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木工程类毕业论文

土木工程类毕业论文

时间:2022-07-11 04:27: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木工程类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土木工程类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分组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477;F40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101-03

随着近年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也逐步扩大,这对工程管理专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江苏大学该专业还处于初步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阶段。办出专业特色以适应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的规划,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管理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文章通过对毕业设计实现途径的研究以加快该专业的发展,不断提高该专业办学水平,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实现途径的现状

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主要分为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形式。毕业设计是按照类似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要求学生完成一套完整的建筑和结构施工图设计。由于大部分工程管理专业隶属于土木工程学院,原有的师资结构、建筑专业背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偏重建筑和结构设计。学生的毕业设计从工程项目的建筑、结构设计着手进行工程概预算,甚至施工组织设计的全过程。但是,这种毕业设计虽然面面俱到却没有侧重点,并且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做建筑、结构专业设计时,存在知识结构上的困难,最后导致毕业设计的实际效果不好,只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甚至会出现很多抄袭、直接用软件计算却不知所以然的现象。这种毕业设计实现途径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偏离了工程管理中的土木工程专业特点,使毕业论文偏向经济和管理,不利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对学生未来工作实际能力的锻炼以及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甚微。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没有真正考虑专业的特点,无法凸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施工管理、工程投标、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特性。工

程管理专业应是将建筑专业与管理相结合,在研究毕业设计实现途径时考虑以专业特点作为切入点,在充分把握毕业论文实现途径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设计分组对比模式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实现途径。

二、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实现途径

(一)毕业论文实现途径的原则

1. 专业性原则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锻炼学生在团队协作模式下运用所学专业技术和规范,分析和解决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2. 技术性原则

毕业论文不同于调查报告、工作报告等其他应用性文章,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性。毕业论文应基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整个项目招投标过程揭示工程管理专业的管理本质及其深层次规律。毕业论文的计算既要强调中国工程招投标的现状,还要深入分析在中国现有招投标模式下的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差别,理解引起这些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以及重点掌握清单计价模式下应该如何计算分部分项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

3. 创新性原则

毕业论文应当体现学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过于强调理论的原创性显然不现实,但可以在整个招投标的过程中考察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以投标报价中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已有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招投标过程中的问题,得出个人见解。这样就不难实现毕业论文的突破性和创新性。

4.实践性原则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实现途径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体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要求,即在掌握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认真调查各种管理实践活动,分析研究发现的新问题、新方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做到从实践中来,经过理论提升,再指导实践。

5.可行性原则

本科毕业论文实际上是一项实践性的创新活动,其结果往往受到诸多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现环节,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理论功底,以及目前学校所拥有的实践资源等实际情况,分析选题的可行性,力求选题是自己熟悉、感兴趣、能发挥自身优势特长的方向。

(二)基于分组对比的毕业论文实现途径

依据上述原则以及考虑到学校工程管理培养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制定了基于分组对比模式下的毕业设计实现途径,其主要包括两大设计部分。

1制定分组方案,对学生进行分组

通过实际模拟项目招投标过程中投标报价的标书分类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定位,让他们了解所做的设计工作在实际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处于何种角色,进一步的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首先依据工程投标文件编制[1-3](包括商务标的编制、经济标的编制、技术标的编制)分组。

(1)选定1名投标小组组长,签订项目投标授权书(让学生了解授权书写作方法),授权其负责整个项目投标的进度和质量。

(2)小组负责材料、设备询价,包括:国内采购建筑材料、设备的询价,项目全部材料、机械台班、工日计算汇总,编制综合材料单价、综合人工单价和综合机械台班单价。

第2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对该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更不清楚该课程对日后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西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分别于2012年、2013年获批成为云南省教育厅及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以此为契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及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以工程意识培养为主的理论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是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第一课,是开启学生专业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使学生提早对专业有所认识,了解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与作用,许多高校都设置了认识实习环节。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土建类专业基础课,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种类、应用及工程技术要求等。为此,课程改革小组建议合理搭配认识实习指导教师的人员组成,承担建筑材料方面的主讲教师应积极参与认识实习。在认识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带领学生参观工程现场,听取现场技术人员讲解,并与学生针对工程所选品种、施工工艺等进行广泛讨论,使学生从感官上实际认识土木工程材料;另一方面,通过观看《超级工程》《伟大工程巡礼》中关于土木工程材料讲解的部分科学纪录片,使学生能够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以及材料如何选择、应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改革后的认识实习教学,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理论学习内容更加明确。

2.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教材为满足“大土木”的培养目标,内容上虽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但仍未能将原有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之学时限制,无法面面俱到,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将会导致无法有效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为此,按使用领域将土木工程材料分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和专用材料进行讲解。其中,将石料、无机结合料(石灰、水泥)、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防水材料等列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列为专用材料,以满足各专业的学习需求。对于通用材料的讲解,在材料基本性质方面主要以材料自身性质与组成特点讲解为主,不需要刻意结合专业特点,而在工程技术指标及工程应用方面则结合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专用材料的讲解,主要结合专业特点及后续课程的需要而选择或增加,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1)建筑工程专用材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给排水管材等;(2)道路工程专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土工合成材料等;(3)消防工程专用材料:建筑功能性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此外,适时引入材料应用实例,实例最好结合授课专业,以此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3.注重作业的有效性

除了课堂教学环节外,教师还应注重布置课后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作业不但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授课教师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建立讨论、交流制度,促进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培养氛围的形成。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与其他课程,如力学、数学等课程要有所差别,作业内容不能仅仅是课后习题或整理课堂笔记,应通过大量做题来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应定期要求学生查阅文献,或进行实地调查,通过阅读相关科技文献,学生才能及时了解土木工程材料发展的新动态和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实地调查又能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来解释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最后,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以工程能力提升为主的实践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材料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明确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与材料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材料工程技术试验仪器操作与指标评定方法,因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1.在实验课中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首先,合理安排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如在水泥、水泥混凝土以及建筑砂浆的理论课程完成后,集中安排一次实验课,使实验内容与学时得到集中,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实验和操作仪器等。其次,在实验课组织形式方面采取分组形式,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提交试验方案,其中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仪器、实验步骤、数据与分析、问题与分析等,最后要列出参考规范,保证学生在实验前对试验全过程有基本了解,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现象。最后,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手机等形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便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对整个实验情况进行讨论与总结。

2.借助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验检测技术骨干人员作为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依托工程项目,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与结果分析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材料评定的基本技能。更为主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某一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指标进行完整实验检测,可以增加对土木工程材料各技术指标的工程意义,也能加深对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在评定过程中,学生通过翻阅相关技术规范提高了土木工程材料标准化的工程意识。

三、以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的科技活动组织

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依靠理论教学环节培养思维,通过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验证并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创新动力,为此,课程改革小组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科技活动的组织。对于有创新想法的学生,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以小组为单位填写申请表,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性试验;如没有创新性想法,但又有参与创新性实验愿望的学生,可采取助研的方式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创新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可行性强的创新性实验,可进行校级科技创新项目推荐,或作为毕业论文选题,通过完成科技项目或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的创新思维、仪器操作、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此外,通过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将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近几年,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依托,学生申请西南林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3项,其中,一项获第八届云南省大中专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二等奖;获批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完成毕业论文7篇。

四、结束语

通过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的改革,学生的工程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有目的地学习,避免了以往死记硬、学而无用现象的发生。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新胜,胡习兵,马远荣.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76—78.

[2]裴锐.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16(1):59—61.

[3]蒋慧,黄小林,王荣,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152—154.

[4]彭艳周,刘冬梅,朱乔森,等.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层次化教学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117—121.

[5]孙家瑛.将科研活动融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46):163—165.

第3篇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优化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问题;二是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的问题。

二、分层培养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分层教学的发展中,各种批判改革活动一直时起时伏,推动它不断向前发展。

2.特点。

根据分层教学模式的要求,在教学中应对不同层次学生把握不同的难度,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过自主和协作学习能够完成任务。教师在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年龄、兴趣、自身优势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设计项目。

三、分层培养管理模式的提出

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和水平的差异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各层次通过不同的方案进行培养。具体分类实施方法如下:

1.科研学术层。

致力于较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科研训练,为学生在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未来走学术型道路的可能性更大。学生通过深层次的科研训练,参与教师课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一般最后都能形成。既培养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科研能力也获得很大提高。

2.应用层。

重视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重视实践教学,以竞赛辅导班、指导教师指导参与竞赛为训练方式,通过参加各类竞赛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避免科研过程中眼高手低的现象。通过参加各类竞赛和创新项目,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基础层。

所有学生都可归入这层,最重要的训练手段是实践实验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论文写作训练。通过实践实验课程具有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实践,组织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调研,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大四阶段毕业论文的写作是这个层次学生参与科研最为重要的方式,通过毕业实习、查文献资料、提出论文题目进行研究,培养基本的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

四、分层管理模式的实践

1.“1+2+1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第一年进行必修课学习,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创造学基础知识;第二、三学年开设公共和专业选修课,并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开发;第四学年开设任意选修课,学生找工作或考研、撰写毕业论文。“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方面:(1)不完全选课制。学生刚入学对专业还存在盲目性,第二、三学年开设大量专业选修课,此时他们对专业已有初步认识,学习目的性更强。(2)前3年学生将专业课内容学完,第七、八学期开设任意选修课对学生的限制不大,是一种更灵活、人性化的教学模式。

2.选取拔尖人才

从大一第二个学期开始,学生根据兴趣和目标选择不同的层次,参与到科研能力培养中。学生先自愿报名,再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拔具有科研兴趣和能力的学生组成科研集中训练的拔尖班。每个学生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该生一直到毕业论文阶段。学生除了按选课制学习专业课程外,还由学院额外组织进行科研训练的小班授课,并由导师带领参加导师的课题或学生自己提出的课题。

3.组建学生竞赛团队。

每学期选拔有操作能力和兴趣的学生组成竞赛团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数学模型竞赛、机器人大赛等项目;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一起,完成建筑设计项目比赛;一些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竞赛,也可以鼓励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参与,如结构设计大赛、6m钢桁架设计、挡土墙设计等。学院通过各种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在培训过程中学生选择合适的竞赛指导教师。学生在参加各类竞赛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合作精神,更要发挥独立思考能力、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小组成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都得到了增强。

4.各类实习、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的训练

(1)教学实践。

所有教学活动与研究,都要以工程为核心,源于工程、依托工程、指导工程、回归工程。①入学阶段为学生介绍本专业发展、就业情况。②带学生参观经典工程、工地现场等,对学生进行工程认识教育。③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工程方法教育、专业发展与前沿教育,培养学生建立起工程视角,为培养具有工程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奠定思想基础。

(2)实验教学。

实验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多样性、及时性、灵活性、实用性、社会性。①工程造价基础实验。②工程造价专业基础实验:如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计算机上机实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实验等。③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包括: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训模拟、工程项目管理实训模拟等。

(3)实习实践

①认识实习。通过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师的讲解,使学生对建筑构造、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的构成建立感性认识。②课程实习。主要是测量实习、CAD工程应用等。③生产实习。将学生下放到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全过程、多工种实习。④毕业实习。让学生了解专业新进展,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团队合作、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

(4)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内容涉及建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知识,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五、结语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创新机制;实践成果

土木工程是当前中国一个十分活跃的工程领域,城镇建设和社会面貌变化与其密切相关,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寄予了厚望。大学本科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检验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平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近几年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肩负社会责任,大力投入师资和经费,实施教学改革,进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保证与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本文介绍了毕业设计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方面的创新

(一)对毕业设计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1.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环节

毕业设计是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相融合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不仅能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巩固,而且还在扩大学生知识面,掌握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的习惯,激发对未来专业工作领域的“实战”欲望,甚至在培养创新精神方面,与其他教学环节相比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就要求教和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上严谨务实。

2.毕业设计是连接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与就业工作阶段的桥梁

如果说高等教育使毕业生获得了成为一个合格的高技术劳动者的“上岗证”,那么,可以说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学习成果就是毕业生获得良好就业机会的“敲门砖”。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方面,而是对其工作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单位往往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要求毕业生能独立工作,尽量缩短“适应期”。一个看似不尽合理的“需方市场”客观上也迫使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结果之一就是:毕业设计教学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部分“就业前期培训”的职能。

因此,毕业设计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兼容并蓄的开放观念、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职业素质、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等,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二)对建立创新机制必要性的认识

1.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经济正在形成。科技的竞争实质是知识的创新与运用能力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能仅仅是口号,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的特点是“教”和“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打好基础,积累知识,认同和领会前人的经验。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还比较低、知识面还不够广,客观上也缺乏创新的基础。而毕业设计教学的特点是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面对真实的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设计项目和工程课题,更能激发教与学两方面的创新潜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切实体会实践所带来的快乐。教师一定要坚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积极为学生提供充满创新氛围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自由选择的空间,要把教学重点放到以提高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为中心,以学生自主、独立思考为出发点,充分尊重他们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潜能的充分开发和发挥创造条件。

2.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创新性教学管理机制

墨守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僵化的、缺乏激励机制的教学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创新性教学管理机制的核心是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完善评价体系、激励教学相长。

二、毕业设计教学组织工作方面的创新

(一)健全和细化毕业设计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文件

制度化建设包括:(1)毕业设计开题和选题准则;(2)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工作准则;(3)毕业设计学生学业准则;(4)毕业设计答辩准则;(5)毕业设计学生成果验收和归档准则;(6)毕业设计创新机制和鼓励政策等。为培养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技术工作方法,针对开题报告、计算书、论文、设计图纸、图签等编制了大量的格式化电子模板,使学生在毕业设计时自始至终都处于规范化的训练氛围之中。

(二)毕业设计课题的双向选择

毕业设计选题和开题工作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课题是否有科学性、多样性和实践性是决定毕业设计是否具有创新性的前提条件,直接关系到整个毕业设计的质量高低。先进的课题对知识面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能力的提高。有一定深度的课题能促使学生学习更深更新的知识。课题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众多学生不同的就业工作特点和个性化的兴趣要求。

本系每年进行毕业设计学生人数有200~300名(包括土木学院、网络学院、职教学院学生)。本系有18个研究室,研究方向众多,既有土木工程前沿领域的科研课题,又有许多大、中型工程实践项目,课题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有60—70名教师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这使得我们能够创造性地采用双向选择的方法来进行课题选择,即由指导教师提交申报题目和课题简介以及对学生人数及其相关能力的要求,经系初步审核后公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填报3个选题志愿,最后由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生成绩绩点、课题要求和选题志愿统一协调,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意愿。同时,为保证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对已经被本校录取的报送研究生,安排学生未来的导师进行指导,使这些学生能够尽早地加入到导师的科研团队进行科研工作。这种选题方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到不同的课题内容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一次自我能力的评价,发现不足,及时补充相关专业知识。

对毕业设计课题进行初审,要求结合工程实践类课题的比例不低于70%,课题内容租工作量以及课题难度应能够切实满足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教学要求,单一课题的工作内容相对完整,严格遵循“一人一题”,鼓励“真题实做”,从源头保证了课题的质量。

(三)做好毕业设计前期组织动员

近几年一直坚持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组织动员。毕业设计对于每位学生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学习过程,而毕业设计动员大会作为毕业设计的前奏,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起着全局性的指导作用,能使学生全面地理解毕业设计的实质和重要性。动员的重点在于统一认识,强化规章,对以往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对毕业设计工作手册逐一解释,明确毕业设计的有关要求。同时邀请设计院的资深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给学生做“如何进行毕业设计”和“如何完成毕业论文”专题讲座。

(四)校企合作联合指导

历史上校内指导和校外实习相结合原本也是毕业设计教学的重要方式,但是近年来企业由于生产任务繁重等种种原因,对接受毕业设计实习生的态度一般都不太积极。但是,到企业去以实习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仍然是最好的途径之一。一方面学生在企业参与了项目设计全过程,往往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企业的实战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和考察,发现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因此本系多方联系校外企业,甚至是国外的企业,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结合当前工程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自己到生产企业、施工单位中寻求课题,或到就业单位去做毕业设计,采用企业实习和企业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企业的经费、场地和技术力量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进一步拓宽选题的自由度,从老传统中走出新路子。

(五)以开放的方式组织毕业设计

为拓宽少数有特点学生的选题范围,毕业设计实行开放的组织方式,即接受土木工程专业其他课群方向或其他专业的学生到本系进行毕业设计,同时也允许本系学生申请做土木工程专业其他课群方向或其他专业的毕业设计。对于外系申请来本系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须经过二个系教学主管的审批并报学院备案。而本系则仅允许已经保送外系的免试研究生申报到外系做毕业设计,而且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本系还必须指定一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监督,学生随后还必须参加本系组织的公开答辩。

(六)充实与共享教学资源

本系大量补充购买了各类工程技术规范、手册等工具书;鼓励指导教师向学生开放研究室的资料,提供计算机等设备;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学生使用教学机房购买的正版结构分析和设计软件,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三、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创新

除按照学校毕业设计教学要求组织课题审核、开题报告检查、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包括公开答辩)、成绩评定、优秀毕业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毕业设计总结等制度性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外,还进行了以下创造性工作。

(一)指导教师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对象为全体参加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结束后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指导教师的职称等个人状况,毕业设计教学经历,课题类型、难度及来源,对学生的要求,对所指导学生的知识水平的了解和评价,对毕业设计实行双向选择的意见,课题进展状态,指导时间和指导方式,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状况、答辩状况,对毕业设计教学组织、相关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等。

(二)学生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对象为全体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在毕业设计结束后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学生是否已经落实就业去向,对课题的兴趣,对毕业设计实行双向选择和毕业设计动员大会的意见,课题难度,开题报告,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和指导方式,课题进展状态,所采用的计算分析软件工具,毕业答辩,毕业设计的完成状况和收获,对毕业设计教学组织、相关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等。

教师和学生对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回答,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经过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使教学管理者真正了解到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和学两个环节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改进,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设立“创新奖”

为激励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自2008年起,针对每年的毕业设计成果,评选创新突出奖1名,创新优胜奖2~3名。在制定创新奖评价标准时充分考虑到必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目标环境,为此,提高创新评价因子的比重,突出创新的重要性,激励学生有实质性的创新工作。判断学生是否有创新并不是只看学生论文的题目,而是看学生在具体的毕业设计中是否有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对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分别颁发奖金和奖励证书。获奖学生将被推荐为学校优秀毕业生。

四、毕业设计教学创新实践的成果

(一)良好的选题机制激发了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近4年来,70%以上的毕业设计课题均为理论结合实际工程的课题,其中来自纵向科研项目的课题占比逐年提高。富有经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副教授占指导教师比例的60%~70%。这样的状况充分保证了课题质量。而大部分学生都按照本人的志愿选择了课题,或在相近课题之间进行调剂。科学合理的选题机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自觉性,毕业设计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创新奖等措施产生了明显的激励作用

创新奖的设立和实施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2008年获奖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会展用万能组合框架体系设计研究”、“上海某商办楼设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设计”都分别在不同的层面上反映出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对于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通过毕业论文阶段的学习初步培养了他们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许多学生就此提前投入到硕士阶段研究课题的工作中。

(三)校企合作联合指导取得进展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模式是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例如2008年到上海美建钢结构有限公司进行毕业设计的6名学生分别参加了不同的钢结构厂房设计项目,取得非常好的设计成绩,也得到了企业的好评。学生个人也获得了宝贵的实习经历,在随后的就业竞争中占到了先机。2008年本系派往新加坡当地企业——新加坡CPG设计公司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中就有一位学生由于实习成绩优异,在毕业后直接被该公司录用。

第5篇

1.1高校开设课程情况

以南京为例,南京理工科院校中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的高校较多,这些院校中大部分都购买了相应的土木工程方面的软件,如PKPM结构设计软件,鲁班造价类软件,广联达造价类软件,为了满足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要求,因此也建立了相应的专业机房,但是专门开设的有软件应用系列课程的并不多,专业机房的利用率也并不是很高,主要是用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阶段的集中实践环节教学。民办院校和高职高专、大专院校中对于软件技术应用的课程,开设的相对较多。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校阶段就能充分接受和社会上需求一致的软件操作训练,从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1.2可开设专业软件技术应用的课程

土木工程路桥方向可开设软件技术应用的课程很多,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类。

1.2.1道路桥梁方向设计类课程

路桥类可开设软件应用的课程主要有:道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专业软件具体又分道路和桥梁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系统两种类型。目前国际主流道路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CARD/1,Bently,Civil3D。国内常见的道路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纬地三维道路设计系统,路线大师,EICAD,海地,天正市政道路,鸿业市政道路及路面结构HTDS2003。国内常见的桥梁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桥梁博士,桥梁大师,桥梁通等等。

1.2.2道路桥梁施工组织及造价类课程

工程施工组织及工程造价类可开设软件应用的课程主要有:土木工程施工,建设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招投标等课程。专业软件主要有:同望公路造价软件、海德纵横公路工程造价软件、广联达系列软件、上海鲁班系列软件、清华斯维尔系列软件、神机妙算软件、南京未来清单软件等等。

1.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会上存在的工程类软件如此之多,各个地区及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对软件的购买也不一样。各大高校对于软件的购买以及开设相关课程,也是针对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以及学校年度设备采购计划而定。对于高校中,要熟练地掌握这些软件需要学生在课后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练习,而这往往是很多学生不愿做的,只要教师不作硬性规定或要求,主动学习和应用这些软件的学生凤毛麟角。因此,直到大学毕业,真正能够掌握或部分掌握这些软件的学生极少[3]。鉴于以上的情况,高校路桥方向开设软件信息技术类课程,主要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3.1现有软件开发合作不理想

现有软件开发缺乏统一部门的管理,从而导致很多软件功能基本相同,只是适用地区不一样。同时,很多软件公司里面的员工大多数是计算机等专业出身,对工程实际并不很熟悉,从而设计开发出来的软件,在处理真正的工程实际时,会产生一些偏差。

1.3.2教学资源及人才的缺乏

各大高校中的教师,绝大部分是本科—硕士—博士毕业而来,教学经验虽然非常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相对较差,因此教学缺乏与工程实际接轨。

1.3.3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还不强

学生在校阶段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对于软件应用类的课程,必须要求学习者经常上机操作,熟能生巧,应用软件来解决实际工程图纸中的问题,这样,软件应用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1.3.4地区行业标准相对独立

由于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建筑行业标准,这就使得教师在训练学生软件操作时,必须选择采用某一个省份的地区定额作为教学需求,很多教师都是选择学校所在地的省份的定额,但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因此,当学生毕业后如果回到家乡,对于工程软件部分就必须按照工程所在地的操作来进行。

2提高专业软件化程度的措施

2.1高校方面

1)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编制教学计划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在满足学生修满学分,不额外增加学生学习压力的前提下,开设专门的软件应用课程,而不是仅仅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时候集中培训。2)对于软件的选择,高校在购买软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市场对软件的评价或用户的多少,而不能单纯考虑价格,尽量购买专业方向的主流软件。我校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先后购买了有关专业软件。如天正建筑CAD、鲁班系列软件、PKPM系列软件,EICAD,桥梁博士。为我院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学生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和水平,实现理论与应用有机结合,路桥方向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奠定了基础。3)机房的管理。专业教研室应建立自己的专业机房,同时配备专业的维护人员。4)教师培训。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软件培训,然后服务于教学。5)积极参加各种软件开发商举办的高等院校软件竞赛。目的不是在于获得奖励,主要是能和其他兄弟院校的学生同台竞争,从而找出自己的差距。6)校企共建“双师”结构的实践教学团队。通过引进、培养补充紧缺专业人才,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7)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水平。

2.2学生方面

1)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路桥方向各种软件,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对于软件课程的考核,不应采取课堂考试的形式,可采取机房上机考试,或者布置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思考后独立完成,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已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在毕业设计中加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内容,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4]。我院根据教改项目的构思,在毕业设计中加入了专业软件应用。目前已经在2013,2014届毕业设计中实施,同时计划在往后的毕业设计中进一步加大专业软件的应用。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锻炼,学生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2)学工部组织成立软件应用兴趣小组或社团,让学生充分了解软件信息后,才会更认真的学习。3)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各种软件竞赛,走出校园,了解其他兄弟院校的同学情况。同时,对于获奖的学生,应给予表彰。

3结语

第6篇

毕业论文是教学环节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考察学生综合使用所学理论知识的一个应用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重要体现。比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就能获得在施工单位从方案环节到施工的整个过程的锻炼,然后把这些理论和实践都融汇到土木工程毕业论文中去。

通过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毕业设计要求我们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系统的完成一项工程设计,解决与之有关的所有问题,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以及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显著特点。因此毕业设计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在完成本次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感性和理性知识去把握整个建筑的处理,这其中就包括建筑外观和结构两个方面。还需要我们更好的了解国内外建筑设计的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趋势,更多的关注这方面的学术动态,以及我们在以后的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方向。同时积极、独立的完成本次毕业设计也是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做出的必要的准备。

1.1研究现状: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所建造的工程设施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面貌,因而土木工程也就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土木工程在我国可以分为: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公路和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隧道工程、水利工程、港口工程、给水和排水工程、环境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深知土木工程设计范围之广,以及和社会生活联系之密切。我们在校只是学习了土木工程这一个小的分支并且着重学习了工民建部分。工民建方面就结构布置部分有以下几种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框架-支撑结构、筒体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巨型结构等等。

就此次的设计题目,以及结合任务书所给定的各项条件,选择了框架结构比较合理并且切合实际。

1.2发展趋势:

框架结构由梁柱构成,构件截面较小,因此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楼层越高,水平位移越慢,高层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这时,现浇楼面也作为梁共同工作的,装配整体式楼面的作用则不考虑,框架结构的墙体是填充墙,起围护和分隔作用,框架结构的特点是能为建筑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可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也可构成丰富多变的立面造型。国外多用钢为框架材料,而国内主要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结构可通过合理的设计,使之具有良好的延性,成为“延性框架”,在地震作用下,这种延性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1]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作为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 具有传力明确、结构布置灵活、抗震性和整体性好的优点, 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多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层框架结构的建筑越来越多了。但随着结构高度增加,水平作用使得框架底部梁柱构件的弯矩和剪力显著增加,从而导致梁柱截面尺寸和配筋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将给建筑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带来困难,影响建筑空间的正常使用,在材料用量和造价方面也趋于不合理。框架结构住宅是指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蛭石、陶烂等轻质板材隔墙分户装配成而的住宅。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施工,效率较高,工程质量较好。

[2]框架结构房屋的布置应对称、均匀,减小抗侧刚度中与水平荷载合力作用线的距离,减小结构重心和刚度中心之间的距离,以减小结构发生的扭转。由于框架构件截面较小,抗侧刚度较小,在强震作用下结构整移和层间位移都较大,容易产生震害。此外,非结构性破坏如填充墙、建筑装修和设备管道等破坏较严重。因而其主要适用于非抗震区和层数较少的建筑,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除需加强梁、柱和节点的抗震措施外,还需注意填充墙的材料以及填充墙与框架的连接方式等,以避免框架变形过大时填充墙的破坏。框架结构是柔性结构,有水平位移,房屋的总水平位移越大,人的感觉越不舒服,而层间位移会影响建筑物的装修和隔墙开裂,因而对这两种水平位移进行限,这样在设计中要增大房屋的抗侧刚度。在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柱顶、柱底、梁端易出现裂缝。

[3]作为一座办公楼设计,在设计之前作为设计者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其所属位置地理、经济条件。而作为本课题中框架结构的办公楼,必须整体设计、大门入口设计要体现行政办公特征。设计要满足室内水、电、暖、讯、消防、抗震等配套设计要求。因此必须察看相应的规范、标准等。

1.3研究方法:

框架是典型的杆件体系,近似计算的方法很多,工程中最实用的是力矩分配法及D值法,前者多用于竖向作用下求解,后者用于水平作用下求解。

这些方法的使用都作了以下几点的假定:

[1]忽略粱,柱轴向变形及剪切变形。

[2]杆件为等截面(等刚度),以杆件轴线作为框架计算轴线。

[3]在竖向荷载下结构的侧移很小,因此在做竖向荷载下计算时,假定结构无侧移。

1.4应用领域:

框架结构可设计成静定的三铰框架或超静定的双铰框架与无铰框架。框架钢结构常用于大跨度的公共建筑、多层工业厂房和一些特殊用途的建筑物中,如剧场、商场、体育馆、火车站、展览厅、造船厂、飞机库、停车场、轻工业车间等。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本次毕业设计任务包括三个部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

2.1建筑设计

2.1.1设计任务

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完成建筑平面、剖面及立面设计;根据相应的建筑设计规范并结合实际情况初步确定预设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立面外观,侧面外观,单层平面尺寸,以及建筑物的层数;由功能分区的相关原则初步确定建筑物各部分的功能,最终初步确定出建筑设计部分的轮廓。

2.1.2设计成果:

(一)总平面图:1:500要求标明建筑物位置、道路、绿化、标高、朝向等。

(二)平面图:1:100或1:200平面图应标明各房间名称,固定设备布置。

1.底层平面图:标注三道尺寸,注标高。

2.标准层平面图:标注三道尺寸,注标高。

3.顶层平面图:标注两道尺寸,注标高。

(三)剖面图:比例1:100或1:200(一个)

要求剖到楼梯,标注层高、楼梯平台、屋顶、室内外地坪标高、标注两道尺寸(门窗洞口、层高)。

(四)立面图:比例1:100或1:200(二至三个)

1.入口立面

2.侧立面或背立面

标注三道尺寸(墙段及洞口、层高、总高),标明室内外地坪标高,屋顶标高。

(五)节点详图:(二至三个)比例自定

(六)设计简要说明:

1.建筑总平面及概况。

2.方案特点及主要建筑技术措施。

3.防火设计简要说明。

(七)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总用地面积

2.总建筑面积

3.建筑密度(底层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4.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5.绿地率(绿地面积/总用地面积)

2.1.3进度安排

第1周:讲解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设计基本步骤,了解并掌握办公建筑基本设计知识。完成“一草”。

第2周:深入方案,细化初步设计,为结构设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完成“二草”。

第3周:结构设计完成之后,完成施工图设计。

2.2结构设计

2.2.1设计任务

根据建筑设计方案及设计原始资料,选择结构体系,布置结构构件,进行结构内力分析,确定构件配筋,绘制结构施工图。

2.2.2设计内容和步骤

1.根据房屋基本情况确定结构设计基本参数

2.进行结构平面布置

3.手算一榀框架,并用计算机程序PK复核

4.使用PMCAD,建立结构整体计算模型,用SATWE进行结构空间分析与设计

5.设计一部现浇板式楼梯

6.基础设计

7.整理计算书,绘制结构施工图

第7篇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由上述,本文认为,独立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应用型能力结构、管理—工程型专业知识结构、内向型服务范围”为主体的培养目标。首先,作为独立院校,在办学实力上较为薄弱,科研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学生能力机构的培养上应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其次,独立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依托发展而来,所以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上应该发挥优势,建立管理—工程型结构,即以经济管理类知识为主,兼顾土木工程类知识;最后,独立院校的毕业生,主要的服务范围一般是面对地区、面对国内,应建立内向型的服务目标。

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调研,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可以总结为六点:一是要求掌握扎实的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要求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三是要求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四是要求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五是要求毕业生具有施工、测量、材料等方向的初步实践能力;六是要求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由此,本文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首先,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从岗位需求、精化岗位知识和技能出发,设定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应该包括建筑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测量、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监理、物业管理等。2.其次,根据专业主干课程的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工程管理专业应设置四大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一是工程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建筑设备、工程力学等;二是经济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统计学等;三是管理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工程财务管理等;四是法律类平台课程,主要包括经济法、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由于该部分课程较多,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轻重点抉择,以便突出自身特色。3.最后,结合公共基础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共同构建系统、务实,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才能构建出系统,合理、务实和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三、应进一步强化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条件的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实践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强化专业课程实践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独立院校的基本情况,课程实践的形式应主要包括学生自主实践、教师指导实践、实习基地的现场观摩与操作、课堂教学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各种形式。而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建立有针对性的、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验课程;二是拓展实习基地,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岗位,以明确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总之,秉持以需求为导向,“求实、求是”的原则有利于我国独立院校科学、系统、合理的构建和优化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提高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力。主要包括经济法、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由于该部分课程较多,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轻重点抉择,以便突出自身特色。

作者:杨雪琴 蒋奉君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第8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农业院校;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6]沈连峰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特色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1 (1):61-63.

第9篇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与管理的交叉专业,对学校资源和能力的要求较高;我国独立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是在原有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工程技术类课程上的力量都显得相对薄弱。同时,当前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也使得独立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不得不转换教育理念,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符合就业形势、符合专业发展的革新。本文认为,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变革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独立院校的实际出发来构建和优化,体现“求实,求是”的特色。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构建出系统、合理、务实和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市场需求;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68-02

1998年,工程管理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距今只有14年的发展历程。相对于国内的一本、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时间就更为短暂。我国独立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是在原有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工程技术类课程上的力量都显得相对薄弱。2012年,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以抽样调查的形式对重庆地区部分国有和民营房地产建筑公司、装修公司、市政工程公司、监理公司等企业进行三年内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调查,得出的统计数据表明:近三年,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5%,其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工地施工、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建筑材料实验员、建筑合同管理、建筑设计等岗位。同时,对近三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显示其主要就业岗位为施工员、预算员、房地产销售人员、资料或合同管理员等岗位,其中做施工现场工作的占到整个被调查男生的54%,做预算工作的占到被调查女生的32%。在此现实情况下,本文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从独立院校的实际出发来构建和优化,体现“求实,求是”的特色。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由上述,本文认为,独立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应用型能力结构、管理―工程型专业知识结构、内向型服务范围”为主体的培养目标。首先,作为独立院校,在办学实力上较为薄弱,科研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学生能力机构的培养上应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其次,独立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依托发展而来,所以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上应该发挥优势,建立管理―工程型结构,即以经济管理类知识为主,兼顾土木工程类知识;最后,独立院校的毕业生,主要的服务范围一般是面对地区、面对国内,应建立内向型的服务目标。

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调研,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可以总结为六点:一是要求掌握扎实的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要求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三是要求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四是要求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五是要求毕业生具有施工、测量、材料等方向的初步实践能力;六是要求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由此,本文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首先,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从岗位需求、精化岗位知识和技能出发,设定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应该包括建筑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测量、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监理、物业管理等。

2.其次,根据专业主干课程的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工程管理专业应设置四大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一是工程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建筑设备、工程力学等;二是经济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统计学等;三是管理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工程财务管理等;四是法律类平台课程,主要包括经济法、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由于该部分课程较多,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轻重点抉择,以便突出自身特色。

3.最后,结合公共基础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共同构建系统、务实,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才能构建出系统,合理、务实和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三、应进一步强化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条件的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实践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强化专业课程实践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独立院校的基本情况,课程实践的形式应主要包括学生自主实践、教师指导实践、实习基地的现场观摩与操作、课堂教学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各种形式。而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建立有针对性的、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验课程;二是拓展实习基地,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岗位,以明确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

总之,秉持以需求为导向,“求实、求是”的原则有利于我国独立院校科学、系统、合理的构建和优化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提高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力。主要包括经济法、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由于该部分课程较多,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轻重点抉择,以便突出自身特色。

参考文献:

[1]傅兰英,柳佳,付强.独立医学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9月.

[2]徐仂.独立院校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2(17).

[3]冯宇楠.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技术,2008(11).

[4]魏红.浅议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企业导报.2012(13).

第10篇

关键词:土力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45-02

仅仅依靠课堂授课教学模式是难以满足现代工程技术飞速发展对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所以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在传统课堂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对学生实际动手和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所不能及的,特别是对与实际工程联系较为紧密的相关专业课,实践教学尤为重要[1]。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中,土力学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之一,也是一门非常感性的课程,学生要不断的接触土。通过在实际工程中,观察土在各种施工过程中的性状,了解土在不同外力作用下状态的变化,利用试验设备对土进行各种条件下的不同种类土性能进行测试,研究其力学特性,最后才能对土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土的压缩、剪胀、破坏、塑性都是从实践性教学中获得的[2]。在土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所有重要理论的建立,无一不是通过千百遍实践后摸索得来的。如库伦强度理论、太沙基固结理论、达西定律、有效应力原理等,均是通过试验归纳验证得到的。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土力学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更能自如的在实际工程中运用土力学知识,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一、土力学实践教学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课时少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问题。近年来,随着土木工程新理论、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门类和知识量也迅速增加,各高校开设的课程数量明显增加,这也导致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单门课程课时大幅压缩,对于土力学这样的密切联系实际工程学科的实践学时更是减之又减。这就使得教学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广泛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

2.实践教学环节问题。由于实践教学条件限制,国内高校大多没有对实践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土力学实践教学基本以实验教学为主,且课时较少,这就导致学生对土力学的理解往往只能停留在书本层面,对实际的工程活动非常陌生,往往会感到课堂讲授的知识非常抽象,特别对于一些经典的土力学理论,这种现象若长期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会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和理论教学严重脱节,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此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也较为突出,特别是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评分标准存在很大的主观性。目前,仅有少数高校采取了较为科学的实践教学方式,如清华大学的土力学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案例分析、学生研究训练(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和毕业论文综合训练[2],华南理工大学则包括土工实验、参加科研、毕业设计和工程实例分析[3]。

3.当前部分教师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但没有多少实际工程经验,造成了理论功底很深,但实践经验却明显不足的现象[4]。此外,由于高校在考核职称时,过于强调科研成果,导致部分教师忙于学术研究,很少有精力参与工程实践活动,也缺乏相应的实际工程经验,这必然导致课堂上不能做到结合实际工程去理解和讲授,课堂教学往往成了照本宣科。

二、土力学实践教学方法探讨

(一)实验课程考核方法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未建立独立的土力学实践考核体系,只是根据实验报告进行考评,成绩占土力学课程总成绩一定的比例,这从客观上降低了学生对土力学试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必将影响学生试验课程的学习和试验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建议将土力学实验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并单独计算学分,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去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定量角度考核,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试验设计和试验后提交的作业或书面报告等内容,对学生做出考核;定性考核则是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试验过程中表现出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定性地给予考核成绩。

(二)实验内容

常规的土力学试验主要有:土的液塑限试验、渗透试验、压缩试验、直剪试验和三轴试验等,教师在组织实验过程中,要保证每位同学必须亲自动手操作实验,针对每位同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结合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给予解答,让学生在做实验中能感知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上述常规的土力学实验,主要是土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土体的一些力学特性进行实验验证,学生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培养其基本的试验操作能力,但对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却捉襟见肘。为此,可以挑选一些相互间关联性较强的基础试验,将其组合成一个综合性的试验,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各知识点内在联系的理解,也能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现有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现有设备进行创新性改进,以完成更复杂的土力学实验。如对常规三轴压缩仪进行适当加工,使之可以完成图的压缩流变试验;对直剪试验中的剪切盒进行适当地改进,使之可以完成土的剪切流变试验等。此外,可以结合科研项目或者实际工程,选定适当的试验课题,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得出研究结果。如采用锚杆对开挖基坑进行支护时,如何设置锚杆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教师可以结合主应力作用下土体破裂面与最大主应力面之间的夹角关系,来引导学生做出切合实际的锚杆设计方案,并要求对设计方案的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后提交书面报告。

(三)实习与课程设计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很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土力学实习主要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前者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土的形成、分布与存在状态及其主要结构特征。该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去了解地质构造、土层分布以及不良土层的处理措施等。在生产实习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土力学的生产实践活动,主要是参与地基基础或土质边坡的施工方案选择、施工组织设计等。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对土体截止的物理力学特性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土力学课程设计主要是结合实际工程地质条件,针对具体工程项目,给出最优的设计方法和施工方法,是学生学会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中一系列专业实践训练,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方面课程设计使学生对土力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理解更加透彻;另一方面,在如何运用这些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方面,也得到了一定锻炼。因此,课程设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也是对学生提高设计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

(四)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优选实习基地对学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5]。学校可以自筹经费建立学生工程实习中心或者广泛利用校外资源,选择几家典型的、在业界具有较强专业实力的勘察设计和施工单位作为实习基地。

自建实习中心,要鼓励学生利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大胆创新,通过让学生建造一些小型的工程模型来实现学生在设计产品中的新理念和新想法。这种最为直接的将理论用于实际的做法,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此外,在设计或施工单位的实习基地,学生甚至有机会参与一些大型的基础建设项目,更能切身体会到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其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随着工程技术水平的飞越式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不断涌现,新的工程规范也陆续颁布,这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理论以及行业规范,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教师要多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把反映现场实际工程的最新成果及时充实到土力学课堂讲授中,只有自己力学功底厚、知识水平高,才能达到对土力学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才有可能非常清楚地给学生讲解书中的内容,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6]。通过长期、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并不时追踪土力学的学科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土力学领域的最新热点研究问题,在实践教学中结合一些施工现场典型的工程案例,适当引用一下这些热点理论和热点知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从另一个侧面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之,土力学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专业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各个方面[7]。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相关教务部门要研究出具体实施方案,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积极协调学校各相关部门整合实践资源,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加强与校外相关施工或设计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并通过组织土力学教师集中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推进土力学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周莉,董连成,许珊珊,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力学实践教学探索[J].山西建筑,2014,40(10).

[2]李广信,吕禾,张建红.土力学课程中的实践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2).

[3]潘健.土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实验和实践环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S1).

[4]刘勇健,李友群,刘广静.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J].高等建筑教育,2008,(5).

[5]田悦,赵中华.实践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4,11(1).

第11篇

(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摘 要】目前随着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质量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根据产业需求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计、导师制度、工程实践、学位授予等方面的现状及问题经行探讨,并提出经济区域联合培养的理念,对其培养模式的改革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工程硕士;产业需要;经济区域联合培养;协调发展

Research of Cultivation Mode on Full-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ial Demand

KE Guo-jun XIE Yan-jun QIU Hao-qun

(1. School of Urban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master in engineering training, the quality does not match with the industry needs to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refore, according to industry needs reform is imperative for Full-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mode.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Full-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 curriculum design, mentoring system, engineering practices , degree awarded discussed by the line, and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joint training in economic region, there is a strong reference to the value of its reform training mode.

【Key words】Master of engineering;Industry needs; Joint training in economic region; Training mode

基金项目:南华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G2012B033)。

作者简介:柯国军(1964—),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材料。

谢艳军(198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

通讯作者:谢艳军(198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

0 引言

目前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以进口为主,自主知识产权量极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依赖于低水平的产业。我国的长远发展必须要推动产业的升级,走创新型可持续发展道路[1],这都需要一批工程实践,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的支撑。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正式在我国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由此工程硕士应运而生,2009年开始招收以应届生为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一步扩大了工程硕士的规模。然而,我国理工科院校培养的工程硕士的质量与产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硕士培养改革变得尤为重要。

1 培养环节与产业需求脱轨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专业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侧重于工程应用[3]。通过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探索,发现其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轨。通过走访发现,同学们普遍认为目前的课程实用性不强,一些课程安排的学分课时不合理。如某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求所修学分为32学分,其中英语有6学分200课时,学时占总学时的32.5%。教学形式单一,主要是老师讲授式教学,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专业课的实用性不高,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超前性,并不能满足产业界的实际需要。

实习实践活动偏少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必须进行实习实践,工程硕士培养过程要求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实习[1]。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些院校缺乏相应的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实践设备陈旧落后。虽然学校组织了形式各异的实习实践活动,但在效果的评估环节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多数学校采用实习报告作为评估的结果,多数流于形式,社会认可度低。

双导师制度不健全。目前多数学校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中采用双导师制。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一些学校的双导师制存在种种问题。校外导师需要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导致一些学校在此方面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好的学校存在校内外导师间沟通不够,无具体的操作办法等原因也导致双导师制停留在形式的层面,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般培养单位学位授予方式采用单一地学位论文形式,一般要求达到修完指定学分的课程、通过硕士学位英语考试、发表一定数量质量的论文、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等条件。其中及完成学位论文一般要耗费学生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致使工程硕士过多的精力花在学术研究上。此外,由于学生是迫于毕业压力,致使论文质量不高、实用性低,与产业需求脱轨。

2 区域联合培养与产业需求接轨

所谓经济区域联合培养是指经济区域内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与产业界利用各自的优势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经济区域是指位于具有丰富资源和优越交通条件的经济核心区内的某一城市为中心,通过交通渠道不断向四周扩展其贸易范围,在以它为中心连接周围各级市场所组成的市场网络的长期结合下形成的。经济区域内产业体系完整、联系性强。众所周知,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适应”一词的含义既包括“为之服务”,也包括“受其制约”[4]。经济区域恰好就成为了社会经济的外延。

2.1 产业需求视角:工程硕士专业设置与经济区域内产业需求相协调

目前我国有环勃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西咸经济区、武汉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等国家级经济区域,其他低层次的经济区域也在加速形成、成长中。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也导致了每个经济区域都具有着各自不同的产业特色。各个经济区域的产业特色的保持、发展与创新都需要大量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和大学生的不同,没有区域限制,其选择院校是考生根据自身情况和职业规划选择的结果。所以研究生的生源呈现出区域集中地趋势,毕业后的人才流失率远远小于本科生,与经济区域产业需要相结合的工程硕士正是所需求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层次人才。

但目前全日制的工程硕士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产业的需求,需优化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接轨。缩减政治类课时,改变政治类的授课模式和考核模式。由于同学们从初中到大学一直进行课程式的授课模式,导致政治类课程重复度高,学生上课积极性、互动性差,上课90%以上的学生没有听讲。所以政治课程可以改为与政治相关的时事话题式讲座的授课模式,以减少课程知识的重复性、增加师生的互动性,采取课堂小作业的考核方式。公共英语课时普遍偏高,缺少专业英语课程。应减少传统公共英语课程,更加注重研究生英语的实用性,加强学生英文阅读写作能力的训练。让企事业单位的校外导师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使专业课的实用性更强、更能满足产业需求。

2.2 工程硕士培养视角:工程硕士培养需要经济区域内良好的产业环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产业升级,走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的道路对工程硕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依靠各个培养单位自己的力量难以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工程硕士。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各个培养单位间的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但在各个经济区域内资源配置基本平衡。所以经济区域内各个培养单位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联合培养,以便解决各培养单位个别学科师资力量紧缺的问题。产业界存在着大量的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长期从事各自行业的产生活动,对当前的产业需求和发展趋势有着准确的判断。培养单位与产业界的联合培养便可解决优秀校外副导师紧缺的这一现状。

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大部分来自于应届大学生缺乏对目前产业需要的认识和实践经验,需要大量的实习实践。各个培养单位基本是事业单位,面向产业的实习实践活动紧缺。而产业界的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发现很多的技术性难题,由于缺乏高技能人才、高水平试验设施致使研发创新能力差,致使短期内无法解决。经济区域联合培养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整合域内各种资源,产业界可以利用各个高校的研发能力解决现有的技术难题,高校等培养单位可以利用企业的横向课题为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实习实践平台。

在研究生培养单位与产业界的联合培养的方面上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学院在适合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企业特点、企业副导师的选择、学生课题的选择与培养过程的监督、培养年限、如何鉴定学生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学生安全等九方面作出了经验总结[5]。

2.3 培养质量保障视角:经济区域联合培养需要开放式的质量保障体系

经济区域联合培养涉及众多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在规章制度、短期目标、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经济区域联合培养委员会在调解利益冲突、资源的合理分配、培养联合体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区域联合培养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其质量评价应该面向产业、面向社会,建立开放式的质量保障体系。开放式的质量评估可以吸引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教育的监督与决策,发动社会各界参与评估的积极性,更好体现当前及未来的产业需求。经济区域联合培养体应积极参与国际认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质量评估机制并根据国情本土化。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学位授予条件应多样化。多数院校把发表一定数量质量的论文作为学位授予条硬性指标,消耗了多数学生过多的时间、精力。全日制工程硕士属于应用型人才,不应把过多的精力花在学术研究上。院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制定多样化、开放化的要求。如发明专利、设计、实习报告、论文、获取职业资格认证等。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质量保障不应是一个静态过程,应是一个通过不断的实时反馈对培养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的动态过程[6]。

3 结语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产业升级,走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的道路,对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的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长。本文针对目前培养模式培养工程硕士与产业需求“不对口”的现状,从课程设置、实习实践、师资力量等方面找出一些原因并提出经济区域联合培养作为措施。经济区域联合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与时俱进。经济区域联合培养可以使区域经济和工程硕士教育实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智.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2]贺明杨.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3]徐慧. 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 今日科苑,2009(7):165.

[4]袁本涛,王传毅.省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争鸣与辨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65-69.

[5]杜建军.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办学实践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迪[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16-19.

第12篇

Abstract The laboratory of building materials is a necessary experimental base for civil engineering in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some experienc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basic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daily management, safety manage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staff,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building materials laboratory in similar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words laboratory of building materials; basic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eam construction

土木工程材料是高校土木工程学科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且这门课程的实验操作课时占了全部课程的1/3,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操作方法的掌握、实验方法原理的理解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1]有很强实践性和工程应用针对性。许多高校建筑材料实验室除承担土木工程材料的实验教学外,还承担相关毕业设计、大学生科研及教师的课题研究等工作,因此其建设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以及科研的质量。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际,从建筑材料实验室的基础建设、日常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其管理经验和对策。

1 建筑材料实验室的基础建设

1.1 实验室功能分区和布局

通过对建筑材料实验室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布局,可以使试验过程合理化,规范化,同时也有利于日常管理和实验室安全。

建筑材料实验室可根据材料的类别进行分区布置,高校一般开设的实验大类有混凝土配比及性能测定、水泥及砂浆性能试验、砖砌体材料、沥青及其混合料试验、钢筋物理性能等。由于部分原材料在实验教学中使用量较大,因此料仓及实验废渣池在规划中也需要考虑。如砂、石不仅用量大且自身重量较大可一次购买多次使用,建立储料池集中存放,而水泥等颗粒细小的材料容易受潮结块失效,一次购置数量不宜过多,若使用?g隔较长还需密封存储。

此外建筑材料的配制过程和测试手段也是各不相同,如混凝土搅拌、筛分实验等产生较大噪音,需在隔振隔音良好的区域内进行。沥青加热会产生有毒物质,需将相关实验安排在独立封闭的实验室,设置通风设备。部分实验如水泥胶砂成型、水泥试验等需要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因此房间还需配备恒温恒湿设备。

1.2 实验设备购置

为保证实验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建筑材料实验室需配备基础实验设备,如材料成型使用的搅拌机及振实台(混凝土、水泥胶砂、净浆等)、混凝土恒温恒湿养护箱、干燥箱、振筛机、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抗压抗折一体机、沥青软化点测定仪、沥青延度仪等。基础实验设备购置申报,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并对拟购置设备的市场情况进行充分调研。设备的选型应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部分大型设备可兼顾科研需要,既不能盲目追求高端进口设备,扩大功能,又要保持一定时期的先进性,同时还要满足实验室设备配套的整体性。实验教学一般按照一个行政班30人左右进行实验,学生按照3~4人一组进行试验,因此仪器设备要确保一定的台套数。建筑材料实验室在保证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还可考虑增补适量科研设备,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大学生科研、学科竞赛、开放实验等创造先进的实验教学条件。[2]

所有的设备在购置之前,需对其安装条件进行了解以便落实满足设备安装的建设地点,如设备对安装地点的承重及面积要求,对水,电,气、环境温湿度、消防安全等要求,[3]未落实好安装场地的设备的一律不允许购置,以免不能正常安装使用造成浪费。

2 建筑材料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2.1 仪器设备的维修和保养

建筑材料实验室承担土建类各个专业的实验教学课,设备利用率较高,设备故障在所难免,教师授课时需告知学生使用仪器设备时的注意事项,规范仪器的使用方法,防止不必要的损坏。实验教师在实验结束后如实记录仪器使用状况,不能正常运行的设备实验员需进一步了解仪器故障的原因,及时排查尽早进行维修。

为了确保仪器设备的性能良好和避免故障发生,实验员除按照设备保养手册,定期对仪器设备做好除尘,上机油,通电,拧紧螺丝,加水等保养工作外,还需要对仪器的工作状态,运行原理有所掌握,以便于对常见故障进行处理,高效服务师生。

2.2 耗材的管理

由于实验耗材是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一笔必不可少的经费支出,并在本科教学业务费中占有不小的比例,如何合理使用耗材经费以及降低耗材的损耗是实验室日常管理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合理使用耗材经费,除在申报耗材时进行严格审核把关,结合库存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购置,还要对耗材预算进行总体控制。以我校为例,学期初各学院负责人将所在学院承担的实验教学所需的耗材进行汇总审核报送资产处,资产处二次审核后,根据相关规定采用竞价或校内招标等方式来实现对耗材经费总体的有效控制。

建筑材料实验室耗材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耐用型耗材,如量筒、模具等,这类耗材可周转使用,维护得当的话可使用很长时间;还有一类就是损耗型耗材,如水泥、标准砂,一次性手套等。根据耗材的特点进行科学化管理,可降低耗材的损耗和浪费。如消耗较多的主要有砂石等,其特点是重量和使用量较大,如果购买量较少的话,其运输费用可能超过了其本身的费用,因此砂石可根据储料池的大小一次购置几个学期的量。水泥使用量也较多,但由于保质期较短易受潮,因此需每学期购置,为避免浪费可将相关实验集中安排在2~3月内。模具类耗材可要求学生脱模后将试模清理干净,并对其涂油阻锈,减少试模的锈蚀磨损,增加其周转次数。每次实验课程结束后,实验员都要对消耗损坏的材料和用品进行记录,填写在工作日志内,定期进行汇总入台账,并对耗材库存量进行盘点。

由于耗材种类多,范围广,因此耗材的管理是一项细致而琐碎的工作,除了学校以及院系层面对耗材费用进行总体控制外,更需要任课老师和实验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经验,摸索出切实有效的方法来降低耗材的损耗和浪费。[4]

3 建筑材料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实验室安全不仅与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是实验室教学科研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5]因此安全管理工作在实验室工作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相关人员必须长抓不懈,不能有丝毫懈怠。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一般高校都是三级责任体系,从学校、院系最后到实验室,逐级分解权限,明确权责,将实验室的管理和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其次应建立起具有实验室特色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建筑材料实验室和化学、生物类实验室特点不同,化学试剂数量使用相对较少,实验员可以对其进行集中管理,妥善保存,安全隐患更多的是水电火事故、机电伤害等。如建筑材料实验室经常进行水泥、砂浆及混凝土的制备成型等试验,水泥凝结硬化后难以清理,因此水池除进行沉淀设计外,在清洗相关仪器用具前应刮净多余尚未成型的水泥类拌合物,禁止学生在水池内直接冲洗,以免造成水管堵塞,用水不畅。部分设备使用还要谨防其机电伤害,例如混凝土搅拌机在工作时,叶片的搅拌动力很大,严禁在不断电的情况下进行掏料,避免程控失灵或误操作造成伤害。第三重视实验室的安全保障设施及文化氛围建设。建筑材料实验室除消防、通风等安全设施外,还应针对特殊的设备及环境采取安全保障措施。

4 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验师资队伍一般指承担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管理工作的人员,主要包括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关键环节,其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实验室教学和管理的效果。

4.1 加强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很多高校把实验技术人员定位为教学辅助人员,待遇低,职称评定难,培训机会少等种种因素严重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对此高校管理者应进一步重视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将其整体归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当中,制定完善的制度保障。[6]其次实验室技术人员本身应从思想上认识到岗位的重要性,加强业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近些年来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加大了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增添了许多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因此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设备,努力提高维修、保养仪器的技能。第三学校应积极提供各种提升平台,如跨院校的交流学习、实验设备展销会、相关实验室管理培训会、实验技能培训班等,多途径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4.2 加强实验教师的队伍建设

近些年来高校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对学科发展的前沿趋势具有较强的掌握和预测能力,可结合学科建设特点和最新科研进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7]如浙江大学就将混凝土“第五组分”、“第六组分”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微观测试手段引入到本科生实验教学中;[1]大连理工大学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设了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实验和气凝胶研究及应用演示两个选作实验。[8]高校应加大对实验教学的研究课题资助,鼓励教师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淘汰过时的实验,开设出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设计型、创新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