴与非财政补贴,事业单位财政补贴比例为4/5,非财政补贴比例为1/5。第三,遵循层级与行政级别。部级、厅级、处级及科级为事业单位行政划分的四个层次。
二、地勘事业单位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遵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相关规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为地质勘查行业的分属类型(M类)。地勘事业单位的职责为勘查、测试、监测及评估矿产资源、工程地质等。作为某省煤田地质局直属全供事业单位,某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在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工程、城建基础处理、桩基检测、地质灾害治理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为中南各大煤田的开发及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转型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诸多问题,为实现地勘事业单位成功转型,地勘事业单位必须针对以下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处理,才能推动地勘事业的快速发展,才能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1.以内部管理体系改革为主的弊端。通过对某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改革全过程的探索,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应对地勘行业改革内容、方式加以重视。目前地勘事业单位改革都将部门作为重点,并没有对财政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无法从根本上对转型问题进行处理。在地勘事业单位内除基础性、公益性地勘机构外,其他机构在发展目标、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区别,在整个行业内缺乏统一性,资源利用、配置也不合理,致使地勘事业单位转型难度不断加大。
2.多重职能职责不清。在行业层面上地勘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没有整体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从本质上无法对地勘事业单位内混合型职能进行分类。行政职能、公益事业与生产经营为某省煤田地质局现行管理体制的主要职能。检测全省煤炭产品质量是某省煤田地质局的主要行政职能,同时应做好地质勘查资质管理、监理等工作。商业地质部分为煤田地勘行业转型的关键,在地勘事业单位管理中具有较大比例的公益性,在做好公益地勘工作的同时,应逐渐转向商业性地勘,为地勘行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3.政策落实不到位。在探矿权方面,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如[2003]76号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对企业化经营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在对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矿产地探矿权及采矿权转让中,应确保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得到相关部门批准,其价款内可向地质勘查单位进行部分或全部转增为国家资本金。作为地勘单位生产、发展的前提条件,矿业权是地勘单位的重要财产权。如无法及时设置探矿权,将导致勘探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降低勘探工作的效率与测量的精准度。
三、地勘事业单位转型的相关建议
现代社会市场机制、国家机制与社会机制作用发挥是否到位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切入点。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机制,市场机制可利用价格进行供求信息的及时传送,经竞争机制进行社会财富的增加与企业创新。地勘单位在转型过程中,应对公共资源进行合理公平配置,对公共产品及服务效率进行提升,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改革的同时,推进地勘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通过对某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改革的分析与研究,必须在重视公益性职能的同时,做好改革工作,遵循国家深化地勘行业整体部署的前提下,深化地勘事业单位改革。
1.体制改革。行政体系改革的关键点为将与经济发展体制不适应的障碍消除。各个层级与部门是地勘事业单位管理的分布位置,其存在重复机构建设的问题,为此必须在政府行政体制整体规划中纳入地勘事业单位改革内容。首先,在事业单位改革方向明确的前提下,遵循相关实践经验,以省为主进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建立,并确保其具有统一性,同时对出资人地位进行明确,在资产所有者缺位等问题上,进行改革措施的实施。遵循事企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市场、事业单位与政府的职责。地勘事业单位属地化后,整个行业层面缺乏整体把握,在推进属地化改革过程中,应进行行业协会的建立,以此为制定、实施整个行业重点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2.推进分类改革。行政职能、公益服务及生产经营为地勘事业单位现行分类模式,在结合地勘单位具体经营状况的同时,应对其分类进行改革及细化。如实际改革中,遵循事业单位(公益性)职能特性及发展目标,对其定位进行准确确定,一般分为直接由政府组织的公立机构和非营利机构。加快市场化进程,将市场组织作为改革方向,以此向企业进行直接专制或合并重组,加大市场占有率。同时调整地勘事业单位内部结构与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维护稳定为地勘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在地勘单位转型过程中,应对下岗职工进行妥善安置,并对退休员工生活加以关注,并将就业机会提供给优秀人才,在改革的过程中加大社会责任感。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事业单位转型中,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升全体员工思想政治意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做好宣传工作,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符合的保障制度,为员工免除后顾之忧,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推动地勘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我国地质勘查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地勘单位作为我国重要的事业单位,在国民经济发展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相关单位必须重视地勘事业单位转型,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降低转型难度,为实现地勘事业单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岳银亮.浅谈地勘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中职工的心理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8)
[2] 何迎春.浅析矿业权二级市场转让制度――以企业化的地勘单位为切入点[J].知识经济,2008(2)
[3] 贾英华,姜绍俊,赵汉民,马殿敏.为宣传改革办好会刊进言――本刊2003年工作座谈会专家发言摘编[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3(1)
[4] 杨中.岗位设置背景下地勘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探析[D].湘潭大学,2012
[5] 王腊生.放眼大社会统筹大地质促进大发展――兼谈地勘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与发展[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6] 张琼,郭文超,王芳,龙宣杞.强化学会功能,提升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4)
[7] 张向东.地勘单位实施项目管理之构建[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1)
关键词:物探方法;找水原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B02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我国现在人均淡水量少于2200立方米,而在三十年之后,人均淡水量会不断下降,达到人均不足1700立方米的水平,虽然我国地大物博,疆土辽阔,但是对于淡水的需求量也随着人口的增加不断增多,因而我们需要不断的更新技术科技手段,通过各种现代的水文地质勘探的手段来寻找水源,从而减轻各个缺水地区的供水问题,除了政策上的“南水北调”之外,我们还必须依赖科技手段来不断的开拓新水源。
一、高密度电法
高密度电法实际上是集中了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其原理与普通电阻率法相同。测量系统由多功能直流电法仪和多路电极转换器组成,基于常规电阻率法勘探原理并利用多路转换器的供电,测量电极的自动转换,配合常规电阻率的测量方法及电阻率成像(CT)等高新技术来进行高分辩、高效率电法勘探。尤其温纳装置在高密度测量分辨率相对较高。
高密度电法野外测量时将全部电极(几十至上百根)置于剖面上,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开关和微机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剖面中不同电极距、不同电极排列方式的数据快速自动采集。与常规电阻率法相比,高密度电法具以下优点:(1)电极布置一次性完成,不仅减少了因电极设置引起的故障和干扰,并且提高了效率;(2)能够选用多种电极排列方式进行测量,可以获得丰富的有关地电断面信息;(3)野外数据采集实现了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提高了数据采集速度,避免了手工误操作。此外,随着地球物理反演方法的发展,高密度电法资料的电阻率成像技术也从一维和二维发展到三维,极大的提高了地电资料的解释精度。
高密度电法的温纳装置是不同深度对称的四极剖面装置,电极间距为5m根据场地上覆地层厚度选择不同的电极数和采集剖面层数。设备允许的最大隔离系数为32。数据处理工作采用G3RTomo5.0软件完成,先进行突变点剔除工作,再根据需要,进行数据圆滑处理和地形改正,最后通过剖面反演,绘制出视电阻率断面等值线图。
二、激发极化法
激发极化法电测深基本原理是基于岩石的激发极化效应,是岩石颗粒含水后在外电场作用下的一种电化学反映,因此,它必然和岩石中的水有关,如果没有水,也就没有激发极化效应。但激发极化效应也并非与岩石的含水量成正比,而是与一定的颗粒结构有关系,饱含水分的粘土就没有强的激发极化效应。实践表明,古河道、古洪积扇、岩溶溶洞水、砂岩裂隙水、粘土和充水的断层破碎带等有开采价值的含水层,都有明显的极发激化效应。激发极化法电测深一般测量四个参数:视电阻率ρs、激化率ηs、激发激化比J、衰减度D等。其中ηs、J、D它们都是用来反映激发极化效应特征的参数。当激电测深未反映这些含水层时,激发极化参数值一般都有很小,而当反映含水层时,这些参数(ηs、J、D)往往相对背景值同时增大,增大倍数与水量大致成正比,因而进行激发极化法电测深时,综合考虑这些参数随极距变化,来判断地下有无地下水及地下水富集情况。
三、瞬变电磁法
所谓瞬变电磁法(TEM)即是用接地电极或不接地的回线对地下进行脉冲式一次电磁场的发送,并利用接地电极或线圈对该磁场由于地下涡流影响而得到的二次电磁场的空间时间布局进行观测,以便使与地质问题有关的空间域电磁法得到解决。对TEM法进行充分利用,可对山区等恶劣条件进行地下岩溶结构的查找,进而对地下浅层岩溶水进行很快的查找,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效率高的特点。
另外,电磁法也可在平台上进行利用,例如直升机和飞机。在电磁法的应用过程中,电磁法不仅能对含水层的位置以及结构进行揭示,而且能对磁场进行测量并进而对地下水的位置进行绘制。现在最新一代的宽频带数字航空设备以及处理系统对水深200m左右的含水层均可进行准确而低廉的观测。利用计算机及其相关软件可作出其含水层以及深度的电导率图。利用此数据地质工作者可方便的进行地下水的识别和开发。
四、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找水法
1、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法的理论依据
目前常见的用于地质找水的方法主要是反射地震法。应用地震勘察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对岩层弹性参数进行充分利用。所谓高分辨率浅层地震也就是以一般的地震勘查为基础,但是对分辨率进行大的改善提高来对地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细致的解决。在地下水的勘探中,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法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地下水文地质的详细参数,如地层的划分、地质的构造以及富水性等方面的信息。
因为地层分界面的反射系数通常很小,这就会导致地震剖面上的振幅能量比较弱。但是含水层的顶端或底端在其与围岩的界面上却是一个波阻抗面,反射系数要比地层分界面要大得多,比一般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也要大。这种界面很容易产生较强的反射振幅点,所以在地下水的勘探中,可以依靠平点反射和亮点对基岩裂隙和地层的含水与否进行很好地解释。
2、高分辨率浅层地震的特点
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法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法进行精准的定深,并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2)在实际应用中的勘察范围也很大,在几十米到几千米之间;(3)方法应用的比较成熟,可程序化的对资料进行解释以及处理,并能够对基岩构造裂隙的富水性和含水层的孔隙度进行预测;(4)相较于电磁法,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法受电磁影响较小。
五、地质雷达法
地质雷达法与探空雷达技术相似,利用宽带高频时域电磁脉冲波的反射探测目标体,只是频率相对较低,用于解决地质问题,又称“探地雷达”将雷达技术用于地质探测,早在1910年就已经提出,在随后的60年中该方法多限于对波吸收很弱的盐、冰等介质中。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地质雷达才得到迅速推广应用。
地质雷达是由地面的反发射天线将电磁波送入地下,经地下目标体反射被地面接收天线所接收,通过分析所接收到电磁波的时频、振幅特性,可以评价地质体的展布形态和性质。由于雷达穿透深度与发射的电磁波频率有关,使其穿透深度有限,但分辨率很高,可达0.05m以下。早期地质雷达只能探测儿米内的目标,应用范围比较窄。此外,地质雷达与地震反射原理相似,一些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方法可以借用。目前,地质雷达探测深度最大可达100 m,使之成为水文和工程地质勘查中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
六、电法勘探方法在水文和工程地质勘探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高密度电法由于其高效率,深探测和精确的地电剖面成像,成为水文和工程地质勘查中最有效的方法。考虑到该方法分辨率不高,在具体的应用中可以结合其他电法勘探、电测井等方法,达到精细地质解释的目的。
在水文勘探中,激发极化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是首选的电法勘探方法,如果将激发极化法和高密度电法结合起来寻找地下水资源,效果会更好。
瞬变电磁法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探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大功率瞬变电磁仪不仅可以在深部地质勘探中发挥作用,还具有较高分辨能力。如果将该方法与高密度电法结合使用,有望解决深部精细地质勘探问题。
地质雷达主要用于各类工程地质勘探,是工程地质勘探首选的电法勘探方法。同时,该方法可以借用地震勘探中已有的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使其迅速发展,可以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
结束语
水资源缺乏是当今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进行有效地地质找水是摆在每个地质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就一些找水的常规方法以及新方法进行了介绍,可以为水文地质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以便能更好地找水。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后肯定会找到更有效的找水方法,通过所有地质工作者一同努力,这一天的来临也许并不会很遥远。
参考文献
[1]谢建平.综合物探方法在水资源勘探中的应用[J].中国煤田地质,2011,13(1).
[2]唐慧杰,陈冬君,黄海玲.物探找水方法综述[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1).
[关键词]煤层气;测井方法;中子测井;煤层气评价测井
1 绪论
1.1 煤层气测井的意义
在我国许多高瓦斯富集区,煤层气开采矿区实施采煤前瓦斯抽放,为以后煤矿生产提供一定的安全导体,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煤矿生产瓦斯突出的可能性。
本论文以煤层气测井为突破口,根据祁南地区煤层气测井实例,对钻孔煤层气测井的不同方法,及不同测井方法测井曲线响应进行分析和研究。
1.2 论文研究内容和成果
论文主要研究煤层气测井的几种主要方法。通过几种主要测井方法在不同岩性层段、煤层、含气层的不同反应,分析煤层气的富集情况,并通过计算推断瓦斯含量。
本文通过祁南地区测井实例,对测井过程,测井方法原理,几种主要测井方法阐述,并根据煤层气测井在祁南地区取得的成果做出分析和论证。
2 祁南地区煤层气测井
2.1 煤层气测井方法原理
在煤田地球物理测井中,侧向电阻率是通过不同地层的导电情况来划分地层岩性剖面。补偿密度测井是用体积密度测井曲线确定煤层的埋深及厚度、评价煤质及确定煤层中的夹矸。补偿中子测井是根据煤层的中子孔隙度和围岩的孔隙度具有明显的区别,来确定煤层气的储存情况。
2.2 煤层气测井方法的实际应用
2.2.1 测井仪器及测井方法
本次煤层气评价测井中使用仪器为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生产的PSJ-2型系列数字测井仪。煤层气评价测井钻孔测井项目除常规测井参数,增加了补偿中子、双侧向和双井径测井。
PSBZ-1型补偿中子探管的长源距和短源距都采用正源距测量,即在正源距测量时,热中子计数率越高,则指示地层中氢元素含量低,孔隙度越小。PSSQ-1双侧向探管可以了解径向电阻率的变化,其中深侧向测井主要反映较深的原装地层电阻率,浅侧向测井主要反映较浅的侵入带地层电阻率的变化。PS2621双井径测井仪可测量钻孔内垂直两个方向的井径,通过它可分析钻孔形状。
2.2.2 测井综合解释
测井资料处理、解释主要进行预处理、数学计算、分层定性、交会图技术、体积模型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把煤层体积分成纯煤(包括固定碳和挥发分)、灰分(包括泥质和其它矿物)、水分(孔隙中充满水)三部分,作为对测井响应的贡献之和。
密度:ρ=Vc・ρc+Va・ρa+Vw・ρw
中子:φN= Vc・φc+Va・φa+Vw・φw
1=Vc・φc+Va・φa+Vw・φw
将体积含量换算为重量含量:
由于固定碳Qg与灰分Qa相对线性相关:
Qg=m・Qa+n
利用测井求得灰分,利用上式可以求出固定碳。挥发分Qv由计算的纯煤减去固定碳求得:
Qv= Qc C Qg
2.3 煤层气测井成果
祁南地区布置的煤层气钻孔中,较典型的煤层气测井曲线反映,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煤层气评价测井的主要测井参数曲线、补偿中子曲线在排除井径影响因素,含气层段,表现为明显的U型异常(低异常),主要含气层段为煤层,煤层顶底板,特别是相邻煤层之间的岩层裂隙也有明显异常反映,说明在淮北矿区,煤层气评价测井是可行的。
3 煤层气测井方法综述
3.1 煤层气测井成果评价
通过对祁南矿井煤层气孔施工,初步了解了勘查区地质构造形态,查明了煤层储集情况、变质程度、含气量分布及变化。根据煤层气评价测井解释资料,初步推断充分开发和利用祁南矿井煤层气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3.2 煤层气测井方法论述
1、煤层气测井方法的选择,电阻率方法只作为划分地层岩性剖面的一种重要测井参数,密度测井是划分煤层、评价煤质的最佳测井方法,而补偿中子测井是划分煤层气层段及计算瓦斯含量的最为合适的测井方法。
2、在用补偿中子测井计算煤层气含量时,随地区、煤阶及地质构造不同,煤层中气体的含量也不尽相同。从对比结果来看,测井计算结果和实验室实测结果十分接近。因此在同一开发区可以用测井计算结果来代替实验室实测的数据。
参考文献
[1] 刘向君,刘堂宴,刘诗琼.测井原理及工业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2] 高绪晨.密度和中子测井对煤层甲烷含气量的响应及解[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9,25-28
[3] 雍世和,张超谟.测井数据处理与综合解释[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200429
[4]]黄基隆.放射性测井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5
关键词: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6012(2015)11-0161-01
在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住宅工程出现,在面积与功能上得到进一步完善,增加了房屋质量的耐久性。然而在一些住宅工程质量上还是存在沉降、裂缝、渗漏等通病现象,大大影响了人们对住宅工程质量的认可,影响了住宅的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功能。因此,采取措施对住宅工程质量通病进行治理监督控制成为关注焦点。
1关于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的概述
1.1住宅工程结构类质量通病
房屋沉降是典型的住宅工程质量问题,许多住宅其沉降量超过了设计允许的最大值,继而导致住宅工程基础下沉,直接影响到了住宅的下水道流通。也有沉降不均匀的形式,有的住宅两端出现沉降,导致住宅出现不规则裂缝,甚至有的住宅沉降时间持续5年之久。当然在住宅交付后,出现极大质量问题的可能性极高,尤其是结构与外观出现多处裂缝,导致业主根本无法顺利进行二次装修。在使用住宅过程中,由于建筑材料质量问题,导致结构隐患不断,如:住宅水管采用冷镀锌,水管内部厚薄不均影响了涂锌的稳定性,污染了住户的水资源,使得水质下降,甚至变味。个别混凝土质量不合格,强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从而破坏住宅的结构,带来质量问题。而屋面、外墙、地下室、卫生洁具、楼面、管道渗漏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给住户生活带来极大不便[1]。
1.2住宅外观装饰工程质量通病
对住宅工程进行一定的外观装饰装修,是为了让住户体验美观,享受舒适心情的,然而由于装饰装修也出现了不少质量通病。有的住宅其外窗施工不合理,导致窗台出现外高内低、倒坡问题,还有的漏掉了窗框与墙体的密封连接,且没有再窗口上设置滴水槽,导致雨水渗入墙面与外窗的缝隙中,出现渗漏水情况。还有住宅楼梯、电梯与门口地面之间没有严格控制标准高度,导致地面不平整,甚至出现错台、坡度等情况,也有室外台阶塌陷、裂缝等问题。
1.3住宅使用功能质量通病
从住宅使用功能角度分析其工程质量通病,集中起来主要还是裂缝、渗透等问题,共由12项之多。其中出现裂缝问题的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填充墙、墙面抹灰、墙保温饰面层出现裂缝;渗漏涵盖了外窗、有防水要求的室内地面、屋面等处,还有的表现为卫生间电位联结不规范、电气暗配管不通、户内配电箱及配线不规范、地漏安装不规范以及散热器安装不规范等[2]。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都对住宅工程质量带来极大影响,应该引起重视。
2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改善措施分析
通过对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的集中分析,发现最主要的问题有三个,即沉降、裂缝、渗漏水,为了改善治理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需从这三方面着手。首先造成住宅出现沉降原因包括设计、地质勘查、施工、地基等四方面,为了防止或减轻住宅不均匀沉降现象,可以针对引起沉降的原因采取防治措施。在进行地质勘查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确定勘探点数、图样数量以及钻孔的深度等,通过分阶段进行勘测并投入合理勘探费用。在设计住宅时,要多用平面等简单形状表现,控制其长度、高度比在2.5~3.0之间,合理布局纵横墙,最大化的减少住宅相对弯曲,防止出现墙面裂缝。纵横墙的设计也需要严格控制长宽高,一般横隔墙间距需小于建筑物宽度的1.5倍,多层住宅长度需小于55m。同时还需要住宅的转角处设置沉降缝,2~3层房屋沉降缝宽度在50~80mm,4~5层为80~120mm,六层以上不小于120mm[3]。当然在施工过程中,也需要高度小心,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基坑保留200mm的土,施工顺序按照先高、重,后低、轻,或是先主体,后附属。同时施工所需要的材料在堆放时要远离新建建筑物,根据相关规定或使用要求,确定其堆放的数量及范围,还需要加大对基础验槽的重视,尽可能在正式施工前杜绝住宅不均匀沉降隐患。在地基选择处理时严格遵照《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要求进行,能降低住宅沉降的可能性。其次,住宅工程出现裂缝问题,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得到监督控制。
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要严格监督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工作,从根源上避免出现住宅裂缝问题的可能。当然为了保证住宅工程质量,也需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控制,着重加强成品养护工作,如:混凝土结构的浇水养护、墙砌体的养护等;着重加强建筑材料质量把关工作,要注意其质量,避免选择质量低劣的材料进入建筑施工,要严格进行审证、检测,按照建材准用证的相关规定,保证材料的质量。这也是改善住宅工程质量通病———裂缝的一个有效方式[4]。最后,底板、墙板、地下室、屋面渗漏水尤其严重,为了改善这些渗漏水问题,可以根据多年建筑经验总结进行改善。可以用钢板止水带密封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缝节点,或是用钢板直接焊接处理,能减少底板与墙板等渗漏水情况。地下室渗漏水,主要是室内外温差应力导致混凝土局部开裂形成的,可以通过延长住宅外墙拆模时间,或是使用鼓风机排出地下室内高温,以减少室内外的温差应力,避免出现地下室渗漏水问题[5]。关于住宅屋面渗漏水情况,可以通过设计、防水材料质量控制,或是加强钢筋制作安装的监督,做好防水基层处理、制作样板等来进行改善,再通过严格的蓄水试验来反复检查。对于住宅屋面防水建议局部附加层,加强混凝土施工监督管理,一般来说混凝土施工10~12h后,需要浇水养护,且要连续养护15d,才能有效的增强混凝土的抗裂性。室内有防水要求的楼地面,如:厨房、卫生间,建议止水翻边一次浇筑,增加混凝土翻边的防水效果。对于管洞部位,一定要按要求预埋套管,这样能大大减少管洞部位的渗漏。
3结束语
在人们与社会的关注下,通过各种途径对住宅工程质量通病进行一定的治理监督控制,能有效的提高住宅工程的质量及使用寿命,满足住户对住宅工程质量的要求,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徐天虎.关于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对策与措施探讨[J].建筑·建材·装饰,2012(12):550-551.
[2]秦国栋.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刍议[J].合肥:安徽建筑,2014,(5):195-196.
[3]颜玉菊.浅谈多层建筑工程不均匀沉降问题[J].北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3).
[4]朱永胜.论当前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控制措施[J].北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