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履职评估报告

履职评估报告

时间:2022-05-19 12:22: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履职评估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履职评估报告

第1篇

风险防控的首要环节是准确识别阻碍基层人民银行安全健康发展的风险。内审部门以风险评估为起点开展工作,通过聚焦评估、聚焦选题、聚焦重点,进一步优化审计监督领域,提高审计发现问题的质量,深人揭示对外履职和内部管理中蕴含的风险隐患。

(一)聚焦评估,增强风险应对能力。在对淮南中支24项业务职能、94项业务领域、883个风险事件进行系统风险评估时,突出关注新业务、新系统、新工具的风险。采用全面收集梳理资料、内外联动、多方讨论分析等方法,强化数据录人的完整性、合理性,明确各业务领域的风险级别,最大限度提高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可用度,内审部门出具的风险评估报告助力淮南中支管理层进一步了解单位、部门所处的风险状况,关注内控薄弱环节和关键风险点,有的放矢地制定针对性风险防范措施,提高内部管理控制实效。如会计财务部门积极采纳风险评估结果,在全辖组织开展采购立务风险排查,及时完善了相关采购管理制度。

(二)聚焦选题,科学规划审计项目。内审部门结合风险量化评估结果,紧贴淮南中支履职目标和党委中心工作,密切关注内外部形势变化,跟踪不同时期和阶段的业务发展变化和管理要求,围绕履职重点、难点、要点开展精准审计,将有限的审计资源聚焦于风险防控的薄弱环节,实现了“风险引导审计、审计关注风险”。近年来,对淮南中支机关开展了合同管理、ACS业务连续性、依法行政、预算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国债管理等审计,着力揭示法律、资金、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对辖内县支行开展了基建维护改造项目、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等审计,持续关注县支行管理的薄弱环节,促进强化内部管理,防控风险隐患。

(三)聚焦重点,发现深层管理问题。牢固树立价值增值理念,在围绕“用钱”“用权”“安全”等重点业务领域实施审计监督时,深化审计内容,将审计重点和发现问题更多地转移到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着力揭示管理性问题和机制性障碍,将内审目标提升到完善组织治理、实现基层人民银行目标的层次。如开展合同管理审计,在关注合同审核、签订、履行等环节规范性的同时,重点关注劳务外包、应签未签合同等重要风险事项,尤其是围绕劳务派遣转劳务外包、驾驶服务外包等事项,注重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思考问题,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管理层面缺陷和薄弱环节,结合背景、现状和未来形势,提出规范管理的思路,形成有价值的审计成果,赢得了审计对象的认同。

第2篇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资产评估专业服务、机遇与挑战

(一)资产评估机构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服务

我国资产评估专业目前广泛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等,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需要,资产评估服务将广泛地参与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助力我国的经济转型发展。如表(1)所示。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产评估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作为服务于经济转型的资产评估行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新的机遇常常意味着资产评估行业业务量将迎来多样性增长、资产评估机构的营业收入规模将持续提高。为应对此类情况未来的发生,未雨绸缪,有资产评估机构开始超常态规模化扩张、抢占发展制高点。当面临行业发展的时候,常常会忽略品质的要求,应注重能力的测评。

(三)供给侧结构改革资产评估挑战

从目前评估行业的发展环境看,极容易陷入短期收益陷阱,如有评估机构大量吸收业务合伙人、对项目风险评价不足、盲目满足委托方估值要求等,实际上陷入这样的境地后,很可能因为利益因素难以协调,难以平衡收益和风险。

收益的增长依托于业务拓展,风险的管控依赖于执业质量,这两个方面和谐共存、互相影响、互相推进。业务的适度拓展有利于增强评估机构向心力、提升公司品牌,从而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执业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执业质量的不断改善有利于强化评估机构核心竞争力、铸造公司品牌,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延伸业务拓展的广度和深度。收益和风险是评估机构健康、持续发展的两个基石,应根据评估机构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平衡两者的关注度。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时期,面对大量的收益机会,需要冷静地思考风险问题。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机会的增加、收益的增长实际意味着市场要求资产评估机构承担更多的责任、履行评估机构应尽的义务。资产评估行业两个重要的市场是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建设,资产评估专业服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任何行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市场化和政府监管,市场化给了市场参与主体充分的自主决定权与发展的自由,纯粹的市场化会导致市场混乱,政府监管给市场参与主体充分的保护,政府监管的不恰当会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下降,只有市场和监管适度的融合才能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该交给市场决定的事监管不要介入,该由政府监管的事情不能放任市场自主选择。

《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中,明确了国资改革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社会监督三方面的具体内容,将建立统一的信息公开平台,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证监会今年以来强调将切实履行“两维护、一促进”的核心职责,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维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将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稽查执法体系,证监会职能及工作重点正逐步从审核审批向监管执法转变,工作重心正逐步从事前把关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事前审批(行政许可)、事中监管(自律监管、日常监管)与事后稽查执法,将形成互相独立又互相关联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根据WIND统计,截至2016年5月25日,沪深交易所共发出559件问询函,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倍,问询函涉及的重要内容是并购重组,并购中的估值问题成为问询重点。

随着《资产评估法》列入我国人大会议程进行审议,资产评估行业将迎来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资产评估法》的通过,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明确资产评估的法律地位,保障资产评估从业机构、从业人员的执业权益;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法律监管为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护手段。随着监管的加强,资产评估机构将更多地关注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少数只重视短期收益而忽视风险的评估机构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产评估执业风险分析

(一)资产评估现状分析

笔者梳理了证监会2012年至2015年年度检查公告、2016年5月立案稽查文件中对资产评估执业中的问题说明,归纳了资产评估行业执业中的风险。如表(2)所示。

从证监会近三年对资产评估机构处罚公告中的措辞看,均涉及用语“未勤勉尽责”。2016年5月证监会的对6家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立案稽查的文件中,首次提及了勤勉尽责定义:勤勉尽责指归位尽责、勤勉履职,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归位尽责是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要清楚地明确自己在经济行为中的职能和责任,不要不到位、不要越位,并尽心去做,这是关于执业意识方面的要求;勤勉履职是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要独立、客观地执行自己在评估执业中应该遵守的规范要求,该做的要做到位、不能做的不要做。

从证监会公告的具体问题看,勤勉尽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独立性缺失,如第33条,迎合委托人需要,执业程序“走过场”,相关报告“量身定做”;二是执行准则不到位,具体细分为未进行必要的现场调查、未收集充分的评估资料、未按照相关业务规则执业、未确定合理的评估假设等,如第23条,部分评估项目关键评估参数的选取缺乏合理依据;三是职业怀疑不足,如第29条,未对委托方、评估对象提供的评估资料进行独立分析、调查与判断,直接以此为依据进行评估测算;四是职业判断不合理,如第31条,评估过程中重要假设不合理、参数选用不恰当、公式设置不正确。

(二)资产评估风险界定与分类

资产评估风险指源于业务经济行为本身的重要性、特殊性、重监管,或者因为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产评估师执业能力与业务需要不匹配,而可能导致的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师出具了重大遗漏的评估报告,或者因为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产评估师主观意愿,而导致出具了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评估报告,由此可能产生的各项处罚或损失。前者是主观非主动行为、后者是主观意愿行为。

主观非主动风险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经济行为风险项目。此类风险是基于业务经济行为本身的原因,如重要性项目(国资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国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去产能目的国资转让给民资、国资境外并购、国资职工持股项目等);特殊性项目(无形资产评估,高科技企业、互联网公司估值,金融企业评估等新业务);重监管项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上市公司股权收购、非上市公众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等);第二类为技术风险项目,主要是因为承接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机构内业务部门或资产评估师,执业能力与业务技术需要不匹配,可能导致出现执业重大过失而引起报告重大遗漏的项目。

主观意愿行为风险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资产评估机构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委托方或相关方的不符合评估规范的要求,而出具虚假评估报告或误导性评估报告;第二类为资产评估机构因为收费低、工作时间短、态度不端正等原因,导致必要的评估程序未履行、计算公式错误等现象,而出具了虚假评估报告或误导性评估报告。

第3篇

关键词:银行;内部审计;模式

一、银行内部审计模式构建过程中的关键举措

银行经过不断发展,深刻认识到了法人治理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农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对于隶属董事会的内部审计来说,董事会的科学有效运转是其独立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银行通过增加法人股占比,增加董事会的法人股股东,扩大监事会的监督范围,形成了百家争鸣、相互制衡、健康运行的董事会运行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审计运行机制。银行在原有的内部审计方式下,积极拓展各类风险监控程序。银行深刻理解,当今时代是计算机时代,要达到事前、实时的审计,必须积极开发各类风险监控程序,如风险预警系统、审计模型等,随时了解各个部门和风险状况,发现风险点后立即启动审计程序。同时利用各类系统,做好各类审计项目开展前的风险分析工作,将审计端口前移。银行建立了各类评估系统,内部审计评估作为评估系统的一部分,在农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银行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启动内部审计评估系统,对审计项目的计划、方案、流程、关键环节等进行全方位风险评估,做出评估报告,对内部审计工作给予指导,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银行内部审计牢固树立“内控优先”的经营理念,向管理要效益。银行从最基层的内部控制审计开始,逐步扩展到高层领域的审计,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银行的内控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风险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经营管理行为日益规范。

二、潍坊市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模式优化措施研究

潍坊市农村信用社从强化制度建设着手,通过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不断优化内部审计模式。首先,强化制度建设,增强工作实效性。制度是保证上级相关政策落实的基础。潍坊市农村信用社在优化审计模式的同时,必须下发相关的制度办法去规范、去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内部审计模式的优化才能顺利实现。制定审计工作的项目制度,确保审计工作有的放矢,有查必报;制定审计工作的一线制度,坚持查得到、看得见、摸得准;制定奖惩制度。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对违章违纪行为严格按章处罚。其次,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升人员素质。再好的模式也要靠人来执行,所以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关键。通过定期组织集中学习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当包公,唱“黑脸”,尽职履责,客观公正,并从制度上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如诚信、保密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牢固树立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识,持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方式、方法,确立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再次,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进一步优化审计信息系统,加大系统推广应用,完善非现场模型。注重各类数据接口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利用计算机将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与非现场审计系统相连;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非现场审计模型库,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通过审计思路的形式提供给专门的审计技术人才,将其应用到具体环节中,使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通过实践的方式对模型导出的疑点数据进行验证,然后反馈问题,优化模型库,促进非现场审计的发展和完善。

三、潍坊市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模式优化措施

第一,建立潍坊市内部审计中心。潍坊市农村信用社应建立市级内部审计中心,上收县级内部审计职能。基于潍坊市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与其他商业银行不同,一方面它以县联社为中心,县联社为一级法人治理结构,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另一方面潍坊市农村信用社基层网点太多。潍坊市内部审计中心将审计人员按照内部审计人员配备的要求统一派驻到各县级联社,方便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审计项目,节约物力和财力,这样以来,避免了同级审计的尴尬局面,提高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同时,要将审计人员的管理上挂潍坊市内部审计中心,建立潍坊市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办公室实现对人员的单独管理,其考核、晋升等单独进行。潍坊市内部审计中心按照相关规定制定严格的审计准则或实施办法,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规范,对审计人员的考核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计量和考核,对于适合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保留,不适合的调离其他岗位。人事管理上挂市内部审计中心,审计人员受到的干扰会小很多,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大大提高,有利于内部审计更好地开展工作。第二,优化理事会履职效能。潍坊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战略目标是要建立“制度先进、经营稳健、服务一流”的现代农村商业银行。潍坊市农村信用社已有6家县级联社成功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剩余的两家预计于2015年底改制完毕。通过对比其他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情况,基本都是隶属于理事会,潍坊市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审计机构也是隶属于理事会。潍坊市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独立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理(董)事会的不健全,导致审计委员会形同虚设,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降低。有效提升理(董)事会履职效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首先注重优化理(董)事成员结构。要想提升理(董)事会履职能力,必须先优化理(董)事成员结构。要适当增加独立理(董)事所占的比例,鼓励独立理(董)事对经营管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合理现象提出专业性、建设性的意见,充分发挥独立理(董)事的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促进本单位稳健运营。鼓励股东理(董)事多提意见,充分发挥股东理(董)事参与本单位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不断完善信息共和信息传递机制。丰富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平台是理(董)事提供意见和建议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王雅婧.风险导向与治理导向内部审计的比较分析[J].会计之友,2011,(3下):92-93.

[2]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15年全球委员会会议新闻会实录[EB/OL].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官网,2015-4-13.

第4篇

一、潍坊市2015年度机构编制评估主要做法

2015年,在评估工作推进中,潍坊市着重把握好指标体系确定、部门自评、社会调查、实地评估、综合评定等关键环节。一是突出重点,完善指标体系。注重总结前两年评估工作经验,对评估指标体系、方式方法等作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在内容设置上,将职能配置、履职情况及成效作为评估重点,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审批制度改革和机构编制业务工作实际,增加了是否落实“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新设机构组建运行情况等内容;在评估方式上,首次引入定量评价的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评估指标进行量化;在体系构成上,分为职能配置情况、机制建立及运行情况、履行职责情况及成效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执行情况等4个一级指标项目、29个二级评估指标,总分值为100分。二是严把关口,组织部门自评。制定印发机构编制评估工作方案,对评估对象、评估内容、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等进行明确。组织召开政府部门机构编制评估工作会议,对评估工作做了安排部署,同时,对评估工作流程及相关事宜进行了专题培训。为方便部门操作,专门设计制作了自评报告模板及相关评估表格,并发送至公共邮箱,便于部门下载使用。为确保报送质量,要求被评估部门在正式报送前,将自评报告及相关表格通过邮箱发送电子版进行初审,经严格把关后再正式报送。三是多措并举,开展社会调查。坚持多维度评价方式,全面了解社会各方对被评估部门职责履行和服务效能的感受和评价。依托政务服务中心网上审批平台,调查了解被评估部门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掌握被评估部门外部协作配合机制建立及运行情况;结合全市企业“双评”活动结果和市直部门绩效综合考核结果,对部门履职情况及成效等进行评价。四是从严从实,抓好实地评估。制定印发实地评估的通知,专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评估组,由分管领导带队,严格按照评估方案和流程深入实地进行评估。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查阅文件资料和跟踪调研等方式,系统掌握了被评估部门机构运转、职责履行和机构编制规定执行等第一手资料。五是跟踪督查,落实反馈整改。结合部门自评、社会调查和实地评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定,查找梳理存在问题,对照指标量化赋分,形成评估报告。经主任办公会议研究,呈编委领导阅示。按照编委主要领导批示意见,及时将评估结果书面反馈10部门。对部门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整改意见建议,明确整改时限,跟踪督查抓好问题整改。

二、2015年度10个政府部门评估总体情况

评估发现,10部门依法依规履职和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总体情况良好。一是职责调整到位,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部门基本能够按照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的有关要求,及时进行职责调整,主动移交转移或下放相关职责,将技术性和辅事务从机关剥离,交由事业单位或中介组织;市县两级的监管能够分工配合,实现监管领域的有效衔接。加强的职责切实得到强化,划入和新增的职责基本全部分解到相关内部机构。如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整合划入到市食药局后,已分解落实到食品生产监管科、食品流通监管科等。二是职责关系相对明确,加强了部门间协调配合。以“三定”规定为基础,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部门职责边界和分工进一步厘清,较好地解决了职责交叉和分散问题。社会调查表明,对于涉及多个部门,需共同协作配合开展的工作或事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协调配合机制,部门之间责任明确、运转顺畅。如市卫计委和市发改委、市食药局、市安监局、潍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四部门就20多项涉及部门分工的事项进行了详细划分,厘清了主办和协办的关系。三是职责履行到位,提升了政府效能。各部门严格按照法定职责,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开展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的重点工作能够扎实推进,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部门严格落实权力清单制度,规范部门权力运行,能够按单行权、按单履职。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能够积极落实“两集中、两到位”,优化审批流程,创新审批方式,压减审批时限,提升了审批效率。如,市工商局按照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要求,不断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了创业活力。近年来,10部门都获得了上级表彰奖励。其中,市国土局连续多年保持了“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并获得多项省部级表彰。四是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执行较好,维护了机构编制纪律严肃性。部门机构编制法规意识较强,总体上管理较为规范,多数部门能够严格落实职能、机构、人员编制等机构编制调整事项,集体研究并按规定程序呈报人员编制、领导职数调整等事宜,及时完成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更新维护。

从量化赋分情况看,市国土局、经信委、质监局等部门综合得分较高,市林业局、文广新局、食药局等部门综合得分较低,具体如图1。

10部门在职能配置、机制建立及运行、职责履行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执行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薄弱环节。从各项目得分看,职责履行情况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执行情况普遍存在失分现象,如图2。主要问题及原因概括、分析如下:

1.个别单位运行机制建立或组建运行不到位。市农业局和市文广新局为本次政府机构改革涉及部门,工作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农业局机关与农机局、畜牧局的工作关系,文广新局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的工作关系没有完全按照改革要求落实到位。市卫计委所属市卫生计生行政执法监督处、市卫生计生宣教信息中心和市农业局所属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3个单位,由于领导班子未配备等原因,机构整合组建不到位。

2.存在人员混岗现象。从评估情况看,部分单位存在混岗问题。如,有的部门机关超编,多年不能新进工作人员,存在借用事业单位人员在机关工作的问题;有的事业单位工作任务不饱满,人员相对空闲,被借调到机关使用。

3.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从年龄结构看,10部门机关人员平均年龄从42岁到48岁不等,50岁以上人员共157人,占实有总人数的37.5%,各年龄段人员分布情况见图3。从职级结构看,个别部门人员职级比例倒挂,县级、科级干部占比过大,一般工作人员比例过少。从专业结构看,有的事业单位专业人员匮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市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处实有25人,仅有2人具备上船执法的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影响了渔业安全监督管理、海洋监察工作开展。

4.部分事业单位功能定位有偏差、作用发挥较弱。有的部门将所属事业单位按内部机构进行管理,这些事业单位长期依附于主管部门,人财物不独立,不能独立对外开展活动,与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定位,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的目标要求不相符。如市林业局所属市林场管理办公室、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办公室等。

5.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不够规范。有多个部门存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认识程度不高,变更登记、注销登记不及时,甚至个别单位不登记的问题。如,市食药局有3家事业单位,仅登记1家。

三、深化评估工作的几点思考

潍坊市机构编制评估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评估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在评估内容设计上,指标量化难度大,部门职能履行和机构编制使用效益的评估不够全面深入,考评主体比较单一等。对于下一步如何继续深化评估工作,提高评估的合理性、科学性,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一)科学设计指标体系是前提。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决定了机构编制评估工作能否取得实效。从近年的评估工作实践来看,虽然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不断完善,实现了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转变,但是,由于被评估部门机构职能差别较大,业务范围各异,很难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有些指标难以量化,定性比较笼统,部分指标只能靠实践经验判断,操作性不强,尽管采取了提供自评报告、实地查看、座谈了解等办法,但有时凭主观印象打分、凭感觉打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评估结果缺乏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同时,评估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也应不断完善。比如,对指标进行细化量化,以增强评估的可操作性和部门之间的可比性;由于部门职责的差异性,在指标体系内除设计部门之间的共性指标外,还应积极探索设计有针对性的个性指标,避免评估工作大而化之,流于形式。

(二)提高评估人员队伍素质是基础。机构编制评估工作业务性强、专业要求高,评估人员的素质决定了评估质量。评估工作人员不但要熟悉机构编制业务、评估工作程序和部门“三定”,还要熟悉行政管理、定量定性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确保及时发现问题,认真研究和剖析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要把提升评估人员素质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来抓,通过集中学习有关政策规定、举办业务培训班、外出学习先进经验等形式,进一步提升评估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其全面掌握被评估部门“三定”规定,熟悉评估程序,提高评估质量。

(三)建立评估联动机制是关键。一方面,需进一步解决好评估主体与被评估部门“主体客体之间”联动配合问题。机构编制评估作为机构编制部门服务有关部门单位的重要举措,在前期评估对象筛选、中期实地评估开展和后期评估结果反馈等重点环节,亟需双方加大联动协调,保持密切衔接沟通,通过建立健全顺畅高效的主客体联动配合机制,增进工作共识,健全工作网络,合理调配力量,推动评估工作顺利开展,确保评估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需进一步解决好评估主体相关方“主体成员之间”联动配合问题。虽然省编委出台的《山东省政府部门机构编制评估办法》对评估主体作了明确,“机构编制部门可根据评估工作需要会同同级组织、纪检监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审计等部门共同进行”,但在评估工作实际开展中,主要还是机构编制部门独力组织实施,评估主体比较单一,与组织、纪检监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审计等多部门的相互协调配合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应积极探索建立由编办牵头,组织、纪检监察、人社、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评估整体,形成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相互配合、运转协调的联动机制,切实形成评估工作合力。

第5篇

 

各村(居民)委员会、镇属各单位:

为确保全镇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规范运营,保障被托管学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根据《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泸市府办〔2015〕2号)和《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综合整治方案的通知》(泸市府办函2015〕41号)及《叙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叙永县中小学生托管机构综合整治方案的通知》(叙府办函〔2015〕40号)有关规定,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专项整治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实现托管机构规范化运营为目的,以“属地管理为主、行业管理配合,部门履职、联动监管”为原则,积极引导校外学生托管机构规范化运营,逐步建立托管机构管理长效机制,预防和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坚决杜绝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确保中小学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二、工作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突出管理秩序整治,确保规范经营

1.对经营性校外托管机构进行工商登记注册;

2.对暂不具备条件或违反法律法规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下达整改通知书督促其整改;

3.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对校外托管机构收费情况和纳税情况进行检查;

4.对条件达不到要求或存在重大消防、建筑、餐饮等安全隐患的,由相关部门依法予以取缔;

5.加强宣传教育,禁止在职教职员工和离退休教职人员开办或兼职学生校外托管机构,引导学生、家长选择规范的托管机构.

(二)突出治安隐患整治,确保学生安全

1.督促校外托管机构建立健全托管机构学生人身及财产安全的相关规章制度;

2.按照《国务院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排查学生托管机构接送学生车辆及驾驶员,依法查处违规车辆接送学生及超载、超速等违法违规行为;

3.对校外托管机构及其周边治安环境进行排查,依法查处涉及校外托管机构的治安案件;

4.依法打击托管机构周边敲诈、勒索等扰乱托管机构秩序和侵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5.加强学校周边治安巡逻,在重点时段增派警力巡查.

(三)突出火灾隐患整治,确保消防安全

1.对学生托管机构进行消防安全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2.指导和督促学生托管机构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配齐配足消防器材设施,参加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演练.

(四)突出食品卫生整治,确保饮食安全

1.查处托管机构经营过程中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或加工制作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易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的行为;

2.指导督促托管机构建立进货记录、清洗消毒、健康查体、饭菜留样等制度,配齐配足相关设备设施,规范其经营管理;

3.督促学生托管机构制定、落实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依法对学生托管机构传染病防控、饮用水卫生、从业人员健康许可证办理等进行监管和指导.

三、工作时间安排

(一)宣传动员和申报摸底阶段(3月23日-3月30日).广泛宣传《泸州市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泸州市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综合整治方案》、《叙永县中小学生托管机构综合整治方案》和《叙永县江门镇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综合治理实施方案》.镇人民政府对辖区内所有托管机构进行拉网式排查,逐一摸清无证托管机构的基本情况,找准安全、卫生、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填写排查统计表,建立基本台帐.宣传分三个层面:一是学校对教育工作者宣传,要求不得开办、兼职和陷入利益格局,违者必究,没有下不为例,与在职教职员工和离退休教职人员签订禁止办理非法托管机构责任书;二是学校专门召开学生家长会开展政策宣传,对校外非法托管机构安全事故、治安刑事等典型案例宣传,并由学校与学生家长签订禁止学生在校外非法托管机构托管责任书.三是镇人民政府牵头,镇上相关部门和村(社区)配合,对校外托管机构进行政策宣传,引导完善相关手续,规范办理行为.

(二)自查自纠和登记注册阶段(4月1日-4月20日).江门镇人民政府负责督促所有校外托管机构按《泸州市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泸州市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综合整治方案》和《叙永县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综合整治方案》的规定开展自查自纠,督促具备申办条件的托管机构到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镇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对无证的、违规的、存在安全隐患的托管机构下发停办(限期整改)通知书,对经整顿指导后符合审批条件的托管机构,及时为其办理相关手续,使之纳入到规范管理中.对不符合审核的托管机构坚决予以取缔,对拒不执行者,将依据有关要求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检查过程中,各部门认真做好检查取证和记录.

(三)集中整治和依法查处阶段(4月21日-5月20日).相关单位组成的联合执法小组对校外托管机构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整治活动.对需要取缔的无证托管机构进行查封和取缔.对符合举办托管机构条件,且无安全隐患的无证托管机构,适当延长整改时限,镇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实施重点监控,确保暂存期间托管学生的安全和健康.对部分典型案例进行媒体曝光,对违规办理、兼职和参与非法利益的在职教职员工和离退休教职人员,由纪检监察部门进行督查督办.

(四)复查和巩固阶段(5月21日-6月15日).由镇社事办组织成员单位对校外托管机构举办情况再进行全面复查.对私自举办的进行严肃查处,切实规范托管机构管理.

(五)迎检和建立长效机制阶段(6月16日—6月30日).

镇社事办于6月16日前将综合整治情况报告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立卷,按照一式二份的要求,自留存查一份,送县经济商务局一份,随时接受县级相关部门的检查.

四、工作职责

江门镇人民政府各办公室: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本辖区范围内的学生托管机构整治的组织、宣传、清理、登记、隐患排查及整治和信息上报、日常监管等工作.

具体为:

(一)社事办:制定并印发《叙永县江门镇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整治方案》;对校外学生托管机构清理、登记、信息上报;组织召开各成员单位协调会,配合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二)中小学:负责摸清每个学校学生所在校外托管机构的基本情况,建立台账,及时更新信息;将台账信息及时进行整理、归类、汇总,及时向县教科局、镇人民政府、工商部门报送掌握的校外托管机构信息资料;与在职教职员工和离退休教职人员签订禁止开办或兼职校外托管机构责任书;配合相关部门查处开办、兼职和陷入利益格局的在职教职员工和离退休教职人员;一个学期集中召开学生家长会一次以上开展政策宣传,并与学生家长签订禁止学生在校外非法托管机构托管责任书,引导学生、家长选择规范的托管机构.配合联合检查组开展校外托管机构综合整治执法工作.

(三)食安办:负责指导督促合法的校外托管机构制定食品安全制度;负责对合法校外托管机构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负责对校外托管机构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工作.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条件的校外托管机构进行依法调查;配合联合检查组开展校外托管机构综合整治执法工作.

(四)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中心:负责校外托管机构进行初审并出具符合办理或不符合办理托管机构的书面评估报告;对托管机构经营场所的建筑工程质量和房屋安全、用气安全进行检查并出具报告;依法查处违规使用天然气、液化气等行为;对托管机构经营场所的建筑工程质量和房屋安全、用气安全进行日常监管;负责配合托管机构的规划建设工作.负责对全镇范围内学生托管机构周边卫生及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及整治等工作;配合联合检查组开展校外托管机构综合整治执法工作.

(五)江门派出所:负责对校外托管机构进行初审并出具符合办理或不符合办理托管机构的书面评估报告;了解掌握托管机构及周边治安状况并予以整治,指导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及时查处扰乱合法托管机构秩序,侵害工作人员、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依法查处学生托管机构违规车辆及驾驶员非法接送学生和超载、超速等违法违规行为;负责对托管机构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问题进行检查、指导、督促整改,依法处理联合执法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六)卫生院:负责对托管机构传染病防治的措施进行指导检查,并提出预防建议意见;按照职能职责,负责校外托管机构日常的卫生防疫监管工作.

(七)镇安办:负责学生托管机构安全工作进行综合指导、综合分析、综合评估、综合决策、综合整治等工作;负责指导校外托管机构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负责指导、督促校外托管机构抓好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的落实工作;负责指导、督促校外托管机构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工作;配合派出所对校外托管机构的消防安全进行监督检查,配合联合检查组开展校外托管机构综合整治执法工作.

(八)经发办:负责对校外托管机构非法收费的调查、取证和查处工作;负责校外托管机构日常收费的监管工作;配合联合检查组开展校外托管机构综合整治执法工作.

(九)交管办:负责联合派出所、交警部门对校外托管机构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车予以查处;负责对校外托管机构车辆非法运送学生予以查处;负责对校外托管机构车辆超员、超载运送学生予以查处;负责对校外托管机构车辆人货混装进行依法查处;负责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进行整治.

(十)党政办:负责校外托管机构整治的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宣传.

(十一)财政所:负责对校外托管机构综合整治提供经费保障.

(十二)镇纪委:负责对各办公室履职情况进行督查;对学校在职教职员工和离退休教职人员开办或兼职校外非法托管机构进行查处;对陷入校外托管机构非法利益格局的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依法予以查处.

(十三)供电公司:负责对校外托管机构违规用电予以依法查处;负责对校外托管机构用电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督促整改;配合做好综合执法工作.

(十四)县级相关部门的派驻机构:工商、食药监、消防、国税、地税等部门按照(叙府办函[2015]40号)文件确定的职能职责开展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成立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详见附件),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保证整体工作顺利推进.并组织力量切实抓好校外托管机构的综合整治,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宣传发动,落实单位职责,部署整治行动.各办公室要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各司其职.

(二)加大管理力度.一些托管机构条件简陋、管理粗疏、饮食卫生标准差、存在较大隐患,一些数托管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甚至无证照经营等问题.加强学生托管机构管理已成为当前社会、学生家长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充分认识加强学生托管机构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落实监管职责,细化工作要求,明确方法措施,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切实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

(三)强化督导检查.镇各办公室门要认真开展校外托管机构的专项管理、检查,坚持“责任落实不放松、隐患整治全覆盖”的工作态度,确保查清、查透、查实,及时发现问题,果断解决问题.确保取得预期效果.

(四)加强宣传教育.党政办、中小学、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切实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公开监督电话6755211.对社会举报的违规托管机构,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将及时进行查处,确保整治实效.

(五)加强信息报送.中小学、镇各办公室每周五上午12:00时前将本周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下周工作安排计划一并上报社事办.

(六)加强常态监管.各办公室在中小学校本次整治行动结束后,继续按照本实施方案规定的各自职能职责,加强校外托管机构的监管工作,确保校外托管机构治理工作常态化.

第6篇

一、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当前人民银行对风险进行识别,主要是由各部门依据自身业务特点,按照是否可能产生资金、财产损失,由于失密、泄密造成重大危害,影响央行政策目标实现和工作效率下降等各个方面,界定风险的种类、起因和性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内部控制指引》中有关内容,当前人民银行的基本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资金安全风险隐患

一是在处理核算业务中,由于个别岗位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对个人上机操作密码缺乏保密措施,甚至有的岗位人员为便于其他人员为自己临时业务操作,将个人上机密码告知部门内其他人员,在自己脱岗时,由其代办业务,导致业务处理一手清现象。二是在涉及资金核算业务岗位的人员配置方面,不相融岗位相互兼岗现象仍有发生。三是个人印章保管不严格,不能做到人走进柜落锁。四是在办理大宗物品采购过程中,存在提前支付货款、付款人与原签订合同的供货人不一致等现象,甚至出现付款时忘记扣回预付款现象。五是资金支出中存在越权现象。六是办理国库退库业务时对退库资料审核不严格,甚至发生预算退库收款单位与预算收入缴入单位不一致现象。以上问题均易导致资金风险的产生。

(二)法律风险隐患

一是办理行政许可过程中未能对申请资料进行认真审核,形成一些过期无效材料存在于提交的申请材料之中。二是行政许可未按照规定程序办理,收到申请时未向申请单位开具“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办结后未及时开具“行政许可决定书”或“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等有效文书。三是行政执法检查工作底稿不规范,有的缺少检查人员签字,事实确认书上被检查单位未签字,或签字人不符合规定要求越权签字,还有的处罚决定书要素不全,决定书未明确被处罚人的权利,有的处罚决定依据不准确或不清楚。四是经济合同不规范,合同要素不全,标的物质量等未作明确规定。以上问题均易导致法律风险的产生。

(三)操作风险隐患

一是大宗物品采购不规范。仍有部分单位未将应纳入大宗物品采购管理的事项纳入大宗物品采购管理。二是在业务操作中漏签字、签章,导致发生问题后责任认定难。三是安全教育、监督不到位。有的单位驾驶员连续发生轻微交通事故,单位未引起重视。以上问题均易导致操作风险的产生。

(四)声誉风险隐患

在对外宣传或开展调研中,部分人民银行员工未对拟定的稿件充分论证,也未将其交宣传管理部门审核,擅自多家媒体投稿,导致一些失真、错误信息外传,易造成声誉风险。

二、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工作面临的难题

(一)风险管理文化尚未真正建立

目前,部分基层央行工作人员仍把风险管理简单地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装订、汇总,认为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就是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没有真正认识到风险识别、分析、评估等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没有积极主动地对常规业务和管理活动定期进行风险分析,缺乏对非常规性业务和管理活动及突发性事件及时进行分析的风险管理意识。

(二)风险评估标准不够统一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虽然指出了风险评估是指识别和分析相关风险并确定应对策略,但没有明确具体统一的评估标准,不同的评估对象有不同的标准,相同的对象也有不同的标准,有的以内部控制五个要素作为评价标准,也有的以内控的有效性、全面性、及时性和合理性为标准。缺乏统一的风险评价标准,就不能对风险做出准确的评估。

(三)风险评估信息交流不够充分

主要表现在风险评估双方信息不对称:一是尽管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信息日益增多,但报送的风险信息资料单一,仅限于各业务部门的内控制度汇编等资料,不能动态反映风险管理现状。二是风险管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较差,存在信息滞后现象。三是渠道不够畅通,平时交流很少,仅仅依靠评估前期准备阶段收集信息资料或进行临时流。

(四)员工综合素质与风险管理要求仍有差距

一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无论是人民银行内审人员还是业务部门人员,多数只具备会计财务、货币信贷、调查统计、外汇管理等专业知识,缺乏风险管理知识方面的专门培训。二是专业知识更新慢,对新业务风险识别分析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套用老文件、老办法来处理新问题、新情况,缺乏对新风险点的了解和掌控能力。

(五)风险评估长效机制有待强化

风险评估工作应该是一个连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而有的单位和职能部门将风险评估工作作为阶段性工作来抓,时紧时松,时断时续,对于已经识别的风险点未及时防控,对于隐匿的新风险点未能认真排查;在风险应对评价方面未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再分析、再评价,已经制定的风险应对措施未能随着人员、流程、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更新,使风险控制方案所起的作用逐渐弱化。

三、强化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管理的路径

(一)成立专业风险评估小组

基层人民银行要成立由单位内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担任的专业风险评估小组,定期对整体风险状况进行仔细评估,筛选出高风险级以上风险点,进行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管理。评估组应组织日常风险识别、风险监测和风险分析,负责建立各业务条线的风险评估模型,收集整理风险评估资料,及时评估分析风险状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行长和分管行领导要充分支持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保证风险评估工作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信息技术水平,及时了解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情况。相关职能部门在风险评估过程中要各司其职,既要明确分工,又要通力协作,积极发挥作用。

(二)优化风险评估流程

根据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种类的划分,操作风险在整个风险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根据操作风险的特点和风险性质,风险评估程序应采用由表及里、自下而上、从已知到未知的方式,依据操作业务流程分析,从基础岗位做起,从已知的风险延伸到未知的风险,风险评估流程图如图1。

(三)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应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对风险控制能够起实际指导作用。

1. 风险水平计量。风险水平的计量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效果。实际风险水平与固有风险成正比,与控制效果高低成反比。

实际风险水平是实施内部控制后存在于业务岗位的剩余风险,应该是管理者和决策者能够接受的风险水平。如果计算出的风险水平与设定的目标值有差距,就需要重新采取控制措施,然后再次进行风险评估,直至确认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2. 风险等级划分。对于固有风险可按风险程度划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中风险、较低风险和低风险五级,按照风险程度和风险级别赋予固有风险不同的分值,如高风险值为1-0.9,较高风险值为0.9-0.8,中风险值为0.8-0.7,较低风险为0.7-0.6,低风险为0.6以下;控制效果评价等级(控制评价值)划分为优良、满意、有待改进、较差和失效五种状况,根据内控评价结论划分为优良90-100,满意为80-90,有待改进为70-80,较差为60-70,失效为50-60。

3. 风险评估方法。采取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办法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业务流程分析,将复杂的风险问题分解为若干组成要素,按照支配关系和影响程序度分组形成有序的阶梯式层次结构,可以将风险因素进一步细分,便于识别对风险点起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风险因素。运用德尔菲法充分收集专家意见,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不断的修正,以提高风险评价的准确性。具体方法和步骤是:(1)岗位人员: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流程分析法,识别细分风险,对风险进行定性评价。(2)部门自我评估小组:采取定量分析方法,赋予评估分值。(3)风险评估部门:采取定性和定量综合评价方法,汇总整理风险。(4)专业风险评估小组:采取德尔菲法进行评估,确定最终风险结果,提交定性风险评估报告。

4. 风险评估标准。人民银行总、分行在充分调查、认证、评估风险的基础上,确定具体业务领域的标准风险水平或安全指标,作为基层人民银行衡量和比较的标准。基层央行通过与安全指标和风险标准对比,确定自身所处的风险等级和风险层次,然后根据风险比较结果,确定是否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以及控制到何种程度。

第7篇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城镇化公路,通过拓宽改建,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增加文化品位,使其达到亮化、美化、绿化、净化、人文化的和谐统一,彰显阴平民居风格,着力打造阴平古街,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目标任务:按照立足现实、完善功能的原则,依据县城总体规划,对以16米进行拓宽改建,完善供排水、电力、通讯等配套设施,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外观装饰,打造阴平古街,建设商业中心。

二、公路拆迁的范围

西起十字街,东至拱桥,公路全长510米。按16米红线控制实施公路拓改,拆除公路两侧单位和居民建筑物、附属物和构筑物。

三、实施步骤及计划

1、拆迁准备阶段:日完成方案设计,成本测算,实施方案和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的制定,资金筹措,方案审批及规划审批,召开公路拓宽改建工作动员大会,县政府拆迁通告,培训工作人员,开展房地产评估,公示告知评估结果,复核评估结果,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广泛深入开展好政策宣传,耐心细致地做好拆迁动员等工作。

2、拆迁实施阶段: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发放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实施房屋拆迁。

3、拆迁扫尾阶段:对拆迁区域个别不按政策履行搬迁义务、妨碍基础设施建设的被拆迁人,综合应用行政和法律手段,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抓好拆迁扫尾工作,确保公路拓宽改建工程如期开工建设。

4、工程建设阶段:按照规划设计全面开展公路硬化、绿化、亮化工程,供排水设备安装及被拆迁户的房屋重建工作。

四、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内容和程序

1、勘查评估。勘查评估工作是拆迁安置的基础性工作,县上成立勘查评估组开展评估工作,评估工作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房屋性质、面积、结构、区位进行认定,对涉拆房屋进行实地勘查、丈量、制作勘查记录,实地勘查结果由勘查评估工作人员与被拆迁人共同签字认可,归入拆迁档案。同时,委托有资质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对房屋进行评估,房屋补偿价格以评估报告为准。其余补偿部分以《公路公路拓宽改建拆迁补偿安置方案》为准,并按程序进行公示、复议和认定。

2、签定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就补偿方式、补偿金额、搬迁期限、搬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事项签定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并进行公证。

3、发放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待前两项程序办理完结,由拆迁人一次性发放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和搬迁补助费;采用产权调换方式安置的全拆户,由拆迁人进行产权调换和发放拆迁过渡安置费。

五、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公路拓宽改建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紧迫,同时又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城关镇和县直相关部门、驻文相关单位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公路拓宽改建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围绕大局,履职尽责,大打一场旧城改造的攻坚战。同时,公路拓宽改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好公路拓宽改建工程中的具体指挥、组织和协调工作。

2、明确责任,精心组织。为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公路拓宽改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室八组”即:领导小组办公室、宣传报道组、政策法规及法律援助组、勘查评估组、接待及纠纷调处组、补偿安置组、监督监察组、规划建设组、治安保障组。办公室和各工作组要按照责任分工,精心组织,相互配合,确保拆迁拓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3、严明纪律,遵守制度。公路拓宽改建工作是当前整个城市建设工作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公路拓宽改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一包三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站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公路拓宽改建的全过程,认真落实“七项制度”(即:公示制度、接待制度、联系帮扶制度、责任承诺制度、举报查处制度、法律援助制度、拆迁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口径、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解释、统一做法)和“三不乱”(即:不乱开口子、不乱批条子、不乱批方案),顾大局,识大体,守纪律,耐心细致地做好被拆迁群众的思想工作,确保任务落实。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审计;风险导向;绩效审计

一、信息技术审计研究现状

1.信息技术审计

在人民银行,信息技术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实施信息技术审计工作,对组织是否达到信息技术管理目标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评价意见提出管理建议,协助组织信息技术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以达成组织的信息技术管理目标,从而提高信息系统运行的效果与效率。2000年8月在贵阳召开首届央行信息技术审计工作座谈会,标志着央行的信息技术审计工作在摸索中逐步推进。2011年总行制定了《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2011-2013年规划》,明确提出:“在审计方法上,逐步由手工审计手段向更多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转变”。近年来,在内审转型与发展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审计有了长足的发展。

2. 风险导向审计

在人民银行,总行于2005年出台《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将风险管理的理念纳入内部审计准则体系。2011年,内审司成立了风险评估攻关小组,初步构建了风险量化评估方法体系。在2013年内审工作会议上,人民银行行长助理郭庆平在讲话中明确指出:风险导向是内审的逻辑起点,风险引导审计、审计关注风险是审计工作性质和规律的要求。

3. 绩效审计

在人民银行,1998 年内审部门设立之初,人民银行总行党委就明确提出了“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先抓财务资金内审,逐步加强行政执法内审,在此基础上审查运行效率”的内审工作总体思路。2013年内审工作会上,总行内审司杨立杰司长在讲话中指出:“绩效审计既是一种审计类型,也是一种审计理念,在离任履职审计和各类专项审计中,都要增强关注绩效的意识,围绕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措施与效果,深入开展审计和评估分析,更好地发挥内审的建设性作用”。

二、基层央行信息技术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1.内控环境并不理想。尽管近些年央行在加强内部控制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受其传统审计的思路和模式的影响,部分内审人员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绩效审计等先进理念理解深度不够。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工作尚处探索阶段,系统化、标准化水平并不高。

2.审计力量不足。信息技术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但需要精通审计知识,而且要熟悉信息化环境下各个层面的风险评估和分析方法。但目前审计人员缺乏足够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实践经验,对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不够,难以很好的实现各类风险的科学评估。

3.审计方法需更新。风险导向模式下信息技术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处在摸索阶段,可参考的标准数据库尚未建立,风险导向的信息技术审计标准框架还未建立。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不足,对各业务系统在业务操作过程中隐形的风险关注不多,很难在海量数据中分析出潜在的风险。

三、探索构建风险导向视角下IT绩效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视角下IT绩效审计是基于审计风险模型的绩效审计模式,对被审计单位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分析,从而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期间,风险的防范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同时,关注信息化管理的效果。因此,将风险导向审计与绩效审计引入基层央行信息技术审计体系,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对于基层央行提升风险防范能力、风险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位一体”风险导向视角下IT绩效审计模式框架,是本文的重点创新内容。通过将信息技术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绩效审计三种审计模式有机融为一体,探索出“风险导向、关注绩效、服务治理”信息技术审计新思路,为促进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四位一体”审计模式框架由四个主要环节组成,第一步:以风险为导向,做好审前调查工作。首先,根据被审计单位填报的“风险评估赋值表”(风险描述、影响程度、损失的影响结果等)、“内部控制有效性赋值表”(评价对象、控制因素、控制有效性描述等),利用德尔菲法,运用风险矩阵,通过权重加总法得出审计对象的风险评估值,确定风险等级,判断重要风险可能发生的领域,制定审计对象清单;其次,以“审计对象清单”为基础,将信息科技管理中需要关注的风险进行细化,建立“风险指标知识库”;最后,通过询问、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进一步明确审计重点,并动态调整各领域风险权重及风险级别,完成审前评估报告。第二步:根据审前评估报告,确定审计重点、制定审计方案、优化配置审计资源。第三步:集中优势力量,重点关注重要风险及绩效情况,实施现场审计。第四步:综合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按照风险大小和影响程度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综合分析报告上报行领导,为领导决策、强化管理提供参谋。“四位一体”的审计框架,既能从宏观层面较准确地引领审计方向,又能从微观角度确定审计的重点,并能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真正体现了“风险引导审计,审计关注风险”的理念。

1. 风险导向视角下IT绩效审计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是通过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重点从检查和监督向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可以增强对关键风险点的判断力,尽早发现风险易发区域和环节,对其实施针对性的控制,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组织治理。二是引入绩效评价,有助于提升信息化管理效能。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信息化系统绩效目标及其实现程度进行综合性评价。三是构建“两个知识库”,即风险指标知识库及绩效指标知识库,为深化信息技术审计奠定基础。通过重点对知识信息进行科学准确的描述,归纳整理出方法详尽、操作简单的评价检查方法。可以解决目前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缺乏、审计经验不足、范围不宽、深度不够的现实困境,并为将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高效的非现场审计提供重要支撑。

2. “四位一体”IT绩效审计新模式基本框架

(1)审前调查评估。

构建“三步走”的审前风险量化评估体系,实现风险引导审计、突出审计重点的目标。审前风险量化评估体系:首先,通过综合评估判断重要风险发生的领域,其次,通过细化重要风险指标,建立相应的风险指标知识库。最后,通过询问、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明确审计重点,并动态调整权重及风险级别。

第一步,首先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科技管理方面的情况进行风险量化评估。即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科技管理”、“应用系统管理”三个方面评估,经综合分析,制定《可审计对象清单》以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频率。

首先,填制“风险评估赋值表”。“风险评估赋值表”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科技管理、应用系统管理”三张分表,分别对上述三个方面风险的基础数据进行了赋值(根据实际情况评价资金损失、声誉损失、连续性损失影响结果)。利用风险矩阵(如图1所示),通过分析风险影响程度及风险发生可能性,确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由低到高分为1-4级。

其次,填制“内部控制有效性赋值表”,从审计和整改的角度(最近一次审计结果、上次审计以来内部控制变化情况)对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级别。

第三,将“风险评估赋值表”和“内部控制有效性赋值表”中的相关数据通过风险量化评估的公式(风险级别=[(∑固有风险权重×风险级别+∑内部控制有效性权重×风险级别)÷∑A、B两部分权重])进行计算,并填制“风险评估表”,以下图为例。

最后,对分项的“风险评估表”进行综合分析,填制“可审计对象清单”。通过分析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的大小,发现风险较大的领域,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频率。以下以“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管理可审计对象清单”为例。

第二步,以“审计对象清单”为基础,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科技管理、应用系统管理”三大类风险的角度,将需要特别关注的风险进行细化,建立“风险指标知识库”。主要包括:风险点的描述,统一的评价标准等,从而引导审计人员进入现场时知道查什么、怎么查、如何评价等。

第三步,收集风险信息,动态调整审计重点,确保审计质量与效率。主要关注的风险信息包括:上级及同级审计和监管部门报告、内部审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突发事件处理报告、重大事故报告、人员变动及业务变化情况报告等。通过电话咨询、邮件等方式,了解被审计单位其关注的重点风险内容。一是通过与管理层交谈,了解管理层对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重要岗位风险点排查情况。二是了解管理层及科室负责人关注哪些重要风险,如人员交接、重要网络设备的更换、系统的升级维护等情况。审计组收到被审计单位答复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对审计的关键环节进行微调,把握审计重点。

(2)根据审前综合分析评估结果,制定审计方案、分配审计资源

充分利用综合分析结果,制定配套的审计方案,指导新建软硬件、业务系统、网络设备、计算机机房环境及设施的升级改造等重点风险控制及管理的现场审计。并按照风险等级的大小,合理分配审计力量,提升审计效率。

(3)现场审计以风险控制为主、注重绩效评价

一是突出审计重点、量化风险大小、动态调险等级及权重。围绕审前分析出的重要风险,制定重要风险控制指标。依据风险损失程度建立了风险影响程度等级表,按照较小、中等、较大、重大影响程度,划分为1-4级。依据风险出现的频率建立风险发生可能性等级表,按照较小可能、可能、较大可能、基本确定,划分为1-4级。运用风险矩阵,结合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及影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由低到高分为1-4级。风险量化评价总分赋值为100分。风险等级1:比重为25%;风险等级2:比重为50%;风险等级3:比重为75%;风险等级4:比重为100%;风险分值=审前确定的权重 风险等级所占相应的比重。风险值越高,表明风险越大,关注度越高。最后,按照综合考评得分结果评价风险管理情况。风险管理情况从高到低依次为优秀(60分及以下)、良好(60-75分)、一般(75-90分)、较差(90~100分)。审后,依据审计结果,重新调整权重及风险等级,为下一次审前分析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有效提升审计效率。

二是关注绩效评价,提升信息化管理效能。绩效审计是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中需要重点攻克的课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信息化系统建设、升级改造及运用过程中的“3E”,初步构建信息化系统的绩效评价体系。确定了以“统一指导、分类管理、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为原则,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依据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对信息化系统绩效目标及其实现程度进行综合性评价。首先,通过借鉴COBIT等国内外先进的绩效指标体系,结合基层央行实际,构建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立项情况、采购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升级改造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九大类绩效指标。其次,绩效评价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采用比较法、公众评价法等绩效评价方法,对指标进行“分级判断”及定量评价,重点评价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效能、使用效果。评价值总分100分,每项绩效指标细分为四级,分为A、B、C、D四项,得分依次为1分、0.7分、0.35分、0分。最后,按照综合考评得分结果确定绩效级别。绩效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优秀(90~100分)、良好(75~90分)、一般(60~75分)、较差(60分以下)。被评价单位可以利用绩效考评结果,进一步总结经验,关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成本控制,强化成果的充分运用。

参考文献:

[1] 周欢.风险导向审计与央行风险管理.中国集体经济[J].2010,(1l).

[2] 于丹.浅谈风险导向审计在基层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中的运用.理论界.2010,(12).

[3] 张金隆,于本海.面向项目绩效评价的软件过程改进模型与决策支持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6).

第9篇

1.健全协同管控的风险联动机制。

对于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坚持“基层出问题,部门找原因,风险责任双向追究”的监督考核思路,强化各级意识,形成管控合力,力求以点推面、标本兼治。坚持检查与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把内部审计、内控测试和检查调研作为指导和宣贯风险管理理念的平台,针对存在的问题,与岗位人员共同分析根源和可能导致的后果,讲解规避风险的措施和方法,使员工从思想上重视,从行为上落实好规章制度和管理要求,严肃、严谨履职。

2.把握经济风险管控的关键环节。

业务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应立足经济业务类型,针对可能的风险和隐患,认真梳理、分析现有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机制不全的应补充,制度缺陷的要改进,重要的痕迹要留存,确保业务操作有章可依,有迹可循。同时,加强重点环节管控,关键的施工阶段、重要的作业工序、敏感物资的现场验收等等,不相容岗位要分离,必须参与的人员要保证,避免个人意见代表单位的整体意见。

3.完善市场化队伍考评追责机制。

业务主责部门应按照“公平竞争、良性循环”的原则,完善市场化服务商评价考核的内容和细则,用质量指标衡量,用业绩分值说话,能力强、水平高的优先保证工作量,安排重点工程,能力弱、水平低的少安排,不安排,以此主动规避经济风险。同时,完善内部责任追究机制,对于管理不善引发的经济风险,要让关键岗位背指标、担压力,出了问题严追究,硬考核。

4.完善以流程为界面的风险管理集成平台。

以全部业务流程化管理为要求,全面梳理现有业务,开展流程描述与风险识别,制定和完善风险管控措施,在业务上不留死角,在风险管控上实现可视化,从而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风险集成管理平台,形成“规章制度、管理标准、业务流程”三相同步的风险管理新机制。

5.建立内控与风险管理的评估报告机制。

根据全年业务监督检查情况,对存在的风险隐患、发生的风险事件和内部控制的例外事项进行揭示和剖析,评估影响程度,评价风险管控能力,分析全厂全年内控与风险管控的形势和主要矛盾,编写年度内控与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并报送厂领导。

二、精细法律风险管理

立足于依法规范企业行为,强化干部员工法律风险事前防范意识,优化完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细化防控措施并强化落实,促进采油三厂规范运作、健康发展。

1.持续推进采油三厂适法体系建设。

各业务部门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适用法律法规清单,将法律的基本规定落实到日常管理过程中,以各业务为依托,划定各业务领域的管理“红线”,建立并完善公司管理层重视、各业务部门齐抓共管、全体员工积极落实的“三位一体”的合规管理格局,确保各业务领域做到依法受控、合规操作。

2.加强规章制度、重要决策法律审核。

在规章制度制定或重要决策之初把好法律审核关口,从源头上保证法律风险受控。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发文流程,将法律审查嵌入规章制度制定、修改的工作流程中,对制度的合法性进行审核,同时,完善企业重要决策法律审核机制,对涉及采油三厂重大经营管理、关系职工切身利益,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审核,确定其是否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是否存在重大法律风险等,确保两项法律审核率达到100%。

3.强化重点领域法律风险防控。

一是做好招标前后业务运行的衔接,在确定中标人前,必须先与提供服务的服务商签订合同保证各项业务的顺利运行,招标结果确定后,要严格按照约定终止合同、验收付款,并及时与中标人签订新合同。二是对于公司招标项目,业务主管部门要与未中标队伍充分沟通,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对于自行招标项目,各招标组织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实施,并最大程度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4.不断优化外部法律环境。

一是加强对油区群众的法律宣传。采取散发法律知识宣传单、开展法律咨询等方式向油区群众进行法律宣传教育,讲解侵权打井、盗抢原油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二是加大内外协调配合力度,最大程度争取地方国家机关对企业的支持。以“坚持原则,灵活掌握;以诚相待,加强联系;刚柔并济,讲究策略”为外协工作方针,定期走访地方政府部门、政法机关,沟通汇报情况,并邀请回访,增强理解互信,在实际工作中联合行动,增强油田周边影响力,建立起沟通联系的长效机制。

5.完善法律风险防控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遵循“防控重点、关注细节、注重实效、提升水平”的工作思路,参照油田公司《法律风险评估和法律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的规定,以定量分析为抓手,按季度进行自我考核,以考核促实施,最终实现防控风险的目标。二是以符合性测试为抓手,将法律风险防控要求内化到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中,借助标准化管理平台或内控体系,进行指引的符合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完善防控措施。

三、精细安全风险管理

以HSE风险管控为核心,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治理薄弱环节与夯实基础工作相结合,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提高企业安全风险防控水平。

1.建立安全风险立体防范体系。

完善安全风险问责机制,通过“问责”管理把“隐患就是事故”的管理理念和违章行为“零”容忍的态度落到实处,形成专业部门配合,各负其责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最终实现“零事故、零污染、零伤害、零职业病”的战略性目标。

2.完善全员培训管理机制。

依托“HSE培训需求矩阵”模式,落实直线培训责任,通过多种渠道培训,实现安全上岗硬达标,使管理人员安全素养不断提升,操作人员真正做到“会什么,干什么”,消除业务承包人员培训上岗条件确认挂空档现象。

3.深化HSE先进工具的应用。

强化生产现场“安全观察与沟通”、“启动前安全检查”、“工作循环分析”、“岗位需求矩阵培训”、“上锁挂签”、“工作前安全分析”、“岗位标准作业程序”的应用,不断提升现场风险防控水平。

4.推进隐患治理与评估长效机制。

一是继续完善隐患三级管理模式运维工作,通过责任传递、问责执行,逐步提升基层生产单位隐患排查和治理能力,确保二级以下隐患、问题在基层内部削减和治理。二是强化一级隐患的综合排查、评估,确保隐患治理的可靠性,逐步加强隐患方案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充分发挥工艺部门职责。三是强化隐患项目后评价工作,通过对工艺、设备、流程等方面的系统评估,提升隐患治理效果。

5.强化HSE信息管理。

建立统一规范的HSE信息渠道、完善HSE信息管理,加强HSE数据统计管理,做好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及时统计、上报和传达各类HSE管理数据和信息。

四、精细环保风险管理

以油区生态文明建设为着力点,强化环境保护风险源头预防控制,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实现环保管理向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转变。

1.强化区域环境风险防控。

建立完善“三防四责”油气泄漏防治体系,以实现油气泄漏监控、预警、抢险为主要功能,重点设置以泵为核心的系统参数预警报警、阀门远程紧急截断、重要河流建设预防性基础设施三道防线。逐级分解、落实厂、作业区(大队)、生产单元(应急班)、生产岗位四个层面的油气泄漏防治范围、目标和责任,并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监控效果,确保环境敏感区风险有效受控。同时,强化“红线”意识,对污染水体事件严肃追究相关人责任,对“三防四责”各级防治责任落实情况纳入考核,确保厂、区、站多级监控预警运行正常。

2.合理处置工业“三废”。

引进燃气发电、同步回转油气混输装置等新工艺、新技术,实施伴生气回收利用新模式。采用油田采出水处理回注技术,推广应用气浮除油、微生物除油、双旋流分离除油、大罐沉降等先进处理工艺,使采出水处理水质达到回注标准,实现循环利用。严格油泥管理、泥浆池无害化治理和防治污染设施滤料管理,完善污泥处理配套设施,提升工业“三废”处置水平。

3.推进清洁文明井场建设。

加大经济投入,强化井场标准化建设,完善井场环保设施,规范试油、修井、措施等作业现场的污染防控措施,整治原油“跑冒滴漏”问题。每年投资上千万元资金对井场的“两池一沟”(污油池、污水池和排污沟)进行标准化改造,做到井场无杂物、无污染、无渗漏、无危害,实现“采油不见油,注水不见水”的环保采油模式。

4.注重油区绿化和生态恢复。

第10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控;措施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了《关于印发的通知 》(财会〔2012〕21号),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2013年8月16日,杭州市财政局、杭州市监察局、杭州市考评办、杭州市审计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杭州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意见》,对事业单位开展内控管理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实施步骤。为此,杭州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完善财务内控制度势在必行。

一、实施内控管理的前提条件

内控体系的建立是一项有效的管理手段。事业单位实施内控管理的目标是规范经济活动,完善防腐机制,提高服务效能。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关系到单位全体人员,实施内控管理首先要明晰岗位职责和分析廉政风险。

(一)明晰岗位职责权限

全面梳理本单位工作职责,在额定编制内根据工作职责和内容科学设置事业单位工作岗位,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单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特长,再将人员分配到相应岗位,做到定岗定责定权,因岗设人。

(二)分析岗位廉政风险。

仔细研究事业单位各工作岗位的职责、权限及工作内容,分析可能潜在的岗位廉政风险点,研究规避风险、防止腐败的方案措施,为建立完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奠定基础。

二、实施内控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完善内控制度

事业单位要成立内控管理领导小组,牵头制定完善内控制度。一是针对前期排查的岗位风险点,建立完善事业单位重大事项、重要经济活动的审批、执行、监督和考核制度,做到重大事项集体决策、重要经济活动明晰权责。二是完善事业单位教育培训、纪检监察、定期轮岗、政务公开,以及人、财、物管理等各项制度,以制度管人,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三是围绕内控制度研究制定重要经济活动、行政审批事项、重要业务活动等系列工作流程图,直观反映各项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各项工作规范落实,各个环节清晰明了。

(二)注重目标计划管理。

事业单位要加强目标计划管理,推进效能建设。年初,要及时研究确定年度目标任务,出台目标考核办法,并与科室签订目标责任书;科室要根据目标倒排月计划、周计划,推进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年中,要抓好目标任务的跟踪督办、阶段考核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攻克难点,确保进度;年末,要善于总结经验,分析年度目标任务完成的薄弱环节,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而提出下年度工作思路,逐步提高目标计划制定的科学性。

(三)抓好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的预算包括基础性支出和项目支出。实施预算管理,要建立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到预算评估的管理机制,重点抓好项目预算的管理。要制定从项目科室编制预算、业务科室会签与财务科室会签、分管领导审核、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的预算编制工作流程,通过层层审核,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和精准度,确保预算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实际工作开支需要,避免“跑、冒、滴、漏”现象,影响正常工作开展。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增强经费开支的计划性,用款计划要与月度工作同步,每月报计划、作总结,确保预算执行进度合理;在经费开支环节要注重前置审批,严格执行内部分级审核,确保项目开支在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内进行。在年度决算时对一年的预算开展评估是很有必要的,要综合分析年初预算编制计划、年度预算执行率,分析各项预算使用情况、出现结余或超支的主客观原因、预算绩效情况,出具一份预算评估报告,为科学制定下年度预算提供依据。

(四)加强监督考核

监督考核是推动单位各项工作朝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发展的有效手段。监督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可以通过政务公开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内部监督建立在事业单位内部成立内审小组,实时跟踪监督项目,定期对部门预算各项项目进行审计,及时通报阶段工作情况及存在问题,做到即知即改,推进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在考核方面,结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绩效工资的实施工作,制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制度,考核内容包括工作纪律、履职情况、工作业绩等,与年度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相结合,考核结果直接与工作人员绩效工资挂钩,从而促进工作落实。

三、结语

在当前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加强内控管理的环境下,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还在于领导重视、全员参与,为此,加强教育培训,增强责任意识、内控意识至关重要,将有助于内控管理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单位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彭黎丽.浅析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J].经济管理者,

2013(2).

[2] 李立新.内控管理法优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J].东方企业文

化,2011(11).

第11篇

9月4日起,乐清市北白象镇第九小学,开学伊始陆续有19名小学生突流鼻血。9月6日,学校被迫急救停课。9月9日,又有2名学生流鼻血住院,总共导致21例罹患疾病。

此外,另据9月14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因为环境污染,温州小学生流鼻血学校附近社区,4年超过一百多人死于癌症(白血病)!

9月13日,乐清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由乐清市纪委牵头介入调查“21名学生流鼻血事件”,根据事实情况,依法依纪对事件5名相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对市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北白象中队中队长、市教育局北白象教育学区辅导中心主任、市国土资源局北白象管理所所长等人予以停职检查。

戕害孩子的“罪魁祸首”找到了,是有毒空气,具体来说,一是新建的白象镇第九小学装修时,使用的油漆中含有大量甲醛和苯;二是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污染空气所致(主要是铬酸雾)。

事情至此,貌似可以告一段落。只是,我们就能心安理得,长吁一口气?老童我以为,远远不能!

首先,令人侧目的,是中央电视台报道的浙江省卫生厅专家组得出的四点结论――“儿童是鼻(子)出血易感人群”,“不良空气导致鼻腔黏膜出血扩张、糜烂等病变”,鼻子出血是在“原有局部病变基础上”,乃至“小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应激反应”。

以上这种“字正腔圆”、不带任何感彩的专家结论,给人的印象是问题刚刚发生,似乎远远没有那么严重,甚至有点“大事化小”、不必惊诧的感觉。然而,甲醛、苯毒和铬酸雾,对孩子身体究竟有什么不良影响,会不会有后遗症?

很遗憾啊,答案未见只言片语!

而从某种悲催的意义上来说,我们这些“置身事外”的人,必须“感谢”这些可怜的孩子,正是他们的“易感性”、“原有局部病变”,让他们成了可悲的“试纸”――试想一下,假如此地没有白象镇第九小学,没有这些流鼻血的孩子,戕毒健康的甲醛、苯和铬酸雾,还会肆虐多久?

假如不是发生在小学生这个社会注目的焦点身上,问题即使被发现,又能得到怎样的处理?

老童我以为,结果恐怕不容乐观。因为之前的大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有些地方的环境被污染,问题也被发现,有的甚至被媒体曝光多次,却也“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不必讳言,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个案的成功处置,并不意味着类似问题的标本兼治;个案的快速处理,并不意味着这种处理模式就可以成功复制――如何举一反三,如何亡羊补牢,如何把个案中的共性问题,提到议事日程、纳入解决程序,恐怕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多用点心!

而在相当意义上来说,也正是一些职能部门的失职,导致问题发生、堆积,最后坐大为祸――温州“21名学生流鼻血事件”,便是明证。

老童我还想说句诛心之论,如果不是小学生流鼻血,职能部门焉能“迅疾”发现甲醛苯毒和铬酸雾肆虐?显然,在这一事件中,小学生流鼻血成为了测试有毒空气的“试纸”――这种等到对老百姓生命健康带来影响,乃至戕害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毫无疑问远滞后于老百姓的期盼与希冀!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以上老童貌似有些严苛的“鼓噪”,或许只属于“显达者”兼善天下的范畴――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就是要监管到位,就是要监管常态化,而不是等环保问题为祸百姓生命健康了,才想起要履行职责。更恶劣的在于,已经对老百姓生命安全造成损害了,仍无动于衷。这一点,是温州“21名学生流鼻血事件”以及其他类似事件,给予我们的深层次反思。

与此同时,老童我以为,在严苛“兼善天下”的同时,在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环保安全问题上,升斗小民也完全可以明察秋毫,用脚投票,做到“独善其身”。

还是拿温州小学生流鼻血事件来说,前文提到,戕害孩子的“罪魁祸首”是有毒空气,具体就是甲醛、苯和铬酸雾。后者属于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主要归“显达者”监管,此处暂按下不表,以下只说前者――白象镇第九小学装修时使用的油漆中,含有大量甲醛和苯。

老童我忝为国家一级建造师,在此免不得要掉掉专业书袋。

俗话说,“无苯不成漆、无醛不成胶”。凡人造板、密度板都是高压而成,生产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必须使用胶水粘接,而胶水则不可能不含甲醛。至于化工涂料(油漆),更是无一不含苯。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指出,长期接触哪怕是低剂量的甲醛和苯,也会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女性月经紊乱、妊娠综合征,引起新生儿体质降低、染色体异常,甚至引起鼻咽癌和白血病。

此外,有研究报告指出,苯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可长达12-15年,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强烈致癌致畸形物质。

言情剧里说:爱她,就给她一个家。后现代诗人说: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静谧心灵的地方。

毫无疑问,家,这个温馨的港湾,首当其冲就是要健康安全、绿色环保,就是要“零容忍”甲醛和苯,换言之,就是要毫不犹豫地对戕害健康的化工涂料(油漆)和人造板、密度板说“不”!

此外,老童忝为湖南省政协委员,也将在此后的政协提案中履职建言:

1、建议环保部门借鉴质量技监、工商和食药监局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流程,直接介入家装产品(事前以及事后)的监管,特别是家装工程完结后,重点监查甲醛、苯、氡气等等有害致癌物质的排放。

第12篇

一、内审成果运用的作用

1.监控作用。审计结束后,被审计对象根据内审成果进行整改,审计人员对照审计成果开展后续审计,可监督审计对象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2.风险预警作用。目前央行内审要求从合规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转变,在审计中,要分析、判断被审计对象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提示潜在的风险;要对被审计对象的内控状况进行评估、分析测试、评价。因此,内审成果运用是对内部控制缺陷和漏洞、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起到风险预警作用。

3.鉴证作用。基层央行内审成果汇集了各职能部门管理中真实情况、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了经过鉴证的可靠信息与依据。如对领导干部履职内审成果的运用,可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提供业务考核、干部职务任免、廉政建设的重要的参考依据。

4.“免疫系统”作用。转型后的央行内审不仅要对照现有的制度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对现有的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完善。对这一内审成果的运用,是从制度上、机制上、体制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增强央行的“免疫力”。

二、基层央行内审成果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内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地位,影响了内审成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客观上要求赋予其与之相应的地位,而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不同,其相对独立的地位,决定内部审计机构是内部控制管理的监督者,服务央行治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审成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同级监督检查的力度和深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进而影响审计质量,上报的问题已经被“过滤”了,使上级行很难系统、全面的了解情况,难以从全局的角度,通过审计信息的反馈作用,促进辖区各项业务的开展。

2.内审成果质量较低,内审成果利用价值不高。一是部分内审人员知识结构与素质不高,跟不上业务的变化发展,致使内审人员在实施非现场及现场检查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局限,不同程度地出现审计成果层次不高、提出问题不充分、改进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影响了审计成果运用的效能。二是部分审计报告针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审计人员绞尽脑汁,运用风险管理论、数理模型、绩效评价指标和方法,撰写出自认为是“阳春白雪”式的审计报告,但由于过分注重形式,就事论事多,原因分析不透彻,意见和建议针对性不够强,成果看起来技术含量高,但由于并不对味口,实际附加值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向领导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信息。三是监督评价体系不完善,没有一套规范的评价体系,仅凭审计人员个人职业判断,无法用统一的标准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有效的评价,制约了审计质量。

3.内审成果运用机制不健全,成果运用缺乏制度保障。一是尚未制定有效的内审成果运用指导原则,内审成果管理制度也不健全,造成大量内审项目成果的积压和沉淀,削弱了内审成果运用的力度。二是未建立内审成果转化的保障措施。内审部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只进行整改建议权,对整改不积极或落实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和部门缺乏责任追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三是审计成果运用缺乏部门之间的协作。特别是在追责处罚上与纪委、人事等部门之间没有建立顺畅的协调合作关系,使得审计整改、追责止步于内审部门,没有起到协同作战的效果。四是后续审计不到位。一些审计项目完成后,未及时安排后续审计,缺乏对审计意见落实整改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成果落实与运用。五是在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集体评比等方面,没有真正把内审评价结果作为对部门工作考核的依据之一,也没有列入干部任用的必须条件,也是内审部门提出的有关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重视不够的客观原因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审工作的权威性。

4.内审成果披露透明度不高,内审成果难以充分得到运用。一是审计成果还没有真正被其它监督部门共享。内审监督资料形成后,审计发现的部分问题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多数在被审计对象、上级行业务主管部门、上下级内审部门和主要行领导间传递,不能与其它监督部门完全实现信息共享,使部分项目重复检查,不但内审成果得不到充分运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监督资源的浪费。二是在审计信息、调研文章、审计案例的发送范围上,以向上级行报送为主,一般只局限于审计机构内部,成为内部参阅资料,审计成果评优评先,也仅限于内审部门之中,内审成果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三是内审成果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目前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使得审计项目流程完成后,一切成果均封存在案卷中、上传到《内审综合业务系统》中,内审整改台账也仅由主审人负责管理、跟踪整改,这种原始的成果利用模式使得各个审计项目成为信息孤岛,不能高效地对审计发现和内审整改情况进行汇总、归类、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倾向性的问题,审计成果利用未能最大化。

三、提高内审成果运用的对策建议

1.正确认识内审成果的价值,重视内审成果的运用。审计成果运用是审计工作的最后环节,审计成果运用优劣,关系到内部审计在管理监督体系中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各单位应明确内审机构职责,特别是内审与纪委监督合署办公的地市中支。各级领导应进一步提高对内审成果运用的认识,切实将内审成果运用落到实处。对内审部门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应积极督促有关部门落实整改,促使各项工作不断规范。在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研究制定本单位内控建设规划,开展风险评估。同时,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

2.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与增值。一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提升对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水平。审计项目完成后,要注重对审计掌握的情况进行系统性的综合分析,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制度建设、业务管理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有效管理办法和措施,督促被审单位和部门举一反三进行整改。编送审计报告时,要重视内容的重要性、建议的可行性和报送的及时性,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以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水平和效率。二是创新审计工作方法。随着央行业务的发展,人民银行业务风险点和监督重点发生了变化,必须尽快实现内审由单一的事后监督向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转变,由合规性监督向合规和风险监督并重的转变,由单纯的手工操作向利用计算机实施信息技术审计转变,将检查违规与控制风险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实现内审工作质量的提高。

3.加强审计成果运用制度建设,强化审计成果运用。一是逐步建立科学、统一、有效的内审成果运用指导意见或相关办法,从运用范围、运用方式、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指导规范,使内审成果运用做到有理有据、有章可循。二是建立审计成果及其运用的跟踪问效制度,包括审计回访制度、审计公示制度、审计成果追踪落实制度等。特别要着重落实领导对审计报告、信息等的批示。三是建立审计成果落实责任追究制。应对成果运用的相关要求加以明确,对违反规定和要求应承担的责任也要作具体规定。四是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与本行年度业绩考核、干部任用、业务管理、廉政建设挂钩,以直接推动内审成果的转化,克服“审而不用、审而不改、审而不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