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8 04:1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本科结业生没有学位证,但申请毕业并获得本科毕业证后可以申请学位证,只要符合相应学位授予条件,即可获得大学本科学士学位证;
大学本科结业生是指具有学籍的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其中有1门以上主要课程包括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不及格者,结业生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44-03
课程评价是应用型普通高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评价既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该课程情况的检验,检验结果将对课程的教学活动起到重要的反馈作用。
一、课程评价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课程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是密切相关、彼此依赖的,二者是需要互相匹配的[1]。如果只有课堂教学而无课程评价,则课堂教学失去了检验的途径,教学效果无法评价,课堂教学也就无法进步与发展。反过来,若没有课堂教学,那么课程的理论评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进一步讲,如果既有课堂教学,也有课程评价,但是课程评价的模式不能适应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课程评价使课堂教学失去了检验的合理途径,课堂教学也无法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可见课程评价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是需要彼此相适应、共同发展的依存关系。
二、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评价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决定了不同的课程评价模式,课程评价模式是对教学模式的检验与反馈。如果课堂教学模式变了,而课程评价模式没有相适应的变化,则评价模式就无法准确衡量教学模式的效果,检验与反馈作用失效,也就无法进一步推动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发展。
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课程评价模式是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在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新时期,课堂教学模式必然要发生重大变化,即由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广泛参与、师生间及生生间双向作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这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课程评价模式要与课堂教学模式相适应,因此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呼唤新型的课程评价模式。
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元互动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课程评价模式,那么就会产生如下的问题:(1)为实现学生为主体、广泛参与、多元互动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理念,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多采用引导式、问题讨论式、参与互动式等的教学模式,达到学生广泛参与课堂,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参与。但是这些参与活动能用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如果不评价,那怎样保证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呢?(2)在一般情况下,学生把课程结业作为学习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如果课程评价仍以考试为主,则学生就会为了结业考试而努力,甚至依然沿用从前的考试前突击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大为降低,因为学生会认为这样的参与对课程结业没有起到实惠的作用,进而使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使新型教学模式无法进行下去。
课堂教学模式与课程评价模式是互相适应、互相促进发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必然呼唤新型的课程评价模式。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课程评价模式过于单一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学生的应用能力、思维能力、思考能力及实践能力等方面是很难通过考试来衡量的[2]。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提供人才支撑,因此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思考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将呼唤新型的课程评价模式。综上所述,应用型普通高校专业课程评价模式必然要随着人才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这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与特征
高等教育评价是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存在着的高等教育的多元需要、多元价值就决定了高等教育评价必然是一种多元化的评价[3]。因此课程评价理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思想。
总体而言,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以发展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要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成长, 这与多元智能观念是一致的。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就会更多地关注学生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培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情感与态度”、“科研精神”以及“科学认知”等内在品质[4]。针对一门课程而言,教学内容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讲授者对课程教学的模式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样的或多元的。因此,在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时,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评价的内容也应是多元的。
(一)多元化课程评价具有全面性与丰富性
课程评价模式将是学生学习课程的一个指挥棒。如果对课程的评价只采用单一的方式,例如采用考试方式,学生就会将主要精力用于知识的记忆和习题的练习上;若只采用论文方式,学生就会专注于文章的收集、整理与提炼归纳;若只采用作品方式,学生将会把精力投入在某一作品的制作与形成上。可见单一的课程评价模式的指挥棒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单一的某个方向,属于单向的引导作用。这种单向的引导,对学生的训练与培养是不全面的,是不适合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创新人才目标的。
如果课程评价采用多元化方式,例如采用“考试+论文+作品”的方式,这样学生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学习认识课程。既要学习课程的基本知识,也要将课程知识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应用思考,提升理论层次;若课程可以有作品产生,那么作品的形成过程无疑是学生应用课程知识进行的实践过程,对学生而言是收获了能力。可见,这样的多元化课程评价模式使学生至少在三个方面获得训练与培养,而如果考核内容是更加丰富多样的,这对学生的培养与训练也将是更加丰富与全面的。因此,多元化课程评价模式使课程评价具有全面性,使学生培养具有丰富性。
(二)多元化课程评价具有稳定性
多元化课程评价的作用就是保证了课程评价的稳定性,减少了随机性,因而使课程评价更具有真实性。若评价只采用单一的方式,如采用考试或论文或作品中的任一种,假使学生平时的多方面表现都很优秀,但是在考试、撰写论文或制作作品时,由于某些非课程因素(如身体状况欠佳、工作时间不充裕等)导致考试作答不理想,论文写作不充实或作品制作不成熟时,其课程的最终结业成绩自然不理想,而此种不理想几乎是不能弥补的,导致评价结果不能较真实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多方面学习情况。因此,单一的课程评价模式易受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使评价具有不稳定性与随机性。
若采用多元评价模式,如采用“考试+论文+作品”方式,即使由于偶然因素使学生在某一评价方面(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是可以从其他方面(如论文或作品)的优秀表现中补偿回来,因此总体成绩会是较稳定的。因此,多元课程评价使评价更具有稳定性。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课程学习评价,学生在课程学习效果上将呈现出层次性,多方面的优秀表现才能取得课程的优异结果,这样的评价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的付出与学习成效。
(三)多元化课程评价具有复杂性
评价内容的丰富必然带来评价的复杂化,使课程评价的量化与考核更加困难,课程评价任务量大大增加。因此,多元化课程评价模式是不易于操作的,执行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在评价内容丰富多样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评价的公正、公平和有效?如何实现评价的有效引导作用和真实反馈作用?如何实现课程评价量化与非量化的有效结合?如何使教师的更多付出得到应有的认可?这些都是需要探索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实施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的过程中,如何保证考核信息的及时公开也是非常重要的[5]。
四、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的效果
在专业课程实践中,将多元化课程评价理念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学院多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应用,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改变传统的专业课程评价中非考试评价内容所占比例偏低的情况,由30%逐步提高到35%、40%、45%,甚至提高到50%,实践中授课教师以最大的努力,保证评价数据的真实性。在实践改革中针对2门专业课程、8个班级进行了实践探索,从这些班级的最终课程结业成绩分布中探寻多元化课程评价对成绩的影响及多元化课程评价的优势。
如图1为大二年级机械两个班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成绩分布图,考核比例为:平时成绩占35%,期末考试成绩占65%,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作业、课程报告、小测验和课堂提问等五个方面。由图1可见两个班级的成绩主要分布在及格段和中等段,两个班级的非考试评价占比35%。
如图2为大三年级机械两个班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成绩分布图,课程评价的比例为:机械1班平时成绩占25%,实验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65%;机械2班平时成绩占30%,实验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作业、演讲和课堂提问等四个方面。由图2可见机械1班的成绩主要分布在及格段和中等段,机械2班的成绩主要分布在中等段,其他段比例都较低,而2班的非考试评价所占比例为40%,高于1班的35%,相对来说2班的成绩分布要比1班的理想。
如图3为大二年级农机两个班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成绩分布图,课程评价的比例为:平时成绩占35%,实验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55%。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作业、课程论文和课堂提问等四个方面。由图3可见农机2个班的成绩分布主要集中在及格段、中等段和良好段。农机1班的最高段为及格段,农机2班的最高段为良好段,虽然不能呈一定的正态分布,但各区段成绩都有分布,两个班级非考试评价所占比例达到45%。
(a)农机1班成绩分布
(b)农机2班成绩分布
如图4为大二年级机械两个班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成绩分布图,课程评价的比例为:机械1班平时成绩占35%,实验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55%;机械2班平时成绩占40%,实验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作业、课程报告、课堂演讲和课堂提问等五个方面。由图4可见两个班级的成绩在五个分布区段都有比例,主要分布于良好段、中等段和及格段,且中等段最高,以中等段为中心,两侧区段能够呈现较好的对称分布,表明成绩分布比较接近正态分布状态。其中1班的非考试评价比例为45%,2班的非考试评价比例为50%。
(a)机械1班成绩分布
(b)机械2班成绩分布
总体分析图1、图2、图3和图4,可以得出如下的初步认识:(1)在课程考核中,非考试考核内容的多少及考核比例的高低对课程成绩分布有较大影响。(2)非考试考核的比例较低,也就是考试考核所占比例较高时,成绩分布偏于中等段和及格段;而非考试考核的比例较高,也就是考试考核所占比例较低时,成绩分布偏于良好段、中等段和及格段,且以中等段最高居多,能够较好的接近正态分布状态,表明成绩分布比较稳定,层次分布比较均匀、明晰。(3)非考试考核的内容丰富及考核比例增加,也就是考试考核比例降低,这样的考核也就更接近于多元化考核,初步表明多元化考核对成绩分布是有较大影响的,我们想要的正态分布课程成绩更容易在多元化考核评价中出现,也初步表明多元化课程评价使评价更稳定、更全面。
参考文献:
[1]张吉军,贾昕宇,张学娟等.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与课程考
核体系实践改革的效果分析――以“机械制造基础”课
程为例[J].科教文汇,2014,(10).
[2]贾昕宇,王宏立,张伟.农业高校工程实训与“机械制造
基础”课程整合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
评估,2015,(4).
[3]李卫东.高等教育价值与评价多元化分析[J].江苏高
教,2008,(2).
[4]蒋青松.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的构建与实证:以大学数
学课程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3).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实行多年,已成为根深蒂固的传统[1]。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提出的理论背景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这一重要课题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缺乏研究[2]。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讲授,大多数教师的目的是讲课,“满堂灌”;大多数学生的目的是课程考核过关,至于学到什么程度,能力提高多少,教师和学生似乎都不关心,完全违背教书育人的目的。为什么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呢?目前,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成必然。我多年来从事机床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对于本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
1.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方案
地方本科院校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课程教学方案中着重加强学生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及时更新内容,多引进企业行业目前应用广泛的实例。例如在课程第二章中数控编程内容拓宽知识面,增加课时,由原来的简单指令的讲解,扩展到复合指令的应用。实例讲解选取企业工厂实际加工的零件,如图1所示。以我院新购进的华中数控系统为重点介绍固定循环指令,让学生体会到用循环指令比用G01简单指令编程方便得多。同时,这章内容的课时由原来的8课时增加至10学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图2所示为方俊同学为选取实例零件编写的零件程序部分。
图1 案例
图2 学生编写程序(部分)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单纯课程板书已不能满足信息化的要求,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讲授数控编程这一章内容时,借助网络下载仿真软件,实操机床,能够强化效果。图3为课堂中讲授车削零件的程序,并在仿真机床操作加工。据实验教师反映,通过仿真软件的学习,学生再到数控机床操作,效果更好。
图3 使用模拟仿真软件教学
3.以学生为中心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践创新能力。考核应是考核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仅凭一张试卷的卷面成绩。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课堂中的表现占结业考核的30%,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试卷的基础内容占结业考核的30%,强调评价的客观性;实践创新占结业考核的40%,学生可以论文和实物作品的形式展现自己的特色,充分展示学习能力,体现课程培养的特色。在这次考核的改革中,刘涛同学感受最深刻:“经过这次课改考试,我收获颇丰,在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的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问题,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提高自己。”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提高了学习能力,课改效果好。今后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今后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包分配与不包分配的含义是什么
包分配与不包分配的确切含义是:包分配是指普通高校和中专学校毕业生由国家负责按计划统一分配工作。就是说,只要你考上了大中专学校,就成为国家人,毕业后就是国家干部的身份。不包分配确切地说,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毕业生的就业是原来被动地分配工作变为主动地选择工作,即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实行在一定范围内毕业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对少数未被录用的毕业生,国家不负责安排工作。
什么是“供需见面”与“双向选择”
供需方面是指供方:毕业生的培养单位,如大专院校、中专学校等,与需方:各用人单位,在一起经过充分协商,提出分专业,分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就业方案。学校与用人单位也可相互直接联系,学校向用人单位介绍本校的专业培养、使用方向以及毕业生的具体情***况。而用人单位则向学校介绍本单位的情况、需要毕业生的情况以及具体要求,双方协商落实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方案。双向选择是指用人单位通过各种形式与毕业生直接见面洽谈。学校可向毕业生出具推荐函(信),毕业生则可通过多种途径与用人单位直接面谈落实工作单位,确定单位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经学校和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同意后,即可形成就业方案。
双向选择活动的形式有哪些
毕业生、结业生和肄业生有何区别
毕业生,是指具有正式学籍的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及格或修满学分,准予毕业者。毕业生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结业生,是指具有正式学籍的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其中有一门主要课程(包括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不及格者。结业生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肄业生,是指具有正式学籍的学生未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而中途退学者(被开除学籍者除外)。肄业生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或学历证明。
定向生就业是怎样规定的
定向生,即定向招生、定向就业的毕业生,其就业的去向也就明确了,即应在招生时所确定的地区或部门范围内就业。定向生因特殊情况不能回原定向单位(地区),须报学校主管部门批准,并偿还全部培养费、奖学金等费用后,方可到非定向单位就业。
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受的处分能否撤销
根据原国家教委规定,学生处分分为六种: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对学生的处分材料,应归入学生档案,不得撤销。
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毕业证书丢失可否补发
执照国家规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毕业证书遗失后,由本人向原毕业学校申请,经学校查有实据,可开具毕业证明书,不能补发毕业证书。毕业证明书具有毕业证书的效力,出国使用者可由公证处公证。
就业协议签定后如发生违约怎么办
就业协议书一经签署,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解除协议。违约责任方按规定缴纳违约金后,按新的协议办理就业手续。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还可以更换就业单位吗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定的就业协议,具有生效合同的性质,这时,毕业生作为签订方之一,必须履行所签订的协议,无权自行毁约更换就业单位,如毕业生个人或家庭出现了新的情况,无法履行协议经征得原签约单位同意,交纳一定的违约金
后,方可另行更换工作单位。
毕业生个人要求用人单位退回,学校还受理吗
毕业生报到后提出种种理由,要求用人单位退回。对这类毕业生,学校不再受理其就业事宜。如用人单位同意退回,又有新的接受单位,学校可按违约处理,给予调整。
毕业生报到后如何办理户口转移手续
毕业生离校时已落实工作单位的(到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就业的,须经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凭用人单位出具的证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毕业生所持的《毕业证书》和《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到当地公安部门办理落户手续。上述户口可转入家庭所在地,也可转入单位集体户口,符合单独立户的允许其单独立户。
毕业生的工龄是如何计算的
毕业生的工龄从到用人单位报到之日起计算。工资发放办法为上半月报到的发全月工资,下半月报到的发半个月工资。
就业需要做好哪些思想准备
写自荐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怎样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职业
>
什么样的大学生受欢迎
从事大学外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总体上学术水平不是很高,缺乏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也不够全面,复合型外语人才更是缺乏;又由于学校经费的有限投入,教师们很难到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进修深造、提高自己。所有这些都无疑极大地制约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极大地制约了大学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费时较多,成本较高,效益偏低”与素质教育的精神背道而驰在当前社会高标准、严要求之下,英语渐渐被“神”化了。据调查显示,非英语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有近80%的人“几乎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用来学英语。其目的就是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因为这种考试逐渐成为大学毕业的通行证,社会就业的重要标尺。四、六级考试渐渐向检测英语教学这个方向靠近,而为教学服务的功能却被淡化和弱化了。片面追求考试通过率,忽视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张嘴不会说,提笔不会写。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外语教学管理混乱,条块分割,未能形成外语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条龙科学体系;二是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四、六级考试成为用人单位衡量学生英语水平高低的权衡标准和社会尺度。
教学条件的不足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深化近几年来,许多高校追求大而全、上规模,建设新校区,迎接大学评估;同时诸多原因,如搞科研,留住高层次人才,申报硕士、博士点,进行其他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遗留问题等,导致资金缺乏。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学校又不得不增加招生规模,导致在校生人数急剧膨胀,这样教学空间和容量就处于滞后状态;可是不少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高息贷款作为经费来源之一,导致学校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所以,真正花在改善外语教学条件上的钱是非常有限的,更谈不上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
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在当今知识交叉渗透、信息相瓦联网的科技时代。社会对英语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论结构,捕捉新的科技信息.及时变革自己的知识体系,适庇新形势的发展。教师需要进一步转变用有的教学理念,不应抱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放,而应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如交际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坚决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视为学习习得的过程,而不仅完全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要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与习得规律。这就需要教师反复深入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理论,提高对英语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并贯彻于教学始终。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中心的主要弊端,在于它实际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势必导致教师的主宰地位,抹煞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排斥、取消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则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教师彻底放下教学过程中“主宰者”的架子,从师道尊严的宝座上走下来,与学生形成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帮助支持、辅佐学生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人格的独立性,使学生能在课堂内外,获得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能自发、自动、自觉地学,因而正确体现了人才培养基本规律的客观需要,是进行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以考试成绩定优劣,忽视课外教学和其他考核方式。例如有的学校把学生毕业证和四、六级考试挂钩,明确规定本科生得不到四级证书,研究生拿不到六级证书不授学位。结果学生的压力很大,而其实际水平未必能得到有效体现。如果能设立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外实习和结业答辩制度,并将其成绩计入总成绩,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能创造一个英语应用的外部环境,拓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空间并能丰富教学内容,开阔教与学两方面的视野,反过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向应用型人才转轨。课外实习的途径多种多样,比如,到中小学代课,参加社会性调研活动,为外国游客当短期导游,翻译外文情报资料等。课外实习可安排在每学期课程授完后,以一至两周左右为宜。实习成绩与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一起计入总成绩。结业答辩也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方式。它包括英文资料的检索,论文的撰写、陈述及回答问题等方面,是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测试,比单纯的考试形式更灵活,宽松,成绩衡量尺度也相对全面。结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可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的后半学期,可分配20~30学时,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作为英语成绩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加强师资培训要创造条件,通过开展培训等方式,使广大教师了解和掌握新的教育思想,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和提高机会,保障他们的科研经费。再好的技术都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有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改革才可以最终取得成功。
作者:王璐瑜单位:北华大学
1.对于在职学习成人日常行为方面的管理工作内容
在职学习的成人在社会中占有一定的数量,他们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生活中的行为举止都影响着周围的人、影响着整个社会。所以,学校对于学生的行为管理关键是要学生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者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督促学生加以改正。对于一些对学生品德形成影响比较大的各种问题,学校应予以充分的重视,让学生经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审查,促进其积极健康发展。
2.对于在职学习成人生活方面的管理内容
对于在职学习的成人学生,其学习时间非常有限,要想让学生利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方式,充分利用时间;在职成人学生到学校进行学习,学校要加强学生饮食起居与健康方面的管理,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理能力,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成人参加在职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近些年来,我国在职学习的成人学员数量还在进一步增多,成人高等教育向着更大的规模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学员出勤率不高成为了当下最为突出的问题,许多学员空闲时间少,难以保证出勤率,更无法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学习质量大打折扣。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出勤率不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许多学生参加在职学习的目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学生参加在职学习根本不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仅仅是为了拿到一个文凭而已,虽说我国已经步入市场经济,但是很多单位在用人方面,或许有着利益纠葛,依然存在着看重文凭而忽视个人水平、看重资历而忽视能力等情况。这就使得许多学生为了拿到高文凭、长工资、评定职称而参加在职学习,他们参加学习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增长知识,而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在此动力驱动下,他们把文凭当做资本在积累,所以混文凭现象造成了学生出勤率不高、缺课现象严重的主观原因,学生的这种目的是被教育界所不耻的。
其次,许多参加学习的成员正处于自己事业最重要的阶段。一方面,许多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单位发挥着骨干的作用,身上肩负着重要的责任,甚至有的学生还是部门领导,工作中事务繁多,难免会影响到到校出勤听课;另一方面,个别单位存在短期行为,怕影响单位的工作效率而反对本单位人员进行在职学习,甚至对参加在职学习的员工因上课而缺勤进行批评。许多学员为了遵守单位制度而能不能按时上课参加学习。除此之外,一些家庭还要肩负起一个家庭的责任,家务繁多,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工学之间的矛盾冲突、家务和学习之间因时间上的矛盾也是造成成人学员出勤率偏低的重要客观。
再次,笔者认为,一些单位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想不够端正也是造成学生出勤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办学单位由于过于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办学的社会效益,只考虑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对成人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迁就学生,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教学,不管学生的出勤率多低,都会只要按时完成了考试课程就让其顺利毕业,这就使得不听课也能拿毕业证的消极因素不断扩展,从而影响成人学生整体的出勤率。
三、成人在职学习中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
首先,要强化学习目的。对于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涣散的学员,要坚持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能够端正学习目的,要树立起报效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贡献的远大理想。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个人通过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同国家振兴富强要结合起来,这是提高成人学员学习自觉性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要充分教育成人学员,珍惜学习机会,使其懂得,知识经济不断更新将迅速打破一个人一生从事一种职业的就业模式,今后职业的不断转换将成为生存的必须。他们以后将不但面临着更多的职业选择的机会,而且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挑战和职业竞争,严峻的这种竞争将归结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职业知识实践能力的较量,而不只是一纸文凭。为了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顽强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严把考试关。(1)办学单位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对成人学习的有关规定,达不到学校规定的考勤要求者,不能参加考试,对不按时听课的学员形成一种硬性制约力;(2)建立起监督机构,严格把关,负责对试题、试卷、监考等各个程序进行监督检查,实行教考分离。再次,进行课堂不定期小测和作业检查,作为平时成绩记入结业成绩,缺少课常作业和小测成绩该门课程就不能结业。(3)各级领导要加强考试的组织管理和检查,对学员要经常进行考风考纪教育;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师监考,对考试过程违纪学员要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再次,学校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强化质量意识,不能因为教学对象是成人而降低要求,依然要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要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与此同时,不但要加强和完善教学过程管理,还要加强最后毕业环节管理。毕业环节是成人学员完成学业、取得文凭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能制约他们出勤率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我们广播电视大学对本科毕业生全部实行毕业论文答辩制度,答辩成绩不及格者不能毕业。专科实行毕业论文评阅制度,要求教师以提高学员综合素质为目标组织毕业环节,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分析、综合、概括能力,这样才能完成毕业论文。学员如果经常缺勤,就必然影响这一关顺利通过,从而使学员重视平时的课堂学习。
四、总结
本人1996年6月30日毕业于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1999年12月自考大专毕业,2001年8月被聘为小学一级教师。2005年8月至2006年3月参加小学科学教师脱产轮训,并与2006年3月取得结业证书,2006年4月取得《江阴市小学教师晋升小学高级职务预报预审合格证书》,并通过“永中OFFICE”中级考核,现本科在读。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与同事友好相处。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工作期间能认真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2003年取得《无锡市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合格证书》;2004年取得《英语口语等级证书》;2005年取得《江苏省治安保卫培训证书》与《科学骨干教师培训证书》;2006年取得《机器人教练员证书》。
自从任教科学课以来,我能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此期间,三次参加片科学教师大比武,均获二等奖;两件自制教具分别获江阴市二、三等奖;九篇论文分别获市级以上一、二、三等奖。2001年9月被评为镇先进教育工作者;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金钥匙”竞赛优秀辅导员;2006年9月被评为临港新城优秀教师。
我还年轻,在教育的岗位上还需不懈努力!愿得到学校领导和同事的诚恳支持!无论今年能否晋升为高级教师,我都会继续努力工作。
一、 现行考试机制存在的弊端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科学合理的考试机制在目标任务的实现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我国目前考试机制存在着各种弊端,难以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1. 对考试功能认识存在偏差。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检测手段之一,又是学生学习的杠杆和教与学的“指挥棒”,更是学生强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但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重检测、轻导向、忽略强化”的认识误区,造成学业成绩的“一考定论”,教师注重结业成绩,不注重改进教学,学生忙于对付考试,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拓展。
2. 考试机制抑制学生个性化发展。考试是评价人才的尺度,什么样的考试导向,就会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现行的考试机制表现为注重死记硬背一、形式单一、命题不科学、教考不分离、评分机械等,极大地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突出表现为缺少创新性的发言、作业、学年论文及抄袭雷同的毕业论文等。从表面上看,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达不到当今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教育模式的问题,但深入分析,考试机制缺乏正确的导向作用、不能调动教师认真组织教学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3. 考试模式和考试内容的局限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期末一次性考试仍然是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方式,受试卷容量、考试时间限制,这种模式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全过程[2]。一个学期的学习效果设定于期末的一次性考试,对于学生而言,危害极大,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忽视平常的学习积累,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期末两三个小时的考试时间限制了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从而大多数高校使用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名词解释等题型的比例大,而综合性思辨题、案例分析题较少,实践操作及答辩考试就更少,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4. 考试结果的不合理利用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考试结果既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改进提高的有效措施,又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现在,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籍、毕业、学位,而且是学生获取奖学金、评优入党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但通过考试结果鞭策引导学生改进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质量等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机制是过度夸大考试对学生的检测功能、考试的反馈性不全面,从而,考试结果被不合理利用,一方面使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另一方面导致高校缺乏对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的有力监控检查,难以保证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 构建新型考试机制,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导向性
新型考试机制,是建立在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全面而丰富的考试内容,全程性、多形式的考核方式,建立“过程考核+社会实践+理论考试+课程论文”的课程考试新模式,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形成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促使教师改进教学的一种新型考试机制。
1. 树立正确的考试观,科学定位考试目标。正确的考试观是以人为本,着重强调人的可持续发展,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查教与学的双重效果,不仅是检测学生所学知识,而且更强调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目标的制定应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尊重。考试目标与教学目标一致,考试只是方法不是目的,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体可以采取理论答卷、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课程论文和主题辩论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丰富考试形式,改革考试内容,充分发挥考试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全面功能。大学课程考试基本测试形式可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成果性考试、实践操作考试和网上考试”等形式。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合理恰当的考试形式。闭卷考试可以用复合型作业或专题小论文取代传统的标准答卷,促使学生对有关问题作较深入的钻研,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开卷考试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找问题、出主意、提方案,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口试让学生更重视平时的课堂学习及课后自学,对学生中复印笔记、抄作业、猜重点、押题等现象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因为谁也不会知道自己口试时会考什么题,更不知道老师会问什么题,非常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并且随机问答可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交流能力、联想能力和综合能力。
3. 注重过程教育,转变一次性考试模式,实行分阶段考核。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要求考试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一次性考试的成绩最多只能代表学生在该课程考试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不能据此成绩评判其当前的智能水平,况且这种考试模式内在所具有的片面性,否定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特个性,助长学生惰性。教师应根据创新能力的多样性、异质性等特征,在因材施教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讨论、课堂问答、课堂测试、社会实践、模拟操作、课程论文及学习态度等形式计量并按一定比例综合核准学生的平时成绩,记入课程结业成绩,教师不再以一次性考试决定其成绩,引导学生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促使学生的学习向能力方向发展。
4. 开放的考试命题,柔性的评分标准,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教育要适应当今创新人才的要求,就必须确定以创新能力为衡量指标的评价指标,探索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首先试题的内容要开放,不能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折射,教师要结合社会现实构建问题情境,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深入剖析,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试题答案要开放,不能设定标准答案引导学生机械呆板作答,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依据要求进行解答。再次答题形式的开放,鼓励创造性思维,允许学生采取有效的方式回答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开放的考试对教师的教学会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对课程知识不仅要有扎实的根基,而且还要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要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三、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开展教学改革,为构建新型考试机制奠定基础
1. 实施个性化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创新必然彰显个性,而个性最核心的特质是主体性和创造性。立足于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独特性是个体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个性的发展程度越高,个体的潜能发挥程度越高,也就越具有独特性[3]。可见,个性化教学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探索求知的欲望得以调动和满足,才可能孕育出真正的创造力。任何忽略个人需要、兴趣,忽视个性培养的教学后果都会严重削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夯实个性化教学这一创新教育的基石。没有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新型考试机制就难以构建。
2. 增强教师教学权的修养,确保新型考试机制的有效性。我国《教师法》第7条第1款规定“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即教师的教学权。教师教学权的行使与其所承担的修养义务相适应,倘若教师教学权的行使不是为了履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义务,而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损害和伤害,那教师教学权就要受到限定和约束,因而,教师教学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修养性,具体表现为:不可随意超越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更不可以随意发表与课程内容相悖的言论;不可以采用存在歧义的教学方法;不可以对学生妄加评价等[4]。教师要始终以一种与学生在人格与尊严上绝对平等的心态,以一种民主的意识和博爱的情怀公正、公平、公开对待每个学生,以确保新型考试机制的有效推行。
德国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上操作型技术工人(相当于我国的中职技校),体系分为全日制和“双元制”职业教育两种,以“双元制”为主体形式。“双元制”即为施教的场所和主体分别为职业学校和企业。当在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毕业后,学生要首先到企业应聘,与企业签订劳动和培训协议后被派往学校学习,学费由企业支付为主。学生一般每周1~2天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其余时间均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毕业时必须通过行业协会认证的职业资格考试,才能被企业录用和上岗。
二、德国职业教育特点
(一)工学结合
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为20%~30%,其余时间均在企业实践操作和顶岗实习。据介绍,一般每人每月通过在企业实习为企业创造效益,可挣到500~1000欧元的薪水。学生在企业中利用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不仅能掌握到最前沿、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还能学会与人(同事、上级)沟通和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人文社交能力。
(二)教考分离
德国职业教育考试分为中间和结业考试两种,从考试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所谓结业考试,是按全国统一要求在统一时间内进行,考试由德国行业协会组织,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颁发结业证书。如考试不及格,学生不能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须来年再考。这种教考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三)行会的重要作用
德国行会是政府对“双元制”教育的管理机构,带有强制性。各行会都设立一个职业教育委员会作为决策机构,分别由雇主、行会和职业学校教师代表组成,行会具有负责承担培训企业的资格认证和监督、负责缩短和延长培训时间、负责审查企业与学生之间签订的培训合同、负责考核和制定规章制度等职能。由此可见,德国行会无论在业界还是在职业教育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我国高职教育现状
随着科技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经济建设需要、高考录取扩招、办学水平的提升等因素,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近十多年来很多原中职学校也都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由于种种原因,在高考本科分数线以下(甚至很多在本科分数线以上)的学生大多选择了高职院校。我国的高职教育一般学制为3年,学生在大一至大三上学期80%~9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其余时间由学校组织相关的实习实训环节;大三下学期为毕业设计、求职或顶岗实习阶段。
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的核心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专业能力,即职业技能,所以高职教育对其理论知识相对本科没那么全面和深入,更注重的是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误区
我国历来都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以考试分数或学历证书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比比皆是。社会普遍认为高职教育比本科教育低,导致高职学生在就业、工作等方面与本科生相比,有不自信、失落等消极观存在。
(二)实践过少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传授的理论知识过多,实践环节过少甚至实践环节形同虚设等问题,使学生在工作中无法从容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无法真正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其根源在于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素质。
(三)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没有本科生掌握地系统全面,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与人沟通、团队合作)有待提高;甚至很多高职学生毕业后转行。
五、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在具体学习、考核中,德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其真正做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是在我国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究其根源在于企业必须要靠员工的效益才能生存和盈利,中国有多少企业能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毕业考核合格后录用?我国的高职教育照搬或过多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都是不可行的,必须结合国家、行业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道路,对此就其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一)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要在体制和机制上鼓励甚至强制性要求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进入到企业进行社会服务,理论联系实践,掌握最新、最前沿的专业技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社会价值。
(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专职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导师带着学生一同参与社会服务;如果条件受限,教师可以在学校中将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布置虚拟的工作任务,利用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团队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电大远程教育;“双阶”混合型教学模式;构建思路;框架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052-02
电大远程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是当前开放教育条件下广播电视大学面临的新课题。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还有利于促进开放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电大远程教育教学新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
国家开放大学的建立赋予了我国广播电视大学以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使广播电视大学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参照创新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总体要求,应从注重实用和方便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提高学生的满意度为战略目标,运用开放教育观念和理论成果,采用多种远程信息技术手段,将多种教、学要素有机组合起来,构建办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应将知识传授与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教与学关系的处理上,应注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注重对远程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应以上述总体思路为指导,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首先,保证远程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学质量是电大远程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在开放型学习环境下, 更应注重教学的质量,并将其视为远程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其次,提高学生学习的满意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满意度是电大远程教育的立足之本。开放性环境下,我们不仅要保证教学的质量,还应为学生提供具有职业指向性的教育内容,把学生满意度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准,出实招,求实效。
第三,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加强对职业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实用性为目的,以知识与能力并重为导向,强调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四,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选择。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宽松广泛的便利选择,是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的前提条件。
第五,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支持服务。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一站式“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及时、便利、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这种教学模式是对学导结合教学模式的最有效的补充。
二、电大远程教育“双阶”混合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及内容
“学导结合教学模式”是中央电视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各级电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新型教学模式,但其多是由“学导结合教学模式”演变而来的。“双阶”混合型教学模式就是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对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和总结,也是对教学模式所做的一次大胆的创新和探索。该教学模式从实用和方便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开放教育对象的现实特征,针对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创新性。
笔者将“双阶”混合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学习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导学为辅”,借助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第二阶段是实践学习阶段,以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为主,采用网络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提升(见图 1)。
1.理论学习阶段
此阶段主要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实施,学习时间依据学制要求进行设置,学生完成学分即可结业。各级电大在“学导结合教学模式”基础上构建的各自的新型教学模式都非常有特色。笔者以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导结合教学方式+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为例,对“双阶”混合型教学模式进行简单介绍。
(1)学生自学
该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学是该教学模式得以实施的基础,主要以学生的“三学”(自我学习、协作学习、讨论学习)为主,以满足学生对学习便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等,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自主学习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具有明显的个性化学习的特征。
(2)教师导学
“双阶”混合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还应遵循“以教师导学为辅”的原则。导学是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行为[1]。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教师“三导”(入学指导、网络引导、面授辅导)的方式,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
(3)学习支持服务
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是指与学生个体进行互动或为其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学习支持服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方面的支持服务,包括教材、教师、教室、实验室的提供等服务;二是学习辅助支持服务,包括学习方法、参考资料的提供等服务;三是学习间接支持服务,包括学生贷款、心理咨询、学习设备租赁及技术支持等服务[2]。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为学生搭建开放灵活、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探索信息化和现代化相结合的教育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还要利用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主要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3]。
2.实践学习阶段
此阶段应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为目的,强化学生对学习成果的运用。这一阶段教学可以由学校培训机构或继续教育机构来组织实施,学习时间为半年,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两周,考试合格者方能结业。此学习阶段的培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专题培训;2)实践实习;3)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成绩由专题培训、实践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三部分成绩构成。实践学习考核小组由校领导、教学督导部门、实践实和培训中心导师代表共同组成。
(1)专题培训
专题培训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应注重对培训过程的考核,有针对性地选择切合实际的培训方式。
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应进行需求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明确职业指向性问题、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进一步明确专题培训的方向;其次要明确专题培训的目标和内容,以便选择培训的方法;最后应对培训资源进行整合,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专题培训应选择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丰厚理论知识的专家和培训师。培训内容可将资深专家的精品网络培训专题资料直接拿来运用。在开展专题培训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收集学员的反馈信息;二是在每个主要教学阶段结束后要收集教师的反馈信息;三是专题培训完全结束后要收集全面的反馈信息。最后要对数据进行汇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
(2)实践实习
实践实习是对实践应用(综合性)能力的训练,实践课程教学应紧密结合应用而展开。实践实习应以集中训练为主,由培训机构组织实施,选择合适的实习基地。在实习过程中应根据情景引入外部专家或能工巧匠,以便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先进的实用技术和技能。
实习课程包括两类,即职业科目专业课和辅助课程专业课。在实习的整体方案中应明确设定学生实习的重点和目标,对照质量标准,定期检查并进行修正。在此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
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学生以一个课程实践项目为题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间为4个月。
实践学习阶段是“双阶”混合型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它的创新性在于把对学生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单独作为一个学习阶段。
三、结语
“双阶”混合型教学模式的构建秉承了“自学—助学—导学”的教学理念,创设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情景,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有利于调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者增强自主学习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双阶”混合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助于提升教学资源建设的水平,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支持服务。通过实践,学习者的自学能力明显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平电视大学.重庆电大网络环境下“1333”中观教学模式及理 解[EB/OL].(2005-11-07)[2012-08-15].http://cqdd.cq. cn/show.php?id=635.
此外,国内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理论上多借鉴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等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也多集中于理科、工科专业,涉及广播影视或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较少。
在此,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基于高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提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对该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作详细阐述。
一、“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课程体系和一体化课程,在相应教学评价体系的监控下,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该模式借鉴国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将适应于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融入其中,旨在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更好地衔接,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该教学模式主要有五个特点:
1.教学计划一体化,即突出能力本位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理实一体化课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强,形成理实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
2.教学环境一体化,即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专业教室、实习场所”转变,将理论教室、实训室、实训基地构成一体。同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到课堂,作为一体化教学的载体。
3.教材一体化,即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基于对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转化,制订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理论与实践教材构成一体。
4.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一体化,即教学评价贯穿于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活动既有诊断、激励、调节的作用,同时评价本身也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通过“评价”这个活动环节,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将获得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也有所进步。
5.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教师从“单一主讲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 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的创新型”转变,教、学、做、评融为一体。
三、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以行业的真实工作项目载体,需要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环境、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支撑,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建立突出“职业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专业课程和课程体系是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
专业课程设计,首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参照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以及影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从影视制作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入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归纳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然后基于学习领域的重新规划,对原有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重组或重构,构建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也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按课程模块、学习领域、学习情景三级进行系统设计。以学期为单位,以典型影视制作项目为载体,建立和发展课程之间的关联,使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模块,使职业能力目标得到多门课程的共同支持。
按以上原则和思路,我们将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专业课程重组、整合为“电视短剧与微电影”“电视新闻与纪录片”“专题片与音乐电视”“影视广告与形象宣传片”“电视综艺节目与栏目”和“毕业设计”等六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分别以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制作项目为载体,由三到五门一体化课程组成。对应学生职业能力的逐步提高,一至五学期影视项目的难度和专业课程的要求也逐渐提升,构成了突出“职业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营造一体化教学环境
一体化教学环境是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保障,其建设工作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
“硬件”是指根据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所设置的一整套综合的实训设备和场地。为实现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一体化教学,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整合真实的生产性功能与学习功能的实训设施,覆盖整个影视制作项目的工作过程,方便学生使用、操作、互动以及进行团队合作学习。实训环境的硬件建设可以采取校内实训室和校企合作共建校外生产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兼具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学习性的实训条件。
“软件”是指以能力训练为目的,积极引入影视行业的企业真实项目到课堂,作为一体化教学的载体。引入的真实影视制作项目被分解为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教学需求转化为学习情景,这样就保证了专业教学真正与行业工作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工学结合。
(三)制订一体化课程标准与开发配套教材
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与教材是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解、职业能力目标要求、相应的学习领域规划、学习情景设计,以及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等内容。一体化教学课程标准的制订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目标。制订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一是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所涉及的影视制作项目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广泛的行业调研,明确职业 能力要求;二是要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要求,吸收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对典型任务进行分解,设计学习情景,规划学习内容;三是要结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订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法。
进行一体化教学配套教材的开发,也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对影视制作岗位的调研分析结论为依据,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三个层面着手。一体化教材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职业能力解构和教材知识体系重构的过程,就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职业能力要求,遵循“依岗位需求定目标,依工作过程定结构,依能力要求定内容”的基本原则,结合影视行业工作实际编写教材,体现知识、技能、标准的对接,保证教材对一体化教学的指导作用。
(四)建立一体化教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既是“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体化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高职教育的教学评价标准应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来制订,但在具体制订和执行时,却常常以学科要求的评价标准替代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标准,集中在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上,也就是重教学成果而轻教学过程。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这一根本要求,实质上体现的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具体成果主要体现为剧本文稿和影视片作品等,仅仅对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无法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客观、科学评价。所以,要使一体化课程真正能够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就要摆脱仅仅符合学科要求的评价标准,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评价体系。
建立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一体化教学中建立起“二维评价”体系,即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成果评价并重,以形成性考核评价教学过程,以总结性考核评价教学成果。此外,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下,课程联系更为紧密,先修课程的总结性考核可以为后续课程教学活动开始前的诊断性评价提供参照。二是使教学评价融入教学活动,分阶段进行,即针对学习情景采取单元教学评价,计入形成性考核;针对学习领域采取课程教学评价,计入课程结业考核;针对课程模块采取学期教学评价,在期末结业考核的同时,对本课程模块内的形成性考核进行统计,计入学期形成性考核。三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针对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所进行的工作,在学习小组内实行岗位角色评价;针对各个合作小组的实践教学成果,在小组间进行互评;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指导教师逐一给出评价等。
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整个过程始终产生诊断、激励、调节的作用。
四、“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就是将教学内容科学地融会在教、学、做、评过程中,从试着做开始,通过对做的评价发现问题,在教与学中解决问题(应当怎么做),然后在学和做中理解其原理(为什么这样做),最后通过评与学进行提升(怎么做更好),最终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如前所述,我们根据影视行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职业能力本位的电视节目制作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现以“电视短剧与微电影”课程模块为例,阐述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过程,该课程模块由四个学习领域和一个评价模块组成。
(一)“情景剧剧本写作”学习领域
“情景剧剧本写作”学习领域包括“选题与创意”“策划”和“文学剧本写作”三个学习情境。教师通过剧本案例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影视文学剧本的创作过程。学生以分组方式,在规定的选题范围内确定情景剧主题,编写故事大纲,再逐步合作完成文学剧本,在实践中掌握剧本写作的技巧。在该过程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监督创作,给予指导,进行必要的讲授,并分阶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总结与点评,以故事大纲、人物表和分幕提纲等学习情境的成果为标准进行教学过程评价。最后,对文学剧本进行质量考核,完成本学习领域的教学成果评价。
(二)“镜头设计与摄影”学习领域
根据剧本内容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完成剧本分解和美术设计,制订拍摄工作计划,形成分镜头脚本。再依据工作计划,在选定的拍摄场地分组完成拍摄任务,形成工作台本。在此过程中,组长组织组员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再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给予必要的知识补充。本学习领域的教学过程评价以分镜头脚本、工作台本为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以“完成素材拍摄”为达标标准,以“素材质量”为等级评价依据。
(三)“情景剧剪辑”学习领域
教师通过影视剪辑案例的介绍,帮助学生熟悉音视频编辑工具。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依据工作计划分工协作,完成素材整理、影片剪辑、特技和包装制作等工作任务。各个学习情境所形成的初剪片、特技场景源文件等阶段性成果,将作为教学过程评价的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采取对情景剧成片综合评分的方式。
(四)“影视美术与视听语言”学习领域
教师组织学生对情景剧摄制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报,开展自评与互评,并对作品影片进行修改完善。在之前几个学习领域的实践基础上,教师系统讲授影视视听语言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对叙事设计知识的理解和对影像设计技术的掌握,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本学习领域的教学过程评价以修改后的作品为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采取视听语言理论考试的形式。
(五)课程模块教学评价
课程模块教学评价,即学期教学评价。本课程模块的教学过程评价统计将计入学期形成性考核;教学成果评价则以最终完善的作品为依据,评分计入期末结业考核。
五、“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以上“教学做评一体化&rdqu o; 的教学过程,对应真实情景剧摄制项目的工作过程,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评”则贯穿始终,融入其中,教学评价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师生教学互动通过教学评价得以强化。通过“教、学、做、评”的重复、迭代能够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递进与提升。
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学情,灵活运用“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定能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与专业能力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1] 张晶,徐金寿:论高职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J].职业教育研究,2011(3).
[2] 王吉连.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难的原因与应对策略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
一、基本要求
1、参训人员必须准时参加院团委、学生会组织的培训。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培训,须向团委书记请假。
2、参训人员应充分认识开办培训班的目的和重要性,积极参加院团委、学生会安排的各项课程,。
3、培训期间,学员需佩戴校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培训,为培训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团队训练和实践锻炼活动时须听从指挥,服从安排,做好安全预防,确保自身与他人生命财产安全。
4、参训人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以《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杆,维护自身形象,以身作则,在同学中起带头模范作用。
二、课堂纪律
1、遵守培训作息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履行请假手续。
2、参训人员进入教室后需按规定签到、不得代签。
3、保持教室及周围环境的安静,严禁大声喧哗,上课时不得随意交谈,随意进出教室,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4、上课期间请将手机等通讯工具关闭或调成静音状态,严禁在课堂上接打电话。
5、参训人员不得在课堂上私下讨论问题,如对课程安排或授课内容有意见或建议,可在课间与老师沟通,不得随意打断老师授课。
6、参训人员上课要认真听讲,讨论时踊跃发言,积极参加各项课程培训,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并结合自身实际,撰写2000字以上心得体会(或学习论文),于培训结束后一周内交至院两委办公室。
三、奖惩制度
1、学员若无故旷课一次或事假病假三次,迟到早退和违反课堂纪律三次给予批评,无故旷课二次取消培训资格。
2、参训人员在培训期间受到学院行政处分的,一律取消培训资格。
3、培训期间,参训人员出勤、学习等情况,将作为评优评先和推荐入党的重要依据。
4、经考核合格,表现优秀者,颁发结业证书。
四、培训环境管理
1、爱护教室内的课桌椅、黑板等教学设施。
2、未经允许请勿动用教室内的音响、投影、电脑等教学设备。
3、教室内禁止吸烟、吃零食。
4、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自觉维护教室和公共环境的清洁整齐。
共青团福建师范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