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检验科培训总结

检验科培训总结

时间:2022-06-06 22:40: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检验科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检验科培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检验科;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传染;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71-01

医院的检验科是医学基础和临床之间的桥梁科室,它包括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血液学、临床免疫学等分支学科。检验科每天都有检测病房、门诊的病人、体检与科研、人体和动物标本的检测工作等等,相关工作人员接触范围广,接触的人群多是检验科最直接的特点。因此,检验科也由此成为了医院中最大的生物安全隐患的高危区域。现今,SARS的流行、禽流感的发生、手足口病的出现、各种传染性肝病与结核病的上升趋势,都是重大的生物安全事件。检验科也很容易成为传染病发生的医院源头科室,因此,如何能预防和孔氏检验科的生物安全风险成为一项重大课题。本文笔者就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的管理及相关措施进行了探究,现具体分析如下:

1 检验科生物安全的危险因素分析

1.1 对送检样本的操作 在对送检样本如病人的分泌物、血液、唾液等操作过程中,会有气溶胶产生,并难免有样本遗漏的状况发生,由于样本泄露从而致使工作台、皮肤、衣服、黏膜等受到污染,这些都是检验科实验室常见的生物安全隐患,这不但是潜在的危险因素,也严重威胁着检验科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若这些送检样本中含有丙肝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螺旋体及结核等,就会引起直接的接触性传播。

1.2 检验科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 检验科的对象是医院全院的各类检测样本,而在检测样本的过程中,样本的气溶胶产生、样品遗漏、样品外溢、皮肤损伤等意外事件是会经常发生的,检验科的相关人员因此也就成为了实验室生物安全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由于一直在检验科从事相似工作,从而降低了检验科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特别是在长期的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更容易忽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在对送检样本进行操作时忘记带口罩与手套、常不戴工作帽、在工作场合进行饮食、实验中途会接触手机等私人物品、生活垃圾与医疗废物混合放置、穿着工作服四处出入或到实验室以外的场合等等这些行为,都是造成医院交叉感染等的主要原因。

1.3 检验报告单与医疗废物 检验报告单由于多种因素,可能遭受到送检样本或者实验室其他原因的污染,但其常常没有经过消毒等程序就直接移交到医生或者病人手中,这是造成感染源扩散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由于检验科的医疗废弃物有相当一部分是潜在的高传染性样本或者被污染的物品等,若处理得不合适,使其进入市场或者社会中,可能会发生重大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所以,有关对医疗废弃物、医疗垃圾、医疗废水等的处理方法,也是需要控制的感染源头之一。

2 检验科生物安全的管理与预防控制措施

2.1 提升检验科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 采取讲授与讲座相结合的办法,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对检验科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定期考核。要采取一个月举行一次关于生物安全的研讨会,总结一个月来检验科在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防控措施上有哪些优点与不足,并进行积极改进。通过培训与考核,提升了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也可以规范一些样本检测的操作过程。

2.2 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的管理 落实实验室安全负责制,具体落实到人头上,对实验室安全天天都要有专人负责,加强实验室安全的监督。作为检验科的主任,要不定时对检验科的生物安全进行抽查,对有疏忽的地方作到奖惩鲜明,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2.3 检验科医疗废物的处理 要严格遵守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原则,对实验室里的各项垃圾、废物要作详细分类处理。检验科也应对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以防止医疗垃圾的处理混乱,引发生物安全事件的产生。对特殊的废弃物,要进行消毒灭菌操作,并详细记录。对于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应该由专门人员进行处理,该人员必须经过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并合格。

2.4 紧急生物安全事件的处理 检验科应制定详细的针对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后的应对计划与操作流程。一旦有紧急事故发生,相关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该流程立即执行。

3 讨 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检验科的生物安全防护在防止医院感染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医院的检验科作为医学的基础和临床之间的桥梁科室,它承担了繁重的检验任务,它具有相关工作人员接触范围广,接触的人群多是检验科最直接的特点,由此决定了检验科是一个医院的高危区域,是一个大的感染源。在非典型性肺炎在我国爆发后,又相继有SARS的实验室感染发生,这反应了生物实验室的安全存在严重的问题,引起了政府、社会等对实验室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所以,我们更要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的相关管理和控制措施,只有有条不紊地管理,较高的检验科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才能杜绝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并且,医院是个人流量大、疾病复杂的地方,只有真正将感染的源头去除或加以防控好,也就是将检验科的生物安全调控得当,才能真正使病人的生命健康得以保障,使病人安心来医院诊疗。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不仅是对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的保护,也是对前来就诊的病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平,乔冬梅.提高认识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的管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2):1611-1612.

[2]张恩辉.加强二级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防护的意义[R].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研讨会.

第2篇

【关键词】检验科;血源性;感染;防护

检验科是一个需要经常性接触到血液标本的科室,需要对血液标本进行采样、分离、实验、观察、处理等操作,因此,在任何操作的环节中均存在着血源性感染的风险,对检验科的医务人员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需要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通过观察探讨检验科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及其防护措施,总结其临床意义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检验科医务人员19名,发生职业伤害的医务人员共46人次,年龄在23~40岁,平均年龄为28.5±0.3岁,其中年龄≥35岁有2例,工作时间≤1年有4例,2~5年有10例,6~10年有3例,文化程度为本科17例,硕士研究生2例,分别对科室进行防护前后的职业血源感染的危险因素发生率进行问卷调查,观察比较防护前后的调查结果。

1.2 调查方法 进行调查前先查阅相关文献,并对我院检验科日常工作中常见的血源性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包括受到锐器伤,受到患者体液、血液喷溅,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及其它因素是否发生、发生的次数,并依此制作相关的调查问卷,分别派发给检验科中的医务人员,如实进行填写。此次问卷共发放19份,回收率为100%。针对性地总结问卷中信息,并进行统计,科室再针对调查的结果,相应制定出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实行,半年后再进行1次问卷,方法同前[1]。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职业伤害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版本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6人次发生职业伤害中,受到锐器伤有29人次(63.0%),受到患者体液、血液喷溅有11人次(23.9%),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有2人次(4.4%),其它有4人次(8.7%),锐器伤所占比例最高,与其它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显著(X2=31.11,76.85,64.1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种检验科职业伤害防护前后情况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各种检验科职业伤害防护前后情况比较[n(%),n=46]

3 讨论

本文中统计发现,检验科医务人员46人次发生职业伤害中,受到锐器伤有29人次(63.0%),受到患者体液、血液喷溅有11人次(23.9%),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有2人次(4.4%),其它有4人次(8.7%),锐器伤所占比例最高,与其它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显著,可见基本上每个检验人员均有被刺伤过的经历,并且大部分次数超过1次以上,而锐器伤也是最为危险的血源性感染因素之一,往往器械中会沾有患者的血液样本,容易被传染到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败血症等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本文中也统计发现,检验科实施职业防护措施前后各种检验科职业伤害的比例情况比较存在明显差异,锐器伤降至19.6%,患者体液、血液喷溅降至8.7%,其余伤害降至0%,可见实施防护措施后,切实达到了尽量隔绝危险因素,减少损伤的目的。主要防护措施如下:(1)加强检验科医务人员的管理、培训工作,建立并严格执行检验科中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并实施各种工作中的预防措施,定期有计划地对检验科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组织学习,让其充分了解工作中各种存在的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2)全面增强检验科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要求所有检验人员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必须在处理检验完毕的样品时严格穿着长袖隔离衣和防水围裙,配戴手套和口罩,在提取样本、进行样本实验时,配戴护目镜和无菌帽,穿防水靴等,注意帽子完全头发将遮盖;对于日常不可避免的锐器接触中,应谨记并严格禁止徒手对针头及针筒进行分离,禁止双手将针冒回套,禁止进行锐器直接传递,禁止手持锐器物时指向其他工作人员;一旦不慎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即刻将受伤部位的污血挤出,并以大量流动水进行彻底冲洗,严格清创,必要时及时接种免疫球蛋白,定期进行跟踪检查[2]。

综上所述,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检验科的职业危害因素也增多,检验科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血源性感染的因素及危险性,需要提高警惕,切实做好防护,减少人员损伤,维护其身心健康,提高工作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春丽,惠艳丽,输血前四种血源传播性疾病检查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3):357-359

第3篇

【关键词】 临床实验室;管理;培训

目前,我国二级以上医院的检验科大都可分为血液、生化、免疫、微生物、体液等几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实验室,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个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开展的检验项目部分已实现了全自动或半自动化,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并能相互协作。伴随国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实施,笔者就新形势下医院检验科的建设管理谈谈科室主任的管理方法。

1技术人员管理

医院检验科检验质量水平的优劣取决于其科室人员的医德水平和技术水平,要求检验人员必须具有爱“伤”观念,具备有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精湛的操作技能和积极适应知识更新的能力。

1.1医德医风建设良好的医德是医院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个医务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行为准则,“一切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1]。科室管理中建立早交班制度,其中有项内容就是进行医德医风教育。

1.2业务技术培训虽然检验人员入科前的理论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所掌握的知识仍然没有跟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技术人员使用必须进一步培训,一要根据人员素质进行岗前轮转学习,熟悉科室业务及岗位职责,考试上岗;二要有目的、有计划采取学术交流、外地进修、项目培训、参观学习等方式,培养一些有稳定专业思想的业务技术骨干。同时科室依托厂家开展新业务培训,鼓励他们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

2检验质量管理

因为仪器设备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使检验结果可以更好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判断更加客观、科学,反馈给临床的信息及结果也越来越迅速,所以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认为只要有人、有仪器、有试剂就可以对临床出具检验报告。这种认识缺乏对临床实验室质量工作的足够重视,加之临床对检验报告的“提速”的迫切要求,忽视对发出报告所必需的质量保证基本措施如仪器校准、维护、维修、室内质控、标准操作规程、记录等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不仅仅是室内质控(IRC)和室间质评(EQA),还有人员、质量体系、设施与环境、检测方法、记录、样品等多项管理内容。

2.1成立专业小组成立由科室领导任组长,各专业实验室组长(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如程序文件、操作手册、质控记录、差错登记等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并督促落实,定期检查、分析各组室内外质量评定情况,及时纠正工作人员技术操作不规范的行为;定期收集临床科室对本科室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解决办法。

2.2专业实验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固定专业各组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科党支部委员会研究后产生。建立操作者、专业组长或主管技师、科主任“三级”检验报告审核制度,对实验室结果应进行分析,如在质控范围内,可发出报告,否则应查找原因,必要时复核检验。实行特殊检验报告由科主任把关,其他检验报告组长核对后发出。

2.3制定标本采集及送检制度为了确保检验科工作的有效和可靠,建立起标本拒收的书面标准,并有拒收标本的记录,同时在申请单上注明拒收原因。对所使用的试剂盒本着质量第一、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原则进行选购,选用前应作比对,并有分析报告。仪器在使用前用标准物校对,正常后带室内质控物按操作标准程序文件要求进行检验操作。

2.4认真做好IRC,努力搞好EQAIRC是实验室检验质量保证的基础,而EQA则是IRC的继续和补充,起到相互校正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作用,对实验室质控起到监督、促进作用。EQA应做到专业实验小组每月讲评1次,EQA做到科室每结果回报后讲评1次,以总结经验。

3仪器设备管理

计算机与各种自动化仪器的结合,使检验工作的自动化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很多检验仪器代替了人力,只要有了机器,检验人员就可以根据说明书进行操作动转,然后计算机直接输出检验结果,大大减少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仪器设备的管理是检验科管理的另一重要内容。

3.1索证并建全仪器档案必须有:注册证、合格证、销售证、操作规程(实验室的法规)、维护及使用记录(仪器状态的证明)、校准和质控程序及记录(准确性和精密度的证明)、计量设备的强检记录。

3.2对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评价包括精密度即含正常和异常水平标本的检测、线性范围、可比性、抗干扰试验等内容,以保证每日设备使用正常。

3.3重建标准曲线新仪器测定常规标本前要建立标准曲线,在更换新批号的试剂或仪器维修后等时应重新建立标准曲线。

3.4仪器维护与保养建立仪器维护、保养、使用制度,各种仪器由专人负责日常的维护、保养、校正,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并联系维修。

3.5仪器比对仪器比对是保证实验室报告一致性的重要方法。至少3个月进行1次,并有详细记录,方法是:首先选择一台本实验室内技术性能最好的仪器(尽可能是用配套校准物校准的仪器),其他仪器分别与该仪器进行比对。

4科室行政管理

4.1安全要求实验室必须建立并贯彻“安全管理制度”以防止物理、化学、生化、电学和生物伤害;实验室与办公室严格区分,污染区与非污染区严格区分。

4.2制定并完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奖惩制度行政管理的目的之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检验科确定重要分析的“报警”范围,当检验结果提示存在报警范围时,检验科须重复标本,并立即回报临床,与临床诊断不符合情况时,须重复测定并及时与临床联系。同时,应做详细记录,包括日期、时间、负责检验的工作人员,通知人员和实验结果。

4.3加强人员培训加强新开展项目的准入论证及检验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一方面培训和提高所有的检验人员对基础知识和质量控制理论的掌握了解;另一方面质量工作是由各个岗位的全体员工的行为做出保证的,必须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始终把全员质量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常抓不懈。

4.4坚持定期和临床协调会制度真正能够把检验数据有效转化为有用的临床信息,需要临床与检验医师的密切合作,为了建立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定期征求意见,对提出的有关问题及时处理、报告并改正。

5监督考核管理

5.1年底总结,评优奖励成立由科主任和各专业组长为成员的纪律管理小组,对科室工作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落实,发现问题记录下来,及时在科室晨会上批评指出并根据奖惩办法予以处罚或奖励。纪律管理小组每季度对每个人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考核以检验质量为主,作风纪律为辅,分项计分并将其累计到年底总结,评优奖励。

5.2双向测评对组长(实验室负责人)实行双向测评打分,一是全科人员给组长(实验室负责人)无记名投票打分;二是科室党支部委员会给组长评议打分,二者之和带入年底工作总结作为对他们评价的依据之一。总之,科主任既是科室行政领导,又是专业学科带头人,检验质量的提高、人才的培养、经济效益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主任的管理能力和水平[2]。要搞好医院检验科的管理工作,科主任需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思想观念,制定和完善科室各项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奖惩制度,用制度来管理和约束人员。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检验科属于医院比较重要的科室,主要工作在于负责患者或动物实验标本检测,从而为临床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1]。该科室人员应经常接触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等危害物质,从而极易受到职业危害影响,若不加强防护,可能引发相关职业疾病,影响检验科人员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需加强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中心检验科成立已久,近5年(2010年~2015年)该科室人员未发生巨大变动,虽然期间有一些实习人员,但并未影响整体结构。共计人员9名,男性6名、女性3名;年龄25~54岁,均值(32.1±2.4)岁;专科4名、专科以上5名;工龄5~26年,均值(12.3±2.4)年。

1.2方法 对我中心检验科人员近五年工作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取本中心自制问卷对存在的或潜存的职业危害进行调查,并进行分类与记录,进而制定合理的措施防范。

2 结果

检验科人员主要的职业危害有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化学试剂危害、紫外线危害、放射性元素危害、医学微生物危害等。其中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中已确定的血液传播疾病高达20余种,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化学试剂危害则包括酸碱气体(硝酸、盐酸、二氧化硫等)、有毒化学物质(苯类、甲醛、氰化钾、氰化氢等)、化学消毒剂(高浓度84消毒液、戊二醛、二甲苯等)。

3 讨论

检验科属于临床诊断比较关键的科室,承担着各类标本分析处理的重任,自从"非典"出现后,检验科人员职业暴露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卫生部等管理机构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实验室暂行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试行)》、《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越来越重视检验科人员职业防护。为了降低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我中心针对近几年检验科工作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检验科人员主要的职业危害有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化学试剂危害、紫外线危害、放射性元素危害、医学微生物危害等[2]。笔者参阅文献及结合自身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的防护。

3.1不断学习防护知识,强化自身防护意识 检验科人员应对自身职业存在的或潜存的危害有清醒的认知,尽量自觉规避各类职业危害因素,平时检验工作中应重视自我防护,时刻保持清醒的防范意识。此外,医院定期开展检验科人员职业防护培训,实施员工检查制度,不定期检查防护是否到位,积极防患于未然。

3.2 重视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细节 ①检验科人员必须重视洗手与手消毒,及时洗手可有效隔绝病毒感染,要求工作前后均要严格按照洗手规定、步骤进行,切勿因戴了橡胶手套而忽视洗手;②不断改进操作步骤与更新操作仪器,比如采集血样时以往以注射器为主,目前逐渐以采血针头代替,并配制锐器盒,采集完毕后将针头及时放入盒内,减少刺伤[3];③集中处理接触标本的针头与仪器,并集中销毁针头,切勿再次使用已用过的针头,减少交叉感染;④工作人员应及时处理皮肤损伤,若发生皮肤损伤后应正确处理,先让脏血流出,然后采取肥皂水反复冲洗,并消毒伤口后注射相应疫苗;⑤检验科人员应定期对自身身体彻底检查,看有无相关病症发生,加强预防,若有相关病症要及时就诊。

3.3加强各类职业危害防护 根据本次研究中各类职业危害,应重视防护处理,具体有:①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防护:无论患者是否被诊断已患传染病,都应视为传染者进行预防控制,要求医院将所有患者的体液与血液都视为具备危害性,同时标本、试剂、使用中的锐器、接触过的标本仪器设备等都应当作传染源,不管使用中还是维护时都应小心,彻底消毒,减少感染。严格做好物品分类,比如检验后的废弃物应装入不同污染袋内,检验人员接触污物时,必须戴上口罩、手套,之后要消毒洗手,减少皮肤黏膜接触,严格隔离程序,减少意外损伤。洗手是最为关键的步骤,也是预防感染最有效、简单的方式,尤其在高危区域,可采取0.5%洗必泰或酒精消毒[4]。此外,检验人员应了解与掌握血源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了解危害因素、传播方式及途径,尽量消除恐惧;②化学性危害防护措施:要求检验科人员应加强化学性危害防护,在应用化学试剂前应穿上专业的工作服,同时戴上口罩与橡胶手套,必要情况下应戴帽子与防护镜,减少化学气体对眼睛与头发的损伤;③物理性危害防护:检验科人员在操作中应避免紫外线直接对人体照射,尽管紫外线有很少的杀菌效果,但其应用不当可能导致结膜炎、皮肤红斑等[5]。同时,紫外线照射会产生臭氧,若臭氧浓度>0.3mg/m3,则会引发严重后果,为此必须严格控制臭氧浓度,要求紫外线杀毒时宜在无人情况下进行。放射性元素除了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外,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建议采取底部宽、上面窄的烧瓶,搁置放射性元素以便其衰变,而且在下垫上纸垫,防止底部碎裂。使用过的试管、试剂等不能乱丢乱放,应专人、定时及定点收集与销毁;④医学微生物危害防护:一些有传染性的医学微生物都会导致检验人员发生感染,为此检验科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是否有传染性,从而及时做好预防与控制;⑤其他危害防护:其他危害的防护措施笔者认为主要有高压灭菌锅在应用时噪音可能危害身体,为此需加强重视,尽量降低噪音或戴上降低噪音的仪器设备;实验室应禁止吸烟与进食;未消毒过或洗过的手应禁止接触暴露皮肤;不宜留长指甲;离心、加样及生化仪等工作时产生的气溶胶可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里,这是潜存的巨大危害,为此在离心机未能完全停止工作前禁止将保护盖揭开。

综上,检验科人员经常受到职业危害的威胁,若不做好防护可能引发相关病症,为此检验科人员应加强自身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要求他们做好相关知识培训,不断强化防护意识,医院则要尽量为他们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尽量降低职业危害发生,提高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高莉.医院检验科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6):770,773.

[2]欧柳清.基层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J].中外医学研究,2014,16(14):158-160.

[3]管崇欣.社区医院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与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0,08(9):1159-1160.

第5篇

【摘要】医学检验工作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工作人员所处的环境、工作的性质及社会对医学检验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这些均作为压力源,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医学检验人员的身心健康。目前,对整个检验人员这一特殊群体之心理状况的研究报道还比较匮乏。为此,笔者近日在各大著名论坛发帖,对医学检验人员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旨在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为检验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或措施的制定、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检验科人员;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医学检验是医院诊疗疾病、健康检查的重要而可靠的依据,是防疫站进行流行病普查、预防和控制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工作强度的日益增大,心理压力越来越多的困扰着他们。

一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医院检验人员从事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工作紧张、繁忙,操作严谨,需要精力充沛,注意力高度集中,稍有疏忽,就会影响患者的生命。这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调整不好,就会出现紧张、焦虑、烦躁、情绪低落、失眠等情绪障碍。若不能及时干预,不仅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还给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留下很大隐患。因此,关注这一群体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提高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对出现的情绪等心理间题及时进行干预治疗,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这对于维护检验人员的身心健康,更好的维护和保障患者的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现阶段检验科工作人员心理状况的调查

为更加全面、真实的了解目前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心理状况,笔者前段时间日在人气鼎盛的天涯论坛了一个名为“检验科人员在医院如何定位”的帖子,目前点击率已经达到7832人次,收到回帖350余篇。先将具有代表性的30篇回复结果总结如下:

代表观点 累、休息少、工资低、技术含量小、责任大 没压力、工作难度小、 有工作就行,(主要是毕业生) 待遇不错、可休息

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当中,虽然通过这项简单的社会调查,我们不可断定当前检验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从这项简单的调查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目前对检验科工作人员的职业现状大家普遍较为关注;二是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多数人存在压力大、抱怨多等问题。

三 缓解当前检验科人员心理状况的建议

第6篇

1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检验科湖南省长沙市410000

2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湖南省长沙市410004

【摘 要】目的:观察PDCA循环模式用于改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方法:对我院检验科样本不提供PDCA循环(对照组),同期检验科样本提供PDCA循环(观察组),比较两组检验样本中健康体检、门诊及住院患者的检验合格率,分析其质量控制情况。结果:经比较,观察组通过提供PDCA循环,检验标本检出的不合格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门诊、住院及健康体检标本上,不合格份数占比分别为0.26%、0.29%和0.21%,对照组未提供PDCA循环,其不合格例数相对更多,门诊、住院及健康体检标本上,不合格率依次为1.07%、1.45%和1.00%;两组相比,观察组不合格率显著下降,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在医院临床检验过程中提供PDCA循环模式,有助于规范临床检验程序,提高检验样本的合格率,从而有效控制检验质量。

关键词 PDCA循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

在我国,临床医生通常根据临床检验结果及相关指标,来诊断和治疗某种疾病。

可见,临床检验质量关系到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为保证临床检验质量,需建立起完善的管理系统。PDCA循环,是美国休哈特博士于上世纪初率先推出的管理模式。

凭借其高效、可靠和时效性等优势,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PDCA循环,即通过数据采集、管理技术以及实施等,服务于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笔者将P临床检验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应用模式进行对比,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12年2月-2014年2月,对我院检验科1200份检验样本提供PDCA循环,以保证其临床检验质量(设为观察组),健康体检共470份,门诊、住院检验样本分别为385份、345份。另取同期我院检验科1000分检验样本,未提供PDCA循环(设为对照组),健康体检共300份,门诊及住院患者样本分别为375、325份;比较两组检验样本中健康体检、门诊及住院患者的检验合格情况。

1.2方法

对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检验科1200份检验样本提供PDCA循环,观察其质量控制效果,另取同期1000份检验样本予以对照,比较两组检验样本中健康体检检验标本、门诊及住院检验标本的合格例数、合格率,探讨PDCA模式实施的效果,及其对医院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检验样本分开进行检测,并统计两组门诊、住院及健康体检标本的不合格率。

1.4统计学处理

根据SP14.0软件统计本研究相关数据,用代表计量数据,并样本t进行检验,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表明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经比较,观察组通过提供PDCA循环,检验标本检出的不合格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门诊、住院及健康体检标本上,不合格份数占比分别为0.26%、0.29%和0.21%,对照组未提供PDCA循环,其不合格例数相对更多,门诊、住院及健康体检标本上,不合格率依次为1.07%、1.45%和1.00%;两组相比,观察组不合格率显著下降,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表1。

3讨论

PDCA循环,是美国休哈特博士于上世纪初率先推出的管理模式。之后,美国戴明博士(统计学家)对该模式展开深入研究,并予积极倡导,从而形成“戴明环”[1]。

该模式,凭借其高效、可靠和时效性等优势,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充分认可了PDCA循环模式,PDCA的由来,包含下列几层意义:P表示Plan(即策划),主要涉及医疗方针、目标制定,整个活动计划的落实等;D表示DO(即实施),具体是指执行某些操作步骤,从而完成计划中目标;C代表Check(即检查),具体为归纳和总结整个执行计划及其结果,判断结果的准确性和执行效果,并找出其中问题;A代表Action(即处置),也就是最后核实和处理检查结果。若检测结果准确,则应予以肯定、推广;而若结果失败,则应予以认真总结;针对本循环无法处理的问题,下个循环应继续重视和处理。

(1)策划。即有效部署临床检验程序,结合检验项目来设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包含检验前、中及后等环节,为检验做好准备。

同时,应细化检验目标,并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重点,确保各个检验员、护士等均能落实到位。

(2)检验实施。这是检验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与样本的检查结果、临床疾病诊断有很大关联,同时还可体现出医院检验水平的高低。

(3)检查。临床检验中,我们需结合具体的检验标准,控制好检验前质量:如认真填写检验申请单;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测项目,合理采集检验标本,并标注好姓名、床号及时间等;采集到的标本,需于2h内进行送检,若无法,则需行低温保存;送检标本需足量,且不可回收,如有必要,需重新予以取样。

(4)检验处置。检验步骤结束后,应对样本数据进行核实,并观察剩余血清。检验科可实施有效的签发机制;待报告生成,由审核检验师予以评定,并逐一予以签发。

(5)效果评价。认真记录检验过程并做好检查,依此评估检验项目的开展情况[2,3]。

现阶段,医疗技术在不断进步,患者的疾病诱因日益复杂,对检验结果的要求也在显著提升。临床检验指标,如血清钙、PAPP-A浓度等,对临床医师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基于此,临床检验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判定,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临床检验中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医院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研究中,通过对我院检验科样本不提供PDCA循环(对照组),同期检验科样本提供PDCA循环(观察组);结果发现:观察组通过提供PDCA循环,检验标本检出的不合格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门诊、住院及健康体检标本上,不合格份数占比分别为0.26%、0.29%和0.21%,对照组未提供PDCA循环,其不合格例数相对更多,门诊、住院及健康体检标本上,不合格率依次为1.07%、1.45%和1.00%;两组相比,观察组不合格率显著下降,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上述说明:通过对临床检验工作提供PDCA循环,有助于减少检验不合格样本,降低不合格率,使临床医师、患者能拿到更准确的检验结果,帮助医生做出科学诊断,进而有效提升医院的服务水平。总而言之,医院通过应用PDCA循环,可实现临床检验科学化、程序化,降低检验样本的检测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艳军.PDCA循环在医院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2,11(04):564-565.

[2]吴海峰,杨青杨,王群.PDCA循环在医院新职工岗前培训中的应用[J].淮海医药,2011,29(05):466-467.

[3]陈洁,李淑君,李燕妮,秦建,翟智超,董海蛟,王聪.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6):771-772.

[4]罗明达.药剂科PDCA循环发现问题及计划实施效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9(05):466-467.

[5]朱剑武,陈宇,任春霞,陈客宏,李勇.应用PDCA循环持续改进医院专利申报与授权的管理[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23(05):72.

第7篇

实验室标本检测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是马虎不得的,检验是医学领域的一门学科,它的重要性、正确性直接危及到病人的生命健康。所以检验标本的来源对实验室的结果具有直接影响。不规范,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标本一旦送到实验室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从资料中浏览到的相关问题,在此谈下自己的认识。

1 分析前存在的质量问题

1.1 标本采集存在的问题:标本凝固或溶血、标签错误粘贴、采血量与项目要求不符。更危害的是从静脉输液侧,边输液边采血,甚至直接在输液针中抽取血标本。压脉带止血时间超过1min,用力拍打穿刺部位、消毒液未干就抽血。

1.2 标本采集不核对:收集到的样本标签与标本不符,样本与容器不符,张冠李戴。对标本在什么时候采集不清楚,对采集标本影响结果的因素也不交代病员。即使交代有的病员也会疏忽。

1.3 不能及时送检:血液标本早班护士抽血搁置若干小时不能及时送检,得不到及时分离血清。尿液标本采集限定不了病人留取标本的时间,有的病人隔天晚上不知什么时候留取了标本,搁置在哪里,因为他们不知情,造成污染、变质。

2 实验室质量控制的质量问题

2.1 收到标本不核对、不签收:送检员把标本就往那地方一放,检验人员发现疑似错误结果再找原因,即核对样本,延误了检测时间。签收制度不落实。标本不能及时处理,搁置几小时。

2.2 实验室环境要求不符合实验条件,温湿度无记录,有记录也不及时修正需要的条件。

2.3 仪器的保养与校正不能按规定要求进行:实验前的校正工作不完善,仪器的使用不按说明要求维护保养,仪器需更换的不更换。

2.4 试剂的质量保证存在问题:采购、储存、使用制度不完善。诊断试剂全国有很多厂家生产,国家还未有完全的统一的标准,见利益就换试剂的现象也存在。

2.5 检验科管理问题

2.5.1 检验科人际关系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怎么管,怎么管好,但求不出现差错不造成事故,检验科管理还未达到规范化管理要求,执

行困难。

2.5.2 检验人员的素质,有的人员完成任务为第一。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不去探讨,质控测定了一切都好了。有的还随意修改不称心的数据,就会这样出报告。

2.5.3 检验科实验项目技术的更新问题。各种各样的检测项目不断问世,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新项目,忽视了结果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以上是对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问题,根据相关报道谈些看法。认为检验分析前的质量问题影响检验结果是事实,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关键还是我们检验人员,为什么呢?因为分析的结果签名发出报告责任就在你身上(但因具体分析其他原因),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检验人员的职责无论从收到标本至发出报告(这个过程环节很多),这结果总在你检验科发出的吧?认为检验工作者不仅是检验,还要掌握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程序的责任。我们要对每份标本负责,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也是检验人员的职责。专业性的一门科学临床未必会很了解,需要我们去宣传疏导,帮助临床解决采集标本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分析结果的可靠保证。

3 分析前质量控制

3.1 确立采集标本程序:检验医嘱规范填写检验单贴好标签采集者核对医嘱、床号、姓名、检验项目、试管型号是否相符采集时在床前核对姓名采集标本送检标本。包括采集前、采集中、采集后,是实验室分析前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3.2 标本的运输和储存。据平小娟报道血标本的管理流程再造,针对标本缺陷问题首先设计,血标本转移联单,注重培训,准备,核对,交接。制订严格的不合格标本制度和不合格标本的退回登记制度。提高标本质量减少不合格标本发生率。将情况返回临床科室,以便改进,与护理部沟通,取得后勤的支持。后勤是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桥梁负责标本的查对、保存、运送、转移联单交接,缺陷标本的返还工作,这样使标本管理流程成为有机的统一体,提高临时床科室对检验科的信任度,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

3.3 检验人员树立为临床服务,检验分析正确及时,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加强责任感。2004年美国《临床化学杂志》报告在免疫检测中只需存在0.5%的误差,就会导致患者多看15次门诊,多做77次化验或多做一次CT。其造成的经济和精神损失可想而知。现检验科不是辅助科室,而是临床不可分割的医技科室,也是医学中一门深奥的学科。近年来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是由检验促动。检验服务于临床,临床依赖检验。

3.4 重视实验室环境的改造,使科室的环境条件适宜检验分析的前提要求。仪器的使用寿命是限定的,该换的一定要更换。在国外仪器在期限未到就提交申请采购,及时更换,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率。

3.5 规范实验室管理,加强质控分析,总结质控结果。严格岗位责任制,树立团队精神。对异常结果及时与临床联系,真正解决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第8篇

Improving Iatric Quality Roundly through Reinforcing Checkout and Clinic Cooperation

Key words:Reinforce checkout; Improve; Iatric quality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以及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广泛应用,检验学科已经从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检验科不再像人们传统常说的辅助科室,它与临床联系更加密切,正凭借全新的检验理念、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定格为临床医学的专业科室,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由于影响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因素非常多,包括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环节。临床医师在医疗过程中要获得患者体内客观而真实有价值的信息,就要求医护人员和检验工作者必须加强有效的合作,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最大限度的降低检验全过程中的误差,尽量减少各种影响因素,确实为临床提供科学、准确地诊疗依据。

1 选择检验项目,满足临床需求

临床医师是患者诊疗方案的制订人,从临床实验项目的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应用都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1]。如何合理选择检验项目,使其发挥临床最大的功效是每个医师必考虑的问题之一。因此,要求医师在认识疾病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申请检验项目,尽量选择对某种疾病有特异性诊断的实验方法。同时还应对该检验的方法学原理、临床意义及干扰检验的生理、病理、药理等深入理解[3]。掌握检验结果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疗程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与检验人员一道共同探讨,选出最佳、合理、具有实用性的检验方法。通过临床长期实践、不断总结优化出对某种疾病最直接、最特异、最经济的项目及项目组合提供给临床[3]。切不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无针对、无目的性的申请检验项目“大组合”。这样,既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又加重患者经济负担,而且过多的检验会提供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从而干扰诊断治疗。

2 高度树立检验质量意识,确保医疗质量提高

临床检验技术水平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作依据,临床诊疗工作就非常受限,所以,要保证良好的医疗质量就必须加强检验科建设,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资和投入力度。而检验质量又是检验科生存的基础,质量得不到保证,再先进的仪器、方法也得不到信任[2],因此在检验科工作当中,要一切围绕质量这一核心,教育工作人员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使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质量是科室发展永久的主题,只有质量作保证,检验科才能得到临床认可,科室才有地位、有权威性。

2.1 认真做好分析前质量保证 临床检验的分析前程序就是从医师开出医嘱申请到检验分析开始这一环节。其中包括申请、患者准备、标本采集到运送一系列过程。以上工作均由医师、护士来完成,其中某一环节处理不好,不符合规定和要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文献报道,临床反馈不满意的结果中,有80%的报告可溯源到质量的不合乎要求[3],而且,这一环节潜在因素多,很难控制,因此,需要广大临床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应共同努力、共同配合、共同把关,多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掌握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是很多的,特别是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生理状态、病理变化、治疗措施等。真正做到按要求正确采集标本,最大限度减少干扰因素,使送检的每份标本能符合要求;能真实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为标本的正常检测奠定可靠的基础。

2.2 分析中质量控制 临床医师、护士可以影响检验标本的真实性,但对于一份真实的标本,其结果的准确性则依赖于检验技术人员的质量控制[1]。标本采集是符合要求了,但检验科人员素质低、专业技能差、设备落后、管理跟不上都远远不能满足检验质量要求,大大影响结果的可靠性,所以要获得准确的检验报告,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抓起。首先,提高检验人员的医德修养和业务技能,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所有检验人员必须持相应专业职称证书方可上岗;其次,用于检验的检测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尤其是精密仪器要指定专人维修、保养,定期进行仪器校准;第三,科室应成立质量管理组织,建立完整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系统,按要求认真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建立起科室自己靶值,严格控制实验误差范围,积极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以此推动科室检验质量的稳步提高。

2.3 加强分析后质量保证 这是检验科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当完成患者样本检测后就要出具检验报告。此时应认真做好结果审核发放工作,科室应指定具有高级职称资格或科负责人经认真审核后签发报告,并形成制度。如遇特殊标本或医师对检测结果有质疑时,及时与医师联系,必要时采取复检,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3 开展新业务,引进新技术

现代医疗水平的发展,离不开实验诊断水平的提高,这给检验科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要求检验科工作人员应有创新意识,不断了解国内、国外医学新动态,掌握新知识,大胆开展新技术。当今检验医学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如何使一项新的检验项目让临床接受,是检验科的责任[1]。科室应从实际出发,在准备开展新技术、引进新仪器的同时,应广泛征求临床科室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可行性论证。力争多开展一些既能指导临床诊疗又实用的新项目,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4 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交流

有文献报道,在整个标本检验过程当中,检验前所占的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7.3%[3],而且,分析前的具体工作全部由医师和护士来完成,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必须加强交流与协作,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检验人员一方面要寻求机会向医护人员介绍医学检验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项目及临床意义,多介绍正确采集标本的重要性、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还应适时建议和帮助医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及合理分析使用检验结果,另一方面,还要多深入病房,及时把医护人员对检验科的意见建议带回检验科,便于及时发现科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期得到整改。医学事业的发展与医疗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临床和其他医技科的配合。多年实践表明,检验科是联系临床科最为密切的科室之一,检验科建设已成为衡量医院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有很多信息都来自检验科,并以此作为评价临床诊疗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检验科要谋求发展得到临床认可同样也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大力配合,这就要求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检验人员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工作的中心全部围绕临床诊疗活动。要认真对待工作中每一个环节,积极协作,共同配合,从严把关,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人性化服务更好为广大患者服务,共同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前,郑磊,曾方银.加强临床实验室与临床交流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J].中华化检验医学杂志,2004,27:6769.

第9篇

关键词:临床检验 标本采集 策略 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38-01

临床上进行的实验室检验是诊断患者疾病的重要的手段,对确定患者的病情并依据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检验标本的采集直接影响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然而,目前临床在采集标本方面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和漏洞。规范的采集标本需要临床的医生、护士、实验室人员以及患者相互配合。本研究中对我院在标本的采集以及标本的送检等过程进行了干预性的对比研究,通过比较干预前后标本采集的合格率,分析影响标本采集的因素,并根据分析因素探讨以应对策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取我院的检验科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成立专门的标本质量控制小组。选定科主任以及科护士长为组长,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展开谈论会议,共同探讨可能存在的影响到标本检验准确性的因素,主要分为采集前、采集中和采集后等三个方面。专人进行会议的记录,会后做出总结。

1.2 调查并记录最近一个月内的标本的合格率,做为对照组,便于对结果进行分析。

1.3 针对总结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的解决措施并进行严格的实施。

1.3.1 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

1.3.1.1 有患者的积极配合才能保证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护士提前对患者做好解释,解释检验的目的以及注意事项,以便患者更好的配合。

1.3.1.2 饮食的指导。根据患者需要进行的标本采集的特征和类型嘱咐患者应禁食的食物,或者有特殊禁食要求的要严格嘱咐患者禁食,以免食物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导致患者病情的误诊。

1.3.1.3 考虑药物对结果的影响。某些药物服用后或者服用期间会导致患者某些生理指标或者生理功能的变化,因此在患者进行标本采集之前要指导患者停用某些会影响检验结果的药物一段时间。如胰岛素会降低患者血糖,影响患者血糖的测定等。

1.3.2 标本采集的规范化。

1.3.2.1 标本采集前核对患者姓名以及条形码,以免发生错漏。

1.3.2.2 根据采集标本的目的特征选择合适的采集时间,以更快更好的得到检验结果。需要进行多项的检验室要合理地安排好采集顺序,防止相互之间的干扰。

1.3.3 标本的送检。严格的规范送检制度,避免送检过程错漏,对于特殊需要立即检测的标本要开通路色通道。

1.4 效果评价。记录整改后一个月的标本采集的合格率,和整改前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将本组数据录入SPSS10.0数据库,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2 结果

整改前以及整改后的标本采集的合格率比较,见表1。

结果表明,整改后标本采集的合格率明显高于整改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

3 讨论

临床标本采集的准确性和合格率直接影响着患者病情的判定,然而存在于标本采集过程中间的问题比较多,能否及时有效的解决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中,通过成立专门整改小组,由组长带队首先进行存在的问题的总结和研究,然后,针对研究出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整改方案并采取实施。实施的结果表明,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包括饮食以及药物方面等的注意事项和禁忌,严格规范采集的时间并及时的送检等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采集标本的合格率,应该在临床上进行倡导宣传。

参考文献

[1]熊宇.消化科不合格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管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6,6(2):37-38

[2]袁慧,曾小丽,蒋朝晖,等.2003-2006年北京安贞医院检验科标本不合格的特点分析及对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J],2007,30(6):692-693

[3]赵立铭.临床标本的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0):954-956

第10篇

1分析对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情况

1.1分析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

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时,结合我国IS015189标准进行建立,建立这一体系之后,不仅能够确保这一科室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也满足我国国家对医院的规定,避免这一科室进行质量检验时,得到的检验结果不符合国家标准,对医院的发展造成影响。构建这一体系过程中,需要先设定对应的质量管理负责人,具体而言,需要1名质量负责人、几名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下辖几个质量管理小组,各个小组成员所管理的方向不同,但是相互之间都是协调合作的。这一科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对于质量管理负责人而言,其所肩负的任务非常重大,一般都是由科主任担任,在日常工作中,主要负责各个科室的医疗工作,检查标准就是下发的相关文件,要求医院各个科室工作质量达到制定的质量管理标准,在此基础上,要需要对其他管理小组的工作情况进行指导,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透彻的分析,并制定短期内的纠正计划,保证工作落实到位。对于相关的技术负责人而言,其日常工作内容就是要求相关人员进行的一系列医疗工作在技术方面得到质量保证[1]。其中这一工作由多人共同负责制,主要目的就是在管理中要将医院各个方面的技术工作都覆盖到,避免出现管理漏洞,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设计和发展;在这方面性能评估技术负责人日常检查内容包括检验、免疫、生化等,要求这些方面都要符合专业检测技术要求,在此基础上,技术负责人还要对性能评估小组加强管理。对于微生物技术负责人而言,日常工作主要内容就是对微生物专业检测技术进行检查,避免出现技术问题,针对存在的现实难题,可以向总负责人反映,进而医院进行整体协调,提供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对于分子生物技术负责人而言,其工作内容就是对分子生物专业情况进行检测,各项指标都要达到规定要求,如果出现问题,其属于直接负责人,需要承担相应的全部责任。

1.2分析质量管理体系内各个岗位的人员设置

对于各个质量管理小组而言,在每个小组内设1名组长,组员人员由现实工作量而定,该组负责人进行统一管理,要求在工作中,在不同方面都满足管理体系的要求,具体而言要达到下面几条标准:①小组成员主要对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制定年度室间质评计划,对各个专业组室间质进行评总结,在此基础上,责任人要指导并帮助不同专业组进行质控数据分析[2]。②对于内审组而言,针对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监督,审核其具体运行情况,并对相关工作进行跟踪验证,针对不符合的项目进行关闭和纠正,记录并整理出内审报告,针对当前的最新标准,工作人员要及时跟进,避免出现落后。③对于文档管理组而言,主要工作就是合理使用相关文档,有效控制文档的发放,在此基础上,对文档进行整理和归类,有利于以后的查阅和检索工作。④对于医疗咨询组而言,当完成相关的检验后,医疗咨询组成员要对结果进行解释,并对临床方面的工作提供咨询,对在临床上得到会诊的情况进行分析,参加门诊出诊以及网上答疑。⑤对于继续教育组而言,对各层的教育计划、培训计划等进行监督,对技师技术情况在年底进行统一的考评,还要对实习生进行全面的管理,完善相关的教育工作[3]。⑥对于科研管理组而言,日常工作中要确保科研工作持续有效的进行,提高科学建设水平,并制定和落实年度科研计划,对各个课题组的相关工作进行监督和督促,对得到的研究成果及时进行申报。⑦对于仪器设备组而言,工作内容是引入先进的仪器设备,建立使用制度,完善仪器报废制度,同时负责对仪器状态的确认,并建立明确标识,按照这些湿度规定,有效完善仪器档案,并对其进行标准化的管理。⑧对于试剂耗材采购组而言,主要工作内容是购买相关耗材、试剂,要求各个医护人员在使用时,都要按照标准化执行,避免出现错误,采购时,对仪器、耗材等进行试验[4],符合采购标准才能签收协议,同时进行验收登记。⑨对于信息组而言,主要工作就是保证各个科室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对LIS系统进行维护,定时对系统进行升级,针对存在的故障在最短时间内排除,除此之外,还负责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以及物价收费的正确关联。⑩对于后勤组而言,对医院内的相关标本进行接收运送,对化验报告单进行分拣,同时还要负责实验室的清洁等工作。

1.3对医院管理系统进行分析

医院的医疗管理体系非常重要,日常医护工作都是以此作为标准,确保各个岗位设置的合理性,一般主任职位都是由检验科的主任担当,具体工作内容是进行医院的科学建设、整体质量管理、医院的行政管理、医院科研管理、医院教育等,是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其要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检验科机构,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然后对设施、人员、场地、资金等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分配。在医疗体系副主任岗位设置两人,分别管理科研工作和医疗工作,当科研主任外出时,医疗副主任也要进行短期的负责,其下设置1个后勤管理组和6个专业组[5],每个专业组都由组长负责,分配工作时由检验任务和实际情况分布,在设置岗位后要将岗位的责任明确清楚,例如对于临床化验组,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可以设立5个岗位,分别是蛋白电泳岗位、特种蛋白检测岗位、流水线加试剂定标岗位、流水线报告岗位、流水线早班岗位,同时明确不同岗位的汇报关系,保证交接工作顺利的进行,通过对各个岗位细致化的管理,可以将工作放慢,但是效率提高,也避免出现错误。如图2。

1.4分析对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对于安全管理体系而言,设置时要严格按照IS015190、IS015189文件设置,安全管理主要涉及3个方面,分别是生物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行政安全管理,主要目标就是强化对检验科的安全管理工作。例如保证检验信息的安全,保证患者资料数据的安全,保证人员和环境的安全等,避免在医院发生生物安全事故。对于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一职,主要是科主任来担任,负责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对于行政管理小组组长,需要1名负责人,对医院内涉及安全的内容进行监督,例如做好防盗、防水、放电等工作,对相关的安全应急设备进行检查,同时要肩负消防逃生培训、生物安全培训等工作,保证各个科室的安全。如图3。

2对各个岗位工作内容进行细致划分

2.1各个岗位人员每年都设定年度计划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每个岗位人员都要制定年度计划,将岗位责任认识清楚,结合医院发展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个解决方案,设定总体落实工作方针,工作中严格按照设定的目标努力,在各个时间段达成计划目标,当这些计划都达成后,医院才能得到发展。

2.2对岗位责任进行描述

要制定程序文件,在文件中细致描述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同时将各个管理体系也写进文件中,可以利用图表方式,描述所有岗位分级分层的具体职责,让责任人、管理者、底层工作人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清楚工作流程和相关责任。

3总结

通过以上对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岗位设置分析,发现工作效率的提高有赖于岗位设置情况,明确岗位责任,减少管理岗位数量,提高管理效率,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完善制度内容,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发展。

作者:范晓光 单位:赤峰市蒙医中医医院检验科

[参考文献]

[1]马聪,马学斌,荣杨,等.我院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岗位设置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2):127-129.

[2]傅谭娉,杨启文,王瑶,等.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临床微生物专业组质量管理体系介绍[C]//2012全国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免疫学术研讨会,2014.

[3]晋淑媛,吕秀英,郭存九,等.积极投身实验室认可工作,建立检验科全面质量管理体系[J].医药实践,2013,11(4):315-317.

第11篇

经济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促进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工业污染、人为污染等,给人们所依赖的食品、水质等带来安全隐患。如何运用先进的检测手段、检测仪器、检测方法进行及时、高效、准确的检测是广大检验人员的首要任务,只有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才能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的反应能力,为建设安定、和谐社会提供保障。然而,目前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验人员的培养工作中存在许多不足,影响了其技术水平的提高。

1 当前基层检验人员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检验人才结构配置不合理

通过调查检验人员的配置结构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基层检验机构的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才“老龄化”及“断层”现象。一些县乡由于人员缺乏,理化、微生物、血清等项目没有固定检验人员,常出现检验人员“身兼数职”的现象。大部分的检验科十几年没有引进过专业的检验人员。近年来,人事部门高度重视基层检验人员的“缺口”问题,希望能够加强检验队伍建设。然而,目前我国的人才分布存在着“区域集中化”的趋势,本科以上人才大都集中在地级市及以上机构,不太愿意回基层工作,导致基层的检验人员很难得到满足。

1.2 检验水平提高受地域的局限

由于基层检验机构大多比较偏远,与上级业务机构的直接交流非常有限。虽然省级机构有定期的组织在职人员业务培训,但由于其他因素,许多人员无法获得参与实验的机会。检验工作是操作性很强的工种,没有亲身体验实验操作,其培训成效多半不显著。另外,人才“断层”现象也比较严重,随着具有丰富经验的检验人员的退休,以及缺乏不同年龄段人员问进行直接交流的平台,年青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容易造成问题的“沉积”。技术问题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影响检验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

1.3 检验队伍的管理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目前基层检验机构大多数属于差额拨款,相对于其它业务科室而言,检验科室要面临更多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务。这一工作性质,造成了领导在情感上的倾斜,即只有在“等级考核”、“计量认证”、出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后,检验力量才得到特别重视。考核过后的关心指导工作不够。例如:实验中的系统误差、仪器的调试、配备、专业人员检验技能的提高与培训工作等实际工作还未落实。

1.4 设备的更新与检验人员的知识更新不同步

近年来。由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基层检验机构在设备配置方面得到了更新,全省根据各县市需求招标购置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检测设备,但相应的人员培训却未能同步,很多先进的设备甚至没有拆装,遇到突发的卫生安全问题时,例如:食物中毒等,依然采取陈旧的化学实验法,或者直接将检品送到上一级的检测机构,耽误了最佳检测时机,影响了检测的准确性、及时性,同时也加重了上一级检测机构的工作强度。

1.5 检验队伍缺乏具有扎实业务基础的管理者

目前基层的人事更替陈旧,民主推选意识淡薄。论资排辈现象突出,很多科室负责人第一学历较低,按部就班的进行单纯的管理,退出“一线”的检验工作,创新变革意识较差,这些都不利于检验科室水平的大幅提高,同时还压制了―些具有良好索质的中青年的发展。

2 提高基层检验人员业务水平的建议

2.1 提高检验人员素质

要提高当前检验人员的素质,首先得将当前“金”字形人才队伍结构转变为“中”字形人才队伍。所谓金字塔形的人才队伍即以检验士为多数,检验师、主管、主任逐渐递减的人才梯队;所谓“中”字形观念,根据我国的国情.“中”字形人才是以检验师、主管为多数,检验士、主任占少数的人才梯队。“中”字形人才队伍是保证检验质量的软件。各基层检验机构需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人事建设和人才培养功罪,对具有较好专业素质的检验人员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通过考核的方式择优录用,“不拘一格降人才”充实检验队伍。促进工员梯队建设,改善人才结构。加强初、中级检验人员的培养,特别是中级职称队伍的建设,使其成为检验的中坚力量。对现有检验人员各尽其能,根据不同人的性格特点、不同专业水平安排不同的工作岗位。

2.2 加强思想、技术水平建设,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政策

强化检验人员思想建设,明确检验工作“准确、高效、及时”的重要原则。以质量为中心,建立统一目标及目标责任制。了解最新的检测设备检测方法,通过互联网、学术交流等平台最大程度的扩大视野。根据基层的实际工作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培训期间让学员更多的参与实验,更多提供上机操作的机会。基层检验科需要运用“就近原则”加强与更高级别检验机构的联系沟通,定期选派专业人员出外进行“针对性”学习。外出学习人员需及时总结、反馈学习心得,在科室内部交流学习。

2.3 优化激励机制,培养专业队伍

高、中层领导需加强与一线检验人员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期望值及实际工作中的要求和困难。遵照规章制度奖惩分明,科室内部建立相应的质量责任制。并与奖金、晋升相挂钩。年终在圆满完成检验任务后给予精神及物质上双重肯定,从而激发检验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其的工作积极性。

管理者对于一个机构的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检验科的负责人作为基层管理者“技术职能”是最重要的。检验科室的负责人首先是检验水平的“把关人”,能为科室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为新老同志的“传、帮、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大胆启用优秀人才,担任小组负责人。对小组内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第12篇

经济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促进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 响,如环境污染、工业污染、人为污染等,给人们所依赖的食品、水质等带来安全隐患。如 何运用先进的检测手段、检测仪器、检测方法进行及时、高效、准确的检测是广大检验人员 的首要任务,只有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才能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的反应能力,为建 设安定、和谐社会提供保障。然而,目前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验人员的培养工作中存 在许多不足,影响了其技术水平的提高。

1 当前基层检验人员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检验人才结构配置不合理通过典型调查对福建省闽北某地区九县市检验人员的配置结构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基层检验 机构的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才“老龄化”及“断层”现象。一些县市 由于人员缺乏,理化、微生物、血清等项目没有固定检验人员,常出现检验人员“身兼数职 ”的现象。 大部分的检验科十几年没有引进过专业的检验人员。近年来,人事部门高度重 视基层检验人员的“缺口”问题,希望能够加强检验队伍建设。然而,目前我国的人才分布 存在着“区域集中化”的趋势,本科以上人才大都集中在地级市及以上机构,不太愿意回基 层工作,导致基层的检验人员很难得到满足。

1.2 检验水平提高受地域的局限由于基层检验机构大多比较偏远,与上级业务机构的直接交流非常有限。虽然省级机构有定 期的组织在职人员业务培训,但由于路途遥远、时间有限,许多人员无法获得参与实验的机 会。检验工作是操作性很强的工种,没有亲身体验实验操作,其培训成效多半不显著。部分 工作人员甚至把培训当作拿学分、评职称的手段,出现“趋利”行为。另外,人才“断层” 现象也比较严重,随着具有丰富经验的检验人员的退休,以及缺乏不同年龄段人员间进行直 接交流的平台,年青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容易造成问题的“沉积”。技术问题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影响检验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

1.3 检验队伍的管理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目前基层检验机构大多数属于差额拨款,相对于其它业务科室而言,检验科室要面临更多的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务。这一工作性质,造成了领导在情感上的倾斜,即只有在“等级考核” 、“计量认证”、出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后,检验力量才得到特别重视。考核过后的关心 指导工作不够。例如:实验中的系统误差、仪器的调试、配备、专业人员检验技能的提高与 培训工作等实际工作还未落实。[1]

在评价方式上,对检验考核优秀者或突发公共卫生工作中有特别突出工作的人员没有给予物 质或精神奖励;对考核未能通过的人员也缺乏相应的标准进行制约。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以及 领导的忽视,造成检验人员积极性受挫,形成“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意识。科室学习气 氛不浓厚,部分资历较高的技术人员更是习惯了“吃皇粮”的工作状态,缺乏业务钻研精神 ,甚至对年轻人员灌输负面的工作思想。

1.4 设备的更新与检验人员的知识更新不同步近年来,由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基层检验机构在设备配置方面得到了更新,全省 根据各县市需求招标购置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检测设备,但相应的人员培训却未能同步,很多 先进的设备甚至没有拆装,遇到突发的卫生安全问题时,例如:食物中毒等,依然采取陈旧 的化学实验法,或者直接将检品送到上一级的检测机构,耽误了最佳检测时机,影响了检测 的准确性、及时性,同时也加重了上一级检测机构的工作强度。

1.5 检验队伍缺乏具有扎实业务基础的管理者目前基层的人事更替陈旧,民主推选意识淡薄,论资排辈现象突出,很多科室负责人第一学 历较低,按部就班的进行单纯的管理,退出“一线”的检验工作,创新变革意识较差,这些 都不利于检验科室水平的大幅提高,同时还压制了一些具有良好素质的中青年的发展。

2 提高基层检验人员业务水平的建议

2.1 提高检验人员素质要提高当前检验人员的素质,首先得将当前“金”字形人才队伍结构转变为“中”字形人才 队伍。所谓金字塔形的人才队伍即以检验士为多数,检验师、主管、主任逐渐递减的人才梯 队;所谓“中”字形观念,根据我国的国情, “中”字形人才是以检验师、主管为多数, 检验士、主任占少数的人才梯队。“中”字形人才队伍是保证检验质量的软件。[1]

各基层检验机构需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人事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对具有较好专业素 质的检验人员可以适当放宽学历要求,通过考核的方式择优录用,“不拘一格降人才”充实 检验队伍。促进人员梯队建设,改善人才结构。加强初、中级检验人员的培养,特别是中级 职称队伍的建设,使其成为检验的中坚力量。对现有检验人员各尽其能,根据不同人的性格 特点、不同专业水平安排不同的工作岗位。[2]

2.2 加强思想、技术水平建设,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政策 强化检验人员思想建设,明确检验工作 “准确、高效、及时” 的重要原则。以质量为中心 ,建立统一目标及目标责任制。了解最新的检测设备检测方法,通过互联网、学术交流等平 台最大程度的扩大视野。根据基层的实际工作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培训期间 让学员更多的参与实验,更多提供上机操作的机会。基层检验科需要运用“就近原则”加强 与更高级别检验机构的联系沟通,定期选派专业人员出外进行“针对性”学习。外出学习人 员需及时总结、反馈学习心得,在科室内部交流学习。

同时加强技术水平建设,上级检验部门中的专家、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技术骨干等需定期深 入基层讲课或开展一些科研工作,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工作中的专业、技术困惑。利用互联网 建立省内官方卫生检验网络交流平台,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给予远程指导,实现资源共享。 以区域划分学习交流,以地区为单位开展学习。加强基层检验科间的互动,开展“盲样”“ 平行比对”检验竞赛,增强相互了解、 沟通。从而提高自身实验室的检验准确性及实现检 验结果的横向、纵向间的可比性。

2.3 优化激励机制,培养专业队伍高、中层领导需加强与一线检验人员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期望值及实际工作中的要求和困难 。遵照规章制度奖惩分明,科室内部建立相应的质量责任制,并与奖金、晋升相挂钩。年终 在圆满完成检验任务后给予精神及物质上双重肯定,从而激发检验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其 的工作积极性。

在中青年中选拔、培养业务扎实的科室管理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对于一个机构的构建起着 举足轻重的意义,检验科的负责人作为基层管理者“技术职能”是最重要的。检验科室的负 责人首先是检验水平的“把关人”。熟练的业务水平不仅能让检验科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同 时检验科长能为科室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为新老同志的“传、帮、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 用。作为基层领导必须起到良好的“媒介”作用与中层领导的沟通,及时反映基层工作的困 难、要求和所取得的进步,同时大胆启用优秀人才,培养具有奉献精神、钻研精神的人员担 任小组负责人,对小组内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打破论资排辈现象,实行“能者上庸者下” 的灵活机制。科室负责人小组长采取民主推选,年度领导群众考评,征求员工意见。[ 3]

3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