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竞争力

新竞争力

时间:2022-04-18 20:46: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竞争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竞争力

第1篇

美国商务部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受到了来自别国的威胁。报告认为,联邦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教育以及基础设施是决定竞争力的三个关键要素。报告建议采取多方面措施,使美国继续成为21世纪经济的领导者。

20世纪美国经济一度称霸全球,成为世界最大、最有成效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然而,进入21世纪,美国的经济领先地位受到威胁。其他国家的教育占了上风,美国的制造业输给了外国的一些竞争对手。对于经济领先地位至关重要的一些科技要素日益弱化,而其他许多国家在这些方面正在建立强大的基础。简言之,美国经济的一些要素正在失去其竞争优势。

创新是竞争力、收入和就业增长以及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因此,考虑如何提高美国的竞争力,就要回顾过去,并考察哪些因素帮助释放了私营部门的巨大创新潜力。在这些因素当中,有3个因素最关键,那就是:联邦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教育以及基础设施。

这三个主要因素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政府已经做出重大投资并应继续大力支持的领域。由于种种原因,私营部门在这些领域投入不足,因此政府需要介入,以便投资能够达到社会最优水平。这些要素的另一个共同点在于,这些投资的效益要数年才能完全显现出来。例如,20世纪,二战时期的研究成为晶体管的基础。20世纪 60年代,美国的科学投资使美国成为空间竞赛和信息技术产业的领导者。

联邦政府对基础研究的资助一直在增长,但增速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为了推进美国创新,需要采取审慎的、坚决的和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保持联邦政府对基础研究的资助水平;扩大对私营研发的税收减免,以便使企业有适当的动力去推动创新;改进基础研究从实验室向商业产品转化的方法。

教育对于促进创新和提高生活水平也很重要。20世纪教育的进步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腾飞,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不过,从很多方面来衡量,美国的教育体系已经出现了下滑。从一些指标看,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仍然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它培养出了大量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但是,数学和科学成绩差、大学学费和花费高等因素制约了美国大学培养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毕业生的数量。

美国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应对上述挑战,包括降低大学的费用,鼓励各年级的课堂创新,扩大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师的规模和质量,并鼓励和促进学生和工人继续接受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

以往美国在基础设施发展的许多关键方面都是领先的。然而今天,美国在21世纪的基础设施的一些关键领域(如宽带接入)趋于落后,并且在无线通信等方面由于需求旺盛也存在着能力的制约。要确保美国拥有21世纪竞争所需的基础设施,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并制定适当的政策框架,以激励私营部门利用政府的支持。

美国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制造部门的繁荣发展。制造业可以创造高收入的就业岗位,提供大量出口产品,并刺激创新。尽管制造业仍然在美国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提供了数百万个就业岗位,但它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以及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已经有所下降,制成品贸易严重失衡。联邦政府过去在制造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企业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后联邦政府应继续不遗余力地确保美国制造业的繁荣。制造业当前和未来的健康发展与政府在研究、教育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密切相关。

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绝不限于改善研究、教育、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旨在确保私营部门拥有最佳创新环境的许多其他方面的政策,都有助于竞争力的提升。这些政策包括有利于区域集群形成的激励措施,促进出口和进入外国市场,企业税收的水平和结构以及(国内外)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等。在上述每个方面,联邦政府都大有可为。

美国面临着巨大挑战,同时也有强大的基础,足以应对这些挑战。美国已经在采取措施,力争重新占领创新和竞争地位。要取得成功,必须实施和坚持相关政策,使美国继续成为21世纪经济的领导者。

第2篇

什么是IT治理?

IT治理是国际IT领域中一个新的概念,是公司治理在信息时代的重要发展。准确来说,IT治理是描述企业或政府是否采用有效的机制,使得IT的应用能够完成组织赋予它的使命,同时平衡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确保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过程。它的使命是:保持IT与业务目标一致,推动业务发展,促使收益最大化,合理利用IT资源,适当管理与IT相关的风险。

IT治理能帮助企业解决什么问题呢?孙强说,IT治理和其他治理活动一样,集中在最高管理层和管理执行层。对于最高管理层(董事会)而言,IT治理可以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发现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可以判断IT项目导致失败的概率;了解最终用户是否满意IT服务的质量;是否有足够的IT资源、基础设施、竞争力满足战略目标;信息技术平均操作失误的原因;IT阻碍业务的次数等。二、帮助管理者处理IT问题。可以掌握IT和组织战略目标的一致性程度如何、如何衡量IT的交付价值、执行管理人员采取怎样的战略动机来管理IT;了解与企业的运营和成长管理相关的问题;了解企业是否清楚其商业目标与技术的关系:领先、跟随还是滞后,企业对风险(风险规避和风险承担)是否清楚企业IT相关的风险,采取哪些行动处理这些风险等等。三、自我评估IT管理的效果。是否经常向最高管理层(董事会)定期汇报IT风险;IT是否是最高管理层(董事会)议程中的一个常用的术语,它是否以结构化形式表达;最高管理层(董事会)是否就商业目标与信息技术一致性进行阐明和沟通,对主要IT投资是否有清晰的认识,在获取IT目标和限制IT风险时是否得到独立的保证,是否定期得到主要IT过程的报告。

电信呼唤IT治理

电信改革至今,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正逐步从垄断时期的传统运营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的运行模式转变,IT的应用已由单纯的技术层面向整体的系统层面过渡,IT系统开始从传统的后台支持转变为新业务开展的直接驱动力。

通过近几年的大量投入,电信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积累,IT技术也得到了部分应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用孙强的话说是IT治理的缺失带来的症状。他认为,首先是管理机制分散。很多电信运营商在对多种主机平台、多种设备的管理维护时,需要投入拥有多种技术知识的管理维护人员。即使这样,也无法同时对分散的主机、网络设备进行统一的监控管理。其次是管理手段落后,很多问题反复出现。管理人员无法预测将要发生的故障,有时不能及时发现故障,运营维护人员整天忙于“救火”,“救火后”仍然没有增加任何“消防知识”,同样的故障反复出现。网络管理薄弱也是一个问题。网络管理缺乏端到端的网络路径分析,当某两台主机和网络设备的响应速度下降时,维护人员无法迅速确定瓶颈所在。由于采用的网络管理与设备,不能积累相关的客户信息,无法让用户满意。主动性能分析也较为缺乏。运营管理人员缺乏对网络、主机系统全面的性能统计分析。还有就是缺乏服务管理理念和IT管理流程。由于整天忙于救火,管理人员很难有效地规划服务管理流程,很难保证IT服务的有效和一致,当然服务质量也难于提高。

孙强认为,电信信息化中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公司治理的失灵和IT治理的缺位。在IT治理方面,目前我国的政府和企业在这方面基本上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公司治理已成为政策重点,我国80%的企业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初步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治理机制,但是我们的治理机制还很不完善。一个治理机制不完善的企业很难对外部竞争有积极的反应,从而很难有十分高的经营效率;相反,市场竞争的效率也来自于企业治理机制的完善,如果市场中的企业治理机制普遍不完善,企业之间就不可能进行充分有效的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最终要通过企业自身治理机制的改善才能使企业经营效率提高,如果一个企业自身的治理机制并不完善,而且面对市场竞争并不能持续有效地改善治理机制,最终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IT治理发力电信

“我国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资金问题,而是要解决传统的电信IT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孙强这样认为,电信信息化中出现的问题,依靠普通的IT建设是不能解决的。从IT治理的角度出发,建设一个整体的IT系统,通过IT系统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全面支撑,为客户提供更快捷、更优质的服务,提高反应与决策速度,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或许才是解决之道。

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在本届“世界电信日”讲话中指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电信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网络和服务,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与环境成本,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3篇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C9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143-05

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科技创新必须以科技创新人才作为支撑。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人才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支撑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科技创新人才作为一种智力资本,已超越物质资本成为最具价值、最为稀缺的资源,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是衡量该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开展对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问题研究,是挖掘、利用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国家创新系统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作用的基础。

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过程要体现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需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本文将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确定新的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对现有的科技创新人才指标体系进行改进与完善,并对新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的内涵进行解释与界定,还将利用层次分析法给出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一、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概述

对于“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 的定义与内涵,波特认为,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类人才因素量化的有机综合和高度凝集,其中,各类人才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比例、流动、环境等因素对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基于人才凝聚的观点,许多学者认为,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是科技创新人才在创新过程中所凝聚成的有机综合体。丁向阳认为,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是科技创新人才竞争的能力,具体是指区域以其所拥有的诸如科技创新人才资源数量、质量、结构、效益与影响区域对人才竞争的环境、政策、制度等因素进行系统整合而获得的力量[2];华才认为,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国家、地区等各类影响人才因素的能量化集合[3]。

基于人才能力的观点,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是在社会经济生活的竞争与博弈中展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其可以理解为区域人才队伍在社会经济生活的竞争、博弈和对抗中所显现的综合实力、凝聚力和创新能力等总体能力 [4]。

基于科技创新人才配置的观点,一些学者指出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是特定区域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和争夺能力,具体是指特定区域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配置能力,以及由这种配置能力所导致的极化效果。陆晓芳等人认为,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对科技创新人才要素的吸引力和市场争夺力[5];杨思信认为,区域吸引、利用人才,进而促进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可以很好地诠释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是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6]。

基于人才优势观点,戴志伟认为,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是指个人或特定群体在人才竞争中所具有的相对优势[7];林泽炎强调,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是某一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表现出的有助于群体目标实现、业务拓展的人才数量与人才质量开发,以及人才效能发挥等方面所拥有的比较优势[8]。

基于综合竞争观点,有学者指出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不仅是一种相对竞争优势,也是一种人才配置能力。张厚和等人认为,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应是指一个区域相对于其他区域不仅在静态意义而且要在动态意义上保持相关的能力[9]。

基于人才与科技创新人才的相关界定,本文认为,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实质上是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比例、流动、环境等各类影响因素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影响与作用,以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的竞争中所表现出的总体实力。总之,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是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因素能量化的高度凝聚与综合。

(一)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界定

1.科技人才的界定

目前,对科技人才的概念尚缺少统一的定量化的表述,但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定性描述。李京文曾指出,所谓的科技人才是指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推动科技发展与技术进步的科技工作者。孙立等人提出了科技人才所必备的五个条件,即是否经过专门的培养和系统的训练、是否具有某种专门学识、是否具有某种专长和能力、是否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是否能够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10]。娄伟则从“四不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科技人才应是从事科技活动并对其所研究的专业领域有一定贡献的科技人员[11]。根据不同专家对科技人才的描述,可以发现他们对科技人才的描述中有三点共性:一是有专门知识、技能;二是有丰富的实践锻炼经验,从事科技活动的能力较强;三是有科研成果支撑,并在相关领域做出过一定的贡献。本文认为,科技人才是一个动态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概念,科技人才是指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训练,长期从事科技活动,在本专业领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人。

2.科技创新人才的界定

科技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一般科技人才相比,具有五个不同的基本特征:

(1)从事科技活动的持续性来看,科技创新人才一般会长期地持续地在某个或多个特定的专业领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的特征。

(2)从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来看,科技创新人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进行了巨大的、多方面的投入,主要包括:一是对相关专业和技能的学习培训,需要科技创新人才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去做从事创造性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期准备;二是科技创新人才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中,要有一种为科技创新献身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包括个人兴趣、情感、意志等诸多方面的投入。

(3)从取得创新性科技成果来看,科技创新人才比一般科技人才具有更强的创造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取得创新性科技成果是衡量科技创新人才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的标准。

(4)从科技创新成果的效益来看,其科技创新成果不但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并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科技创新成果的效益是否全面,不但是衡量科技创新成果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准。

(5)从宽博的知识体系、全面综合发展来看,科技创新人才具有宽博的知识体系,敏锐的观察力,具有从事跨学科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力。科技创新人才的全面综合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并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以及生态意识与工业理性的高度领悟和信息技术观与生物健康观的全面贯通。

综上可知,科技创新人才是指长期从事科技活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准确把握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根据现实需要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课题,能对发现的课题开展独立的研究,并能够作出创新性的贡献,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并获得国内外同行的认可的人。

(二)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含义与因素分析

《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对人才竞争力进行了界定,认为人才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人才结构、人才比例、环境等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与竞争过程表现出的综合实力,是各种人才因素的综合与凝聚。区域人才竞争力的本质是区域人才资源数量、质量等因素形成的有机综合及其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既是对人才构成要素的比较,也是对其作用效果的比较。

从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与人才竞争的本质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可表述为:由科技创新人才数量、科技创新人才质量、科技创新人才结构、科技创新人才成果、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等各种因素,在经济社会竞争与对抗中所表现的总体实力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科技创新人才要素量化的有机综合与高度凝集。依据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的涵义,可将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分为: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存量、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效益、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和区域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

1.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存量

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存量是指由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指标构成的,能够反映区域所拥有的科技创新人才总体数量与质量,是反映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总体水平的存量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人才资源的重视程度。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存量是提高区域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基础与保障。加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力度,优化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不仅是充实创新型人力资源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存量可以通过人才数量、人才结构等要素来反映。

2.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效益

主要是指科技创新人才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中所取得的相应成果以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是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活动效果的直接体现。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效益的高低能够反映科技创新人才前期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也反映着科技创新人才潜在的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创新能力。从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的整体效果来看,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人才的科技活动实现科技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对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从而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而,可以利用成果效益与扩散转化等因素来反映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效益。

3.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环境

主要是指区域的经济、社会、政策等外部环境对聚集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及其对其发展的影响。影响区域科技创新人才能力发挥与集聚的环境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服务水平、生活水平、工作条件和人才政策等。因而,可以利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政策保障等因素来描述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环境。

二、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多因素、多变量构成的内在关系复杂的综合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多层次特征的系统。它一方面要反映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系统内部的结构和运转,另一方面还要反映指标主体系统与外部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内在关联性,它还要体现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的要素相关性和层次性,并揭示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因此,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是一些指标的简单组合与堆积,而是根据指标构建原则建立起来的能反映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特质的指标集。

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指标集。其构建的原则是筛选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依据,是正确评价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的前提,并直接影响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结果。因此,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完备性原则

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包括专项指标、局部指标、综合指标、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的多层次的完整体系。换句话说,完备的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全面、确切地反映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的各个方面。既要反映竞争力某一方面的局部性指标,也要有评价竞争力整体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指标体系的完备性也表现在各指标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特性,同时,要层次清楚,共同构成评价指标系统的有机整体。选择的指标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覆盖到各类不同的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的特性,如果有所遗漏,评价结论就有可能产生偏差。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可信度的重要标志。科学性就是要体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以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理论为基础,抓住影响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最本质、最具有代表性的因素,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3.独立性原则

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可以用多个指标来描述,但这些指标之间往往存在着信息的重叠。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该在可能造成信息重叠的诸多指标中,利用相关方法科学地剔除重复信息,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较强的独立性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做到少而精,每项指标要内涵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4.可行性原则

即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些评价指标虽然很合适,但基础数据无法得到,缺乏可操作性。把这样的指标选进评价指标体系,会给评价工作造成困难。

5.可比性原则

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比较选择的标准。为使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水平,应保证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6.动态性原则

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动态系统。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能够反映出各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发展的现状、潜力、以及发展趋势,并能适当的显示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二)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到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又要考虑到指标的全面性与先进性,力求使得设置的每个指标能全面客观的反映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时代特点与未来取向。在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对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的内涵、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地筛选出能体现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特征的评价指标。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如下:

1.评价指标设置――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即对能够反映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的总体特征的所有指标,可以不考虑条件的限制,尽可能全面地列出。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全面的反映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的总体特征,防止重要指标的遗漏。

2.评价指标选择――独立性分析

初选的评价指标较多,会造成指标间信息重叠严重的现象。因此,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的筛选或重组。通过独立性分析,将信息重复严重的相关指标进行整合,剔除不必要的指标,选用相互独立的指标,方能评价指标体系设置较为合理。可以采用灰色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对指标进行聚类重组,筛选出具有严格独立意义的评价指标。

3.评价指标决定――专家访谈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征求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调整,最终确立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点是建立一套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区域对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培养、使用、流动情况的指标系统,并能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定量了解、分析、监督和评价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引导和鼓励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目前,对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大多采用已有的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从人才投入、人才产出、环境建设三个角度出发构建出相应的指标体系,侧重于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效率评价,没有考虑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对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的影响,而且没有考虑科技创新人才存量指标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章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即对科技创新人才投入、产出和环境指标的基础上,结合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的研究与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构建方法,从科技创新人才的存量、科技创新人才效率、科技创新人才环境、科技创新人才可持续发展几个维度初步构建出相应的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方法,对初步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多层次的筛选和调整,然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将关联度较大的指标做进一步的筛选,以避免指标之间的信息重复,最后,建立内涵丰富又相对独立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采用三阶层框架结构,将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设为目标层,下设要素层,每个要素层又由若干个指标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指标体系结构图

评价一个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衡量,本文依据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评价原则,以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为目标,以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的存量,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的利用效率,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几个维度为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存量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当前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等构成的价值总和,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存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动态变化的量。科技创新人才存量竞争力又可以通过科技创新人才数量、科技创新人才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结构3个二级要素进行表征。其中,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可以用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率、科技创新人才密度、科技创新人才增长率几个指标反映;科技创新人才素质可以用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加以刻画;科技创新人才结构可以用科技创新人才学历指数、科技创新人才年龄指数、科技创新人才职称指数几个指标描述。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利用效率可通过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效益进行描述,而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效益可以用科技创新人才人均发明专利数、科技创新人才人均科技论文数、科技创新人才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三个指标进行刻画。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环境竞争力可以通过区域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3个二级要素进行描述。其中,经济环境可以通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两个个指标加以反映;可以利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居住房面积、城镇居民人均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的医疗机构数几个指标反映社会环境;可以用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政府每年出台的相关人才政策数两个指标描述政策环境。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可以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储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两个二级要素进行描述,而科技创新人才储备可以利用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数量、在校研究生数、35岁以下科技活动人员数进行刻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则可以用政府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青年科学家、工程师增长率进行表征。具体指标体系设置与构成见表1。

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由4个要素层、9个一级指标层,24个二级指标构成的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的多层次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克服了现有研究仅从科技创新人才利用效率的角度构建评价指标的局限性,而且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相对独立性较强,指标的内涵较为明确,指标值的量化分析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奠定了基础。

表1 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利用构建的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进行评价时,各指标对区域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的作用各不相同。为了体现各个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必须对每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合理的确定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各评价指标权重对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指标的权重是评价过程中各个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一种主观与客观度量的反映。指标间的权重差异主要是由以下方面的原因造成:

1.不同的评价者对各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同,反映各个评价者的主观差异;

2.不同的指标在评价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反映不同指标间的客观差异;

3.不同指标的可靠程度不同,反映不同指标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不同。

因此,我们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时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

目前,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的方法主要采用专家咨询的经验判断法。而且,目前指标权重的确定基本上已由个人经验决策转向专家集体决策,主观决策转向主客观相结合决策,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学者T.L.Sat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由于该方法对各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的分析更具有逻辑性,再加上有严密的数学处理,可信度较大,而且体现主观分析与客观计算相结合的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该方法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方法体系而获得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变形方法。本文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的模型和步骤如下:

1.构造层次分析结构

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将所包含的因素分组,每一组作为一个层次,按照最高层目标层、中间层准则层和最低层指标层的形式排列,如图2。

图2 AHP层次结构模型

2.构造判断矩阵

目标层次结构建立后,上下层次指标间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这样对于同一层次的n个指标,可得到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

判断矩阵中的值应满足条件:

,,

假定A层中因素Ak与下一层次中因素B1,B2,…,Bn有关系,则构造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其中,aij是相对Ak而言,Bj对Bj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用1~9标度法表示,各级标度的含义见表2。通常aij取1,2,3,…,9及它们的倒数。

表3 标度1-9的含义

3.计算权重

(1)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

(2)计算Mi的n次方根w:

(3)对向量(n为矩阵的阶数),做正规化处理:

,则即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其中(AW) 表示向量AW的第i个元素。

上式中:

即:。

4.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1)为了检验矩阵的一致性,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

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当CI=0时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

(2)为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需要CI与平均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查同阶矩阵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3)计算一致性比率

当,A具有完全一致性;当时,A具有满意一致性;据此计算各种评价指标的权重wi是可以接受的;当时,A具有非满意一致性,则应予调整或舍弃不用。

参考文献:

[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55-56.

[2] 丁向阳.人才竞争战略[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102-103.

[3] 华才.大力提高我国的人才竞争力[J].中国人才,2002,(10):35-37.

[4] 江苏省人事厅课题组.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是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J].中国人才,2002,(9):44-46.

[5] 陆晓芳,王川,赵树宽.人才要素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82-83.

[6] 杨思信.甘肃省人才竞争力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6,(1):48-50.

[7] 戴志伟.宁波人才竞争力的评价模型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6,(483):189-190.

[8] 林泽炎.提升人才竞争力的四大举措[J].人才资源开发,2005,(1):8-12.

[9] 张厚和,方培华,孙伟,等.苏州市人才综合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25-129.

第4篇

关键词:企业;创新管理;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唯一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创新,将给企业注入全新的核心竞争力。

一、创新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创新管理及其根本目的

创新管理有三种相互联系的不同含义:管理的创新,对创新活动的管理,创新型管理。对现代企业而言,创新是与企业生存和成长密切相关的基本活动,且都拥有一套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但是每个企业都必须结合自身的环境特点对通过的方案加以修正和拓展,寻找适当的解决方案。因此,创新管理是一个建立并整合关键行为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模式的学习过程。

西方发达国家把科学、技术和管理看成是支撑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而创新管理就是对已有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组织方式引入新的元素,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管理,发挥正面作用,进而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创新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保证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并寻求有效的创新模式。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是在1990年。这一年,著名的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他们所著的《公司核心能力》一书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的知识和技能。”

1、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的集体学习能力和集体知识,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以及如何将多种技术、市场趋势和开发活动相结合的知识。例如,卡西欧公司将迷你化、微处理器设计、材料科学和超薄精装方面的诀窍协调起来配合使用而成功制造了迷你卡片式计算器、袖珍电视机和数字手表等。

2、核心竞争力不仅包括有关协调技术发展趋势的知识,而且还包括关于组织间熟练协作和传递价值的知识。索尼公司为了将迷你化核心竞争力带入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而保证技术专家、工程师和营销人员对顾客的需要和产品技术可行性都有共同的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顾客喜爱的产品。

3、核心竞争力还包括对跨越组织边界的工作进行沟通交流,参与创新以及承担责任和投入,它涉及许多组织层次、个人和各个职能。要把各种技能结合起来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处理好这些技能与个人的连接问题。

4、核心竞争力在被应用和共享的过程中得到加强和发展,但仍需要持续施加营养并加以保护,否则它就会枯萎。最后,核心竞争力是将现行事业相互结合的粘合剂,也是新事业发展的发动机。

二、企业创新及其主要内容

(一)企业创新

创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是世界著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创新是生产手段的新组合,生产意味着把我们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他的创新概念有五种情况构成: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的特征。

2、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鉴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的新发现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与商业上处理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在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是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二)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

1、技术创新。核心技术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概念,缺乏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迎接全球竞争最致命的问题,而技术创新又是根本之根本。技术创新是创新者在企业中从事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是从创新者捕捉到创新机会并形成了新设想开始,去构建创新环境,再通过转化直到实现市场成功的这样一个多环节的完整过程;是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转化为显示生产力的这样一个多层次物化的完整过程。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技术生产与管理等的拥有;二是企业与客户的联系。从企业技术创新概念知道,它包含有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等。可见,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这两个方面都依赖于企业技术创新。

2、制度创新。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企业制度规范下进行的,企业要进行全面的创新,首先要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制度创新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层面上的创新。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产权制度创新,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当前我国企业的制度创新从客观来看便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进一步深化。纵观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计划经济体制曾经极大的制约和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产效率低下,盛行,吃“大锅饭”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改革作为我国整个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从放权让利、利改税制承包经营等都仅仅从局部或某一具体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入手,没有突破企业制度原有的旧框架。尽管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长期困扰国有企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方面提醒我们,惟有企业制度的根本创新,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创新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就是从根本上对企业进行制度的创新。

3、市场创新。具体来讲,市场创新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企业家,通过引用并实现多种新市场要素的商品化与市场化,以开辟新的市场,促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新市场研究、开发、组织与经营管理活动。不同企业所进行的市场创新活动的新制度称为市场创新度,我国著名市场营销专家黄恒学教授将市场创新度划分为首创、改创和仿创三种,与之相对应便有首创型市场创新、改创型市场创新和仿创型市场创新三种基本形式。首创型市场创新是创新度最高的一种市场创新方式。先进行市场创新者才为首创,一般来说,首创型市场创新活动风险较大,成本较高,相应的利润也较高。改创型市场创新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市场实力和创新条件,对于有的首创市场进行改进和再创造,从而提高首创型市场的适应性。这是一种具

有中等创新度的市场创新方式,改创者所承担的市场创新成本和风险均比较小。仿创型市场创新是创新最低的一种市场创新方式,其基本特征在于市场的模仿性。这往往是一些缺乏首创能力和改创能力的中小企业对本行业龙头企业的模仿与跟进。因此,市场创新是从一个适应市场到一个创造市场的过程,而创新市场是以消费者为导向,通过寻求新的市场细分,进行开发型市场创新,从而创造新产品,进而创造新市场的过程。

4、管理创新。它是企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协调企业其他创新活动的保障。这里所说的管理创新是狭义的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的创新活动。它主要包括管理方法的创新、管理手段的创新和管理模式的创新。(1)管理方法的创新:所谓管理方法的创新,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引入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战后,许多管理学家和企业家把当代科技成果引入企业管理,发展了许多现在被称之为“现代管理方法”的方法,如各种规划方法、网络计划技术、全面质量管理、统计分析方法、预测技术、决策技术等。(2)管理手段的创新:管理手段方面的最大变化莫过于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运用给企业带来的新的、战略性的机遇,促使企业对其使命和活动进行反思。(3)管理模式的创新:所谓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是指企业针对管理的某一个方面的模式(如生产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模式、人事管理模式、营销管理模式等)或几个方面的模式所作的综合性创新。企业应该尽可能采用柔性管理和灵活运作,在动态中解决问题,有效地实行动态管理。

三、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培育

(一)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特定的经营环境中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竞争力,并创造出强烈的利润动机和潜在的盈利前景。

如图1所示,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的创新优势资源和其他创新资源两层结构构成的。

其中,创新优势资源是整个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结构的核心部分,而其他创新资源则是对企业创新优势资源的辅助,其在对企业创新优势资源补充的基础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途径。企业培育创新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传统途径和现代途径。传统途径就是产品经营,为可实现内部资源的最优配置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行为,在战略上体现为内部型战略、实业扩张战略、产品扩张战略。现代途径是企业重组(其核心是资本运营),企业重组是一种快捷的途径,许多大企业扩张、兼并的目的主要就在于达到优势互补,增加核心能力。

2、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企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要形成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有核心技术,有了核心技术,才能抢得先机,形成企业特殊的优势。

3、培育企业独特的管理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培育适宜的管理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创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企业的基业常青。

4、培育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创新的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内容。就现阶段我国企业而言,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5篇

【关键词】企业 自主创新 竞争力

现如今,市场竞争激烈,怎样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然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创新成了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可是,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在进行创新提高竞争力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对企业来讲,创新能力强弱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因此,一定要借助技术以及其他方面创新来形成企业的核心技术,或者是核心产品,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

结合自主创新以及创新能力的相关概念,将其逻辑关系理顺,我们不难看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出现的一种能力,通过对企业内部以及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创新资源的利用,再加上依据自身努力所建立起技术平台或是将原有核心技术进行革新,并通过相关部门的批准获得技术知识产权,促使企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自主创新能力又能够分为创新资源投入方面的能力以及资源的创新配置以及创新成果的产出等等方面的能力。

创新资源投入方面的能力所指的就是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投入资源的创新,这其中包括了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等方面的资源。企业创新,需要运用到很多的资源,要有具备一定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的产品研发人员,负责工程技术的人员以及其他一些必要的人员配置。企业创新自然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包括研发、技术以及设备方面的费用。

2.企业竞争力

2.1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所谓的企业竞争力,指的是以市场的竞争性为基础,企业凭借本身的资源与技术能力,借助外界的其他技术或资源,予以综合性地利用,为顾客创造价值,进而使得企业本身的综合性价值能力得以实现。企业竞争力就是相当于竞争对手运用资源持续满足或超出客户预期服务水平的能力。

2.2企业竞争力的特点

第一,具有综合性。企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全方面的能力,而不是某一个层面的具体的能力,是综合性的。

第二,以技术创新为保障。企业如果不进行技术创新,就没有新鲜的血液,企业就缺乏活力,没有竞争力。因此,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第三,是具有持续性。能够支撑企业具有持续竞争的优势,通过整合资源,能够一直满足市场需求,具有使用价值,从而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3.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3.1技术创新有利于制造低产品成本优势

其实,归根究底地讲,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是进行技术创新,二是如何制造低成本优势。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制造低成本优势已然成了重点,而技术的创新是形成成本优势的关键。

因此,企业应该借助技术的创新,对产品的质量、款型以及性能等予以改进,进而跟得上市场的变化,满足消费者的高需求,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拥有成本优势。但是,对产品的成本进行比较,一定是在质量和性能等相同的情况下。

3.2技术创新是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

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是拓展市场的重要手段。企业对技术进行创新,创造自主的核心技术,开发出先进的、高科技的产品,使得企业的产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上都具有领先地位,进而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借助技术创新,拥有核心技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得企业得以更好地拓宽市场,在市场竞争者中占有领头羊的位置。

不管是如何优质的产品,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便会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进而就需要有新的产品进行替代。因此,企业一定要借助技术创新,不断地位市场提供新的商品,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适应市场的变化,进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3.3技术创新有利于形成核心产品,提高产品品牌的竞争性

对于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来讲,核心的产品是其基本的载体。因此,企业要借助技术创新,研发拥有自的核心技术,基于核心技术开发核心产品,提高消费者和市场对于核心产品的认可度,提高产品品牌的竞争性。

对于企业品牌的维系和拓展来讲,技术创新是最坚实的保障。因此,企业为了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提高品牌的竞争性,就要借助技术创新,研发核心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产品,使得产品具有高质量和高性能,且彰显重点品牌特色,进而提高企业品牌的竞争性。因此,一定要借助技术创新,走自主的创新道路,开发核心产品,提高品牌竞争性,引领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彦宁、孙树义等.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课题组,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再造企业竞争优势[J]. 中华纸业,2009,04:6-12

[2]周柏翔、朱拥军.自主创新: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J].长白学刊,2010,No.13301:109-110

第6篇

关键词 新闻传媒;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3-0026-02

1 当前新闻传媒存在的问题

1.1 内容同质化严重

当前的新闻传媒在内容的编辑上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首先在读者定位方面各媒体都大同小异,缺乏自己的特定读者,而在确立读者群众之后却没有在编辑思路上下文章,只追求对于新闻的抢先报道,对同一新闻的争夺严重,其次,各新闻媒体所报道的内容重复率较高,当某一新闻出来后,全部报纸尽是头版头条,不论是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社会新闻还是体育娱乐新闻,报道方式和内容全都大同小异,很多文章连编辑思路都是相同的,区分度较小,另外,除编辑内容之外,在报道形式和编辑样式上也很难做到标新利益,在当今的街头我们看到的报纸杂志等等大都有着相同的编排版式和标题制作,模仿抄袭的现象十分严重,一旦有一种较为吸引人的模式出现,就很快的被其他媒体模仿,很难有自己的特色和定位。

1.2 缺乏经营手段方面的创新

就目前来看,各新闻媒体的主要盈利手段主要依靠广告费用,盈利模式十分的单一,且缺乏创新的策划,方法相似,运营营销雷同,所以在同行业的竞争内很那取得优势地位,例如从1991年成都商报免费向市民寄送报纸开始,新闻媒体界就打响了一个阶段的价格战,紧接着,1995年现代快报4半16开的报纸就降价至一角钱,接下来又出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变相降价销售,不管是赠送饮料还是以“贺岁价”来进行低价销售,都跑不出以降低价格来进行薄利多销的营销手段,但是这样的方式尽管在短时间内给了媒体一个营销高峰,但是对于媒体本身及其长久发展来看并不是一个长期可行的方式,另外除了报纸媒体的营销手段单一之外,电视媒体也同样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国内的综艺娱乐节目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很多的节目模式雷同率十分之高,且缺乏创意,往往是从韩国或者欧美国家的节目引进而来,缺少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有很多不适应国内的地方也被错误的引进,使得节目效果差强人意,形式也较为古老,对于老牌的媒体来说这缺乏有效的经营手段和创新理念很容易让新进的新闻媒体,导致新闻媒体界的重新洗牌,难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2 探寻新闻传媒竞争力的意义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媒行业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实力型传媒集团,故传媒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传媒又面临着各个国际传媒行业的挑战,压力更加大,局势也十分的严峻,例如在北京、广州,南京等地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报业大战,然而尽管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的新闻传媒行业却没有找打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仍然在单一的运营模式中踽踽独行,发展也总是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将“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引进了中国,而由于我国的新闻传媒业已经大体实现了事业性质和企业性质的管理模式,所以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在新闻传媒业中也可以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故,在当前的激烈竞争中,只有不断的进行策划和经营上的创新,才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在中国传媒业甚至国际传媒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3 如何提高新闻传媒的竞争力

3.1 合理定位,占据市场

合理定位即对媒体本身有个合理的定位,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的特定读者群众,选择目标受众,纵观当前的新闻媒体发展,我们已经逐渐的意识到,任何一个媒体行业都不能通过一网打尽的方式将所有的客户资源笼络起来,现在的传媒业已经逐渐走向“划分群众”的模式,如果将自己的网撒的太大,那么自己的发展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面向的内容过于广泛容易使得报道不精,难以满足各类读者群众的要求,在竞争如此激烈当今,做到第一已经不太容易,故传媒业应当寻找适合自己定位的读者,追求全面领先不如追求单项领先,将自己的业务做精才是正确的思路。

3.2 综合策划,力求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传媒行业,若想保持自己的不败之地,必须在单一的竞争模式中寻求突破和创新,在新闻传媒行业当中,采编、广告和发行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否认的三驾重要的马车,而当前很多的媒体仅仅通过打价格战来参与竞争,我们可以利用新闻媒体发展的这一特点,抓住当前的时机,在这三项中去进行创新与改革,在发展过程中,成立相应的策划部门,在行销方法上不断探索,报纸行业应当在版面设计和报道方式上进行创新,而电视行业在节目编排方面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有选择的引进。

3.3 大胆用人,积极奖励

新闻传媒业是一个更新换代十分快的行业,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引起受众群体的注意,故新闻信息的采集者十分的重要,且信息的编排需要十分灵活的思维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故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十分的严格,当今的传媒业发展之所有较慢,很大的原因就是采集和编排者的思路还不够灵活,视野还不够广阔,各媒体应当积极鼓励新人去发表自己的想法,大胆用人,积极鼓励,为富有才能的人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结语:新闻传媒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其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多的体现在核心竞争力的方面,随着传媒业的不断发展,作为传媒人我们必须时刻去探索,探索核心竞争力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谢耘耕.媒介多元化投资及其风险[J].新闻界,2004(3).

[2]王宇,覃朝霞.中国电视媒体的多元化经营[J].新闻记者,2002(8).

[3]舒胜.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探微[J].新闻前哨,2003(6).

[4]樊士德.我国传媒产业体制改革与资本运营战略的探索[D].四川大学,2005.

第7篇

一、 四个指标体系设计

1.经济实力竞争力。经济实力是评价一个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显性表现,也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组成部分,对处于发展中的区域经济来说,经济实力的竞争力至关重要。具体指标如下: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

2.产业集聚竞争力。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产业集聚竞争力反映整个区域的整体经济水平和对资源的整合利用及协同合作的能力,其中企业平均产值、全员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率是三个最为常见的指标。

3.科技创新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既是创新型科技园区运行绩效内在的决定性因素,又是创新型科技园区持续竞争力的本质所在。基于数据的易得性,仅选取R&D 作为具体指标。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是衡量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潜力和科学发展的能力,也是反映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型经济体建设进程的重要内容。

4.社会贡献竞争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协调对地区经济将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对社会的贡献是对区域经济体所产生效益的最根本的衡量标准,选取较为代表的两个指标――工业总产值占比和出口创汇占比。

二、科技园区竞争力比较分析

1.经济实力竞争力分析。从总收入的情况来看,2013年,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和长春高新区的总收入都在5000亿元以上,可以归为第一层次。苏州高新区和长沙高新区的总收入都在3000-5000亿元之间,可以归为第二层次。而合肥、常州、厦门、郑州、青岛、杭州和大庆高新区的总收入在1000-3000亿元之间,可以归为第三层次。

从工业总产值来看,2013年常州高新区的工业总产值为1801.7亿元,分别是无锡高新区5287亿元的0.34倍、苏州工业园区5227.2亿元的0.345倍、苏州高新区3547.2亿元的0.507倍。与其它省份的高新区相比,常州高新区的经济实力与合肥、厦门、郑州高新区的差别不大,基本上处在同一个水平上,工业总产值分别是合肥高新区1950.1亿元的0.924倍、厦门高新区1622.14亿元的1.11倍、郑州高新区1500.2亿元的1.2倍。与大庆高新区相比,常州高新区处于领先地位,工业总产值是大庆高新区1443.42亿元的1.24倍。

2.产业集聚竞争力分析。产业集聚是立足产业特色、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保障,只有众多产业导向相同的企业的集结,才能形成更为紧密的协作和竞争关系,产业竞争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企业平均产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新区企业的规模化程度,而企业规模的大小又直接影响到产业集聚度和外溢效应的高低。企业平均产值=工业总产值/企业数。

常州高新区2010―2013年企业平均产值分别为1.33、2.01、2.34和2.57亿元,四年的平均值为2.045亿元。虽然保持逐年提高的水平,但整体规模明显偏小。在总共12家高新区中排名倒数第二,仅高出杭州高新区的企业平均产值0.71亿元。与省内的其它三个高新区相比,无锡、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平均产值分别为3.84、3.58和3.17亿元,常州高新区也有不小的差距。青岛高新区的企业平均产值7.03亿元是最高的,排名第一。省外高新区中,企业平均产值在2亿元以上的还有长春、长沙、郑州和大庆高新区,企业平均产值分别为2.66、2.16、2.32和2.11亿元。

常州高新区2010―2013年销售利润分别为5.5%、5.2%、6.2%和5.5%,保持基本稳定的水平,四年的平均值为5.6%,即每百元销售收入能带来5.6元的利润,在总共12家高新区中排名第七。与省内的其它三个高新区相比,无锡、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园区四年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分别为5.7%、4.5%和5.6%,四个高新区基本处在同一水平。而长春、合肥和杭州高新区四年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分别为8.6%、7.7%和7.2%,是水平最高的三个开发区。长沙、郑州高新区四年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分别为6.5%和6.0%,都位于常州高新区之上。大庆、厦门和青岛高新区的销售利润率分别为5.2%、4.8%和4.8%,都低于常州高新区的水平。

3.科技创新竞争力分析。常州高新区2010―2013年R&D经费投入分别为25.7、20.2、26.9和22.1亿元,四年平均值为23.7亿元。仅仅高于长春、大庆和厦门三家高新区,其平均R&D经费投入分别为17.9、15.2和9.2亿元,在总共12家高新区中排名第九。

4.社会贡献竞争力分析。常州高新区2013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之比为21.7%,在总共12家高新区中排名第七。与省内的其它三个高新区相比,比无锡高新区低0.5个百分比,比苏州工业园区以及苏州高新区分别要高10.3和12.7个百分点。与省外的其它高新区比较,长春高新区以47.1%位居第一,其次是厦门、合肥和长沙高新区,紧随其后的是大庆高新区,其工业总产值占比为29.6%,都位居常州高新区之上。

常州高新区2013年出口创汇占全市出口创汇之比为28.2%,在总共12家高新区中排名第五。与省内的其它三个高新区相比,比无锡高新区低19.4个百分比,比苏州工业园区以及苏州高新区分别要高10.7和15.3个百分点。与省外的其它高新区比较,长春高新区以40.7%低于无锡高新区位居第二,其次是大庆、厦门高新区分别以35.5%和30.7%位居常州高新区之上。

三、常州市提升产业集聚竞争力的对策

1.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在空间分布上涉及到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和武进经发区三个载体,需要创新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克服比较严重的多头管理问题。2014年,常州高新区对所属专题园区的管理体制做出了重大变革,实行“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即将园区和镇、街道合二为一,统筹产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应构建三区八园的协同创新环境,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要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创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系,提高创新系统运转效能,重点在园区管理体制、区域新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中介服务机制等方面率先突破。

2.发展一批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要提升综合竞争力,必须充分发挥新兴产业集群优势,促进新兴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实现新兴产业集群区域化。要建立适应产业集群中金字塔形企业结构的创新促进机制,分层次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形成大、中、小创新型企业优势互补、共同成长的内生动力。从资本、人才、孵化环境入手,促成创新创业企业不断新生、繁衍和大幅度增长;集中资源培育创新型高成长企业,推动其在短期内迅速做大规模;鼓励创新型高技术大公司实施产业领先战略,参与国际化竞争,发挥其带头和辐射作用。

3.要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及吸引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要建立健全信用担保机制,探索发展互助型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等;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和创业投资,探索组建服务自主创新的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在各园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引导和鼓励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于园区内处于种子期、起步期等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上市后备资源培育机制,大力推进园区内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

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要设立创新人才发展基金,吸引研发和创业型领军人才,重点引进在产业领域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项目带头人。将引进项目与引进人才相结合,以项目引进带动人才的引进,对项目带头人主持的研发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用于项目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

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要进一步加大引进人才力度。为了吸引和聚集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可以在原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补贴力度,大力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使园区成为创新人才的聚集地和创业的乐土。

4.营造园区三元螺旋发展的良好环境。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要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加快完善园区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环保及配套物业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财政投入上对重点支持和保障、优先施工项目进行倾斜。完善各园区与周边地区交通主干道路网的联接,建立畅通便捷的交通和物流设施。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园区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网络,建立开放访问的各种专业性知识库和数据库。

第8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 汽车出口 竞争力

中国加入WTO的这些年来,中国汽车产业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政府也通过产业政策对汽车工业进行宏观管理,引进技术、合资经营,摸索对外合作、合资的经验,使中国汽车工业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汽车出口到中东、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的国家。但是我国汽车产品主要还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而拥有国际比较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劳动力的成本也在逐年增加,这显然不能应对国外汽车的技术优势。我国单一的技术也显然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笔者围绕汽车的技术创新与汽车出口的竞争力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影响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快和全球科技的蓬勃发展,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而我国的汽车在海外市场的销售量也在不断地攀升,但是如果不加强汽车技术的创新而单纯依赖于老的技术,我国的汽车也许会在海外退出历史舞台。

汽车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的产业,是现代工业的重要标志,并且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水平。汽车产业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强,基本原因在于其中间投入比重很大,同时产业链条延伸很宽很长。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汽车的产业技术创新,提高出口的竞争力。

我国的汽车产品由于廉价的劳动力而拥有国际比较优势,国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是其核心竞争力。虽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渐增加,但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以及产业升级转变缓慢,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仍然很低。这使得我国汽车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也成为我国汽车出口规模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与出口面临的三大挑战

一是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汽车产品自主开发能力低,研发投入跟不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能够凭借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而获得较低的生产成本,没有自身较完善的核心技术。技术创新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汽车产业的研究开发比例偏低,阻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二是我国汽车产业没有美日欧汽车产业的品牌优势。中国三大汽车厂家,都没有自主的品牌,卖的都是别国品牌的汽车,是跨国公司的进入,而不是中国汽车企业的走出。中国的汽车品牌因为没有异于其他品牌的技术优势,很难走进发达国家的大门。我们需要加强技术研究方面的投资,找到自己汽车产业不同于别国的竞争力,树立优质的中国汽车品牌形象。

三是我国的汽车出口到其他国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各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都有增加和复杂化的趋势。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来说,发达国家市场上的在位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技术积累和研究开发能力,能够融通资本进行变革性的研究开发与创新,当这些企业一旦意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受到国外竞争企业的威胁,为维持较为长期的主导地位,他们通常会立足于根本性创新,以建立或提高阻止他人与己竞争的技术性壁垒。

三、提高我国汽车出口竞争力的途径

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培养和技术投入。我国汽车工业在科研开发方面的投入非常少。因此,我国汽车工业当务之急是要加大科研经费和人才的投入。培养和引进一批能坐镇海外、精通商务、通晓海外风情、熟悉和了解国内外汽车市场、能够独当一面、掌握和控制当地市场的国际化合格人才,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主动走出国门,树立品牌意识。我国汽车企业应该主动走出国门,站在国际化的平台上多多展示自己,通过积极参加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汽车产品展示会、赞助国际体育赛事、在出口地市场组建营销队伍以及加强与国外汽车制造商和营销商的合作来提升自己的品牌,推广自己的产品。

三是与别国积极沟通,并且加快技术改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自主研发能力,而不是凭借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来获得成本。要加快向创新主导型发展模式的汽车产业组织结构转变,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与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牟丹,李艳玲.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8(1).

第9篇

一、“绿色消费”潮与绿色贸易壁垒呼唤企业要提升环境竞争力

21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单从百姓消费趋向看,“绿色消费”潮已席卷而来。从时装、野菜、绿色包装、绿色食品到绿色建材、乡村别墅,从绿色家电、生态玩具到绿色汽车,人们生活的领域都在被“绿色化”。绿色消费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消费,绿色产品将成为21世纪最为热点的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绿色产品的全球市场,1993年为2800亿美元,1997年达4260亿美元,2000年达6000亿美元,2007年则超过1500亿美元。世界销售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就是绿色产品。那些符合环境要求的、具有安全无污染特点的绿色产品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据有关民意测验统计,77%的美国人表示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94%的德国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会考虑到环保问题;85%的瑞典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清洁而付出较高的价格;80%的加拿大消费者宁愿多付10%的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

从我国看,大多数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开始觉醒,对绿色消费品怀有好感并有潜在的购买欲望,虽然受收入水平影响这种欲望不可能完全得以实现,但伴随着收入的提高,绿色产品消费会呈迅速上升趋势。目前我国许多超市都竞相开辟了“生态柜”“生态角”等专营绿色产品的专柜,这对顾客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会起到诱导和导向作用。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国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消费者,愿意出较高价格购买绿色消费品的比率高达33.3%,月收入600元~1000元的消费者,这个比率为23.6%,月收入300元~600元的消费者,这个比率为20%。即使是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消费者这个比率也达到了10%。当然,如果绿色消费品与非绿色消费品价格相同,人们选择绿色消费品的倾向性则更强: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比率为50%,600元~1000元的比率为58.8%,300元~600元的比率为64%,300元以下的比率为50%。有专家称,高收入者目前已成为我国绿色消费的先锋,它们将迅速带动整个消费群体转向绿色消费。在这种绿色消费浪潮的冲击下,绿色化程度低的企业,非绿色产品为主打产品的企业,其市场竞争力会越来越小,利润率会越来越低。如果不尽快增强环境方面的竞争力,改变现状,被淘汰出局不可避免。

下面,我们再放眼国际。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我们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跨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但是近年来,绿色贸易壁垒已经开始严重困扰许多外贸企业的生存。绿色贸易壁垒,是近几年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它是在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旨在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制定的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标准,以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商品的种类从食品、服装、日化产品到机电产品、医药产品等,无所不包,只有达到环境标准的产品才允许进入市场。如欧盟已于2006年1月起开始实施《欧盟食品与饲料安全管理法》,该法案除了禁止带有320种农药残留的农产品在整个欧盟市场销售外,还要求食品生产与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即“始于农场止于餐桌”的全过程,都要符合新出台的一系列标准,否则欧盟委员会将取消其进口资格,并将相关外国企业列入“黑名单”。日本从2006年5月起,正式推行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所涉及的农产品由130种增至135种,被检测允许存在的残留农药由724种缩小到229种,农药残留标准由9000个增至2.8万个,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难度增加。

我国是世界第七大出口贸易国家,年出口额已超过2500亿美元。目前,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意大利和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他们约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90%。而这些国家或地区恰恰是“绿色壁垒”最为森严的地方。它们环境技术标准繁杂,绿色检验检疫苛刻,为企业出口设置了很高的门槛。许多出口产品因达不到进口国的“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检疫标准”、“绿色包装标准”被排挤在国际市场之外。根据统计资料显示,仅绿色包装制度的实施就造成了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对美出口受到影响。另外,据有关专家统计,以发达国家公布的绿色标志产品类别测算,我国受影响的出口产品额约占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二、提升环境竞争力,企业和政府都应有所作为

1.就企业来说,为提高环境竞争力,应该做到:

(1)组织专门人员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积极研发绿色产品,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迎合人们喜好绿色产品、崇尚自然的心理,跨越“绿色壁垒”,在经营上获得成功。比如,海尔和新飞两个品牌的冰箱都有绿色全无氟标志,这个标志真可谓是“一箭双雕”,不仅刺激了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扩大了产品的销售额,还树立起企业的绿色形象,切实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环境竞争力。再比如,我国“波司登”、“雪中飞”、“康博”、“冰洁”、“冰飞”五大品牌的羽绒服也是通过实施绿色管理战略,把绿色、环保、健康的消费时尚引人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全过程,适应了国际市场对绿色消费的需求,最终在中国纺织品市场面临危机的情况下,乘着“绿色风”走出了国门。

(2)制定绿色营销战略计划,探索企业自身的“绿色”发展模式。具体来说:①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统一绿色产品标志形象识别。②搜集绿色信息,开拓和占领相应的国际绿色市场。③产品从设计到材料的选择,产品结构、功能、制造过程的确定,包装与运输方式,产品的使用至产品废弃物的处理等都全面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④选择绿色营销渠道,选择有信誉的批发商、零售商,设立绿色专柜、绿色专卖商店或绿色连锁店,开展生态商业销售活动。⑤开展绿色促销活动,企业要利用广告、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及公共关系等促销手段,宣传自己的产品,扩大知名度,铸造绿色品牌。

(3)建立专门的国际环保法规、条例的信息收集机构,深人研究国际绿色壁垒的新措施和新条款,掌握环保标准的国际新动态新规则,“绿色技术标准”。早预警、早准备,打破壁垒,扩大出口。

如2006年5月29日日本开始实施“肯定列表”制度。这一制度是为食品(包括可食用农产品)中农业化学品(包括农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管理而制定的一项新制度,其中,对734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10000最大允许残留标准,对尚不能确定具体“暂定标准”的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将设定0.01ppm(即亿分之一)的“一律标准”。一旦食品中残留物含量超过这一标准,将被禁止进口或流通。该制度涉及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54782个限量标准。“肯定列表制度”不仅设限的产品数量大幅增加,标准更是极为苛刻。由于我国仅制定了137种农药的477项残留限量标准,98种兽药的658项残留限量标准,与该标准相差较大。而日本一直是我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因此,对于我国的农产品企业来说,如果没有敏锐的嗅觉,及早收集、研究这一信息,就会在出口上限于被动。

(4)积极申请国际认证。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有全球性国际影响的标准。WTO的技术壁垒协议强调在一切需要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地方,如已经相关的国际标准存在,各成员应首先采取这些国际标准,因此可以说获得ISO14000认证就相当于取得了进入世界市场的“国际绿卡”。拿到这张绿卡,才能扩大出口,参与国际竞争。现在我国已有一部分企业通过了该项认证。比如,我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海尔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通过ISO14000认证,减少了产品出口过程中的障碍,扩大了海外市场的销售量。然而像这类企业在我国国内所占的比例还很小,我国需要大多数企业具有这样的资格。

2.就政府来说,应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扶植职能,以多种措施扶持企业提高环境竞争力。

(1)面对有关环保标准偏低的现状,应参照欧美标准,加紧制定修改环保法规和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可以防止和消除大部分技术壁垒,目前我国的19118项国家标准中仅有43.1%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且标准时效性差。因此,我们需要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标准体系进行改进,力求与国际标准靠拢并接轨。

(2)通过“有保有压”的方法为企业提升环境竞争力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应鼓励和引导企业由传统型向环保型转制,给予环保类企业一定的额度的环保补贴;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降低环保产品的单位成本;可在某些行业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绿色激励基金,提供减税减负、低息贷款等财政货币优惠政策;政府可以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市场开发等方面,支持环保型企业的污染整治、生产线的改造以及绿色产品的开发、研制等工作等。

第10篇

一、企业文化创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中的作用

第一,企业文化创新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只有那些品质优良、文化含量高的产品才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企业文化创新能够有效地提升产品的文化含量,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完善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有利于扩大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基本保障。从某个角度上讲,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依靠员工实现的,换言之,人力资源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体,为此,企业管理者应当采取积极有效地手段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创新企业文化无疑是诸多手段中最为有效的一种。企业文化在启迪、教育、激励、熏陶、吸引、关心等方面都对员工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所以企业文化创新不仅能够增强员工的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促进企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第三,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制度与经营战略创新的理念基础。对于企业员工而言,其价值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发展战略以及相关制度的约束,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以及制度对员工的要求。由此不难看出,企业文化是战略及制度要求在员工价值理念上的真实反应,所以企业文化同样会对战略的选择以及制度的制定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创新企业文化必然能够促进员工价值理念的创新,同时也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经营战略及制度的创新。可见,企业文化创新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既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种创新型企业管理模式,对于提升企业经营业绩,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文化创新可以使企业不断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体现企业经营的价值观念,增强企业全员的创新意识,让创新成为企业的优良品质之一。企业文化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谋求稳步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摒弃传统守旧、不合理的思维和行为,而且还能够利用创新思维创造出新的成果,成为企业发展创新的重要精神和物质支柱。

二、企业文化创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中的具体措施

第一,创新管理理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无论是管理理论还是管理实践,都认可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为此,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人本管理理念下的企业文化应当充分体现出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理解人、服务人以及发展人。这就需要采取积极有效地激励手段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借此来挖掘出人的最大潜能,只有当员工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依赖,其在企业中的价值才能充分展现,进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发展目标的高度契合。

第二,创新精神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氛围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创新企业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就是为了在企业中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借此来使员工积极努力地进行创新,并争取获得创新成果带来的激励力量,为此,企业领导应鼓励创新,并给予成功者一定的奖励及荣誉。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实质上就是对精神文化的创新。企业精神应当是全体员工内心态度的共鸣和思想境界上的一致,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通过学习和培训等方式来达成,企业文化的创新就是要将企业塑造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组织中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必然会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从而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第三,创新物质文化。首先,企业应从品牌创新入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已有的品牌而言,企业应当不断拓展其文化内涵,探究品牌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塑造品牌的个性,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企业还应当不断创造新的品牌,在充分考虑消费者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品牌设计,搞好营销宣传活动,提高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维持其长久的生命力;其次,加强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应当不断改进生产及其他基础设施条件,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如创新实验条件、创新所需的仪器设备、工具、资料、信息沟通方式及管理手段、工作和生活环境等,利用节能降耗的绿色生产战略,提升企业整体形象。

(作者单位:丹东输油气分公司)

第11篇

【关键词】“三新”产业;钻石模型;产业竞争力

1.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扬州市发展不断向纵深拓展,产业和企业发展快速,在江苏省内的发展位次也在逐步前移。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出现后,扬州市的经济遇到了新挑战,原有的产业和企业不仅面临创新压力,更遇到了国内外经济环境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扬州市经济发展也应适应内外形势的变化,抢抓机遇,推动转型升级,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扬州抓住了产业创新、政策调整、市场变化带来的新机遇,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和高性能碳纤维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三新”产业,正带动扬州工业优化升级。

2.扬州市“三新”产业发展现状

2.1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扬州市现有“三新”产业企业196家,其中新能源产业企业54家、新光源产业企业63家、新材料产业企业79家。2011年三新产业实现产值90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02%。图1给出了2009-2011三年间扬州三新产业的产值,可以看出三新产业的产值增长幅度很大,对扬州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已形成电子级高纯度多晶硅产能2000吨、电池产能1225MWp(兆瓦)、组件产能420MWp。在LED产业领域,全市现有MOCVD(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设备50台,占全国1/8。2010年LED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30亿元,约占全国的10%。在新材料产业领域,仪化公司已完成了芳纶和高强度聚乙烯纤维产业化开发和百吨级生产线的建设。

2.2 产业集聚加速形成

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照明(发电)”的完整产业链条。LED产业已形成“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并在下游与太阳能光伏产业实现了对接融合。LED产业已基本形成多领域全覆盖的格局。在衬底材料方面有扬州华夏光电公司的蓝宝石衬底、江苏中显科技公司的砷化镓衬底;在外延片和芯片方面,璨扬光电、隆耀光电、德豪润达、中科半导体、银雨芯片等企业都是从事高亮度外延片和芯片方面的垂直整合型专业生产企业。而扬州化学工业园区已经集聚了一大批包括化工新材料在内的新材料企业。

2.3 科技创新逐步加大

目前,扬州市已建成了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扬州分中心、扬州-南大光电研究院、扬州-南大化工研究院、“三新”产业(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等一批新兴产业公共研发平台,牵头成立了江苏省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级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扬州光电产品检测中心)的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际上屈指可数的光伏CBTL实验室之一。晶澳太阳能的晶硅电池光电转化率达到18.5%以上,中科半导体公司的大功率蓝光外延片光效达到120lm/w(流明/瓦)等均处于业内领先水平。南大光电研究院的图形化衬底、艾笛森光电的大功率封装、史福特公司的LED室内外照明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2.4 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

为完善人才政策,扬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形成了包括创业启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科技项目扶持、载体建设、服务保障和考核激励等6个方面23条人才政策,着力打造吸引人才的政策比较优势。人才载体有效提升,全市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3个、11个、174个、166个和38个,一批新兴产业公共研发平台相继建成使用并逐步发挥作用,人才效应日益显现。

3.扬州市“三新”产业竞争力分析

波特的“钻石模型”,是指一个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产业的培育与形成,需要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与竞争的时空背景、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四大内生因素的互动与有机结合,而机遇和政府则为模型的外生因素。模型的这6个要素相互强化,共同构成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从而形成一国或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源泉。

3.1 生产要素

(1)地理位置。扬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北岸、江苏省中部,江淮平原南端,是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节点城市。京杭运河纵贯全境,向南接纳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向北作为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目前扬州初步主要形成了“三沿”(即沿江、沿河、沿市域环路)为主的新型工业化布局。其中,扬州LED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便坐落在以国家级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沿江产业带上。

(2)基础设施配套。交通方面,公路、铁路、水运四通八达,京沪高速、沪陕高速、扬溧高速在境内交汇;宁启铁路横穿境内;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在扬州南部汇流,构成市域航道主骨;扬州泰州机场也已投入运营。供电方面,扬州共有4座电厂,电厂装机容量已达340万千瓦,能满足项目用电需求。供水方面,市区现有4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20万吨/日,水质优良,供水充足,可以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因此,在基础设施方面还没有制约扬州“三新”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3)人力资源。扬州作为中西部剩余劳动力主要转移地之一,劳动力资源丰富。扬州周边拥有110万适龄劳动力人口,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的就有25.3万人,且人员就业相对稳定。此外扬州大学、扬州职业大学、江海学院、环资学院等高校、职校的快速发展为三新产业的推进提供了较为充裕的人力资源。另外,扬州市正打通多个高层次人才引进通道。市政府将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签订引进国外智力全面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等5所高校签订“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扬州基地”合作协议。将新增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扬州)等3个新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扬州市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等4个国家、省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单位和推广基地。即便如此,目前扬州市“三新”企业仍缺乏缺乏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博士、硕士、高级职称的人才极其短缺。

(4)创新平台。产业基地拥有国家级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扬州-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扬州分中心、江苏省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半导体照明工程中心、江苏省半导体照明外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LED灯具成组驱动及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超高亮度四元系外延片及芯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另外,多家企业自身成立了研发中心,但总体研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研发不足。技术支撑薄弱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已成为限制扬州三新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3.2 需求条件

对于新光源产业的需求,目前,中国有10%-12%的能源用于照明,相当于3000亿/年的电力消耗。如用LED代替产用的低效光源,这一数字将大大减少。在未来几年内,半导体照明将逐渐取代节能灯走进千家万户。2011年,我国半导体照明应用领域的整体规模达到1210亿元,整体增长率达到34%,是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增长最快的环节。预计在国内LED照明今后几年照明应用仍将是增长最快的应用领域,将成为带动我国整个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关键要素。新能源方面,我国光伏“十二五”规划太阳能装机目标是21GW。以此计算,2011年底我国光伏装机规模已有3.6GW,意味着2012年-2015年每年新增装机量均在4-5GW左右。根据NPD报告指出,太阳能光伏需求预计于2013年成长2GW,从去年的29GW提高到31GW,年成长率为7%。中国将首度超越德国成为最大的的光伏消费国,而前十大国家市场仍将占全球需求的83%。

3.3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三新”产业与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是相辅相成的,这些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三新”产业的竞争力。扬州的传统照明产业在国内市场的优势明显,传统路灯约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36%,素有“灯具之乡”的美誉,是中国路灯制造基地。这些路灯制造企业急需借助与半导体照明新光源企业的紧密合作,依靠新的“绿色照明革命”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同时基地内的新光源企业与区内太阳能光伏(多晶硅、单晶硅、单晶硅片、电池芯片、电池组)、TFT-LCD显示(背光源与背光模组)和汽车制造(照明与显示)企业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结合,并呈现出巨大市场发展潜力。

3.4 企业战略、结构及同业竞争

从产业总体看,扬州已拥有一批较大规模的三新产业生产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但企业集中度较低,处于分散竞争、粗放型发展状态,并未体现出有效的集约化增长。在企业战略上,企业战略目标不够清晰,经营单一,多数企业生产低水平重复,总体缺乏商标和品牌意识;在企业结构上,由于扬州三新企业资、外资企业占有较大比例,多数企业能根据市场状况及时调整经营;在同业竞争上,由于三新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丰厚的利润空间吸引了新企业的不断加入,也驱使着企业间激烈竞争,因此扬州三新产业企业间呈现出竞争过度、合作不足的局面。

3.5 政府和机遇

扬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新兴产业,2006年编制了《扬州市“十一五”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规划》,2007年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扬州市新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订了《扬州市关于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扬州市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办法》、《扬州市LED和太阳能光伏产品政府采购实施办法》、《扬州市新能源新光源双千亿产业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引进并用好优秀人才的若干规定(试行)》以及《扬州市新光源产业(2010-2012)三年快速发展行动计划》、《扬州市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从税费、资金、土地、人才、购买设备等方面都加大了对三新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4.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制约扬州市“三新”产业的发展:一是生产要素方面的高级人力资本;二是地区间的产业同构和竞争。因此,扬州市“三新”产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尤其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尤其是高级研发人才。同时要寻求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发展方式,开发新产品,形成差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卫平.国际竞争理论的新发展――钻石模型的缺陷与改进[J].国际经贸探索,2002(3).

[2]陈芳.扬州市LED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扬州大学,2008.

[3]姜哲.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扬州LED产业发展战略[J].北方经贸,2010(3).

第12篇

“企业能否在市场存活,看的还是核心竞争力。”贾新国始终坚信,只要有人就会存在商业活动,只是过去市场能养活8家现在只能养活5家企业的区别罢了。

在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方面,贾新国深切感受到深度挖掘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性。从过去粗放式开发管理,转向调整产品结构、转变服务概念、深抓细节管理等方面,积极提升企业内核。

在企业拓展方面,贾新国表示,金客隆将依旧坚持过去“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抢占先机占领乡镇市场。

对于城市消费市场,他向《今日零售》记者透露,没有特别合适的市场,金客隆将不再一味开设大卖场,效益不好的卖场也将关闭,相关人员、设备将用于开设社区店。这些社区店的面积在一二百平方米,生鲜将占到店铺面积的40%。

对于乡镇市场,贾新国认为,面积在1000-3000平方米之间的综超将更为适合。

人员方面则实施减员增效的办法。他提出,“让5个人的活儿,3个人来干,拿4个人的钱”,以此改变过去“大手大脚”的用人方式,提升员工待遇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

“过去情况好我们没有把队伍带好,还好我们的战术还是有效的”贾新国表示,接下来金客隆会按原战术发展,韬光养晦,深挖乡镇市场,在竞争相对平缓的地区修炼内功。

“市场不景气,企业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升竞争力。”当贾新国谈及目前市场的现状时,他思索了一番说。

贾新国是名副其实的老商业,1992年起,他就担任唐山市丰润区蔬菜公司总经理,可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企业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只一味的依靠过去的理念已经无法满足于市场的需要,如何转型发现新的商机迫在眉睫。

那时的超市属于一种很新鲜的业态,贾新国凭借敏锐的眼光发现超市这个行业的未来市场,但是那时的唐山对于超市该怎么做的概念并不深刻,贾新国便想着蛮打蛮干绝对是不行的,于是只身前往北京京客隆超市、万客隆、亿客隆等超市参观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陈列经验、用人管理经验以及库存管理。

待对超市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贾新国于1999年2月在唐山市丰润开了第一家超市,面积仅275平方米,取名为金客隆超市,“金”代表着超市里的商品全部是最为优质的,而“客隆”是“克隆”的谐音,即复制的意思,亦有客源不断生意兴隆之意。

金客隆是丰润区第一家,唐山第二家超市,当年的盈利额便达到了54万。

目前,金客隆超市已在唐山市丰润、迁西、迁安、滦县、遵化等5个县区及承德市宽城县开设直营店25家(其中县城店9家,乡镇店16家),加盟店35家,拥有一个具有省内一流水准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一个,总营业面积9万多平方米,涵盖综合购物广场、超市大卖场、标准超市、社区及农村便利店等多种业态,经营各类商品2.2万种,员工4000人,年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总资产1亿元,已成为集零售、批发、配送于一体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

但是就在金客隆蓬勃发展的时期,唐山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唐山主要产业为钢铁,然而就在短短的几年之间,60%-80%的钢铁厂全部关闭,钢材更是从最高时期的每吨5500元到5600元下降到每吨1700元到1800元,相当于1992、1993年的价格水平。企业倒闭,产能过剩,导致人员下岗,居民的收入减少,必然将会反映到商业上面。

“2013年开始有下滑的趋势,而2014年、2015年格外的明显。尤其是迁西、迁安、遵化这三个县市的购买力明显下降,每年的销售额下降15%左右。”贾新国介绍说,“从前钢铁发展最好的时候,工人的手里都有钱,开一个店就赚钱,现在唐山的GDP下降了一半,实际上比一半还要多,粗狂的发展已经不行了。”

原来超市的迅速发展带给了人们商业很好做的错觉,但是随着经济下滑、购买能力下降、同行竞争激烈,企业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意识到问题以后,改变就成了一个必然,然而怎么改,要往哪个方向去改,则又成为摆在贾新国面前极为实在的一个问题。

《今日零售》记者了解到,韩国的乐天玛特曾经来过遵化,但是不到两年就离开了,京客隆在唐山也开过店,没多久也离开了,就连家乐福的一家超市也在去年关了门,而金客隆却依然生意兴隆。

问其金客隆有何独特的经营之道?

贾新国玩笑的说那些超市是“水土不服”,无论是物流成本,还是对于市场的了解上,外来超市都不如本地的超市,本地的超市在争当中仍旧占据自己的优势。

即便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金客隆对于外来的超市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他还必须要面对唐山内部超市的竞争,工作之余,贾新国积极参加行业会议,与其他的超市负责人探讨转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他认为转型是一个的过程,其他超市好的经营经验需要学习借鉴,而核心的经营理念则该有自己的一套方式。

永和超市的董事长李勇和亲切的称贾新国为老师,因为最初李勇和开始经营超市时就是从金客隆超市进的货,而如今这位老师表示,未来金客隆超市也会学习永和超市的模式,在社区开店,生鲜会占约40%,可见学习的方向也不是始终单向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