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

时间:2023-01-15 14:01: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

第1篇

一、规范说课的基本要求:

1、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说学习目标:本环节的重点是学习目标的设计思想,解读学习目标。

3、说本节课的重难点。

4、说导学案的设计思路和导学案的各部分设计意图。

5、说课堂环节的操作思路,突破重难点的策略和方法。

二、总结了提高中、低年级学生课堂评价的方法:

中、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认知水平、能力等各方面有限,所以在课堂学习中对其他学习小组的展示评价往往起不到促进本节课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他们的评价很多时候针对了展示者行为方式进行评价,弱化了对知识的评价和质疑。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通过我们片区教师的集智讨论,提出我们的建议:

1、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大胆发言应当给予鼓励、肯定和支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第2篇

都说美国小学数学比中国差很多,我顺手拿了一点儿蛮蛮(作者孩子)三年级的家庭作业,大概了解下美国小学三年级数学都在学什么。看完以后觉得其实也不是一句简单就可以总结了的,因为美国的学习方式和重点不一样。

美国小学数学是没有材的,每天带几张纸回家做作业,正反两面一会儿就可以搞定。虽然每天作业很少,但蛮蛮的抽屉也积累了厚厚一叠。

下面,我用蛮蛮的这些作业告诉大家美国小学三年级数学到底学些什么。注意,下面所有题中右上角带字母实心小块中的数字,是给你验算用的,是这部分几个题目答案的总和。小朋友做完都会把答案加下看是不是这个总数,自己验算,很方便。

我自己是数学专业毕业,从看蛮蛮的一些题我自己也有一些体会。

美国小学的数学,其实把我们国内小学涵盖的概念都学到了,知识面甚至比国内更广。不过他们只要求掌握基本的算术技巧,重视对各个数学概念的理解,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表现,培养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没有复杂的甚至需要转很多弯的智力题,数学考试中也会有非标准答案的题目存在。

要升学,学习这些就够了。美国并不要求普遍大众数学都很强,计算都很厉害,微积分都能理解,所以他们普遍的考试试卷拿给中国人看都会觉得简单,很不可思议,但实际上这并不代表美国数学科研的真实水平。我认为这点也很合理,我自己学数学,可生活中根本用不到学过的多少高深理论,我在生活中计算多位加法的心算能力绝对不如蛮蛮爸爸,但他学高数的某些理论都还要请教我,而我们学的这些只有在从事科技领域有关的行业中才会用到,这些只需要某些对数学有爱好和特长的人去掌握就行了。人各有优势,有数学家、物理学家,也要有画家、舞蹈家,社会才会丰富。

另一个层面讲,要上金字塔顶端,则需要家长付出额外的辅导精力和投入。只要你够厉害,学校会提供大道让你在前面跑。你若现在会初中数学,OK,有专门天才班每周集中送你去初中学习,华人尤其居多,在海外的华人还是很大比例额外投入精力培养孩子的学习。

这样的结果可能会是:不额外投入解题训练的美国孩子,在考试和解题上自然不如国内做过大量习题训练的中国孩子,但解题思路或者创造性思维方面会被限制比较少,有数学天赋的孩子以后创造顶尖成果的可能性大些。中国孩子在用数学方法解具体题方面很强势,以后出国也适合做软件开发之类工作。在美国小学甚至中学学习数学的孩子回去中国会跟不上国内的数学学习,但长期来看对以后成才都没什么问题。

我家蛮蛮目前没表现出多少具有遗传的数学细胞,我们也没超前开小灶,靠超前学习和强化解题并不是真正的优秀,一切顺其自然吧,真有天赋的话他自己自然会主动钻研的。

第3篇

关键词:游戏式教学;小学数学;趣味性;学习兴趣

一、游戏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安排课堂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将游戏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此外,在开展游戏式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做出正确引导,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做好监督,及时反馈

开展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监督,防止学生在开展游戏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同时监督学生因过于沉迷游戏而忽略了知识的学习。此外,学生通过游戏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时,可能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及时指导,从而促使游戏式教学顺利开展。

二、游戏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为学生设置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置相对明确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使数学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教师而言,游戏式教学的目标是借助游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相对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为其制订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游戏掌握课程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中“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从而初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1]。首先让学生熟悉定义,明白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点。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折纸的游戏,借助折纸游戏,让学生从中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教师为学生设置趣味游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式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通过游戏式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2]。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在课前先为学生准备大小为1cm2的方块,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为每组分发相应的方块。在进行游戏之前,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使其牢固掌握公式。教师采取小组比拼的方式开展游戏,先说出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的面积,然后让每个小组利用方块拼成相应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哪个小组最短时间内拼出正确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就算赢。因为游戏采取的是比拼的形式,所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能得到有效提升,还能充分掌握这一课时所学知识。

3.设置互动式游戏,提升课堂有效性

实施游戏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游戏属于集体性活动,要关注游戏的互动性。通过游戏式教学,要让全体学生均能够获得快乐,均可以通过游戏有效掌握数学知识。采用分组的形式开展课堂游戏,这种方式是典型的互动式游戏,游戏的互动性,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所以教师在开展游戏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亲自参与到学生的游戏当中。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猜一猜”游戏:教师在讲台上摆放不同物体,如茶杯、粉笔盒、手机、文具盒等。然后让学生将眼睛蒙上,用手触摸,然后说出自己摸到的是什么,要求学生将自己摸到物体的特征用语言描述。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盲人摸象》的视频,并让学生阐述如何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判断一个物体。这些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对今后的几何学习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第4篇

努力钻研、潜心教改。英语的基础教学是新生事物,每一节课,我们都经过研讨、深思熟虑,寻找最佳的授课方式,以便学生易于接受。常常是一节课下来,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才觉得心情舒畅。如何让学生学好英语,必须从兴趣培养开始。英语教学完全是兴趣教学。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准备教具,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利用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玩玩乐乐中学习。 我校在英语教学中,始终坚持营造宽松的英语教学氛围。大胆和好表现是小学生的特点,也是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有利因素。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英语教师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激励肯定的语言对待学生,尽可能地表扬和赞扬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思维活跃,敢说敢做,对自己充满自信,从而有效的学习英语。

我校领导十分重视英语教学,每周二、四中午大课间时间集中以各种形式练习英语,学生以愉快的英文歌曲,课文朗读,对话表演、游戏等形式表达对英语的喜爱,从而为学生‘乐学’创出一片美丽的天空。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一、大声读,在读中克服羞怯。五年级学生处于身体与心理生长的发育时期,腼腆、羞怯的心理在英语课堂上尤为突出,为训练学生大声读,我从最简单的音标、单词开始读起,声音越响亮,表现就越好。

本学期我校英语学科搞了各种英语兴趣活动,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英语手抄报展示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多方面查找资料,自己绘图,自己设计版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组织进行了英语单词竞赛,各班级的老师和学生对竞赛都非常重视,每天都进行练习,各班成绩也是非常令人满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英语组将继续不懈努力,使我校的英语更上一个台阶。

>>更多同主题文章 2012年英语学科教学总结

小学教师科学教学总结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语文写字教学总结

优秀教师教学总结

代课教师教学总结

第5篇

“做一名好老师”是我的追求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现将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的情况做一总结。

一、在思想上,爱国爱党,积极上进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我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身先之率,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家长能接受我、喜欢我。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注意自身师表形象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个人身上最美的东西,因此,我把学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勤恳、责任性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我注重文化学习及电脑实用操作的训练。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在工作中,我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在校内,虚心、主动地向担任过一年级教学的教师请教,丰富教学手段,学习用儿童化语言为学生传授知识,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严谨。抓住学校安排外出听课的机会,虚心学习,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在分管工作上,服从安排,积极主动

年我任教于纳家户回民小学,那一年,学校将我从从事了九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调出来,安排我担任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学校远程教育、大队辅导员兼学校打印工作,加之,当时正在开展“两基”迎“国检”工作,每天,除了吃饭、上课、批改作业、睡觉以外,其余的十几个小时,全部是在电脑前打印各类表格中度过的。即使这样,我还是严格要求自己,作好其他的分管工作。由于工作努力、踏实肯吃苦,年秋,我被调往北全小学任教导主任。当时学校的“普九”档案、扫盲档案及其他档案的电子档案全部丢失,我配合校长,每天上完三节课,所有的时间,包括午休时间都用来补全丢失的电子文本,忙活了近两个月,硬是将所有档案的电子文本重新建立起来。直到现在,北全小学的绝大多数电子档案都是由我一人操作完成。除此之外,作为教导主任、学校的大队辅导员,我同样尽职尽责,做到期初进行合理计划,实施过程抓落实,及时反思小结,期末总结。

四.严格遵守纪律

我一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向校长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提高素养,加强计划落实

第6篇

现将本期语文教学作一下总结:

一、重视夯实基础知识。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夯实基础,学生的语文成绩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虽然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旧不能忽视。这个学期,我要求学生从把字写认真、清楚开始做起,明确了学生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平时加强了生字和新词的默写,从源头上堵住了出错的概率。其次,分阶段、分内容注重了对语文基础的回顾和复习,如:结构相同找词语,修辞手法、改病句、缩句的操练,名言警句的积累、重点句的理解、把握课内外阅读、加强了写日记和听记作文等。此外,对于语文的作业,要求上课专心,不懂多问,力求掌握于课内。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精讲精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重视学习方法指导

优生为什么经常有玩的时间,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学习最重要的莫过于是学习方法的革命。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老师重视了学法指导,学习效率将会大面积提高。首先,我要求优生小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班队课中介绍给大家,其次,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作业,认真复习,平时要学会思考找规律学习。最后临睡前好好回顾当天所学,到礼拜天再重新温固知识。老师只有经常督促,学生才能坚持,一旦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方法,这将终身受益。

3、重视营造教学氛围

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说一不二,学生对老师唯言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教学制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就要民主化。在教学中,我没有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而是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允许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

①创设平等的民主氛围,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对于他们这些有新意的想法也不一定要说服,这样学生就会敢于提出疑问,自信心也会增强许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地提高。

②倡导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课堂上的教授过程由明到隐,特别是在感受新知识后的问题探究阶段,更应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主动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地体现出来。

③教法设计尽量做到灵活多样。我通过新鲜的刺激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唤起求知的欲望.

三、不足、遗憾

当恋恋不舍地送走这一届的学生时,心中总有几分遗憾和愧疚,总觉得还有许多同学应比现在更好一些才对;有些工作应该能做的更好一点才是。比如,像这一届的石志勇、龙明童。杨培等同学的学习习惯不好,可以多加引导,加以改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去培养等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地流逝,六年级的教学任务也告一段落,当我想我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教了不少,也学了不少,它们一定会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关阅读

第7篇

关键词:计算;教学;方法

如何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达到高效低耗呢?针对一节小学三年级数学计算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教学,来探讨如何上好计算课。

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算法多样化,优化算法

1.提倡独立思考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他们不仅有原有认知结构作基础,还有自身的思维潜能作基础。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知识与技能,因此,上课之前,我就先组织学生比较扎实地复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在新课开始,就提出探索的问题: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探究、思考后,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的方法,将问题得以解决。

2.注重质的提高

鼓励算法多样化能让我们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1)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要认真分析,不能只看形式,而要看实质――数学思想方法怎样,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善于换一个角度去思考。(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几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教学中,教师展示学生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有的学生用学过的口算方法:24×10=240 24×2=48 240+48=288;有的学生将12分解,变原式为连乘:24×2×6=288或24×3×4=288;也有学生直接用竖式来计算。在肯定和表扬学生多样的、创新的思维之余,细细分析他们的方法来源。24×10=240 24×2=48 240+48=288是将一个因数按加法组成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变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其实这里就是乘法分配率),再将两部分的积加起来;24×2×6=288或24×3×4=288是将两位数乘两位数变化成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原来学生将“新知”转换为“旧知”的思维如此之妙,能力如此之强!仅仅有这三种算法是不够的,通过学生分小组用三种方法进行计算并比较,学生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竖式实际上是把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和加法三个竖式合起来的一种简便写法,学生已经有这样的经验,数学就是追求简便的学科,它体现的是简洁美,最后得出竖式最为简便。优化思想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3.讲清算理

一些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算理是指四则计算的理论依据,算法是实施四则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通常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人为的规定。不能想象一个连基本计算的原理和方法都模糊不清的学生怎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呢?怎能会具有计算多样性的能力呢?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重视算理和算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教师在学生尝试自己解决例题,计算并汇报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及时对竖式算理进行强调,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在求什么,学生不难发现原来竖式计算的方法和口算方法:24×10=240 24×2=48 240+48=288有异曲同工之妙。及时总结,学生很容易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与因数的十位对齐的道理。这样学生对乘法笔算的计算方法的理解更加明晰了。

二、保证适量练习,利用游戏活动“刺激”学习

计算教学正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运算方法,熟练计算的技能。追求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课堂练习。首先要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其次,练习形式多样。计算教学不要单纯地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一、枯燥。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适中。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如游戏来“刺激”学生,促进练习的高效率。针对小学生不论做什么,都想争第一的特点,教师便可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善加利用,使单纯而枯燥的学习变得富有激情和活力。在本课练习中进行了计算比赛。在比赛时,学生们个个信心十足,以平时十倍、百倍的信心仔细地检查着自己的试卷。练习情绪高涨,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迅速地利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效果喜人。

第8篇

应用题的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削弱技巧性训练,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成份。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进行扎实有效的应用题教学呢?我做了一些尝试,总结出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

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或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问题、理解数量关系.如教学两步计算问题时,我让学生表演买东西情景:买3本书,付给营业员100元,营业员找给他7元。学生认真的观察着表演,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用掉了多少元?”和“每本书多少元?”。从这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之所以不会解应用题,是由于他们不理解题目的意思。学生置身于一个情境中解决问题,要比只看文本解决问题要容易得多,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立足于生活创设情境,不仅使学生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有利于他们融入情境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可谓一举两得。

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学能使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多设计一些题目情节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便容易理解的,如果离他们生活较远,即使数目很小,题意也明确,学生理解起来仍会发生困难。另外应用题叙述形式也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经过教学法专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对逆向、倒叙普遍感到困难。下面四道题中,(2)(4)题比(1)(3)题难度大。

(1)一共做了48个小熊,送给幼儿园15个,剩下的平均分给一年级3个班,每班可分得几个?(顺向)

(2)同学们做了一些小熊,送给幼儿园15个,剩下的平均分给一年级3个班,每班分得11个,同学们一共做了多少个小熊?(逆向)

(3)大汽车有45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17辆。大汽车和小汽车一共有多少辆?(正叙)

(4)大汽车有45辆,大汽车比小汽车少17辆。大汽车和小汽车一共有多少辆?(倒叙)

学生学习应用题时,总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当题目的叙述形式与生活行为顺序不一致时,思维不易逆转,就会做错。

三、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小三应用题中还涉及到许多典型应用题。如:路程除以速度=时间,工作总量除以工效=工作时间,总产量除以单产量=数量,总价除以数量=单价。之所以把它们叫做典型应用题,是因为这类应用题有着极强的规律性。虽然这类应用题也可以用解答一般应用题的方法来解答,但如果学生把握到它的规律性,用它特有的典型关系式来分析、解答就会更加简便。例如:商店有12箱水瓶,每箱5个,每个10元。这些水瓶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单价 数量

每个卖10元 [ ] 每箱5个( )12箱

5 12

(这道题是求总价,关系式是:总价=单价乘以数量)

这样根据数量关系式就能轻松的解决这道题。当然一般典型应用题都不是一步的简单应用题,这就要求学生要熟练地、准确地应用各种关系式子。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的定义关系式子中的一些慨念。如:“速度”,“单价”,“工效”等等。并列举生活中有关概念的例子,让学生判断、理解,逐步掌握、运用,以利于学生更好的解决典型应用题。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教师在教学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必须做到重过程轻结论。必须做好两个转化,即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关系,把数学关系转化为数学算式。很多教师都是直接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轻过程而重结论,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的深,想的多,要教给学生正解的思考方法,要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解题习惯。重视解题思路的训练。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问题本身一般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但从教学法来说,更重要的是解题思路(思维过程的顺序、步骤与方法)缺乏应有的训练,使许多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计算题通过训练学生容易掌握。而解应用题就不同了,学生要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要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式子,思维过程少则也有几步,都是用内部言语的形式进行的。这种用内部言语进行的思维过程,教师既难以知道学生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有无错误,更难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这个特点,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下面是我的训练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题目的习惯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读题使同学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知道题中讲的是什么事;弄清已知条件中,哪个是直接条件,哪个是间接条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是什么关系。读题的过程,就是了解题意的过程。假如题目没有读懂,后面你再怎么做也没有效果,读题、审题是解应用题的第一步。

2、培养学生认真分析问题的习惯

抓住重点字词句是理清数量关系的重要途径。用文字、符号(箭头、着重点、圆圈、横直线、曲线等)划出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每个数量的意义及数量间的内在关系。比如看到“多”或“少”就要想到什么跟什么比,哪个大哪个小,是求大数还是求小数或是求相差数。又如看到“倍”就要找出谁是谁的几倍,题目中是把谁看作是“一倍数”,谁看作是“几倍数”等等。用这样的方法审题,不仅把题意真正弄清楚了,而且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也就显而易见了。

3.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习惯

就是用线段把题中所讲的各个数量和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直观地、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主要目的是辅助同学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4、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应用题无非是给出一些已知量,要求某个未知量。而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如果说清楚了,应用题也就解决了。对于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笔者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题意,如“这道题实际上是求()是()的几倍”、“这道题实际上就是求()个()是多少”等等.用一句话概括题意促使学生将具体的情境提炼出数量关系,进一步理解加减乘除法的意义,为两步计算甚至多步计算的应用题打好基础.。对于两步甚至是多步计算的应用题,一定要让学生表述思考过程:说一说“先算再算 ”。表述的过程就是把思维外化的过程,能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解题思路,正确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智慧

一直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进而遮蔽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支配下,教师的职能被动地与他所面对的知识对象、接受对象联系在一起,当一位数学老师在黑板上推演一条复杂的定理时,他的职业角色显示为对这一数学公式推演的复现,而其他学科也概莫例外地重视既成公理、概念、事实的传输。这样一来学生成为没完没了地记忆各种知识细节的机器,对知识的的兴趣丧失殆尽。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对教学智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理应放到更高的高度,用教学智慧营造灵动的小学数学课堂,启发学生智慧。

一、教学智慧概述

所谓教学智慧,指的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对教学所作的观念运筹、经验调度、操作设计等的种种努力及其体现于教学实践各环节的主体能动性。[1]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2]可见,教学智慧是以教学为本体的主体实践范畴,教学智慧的媒介因素关涉知识对象、教学设施、学生、教学制度,教师的主体能动性在实现教学智慧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生命灵动的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的营造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人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不是机械的知识授受活动,而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智慧引领知识建构、关照生命成长的过程,只有教师充满智慧地组织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充满智慧地学习,实现智慧人格的建构。由此,教师有无教学智慧,便成了课堂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用教学智慧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一)以教学智慧寻求课堂学习活动的新资源。

日常的教学活动和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这种资源教师用智慧才能发觉。例如在进行小学三年级数学的“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室可以让每个同学说出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每个学生把自己的生日都写下来,并大声说出来,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一年有多少个月,若是碰到节假日,例如教室节、国庆节等可以让学生随时说出来,因而可以创设活生生的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以教学智慧启发学生智慧,推动小学数学课堂的生动发展。

(二)让数学教学智慧在“转向”中生成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一般可能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形:其一,学生由于前期某一环节的学习不够扎实,有关知识不够巩固,因而预设的教学内容难以顺利接受,导致教学过程不能如期推进;其二,教学过程在推进之中,突然发生跟原来教学内容没有直接联系的事件,而这种事件对学生发展却有另一种价值。应该如何应对这两种情况呢?从实效出发,从有益于学生学习和发展出发,在放弃原来计划后可以随即采取新的行动:针对第一个问题是“回头走”,即发现随机事件反映了学生先前学习中比较明显的“软肋”甚至空白时,就回头去补救先前的薄弱环节,巩固前期知识,以便后继的新知学习不致“沙滩造屋”,例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在学习到乘法口诀(一)时,如果学生的加法知识不够巩固时,教师应回头看看,把加法口诀进行复习一下;针对第二个问题是“换道走”,即随机事件中蕴涵着对知识拓展和学生发展很有价值的教学元素时,就当即以随机事件为生长点,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展开一个别开生面的教学过程。这就是转向的智慧,这种智慧反映了教者敏锐的捕捉能力和果断的抉择能力,例如同样在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图形”的教学中,发现前面的教学内容“乘法口诀”,这两个教学内容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这时就要有转向的智慧,在讲述图形之前,让学生画两个四边形,问学生两个四边形有几条边,这就和乘法口诀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上了。[3]

(三)以少胜多的练习智慧

一直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人采取题海战术,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不仅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阻滞了学生智慧的发展。这样数学教与学投入多,但成绩却不理想。怎样解决这问题?

首先、练习设计要少而精。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练习的份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如练习份量少些,完些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作业才能认真仔细不马虎,工整,准确规范。教学中习题的精选要有针对性,应该紧扣目标。

其次,采用一题多变方式,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习题的运用不能仅仅满足一题一解、一问一答,我们需要在设计和运用习题时在“活”字上下功夫,提高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能力,科学合理地运用学习的迁移,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一题多问。同一道题,从多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就能够“练一题,带一串”。例如:在学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之后,可以选择这样一道习题: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填小数)”这一道题,不仅沟通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沟通了除法与分数的关系,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方面的知识。

(2)一题多解。同一道题,可结合学生实际,从不同方面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

6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张阳在计算平均成绩时,忘记了自己和自己跳的84下,计算结果为平均每人跳了72下。你能算出这6名同学平均每人跳了多少下吗?

分析与解答:

解法一:72×5=360(下)

360+84=444(下)

444÷6=74(下)

解法二:(72×5+84)÷6=74(下)

解法三:因为张阳自己跳了84下,比平均每人跳的72下多(84-72)下,算上张阳平均每人比原来多跳(84-72)÷6=2(下),因此,6名同学平均每人跳72+2=74(下)。相比之下这种方法较为简便,但学生受求平均数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容易想起此方法。当然,这里不是要求学生必须用多种方法解题,而是提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各自的作法,达到吸收和改变自己原有的想法。对教师而言,只有掌握多种解法,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启发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掌握较为理想的解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又对又快地解题,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解答难题的信心。

(3)一题多变。同一道题目,叙述方法不同,所反映问题的深浅程度也不一样。可以设计顺向性和逆向性的习题,也可以是可以是同类习题和对比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灵活性。应用题解题应从各个知识点去考虑,用多种方法解答,并进行优化选择。

(四)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思维培养数学智慧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数学教学必须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作铺垫。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感受与兴趣。源自身边熟悉的情景, 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探究的理解深度, 为进一步构建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挖掘小学生身边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离不开钟表及钟表模型。传统数学课学习这部分内容, 常常是借助钟表或模型, 讲解钟面的组成及大格与小格等知识, 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某一时刻, 仔细剖析后我们不难发现, 这样的设计, 忽略了学生已有对钟表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 有些是家长给的, 更多的是儿童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积累起来的。如儿童看电视节目, 每当整时或半时, 屏幕上就会出现相应的时刻。这时儿童就会与挂在墙上的钟表相对照, 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的认识, 我们不妨这样设计教学: 出示钟表或模型, 让学生观察钟表或模型上表示的时间;引导学生解释不同的时刻呈现出的位置不同的指针和钟面, 说出不同时刻的理由;寻找不同时刻读法的共性。时针超过几就是几时多, 分针指的几格就是几分, 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还要揭示出组成钟表面的更为重要的知识, 即12个大格,60个小格, 一个大格等于5个小格;通过1分钟的感受与时刻的读法。这种设计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4]

小学数学教学智慧是一个无法一次言说殆尽的事情。事实上,以教学智慧营造生命灵动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可能仅仅限于几种教学方式,或者说,限于固定方式的就不是教学的智慧了,教学智慧的精华在于教学行为的随机而动。一个教师的全面素质不仅体现为他是有知识深度的职业创造者,而且也体现为他是立足于最基本的教学活动而不断用智慧完善操作的科学的以及艺术的研究家。因此,对教学智慧的探求是无止境的。作为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勤于探索,精于实践,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随时显现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赵建军.教学智慧内涵界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7.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716.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纵观现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学节奏快。在数学课堂上,当学生面对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或全新的问题时,往往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有限,而在课堂这样的大环境下,每个学生的回答问题的速度也存在差异。久而久之,课堂教学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尚未来得及思考和反应,就被带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中。

第二,大多数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则造成其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无所知,毫无思想准备,造成学习兴趣低下,课堂效率不高。课后复习和课后作业是巩固知识的关键,而一些学生却往往忽略了这个环节,大部分学生存在抄袭作业的情况,影响学习质量。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优化课堂导入环节

课堂导入环节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的重要环节。对于一堂课来说,好的课堂导入将迅速带领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好课堂导入环节的关键,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选择设置悬念或创设问题情境等教学方式。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的“加减法的验算”为教学实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加法验算方法,并通过交流验算方法,让学生体会、感受到加法算法的多样性。通过加法验算,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过超市买东西吗?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再请学生主动回答,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而,教师在多媒体上呈现出小丽和爸爸去超市买东西的场景,并询问学生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通过创设这样的导入环节和生活情境,可激发W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为新课讲解奠定基础。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在小学阶段,素质教育也逐渐体现出主要地位。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课堂的主体。传统的数学课堂过度强调教师讲解的重要性,忽视了灌输式教学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学生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课堂角色,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内学习,提升其学习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或放下教师的“架子”,真正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的由上而下的教学方式。在讲解知识点或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均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外,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更加喜欢并热爱数学这门课程,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相对较为抽象的学科,虽然每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但每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学对象的多样性。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相对较多,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有:多总结、多反馈、积极评价、灵活设置作业及练习等教学方法。教学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关键在于所选择的教学方法需要符合教学实际。

(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第11篇

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对估算教学存在着一些失误或者理解上的偏差,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加以解决。

误区一、过度追求估算结果的精确度。

【课堂现象】《两位数加两位数》

师:大家估计一下:49+14大约等于多少?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学生们小声嘀咕着,纷纷口算、心算,甚至有学生动笔计算。

生1:9加4等于13,再加40,再加10,等于63。

师:你算得真快。

生2:把49看成50,50+14=64,所以估算结果是64。

生3:把49看成50,把14看成10,50+10=60,我的估算结果是60。

生4:你们看,把49看成50,多算了1,所以就要把14少算1,就是13,50+13=63,这样估计得最准了。

部分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

师:对呀,看来他估计得最准,我们把这朵小红花送给他。

生4露出灿烂的笑容,生2、生3则白了生4一眼。

【问题聚焦】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自觉运用已有知识储备来解决问题,辩证地进行估算,学生思考是积极的、丰富的,估算策略、方法是多样的。不少教师在教学估算时,往往十分注意估算结果的准确度。过度追求估算结果的精确度,恐怕会无情地打击更多更新的估算策略与方法的有效生成。其实前文中的生3,把两个加数看成整十数进行估算,方法简约,计算快速。

估算方法有好坏之分,但是估算没有精确度的硬性要求,我们不能把估算结果是否准确作为评价估算方法好坏的唯一指标。

【应对策略】我们在进行估算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各种估算策略,把探究估算策略多样性、灵活性作为估算教学目标之一。

比如,估算38×42,把两个乘数都看成比原数小的整十数30、40,能估算偏小的值1200;把两个乘数都看成比原数大的整十数40、50,能估算出偏大的值2000;用这两种方法能确定精确值的区间。把两个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40和40(尤其在一个数看大、另一个数看小时),估出的值1600最合理。

选择估算方法要注意灵活、合理。估算40.32×251时,把40.32看做40、把251看做250,利用“4×25=100”相容数法,从而很快估算出40.32×251≈10000。

估算的过程是我们体验数学美感的过程。估算过程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美。我们在估算时必须注意估算策略的多样、灵活、合理、简便、快速。

误区二、混淆等同于求得数的近似数。

【课堂现象】2011年11月某小学三年级《期中阶段练习》。

在国庆黄金周期间,某村农家乐7天接待游客人数如下表:

问:接待人数最多的三天大约共接待了几千人?

学生1解答:1989+2103=4092(人),4092+1897=5989(人),5989人≈6000(人)。

答:接待人数最多的三天大约接待了6千人。

学生2解答:1989+2103+1897≈2000+2000+2000=6000(人)

答:接待人数最多的三天大约接待了6千人。

阅卷老师对学生1解法酌情扣分,而对学生2判了全对。学生1家长(一位高中教师)和执教老师提出质疑:认为学生1的解答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正确答案就是6000人,6000就是一个约数。

【问题聚焦】此处反映出一些学生把估算看成求得数的近似数。估算是先估后算,求得数的近似数(估计)是先算后估,况且求得数近似数(“四舍五入法”教学)是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此题数据较大,若采用估算策略,解法简约,答案明了;若采用求得数近似数的方法复杂繁琐,容易出错。教师、家长对命题用意理解不同,必然导致对解法的评判标准不同。

实际上,这里反映了部分学生缺少估算意识。可能是由于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所运算的数不大不小、中规中矩,容易精算、甚至口算。大量的精算练习,使得学生思维定势,估算意识难以建立。

【应对策略】我们必须让学生把估算与估计区分清楚:估计是选用适合的度量单位描述生活中数及数量的过程。如:把一个数看做用十、百、千、万、亿作单位的近似数、省略尾数、精确到某数位等等;估算同精算算一样,是一种计算的策略。估算应该是先估后算,要求我们先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计数单位,从而使数据简洁,进而达到使计算方法简便的目的。倘若先算后估,估算也失去了应用的价值。

还以上题为例:该题数据较大,其用意就是让学生体验到估算策略中“凑整计算”的优越性,因为大数据增加了精算的难度。学生2把这一题的三个加数先看成用“1000人”作单位的整千数估算:1989+2103+1897≈2000+2000+2000=6000(人),则显得简洁明了。有时估算过程就是结合情境、依靠数感、选择合适的计数单位先估后算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估算练习,挖掘教材、生活中隐含估算题材,为学生搭建估算的平台,从而使估算训练经常化,让估算意识真正在学生心中扎根。让学生在估算过程中提升数感,体验估算过程的简约美,感受估算的价值,使得估算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

误区三、不能区分精算估算的运用范围

【课堂现象】三年级《乘法・复习》

每个书架有4层,平均每层大约放20本书。每个书架大约放多少本书?照这样计算,30个书架大约可以放多少本书?

不少学生解答:20×4≈80(本),80×30≈2400(本)。答:每个书架大约放80本书,30个书架大约放2400本书。

【问题聚焦】根据生活中已经建构的对“大约”一词的用法,教师对题中“大约”的理解没有疑义;学生则不然,由于缺少生活经验,看见“大约”一词就认为需采用估算策略,出现错误的思维定势。

【应对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正确理解、建构在具体情境中“大约”的意义,根据情境学会判断大约的意义,让学生明白:题中有“大约”的不一定都是要“估算”。上题出现的“大约”只是承接前句。因为在生活中,很多时候统计的量只是一个近似数,用平均的方法测得,和计算的结果没有关系,因此没有必要用“≈”。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判断哪里需精算,哪里需估算,如何来估算。

误区四、重检验精算作用,轻解决问题功能

【课堂现象】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

师: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

生:85-68得数大约一十多。

生:31+26得数大约五十多。

……

师:先估计商是几位数,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再计算。

生:228÷3的商是两位数,是70多

……

师: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

生:58×19≈60×20=1200

……

【问题聚焦】估算有检验后来精算结果正确性的作用。很多教师看重这一点,喜欢让学生在精算前先估算,而用估算的策略解决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常态化。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教材中纯估算的练习多。二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的不习惯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估算,而喜欢精算。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估算的应用要比精算广泛得多,因为人们不可能把纸笔、计算器等精算工具时时带在身边。美国的估算教学就是从问题的解决中引出估算,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贯穿于估算教学的整个过程,很少出现脱离情境的纯估算。

【应对策略】估算同问题解决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价值,明白估算的重要性和适用性、应用的广泛性,同时激发学生学习估算的学习兴趣,使实用和乐趣合二为一,理解估算的意义。让学生明白,不是为了估算而估算,而是生活的需要,从而在估算学习中更积极、更主动。

在估算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在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时应用估算的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学生才会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地对多种估算策略进行合理选择,学会评估估算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比如:学生在练习“小明家距离电影院1000米。他每分钟走48米,19分钟能走到电影院吗?”时,用估算的方法得到:48×19≈50×20=1000(米)。学生根据估算时两个乘数被看大,从而判断出小明19分钟实际走的路程是小于1000米的,不可能在19分钟到达影院,而不是正好到达。

在估算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更要重视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更能彰显估算的价值。

误区五、重视估算教学,轻估测能力培养。

【课堂现象】: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数学书封面长边的长度。

生1:16厘米。

师:你怎么估的?

生1:我猜的。

生2:我估计是18厘米。

师:少了。

生3:大约28厘米。

师:多了。

生:我猜大约是22厘米。

师:你猜得还比较准。大家用尺量一量,数学书封面长边是多少?

学生测量后发现大约是24厘米。

【问题聚焦】新课标教材用较多的篇幅渗透或开展估算教学,对估测篇幅不多。不少教师也认为估算教学容易进行且有效,也常常被作为考试内容,因而对估算教学比较重视;而估测量在课堂上难操作,考试时也很难检测,因此不少教师对估测教学缺少足够重视。在教学“常见的量”的时侯,“测量”教学着力让学生记忆量的具体单位,教给学生测量的基本方法,关注学生测量结果是否正确,“测量”仅仅停留在“为测而量“上。一旦学生单位量的表征形成,常常进行一些简单的单位换算或者选择合适单位的练习。即使遇到一些估测的书面练习,往往也是看图估测,缺少在生活中进行真正的估测实践,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所以学生在进行实实在在的估测时,难免无所适从,乱猜一通。

【应对策略】认识估测的重要性。一是《课程标准》要求。《新课标(修订稿)》之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长短”;“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能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生活中到处充满与量(长度、面积、质量、容量、体积、角度、时间)相关的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

因此,重视估测教学,必须成为所有数学教师的共识。

所以我们一方面让学生用感官去掌握量的属性,比如学生直接计数事物个数,用目测、手脚比划的方法估测事物的长短,面积、体积的大小,容量的多少,角度大小;用掂轻重估测物体质量;结合计算,估计出更大或者更小的量,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从而提升学生量感,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笔者认为“量感”是指对物体计量单位和物体数量的综合感知,是对物体量态的感性认识。相对于学生而言,“测量”是方法,“量感”是一种意识和能力。)

在估测教学中,学生估测的方法必须是我们关注的对象。我们必须把学生无意识的猜测进行有效引领,对学生多样化的估测方法进行反思、评价,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及时调整,总结出合理、科学、可行的估测方法,培养学生的“量感”。

第12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92~93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教学中渗透公平、公正的做人、做事的德育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结合平均分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月饼、圆片、正方形纸等。

五、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的基础之上,继续构建的知识,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学生后面学习分数加减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平均分”在分数意义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同学们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日子吗?(中秋节)在今年中秋节的晚上,妈妈准备了一些月饼(4个水果味的,2个果仁的、1个蛋黄的和1个大月饼)平均分给聪聪和明明两人吃。怎样分才能让两个人都满意呢?

(2)把这4个水果味的月饼平均分给聪聪和明明,要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多少?(2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3)把2个梨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 (1个)

(4)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 (半个)

(5)半块月饼还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下数学王国里的一个新朋友——分数,引入新课。(板书:分数。)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了“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2.初步感知(认识二分之一):

(1)课件演示平均分一个月饼的动画:使学生形成二分之一的表象,初步感知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板书:。)

(2)请同学们拿出圆形纸片对折,亲自感受一下二分之一的概念。

(3)出示各种形状的图片,让学生选择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是二分之一的。

【设计意图】: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体会一下二分之一的意义。在判断中明白为什么有的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有的又不能呢?为以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

3.顺势引路,巧妙迁移(认识四分之一):

(1)导入:大家知道如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聪聪和明明,每人可以分到二分之一。现在还有一个大月饼,要分给爸爸、妈妈、聪聪和明明四个人,要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可以分多少呢?

(2)引导:这个四分之一是怎样得到的呢?请大家拿出刚才的圆行纸片折一折,然后把你认为是四分之一的区域用油画棒涂上颜色。

(3)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

(4)总结生成: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板书:认识几分之一)

(5)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的纸,可以怎样折出一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你们小组有几种折法。

(6)学生小组讨论折一折,涂一涂。再展示。

(7)考考同学们的眼力,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 ,在( )里划√。

【设计意图】: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究类推出,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接着联想、创造分数,顺应学生好表现的特点,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4.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吗?(多媒体展示)

(2)教材93面做一做。

(3)教材练习第1、2题。

(4)老师这里还有两幅图,这两幅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吗?(多媒体展示)

(5)放飞想象:由下列图形你联想到几分之一?(多媒体展示:法国国旗、五角星、巧克力)

(6)圈一圈,每份是总棵数的几分之一?(学生拿出图片——十二棵树,按要求圈一圈。)

(7)线段图怎样用分数表示呢?(多媒体展示)

(8)说出涂色部分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提高能力。让学生感悟到分数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

七、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1)要想得到一个分数必须“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