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圆的周长教案

圆的周长教案

时间:2023-01-17 01:03: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圆的周长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圆的周长教案

第1篇

1、初步掌握圆周长、弧长公式;

2、通过弧长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探究新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4、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弧长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弧长公式.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圆周长)

已知O半径为R,O的周长C是多少?

C=2πR

这里π=3.14159…,这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叫做圆周率.

由于生产、生活实际中常遇到有关弧的长度计算,那么怎样求一段弧的长度呢?

提出新问题:已知O半径为R,求n°圆心角所对弧长.

(二)探究新问题、归纳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因为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研究得到公式).

研究步骤:

(1)圆周长C=2πR;

(2)1°圆心角所对弧长=;

(3)n°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1°圆心角所对的弧长的n倍;

(4)n°圆心角所对弧长=.

归纳结论:若设O半径为R,n°圆心角所对弧长l,则

(弧长公式)

(三)理解公式、区分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1)在应用弧长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公式中n的意义.n表示1°圆心角的倍数,它是不带单位的;

(2)公式可以理解记忆(即按照上面推导过程记忆);

(3)区分弧、弧的度数、弧长三概念.度数相等的弧,弧长不一定相等,弧长相等的弧也不一定是等孤,而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才可能是等弧.

(四)初步应用

例1、已知:如图,圆环的外圆周长C1=250cm,内圆周长C2=150cm,求圆环的宽度d(精确到1mm).

分析:(1)圆环的宽度与同心圆半径有什么关系?

(2)已知周长怎样求半径?

(学生独立完成)

解:设外圆的半径为R1,内圆的半径为R2,则

d=.

,,

(cm)

例2,弯制管道时,先按中心线计算展直长度,再下料,试计算图所示管道的展直长度L(单位:mm,精确到1mm)

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解:由弧长公式,得

(mm)

所要求的展直长度

L(mm)

答:管道的展直长度为2970mm.

课堂练习:P176练习1、4题.

(五)总结

知识:圆周长、弧长公式;圆周率概念;

能力: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弧长公式的记忆方法;初步应用弧长公式解决问题.

(六)作业教材P176练习2、3;P186习题3.

圆周长、弧长(二)

教学目标:

1、应用圆周长、弧长公式综合圆的有关知识解答问题;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数学模型的能力;

3、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弧长公式解有关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活动设计:

(一)灵活运用弧长公式

例1、填空:

(1)半径为3cm,12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_______cm;

(2)已知圆心角为150°,所对的弧长为20π,则圆的半径为_______;

(3)已知半径为3,则弧长为π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_______.

(学生独立完成,在弧长公式中l、n、R知二求一.)

答案:(1)2π;(2)24;(3)60°.

说明:使学生灵活运用公式,为综合题目作准备.

练习:P196练习第1题

(二)综合应用题

例2、如图,两个皮带轮的中心的距离为2.1m,直径分别为0.65m和0.24m.(1)求皮带长(保留三个有效数字);(2)如果小轮每分转750转,求大轮每分约转多少转.

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1)皮带长包括哪几部分(

+DC++AB);

(2)“两个皮带轮的中心的距离为2.1m”,给我们解决此题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

(3)AB、CD与O1、O2具有什么位置关系?AB与CD具有什么数量关系?根据是什么?(AB与CD是O1与O2的公切线,AB=CD,根据的是两圆外公切线长相等.)

(4)如何求每一部分的长?

这里给学生考虑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解:(1)作过切点的半径O1A、O1D、O2B、O2C,作O2EO1A,垂足为E.

O1O2=2.1,,,

(m)

,,

的长l1(m).

,的长(m).

皮带长l=l1+l2+2AB=5.62(m).

(2)设大轮每分钟转数为n,则

,(转)

答:皮带长约5.63m,大轮每分钟约转277转.

说明:通过本题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弧长公式的应用,求两圆公切线的方法和计算能力.

巩固练习:P196练习2、3题.

探究活动

钢管捆扎问题

已知由若干根钢管的外直径均为d,想用一根金属带紧密地捆在一起,求金属带的长度.

请根据下列特殊情况,找出规律,并加以证明.

提示:设钢管的根数为n,金属带的长度为Ln如图:

当n=2时,L2=(π+2)d.

当n=3时,L3=(π+3)d.

当n=4时,L4=(π+4)d.

当n=5时,L5=(π+5)d.

当n=6时,L6=(π+6)d.

当n=7时,L7=(π+6)d.

当n=8时,L8=(π+7)d.

第2篇

一、预设生成让数学课堂活中有序

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这样生成的时间才有保证。我在数学课堂上喜欢这样操作,到学生群里装模作样的走一走,然后说:“我发现一个同学的方法(结论)与众不同,他是这样做(说)的……,对吗?他是怎样想的?猜一猜”?教师的空穴来风,往往引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满堂彩。这种预设生成,特别是公开课远比课前大量“准备”自然生动,而且针对性很强。

二、情景生成让数学课堂活中有趣

良好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着关系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真实地体验学习数学的趣味。

在教学5个3加3个3等于8个3时,就尝试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真实的生活情景联系,以“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粒糖?”这样一个问题抛砖引玉,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分糖,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想到了把5包糖和3包糖合在一起,学生最终理解了5×3+3×3=8×3与5个3加3个3等于8个3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生成让数学课堂活中务实

要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的最佳状态中进行,课堂提问就要生趣盎然,启迪学生的智慧。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之后,由学生反过来向教师和其他学生质疑问难,这其实就能生成新的提问。

比如在学习过商不变规律以后,因为举的几个例子都是商是4,一位学生质疑:是不是只有商是4的除法算式,才有商不变规律呢?我立刻意识到学生对商不变规律认识的片面性,于是把目光扫向大家,你们认为呢?能不能用具体例子来说明一下呢?顿时全班同学都开始积极地列举各种例子,然后在全班讨论、交流,从而从更深层次理解了商不变规律。

四、错误生成让数学课堂活中有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解的如何精彩,重要的是能适时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一种“不协调”,用知识的力量去唤起求知欲望,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在学习中生成出一些让我们头疼,避而不及的错误。精彩的生成固然能为我们的课堂添光添彩,受到老师的欢迎,而有时,这些让我们头疼,避而不及的错误生成,也能对我们的教学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一位老师执教的《线的认识》一课向我们展露了她那善于“捕捉学生生成错误,化错为宝”的闪亮一刻。师:刚才我们都画了射线,那么同桌两人比一比谁画的射线长?(几乎全班同学同桌间都在用尺比长短)师:比出自己画的射线长的小朋友举手。(几乎每一桌上都有小朋友举着手)这时老师发现有一桌两个孩子都举手,就问:你们为什么都认为自己长?其中一女生说:他是刚刚延长的,其实前面是我的长。老师马上说:他延长,你能延长吗?女生:能!师这时面向全体问:你们的呢?生齐:也能延长。师:那到底谁的射线长呀?学生马上领悟过来:“一样长!”“射线没有长度”……“精彩!”让我们汗颜的错误生成,在老师的利用下竟风回路转。有时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孩子们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这便是错误生成的魅力!

五、意外生成让数学课堂活中不乱

在教学时,尽管教师精心预设,但难免有意外发生。专家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了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第3篇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理念强调了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亲身经历、主动探究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学会耐心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更生动。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动;学习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除了强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外,更多的是强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亲身经历、主动探究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耐心启发,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建构,教师再作适时恰当的点评,这样学生对知识就有了内化的过程。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巧妙地寓于各种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以后,再让学生想办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的周长。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与动手操作,得出了以下三种测量方法:①滚动法;②化曲为直法;③把纸片对折、对折再对折,再测量圆弧的长,乘以8。这时,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后,然后拿出一根绳子,上面系着一个小石子,甩动绳子,形成了一个圆,然后提问:“这个圆的周长你有办法测量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时之间陷入了迷茫,从而产生了认知的冲突,学习的激情空前高涨,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学生在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时,由于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差异,他们的探究过程就会变得多姿多彩。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自主探究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要非常重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个性化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共性的,也就是知识本身的特征。但是,也不应该是每个学生的认识都“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而应该要有学生个人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当学生学习成功时,教师要学会和学生一起分享经过自己的艰苦探索最终掌握知识的成功喜悦,激励他们加倍努力,从而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时,教师更要以百倍的耐心启发学生去发现,适时、有效地帮助引导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学生永远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相信启发一定会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生动!

(作者单位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高庙小学)

第4篇

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数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赋予学生发现的权利,数学课堂应是充满活力的,动态生成的。下面就数学课堂中“生成”的运用谈一谈自己的实际做法及体会:

一、尊重学生,及时调整预设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由于不能预见到课堂中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我们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千万不要将学生的想法匆匆的予以否定掉。

例如:我在执教观摩课《圆的周长》时,在探索活动以前我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我班的机灵鬼李龙飞突然冒出一句“和圆周率有关系”。尽管事先已经考虑到可能出现这种突况,但学生提到它时,我还是一愣。随之,迅速调整自己的上课思路,先弄清楚学生的真实想法,然后再对症下药:

“对,李龙飞知道的真多。圆的周长是和圆周率有关系。可是,你知道圆周率是什么吗?”

“不知道。”

“大家有知道的吗?”这时我把“圆周率”三个字板书在黑板的中央(因为这正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不知道。”

“不知道没关系。等你上完这节课,你就明白了。你们猜圆的周长可能和我们熟悉的哪些因素有关?”

“我认为可能和圆的半径有关。”

……

经过一番对话,我在对话过程中明确了应该让事实说话,让孩子自己说服自己。终于他们在经过多次测量探索之后,总结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就叫圆周率。”后来评课时,听课老师一致说这一偶然事件处理得机智到位。我在脸红之际庆幸自己幸亏没有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更庆幸自己没有对学生置之不理把学生拉着按预设的教案走……无意间使预设走向了生成。

二、重视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我们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我们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或置之不理,一定要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条件成熟时师生一起再研究。时间长了,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

我在执教二年级数学《可能性》一课时,通过“抽签表演节目”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的含义。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愉悦的气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我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个小组的袋子里都有10个球,分为黄白两色,但黄球、白球的个数不同。小组活动完毕,各小组争相汇报活动情况,我在黑板上作着记录。到第4小组汇报时,出现了颇富戏剧性的局面:他们小组的袋里有8黄球,2个白球,结果他们摸到白球的次数反而比黄球的多了几次!并且他们组的张鑫生“坚决”不同意袋里边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到这种颜色的可能性就大。

我当时意识到这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继而迅速调整了自己的上课思路:跳过去,不好!那怎样来引导他呢?对,先顺着他们的思维教学,再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于是有了下面的一番对话:

师:刚才其他小组的同学已经汇报了他们的发现,你和他们之间有不同吗?

张:有。他们是袋里边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出这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我们小组的发现和他们刚好相反。

师:那你认为你和他们的看法,谁更有理呢?

张:我觉得我和他们都挺有理,都对!

师:你的看法挺有趣。为什么这么看?

张:因为我们是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他们也是。

师:张鑫生同学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很了不起。真理说不定真的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呢?把你们小组的球拿过来,让张鑫生现场当着大家的面再摸几次试一试。

张鑫生连续摸了8次,结果摸到黄球6次,摸到白球2次。他又主动加了4次,结果是:3黄1白。

师:你现在怎么想?

张:我觉得他们对的可能性大一些,但我没全错。

师:说得非常好!在黄球多白球少时,摸出黄球的可能性不一定就比白球的大,而是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如果像张鑫生小组发现的这种情况叫做偶然现象

师:谁能再举几个生活中发生的偶然现象?

……

尽管有些耽误时间,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可能性”有关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三、正确对待数学课堂中学生出现的生成错误

作为教师,整天都在和学生的错误打交道。课堂中及时生成的错误也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其实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从错误中启发学生,在探讨中让错误形成的原因逐渐浮出水面,并及时评价、归因,甚至从错误中生成新的知识点,把错误当“病例”求医。例:我在教学《统计图表》时,学生经过分析统计图一致认为“年龄越大,身高就越高。”我微笑着问:“是的,人在1-20岁时,身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那么,20岁后呢?30岁后呢?你的爷爷长得有多高了,他比姚明高吗?”生大笑起来说,爷爷还是不如姚明高。“看来,不是年龄越大身高越高,身高的增长是有一定的时间的。”

第5篇

关键词:优化 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是指要有针对性地合理选择,灵活运用,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呢?

一、优化选择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的步骤

优化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可分两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学纲、分析教材,确定目标。由于教学方法始终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因此,要选择好教学方法,就必须首先了解大纲的精神,理解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

第二步:选择教法、综合比较,确定方案。选择教法既可直接考虑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也可采取将有关基本的教学方法加以有机组合的办法。特别是后者,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绝大多数教师所采用,应作重点考虑。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一节课中教材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分阶段来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

二、优化选择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的策略

1、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突破把教学过程的任务看成是向学生传授数学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技能这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应该充满内在活力,表现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觉需求,对学习进程的高度负责和对学习活动的充分自主上。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必须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结合起来,使学生自身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但教学必须越过学生现实的发展水平,走在学生智力发展的前面,让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学习数学的欢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变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探究法在这方面体现得比较明显。

2、使教学目标能够完整

落实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走向教学最优化的重要一步。反过来,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能否得到完整落实是教学方法是否得到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但绝不是各种方法的叠加,巴班斯基指出:"每种教学方法按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但妨碍达到另一种目的。"因此,在考虑将教学目标完整实施时,就必须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最佳功效。

3、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

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必须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编体系、知识结构,准确把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点。小学数学认知领域的目标主要有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通常,只要求达到知道、了解层次的,可选用讲授、介绍、阅读等教学方法;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可选用尝试、探究等教学方法。要求达到应用层次的可以选用练习、讲评、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教材的单元及课题的编排都是按知识规律划分的,与学生的认识规律可能不一致,如对数学规律的认识,按学生的认识过程应该是先有数学活动,通过数学活动产生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经验,经过经验积累上升为数学理论。但按教材的呈现方式是先理论学习,返回来再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在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特点时,一定要将其与学生的心理基础结合起来,使学习的新材料的关键内容能够同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建立实质和非随意的联系,这种联系即为知识的逻辑意义向心理意义转化的条件,其转化程度取决于新材料与认知结构的联系程度。

4、促成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延伸

第6篇

一、学会赏识——发挥孩子的个性优势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的一个案例:一年级数学公开课的《找规律》,题目是:商店橱窗前挂着一排彩旗,颜色是由规律排列的,其中有一辆车把其中几面彩旗的颜色挡住了,哪位小朋友能很快地知道被挡着的是什么颜色的旗?问题提出后,有个小朋友很快地举手说:“老师,把车开走!”此话一出,其他小朋友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可再一看,上课的老师却板着脸,一笑也不笑,于是小朋友们赶紧停止了笑声。老师另叫了一位小朋友回答:“老师,我发现了规律,彩旗是按照‘红红黄蓝-红红黄蓝’排列的,所以被挡住的是……”听到该同学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这位老师立刻眉心舒展,随即让全班同学鼓掌表扬:“你真棒!”这位被表扬的孩子很开心地坐下了,可原先那位“把车开走”的孩子就被老师忘记了,开始的时候还是站着的,但后来在别人的回答声中渐渐矮下去了……

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位“渐渐矮下去”的孩子在剩下的这节课中,在今后这位老师的课堂中,甚至在其他的课堂中,在其成长道路中,会不会也“渐渐矮下去了”呢?

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呢?倘若上课的老师能去体验孩子的感受,去呵护孩子的心灵,那位“把车开走”的孩子还会“渐渐矮下去”吗?我想不会。课堂上,老师不仅要激励每一位孩子都能勇敢地站起来,更要学会让每位孩子体面地坐下去。

对孩子,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和赞扬,使他们向着老师激励的方向前进。我们都知道,赞扬对于那些学习暂时不佳者尤其重要,他们更需要格外的关爱和呵护。老师要给他们鼓励、赏识,相信他们,重建他们的自信和勇气,让他们充满信心地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路程。

二、学会等待——倾听孩子的美好心声

学会等待,意味着老师能够用从容的态度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现实中,又有多少位老师能够有等待的“胸怀”呢?

在不少课堂上,由于教师过分追求教学的“完美”、“圆满”,担心时间被耽搁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总是把学生的提问、思考、解答,当做“例行公事”,置学生于课堂以外,教学就成了演译、完成教案的过程。数学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数学的乐园,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基地。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耐心地等待。

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甩小球形成一个圆的轨迹,让学生说说现在还能不能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当许多学生都认为无法测量时,有一个学生嚷着说:“可以量出半径。”老师马上说:“这个等下再说,现在先说,你能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学生无言以对,只好默默坐下。接着老师让学生猜猜这个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这个学生的想法才有了出头之日。由此可见,这位老师受到教案的限制,不曾防备学生会先行一步,只得委屈孩子重新回到起点,与自己齐步走。其实,教师若能在此处等等,给孩子一个展示的机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让孩子矮下去,相信课堂会更精彩,师生会有更大的收获。

三、学会真诚——启发孩子的真实情感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人们常把师爱比喻为母爱。母爱是伟大的,但师爱要高于母爱。它意味着教师不能以狭隘的个人私情或好恶去对待学生,也不能专门针对少数同学去爱,而应是“爱满桃李”的爱。

对孩子,老师要善待他们,真诚地向他们倾注情感,用爱心、诚心、善意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使他们真正地“抬”起头,体验到信任和自由的。

四、学会尊重——激发孩子的上进热情

第7篇

一、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是双边活动。教育是由师生两者组成的,孩子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教师应从孩子的思维发展着想,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事实证明,学而不用易忘也。而从中的教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能使人终生受益。如果教师向孩子传授的只是书本知识,长期不加以运用,时间久后孩子就会一无所获。所以教师既要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孩子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教师教育孩子不只是语言上的,最主要还是行为上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和举动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站在讲台前的精神面貌,都直接影响孩子的精神面貌和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教育孩子在课堂中一定要牢记以前小学语文课中的《小猫钓鱼》,并专门给孩子讲其中心思想。此外,我每次都要认真做教案和教具的准备工作,尽量避免在课堂中出现不愉快的现象,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使课堂充满欢笑和活力。只有教师的组织、情感到位了,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激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孩子的学习能力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便达到了教与学的双向优化,使教与学进入一种最佳状态,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要适应孩子的学习习惯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适合孩子的学习和身心的需要。教师工作的对象就是天真、活泼的孩子。教育是双边活动,教学工作光靠教师单方面努力是不行的,教师是外因,孩子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要想使孩子的内因起作用,其根本在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符合孩子的知识需求。几十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都是这样做的。

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如果孩子有一个适应的学习环境,好奇心就会自然的继续发展,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需的。孩子在真实的事物面前会有许多的不理解,不理解的思想越能使这些孩子深感惊奇或诧异,由此出现的惊奇、诧异就越能够纠正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衰弱、萎缩状态,唤醒正在沉睡的脑细胞,迫使大脑加紧工作,积极活动。孩子大脑里产生许多疑问,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恢复孩子高度的求知欲和学习信心,从而引导孩子主动去探求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三、让孩子动口

小孩子既天真又活泼、爱说、好问,这是他们的共性。他们对自己想知道的东西就说出来,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就问下去。这就是他们主动求知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共性,为所有的孩子创造说话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我每堂课力争做到让尽可能多的孩子有说话的机会,孩子能说的教师尽可能不说,孩子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提,孩子能解答的问题,首先研究讨论,然后让孩子自己解答。就这样充分发挥孩子“动口说话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为了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难点,特意做了一个活动角,展示角的变化,让孩子观察得知角的开口变大、变小,它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化,教师提示孩子准确地回答出角的概念。最后推出角的大小跟张开角度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度无关这一结论。

四、让孩子动手

我在多年的小学教学实践得出,一些孩子听的多,丢的也多,看的多,忘记也多。经过自己亲自动手做了,效果就好多了。孩子的思维是从理性到感性,然后到认识实践。手是脑的老师,“书读百遍,不如手过一遍。”手在大脑的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认识的快,认识的深,有时会起到眼耳等器官起不到的作用。所以,让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某些知识是必要的,是高效的。

好动手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孩子掌握“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征”。我特意做了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让孩子动手拉一拉后回答,你们发现了什么?孩子在活动中通过实物对比,从中得出“三角形不变形”、“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征。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对数学的学习与运用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孩子越来越聪明。而达到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是孩子要热爱学习,热爱数学。目前,如果说我们教育有失败现象,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不够,出现厌学现象。孩子们厌的不是最基础的知识,而是人为地搞得复杂难懂的数学,是教师搞的那套老模式。每天重复做一件事,使孩子觉得枯燥无味。学习也是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孩子也会厌烦,导致厌学、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孩子的主动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效果将事半功倍。

第8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预设;生成

许多教师认为预设和动态生成是一对矛盾体,犹如一副跷跷板,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多了,主观预设就没用了. 甚至有人对“主观预设的教案”的作用开始了怀疑,生怕预设的教案束缚了教师的思维,约束了课堂的生成,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预设”和“生成”变得“水火不相容”. 只有正确认识“预设”和“生成”,以预设促互动,以互动促生成,以生成促发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低负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挖掘教材内容,进行有效预设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 而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预设的重点. 深挖教材,充分预设,既能准确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又能使课堂教学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如在预设“百分数的意义”时,结合最近的教育现代化创建这样的情境:① 播放校园典型景点,引出校园的绿色信息:2008年我校的绿化占学校总面积的49%;自教育现代化创建以来,我校目前绿化面积达到了学校总面积的56%. ②学生读取信息并引出百分数. 师:“教育现代化创建给学校带来了哪些变化?通过这两个百分数的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对于百分数想了解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认识百分数. 以校园新貌引入课题,让学生倍感熟悉贴切;让学生说说想了解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创设一个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场”,更好地调动了学习的内趋力,为下面自主建构百分数意义提供了可能. 这样的预设不是被教材所束缚,而是要将教材为我所用,充分发挥自己的再创造能力开发课程资源,既能帮助学生整理好要掌握的知识,又能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思想,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二、全面了解学生,理智认识生成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 因此要尽量了解学生,预测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科学预设的重要前提.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之前,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起点,教师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已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万以内数的感性认识,有大部分的学生会读写部分万以内的数,只是还没有具体完整的读数方法,显然学生的现实起点大大高于教材的逻辑起点. 基于这样的现实,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了重新定位——从原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调整为自主发现、概括读法,并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调整和补充. 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摆数、读数,组建学习材料,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这些数进行分类概括,发现总结读数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既随心所欲,又学有所得.

三、预设弹性方案,适时促进生成

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富有弹性、留有空白的预设,使课堂教学体现出更大的自由度和宽容度,从而给生成留足空间. 如学习“圆的周长”时,拿着硬纸板剪成的圆片,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个圆片的周长?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说出“绕一绕”和“滚一滚”的方法,并选用一种方法进行操作,去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得出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但在课堂中,学生不仅提到了这两种方法,还提出用计算的方法,即把圆周率乘直径. 还好,教师在课前已预想到学生可能会提出这点,设计了两种预案:一是对圆周率的探究;二 是对同学提出方法的验证. 教师灵活地选择了第二种预案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既引领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四、驾驭教学过程,巧妙运用生成

新课程对互动的关注、对过程的强调、对探究的重视,都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一种变化、动态的场景中.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生成性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案.

1. 在生成中灵活选择预设

2. 在生成中机智整合预设

第9篇

关键词: 数学课堂;动态生成 ;生命活力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所谓动态生成,指课堂上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成出教师原计划中所没有的新问题、新情况,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处在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过程中超越预定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成动态生成,让课堂换发生命的活力呢?我觉得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 精心预设是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敲门砖”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要想课堂有精彩的“生成”,就必须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

例如,在对“圆的周长”一课进行预设时,如果仅仅考虑教材设计的活动,教师往往会假设学生对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一无所知的,一旦课堂上出现了不同声音,教师也大多选择置之不理,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教案。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预设两种可能性:一是学生不知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二是能猜测出两者的关系。对前者,教师在预设时可设计“对新知的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自行探究;对后者,教师则应在肯定的同时,设计“对猜想的验证”活动,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证明自己发现的规律。这样一来,不管课堂上遇到哪一种情况,教师都给学生留足了探究的空间,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只有在备课时尽可能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预设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在面对学生的生成时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慌

二、“精讲放权”是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助推器”

简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和传授者,学生是“认知体”、“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封闭的。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对学生来说,互动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

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题:“8、80、800这三个数,谁能加上适当单位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这时学生感到新奇,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愁眉不展,有的跃跃欲试。看到这种情形,我说:“大家可通过小组讨论来搞清这个问题。”小组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不一会儿,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可得:8元=80角=800分。”有的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8米=80分米=800厘米。”这时,我适时提出如何用同一单位将上面各式表示出来的问题。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争先恐后地提出: 8元=8.0元=8.00元,8米=8.0米=8.00米……。看到W生的潜能如花绽放,我趁机切入“小数的性质”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弄清像8、8.0、8.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为什么相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三、和谐氛围是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滋养液”。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自由、安全、和谐的课堂文化才能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孵化”有效的课堂。

如我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一课后,出了这么一道题,爸爸上午8时上班,下午5时下班,请问:爸爸一天工作几个小时?面对这道题,我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汇报。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①学生用扳手指的方法数出来的。②学生把爸爸上班的时间以12时为界线,分成了上午和下午,上午有4小时,下午有5 小时,一共有9个小时。③学生把下午5时转化为24时计时法的17时,再用17-8=9(小时)。然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三种方法哪一种你认为最容易接受。经过大家的讨论,大多数同学都比较认同于方法③。这时,有一个平 时不大爱发言的学生站起来说:“8-5=3”。这时,教室里一片哗然,“怎么可以用 8减5呢”,同学们的讨论声一下子把教室淹没了。这时,我示意大家安静,并鼓励这位学生慢慢地把话说完。这位学生接下去说:“上午8时到下午8时经过12小时,下午8时和下午5时相差3小时,再用12-3=9(小时)”。这时全班同学纷纷认同了这种做法。原来让人感到“头疼”的意外,在老师和同学的耐心倾听和真诚等待中,竟然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情去作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我们的教学才能成为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

参考文献 :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第10篇

一、选准知识点,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教学中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小学 数学圆面积计算公式,一般是通过由教具的直观演示对圆形面积的割补转化,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对于 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学习圆面积计算方法时,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了利用割补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 计算方法的初步经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假设,一步一步地展开推理论证,找到解决问 题的方法。教师可设计四个思考题:

1.能否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

2. 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3. 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4. 依据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整理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创造性地获取新知。

二、巧用原例题,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多元化。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挖掘教材中蕴 含的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过程可归纳为:

1.创设情境:教师对现行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整理出那些有利于训练学生创造思维方法和创造思维能力的 知识点,并在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密切交往的教学氛围。

2. 建立假设:精心设计教案,适时引出假设,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3.分析、酝酿、综合:分析材料,酝酿思路,提出新的想法。

4验证、求得新知:采用其它方法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例如,学生在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利用原例题,变原有条件为“把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柱,沿底 面直径从上到下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接成一个和它体积相等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的圆柱表 面积增加7平方厘米,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此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圆柱变形后,新形体和原形体等积;新形 体的长恰好是圆柱底面周长的 1/2,新增表面积7平方厘米正好是圆柱体变形后所得长方体左右面面积之和。 如此分析探究之后,学生很快会得出这个长方体(即变形前圆柱体)体积为“长方体左(右)面积×长方体的 长”。此时学生的思维方向很明确,且面对足够的思维空间,具有进行迁移思维的良好氛围,适合不同思维水 平的学生思考。因为长方体左(右)面积=圆柱的底面半径(r)×圆柱的高(h)=hr;长方体的长=1/2圆 周长=πr。 所以, 圆柱体变形后得到的新的长方体的体积为“长方体左(右)面积×1/2圆周长”,即“h r・πr”,整理后得V=πr2・h。通过上述思维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圆柱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锻炼了 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敏捷性,创造性地应用已有知识解决了新问题。

三、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应掌握归纳问题的策略,在众多问题中,如能筛选提炼出适合学生研究的、有助于学生自己探究、思 考的问题,将对学生的自学产生关键作用。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理解能力处于不同的层次,知识的获得并非 一次到位,可根据教学内容再组织一次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适度。例如,学生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基本 习题后,教师出示习题一: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4,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往往 将周长和按5:4分配所得的数值, 误认为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值。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按5:4 分配长与宽 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使学生懂得按一定的比例分配是以它特定的、相对应的 数量为前提的,从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习题二: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5:4: 2,它们的棱长和是44厘米,请你计算出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由于学生的思维点已被激活,他们将会进行较为缜密的思考、推理,最终寻得正确的解题方案。这一学习 过程,无疑是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创造性思维的有益尝试。

第11篇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在这新的一学期,我将以新课程提供的全新理念为指导,依据教研组工作计划,按照教导处的安排,围绕课堂教学和教学科研这一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合作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一)总体分析:六年级两个班现有学生97人,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较好,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非常高。我班的特点是:学生学习主动,优秀率及合格率等指标一直较高。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父母对其要求较严,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成绩较稳定。如管辉、殷悦、陈炳政、郑晗、赵云杰、万梓桐、乔艺、安秦等;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如金星、付鑫鹏、孔曦、王国良等。也有几位同学尽管学习态度端正,但由于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偏重于机械性的死记硬背,不够灵活,所以成绩也不够理想,如尹怡康、秦文龙、胡伯威等。另外,班中的互助互学风气已经形成,本学期认真搞好学优生和学困生的结对工作、强化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知识现状分析:本班学生基础较扎实,思想品德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二、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乘法,位置与方向,分数除法,比,圆,百分数(一),扇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五、教学设想

教学时力求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1.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分数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数四则运算在计算方法上与整数、小数计算有一定的区别,在算理上比整数、小数计算稍显复杂,所以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更困难一些。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计算方法上与整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虽有区别,但是在算理上与整数、小数的加、减法又有联系,都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为了突出这一共同的规律,加之学生已学习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教学分数除法需要有分数乘法作基础;而且分数乘、除法的内容比较多,学生理解它们的算理也更为困难些。

2.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有关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成分数和小数来算;解决含有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在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上与解决分数问题基本相同。因此对求百分率的问题,特别是求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适当举例加以教学,然后加强百分数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例如,结合求百分率,出现求达标率、发芽率等的计算(还提示了出勤率、合格率、出粉率);介绍折扣、纳税和利息等知识中有关百分数的计算知识等。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如何求出出勤率、成活率、命中率等。既拓展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范围,加深学生对百分率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3.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位置与方向”时,首先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学习新知识,并及时对已有经验进行提升,迅速将具体的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学习如何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另一方面,注意呈现丰富的生活情境和现实素材,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加深对用数对确定位置内容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锻炼空间想像的能力。

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它同直线图形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圆”的教学是学生系统认识曲线图形特征的开始。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虽然也出现过圆,但只是直观的认识,本册的教学要认识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等。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学时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教学圆的面积时,教材启发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回忆以前用过的转化方法,从而把圆的面积转化为熟悉的直线图形的面积来计算。教材还注意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渗透数学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

4.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学时,一是注意与先前学习过的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二是注意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凸现统计的实用价值。更好地体会统计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5.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注意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6.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的探求欲望,此时需要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在教学中,要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同样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本册实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六、课时安排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1班现有学生66人。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班级人数比较多,可从一年级一直到六年级,都是自己带过来的,所以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比较充足,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但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还有一部分比较认真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学习的动态。

二、教材分析 :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计算器等。结合本册的教学需要,介绍几种使用效果较好的教具和学具,以供参考。

1.圆形纸板作为演示分数计算以及认识圆的教具。

可以用硬纸板做成大小相同的圆若干个。拿其中的两个圆形纸板做成如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4页介绍的教具,用来演示不同的分数。作为教师演示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作为学生操作用的学具可小一些。

2.圆规教学圆的认识时用。

教师要准备可以在黑板上画圆的圆规。每个学生也要准备一套自己用的圆规。

3.说明圆面积计算公式用的教具可以仿照教材第68页的图用纸板制作,供教师演示用。

另外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同样的图,学生可以剪下来贴在纸板上,作为操作用的学具。

4.方格作图纸学习位置时用。

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几幅10×10的方格纸,可以让学生剪下来用。

5.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

如教学位置时在本地区的简易路线图上画上方格子作为教具;教学百分数时,可搜集一些含有百分数表示含量或性能的商品标签作为教具或学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五、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3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

四、教学难点:分数乘法和除法、鸡兔同笼问题。

五、班级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本班共计23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11人。

2.学生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实行分工合作,各尽其责。能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

3.学困生情况: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

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高。

六、教学改革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七、后进生转化措施:

1、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

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

2、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

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

3、重视与家庭的联系。

八、教学进度:

一单元:位 置...........2课时

二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6课时

2、解决问题..............4课时

3、倒数的认识...........1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单元: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5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3、比和比的应用.......4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四单元:圆

1、认识圆...........2课时

2、圆的周长........3课时

3、圆的面积........3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单元:百分数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1课时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3课时

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9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单元:统 计

1、扇形统计图........1课时

2、合理存款...........1课时

七单元:数学广角..............1课时

八单元:总 复 习 ..............4课时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4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学生25人,班级数学成绩欠佳,在升级考试中还需努力。从上学期五年级的期末考试情况看,存在一定的两极分化现象,后进生人数不少;有相当一部分男同学学习自觉性差,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提高工作,全面提高及格率和优秀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前几册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分数乘、除法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改进百分数的编排,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主要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的学习环境,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教研教改。

在有限的时间里吃透教材,根据本班学生情况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课,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作为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精神。

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

4、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5、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6、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一学期,我们六年级数学要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一、本学期本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和任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重点: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

难点:

1、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认知情况

经过前面5年的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能力,学会了整数、小数的加减乘除。分数的加减法。在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解决问题、统计、数学广角等领域都已涉足。但少数学生对于计算还不熟练,抽象力发展滞后,对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尚有困难,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2、情感、态度

学生课堂纪律较好,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因为学习失败对数学失去信心,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边教新知识,边帮助他们弥补旧知识。

有部分学生已经提早进入青春期,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寻求独立的要求,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学好数学。

(二)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首先吃透本册教材的内容,掌握本册教学的重难点,并有个完整的学期教学设想;

其次要一步一个脚印的上好每一堂课。

2、继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工作目标。

3、加强学生订正错题的工作。

4、关注后30%的学生的学习,并加强个别学生课余时间辅导。

5、用“学有所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材分析与措施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前几册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分数乘、除法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同样要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因此,实验教材的编排与原义务教育教材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1)不单独教学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境和计算过程去理解运算意义。

(2)通过实际问题引出需要用分数乘、除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理解分数乘、除法算法和算理,将解决问题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借助操作与图示,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算法和算理。

(4)不再出现文字叙述式的计算法则,简化了算理推导过程的叙述及解决问题思路的提示,通过直观与操作等手段,在重点关键处加以提示和引导,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提供更多的空间。

(5)调整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问题的编排,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进百分数的编排,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爱好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重点: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

难点:

1、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四、提高质量的具体措施

方向优于方法,规律重于规则。确定教学目标要避免贴标签式的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

1、首先吃透本册教材的内容,掌握本册教学的重难点,并有个完整的学期教学设想;

其次要一步一个脚印的上好每一堂课。

2、继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工作目标。

3、加强学生订正错题的工作。

4、关注后30%的学生的学习,并加强个别学生课余时间辅导。

第12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数学 学生 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课堂中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并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的数学老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尽情的展现。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实践来谈一下,新课程模式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一、转变观念激兴趣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所以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现课堂教学主体性的重要条件,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保障。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见一个人的主体性,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才能出现创新思维的灵感。相反,在压抑、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却很难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前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改变学生上课只须打开两耳,端端正正坐好即可的学习模式,改变那种教师主,学生为辅的旧有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体作用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当好向导和顾问,注意启发和点拨相结合,从旁协助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即可。因此老师就要转变旧有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开发学生的潜能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激情。

二、勇于放手重参与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但表现为在课堂中学生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地学习教材,主动地把数学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去主动学习并接受教育。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预设,课堂上教师按照教案实行计划教学,为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不敢做任何放手,因此学生没有参与课堂的机会,也就谈不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新课程指出课堂教学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有程式,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堂呈现,针对不同的情形,适时适度地调整课堂教学,因为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品质。以前老师总担心学生学不会,在课堂上不敢有丝毫的放手,于是在课堂上自己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让学生大段地背诵公式、定义、法则,一次次地褪鼋馓獠街瑁学生全然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与参与状态。而新课程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探索知识或结论,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果进行背诵和识记,这样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讲授《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通过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入手,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思考、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不但使枯燥的乏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使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联系实际创情景

俗话说: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因为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如:在讲授《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内容时,我正苦于不能让学生感受“毫升”、“升”,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容积的意义时,突然发现教室的角落里有学生喝过的饮料罐和水瓶,于是灵机一动就把这些“农夫山泉”、“蒙牛学生奶” 、 “特仑苏”、 “旺仔牛奶” 、“可口可乐”等,都变成了学习容积的材料,一下子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就连平时从来都不举手发言的学生这次也破了例,在交流反馈环节,我让学生先估计饮料罐的容积,然后在通过商标上的数据进行验证,又一次把课堂气氛推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其效果远远超过我一人在课堂中口干舌燥的讲解。

又如在讲授长度单位时,可在课前让学生量身高,帮助他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在讲授重量单位时,可让他们在课前称称自己的体重、课本、几枚硬币等,帮助他们弄清“千克”、“克”的区别;讲授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时,可让他们在课堂上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然后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数学老师只有联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老师不但要改变以前旧的观念和模式,重视学生好奇心的发现和培养,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兴趣和激情,而且要敢于放手,不但教会学生听课,更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一句话,在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堂必须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教学轴心,想方设法唤起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努力为他们创造参与的条件,从而使他们的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交流思想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小微. 《现代化与主体性》[J].教育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