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办公室主任工作

高校办公室主任工作

时间:2023-01-08 05:4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办公室主任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办公室主任工作

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办公室主任工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民办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是学校基层的综合性办事机构,承担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各方的重要职责,对于保证学院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工作事无巨细、千头万绪,这就要求民办二级学院办公室主任在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同时,必须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大局意识、协调意识和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意识,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才能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1.服务意识

民办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是重要的服务窗口,搞好服务是办公室主任搞好工作的出发点,所以服务意识要贯彻整个日常工作中。办公室主任的服务意识要把握一个中心,四个对象。一个中心是以服务教学为中心,即所有的工作都围绕教学工作开展,无论是什么原因都要为教学让路,保证教学正常有序进行。服务的四个对象即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首先是为学校各职能部门服务,传达落实各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其次是为学院领导服务,当好领导的助手和参谋;其次是为教师服务,做好辅助教学准备、保障工作、年终考核、工作量核定及各种生活服务等;最后是为学生服务,比如成绩查询、使用多媒体教室、证明盖章等等。办公室主任服务态度要端正,无论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热情周到,及时解决实际问题,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水平,以优质的服务博得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好评。

2.奉献意识

民办二级学院的办公室工作琐碎而繁杂,上情下达,订计划,写总结,请示汇报,后勤管理,接待访问等等,可以说方方面面工作的运转都离不开办公室。与公立院校相比,民办院校的管理制度和配套设施不健全,办公室主任的奉献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工作需要办公室主任亲力亲为,甚至有些不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都需要去做,如民办高校的后勤人员配备数量有限,供水、暖气、电路出现故障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办公室主任除了协调维修之外,更多的日常的排查和维护,减少影响教学事故的发生。作为民办二级学院的办公室主任,如果缺乏奉献意识,没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办公室主任。所以,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计较个人得失,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才能胜任这一工作,同时平时必须强化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才能顺利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

3.大局意识

民办高校二级学院的办公室主任是完成学校各项具体工作的执行者,在实施和落实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多样性的事务需要处理,做为办公室主任在工作中具有较强责任感的同时,应具备顾全大局的工作意识,因为与公立院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更为重要,在学院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下,不能因一方利益或一己之私而阻碍学院的发展,要做到能够从大局出发,自觉在学校的工作要点和奋斗目标下开展工作,不背离工作中心,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妥善处理大局和局部关系,而且要善于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理顺工作思路,纵观全局,为学院的发展添砖加瓦。培养办公室主任的大局意识,学校要从平时的点滴抓起,要注重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定期开展理论研讨会,请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等。

4.协调意识

任何一个人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任何一个学校不都会只有一个部门,办公室是通过协调人和各部门的关系得以实现的,所以,日常工作中怎样协调工作,使工作更加高效、快捷是办公室主任必须思考的问题。协调意识主要体现在协调工作和人际关系上,协调工作包括事务性工作和突发性工作,协调事务性工作是最基本的工作,协调突发性工作则需要办公室主任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遇到突发问题临危不乱,处理得当。协调人际关系,包括协调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本院与各兄弟学院之间的关系等等,这种协调就是要避免各种矛盾的发生、发展和激化,使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协调过程中,必须掌握一定的协调艺术,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5.学习意识

现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文化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求进取,不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就将被社会所淘汰。作为办公室主任,必须加强业务水平,增强自身的纵向学习和横向学习。所谓纵向学习可以利用寒暑假给自身充电,通过报刊、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但现今“屌丝”、“有木有”这种文化符号所代表的思潮不断充斥着大学校园,作为民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的学习,要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所谓横向学习可以学习他人的经验,每个人必有他的可取之处,要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学习他人好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注重学习意识的培养,在学校加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在民办高校转设和评估的关键节点上,必会展现出自身的能力特点。

结束语

综上,民办高校的二级学院办公室是学校正常运转的重要部门,其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而一名优秀的办公室主任绝不能单纯的完成学校交代的任务,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大局意识、协调意识和学习意识,注重这几种工作意识的培养和加强,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进而带动办公室团队工作能力的提高,保证学院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胡旭宇.浅议高校学院办公室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1)175,188.

[2]陈菁菁.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主任岗位素质分析[J].工会论坛,2012(11)138-139.

[3]米宝昌.浅谈高校办公室工作的基本规律与工作技巧[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3-85.

第2篇

【关键词】办公室;行政管理;改进办法

作为一个水电开发企业,比起建设现场、生产现场这些一线工作场地,行政办公室在规模与人数上都显得微不足道。但办公室却是一个决策方案、幕后策划诞生的地方,如何协助各部门配合工作,提升企业认可度,妥善利用公司资源,维持整个公司运营,这都与办公室工作有关。所以办公室更需要一个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来提高其效率。

一、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保证员工高效完成任务。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不单单只是对员工职能、员工工作任务进行管理或是依据员工工作职责,对员工工作提出要求。它还需要制定一些配套制度,如会务管理、公文时效性管理、办公时间管理以及工作作风管理的相关规定。帮助员工协调工作时间,合理安排员工休息时间,确保员工劳逸结合,更好地完成工作指标。而办公室主任,作为办公室主心骨,会针对员工工作情况提出建议,或帮助新进员工解决一些生活与工作上的难题。从“以人为本”角度,提升员工工作质量。

(二)协调各部门工作。办公室在整个企业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方下达指令,做出可行指令实施方案,下放到各部门。通过分析各部门的优势与不足,研究公司部门职能划分权限,找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特定项目。对公司发展有一个客观分析,帮助公司进行整体规化。

(三)优化工作质量。当企业遇到困难时,办公室部门会帮助领导一起解决问题,通过平时分配管理工作的优势,为领导出谋划策,解决困难。而且通过日常工作中对公司各部门职责的分析,对公司发展规划,提出客观合理的建议。

二、办公室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工作任务分配管理方面。由于办公室管理决策人主要是办公室主任,在任务分配上,可能因为不熟悉员工情况,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低,或是在分配上带有主观情绪,认为自己一统大局,不结合员工实际情况,降低员工工作积极性。

(二)考核制度方面。由于办公室工作任务细碎、复杂、重要。对于员工工作质量也有较高标准,所以会注重员工考核成绩。但总体考核方式还是受主观影响较为严重,有时候不能对员工进行公正、客观的考察。考核政策形式化,也大大降低了员工工作效率,影响企业发展。

(三)管理方法方面。作为企业办公室,一般都存放着公司的文书档案资料,由于管理方式不当,或是没有定期检查、更新资料,在公司需要资料时,不能及时找出,或对于一些资料丢失毫不知情,这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运营,降低工作效率和进度。另外,许多企业行政管理方面方案的电子文档都存在办公室,对办公人员保密管理也需要加强重视,近几年通过电脑失泄密的事件时有发生,给企业的形象造成了严重影响。这都是因为管理安全欠缺,管理方法不当所导致。

三、针对不足提出建议

(一)合理分配工作,提高员工积极性。办公室主任在接到工作指令时,要合理分析工作性质,做好本职工作,再结合员工优势,工作特点合理分配工作,使员工依自己能力,高效完成任务,不因为工作任务复杂或是工作量繁琐,降低工作效率。遇到一些较难工作任务时,也会积极面对,挑出工作重难点,做稳基础工作,从易入难、由浅而深。或是在分配上,使员工互相配合,取长补短,注重团队精神。合理规划工作任务,调动每一位员工工作积极性,使每一位员工都为企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改革考核制度。为避免以往考核制度中人为影响大的问题,企业应该改革员工考核制度,公平对待每位员工,对其进行客观考察。应从多方面对员工进行考察,不仅是工作能力,还有项目组织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工作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还可以考核员工在解决问题时的专业知识能力,设备使用能力,这些能力不仅是员工工作优点的体现,还是员工责任和敬业心的客观反映。

除了对考核能力综合考察外,考核过程也该公平、客观、透明。对员工和主管进行双向考核,并针对工作不足之处提出建议,使考核体制自由民主,保证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三)引进先进管理设备。企业平时应做好企业间的文化交流,借鉴一些先进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如对每份档案进行电子备案,实施电子化管理。对档案出入情况,及时做好标注,方便档案查找。并做好安全措施,防止黑客侵入,泄露资料。

四、结语

办公室的工作复杂而重要,因此办公室更需要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协助各部门之间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指令分派与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企业得到更好发展,并在竞争市场中占有一定优势。

【参考文献】

[1]杨烨,刘衡宇. 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角色”与效率提高[J]. 经营与管理,2015(09):70-72.

[2]高颖晖.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角色”效率提高分析[J]. 企业导报,2016(01):27+29.

[3]钟晓芸.办公室主任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角色分析[J]. 城建档案,2013(01):77-78.

第3篇

关键词: 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 工作质量 工作效率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校的规模逐渐扩大,学校的管理重心不断下移,作为基层的二级学院办公室,也逐渐成为高校管理体制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二级学院办公室建设,提高办公室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可大大提高高校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为党务、教学、科研、人事、工勤等工作的良好运转夯实了基础。

一、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的内容和特点

(一)二级学院办公室的工作内容。

二级学院办公室指二级学院内具体设置的综合性工作机构,它的工作主要是处理本单位内综合性的各种事务。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文字工作。文稿的草拟,审校,打印和;会议记录与会议纪要的整理等。

2.档案管理工作。负责收集整理各类信息、资料、各单位部门来文来函的归档;教师档案资料的保管等。

3.协调沟通工作。联系中层与师生员工,联系学校各职能部门,协调学院内各部门间合作,承担接待和外联事务等。

4.人事工作。考勤考核、职称评定、招聘计划、人事档案管理等。

5.日常行政工作。协助领导完成各项工作计划制订和实施落实;办公用品的采购保管;固定资产管理、办公设备维护报修;会务工作。

6.机要工作。

7.其他一些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紧急事件处理,并及时向学院行政领导请示汇报。

(二)二级学院办公室的基本特点。

1.政策性。办公室人员从事的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无论是起草各种文件、上情下达,还是办理各种具体的行政事务,都要具备敏锐的政治觉悟,协助学院领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单位的规章制度。

2.辅。办公室的核心成员是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任的基本职责是当好领导的助手和参谋,可以向领导提出建议或处理问题的方法,但是不可越俎代庖,最终命令的执行仍须经过领导批准或明确指示。

3.综合性。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的综合性是相对领导和上级各职能部门工作而言的。它是对各项工作具体实施管理的综合性办事机构,统筹承担学院的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人事、总务、财务、党务、行政、对外联络等各项工作。领导要管的工作,办公室要辅助;领导不亲自干的工作,如文秘、档案、收发等,办公室也要做。更具体的如从会议记录、文件形成,到执行、督促、签字、盖章;来信处理、电话接进接出、人员接待,等等,可以说事无巨细。所以对于办公室成员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

4.协调性。二级学院办公室是一个沟通上下、协调左右的机构。主要负责协调好学院与学校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好领导之间的关系;协调好领导与师生之间的关系。辅助领导增强学院内部的团结凝聚力,使学院良性循环发展。

5.保密性。由于办公室的许多工作直接为领导服务,对于领导的意图、人更或处理等有关文件和资料,都应做到自觉保密。这样才能使得领导对办公室工作充满信任,有利于学院的和谐发展。

二、如何提高办公室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下面将结合办公室的工作内容及其特点进行探讨。

(一)从管理模式上来说,要强化管理制度并严格制订计划。

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处于一种刚刚起步的阶段,相比较学校办公室的规模,二级学院办公室内部建构相对较为简单。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应对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进行“量化管理”[1]。所谓办公室工作的“量化管理”,也就是对制度标准和计划安排的严格执行,避免自由松散、人浮于事、浪费时间的现象发生。

1.二级院系虽然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但是所涉及的工作面却非常广,所以承办协调的办公室工作就显得头绪众多,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标准,是凝聚师生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对办公室人员的自我约束,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比如制定二级学院的各岗位职责、资料室工作管理规章制度、高校教师师德规范标准、实验室管理规则、科研管理条例、考勤制度等。并加强监督与管理,使二级学院的每一项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办公室的管理工作效率。

2.合理制订计划,并根据计划中的要求定时定量地完成工作,这是办公室工作“量化管理”的体现。办公室人员工作效率高不高,就在于事先有没有合理安排计划,因为办公室工作头绪多,突发事件多,往往具有被动性、临时性的特点,将某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列在计划内,就可以合理安排原有工作和临时出现的工作。而对计划的制订和完成情况,也可以作为办公室“量化管理”的考核标准,进一步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

(二)从办公室人员的综合素质上来说,要做到“两个加强”和“三个提高”。

1.“两个加强”指的是加强职业认同感和强化服务意识。由于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的综合性和辅,使得工作多而广、杂而乱,许多办公室人员就是由于整日处在杂乱无章的工作状态中而缺乏职业认同感,认为自己只是打杂的,毫无工作积极性,甚至认为只有无能力的人才会从事办公室工作,而有些人则将此工作当作自己今后事业发展的跳脚板,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办公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所谓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虽然办公室不像其他一些部门,如:学工、团委、科研、教务等,可以直接看到效益和成果,它是非直接效益的,是一个辅的部门,但是各部门的运行又离不开办公室在其中的枢纽作用。所以办公室人员首先应增强职业认同感,认识到办公室在高校中的重要性,确立正确的价值所在。其次要增强服务意识。办公室是对内和对外的窗口,是各种信息聚集和中转的关键地,起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纽带作用。只有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乐观积极的态度,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些工作,真正展现“窗口”的风采。

2.“三个提高”指的是职业素质的提高、个人特长的提高、学校给予关注度的提高。首先,办公室人员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繁杂琐碎的工作事务,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如思想道德水平、文字能力、承办日常事务的能力、外交能力、礼仪接待、工作沟通协调能力、参谋能力、语言艺术,等等,做到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绩服人。这些职业素质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的,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磨炼、总结经验后才能获得,这也是作为一位好的办公室行政人员的宝贵财富。其次,办公室人员由于“坐班制”工作性质的限制,再加上工作量大,容易忽略自身的特长发展。其实许多基层行政人员多才多艺,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行深造,不断提高,将个人特长在工作中发挥余热。最后,学校要适当提高对于办公室人员及其工作的关注度。这方面主要指学校给予行政人员进修和学历提升的机会,给予行政人员与教师同等的待遇。由于高校的“定岗定编”的岗位设置,使得办公室行政人员被困在繁忙的工作岗位上,没有专任教师时间自由,甚至一些高校对于行政人员进修的限制,使得办公室行政人员进修的机会少之又少。只干活不奖励的管理模式必然会使基层行政人员缺乏价值肯定,看不到未来的目标,所以增加他们的进修机会,提高职称晋升的可能性,才能够较大地提高办公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从办公室工作特点上来说,要具备良好的协调与沟通能力。

良好的协调与沟通能力是事半功倍的关键,能够使每个人各行其权,各尽其责,忠于职守,使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一个合力,使整个工作能够井然有序,同步运转,真正起到调节功能的作用。

1.要做好协调工作,首先要具备顾全大局的团队意识。在实际的协调工作中,各种矛盾和冲突很多,有些办公室人员既怕得罪同级人,又怕得罪上级人,往往处在一种小心谨慎、只求自保的思想意识中,实际上这样的想法不仅不能协调好工作,反而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肯定,问题只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所以要做好协调工作,首先顾全大局的团队意识很重要。其次要依据尊重事实的原则,对于大小问题的协调,都必须在调查研究、事实求证的基础上做出协调的决定,尽量合情合理,各方满意。最后要依据分级协调的原则,该哪一级协调的问题,就由哪一级负责,不下推,也不上交,由各级负责,认真办理,才能使工作有序进行。协调工作具有“六字口诀”[2]:“明”和“暗”、“冷”和“热”、“硬”和“软”。掌握这六字口诀,再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不仅能使协调工作变得顺利,更能减少协调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人际麻烦,从而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

2.沟通是办公室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与矛盾。沟通包括与上级沟通、与同级沟通、与下级沟通。但是二级学院办公室人员(这里主要公室主任)本身职务地位较低,所以这里主要谈与上级沟通和同级沟通的原则与方式。与上级沟通时,应按照以大局为重,维护上级威信的原则,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可越位。对领导的工作思路和意图要摸透,但不要过分地认为自己可以替领导做决策,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领导;慎重对待和处理领导之间的矛盾,但不要介入矛盾;要敢于负责,不要推卸责任,也不要采取讨好的方式,等等。正确处理好与领导的沟通过程,不仅能够得到领导的信任与赏识,与领导之间默契的产生也便于各项工作高效进行。与同级沟通时,遵循竞争与协同、宽容与自制、互相“补台”[3]、积极配合的原则。同级之间有竞争,但更多的应该是亲密的合作关系,同级合作的效果好是提高自身人气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关键时刻送温暖”[4]时,同级之间的合作与帮助能够使原本难以克服的困难变得容易,从中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当然同级之间也有竞争,只是强调这种竞争为友好的竞争,因工作的矛盾而转化为私人矛盾的竞争,这样非常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不利于二级学院的发展,更不利于学校的发展。所以,当有矛盾时,先从“治己”[5]开始,宽容大度,才是良好发展的前提。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外,提高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效率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配备办公自动化软件,让传统的办公模式逐渐变成无纸化、信息化的办公模式,大大节约成本,缩短工作时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深化,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将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加规范,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高校 印章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从中央机关到地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各类社会团体以及各类型的企业等等,都有各自的印章。高等院校和其他单位一样,拥有种类繁多的各种印章,是高等院校权威性的展示和对内对外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承担责任的凭证。本文所探讨的印章主要指由学校办公室负责保管和使用的三种印章,即为有学校全称的行政公章和党委公章、有学校全称的钢印、法人签字章(含其他主要校领导签字章)。对于高校办公室来说,印章管理工作是其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办公室管理的核心部分,鉴于此由,加强高校的印章管理工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印章管理的重要性

(1)印章是学校级别和地位的体现。国务院于1999年颁发了《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规定》,其中将各级各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印章的样式、大小做了相应的规定,要求印章的制作必须与其级别相对应相一致,所以说,印章是学校级别和地位的直接体现。

(2)印章是学校合法性的体现。根据公安部《印章治安管理办法》第八条,“企业事业单位、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间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和各协调机构及非常设机构需要刻制印章的,应当凭上级主管部门出具的刻制证明和单位成立的批准文本到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准刻手续。”也就是说,只有得到法律认可的单位才具备刻制公章的资格,同时该公章是在公安部门进行备案后才可以合法使用,加盖公章后的各类文件、文书都是具有合法效力的。同时,这些具备合法效力的文书在参与学校与社会各界的政治、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一切后果都要负法律责任。

(3)印章是学校标志和权威的体现。印章代表着学校的级别和地位,同时也是学校合法性的体现,任何以学校名义发出的文件、证明等材料都只有在加盖了学校的印章之后才能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及校内各部门的认可和执行。

2印章管理的现状

(1)制度程序混乱。大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就印章的管理出台了专门的印章管理制度,但这个制度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进行细化,只有大致的一个管理方向,并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经常不能落到实处,凭经验,讲人情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未经领导书面签字,只是口头一句话,就加盖了印章。或者办公室其他同事在负责管理印章的专人不在之时也就随意地帮着盖了。这样容易造成印章管理的混乱,出现问题很难追责。总之,印章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有法难依”的现象。

(2)对印章的严肃性认识不足。学校里部分教职工和学生对印章的使用流程认识不足,没有办理任何用印手续却要求为其盖章,在被工作人员告知用印的流程之后,部分师生依旧觉得这个流程非常麻烦,不愿意去实施;或者明知用印有相关的规定,却认为自己所经办的事情是非常特殊非常紧急的,应该得到特殊的照顾。以上现象只是在印章管理中各类现象的几个简单的例子,总体来说,就是对印章本身的严肃性和用印流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3)保管维护不到位。印章代表学校,除了加锁保管之外,本应放在专门的保险箱里,确保印章的安全。但在实际情况中,印章往往只是摆放在带锁的柜子里,而钥匙却是办公室多个同志都有,保险箱根本没有配备,在负责管理印章的专人不在之时,印章的安全更是得不到保障。由于现在回墨印的大量使用,某些单位没有给回墨印使用专用印油,导致油墨堆积、泄漏等现象,或者使用印章时用力过猛,使得印章架子不堪重负,导致印章损坏。

3印章管理解决方法

(1)细化印章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各高校应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建立或者完善细化用印管理制度,规范用印的各个环节和流程,维护印章的严肃性。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认真填写用印审批单,必须由主管部门和分管校领导签字之后才可以加盖印章。而在涉及财务、人事等敏感事务时,还需要跟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核实。在遇到某些紧急情况时,也应该及时向办公室主任请示汇报,得到许可后方可盖章,并要求当事人在事后及时补办用印手续。

同时要对印章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登记制度,印章管理人员应准备专门的公章使用登记簿,详细填写用印的时间、事由、承办人、审批人等信息,以备核查。大批量使用印章时,如每年的毕业证书、学生证等,需相关部门安排专人负责。

(2)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印章管理制度。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办公系统等告知全校师生印章使用的规定及流程,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应专门学习该制度,以减少工作中的误会,提高工作效率。有学生在开具在校证明时,没有先到所在院系开具证明而直接到学校办公室办理,在询问后得知,是其辅导员老师让其直接来学校办公室办理的,由此可见,专门对印章管理制度进行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3)加强印章保管的安全性。学校应对印章实行专人保管,并配备专门的保险箱进行存放。当负责保管印章的同志因出差等原因需要交由其他工作人员代为保管时,应事先向领导请示,得到领导同意之后,在领导的监督下进行交接。

在使用印章时应做到轻拿轻放,不可蛮干,给印章准备专用油墨,每次添加油墨时应少量多次,防止因油墨过多而泄漏,也不可因油墨太少而影响印章的清晰度。

第5篇

为做好校办产业规范化建设,完善兰州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资产公司)及所属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校办产业资产收益,经2014年5月5日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经资委)研究,决定进一步深化我校的校办产业改制工作,同意实施《兰州大学全面深化校产改制工作实施方案》。本次全面深化校办产业改制工作,分为做实资产公司、整合校办企业、理顺管理关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四个方面。为确保校产改制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现将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组织领导

在学校经资委的领导下,成立学校全面深化校产改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王乘

副组长:高新才  李正元  徐生诚

成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春莺  安延宏  李炳毅  李留浩  陈文波  苟克鼎  曹爱辉  景金生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资产公司,办公室主任由李留浩、苟克鼎兼任。

以上组成人员中,今后如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动,相应的人员自然调整。

二、任务分工

学校相关部门以及各企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确保全面深化校产改制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资产公司统一负责政策制定、安排部署、方案实施等具体工作。纪委(监察处)、组织部、人事处、财务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审计处分别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撤销的企业负责做好正式移交前的安全稳定、正常运营、清产核资、整体移交、注销登记等过渡工作。重组的企业要确保正常运营,并做好相关重组方案、变更申报、清产核资、整体移交等工作。

三、进度安排

按照校产改制的总体部署和统一要求,由资产公司负责牵头,会同学校职能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要求在2014年7月底前完成做实资产公司、整合校办企业的工作,同时要加快理顺管理关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工作进度。

具体工作分为方案设计报批、公布实施、制订重组方案、重组公告、企业清算、产权界定、办理产权交割及法律手续、人员安置、办理工商税务变更手续等环节,按照以下三个阶段分步实施:

(一)安排部署阶段(2014年5月10日前)

资产公司和相关企业组成工作小组,进行动员和全面安排部署。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6月30日前)

完成各项具体改制任务:一是完善资产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确定重组企业的机构、职责、编制、薪酬、人员安置等重组方案;三是对原企业进行清算及审计;四是通过竞聘确定各岗位人员;五是移交财务、资产、档案等。

(三)企业注销、变更登记阶段(2014年7月31日前)

相关企业及时办理法人设立、变更或注销登记手续,撤并企业的印章由资产公司负责收缴封存。

四、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深化校产改制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相关部门、企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协调配合,集中精力做好工作。

(二)统一思想认识

相关企业负责人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党性和纪律观念,服从学校的决定。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改制期间队伍稳定,工作不断、秩序不乱、人心不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深化校产改制工作。

(三)坚守工作岗位

相关企业要统筹协调,确保企业整合与当前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企业整合期间,各级负责人和各类工作人员要坚守岗位,履行各自职责,保持正常工作秩序,保证正常运营,确保深化校产改制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四)严格遵守组织、人事和财经纪律

相关企业负责人要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企业整合期间不得突击进人,突击提拔调整各级负责人。

严禁突击花钱。除必须的日常业务支出以外,其它支出一律停止,特殊情况要报资产公司批准。不得借机乱发钱物,坚决杜绝各种铺张浪费。

停止资产处置等业务。严禁转移、转卖、转借、私分或以其它方式擅自处置国有资产,严禁签订异常合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加强监督检查。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失职、渎职、违纪行为,将根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五)认真做好企业变更及后续工作

第6篇

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更好地整合校企资源,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搭建双向选择的平台,满足各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需要,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特举办 “湘西南地区2021届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供需见面会由湖南省教育厅、怀化市政府主办,怀化学院、怀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鹤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诚邀各用人单位和湘西及周边地区各高校2021届毕业生参加。供需见面会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时间

2020年12月6日上午9:00至13:00

二、地点

怀化学院东校区体育馆

三、组织形式

举办单位:湖南省教育厅,怀化市政府

承办单位:怀化学院、怀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鹤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协办单位:怀化市教育局、湖南医药学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支持:怀化学院信息中心、湖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怀化学院就业信息网、怀化找工作网、怀化学院新媒体中心、怀化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微信公众号、鹤城区人力资源市场微信公众号

四、方式规模

1.组织参加网络平台线上洽谈招聘企业260家,现场面试招聘企业260家,提供就业岗位12000余个,参加学生4000人以上。

2.供需见面会实行现场面试招聘与云就业平台网上洽谈招聘同步进行。

3.参加现场供需见面会采取扫码登记错峰入场。

4.不举办开幕式。

五、参会人员

1.怀化学院领导:刘望、宋克慧、张松青

怀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余建勇、米敏才

鹤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张应堂、赵仲树

湖南医院学院领导:申小青

2.怀化学院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就业专干老师、毕业班班主任、招生就业处全体人员、创新创业学院全体人员。

3.怀化学院2021届毕业生 4000余人、二、三年级无课班级学生(计划1000人)。

4.湘西南地区其它院校毕业生及社会应聘人员(预计1000人)。

5.260家参会企业代表。

六、组织机构

成立湘西南地区2021届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刘望(怀化学院党委书记)、宋克慧(怀化学院校长)

副组长:张松青(怀化学院党委委员、机关党委书记)

申小青(湖南医院学院副校长)

罗向东(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

余建勇(怀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郑湘(怀化市教育局局长)

张应堂(鹤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成员:杨若邻(怀化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 、王荣(怀化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游振华(怀化学院党办、行政办主任)、贺达江(怀化学院教务处处长)、王立群(怀化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何学红(怀化学院计划财务处处长)、马洪平(怀化学院后勤服务中心主任)、佘群武(怀化学院保卫处处长)、杨育(怀化学院团委书记)、赵子剑(怀化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院长)、胡辉(怀化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主任)、谢志侃(怀化市教育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匡晖(鹤城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主任)、郭一清(湖南医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粟艳玲(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怀化学院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怀化学院招生就业处,办公室主任王荣,办公室副主任王伟。

七、工作安排

1.疫情防控工作

(1) 按照怀化市疫情防控办要求,中高风险地区的企业(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风险地区动态调整结果为准)进行线上招聘。

(2)所有来校企业人员必须出示健康码“绿码”或者大数据行程码“绿码”,并进行体温检测,安排专人在学校大门口进行查验,无“绿码”或者发热人员否则一律不得入校。

(3)进校后企业人员必须全程佩戴口罩,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并服从学校人员安排。

(4)招聘会结束后,后勤服务中心按要求及时对招聘会场馆、教室等场所进行全面消毒。

2.会务工作:怀化学院招生就业处(负责人:王荣,成员:王伟、颜娟、学生若干)

   (1)拟定、执行《湘西南地区2021届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实施方案》;

(2)负责联系、协调主办、其他承办单位、各院、部门、处室等相关部门,做好组织工作,协调场地调度;

(3)负责招聘企业的资格审核和活动信息;

(4)协助活动场地布置;

(5)协助校办接待出席活动的领导;

(6)制定会议日程安排,印制会议凭证;

(7)负责协调安排各院与企业工作对接;

(8)完成怀化学院2021届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总结报告;

(9)发放供需见面会邀请函。

3.宣传工作:怀化学院宣传统战部(负责人:杨若邻,成员:张小玲、学生若干)

(1)邀请《湖南日报》、《湖南教育电视台》《怀化日报》、《怀化电视台》、湖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怀化学院就业信息网、怀化市人才网等媒体主流媒体现场报道供需见面会,刊发供需见面会广告和邀请函,邀请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生参加;

(2)做好校内宣传报道及会议视频图像信息采集;

(3)展板展位印制;(标准展位,含参会企事业单位相关招聘职位、人数、招聘要求及相关说明等信息。用人单位提供的大型招聘宣传喷绘展板集中展示,不占用展位)

(4)背景、引导牌、宣传横幅、拱门制作与租用。

4.场地工作:怀化学院招生就业处(负责人:夏森淼,成员:蒲安乐、学生若干)

(1)负责会场布置;

(2)负责场地划分;

(3)负责落实宣传展板的摆放;

(4)宣讲与面试场地的协调安排;

(5)活动场地清理。

5.接待工作:怀化学院校办公室、招生就业处(负责人:游振华、王伟,成员:张小玲、学生若干)

(1)负责与企招聘单位的沟通、协调、签到;

(2)协助校党政办公室负责邀请的省市领导接待工作;

(3)负责接待住宿、订餐、陪餐工作的协调处理;

(4)负责招聘单位的物品采购、分装、发放;

(5)负责接送车辆准备、安排。 

6.安全保卫工作:保卫处(负责人:佘群武,成员若干)

(1)负责国保支队和派出所联络报备;

(2)负责供需见面会期间安全保卫工作(具体工作见安保方案);

(3)负责会场秩序、划分停车区域,安排校园内车辆引导指挥。

 7.后勤保障工作:怀化学院后勤服务中心(负责人:马洪平,成员若干)

(1)协助会场布置的用工安排;

(2)负责招聘会用电、用水保障;

(3)负责场馆消毒、体温检测;

(4)负责医疗救护预防工作。

八、怀化学院各二级学院工作要求

    1.供需见面会毕业生组织情况列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各院根据《湘西南地区2021届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实施方案

》制定本院的工作方案,责任落实到人,组织和落实好2021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的各项工作。

2. 高度重视,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做好2021届毕业生参加供需见面会的宣传动员,确保每位毕业生知晓本次供需见面会情况及招聘信息。有电子显示屏的学院在12月5日—12月6日期间对这次供需见面会及招聘信息进行滚动宣传播放。

3.负责组织好本院学生参会,确保参会学生准时到场。 

4.做好供需见面会期间本院学生应聘信息和与企业合作信息的收集与上报。

5.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指导,要求每位毕业生必须认真制作多份求职简历参加招聘会。

6.各院总支书记为此次本院参会人员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安排专人带队参会,具体负责参会人员的安全。各院总支书记、副书记、就业专干、毕业班班主任必须参会。

7.供需见面会结束后,各院要将毕业生签约或意向签约数及与企业合作、对接情况报招生就业处。报送邮箱地址:2539478641@qq.com

                                       

怀化学院

怀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第7篇

【摘要】学院制是我国高校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自我优化结构、强化功能的现实选择,高校实行学院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本文从院系办公室职能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校园和谐、院系办公室工作职能及工作内容的分析,研究其和谐工作对院系、对学校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院系办公室和谐工作

当和谐理念成为当今众多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与价值目标,以管理和谐促进高校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和谐发展,就有了十分重要的基础意义。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高校特色的校院(系)两级管理运行机制,使得承担上通下达、统筹协调任务的院系办公室的管理工作成为谐成高校和谐管理的逻辑起点。如何赋予二级学院权力,形成制度化管理模式,更好地发挥二级学院在教育、科研及社会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是我国目前高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二级学院管理及其发展趋势

1、高校二级学院内部组织功能

(1)学院层面。高校实行学院制后,学院是承上启下的机构,对外向学校负责,对内管理下属的系、所、办、中心。因此,学院成为学校领导下的一级行政管理实体,“各个学院构成了大学内的一个个管理中心”。运用帕森斯的组织机构层次理论分析,学院就是中间层的“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协调组织和任务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此,二级学院的任务环境主要是指控制组织内部事务的系统,这个系统包含学院层面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院党委、院行政班子、院办、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学院下属的系、所、办、中心和对外服务机构等。学院层次的核心管理任务是协调学院层面各部门的工作活动和平衡属下各系、所之间的相关任务,根据规划指导系、所、中心的资源配置,协调开展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以上管理活动的目的是确保学院层面成为一个完整的工作体,达成组织的目标。

(2)系、所层面。系、研究所和中心是隶属于学院的基层学术单位,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教辅人员等组成,是“某一学科组织教学与研究的实施机构”。系、所和中心是大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是学校的活力之源,它们运转的质量关系学校总体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直接影响学院及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系、所层面可以归入上述帕森斯划分的“技术体系”。“技术体系”的主要任务在于处理组织的实际“产品”,如实验室的科学家、教室的老师等。

2、二级学院的办学自

(1)学科建设及科研管理权。即学院有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全院的科研与科技开发,根据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组建起一级学科或学科大类下的跨系、跨专业研究机构,具体抓好科研开发、成果鉴定、社会服务等工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加强学院内的联系,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增进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往,促进多学科的联合与交叉,推动相关学科的优化组合与融合,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促进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教学管理权。即有权统一组织和协调学院内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权力,学院有权统一负责全院课程的调整和设置,有权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招生的种类、专业和规模,有权与各行业、各部门开展联合办学与交流合作,及经学校授权后,可直接与国内外高校或企业集团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化教育等。

此外,学院还应有学生管理权,即学院可根据学校授权对学生进行奖惩、考评和处分等,管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学院办学自的落实,有利于大学学术事业的发展遵循教育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规律,增强学院的活力和社会适应性,从而提高大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学院可成立由学科带头人组成的院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术事务管理,并建立院行政与院学术委员会相互协调、分权治院的管理机制,充分重视学术委员会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决策作用。

3、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教育发展角度看,放权的二级学院管理模式是发展趋势。目前世界上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学校的职能机构都非常少,法国大学主要有三个职能机构组成:行政委员会、科学委员会、教学与大学生活委员会,美国、日本等国校级职能部门都在十个以下。这样一来很多日常事务都由学院进行管理,并且一些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人才招聘、职称评定等都由二级学院完成,而学校在这些管理中仅起到协调和监督的作用。

二、校园管理方面的不和谐问题

1、校园管理

首先是办学缺乏科学决策,许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尊重教育规律,在涉及学校的发展和规划等方面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存在着盲目追求发展目标的现象,忽视客观条件的约束,发展目标定位过高。其次是民主作风不深入,密切联系群众不够,教师队伍除了整体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外,教师的数量也急需增加,很多教师是超负荷上岗,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学质量的保证。再次是体制改革滞后,经费投入跟不上规模发展,有些学生甚至抱怨大学校园的学习条件还赶不上高中校园,影响了教学的正常开展;最后是高校校园腐败潜滋暗长,校园腐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要求格格不入,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范和整治,必将危及科教兴国的大局以及先进文化的生成与传播。

2、学术风气

首先,学术风气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中有下降趋势,学术抄袭、学术敷衍、教学敷衍以及滥编书、滥出书等现象己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其次,“官本位”意识对高校学术风气形成不断的侵蚀,普遍缺乏一种对科学与学术的敬畏之心和虔诚之心,取而代之的是对“行政权威”羡慕,而在一个崇尚“官本位”和树立“行政权威”的大学里,不可能出现良好的师风和学风。最后,学术标准的严重缺位,评奖本身也可纳入这一自然过程,但问题是许多评奖活动必要的人力和经费投入的代价太大,以致根本无法操作,仅凭印象、杂志级别、出版社级别、是否是名校、甚至人情因素等非学术因素来定夺,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术的混乱局面。

3、思想道德建设

首先是诚信体系受到很大的威胁,近年来,大学生诚信观淡漠,诚信行为缺失,其境况令人担忧,己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和谐的杂音,为和谐校园建设设置了巨大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中的诚信缺失、学生经济行为中的诚信缺失等几个方面。

三、高校院系办公室职能及其工作现状

1、院系办公室职能

(1)服务职能。服务是办公室工作的主要职能,应遵循构建和谐院系中的整体性原则,即为领导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院系办公室是院系领导对学院进行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的管理机构,是教师处理日常事务的办事机构。院系办公室的日常性事务包括:组织会议、处理信息、内部协调、公关接待和信息等和人事、行政、教务、科研、财务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工作。

(2)协调职能。协调是办公室工作最能够体现动态性原则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实际工作中,院系与学校其它各部门之间、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会不断的产生不同的矛盾与问题。办公室作为管理系统的中枢,必须通过有力的措施协调各种动态性的关系,解决组织中部门与部门、个人与部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矛盾,加强管理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间的相互配合,消除各种不和谐现象,从而使系统内各部分的活动协同一致,保证整个院系工作的顺利开展。(3)管理职能。院系办公室是行政管理的办公机构,承担着主要的基层管理职能,要遵循不断优化的院子。包括各种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经费管理、办公用品及办公设备的采购、执行人事考勤制度、日常维修的协调工作、以及院系领导临时安排的事务性工作等,要在工作中不断完善、优化与创新。

2、工作特殊性

(1)工作涉及面大。院系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和科研单位,办公室要面向院系的党政领导、全体师生、院系的党团组织、学校的各职能部门。在高校不断深化改革与事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院系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和科研单位,一般由院系领导层、教研室、科研所和学生工作组等基层组织构成,院系办公室工作已逐步拓展到学校机关和党政各职能部门等各个领域。

(2)工作内容复杂。从教务管理、教学管理到对外联络、后勤管理等,大量的协调和督查事务。在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中,学校行政机关与二级学院的工作联系是通过院系办公室开展起来的,主要包括每天事务的安排,一些重要和重大事情的布置、催办与落实,各种信息的上传下达,与外部各方的联系沟通以及人事、行政、教务、科研、财务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工作等等。可以说,院系办公室承担的工作任务千头万绪,琐碎繁杂,且许多院系办公室在规范化建设上还比较欠缺,工作无序、随意性的现象并不少见。

(3)工作要求高。院系高校办公室是高校的基层组织机构,发挥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络内外的中心枢纽作用。工作必须主动思考,具有前瞻性,成员间既要独立完成工作又必须相互配合。高校院系办公室是高校基层组织的日常事务具体管理和办事的综合性机构,发挥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络内外的中心枢纽作用。另外,办公室的主要服务对象——教师,往往带有一种“清高”思想,以教学、科研为核心,上课来下课走,缺少对学校、学院、系部、教研室等建设与发展的关注,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度也不高,这与从事协调工作、管理工作的办公室行政人员产生了一种观念上的冲突。因此,由于两类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性质、工作观念的差异,办公室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对于教师数量较多的院系,由此带来的矛盾多、是非也多,众口难调。

(4)工作受重视较少。现实中,高校二级学院行政人员大部分不是行政专业出身,平时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所学的专业,而从事行政岗位又很难升到高级职称,不受重视或缺少关爱。尤其是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组织、协调及处理事务能力之后,渴望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四、院系办公室和谐工作探讨

1、职能的重要性

(1)院系和谐发展的表现。院系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群体组织关系的和谐、学院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和谐等等。院系和谐发展基本要求是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行政管理、党务工作、工会工作、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有机结合,工作上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一致;制度上相互配套、相互补充、完整统一;人力资源配备上合理优化;教育资源占用上人人共享,机会均等;人际关系上,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基本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人与制度、人与资源、人与文化之间的和谐,以达到全面、协调、持续、高效发展之目的。

(2)院系和谐的基础。高校院系办公室是在院长领导下,为全院教学、科研、后勤等服务的综合管理机构,是院系领导以及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命令的基层执行者,也是联络校内外以及全院师生员工的枢纽,院系的许多管理工作必须通过办公室主任来组织和实施。因此,和谐的院系办公室工作室是营造院系和谐的基础。

2、和谐工作探讨

(1)和谐管理。院系办公室要根据学院工作内容及特点对原有的各项常规工作的规章制度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首先保证办公室工作的规章制度与规范要围绕院系主体工作目标的实现来建立。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学校有关规定与规范的前提下办公室工作的各项工作制度都必须以有利于院系整体工作目标顺利实施的原则。要通过规定岗位职责,实行目标管理,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运转机制,用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引导各项工作在规范的轨道上流畅运转,既可大大提高办公室的整体运行效率,也可有效避免闲时无所事事、忙时手忙脚乱的现象。院系办公室管理任务繁杂,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手段,科学分工,使办公室组织内部的融合力大大提高,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系统。

(2)和谐观念。变被动的“办事”为主动的“参谋”,提高辅助决策水平,办公室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办好领导交办的日常事务,还必须在学院的发展、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思考,变被动为主动,主动为领导出思路、想办法,当好参谋和助手。办公室人员经常与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人员相互联系、沟通,信息更灵敏,思路更加开阔,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涌现。办公室人员要充分利用这个优点,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的广泛收集校内外各种动态信息,吸收他们先进的工作思路及做法,及时提供给领导参考。并结合实际,协助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此外,承担参谋、协调、服务及管理的院系办公室,其服务对象是教师,在知识密集、人才荟萃之地承担繁杂的服务工作,办公室主任及办公室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

(3)和谐关系。学院的领导在配备人员时,应持慎重态度,岗位的设置要合理,既不能出现一人多岗,又不能人员超编,人员上岗要通过竞聘方式产生。办公室要吸收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用人机制。院系办公室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团队组织,不同的成员个体组成了这个整体。个体自身的和谐发展以及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理念实施的现实基础。

(4)人文关怀。有些学校不允许行政管理岗位人员通过自己努力转换为教师岗或科研岗,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扼杀了高校行政管理岗位人员的上进心,约束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这会导致学校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工作效率降低。学校和学院应加强对行政人员的人文关怀,加强行政人员的业务水平,提供培训、指导等机会;对行政人员的工作成绩要充分肯定;对行政人员的成才定向给与指导;对有深造意向和能力的行政人员,鼓励其向高学历和高职称冲刺。让办公室等行政人员觉得在高校从事管理工作并不是低人一等,有来自周围的社会认同感。有了这一系列的人文关怀,承担繁杂事务性工作的办公室人员就会觉得“前途有盼头,工作有劲头”,而且能极大限度地挖掘行政人员的潜力,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3、和谐管理目标

(1)提高管理效能。和谐的多元性、包容性决定了高校院系管理的复杂程度和运行难度。办公室处于诸多矛盾焦点和政务、事务中心,许多麻烦事、得罪人的事都难以回避。办公室成员要善于化解矛盾,避免冲突,既各司其职又互相包容,通力合作,提高管理效能。

(2)过程合一。院系办公室管理重在过程。管理的过程就是各个成员将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战略意图、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员工自觉行动的过程,这个内化的环境应是和谐的。管理的过程要体现人性化,对教师而言,切忌用命令主义的简单方式,对来访的学生则应诚恳相待,主动为他们服务。

第8篇

当今,我们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的发展进入新的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期。2010年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施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通知,明确要求“进一步健全高校新闻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增强高校信息公开的主动性、权威性”。在此背景下,高校逐步开始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主动地开展新闻信息工作。高职院校的新闻制度还处在空白或起点的状态,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面临的诸多问题,例如招生困难、专业认可度低、公众认可度低、各院校之间竞争日益加剧、校园突发事件的增多、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等等,高职院校越来越需要走出“象牙塔”,走上社会,开放办学。在开放办学的理念下,新闻制度亟待构建。

1 开放办学理念呼唤新闻制度构建

高校新闻制度是随着我国政府新闻制度的建立、推行并在教育部的大力倡导下同步发展的。是指以高校为传播主体,以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为传播客体,通过新闻发言人、传播与公众利益相关的办学信息和重要新闻来实现高校与社会之间有效沟通的一种制度。在高职院校中建立新闻制度,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

1.1 建立新闻制度是高职院校宣传办学特色,树立品牌形象,增强学校知名度和公众认可度的必然选择

曾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赵启正先生把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称之为“国缘”,良好的国缘主要依赖于国家主流媒体的外宣和新闻工作。高校尤其是面临激烈竞争的高职院校也应有“校缘”。良好校缘的建立正是依赖于新闻工作。高职院校在院校转型、专业发展、招生规划、就业信息、学生管理等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上要逐渐改变面对媒体的“失语”状况,主动走到前台,积极应对媒体争取话语权,引导事态发展。通过新闻的正面宣传,与媒体、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稳定的互动关系,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提升高职院校的“校缘”[2]。因此,新闻工作在扭转舆论、树立形象方面的巨大作用得到了公众认可。

1.2 建立新闻制度是高职院校推进校务公开,打造“阳光高校”,促进科学化、民主化管理的重要途径

“阳光高校”,意味着作为社会公共教育机构的高校必须在“阳光”下办学,使公众充分享有对高校办学信息的获取权、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参与权和对高校行使教育公权力的监督权。新闻,校务公开,可以增强各项工作的公开性、透明度,加大对权力的集体监督,这也是当前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措施。学校信息,校务公开,使教职工有知情权、监督权、发言权,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

1.3 建立新闻制度是高职院校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维护校园稳定安全,增强学校内部管理的有效举措

近年来,高校发生的突发性事件频繁被媒体曝光,诸如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贵州某大学暴露冒名顶替上大学的“罗彩霞事件”等等,这些重大突发事件,不管是负面信息还是正面信息,都会带来舆论冲击波,传播扩散很快,容易引起高校师生、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不仅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在这样一个互联网下的新媒体时代,学校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再也不能用“捂”和“堵”的方法。而是应以新闻制度为平台,通过“学校-媒体-公众”互动,主动“说话”,正面引导舆论,这是遏制谣言和小道消息散播,处理危机的有效举措。

2 构建高职院校新闻制度之建议

2.1 新闻主体制度化

新闻制度也即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并非自然人,而是一种制度。新闻发言人一般由学校主管宣传工作的副院长或宣传部部长担任,高校新闻发言人应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要知晓高校业务,对学校情况要了如指掌,另外还要懂得新闻媒体运作规律,知晓什么事情、什么话题是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他们不但要有策划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魅力,同时还需具备较强的控制和应变能力。

组织机构一般由学校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工会、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团委等相关部门抽调人员共同组成新闻体系。常设机构可以放在党委宣传部。

2.2 新闻内容真实性

高职院校新闻的内容主要是高校信息。高校信息包括:高校的重要决策、规章制度;招生、就业等社会公众关心的重大教育信息;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学术科研、人事政策等重要信息;学校的重要活动;校内突发性事件的事实情况和处置措施等。

真实、客观、公正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更是新闻制度存在并发展的基础。学校在新闻会召开之前,就应将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核实,包括信息的搜集、相关背景材料以及事件的具体过程等,保障真实、可靠、有信誉的信息。新闻内容由高校决定,需要经过学校内部的审查程序,不得侵犯高校名誉权、高校成员隐私权等,但信息内容对内对外应当一致。

2.3 新闻方式多样化

新闻方式可以根据校内校外有所不同。为保证信息的公开、有效和透明,还要注意信息途径的系统化和规范化[3]。

新闻会。由新闻发言人定期或不定期对外新闻学校相关政策,改革举措,招生及毕业生就业情况,一些突发性事件的进展等等。

记者见面会。召见新闻媒体发表谈话或接受记者采访新闻,此类新闻带有解释性,是以定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形式。

新闻通稿。针对学校的重要政策、会议、活动和事件等方面的工作撰写稿件,供新闻会和新闻单位使用。

2.4 新闻反馈及时性

新闻若缺失反馈环节,那么新闻发言人就并未起到传播舆情、与外界沟通互动作用,而只是一种简单的单向传递。新闻发言人的职责之一就是及时回应媒体,这就需要建立新闻预警即舆情监控制度,由相关部门负责收集、留意媒体有关高校的报道,进行分析,决定是否予以回应。新闻发言人在新闻之后应立刻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把与事件相关的信息汇集在一起,所获得的新信息及时向学校反馈。

第9篇

关键词:高校;科级干部;培训;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251-02

高等学校肩负培养人才、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干部是高校办学理念的主要确定者,办学方针的执行者,建设发展的主导者和管理者,开展好高校干部的培训工作,提升其办学治校能力,对于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1]。高校科级干部是高校干部队伍中数量上的主体,以苏州大学为例,占65.1%,因此,认真分析高校科级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在培训理念、体制、模式上与时俱进,培养一支善经营、会管理的科级干部队伍,是做好高校干部培训工作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科级干部的特点、类型及教育培训需求分析

高校科级干部主要特点是人数多,年纪轻,类型多,是最基层的干部。他们是具体业务的操作者。以苏州大学为例,科级干部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机关部门科级干部

高校机关科级干部,作为学校机关的一个重要群体,肩负着重要责任,可以说学校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有机关某个或某些科室的参与,也就离不开科级干部的参与,机关干部的整体水平对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尤其在具体工作的落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作为机关科级干部,要有较强的大局观和执行力、娴熟的业务知识,一般需要有多年甚至多岗位的工作经验。因此,机关部门科级干部培训需求是要打造一支具备宽广的视野、精湛的业务技能、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的科级干部队伍。

(二)专职辅导员

十六号文件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所以辅导员是高校干部中具有干部和教师“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辅导咨询。因此,辅导员的培训需求是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创新思维灵活、思想潮流前卫;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备思政教育、就业指导、学业规划、心理辅导等基本职业能力的干部队伍。

(三)院系、科研教辅机构部门的科级干部

各院系、科研教辅机构一般设办公室主任、教务秘书、科研秘书、组织人事秘书等部分科级岗位,担负着办公室日常事务处理、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他们和学校机关部门机构对接,成为学院师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例如,教务秘书一般与学校教务部门对接,科研秘书一般与学校科研部门对接等。要做到学校的政策及时下达,学院师生的意见要及时反馈。他们的作用举足轻重,就拿科研秘书来说,众所周知,对于高校来说,科研已经成为决定其竞争发展的重要指标。出不了科研精品的高校,是缺乏竞争力的。科研要搞上去,管理必须跟上。一个学院科研活动开展得如何,是对该学院科研管理水平的检验。而在具体的科研管理实践中,院系科研秘书能否明确认识到自身工作的意义和角色定位,是做好科研管理的前提之一。因此,院系、科研教辅机构部门的科级干部的培训需求是培训一支沟通协调能力强,以师生为本的办公室行政管理、服务、协调、监督队伍。

二、高校科级干部培训现状

(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科级干部只需要培训基本业务知识,能完成工作任务就可以的观念在部分高校领导中依然存在,导致部分高校科职干部培训经费紧张、场地受限、人员配备不齐、教学资源紧缺等现象。长期以来科级干部形成了“只管埋头做事,无须抬头看路”的心态模式,导致科级干部认为工作是硬任务,培训是软任务,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需要”的现象。

(二)培训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

高校科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理论性较多,在实用性、实效性、针对性方面较为薄弱的现象。简单穿插到其他干部培训班、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等成为主要形式,缺少分组分类、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案例培训[2]。

(三)缺少监督评估和激励约束机制

和处级干部培训统一组织管理(一般由组织部负责)相比,高校科级干部培训一般由各自分管部门自行组织实施,培训效果参差不齐,缺少归口部门去监督评估和后续的跟踪管理,导致高校在科级干部培训、考核与使用上缺乏衔接性。对单位选调科级干部参加培训缺乏调控手段,对学员管理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干部教育培训与选拔任用缺乏有机结合,造成“学与不学一个样”的现象。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科级干部的教育培训路径选择

(一)创新理念、加强领导

高校干部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从工作实践上看,科级干部素质直接决定了基层工作水平;从发展角度来看,科级干部是高校事业的未来,其中相当一部分年富力强的科级干部也是中层干部的后备力量。这就要求学校主要领导干部和干部培训部门必须解放思想,从观念上重视科级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确立全员培训的目标,克服把科级培训作为间断的知识技能培训的短期行为,着眼于科级干部培训工作的经常化、长期化、系统化,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科级干部终身学习意识,使之树立深化学习、接受培训不单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自己应享有的权利的观念,努力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

(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解决“工学矛盾”

“工学矛盾”在高校科级干部培训中尤为突出。高校科级干部作为高校的基层力量,承担着较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基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采取全集中培训的方式,难以保证出勤率。采取分期、分主题,各部门根据需求,分批选送培训对象,集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等形式是解决“工学矛盾”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适当固定每期培训的时间段,各部门单位可以根据计划,适当调整参训人员的工作安排,做到脱产参加培训,保证培训质量。

(三)通识培训课程和专业培训课程相结合,提高教育培训针对性

培训课程的设置,以“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为原则,开展针对性培训。“缺什么,补什么”,要求我们努力把握学校发展对干部素质的基本要求,把它落实到具体的培训过程中;“需要什么,培训什么”,要求我们加强对科级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的调查,根据不同类型科级干部的特点和成长规律,立足培训对象的需要,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理论、业务知识与岗位技能、现代知识培训,从而实现干部培训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因此,科级培训必须做到通识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才能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通识培训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技能、行为规范、公文写作等共性内容;专业培训必须结合科级干部工作岗位内容,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例如针对财务人员的财务知识培训等[3]。通识课程,主要有学校培训部门组织实施;专业培训课程主要由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但是学校培训部门要负责监督管理,同时确保经费保障等。

(四)创新培训形式,增强培训效果

一是注重现场体验式培训。可以采取分组分类到不同岗位现场体验教学、案例分享等方式。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学习成果仅限于学识范围的智力层面。这教学法是以“杯与壶”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简而言之,听课者就像空杯子等着授课者从知识之源,也就是“壶”,将知识注入杯子里。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针对主题内容,学员不会被要求去检视他们自己的感觉、想法和领悟情形。他们可以保持个人完全的不自觉或对于主题内容引发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反应保持缄默。体验式培训致力于一个不同于说教式教学方式的学习训练,体验式培训拥有不同的质量与特质,在于它牵涉参与者本身是否准备好在各方面来投入整个学习过程,所以培训者是在以能动式的方法接受训练。

二是注重研究式培训。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研究式培训体现了以学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研究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积极运用了案例、启发讨论、课题研究等多种方法,不断鼓励学员进行研究性学习,增强培训的吸引力,较好地满足培训学员的需求。以苏州大学为例,科级干部可以申报包括“党建研究”,“思政教育”等各类课题,引导科级干部研究破解工作中的实际难题。在培训过程中凝练学习成果,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反映出开展某项对策性或学术性的研究成果。

三是以赛促训。可以举办有针对性的比赛,在比赛中达到培训效果,例如,由教育部思政司主办、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承办的“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就是很好的以赛促训的形式。通过竞赛,重在引导辅导员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帮助辅导员强化职业意识,促进工作,增强科学性,提高时效性。

(五)完善科级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保障教育培训的长效性

学校必须完善科级干部教育培训的制度规范,形成培训质量评估、学习情况考核、干部激励约束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才能保障科级干部培训的长效性。通过组织学员座谈或发放教学效果评测表等方式,详细收集参训干部对于课程内容、授课教师、授课形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培训质量评估;把教育培训期间的学习态度、党性锻炼等真实情况记入个人培训档案,认真做好学习情况考核;在干部选拔考察中,必须把科级干部培训情况作为参考指标之一,形成激励约束机制。

综上所述,高校科级干部培训是一项重要又复杂的干部培训内容。高校应该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上重视科级干部培训管理工作,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有作为的高校干部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华,杨国梁.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

[2]陈萃光,陈莉华,盛新风,潘靖之.高校中层管理干部能力本位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3(5).

[3]张忠福.课程模式与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述评[J].陇东学院学报,2011(5).

收稿日期:2014-10-22

第10篇

【关键词】财力资源;增值管理;会计报告

一、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关问题成为了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现已有的研究多是关于教育经费投入的合理配置、财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问题及如何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等研究,对于针对现有的财力资源管理是否增值及增值情况如何报告等问题研究的甚少。因此研究财力资源增值管理报告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正如文献[1]所指出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种类不全,不能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基本需要”,而且大部分事业单位除财政拨款外还有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支业务,现行事业单位的财务与过去全额预算拨款的事业财务相比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及时向高校财力资源增值管理实务中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资源增值管理情况,以会计报告的形式来呈现高校财力资源增值管理情况是最为直接有效的一种管理方式,更能体现高校履行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因此有必要探讨高校财力资源增值管理的会计报告。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是对高校财力资源增值研究的深入,也是对高校及其他事业单位会计报告制度研究的深入,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文先分析了高校财力资源内涵和管理的报告方式,参照高等学校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恒等式关系“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确定“资源+支出=收入+负债+净资产+资源公积”这一恒等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反映高校财力资源增值情况的资源增值报告的具体编制方法的设想。

二、财力资源增值内涵及管理的报告方式

广义地讲,高校财力资源是高校各项资源消耗的货币形式[2],是投入的基本体现[3]。但对高校财力资源管理实务工作者来说,这个概念不太好操作。因此,有必要分析高校财力资源的不同形式。对高校财力资源的细分有助于对高校财力资源增值管理的细化。

从不同的角度划分,财力资源具有不同的分类形式。从资产负债表项目来看,高校财力资源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直接支付用款额度、应收及暂付款、材料、对校办产业投资、其他对外投资、固定资产等项目。从收入取得途径来看,高校财力资源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学生学费收入、向金融机构取得的商业贷款、政府专项贷款、横纵向课题经费的沉淀资金、校友及企业捐赠资金、校办企业上缴利润、合作办学创收分配资金、校内场馆设备有偿使用资金等形式。从支出角度来看,高校财力资源包括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固定资产构建和大修支出、自筹基建支出等形式。

由于高校现有财务制度的局限性,高校的会计报表项目并不能完全记录财力资源的形式,为了适应高校财力资源增值的管理,所以本文从资源的呈现形式将高校财力资源分为资金、房屋设备、土地、人力资源、生态资源、智力成果、数据信息、品牌声誉等形式;其中资金、房屋设备、土地等是现有会计报表项目已有体现的内容。而人力资源、生态资源、智力成果、数据信息、品牌声誉等是目前高校关注程度较弱、且在会计报表项目中没有涉及的内容。人力资源包括高校的教师、学生、校友等;生态资源包括高校的树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智力成果包括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成果、作品等;数据信息包括学校收集到的数据、学校的相关数据、师生员工工作中收集到的数据;品牌声誉学校、师生员工所获荣誉,社会对学校的认可程度(社会美誉度)。除智力成果、数据信息、品牌声誉是高校看不见的无形资源外,其它的资源都属于有形资源。

高校财力资源的呈现形式不同,其增值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从会计报告的角度来讲,财力资源增值的表现形式即是财力资源金额的增加或价格的提升。

财力资源增值管理报告是以类似会计报表的表格形式反映上述的各种财力资源的原始成本、公允价值,进一步对比反映出财力资源的金额(价格)增值情况。

三、高校财力资源增值管理会计报告方法概述

目前高等学校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方式,在此基础上编制的资产负债是基于收支情况、某时点的呈现。实际工作中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不同,必须按照使用者角度进行调整。譬如,从财力资源管理者角度,资产负债表数据反映不了资源的详细情况;从绩效评价角度,现有财务数据更注重原始成本,而忽略了现有资源的估值。所以我们可以依据财力资源的来源和运用情况,结合高等学校资产负债表月报表的形式,提出编制财力资源增值表的设想:

(一)财力资源增值报告工作底稿的设计

财力资源增值报告工作底稿的,可以根据现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中资产负债月报表的思路来设计。工作底稿报表内容可分为左右两部分。右边反映财力资源的来源情况,可以设计负债、净资产、收入及资源增值部分等几项内容;左边反映资源的应用情况,可以设计资源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支出等2项内容,这样可以详尽列示资源的具体形式,避免报告数据不完整的缺点。左右两栏分别设置期末数、调整分录、调整后金额等三列内容。工作底稿设计原理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资产负债月报表恒等式“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修改,即工作底稿中恒等式为“资源+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资源增值”。并且工作底稿右边项目根据其在日常经济活动中的金额比重和重要程度进行了相应的顺序调整,按照收入、负债、净资产、资源增值从上往下的顺序排列,依次直观地反映各项目变化。

(二)编制资源增值调整分录

对现有资产负债表中项目进行调整是调整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业务的判断规则,可以消除现有会计信息的屏障作用。仿照企业会计中资产增值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会计科目,为了编制资源增值报告需要,现暂定义资源增值部分计入“资源公积”会计科目;将资源当成资产类科目看待,以方便编制一些调整分录。具体的调整分类分为三种:

1.补充记录未入账的资源的价值,

假设此步骤是建立各项资源的公允价值在市场存在相应的评估机构,并能合理准确地评估出相应的公允价值。补充记录未入账的资源的价值时,存在资源的原始购入成本的,按照原始成本补充登记入账;无原始购入成本的,按照资源的评估公允价值补充登记入账。如:

借:土地

无形资产

商誉

人力资源等

贷:资源公积

2.将生态资源、部分无形资产等已经费用化的资源从支出科目调整成资源

借:教育事业支出 (红字)

借:生态资源 (蓝字)

无形资产等

3.当产生重大资源增值时,根据评估机构评估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记录资源增值价值

借:土地等

贷:资源公积

(三)将资源增值调整分录计入报告工作底稿并汇总计算调整后金额

该步骤先将本报告期的资产负债表数据过入财力资源增值报告工作底稿中,然后将调整分录计入工作底稿调整分录栏;最后汇总计算调整后各项目内容的调整后金额。

(四)根据工作底稿完成财力资源增值表内容

财力资源增值报告是在工作底稿报表的基础上保留期末数、调整后金额等2列数据内容的一张表格。该步骤只需要删除不需保留项目的数据内容,留下需要保留的数据内容就可以了。

如表1是某高校在资产负债表基础上设计的增值报告工作底稿,左边列示了财力资源的表现形式和支出的各项目,右边列示负债项目、净资产项目、收入项目和资源公积。首先是根据报告当期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填列各栏目的期末数;其次在调整分录栏对应的补充入账和调整入账数据,如土地评估增值10000万元,调整时要调增土地入账价值10000万元,表1中类似附(1)标记的调整均是财力资源无购入成本入账和评估增值的补充入账调增,表1中类似附(2)标记的调整均是调增费用化的资源;然后根据“调整后金额=期末数+调整分录借方金额-调整分录贷方金额”公式计算出报告工作底稿中的调整后金额;最后根据“资源+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资源增值(资源公积)”公式倒挤报告期资源公积数据,填入资源公积调整后金额栏。删除工作底稿中调整分录内容,保留期末数和调整后金额数据,便完成了财力资源增值报告。

四、结论

财力资源增值管理以会计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信息管理者使用,是一种更为简明扼要的新思路反映管理工作的方法。它既借鉴现有了高校资产负债表报告的模式和思路,又完善了现有会计报表没有完全记录体现财力资源表现形式的缺点,是对对财力资源管理实务工作的一种创新思考。

参考文献

[1]张玉荣,冯毅.事业单位会计报告改进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23):56.

[2]唐万宏.高校财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策略[J].教育评论,2007(6):11-14.

[3]张锋,但琦,黄立川.边际效用理论在后方油库财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J].中国储运,20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大学组织资源增值理论与实践研究(BIA090037)”和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财力资源增值研究(2010SJA630009)”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第11篇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院长

杨民刚,男,1958年10月生,山东青岛人,法学博士、经济学教授,管理学硕导。现任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学专业,2005年7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国际政治专业。1982年1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任原山东纺织工学院经济管理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教授;青岛大学对外联络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7月起任现职至今。

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中外企业管理体制比较及旅游与酒店管理。主持完成国家及省市各级课题五项;出版专著及统编专业教材五部;曾在《教学研究》、《中国高教研究》及《中国职业教育研究》等核心专业理论期刊发表专业研究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近年来,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职教界对高职教育定位、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等关键和焦点问题,仍存在相当程度认识上与实践上的误区,亟待进一步澄清与纠正。

一、“错类”定位:

明确高职发展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界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定位一直存在两种较为片面的认识和做法。一是部分职业院校,有意无意地单纯从办学层次的角度出发,视高职教育为一种低于本科层次的教育,片面认为办学层次越高其办学水平就越高,不安心在高职教育上办出特色和水平,而盲目追求学校升格和学生升本教育。二是有些高职院校自觉不自觉地侧重从学制的角度,把高职教育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片面强调学科教学,认为基础理论越扎实学生水平则越高,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完全是本科模式的压缩品。应该承认,这两类认识和做法,有其客观的社会历史成因及文化成因,但均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部分职业院校对高职教育办学定位的模糊认识,乃至对高职教育发展前景的忧虑。

笔者认为,所谓“错类”定位,是指在高职教育发展认识及具体办学定位上,要把高职教育视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要在理论上充分认识到我国高职教育具有的双重性,它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类型,其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既有层次上的差异,更有类型上的不同。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及具体定位,首要的是要与本科院校“错类”定位,这既是高职教育本质属性和内涵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是高职教育正确定位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不仅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必将面临更好的发展机遇。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内涵要求,准确把握其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牢固树立高职教育类型观和科学发展观,无疑将有助于推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错向”办学:

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职教育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挑战。一方面,由于受到社会传统文化、扩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二流教育”,是考生“无奈的选择”;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市场内部也存在激烈的竞争,据相关资料统计,1998年至2006年,全国高职院校数量从386所增加到1147所,招生人数从43万增长到270万,短短数年,高职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分别增长了近3倍和6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已从数量扩张转向内涵提升时期,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已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笔者认为,所谓“错向”办学,是指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内在属性和学院的具体特点,确定独特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办出自身特色。应清醒地认识到:高职教育既是一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是一种就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程度如何,直接反映着学校的培养水平与人才质量,是学校整体工作的试金石。因此,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更要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以职业岗位群需要为依据开发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既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以及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显著区别,也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关键所在。除此之外,所谓“错向”办学的另一层含义还在于:要在高职院校内部之间“错向”发展。高职教育不仅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要适应和满足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对高职教育的特定层次、特定专业、特定行业人才需求的特殊要求,更要体现出鲜明的学院特色和发展方向,无论是在宏观治学方略、办学思路等方面,还是在具体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模式构建方面,都要牢固树立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的观念,做好与本科院校及兄弟高职院校之间的“错向”发展这篇大文章。

三、“错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性、区域性和灵活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性,着力培养“理论够用、技术管用、特长好用、经久耐用”的能工巧匠式的大学生,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定位和培养目标。为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起适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尤其是要注重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注重课堂与实习基地的一体化,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乃至把课堂教学由教室直接转向实训基地或企业,实施“错位”培养。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是一种有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其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而且,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其本质就是教育通过市场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通过工学结合,既可积极推进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定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加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可推进学校按照企业需求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力度,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实现校企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提高校企合作水平与产学研结合层次,并以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错落”布局:

优化高职专业结构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学校的目标定位,灵活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方向和核心内容。这不仅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且也关系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然而,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是:近年来,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两种亟待纠正的认识和实践误区:一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模式。认为其他院校有的专业,自己也应该有,盲目地上新专业,力求做大做全。二是“少投入、低成本”的建设模式。在专业设置中,只关注专业建设成本,较少考虑社会需求状况,哪个容易办就办哪个,哪个投入少就办哪个。显然,上述两种专业建设模式,既难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又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所谓“错落”布局,是指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首先要从理论上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在服务于社会成员及其对社会发展价值上的区别,并由此决定专业建设模式的差异。众所周知,本科教育关注的是人作为高级生命体的自然价值,关注的是从内在身心结构上人的存在与发展,侧重于从理想层面上去塑造人发展的全方位性。为此,其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性、基础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专业建设也多为“厚重基础、宽拓口径、活化模块”的建设模式。然而,职业教育则关注人在社会劳动分工中的社会价值,关注的是从外部条件上人的社会存在与发展,侧重于从现实层面上去培养人发展的全过程性。因此,应强调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专业性和职业性,专业建设应是“理论够用、素质具备、技能强化”的建设模式,使培养的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深造有门路、发展有基础,能够直接为社会经济活动服务。因此,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学院的各自特色,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错落”布局,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布局。

五、“错样”聘用:

强化“双师结构”队伍

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发展改革的需要是高职教育办学类型及培养目标所定的,而“双师素质”则是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核心内容。所谓“错样”聘用,是指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由具备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进一步说,就是要从总体上、全局上打造一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补的师资队伍,形成一大批具有“双师”结构特征、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一方面要从高校招聘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专业教师,并大力鼓励和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要本着“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积极聘请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和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才,只要是专业技术精湛的人员,不必一定非要具备教师资格,也不必拘泥于高学历要求,都可以高薪聘请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传艺授业”。通过此种“错样”聘用的方式,可弥补专业实践教师缺乏的窘况,改善师资队伍的现有结构,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六、“错层”建设:

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课外学分 实践 西南林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18-02

1 “课外学分”实施的必要性

(1)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鼓励各类人才的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推动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方案。

(4)有利于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突出林业特色,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5)利于扩大院系、班级活动的影响力,减少大学生三大问题产生的可能性。[1]

2 实施状况

2.1 领导参观学习,积极组织动员

我校领导在2005年至2006年上半年认真学习华东等重点院校之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提出“课外学分”,引起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师生的积极关注,以及外校同行的关注。《实施细则》通过后积极组织各院系领导、班主任、团总支学习,共同参与课外学分的完善和实施过程中。

2.2 认定小组成立,具体权责明确

我校成立校、院两级课外学分管理和认定机构。

学校成立课外学分指导管理委员会,由学校主要领导及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分别担任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中心、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校团委及各院(系、部)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为委员会成员。

教学院(系、部)相应成立课外学分认定小组来开展这项工作,课外学分认定小组由教学院(系、部)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团总支书记、办公室主任、教学秘书组成,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任组长。

2.3 认真研究“细则”,全校积极讨论

本学期全校将全面实施,本科生将近10000人,活动种类繁多,统计量和认定标准都亟待完善。各院系通过3个多月对《西南林学院课外学分实施细则(试行)》的研究后,各课外学分领导小组、班主任等共同商讨,开始具有较为成熟和全面的意见和思考。

2.4 细致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办法”

团委配合学校工作,组织专人进行走访调查工作,为了解各院系课外学分领导小组的意见和建议,为完善《西南林学院课外学分实施细则(试行)》收集相关信息;预测实施可能遇到的操作困难,集思广益地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征询各院系对利用电子管理系统进行课外学分的上报、认定、审核的态度和建议,期望形成管理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

2.5 部门通力协作,支部积极尝试

学校各部门都在积极借鉴经验,学生处拟订了讲座安排表,并通过回收卡片地方式统计;教务处老师申请改造教室为“指纹识别系统”;团委争取与各院系团总支的支持,共同拟定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

各院系虽然都有不同的担忧,但都积极地想办法,如木工学院、人文社科系已经制作详细表格,发给班主任开始统计;保护学院、旅游学院、环科系等已将“课外学分”地实施列入学生活动日程中,组织学生会学习部的学生共同讨论,为老师们出谋划策,参与到自我管理之中;计科系领导重视管理系统的开发。

2.6 借助先进手段,开发管理系统

(1)在教务处的学籍管理系统中开辟“课外学分”子系统。

(2)为学生提供课外学分申请、查询等服务;为认定小组提供成绩录入、管理等服务。

(3)具体技术路线需要根据具体的管理办法来设计。

3 实施难度评价

(1)“课外学分”涉及活动种类繁多,学生人数逐渐增多,相应班主任、团总支等部门的工作量将增加;

(2)部分学分难以准确、公平认定,如文化、体育活动的80%参与比例,学生会干部表现程度等;

(3)担心今后学生因修不满“课外学分”而不能如期毕业,增加退学人数。最近已有因在规定期间未能修满“课内学分”的学生,给予警告、留级、劝退处分。相反如果放松规定,担心不能到达实施目的;

(4)牵扯了多个部门的分工和配合,证明学生活动参与的真实性。

4 保障措施

4.1 理顺部门关系,明确具体职责

拟订《西南林学院课外学分管理办法》,细化《实施细则》中的操作方法,召开“课外学分领导小组”会议共同讨论,明确部门、人员职责;学生处、教务处、团委作为全面负责单位,统一步调,共同努力,支持改造“指纹识别系统”教室,健全卡片回收、统计制度。

4.2 开发管理系统,成立个人档案

请教务处、计科系根据《管理办法》开发系统,本学期内可以试运行;成立学生课外学分档案袋,学生4年内申请表格和相关证明,各个院系团总支负责保管。

4.3 总体目标明确,不拘一格实施

全校需要统一的上报标准,但各个院系都有自己的专业背景、组织管理也各有差异,容许各院系制定《xxxx学院课外学分实施细则》上报团委给予一定操作的自由空间,如根据情况自由确定和细化,如冲抵方式、活动给分比例等。

4.4 鼓励教师科研,引导学生参与

“课外学分”的创新性提出已经成为研究项目的立项,并具有迫切性。积极鼓励教师申请校内外的有关于“课外学分”的科研项目,争取在资金紧缺的条件下,充分依靠项目科研经费;指导学生申请“课外学分管理系统”等创新基金项目,解决实施中细节问题。

“课外学分”是学生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各院系学习部参与到具体工作之中,协助各团总支书记顺利完成工作,团委组织统一培训。

5 初步成效

5.1 改变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态度

根据《西南林学院课外学分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规定,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并且课外学分是必修学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积极性,态度上由“要我参加”转变成“我要参加”。

5.2 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课外学分的实施,校内科技文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极大地符合了大学生作为年青一代的需求,丰富了课余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益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5.3 形成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

课外学分是个系统工程,从纵向涉及班主任、各院系、学校几个层面的上下互动,从横向又涉及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宣传部、组织部、保卫处、总务处、体育教研室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了上下左右齐抓共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5.4 使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但如何抓好素质教育,确实是一个难题。课外学分的实施,使我们走出了一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路子,使素质教育工作由虚变实,解决了一手硬一手软的两张皮现象。

5.5 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

课外学分的实施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并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量化要求和考核标准,宏扬了正气,旗帜鲜明地反对歪风邪气,从根本上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学生违纪现象明显减少。由于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也不断提高,促进了课内教学质量的提高。

5.6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外学分的实施和校园文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体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等社会交往能力,形成了融洽的学习、生活氛围。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其它学科、其它知识的机会,有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学生能够增强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拓宽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