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3 02:13: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插花课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插花艺术,即指把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和艺术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制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高星级酒店越来越多的采样插花作品美化环境、衬托温馨、轻松的氛围。为此,酒店管理专业开设插花艺术课程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插花艺术》课程现状
《插花艺术》课程最早开设于很多高职院校的园林专业,伴随着现代旅游业、酒店业的蓬勃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均开设了插花艺术课程,但却存在无插花专业教师授课,或者只讲理论不讲实践的问题。我院自开始插花艺术课程以来,一直把《插花艺术》课程定位为酒店管理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
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客场改革中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对于扩大学生插花艺术知识视野、增进学生对插花艺术现状的认识和了解和激发学生学习插花艺术的兴趣和提高插花艺术教学效果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教师从繁重费时的板书设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现场答疑、教学演示和教学指导,微信平台、网络课程、在线课程的使用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机会增多,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及时反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整体教学效果。
(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教学信息量大为增加,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了解更多更新的插花艺术信息,接触大量直观性的插花艺术教学图片资料,欣赏到更多优秀的插花艺术作品,增进了学生对插花艺术的认识和学习兴趣,激发了其插花艺术作品的创作激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
(三)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现代化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的多维度,广视角和大容量等特点,使传递教学信息和内容的方式更进一步直观化、生动化和高效化,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插花艺术理论的抽象性,又促使学生可以充分进行观摩,积极开展大胆思维,使课程的知识点和难点变得易于接受,学生的自信心明显提高。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自行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插花艺术作品展评方案。
三、《插花艺术》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路
(一)以情景为项目,设计教学环节
根据对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的调研,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插花艺术课程应针对酒店业人才需求组织插花艺术教学内容,按照酒店插花员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为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保障。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以酒店不同情景展开,本课程应重点讲解花材与花器、花材的处理技巧、插花创作步骤、插花在酒店装饰中的应用及礼仪插花等内容;在讲解花材的处理技巧和插花创作步骤内容时,应重点讲解酒店前厅部、餐饮部、客房部的插花处理步骤。
在实践过程中采用鼓励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热情,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创意。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用理论知识为学生拨开迷雾,再亲自动手示范。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本课程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分组讨论、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插花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尽量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影像教学手段。课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在校插花艺术学习与酒店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插花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地点相统一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了帮助学习的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工作任务,便于插花艺术课程项目的实施,授课教师应该把项目任务转换成子任务,内容包括学习的目标、实践的任务、实施的步骤和小组总结。
(三)以比赛为平台,构建多元化的考评体系
根据插花艺术课程的特点,考评体系上应使用多元化的考评体系。以考勤+个作业+小组作业+在线课程学习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的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插花作品是最终的反映指标,但是考核并不应仅仅看结果。
1、重视形成性评价,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考核依据。
2、重视阶段性评价,每次实训课按每个学生掌握程度进行等级测评。
3、重视终结性评价,进行课堂随机测试、实训总结考试。在考评体系中应纳入个人和小组插花作品考核环节,课堂上以个人插花比赛、小组插花比赛为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酒店专业全国技能大赛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大赛,进行小组主题插花的设计和创作。
四、结语
一、改进教学方法
1合理安排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精炼理论教学,合理恰当地安排实验课的教学内容,突出地区特点和实用性,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课堂上讲授的基本美学理论进行插花与盆景作品的制作,以及运用美学理论进行盆景与插花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掌握盆景与插花作品的基本养护管理措施,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其将来从事花卉园艺工作奠定基础。
2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制作盆景用的材料,实验所需的鲜切花、花泥、彩带和包装纸等材料均是消耗品,实验经费开支很大。由于教学经费有限,在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情况下,应尽量控制实验成本,并不断推陈出新,采取灵活措施以适应教学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实践课时间集中安排,尤其插花部分实践,以此减少鲜花用量,控制单个实验内容的成本。在实践过程中合理组织实验内容,尽量重复使用鲜切花。如:首先练习插花花材的识别及整理造型;其次练习西方插花基本花型;最后练习现代花卉装饰类型,造型顺序上,先练习制作花束扇型插花三角型插花T型插花L型插花椭圆型插花半圆型插花胸花花环,这样不仅节省了花材的用量,而且也达到了教学目标;采用接枝法和金属丝缠绕法等,延长花茎;花朵的切割、粘贴造型等方法应充分利用花材,节省开支。实践课的安排尽量避开节假日,到节假日时鲜切花供不应求,各种鲜切花的价格都比平时贵,因此,尽量避开在节假日前后实习。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盆景和插花的制作过程并不简单,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常手忙脚乱,不能将课堂上学的造型原则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另外,一些学生不善于观察,只专注插制,制作成的作品常上重下轻,没有厚度,缺乏立体感,在插制过程中一定要多观察、多总结,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实训时最好2人一组,这样旁观的同学,可以及时提醒,完善作品的不足。
二、改革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采取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方式,为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和实践考核的比例由原来的7∶3改为1∶1,即理论考试占50%,实践动手能力考核占50%,理论考核期末考试占70%。考试题覆盖面广,题量大,以便全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内容包括考勤、课后作业、课堂小考、阅读报告和专题讨论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注重基本操作技能
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插花艺术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门技术和职业,农业部职业技能工种里早已设有插花员这一工种,插花员职业共设4个等级,需取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后,方可以从事本职业工作。据农业部统计数据,到2011年花卉业从业人员达467699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5180人,花卉园艺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参加插花员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考试,为学生就业准入创造条件。同时引导并推荐学生到花店实习,通过实习,学生提高了插花技能,学习了花店的经营模式,这些都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或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四、探索并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并且已经建成了各类的学习平台与模式,运用这些平台已建成许多课程的网络教学体系。网络教学是把课程简介、教学大纲、电子讲义、实验指导、辅导资料、学生作品、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等素材设计制作成网络课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的平台。开展网络课程不但能够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且有助于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咨询指导,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随着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开展网络辅助教学的条件已经成熟,今后内蒙古大学盆景与插花艺术课程将建立互动教学网络,开展网络教学,以此提高教学效果,顺应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融合;有效实施
信息技术作为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不仅有效推进了各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而且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纲要》指出:“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更是推进其有效实施的保障,两者的深度融合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更加流光溢彩。
一、信息技术,实现了课堂情景的创意营造
1.信息技术,为导入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便利
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营造一个充满探究欲望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而信息技术,为课堂情景的创设提供了便利,视频、音乐、动画.....能快速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使课堂生动而富有吸引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如《神奇的自然现象――雨》一n中,课前老师播放视频《小雨沙沙沙》,师生一起边唱边做动作,在唱做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对雨有了初步的感受。上课开始,教师播放下雨的动态图,把学生带进了雨的世界,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加深学生对雨的印象,激发对雨探究的兴趣。此时,老师顺势提出:对雨你们有什么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思维已经打开,提出了很多关于雨的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就是其中之一,自然地引出探究内容――“雨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的情景创设,既达到了教师引出课题的目的,又为接下来学生主动探究做了思维铺垫。
2.信息技术,为活动情境的再现搭建了平台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受人力、物力、安全等因素的限制,有些外出实地考察活动不能全员参与。信息技术却能再现当时活动的情境,实现了空间的转移,让没有参与现场活动的同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执教《垃圾的处理――填埋实验及创意设计》时,教师通过一段录像展示实地调查垃圾填埋场的活动,从录像中可以看到同学们还没走到垃圾填埋的地方,就已经捂住鼻子,可以想象垃圾填埋场那令人作呕的气味;还能看到堆积如山的垃圾把一个个大坑填满,覆盖着泥土的大坑边上,不时有污水流出,一个个小洞在不断冒气泡。画外音更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深深感受到垃圾填埋的危害,激起了实验探究深入了解垃圾危害和创意设计新型垃圾处理方式的欲望,将活动引向深入。
二、信息技术,实现了知识探究的自主灵动
1.信息技术,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
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辅助手段,为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提供了方便,使知识的探究充满了自主灵动。如教学《魅力插花》这一课时,教师采用传统的一问一答式引导学生学习插花知识,貌似热闹,但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究,思维完全被老师牵着。再构时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实地观察和现场采访等多种方式,自主探究到了插花基本知识,课堂上通过PPT、采访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将前期探究活动成果直观形象地呈现,和同学交流分享自主学习的快乐。在这里学生就是课堂的主人,通过信息技术,学生不仅学习到了插花基本知识,还将成果精彩呈现,灵动的知识探究方式,为下面的插花设计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程理念,达到了指导无痕的境界。
2.信息技术,为突破难点铺路搭桥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些内容因为其抽象的缘故,很难通过单纯的讲解示范让学生理解接受,而多媒体却能很好地突破这一难点。用声像、图文为学生再现一个可知可感的演示平台,以直观生动地画面来解剖这些操作或理解难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如在执教《神奇的自然现象――雨》时,学生提出了“雨是怎么形成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雨的形成过程”动画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观看结束后,教师又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雨的形成过程,抽象的知识学习变得既有趣又形象。
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了场地、时间的限制,突破了方法指导的单一性,避免了方法指导的教授,便于学生观看、思考、记录,针对具体问题,可反复或某一段落观看,有效突破指导难点。
【关键词】公选课 花卉学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2013Y0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13-01
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理念之一。在加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课程设置多元化,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实现“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多数高校的公选课开设的主要程序为:先由教师自愿申报,再到学校主管部门审核,确定开课的课程并向全校学生开放,最后学生在教学网络点击选修。由于许多高校开设的公选课时间不长,教学管理的经验不足,在公选课教学组织的环节中存在公选课涉及范围小、学生选课受限制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上公选课逃课现象严重、公选课的教学和考核过程缺乏监控等问题[2-3],同时在公选课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教材选用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结果导致公选课教学质量不高,远未发挥其在实现教育理想中应有的作用。因此,加强公选课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已是迫在眉睫。本文主要结合我们在花卉学、基因工程公选课教学近十年的经验教训,探索公选课教学的一些改革,并在上述公选课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教材选用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作一交流。
一、公选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改革教学方法,建立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有坚实专业知识、技能,又有宽阔知识领域,思想深度,能适应社会多方面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二、公选课教学的授课方式
1.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对知识传授的系统性、连续性以及重点难点掌握较具优势,但容易流于呆板,保守,往往缺乏生动味性,比如本地没有的花卉、基因工程中的工具酶的结构、载体构建过程,课题上难以生动描述。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上述内容教学过程生动直观,一目了然。但多媒体教学往往时间太长,而公选课课时较少,因此必须两种有机结合、适当使用,或者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让学生课余时间观看。
2.课堂教学与实地现场教学相结合
公选课教学的学生由于知识结构贮备往往不充分,在知识的理解方面较专业课难,比如各种花卉,在课堂上尽管看过图片,了解了其用途等知识,但掌握不牢,常常下课即忘掉大部分。我们在花卉学的教学中,采取课堂教学与实地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参观公园,在校园内辨识各种花卉,了解其栽培养护、常见用途、搭配。因为天天都可以随时接触,学生对之理解掌握就比较容易。
三、公选课教学的授课内容、教材选用
1.适应学生的知识程度
公选课教学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本身对公选课知识了解不多,如果一味强调专业性,学生学习理解难度太大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别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科普性结合。在花卉学教学上淡化栽培育种,重点讲授花卉辨识、花卉欣赏和使用,而只要正确辨识花卉,在网上现在基本可以查找到学生喜欢的花卉的栽培育种知识。在基因工程讲授方面重点在大家比较关心的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等问题,而对基因工程的原理、方法、具体过程就只作一般科普介绍。在教材选用上以科普性类的书籍为主,也可以介绍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书籍让感兴趣的学生课外学习。
2.注意实用性与“通识”性相结合
公选课教学的学生选择课程的目的除了对其感兴趣以外,常常还想了解一些实用知识。因此我们在花卉学的教学别详细讲授室内观叶植物、盆栽,还对干花、插花等也作重点介绍。同时,我们还在花卉学的教学中对花卉的欣赏,花文化比如花诗花词、散文、花韵花语、十大名花等也重点讲授,以达到观赏花卉对陶冶人的性情,纯洁人的心灵的重要目的。
四、公选课教学的考核方式
公选课的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学习目的能否达到,培养目标是否合理都必须进行考核。我们的公选课教学改革了考试考查方式,一是开卷与闭卷考核结合:除了通常的闭卷考核方式外,采用课程论文、调研报告、花卉品种描述、花卉欣赏的诗词散文等开卷方式减少对学生记忆性知识的考核;二是笔试与实验实作结合:花卉学考查除了笔试外,还采用制作干花、插花作品,阳台花木布置设计等方式;三是平时与期末结合:教学中加强对日常教学环节的考察,强调日常学习的重要性,增加课堂讨论环节的比重。花卉辨识随时进行,课外也可以抽查,鼓励学生课外查找优秀插花作品、设计。
我们的公选课教学特别是花卉学公选课已经进行了十年,每学期都有学生选修,极受学生欢迎,学生缺课、逃课现象少有发生甚至有外校老师带学生旁听。也发生过外专业学生毕业后抛弃原专业工作而从事花卉业的现象,对此我们不鼓励,但作为公选课教师也有几分欣慰与自得。
参考文献:
[1]关勤. 加强公选课建设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04, 21(4): 371- 372.
[2]李文博, 冯祖琴. 高校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对策[J].中国科教博览, 2005, (4): 59- 61.
[3]浅析高校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9:132-133.
特色职业院校建设情况汇报
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是古蜀文明重要发祥地,孕育积淀出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成都平原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天府文明的母体和基础。从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现代文明角度出发,农耕文化理应成为彰显天府文化魅力的一个重点。作为成都市第二批特色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单位,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充分指导下,我校汲取传统农耕文化精华,致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和发展天府农耕文化的高地,大力实施特色院校建设,从文化特色、职业特色、品牌特色三个方面通过三年建设,取得了预期成效,成功结项。
一、学院的文化特色
“建设一流的高校,就必须建设一流的校园文化。”这是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60多年办学历程中沉淀和总结的历史经验。正是在这样的认识指引下,在一代代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凝聚了学院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校园文化体系,如“春风化雨润无声,于无声处孕芳华”般孕育了数以万计学生成长成才,为三农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学院文化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四川省唯一的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立足成都,面向四川,辐射全国,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61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师生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为兴农育人”的办学传统不动摇,秉持“守望田园,不辱使命”的“三农”情怀,确立了“勤奋、俭朴、诚信、敬业”校训,形成了“亲农、事农、兴农,敬业、勤业、创业”的学院文化精神,铸就了“聚焦三农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办学方向,学院办学特色日益凸显。这些体现农院人内在品格的精神内涵,已经成为学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孕育了富有特色的育人文化
从建校开始,学院历届领导带领全体师生,按照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传导学院核心文化,努力培养学生三农情怀,为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教学改革上,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大力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双校区大园区”的办学格局;在专业构架上,充分发挥学院农业全专业链优势,“立足一产、接二连三”,大力推进专业交叉融合;在天府文化传承上,建设了校史馆和成都平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成为缅怀历史、传承天府文化薪火的基地;在教师素质提升上,注重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大幅提升,多次获得国家、省级教学大赛奖项;在学生发展能力培养上,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多次在国家级大赛上获奖,学院双创工作成果显著;在学生自主能力培养上,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载体作用,社团活动有深度、有内涵、有品位、有价值;在学生社会责任塑造上,以志愿服务和暑期社会实践为依托,积极组织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和乡村农户,践行在“服务三农”中成长成才的育人理念。
二、学院天府文化建设主要做法
(一)做好顶层设计,保障建设有序开展
一直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切实承担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在《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院13554发展规划》等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目标,科学构建和完善学院文化建设体系,在年度工作计划中作出具体安排、部署,明确要求全院各部门(单位)将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日常工作,在党政办公室成立了特色院校建设办公室,并对照建设目标和责任,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在全院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班子齐抓共管、全体干部职工自觉参与的建设工作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师生人人参与的建设氛围;确保文化建设工作有组织、有领导、有督促、有检查,健康有序地开展。
(二)实施精神文化建设,构建农院精神共同体
一是发掘学院历史传统,以项目和课题为牵引, 申报和立项《成都市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乡村文化建设助推四川乡村振兴战略路径探索》《成都平原农耕文化资源建设》《基于VR技术的网上成都平原农耕文化馆开发与应用》等院级、市级和省部级教育科研课题数十项,做好校史、天府农耕文化研究工作,揭示天府农耕文化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核;二是凝练提升学院文化精神,在更高站位上深刻挖掘和凝练学院新的办学理念和校训,开展“校风、教风、学风”优化提升工作,总结出特色鲜明、体现学院文化指向和社会责任的文化精神。三是大力弘扬学院精神文化,打造 “农院大讲堂”,讲好“三农”故事;利用新入职教职工培训、开学典礼等平台,开展师生学院文化精神教育。
(三)实施形象文化建设,体现学院文化魅力
一是加强学院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建好“三微一端”、校园门户网站群等宣传载体,主动宣介学院重点工作、重大成就、典型经验等,营造良好宣传氛围;主动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二是以校训、校徽等为基础对学院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进行整体设计,树立学院品牌形象。三是精心宣传教师模范、优秀校友,打造“农院榜样”,提升学院形象。四是建立校友工作机制,搭建母校和校友之间稳定沟通平台,畅通信息渠道,推动校友工作深入开展和校友文化不断丰富。
(四)实施行为文化建设,尚学文明成为校园风尚
一是强化师德引领示范作用,把握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内涵和要求,培养教师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二是促进学生素质养成,健全学生规章管理制度,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严格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三是锻造文化活动品牌,重点培育“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园技能大赛活动月”等主题活动品牌,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着力培育“品牌社团”,搭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平台,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四是成立了四川古典插花研究中心和中华传统文化重点系列课程工作组,建设了一系列天府文化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美丽乡村宣讲语言艺术》《茶文化与茶艺》《天府农耕文化》《川派盆景文化》《中国传统插花(蜀韵)》等二十余门课程,编写相关教材数十门,出版专著《天府农歌》等专著。
(五)实施环境文化建设,营造师生治学理想家园
关键词:高职学生;技能竞赛;创新教育;创新学分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1-0081-04
作者简介:唐燕妮(1981―),女,硕士,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及电子技术教学。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课题“创新文化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GDGZ12Y00120);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赛融通、学训一体’高职技能竞赛与课程建设互动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0201086)
高职创新教育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熟练、具有解决现场问题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它要求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并能根据现场需要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创新提出技术方案以解决现场问题。作为衡量和检验高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职业技能竞赛充分地将这一培养目标集中落实,在竞赛过程中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并提出更高的创新应用要求。因此,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突出的职业技能竞赛得以广泛开展,成为职业教育的最具影响力的教学活动。
高职创新教育与职业技能竞赛共同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然而一直以来两者缺乏统一性,自行其是、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极大地浪费了教学资源,制约了人才培养。为此,高职院校需要理清思路,采取措施,探索依托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加强学生创新教育,使得创新教育与技能训练两者互为渗透,提升高职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一、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实施职业技能竞赛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上存在弊端
依据教育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要求,高职院校一般都在学生工作处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或创新创业教研室等教学单位,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校级必修课的教学工作。同时以辅导员为主体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如SYB创业培训、商务礼仪、沟通技巧、企业管理等,关注点是如何将创新教育落实到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环节。与之不同的是,职业技能竞赛一般都划归教务处管理,学生的选拔、训练、参赛等环节以专业教师为主体开展,无论较多学生参与的校内专业技能竞赛,还是较少优秀学生参与的校外职业技能竞赛,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点都是专业技能的提升及竞赛成绩的获取。因此,两个不同管理职能的单位,各自关注点不同,在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上必然存在较大差异。
(二)教改理念上创新不足
高职院校因为管理体制的弊端,在创新教育和职业技能竞赛的管理上容易形成壁垒甚至相互排斥的现象,两个管理主体极易形成对于对方工作认识的庸俗化、表面化。一方面,负责职业技能竞赛工作的教师或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时少、实际操作性差,在教学上不严谨、不科学,对学生创新创业缺乏有效指导;或认为社团活动形式主义盛行,活跃了学生课余生活,却往往影响了正常学习。另一方面,负责创新教育的教师或认为专业教师只教技术不教育人,只注重学生成绩和实操技能,不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或认为专业教师轻视学生管理工作。这种认识上的对立必然衍生出行动上的互相抵触,两者在工作上配而不合,导致管理资源分散。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队伍教改理念上创新不足,没有建立起职业技能竞赛与创新教育两者协作育人的新思路。
(三)培养机制上缺少举措
在充分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实现学生专业技术技能与创新能力两方面水平的提升方面,高职院校往往缺少可以实施的有效措施。技能竞赛的组织实施基本停留在参赛过程与获奖结果上,往往忽略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应用等层面的提升,其职业教育功能稍显不足;创新教育恰恰需要载体或媒介,学生的创新思想、团队精神、组织氛围等必须在实际项目中予以培养。因此,将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实施作为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构建依托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二合一”培养机制,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选择。
二、依托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施策略
职业技能竞赛由于具有常规教学所不可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围绕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依托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制,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这一机制,可以到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一)从顶层设计上构建“二合一”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其创新教育、职业技能竞赛等教学要求必须在标准中加以明确,并予以执行。高职院校教务处在制定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时,应当将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即构建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合一、职业技能竞赛与创新教学合一的“二合一”机制,如图1所示。
首先,要注重第一课堂直接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在教学计划中科学安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选修课等素质课程的学分、开课时间、考核方法等;在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设计创新性教学项目,开设综合性实训课程“学期项目”等,从课内强调课程、教材、教师、学生各自的地位。
其次,要注重第二课堂间接教育对创新能力的训练。包括要求学生参加社团和协会活动,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和课题申报,形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创新能力训练阶梯,从课外强调社团、协会、竞赛、科研的熏陶和训练作用。
(二)依托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实施多层次创新教育
高职院校实施“二合一”培养机制,在课外应突出依托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平台,落实“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能创新”的多层次创新教育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营造比技能、比创新的文化氛围,强化师生共同参与意识;积极拓宽视野,敢于走出去、请进来,把校内外职业技能竞赛变成练技能、练创新的载体和舞台。
1.依托社团比赛培育“想创新”的意识
高职院校的社团和协会活动,是学生参与面最广、参与自由度最高、参与积极性最强的集体活动,其参与比例一般占在校生人数的60%以上。在如此广泛的学生活动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搞好社团活动,落实第二课堂对学生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学工处或团委工作的重点。对于活动的开展,辅导员和指导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在指导学生制定社团或协会活动方案时,以提思路、给建议、谈看法的方式将创新教育要求融入活动环节中,如对朗诵和演讲协会的活动,建议学生开展5分钟演讲、街头演讲、绕口令比赛、时事热点评论等活动,引导学生丰富活动形式,创新演讲内容;对插花协会的活动,建议学生举办插花评比和插花展览,引导生培养美感和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在参与社团和协会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多种形式的比赛,可潜移默化地形成“想创新”的意识。
2.依托校内竞赛树立“敢创新”的理念
国家或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要求在校大学生参与竞赛的比例达100%,这一目标主要通过校内竞赛来实现。学校应每年举办各类校园科技文化节或创新创业竞赛,集中举行开幕式和闭幕式,营造竞赛氛围,将竞赛活动落实到专业群并贯穿整个学期,将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实现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校企共同举办竞赛活动,让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在同一平台切磋技艺,让企业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评价学生职业能力水平,实现竞赛过程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在全员参与技能竞赛的氛围熏陶下,学生从低年级的基本技能训练入手,一步步储备知识、锻炼技能;随着高年级竞赛题目难度增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不断提升,最终可实现从技术层面解决竞赛难题,提升岗位核心能力,树立“敢创新”的理念。
3.依托校外竞赛训练“会创新”的能力
校外职业技能竞赛包括经学校批准参加,由教育部等政府部门、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级各类校外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竞赛等等。此类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大、参与院校众多,同时竞赛难度大、花费高,各高职院校只能选拔学生精英进行训练和参赛。需要学校给予专项参赛经费,成立竞赛项目组,针对竞赛题目开展精英学生的梯队培养和强化训练,包括学习与赛题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科学分析题目要点、难点,积极构思新方案、新方法,并进行自我批判和改进等等,结合赛题系统性地训练学生“会创新”的能力。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高职组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竞赛以智能机器人为载体,需要参赛选手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颜色识别技术和精确定位技术,并在机器人技术应用(尤其是自主识别、自主决策技术)、智能输送等方面进行创新,同时检验选手的动手能力、策略选择、组织管理、团队协作、质量与成本控制及安全意识等职业素质。
4.依托竞赛成果提升“能创新”的水平
各类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设计,都体现了紧贴行业或区域产业发展,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结合、传统手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特点,并融入了体现引领现代技术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职业技能竞赛的训练和参赛过程中,参赛项目组师生不仅可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更可以通过提炼、总结竞赛经验,形成一系列先进成果,如学术论文、专利项目等,还可以在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研讨过程中,产生转化为企业生产实际应用的产品和项目,建立产学合作教育纽带。例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总结机器人技术应用竞赛成果,申请并获得了微型可编程物流教学机器人、节能抗干扰光电传感器等多个实用新型专利。因此,对竞赛成果的进一步提炼和转化,有助于提升教师和学生“能创新”的水平。
(三)“创新学分”的引导与评价
为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活动,高职院校可以设立“创新学分”,对学生在技能竞赛、科技活动、及文学艺术作品等一系列实践创新活动中取得的创新成果给予学分,并将学生获取一定数量的学分作为必要的毕业条件之一。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创新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等文件,从制度上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和技能竞赛活动,感受创新带来的益处,使学生从被动创新转化为主动创新。“创新学分”管理办法规定,对学生获得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竞赛奖励,均可以申请相应的0.1~1个学分,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三、实施效果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二合一”培养机制,依托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实施创新教育,通过“创新学分”引导和评价学生参与竞赛和创新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成绩优异,学校各种创新活动蔚然成风,促进了高端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技能竞赛成绩优异
学生在2012―2014年参加的各类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奖励330余项,其中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中获奖18项,获奖成绩在广东省同类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如图2所示。
(二)创新能力满足度和重要度高
根据麦可思的调查,学院2012届毕业生的总体创新能力满足度为83%,比全国高职院校同届水平的81%高2个百分点。在对2012、2013届毕业生的“积极学习、新品构思、批判思维及科学分析” 创新能力四个要素的调查中,积极学习能力的重要度(占73%)最高,其满足度为82%。(见图3)
参考文献:
[1]戴卫军,刘安华.创新文化促进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7-9.
[2]赵云.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3]沈萍,葛峰.对高职院校多元化技能竞赛机制的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4):20-23.
[4]张国林.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技能竞赛一体化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4(8):102-103.
[5]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规程[EB/OL].(2013-06-17).http://.cn.
[6]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更加紧贴产业发展[EB/OL].(2013-06-27).http://.
Study on Developing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hrough the Skill Competition Platform
――A Case Study of Heyuan Polytechnic College
TANG Yan-ni,DAI Wei-jun,YUAN Guang-hua
(Heyuan Polytechnic College, Heyuan Guangdong 517000,China)
活动简介
植物的叶、花、果等的形态是鉴定植物、进行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将植物的叶片和花采集后,利用拓印技术进行叶拓,可较为清晰地反映植物器官的色素、轮廓、脉络等。通过滚石叶拓手工DIY,可引导营员观察植物的识别特征,了解植物的主要识别方法,在动手实践中增加对植物的感性认识,启发其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活动实施方案
活动主题
拓印园艺之美,彰显学科魅力
活动内容
植物寻宝及样品采集
目的:帮助营员了解植物主要识别特征,识别北方常见观赏植物,增加对植物的感性认识,并提高营员间的协作、沟通能力。
形式:学生自由划分小组,每组6人,结合植物手绘图鉴在指定范围寻找规定的植物叶片、花朵,在指定时间内带回相应的样品进行辨识。
所需设备及材料:扩音器、植物图鉴、藏宝图、枝剪、剪刀、抽签纸、活动流程图。
滚石叶拓DIY课程
目标:帮助营员了解植物中所含色素成分,观察随着植物种类、地理环境、生长条件、季节变化的不同,产生的不同色彩变化。了解印染技术的起源、发展及不同萃取方式对植物色素的影响,学习滚石叶拓的基本方法。
形式: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现场示范。
所需设备及材料:摄像直播系统、活动中心侧屏。
叶拓作品制作
目的:通过观看演示视频,让营员熟悉滚石叶拓的制作流程,掌握叶拓的基本技能。观察北方夏季主要观赏植物的识别特征,根据不同植物器官的特点,设计并制作出富有寓意和内涵的叶拓作品。
形式:学生自由划分小组,每组6人,每2组配备1名志愿者进行协助辅导。要求每人完成1件小布袋叶拓作品,团队协作完成1件大布袋叶拓作品。
所需设备及材料:万用口袋、玻璃滚球、彩笔、吸水纸。
活动安排
前期活动准备招募志愿者提前观测场地并制作场地藏宝图,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对园内植物进行辨识,并制作植物图鉴、抽签纸,购买滚石、水彩笔等物品。
志愿者前期培训活动前一天,由指导教师对志愿者进行滚石叶拓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以使志愿者能够为各小组制作叶拓作品提供基本的指导和协助。在培训中,对每种植物制作滚石叶拓,作为滚石叶拓手工DIY课堂的课前展示作品。
活动模拟随机招募6名志愿人员,在不熟悉植物特点,不熟悉地形的情况下,根据藏宝图,对照植物图鉴进行全真模拟,限时进行植物辨识并采摘样品,保证寻宝环节时间设计科学合理。
滚石叶拓理论课程(40分钟)
指导教师结合PPT和提前准备的叶拓作品进行授课,讲解滚石叶拓相关的基础理论,营员对照植物图鉴进行学习。
叶片寻宝(30分钟) 营员以小组为单位,抽签决定要寻找的植物种类,在志愿者的引导下,结合寻宝图,根据寻宝规则在指定地点识别植物并采集。在30分钟内按要求完成任务并用时短的3个组可获最高效率奖。
滚石叶拓(45分钟) 营员观看演示视频,学习滚石叶拓,教师结合视频讲解制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各组用采集到的叶片在棉麻布上完成作品,可用彩笔修饰。
分享交流(40分钟) 各组围绕作品进行2~3分钟的讲解,讲解内容包括团队作品设计理念和活动收获。
小组互评(10分钟) 操作结束后,各小组参观其他组的作品,并将贴纸贴在3个最喜欢作品的桌子上,贴纸获得最多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
教师点评(10分钟) 由教师对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点评。
后期辅导 每组制作的作品在带回宿舍前,志愿者给组员讲解拓印布袋储藏应用的知识,进一步激发营员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总结
理论授课精简有效
理论讲授环节内容清晰明了,生动形象,主讲教师善于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讲印染发展及种类、植物色彩搭配和印染技巧等知识点,将植物学、花卉学、植物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的部分知识融入其中,营员积极提问互动热烈,现场知识传授效果良好,为后续的叶拓作品创作奠定了基础。
团队协作激发兴趣
植物采集阶段通过“寻宝”这一新颖的形式,运用团队竞赛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同时帮助营员学会团队间的相互配合与沟通,在活动中增强营员的团队意识,培养营员相互间的凝聚力与信任感。
实践动手成效显著
本次滚石叶拓手工DIY课堂共有200名营员参与,完成大布袋滚石叶拓作品40件、小布袋滚石叶拓作品200件。作品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充分展现了青年人积极向上憧憬未来的良好精神风貌。通过植物作品采集及制作流程,使营员对所用园艺材料的名称、特点、植物习性和中国源远流长的印染历史有了一定认识,在体验艺术乐趣的同时,发挥了科学启蒙作用。丰富有趣的生活科学体验,培养了营员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意识,对营员们科学素养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因地制宜 劳技教学 实践活动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05-02
我们知道,劳动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劳技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但是,目前学校劳技教学在开展实践活动中还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面对教材,无从下手。教材里安排了很多理想的实践活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得到实施。这主要受场地、工具、原材料等客观因素制约,造成教师不知如何组织开展活动,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园艺》教学中的山水盆景制作活动,所需的工具如何配置、石头哪里采集、底盆哪里购买;又如《烹饪技术》教学中面临的厨具的配备、原料的购买、活动场地安排等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实践活动的开展。
第二,图省事,少开甚至不开实践活动课。我们都知道,从准备仪器、材料,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到完成实践活动的一系列过程中有许多环节是很复杂而繁锁的。有些教师怕麻烦,就少开甚至不开实践活动课,认为反正是考查科,开不开无所谓。
第三,形式单一,方法呆板。更多教师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做”的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来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课。其上法一般是:(1)教师讲解实验的方法步骤;(2)教师演示实验过程;(3)学生动手实验,“复制”教师的实验演示过程;(4)教师分析、讲解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这种实验教学法存在着两个问题:(1)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动手操作时间不足,实验过程操作时间不足,实验过程应付了事,效果差;(2)这种先学理论,后做实验,实验还未完成,便知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的实践活动多以验证性为主,缺少探究性。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学生动手操作时间少、机会少,课堂气氛不活跃,学习被动,严重阻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平时开展实践活动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实践活动必须与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必须从学生所处的学习、生活的具体环境和条件出发,确定内容、制定方案。即开展实践活动的材料易得、场地易寻,避免理论与实践脱离。
(2)因材施教原则。实践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男女的生理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择他们力所能及的、无毒害、无危险的活动项目,分层次开展活动。
(3)可操作性原则。实践活动必须尽量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绝大部分同学都可完成。这可活跃气氛,培养兴趣。
(4)开放性原则。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实践结果的开放,要把证验性实践内容改进成探究性,让学生得出不同结论,这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第二实践形式的开放。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要只局限于学校,要面向家庭、面向社会开放。这可解决实践活动所需的场地、工具及原材料不足等问题。
以上述这四个原则为基础,我们就可以顺利地开展实践活动。活动的过程主要分为课前实践、课堂实践和课后实践三个方面。
(1)课前实践。
主要是:开展调查活动、动手操作(个人动手、集体动手:学习小组、家庭成员)。
开展课前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活动提纲,提纲要求简明、精练、可操作性强,设计形式主要以表格为主。
(2)课堂实践。
主要内容有:实例的讨论分析、演示实验、个人实验、分组实验等方面。
①实例的讨论分析。
选择的实例须典型,富有探究性。这可从学生完成的报告中去挑选。讨论分析时,设问要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②演示实践。
尽量多开展学生演示,少开展教师演示,教师应把验证性实验改进成探究性实验,多观察、少讲解。
③个人实验。
根据教材中技术较简单、材料易得的实践内容改进、设计而成。
④分组实验。
分组时要注意学生层次的差异,考虑要全面,组合的强弱要均匀。实验过程设计要循序渐进,富有探究性。
课堂实践活动的过程设计是:一是教师出示设计好的活动提纲,引导学生自学;二是教师简要强调活动注意事项;三是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操作;四是组织、引导学生对实践的过程、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五是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3)课后实践。
①保质保量完成教材中安排的课后实践。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课后实践,部分教师只布置,没落实。有的教师认为课后实践是在校外做的,有没有完成,我们怎么知道?这可设计一份反馈表,让学习小组和家长来检查落实,确保完成活动内容。
②结合学科特点,组织学科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结合教材,初中劳技课可开展“花卉栽培及盆景制作、插花艺术、山水盆景制作、根艺、烹饪技术”及“照明线路安装”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科特长。
③举办学科技能竞赛活动及学生作品展,展示活动成果。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可在每年的元旦或“五一”举办全校性的学科技能竞赛活动及作品展。
④开展校外参观学习、考察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
学习《园艺》可组织学生到园林处、苗圃、茶果场、鲜花礼品店等处参观学习;学习《烹饪技术》可组织学生到饭店、酒家及宾馆等处参观学习。
这些实践活动过程,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实施呢?下面我以“园艺、烹饪技术”等为例,来谈谈实践活动过程的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设计如下:
(1)插花艺术(见表1)。
(2)烹饪技术(见表2)。
总之,劳技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要发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实践活动。这样,既可解决场地、工具及原材料等问题,又可保证开足、开齐实践活动,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秋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有效的提问[J].成功(教育),2012(24).
[2] 林佳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2(7):116.
近几年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影响力席卷全国,各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均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上,年年选派校内精英参赛,很多一线优秀教师全年奉献在技能训练和比赛中。“普通教育看高考,职业教育看大赛。”技能大赛有利于扩大参赛学校的知名度、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学生升学与就业的竞争力。以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通过师生参与大赛,酒店服务操作技能中最精华部分得以充分展示,理论与实践结合,彰显职校师生优秀技能水平和良好精神面貌。
但技能大赛也带来诸多问题:影响正常教学工作、过分重视奖牌与精英、覆盖范围偏窄、竞赛和教学两张皮。这些问题反映了大赛与常规教学之间的矛盾,大赛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没有能够得到全面发挥,大多学生很难享受到技能大赛的好处,很多学校基本停留在为赛而赛阶段,偏离了教育部最初办赛的初衷,以大赛促进技能教学改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针对这些状况,本人提出以技能大赛提升职业院校酒店专业常规技能教学工作,实现的途径主要为一下几种。
一、参照大赛标准要求,开展项目情境教学
对照赛项操作技能要求,实训过程可以分项目实行情境教学。赛项实操部分一般为各行业一线基础工作,多为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以《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训内容为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应赛项为“中式铺床”,是客房中级工考核内容,江苏省教师组比赛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夜床服务”项目。将技能大赛技术要求、标准与实训教学内容相结合,设计中式铺床专题实训、开夜床服务、客房清洁保养、对客服务等项目。
参照技能大赛和企业实际需求,将技能实训内容按岗位工作流程设置,从易到难设置层次递进式学习情境。以客房中式铺床为例,将实训内容按操作程序整合为抛铺床单、套被套、套枕套、放枕头共四个模块。模块中又设置出不同层次的学习情境,如中式铺床可设置单人间、标准间、大床间铺床递进式的教学情境。中式铺床的教学内容贯穿于完整工作过程中。
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规范实训过程考核
技能教学时教师先进行操作示范,讲解知识点与操作标准,学生再进行操作实践。教师边巡视、边检查、边指导学生技能实践和训练,需事先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制定详细考核实施方案、明确考核细则,将学生操作过程和结果量化考核。利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评分标准,借鉴行业技能竞赛规则,实行与酒店要求一致的评价标准。
以中餐宴会摆台为例。教师示范规范摆台动作,学生分组训练,参考《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酒店服务项目中餐宴会摆台与服务赛项评分标准》,开展技能实训和教学,将学生实操水平进行及时有效检测。需指出的是,国赛中要求折叠杯花十种、餐具的位置与间距相对固定、不允许逆时针操作,但酒店实际工作可能有一定偏差,上课时应要求学生严格对照执行。
三、关注行业前沿动态,密切校企合作办学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均与行业一线生产与实践息息相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倡导校企合作办学,将技能教学与企业工作零距离对接。如中餐宴会摆台、西餐宴会服务、客房中式铺床赛项内容本就是酒店员工日常工作内容,既有摆台、斟酒、铺床等基础性内容,也包括宴会设计、插花、调酒、主题夜床等高层次内容。训练中除完成常规一般技能,还要涉及当前酒店生产特点、宾客需求发展和流行审美趋势等相关问题。
训练和比赛中,积极邀请酒店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指导,认真倾听赛后点评和总结,这些都是与现实岗位近距离接触的学习机会,有利于学校明确专业培养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密切校企合作办学,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真正对接,才能培养企业需要的一线合格人才。
四、依照大赛技术要求,完善配套设施设备
结合酒店专业技能课程标准,参照大赛设施设备要求,需对现有实训基地进行改扩建,添置实训和比赛设备,以满足教学和技能大赛需要。以我校为例,根据技能比赛要求,参照行业发展状态,学校现有中餐操作实训室、西餐操作实训室、酒吧实训室、客房操作实训室、模拟标准间等实训场所,还打算兴建咖啡、茶艺等酒店服务实训室。
在客房中式铺床项目,学校配备了1.2米标准床和配套棉织品,保障了训练的设备条件。另外,必须制定规范、严格的实训室使用制度,按照标准与要求开展技能实训活动。
除此以外,还要努力提升实训教师的业务水平,毕竟技能大赛成败关键是相关教师的技能水平和指导能力,这也有利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初中数学 合作学习 思考
一、合作学习中存在问题
尽管合作学习已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课改实践中运用。但是综观课堂实践过程,合作学习方式在操作层面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来自老题指导方面的,有些甚至是很严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于形式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只把它当成一种课堂教学的插花点缀,在课堂上过一会儿用一次,(有人听课更甚),以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热烈。这样的合作学习实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是一种典型的无效学习。
2.教师提出问题不当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而是根据自己主观想象,不加思考,随意提出问题。这样问题太容易,没有讨论价值,答案是书中现成的,俯拾即是。讨论的问题太难,又使学生不着边际,结论胡诌八扯,耽误了学生的时间,将低了学生的讨论兴趣。
3.教师不能正确把握合作学习时间
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以程度,应和所给的计划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即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又不是做得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不够,使学生显得匆忙、零乱,来不及形成较完整的答案,就又被老师打住进行其他内容。之所以这样做,从主观讲,还是老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不到位,害怕学生的讨论话题超出了教材内容而难以把握评判。从客观讲,主要是怕耽误教学时间。如何做到恰到好处,还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究、 摸索。
4.学生知识层次的差距,参与的积极程度不同,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搞好合作学习有几个重要因素,即成员间相互信任、有效沟通和相互间对讨论同一问题的共同责任等。也就是说,好的合作小组,应该有共同的知识基础,共同的合作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能够互相信任、积极配和去完成共同任务。但我们的学生实际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堂合作学习小组往往是按座位就近搭配分组,很多老师还很注重好、中、差搭配结合,这样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往往就不是一个平等的关系,而是一个依赖、主从的关系,即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就成了小组的帅,自觉不自觉地包办了一切,代替了一切。而那些学困生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附庸,甚至一言不发,即使发言,不是语无伦次就是不着边际,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肯定最差的。
5.重复不变的讨论形式和人员分工,将低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的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这是一种很间单的常识。但在我们的课堂上,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有很多合作学习小组甚至一学期都不改变形式,加上班额过大,教师难以全面顾及,使有的合作讨论就完全失去意义,个别同学将讨论变成了玩耍、嬉戏。
二、合作学习的改进建议
通过对以上课堂实践问题的了解分析,我们找到了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也就找到了改进办法。我认为,从目前情况看,要搞好课堂合作学习教师还要做好以下方面的改进工作:
1.认真学习和理解课改的新理念
从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出有很多是因为教师新、旧理念“打架”造成的。最根本还是教师对新理念的深入理解不够,跳不出过去教学的圈子,怕搞合作学习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看到学生的在这种互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探讨出了教师课堂教学中无法预设的重要问题,没有认识到这时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素质的过程,这时候学生发展规律、教学发展规律的根本后劲。
2.在课堂教育中不断地时间、总结、反患
新课程是新观念和新时间的结合,这个过程需要磨合,开始出现些不适应是很正常的,但是要想尽快地进入状态,就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前提下,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从中汲取好的做法发扬光大。从我们试验区的实际情况看,这方面做得好的老师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3.增强学生观,以自己学生的客观实际为时间前提
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南北有差距,东西不同俗。就同一地区,也是山川有别、城乡存异。我们的出发点一定要建立在符合自己的学生特点的前提下。提出问题、知道教学一定要符合自己学生实际,别人的经验只能借鉴,而不能生搬硬套。表现在课堂上,要求教师提出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从成功教育的思想特点出发,就是要掌握好学生知识的起点,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中的成功喜悦,培养成功心理意识。
4.合作讨论时机的选择,应是学生对课堂出现的问题不由得抓耳挠腮、左顾右盼时
前面已讨论了提出合作讨论问题过易、过难的弊端,有经验的老师都十分注重这个问题,善于抓住恰当的讨论时机。当有学生提出此问题时,大部分学生独立思考后,没有结果,学生表现出很想知道答案但无法解决时,教师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在这种情景下讨论,效果很好。
5.合作讨论的结果运用应体现民主性、广泛性、检查反馈性
目前,在上还存在着只安排讨论但不重视讨论结果的问题,或者不把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科学的小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这种学习形式素然无味,而因此降低学习兴趣。实际上这种合作讨论结果的运用,就是对老师整理、归纳、发现问题的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总结,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教师要根据合作讨论的重点,了解讨论结果,特别是要从中发现那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总结评价。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组代表发表意见。实在没时间,应在课下抽查或检查,以保证对学生情况的最基本了解,从而有效地指导教学。
6.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术课堂;理论课程;实践课程
一、首先是美术的理论课程
这一部分的课程主要以鉴赏课为主,如何将枯燥的理论课上得精彩,既吸引学生眼球又同时拓展学生知识,我主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课前10分钟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一位艺术家
因为刚开始上课,学生并没那么快就能进入角色。这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时间来缓冲过渡,进入到这堂课的角色中来,同时,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讲故事”往往是很多学生乐衷于并且十分感兴趣的一种上课形式。比如,介绍挪威画家蒙克,蒙克的作品被贴上了“颓废艺术”的标签,甚至在德国是不允许展出的,什么原因?为什么他的作品主题无一例外都是在描绘死亡和病痛?这时,便可引导学生一边欣赏蒙克的作品,一边给他们讲关于蒙克的经历。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位艺术家的印象自然就深刻了。所以,“讲故事”的形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拒绝“老掉牙”,及时更新教案
作为学生,本身就有着一定的求新心理。而作为老师,当自己所教内容每几年又原封不动的循环教授时,自然会产生惰性,认为反正是背的滚瓜烂熟的教案,一年一年对照着讲就行。但这样,一方面自己的工作热情不高,另一方面,学生接触的永远是“老掉牙”的东西,没有新鲜感,最终听起课来也没了兴趣,索然无味。于是,针对这样的现象,我时常会搜集一些和美术教学相关的最新资料。学生一听,发现是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又或是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鲜事,兴趣一被激发,课堂效率就高了。比如,我在介绍建筑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有意添加了中国美院教授王澍的内容,因为他是我国第一个获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人,更是因为这就是我们2012年发生的事情,紧跟时事的教学,这样就能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不仅仅只局限于课本了;再比如介绍古印度建筑泰姬陵时,除了介绍课本上描述的内容,我也加入了一些有意思的元素来增添学生兴趣,比方关于古印度建筑泰姬陵,引导学生对照课本图片观察泰姬陵,引出最新的发现,实际它在水面的倒影是呈现一幅泰姬少女的画面、迪拜又于今年10月宣布复制泰姬陵等等。所以,知识的更新换代实际也意味着你的教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开始逐步适应学生的求新心理,本身这就是一种进步的教学形式。
(三)游戏课堂
如果问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会不假思索的回答你“玩”。“玩”是否能进入课堂?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在我的美术课堂上是可以玩的起来的,甚至我要带领学生“一块玩”。怎样“玩”?举个例子,我有一堂课的内容是介绍古代象形文字的,有什么好玩或者说有意思的方式来介绍这种古老艺术呢?我想到把这种文字和学生所熟悉的东西结合起来教学,于是,我用象形文编了几首古诗,然后让学生来猜答案。甚至可以让学生学着自创象形文来记录一些简单的故事。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叶学到了。
二、其次是美术的实践课程
这种类型的课程最害怕的就是学生不配合,懒得动手。如何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兴趣?我采用了两种解决方法。
(一)实行“实用主义教学”
这就好比我们收礼物,往往实用的礼物更容易受到青睐。所以,课程的选题一定要跟着学生的兴趣来设定,掌握他们的心理,做一些实用的美术作品,一来可以自己留着当纪念,二来可以很自豪的拿去送人,并且由于作品是自己亲手制作,既有个性又有意义。比如,我开设了一门软陶制作的课程,教学生捏各式各样的图案和造型,然后做成手机链、项链、手链、发夹、纽扣、笔筒、花篮等等。从学生的反应和所交的作业都不难发现,这个课程很受欢迎,效果较好,学生也掌握了一门新的美术技能。
(二)亲自动手示范操作,燃起学生动手欲望
有些学生依赖性较强,如果身边没有人在动手操作,他们可能也会出现扭捏的状态。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带领学生一起学。这样,“教”与“学”便有了呼应,整个课堂才能被带动起来。比如之前开设过一门也是比较实用的手绘课程,一开始在课堂上动手画的学生比较少,后来我陪着他们一起画,最后基本每个学生都有作品,其中好的作品也不占少数。
所以,总得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创造一个和谐活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这样就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创新能力 课程 学生们 “说”与“动”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一类新型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它各类课程的根本特点,没有学生的实践,就等于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
刚开始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跟学生们呆在教室里,就着教科书上的问题一个一个讨论,如上语文课一般。这样做实在是滑稽之极,学生面无表情,教师声嘶力竭;如此丰富的内容,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果只在这一屋檐下“畅所欲言”而不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那简直愧对开发这门学科的智者们,也失去了这门学科的真正意义。活动课就是要“动”――动手与动脑。当然,“动”的前提就是“说”,“动”了之后还要“说”――交流。“说”与“动”的统一,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上课之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围绕实际行动的活动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是发展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的内驱力。当然,放手让学生去干,可不是让他们去“自生自灭”,老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不过有的时候作用显著些,例如帮助解决立项后的操作上的难题;有的时候作用则显得弱些,如当学生进人资料采集点后就是他们展示自我能力、丰富人生阅历储备的阶段,这时的老师,则起辅助作用,也就可以“退居二线”了。
“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创造活动就会让他们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去研究,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任务。然后,通过课堂交流反馈他们的研究成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造活动就无法进行。于是,我和学生选择性地确定了《花卉与生活》这个主题。
花儿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多姿多彩的鲜花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一份优雅,一份宁静,一份热烈,一份执着。徜徉花的海洋,品味花的芬芳,感受花的文化。鲜花正以它独特的魅力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我们的生活。所以我让同学们留心观察,认真收集、整理资料。这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有着极强的召唤性,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设计了一个《花卉与生活》为主题的一个综合活动。
活动设计如下:1.活动准备阶段。以博采众长为目的,我与学生们融入到生活中去,让他们涉及到各种场所收集第一手资料。
2.初识花卉阶段。让学生们通过口头交流、汇报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资源共享。
3.再识花卉阶段。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汇报、总结,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花卉。如送花的学问,花卉养殖的方式,花卉的药效等。
4.快乐动手做阶段。在全面了解花卉的基础上,让学生或单独或小组制作各种纸花。
5.活动延伸阶段。通过“精美插花设计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做研究的兴趣,真正让他们在“动”中学,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以上整个活动过程都围绕学生的“说”与“动”并行的原则。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更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要革新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课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眼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学生运用课堂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实践活动的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