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4 17:50: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生社会实践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组织上的问题
目前大多医学专业院校或者综合院校医学专业在组织社会实践中根据策划立项、根据总结评优,忽略了具体实施过程的监管和控制,造成部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缺乏一个真正可以量化的科学指标体系和标准,使得评比结果失真的现象较多,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些高校和个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认识上的问题
1.形式化日趋严重。部分医学生认为社会实践逐步流于形式,没有现实意义,这部分同学认为可以通过网络等当今信息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无须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真正做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2.认可度逐步降低。部分医学生认为可通过医学专业见实习可以取代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医学院校有专业见习和实习,不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实践能力。
3.重游玩之风盛行。部分医学生借社会实践之名游玩,他们片面的认为社会实践只是为了增强队员之间相互了解,增加对“实践旅游地”风土人情和悠久历史的了解等。当前,也存在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强度要求和督促激励措施不够,高校和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理想等问题。
二、深化医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举措
医学生社会实践有其特殊的意义,它是医学专业实践的补充,不仅具有实现医学生的自我认知、提高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更是当今社会强化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认识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做奉献的过程是一个受教育和长才干的过程,对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有利于发展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这些情感和能力远远不是通过网络等现代媒体途径或是教科书可以获得的,社会实践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窗口。高校及其各级团学组织应充分利用校内报刊、广播、网站、展板、橱窗等媒介的宣传作用,利用班会、团日活动和晚点等平台,运用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做奉献、受教育、长才干”的重要作用。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思想动员和培训,在实施中要注意和见实习的区别。医学生的社会实践应更侧重加强学生对医学社会性的认识、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和服务、加强对医德的培养。
(二)在稳固专业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式大学生应在高校确定的大主题下进行立项活动,坚定不移开展专业的送医送药送医学知识实践活动,开展医学科研为主与其他形式相结合的实践体系。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提高医学生对医学和医疗卫生事业价值的广泛认识,增进对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的全面了解,树立大卫生观和新健康观。此外,还应积极开展党史国情教育、文化宣传服务、就业创业实践和各类科研调查等各类实践,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爱党、爱国和爱社会的时代主旋律,使学生能真正接触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从根本上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保证社会实践教育的质量。
(三)在坚持实践育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模式
1.基地化建设。建立目的明确、数量稳定、专业对口和优势互补的社会实践基地,可以避免社会实践走马观花式或打游击式的开展,有利用发挥实践基地的桥梁作用,有利于发挥基地工作人员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高了实践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实践的整体效果。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要以社区医疗和乡镇医疗建设为依托,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巩固与实践基地的合作,深化互利共赢关系。同时应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积极开辟新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推动实践活动的长效发展。
2.专业化倾向。目前医学生的实践主体大多是低年级学生,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且组织制度不甚完善,因此应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并亲自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组队明确方案时给予更加具体的指导,并结合部分课题开展科研实验或调查研究等;鼓励专业教师通过与立项的团队寻找对接,更好的将课题结合到医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既能提供专业指导、基金支持和资源平台,同时对也可一定程度上协助完成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更能很好的解决当前医学生与专业老师交流不够的问题,进而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社会实践的专业发展。
1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意义
研究生社会实践,主要是指在学校培养指标的要求下,研究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走进各企业单位或政府机关、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等机构或团体实践,即在工作中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把书本的专业知识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全面应用自己的知识,积极奉献于社会,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实践活动[1]。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专业特点,因此积极开展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越来越多广大教育者的认可。医学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形成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优良的医德医风,提高其就业能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1.1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是研究生学术科研和人格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个性品质,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进行一项调查显示,有65.1%的大学生认为,在高等院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实践活动[2]。社会实践可以让医学研究生深入社会,了解民情,充分感受作为一名医生的自豪感,体现自身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更加了解国家的方针策略,激发爱国的情怀。
1.2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医德教育
医学生医德修养是指个人对医德理论、知识、规律、规则的了解掌握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和水平,以及将这些理论等转化为个体的医德、行为态度和能力的过程。对医学研究生来讲,他们有着相对完善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是未来医学传承创新的主力军。医学研究生良好医德品质的形成,高尚医德行为的展示,离不开医德的修养。高校德育的“创生论”认为“:个体道德意识的产生、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锤炼、道德信心的确立都离不开个体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和活动。”也就是说医德教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医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完成医德品质从认知到行为的内化,做到知行统一[3]。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医学研究生加深对医德理论的理解,真正了解《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内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医学研究生奉献、合作、关爱、助人等各种社会行为,可以使其获得医德情感体验,坚定“悬壶济世”“普度众生”的崇高思想。
1.3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医学研究生就业能力
随着我国研究生的不断扩张,使其教育逐步从精品化走向普遍化,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医学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一些与医学相关的“三下乡”“进社区”活动,可以使医学研究生对其所学专业和专业知识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和思考,对社会实际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摆正自身位置,端正其就业观和择业观。北京中医药大学针对各学院学生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对医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调研,结果表明社会实践对学习意愿、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实践操作等方面均有积极的影响,对提高医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4]。因此,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在研究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2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
2.1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定位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自2011年以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已将参加社会实践列为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必修环节,对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制定了较为严密的教学实践计划,并出版《研究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供其参考学习。同时,北京中医药大学也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考核机制,规定社会实践不修满学分或成绩不通过者,学生将不予毕业。将社会实践课纳入必修课程,不仅促进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改革,还检验了学生们的在课本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起到了真正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2.2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我国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政府牵头,由学校负责具体组织和推动,其形式多样,包括理论宣讲、教育帮扶、科技支农、专题调研、科普宣传、医疗服务、预就业实习、帮残助困、挂职锻炼等。而医学生的社会实践,往往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原则,主要有志愿服务、组织扶贫、救助失学儿童、健康科普宣传、义诊、送医送药下乡等形式。在此,仅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采用项目化招标的模式进行,分为实践团队项目、实践基地建设2个类别,每个类别下设校级重点项目、校级一般项目和院级项目3个层次。实践团队项目是组建社会实践团队,结合教学内容,发挥专业特色,集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基础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考察调研活动等,以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等形式为实践成果。基地建设项目化是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建设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依托基地开展志愿服务、中医药文化传播、就业见习、挂职锻炼、创业实践等长期社会实际活动。
3提高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一项涉及面广、投入大、且具有社会影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才能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实践实效性差主要与领导与管理体制不健全、组织工作不完善、社会实践专业性不强、实践模式单一、内容缺乏多样性及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密切相关[5-6]。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使之成为医学研究生成才之路阶梯,需要从学校组织和学生个体2个层面着手。
3.1构建完善实践地基,增加经费支持
目前有些学校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研究生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四处奔波寻找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没有经验的积累和教学的总结。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学校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更多长期合作的见习基地,给研究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实践环境,这是能否有效进行社会实践科学化长效机制的关键。除此之外,经费问题对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形成了制约。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支持不足,研究生需要额外垫付经费,这样不仅给研究生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还容易打消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针对经费问题,学校可与多方企业医疗单位合作,设立专项社会实践基金,加大对社会实践项目的资助力度。
3.2充分结合专业特色,丰富实践内容
从就业职业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将极大地促进医学研究生的就业水平,有助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对于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不仅要表现出直接的实践性,即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动手能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还应与时俱进紧随社会发展的步伐,充分体现医学研究生的现实需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同时,由于各医学专业的特点,适合其提高就业能力的社会实践形式也不同,我们需将专业与社会实践形式结合,为不同需求的医学生提供符合其专业特点的实践机会,对于提高其专业技能及就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3建立合理考核及奖惩机制
社会实践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须环节,各高等医学院校须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正规教学计划。社会实践纳入必修课,需要提出和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应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明确时间、任务、目的和要求等。对于社会实践的考核,要从严以待,避免研究生为了拿到学分而出现走过场的现象。对于优秀的团队,学校应予以表扬奖励,充分发挥其榜样作用,对于截止毕业时没修到一定学分或实践态度不端正的学生,需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3.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其主观能动性
研究生社会实践应以研究生作为“主体”,医学研究生是社会实践活动最终的受益者。医学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讲,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知识构架,因此,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学校更应“放手”,给予研究生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使其从“被动实践”转为“主动实践”。在医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专家老师把握方向,管理调控,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但实践活动仍应以研究生为中心,要使研究生全身心的投入,激发其内在动力,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在此,需重点强调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在安全合法的情况下开展,对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研究生,不应进行诊疗活动,但可提供医疗保健等服务,如量血压、推拿、耳穴埋豆、养生功法教学等。对于已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研究生,其开出的处方,应由带队老师亲自过目并修改,对于疑难病及病重患者,应建议去相关医院进行诊疗。在组建社会实践团队时应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组合,如须进行医学诊疗活动实践,团队中需有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研究生及带队老师,以确保医学诊疗活动的合法性及安全性。总之,医学研究生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医学研究生需要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实践精神,研究生们身处校园,面向社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为研究生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展现个人魅力的舞台;也让研究生们开拓视野,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同时更加直接地参与了社会生活,更加严肃地思考未来。
参考文献:
[1]王乐生,张瑾.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4):98-99
[2]李长松.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3]田润平,傅骞,周嫱,等.以医德教育为核心的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建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31-34
[4]宋佩宁,左璇,罗碧川,等.社会实践培养医学生就业能力作用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2):1173-1175
[5]汪丽,王飞,孙捷,等.浅议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J].科教导刊,2011(25):34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现状;发展方向
一、引言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条件和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我们在增加物质投入改善医疗条件的同时要注重对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以及即将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医学生是未来医疗队伍的强大后备军团,相比较加强对已经在岗的医疗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培养,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收到的成效会更大。因为大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教育对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影响是最大的最深远的。我国的许多专家学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做了一定量的研究。本文就是在总结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二、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
1.人文素质。由于知识面和所站角度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人文素质有着不同的理解。王艳梅等认为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的沉淀与人文精神的内化,它孕育于人的内心,外化为人的人格、气质、德行、修养以及价值导向。周勇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界定人文素质。他认为,从狭义来说,人文素质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从广义来说,人文素质指一个人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包含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体现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涂明华认为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称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胡运生认为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涉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念、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是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现而展示出的个人特征。纵然大家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表述各异,但本质上都是一个意思,即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的内化和升华,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通过人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廖虎等认为医学人文教育素质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使之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并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能够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肖哲虹说高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通过学习医学人文学科课程、临床实践、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医学生成为既掌握医学技术又有医学人文素质的医务工作者。
三、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研究
1.对当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的研究。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医学技术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医疗水平正不断提高,但与医学密切联系的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人文知识积累不够,人文方法运用不深,人文精神欠缺等。我国的专家学者们在各自的文献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李强在其《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一文中提到,当前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主要有以下表现。政治理论学习淡漠,缺乏时代信息;文史哲知识匮乏,知识面狭窄单一;部分学生精神空虚,生活品味较低。李慕军在其《浅谈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医疗纠纷防范的意义》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徐文博则认为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文化底蕴不够丰富、知识欠缺、知识面狭窄、书面表达能力差、不能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个人主义思想浓厚、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缺乏成就感、心理较脆弱等问题。以上种种都说明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2.对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研究。专家学者不仅对当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进行了阐述,对当前我过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也做了介绍。谷昊指出当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人文课程设置单一、学科建设力量弱小等问题。王艳梅说当前我国医学院校教育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毛国庆提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落后。肖哲虹发现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不够浓烈。李伟说当前我国医学院校设置的人文课程与医学课程缺乏有机的联系,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彭恩圣、傅琛认为我国各高校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上存在贯彻落实不够的尴尬境遇。李丽洁指出当前我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理论与现实脱节、教育内容与医学生兴趣爱好脱节、教育方式与求知方式的脱节等问题。总而言之,我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模式还很有待进一步完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研究
各专家学者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问题上似乎都达成了一致意见,他们都认为当前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李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改革的角度强调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意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医学发展和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林君从医学模式转变和医患关系两个方面指出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是防范医患纠纷的需要,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徐文博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和医学学科进步三个维度说明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现实需要,是医学学科与时俱进的要求。冯锦山则从深化教育改革、解决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一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二是解决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水平落后情况的需要,三是贫困生心理自我保健的需要,四是树立良好的医生形象、培养行业素质的需要,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六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七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生活品味,促进全面发展的需要。高继成对于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谈了几点体会。他认为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世界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是医学教育模式转变和发展的需要。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意义非常重大,因此,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要切实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五、对教育路径和改善对策的研究
专家学者们在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改善和加强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各自的对策与建议,对教育路径进行了探索和延伸。1.改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谷昊针对当前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人文课程设置单一、医学生责任感偏弱和学科建设力量弱小问题提出了以下三点改善对策:首先,医学院校要深刻认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要从观念上重视;其次,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加设人文课程;最后,要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包括学校人文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两大方面。李国辉在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对策:转变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实践;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注重家庭教育。刘震雄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改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二要改革课程体系,三要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全面育人作用,四要培养医学生自觉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五要引导医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锻炼,六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冯凤莲等人依据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在特性,提出构筑立体网络式医学人文教育的新模式,提出将校园文化、医学专业课程、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专家学者讲座、社会实践组成一个立体的网络,分别从这五个方面来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李强建议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上进行改善,主张转变单科性医学院校办学模式,同时构建多层次、立体的课程体系。2.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李慕军提出从三个层面上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是从思想认识层面来说,要深化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二是从课程设置层面来说,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三是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层面来说,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和继续教育制度的完善。徐文博认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四个途径。一是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转变教学观念;二是培养人文情怀,重视实践活动;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申家字提出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医学独立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六、不同视角的研究
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王恬以全球化为背景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毛国庆则从和谐社会视角下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肖松舒等从患者角度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张大斌、李先进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另外,我国还有少数专家学者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做了研究。李瑛等在《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证研究》中为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价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
七、研究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1.存在的问题。(1)重复性研究较多,创新性不足。比如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上,专家学者们指出的现状问题都大同小异,提出的解决对策也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重复性,创新性似乎不够。(2)理论应用性不强。虽然众多专家学者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方面给出了许多建议,但是这些对策建议是否真正运用到了教育教学实践当中还有待进一步考量。(3)多为定性研究,定量性研究不足。这导致研究出来的结论说服力不够。(4)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到底该如何加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统一的理论,还是各说各理。(5)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国大多数专家学者普遍强调学校、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意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那么就算我们的校园建设的多么美丽,课程设置的多么合理,我们的教学也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2.研究的新方向。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了解了学术界在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可以清晰的看出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1)注意突破创新。时代在变迁,现状也在不断改变,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研究点,有突破才有创新。(2)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并积极实践。(3)在进行定性研究的同时要注意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并努力构建评价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指标体系,使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能够量化,这样更有利于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进行评估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进行考量。(4)努力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理论。(5)重视医学生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使医学人文素质内化于学生的内心,外化于学生的行为举止。
参考文献:
[1]王艳梅,杨加周,艾庆燕,等.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培养实践[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10(3):72-74.
[2]周勇.关于湖南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5(24):165-165.
关键词:体验教育;医学;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14-02
教育部领导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医学教育要坚持走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尤其要强化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医学教育,德育为先;二是医学教育,能力为重;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进而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医学人才成长道路,实现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性新跨越。而实践教学是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短板”[1]。本文作者正是基于考虑如何在医学生中提高临床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经过多年工作经验思考并总结得出在医学生中开展体验教育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将其内化、固化为人文素质,达到医学教育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通过基础教学体验,牢固医学生人文素养基础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医学课程改革中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切身思考、直接参与的体验教育融入其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授课内容,强化学生主动吸收医学基础知识能力,掌握临床技能。目前全国医学专业正在试行PBL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国医科大学的此种教学模式得到广大专家学者,尤其是学生的欢迎。所谓PBL是指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多学科综合的教学模式。PBL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置于问题情境中,通过自身疑问、教师引导的过程中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源,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教学体制,围绕问题而不是围绕课程程序学习。在学习中,学生利用临床遇到的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在互动的过程中确定学习目标,接着针对学习目标自我学习,将学习所得应用于问题中,最后归纳所学的新知识,掌握推理技巧,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情景体验中,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资料、与人沟通、团队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真正做到临床知识和技能实现知行统一。
2.开设人文社会医学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考查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目前医学发展趋势已有过去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医学院校应在这种模式转变下,尽早通过提供丰富的医学人文课程选修学分的方式,主动拓展医学生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弥补在医学前期求学中因文理分科导致的人文基础薄弱、重理轻文的现象,从而培养有文化、有内涵、有修养的医生,而非只懂看病,不会看人医人的“技术工匠”,通过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立、学生自愿选择、主动选择的参与方式,通过讲座、论坛、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的授课取得学风的方式,充分提供学生主动体验的平台,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做到内外兼修。
二、通过校园文化体验,增强医学生传统文化精神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取决于基础教育,还体现于日常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校园环境的熏陶。医学生在体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能够长期地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形的激励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开展高层次的政治教育活动、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高格调的文化娱乐活动,既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同时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2]。另外,通过开展诚信、感恩等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时代性和政治性主题,以演讲、讨论、实践等多种体验形式加深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加深职业认知和道德,从而进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三、通过社会服务体验,加深医学生责任意识
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意即医生的责任有三个层次:保护健康、治愈疾病;恢复人的精神的完满;促进社会公正。[3]在医学生中广泛开展如“三下乡”、“四进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结草社”、“剪纸社”、“志愿者”等社团活动中,体验服务社会、满足群众需求,既加深医学生对社会认知,同时加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获得宽阔的知识视野,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树立高尚的人格情操,拥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去尊重人,理解人,抚慰人,关爱人,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保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4]
四、通过实训岗位体验,检验医学生人文素养成果
1996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提出医科学生必须具备七类知识与能力,其中三类为医学基础知识与能力,其他四大类则和医学人文素质有关,包括医学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交流与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医疗卫生系统;批判性思维。[5]通过校内基础课堂教育与文化建设之余,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为体验临床环境提供平台。通过实训岗位体验,切身检验医学临床技能的同时,可以考察医生的职业技能是否过硬、职业道德是否高尚、职业态度是否被患者接受、医患人际沟通是否顺畅等。实训岗位包括假期的医院社会实践、兼职做义工、义诊志愿者,更可以通过教学安排的见习、实习环节,多角度、全方面体验临床职业环境,从而真正检验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尤其体现在全国每年举办临床技能大赛中,各校学生参赛代表通过基础技能动手操作能力比拼、模拟医患沟通问诊查体考核等全方面考评医学生的职业水平和素养,学生也正是按照技能大赛的参赛要求在岗位体验中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从而适应医学发展需求。
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满足医学教育改革需要,符合医学生成长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在医学教学、管理、服务育人中通过开展切实可行的体验教育,可以促使医学生知其不足,完善职业所需,提高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人文素养,将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更好的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齐学红,马建富.职业学校班主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曾盈,许一萍.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9).
[3]戴正德.生命伦理学教学和对社会负责的医生的培养[J].浙江学刊,2000,(4):77-79.
[4]王英姿,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6).
【摘要】从临床医学教学的目标出发,以能力本位理论为指导,根据未来 医学人才素质要求进行了课程体系、操作程序、教学策略和评估体系方面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以目的为导向,注重课程为核心,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与教师互动因素和教学评估环节,并创造条件改善创新教学环境 。
【关键词】能力本位;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58-02
当前临床医学教学在培养模式上,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 ;在教学内容上,与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不相适应,缺乏最新科学前沿知识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教师上课时“满堂灌”,较少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开拓思路进行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在课程结构上,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基础知识面过窄,缺乏人文科学课程,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现代医学科学进展的全新趋势,强调学生能力培养,将成为医学教学中的关键。
一、能力本位理论的涵义
“能力本位”一词最初是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中文翻译,“能力本位”在中国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指的是所有把能力作为教学中心的教 学模式,狭义即指加拿大的CBE/DACUM教学模式。国外有代表性“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和加拿大的CEB模式,以及英国和澳大利亚的CBET模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都对职业能力有明确的界定,都有一套划分能力层次、分析能力结构的办法和标准,都注重实践,都有一套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手段或方法,都强调适应市场的变化。与这种教学模式相配套的“能力本位”教模式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方面亦显示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全新理念,这又以德国双元制模式和加拿大CBE模式最为典型。其共同的特点是:都以能力作为课程组织的先决目标,都重视实践课程和活动课 程,都以尽可能节约的原则选择知识作为课程内容,都强调知识的实用性,都把 知识的掌握看成是能力的组成部分和为培养能力服务的,都重视操作能力和技能 的掌握 。
二、 临床教学在能力本位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要研究临床教学的能力教育,首先要为临床医学能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寻求一定的理论依据 。因此,我们应从现代社会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思想的创新观念出发,围绕医学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操作程序、教学策略、评价标准等教学模式构成要素进行理论探索。
(一)指导思想:根据未来医学人才的从业素质要求,构建研究型学习课程体系。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应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医学模式的转变,特别是要重视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宏观背景,培养以人文性为先导、以综合型的智能结构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造性医学人才。
(二)目标内容:要建立与临床医学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其主要框架包括三个部分(1)医学思维与创新的理论知识。通过创造学基础知识的构建,发展医学生的一般创造力。(2)临床专业与技能的指导。通过临床专业和技能的指导 ,发展学生的专业创造力。(3)创新个性的能力培养及其社会实践。该部分的课程设置将有利于医学生品质的培养 。
(三)操作程序:提出问题(临床病例或社区专题)一搜集数据(诊断依据与调查资料 )一形成解释(可能结论)一评估结果(讨论引导)一验证结果 (实践检验)。以上操作程序主要从学生见习病例报告撰写和社会问题调查报告两方面进行设计 。
(四)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以认知、技能和素质三种不同目标进行符号性、观察性和活动性三种方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一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第二课堂,以技能操作为主,教师将对第一课堂的知识进行再现性操作示范,并为学生在课后进行提示性技能练习创造条件。第三课堂,让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相结合,在实践应用中得以锻炼提高。教学部门还要导向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临床和社区医学从业岗位整体任务和局部内容训练,并进行持续性的反馈,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五 )评估 :主要通过建立三个领域的评估来实施:(1)认知领域。临床医学决策思维能力考核(专业课程和思维科学相结合的理论考试。(2)技能领域。临床操作水平考试和社区全科医学实践论文评审。(3)态度领域。病人评议学生学风医德、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及志愿者服务社会的价值评价等。
三、临床医学能力教育的实践
根据 2l世纪的临床医生培养目标要求全面适应社会的要求,我们应当减少应试教育的痕迹,重视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医学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经验、教学双方的个性特征等。在此基础上从现代教学论的要素结构出发,调整和改革现行的临床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模式,追求能力教育系统动力机制的整体优化。
(一) 目的是导向因素,临床医学能力教育首先要确定培养目标。我们要重视把教育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扩展到学生的人文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人格、思维方式的教育。因此,临床医学能力教育的培养目标追求的是科技素质与专业素质的结合;人文观念与职业特征的结合;个性心理与社会责任的融合;创新精神与应变能力的培植,强调后继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 课程是核心因素,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改革从时间和空间上提供动力 。临床医学教育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得以实现的。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其质量关系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课时条件和实践空间,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调整课程结构:(1)削减课程间重复内容。开展了包括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在内的各种医学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实施以问题为引导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并以此为契机,削减课程间重复内容,空出一定的学时数,增加实践课和自学选修课程。(2)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加强了临床医学技能实践和医学服务实践课程计划。例如,坚持授课学时与实践学时之比不低于1:1;加强临床见、实习带教老师的上岗培训工作,使其明确带教要求和操作规范;在严格执行病区专题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实行内、外、妇、儿分科床边技能考核和毕业综合技能操作考试;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基层和专科教学医院、社区教学基地轮回实习,加强学生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初级卫生保健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医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独立撰写科研论文或调查报告的能力。(3)开设医学前沿理论选修课。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树立学习的综合意识、超前意识和终身意识。根据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对卫生保健需求的变化,调整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开设医学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课程。讲究特色和因材施教是本科生选修课设置的基本原则。(4)开设引导掌握思维方法的相关课程。为了使医学生在进入临床课程学习时,熟悉 医学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已在05~O7级的三届医学生临床课程阶段(三年级下半学年)开设医学思维与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思维科学、医学思维与学习、创造性思维和技法训练、创造力培养与成功者品质修养、研究型实践学习习作等:(5)隐性课程的建设。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显性课程教学活动而言的。隐性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有:开展文明校园建设活动。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考察和国情、创业教育,结合临床见、实习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等等 。隐性课程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文化活动来加强医学生的德育实践,并以此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
(三) 方法是技术要素,积极探索结合教学改革成果的教学新方法。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探索和检验这种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面对2l世纪知识的骤增,临床医学教育要强调方法教育,使医学生有能力区别重要和次要的知识,睫其头脑留有持续学习的空间,提高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吸纳能力,这对于临床医学的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我们积极鼓励临床教师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实施情境模拟法和标准化病例教学法,就是在创新教学方法上的有益探索。情境模拟法是通过一个具体临床情境的描述和演示,引导学生对特殊情境下的病例展开讨论和研究的教学方法。标准化病例教学法的开展动因源于临床上一些非常见病例的教学要求,临床教师将这一类非常见病例的典型体征、诊疗方案进行归纳总结,是在见习带教中由学生进行模拟演示并参与诊治的一种案例教学方法。两者都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主要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病例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起到较好的效果,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情境之间的差距,能帮助学生体验从业环境中医患关系处理的方式方法。
(四) 学生是根本因素,教师是关键因素,教与学互动机制为系统提供原动力和 主导力 。医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以教师的培养为前提条件。教师不仅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且要善于培养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我们在实践中编写了《临床教师与管理干部基本教育素质培训教程》,并分批对临床教师进行思维科学和创新意识培训,规定45岁以下教师必须以计算机辅助临床教学的要求,在客观上收到了一定成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展新知识,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于知识的再发现的途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可以反馈教学信息,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改进授课质量,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机制,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师生间的相互评价,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参与教学工怍的热情 例如:我们在平时工怍中,无论是理论课、见习课还是实习阶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评教工作,与教师的评学工作一起,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79-02
在我国医疗服务领域中,“医患关系”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它原指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但目前这一词汇的出现几乎都是与“紧张”相连,“医患关系紧张”已然成为全社会对医疗服务领域的概括性评价和共识,它体现在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医患沟通不足、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等方面。换言之,笔者认为:医患关系的矛盾是患者日益增长的身心全方位医疗需求与医务人员相对落后的人文素质之间的矛盾。因而,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问题,已成为制约医患关系正常发展的瓶颈,这一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对我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 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一)具有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但认识不足
国内医学院校对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早已达成共识,也提出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案,但多数情况下形式大于内容,没有从根本上真正改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比如仅仅是增开一些选修课、讲座等等。他们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更深层次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薄弱
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课程主要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部分构成,其中人文课程占总学时数的比重,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具体课程包括哲学、历史、法律、伦理、文学、艺术以及行为科学等。而在我国,有研究表明,包括“两课”学习以及医学伦理学、自然辩证法等内容在内,人文课程的比例不足5%,人文课程的内容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三)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缺乏多样性
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方式因为传统教育方式的惯性,教育改革创新的缺乏,以及对教育结果评价单一的表现形式,大多延续着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因偏重于原理、概念的解释与灌输,忽略了对逻辑思维的培养与问题的多维性分析的引导,与人文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行为模式的示范与切身体验的实践有较大差距,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学到了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对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渗透与应用还停留在感性认知的浅表层次,故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生难以从中受益。
(四)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目前国内医学人文教育尚无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也没有开设所需课程的统一规定及材。因此,各学校在进行人文教育时往往根据本校的师资水平以及对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观理解去进行,他们往往根据现有的师资去开设课程,根据主观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去进行相应的工作。因而,各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不尽相同,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带有较强随意性、主观性。
二、 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与核心作用
医学院校必须意识到对医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在时机上的必然性、在意义上的重要性以及对医疗卫生事业影响的深远性。我国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医学生在大学以前阶段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不足,而在大学(包含大学本科、研究生、住院医生培训)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与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作为未来医生的人文素质的水平。而人文素质教育在意义上的重要性,则体现在对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公平原则和起码的社会良知,确保医学技术沿着造福人类的道路前进这一高度。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叉融合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必然要求和结果;推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力量。
(二)重在行动,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在以往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中,往往认为人文教育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多样性以及不可复制性而不易、也不应列入教学计划或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但根据我们已经开展的工作和研究课题情况反馈来看,从学生的需求入手、总结以往人文教育的规律,抓住人文教育的主旨,大部分的人文教育内容,尤其是课程、讲座、实践等形式的内容,是可以与专业课程一样列入教学计划中去的,并且根据学生每个阶段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不同,通过系统设置人文素质教育的培训项目,科学制定培养标准,是可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的。课程体系的形成,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起到了规范性、指导性的作用。尤其是对负责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工作部门,起到了具有实际意义的督促执行的作用。
(三)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教育与其他教育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实践性的特点,而人文素养的培育注重的也正是在实践中培养的能力,两者在培养模式上具有极大的共通点。在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接触到患者、医生和社会的最佳时机。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临床实习工作,人文素养的长期性和客观性都需要加强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的人文教育。医学院校必须把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观念有延续地传递到各教学医院和学生实习基地,加强高校与基地共建,通过树立优秀医生楷模,开展真实案例讨论, 邀请病人共同参与等多种形式,在真实情境下巩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理论基础,提高医学生人文教育实践运用的能力。
(四)全员动员,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在以往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常常提倡课堂教育的传授、校园文化的熏陶,但对医学生而言,因其未来所处行业的特殊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接触人员的多样性,我们倡导对其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全员动员。这里不但应该有全体的教师、医生、护士、管理人员,甚至应该包括其实习基地的高年级学生和其他轨道的相关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处在高素质的人文教育氛围中,才可以避免出现学生在校园内一切都好,一旦进入临床,人文素质倒行逆施的窘境出现。除此之外,多渠道、全方位的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必由之路,通过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校园文化(医院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校园文化(医院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 在与人和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关系重大、任重道远的工作,它是一个艰巨而又漫长的过程,是一个涉及终身的教育。人文素质培养,是整个社会系统教育的一项复杂工程。在医学教育中弘扬人文精神,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必将大大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为培养符合祖国医疗卫生事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芦小兵.试论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 286-287.
[2] Lee A.G.Examining the examiner:New assessments will evaluate physician competence [J].Ophthalmology Times,2002,27(20):4.
在我国就业十分严峻的形势下,医学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依然不容乐观,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选择了大城市的大医院,造成大城市大医院的人员供不应求,小医院以及乡镇医院的人员缺乏,这种情况造成了90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现状。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有助于医学生改善心态、适应社会、准确地自我定位和职业定位,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1]
1 90后医学生就业心理特征分析
1.1 高校扩招
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而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使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录取比例也不断增加,造成每年毕业生的人数逐渐递增。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或医院对应聘者的学历提高了要求,形成了高学历求职者的不断攀升,导致教育过度投资,增加了工作岗位的竞争度和医学生的心理压力。
1.2 医学生自身条件
医学生在面临就业时的心理状态,会因学生的自身条件而有所不同。一些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会产生依赖、焦虑、自卑、自傲、犹豫不决的心理障碍,有学者研究表明,在自卑的心理上临床专业要弱于公共卫生专业;在性别方面,女生在焦虑、自卑等心理方面明显高于男生;男生在犹豫不决和自傲等方面明显高于女生。本科三表的学生在犹豫不决、自卑等心理方面要高于本科二表;同理,本科二表和本科一表也是如此。
1.3 医学生就业选择倾向
首先,三甲以上的大医院的医务人员待遇和医疗设施水平远远高于乡镇医院,在大型综合性医院接触的病例多,能够增加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水平。其次,城乡的经济文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上的不同与差异,使得两者在生产水平、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和生活条件等方面产生了本质上的差别。因此,作为一名医学毕业生大多数更愿意留在大医院,很少有人愿意到乡镇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工作。[2]最后,偏远山区的医疗设施简陋、医疗资源匮乏、医疗人才缺乏、交通不便、治疗体系不完善导致乡村等不发达地区的就医困难,而面对这种情况时,大多数医学生们都不愿放弃舒适的大城市生活,去远离自己家乡的偏远山区,当一名赤脚医生。
1.4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截至2015年,各省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培训包括医疗道德作风、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医疗政策法规等方面知识,使得步入乡镇工作者也能在大型综合类医院学习丰富临床经验,更好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但这延缓了医学毕业生参加工作的时间,医学学习的年限进一步延长,从而增加了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的家庭负担。
1.5 医患关系的复杂化
医疗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本应是利益的共同体,可却因为医患沟通的不够、造成医疗纠纷的增加,医院的服务水平、医术水平、医疗治疗费用等因素导致了医患关系的复杂化以及紧张化。[3]由于国家政策导致政府在卫生事业方面投入不够,医务人员人数与患者人数比例较悬殊,医疗资源紧张使得医生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导致患者的不信任和不配合。同时由于医疗法制不够健全,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保护力度不足,双方在产生矛盾的时候不能很好的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甚至产生伤医事件。
2 90后医学生就业心理特征的建议及对策
2.1 提高自身学历与技能
面对现在医疗事业环境国家出台了相应政策,90后医学生应努力学习使得自己步入更好的医学院校学习深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而正在全面启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医学生可以在大医院得到更加丰富的资源,充分地掌握临床知识、技能。总结临床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扩展知识面,不断地用临床最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对于90后的在校医学生,各种见习课、实验课以及实习过程中,均有很多的机会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以后的临床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医院的发展会越来越好,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也会更加完善,城乡差别过大问题也逐渐解决。即使现在偏远地区的医疗环境相对较差,但90后医学生应克服困难,乡镇、农村地区的人民更加需要专业的医学生。
2.2 成立就业心理咨询机构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即将毕业时仍迷茫彷徨、不知所措、对自我认知不准确,甚至产生焦躁、依赖、从众、逃避、自卑和嫉妒等不良的心理状态。[4]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专业咨询机构,广泛的了解各地方对医学人才需求的最新变化,聘用具有职业生涯辅导能力和就业心理沟通能力的老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对这些学生给予指导和服务。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识别自己的需求和特点,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打破学生心中传统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尝试参与与医学相关的新兴行业的工作,不要只局限于对口专业和医院的临床工作,以提高自身的就业满意度。同时应重视家庭心理教育,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要注意调整家长的心态,家长不应该过分强调就业层次,以免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2.3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医疗工作需要医务人员之间、医生与病人之间,不断地交流配合的合作过程。作为90后医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医患沟通能力。在重视医疗技术的同时,也应注重沟通的技巧。积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述说,在对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情时,应尽可能的做出准确解释,让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病情。避免语言过激专业术语过多,同时请求患者的配合以及家属的协助。另外,换位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以病人的切身利益为最优先的治疗方案。考虑患者的隐私,并对其进行严格的保密。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 妇产科; 临床带教; 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9-0079-03
妇产科作为一门实践技能性较强的临床学科,要求医学生能够在扎实的理论基上,还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因此,在妇产科医学生的临床带教过程中,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的潜在学习兴趣,以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实用人才[1]。本研究选择2011年2月-2013年3月对在本院妇产科实习的医学生临床带教应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3月在本院妇产科进行实习的医学生120名,其中男69名,女51例,年龄22~25岁,平均(23.52±1.01)岁。将所有医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两组医学生在性别比率、平均年龄以及基础课平均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医学生均由相同的临床教师负责临床带教。对照组医学生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即严格按照临床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教学书本理论为主导,以临床带教老师课堂讲解为主要方式,医学生提问为辅助,总体上要求医学生的临床学习思路以带教老师的授课内容为主。实验组医学生采用问题式教学方式,即结合经典案例进行教学,启发医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增强医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促进其理论基础的学习,为医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最后通过老师对知识点的概括和总结,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3 评价指标
临床带教结束前,对两组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学生的心理状况评分以及师生相互满意度等内容[2]。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医学生心理状况评分的比较
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采用“问题式教学”的实验组医学生,在“带教老师的影响”、“对妇产科的兴趣”、“妇产科临床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专业知识的自觉探索能力”及心理状况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师生相互满意度的比较
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采用“问题式教学”的实验组医学生与带教老师之间的相互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师生相互满意度的比较
组别 医学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
带教老师对医学生的满意度
满意数(例) 满意度(%) 满意数(例) 满意度(%)
实验组(n=60) 57 95.00* 55 91.67*
对照组(n=60) 47 78.33 45 75.00
*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在我国,临床医学高等教育多年来一直是以教师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等三部分组成,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进行依次授课,教学进程较易控制;另外,由于教材内容主要是由本学科专家经高度提炼总结而成的知识体系,所以对学生获取相关领域的系统知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该模式在一段时期内,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医学理念的不断转变,作为医疗专业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技能,还应掌握与患者有效交流沟通个技巧,以达到实用型高素质临床医生的要求[3]。因此,使得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其缺点不断地显露出来。目前,我国临床医学高等教育中重临床轻预防的趋势普遍存在,而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与实际工作的需要明显脱节,填鸭式的传统教学使得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与体会,进而致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感到预防医学理论学习的枯燥和乏味,最红降低了学习兴趣。另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能有效的调动医学生对临床技能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临床实习教学中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并逐渐把教学的重点由基础理论转向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医学人文素养、较宽的医学基础理论以及较强的医学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使其能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并可融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康复为一体。
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又称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或问题本位学习,即学生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教学问题为载体,围绕问题中所包含的核心知识展开主动的研究学习,并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学解疑论证假设”一系列逻辑过程获取医学知识。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将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与学习规律相结合,具有创新性的高效率、高水平的全新教学模式。该教学法能力将医学生的学习过程设置到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医学生能够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性的临床问题,进一步了解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最终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4]。问题式教学的特点是能够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学活动充分的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主,促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带教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心理状况处于高涨、积极且持久的状态之中,进而使得学习效果更为深刻而不易遗忘。另外,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进而有助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正因如此,对带教老师教学问题的设置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问题不仅要深浅得当,还要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因此,对带教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6]。
本研究对妇产科临床实习医学生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采用“问题式教学”的实验组医学生,在“带教老师的影响”、“对妇产科的兴趣”、“妇产科临床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专业知识的自觉探索能力”及心理状况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李俭.问题式教学法在妇产科实践教学中的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4):74-75.
[2]曾玉华,周昌菊.改“传统模式”为“问题式”的妇产科见习带教[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2):393-394.
[3]黄光荣,段迎春,范丽,等.问题式教学法在妇产科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4):466-467.
[4]黄荣杰.浅谈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2):243-244.
[5]陈秋霞.问题式教学在妇产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6):29-270.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c)-088-02
国家“十一五”规划发展战略已经明确,将生命科学作为优先、重点发展的专业领域。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临床实践,医学和生命科学都面临着范围与结构的调整,其包含的范围更加扩大,医学向其他学科渗透及其他学科向医学渗透的趋向愈发明显,边界更加模糊。从而也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因此,如何把医学科学知识与医学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定位和范围、结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新的重要课题。
1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轻视人文学科的教学;突出知识的积累,轻视能力的培养。在现实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存在着重视属于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范畴的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忽视社会科学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 医学高等院校人文学科课程相对来讲,真正属于医学人文科学教育的课程很少。抽样调查在校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结果显示,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不足,掌握情况也不佳,特别是高年级医学生,他们往往只埋头于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训练,而缺乏人文知识、伦理道德修养,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平时不愿意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之类的活动,因而,政治敏感性不强,很难掌握时展主潮流。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低,自我为中心、功利主义则相对较强,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相对较差。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缺乏爱的观念,对待病人冷漠和不负责任;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总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不考虑他人和社会利益,缺乏吃苦奉献的精神等。
传统的学科分类导致医学生轻视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具体体现在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认为医学院是理工类学校,学习中重理轻文,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轻人文知识的储备;重医学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医学技术的学习,轻医学人文观、价值观、伦理观等人文精神的修养。部分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只能凭借建立在生物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之上的医学理论、技术认识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而忽视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心理、社会原因;不能自觉地应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心理、社会手段;只见疾病,忽视患病的人;只重视人的生物学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这种情况有悖于当代医学发展趋势,极大地影响了医学人才观的形成。
现行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学是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服务对象,其本质为人性化的医学,医学教育不仅要有医学科学知识、医学专业技术的传播,同时更要有科学素质、人文精神、人类文化的修养。医学科学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的内涵,素质教育的陶冶。而我们现行的医学教育中,专业教师偏重名词概念的解释,基本原理的灌输,而忽略了展现逻辑的力量、缺少对分析问题的角度、方法的教育,达不到应有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教育结果。
事实上,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医患冲突时有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医学教育中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现代医学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懂得生物医学知识,也必须掌握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必须让每个医学生懂得,要做一个好的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这与目前在现实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存在着重视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的倾向有相当的关系。这种情况有悖于当代医学发展趋势,这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前期的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技术层教育的同时,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环节薄弱或欠缺有重要关系。
2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应对措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生不但要懂得生物医学知识,更要懂得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要具有广博的社会文化内涵,使他们走上社会后在思想观念、道德水准方面尽快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能正确运用现代医学领域的高新技术为人类社会服务,尽快完成角色的选择,始终保持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同时,高度发达的社会更要求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精湛的医疗技术,还应具备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人类、了解社会,了解医学与政治、经济、法律及生态环境的关系,具备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负载了更为广博的内容,新时期、新形势下,亟待更新医学教育的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
医学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教育的特点和教育目标,调整医学生生源结构,逐步实现文理兼收。适当增加文科学生的比例,这样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变人们对医学教育的偏见,有利于医学上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这样既可形成医学、自然科学、医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并存的全方位教育结构,还能在课程、教师-资源设施、活动基地、校园氛围、文化活动等各方面实现资源整合共享。文理科知识互补,有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教师的专业途径和知识视野。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体作用外,更要强调医学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内容。要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等。这样既可造就高品质、博素养、高品性的教育家,更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当代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⑴ 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医学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和病人的必修课程;是全面掌握现代医学克服生物医学模式缺陷与不足的迫切需要。⑵ 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的地位,构建医学院校人文精神的落脚点,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⑶ 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佐证,确定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为我国医学院校调整教育目标,改革教学计划和调整专业结构,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提供佐证。⑷ 切实营造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制定以各级各类教师为主体的人文教育网络,提高学校各级各类人员的认识,把培养中国现代医学生人文素质融入于整个医学教育之中,从而推动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
注重全程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入学开始即对学生进行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始终。要增加见习和临床期间的医德教育。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上注意医学科学教育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开展高层次的政治教育活动和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要通过各种方式和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接触社会、体察国情民情,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要跟上时代的要求,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精神融入于医学教育之中。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塑造医学生医学科学技术的同时,以“德高医粹”为座右铭,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社会、历史和未来赋予我们的责任。这也是时代对医学生的要求。所以,当前要在认真总结各地医学院校在医学教育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文明的优秀成果和有益经验,进一步明确高等医学院校在“十一五”期间开展和加强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探索新的工作思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惠清.新时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医学教育探索,2002,1(1):2.
[2]刘德培,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 2003,24(3):5.
[3]郝希山.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中[J].医学与哲学, 2003,24(3):16.
[4]张丽霞,吴永盛.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0):14.
[5]孙英梅,朱红.人文精神培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药学教育,2006,22(2):1.
[6]林建苗,汪建梅.医学实习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1):130-132.
【关键词】医学生物课 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64-01
笔者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医学生物知识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一生都需要并应不断得到发展的。一个人的职业、生活与生物学也有直接的关系。
一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关键是心理对该学科有无兴趣,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医学生物学的教学涉及许多深奥抽象的概念、原理以及有关医学的基础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要求,把书中的一些知识、事例或故事等绘制成相应的漫画、图片、图表等,并在课堂上用投影仪、幻灯、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其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愉快的情感交流中获得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如在讲授第八章生物与环境时,我出示了一组相关图片,先让学生分析说明其含义,然后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再将其与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相联系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 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思想,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生物学习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都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以传授课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即使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很少有机会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相联系。
在医学生物学课程中,贯穿师生互动学习,可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热爱,更好地知晓生物教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体现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参与中接受知识。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进行情境设置,将理性的教学内容运用音乐、图画、录像,以感性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出来。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外化为一个个具体、熟悉的景象;使枯燥呆板的文字符号物化为生动的丰富形象;使学生置身于可知可感的环境中观察、体验,直接地感受蕴涵于情境中的思想与情感。同时,使学生在思索与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三 医学生物学基础教学注重实验教学
医学生物学的实验教学目的不仅是训练学生技能,培养动手能力,而且还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细胞学理论知识的联想和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细胞生命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和思维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接近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标准。为此我在保留少数验证性实验内容的基础上,更侧重开放性及探索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等内容。如有丝分裂末期的主要过程是子核的形成和细胞体的分裂。曾有人认为星纺锤体含有三种纺锤丝,即三种微管:(1)星体微管,由星体散射出的微管。(2)极微管,是由两极分别向相对一极方向伸展的微管,在赤道区来自两极的极微管互相重叠。现在则认为极微管可能是由星体微管伸长形成的。(3)着丝点微管,与着丝点联结的微管,亦称着丝点丝或牵引丝。着丝点是在染色体的着丝粒的两侧发育出的结构。有报告说着丝点有使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的功能。无星纺锤体只有极微管与着丝点微管。核膜破裂后染色体分散于细胞质中。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的着丝点分别通过着丝点与两极相连。由于极微管和着丝点微管之间的相互作用,染色体向赤道面运动。最后各种力达到平衡,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上。在这个难点上,尽可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将从中得到启迪,能更好地理解细胞学的理论知识及生命现象。
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一生都需要,并应不断得到发展提高的。一个人的职业可能与生物学没有直接关系,但任何人的生活和工作都不可能脱离生物圈。生物科学素养包括具备基本的生物学知识,相应的技能和能力,对社会中的生物学问题的解决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用正确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态度、行为和习惯。同时,科学是开放的、发展的,今天被认为是正确的,明天未必仍然完全正确,科学贵在创新,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要求。作为医学生物学教师应与时俱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人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验,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达到“可以不教”的目的,这应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关键词】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医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中国梦是国家强盛之梦、民族复兴之梦,也是人民幸福之梦。可以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践,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发展好而努力奋斗;也需要引导广大青年增强爱国情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优越性,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还需要以中国梦来凝聚强大精神能量,统一青年的思想和认识。
2013年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教党[2013]2号),对教育系统中国梦教育活动作了总体部署,提了具体要求。通知明确提出要采取征文大赛、主题宣讲、网络文化和书信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多种途径将“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推向深入。可见,活动包含的内容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其中校园文化建设是基础和核心,是各种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平台和依托。以中国梦来培养学生、凝聚学生、激励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已成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主要目标。可以说,以中国梦为引领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促进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深入,已成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和必然要求。而医学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在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必然有其特色。
一、以课程改革和建设为基础,推动医学高职院校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推动中国梦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组织编写中国梦的资料汇编,并详细讲解中国梦形成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梦的相关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信仰。同时加强中国历史和中国基本国情及世界发展形势的要求,启发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同时,要加强中国精神的教育。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把爱国主义教育同当前中国梦国情教育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同形势政策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国际形势,帮助大学生理性地对待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问题、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同祖国利益的关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把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引领大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树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
此外,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并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邀请校外专家和职业道德模范来校作报告,使学生加深对医学职业发展的认识,将个人发展和对社会奉献相结合,合理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二、以节日、团日活动和主题班会为契机,推动医学高职院校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及早树立职业理想、并通过国医节、护士节、医药文化节等节日,精心组织庆祝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医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通过团日活动,如五四青年节和国耻纪念日、国庆节等加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思想,深化情感体验。同时,在主题班会上开展“中国梦.我的梦”的系列活动,使中国梦精神深入到班级、到每一个学生中去。
三、以成果评比展示和网络文化建设为平台,推动医学高职院校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和评比活动,通过“中国梦.天使梦”主题征文活动、主题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赛、“中国梦之声”歌咏比赛开展书信大赛、摄影比赛、国史识竞赛、职业规划大赛、书法大赛、成语比赛、读书比赛等方式掀起学习中国梦和学习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热潮,并通过中国梦学习标兵评选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同时,通过校园广播、画廊、图片展、摄影展、诗歌作品展等方式营造良好“中国梦”的主题校园文化,并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媒介推动中国梦宣传与学生发展的良好互动。
四、以学生为主体、以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关键,推动医学高职院校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大学生是校园的主角,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学组织的各类校园活动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口味,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此,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关键因素,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医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开展广泛和形式多样的义务献血活动、学雷锋活动、社区和乡村义诊活动、医学知识普及、敬老院服务等定期、定点的活动,让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人民群众的疾苦和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信念。
五、以加强学校组织领导为保障,推动医学高职院校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是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组织者和领导者,对整个教育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应高度关注、精心组织、加强考核和激励机制建设。首先,学校应当切实改善校园环境、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同时,通过完善组织机构,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中国梦的宣传和实践,如成立中国梦研究会,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由学生处、团委、各系部抽调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定期举办研讨会、协商解决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对各班级、各协会、研究会和青马工程实施领导,形成中国梦教育活动的任务书、计划书、实施方案和成果汇报,从中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并进行反馈、修订调节,使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走向深入。
7月16日到17日夏桑菊小队在永胜镇文化站进行了两天的爱心义诊活动,免费帮助永胜镇的居民测量血压并请到了中医附院针灸推拿科的周志斌老师与其五名学生来为居民诊治。
联系周志斌老师;走街串巷的进行爱心义诊宣传,以确保活动进行时有足够人数参加;联系永盛镇文化站联系,借得该站广场做为活动场地。为了完美的完成此次爱心义诊活动夏桑菊考虑到每一个细节,进行了非常充分的前期准备。
活动过程中,队员们认真负责的为居民们测量血压,周志斌老师及其学生为居民进行现场针灸推拿,取得很好的疗效。而永胜镇居民们也积极参与,在活动开始前就积极提前到场等候。
这次义诊活动中夏桑菊小队通过实际行动关爱居民健康,宣传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也传递了我们的爱心,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活动过程中队员们都很累很辛苦,但是我们很开心能够帮助到居民,这对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而居民们感谢的笑脸,就是我们最好的回报。总之能够传递爱心,服务大众,一切付出与辛苦都是值得的,夏桑菊小队甘之如饴。
社区义诊活动总结
20xx年10月15日,早上8点,杭州++医院耳鼻喉门诊专家走进拱墅区仓基新村,对该社区的居民进行免费的义诊和健康咨询。医院携带血压计、耳鼻喉内窥镜系统、体重等器材,接待耳鼻喉体检老人近50余人,发放医院内部杂志以及购物袋80多份。
此次,现场健康咨询及免费义诊,公益行动表明:耳鼻喉疾病是一种最常见疾病,据专家介绍约有75%的的居民不同程度的患有耳鼻喉疾病。其中社区老年人耳病最为频繁,如:耳聋、耳鸣、外耳道炎等。
此次公益活动深受居民欢迎,为塑造良好的社会口碑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次义诊活动有几个特点:
一、服务百姓,加深了感情,促进了交流
现代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群体是被孤僻在社区里,孤独在生活中的,他们或许有着生活来的追寻,但是由于行动不便,就医诊病很不方便。针对这些情况,我院在每周制定了社区义诊日,为社区百姓提供最便捷的就医指南。仔细为居民解答问题,推广耳鼻喉健康知识。广泛宣传公益优惠政策,及时发现社区群众的潜在病情,并向他们普及健康知识,对增强疾病预防意识,促进身体健康,尤其是季节性耳鼻喉疾病的发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扩大影响,增强医院声誉度、美誉度
此次义诊,通过医生现场诊病,交流,发放宣传物品,为社区群众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疾病沟通平台和方便的就医机会。免费的专家咨询平台、免费的健康知识普及、免费的优惠措施、免费的专家见解……不论是老专家、年轻专家,只要一坐下,就是半天,一口水也来不及喝,虽然口干舌燥,但大家是高兴的,因为赢得了这么多老乡的认可。义诊现场来诊患者不断。
三、锻炼自己,提高院内部员工自身素质
义诊中医务工作者,自觉坚守岗位,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术将服务送到社区人民家门口,以人性化服务开展工作。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目标:让百姓更加了解和认识我们医院。耳鼻喉有问题能第一个想到我们医院,让患者在经济上和时间上得到更好的服务和较高的诊疗方案。在义诊中,医务人员也发现自身的临床经验不足,知识欠缺,今后在工作中知道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增加临床经验,不断进步。
四、义诊活动敲响健康警钟
1、居民健康意识差
通过昨天的义诊表明,居民对自身的健康状况并不是完全了解,都有着拖治,消炎药就能解决问题的心理。有的甚至是几十年的鼻炎、耳鸣等耳鼻喉疾病都从未采取过相应的正确的治疗方式,对自己的病情甚至一无所知;
2、耳鼻喉疾病人群较多
针对本次体检,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已处在临床疾病边缘,耳鼻喉疾病人群较多,但往往这部分人对此漠不关心,对于健康的人而言,必须依据年龄和性别的不同对身体实行定期检查。专家建议大家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耳鼻喉全面检查。
五、医院义诊存在不足
1、前期准备工作缺乏
建议社区内三天内张贴公告,告知社区人民,活动的意义和义诊的重要性;
宣传耳鼻喉疾病的危害性;
宣传本期主推技术和专家团成员;
尽量制定优惠措施,宣传本院优惠措施;
2、不能为了义诊而义诊
建议义诊前一天早上通知到义诊现场的医生及其他人员,手头上工作合理安排;
建议临行前,义诊会议召开,安排每个团,每个人个负责事项;
义诊当天回来数据即刻登入电脑,三天后即刻回访、探访、询问等;要不数据累计太多,缺少后期跟踪,导致为了义诊而义诊,刚出去义诊,不见病人进来,会影响义诊积极性;
建议义诊施行奖赏制度,增加员工积极性;
3、社区义诊片面化
早晨社区义诊,大部分是老年人,老年人消费水平较低,疾病多年,健康意识薄弱,就诊欲望不强;比较喜欢小礼品,可以借此机会多多发放医院宣传品,扩大医院营销;
建议多向中年人或者青少年发展。
4、缺乏社区人群分析
社区义诊分析:社区义诊周一到周五:早上义诊分析,社区常在人大多是老年人。针对不同老人采取不同的诊疗方案,相同的鼻病或者耳病有着至少三套的治疗方案。让病人充分选择,引导消费。
社区义诊晚上分析:晚上人员聚集,可以进行现场讲座和义诊。(具体操作另见方案)
社区义诊周六到周日分析:周末社区上班族基本是睡觉,不会起那么早,主要针对人群也是老年人。晚上人员聚集比较多。同样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个性化、差异化来吸引患者就诊,发展上班族。
临床系义诊活动总结
一、活动目的及意义:
在临床系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在学生会各个部门的关心下,在青协和实践部的大力配合下,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工作,此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临床系出队义诊意义重大。活动受到敬老院老人的好评,同时,在活动期间,宣传了我校的中医药文化,以及对我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的平台,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团体意识,以及增强了推拿手法以及医学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同时锻炼出一班骨干人才。
对我们而言,义诊活动使我们医学生有了可以进一步掌握测血压,听心肺音法……的锻炼,同时使我们提高了与人交流的表达能力。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
大学学什么?肯定不只是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更要学会怎么融入这个大时代大背景。别人总是戏称没读大学出来打工的叫读“社会大学”,但是我觉得“社会大学”也是我们这些含着大学金钥匙的人必须要修读的。
二、活动优势:
通过开展义诊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们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们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医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所以以后的实习课显得十分重要,而我们作为大一新生离实习还有大段时间,义诊就成为我们实习的第一个平台。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三、活动中的不足及改进的方法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尽管义诊结束后,手法理疗进行了长时间后,大家都十分累,但是因为能为人民服务,同时,提高了自己而乐此不疲。
但是,此行还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开始,义诊中个别表现出来手法不够熟悉,有些同学有点紧张。但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同学们操作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应该重视平时实验课的操作和要理,加强课后练习,多向老师进行请教和加强经验交流,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操作!
四、感想和期望
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