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9 19:30: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教师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快乐15分钟
在每日巡视中,园长发现,在幼儿园每天能看到幼儿嬉戏在操场上,自编自导自演着各自的游戏……可很少听到幼儿的歌声。于是,园长抽取一个学年的园本教研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公开教研集体活动共计35个,其中倾向科学领域的21个,语言和社会领域的9个,而艺术领域的仅有3个,占所有活动的8%。园长又选取小、中、大班各两个班级的课程方案进行分析,再次验证了幼儿园一目生活中音乐活动的缺失。喜欢(或擅长)音乐的教师往往会在自己的一日课程中有目的地开展音乐活动,或者将音乐活动与其他活动自然融合,但很多教师似乎将音乐活动视为可有可无。某班级教师在一个学期的4个大主题活动中预设了29个活动,其中音乐活动仅有1个。
数据摆在面前,园长意识到是教师相关意识的缺失及相关专业技能的欠缺导致音乐活动的目标无法落实。由此,园长期望教师能关注问题,解决问题,并计划通过教研活动来编制各年龄段幼儿的音乐活动教材,通过培训来强化教师的课程平衡意识……然而,效果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一些年纪稍大的教师大叹力不从心,在他们看来音乐活动应该是青年教师的强项;而一些不擅长音乐、对音乐缺乏兴趣的教师则认为音乐活动应该让那些擅长的教师去负责。如果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落实仅仅依赖小部分教师的热情与兴趣,其结果只会是“领导抓一抓,下面紧一紧;领导松一松。下面自由行”。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保障“班班有音乐”呢?在反复讨论、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园长有了“每天午睡后安排15分钟音乐活动时间”的设想。为确保音乐活动正常进行,幼儿园调整了作息时间。
这以后,在每天的规定时间里,音乐响起,每个年级组所有的带班教师都带着幼儿到操场唱和跳。然而,在巡视中园长又发现了问题:教师为了确保这15分钟里幼儿能整齐划一地做好动作,不辞辛劳,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演示,训练幼儿的手势、节奏、表情、站位等。园长听到教师的喉咙嘶哑了,看到幼儿的表情木讷无奈。没想到这个安排平添了一个训练幼儿的内容,园长的心又一次被揪起来了。于是,我们开始分析问题、寻找策略。首先,每日15分钟里教师要不要教?怎样教?最后。我们倡导通过“山羊剧团+每日示范”带给幼儿美的感受,激发幼儿的表达兴趣。其次,幼儿该“习得”还是“学得”?我们向大家呈现了月初、月末两个时间段中两个男孩的不同表现,让教师坚信:日积月累的习得是激发兴趣、发展能力、提升水平的最佳途径。再次,一个音乐内容的学概需要多久?我们从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总结出幼儿从完全陌生到比较熟练,花上一个月时间基本能达成预期目标。为此,我们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编制了小中大班30余个音乐教材,终于让歌唱与律动活动成为幼儿每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还总结了每一个音乐内容设计、实施背后的内涵,形成了“音乐15分钟”活动的操作要点和评价指标。
按理说,对这个项目的研究至此可暂告一个段落,然而,园长依然在思考:幼儿快乐不快乐?“音乐15分钟”活动以做操、跳舞形式为主,幼儿之间缺乏互动,作品之中也鲜有幼儿的自主表达……在教研活动中,园长抛砖引玉,继续激发教师思考:“音乐15分钟”能不能完全替代幼儿园的音乐教育,“音乐15分钟”只能为音乐教育服务吗?能否成为幼儿游戏及自主表达的重要途径?能不能将“音乐15分钟”变为“快乐15分钟”?于是,新一轮的研究开始了,教师开始关注“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教师在课程实施反馈座谈会上道出了心声:“之前,我回避组织音乐活动,一想到幼儿毕业典礼要排舞蹈就发慌,因为班里肯定有部分幼儿的动作不标准。现在好多了,仅大班一年。幼儿就有十多个音乐教材唱过、跳过、玩过,我可以选幼儿最喜欢、最拿手的内容来表演……”“现在每天有15分钟的时间,看不见教的痕迹,也没有统一的指挥棒,教师和孩子都放松下来了,效果反倒更佳!”
园长的先思先行还落实在其他研究中。例如,在“以自主游戏推进关键经验”的研究中。园长看游戏现场,听案例介绍,看教师的观察记录,发现:在游戏中,教师看到了“医生”穿着白大褂看病,娃娃家桌上放了很多碗、盆、碟,“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忙个不停,“爸爸”拿着电话机一个劲儿在“喂”,但是否看到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了呢?于是,园长观察了近30场游戏,做了近30份观察记录。并告诉教师们她所看到的一切:园长看到游戏中“文具店”的“工作人员”规定10元钱可以买两样东西,可有的“顾客”偏要买3样东西。“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办法:“10可以分成5和5,6和4……10怎么可以分成三份呢?”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数的组成的学习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不少幼儿询问:“还有多久播新闻啊?”“主持人”一一给予回答“还有五分钟”“还有四分钟”。一旁观察的教师问:“怎么每次都要问时间呢?电视机里有时间提示吗?”“主持人”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找来小纸条写下了“01:10”粘贴在“电视机”一角。这个游戏中不是有时间概念的运用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游客”向“工作人员”提出:“我家里有鳄鱼玩具,我明天带来,鳄鱼应该放在野兽区的,对吗?”“工作人员”犯难了,不知所措。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动物种类的探究吗?这些案例摆在教师面前,教师悟到了:原来,游戏中真的存在大量的学习契机。
在有关“个别化学习中提供可玩性材料”的研究中,园长看到教师精心制作了“花瓶”和许多漂亮的“小花”,她明白教师是想要推进幼儿“数物匹配”的能力。园长看着孩子们来回摆弄着材料,思考:能不能变成游戏呢?园长作了这样的尝试:领着教师制作了大小套盒,引导幼儿抖动大盒子里的糖果,让糖果跳进小盒子,并在竞赛游戏中鼓励幼儿迅速目测少量糖果的数量,并将盒子放到相应的位置,锻炼幼儿的目测能力及动作敏捷性。结果。教师首先爱上了材料,自己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们更是爱不释手。园长还组织教师“玩材料”“评材料”,让教师明白“可玩性材料”设计中追求不同的过程或结果至关重要。
曾有人问:“园长需要事必躬亲吗?”我们的回答是“必须的”。在幼儿园研究重点、难点工作时,园长的感同身受能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园长的实践探索能落实对教师的精准指导,园长的全力以赴能有效体验行动的意义与效度,为教师的研究和行动把握方向、提供依据。
水果争5
在研究如何设计学习材料的过程中,陈老师想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5的组成”的学习材料。她精心制作了5张娃娃卡片,并在娃娃衣服的颜色、手上道具的大小、头饰的种类等方面做足了文章。她还设计了一张表格,鼓励幼儿根据娃娃身上的不同信息进行分类记录(如,穿黄衣服的娃娃有1个,穿红衣服的娃娃有4个;5可以分成1和4)。陈老师对自己制作的这份塑封、包边、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材料非常满意,认为幼儿肯定会喜欢。果然,材料投放后。幼儿被鲜艳的画面所吸引,争着、抢着要玩。可没过几天,就没人问津了。陈老师忍不住问:“为什么不玩?前两天不都抢着玩吗?”孩子们回答:“玩过了,会玩了,不好玩啊!”
陈老师翻看着自己辛苦制作的材料,发现简单、重复的操作的确像在完成“作业”,缺乏趣味性。“如何让它好玩一点呢?”让它从平面变成立体,一定能吸引眼球。于是,陈老师找来一些废弃的棋子,在棋子的一面贴上汽车的图案,另一面贴上飞机的图案,并把它们放入一个透明的盒子中。孩子们轻摇盒子后。可以数数在朝上的那面中小汽车有几辆,飞机有几架。陈老师给这份新材料取名为“摇摇乐”,她鼓励幼儿把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她看来,记录很重要,能落实“5的组成”这个知识点。该材料投放后又一次迎来了幼儿热切的目光,他们每天摇着、数着、记录着,不断地体验和感知着数的分解和组成,在一次次的玩耍与记录中,他们总结出“5”的组成有6种可能。
一次,幼儿园课题组开展活动,陈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摇摇乐”及孩子的记录情况,很多同事都觉得这样的设计很好。然而,园长却在思考:“摇的过程有悬念、有乐趣,毋庸置疑。可是,在幼儿摇出5的所有组成可能后,在他们完成记录后,他们还会有反复游戏的兴趣吗?”
园长的话激发了陈老师的再思考,能不能设计一个百玩不厌的材料呢?陈老师和她的教研组同伴们开始了又一次尝试。这次,一个同事的介绍将大家的目光带到了一个叫“德国心脏病”的游戏上,那步步惊心的过程深深地吸引着大家。于是。大家一起找来扑克牌,稍加改进,一个叫“水果争5”的游戏产生了。虽然“水果争5”所运用的经验依然是5的分解和组成,但那变化无穷的过程、不断出现的变量、不可控的结果让幼儿们对此产生了持久的兴趣,也带给了他们无穷的乐趣。设计游戏的过程也开启了教师的智慧大门,大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眼明手快”“眼力大考验”“向左向右”“兔妈妈找萝卜”“捆木棒”“找宝藏”“翻翻乐”等游戏。看着幼儿乐此不疲地玩着,大家都体会到好的游戏不仅能满足玩兴,还能激发玩智。
关键词:翻转课堂 初中英语教学 策略
引言
伴随着新课改的全面铺开,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挑战。新课改使初中英语教学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思想、理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些年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初中英语教学在取得一些显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比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合作探究能力欠缺,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教育理念固化等。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翻转.课堂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翻转课堂的这些特点与初中英语新课改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开展初中英语翻转课堂行动研究,具有深刻意义。本文分析了翻转课堂初中英语教学组织策略。
一、学习材料制作策略
1.学习材料的制作
课前学习材料包括初中营运导学案、自主听力材料、相关小电影、音乐、教师授课PPT。制作学习材料以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为原则,以“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设计形式要新颖、有创意、多样化,以满足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导学案:呈现内容为初中英语词汇、语法、句型,导学案制作以问题解决课型为主线,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微视频、微电影:呈现内容为听力和表达,选择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微电影或者教师根据要求制作微视频,微视频应突出和强调主题、重点与要点,录制情感丰富、生动活拨的教学视频。
教学PPT:呈现教学内容为写作,教师根据选题,选择合适的题材,制作写作的授课PPT,内容要能够包括本课的所有词汇、语法、句型。一方面锻炼学生写作能力,一方面对学生课前的自学做检测。
2.学习任务单
教师要提出初中英语学习结构图任务,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学会提纲挈领,在结构的梳理中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单设计中要以问题设计为主,教师要把传统的知识点深挖、掌握,然后根据教学重难点,把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提出来,使学生在课前学习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教学重难点或其他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制作要求:以问题探究式为主。
3.任务驱动
学生中最受欢迎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玩中学,学中玩”。因此,课前学习过程中,根据英语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一些任务驱动的自学方式,比如我们第三轮行动中课前加入制作海报的任务后,学生的自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设计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合适的任务。
二、QQ群平台使用策略
QQ群平台是我们使学生在英语课前与同学、老师互动的平台,学生在家通过QQ群内的电子邮件、群聊天与私聊工具、视频会话聊天工具、论坛等与老师或同伴进行互动和英语交流,分享自主学习初中英语过程中的学习收获,探讨在课前学习及自测卡练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互相解答。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诸如有的学生对QQ群平台不是很熟悉,不知道如何操作;有的学生把QQ用来当做聊天的工具、而不是用来分享交流成果等等,这些不仅没有对课前学习起到好的影响反而制约了学生的课前学习效率,
笔者为此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首先是技能培训,使每个学生都熟练掌握常用的QQ群技能;其次在使用过程中,老师定期消息,组织学生在群内讨论学习;最后要求学生家长再监督学生使用。使用要求: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家长监督。
三、教学活动组织策略
1.开展协作式课堂探究讨论
通过长期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总结,笔者认为应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取异质分组,且在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教师分配给每个小组探究式初中英语题目,小组长负责各小组的探究活动。小组中成员都要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随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交流、协作共同完成英语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并及时加以指导和点评。通过改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效果一轮优于一轮,为此我们认为课堂互动阶段的讨论应遵循以下策略。组织策略:问题探究式讨论,话题讨论等形式。
2.游戏学习法
笔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现,随着英语问题研究的持续,由于讨论形式的单一性,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为此笔者认为应该探求更为丰富、形式新颖的课堂学习方法。游戏化学习是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时融合游戏的设计策略,通过带有游戏性的学习方式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借助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内容,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的培养。笔者取了游戏化学习的方法,在初中英语翻转课堂的课堂上可以采取设计一些游戏,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游戏结束后分组讨论游戏中的一些问题。组织策略:游戏与学习内容需紧密结合。
四、结束语
如果实施翻转课堂其好处如下:使用的微电影、小音乐等多种形式的自学材料有利于加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课堂上讨论、发言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课前学习阶段,学生通过自主材料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堂小组交流沟通、成果分享,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固有模式的颠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条件下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翻转课堂已经得到很多一线实践教师的认可,近些年国内对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的案列也逐渐增多,中国式“翻转课堂”已经有了很多实践经验,如山西省运城新的“自学一展示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练习”、山东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南山卓越课堂模式等。这些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但是中国式“翻转课堂”运用起来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今后要加强翻转课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和谐互动。“和谐”是师生之间互尊互爱,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当好学生的合作者、引路人、知心朋友、探究伙伴,用美妙的童心和赤诚的爱心,搭建起师生情感的桥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以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饱满的热情,从音乐中学习音乐,从音乐中获得美感体验,感受到音乐之美。
一、创造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酷爱音乐。为了让学生了解西方古典音乐及其发展历史,在上《音乐——从古典走向浪漫》之前,讲关于贝多芬与莫扎特、贝多芬与舒伯特的故事,慢慢引导学生到贝多芬、莫扎特中来……让学生们熟知这几位音乐大师,进而对他们的音乐产生求知的欲望。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考虑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基础上,拓展音乐教学空间,营造一个开放、和谐、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用声音、肢体语言、表演、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比如,在《少数民族音乐》这一章节时,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组风俗画面,也可以观看一组少数民族的服饰,分辨是哪一地区,哪个民族的?然后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接着请学生说出他所了解的这一少数民族地理位置、物产、民族、风土人情、音乐文化等,并让学生演唱或表演他所了解的这一少数民族的歌曲或舞蹈。最后导入新课然后逐一欣赏、介绍各民族音乐,引导学生来作总结。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更使他们在体验、参与、实践中感受到了音乐之美。
三、创设和谐幽默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爱上音乐
幽默的教学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轻松愉悦,令课堂充满生机、熠熠生辉。一位幽默风趣的教师往往更容易与学生接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课堂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具有幽默感的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们就会高兴快乐,沟通也自然顺畅了。先让学生喜欢上你的幽默,学生就会喜欢上你,学生自然就爱上了你的音乐课。
总之,和谐是教学旋律中跳动着的快乐音符,教师在课堂上只有表现出轻松、自然、美丽的积极心态,学生的紧张心态才能得到放松,他们才能大胆与教师进行互动,才能去体验、发现、创造、表现音乐的美,进而感受到音乐之美。
(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英文歌曲;语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35-0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莫斐说过:“音乐能够改变课堂气氛,它似乎能够在缺乏活力处补充活力,在学生抱怨无从下笔时激发想象。”英文歌曲作为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作为一种教学材料引入到英语课堂,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资源、打开学生眼界、活跃思维以及学习文化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理论依据
马克思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叶圣陶先生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洛扎诺夫在他提出的暗示教学中就特别强调音乐的作用,他认为,当我们舒舒服服坐着听音乐时,尽管身心特别松弛,但在我们身上却同时展开着大量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及超级的内心活动,这时候,精神状态在形成,自由联想在奔驰,观念、情绪在起伏,创造力在活跃。
1.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依靠形象思维支持。将英语歌引入教学正符合从感知到理解的认识规律,它将知识与趣味、抽象与形象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形象材料,用旋律为学生架起了由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桥梁。通过教唱英文歌曲,将语言与情景结合,采用听、唱英语歌的教学手段,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
2.符合生理学和美学原理。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右脑主管形象思维,是音乐的脑、感情的脑。听、唱英语歌曲可陶冶学生的情操,刺激大脑,激活右脑神经,引起高度兴奋。尽兴唱又可激活主管抽象思维和语言的左脑,使其兴奋。这样左右脑交替兴奋,不仅使思维与语言引起共振,而且可以大大开发大脑的潜力。欣赏英语歌曲,融入优美的旋律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身心受到了陶冶,在艺术欣赏中学到的东西,反而记得牢、效率高,这正是艺术的魅力,完全符合美学原理。
3.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在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P14~15中有一项语言技能分级标准的二级标准中提到:玩、演视听技能。三级标准在描述听的技能部分指出:能感知歌谣中的韵律,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
二、教学实践
选择合适的英语歌曲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可以从功能、时间以及激励措施三个方面来合理的选择英语歌曲辅助教学。歌曲辅助教学能有哪些功能?在什么时候运用?如何保证学生唱英语歌的热情?
1.英语歌曲辅助教学的功能。运用英文歌曲教学可以进行基本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训练。①训练语音,如果选择适当的歌曲对学生进行语音训练,在唱的过程中,不经意间提高了学生发音的准确率和语速,有利于学生说出地道的口语。②训练听力,许多歌曲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内容积极向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听歌,把歌词中的某些单词挖空,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练习听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听力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英文歌曲来练习听力,使他们在自娱自乐时也能运用英语听力技能理解歌曲内容。③学习词汇和语法,英文歌曲以其语言的简练、词汇的实用性和语法的精确表达为特点,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英语语法和词汇的重要学习材料。以英文歌曲为学习材料的练习如通过填空、问答、正误判断、排序、听写、续写、找出同义词或反义词、进行讨论等来提高词汇积累,熟知语法。④训练写作和翻译,英语写作和翻译是英语教学中的难点,特别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成为许多教师努力想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段歌词让学生进行翻译比赛,也可以让学生模仿写这种叙事而又有感情的文章。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了听歌写歌词、歌词翻译、改写英文歌和自编说唱歌曲等多几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和翻译能力。⑤渗透文化和德育教育,中外文化的不同也可以在很多的歌曲中有体现,有些歌曲营造的氛围就可以用在某些中西文化背景的教学中,如Merry Christmas等,无需太多的解释,这种文化渗透的效果不言而喻。又如:Justin Bieber的歌曲《Never Say Never》(《永不言败》)等里面的歌词和旋律经典而且有感召力,这些歌曲能给学生一些正能量,而且这些歌手就是学生心中的偶像,无论何时这些歌词和旋律永远值得让人吟唱。⑥和谐师生关系,展示教学魅力,在枯燥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能根据紧扣主题哼上几句歌词,然后把歌词写在黑板上,学生顿时精神倍增,教师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歌喉,学生对教师的敬佩油然而生。课堂中间可以选用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心情平静地写作或抄写,选用欢快的背景音乐来激励学生参与竞赛活动,下课前几分钟听或唱英语歌曲能消除学生的厌倦、疲惫心理。耳中听、口中唱、脑中想,各种感官协调并用,和谐了师生关系,突破了难点,展示了教学的魅力。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选择英文歌曲作为学习材料,训练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既是一个有效的学习实践活动,又能够为学生创造性地灵活运用英语提供机会和平台。
2.英语歌曲辅助教学时间。什么时候用英语歌曲辅助教学呢?将英语歌曲教学利用于各个教学环节。①课前热身时,有很多经典的老歌,他们有着动人的旋律、优美的歌词,使人产生共鸣,在热身的时候找到和教学主题相关的音乐,让人轻松欢快的进入学习状态,还可以让学生领会歌词的意境,无限美妙,效果尤佳。②导入新课时,唱英语歌可以巧妙自然地引出新授课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掌握的单词、句子配入学生熟悉的曲调,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有些新鲜,在轻轻松松中掌握了新知识。③新课讲解时,在新课讲解的时候可以针对语言目标,利用合适的歌曲进行讲授。在教九年级的Unit 13,可以用《A Little Love》这首歌来学会本单元的主题。通过这首歌学生把动词“make”的搭配用法和句型弄得一清二楚,歌曲抒情也算是发挥到了极致,这些经典歌曲可以说是让学生终生不忘的好素材。④操练活用时,操练复习旧知识更是学生大唱英语歌曲的好时机。熟悉的旋律把学生带入到昨天,引发了他们美好的回忆,曾经学过的单词、句子顺口唱出。一种成功感、自豪感、快乐感洋溢于学生的脸庞。⑤语言输出时,利用经典的英文歌曲歌调添新词,把当天所学的英语单词、句子,填入乐曲中,乐曲有新曲,有旧调。把很多的歌谣或童谣根据课堂的主题要求变成押韵的Chant也会很有创意和时效性,如果能让学生自己编,效果就会更佳。
3.英语歌曲辅助教学持久性的激励措施。通过什么方式检验和保障学生唱英语歌曲的持久性和有效性呢?下面就有几个可操作的措施。①把唱一首英语歌纳入期末英语口语测试中。②每期开设英语卡拉OK社团。招募英语歌曲爱好者,每周都会有社团成员的活动,不断的更新歌曲。③每期一次英语卡拉OK大赛,选出学校前十名歌手,让他们在开放日、晚会或大型的活动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④英语合唱比赛。每班选择一首英语歌曲,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和最佳指挥、最佳音乐处理奖等。
总而言之,英语歌曲辅助教学有百利而无一害,那些经典歌曲的传唱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语言学习手段,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氛围,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和基本的素质,每个人都能哼唱英语歌,成为学校培养多元智能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道风景。
参考文献:
[1]陈静波.利用英文歌曲进行听力训练[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2):14-16.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人才。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体制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常用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独立思维、探求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在我谈谈在这一个学期音乐教改教学中的体会和感想。
一、音乐教学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多年来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是一种技术课,它注重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通过参加音教改革培训,使我感受到学习音乐首先是使人有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欲望,特别是首先让孩子愿学、乐学。在这学期的音乐改革教学实践中,我突出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例如:津动是一种技能,它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在传统教学中,律动教学以模仿为主,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和学生都着眼于动作,学得会做得像,就达到了要求。而现在,我在教学生律动的时候,首先启发学生想像“我们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象,我们一起到河边玩耍”。每个学生踉着《两只小象》的音乐,自由地行走,学生们自由模仿小象的动作,有甩鼻子的,有跳小象舞的,有用鼻子喷水玩的等等。最后音乐一停,所有的小象要回到家里。然后再由学生谈谈模仿小象做了哪些动作。又如,律动《大雨和小雨》,就是以学生自编动作为主,通过学生对大雨和小雨的认识,创造出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大雨和小雨的差异,学生边喝边随歌词变化即兴做出大雨和小雨的动作。在这个活动中,所有的孩子都知道运用动作大小、高低来表现大雨和小雨。运用手指、手臂的变化来表现下雨的情景。通过这个律动,使我看到孩子们的潜能,增强了对教改的信心。
二、音乐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不只是为了教,而更是为了学,即不仅学会,更要会学。在一年级的音乐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音的高低、强弱的感受。例如,用眼睛看:蝴蝶和小鸟谁飞得高,谁飞得低,感受音的高低:用耳听,让学生自己在钢琴上找两个音,听辨音的高低:用手敲,学生敲击打击乐器,要求学生敲出强弱不同的音,学生在敲敲玩玩中自由探索。用嘴模仿,用嘴模仿大雨和小雨、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音的强弱。
三、音乐教学突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学生的智力、创造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的。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一些难度适当的学习任务,并设计一些利于学生想学。想创造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创编节奏上,我先拍出两小节节奏。然后让学生模仿其第一小节节奏并在第二小节创编节奏,要求节奏不能重复,做节奏问答游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拍节奏边创编短句,如苹果大苹果、我们去公园,等等。通过这个活动,对今后学生创造歌词及旋律做好了铺垫。又如,歌曲《大鼓和小鼓》,在大鼓和小鼓的律动表演中,学生感受了音的强弱。然后再扩展学生的思维,找找生活中还有什么事物能表现昔的强弱。学生举手非常积极,有的说:“大狗和小狗”,“老青蛙和小青蛙”等,学生不仅举了很多例子,还进行了声音的模仿,然后,我让学生们把自己编的词随着《大鼓和小鼓》的旋律唱一唱,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发生了着深刻的变革。这种新的开放性的音乐教育模式,不仅是我国音乐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我国音乐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准。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完成知识再创造过程。网络作为一种现代媒体,具有信息丰富、联系快捷等特点,大量、便捷的资料查询,为学生提供了方便。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适当利用网络引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音乐学习之中。在网络的支持下,学生们除了获得音乐的感染之外,还获得了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音乐的文学知识,美术知识及其它相关艺术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学生不是再单纯的听赏,而是使音乐艺术得到拓展和延伸。
网络学习以其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共享资源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访问他机,多机交互,合作探讨,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他人交流,最终形成自己的、有独创性的观点。协作学习,使须学生之间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使每位参与者的思维与智慧相互碰撞,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而不只限于音乐的表现要素。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正确进行学习、分析、创造的方法,而不局限于效仿他人,从而占据了全面的、正确的、独特的视角。
教学中还可以利用网络环境的感受性、新颖性特点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网络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为学生创设了多样化的学习情景,提供了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时刻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记得在教授《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去体验歌曲中的的情感,更好地表现力度变化,我就利用计算机为学生设计了敲鼓声音的力度变化(由弱渐强),要求学生用动作或图形来表示自己的感受。正是由于网络环境的新颖性和感受性,使得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转化成一种进入创造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在一幅幅富有个性的图画、符号当中,学生无意识地进行了艺术创作,开发了学生的艺术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利用网络进行创造性学习,能够积极有效地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潜能。
的确,当今社会,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使我们的教学方式进行着深刻的变革。这种新的开放性的音乐教育模式,不仅是我国音乐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我国音乐教育现代化的一条主要标准。所以,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只有充分利用网络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为我国培养出一批综合型、创新型的艺术人才!
关键词:生本化 音乐课堂 探索 思考
近年来,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广大教师大胆创新,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实践当中,把有效教学看成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就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热爱学习而设计的教育。那怎么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如何实施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探索和思考。
一、以学生为本,打造高效音乐课堂的策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认知和实践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教师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出发,尊重他们的音乐需求,给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实践和体验的机会,实现“生本化”课堂,让音乐的殿堂生动而活泼、灵动而充满个性,让音乐课堂发挥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尊重学生的需求,在音乐土壤中汲取健康养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圣人贤者为我们留下的最通俗但又最宝贵的教育经验。我们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教学过程不能教到学生的心坎上。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渴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在课堂上只是疲于应付,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往往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老师,不要教书上的歌!”“老师,能不能教唱一些流行音乐?”“我希望在音乐课堂上能展示我们的才艺!”。对于学生的众口纷纭、发自内心的想法,教师是认真倾听还是置之不理?我选择了前者。与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相比中,青春期的中学生们往往更迷恋于流行歌曲,大部分同学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歌星粉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材料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
因此,精心选择、合理安排音乐教学内容,不断给予学生学习空间,提出新问题、新信息,能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在每学期的音乐教学中我都会精心挑选几首优秀的适合学生歌唱的流行歌曲或乐曲进行教学或欣赏,例如《北京欢迎你》、《我和你》、《青花瓷》,一些好听的、感人的流行音乐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爱好,尝试着去了解他们的音乐,和他们去分析流行音乐,甚至可以和他们一起学唱,师生之间就会有许多可交流的话题,如:歌曲写作的风格、乐曲旋律的特点、所用的乐器、演唱者的技巧等,这样既能使教师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同时教师对待流行音乐的态度也使学生的态度得到改变,使他们不再盲目地去崇拜。除了让流行音乐进课堂,我还把乐器引进课堂。如口琴、竖笛等,这样大大丰富了学习内容,开阔了音乐视野,使任何一个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接受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逐步扩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精选方法,给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
人人都有表现欲望,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表现的欲望更为强烈。教师应多创设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凸显自我。但是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呢?我认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鼓励学生解决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感受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上,我设计了“音乐小评审”这个环节,当一名学生演唱歌曲或乐谱时,其他学生专心聆听,“有错!错在哪里?帮他改正!”、“好!”“好在哪里?说出优点,向他学习!”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学会取长补短,助人为乐,一起进步成长!在七年级学生中间,我还开展了每月一次“歌咏比赛活动”: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小组间比赛。单独一个人主动演唱,个人成绩记一星;同桌二人一起举手参加演唱或比赛,不仅两个人各得一颗星,唱后得分还能计入小组成绩。这个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积极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主动做起了胆怯学生的工作,一只只原来总藏在桌下的小手在团体力量的推动下举了起来。外向活泼积极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集体的荣誉,很有成就感,而从内心胆怯学生发出的虽微弱却很坚定的歌声中我却看出他们自然流露的自尊和被珍视的幸福感。学生展示了自己的能力,自豪之情洋溢在脸上。每个学生通过这个活动体会到“对于这个团体,我很重要”,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培养。
二、有效音乐课堂的反思
(一)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思考力
“为学生为本”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成为新课程下的课堂标志,似乎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程,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这种泛用的结果就是,我们只看到了学生交流、讨论、分组,“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喜欢什么就说什么”的形式,感觉不到学生到底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又在哪里。新课程作为一种开放度较大的课程,不仅要赋予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权利,也在试图启动教师的思考力。音乐学科,有其丰富的学科思想、人文思想,这些思想应该是除教育理念外,教师所时时不能忘记的。
(二)做到“三个善于”
首先是善于煽情和引导。音乐课堂是学生情感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是流动的、变化的。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用激情感染学生,用歌声引导学生飞入音乐的殿堂。其次是善于倾听和发现。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音乐表现和作品,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通过提炼、筛选,进行扶植、培养,让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提高。再次,善于推销和存异。学生的音乐感悟有时带有个性化的特点,这些个性化的对音乐的感悟有时能激起课堂的共鸣或争议。教师要具备存异的胸怀,也要激发学生存异的态度,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化。
新的课堂教学比过去的传统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为音乐教学搭建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平台。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激发了中学生无穷的学习激情,预示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着无限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人事司, 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5
关键词:音乐与舞蹈;课型设计;探索
一、传统意义上的高中音乐教学
课改前的高中音乐教学仅仅停留在音乐的“鉴赏”阶段,大致以音乐作品聆听赏析式的单向传授为主,学生也只是简单地接受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少有互动,更没有实践探知的行动和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也与很多现实因素有关。比如课程设置不科学、师资力量薄弱等。虽然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增进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内容、形式过于单一,已无法满足新时代高中生的需求。
二、高中“音乐与舞蹈”课型设计的探索
为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的时代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需求,高中音乐课程在内容上进行了更大的拓展和延伸,加入了五个新模块的选修学习,其中就包含了“音乐与舞蹈”。音乐与舞蹈是水融的姊妹艺术,任何一种舞蹈都必须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进行创作、表演。“音乐与舞蹈”是一个全新的艺术综合教育课程,在高中阶段开展“音乐与舞蹈”的教学,让音乐教育与舞蹈教育共同发挥德育方面的熏陶和培优作用。以下主要从实用性的角度,对高中“音乐与舞蹈”的课型设计进行有益的探索。
1.以舞蹈鉴赏的课型设计
舞蹈鉴赏是围绕某一具体舞蹈作品展开,以观赏体验为主要教学形式。借以分析舞蹈作品、介绍有关舞蹈基本知识等为辅助手段,通过欣赏、比较、等具体学习方法,配合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开展自主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舞蹈鉴赏能力,增加学生舞蹈文化修养,提升学生舞蹈审美能力。同时,为了使学生获得深刻的视听体验,教师应认真设计有效的问题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阐释作品,表达自己的独特审美感受。例如,在舞蹈作品的赏析环节中,如果先讲授理论,再播放相应的作品让学生自己欣赏,这种教学方法不适合高中生的学习,学生往往出现 “水土不服”的现象。学生们没有舞蹈基础,听完理论后,欣赏作品还是看不懂。经过教学实践和摸索,在教学生进行作品欣赏时,可分五步来完成对一部作品的欣赏,即“欣赏―分析―提问―再欣赏―总结分析”:先让学生欣赏作品,然后让学生以自己的直观感受来分析作品,接下来老师提一些提示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欣赏作品,最后先由学生回答问题,再由老师总结分析作品。这样,学生们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舞蹈作品的感受逐步加深。分析过几个作品之后,学生的赏析能力明显提高。
2.以舞蹈实践指导的课型设计
舞蹈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实践指导课型是“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中所采用的另一主要课型之一,它是继舞蹈鉴赏体验课之后的内容延伸与拓展。本课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及表演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从中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感受舞蹈表现力,增强自信心,挖掘具有舞蹈潜力的学生,丰富学生的舞蹈素养。在每个单元的舞蹈作品鉴赏与体验之后,以程度适中的短小舞蹈组合为主要学习材料,以实践指导为主要学习形式。在教师规范的示范下,再加上生动形象的必要文字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舞蹈组合的要点。
形体训练是实践指导课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也是舞蹈教学和表演前的有效铺垫。选择适合高中学生形体训练的动作是教师课前认真准备的内容之一,应根据学生具体的身体状况,进行动作的设计安排,真正达到舒展身体、拉伸韧带的效果。另外,老师准确到位的肢体示范、语言的提示,也能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指导。除了舞蹈动作的学习外,舞蹈素材选择也应立足教材本身内容。因为各个地区学校的不同班级的学习主体程度差异,老师应根据教材中的组合学习内容进行删选、整合。学习的舞蹈组合素材还可以根据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和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编排、设计,难易度适宜的舞蹈训练,确保课堂教学的成效性。当然,在具体舞蹈实践的教学环节中,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关系,也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当注重的一个环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表演,不仅能让他们在自我表现中陶冶,更在与他人合作中享受团队表演的和谐与愉悦,体验舞蹈深层次的美。
三、总结
本文对高中“音乐与舞蹈”的课型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对目前“音乐与舞蹈”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目前的教学。当然,本文并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王欢欢.《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下“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音乐是情感艺术,是心灵的语言。优美的音乐给人以朝气、美感和力量,特别是性情活泼的中学生喜爱音乐,渴望在音乐艺术中尽情的表现自己、美化自己。他们用自己的歌喉、气质和风度去塑造各种美的形象。我们通过音乐教学的过程,使青少年掌握、运用音乐语汇,更好地表现音乐、感受音乐,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丰富的知识进行艺术实践,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净化他们的灵魂,使他们德、智、体、美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培养青少年音乐学习的兴趣是音乐教育中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发现及培养音乐人才,提高民族音乐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导入新颖,激发兴趣
成功的导课“第一锤就能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紧紧吸引住。利用一些新颖直观的导入方式,直接切入主题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使之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例如,在多年来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我除了教材中规定的欣赏内容之外,还找了很多资料,增加了一些内容。例如,在欣赏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时,首先由学生辨析此曲用的是哪些民族乐器,以及乐器的各自特点,然后展示国画《春江花月夜》图,并用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诗句,将学生带入那宁静的夜晚,带入那波光月影、白帆点点的意境之中。看图画、听全曲,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乐曲一结束,课堂立即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争先恐后回答自己的想象内容,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分析乐曲,最后将各段所描绘的意境联系起来。这一幅生动的《春江花月夜》迷人景色,使学生体会到,好的词曲充满诗情画意,音乐本身是多元化完整的艺术体。沉浸在这种意境中其乐无穷,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点燃了他们热爱音乐的艺术之火。
音乐课堂的导入不能一成不变,枯燥无味。要依据教学内容,来设计一些符合学生欣赏口味的导入形式。导入的形式要直接、直观,具有新意,要和时代接轨,要和接下来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运用这样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想要学习的强烈愿望,那么成功的学习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方法多样,保持兴趣
思想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激发兴趣容易,而要保持兴趣,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学习,避免学习过程中的单调、乏味和有意重复。比如,单声部的歌曲,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单调乏味的,学生掌握了一定歌唱技能的同时,可指导学生演唱多声部作品。在视唱中按歌曲的所分声部,根据学生的不同音色和每个人不同的嗓音条件进行划分,将轻松自如、音色明亮结实的学生划为高声部,将高音发声紧张吃力,而低音区发声坚实、宽厚的学生,划分为中声部和低音声部。高、中、低各声部分谱视唱,然后合唱。这样演唱使学生陶醉在―种愉悦的气氛中,感受丰满的多声部音乐艺术魅力,更体会到音乐这一学科是很值得探讨和学习的知识领域。在器乐教学中我把口琴和电子琴两种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引进了课堂。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听觉入手,教师范奏几首学生熟悉的乐曲,并作简单的内容提示,优美的乐曲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乐器的演奏,学生的演奏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寓教于乐”这是经久不衰的至理名言,多年的音乐教学使我体会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技能是能够做到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很值得教师重视。
三、创作表演,延伸兴趣
音乐是表现的艺术,而肢体动作是音乐表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班固曾经说过:“乐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也,心中喜乐,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学生通过动作创编表演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来表现音乐形象,延伸课堂学习兴趣。在学唱歌曲《小猴子有礼貌》时,我设计了情境表演: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小猴子和老山羊,根据歌词的提示,学生做出相应的表演。在歌词的提示下,学生自己创编动作,表现小猴子有礼貌地扶着山羊公公过河的场景。两位学生在教室中央表演,其余学生边唱边拍手,一组表演完另一组接着上来表演,而且动作愈加完善,学生对这样的情境表演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个个跃跃欲试。不单单是动作创作表演,还有歌词创作表演、打击乐器节奏创作表演、旋律创作表演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创作表演,不仅要学会唱歌,还要通过自己的表演进一步理解歌曲所传达的思想内涵,不拘泥于表面的学习兴趣,要深入体会音乐本质延伸学习兴趣,感受音乐传达的真实情感。
四、学科整合,拓宽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提倡学科综合,不仅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更要与音乐之外的其他学科综合。音乐课堂是一个综合的课堂,音乐课就是一盘汇聚了多种学科知识的杂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本课会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在不影响学科教学性质的前提下,有取舍地运用。了解、熟悉、掌握教材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明确教材的教学目的、任务,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制定教学方法。突出重点提高具体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认真选择发声曲、视唱、听音等具体材料,缜密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步骤,准备必要的教具,熟悉使用方法,练好歌曲演唱及伴奏,编写好教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注意选材,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和音乐表现能力,按照音乐的艺术规律和特点进行科学的音乐教学,使学生正确地去分析、处理音乐作品。在歌唱教学中要注意学生与教师嗓音的差异。学生发声器官,变声期时音域比较窄,他们的音域、音量、音质和教师的嗓音有很大的区别,较高的音学生唱不上去;较低的音,学生又软弱无力,唱不下来,这样不但不能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而且有损于学生的健康和声带发育。要以自然柔美的歌声去引导学生,教师要善于运用带有感情,轻柔的教唱方法。这样做不仅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象,而且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学生嘶喊的唱歌习惯,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让学生用内在的力量和情感去感受音乐。
总之,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所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要持续学生的兴趣,立足于课堂,要在多个教学环节设计上让学生眼前一亮,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课。
随着视觉文化的日渐兴盛和信息社会的来临,视觉化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的基本要求,图像也已成为教育传播中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载体。将教学内容进行视觉化呈现,可以弥补单纯文字呈现的不足,发挥生动直观、激发学习兴趣、加强理解、巩固记忆、加快教学节奏、增强说服力等作用。一线教师对图像的教学功能深有体会,然而,对于图像何以具有这些功能和作用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拟对图像教学的理论依据作初浅探析。
一、哲学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过程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和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是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必备条件。
学校课堂教学是以传授和学习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特殊的认识活动,这就要求教学活动要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根据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正确处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即概念与事物及其形象之间的矛盾关系。
图像教学以视觉化的呈现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各种图像形式,感知抽象概念和原理,从而获得丰富而生动的表象,为进一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掌握学科的概念和原理铺垫台阶。
二、脑科学依据
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结构分左、右两半,右半球就是“右脑”,左半球就是“左脑”。大脑的两侧半球在功能上显著不同,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综合等功能;左脑的活动与显意识相关,右脑的活动与潜意识、直觉相关。左脑和右脑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两半球经由一束叫胼胝体的横向神经纤维相连。胼胝体负责大脑两半球之间的神经信息传导。在语言、文字呈现教学信息的基础上,辅以视觉化的图像,实现教学内容“文字—图像”的双重编码,有效地激活右脑协同左脑进行工作,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和信息加工的深度,平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
三、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基石,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也为图像的教学功能提供了依据。
1.注意的规律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是外部信息接受认知系统加工,进入主观表征结构的阀门,是人类进行各项活动的基本前提。
注意与人的状态(包括目的、兴趣、意志努力、知识经验等)以及客观刺激物本身的新异性(如刺激物的奇特性、强度、与衬托背景的关系、与其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等)相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图像相对于常规的板书具有新异性,设计良好的教学图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成为教师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手段,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或抛锚定向,激发探究欲;或直观展示,突破难点。
2.双重编码理论
人类记忆系统的性质及记忆系统中知识的表征和储存方式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许多研究者通过试验发现,被试识记用文字加图片方式呈现的学习材料,成绩优于单用文字呈现的学习材料。因此推测人类的记忆系统不应该只有单一的语义编码方式。加拿大心理学家帕维奥(Paivio,1969年)提出了“双重编码理论”(Dual-Coding Theory)的假设。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系统存在两个功能既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语言系统和表象系统。语言系统处理语言信息,它将语言信息以字符为基本单位进行编码储存在左脑的文字记忆区;表象系统则处理非语言信息,这些信息以视觉形象为主,编码是以表象作为其基本单位,编码完成后被存储在右脑的图像记忆区,同时也在对应的语言记忆区留下文字对照版本。[1]
这两个子系统能直接地被特异的刺激激活,既独立而又相互关联地工作。表象系统被物体或物体的形象激活,语言系统被词语激活。尽管两个系统在功能上相互独立,但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传递信息,相互关联地工作。词语材料(如单词“苹果”)通过语言系统的作用,可激活表象系统,导致词语指称的物体进入心理表象;反之,与心理表象有特殊关系的材料(如一幅画)也会在语言系统产生相应的编码和表征。帕维奥发现,如果给被试以很快的速度呈现一系列的图画或字词,那么被试回忆出来的图画的数目远多于字词的数目。这说明,表象的信息加工具有一定的优势,即大脑对于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和记忆速度优于文字材料。如果学习材料同时通过语言和视觉(空间)两个通道输入大脑,信息的识别和提取比单纯通过文字呈现方式更加容易。
因此,双重编码理论给课堂教学的重要启示是:同时以语言形式和图像形式呈现信息,能够增强记忆和识别,增强教学效果。
3.多媒体学习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理查德·迈耶通过反复的实验对比,在双重编码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工作记忆模型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基于三个假设:第一,双通道假设。人类信息加工系统包括视觉/图像加工和听觉/言语加工双通道;视觉/图像通道加工视觉表征的材料,听觉/言语通道加工听觉表征材料;视觉材料和听觉材料也能够转换表征方式而使其能在另一条通道上得到加工。第二,容量有限假设。进行信息加工是需要消耗认知资源的,而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们在每个信息通道上一次加工的信息数量也是有限的。认知负荷来自学习材料的内在难度以及学习材料组织的方式和呈现的方式。第三,主动加工假设。对呈现的材料,人们会主动参与认知加工,而非被动地接受刺激和灌输,即人们能动地选择相关语词和图像信息,并且按照内在的心智结构加工这些信息,将其与已有的知识整合在一起。[2]
迈耶画出了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模型 [3],详见图1。
这个模型代表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从左至右的四个大方框,表示信息的输入、加工几个环节,包括多媒体呈现、感觉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大方框内的两横排小方框表示视觉/图像和听觉/言语两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信息加工通道;箭头表示信息流向和加工进程。在多媒体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迈耶进一步提出了画面、语词、声音如何呈现的多媒体信息设计七个原则。多媒体学习理论表明,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加深理解,降低难度,提高效率。
4.认知风格理论
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具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4]众多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者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模型,从不同维度提出了多种类型的认知风格,如场依存—场独立型、言语—表象型、冲动—沉思型、跳跃—渐进型、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型、拘泥—变通型等。其中,言语—表象型描述了个体在思维过程中这样一种差异:言语型的人倾向于以言语的形式表征信息,在言语作业方面做得更好,在解决问题时更注意形成言语;表象型的人倾向于以心理图像的形式表征信息,在具体的、描述的和形象的作业上做得更好,在解决问题时更注意形成表象。
认知风格理论揭示了不同个体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风格虽无好坏之分,但却有认知效率的不同之别:以学习者的优势方式加工学习材料,可以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果;以学习者的劣势方式加工学习材料,会增加认知负荷,降低学习效果。这为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提供了依据,也为图像作为匹配、优化表象型认知风格学习者的教学手段提供了依据。
四、符号学依据
符号学为图像教学提供了以下几点依据:
第一,关于符号的本质。符号学认为,符号是事物的代表,是传播与交流过程中为传达信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也就是用来代表其他东西的某种东西。[5] 语言、文字、图像、手势、音乐、舞蹈、旗帜、标志等都是符号,都是人类用以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的中介。图像是一种使用历史比文字更久远,使用范围仅次于文字的符号,以图像作为教学过程中师生传递学习内容的中介,不仅从理论上说是可能的,而且在历史上、现实中也都是存在的。
第二,关于符号的意义。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这样解释符号的意义:“对任何人来说,符号的意义就是这个符号引起的一套情景、感情、腺和神经的活动。”那么,符号怎样得到它的意义呢?施拉姆指出,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人自有生命起,就有把感官接受的刺激留存在大脑的功能,自然界的声、光、影、色、形等刺激我们的感官,一一被存留于我们的脑海中。随着外界刺激的不断积累,我们开始寻找这些经验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并逐渐发现可以用某一种符号去称呼它们,于是这个符号便与我们的经验联系在一起,长此以往这个符号就具有了我们赋予它的某种意义。符号学关于符号意义来源的原理表明,图像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符号,总是表达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意义。
第三,关于符号的结构与分类。按照“现代符号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观点,符号是一个包含“能指”和“所指”的双面结构,“能指”是符号的物理形式、用以表示者,“所指”是符号的心理意义、用以被表示者。[6] 根据符号与其代表的对象或者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类型,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把符号分为肖似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和象征符号(symbol)三类。肖似符号是某种借助自身与对象酷似的一些知觉特征作为符号发生作用的东西,即是符号与其表达的对象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如图像、象声词等。指示符号是根据符号与代表对象之间有着某些事实的或因果的关系而起作用的东西,如敲门是有人来的标志、烟是火的标志、风标是风向的标志等。象征符号是符号与代表对象之间按习惯约定,或随意、或强制而起作用的东西,如文字等。三种关系模式的符号分类,体现了符号系统的三个抽象层次,由肖似符号至指示符号再至象征符号,抽象程度不断提高。符号学关于符号结构与分类的观点,也为图像与文字不同表意功能和特性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可见,图像教学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它并非必然与“幼稚”“肤浅”“享乐”“视觉狂欢”画上等号。与语言文字一样,图像也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记录与传播载体,但在具体运用方面仍需不断探讨与实践。
(作者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530007)
参考文献:
[1]丁锦红,张钦,郭春彦.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3][美]理查德·E.迈耶.多媒体学习[M].牛勇,邱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李寿欣,宋广文.西方认知方式研究概观[J].国外社会科学,1999(1).
1.将游戏作为一种基本精神渗透于幼儿园课程之中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经典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游戏性是一种基本的精神态度,而游戏是这种精神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并不是指幼儿园要将所有课程以游戏形式表现出来,而是在课程中渗透游戏精神。首先,要密切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决定权和选择权,让他们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人翁;其次,教师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学习材料,还要促使幼儿与材料加强互动,让材料物尽其用;再次,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将教育目标巧妙渗透于教育过程中。
2.充分挖掘游戏因素,使幼儿园课程变得生动活泼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育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育过程变得游戏化。诚然,幼儿园游戏不仅是重要的活动内容,而且是活动的主要途径。教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专门为教育活动设计的体育、音乐、科学等游戏,还可以使其他非游戏活动变得游戏化。一种是将整个教育活动视做完整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内可以反复进行相关游戏,如科学游戏“吹泡泡”、音乐游戏“躲猫猫”、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等;另一种是在整个教育活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出现一些游戏,即将游戏视做教育活动的某个环节,如利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其次,教师可以游戏性语言组织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如美术活动“蛋壳贴画”中,教师可以用这样一段富有趣味性的话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今天,我们要到熊猫妈妈家去做客,但是到熊猫妈妈家的路特别难走,路面特别不平整,一不小心就会跌跤,我们应该怎么到熊猫妈妈家呢?”进而引出“帮熊猫妈妈找路”的话题。这样的活动可以为幼儿营造仿真的游戏环境,增强教育过程的趣味性。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做做玩玩”的游戏方式组织教育活动。如今,大多数幼儿园都开设了活动区,幼儿可以利用各种材料动手制作小物件,再利用这些物件进行游戏,如“过家家”、“我为宝宝唱儿歌”等。这是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一种策略。对于此类活动,教师可以直接指导幼儿进行集体活动,也可以将相关材料投放于活动区,让幼儿开动脑筋制作手工品,在培养他们合作精神的同时锻炼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一举两得。
3.将创造性游戏有机融合于幼儿园课程中
对于幼儿身心发展而言,创造性游戏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与音乐游戏、体育游戏不一样,创造性游戏的目的隐含于游戏过程中,不是那么直白地显现出来。很多幼儿园没有意识到创造性游戏的重要性,经常被体育、音乐、语言等游戏替代。在幼儿园课程中实施创造性游戏可以通过两种渠道进行:一是从文学作品中生成创造性游戏,如在幼儿学完《小蝌蚪找妈妈》,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模仿小蝌蚪的形象;二是从社会领域红动中生成创造性游戏。如今,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倾向于带领幼儿走进社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如参观邮局、医院、超市、工厂等,这类教育活动可以成为创造性游戏的良好载体,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当然,实施创造性游戏离不开良好环境的创设和适当材料的提供。
4.结语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对现代幼儿园课程的全新认识,随着学前教育地位不断提高,课程游戏化是幼儿园教育改革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新趋势。教师要以游戏作为主要教育手段,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通过加强师幼互动、营造良好环境、提供适当材料等方式,为幼儿创设人性化教育情境,以尊重、信任、鼓励、呵护的态度使幼儿生活于良好、和谐的氛围中,促进人格成长和品质锻炼。
作者:吴蕾 单位:昆山市绣衣幼儿园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 审美趣味 培养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生理发育特征,以及对音乐认知能力特点的水平,我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重点。那么,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这就说明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兴趣是学好音乐最好的老师。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积极向上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激发创造性地学习音乐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奠基石。
其次,小学各年级的音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在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低段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各年级段教材的优势,做好音乐教育的基础工作。在这方面,许多老师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都可以借鉴。例如,创造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音乐教学趣味性训练;用音乐影像结合的方式欣赏音乐;用角色化的歌舞表演与游戏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等等。
一、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美感的,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就是美感。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的一个方面。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体验,“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识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应该熟悉音乐教材的各个环节,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活动,充分挖掘出音乐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的特质。同时教师以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参与审美体验、提高音乐鉴赏力、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的目标。
二、发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在美学界流行着“趣味无争辩”这样一句神话。这就是说,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保护好学生自身存在的各种音乐需求。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正常的音乐教育。小学各年级的少年儿童由于受到年龄、文化、生活经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局限,审美趣味是比较低的。音乐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的两个方面得到发展,开阔音乐学习视野。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然而我们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创作了极为丰富的音乐作品,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小学音乐教学肩负不断开阔学生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学生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欣赏、喜欢。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正是我们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极好的教学材料。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音乐教学活动,如在学校艺术节中让各种有文艺特长的学生演奏民乐,演唱民歌和名歌,有的放矢地介绍本民族的乐器、乐曲、民歌或历史上有名的声乐作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
低年级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兴趣盎然。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是音乐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我在上一节音乐课时,用了非常巧妙的结合,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我把1893年的《祝你生日快乐》和《东方红》这两首歌曲结合起来教学。在这堂课上,大家跨越了时空飞过千山万水,《东方红》与《祝你生日快乐》的结合,设计非常简单,非常生动,也很感人。学生的视觉、听觉获得了美感,情感也获得了审美的喜悦,既有音乐欣赏,又是对伟人的怀念之情,最终懂得了音乐无国界的道理,同时把深深地留在了心里。这种教育意义大于说教。
我还利用音乐课来唱红歌,在教低年级学生时,《卖报歌》最受孩子喜欢。在高年级上课时,《让我们荡起双桨》更是使学生们畅想美好的未来。教学《放风筝》,在阳春三月,百花盛开,风和日丽时,我带着学会了《放风筝》歌曲的孩子们到郊外踏青、游春,学生们放着自己做的风筝,尽兴地唱啊玩啊,格外开心。在这次课外教学中,我体会到歌词里对风筝的描述和赞美,曲中描绘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十分传神,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到了,学生们无比快乐。这种教学的新探索,我建议音乐教师可以多多尝试,必然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不妨尝试各式各样的教学方式,开阔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
三、提高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教育,一方面它很抽象,另一方面它却以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最完美的形式反映人们的情感。欣赏者可以从这门特殊的艺术学习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得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这就是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
音乐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充分利用音乐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趣味,同时教会他们必要的乐理知识和识谱能力以促进音乐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而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的审美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和兴趣。在提高学生审美品位的同时,应相对地进行地方特色音乐的教学,让他们具有热爱家乡的情感,这样可以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审美教育学及相关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与尝试,针对学生幼小的心灵特征,培养审美观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和素养的最终目标。我只是从以上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认识,愿与同行们商榷,共同达到音乐教学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