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

时间:2022-12-17 18:46: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为在高等院校培养面向21世纪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对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结合目前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的改革设想与建议。

近几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其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这种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的一派大好形势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手段,教学质量就无法保障。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必须解决以下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1)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的问题;(2)专业雷同与办学特色的问题;(3)专业宽口径与人才多样化的问题;(4)与上述相关的教学组织运行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使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在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

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它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

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

4.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是培养现代电子专门人才迫在眉睫的需要。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教学核心,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实践课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项目中心类型、任务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训练中心类型、体验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和复合类型等。例如单片机的实践训练就采取“任务中心”、“训练中心”和“项目中心”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实际课题为中心,带动训练和项目,学习相关知识。电子产品工艺训练则采取训练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元器件的测量、元件的装配、元件的焊接、电路的调试、电路的维修等工艺进行反复强化训练,通过大量的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熟练程度。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强调进行素质考核与技能考核,减少知识的记忆力考核。实践类课程的笔试一律开卷考核,允许学生使用任何工具和仪器。有些实践课程可以进行分段考核和实时考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子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即使有好的教学计划和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实现不了培养合格的学生的目标。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其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开发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能力。因此,学生应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除了会使用已开发的软件包外,还应对已有的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或直接利用某种高级语言进行设计开发,也能从事控制电路、接口电路等方面的设计与调试工作。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尤为重要,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关系到能否达到培养目标、能否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己编程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四)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强化开放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开放实验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既坚持“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满足学生课内外的要求,又及时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对于课程内规定完成的实验,要采用提前集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预习后,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为学生排位,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各种相关信息,供教师和学生查询。针对开放实验后可能会存在学生抄袭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问题,要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具体构思为:学生进入实验进行课内实验时必须通过预习检查(可通过预习检查课件进行);基础实验教学过程实现网络化管理;值班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质量进行随机抽查;加大实验报告的比重;采用答辩和集中进行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确保开放实验教学的质量。

(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大胆进行全面教学改革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种问题,从发展战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都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得到启发;另一方面,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知识、能力、行为,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与实施素质教育出发,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就可以在面临和解决经济体制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来的一系列问题时,少走弯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可以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更大的自,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践,扬其所长;在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时,以考评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用实验操作、完成设计课题等方法考核学生,促使学生真正为提高能力而学。

参考文献

[1]王皖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3.63(3):8-11

第2篇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发展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ControlTechnology》、《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1]陈怡.教育本质和通识教育.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年会论文集.2005.

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电子信息工程;创新;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递增,同时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很多高校纷纷开办相关专业,供给随着需求在增长,按理来说供给应该可以实现平衡。但现实情况是企业招不到适合的应用型人才,高校毕业生又面临着改行、改专业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于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和培养模式上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地进行结合,为此,我们应该深入了解电子信息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将工程实践能力贯穿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企业需求。

1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培养学生具有信息系统和电子技术等知识的本科热门专业,毕业后学生能从事各种信息系统和电子设备的开发与设计。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机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重点建设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它是在原来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上发展起来的,以电子技术、自动化及信号与系统为主干的宽口径学科专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现代新型应用型人才。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1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现状

目前,企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在与日俱增,但实际情况是企业没有招到适合自己的人才,而高校毕业生又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这日益尖锐的矛盾让工程教育与产业需求越发凸现出来。过去几年,很多高等院校都找到其关键问题在于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陈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跟不上市场与企业的需求;2)实践环节中理论验证占较大比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体现在认识阶段,不利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际工程化训练的项目不够,整个过程的实现存在较大的困难。通过对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需要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搭建人才成长平台,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系统工程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工程应用能力的现代化应用型人才。

2.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①转变和优化教学观念。应用型本科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是有明显区别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也不仅仅是本科和高职的叠加,需要在本科教育层次达到基本要求时,还需全面进行整合和优化,使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的实践能力。由于高校所处地方和区域经济在发展中存在较大差异,学校需要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应综合考虑教学资源倾斜度、教学资金的配备和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有精确的评价体系来适应地方经济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需求;②在教育改革常态背景下构建全新的培养体系,在进行教育和改革的过程中优化教育模式,积极优化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能力,以便以后进入企业后能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此为背景,在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3+1”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前三年形成扎实的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强化实践能力,为“最后一公里”的路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了能够与行业需求接轨,在教学过程中还需积极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丰富学生实践知识的经验,促进形成专业素养;③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创新课程内容。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创新课程体系,优化人才结构,促进行业所需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在应用型教育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模拟法、案例法、项目驱动法以及渗透教学法等,在教学中要横向联系,纵向推进,整合教学资源,在实训过程中完善就业技能和本领;④创建“双师型”队伍,提高教师水平。在进行“双师型”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建立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梯形队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鼓励进修,也可给教师挂职锻炼的机会,促进教师对教学和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同时,也可聘请优秀经验丰富的专家或者企业技术人员对师资队伍进行补充,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最新的电子信息专业研究成果,为毕业后进入该行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景德镇陶瓷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按照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目的,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个性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相结合,把握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新需求。电子信息工程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公共课、专业课、实践环节设置进行优化,重构新的课程体系,把第二课堂纳入新课程体系当中,实现两大课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专业基础牢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结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通过坚持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切实促进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与相关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完善“专业共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有效机制。实现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共建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和专业核心的能力。为促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及课程设置情况,掌握电子信息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我们在第一学期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导论”专业基础课程;为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等大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我们适当的增加了一些相关专业课程的学时数,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并把电子线路CAD专业课程提前至二年级上学期;为突出应用型人才非学术型人才的特点,我们也适当地把与主干学科不符的专业课程删除,如:“随机过程”、“数据库原理”等;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我们增设了课外创新学分,学生可通过参与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获取学位所必需的学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的热情;学校每年年均投入20万余元用于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不断有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创意和效益。

4专业建设的后续设想

4.1实施“导师制”培养方案

大四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毕业设计,但是由于学生忙于考研或者找工作,往往毕业设计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拟建立的“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大三时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给学生安排好一名导师,导师除了给学生答疑解惑外,还可指导其创新创业项目,或者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导师制”可以增强学生专业认知,这样到毕业设计时,选择与项目相关的题目,学生兴趣大幅提高,时间充裕,效果也更好。

4.2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实训室主要用于电工电子实习和金工实习,除了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外,还要从长远考虑在当地及周边地区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目前,学校在昌河铃木有限责任公司、江西联创(万年)电子有限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现在江浙沪电子企业中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开创校外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

4.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对于电子信息企业来说,毫无疑问最为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在校期间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会优先录用。目前,电子工艺师、电子信息工程师、电子设备工程师系列是很能被电子信息相关企业单位认可的,为了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我们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技能,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中,不但让学生获得学历学位证,也要让学生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4加强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完善齐备的实验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先决条件。目前,一些知名半导体生产企业面向有一定条件的大学提供一种资助计划,这样的资助对于教学和课程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上海华清远见公司免费为学生提供实验和学习用的芯片,并每年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免费周嵌入式培训,对学校的单片机嵌入式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给予有力的支持。目前,我院正积极争取建立嵌入式实验室。

5结论

通过近几年来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学生的创新和就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毕业的学生也受到了企业单位的广泛好评。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一直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作者:傅莉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晓慧,于润伟.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J].中国电力教育,2005(3):50-82.

[2]张兴旺,吕树清,查小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7.8.

[3]张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周绍斌.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高春,王志伟.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6]许志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

[7]张兄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

第4篇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25

Abstract At this stage,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e to the limited to the tradi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not only does not have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more important is almost does not have any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Under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spectiv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re-examine exist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foreig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training, and actively explor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cultivating the high quality engineering applied talent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Key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reform

0 引言

现阶段,我国电子信息行业虽然面很广,产值也挺高,但是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及创新能力都还十分匮乏。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我国今后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但要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目前来说,地方高校因为受限于传统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为培养模式较为落后、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教学形式不够丰富等,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不够扎实,而且缺乏实践创新能力,因而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行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

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目的在于要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使得创新资源和要素能够有效地汇聚在一起,各创新主体间的壁垒能够得以突破,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能够得以充分释放,从而能够实现深度合作。对于高等学校而言,有必要加强自身与别的学校、别的科研单位、同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当地政府部门还有国外科研单位的进一步合作,寻找到各种有合适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

1 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在培养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方面,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方面都非常重视,学校不但大力鼓励学生们踊跃参与融入到老师的各项科研项目中去,而且还对学生能否独自完成一定的课题方面有是有要求的,并且会给予相应的学分。而且,学校还特别重视与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工程实践方面的教学比例占到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相当大,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中真正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还有科研创新能力方面的锻炼纳入进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工程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而且我国高校中大约有90%为地方高校,地方高校中又有一半左右均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然而,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大都存在一种现象:把培养人才当成所谓的学科方面的教育,在理论教学方面相对重视,对于实践能力的训练则相对轻视,存在较为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明显存在产学研相对分离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更谈不上具备什么科研创新能力了,因而无法很好地满足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行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因此,改变现有的培养人才的模式,建立更加先进的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在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具有相当扎实的根底,而且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这是当前高校尤为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2 协同创新推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协同创新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文化、经济紧密结合的重大战略。在协同创新视野下,地方高校应重新审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现代社会以电子信息为首的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发展,有必要对国外在培养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加以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为推进我们国家各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是非常有意义的。

研究协同创新在国内外已有的实例,我们可以知道:协同创新在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一种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具体来说就是针对要创新的目标,采用多个主体、多个相关因素协作完成的一种行为上的创新。高等学校应该围绕着怎么样才能进一步提升自身学校的创新能力,在充分利用好已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把各方资源聚集起来,共同努力,促使高校能够得以实现协同育人。在协同创新理念的引领下,努力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改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保证理论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要逐渐加大引入实践环节的比重,做到各科目都有配套的课外实验或课程设计环节等,并且在进行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时,允许进行自由选择、协作完成实践环节,比如对“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将其与相关课程如“MATLAB仿真技术”结合起来,综合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高校需进一步加大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研究力度,大力开展学生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活动。学校还可以进一步增加选派毕业生到相关企业参加实习的人数,大范围地实行“3+1”模式等。

3 在协同创新模式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措施

3.1 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高校需奉行教学应与科研相辅相成的方针,对于教师这一方面来说,应该将自己平时的教学与自己所进行的科研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其科研活动能成为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和自己所进行的科研活动结合起来,使科研活动变成每个学生平时的学习模式。在科研方面,鼓励电子信息专业教师多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努力提升个人以及学校的知名度和在本行业的影响力。而且支持自己申请,教师择优挑选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当作老师的科研小助手,协助老师完成各类科研活动,发表科研小论文等。

3.2 研究建设教学科研激励机制

充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体角色互动,鼓励教学与科研相长,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鼓励有兴趣有基础的老师和学生进到企业的生产一线,深入了解企业所需,协助解决企业研发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做到教学与企业实际所需相结合。支持师生在企业协同过程中进行教学上的创新,对参与了企业的实践活动、产品的研发测试等方面工作的学生进行鼓励,并且在课时或学分的分配上给予适当的奖励,从政策上保障老师和学生在教学、科研方面两不误,做到协同发展。通过企业和学校教师的鉴定,对做出一定成绩的参与了企业实践的学生,可以考虑适当给予一定的学分。从而逐步做到相关的企业大力欢迎、参与的学生从思想上认可,形成学校受益、企业受益、教师受益、学生受益的多方更赢的一种良好态势,进而形成一种新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机制。

3.3 对优生先行推行所谓的“导师制”

对于科研能力特别强的老师,可以根据个人申请,学校择优选拨出导师组。对于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导师根据择优录用的原则挑选出一部分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成科研小分队,在课余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科研活动,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努力,逐步实现用实践来促进教学。

3.4 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实践环节课程

根据个人爱好、对未来发展规划的不同,高校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课程,形成一种多元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将学习理论基础知识、获得实践技能与未来要从事的工作做到无缝对接。学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合理穿插安排在各个学年,在实施时做到有步骤、逐步引入深化实践的思路进行,实行以“工程实践”为主体的实践教学计划。

3.5 实验室管理制度实行全开放式

学校在实验室管理方面采用开放式管理,选派学生助理协助实验室的日常管理,鼓励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多进实验室,在学生中形成既动脑又动手的良好氛围。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措施,地方高校在协同创新的环境下,逐步建立起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理论基础知识学得扎实,而且还具备适当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毕业后能满足当前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行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

总的来说,地方高校应立足本校实际,基于协同创新的理念,重新审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在保持本校的特色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促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电子信息行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立华,王玲华.协同创新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文史博览(理论),2014.8:80-82.

[2] 包理群,李祥林,李颖.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3.20(3):99-102.

[3] 古广灵.协同创新视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21:36-38.

第5篇

关键词:创造工作;能力培养;途径探索

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多数都应聘于电子信息行业的公司和企业,以及对应的研究机构。这些用人单位要求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综合应用能力外,更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工作能力。教育改革的主导方向就是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培养目标,据此,学校在新培养计划中增添了8个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该平台设置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内容与之相适应,同时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方面除了系统完成所需较宽口径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外,也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培养创造性工作能力配置的课内外对应强化训练项目。这是培养“知识+能力+创新”型实用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求职就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针对我校电子信息专业培养目标和现有资源条件,通过追求高素质教师队伍、有效利用课内外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合理设置相关内容,系统地、有目的地强化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的教学,针对培养途径、内容及相关结构进行系统多方位、多角度的优化设计、合理调整和有效管理,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探索及实践活动。

一、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对学生的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途径刻意选拔或培养高素质和能力的教师,切实从科学研究、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和心理等方面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建设开拓性(善于发现新知识、创立新技术)、普及性(善于总结前人知识和方法并消化整理传授于学生)、全才性(前两者兼备)完美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配置的课内实习实训

1.认识实习

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专业课即将开始的第二学期,通过参观省内大中型企业的自动化生产过程、省内有关研究所或设计院管理和研发部门、科技城和电子市场,听取工程技术人员或企业管理人员或专家有关技术和管理、新开发、新技术、新发展方面的报告,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前沿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情况,认识一些常用的电子元器件、设备及常用集成电路,并了解其应用情况;了解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市场及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使学生对本专业有关的企业生产管理、工业控制过程、各类电子设备的研究、设计、应用、制造、开发和电子行业的发展前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开阔专业视野,为今后的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2.教学实习实训

教学实习实训是我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性工具使用及应用的实训,两方面内容包括:可视化开发工具――VB6.0设计应用方法和Protel99_Windows95/98环境下的EDA电子辅助设计应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造性工作的理念,采取学生自学制作为主、教师实时指导为辅的方式,根据实际工程需求,布置对应的制作课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多方面素质能力,不设标准结果,以完成制作的技术含量、质量、合理性、独特性评价成绩,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各自潜能,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自学、掌控、总结、发挥和创新的工作能力,也更加充实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内容。

3.生产实习实训

生产实习实训是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计划中综合训练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强化本科生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培养“知识+能力+创新”型实用专业人才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形式。在生产实习实训中,学生能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能力方面得到系统性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获得“设”“装”“调”“校”“修”的技能和能力。我们根据各年度省和国家电子设计竞赛题或联系厂家的实际情况选取了导性生产实习内容或集中制作一批电子竞赛制作中可能涉及的一些平台或接口设备。通过完整的设计、制版、焊接、编程、组装、校调、报告等系统工作以及在生产并维修一些用于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的实验设备等具体工作过程中,强化了创意、组织、协作等各方面创造性工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组织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在学校本科评建期间展示的学生制作的多样化产品深受全国评建专家的好评。

4.专业综合实验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是综合多门专业课并以多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为基础的实践环节,是为解决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应用问题而进行的综合性实验训练,旨在提高学生在MCU及传感器对外部过程参数进行测量、转换、处理的硬、软件设计和编程能力;以MCU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的设计能力;MATLAB等仿真技术在通信和信息处理等应用能力。

三、配置的课外实践环节

1.开放实验室项目

为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需要,切实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性工作能力,同时提高实验室教学资源利用率,从组织形式、经费支持、开放实验项目等方面给出了实验室开放的具体安排。学生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自行选择或教师规定开放实验室的实验内容,并给出了完成形式,由学校组织统一验收。

开放实验室为专业课程设计的实训二次开发创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能够进一步强化动手能力和技能、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真正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研发兴趣,有效启迪创造性思维;极大地给了学生发挥和创新的空间;亲身体验自身组织设计工作过程,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协作精神,提升专业工作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电子信息专业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理论和实践配置

(1)电子设计竞赛赛前的理论指导

学校在新培养计划中增添了8个学分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该平台设置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内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平台开设了电子设计竞赛赛前指导理论部分课程,以实现电子设计竞赛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集中针对性教学目标。

理论课程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赛前系统培训为主,结合具体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历年的题目和设计方案,内容涉及各类题目的分析方法、常用元器件及设备、开放设计软件语言编程调试与使用、制版和制作、装配及调试、重点单元功能电路的设计与应用、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制作及准备、可编程逻辑器件系统设计简介、系统设计的综合训练、电子设计竞赛设计与总结报告写作、电子设计竞赛过程及参赛演示应注意的问题。将竞赛内容相关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并应用,讲练结合,使学生在理论上具备设计开发制作电子系统的能力。

(2)电子设计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

电子设计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是强化培养学生各种实际能力尤其是创造性工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我校为此已将电子设计等竞赛纳入正式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并给出了竞赛奖励创新学分的机制。第六学期开展面向全校学生的校电子设计竞赛(为期3周),也是省或国家参赛队的遴选,第七学期或是省电子设计竞赛或是全国电子竞赛(都从暑假的后2周开始集训至竞赛结束),不仅加强训练强度也为取得良好的竞赛成绩提供了必要保证。电子设计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大平台,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应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极大提高,由于参赛学生得到了社会选材的认可,成了抢手人才,因此参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积极性日益提高。更由于竞赛内容100%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学生通过参赛训练的过程,在软、硬件知识综合应用,新技术、新元件应用,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一批具有创造性工作能力、高专业素质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而且对于所有参赛的学生,无论获奖与否,都在方案论证、系统设计与调试、新器件的选用及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此外,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也是强化培养学生创造性工作能力的一条很好途径。竞赛的过程和内容同时也为学生撰写科技论文提供了很好素材,奠定了写作科技论文的基础。

总之,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有效利用开放实验室、专业综合实验、各种实习实训和及电子设计竞赛等实践环节,能够有效强化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创造性工作能力,是适应当代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知识+能力+创新”型实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涉及心理品质+健康体质+广博知识+创新才能的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英杰,石初军,王勇.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高教改革及人才培养的作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

[2]袁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途径探索[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9).

[3]刘宏,任继业,赵红言.着眼高素质人才培养全方位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

[4]胡升平,宋跃,余炽业,等.加强综合设计性实验指导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4).

[5]张庆林.创造性研究手册[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第6篇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90)

摘要:智能电网是国家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国内外智能电网建设现状,结合珠海市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需求,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群与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对接,创建了“协同创新三中心一工厂”。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三中心一工厂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131-03

创建“协同创新三中心一工厂”的背景与基础

(一)国内外智能电网建设现状

目前,美国计划成立一个名为“国际智能电网行动网络(ISGAN)”的国际组织,以推进智能电网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新技术的研发。2009年4月,德国环境部公布了《新思维,新能源——2020年能源政策路线图》。路线图计划到2015年投资60亿欧元对6万公里的国家电网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到2030年与欧洲电网实现互联。

2009—2020年,中国国家电网计划总投资3.45万亿元,其中智能化投资3 841亿元,占电网总投资的11.1%,未来10年将建成智能电网。2009—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设备研制及各环节的试点工作;2011—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2016—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珠海市智能电网装备产业中,95%的企业为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2009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约35亿元。调查报告显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按现有企业发展速度预测,该产业有望在5年内翻两番,达到150亿的产值规模。如果国家推动智能电网建设力度加大,5-10年内珠海智能电网产业有望达到500亿元以上的规模。珠海市成立了智能电网产业联盟协会,联盟集聚企业、科研院所近60家,具备了珠海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升级的优势(来源于珠海市新能源智能电网产业联盟的调查)。珠海高新区在智能电网继电保护、装备制造、电力电源、新能源等领域拥有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如泰坦集团公司、银通新能源、优特公司、万力达公司等。

(二)创建“协同创新三中心一工厂”的基础

从2005年开始,整合、优化已取得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借鉴“双元制”、项目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等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深化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的政校企、行校企“双三元”互动,产学研协同开放式的办学模式,提出了“三元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化课程设计模式,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电网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为教育教学背景,与智能电网产业联盟协会等单位共同构建并实施了课程标准、专业核心课、专业群共享课、拓展课和培训课五个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现有广东省重点培育专业1个(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项目1项,珠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1项,广东省教育教改项目1项,广东省远程教育基金项目1项,省级精品课程1 门,广东省电工电子实训基地1个,校内实训面积超过4 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过1 500万元。

珠海市智能电网产业联盟协会与我院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已建立了院内实训管理中心。

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提高了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学校为产业、企业服务的能力,为创建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三中心一工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创建“协同创新三中心一工厂”的目标

(一)提高职业教育为智能电网产业经济转型、企业结构改造升级服务的能力

以行业指导下的校企合作模式解决职校自身为企业、产业服务能力偏低的问题。首先,在珠海市智能电网产业联盟协会的指导下,加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自身为企业、产业服务的能力。调整专业结构,组建教产对接的专业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群重点对接珠海市智能电网产业集群,更好地为产业经济转型,企业结构改造、技术升级服务,发挥我院师资队伍优势,创建“协同创新产学研中心”。

(二)解决职校与产业信息交流偏少的问题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已经与珠海市智能电网产业联盟协会等10家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10家协会集聚了几百家企业,仅智能电网产业联盟协会就有近60家优质企业、科研院所和质检所等会员单位。为加强合作并及时掌握各单位的动态,必须加强校产、校企、校校、校所之间的信息交流。因此,应建立“协同创新信息交流中心”。

(三)行校企协同建设和管理实训基地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有校内实训室三十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十多家。为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协调管理,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作用,需要建立行业、企业和二级学院共同管理的中心。因此,应建立“协同创新实训管理中心”。

(四)加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建“教产协同创新工厂”

与智能电网产业联盟等企业共同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归纳分类,用“倒逼法”整合转换为培养目标,再以行、企标准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行、企标准转换的专业课程是一种整合专业知识、技能、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系统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智能电网应用能力的课程。课程体系是一种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核心课,又以专业群共享课程相互支撑,知识与技能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尤为重要,因此,应创建“协同创新工厂”。

创建“协同创新三中心一工厂”的条件与思路

(一)智能电网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大规模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电网建设,在急需大批面向产业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智能电网建设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探索并实施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面对智能电网产业的飞速发展,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智能电网高职教育主动应对,培养一大批能够熟练掌握智能电网产业关键技术、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如何加强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提高高校自身为产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服务的能力已成当务之争。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群与智能电网产业联盟合作的条件

我院是珠海市智能电网产业联盟的重要成员,与联盟合作紧密。联盟聚集了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近60家优秀企业,珠海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升级的优势明显。珠海高新区在智能电网继电保护、装备制造、电力电源、新能源等领域拥有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群的核心合作伙伴智能电网企业泰坦公司系全国电源行业(动力锂电池系统)标准起草工作组核心成员单位,拥有广东省著名商标。我们不仅有订单班,储电池研究项目也属于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核心合作伙伴在万力达公司的厂站监控系统在变电站、发电厂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内厂矿继电保护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群中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广东省首批重点建设培育的专业和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建立了电气自动化智能电网设备调试方向,并将电气自动化电机拖动方向重构为电气自动化智能电网电力设备方向。

教师团队初步形成了一支按1∶1配置的专兼职“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已取得丰富的教学科研成果。现有专任教师34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5人,占专任教师的71%。“双师”素质型教师27人,占专任教师的79%。学院十分重视教改科研工作,已取得国家、省、市科研成果近10项,省级、院级精品课程8门。出版国家规划和自编教材共35部,获授权国家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学生多次在全国、省市技能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学生“双证书”获取率高,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率连续四年名列学校前茅,处在全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前列。

(三)创建“协同创新三中心一工厂”的思路

为珠海市智能电网产业经济转型,企业结构改造、技术升级在产学研方面提供人才资源的支持。

从智能电网产业的行业、企业标准转换的专业课程是一种整合专业知识、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并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智能电网应用技术技能的课程。课程设计围绕智能电网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核心课,又以专业群共享课程相互支撑,构建以行业、企业标准的真实环境生产、真实项目教学、知识与技术技能的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

打造由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的专兼结合的协同教学团队。专兼教师协同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由专职教师教授,以技能培养为主的课程由兼职教师讲授,发挥教学团队的整体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协同创新三中心一工厂”是在学校政校企、行校企“双三元”互动,产学研协同开放的办学模式下,依托珠海市智能电网产业联盟共同参与我院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实践,破解深化校企合作的难题,通过工学结合,最大限度地推动教产合作,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群成为智能电网产业经济转型、产业结构改造、升级和创新的助推力。将与智能电网产业集群以及其他院校协同,打造“三中心一工厂”。与智能电网产业集群企业代表泰坦集团公司、诚开智能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协同创新产学研中心”;与智能电网产业集群企业代表泰坦集团公司、诚开智能电子有限公司、康晋科技有限公司、瓦特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协同创新实训管理中心”;与智能电网产业联盟合作建设“协同创新信息交流中心”和“教产协同创新工厂”。

(四)创建“协同创新三中心一工厂”的展望

利用协同创新产学研中心,在三年内为珠海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升级改造,完成智能电网技术方面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产学研项目。

利用协同创新信息交流中心,建立与智能电网产业联盟各会员单位及相关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在线。

利用协同创新实训管理中心,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再增设校企合作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并将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打造成集实训教学、培训、鉴定和科研一体的产学研综合体。

利用协同创新工厂,建立有真实环境的生产车间和真实项目教学车间。结合行业、企业标准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教师的研究开发能力,助推智能电网产业发展。教师的科研成果在各个专业群及其他院校推广应用。

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创建“协同创新三中心一工厂”,主要是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促使学校能更好地培养出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提高高职院校自身在“产学研”方面为产业提供服务的能力和学生的专业技能。智能电网产业联盟协会的企业成员主要是民营企业,而现阶段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亟待加强。因此,建立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公共信息、产学研结合、技术服务等中心,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成为职业教育责无旁贷的义务。

参考文献:

[1]牛金成.国际职教评估发展之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

[2]教育部.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提高服务国家战略能力[EB/OL].[2013-03-04].http//jyb.cn/zyjy/zyjyxw/201203/t20120316?_483390.html.

第7篇

关键词:数字图像 双语教学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84

1 引言

开展《数字图像处理》的双语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通过专业外语的学习,还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跟踪《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双语教学开展的时间短,没有适合的配套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由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丰富,在有限的学时内,较全面地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则很难找到适合配套的教材。

第二,《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的开展时间短,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处理英汉语教学的关系及内容的搭配,则直接关系双语教学的效果。

第三,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及其对双语课的影响效应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和研究。

2 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我们采取形象直观性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汉、英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教师讲课为主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

汉、英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所谓双语教学,就是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的结合。如何结合?是先英语后汉语教学,还是先汉语后英语教学,或汉、英混合教学等,这些都是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通过2009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赞同“英、汉板书,汉语授课”的比例最高,“汉语讲课,英语板书的次之”,表1为调查问卷的结果。

[[\&英语板书

汉语讲解\&英、汉板书

汉语讲解\&前半节英语

后半节汉语\&全英语授课\&同意\&23.91%\&56.52%\&11.41%\&6.07%\&其他\&2.08%\&]] [方法][意见]

表1 《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调查问卷统计

根据2009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调查的结果以及我们的实践,我们在201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2010级通讯信号两个专业进行教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英、汉板书汉语讲解的201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明显高于2010级通讯信号专业的学生,这从听课的效果和专科教学质量评议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结合多媒体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动态教学演示,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讲课为主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就是每节课后将每节课的专业英语词汇和短语进行总结,并用英文布置3~5个简单的英文题目,并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用英文进行提问,要求学生用英文回答提出的问题。通过这种“加压”的办法,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学习的成果,而且可以激发许多学生的表现或表演的欲望。使学生在另类环境中享受收获的喜悦。

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引进,虽然丰富了教学手段,但其教学的效果褒贬不一。多媒体教学应占多大比例,什么情况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合适,什么课程适合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这些都是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其中多媒体教学应占课堂教学的多大比例,是关系到教学总体效果的关键。为了获得学生对黑板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反映的信息,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09级和电子信息工程10级做的关于"教学模式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共15个班,收回406份问卷调查表,其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见右表)。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和3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得出以下结果:

第一,以黑板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这一教学理念必须坚持。

第二,多媒体教学占课堂教学的比例应掌握在20%~30%为宜。实践证明,如连续用多媒体教学,多数学生会有走神、睡觉、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教学效果不好。用板书可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第三,多媒体教学的内容选择应选每章开始概述性的内容,每章的总结性内容,以及象卷积积分和抽样定理这种用图形表示的教学部分;而对于定义、定理的证明以及公式的推导用板书形式效果更好,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讲解过程当中,理清思路,加深对定义、定理的理解和掌握 。

第四,要注重多媒体教学在一节课当中时段的把握,这样才可以保证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要把握好多媒体教学内容的信息量,防止过多的信息量产生“溢出”效果,导致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3 注重应用,适应发展需要

按教学培养计划《数字图像处理》是在第三年第一学期开设,这一学期有近四成的学生准备找工作,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提出“以应用促学习,以应用促发展的”教学要求。

4 规范双语教学,自编专业讲义

为了更好地规范《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的教学与实践,我们以《数字图像处理》的教学管理文件为基础,结合双语教学的特点,制定了包括《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A、B试卷及评分标准等教学管理文件,并把撰写《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专业英语小论文的要求明确地写进了考试大纲中,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总评成绩中。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原版教材,以原版教材为基础,我们编写了《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教学讲义,通过使用其效果很好,为学生课外自学英文原版教材和其他相关参考资料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5 结论

按照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规律,开展《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教学活动,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英语交流水平搭建起坚实的基础和沟通的平台,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实现《数字图像处理》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熊跃萍,猛兴灿.试论“双语教学”的模式及其实施条件与要求[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2):75-79.

[2]李冬耘,郝凤乔.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109-111.

第8篇

一、职业教育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建议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电子信息产品的安装、调试、检测、维护能力,具备电子信息技术的开发、设计、推广、应用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由电子信息专业教研室牵头,以电子信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专业指导,召开职业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邀请企业一线专家代表,对企业的工作过程与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职责与要求进行分析研讨,校企共同选择分析企业真实项目,确定工学内容,共同设计工学模块、工学方案,并将意见进行分析、分类整理,并快速反馈,形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建议以“校企共育、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为目标,构建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途径是:通过专业调研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得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职业能力目标”;与职业技能考试标准相结合设置相应课程,也可按职业能力相关性形成多门课程;并按工作过程展开的顺序确定课程排列顺序,同时,兼顾教学内容前后联系、循环递进的原则,形成“结构完整、相互支撑、有机沟通”的专业课程体系。4.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师资与实训条件配置案例(1)师资建议:某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团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2012年已评为市级教学团队。在该项目的建设中建议该专业有教师17人,其中聘任企业兼职教师7名,专任教师10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1人。专业带头人2人(其中企业1名),骨干教师7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8人,硕士4人。(2)实训条件配置建议:目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有一定的基础,根据对企业和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调研可以看出,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因此建议实训条件配置为新增SMT生产实习基地、PCB实训室、单片机应用综合实训室。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方面必须遵循职业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另一方面必须遵循职业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接受社会的评价,即职业院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该遵循如下:(1)突出特色、准确定位通过科学分析社会需求、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化教学资源,制订切合实际和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2)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应充分体现出人才的职业性和高等性。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构建课程体系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3)工学结合、突出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教师深入生产一线,以此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改革,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将就业与顶岗实习紧密结合。(4)特殊针对性与普遍适应性相统一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有普遍的适应性,普遍适应于学校专业群的整体实际;又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针对不同专业的个体差异。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环节及课程的设置应该是针对一定的职业岗位(群),同时还必须考虑培养学生的就业弹性与持续学习能力。各类职业院校开展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种种人才培养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提法:(1)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4)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上述种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确实能阐释和指导职业教育,有其合理之处。以“产学合作”、“需求导向”等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显得笼统和模糊。以具体培养措施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又显得过于狭窄和偏颇。因此,以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作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不够全面。既然上面种种提法都不是很科学,那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只能表明在“怎样培养人”上面,即在人才培养措施上。综上所述,结合我市具体情况,以及电子信息专业多年来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校企共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新模式,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二个方面:“校企共育”就是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教学资源,发挥企业和学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共同作用于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即聘请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团队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联合制订计划、组织教学、开发课程;通过“校企共育”模式,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文化氛围,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在企业实践,或作为员工实习,在工作中培养素质和提高技能;在人才培养途径上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双证融通”就是以培养应用能力来设计培养方案,依据电子信息领域标准和岗位的任职要求,与职业技能考试标准相结合,重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达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采取专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培养方式,实现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实现“一教双证”。具体表现在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在课程模式上,是以突出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当前,职业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来开发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针对典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导向,与企业合作开发,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教学模式上,实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大胆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等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加强顶岗实习力度(不少于半年)。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和技能的考核,采取校内考核和企业考核、终结考核与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和实操考核、文本(试卷、报告或论文等)考核和产品(或项目)考核相结合,并逐步转变为以企业考核、过程考核、实操考核和项目考核为主。在评价体系上,引入社会、行业和企业(或用人单位)和学生与家长作为重要评价主体,把学生职业能力对职业(岗位)的适应度和社会、行业和企业(或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评价标准。

作者:张庚 许戈 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第9篇

计算机理论基于软件工程理论的信息工程监理的研究

自从二零零二年十二月我国信息产业部颁布《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简称《规定》)之后,信息工程监理公司越来越多。根据《规定》,信息工程监理主要是指依法设立且具备相应资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受业主单位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合同,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1]

1 信息工程的特点

跟其他的一般的建设工程项目相比,企业信息工程有着复杂高度、能见度低等不确定因素。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组织驱动技术

企业信息工程项目的组织和建设越来越表现出不可分割的一面。工程项目组织要求信息工程必须严格确定“前期准备-工程项目规划-工程项目设计-工程项目实施-工程项目验收-工程项目维护”的“组织思维”过程,设立周密的“组织标准”通过这些组织标准来带动技术标准的设立,通过组织的需求来带动技术方面的需求,也通过组织的满意度还评价技术方面的满意程度。

1.2 全员全程参与

信息工程并不能跟那种“交钥匙”工程一样,其要求建设单位的所有员工进行全程参与。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信息工程项目不并简单,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知识传递的过程,其要求建设单位的所有员工必须学习并接受相关知识;因此建设单位与开发单位之间必须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必须协同共进。企业信息工程系统是一个人机相结合的有机系统,没有建设单位人员的全程参与,信息工程系统将不可能实现其有效性、完整性、全面性。

1.3 复杂度高,不确定因素多

由于信息工程项目的需求比较复杂,其不像其他建筑工程那样具有可见性。检验复杂,较长的维护期,还有其它非技术因素原因导致企业信息化项目失败[2]。因此,企业的信息工程项目具有搞复杂度、低能见度,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2 信息工程监理的必要性

现在,我国企业实现信息工程项目的成功几率还非常低,根据我国企业信息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保证信息工程项目的成功几率的提高,必须进行信息工程建立,即必须通过第三方监理单位对企业信息工程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信息工程监理将有利于开发单位跟企业的相互协调,彼此协同共进,能确保信息工程项目的有效进行。对于信息工程监理的必要性,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工程监理对过去传统的建筑工程监理模式进行了参考,但又跟一般的建筑工程的监理有一定的差别。第一,信息工程的可见度非常低,开发过程相当多变、复杂,其知识密度也相当高。不像建筑工程项目的监理那样能随时对施工现场进行其质量、进度进行监督管理,信息工程监理根本无法对信息工程的操作现场、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信息工程的进合同执行情况、软件质量、资金使用情况、进度等很难把握和操控。从而致使了信息工程监理低能见度、高复杂度、差操作度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些监理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采用软件工程理论。通过软件工程,可以将高复杂度的信息工程项目进行分解,对信息工程中低“能见度”的难题设置了一套有效的解题方案。根据现有的软件工程平台和工具,将能为信息工程项目的监理提供一套“复杂度”低、“可见性”高的监理平台,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

求学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计算机理论关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频实验的改革”,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计算机理论关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频实验的改革

(一) 目前高频电子技术试验课的现状

高频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工程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的内容丰富,应用广泛。该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分析方法,以单元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为主。其主要内容包括:高频电路的基本知识、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振幅调制和解调、环形混频器等内容。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频电子技术试验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教学现状与需求分析

当前大部分“高频电子线路”教学仍然沿用较为经典的内容。例如。在功率放大器章节中,动态负载线和丙类功率放大器的分析方法依然是其核心内容,而在目前的射频功率放大器设计中,由于c类放大器具有非线性特性,所以应用较少,D类和E类放大器已经成为当前设计应用的主流;当前教学中,调制与解调主要以模拟调制(AM/FM,PM)方式强调,这些内容有助于理解调制与解调的基本概念,是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

“数字调制”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在教学大纲中有待加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渐渐成为当今的主题。因此。在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中的创新也变得极为重要。这就需要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充分与实际相链接,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

如:开展电子设计大赛等相关的活动,不仅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充分的调动了大家对于实验的兴趣。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1.2 实验设备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设备的使用寿命有限,试验室的设备损坏的程度比较严重,设备的更新和维护问题成为关键。

其次,再进行高频实验中,试验设备很容易受到干扰,如何解决设备的干扰问题也尤为重要。

最后,就是实验设备的选择问题。现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中采用的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箱,将高频实验所需的直流电源、频率计、低频信号源和高频信号源设计成一个公共平台。而且,这种整机实验如果某部分电路或元件被损坏,实验员检修很困难,模块不宜更换,且很难配置。因此,实验器材的选择也要予以考虑。

1.3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根据多年从事高频实验教学工作来看,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自身也存在各方面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害怕接触实验仪器。可能出于实验设备昂贵的原因,学生都不敢随便动用设备上的任何一个旋钮或开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自信心不足造成;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对实验的重视和兴趣成为关键问题。

3 基于软件工程理论的信息工程监理模型

软件工程是一门通过工程化的手段来维护和构建高质量的、实用的、有效的软件的学科。软件工程涉及到的内容有:设计模式、软件标准、系统平台、软件开发工具、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等多个方面。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软件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政府部门、航空、银行、农业、工业都会应用到软件,其最具典型的软件有:游戏、数据库、编译器、操作系统、办公套件、人机界面、嵌入式系统和电子邮件等等。软件工程的应用将对社会和经济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多年的实践证明,通过软件工程的方法对信息工程进行监理能更易被监理活动过程中的三方接受,因此将软件工程引入信息工程项目监理中,将能为信息工程项目的监理提供一套“复杂度”低、“可见性”高的监理平台。

3.1 设立信息工程监理的目标

进行软件工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方法来促进软件开发质量的提高。其主要要求是要将过去的软件开发模式(小作坊开发模式)进行转变,对过去的开发模式其进行细分和分解,按照各阶段的特征选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从而使复杂度较高的软件生产进行可度量、可控的设置。再者,经过对各个阶段进行严密的、有效的控制,从而促使一些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在前期阶段就得以解决和重视,从而促使软件开发风险的降低和软件质量的提升。总之,企业信息工程监理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对工程的进度、质量、投资等进行有效的、科学的控制和规划,其最基本的方法是进行有效的合同管理、展开合理的组织协调、实现工程的动态控制、完成理想的目标规划,使监理贯穿于整个“前期准备-工程项目规划-工程项目设计-工程项目实施-工程项目验收-工程项目维护”的工程项目过程。因此,信息工程监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合同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信息管理来保证工程项目的有效、高质量、顺利的进行。

3.2 构建信息工程监理的模型

根据信息工程监理的目标,信息工程项目应该分为:项目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以及项目维护等四个阶段[3]。基于软件工程理论的信息工程监理并不是机械地复杂软件工程的相关理论于信息工程的监理中,而是根据软件工程理论,对搞复杂度、低能见度的工程项目进行设计和管理,并将其融入到信息工程的监理中去的一种方法。根据这中方法,从而建立基于软件工程理论的信息工程监理模型。该模型以信息工程项目过程控制为主线,对企业信息工程的项目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以及项目维护等四个阶段进行全方位控制和监督,从管理上对其进行风险管理、需求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从控制上对其进行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并从管理角度对项目阶段进行总体协调,形成企业信息化项目监理的“三控四管一协调”三维监理模型。其监理模型如图1所示。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软件工程是一门通过工程化的手段来维护和构建高质量的、实用的、有效的软件的学科。通过软件工程的方法对信息工程进行监理能更易被监理活动过程中的三方接受,因此将软件工程引入信息工程项目监理中,将能为信息工程项目的监理提供一套“复杂度”低、“可见性”高的监理平台。进行软件工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方法来促进软件开发质量的提高。其基于软件工程理论的信息工程监理的模型应该以信息工程项目过程控制为主线,对企业信息工程的项目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以及项目维护等四个阶段进行全方位控制和监督。

参考文献:

[2] Joseph S Valacich,Joey F George,Jeffrey AHoffer.系统分析与设计基础[M].施平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10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72-02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内各高校都在围绕构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主题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湖南理工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中心是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年来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育方面取得了许多较突出的成绩。[1]通过强有力的实验课程改革、实验手段改革和创新性实验室建设等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大学生电子竞赛,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然而也应清醒的认识到,虽然实践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开拓视野的平台,但就整体而言尚存在结构体系上的不足。部分特长突出的学生得到了能力拓展锻炼,但就全体学生而言能力拓展延伸还有待加强;实验室功能的梯度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内容的层次化建设亟待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有待形成开放有序、注重实践、推进创新、突出特色的稳定高效的运行模式。综上所述,研究和探索基于示范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和模块建设方案

湖南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熟练运用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电路设计、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技能,能进行电子设备、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开发,适应21世纪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结构。平台是指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理论平台和实践创新平台。模块建设方案如下:

1.见习实习模块

电子工艺实习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生产见习将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到企业生产现场或研发部门中进行。

2.实验实训模块

独立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实训在校内实验室、基地等场所实施;工程训练以校外企业现场实践为主。应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重点培养学生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等方面的能力。网络工程(或嵌入式系统)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网络工程实践能力(或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力)。工程训练内容将以企业项目、横(纵)向课题等形式完成。

3.论文设计模块

毕业设计实施指导教师负责制。鼓励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对于在校外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实行双导师制)。毕业设计主要过程控制环节包括毕业设计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审查和毕业答辩。

4.学科考赛模块

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可以根据获奖等级获得相应学分。比如,校级奖:奖励1~2学分;省级奖:奖励3~5学分;国家级奖:奖励6~分;国际级奖:奖励10学分。

5.科技创新模块

参与创新科研项目的学生,根据创新科研项目级别获得相应学分,校级1~2学分,省级3~5学分,国家级6~分;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按发表的期刊级别分别给予学分奖励,省级期刊2~4学分,国家级期刊5~7学分,国际级刊物8~10学分;参与教师项目或横向课题研究的学生,可以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科研情况给予1~5学分;主持学术报告讲座活动和参与各级各类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学生,由辅导员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学分。

6.社会实践模块

由辅导员根据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及表现给予相应学分。

7.职业技能模块

参加计算机类等级考试和外语类等级考试的学生,根据证书等级分别获得2~4学分;对于取得其他各类执(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获得相应学分,累积不超过6学分。

8.其他活动模块

参与团体活动和体育艺术活动的学生,由学工部根据活动级别及获奖等级奖励相应学分。

二、探索创新基地人才培养新模式

创新基地实践模式改革的目标是立足素质教育,以专业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个性发展,结合传帮带的形式,采用以开放式、多层次工程项目驱动为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培养更多的具备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基地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关系研究

将电子信息类的多个专业视为一个整体,设置相同基础下可以灵活调整的多个专业方向;结合教师特长、校企合作优势及项目需要,实施校企互动的开放式、多层次工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按照知识内容及其逻辑结构形成多个小组群,基于小组群构建组合式课程体系;通过个别调查与日常观测掌握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以学科竞赛训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采用适当方法检验与评价上述教学体系的成效。

2.创新基地团队建设的研究

团队建设是提高团队水平的前提。团队中应具有在硬件、软件、FPGA、ARM、DSP和自控等方面各有专长的教师成员。针对不同的课题,每个方向由两名以上的指导教师和多名学生组成专门研究小组,各小组之间互通有无,密切配合;研究小组内部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使得专业结构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梯队。在梯队建设中,合理引入竞争机制,以保证团队的水平。如拟举行专题学习比赛、专题制作与设计比赛和电子设计技能竞赛,从中及时发现人才,补充新成员;各小组成员实行优胜劣汰制,累计二次以上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将淘汰小组中的部分成员,被淘汰的学员若要求重新进入创新基地学习,须严格按照新队员入选的要求执行。

3.创新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学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创新基地培养的人才质量和水平。过去采用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一种教学模式),使少量自学能力特别强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由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与项目之间存在衔接问题,导致部分学生望而却步,无从下手。本项目的研究,拟寻求解决创新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通过从开放式、多层次工程项目驱动的前期准备、项目选取、项目具体实施、项目评价等几方面努力,彻底解决创新基地培训模式的瓶颈问题,使更多的学生能适应开放式、多层次的工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并从中获益。

4.创新基地长效机制的研究

长效机制是创新基地发展、壮大的保证。拟进一步整合资源,落实技术积累,做好传承工作;同时,通过定期举办在校专才专题讲座、校友专题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开拓视野;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中积累工程实践经验;采取校企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保持创新基地“产学研”长效运行机制。

三、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与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体系建设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以知识为基础,以工程应用能力为重点,知识与工程素质协调发展,课程机构合理设置,科学地选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使之既能强化工程应用能力,又能提升综合素质。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构建实践平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原有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一实验教学模式,重新合理定位实验教学,整合实验项目,优化资源配置,校企联动,[2]构建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一体两翼”实践教学平台。“一体两翼”实践平台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一体”为专业基础实践平台,两翼为工程应用实践平台与应用创新实践平台。[3]

四、实践教学大平台建设与实践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通过系统性研究实践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联系,探索、建立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中心“四化三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以满足新时期对人才的素质教育要求。[4]

1.实践教学大平台建设

作为一种体制创新,实践教学大平台建设是有效整合资源,提高运行效率,构建大电类融通性实践教学中心的重要举措。在全面考虑平台整体结构、运行机制、功能配置及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前提下,建立由技术基础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及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组成的多功能、开放性大平台模式。

2.模块化实践课程与层次化实践项目建设

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相互衔接、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构建以基础实验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研究创新层为特点的塔式结构实践项目体系,逐步形成不同的实验课程模块,依据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和层次递进关系进一步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实践课程体系。

3.实践教学平台开放化建设

实践教学平台采用开放式运作模式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建立一个形式相对宽松、机制严格紧凑的学习和实践环境,改“被动式塑造学生的能力体系”为“主动式自主建构个性化的能力体系”,从而解决学生对教师过分依赖的问题。实践教学开放化建设平台的模式方案如图2所示。通过推动开放式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改革,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孵化创造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利条件,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非均衡自主延伸拓展,是实现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五、结论

高校实践性教学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培养适应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电子信息类应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电子信息类高等教育的使命。本文旨在通过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研究,探索并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以符合新时期对人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文中提出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有效的新思路,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5]

参考文献:

[1]程望斌,李宏民,邹丹,等.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2013,26(1):84-87.

[2]王依群.浅析校企合作培养电子信息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J].管理观察,2010,(32):108-109.

[3]谭伟平.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推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10):112-114.

[4]程望斌,李宏民,陈松.独立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16):14.

第11篇

图像处理双语教学教学改革图像处理是一门涉及光学、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目前,图像处理技术在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军事技术、医疗卫生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象处理》(英文名:Image Processing)课程是计算机学科与信息学科的专业课程,他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与方法,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

1.1教学内容适合双语

由于《图象处理》课程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的交叉学科,也是目前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因此大量原始文献传播和交流都采用英文方式。但是,目前国内的中文教材基本是英文文献的翻译,很多专业词汇在不同教材中翻译成不同的中文词汇。为让学生获取对知识点最精准的理解,获取最“原汁原味”的科学知识,采用双语教学是比较好的途径。

《图象处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易于实现双语教学。《图象处理》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文字讲授内容相对于其他课程较少,因此,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实现双语教学时易学易懂。

1.2教学对象适合双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历来属于学校的优质生源,在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上较为突出。《图象处理》是针对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通过大一大二期间,对《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通信原理》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为《图象处理》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奠定了基础;在英语听说和阅读水平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已经全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英语听说和阅读能力,具备使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的水平;在实践方面,大三学生已经学完《C语言程序设计》、《Matlab语言》课程,具备基本的编程能力,能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3稳定的教学团队

我们基本形成一支由5人组成的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教学团队,其成员包括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3名。团队中有1名青年教师在攻读博士期间曾前往德国波恩大学计算机系深造一年,并参与其图象处理相关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工作;另有2名青年教师在武汉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奖,这些青年教师将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

2《图像处理》课程建设措施

2.1师资队伍建设

2.1.1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在获取湖北省教育厅,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提供的出国进修资助项目下,派遣教学团队的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访学进修,提高英语读写表达能力,提高英语授课水平。

2.1.2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选派老师到美国桥港大学进修半年。

2.1.3选派青年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信息学科更新发展迅速,让青年教师提高科研水平,接触最前沿的科研动态,才能在课堂上传授实用性强、前沿的专业知识。

2.1.4通过传、帮、带等系列方法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对青年教师传帮带,开发青年教师的潜能,传授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使本课程始终拥有一支稳定的教学队伍。

2.2教学方法、手段建设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遵循“少而精”原则,精选经典内容;探索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生专题研讨,引进数字图像处理现代技术;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采取研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先讲授理论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将案例的模块与理论知识点结合,通过实验结果验证理论知识,再通过理论知识释解实验结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采取启发式教学,每学期举行2次课程学习讲座,让学生以所学内容为基础,指定或自选一个主题,在课外查找资料,拓宽知识面,制作成PPT,进行口头汇报。通过这种知识迁移的方法,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目前,武汉科技大学《图像处理》双语课程共计40学时,其中32理论学时,8实验学时,具体教学安排详见下表:

3教学效果预测

3.1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教育模式,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我国教材系统性强、叙述严谨、知识体系清晰,重视对学生基本概念和理论推导的训练;国外教材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双语教学融会中西方教学理念之所长,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2用外语直接获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英语交流能力

学生应用外语直接获取专业知识,不仅可使学生能切实掌握相应课程专业知识,同时在英语能力,尤其是科技阅读能力和专业词汇量的扩展等方面得到实用性的锻炼,提高阅读英文文献、撰写专业英文科技论文的能力。

4受益的专业和学生人数

课程的建设及相关资料的共享将使信息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通信工程专业常年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约1000余人直接受益;全校相关涉及信息计算类理工专业,如自动化、信息计算科学、机械工程自动化等本科生可同步学习和参考。

5结论

武汉科技大学信息学院面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开展《图象处理》课程双语教学实践已达六年之久,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优秀的教学队伍,并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所有的教材、课件、教案、试卷及参考资料等都已基本完成英文化制作。同时学院提供了专业计算机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供同步教学和上机实验,为做好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建军,李红莲,周金和.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5):26.

第12篇

论文摘要:以提高独立学院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结合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的教学实践,通过分析课程及学生的特点,从内容、形式及方法等方面探讨了独立学院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以期找到在独立学院环境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素质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方法。

 

通信原理是通信、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所包含内容不仅需要在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等专业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论,而且和实际应用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更为重要的是,此课程使用的问题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对后续其他课程的深入学习及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具有承接作用的核心课程。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具有内容多、数学公式多、理论性强等特点,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公认的“老虎”课程。独立学院学生中虽然也有个别高考发挥失常的优秀学生,但是大多数的学生表现出学习习惯不好,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和学习能力较弱等特点。因此,如何针对基础差的学生保证其基本教学质量的同时,又能为优秀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实现学生的多元化教育,是独立学院“通信原理”课程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1面向独立学院的教学内容组织 

1.1 有针对性地精炼教学内容,实施多元化递进式教学 

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涉及内容多且数学味道浓郁,是一门让多数本科生都感觉学习吃力的专业课程。依据独立学院已有的教学经验,如果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势必会使学生难以掌握。对此,我院按照对学生能力的把握,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准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将课程内容按照难易程度和重要级别进行了层次划分,制定了递进式的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的匹配。此策略突出强调对于基本概念、定理及方法的掌握,同时兼顾对深层次内容的介绍,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递进式教学策略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核心层、进阶层和扩展层。核心层为教学重点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定理和结论。这一部分要求学生必须理解掌握,且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进阶层为需要一般掌握的知识,在实际讲授中简化数学推导,重点加深学生对结论理解并强化对结论的应用。扩展层包含需要了解的知识,讲课时点到为止。如此,可以使大部分学生掌握课程中的基本原理,满足教学质量的要求。同时,针对准备进一步进修的优秀学生,在进行三个层次的学习外,在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上加大培养力度。比如,可在课程教学中进行相关考研题的思路讲解,并在课后布置适量与考研相关的扩展作业等。 

1.2 系统化地引用理论知识,推动学生形成完整认知体系 

通信原理中的理论方法是对前期的电路、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运用,只有对前期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实现对通信原理课程内容的真正理解。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个宗旨,将通信过程中的各种理论方法按照其应用场景转化为对已学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案例,使得学生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学会将理论用于实践的方法思路,去除以往普遍存在的“课程无用”这一错误印象。此种内容组织方式使得学生能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征服”难题的,从而使学生加强了对专业的认识。 

2多种教学形式综合应用 

课堂讲授是理论学习的主要渠道,应循序渐进,逐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促使其形成主动学习的动力与习惯。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多,在授课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是不够的。应将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及学习。 

2.1 适度使用多媒体教学 

适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融合。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特点,可以加快教学进度,让学生集中精力对课程内容进行理解消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放弃传统教学方式而改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但是,独立学院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实践表明,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而放弃板书教学,此教学经验对于独立学院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更为突出。 

相对于重点大学的本科生,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对于公式推导及定理证明等理论内容的学习较为吃力,难以快速接受新知识。独立学院学生的惰性也表现得更为明显。虽然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其效果与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因为在课堂上仅有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而没有动笔的行为环节,很多学生容易出现思维溜号的现象而无法跟上课堂的教学速度;在获得教学课件后,又往往将其束之高阁。如此,其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因此,独立学院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板书教学过程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记笔记的行为环节加深对理论的记忆,也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分析思考;对于某些既是重点内容又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在理论讲授的同时使用多媒体进行动画展示或者仿真分析,就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形象生动而又透彻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2 理论与实验有机结合 

单纯的理论学习是很难掌握通信原理课程精髓,必须辅以适当的实验,对习惯于感性认识学习方式的学生更是如此。同时,针对当前的社会需求,众多独立学院也突出强调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针对独立学院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更应强调实验环节在教学过程的作用,通过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感性认识推进理性认识。 

当前,我院的通信原理课程实验分为计算机仿真和硬件实际操作两部分。计算机仿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计算机真实的再现出来,而不用担心损坏器件、仪器设备等问题,从而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真正做到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实际操做部分以验证性硬件实验为主,使学生能通过真实的体验进一步增强信心。在课程教学中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性实验,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突出,强调思维方法培养 

理论知识的生命力在于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可用性。对应的,人才的能力不是取决于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而是体现在是否能够使用恰当的方法正确运用理论知识。通信原理课程的初学者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的锻炼,基本都会出现遇到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这对于基础本已薄弱的独立学院学生更加突显,容易造成学生因为过多的难题产生厌学情绪。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强调采取讲练结合,强化典型题分析的方式。对于重点的内容讲清、讲透,同时对相关部分的经典例题讲方法,讲思路。最后再将所涉及部分的内容结合实验或实际工程进行进一步分析说明。让学生在掌握了系统理论分析后,更了解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充当的角色。 

教学实践表明,此种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让教学变得更加深入。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通信原理课程及学生的特点,从内容、形式及方法等方面对独立学院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建设进行了探索,探讨了符合独立学院客观实际特点的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尽管如此,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应用领域的日益扩大,如何更好地因材施教,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是独立学院教学工作者应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樊昌信,曹丽娜编着.通信原理(第六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张明君,孙天罡.浅谈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的工作特点和方法—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