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学校绩效考核方案

小学学校绩效考核方案

时间:2022-09-28 07:0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学校绩效考核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学校绩效考核方案

第1篇

一、加强督政工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1.做好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准备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自查自评,做好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育质量等相关数据的统计、监测,指导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工作职责,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做好准备工作。

2.迎接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复查。根据省教育工作示范区评估标准,指导督查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和中小学、幼儿园落实整改任务,确保顺利通过复查。

3.迎接省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市教育目标绩效考核。督导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普通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指标要求,做好准备工作。

4.强化各街道办事处年度教育工作目标考核。根据区委、区政府综合考核要求,结合全区教育年度工作重点,研究制定街道办事处教育工作考核办法,加强过程监督和年终考核,推进街道教育工作再上新水平。

5.抓好区普通教育、职成教育、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督查。联合区政府督查室督查各单位责任目标落实情况,并重点督查学前教育目标完成情况,确保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完成。

二、加强督学工作,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6.开展学校发展社会化评价。制定实施《关于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学校发展社会化评价的意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发展社会化评价机制,多方位、多层面了解、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7.抓好省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做好创建工作的宣传、自评和申报,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省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8.做好局属各单位、各街道教委办教育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研究制定局属各单位、各街道教委办教育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意见及考核细则,实行工作目标进展情况过程性检查督导与年终实地测评考核相结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做好办学(园)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继续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办学(园)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充分调动学校、幼儿园依法办学(园)、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保障学校、幼儿园三年发展规划落实和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实施,推动区域内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对2012年办学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导。

10.加强办学行为经常性督导。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加强办学行为经常和随机性督导,及时通报督查结果,全面规范办学行为。

11.做好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对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阳光亮眼”计划进行专项督导。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教育督导工作能力

12.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职能。出台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的意见》,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的区教育督导委员会,研究和协调解决教育督导工作的重大问题;制定督导委员会工作制度和《政府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自评方案》,建立完善政府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自评和报告制度。

第2篇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能力建设的意见》和《在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珍爱生命,规避危险”安全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以及市局《关于学校安全能力建设工作安排的通知》精神,我办紧紧围绕落实安全教育课程化、安全演练常态化、安全职责全员化的“三化”目标,构建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家校共管体系、安全工作考核体系“三大体系”,不断提升学校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保障师生生命安全,促进校园平安和谐,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积极组织区属各中小学校相关责任人学习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能力建设的意见》和《__省关于学校安全能力建设工作安排的通知》精神,并对具体内容和相关要求进行了详细解读。结合我区实际,下发了关于《__年学校安全能力建设工作安排的通知》,对时间进度、工作内容、考核标准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工作职责,责任到人。同时与各中小学校校长签订目标责任书,一致表示要严格按照工作安排和要求,全面部署学校安全能力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我区从2013年秋学期开始全面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严格落实教学计划、教材、课时、教师、教研、考核“六到位”。一是

组织安全教育教学活动。根据国务院《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安全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做到“进计划、进课堂、进课表”,制定不同学段的安全课程方案,保证每周1课时。二是专人专职。各中小学校目前确定专兼职安全课教师9名,参照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进行备课、授课,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三是对安全教育课程考核。课程考核实行常规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学校组织对安全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常规考核评价,区教办对各学校安全课程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专项评价,并完成考核结果纳入学校及教师年度目标责任及绩效考核当中。四是丰富安全教育载体。在实施安全课程的同时,各学校充分利用班会、团(队)会、升旗仪式、手抄报、板报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安全教育,英雄北路等4所中小学通过网络教育手段,观看地震、火灾、交通、用电等安全教育视频2800人次,组织防火、游泳等各类安全实践体验、案例分析6场,参与学生800人。

一是加强专业技能指导。我办和学校主动与公安、地震、卫生、水利、国土等部门联系,聘请6名专业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安全教师,参与帮助学校设计演练方案,对学校安全演练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安全演练的科学性、实效性。二是构建演练活动序列。各校将安全演练纳入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做到常态化、系列化,从实际出发,结合每年的“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防灾减灾日”、“消防日”、“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开展以防交通事故、防溺水、防食物中毒、防拥挤踩踏、防地震、水灾、雷击、火灾、防校园伤害等为主要内容的演练活动,全年共组织安全演练15次,收集整理文字、图片等过程性演练资料并归档。

三是强化实践体验教育。各中小学校组织师生通过参观展览、模拟演示、亲身体验等形式参加安全实践活动共1300人次。

一是落实岗位安全职责。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要求,各校制定《学校岗位安全工作职责》,明确每个工作岗位担负的安全责任,制版上墙,并确保落实到人、落实到岗,形成“全方位、全天候、全员参与”的学校安全管理格局,构建学校岗位安全工作全覆盖的责任体系。二是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公示制度。各中小学在校门口等醒目位置设置校园安全责任公示牌,公示学校安全岗位人员名单、工作责任和联系电话,对学校内部及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检查,确

保安全检查无死角、无盲区、全覆盖,并接受社会监督。三是组织全员培训。各中小学校以校本培训为主体,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各种安全教育培训260人次,培训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档案。通过培训,使全校教职员工熟悉安全规章,掌握安全救护常识,学会指导学生预防事故、紧急避险、自救互救和科学施救的方法。学校炊事员、门卫、水暖电工等特殊岗位人员今年全部接受专业部门的规范培训。

一是加强校园“三防”建设。各学校加强学校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落实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控措施。各校建立健全内部安全保卫组织和制度,落实安全保卫责任,聘请专业保安人员12人、安全协管员9人,保安人员和安全协管员上岗执勤时,统一着装,佩戴保安标识和器,组织教工治安护校队、应急队30人。对重点部位、重要区域、安装防护栏、防盗门和照明设施,在校园内设置消防、交通安全、食品卫生等安全设施。对道路沿线的大化、火炬学校,在学校门口的道路设置提示牌、减速带、斑马线、限速标识、人行横道线等交通标识。在校门、实验室、教学楼、图书馆、食堂、仓库、操场、楼道、重要出入口、周边复杂路段等重点场所、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防盗报警、消防报警电子管理系统12套。。

二是学校指导家长委员会成立安全教育专委会。各学校在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安全教育专委会,统筹安排安全教育家校合作事宜,全年签订家校联系安全责任书4500份,每学期期初召开安全专题家长会,及时向家长介绍学校安全工作形势及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环节,宣传安全教育知识,将安全教育和培训延伸至学生家庭。

校园周边环境安全隐患多。一是学校周边饮食店、流动小食品摊点多,食品安全隐患大。流动饮食摊点均为无证经营“三无”食品、腐烂变质食品实有出现,容易成为各种疾病滋生和传播的“窗口”,极易引发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二是学校周边治安混乱,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在不良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很多适龄少年心理发生变化,中途辍学,不务正业,和学校厌学学生拉帮结派,勾结成群,有打群架或强逼弱小学生干坏事,学校内部及学校周边治安压力大。

第3篇

一、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提出

在我国,中小学校长的身份一直比较模糊,是行政人员,但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官员不同;是教师,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师。校长管理既不能套用一般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模式,也不能照搬教师管理模式。在两难的境地中,我国中小学校长一直都是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教师职业。在职业发展上,照搬教师的职称序列;在工资待遇上,在按相应教师职称领取工资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级别获得相应的行政补贴;在工作范围上,既要承担教学工作,也要担负起学校管理的重任。随着中小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校长负责制的实施,这样一种校长管理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首先,这种校长管理制度埋没了校长的职业属性,导致校长不能正确履行自己对学校发展的责任。校长作为学校的首要领导者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和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校长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管理中。但是,我国现行的校长管理制度,还是把校长作为承担学校管理任务的教师职业,由上级任命,对上级负责,自主管理学校的制度、环境、意愿还没有达成。另外,校长没有相应的职称序列,很多校长不得不在繁重的学校管理工作之外,承担教学任务,以达到教师职称评定要达到的教学工作量。这种校长管理制度使得校长不能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与管理上,很难保证学校管理的质量。

其次,这种校长管理制度限制了校长的职业发展,容易导致校长的“官本位”思想。我国中小学作为事业单位,是以管理党政机关的方式来管理的,有相应的行政级别。所以,我国中小学校长基本按照所在学校的级别被确定为相应级别的行政干部身份。因此,校长职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就是一所学校的校长级别受学校级别的限制,一旦做到校长,除非到更高级别的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发展,否则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了。也就是说,在现行校长管理制度下,校长在职业发展上没有稳定的不断发展、进步的职业阶梯。这种状况一方面强化了校长的行政意识,另一方面打击了校长不断发展的积极性。

第三,这种校长管理制度导致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封闭,不利于校长队伍的健康发展。我国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命还不具备开放性的特点,校长队伍的更新速度比较慢,没有健全的进入、退出机制,中小学校长队伍缺乏竞争,没有活力。

基于以上原因,要推进校长的专业发展,就必须根据我国中小学校的特点,设定中小学校长职级序列,让校长在校长职业上有不断发展、进步的职业阶梯。具体来说,就是在普通中小学设置校长职级序列,对具备任职条件的校长进行科学考评,并依其德识、能力、水平、实绩确定或晋升到相应校长职务等级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1]。这也是各地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的首要目标。

二、中小学校长对职级制改革的看法

为扫除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障碍,校长职级制改革在我国迅速开展起来。改革过程中,如何设定中小学校长职级序列、如何评定中小学校长职级,成为各地校长职级制改革的重点。本部分结合对中山市部分中小学校长的访谈对我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进行简要的述评。

1.中小学校长大都认同校长职级制改革的目标

从各地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践不难看出,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核心是想转变校长依附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身份定位,为校长提供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职业阶梯,提高校长队伍的素质与能力。具体来说,国内校长职级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二是激发校长办学的积极性;三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提升校长素质与能力。

中小学校长大都认同校长职级制改革的目标,认为校长职级制的建立突出了校长工作专业化的特点,校长职级制的实施可使校长的办学目标更加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实施校长职级制后,校长的职级待遇普遍增加了,调动了校长办学的积极性,激励校长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学校的工作;校长参加职级评定后,由于同一职级的校长待遇相同,这就为加强对校长的交流任用提供了便利,从而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职级制的评价使校长对办学的方向更加明确,职级制的阶梯制度促进校长不断向更高的阶梯攀登。

2.中小学校长关注的重点问题基本一致

我国校长职级制改革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三个:一是职级序列的确定;二是校长职级的评价认定;三是校长工资待遇的发放。各地建立的职级序列不尽相同,但基本上是“金字塔型”或“橄榄型”结构。另外,在职级的级别类型设置上,也多少不同。其中最多的分为十几级,最少的只有三个级别。在校长职级的评价认定方面,各地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权衡校长自身与所在学校的权重。其实针对校长进行的职级制改革当然应该重点考察校长的素质与能力,但是脱离了具体的学校,校长的素质和能力就没有了可依托的平台。当然,校长职级制改革应该尽量避免“评学校”而不是“评校长”。

职级制改革中,校长待遇是比较敏感的问题。整体来看,实行校长职级制改革之后,各地校长待遇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也是校长职级制得到校长拥护的关键原因。在笔者参与的调研中,很多校长明确地说,只要能够增加收入,怎么改都可以。各地基本上是在保留国家基本工资的基础上,按照校长的职级发放相应的行政补贴,也有一些地方开始尝试校长年薪制。这种制度只能是暂时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必须编制出一套符合校长职级制度的校长职务工资序列。

3.中小学校长对职级考评的异议最多

校长职级的确定需要科学、合理、有效的考评制度,这是校长职级制改革的难点。当前实行校长职级制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并存。校长的年龄阶段、学历等也参差不齐。在校长考评时“一刀切”就不是很合理。如何适应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是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基础。

从访谈情况来看,中小学校长对中小学校长职级考评的异议最大。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众多校长对职级考评的主体不是很认同。主要的原因是以外请专家为主的考评主体对学校发展情况不熟悉,容易先入为主地以学校状况来判断校长的水平。第二,有些校长认为评价标准“一刀切”,考虑不到农村或边远学校的实际情况,容易导致这些地方的校长职级不高,其实在这些学校校长更难当。第三,评价方式以申报材料填报、现场答辩为主,不去学校现场调研显然不合理。这使得能写、会说的校长容易获得高的职级。第四,从评价流程来看,校长职级考评应从校长自愿申报开始,但是,很多地方的校长职级制改革是行政部门主导的强制性地自上而下推动校长参评。这种做法与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最初目的背道而驰,显然是不合理的。

三、完善我国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对策

1.校长人才市场的建立

要真正转变校长的行政依附,就必须转变校长的任用制度。长期以来,我国校长基本采用委任制的方式产生,校长一般由组织人事部门或教育主管部门任命或聘任,校长产生的方式比较单一[2]。具体来说就是,我国校长选拔任命还不具有开放性。这一点在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中外比较中体现得很明显。美国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是一种职业许可制度,也就是说只要想从事校长职业并且具备了各州规定的校长任职条件,任何人都可以申请校长资格证书。获得资格证书后,就可以参与校长的竞选。这就为校长队伍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储备。而我国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是对新任或拟任校长进行资格培训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也就是说只有即将做校长或拟做校长的人才有机会参与培训并获得资格证书。这不利于校长人力资源的储备,也不利于校长职业群体的良性发展。还有,在校长职业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更多是一种社会行为。校长资格培训大都是一些社会组织(比如各种校长协会)和研究机构(比如哈佛大学校长中心等)完成的。另外,个人是否参与资格培训一般是自主选择的。我国校长长期以来是一种行政职务,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更多是一种政府行为。所以,我国进行的校长资格培训或认定大都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委托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进行的。参加培训的人员一般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不具开放性的特点。通过以上比较不难看出,我国校长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也没有其发展壮大的客观条件。实行校长职级制后,校长作为单独的职业,要想良性发展,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校长市场,为校长选拔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

建立多元化的校长市场,首先要有合理的校长准入制度。建立校长市场并不是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校长市场进入校长队伍,因此,要制定校长的准入制度。从国外对校长任职标准来看,校长一般要求学历、教师资格证书(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相应的专业培训。这里面关键的一点是校长培训要有开放性,鼓励校长参与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另外,要严格要求,没有校长任职资格证书的人一律不得选拔为校长。其次,要有规范的校长市场运作模式。要建立开放、竞争、公平、规范的校长人才市场。

2.校长评价制度的完善

绩效评价,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可为各项人事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绩效评价是指对员工担任职务职责的履行程度,以及担任更高一级职务的潜力,进行有组织的并且是尽可能客观的考核和评价的过程[3]。绩效评价的主要作用是为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提供反馈,促使其不断进步。尽管各国很早都重视了校长绩效评价的研究,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校长绩效评价制度的国家并不是很多。其中美国对校长领导绩效评估研究较多,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绩效评估体系。比如美国州际学校领导者证书协会提出了校长绩效评估的六条标准。1994年,迈色斯(Joseph Matthews)博士与美国教育管理政策委员会制定了校长绩效评价的领域。这些研究对提高校长领导有效性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校长绩效评价仍以考核为主要的方式,还没有形成系统、合理的评价方案。考核有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两种形式,年度考核每年进行一次,任期考核每个任期进行一次。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等多个方面。考核方式有校长述职、群众评议、领导机关鉴定等多种方式。考核目的是了解校长的履职情况;通过科学评定,决定校长的晋升、留任、解职和奖惩。这种校长考核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校长职级制改革的要求。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我国教育特点的校长评估标准,细化基于校长素质和能力的评估标准,避免评学校而不是评校长的情况。从最近几年各地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做法来看,校长评价指标体系大都倾向于评价学校而不是评价校长,最好的情况是校长与学校并重。这种以学校来评定校长职级的做法是很多校长比较反感的。因此,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最关键的是建立校长职业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校长职级评估体系。

3.校长激励制度的健全

校长晋升激励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长的职务晋升与职业发展;二是校长的激励与积极性发挥。

校长作为专业人员,追求专业领域内的专业水平认可,获取不断提升的专业地位与社会声誉,是其追求目标。但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校长职务与行政级别挂钩的校长管理制度,限制了校长的专业发展。校长作为学校管理的专门人员,他所从事的工作有其特定的业务内容,是一项需要专门的学科知识作指导和长期经验积累的专门性管理活动。因此,要充分调动校长的积极性,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校长队伍,校长必须与行政级别脱钩,建立符合其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校长职级制为校长提供了一个不断奋斗的职业阶梯,建立了一个职务能上能下、流动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校长管理机制,符合教育规律和校长的成长规律,极大促进了校长专业发展,提高了校长领导的有效性。

从校长的激励来看,我国的校长激励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虽然,各地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试点,比如“校长年薪制”、“职级工资制”等,但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从激励的过程来看,激励是从个人的需要开始的。需要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目标的渴求与欲望,包括基本需要(如各种生理需要)和各种高层次的需要(如社交、自尊、地位、成绩和自我实现等)。因此,校长激励应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目前,我国校长的物质激励制度主要以工资制为主。工资主要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教龄津贴等部分。另外,校长还有奖金、保险、福利等收入来源。但我国忽视了校长的绩效工资,不利于激发校长工作的积极性。绩效工资是以科学、合理、有效的校长评价为基础的,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确定校长工资待遇。这是我们以后要加强的一个方面。在精神激励方面,重在满足校长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授予荣誉称号等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但效果不大。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校长还是行政校长,根据学校的层次、级别,校长享受对应的行政级别待遇。一旦达到校长的级别,再向上发展的空间非常狭窄,不利于校长的发展与提高。校长职级制为校长提供了一个不断追求的职业阶梯,为校长的精神激励提供了一个途径。因此,建立校长职级制并建立相应的职级工资制应是我国校长晋升激励制度建设努力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 赵正元.《北京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出台,西城区在区中小学校试行校长职级制.中小学管理,1999(11).

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农村远程教育;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062―04

一 引言

农村远程教育,是国家投入巨资所实施的一项工程,旨在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服务于广大师生。

山西省作为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第二批实施省份,到2007年年底,山西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基本结束,全省23064所农村中小学全部安装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从2008年开始,全面进入教学应用阶段。

然而,如何保证农村远程教育实施有效地持续发展下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通过不断培训,确保培训力度和效果,提高农村中小学的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观念到技术不断更新,保证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目前山西省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效果如何,能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服务教学,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课题,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在当前有限资源条件下,提出适时合理的培训模式改进措施,为我省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做出贡献。

二 调查描述

1 调查对象与范围

本研究在2008年9月对山西省12个行政辖区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具体按地区划分为中、南、北三部分,在每个部分选择三个地区,从中各选择好中差、小学初中高中以及民办和职业中学各三所。

2 调查方法与内容

调查问卷共设计了四类,分别为电教馆馆长、校长、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发放982份,回收879份,问卷回收率为89.5%,剔除部分信息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所占比例为82%。

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现状及培训后实施效果展开,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兼有少量开放性问题。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 进行处理。同时为了补充问卷调查所获信息的不足,还进行了实地考察、座谈及个别访谈。

3 调查人口学变量结果

(1) 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教师中,年龄:最小22岁,最大53岁,平均年龄为32岁,其中35岁以下的占到一半以上,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力量。

性别:在所调查的对象中男性为218人,占所有教师的25%,女性为661人,占所有教师的75%,男女比例为1比3。

学历:在所有调查对象中第一学历为研究生及其以上人数0人,第一学历为本科人数占3%,第一学历为专科人数占68.7%,第一学历为中师人数占6%,其他则是通过进修、自学考试、高招等途径达到学历要求。

教龄:在所调查教师中教龄最短半年,最长的30年,平均教龄在9年,大部分属于中小学教师的骨干力量。

(2) 农村中小学技术人员个人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教师中,年龄:最小17岁,最大53岁,平均年龄为29.5岁,其中30岁以下的占到一半以上,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力量。

性别:在所调查的研究对象中男性占所有教师的69%,女性占所有教师的31%。

同时调查结果表明,技术人员专职人员只占4.5%,基本全部从事教学工作,所教课程涉及到中小学的各个科目。

三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效果的调查分析

对于教师应用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的发展阶段,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不同的观点,到9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开始由辅助角色向中心角色演变,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等。曼迪纳契和可兰(Mandinach&Cline)教授采用了四阶段框架来描述教师对技术从了解到应用自如的阶段:

挣扎阶段,教师心理上抵制技术,在技术面前挣扎,被各种技术问题所困扰;

掌握阶段,教师学会了应付的策略,提高了技术,对新的课堂结构和新的交互形式有了经验和信心;

冲击阶段,不再对技术心存畏惧了,出现了新的教学关系和结构;

创新阶段,技术整合到学习活动中,由此,课程和学习活动被重新组织,学习环境也被改变了。

曼迪纳契的四阶段理论不仅比较具体的提出各个发展阶段能力要求,同时剖析了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发展背后的心路历程,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的认识、态度的发展与变化。根据曼迪纳契和可兰四阶段理论,本研究对山西省农村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阶段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电教馆馆长、校长、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四个不同角度,考查学科教师培训后使用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处于不同的阶段,通过培训有89%教师走出了挣扎阶段,认识和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基本操作能力具备,只有43%的教师能够确保知识有效迁移应用于实践,仅仅28%的教师达到掌握、冲击乃至创新阶段,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水平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培训效果体现的关键方面。

综合分析,我们发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主要集中在基本技术的操作、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和促进应用的保障体系三个方面。

1 基本技术操作

在培训工作完成后,对培训效果进行了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处于挣扎阶段65%的的教师完成了学习的初步阶段,基本操作能力具备,经过培训达到89%以上,有了明显提高。而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对技术的掌握能力呈下降趋势,结果显示35岁以下的教师对技术的钻研精神和学习效率非常高,能够使用多媒体设备,并经常自主学习,100%的教师愿意参加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学历越低,对技术掌握熟练程度越慢,女性普遍表现出比男性有兴趣低下。

但从电教馆馆长、校长和技术人员调查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到,教师信息技术使用存在明显不足,只处于设备的简单操作阶段,47%的教师通过培训,使用计算机电子备课、出卷、课件制作,28%的教师会通过网络收集课程资源和使用E-mail传递信息,只有13%的教师通过卫星接收系统学习现有的课程资源。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基本具备,但使用频率并不高,说明他们仍然没有形成使用远程教育设备的习惯。

2 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迁移失败是导致不良绩效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培训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并不等于实际工作中绩效的提高,培训中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确保所学知识与技能在需要时的顺利提取,知识迁移顺利,现实培训中往往出现以理论或产品特征为基础,脱离具体的工作情境而进行孤立的教授。这种培训虽然会使学习者进行有效地“学”,但却不能保证日后迁移的顺利进行。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专业知识只有从长时记忆中顺畅提取,成功迁移才能转化成绩效。以工作为背景最大限度的进行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提取:围绕相关的工作任务展开教学;设计在工作任务中应用新知识的练习项目,培训内容的及时应用;摈弃心理意义上的“校舍”。

在调查中,处于掌握阶段的学科教师,有47%的认为所培训的内容适用性好、丰富程度高,效益性强,能够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并在使用时顺利提取出所需知识。他们可以根据实践经验,找到解决教学问题应付的策略,对新的课堂结构和新的交互形式有了经验和信心,不再对技术心存畏惧了,不断尝试开发实用的校本课程,将技术应用到教学及学习过程中,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自己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13%的教师认为技术的使用只停留在表面,公开课及评课讲课活动中才使用,增加了任务负担,效果与传统授课方式差别不大,教学任务与信息技术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联系,仍然停留在第一阶段,从心理抵制信息技术引入课堂。

技术人员则认为学科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设备时90%以上集中在课件的简单制作和视频、音频的演示上,对网络、卫星系统和教育教学资源涉及很少,培训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率比较差。而78%中小学校长和各级电教馆馆长则认为,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积极派人参加培训,开展校内评课、赛课活动,以活动课的形式促进教师对知识的认可度。从培训的整体效果出发,创立效益评价指标和方法,应对教师使用情况建立具体的评定标准,为学习者提供辅工作。综合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缺乏及时高效的专家支持,电教馆和学校辅工作做的不到位,也没有建立通畅的反馈信息的通道,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脱离,知识迁移失败。

同时,从人口学变量出发,年龄小,男性、学历高、教龄短的教师普遍表现出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使用新技术的要求强烈;培训内容采用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和自主训练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式。从电教馆到学校,为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知识有效迁移,摈弃心理意义上的“校舍”。

3 促进应用的保障体系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级机构及学校制度建立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使硬件得到初步改善,各个电教馆建立县乡校三级管理模式,编制目标管理责任书,从而保证农远工程使用效果。在培训方面增加培训对象人数、内容,在国家投资的前提下,自筹经费扩大培训力度,加强省际间沟通交流的活动,通过确立示范学校,树立具体参照标准,引导各个学校积极主动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具体实施。

调查结果表明,学科教师在外部基础条件满足的条件下,信息化教学能力要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必须借助于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评价机制。52%的教师认为学校在农远工程中应用措施落实不到位,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遇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得不到帮助,致使使用的积极性受挫,使学习知识长期停留在挣扎阶段。虽然各个学校在校长带领下,建立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确立促进教师教学的奖惩措施,规定多媒体设备在授课总所占的最小比例,根据各个学校具体情况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有一定差异,只有不到5%的学校开发了校本教学模式,其中吕梁地区孝义市已经初见成效,采取了研读教材―网上索取―组织备课―课堂实施的模式,教师在新的模式下开展教学,出现了新的教学关系和结构,师生互动通过网络,集体电子备课方案出台,减少了资源重复浪费,但与实际学科整合欠缺,创新较少,网络学习环境没有完全形成,处于冲击阶段,经验仍然值得其他学校借鉴。

对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80%以上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集中在观念的更新上,只有认识先行,从思想上接纳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优越性,创设良好的保障体系,克服技术难关只是时间的问题。培训工作势在必行,从思想到技术,到后期保障体系,都可以在实际中发挥明显的作用。

四 建议及对策

1 加强信息化教学基本能力培训

由于教师所处环境不同,培训目标层次也不同,培训内容点呈梯度结构,针对不同的知识在培训过程中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如下表:

通过对操作层次内容的学习,教师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的一般能力,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了。在整合层次,教师综合运用所学技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和具体教学情境,使教育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思路实现,达到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在创新内化阶段,培训过程只教授开发的理念和方法,分析实例,具体工作由教师在工作岗位创造性完成,并在后期过程中给予学习支持服务和技术支持。

2 开展省、县、乡三级培训模式,送教下乡

通过省、县、乡三级模式,系统地培训学科骨干教师,使他们成为各级单位的带头人,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水平。校本课程开发,由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承担,校长负责制,由骨干教师制定培训方案,采用培训+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山西省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也应依赖地方高校的参与,整合高校优秀教师力量,成立教师学习与技能发展指导小组,送教下乡,由资深培训者深入到乡级教师学习小组,针对现存的技术问题和学科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给予现场指导,建立起学习、反馈、评价的完整流程,既可以保证农远工程的全面铺开,也可以提高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及时有效地得到反馈和指导。

3 建立区域教育资源资料库和教研网站

在组织培训过程中,根据学科教师成人化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提高培训后期保障体系的效果和针对性,充分利用教师身上潜在的资源,给他们展示无形资源的机会,开展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和学习机会,受训教师之间、培训者和受训者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动,具体可采用建立教育资源库和教研网站两种方式实现。

教育资源库应主要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精品课件和电子教案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在原有的模板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料,并建立良好的上传和下载功能渠道,也可以将自己的成果挂到网上与大家共享,资源库不断更新和改进。

网站则只要包括热点追踪专栏、不同学科教学专栏、讨论区、答疑解惑区和博客专栏。热点追踪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最新动态,不同学科教学专栏则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材教法、案例分析、教师随笔等板块。答疑解惑专栏主要聘请师范院校专家或特级教师对教师关注的问题进行讲解或解答。博客专栏则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教学经验和经典案例的平台,把自己教学中遇到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通过这两种方式将优秀的资源整合到一起,为教师沟通交流提供平台,及时为学员提供技术和理论指导,及时纠正问题,及时反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在实处,解决实践过程中制约教师发展的因素,如难以发现问题,难以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点,使得信息化教学能力长期停留在某一水平上。

4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

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行政调节能力,加强培训的量化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抓好考勤与绩效考核评价标准,根据实际情况,把三级培训模式应用常规化,让广大教师充分使用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把农远工程的三种模式“天地网”和光盘教学的应用纳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考核范畴,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检查与评估工作。这样可以调动起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实用性,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持续提高,必须依靠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各级电教馆及高校网站开辟专门的区域,提供智力支持和培训教材及课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比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更多要求是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与方法最佳匹配以及团队合作和综合评价能力,在此基础上应调动本省高校师资力量,建立互助合作小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实地指导,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与方法及资源支撑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培训高绩效水平不再停留在表面,创设组织背景下的绩效考核体系,强调评估作为一个包括社会情景、情感和认知因素的复杂过程,为中小学教师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文化氛围,自觉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学校领导和教师形成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山西省在农远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多方合作交流,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既可以解决经费不足、学工矛盾等弊端,也可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发挥地方、高校和学校三级力量,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 王珠珠.中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持续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农村远程教育项目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5,(2):34-39.

[2] 赵兵川,张军征.影响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培训绩效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9):19-21.

[3] 王娜.河南省信贷远程教育环境下农村中小学外语教师信息化技术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6-27.

第5篇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强化战略意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城区委、区政府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全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建立教育管理各项工作机制,持之以恒地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致力建设“高位、均衡、优质”的城教育,力求在全市和全省率先实现“教育强区”。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十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困难问题,把“江南新区学校布局调整”以及“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作为创建“教育强区”的突破口,每年坚持把学校的基础建设分期分批列入全区的重点建设项目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各有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认真履行教育工作相关职责,协力综合治理学校周边环境,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全面开展街道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及党政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督导考核,把履行教育职责纳入单位年度考核内容,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着力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加大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力度。一年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城区的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完成四中与八中校园的整体置换,扩大七中新、老校区;二是完成中、凌霄、明新三所职校的资源整合,实现“三牌合一”;三是推进区中小学德育实践基地与开智学校“一址两用”;四是撤并整合江南新区范围内的小学,计划由22所调整为16所;五是13所中小学已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六是着力构建新老城区小学办学共同体,出台实施《关于实施老城新区学校结对联动发展的通知》和《关于小学均衡发展办学共同体建设方案》,实行江南新区教师同工资职级并高于老城区的倾斜政策,加快缩小新老城区教师资源的差距。

(三)注重科学管理,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城区中小学教师培养规划》,实施“教师个人发展计划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名校长、名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学奥赛教练培训培养工程”,努力通过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和学校发展。一是完善管理制度,注重效能考核。年区委专门成立调研考核组,考核选拔充实校级领导班子。制定中小学校长聘任实施方案和考评细则,规范校长考核和中层干部队伍管理。将年定为全区“师德建设年”,组织开展“自觉抵制有偿家教”等师德教育活动,建立学校师德考核细则和绩效考核、学年考核等机制,强化队伍管理,提升管理效能。二是提高培训品位,促进专业发展。依托北师大继续教育学院,邀请教育部教师综合素质训练专家和上海著名校长,对校长和教师进行分类培训,举办教育论坛、校长论坛、校长沙龙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训和评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以及校长的治校管理水平。三是加大招聘引进优质教师力度。出台引进高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学科骨干教师的支持性政策。年至年公开招聘122人,今年又直接向6所部属师范院校招聘引进优秀毕业生56人、向全省公开招聘69名。四是落实教师待遇,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全面落实教师各项经济待遇,教师平均工资水平略高于区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23元。江南新区教师享受高于老城区同工资职级教师17%的“新区学校补贴”。采取措施解决临近退休教师职称聘任问题,落实中小学教师2.5%培训顶岗教师编制,对职校和中心幼儿园教师进行单列核编,积极引导侨亲贤达、企业家捐资兴学、奖教奖学、扶困助学,推动社会进一步浓厚“尊师重教”氛围,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坚持科学统筹协调发展,持续提升各类教育发展水平。一是学前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年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9.9%,42%的幼儿园创建为省、市、区级优质园或达标园,全区学前教育的办园水平和办园质量居全市前列。二是“普九”成果得到巩固。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机制,加大对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与区内学生同等政策待遇,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得到有效保障,“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教育公平有效促进。三是高中阶段教育保持较高水平。区属公办职校“三牌合一”后,投入100万元添置设施设备,并根据省定标准高水准单列核定职校编制,对聘请的校外兼职教师给予每人每月2100元补贴,整合后的中等职业教育更具竞争力。全区应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4.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387%,位居全市前列。四是中小学学科竞赛和艺术体育成绩显著。年以来,全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市级以上奖励有162人,其中国家级25人、省级92人。艺术体育等成绩突出,其中国际级1项,国家级3项,省级11项,城实小等一些学校的办学有亮点有特色。五是社区教育富有成效。突出政府统筹,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社区教育管理保障机制,三级成人教育网络不断完善。年区财政投入成人教育专项经费87万元,深化推进“五进社区”和“五个结合”活动开展,进一步推动社区教育的高位特色发展,年被授予“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称号。

二、主要问题

(一)近三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未能达到法定“第一增长”,城市教育费附加未能征足(—年,少征849万元),中小学预算外资金未能及时足额拨付给学校使用(至年底,历年滚存结余的有1151多万元),年财政预算的150万元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尚未达到教师工资总额1.5%的指标要求。

(二)全区有45.45%的学校班生额超标,不少学校生均校园面积严重不足,11所小学没有60米的运动直跑道。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断增加,30%小学的专用教室被挤占,仪器设备和图书达不到省一类标准。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装备严重不足。全区40所中小学校只有5所学校办理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全部没有办理。

(三)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大量涌入,尽管每年都有招聘新教师,但目前还有合同制教师167人。职校专任教师配齐率未能达到95%以上的要求,专业课和“双师型”教师紧缺。按照“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评估标准”的新要求,城教师进修学校在师资学历、中高级职称比例、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四)三类残疾学龄人口筛选与鉴定不够彻底。按照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要求,江南新区尚有四个街道未完成公办园建设任务,江南新区的学前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三、整改意见

(一)要增强率先创建“教育强区”的紧迫感,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力度。城区要力争于2012年在全市和全省率先建成“教育强区”,时间紧、任务重。要紧紧围绕“高位、均衡、优质”发展这个重点,着眼建设“一流、领跑、示范”的工作定位,进一步统一思想,以大干“五大战役”和“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和街道层层抓的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狠抓教育发展各项规划、计划、试点项目和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确保率先建设“教育强区”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二)要依法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改善和优化学校办学条件。要强化教育投入优先安排的意识,确保教育投入年年达到法定“三个增长”。应用好政策,征足城市教育费附加,及时足额拨付学校预算外资金,继续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兴学,改善优化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快推进新老城区教育的均衡发展。要认真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对新发现的C、D级危房要坚决并立即全面消除。要根据“教育强区”评估指标,落实每一所学校运动场地、设备设施、仪器器材和图书等按标准配置。要按照规定尽快配备学校专职医务人员,开通绿色通道,采取特殊措施,落实学校房产证和土地证办理。要实行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与改造薄弱学校同步并重的发展战略,继续实施老城区中小学扩容和新区学校配套工程,确保在2012年如期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努力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现象和择校现象。如立成小学和第二中心小学撤并重建,要按照标准留足校园用地,防止新建学校若干年后又成为薄弱学校。

第6篇

真抓实干 齐心协力

倾力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全面提升我镇教育教学质量

__*同志在全学区教师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20__年,是十二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的开局年、起步年,也是全市教育改革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年。高效教育综合改革经过一年的探索、尝试和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教学方式、评价机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个过程虽然起步坎坷、举步维艰,但成效显著、意义深远。我们今天组织大家在这里召开全学区教育工作会议,目的就是让我们总结成功经验和成绩,反思存在问题和不足;思考新学期工作思路,谋划新学期工作措施。使全体教师在新学期里,能进一步端正思想、转换思维、放开手脚、大胆尝试,以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思路,更加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确保完成本学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力争在高效教育综合改革中创出佳绩。下面,我就全学区教育工作讲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20__年工作回顾

20__年,我镇教育工作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学区教职工齐心协力、忘我工作,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深化,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业务能力逐步加强,年轻教师迅速成长,骨干力量逐渐壮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课堂改革稳步推行,新的教育教学机制初步建立。

为整体推进新课程改革,探索学生高效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市教育局在20__年新年伊始,就开展了一系列围绕“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专家报告会、教学研讨会、教学现场交流会及中小学课堂教学竞赛等大型教研活动。花海学区紧跟市教育局课改步伐,抓理论学习,促活动引领,研磨课堂细节,按照“试点先行”到“整体跟进”的原则,有效地促进了课改全面推行。

学区相继组织开展了“启迪心智,激活思维,把课堂还给学生”研讨会、“破茧而出,回归教育的本真”学习感悟报告会、“化蛹成蝶,为课改插上腾飞的翅膀”打造高效课堂经验交流会。学习研讨会的开展,既为学科教师指明了高效课堂改进的思路与方向,也为教师教改增强了信心和活力。中学先后三次派出5人到杜郎口中学和昌乐二中等课改名校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并将所学到的名校教学管理、课堂模式、课堂组织、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经验及时汇报交流,同时为教师们带来了《昌乐二中的秘密》这本解读“271高效课堂模式”最透彻最具体的读本。使教师开展新课改活动有了具体的行动指南,有效地推动了课改的顺利实施。通过近一年的积极探索和不断尝试,现已形成一套相对稳定且符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管理评价体系。值得肯定的是年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尝试、勇于探索,课堂中正逐步呈现出蓬勃的活力与生机。至上学期末,中学各学科已全面实施“271高效课堂模式”,并初见成效。从课堂上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学生课堂参与的程度显著提高,学生由原来的“听”为主,逐步向“做”为主过渡。中心小学也能积极参与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在寒假教师整训期间,学区组织中小学教师积极讨论制订校(园)教师绩效评价方案、导学案管理办法、小组建设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三力建设”自主管理办法及评价标准、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形成了操作性强、指导性强、实效性强的文字材料。为今后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理念依据和制度保障。

二、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改良性发展。

在教研活动的开展上,各校积极组织校本教研活动,搭建教师成长平台。重点突出了“四个落实”:一是“学”,上一年学区、学校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 的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20__年先后开展集中研讨会6次;先后邀请地市级骨干教师7人为我镇中小学教师展示了精彩的示范课;中学共有12位教学骨干,共展示了22节研讨课;中小学及幼儿园共30位教师上了观摩课。在活动中通过展示和点评,有效地提高了教师说课、评课、上课的水平。二是“考”,组织以“新课改、新课标”为核心的教师业务知识考查,重点考查教师对所教学科教材的理解、知识点的把握以及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三是“评”,5月份,以全市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和小学品德课教学竞赛活动为契机,中学和中心小学分别开展了参加全市思想品德课教学竞赛的选拔活动。6月份,中心小学开展了“我心中理想的一堂课”教学评比活动,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深挖教材、精心 设计教学环节的积极性,活动精彩纷呈、富有成效。同时,中小学以“晋级创优”活动的开展为契机,进行三个课型的评课验收活动,有力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四是“研”,将课题研究、、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一帮一”结对子等任务明确到个人头上。教研活动坚持不断总结、及时推广的原则,坚持每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

20__年我镇教研教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5月份全市“思想品德”课教学评选观摩活动中,唐华老师获中学组三等奖,陈娟老师获小学组二等奖;8月份全市“教师三字一画”基本功竞赛中,王慧蓉老师获全市一等奖;中学课题《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研究》申报省级课题。王成老师的《以人为本,培养德性,立足规范,着力创新》、焦文珍老师的《赴山东昌乐二中学习心得》被《玉门市高效教育改革研讨交流经验材料汇编》收录。本年度,我镇教师在市级以上教育刊物上7篇,在市级以上论文评选活动中有10人获奖。共有2名教师分别被玉门市教育局命名为“玉门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王喜辉、魏旺正先后参加了评选酒泉市骨干教师培训学习。

三、教师业务能力全面提高,年轻教育骨干成长迅速。

一是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教师学习政策法规,学习先进典型,进行经验交流、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制定了相应的考评细则,极大地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强化责任心和事业心。

二是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启动课堂教学晋级创优活动。严格按照《玉门市课堂教学晋级创优活动实施方案》,结合学区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晋级创优活动纵深推进。启动“名师”培养工程。落实《玉门市中小学教师中长期培训规划》,强化教师业务培训,充实培训项目和内容。各校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并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与外界的联系,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开阔眼界,吸取先进经验。花海中学组织教师分别赴玉门二中、黄闸湾中学等学校交流学习,花海中心小学先后组织教师赴玉门市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参观学习。花海中学先后派出五名教师赴山东昌乐二中、杜郎口中学等地学习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上学年学区组织的各种省市级短期培训、专项培训、专任教师技能培训共计330人次。

三是注重培养、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加强青年教师的素质修养和能力水平的提高,把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学校未来的发展相结合,本着“在比赛中提高,在竞争中成才”的原则,组织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赛;结合市教育局开展的晋级创优活动,各校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指导。通过培养,一大批年轻教师逐渐成长起来,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四是为了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提高学习,现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较高。20__年我镇教师有6人取得了本科学历,15人参加在职专升本的学历进修。

四、教育教学管理科学规范,各种管理机制逐步健全。

上年度学区坚持“强化管理、抓标务本”的方针,继续以“五个抓好”,即抓实备课、抓活课堂、抓精练习、抓勤辅导、抓细考查,规范教学行为,确保常规管理落到实处。同时完善了各种检查和评估制度,监控教学过程,严格教学秩序,教导处对教学常规检查能认真记录。在导学案和作业批阅上实行月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要求教师进行整改。九年级实行月考制,每次月考后,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和总体成绩优胜的班级进行奖励,获得奖励的学生在光荣榜中张贴照片,以促成班与班、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竞争氛围。去年初中会考,花海中学3名学生进入全市前十名,7名学生进入全市前五十名,整体成绩较上年有所上升,有101名学生被玉门一中录取。学区每学期都抽一定的时间到各学校进行常规检查。4月份和11月份,学区巡回各校全面检查教师工作情况,经检查所有教师所有学科都能认真备课,无漏备、缺备或不备课上课及不签批教案现象。中小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如初中物理、化学、数学竞赛及书信大赛、作文竞赛、防震减灾小论文比赛等,一年内中小学集体和个人共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68项。中学先后被命名为“酒泉市防震减灾示范校”、“酒泉市信息技术示范校”。

五、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20__年,是我镇教育布局调整取得成效的一年,也是教育项目实施的攻坚之年。中学综合楼已经完工,现已投入使用,有效地缓解了校舍紧张的被动局面,为学校开展实验教学、艺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活动空间和设施保障。中学餐厅主体框架已经完工。中心小学明德教学楼已经打好基础,新建成的中心小学“生态沼气厕”所已通过验收,中心小学学生浴室也基本完工,校园建设明显改善。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巩固和完善现有成果,挖掘校园文化潜质。各校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及楼道走廊文化建设,完善各班、各室的学习园地,营造氛围;把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上墙,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块绿地育人,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上学年开始,各学校积极行动,倡导读书活动。一方面,努力营造读书氛围,各校都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布置橱窗、学习园地以及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向师生、家长大力宣传读书的作用和益处,让读书的思想和意识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积极创造读书条件,中学在教室建立书柜,通过学生自捐图书和学校购置图书相结合逐步充实书柜,目前学生人均有效图书已超过5本。为使读书时间和效果得到保障,中小学每天下午自习抽30分钟时间为专门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20__年8月,深圳天图创业公司向我镇中心小学、小泉小学和条湖小学捐赠了价值10余万元的图书,加之学校先后筹资配备、更新了部分图书,使我镇的图书配置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六、加强 体育和艺术教育,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20__年教育局明确提出,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人才资源,积极发展艺术特长教育,按照教育局的总体要求,学区在教师编制紧缺的情况下,采取内部调整、外出培训等方式,充实学校艺术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加强学生音、体、美、舞等特长培养。中学根据学生自愿、艺术组选拔,挑选出具有一定艺术功底的学生,成立了音乐、美术、舞蹈特长班。特长班在学好文化课的基础上,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不断提高艺术素养,为升入高一级艺术特长班打好基础。在体育特长生培养方面,学校成立了体育兴趣小组,利用早操和活动课时间,有专职体育教师对学生集中进行技能和体质训练,提高学生体育竞技水平,实现向体育专业学校输送特长生的目标。各小学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组织书法、绘画、文体等兴趣小组。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质,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学前教育逐步形成规模,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

随着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学区积极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通知精神,对我镇中心幼儿园和五所村小幼儿园,进行全面细致地督查和指导,使得幼儿园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得到强化,幼儿园办学声誉得到家长认可,全镇幼儿入园率达到99%。20__年12月9日至10日,花海学区成功举办了幼儿教学观摩活动,全镇17个幼儿班的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教师们通过观摩学习,开阔了视野,进一步了解了幼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认识到幼儿“小学化”教学模式的弊端,懂得了幼儿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八、综治安全工作细致入微,安全防范意识深入人心

综治安全工作方面,我们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抓实抓细安全管理。一是建立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二是不断完善学校安全工作的各类应急预案和各项规章制度;三是定期排查,加大整改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换陈旧的电路电器,增设安全警示标志和安全设施设备;四是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增强安全防范力度,如,张贴“ 校园安全直通车”铭牌,成立校园护校队,加大值班安保力度等;五是各小学坚持路队制度,保证了学生的行路安全;六是通过开展防震知识讲座、消防安知识讲座以及地震安全逃生演练和消防安全逃生演练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变能力;七是加强对学生食堂的卫生安全和住校生的安全管理。坚持学校领导值班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八是配合各部门对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秩序进行整治,有效地制止了“三无”车辆接送学生的不良现象。

一年来,我们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投入了全部精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很多问题,离上级领导和学生家长对我们的要求和期望还有很大的距离。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高效课堂改革方面。一是教师信心不足。面对新课改,很多教师观念守旧、畏缩不前,思想上抵触、行动上迟缓;二是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个别教师对高效课堂的内涵研究不透、把握不准、领悟不深。特别是导学案的编制,良莠不齐、难易不当。更甚者,把[:请记住我站域名/]导学案编成了习题案,没有真正起到“导、学、做”的作用。部分教师离开网络和工具书就无所适从,只会教不会研。个别教师对理论的学习一知半解,所以在操作起来生搬硬套。三是评价机制没有发挥效能。现有的评价机制还未触动学生思想深处,还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致使部分学生思想懒散、消极应付,对所学知识不求甚解,造成点评问题时片面狭隘。四是很多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新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还比较突出,不能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来。

二、学校常规管理方面。一是制度执行不力,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虽然很健全,组织机构也很完善。然而,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大打折扣的现象,奖罚不到位,领导们对某些现象带有一定的感情因素,态度不明,立场不坚,致使学校的制度形同虚设,这些制度建设的目的仍然是应付检查,削弱了制度的约束和激励功能。个别教师可以不服从学校领导工作安排,对学校安排的工作推三阻四,消极应付。学区三令五申的要求,坚决杜绝教师参与赌博行为,但个别教师仍然以身试法,参与赌博活动,再次警告这些教师,我们一旦掌握了有力的证据,我们决不姑息迁就,一定会采取严厉的惩处措施。二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没耐心、不细致。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还很有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作为教师,正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搀扶者和引路人,教师应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家访工作,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学生内心深处的郁结,帮助学生走出困惑。个别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上,思想过于简单,感情过于冲动,稍微发现学生的不良表现,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横加指责,甚至疏远漠视学生,造成了学生的抵触情绪,给学生思想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力。这些方法极不可取,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克服这些简单幼稚的做法。各学校应尽快建立起学生综合档案,将学生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记录在案,便于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学校应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分发挥团支部、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中获得愉悦,获得教育,帮助学生走出狭隘的思想误区,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综治安全工作方面。12.1学生走失事件,为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尽管我们所做的工作细致入微,措施办法具体到位,但仍然存在疏漏,仍然发生事故,这就说明我们在思想上不能有一点马虎,在行动上不能有一点迟缓,必须时刻高度警惕,紧绷安全这根弦,把安全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扎实,一定要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20__年工作的思路

一、继续推进高效教育综合改革。

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展示,大胆质疑,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在快乐中高效学习。这正是我们每位教师孜孜追求的教育理想。花海中学通过一年的探索研究和尝试运用,在“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施行中,初步形成了完整规范的操作流程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各科课堂教学已趋成熟,并制定出了《花海中学打造高效课堂配套管理制度》。本学年,中心小学及各村小学应以此为蓝本,在小学低中 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整体植入“271高效课堂繁体模式”。并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和考评制度,使高效教育综合改革在我镇中小学中全面铺开。

二、积极开展课堂晋级创优活动。

本年度,各校应严格按照市教育局制订的《玉门市课堂教学晋级创优活动实施方案》,根据《花海学区课堂教学晋级创优活动各学校年度任务指标》,继续扎实开展课堂晋级创优活动,各校评审小组,应根据上年规范课、标准课评审验收活动方案,对教师在三个课型(新授课、综合实践课、复习课)中的课改理念、课标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等为主要内容进行考核认定,并根据《玉门市课堂教学晋级创优活动评价表》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评审验收结束后,及时收集申报验收教师的相关授课资料(电子资料和纸质资料),包括说课稿、教案、课件、导学案、评审小组评议结果等,归类整理后妥善保管。做好迎接今年四月份市教研室对标准课抽查验收的工作。

三、强力推进海量阅读活动,提升师生的文化素养。

“海量阅读”是一种先进的语文教学理念,通过海量阅读,能直接促进学生对汉语言文字信息的熟悉、了解、掌握和运用,从而为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同时,在教师中实施海量阅读,可以使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教师的知识积淀更加深厚,为引领学生成长、灵活驾驭课堂教学打好坚实基础。新学年,市教育局把海量阅读上升为学校的教学重点工作之一。为确保我镇师生海量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各学校要根据校情和学情,制订《阅读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纳入正式教学的范围,让阅读成为一门课程,保证每天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要求小学生每年阅读图书不少于20本,初中生每年阅读图书不少于30本,中小学教师每年阅读教育专著不少于10本。各校要定期组织学生朗诵会、演讲比赛、读书笔记展评,以活动促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是立教之基、兴业之本、强教之源,建设一支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的必然要求。本学年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逐步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以制度规范教学行为,以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主动性,重点突出教师的教学业绩和教学能力的评价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做到优劳优酬。考核在理念上要简化,要克服畏难情绪,在全面的同时要突出教学业绩的比重。考核在操作上要细化,要科学、合理、公正、公开。二是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以“敬业、爱生、奉献”为核心的师德教育,认真贯彻落实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酒泉市、玉门市《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规定》,从严规范教师行为,完善教师政治学习制度和师德考核制度。三是要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各学校要认真学习《玉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玉门市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建立本校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培养培训制度。为教师提供多种培训渠道,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并把教师培训成果,作为绩效考核、教学能手评选的重要条件。四是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各学校要创造性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建立教材研修制度,营造讨论交流、教学研究的氛围,通过加强教师设计练习的能力训练、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加强研究教材的能力训练、加强教师读书活动等,建设教材过关、思维创新、理念先进、热爱学习的师资队伍。

五、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力争课题研究出成果。

课题研究在我们各学校,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个别课题,只申报立项,不能有效地地组织研究,拿不出阶段研究成果,得不到结题审批,使课题研究变成了形式和摆设,课题研究空洞而无味。今后,我们要本着“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参与即提高,成长即成果”的思路,加强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做好20__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重视已立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过程和结果,争取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学区将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纳入到对学校年终考核机制中,使我镇课题研究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六、做好“两基”迎“国检”工作,完善规范档案资料。积极落实市政府、市教育局有关“两基”迎“国检”的部署和安排,建立健全“两基”迎“国检”工作机制,制定“两基”迎“国检”工作方案,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严格按照“两基”国检有关要求,查漏补缺,补充、完善、规范档案资料,确保高标准通过国家验收。

同志们,20__年,我们的重点工作仍然是高效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在过去一年里,课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产生了一定的效应,但对于全体中小学教师来说,这只是高效教育综合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今后的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在市教育局倾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大环境下,在市教研室的正确引领和具体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改革将开出理想之花,结出丰硕成果。

第7篇

长沙市芙蓉区育英西垅小学前身为芙蓉区东岸乡中心小学,创建于1945年,至今已有69年办学历史,原来是芙蓉区一所非常典型的薄弱学校。2011年列为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改造校,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引入名校品牌,促进学校优质高效发展,学校很快成为老百姓喜欢的品牌学校。

一、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学校原来的校园面积不足10亩,仅有一栋教学楼,多年维持在8个教学班,教学及办公条件简陋,教育资源十分匮乏,专任师资严重不足,师生流动性大,办学效益差。2011年初,芙蓉区委、区政府提出办 “均衡、优质、高效的芙蓉教育”,把西垅小学作为重点,重新规划东片新城区学校布局。现在的西垅小学新建了教学楼、综合楼、食堂兼体艺馆等单体建筑,架构类型为5层框架,活动场地由一个200米跑道的环形操场、一个风雨操场、两个室外篮球场、两个室外排球场、一个室内篮、排球馆组成。校园占地总面积31815.8平方米,建筑面积19652.22平方米,体育场馆面积6864.46平方米,教学及辅助面积8720.16平方米。高标准配置了信息、教育观察、音乐、美术、实验、仪器、陶艺、形体、书法、心理咨询、阅读空间等30间功能教室。同时配备有多功能报告厅、教师书香吧、教师研讨室、校园电视台及可容纳600人的学生食堂等功能馆室。教室和功能室全部配备55英寸的触摸液晶一体电视、快拍仪及教学单元和投影。科学、信息等学科教学设备及仪器均按省一类标准配备,学校仪器设备总值达4954932元,是一所规模宏大、设施先进、活动场地宽裕的现代标准化小学。

二、领导现场办公,帮助学校排忧解难

时任区长李蔚,曾专门组织召开西垅小学建设专题会,现任芙蓉区委书记梁仲、区委副书记夏钟剑等领导先后到学校现场办公,指导部署土地划拨、拆迁安置、规划设计及工程建设,特别是主管教育的张庆和副区长和区教育局周见阳局长几乎每月都到学校调研工程建设情况,从施工进度、安全、质量及设计变更,事无巨细,悉心指导。使投资1.14亿元,建设规模为36个班的全新西垅小学,仅一年半时间,全部竣工,新校园于201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三、引入名校资源,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新建好后,将区里最好的名校资源引入,更名为育英西垅小校。利用育英学校的优质资源,通过资源在线、开展教学联谊、派员跟班学习等形式,开展教育教学及管理交流活动。三年来,派出学习人员达30多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0人,学历全部达标,其中本科学历56 人,研究生 6 人,中级职称18人。在均衡教育的政策下,作为一所城郊结合部学校,教师享受到更温暖的关怀,每月有400-600元远郊补贴;在评优评选、职称评定上都给予了倾斜;每年在新教师的分配上均优先考虑。

四、教育督导部门加强对学校的监督、检查、指导和服务

指导学校确立了“为孩子成就一个快乐的童年,让教师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的办学目标,开展了师德考评,并把学生、家长纳入评价体系。初步建立了《育英西垅小学教师修为》教师校本课程体系,区主任督学刘瑜担任顾问,课程分为尚礼、塑形――炼艺、笃行――育爱、共生――博广、修心四个篇章,采用讲座、讨论、践行等步骤,由此形成一套系统的育英西垅小学教师成长手册,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起到保障、导航作用。挂牌督学深入课堂,指导学校实行“菜单服务”模式,下发服务申请表,根据老师的需求,先后邀请不同风格的专家来校指导,让老师们感受到不同风格、不同特质的理念洗礼,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开办了青训班,制定了学分自修实施方案,严格把好出口关,学分修满方能结业。开展了“党员先锋课”、“行政随堂推门课”、“新进教师亮相课”、“骨干教师引路课”、“教研组内典型课”等研训“五课”教研活动,让老师在研讨中交流、学习、提高。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师德师能,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仅2012――2013两年,学校先后有4人评为市级优秀,还有十多人次评为区级优秀。现有区名特优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有二十多人次获得省、市、区各类教学活动奖。学校获得2012――2013年度全区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和年度绩效考核一等奖。

五、成就孩子快乐童年,共享优质教育

目前,在校学生1367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108人,占81%,他们均与本地孩子享受“同城待遇”。所有入学学生全免学费、免费享用“饮用水”和校服以及教辅资料。学校每年六一和元旦都为每个孩子派发一份节日礼物,还经常组织党团员对贫困学生开展送温暖活动,学校获得了区政府“城乡学子共享教育蓝天特别贡献奖”。学校以“排球”项目打造学校特色。编写了排球校本教材,编排了排球韵律操,纳入校本课程;组建了学生男女排球队,2012、2013年均获长沙市中小学排球赛亚军; 2012年6月,以排球为主元素的“跃”创意芙蓉作品一举获得“最受师生欢迎”和“最具环保创意”两项大奖,并以8000元成为首个拍卖成功作品,《今日女报》进行了专题报道。在此基础上,艺术、科技齐头并进,组建了20多个社团,学生免费学习。李瑞龙同学发明的“多功能环保盒”入选2013年的全国科交会,并作为小学组代表参与了本次大会的展览。2013年10月承办了芙蓉区中小学生艺术节和班级演奏比赛活动,其中我校的朗诵、合唱和竖笛均获一等奖,朗诵队还将代表芙蓉区参加市赛。学校近两年先后获得长沙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并作为“身边的好学校”在《湖南教育》上推介。

第8篇

【关键词】中职班级 企业化管理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54-02

在当前的中职生中,找不准自我定位、学习动力不足、对未来的职业认识模糊等现象非常普遍,这样造成了很多中职生出现迷惘、得过且过、品行不良等问题。

出现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是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出现了问题。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仅仅满足于“技能习得与习惯培养”。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将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尤其是在当今,“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如果学校不把实际的教育教学目标明确,无法与学习者的需求目标吻合,教育与教学必然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与中职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一、中职学生培养目标与定位

综合以上所述,笔者认为,中职教育在学生培养目标与定位上,应坚持就业导向,在此基础上,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发展需要、人民群众需要的有效对接,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顺利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潮流。

1.坚持就业导向,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有效对接。中等职业教育能够因地制宜地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此同时,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发过来影响职业教育。因此,合理、有效地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两者良性对接,无论对于发展地方经济,还是对于提升地方中职教育的发展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坚持就业导向,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有效对接。如今,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都与社会企业有一定合作,因此,学校既要照顾学生的利益,还要照顾企业的需求,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的经营必须走向市场。校企合作的推进,也使得企业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经营理念进入学校,使得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与企业需求,找寻自己的精准定位。

3.坚持就业导向,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民群众需要的有效对接。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与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育、企业发展等联系紧密之外,更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的需求代表社会的主流发展潮流,因此,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民群众需要的有效对接,可以使中职教育目标更加明确,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最终促进社会整体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

二、构建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策略

鉴于上述情况与因素,本着实行班级企业化管理的初衷,笔者在自己所带的物流管理专业班级采取了以下管理模式。

1.全方位建立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型。从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建立一个企业化管理的班级模型,以企业化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运营。比如,笔者所带的班级是一个物流管理专业的班级,因此,笔者按照一般物流企业的运营与管理模式,对笔者带的班级进行了企业化管理模型构建。首先是人员责任匹配,班主任担任物流企业的董事长职务,班长担任物流企业的总经理职务,副班长担任是总经理助理职务,组长担任部门经理职务;其次,设立各个职能部门,各个部门有各个部门的责任,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员任命、绩效考核等,财务部负责资产管理、工资结算等,宣传部负责企业文化宣传,保卫科负责的班级纪律、安全,等等。

2.制定各项符合企业要求与学生需求的制度。结合班级实际,参考物流企业的做法,制定出绩效考核制度、虚拟工资制度、竞聘上岗、试用期制度、模拟工资制度等,抛弃单一的分数考核制度,对学生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企业化的考核、奖惩与任命。在具体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自己做的一切都将会影响自己的前程。事实证明,这些制度的实施,也确实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增加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营造企业氛围。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运作,笔者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参观,现场教学。其中,一家企业里的标语给我们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不管走在厂里的任何地方,一抬头准能看到激励人心的标语,每次读过去,心里便多了一份要加油要努力的勇气。

于是,笔者也在教室里张贴了与教条式的标语完全不同的企业标语,如“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合格的员工从严格遵守开始”等,这样就在教室里突出了企业氛围。除此之外,我们在座位安排等方面更是力求教室车间、办公室情景化。通过这些外在的模拟,加深对学生企业意识的刺激,让就业型的班级更直观,学生也更能感知企业。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54页)

三、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操作方法

经过在物流管理专业班级的企业化管理探索,笔者总结出了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操作方法,谨供各位读者参考。

首先,班级管理者要拥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素质。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一定要事先了解企业运营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灵活与班级管理对接,有一整套的管理理念,和贯彻执行的操控力。这是对班级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也是班级企业化管理的前提。

班主任要有相应的与学生沟通的能力,这样才能了解学生心理,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的需求要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践行管理者的理念。

其次,结合班级实际,建立一系列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础,在制度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企业特定的文化,从而推动企业员工的自我约束和契约精神,最终获得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因此,与之对应,班级的企业化管理必然要建立一整套适合班级的企业化制度,这样不仅能提升班级的凝聚力,也能提升学生们对自我的要求,学生们在踏入社会的时候,就能顺利融入社会,获得进步,找准自我的社会定位。

再次,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营造企业管理氛围。班主任作为“企业的董事长”,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学生营造企业化的管理氛围。比如,在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在企业化的规则前提下,每开展一个活动、做出一项决议,都要严格按照企业运作法则,首先提出规划,提交部门领导,经集体论证,最后形成最适宜的方案,由“企业办公室”向董事长汇报。班主任作为董事长,收到规划、方案后,对之作出适当批复,然后通过相关责任部门落实与实施。这样就形成了一整套的企业运作流程。事实证明,通过一个学期的企业化管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更提升了学生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适当借鉴企业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对班级施行企业化管理,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企业化的氛围中增强自我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发挥聪明才智,提升自己对未来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吴邦雷,陈晓娟.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企业化的探讨[N].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5)

第9篇

关键词: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师资队伍培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29-02

师资队伍培养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师资到位,教育质量才能得到保证。长期以来,西部农村地区的初级中学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教育质量普遍不高,师资力量薄弱是其主要成因之一。因此,抓好师资队伍培养就抓住了西部农村初级中学教育工作的“牛鼻子”。本文对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师资队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调查研究:“四大问题”制约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师资队伍培养

实践证明,优质师资是教育发展的关键。纵观珠三角、长三角等教育发达地区,城乡初级中学教育比较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统筹城乡师资队伍建设,为农村初级中学提供强大的师资保障。西部农村是欠发达地区,初级中学教育滞后,成为了城乡共生发展的“瓶颈”,师资薄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师资力量培养尤为迫切。笔者在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同乐乡初级中学为个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准了当前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师资队伍培养存在的四大问题:

1、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学历结构不合理。相当部分教师学历仅为中专毕业,这几年通过函授、自考、电大等途径,教师合格率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但高学历仍然偏低。以同乐乡初级中学为例,专科以上学历(含进修)占比为52%,与柳州市城区(85%)相比差距甚远。二是职称结构不合理。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初级职称教师多,中级职称教师少,高级职称教师很缺。目前,同乐乡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称33 人,占比为45 %;中级职称36 人,占比为49 %;高级职称4 人,占比为5 %。

2、综合素质尚欠缺。一是知识综合化能力低。除教材、教参外,不读书、不看报,很少涉猎其他专业知识,缺乏广博的跨学科文化背景,视野比较狭窄,造成各学科的相互渗透水平低,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知识更新速度缓慢。地方财政困难限制了教师培训经费的开支;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应付的多;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获得专业指导。这些导致了教师知识更新速度缓慢,影响了教学的与时俱进。

3、培养保障不到位。一是待遇较低。经济收入低,多数教师工资徘徊在1600元左右,属于清贫的一类;住房条件艰苦,没有专门的宿舍,多数教师自己租房。这些因素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也是造成优秀教师外流的根本原因。二是编制不足。编制的配备本来就少,加上年老体弱、长期病休的教师不能正常上班,以及政府部门和城区学校经常借调借用教师,占了岗位和编制,而编制管理机制不活,学校很难补充新教师,学校正常运转的压力大。

4、管理机制不完善。一是用人机制不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落实不到位,用人机制和人事管理制度尚未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渠道不畅,致使一些教师感到困惑和迷茫,看不到希望和前途,丧失了奋斗目标,敬业精神不足。二是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绩效考核流于形式,优胜劣汰、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没有真正形成。比如,年度考核只是“形式一下”,仅凭学校少数领导主观对教师进行鉴定,真才实学和工作实绩难以得到有效衡量与评价。这样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二、理性思索:“四项对策”助力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师资队伍培养

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要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是一项长效之举、根本之策。因此,要在加强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师资队伍培养上下狠功夫。基于上述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师资队伍培养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理论和实际状况,提出了以下四项对策。

1、多措并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要实施学历学位层次提升工程。加强与高校(本科)远程教育合作,鼓励学员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学位考试;实施农村初级中学骨干教师免试进修专科学历,提升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二要积极实施“特岗”计划。“特岗”教师由中央财政负担,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用好用足这一有利政策,力争多申请“特岗”岗位,“特岗”教师可以给农村初级中学带来新知识、新技术、新视野,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注入新鲜血液。三要完善职称评定标准。实行城乡统一的初级中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优化、完善符合农村初级中学实际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职称晋升向农村初级中学教师倾斜。

2、标本齐抓,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一要抓好培训工作。加强课堂教学研究,针对教学实际问题,分层次有重点地选择培训策略;把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结合起来,创新方式,增强吸引力;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加强培训者培训力度,抓好培训机构建设,提高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与服务质量。二要积极开展城乡互动。采取城区教师“支教”、“送教”等模式,通过对口支援、对流等形式,把城区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传播到农村初级中学,提升农村初级中学教师业务能力。建立学校对口支援、交流专项资金,做通勤费和补助费使用。三要健全学习机制。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读1本有关教育书籍,同时做好读书笔记;提供教育教学理论或其他学习资料供教师学习,拓展专业知识。学校定期不定期对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3、改善条件,保障教师队伍稳定。一要提高待遇水平。统筹城乡教师待遇,依法保障并逐步提高农村初级中学教师工资待遇,努力将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的工资提高到与城市初级中学教师相当的水平,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培训经费和评优评先等政策适当向农村初级中学倾斜。加快解决农村初级中学教师住房问题。二要加强编制配备。实行城乡同等的编制标准。农村初级中学按照班级数量核定编制数量。适度增加农村初级中学教职工数量,以县为单位增加3%附加编制,用于县内农村初级中学教师调剂使用。加大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力度。三要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农村初级中学学龄人口的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教师自然减员等状况,科学制定合理的教师补充方案,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建立农村初级中学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严禁有编不补教师或新增代课教师。

4、创新管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一要完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教师互评与组织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赋予适当的权重,按照考核得分的高低来排序,评出一、二、三等绩效,与工资挂钩起来,最大化地体现多劳多得、优老优酬,并以此来确定“优秀”、“合格”和“不合格”等级别。二要建立充分的激励机制。要确实把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起来。在农村初级中学设立一定比例的骨干教师岗位,每月发放一定数额的特殊津贴,所需资金列入相应级别的政府财政预算,并实行“专户”管理。提高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对长期扎根在农村初级中学任教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优秀教师评选、年终考核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三要深入推行教师聘任制。按照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由学校与个人签订聘用合同,确定聘用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实现学校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打破用人制度上的终身制,构建“能进能出”的人事格局。

参考文献:

[1] 郑妍.教师培养策略探析[J].文学教育(下),2013(6).

第10篇

一、魁北克省社区学院概况

加拿大的宪法规定,高等教育是由各省政府负责,联邦政府不承担高等教育的管理及经费筹措。每个省设有教育部,负责管理大学(University)和社区学院。就社区学院而言,具体包括专业标准核准、拨款标准审批、收费标准审批、核拨经费等,其他如招生计划、新生录取、专业设置、质量评价,甚至是校长任命等,教育部都不直接管理。魁北克省共有公办学院24所,办学经费主要靠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 。 政府对其国内居民的学费标准是严格控制的,需要经教育部批准。 按照测算的办学成本,剩余部分主要由政府拨款。

二、加拿大社区学院教育职能

(一) 学历教育职能

2.职能的更新与优化。为提高社区学院的社会地位,调整并优化社区学院的学历教育职能,加拿大社区学院不断加强与大学的联系。1996 年,魁北克省教育部在削减教育经费的同时,拨出 100 万加元设立了大学与社区学院伙伴关系项目,鼓励双方开展合作[3]。大学学院是加拿大高等教育的一个创新,它将社区学院与大学的特点结合起来,是一所可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但仍保留了社区学院的职业技术课程和职业教育特色。大学学院充分发挥了社区学院和大学的优势,发展成为一种职业技术性的应用专业学位教育,适应了经济发展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从而灵活地解决了蓬勃发展的经济与原有教育体制之间的矛盾。

(二) 职业教育职能

1.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近年来,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与工商界和社区的联系,为社区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加拿大社区学院的基本指导思想。学院在开设新专业和新课程之前,要进行市场调查和职业分析,并与政府部门、企业签订合同,根据对方的需要设置课程进行培训,使得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4]。这种“订单式”的培养,使学生毕业时能立即投身社区建设,为社区的发展服务,受到了政府部门和工商企业的肯定,他们都把参与社区学院教育活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纷纷献计献策,捐资助学,全力支持社区学院的发展。通过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对各方投资坚持“取诸社区,用诸社区”的原则,实现了社区学院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其职业教育职能的发挥落到了实处。

2.DACUM 课程开发系统 ( Develop A Curriculum)。DACUM 课程开发系统包括开发 DACUM表和编制课程大纲两个基本环节。DACUM 表反映胜任某种职业要掌握的全部技能,包括纵向排列的综合技能和横向排列的专项技能。在 DACUM表中,用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如“解释”、“使用”、“分析”、“设计”、“评价”等来描述综合技能和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对专项技能起到概括和分组的作用,使所有专项技能按逻辑关系直观分组。DACUM 表既体现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又规定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可在招生、评估学生以往的工作经历和从其他学校转来的学分、制订教学计划、对教师和学生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予以衡量并提供建议和指导,以及毕业生就业等几乎一切环节上发挥重要作用,使社区学院师生的教学进程方向明晰、有章可循。

3.CBE 教学模式(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CBE 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也是近年来国际上相当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其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关注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西方的人文思想和文化价值观。CBE 教学体系与传统的以学科专业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相比,更注重系统科学的方法,即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注重其投入、产出的过程,注重及时进行反馈调整,做到灵活多样与严格科学的有机统一。在教学管理上,CBE 不追求整齐划一,而是尽可能适应各种学习者的需求与水平,重视对个性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对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指导。在考核制度上,CBE 以“能力掌握”而不是分数作为评价指标,并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估,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培养其责任心与意志力等都是很有帮助的。总之,CBE 教学体系是加拿大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而 DACUM 则是实现 CBE 的具体手段,二者贯穿于社区学院职业教育职能发挥的始终。

(三) 继续教育职能

加拿大社区学院通过补偿教育为社区各年龄段的学习者提供补习机会,满足其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从而发挥了独特的继续教育职能。

在加拿大,求职者需要有中学毕业文凭或接受过就业培训,而对于一些未完成中学教育的成人来说,就业前则需要接受职业培训且补习必要的文化课。由于加拿大已实施中小学义务教育制度,那么超过了义务教育年龄的成年人,就不能返回中学学习,而是注册就读于社区学院,选读必要的中学学分课程。

众所周知,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尽快地学会运用一种官方语言是广大移民融入主流社会最起码的条件。为此,社区学院为不同文化背景和讲各种语言的移民开设语言课程、数学基础知识课程和职业课程。联邦政府规定,移民可免费接受培训,培训经费由政府提供,为移民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和保障。

(四) 社区教育职能

“区域性”是社区学院的一大重要特征,因此加拿大社区学院还是社区教育的基地和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心,其社区教育职能在于立足社区、依托社区、服务社区,使社区居民就近接受各种类型的教育。其中,“兴趣课程”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和热烈欢迎,这种兴趣课程包括文学艺术类、休闲娱乐类、保健体育类和生活技能类等。此类课程不计学分( non - credit) ,也不授予文凭或证书,只是为了满足社区成员个人或团体在身心发展、知识进步及技术提高上的兴趣和需要,以丰富阅历、充实生活。

三、加拿大魁北克省社区学院管理体制

加拿大是联邦制国家,实行联邦、省(地区)和市三级政府制度。 1867年,联邦宪法规定教育为各省管辖,因此,各省(地区)均设有适用于本地区特点的教育管理部门,有符合各省(区)情的教育法律、法规。

(一)外部管理体制与机制

加拿大各省政府对职业教育实行宏观管理,具体职能部门为各省教育部或高教部,职业院校运作与管理由董事会负责。下面,以魁北克省为例介绍职业教育职能管理部门的运作机制。

1.省教育部(MTCU)的宏观管理。其主要职能之一是确立课程设置标准,各省教育主管部门每年轮流对本省职业技术课程进行年检。评审标准核心是:职业教育必须既使学生具备与就业有直接帮助的技能,又须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具体体现在以下三大标准:职业技能标准,即该课程培养与学生就业直接相关的技能;类别标准,即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后总体职业技能的提高,包括沟通能力、数学技能、计算机水平和分析能力;总体教育标准,即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技能上的贡献,包括审美能力、辨别能力、文化鉴赏能力、公民基本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等。

(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

加拿大社区学院的内部治理结构是是由董事会和一些专业自治组织来管理的,并对省教育部(MTCU)负责。

2.专业咨询委员会(PAC)。专业咨询委员会由学院外部行业领域或某些职业领域的专家人员组成,规模为8-10人。其职责是为学院提供多样性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其产生过程是由学院雇员或现有的PAC成员提名,由校长任命或指定,旨在建立百年理工学院和社区之间的联系,提出对教育规划的建议和意见,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协

助评估和评价学院的专业方案的有效性。PAC负责在新的专业开发过程中,提供有关的新专业的方向与行业发展趋势;在行业中为潜在毕业生就业提供工作的类型、雇主寻找的技能、入门级职位所需的技能等,为修改课程提出意见、建议; 发现现有和未来可能有的社区、市场、行业的需求和其他的教育培训项目,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审查流程和项目的质量保证过程审计(PQAPA);参与开发专业标准,对学习成果,课程内容和实施战略提供咨询意见;提供技能、知识和技术的咨询,以满足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作为一个学院和社区之间的知情的中介,协助学院和地方社区的公共关系,让人们关注学院的专业和毕业生的质量;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来源;协助学生奖励,包括奖励、助学金、奖学金。成员至少每学年举行两次会议。

(三)社区学院的质量管理

加拿大对社区学院的质量评价分为综合评价和专业评价。也可分为外部质量评价和内部质量保证。

1.外部质量评价。综合评价主要是由各省的高教部和社区学院协会实施 ,主要评价指标(KPI)有五个,以评估学生的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雇主满意度、毕业率和就业率,通过对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和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收集所需的信息。政府拨款部分依赖于这些测定结果。魁北克省的24所职业与应用技术学院参加业绩评价,每年进行一次,是全省对高等职业院校最广泛最全面的评估。

魁北克省教育部制定统一标准的质量测评指标,体系科学、公正、公平,得到省社区学院协会一致认可。测评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抽样具有代表性,考核结果由安省教育部对外公布,绩效考核末位的学院财政拨款减少10%。

专业标准认证服务(CVS –The CredentialsValidation Service)。CVS建立于2005年,是魁北克省学院服务的自治组织。CVS的任务是:专业标准认证、课程体系认证及新专业认证。课程设置要符合学历框架的内容和高校专业命名要求。目的是保证所有高等教育专业课程都能最终让学生拿到安省高校的学历(毕业证、大专文凭、高级大专文凭、研究生毕业证)。

第11篇

【关键词】辅导员;积极心理学;职业倦怠;职业幸福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大学精神的直接营造者和传播者,辅导员队伍的心理状况不仅关乎辅导员自身的工作状态和队伍稳定,更关系到高校育人的质量与效果。近年来高校辅导员已成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这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产生很多消极影响。相应研究也日趋增多,但研究思路主要基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视角强调对倦怠的被动缓解,关注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角色冲突、精神症状等的关系。我们不能仅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解决问题,而应循“积极心理学”视角去分析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职业倦怠等问题,进而帮助辅导员实现职业幸福。

一、转换研究视角:从消极到积极

传统的消极心理学视角研究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指辅导员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面临长时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生理、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具体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生理方面,会产生疲劳感、睡眠紊乱、过敏、肌肉酸痛、精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差,严重者会出现肠胃问题、溃疡和高血压;二是情感方面,对工作丧失热情,烦躁易怒,消极情绪累积,缺乏自豪感、希望感,消极地评价自己;三是态度方面,对学生冷漠、忽视,对工作失去兴趣、敷衍怠慢,无进取心;四是行为方面,工作主要是为了应付组织的安排,不能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抱怨和逃避工作环境,有离开辅导员岗位的意向。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先生(Martin E.P.Seligman)指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催化心理学从只关注于修复生命中的问题到同时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兴起反转了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性的消极面和弱点的研究取向,开始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它推动心理学家采用更加开放和欣赏的观点重新认识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主张人类自身通过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或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调动一切积极力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对于职业倦怠的问题,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学者们对倦怠的概念进行了二次拓展。如MaslachC 和Leiter 将职业倦怠重新定义为“对个体工作投入的销蚀,也就是使重要的,有意义的和有挑战性的工作变得不愉快、无成就感和没有意义的过程。”人们将研究的重点由“职业倦怠”这一消极的心理学概念转向积极对立的“职业幸福”。我们不仅要化解的辅导员的职业倦怠,还希望他们在职业生涯中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以发挥、价值得以实现,获得持续的职业幸福体验。从积极方面阐释职业倦怠,对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幸福感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探究影响因素:从外因到内因

传统研究更多的关注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外在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工作繁杂、强度大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繁杂琐屑,涉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稳定、校园文化、资助帮扶、评奖评优、学业指导、就业指导、科技创新、党员发展等工作。在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背景下,辅导员们工作对象数量越来越多,学分制的实施也使工作时间不断呈现弹性特点,劳动强度和压力越来越大。除完成日常工作外,还要时刻要应对突发事件,辅导员相比其他高校教师,需要更大的心理投入才能胜任辅导员的工作。

(二)角色模糊、头绪多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一方面要接受高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门的领导,另一方面要接受所在院系党总支的直接领导,同时还要承接院系任课教师、学校团委、教务、保卫、医保等部门的工作任务,学校的多重管理会带来一定压力。一人须应对学校的多个群体及部门,需要他们根据学生的问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还要对各部门进行协调,超强的工作负荷和角色冲突很容易让思政辅导员产生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烦躁、怠慢的心理。

(三)空间不足、待遇低

在当前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中,教学科研是最重要的两项指标,导致辅导员的育人工作面临边缘化的危险。与教学、科研人员相比,辅导员的经济待遇、职称评定、进修学习、职务晋升方面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地位较低。这种现实困境使辅导员沦为“过渡性”岗位,严重阻碍了辅导员队伍实现“职业化”和“专业化”。

在了解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外因基础上,积极心理学主张对问题做出内在稳定归因,从而挖掘可调整的积极方面。

1.辅导员的职业价值感:辅导员本身是一份秉承精神教育使命的工作,需要个人具有一定的精神追求和牧师情怀,虽然辅导员面临着各种现实困境,但有些辅导员却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做得有声有色。即便觉得工作繁重、待遇低、被多重管理、工作环境欠佳,但只要体会到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自身的付出有被需要、被认可,即“自我实现”能得到满足,便可忽略其他不幸福感因素的干扰,得到精神上的最大满足,其职业幸福感将得到强化。

2.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素质:提高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加强工作涉及的领导管理、生涯规划、学业指导、心理健康等多种知识能力储备,建立更清晰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方案,可以提高辅导员的胜任力和自我效能感,从而减低职业倦怠发生的风险。

3.辅导员的幸福感知能力:幸福感本身是一种主观体验,是否具备良好的幸福感知能力是决定辅导员能否体验到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辅导员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层出不穷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和发展性问题,还要化解自身的各种疑难问题,因此具有良好的心理韧性、感受快乐的心理能力对于辅导员而言至关重要。

三、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提供多元解决路径

美国积极心理学家Seligman 提出,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及促进它们发展的积极社会环境和积极组织系统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理论对高校管理者思考如何构建积极的社会环境和积极工作制度,增加辅导员的积极情绪,塑造积极的个性,提高职业幸福感等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为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多元化的新思路。

(一)提升辅导员的积极体验

积极情绪就是一种显示出愉悦和快乐特性并具有正向价值的情绪,包括满足、爱、快乐、兴趣、自豪、感恩、希望、乐观等。积极心理学家弗瑞克森提出的情绪扩展-建构理论(broaden-and-build theory)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个体在面对问题时扩大注意范围、产生更多的思想,增强认知和行动的灵活性、适应性,从而构建起持久的生理资源、智力资源以及人际资源。Seligman将积极主观体验分为与过去、现在、将来有关的幸福,即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辅导员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坦然接纳自己和学生过去的失败和错误;对于从事的当下的活动,全身心投入进而体验到愉快、兴致勃勃、有价值的心理状态;对于未来,充满希望和乐观,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理想与目标,坚持美好信念,激发自身的探索精神。

(二)塑造辅导员的积极人格

积极人格特质是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是人的长处、优点和美德,其研究主要包括自我决定、积极心理防御和乐观等方面。辅导员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应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乐观主动的看待工作的价值,建立自己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并固化为积极的人格特质,促进个人力量和顺应能力的发展,逐步提升辅导员工作的自我效能感和胜任力,采取迂回途径取得成功。

对于工作中存在的负荷过重、角色模糊、持续情感投入等危险因素,辅导员不能刻意回避,需要根据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调动积极的心理与社会资本,将其负面影响最小化。例如辅导员面对工作中扮演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的多重角色,需要合理分配情感和精力,适时地转换角色,并通过专业培训交流,充实个人的专业技术资源,提高角色的胜任感和控制感;增加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交流,构建信任、和谐的人际网络。采用这些策略,可以将职业倦怠的威胁转变成提升职业能力的机会。

(三)构建积极的社会环境和积极工作制度

积极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有助于发挥人、团体和机构的最佳状态或功能的条件和过程的一门科学”。它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组织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优势能力,积极的工作制度有利于员工积极性的最大发挥。

在社会层面,通过媒体宣传辅导员职业的历史、性质、职责和重要作用,让全社会了解这一职业,以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了解度和知名度,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为辅导员职业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尊重创造条件,为辅导员工作保驾护航。

在学校层面,一要重视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辅导员确立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对自己合理定位,选定职业发展路径,将工作目标和个人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岗位上充分施展个人才华,实现“职业化”和“专业化”。

二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使辅导员获得更多的工作动力,提高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辅导员工作有其独特性,但部分高校在考核时只是借用普通管理岗位或是教学岗位的评价指标,并没有更具针对性的评价体系。要求高校在评价辅导员的工作绩效时,要综合考虑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内容及方式,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制定可供操作的考核内容和方法,对考核辅导员的政绩、业务能力、思想品德进行全方位考评,为辅导员提供施展才华和体验成功的平台。

三要给辅导员提供全方位学习的机会。通过专门的学历培养,提高辅导员的学历层次;通过岗位流动,培养辅导员多方面的工作能力,提高业务素质;组织辅导员参加业务学习,并支持外出调研、参观考察和参加学术活动,拓宽其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对策,为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提高提供条件,为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建设搭建平台。

四要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出路。对于专职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应设立单独的系列,制定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激励措施和具体方案。同时,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学校党政管理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的重要来源,对要求转岗从事行政、教学工作的辅导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畅通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鞠鑫.积极心理取向的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2).

[2] 苗元江,朱晓红,龚继峰.转型与建构:积极心理学历史与沿革[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01).

[3] Kennon, M. Sheldon., &Laura King.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56(3).

[4] 苗元江,陈燕飞.感恩:积极心理教育新视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5).

[5]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 苗元江,王旭光,陈燕飞.员工幸福感研究述评[J].企业活力,2011(08).

第12篇

高职数学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的融通制度,主要是指后者为前者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准备,前者对后者的教育教学结果进行综合应用和实战检验,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修正。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既体现共性的培养,又重视个性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循环体,共同服务于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和培养目标。

目前,高职院校数学技能竞赛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每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第二类是由各省、市、自治区举办的大学生数学竞赛(高职高专组)。一般意义上的数学技能竞赛,通常是指以前者为主体的各类数学建模竞赛。

1建立数学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制度的意义

数学技能竞赛和常规教学之间的融合和互通并不是简单的堆砌和合并,而是需要有机、系统的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因此,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的融通制度,对高职院校来说具有重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是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强校工程的重要一环。

1)及时发掘和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的人才。

《方案》指出: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应用型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通过组织参加数学技能竞赛的培训和比赛,高职院校不但可以及时发掘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兼具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并且可以在后期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培养。比起过去单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各专业与数学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相得益彰,更能实现创新强校工程的人才培养精神。

2)促进高职数学的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数学技能竞赛是推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催化剂。第一,数学技能竞赛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数学软件的能力,因此高职数学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切实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第二,数学技能竞赛非常注重新思维、新方法的应用,突出应用数学软件的技能性,因此高职数学教学必须注意讲授具有时代特征、先进方法和技术的新内容。第三,每年的数学技能竞赛还会集中展示一些最新的实际问题和研究方向,有助于高职数学课程把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重点和难点。

3)打造双师型数学教师队伍。

《方案》指出:大力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高职数学教师而言,参与指导数学技能竞赛是提高自身数学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必须领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注重总结赛后经验,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与创新,将竞赛的知识、技术和思维方式融人到实践教学中,从而提高实训效能。数学技能竞赛能够有效引导高职数学教师按照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有效促进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数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2数学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制度的建立

2.1将数学建模的思维模式引入到常规教学中

数学技能竞赛以数学建模作为主体内容,要建立数学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的融通制度,关键要先把数学建模的思维模式引人到常规教学中。从事数学建模,必须要先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深人的调查研究,了解相关信息,做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然后从定量的角度对研究的对象进行量化,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进行表述。在这种过程中,数学方法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才是真正的基础。因此,数学建模与其说是数学的建模,不如说成是思维的建模。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高职数学教学仍然带有浓厚的本科理论教学的烙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职数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将数学建模的思维模式引人到常规教学中,一方面要优化常规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要改革常规教学方法,重点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数学建模引出相关的数学概念、计算方法和结论分析,切实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了解相关数学知识的应用背景。通过介绍典型案例,真正让学生清楚意识到所学的数学定义和运算法则并不是单纯的符号游戏,而是来源于实际问题的需要,高职数学课程中所有的知识点都有其实际来源和应用背景,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小学的数学问题往往存在着答案僵化、缺乏灵活性的应试现象,在学生脑海中往往形成了一味追求正确答案和结论,轻视分析问题过程的思维定势。在高职数学的常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意识到思维比结果更重要。跟以往书本上的数学问题不同,数学建模的题目没有标准答案,教师也不可能预先获知结果。学生只能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合理的假设和分析,利用数学方法和软件解决问题,最终得到的可能是各种各样的结果。学生要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数学的观念,必须摆脱由教师来提供解决方法的依赖心理,真正意识到合理的数学思维才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因素。同时通过团队分工合作,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自身的努力拼搏解决实际问题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2开设数学技能竞赛培训课程

经过一个学期的高职数学课程学习和期末考核以后,高职院校理工、经管类各专业将会涌现出一批数学成绩优秀并初步具备数学建模思维的学生,这批学生将成为参加数学技能竞赛的备选力量。吸引有数学建模潜力的学生参加有针对性的竞赛培训,同时建立成熟的竞赛培训机制,是保持数学技能竞赛高参赛水平的关键。

1)培训课程标准化。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每年数学技能竞赛的培训课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有意向参加数学建模培训和竞赛的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了共48学时的数学建模选修课。为便于管理,把数学建模课程纳人学校人文素质特长生班的范畴,由教务处统一进行协调和管理,完成课程的学生按规定可获得1个选修课学分。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数学建模的基础知识,包括初等模型、微分模型、线性规划、拟合、插值、数据处理、层次分析等理论知识,第二部分是数学软件的应用,包括对MATLAB , Lingo等软件的实践内容。数学建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借助数学软件,分析和解决一些经过简化的实际问题,并学会撰写相关论文,以此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利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不会在课堂上手把手教,而只会通过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数学。数学建模课程涉及面广而且内容繁杂,整个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经过一个学期对数学建模内容的针对性学习,逐步打造一支具备建模思维和竞赛潜力的学生队伍,再进人第二阶段暑期集训阶段。暑期集训为期半个月,一般安排在每年8月中下旬。暑期集训的学习强度较高,每位参赛学生不但要在自天进行理论和上机学习,而且晚上还要以团队方式合作完成教师安排的课堂作业。新学期开学后,参赛学生每天晚上还要继续进行上机训练,保持赛前的良好状态,直到9月中旬参加竞赛。

数学技能竞赛培训课程的标准化,有利于竞赛培训的规范化和普及化,有利于构建数学技能竞赛的培训课程体系,并融人到高职数学课程体系中,实现了与常规教学的融通。学校相关部门也能够对数学技能竞赛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政策上的支持。学生参加竞赛培训和参赛,也可以获得相应学分或素质拓展分,从而提升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培训工作常态化。

建立起标准化的数学技能竞赛培训课程体系以后,下一步就是推进培训工作的常态化,促成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的进一步融合。每一学年军训以后,理工、经管类大一新生先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常规教学,学习高职数学的基础知识和领会数学建模的思维模式;经过平时表现和期末考核,初步发掘出部分有潜力的学生参加大一下学期的培训工作;暑假前确定表现最优异的学生进行暑期集训,参加9月举行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二学生也可以参赛)。连同常规教学,整个培养周期约为一年,逐步成为高职数学教师每学年的常态化工作。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常规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要根据数学技能竞赛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数学技能竞赛的培训工作以常规教学为基础,逐步成为教师常态化工作的一部分。常规教学离不开竞赛培训,竞赛培训也离不开常规教学,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逐步实现融合和互通。

3)培训环境平台化。

数学技能竞赛的培训环境平台化,主要包括实验室平台化、师资平台化和网络平台化等几个方面。①实验室平台化是培训机制建设的基础。以往集中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应该革新为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其中包含了时间开放和内容开放两方面的含义。时间开放是指学生如果未能在课内完成实验内容,还可以继续在课余和实验室预约时间内完成,以确保实验内容质量;内容开放是指学生完成所规定的实验内容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继续进行其它项目的学习与实验,学校应创造条件,为学生设立相关的科技创新和研究项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②师资平台化是开展竞赛培训的关键。建立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数学教师队伍,不但是建立数学技能竞赛培训体系的人才和智力保障,也是《方案》对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③网络平台化对提升竞赛培训的质量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以及与各兄弟院校之间的互相学习,长远来说还要建立起校内的数学技能竞赛网站和资源库,为师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和吸取参赛经验带来帮助和便利。

2.3组织参加数学技能竞赛的制度保障

每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队伍数目众多,获奖难度也比一般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大。要在高手云集的赛场上脱颖而出,就必须在赛前选拔出最有获奖潜力的学生组别参加暑期集训和比赛,同时建立起规范的竞赛后勤和奖励制度。

1)竞赛选拔科学化。

数学技能竞赛的指导教师应该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平时考核和课余作业的表现逐步挑选出若干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但要对数学建模抱有热情,关键还要具备数学建模的思维方式和数学软件的操作技能。数学建模竞赛要求学生三人组成一支队伍参赛,指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合理的组队原则:注意队员之间知识结构的互补,各人分工合作,切忌个人承担的工作过大或过小,必须妥善处理好队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根据以上这些原则,经过筛选、提炼,最终精选出参赛的学生队伍。

2)竞赛后勤和奖励制度化。

高职院校要加大对数学技能竞赛的投人力度,包括在实训基地建设、日常培训经费和参赛后勤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特别是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以数学技能竞赛的技术标准和竞赛环境为依据,选用与竞赛相适应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以保证学生参加培训和进行竞赛的质量。

另外,高职院校应该参照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标准,将学生参加数学技能竞赛的结果作为其评优评先、综合考核、就业推荐等方面的一个重要依据,使数学技能竞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另一种重要平台和学习经历。教师参与指导数学技能竞赛的成绩和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成果也应该按照一般专业建设的标准纳人考评范畴,把这些业绩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和聘用相挂钩,以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参加数学技能竞赛获奖的学生,可以参照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标准予以奖励,如获得广东赛区一、二、三等奖,优胜奖和成功参加比赛的同学,可以分别获得5 , 3.75 , 2.5, 1.25, 0.75个素质拓展分,以及相应级别的奖学金。一旦获得全国奖项,还可以有资格参评顺德职院的最高奖学金陈智奖学金,如在2012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的组别,就荣获了首届陈智奖学金团体二等奖,奖金二万元。此外,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获奖成绩也纳人到教师岗位竞聘、绩效考核等考评标准中,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