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生态绿化

城市生态绿化

时间:2023-01-31 22:56: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生态绿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生态绿化

第1篇

1城市生态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

随着国家能源、重工业、化工基地的确立与建设,煤、汽油、盐的大力开采和利用,榆林市凭借自身拥有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48种能源矿产资源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也进入快速轨道。但是城市现代化程度越高,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也就越严重,而生态问题则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城市绿化从根本上决定着着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的状况,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广大居民身心健康的保证,是现代化城市良性循环的保障,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因此城市绿化系统的完善和发达则成为人们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必然方式。为了避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和规划设计过程中,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的设定已经成为城市绿化水平和建设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要求。人们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改善和提高城市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建立和建设适宜城市生态和人类居住的环境,调节城市绿化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因此,城市绿化又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指标。

2城市绿化与城市生态绿化建设

2.1城市生态绿化

城市生态绿化根据生态结构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广场、公园、花园、庭院、小游园等镶嵌体,街道绿化带和城市周围绿化带等廊道式,城市其他部分如工业区、商业区、居民社区等基质,它们共同组成了城市生态绿化体系。城市生态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在谋求经济发展和缓解环境压力、改善生态环境的道路中走出的一条新路,是在反思重美化、轻生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人们意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并且开始着手去建设绿化系统时,遇到问题和困难,例如生态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城市生态失衡;绿化建设不合理导致绿化系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不仅没有改善城市绿化环境,反而造成城市空间的紧缺与浪费。因此,人们逐渐发现城市绿化应该侧重城市规划设计和绿化设计,走绿化生态环境的路线,将人们重新与城市融为一体,共同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榆林全面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计划3a投资23.35亿元,开展城区园林绿化和郊区生态绿化工程建设,专门成立了昌汗界空港生态区,加强了榆林城区西北主风向区和榆林机场周边的生态治理,规划区域建设投资达15亿元;加大了公路、铁路、街道的绿化治理力度,已完成绿化面积2800hm2,投资达3亿元;扩大环城周围生态建设,完成绿化面积400hm2,投资达6亿元,为榆林市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休闲憩息场所。

2.2城市生态绿化建设

城市生态绿化在满足改善城市的小气候、净化城市环境的主要功能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审美和欣赏价值。人们需要在以生态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城市规划设计和绿化设计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合理的生态配置,构建多样性景观,以起到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作用。绿地格局应结合气候特征、城市位置、城区功能分区,客运量、交通运输等诸多因素布建生态绿林,应考虑建设在城市长年主导风向上。根据城市的土质特征、气候条件、地质水文、历史文化对城市实地绿化进行建设,通过对乔、灌、草的复合群落结构安排,以增加自然生态要素,增强生态生产与调节能力,应考虑叶面指数、叶面宽厚、营养面积、光合效率等因素。还要根据城市主要污染源、功能区特性,环境污染程度、生态绿化需求程度等进行规划,以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减少持续性生态污染,应考虑使用耐污染、吸收和同化功能强、生命力旺盛、适生能力好的绿化作物。与此同时,城市生态绿化还应重视种群和群落的设计。从生物的本性来说,植物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植物与地质水文存在着制约与适应的关系,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度与频度的制衡关系,结合生物特性调节群落间、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的共存关系,既能避免生物对营养元素的基本需求,又能充分利用阳光、水分、土壤、地力、人力等资源,通过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构建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从而实现生态绿化的生产力、自我更新能力、发育能力、繁殖能力以及稳定性、抗逆性、规律性,最终实现生态功能的完善。生物的多样性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生物进化的要求,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因此要提高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和变种的筛选与驯化,构建合理植物群落。在既保护乡土植物、珍贵物种的同时,还可适当引进国外或外地的适生优质、特色品种,丰富生物的多样性,促进绿地自然化、生态化,保持生态平衡。从榆林城址的大环境来看,榆林生态体系基本形成了“一河两山”的生态格局。以西沙大墩梁、东沙石庄梁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区和榆溪河湿地公园景观区,北有红石峡水库及周边的水源涵养林,这个良好的生态格局为榆林城区的空气净化、水系循环提供了可能。榆林城区内部分区来看,已建成广场公园3个,生态景观游园3个,共完成绿化面积720hm2,其中,园林绿地面积158hm2,建成河岸、道路防护林564hm2,行道树绿化逾90km,园林绿化栽植的植物共有25科45属55种86个植物品种,品种不断丰富,绿化植物的多样性初步显现。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发展要走可持续道路,而城市生态绿化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拥有丰富能源而被誉为中国“科威特”的榆林市,正在建设成为国家能源的重化工基地,实现科技融入资源型的中国“能源硅谷”。经济快速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大面积的开采与挖掘,但是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榆林要可持续发展,更要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要结合城市自然环境、民俗风情、人文资源、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对城市绿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营建城市的生态绿化,改善城市人文居住环境,促进城市良性生态系统循环的形成。

本文作者:封晓帆、李海波 单位:榆阳区林木种苗站、榆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第2篇

关键词: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生态环境

在国内外研究中发现,不管是城市生态平衡,或居民生活环境,或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均提出城市绿化,需重点改善生态环境,使美化景观与经济发展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城市规划设计经验,主要分析加快城市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内容。

1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

从1960年开始,社会发展注重重工业发展,资源逐渐短缺,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凸显,能源危机逐渐加重。在城市生活的局面,肺癌、支气管癌等城市疾病发生率日益提高。处于该种状况下,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最终受害者是人类,人们也无法脱离生态自然的保护。所以,在近几十年来,城市绿化得以快速发展,我国环境绿化经历了诸多阶段:在古代,自然园林是供狩猎使用,私家园林、皇家园林是供贵族观赏使用。在19世纪末,随着城市环境急剧恶化,政府征收土地开辟绿地,是供居民使用,在亚欧各国掀起了公园运动。

2城市绿化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从1990年开始,我国许多城市着手开始绿化建设,绿化建设出现了历史,能够明显改变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环境,绿化建设呈现良好势头。然而,在城市绿化进程中,因意识不强且观念落后,设计感不强,缺乏绿化特色,加上养护管理不合理,使得城市绿化处于一种无序、不合理状态。另外,还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主要表现如下:

2.1人均绿化面积少

由近几年可看出,我国绿化前景不乐观,各城市绿化状况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且南北城市存在较大差异。在2009年末,我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8mz的城市少于20个。随着开发区绿地增加,郊区绿地逐渐增加,我国城市绿地面积逐渐减少。

2.2绿地面积严重缺乏,城市绿化建设规划不合理,缺乏系统园林配置

未结合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绿化建设,绿化建设的文化氛围、艺术层次,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在园林建设中,未考虑居民享受、使用与休息的休闲环境建设,与自然景观融合度不高。

2.3开发商重视开发效益,未立足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绿化建设

在我国城市绿化建设中,许多开发商注重眼前利益,将城市绿化工程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所以,使得环境被肆意开发,破坏了最初合计规划。所以,政府需强化引导力度和监管力度。

3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忽略了城市环境。而鸟语花香、绿色自然的生存环境,是居民向往的居住生活。现阶段,在城市建设中,绿化建设受到政府部门关注。人居环境好坏,需依靠绿化建设。

3.1树立整体性与系统性观念

无论城市哪个角落,均属于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在绿化建设中,需立足城市整体角度,考虑局部因素。在城市绿化中,立足城市整体角度,开展园林绿化建设。

3.2建立集中性园林绿地

尽量利用城市特殊因素、有力因素,建立集中性园林绿地,使园林绿地呈片状、线状或环状。若城市用地紧张,政府不能过度依靠开发商,需尽量利用目前条件,开展绿化建设。在绿化建设方面,需节约土地开放,提高土地集中利用率,为城市建设提供环境依托。现阶段,北京、上海、沈阳、宁波等城外郊区,均逐渐向室内延伸绿地,特别是沈阳,非常注重生态建设,已完成片状环境绿化。截至2010年底,沈阳市区整个绿化覆盖面积为9750hm2,公园绿地面积3018.32hm2。对于沈阳城区绿化,其覆盖面积大于50%,绿化覆盖率达到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大于17%。在南方,上海外滩、昆明大观河等,为城市绿化提供了良好环境条件。

第3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

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一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1〕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一)调节小气候

L.J.Batten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二)改善环境质量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O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吸滞粉尘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杀菌作用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衰减噪声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三)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三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一)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2〕

(二)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

较强的直射光和较深层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杜鹃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层土中的矿质养分,较好地利用槭树林下的荫生环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异较大,按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分异进行配置,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春天杜鹃花争妍斗艳,夏天槭树与杜鹃乔灌错落有致、绿色浓郁,组成了一个清凉世界;秋天槭树叶片转红,在不同的季节里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这些都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必须注意的。(四)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在城市绿化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

四生态园林建设的类型

不同的城市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等自然条件布局形式和环境状况都有不同的特点,也就对生态园林的群落类型及其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对以下几种生态园林建设类型的探索:

(一)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研究。

1美学原则的应用运用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微差,对比与协调等美学原则,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上海外滩南京路-九江路以市花白玉兰花为主调,林下种红杜鹃,红装素裹,相映成趣;北京东路-南京路,用草花、绿篱、草皮组成形似“浪花”和“如意”的大图案,色彩醒目;四平路两侧由广玉兰、银杏、美人蕉组成有节奏变化的绿带,上海九亭绿化示范园中,规划了由广玉兰、红叶李、银杏、红运玉兰和茅白杜鹃,八角金盘组成的绿带,形成“步移景换”的流动画面。

2意与形的统一强调意与形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利用植物寓意联想来创造美的意境,寄托感情。如利用优美的树枝,苍劲的古松,象征坚韧不拔;青翠的竹丛,象征挺拔、虚心劲节;傲霜的梅花,象征不怕困难、无所畏惧;利用植物的芳名:金桂、玉兰、牡丹、海棠组合,象征“金玉满堂”;桃花、李花象征“,桃李满天下”;桂花,杏花象征富贵,幸福;合欢象征合家欢乐;利用丰富的色彩:色叶木引起秋的联想,白花象征宁静柔和,黄花朴素,红花欢快热烈等。〔4〕

(二)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环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以保护城乡环境,减灾防灾、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植物群落。

例如宝钢: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环保型生态园林建设的典范,他们以生态园林理论为指导,以提高绿化生态目标和绿化效益质量为目的,根据宝钢的生产情况和环境的污染情况选择配置了360多个具有吸收有害气体或吸附粉尘能力较大的植物,绿地总面积达414.55万m2,其中草坪130万m2,绿地覆盖率28.52%,人均绿地面积达129.54m2,〔5〕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金山石化:在卫生防护林带建设中,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按生态学原理进行配置,其结构合理,效益明显。如SO2、NO2通过林带,在生活区的浓度递减60%,乙烯、飘尘及铅递减100%,风速平均递减43%~62%;增加空气负离子;含菌量降低;改良了土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招引来鸟类达94种之多。

(三)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从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体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

例如:枇杷树、丁香+桃树+八仙花-八角金盘,林沿种枸骨-葱兰;

银杏、广玉兰+香樟、桂花、胡颓子-薰衣草;含笑+蜡梅+丁香+桂花-结香+栀子-玫瑰、月季;

其中,枇杷安神明目,丁香止咳平喘,广玉兰散湿风寒,许多香花树种如含笑、桂花、广玉花、栀子等,均能挥发出具有强杀菌能力的芳香油类,银杏叶含有氢氰酸,故保健和净化空气能力较强。

(四)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

指运用植物典型的特征建立起各种不同的科普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中获得知识,激发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如:上海植物园的进化区,闸北公园内的生态园,规划为市花区、海棠区、进化区、名花区、珍濒区、藤蔓区、水生区等,可使游人在观赏植物的同时学习到有关植物学的不少知识;建议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园内普遍建立科普知识型生态园。

(五)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

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建设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的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并与环境协调,既满足市场的需要,又增加社会效益。

(六)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特定的文化环境如历史遗迹、纪念性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新晨

不同的植物材料,运用其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布局则会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和环境气氛,如常绿的松科和塔型的柏科植物成群种植在一起,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气氛,高低不同的棕榈与凤尾丝兰组合在一起,则给人以热带风光的感受,开阔的疏林草地,给人以开朗舒适、自由的感觉,高大的水杉、广玉兰则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感觉,银杏则往往把人们带回对历史的回忆之中。因此,了解和掌握植物的不同特性,是搞好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上海鲁迅公园(虹口公园)较好地应用了植物进行意境创造〔6〕,如围绕鲁迅先生陵墓、雕像广种常绿花木,借喻先生精神永存;在纪念馆四周广植桃、李、梅,象征先生“桃李满天下”和平易近人的品格;地被植物大量种植既能观赏又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暗示先生早年学医,以医学救国的爱国思想。

黄道婆纪念馆的绿化环境设计上,则利用与纺织有关的桑、竹、棉、麻等有江南农家特色的植物进行配置,以突出这位中国古代科技名人和杰出的中华民族妇女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曲仲湘等《植物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王祥荣“植物造园与生态设计”城市规划汇刊1992No5

〔3〕江铭“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探”生态园林论文续集1993P.95~99

〔4〕汤章其邵茂才“宝钢的环境优化”百家出版社1992

第4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 园林绿化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224-01

1 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1.1 美化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一个城市居民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城市环境优美、绿色成荫、空气清新。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美化环境,如城市园林绿色可以增加一个城市的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的提高一方面具有显著的生态作用,例如净化空气等。

1.2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方面促进我国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不仅仅只有益处,还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城市空气、水以及土壤污染严重、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以及水土流失等,这些负面问题不仅仅影响了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危及到了我国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成就,我国城市不管在数量方面还是在规模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初级阶段,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从而也导致了我国城市管理者对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足,如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城市规模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大,但在我国城市新增用地中,绝大部分的新增城市规模都是用于工业用地、商业用地,而不是绿化用地,同时很多的城市管理者为了自己的政绩,往往都会扩大工业、商业的用地规模,而城市园林绿化的用地规模却原地踏步踏,难以得到实质性的增加。由于存在认识问题,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化工作难以得到可持续发展。

2.2 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城市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个城市高质量的管理水平。只有一个城市具有高水平的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化管理,才能为城市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化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化管理水平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法制观念有待提高。我国正在建设法治社会,在法治社会中一方面是社会具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各项事务都可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是各种制定的法律法规可以得到切实的执行,但在我国很多的城市中,不仅缺乏健全的园林绿化法律法规,而且对于一些破坏城市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化建设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处罚措施;二是城市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化执法和管理队伍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城市发展需要,从而使的城市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化建设更不是城市发展的步伐,进而不仅制约了城市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更制约了我国城市的发展。

3 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提高城市管理者对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更为主要的是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很多的城市中,很多城市管理者为了自身的政绩,往往更倾向于在城市建设中大力发展工业和商业,从而使得城市中绝大多数的土地都是用于工业、商业用地,而用于城市绿化用地却非常少。因此,要想促进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必须解决好城市管理者的认识问题,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把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工作来看待,如为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为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等,而不是只是停留在口头,而是要落实到实处。

3.2 完善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工业、居民住宅用地不断增加,部分城市由于管理不善,使得在城市扩建中,出现了很多破坏城市绿化的现象,如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有些城市的规划绿地被挪作他用以及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等。针对这类现象,除了加强对城市绿化用地的管理之外,最为重要的是要完善与城市绿化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城市绿化建设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保证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3.3 做好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工作

(1)转变城市规划观念是城市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城市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化建设是一项规模巨大、涉及面广的工程,如果没做好绿化建设的规划工作,不仅使绿化建设难以正常开展,更会影响整个城市的未来建设。因此,要想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做好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工作。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的规划工作首先应该要与一个城市大的规划相结合,每一个城市都有自身明确的发展规划,而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规划只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子规划,其必须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2)遵守生态学原则是进行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规划的根本。

遵守生态学原则是进行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规划的根本,但在实际中,很多城市的绿化规划工作都没有遵循生态学原则,主要体现在:一是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规划仅仅局限于市中心;二是绿化的植被选择和搭配不合理。因此,要想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和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遵循生态学原则来进行规划。在规划中,绿化建设不仅仅包括城区,还包括郊区、近郊区、远郊区,形成一个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从而为整个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同时,在绿化植被选择和搭配上,不仅要注重美观,也要注重植被的功能,达到美观与效用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鹏飞,王子荣.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业,2011(3).

第5篇

摘 要:城市生态规划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一个新思路, 新的理念, 它包含了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规划方法, 利用生态学的原理,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 还包括环境规划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本质上是千丝万缕,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因此如何做到合理配置空间资源、文化社会资源, 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环境平衡协调的程度, 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本文从城市建设规划建设中应注重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角度出发, 对城市建设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和规划效益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 生态城市, 绿化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作为物质的积累,文化的结晶,其规模也迅速扩大。相应地出现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热岛等不利于人们生存的诸多因子。作为以人为本的城市,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生态状况。因此,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在这里, 有必要谈谈生态城市和绿化.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 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 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生态的关系

探讨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生态学应用是现实中的一种存在现象,虽然每个人都知道生态的重要,但却不一定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为此,将生态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应该是规划工的理想。而生态学在城市规划的应用,则是更强调的是生态学的应用部分,并且范围更为广泛,是把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去,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作为“应用者”不一定要把生态学的原理都讲的清清楚楚,但应用者本人却要对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非常熟练。

要想建设好生态城市,必须加强城市规划,其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而是将其思想渗透于各个方面和部分,使城市规划生态化,也就是既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又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质量,以使城市和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绿化基本概念和内涵

城市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从城市绿地系统角度,绿地的布局、规模应重视城市景观结构脆弱和薄弱环节的弥补,考虑功能区、人口密度、绿地服务半径、生态环境状况和防灾等需求进行布局,因害设绿,按需建绿和扩绿,并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从绿地群落角度,应顺应自然规律,利用生物修复技术,

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维持及发展。

城市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以下作用:净化城市空气、水分、土壤,保护人民健康;改善城市环境,创造舒适的小气候;提高城市景色美感和质量;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城市绿化功能的优劣是以单位土地面积的植物叶片总面积为主要标志,因此增加叶面积,也就是增加了城市绿化的生态作用。乔木的叶面积是其正投影面积的20倍。灌木叶面积是其正投影面积的5~10倍,而草本则更小些,树木的生态效果是草坪的4倍,而由乔、灌、草复合构成的生态小群落,生态效益最好。许多树种对有毒、有害气体均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而草本植物均很少有吸附有毒、有害气体的作用;在降低辐射、降温、降尘、消毒等方面,乔、灌树种更胜一筹。同等面积的乔木与草坪的生态值相比,吸收二氧化碳量、释放氧气量、蒸腾水汽量、蒸腾吸热量等,分别是草坪的27.2倍、25.5倍、23.3倍、32.2倍。为此,针对在一些地方的城市绿化中草坪热的流行,须树立城市绿化的生态意识。绿化、美化、香化、果化,须同步并进,乔、灌、草混种,形成自然的、功能完备的植物群落,既能体现美感又能带来最佳的生态效益和功能,这是城市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城市绿化设计对绿地的生态效益基本不予考虑,只重视单一的景观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设计入手,在提

供设计条件时就要对生态效益的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城市绿化生态效益量化分析研究的是园林植物及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性和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性包括释氧、吸收CO2、蒸腾吸热增湿、滞尘、减菌、减污、涵养水源、防风固堤、保持水土、储存能量等。生态适应性包括耐阴、抗寒、耐盐碱、抗污、耐旱涝、抗病虫害能力、自肥能力、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的相互适应性等。 绿化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人人参与、户户重视、持之以恒,形成人人懂绿、个个爱绿、人人护绿。增强市民绿化意识,不断提高绿化质量,加强城市建设,创建园林式、生态型城市,使城市在园林中、园林在城市中。城市环境不能靠金钱堆积,那种认为只要舍得花钱、敢想敢干,就什么自然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的想法,狂热而虚妄,如照此行事,到头来不仅会受到经济惩罚,还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第6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式;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理念;设计方法

为了改变城市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其设计理念也愈加多种多样。生态园林式设计理念作为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理念之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着眼点,十分适用于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

1 生态园林城市概述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支持下,生态园林城市被提出并投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发展模式,不仅仅要求城市环境优美、洁净、园林绿化好,更要求在园林城市基础上利用生态学原理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城市生态功能,使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跟得上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生态园林城市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城市规划建设中应以追求生态园林城市目标为实现主体,积极营造和发展生态园林式的道路绿化模式,全面实施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不仅有利于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美化人们生活的城市环境,更是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非常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

2 城市道路绿化应用生态园林式设计理念的要点

2.1 设计理念

道路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空间、建筑空间、开放空间之一,直接反应和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整体面貌和个性。除此之外,其也是城市进行文明生产的“脉搏”,更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使城市拥有美好生态环境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依托于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建设起来的绿色廊道,对保证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方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建设安全、高效、自然、生态、园林城市绿色景观道路为目标,在满足城市交通基本使用功能和安全基础上采用生态设计方式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园林造景艺术特色并将其有效应用于绿色廊道建设,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并客观反映区域城市的面貌特色。由于植物种群结构上具有镶嵌、周期性等特征,绿化植物最好以群种集中方式种植,同时增加人工群落的种植密度,积极营造一种符合自然演进的城市生态链连续的结构,建设一条与自然生产环境相符合的城市绿色廊道。比如,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可以结合交通道路周围环境设计绿化方案,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将城市建筑和绿化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而使城市面貌更加美观。

2.2 设计方法

2.2.1 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并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做到的,因而,城市道路绿化方案设计既要满足当前城市发展需要,又要有利于城市的未来发展,又在环境保护和改善方面。为此,设计城市道路绿化方案应立足于现在、坚持用未来眼光认真规划和设计道路周边环境,必要时还可借助于其它领域的规划内容。比如,准确了解和掌握当前及未来几年内道路周边的土地规划情况,以免道路绿化施工完成后又因土地规划建设重新设计道路绿化方案。

2.2.2 坚持交通性质,确保道路通行顺畅。城市廊道设计应在满足于道路交通基础上进行设计,倘若影响了道路通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道路绿化设计意义也将荡然无存。因此,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应坚持几点要求:第一,道路景观设计不用影响道路交通的正常运行,比如,绿化植物不能遮挡司机视线、交通标志等,避免影响通行安全;第二,道路景观设计对交通环境应起到一定程度的维护作用,比如,道路景观中应尽量栽种利于吸尘、消除噪声、净化空气环境的植物,使绿色植物发挥双重作用。

2.3 引进园林造景艺术,提升城市文化氛围

道路交通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应担负起一定程度的文化职能。因此,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中应积极利用园林造景艺术,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城市绿色廊道设计中一般采用线性路道空间,但这种空间设计方式在视觉上容易给人一种单调感。要想改变这一现状,规划设计中则需要借用于园林造景中的借景、隔景、障景等设计方法打破线性空间设计,利于消除线性空间设计的弊端。由此可见,园林造景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可以提升道路绿树设计的文化性,更能消除传统绿色廊道设计的部分弊端,大大提升道路绿化景观的实用性。

3 结语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规划发展中重要的阶段性目标。道路交通作为城市的脉络和框架,要想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则应依托于城市道路交通情况展开绿化建设。生态园林式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绿树设计中的应用,极大拓展了道路绿化方案的设计方法,为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设计资源和借鉴。

参考文献

第7篇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日俱增。特别是城市,人口过多、交通拥挤、缺少绿化、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峻,人们渴望一个舒适宜人的聚居地。城市生态住区。应运而生……城市生态住区。是在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城市人类居住地[1],它体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人口素质、生态知识及生态参与,强调人、生物和环境的共同行动或活动。城市生态住区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住宅建设目标,具有以下特征[2]: 1)在环境方面,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2)在经济方面,要具备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更要有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生产方式、生产系统和控制系统。3)在社会方面,公众要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并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环保工作,社会提倡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消费方式。4)在管理方面,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并有相应有效的行政执法制度。

1、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现状

1.1 国外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国家开始生态住区的研究与建设实践,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条件,建成了不少城市生态住区并形成了一些值得重视和研究的特点。

1.1.1 太阳能利用

欧洲许多国家的城市生态住区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普遍重视利用太阳能来解决住宅能源问题,例如德国在城市生态住区建设中大面积采用了太阳能光电板,其产生的电力不仅可以自给,而且盈余部分可以送到城市电网上去。

1.1.2 建筑节能

住宅节能是欧洲各国城市生态住区建设中的重点课题,由于住宅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有1/5~1/4的比例,所以欧洲各国都十分重视提高住宅的热工性能,减少热损失。为了达到节能要求,城市生态住区规划设计中从建筑朝向、外墙面积、墙体热工性能、窗户密闭性能、南向窗户面积大小等方面都作了认真的规划和设计。

1.1.3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尽管欧洲许多城市目前并不缺水,但节约用水已是所有城市生态住区的共同要求。德国、英国等国的生态住区中都设有完善的雨水收集设施,收集起来的雨水可用来冲洗厕所和浇灌绿地。许多生态住区都对生活污水作了净化处理。比如德国大多采用生物技术加以处理,这样既经济又高效,净化的水还可用在生态住区景观用水等方面。

1.1.4 屋顶植被与自然绿化

住宅建设中必须偿还一定面积的绿化,这是国外许多城市的规定,偿还绿化主要有两种方式:1)交钱由国家绿化;2)建设者根据规定进行立体绿化。在城市生态住区中,扩大绿化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就是实现屋顶绿化。屋顶绿化夏天可以吸热防晒,冬天又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在国外一些城市生态住区中,屋顶上长满各种绿草已成为一种特殊景观,住宅区的绿化质朴自然,没有国内住宅区中常见的大量人工雕凿的绿化,也很少有大面积铺砌的广场和喷水池。

1.1.5 建筑材料环保化、建筑技术集成化

欧洲各国城市生态住区对选用的建筑材料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德国慕尼黑市规定住宅建设中不准用铝制门窗,原因是铝材在制造过程中能耗大、污染大。但有些金属由于可回收利用,也被大量采用,作为外墙皮、承重骨架、阳台等。欧洲许多国家近年来绿化率高,森林处在良性循环中,木材又是生态性建材,在住宅建设中便得到普遍使用,许多住宅采用木制品作骨架、墙体和建筑配件。为了减少化学物质的用量,在德国不刷油漆的金属外墙使用很普遍。与此同时,在建造过程中,他们大量采用集成配套技术,如对复合墙体保温技术、屋面保温技术、太阳能装置技术、屋顶植被技术、渗水池修建技术等的综合使用。

1.2 国内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现状

生态人居研究人员表示,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生态住区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在全国城市住区建设中所占比例非常低,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广东中山翠亨槟榔小区、上海双喜家园、深圳万科城市花园等。目前,从我国已建成的为数不多的城市生态住区来看,有以下特点: 1)绿化较好,住区景观得到改善。这项工作相对比较好做,而且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特别是我国南方城市,气候条件适宜,因此住区绿化率较高,所以人们有时称之为。绿色生态住区……有些人对城市生态住区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在居住区内多布置一些草坪与水池就是生态住区。其实,真正的生态住区绝不是简单等同于景观设计中的。绿地。加。水系。,而是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本质问题。2)物业管理智能化程度较高。目前,在我国一些已建成的城市生态住区中,人们足不出户,一切基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就能得到满足。信息时代的科技进步已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城市住区的生态体系正向高科技型转变。3)节能与环保水平有待提高。在能源利用方面,已建成的城市生态住区主要还是利用从外界输入的能源:电能和天然气等,维持住区的正常运转。对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还比较低,和一般住区没有本质区别,大多还是在楼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以利用光照。在生活废弃物的处理方面,固体垃圾主要还是输出到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垃圾收集虽然要求袋装、分类、无害,但实际上很多分类收集流于形式;大部分的生活污水还是先排放到城市的下水道管网里然后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直接在住区内部处理、利用的比例极小。

转贴于

2、我国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趋势

依据我国城市生态住区的现状和广大城市居民的预期,参考建设部颁布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我国城市生态住区未来有如下发展趋势。

2.1 规划和选址趋向合理

城市生态住区的规划日益注重维持原生态系统,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且逐步充分考虑合理的自然通风、日照、交通条件等;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规划、设计和建造居住区,力求居住区结构良好、布局合理、功能协调,与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

选址则首先要考虑到居民的健康需求,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选址时要远离污水、垃圾、噪声等污染源;尽量少在城市中心商业区建造住宅,充分利用郊区荒地、坡地、丘陵地段,尽量避免占用耕地。

2.2 布局多样化、建材无害化

在布局上,住宅形式趋向多样化,重视改变通常的条形住宅和兵营式布局,结合自然环境,从层数、体量、造型、曲直、朝向、组合等方面着力营造多种布局和多样空间。住宅的建设提倡全部采用对人体无害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例如要尽可能使用3R (即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材料。同时,要尽可能提高材料的回收利用率。

2.3 科学使用资源和能源

资源紧缺和能源紧张是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住区运行中提倡4R原则,。4R.即减少使用(Reduce)、回收利用 (Recover)、重复使用(Reuse)和循环使用(Recycle),也就是在住区建成后要尽量减少并高效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不断采用新能源。

2.4 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国提出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城市生态住区首先要充分考虑它的主体——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主动将住区条件与人类发展融为一体,营造优美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在此前提下,运用各种进步理念和现代技术,使城市生态住区不仅是美观舒适的客观实体,而且是和谐幽雅的精神家园。

3、结语

城市生态住区是一项前瞻性的研究课题,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建成从外在实体到文化内蕴都名副其实的城市生态住区,逐步实现人类居住生态化的美好理想,并最终促进住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清基,石 岩。生态住区社会生态关系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3(3):11215.

第8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我国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建设规划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绿化也随之成为各市建设重点。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的绿化带建设到更具观赏价值的风景园林建设的演变,其中,风景园林的环保价值以及为城市带来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不可忽视。

一、风景园林的概述 风景园林作为环境艺术的科学,具有生态、休闲、游览和文化的综合功能。风景是人可以感知和欣赏的景象,在一定条件下,由山、水、生物及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形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植物作为景观的基础构成要素,具有良好的效益,可以减少有害气体,消音除噪、吸附灰尘、杀灭细菌以及改善城市气候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益。园林绿化对于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的改善,能起到巨大作用,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消耗氮即植物的固氮作用,有一些植物对空气中的硫化物也有敏感作用,还可以释放氧气改善局部空气质量,对人的居住环境起着绝对的净化作用。随着创建生态和谐社会的发展,风景园林和景观设计、城市生态学等多学科融合并且相互作用,同时也对广大园林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问题:城市园林的发展方向、风景园林的功能和作用等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城市生态建设等等必将是人类城市园林建设和发展的难点、重点和热点。

二、风景园林在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 城市的发展使得风景园林的处境尴尬。社会化生产的加速发展加快了城市的集聚速度,世界上出现强烈的城市化倾向,城市的框架在不断向市郊、农村外延扩大,原有植被已被破坏,绿色植被被大量建筑材料所替代,新的建筑群,绿化面积少,形成新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城市“森林”,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城市人口急剧增长、流动频繁、相对空间缩小、活动损毁等因素,使城市植物承载压力增大,对现有的园林绿化植物生存构成潜在威胁。再加上,城市发展带来的坏境污染、生活结构、工作环境的变化等因素都使得风景园林在城市中的位置岌岌可危。 城市生态与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可以改善土壤透气性、含水量、土壤比重等,而城市里的土地绝大部分被硬化或覆盖,土壤硬度加大,渗透压改变衰弱甚至死亡。城市土壤成分质地和植物建植以及养护等,环节复杂,如何发展城市生态、建设好城市风景园林需要相关各个部门互相配合。 风景园林设计的一般原则 1、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 3、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共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的绿色环境。 4、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种养并重的互补性,植物保护的科学性,要始终坚持以树木为主,以乔木为主,以落叶乔木为主,以复式结构为主,以立体绿化为主。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适地适树,物种多样,生态强劲,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化地。

三、风景园林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1、城市环境的人性要求 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各种有形污染和看不见的污染对城市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各种植物品种以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对生活工作环境进行绿化,会很大程度上减轻城市环境中的枯燥、喧闹和呆板氛围,给人以相对自然、舒适的环境。但是,城市是人为营造的生态系统,它大规模地改变了原来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建设城市、发展生产的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生存质量的重要影响,日益追求在城市和郊野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把人工营造的新型植物群落引到城市中,形成人工植物群落,尽可能地接近自然环境,减轻因为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和生产生活过程所造成的环境胁迫,由此城市园林绿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大趋势。 2、城市环境的生态要求 为了不断满足人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要求,把规划和设计作为一种手段来设计和建造景观绿化空间,以满足人的的物质和精神要求。同时,风景园林和林业又是绿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城市中的树木与城郊森林覆盖大地,是大地绿色环境的主题;城市园林作为风景园林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力军, 在改善城市小气候,庇荫、降温、调节湿度、减噪、减尘、防风、固炭供氧方面都功不可没,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由于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体,因此,城市生态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物质和能量代谢,城市功能及其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城市物流、能流及经济特征),城市自然系统的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生态的管理方法,有关交通、供水、废物处理等,城市自然生态的指标及其合理容量等。可见,城市生态学不仅仅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而是为将城市建设做为一个生态系统,来寻求良策。 4、城市生态与风景园林 城市生态和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可以改善土壤透气性,水分含量,土壤比重,土壤pH值,促进微生物的活动,而城市里的土地绝大部分被硬化或覆盖,土壤硬度加大,渗透压改变,含水量减少,pH 改变,温度改变,生态条件恶劣,植物生存的环境恶化。因此城市里每年有大量的植物发生生理性病害而长势衰弱甚至死亡。但是城市土壤成分质地和植物建植以及养护等,涉及城市建设管理的许多部门,如何发展城市生态、如何建设生态园林,还要多部门共同协调共同去做。

四、风景园林和城市和谐发展 根本改善城市生态,必须城郊共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不只是城市绿化问题,必须城乡一体推进,建立大生态。例如建立生态林通道,利于城内城外空气形成流通,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园林绿化应大量运用抗污染树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应选择既好看又实惠的树种,尤其是对一些特定的有害气体有特效吸收的植物为最佳选择。还要有上、中、下三层搭配设计建植的理念。做到最大发挥林木之净化和吸收之功能。 随着城市风景园林的发展,环境学在生态园林上面的应用也广泛。首先,要求应当树立从整体上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把城市整体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考虑问题,运用系统理论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充分发挥系统内各个因子的关联作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其次,环境学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念,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全民的伦理意识,避免掠夺式地开发利用野生植物、破坏自然河床或采石毁河道的现象发生,促进风景园林与城市建设和谐发展。最后,设计师需要有超前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反思“以人为本”的设计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之间的矛盾,相关负责人需要树立全局观念,要懂得局部利益让位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让位于长期利益。

结束语:

改善生态环境是开展生态园林建设的最终目标。各个地区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走出“城市病”困境的必然,是提高人民环境质量,维持全球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9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环境

1、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园林绿化是城市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生物多样性因素,城市园林绿化不仅具备环境效益,同时具有休闲娱乐、美学、生态和社会效益。从功效上看可以防止土壤侵蚀,滞尘、涵养水源并保持地下水不受污染,调节温度,减少声、光、视觉污染等,园林绿化可以使环境更加优美,更有吸引力,能促使人们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缓解精神压力,充分体现城市活力和城市风貌。所以要在城市开展高标准园林绿化带,在近郊建森林公园、风景林、防护林、公益林,以此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合理布置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是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的有效措施。要以高大的落叶乔木或常绿乔木为上木,以半耐阴的小乔木或常绿灌木为中木,以耐阴的小灌木作下木,由下木过渡到地被植物,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了。

2、创建生态城市,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3、提高植物配置,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还应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在统计学上,大片草坪的绿地率很高,但并不见得比大乔木下硬质铺地的绿化形式更符合城市人居的需要。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最主要的是提高绿地的叶面积指数。鉴于此,我们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群落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能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降低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4、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4.1提高对园林绿化的认识,加强领导,增加投资。城市园林绿化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十五大精神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和环境质量,首先应加强对园林绿化工作领导,为绿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正确处理绿化与环境投资的关系,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挂钩,在保证环境与绿化质量的前提下,牢固树立长期绿化的思想,常抓不懈,确保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上水平、上档次、出精品。

4.2园林绿化应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体现在地方特色城市建设规划中。城市规划往往只注重建筑物,很多城市未将园林绿化纳入其中,搞好城市绿化,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直接的作用。近年来各地对园林绿化投入增多,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绿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很多城市变绿变美了,但形成自身园林特色的少,大多相互模仿、照搬照抄。绿化小区大同小异,过于单调。应鼓励各地设计建造有特色的园林景观,不能只顾绿地占有率,好的绿化可提升城市档次。一个优美、整洁、绿意盎然的现代城镇不但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品位和精神文明程度,从而也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大连市的经验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另外,云南玉溪突出音乐这个主题,非常有特色。现代城市建设应请专家对园林绿化作整体规划,合理配置园林小区,充分利用地方树种,突出特点,提高城市品位。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具有特点的城市绿地系统。

4.3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法制化进程。要在编制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大环境绿化规划、公园发展规划、郊区绿化规划以及建成区绿化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绿线范围,对已规划和建成的绿地全部实行绿线控制管理;全面贯彻国务院颁发《城市绿化条例》和配套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完善技术标准和规范;严格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建立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养护管理的招标投标、质量监督制度。

4.4注重和加强小城镇和城郊绿化。因地制宜地抓好小城镇、县城、村镇的绿化,提高覆盖率,让高质量的绿色生活惠及更多人。高度重视城市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建成一批国家级湿地公园。城市规划区现有的林地、果园、茶园、草场以及河塘、水池等水面,纳入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统一实施规划与管理,切实保护自然生态。开展节水、节地型绿化,大力发展立体绿化。多培育和种植一些耐旱的节水型植物。

第10篇

我国城市的绿化基础普遍较差,不少城市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绿化覆盖率。某些决策者急功近利、缺乏规划,城市绿化出现一些偏差与失误,造成自然地貌植被破坏、土地资源极大浪费等后果,而且对城市绿化安全存在极大隐患的关注明显不够。

一、城市绿化存在问题分析

1.急功近利

一些城市对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绿化的效果,热衷于大规模发展草坪或者移植大树进城。目前很多城市的水资源短缺,如果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尤其是乡土树木的种植比例较低,就会影响城市绿地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绿色泡沫”既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又使绿化工程与城市现有规模不相适应,增加了财力负担和绿化后续管理的难度。

2.造假工程

为了追求所谓的“异域风情”和施工管理上的简便,许多城市的绿化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造假”现象,也就是在绿化中大量使用以水泥、塑料等人工材料制造的仿真林木花卉。这种现象首先由北京发端,而后蔓延到北方各大城市,并开始影响南方城市,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进程。

3.贪大求洋

由于很多城市大搞“城市美化运动”或“城市化妆运动”,盲目“崇洋”,其结果是千城一面,被有关专家称作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特色危机”。这种以“包装城市环境”为目标的城市绿化美化,反而造成城市中越来越多的“景观垃圾”,不仅违背了通过美化城市促进招商引资的实衷,而且不利于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造就。

4.规划缺位

城市绿化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的规划,缺乏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不能从本城市实际情况出发,没有坚持因地制宜抓好城市绿色的规划工作,绿化工作仅停留在“见缝插针”的水平上。加之绿化工作缺乏统一的考核指标体系,各城市间相互攀比,有些地方见邻近城市绿化动作大,于是便搞出比邻近城市大得多的绿化工程,成为体现地方领导政绩的一个“形象工程”。

5.忽视安全

首先是忽视生态安全。面对绿化植物种类和品种不丰富的现状,许多经济发达城市加大了植物引种的投入。如上海市2000 --2002 年绿化植物从不足500 种增加到800 多种,在较短的时期内改善了上海绿地长期存在的物种比较单一的局面。但如此大规模的引种应用,是否符合科学的试验周期是值得商榷的。众所周知,外来物种已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首批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名单,它们是紫茎泽兰、微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飞机草、水葫芦、假高粱、互花生米草、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等16 种植物。为防止有害生物入侵,我们不仅要针对国外,而且要防止国内异地植物引种所引发的“植物侵害”。

其次是忽视交通安全。在具体规划和养护管理中忽视转弯路口的视角、绿化带过高或开口设置不当,都会留下交通安全隐患。道路绿化与交通安全息息相关,不能片面强调绿化的组织交通与美化城市的功能,而不重视绿化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特别是在设置绿化隔离带时, 对开口设置、转弯路口安全视角、花坛及植物高度等重要安全指标应按安全标准严格控制,并辅以相应的警示标志和栏杆等隔离设施,使道路绿化在保障交通安全的前提下美化市容环境,改善城市生态。

二、城市绿化新理念

1、生态功能优先原则: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防止污染,净化空气的重要功能,它不仅仅局限于作为视觉欣赏对象,还应树立城市绿化的外在美观形象。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核心。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有效协调城市居民和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对生存环境质量的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在积极进行新城区绿化的同时,把目光投向老城区,使城市公共绿地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这样既可减少资源的消耗,又能收到较好的多重综合效果。

2、生物物种多样性原则: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在保护物种的时候,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按照各地区的差异建立自然保护地。修建绿色廊道和栖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使各物种生态功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在各方面都满足本区物种的同时,还可以引进更多的野生动植物,这样既可以保护野生动植物,还可以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存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需求。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城市森林公园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较为突出。它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3、突出地方特色原则: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我国地大物博,植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土生土长的国产植物,对我国气候、土壤等环境比较适应。因此,选择植物种类时,重点还是原产我国的物种。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长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受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鉴于此,应尽量采用叶面大,叶片宽厚、光合作用效率高的植物,可以提高群落光合作用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4、绿化安全为重原则: 重视绿化安全问题,建设和谐美丽城市

道路绿化与交通安全息息相关,不能片面强调绿化的组织交通与美化城市的功能,而不重视绿化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特别是在设置绿化隔离带时, 对开口设置、转弯路口安全视角、花坛及植物高度等重要安全指标应按安全标准严格控制,并辅以相应的警示标志和栏杆等隔离设施,使道路绿化在保障交通安全的前提下美化市容,改善城市生态;在城市快速干道中的绿化隔离带,应尽量避免单一色调植物过长,单调容易使人疲劳, 从而诱发驾驶员昏昏欲睡而产生事故。因此,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摒弃一城一种树、条条道路一个样的低层次绿化,尽量在植物的色调、色叶树种的应用上下功夫,使我们的城市更生动更安全。

无论是老城的改造还是新城的建设,绿化用地始终是一些低洼地、破碎地, 并混有大量的建筑垃圾,对绿化植物的生长十分不利。因此,绿化工程保护好表土、用好表土就显得非常重要,也是防止绿化用地污染的重要一环。

三、结语

城市绿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建设事业,是其他非生物设施所代替不了的,是利于当代和造福子孙后代的城市基础设施。它既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整个城市以至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相应的推动作用。面对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低下和城市森林建设刚刚起步的境况及城市的高速发展,绿化规划和种植养护压力增大,极易引发错综复杂的问题而造成城市建设资金的浪费,甚至产生某些不恰当的绿化引起人身安全问题。如果城市管理部门及绿化科研人员从生态、物种安全角度加以重视,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建设和管护的过程中有绿化安全意识,重视城市绿化的人文关怀,将能极大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从而使城市绿化朝健康、有序、规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文伙.道路绿化不能危及交通安全

[2]张燕.林业和园林区别及其他

第11篇

关键词:滨海新区;生态;绿化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10902

1 引言

滨海新区盐碱地绿化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为天津沿海至中心城区之间广阔区域的开发提供了战略机遇,成片区域的开发建设既涉及到本区域整体的生态保护和发展战略,也关系到城市化进程和生态城区的建设,因此,滨海新区的绿化发展要围绕建设生态城市战略,加快理论创新,解决一些难点重点问题。

2 滨海新区生态绿化建议分析

2.1 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将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宜居生态的绿化新城是一直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而生态绿化就是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

以紫云公园为例,1997年前这里曾是3 600万m3的碱渣。历时5年,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治理,最终成为全国第一座利用工业废料来营建的城市公园。公园占地面积33万m2,建有7个山峰,主峰高31.9m,栽种各种树木和其他植物100余种40万株。利用设计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体现园林生态、绿色空间的主题,充分利用碱渣山的特殊景观效果,在被破坏的环境中创作出最具生态内容的绿色天地,它体现出城市边缘地带的保护与再生,在城市与市郊建立起人与自然共存的良性循环空间,保护和修复区域性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复合型的人工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公园中4万m2人工湖采用中水,既可灌溉园内植物又可保护环境。紫云公园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业环保治理工程,同时在堆积多年的工业废弃物――碱渣山上营造这么大面积的绿地公园,又是一项生态恢复工程的实践。该区域主要原生植物有黄须、马绊草、圣柳、芦苇等耐盐植物。碱渣的堆积造成了土壤和植被的长期破坏,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对于这类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如果没有人工恢复手段的介入在短时间内恢复植被生态系统是很难的。作为工业废弃物的堆积地,其环境条件已经相当恶劣,植被恢复面临很多复杂问题。从生态学角度看,主要是表土层的破坏,限制植物的生长。因此,紫云公园堆山工程采用了覆盖表土层,稳固地表的方法,并筛选先锋树种,应用乡土植物。这为治理城市区域内大面积开放污染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2 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例如塘沽森林公园总占地面积64万m2,原址位于塘沽水库旁的空地。公园保留原有植物群落类型条件下因地制宜,挖湖建岛,因势随形,增加园林植物,丰富其种类,经过几年的建设如今已经具备对外开放条件。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例如北仑里小区,作为一个有30年历史的小区,内部植物群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达到了动态平衡的效果,小区内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病虫害较少,成为一个生态宜居的小区环境。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2.3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要求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还应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滨海新区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行道树就是绒毛白蜡、国槐等老几样。在城市绿化中,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例如东海路两侧绿化,面积有12万m2,针对两侧绿化带本身原为盐池、盐碱地的现状,选择较为耐盐碱的乡土树种,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并保证其良好的生长势。以生态效益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整条道路用了近50种园林植物,主要的绿化形式采用乔、灌、地被相结合,在林带下面种植耐荫性灌木和多年生地被植物,组成上中下3层的植物群落,进行复层混合式立体绿化,形成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科学合理的的景观生态走廊。树种选择上突出地方特色,多采用乡土树种并兼顾美观,适当增加常绿树种,以弥补冬景的单调与萧条,同时注重常绿、落叶及开花灌木的相互衬托,突出四季效果。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在统计学上,大片草坪的绿地率很高,但并不见得比大乔木下硬质铺地的绿化形式更符合城市人居的需要。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最主要的是提高绿地的叶面积指数。鉴于此,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群落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能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降低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生态平衡。河滨公园近年来在改造中注意增加了草坪中花灌木与耐阴地被的种植量,增强美观的同时提高了绿地的生态效应。

3 结语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应结合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例如大沽炮台公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有“威、镇、海、门、高”和“石头缝”6座古炮台,现存基座较为完整的古炮台尚有3处。今年,塘沽将对这一公园进行整修,绿化种植以乔木为主,尽量增加植物品种和色彩变化,提升公园整体环境。

在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过程中,应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将城市生态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为建设宜居生态的绿色滨海新区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袁 浩.百年渣山变绿洲――天津市塘沽区碱渣山治理纪实[N].中国建设报,2003-03-06(6).

[2] 张秀英.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郭晋平,周志期.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第12篇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城市环境质量逐渐恶化。现实告诉人们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侵害,人类再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组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为需求发展的能力”。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宣言,正式确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不断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保证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自然的发展则必须优先保持自然生态,使开发建设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制订出科学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稳定的人工自然生态群落,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最大程度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二、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意义

1、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城市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和水平已被提高到保护生态平衡以及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来认识,园林能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休闲、娱乐等精神生活需求。因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园林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人类居住的城市环境,这是威海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再次,园林有利于城市中建筑、道路、广场、湖泊紧密结合的各类形态的用地,能形成优美的市容,有利于形成城市的良好风貌;最后,园林能提高城市房地产的价格,能够提高城市的品位,有利于招商引资、吸引人才以及城市的发展。

2、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是对城市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措施。生物多样性是提高人类生存能力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不可分。以保持自然、使生态良性持续发展为基础,使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条件。城市中自然环境的丧失意味着关系到城市的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必备基本条件的丧失。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干预改变了原有地域的生境,尤其是造成自然生境的片断化,导致生物物种的大量减少甚至消失,使城市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从城市与自然共存的角度来看,它不仅仅是对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部分的合理维护与提高,通过人工重建生态系统的系列措施和模拟自然的设计手段,更是在城市这个人工环境中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园林生态城市中以城市森林为主体的城市绿地系统,可为植物和动物提供适生的栖息环境,为提高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创造了有利条件。城市园林绿化是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对自然中的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的一种恢复和挽救,这对进一步发挥城市中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及其综合功能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城市生态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人类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城市人群、植物、动物、微生物、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废弃物等组成部分。城市生态系统中,园林植物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美化了城市环境,为人们提供了游憩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创造减灾条件和提供避难场所等所产生的城市安全效益,以及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所派生的多项经济效益,这些都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除城市植被以外的其他生态因子所不能提供的,具有不可替代性。正是由于这种不可替代性,加上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综合效益为社会公众所共享的社会公益属性,理所当然的应赋予城市园林绿化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地位。

4、城市园林绿化是一项具有本地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双重效益的行业建设。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与人这个主体相对应的环境也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含义。人们通过园林建设为人类社会创造的环境,既要致力于建立生态健全的环境,也要致力于建立文化、科学、艺术相融合与和谐的环境,同时也应该具备文化审美价值的环境。融生态、文化、科学、艺术为一体的园林建设,才更符合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对环境综合需求的生态准则。

三、城市园林可持续发展战略

1、转变城市规划观念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内涵已有了质的扩张,不仅是城市的点缀和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而且被历史性地赋予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功能。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应将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立意、大纲阶段就参与协调,城市总体规划应因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对绿化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多而调整平衡用地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住城市规划这个“龙头”,贯彻“开敞空间优先”的用地布局原则,才能为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提高认识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因子,其所具有的生态效益,提高人居质量效益,安全效益及所派生的多项经济效益是其它生态因子所不能代替的,又是市民所共享的,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合理定位应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曾深刻指出:“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决策者、规划者、管理者都应提高对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中作用的认识,摆正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位置,克服“先繁荣、后环境”的思想,切实把城市园林绿化看作是份内事,为子孙后代多创造些“蓝天、绿树、碧水”。

3、遵循生态原则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生态学原则要求人们关注自身存在以外的更大范围,关注人对环境所负的责任,认同人与自然本是同一根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形态绝大多数来自我们对自然演化过程的理解和反响。“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代表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意愿,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城市环境建设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因此,以绿地为核心,建立一种对城市用地及空间布局具有先导基础设施作用的生态系统,建立生态与景观相协调的城市绿地人工植物群落,使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达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最佳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化改善环境的作用。

4、城市文脉的创造性继承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基因。任何艺术都讲求文脉,城市园林艺术亦不例外。与原生的大自然和村镇的乡土环境不同,具有一定历史的城市,其浓缩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积淀了居民的情感和记忆。研究城市文脉,将它目前的状况和过去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才能更准确了解城市的优点和潜力。把握城市文脉,就是尊重城市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根据它的历史和生存状态来维护它、保持它,同时将过去适宜的内容与当代新的城市环境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它、更新它。只有将城市文脉融入城市园林绿化中并创造性地反映在城市园林绿化上,才能创造出既有传统、地方色彩又具时代特色且艺术品位高雅的城市园林体系,才能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