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5 03:3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信息技术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学期内,我担任了三个月的班主任,一个月的科任教师。在科任教学中,我任
三、四年级六个班的信息技术课和二年级一个班的社团以及电教远程教育的接收工作。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努力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认真落实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注重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希望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学一点知识、长一点技能。认真开展创建文明班级活动,积极参与创文明校园活动,在学校组织的多项活动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并荣获学校“队列比赛第一名”、“百题大赛第一名”称号,现将班主任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好一支队伍建设
即进行班干部队伍建设。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工作职责教育、工作方法指导。班干部首先要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为集体奉献的精神,要能以身作则、顾全大局,而这正是独生子女所缺乏的一些品质,所以我把这作为班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工作职责教育,主要能使班干部责任明确,知道履行什么样的职责,该怎样去做,保持思路清晰。这两类教育主要通过定期召开班委会进行,而工作方法上的指导,主要在实践中进行。对于班干部的工作,不包办,给予他们一个较宽阔的空间,但在工作中我注意监督、观察,不足之处及时指出,并给予指导,如指导对照工作职责,结合班级情况制定阶段性工作计划;如何开展工作等。
二、建立二项制度保障
制度是保障,除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校纪校规,还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班级卫生要求,保持教室和校园清洁卫生是每个学生的义务,规定了教室值日生每天三小扫(早晨、下午上课前及放学后),室外值日生每堂课前一扫,制度的落实离不开班干部和班主任的监督和表率。班干部首先带头做到、做好,作为班主任,我也注意以身作则,不随便乱扔杂物,打扫卫生时亲自带着干,升旗仪式从不迟到,课间操坚持到场并且认真做。
三、发挥三块阵地作用
第一,是文化宣传阵地。学期初,重新布置教室,将班风“我成长、我快乐”、班级获奖奖状挂在墙上,并开辟了红领巾阵地专栏和阅读评比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观、大方、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环境。坚持每两周更换一期剪贴报,板面活跃,内容丰富,充分发挥了宣传教育作用,有利于培养班集体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第二,是队会阵地。这是培养教育学生的重要渠道。每周坚持召开一次队会课,根据学校要求,有计划地、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行为规范、集体主义、法制安全、学习重要性等教育,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多样,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成长。
第三,是活动阵地。对于小学生,寓教于乐比刻板地说教效果好得多,在活动中可以使学生接受教育、锻炼才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进班级凝聚力,所以,我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
四、加强四种思想教育
第一,行为规范教育,也包括法制、社会公德教育。由于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所以对行为规范教育是常抓不懈,每学期均要组织学生学习有关规范内容,督促学生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平时,对有些学生多讲、多提醒、多督促,对随地乱扔、蓄长发、说脏话等不文明行为及时指出,要求改正。一年来,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维护集体荣誉。
第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的行为融入集体之中,个人要服从集体。但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顾全大局的意识,所以,通过组织“手拉手”帮助三困学生活动,促进学生互帮互学,增进友谊,大家共同进步,树立集体意识,并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如拍球赛、运动会等,培养学生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意识,大大增进了集体的凝聚力。
第三,爱国主义教育。一是通过班会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教育材料;二是要求学生观看新闻、阅读报纸,关心国家大事;从中接受教育。
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我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因为他们一般比较自卑、敏感,方法不当,容易挫伤其自尊心,我主要采取私下谈心的方法,这样容易沟通,容易接受。我们班有下岗职工子女,也有父母离异的学生,对他们我平时多注意,多观察,多鼓励,目前,他们思想上不存在着什么大问题。
班主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有时因为其它工作忙而顾此失彼,放松了对班级的管理,出现亡羊补牢的情形。
孙林海的blog
本学期内,我担任了三个月的班主任,一个月的科任教师。在科任教学中,我任三、四年级六个班的信息技术课和二年级一个班的社团以及电教远程教育的接收工作。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努力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认真落实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注重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希望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学一点知识、长一点技能。认真开展创建文明班级活动,积极参与创文明校园活动,在学校组织的多项活动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并荣获学校“队列比赛第一名”、“百题大赛第一名”称号,现将班主任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好一支队伍建设
即进行班干部队伍建设。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工作职责教育、工作方法指导。班干部首先要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为集体奉献的精神,要能以身作则、顾全大局,而这正是独生子女所缺乏的一些品质,所以我把这作为班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工作职责教育,主要能使班干部责任明确,知道履行什么样的职责,该怎样去做,保持思路清晰。这两类教育主要通过定期召开班委会进行,而工作方法上的指导, 主要在实践中进行。对于班干部的工作,不包办,给予他们一个较宽阔的空间,但在工作中我注意监督、观察,不足之处及时指出,并给予指导,如指导对照工作职责,结合班级情况 制定阶段性工作计划;如何开展工作等。
二、建立二项制度保障
制度是保障,除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校纪校规,还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班级卫生要求,保持教室和校园清洁卫生是每个学生的义务,规定了教室值日生每天三小扫(早晨、下午上课前及放学后),室外值日生 每堂课前一扫,制度的落实离不开班干部和班主任的监督和表率。班干部首先带头做到、做好,作为班主任,我也注意以身作则,不随便乱扔杂物,打扫卫生时亲自带着干,升旗仪式从不迟到,课间操坚持到场并且认真做。
三、发挥三块阵地作用
第一,是文化宣传阵地。学期初,重新布置教室,将班风“我成长、我快乐”、班级获奖奖状挂在墙上,并开辟了红领巾阵地专栏和阅读评比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观、大方、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环境。坚持每两周更换一期剪贴报,板面活跃,内容丰富,充分发挥了宣传教育作用,有利于培养班集体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第二,是队会阵地。这是培养教育学生的重要渠道。每周坚持召开一次队会课,根据学校要求,有计划地、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行为规范、集体主义、法制安全、学习重要性等教育,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多样,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成长。
第三,是活动阵地。对于小学生,寓教于乐比刻板地说教效果好得多,在活动中可以使学生接受教育、锻炼才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进班级凝聚力,所以,我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
四、加强四种思想教育
第一,行为规范教育,也包括法制、社会公德教育。由于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所以对行为规范教育是常抓不懈,每学期均要组织学生学习有关规范内容,督促学生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平时,对有些学生多讲、多提醒、多督促,对随地乱扔、蓄长发、说脏话等不文明行为及时指出,要求改正。一年来,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维护集体荣誉。
第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的行为融入集体之中,个人要服从集体。但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顾全大局的意识,所以,通过组织“手拉手”帮助三困学生活动,促进学生互帮互学,增进友谊,大家共同进步,树立集体意识,并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如拍球赛、运动会等,培养学生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意识,大大增进了集体的凝聚力。
第三,爱国主义教育。一是通过班会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教育材料;二是要求学生观看新闻、阅读报纸,关心国家大事;从中接受教育。
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我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因为他们一般比较自卑、敏感,方法不当,容易挫伤其自尊心,我主要采取私下谈心的方法,这样容易沟通,容易接受。我们班有下岗职工子女,也有父母离异的学生,对他们我平时多注意,多观察,多鼓励,目前,他们思想上不存在着什么大问题。
班主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有时因为其它工作忙而顾此失彼,放松了对班级的管理,出现亡羊补牢的情形。
二、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较差,也讲了,也教育了,但成效不大,没有好的办法。
三、与家长联系不够,在教育过程中还应多和家长沟通,互相配合,共同教育。
下面就近年来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关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管理
市教委各级领导历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并把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为此,市在年就率先在全省配备了计算机专职教研员,并于年成立了“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专业委员会”,分别由市教委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副主任担任主任和理事长,许多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也都分别成立了由学校领导、计算机教师和其它非计算机学科教师参加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小组”,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版权所有
同时,市教委还为加快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还于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市计算机学科教学的通知》等多份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和发展目标,并在全省率先于部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并结合本市实际,提出三个统一(统一管理、材,统一考试),二个提高(通过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个目标(使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真正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我市的教育特色)。
二、重普及,促提高,普及提高双丰收
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是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和标志性工作。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有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所有高中,年全市所有初中,年全市所有小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程,使我市所有中小学生都要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我们在努力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时,也注重对计算机特长生的培养,为此全市每年要举办六次市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竞赛(中、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竞赛、网页设计制作竞赛和多媒体制作竞赛)以及报刊赛、版权所有大奖赛等多种竞赛活动,进一步选拔尖子学生,再通过各种形式的集训进行再提高,几年来,我市在参加全省全国的gdoi、noi以及电视大奖赛等各种竞赛活动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五个,二等奖近十个,省级以上奖励更多达余人次,拱北中学今年还在全中noi奥林匹克分区联赛中获某省赛区团体一等奖(全省第四名),并连续两年获全国优秀参赛学校称号,我市在参加全省的gdoi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也获得团体第七名,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三、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要真正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除领导重视外,还需要有一批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市教委从年开始,就每年从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界招聘大量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充实我市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市教委还每年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如加强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学习,外出考察交流,以及举办高水平的技术专题讲座(如网络管理、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等,并定期进行优质课评比、优秀软件的评比、优秀论文的评比等,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为使这批教师安心工作,市教委和各个学校还想尽办法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他们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并在职称评定、课时计算给与倾斜,使他们工作顺心,生活安心。目前,我市已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且具备较强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截止到年月,全市全市信息技术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教案、软件等达余篇(件)。
狠抓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要大力发展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推进市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实现市的教育现代化。我们还必须大力开展全市所有非计算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切实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依据《某省省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市教委早在年就建立起分层次的多级培训机制:一级层次是要求所有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进行一次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并要求有%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初级考核,%的教师要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能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二级层次是要求所有的中青年教师在年前全部达到并通过计算机中级考核,%要达到并通过计算机高级考核,各级各类学校要有%以上的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同时学校要把教师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晋级考核的指标。为此,我市在年就根据学校教育实际编写出+了全省第一本适合教师培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书,并制作出+了配套光盘。目前此项培训计划进展顺利,已达到预期目标。现在全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学科覆盖率达%,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覆盖率达%以上,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
四、加强课题研究,大力促进科研促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并最终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基于此,我市加大了科研力度,全市中小学兴起了教育科研的浪潮,截止到年月,全市共承担了国家、省级重点课题达数十项之多,如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一中承担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语文教学”,市二中承担的“cai促进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承担的“多媒体熟语识字”等,使我市在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和课程整合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加强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市教委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子课题的“信息技术与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于年月结题,它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我市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资源、网上教育与远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找出了许多阻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症结,提出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战略思想、发展策略和措施保证,规划了我市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为此建立了“市实验中学”,力图通过营造信息化环境,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教育带动学校的全面工作,使实验学校逐步构建起现代化的信息化办学模式。因此,可以说这是我市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将起到一个不可低估的作用。
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市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作为我市首批重点课题早已于年立项,为配合该课题研究,我市还在拱北中学、拱北小学和香州七小设立了三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验班”,该课题明确提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信息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是创新工具,强调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等四个基本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突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从教材、教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信息化必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现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教育过程的结合,给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它赋予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以更丰富的内容。如何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非线性的表达方式来营造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型教学环境,尤其是创建优化的网上学习环境,来实现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的有机结合,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内容。为此我市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市六中、拱北中学、实验中学、县一中、拱北小学、香州一小、香州一小等一大批中小学校多年来一直都在如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提高教学效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认真的研究、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如市一中的“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多媒体与语文教学”、市二中的“cai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高的研究”、拱北小学的“多媒体熟语识字”以及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受到了省内外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对市六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某省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达中说“这个实验班我非常欣赏,它体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美国哈佛大学威斯汀教授也说“这种模式在美国也很少见,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五、积极推进校校通工程,加强我市教育城域网和“市中小学虚拟网校”的建设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伴随着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当前,我国很多地方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从而从孩子做起培养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兴趣。而如何更好的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效率呢,笔者总结了本文。
1在小学教育中设置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1.1设置该门课程是教育进步、社会发展的需求:
目前,科技的基础和关键就是信息技术,它对当今社会的更好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尺子,丈量着我国的科技、经济的先进水平。日后,信息技术将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核心。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独占鳌头,首先从小孩子开始,要特别重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质量。近年来,国外的很多国家,都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上下大功夫,我国也强调,把落实信息技术的教育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盛要密切相连,只有这样,我国才会在全世界处于领军位置。
1.2设置该门课程是提升孩子们信息素质的途径:
在将来的以信息化为主的时代里,信息素质是我们生存、发展所必需的根本。伴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要及时使用必要的方法,让信息技术课程快速融入到整个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过程中。在小学教育中设置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提升孩子们在信息的搜索、甄别和使用方面的能力,让孩子们甚至是全社会的人在信息方面的素质得以大幅度的提高,这给日后孩子们自身的更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1.3设置该门课程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师的教学方法,随着整个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有相当数量的小学,在每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相继使用了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方法,不仅能够用动态方法将孩子们不容易理解和记住的知识演示出来,更能够把知识形成和实践实用的整个过程细化开来。所以,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孩子们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在生动展示知识生成过程的同时,也能更深层次地开发孩子们的思维。
2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及效率的相应措施
2.1使用多媒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孩子的学习起到了内驱的作用,它能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效率,是孩子们最大的动力。教育名家陶行知认为,学生们有了兴趣,就能把全部的精力用到学习中,以学为乐。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感情用事,有兴趣就学,不感兴趣就不学,我们要把多媒体的实效充分运用到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中,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图文、影像、动漫等形式让孩子们更容易学会信息技术的基础,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自己生活中无处不在。使用鲜亮生动的影像和动漫,提升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内在渴望。兴趣越大,学得越好。比如说,孩子在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时,可能怀着有些害但是有好奇的心情,他们特别想知道,信息技术是用来干嘛的?也特别想自己来体验一下这一技术带来的新鲜感。所以,孩子们在第一次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可以用生动深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对信息技术更感兴趣,同时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2.2多使用示范性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会操作:
示范性教学,顾名思义,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让孩子们从教师的实际操作中,把操作的方法和要领学会。模仿是孩子们的本能,而且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学会怎样使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一味地解说没有示范,即使讲得很清楚,孩子们也是对众多的操作过程不理解、记不住,这就突出了示范在整个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们可以很直接地学会怎样操作,如果在教师安装有先进投影设备供教师示范用,可以帮助孩子们加深学习的印象,更牢固的记住所学知识和操作步骤。
2.3增开实习教学的课程,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
信息技术是很具有操作性的课程,但是小学生的年纪太小,他们的认识方法有限、思维记忆的能力很低,学习太抽象的知识会很难,他们学习方法很直接、很感性。所以,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师们示范以后,应该增开一些实践动手的课程,让孩子们通过实践的方式更全面、生动地感知信息技术这一课程。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增加,孩子们可以将理论和实践充分融合,这更能够提高孩子们在信息技术使用方面的能力。
2.4通过互动互助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互动互助,是以两个或以上的孩子们为单位组成组,孩子们在一起互动、互助地学习,提升学习效果的一种模式。在信息技术的实际学习过程中,有的孩子一说就会,有的孩子可能理解地慢一点,学起来比较吃力,老师可以将孩子们分成小组,并要求他们互相帮助、一起进步。在信息技术课程教授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在加强内部合作的同时,展开组与组之间学习的竞争。这一教育方式的使用,一是培养了孩子们互助、一起战胜困难的合作精神,更能通过竞争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内在潜能;二是孩子们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状况,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2.5提升孩子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创新:
在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手脑并用,通过手的输入激发他们大脑的思维潜能,让学生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同步发展,增强学生们的实践意识、加深所学内容的记忆,达到提升学习实效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中设置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是教育进步、国家发展的需求,是提升孩子们信息素质的途径,更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引导,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味到乐趣和动力,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真正的实现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张美.根据儿童特点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考试周刊,2011(88).
二、加强教科研过程管理,全面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三、爱岗敬业,努力学习,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积极提升教研活动的品位
四、信息技术学科主要工作列表
根据市教育局及教研室工作意见和全国、省、市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中心,积极应对课程改革。认真落实教学研讨、课改实验、师资培训等三大任务。小学教研工作要把实施新课程当作首要任务,认真抓好课改实验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及基本指法、培养信息素养为目的。初中要进一步课程的正常化开设,加强教材的教学研讨,并结合我市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以掌握汉字录入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高中将继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积极开展对省会考办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研究,依托学科基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高等级考试合格率。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努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为此,制定本学科工作计划如下:
一、理论与学习
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认真学习国家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从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过程、评价管理等方面,不断更新理念,拓展视野,改革方法,提高要求,确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课程价值观。通过各种教研活动,使教师了解新课程标准内容,掌握新教材特点,明确新课程教学要求,切实提高全体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业务能力。
在各年级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教师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素质化的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实施。
加强对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学科评价制度的研究,确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观,鼓励开展学生自我评价、交互评价。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在上年评价草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在三月份作为试行稿下发。
树立典型,努力培养我市的优秀信息技术教师。配合大市xx年的信息技术教师评优课活动,开展初评工作,培养第二轮大市级优秀课教师(xx年,我市有初中、高中各一人获大市一等奖,小学一人获大市二等奖)。积极推广先进教学经验。为骨干教师搭舞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为大市学科带头人条件初步合格的教师联系落实大市公开课,以进一步申报大市级学科带头人。
二、加强教科研过程管理,全面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组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要求教师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组织优秀教师如大市获奖教师、百节好课教师等开设专题性的研讨课、示范课、公开课。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逐步形成有我市特色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深入基层学校,主动参与备课组、教研组的活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调研,及时了解教学一线的情况,帮助学校及教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科学指导青年教师的成长。尽量缩短他们的成熟期。为我市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而不懈努力。
积极开展教学观摩,专题讲座,业务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更多地接受新鲜的教学理念,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提高素质的效果。
引导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及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整合型课题研究,以课题为抓手,带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改革。
三、爱岗敬业,努力学习,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积极提升教研活动的品位
⒈认真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努力完成单位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参与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调研、检查工作,当好领导的参谋。对教研网站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丰富有关栏目,使之成为展现吴江教研工作蓬勃发展的一个窗口。
⒉精心组织好各种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效果。使活动不流于形式,使教师能通过活动有所收获。及时地总结推广优秀科研成果。在原小学学科中心组的基础上,针对新的教改要求,调整工作方向,改信息技术学科中心组为信息技术学科教改中心组,并成立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改中心组,把骨干教师吸收到中心组中来,让他们起示范作用,以带动全市各校的教改工作的开展。
3.积极稳妥地组织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争取更好成绩;该项赛事,分上半年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分两阶段进行,一是教育部组织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二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下半年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赛。主动积极地组织大市信息技术教师的评优课评比活动。认真做好各种调研测试的命题和有关资料的编写工作、确保题目的质量。
4.进一步加强高二信息技术等级考的研究。认真做好20xx年信息技术等级考的总结、分析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
四、信息技术学科主要工作列表:
1、2月份,中小学信息技术奥赛—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作品评选;
2、3月份,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评优课初评及教研活动;
3、4月份,中小学信息技术奥赛—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作品评选;
高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补考工作及高中信息技术教研活动;
4、5月份,大市公开课联系落实;
5、6月份,大市公开课(为申报大市学科带头人作准备);
6、9月份,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评优课初评工作;
7、10月份,中小学信息技术奥赛—计算机程序设计赛初赛工作;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方法学习主体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探索,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借鉴其它学科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尝试、总结。现就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把我的一些想法与做法总结如下:
1、形象教学法:由于大部分学生身在农村,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对计算机的接触很少,所以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内容,于是我在教的时候,就尽量使用身边的事例来打比方等,把教学内容形象化,使学生能够简单的理解其步骤、方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如何“复制、粘贴”时,学生容易把它的步骤混淆,前后顺序分不清,我就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做例子:上课时,我让学生选定要复制的内容,我先用复印机把相关内容先复印(即复制),再把复印的纸贴在需要的位置上。最后把复杂的步骤形象化,使学生对这一方法有了一个形象化的记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整体感知,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成果展示法: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需要而开设的新课程,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是新鲜而又陌生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比如我在上画图时,发现某些学生的潜质较好,画画的想象力很丰富,于是我就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画自己想画的东西。然后,再把他们的作品一一通过教师控制软件展示出来,并从不同的方面分别给予肯定和赞扬,给学生这样一个认识:我的画是最好的、最棒的!从而调动了学生画画的积极性。同时利用身边的一些事例,比如班级的课程表的制作等等,通过这些实例的制作并展示学生们的成果来更加激发学生们上信息技术课的信心。
3、游戏教学法:孩子爱玩游戏,农村孩子也一样,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指法这一章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打字教程》,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4、教师演示法: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演示法是不可少的,所以每节计算机课我都会给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平时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少,这一方法就更加重要了。教师通过演示所学内容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了解操作的步骤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比如在学画曲线时,由于画曲线时,必须点两次鼠标方可把曲线画完。刚刚开始,学生总是问:“曲线画好了怎么还会变?”于是我就把画曲线的方法在电脑里演示一遍。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所演示地操作过程、步骤,对画曲线的方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就画得好多了。
5、学科整合法: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它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如在《幻灯》制作幻灯片时,可以播放其他学科教师制作的幻灯片课件,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可以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上,从而产生要学好幻灯片的想法。再如在《信息的下载》伊始,我结合语文课中的《海底世界》播放有关海底世界的文字、图片的幻灯片,再结合数学课中的《年月日》播放有关年月日知识的电子报刊,学生通过观看,了解了学习信息下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想学的感情。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能够唤起学生原始的学习动机,不要教师进行过多的激励,学生都能自觉地进行学习。
另外,还应根据自己本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合理的安排课堂时间。
1、讲解新知识应该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注意导言的趣味性、调动性。在讲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要把具体的操作步骤板书。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备课的力度,仔细研究教材,才能保证把课讲得游韧有余、恰到好外。
2、学生练习应以基础性、实用性、趣味性为前提。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及其他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四个变革,而这些都要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地探究,反复地实践。因此,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素养与研究能力,使他们成为研究型教师,是当前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问题意识则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基础。
[关键字] 新课程 究型教师 问题意识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学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问题,都要求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所谓研究型教师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的前提,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及其他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四个变革,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反复的尝试,这些都要在教学研究中进行,因此,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素养与研究能力也就相应地成为我们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与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1.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研究状况
(1)我区信息技术教师具有比较好教学能力
从2001—2004年这四年间,笔者参与了区教育局教研室对我区部分中小学的教学调研分别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通过调研及平时听课、与教师交流及教研活动中发现,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已具备了比较好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能力,如根据我区教育研发中心(原区教育局教研室)所制定的教师教学行为评价指标,被调查的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等级都是在B等以上,其中A等的占32%左右;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根据新课程理念以及自已对教材的理解来重新设计组织教学内容,课堂中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又如,在杭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我区也是多次取得较好成绩。因此,我区信息技术教师已经具备了进行教学研究的基础。
(2)我区信息技术教师的论文撰写能力亟待提高
关键词 信息技术;认知工具;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050-02
1 前言
小学数学课程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起着基础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理念中,课程标准也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而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大力开发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两段话同时表明将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程是时展的趋势和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也发生显著变化,接下来将通过举例分析这一变化。
2 信息技术认知工具与小学数学课堂深入整合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利用多媒体创造更加有趣、更具启发性的教学环境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在数学教学中加入这些元素,会使课堂显得更加活跃,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能激发想象,激发学习的欲望。如向学生介绍圆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个生动有趣的短片,让学生从最常见的事物中认识圆,轮胎、碗、圆盆、硬币等具象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参考。其次,通过比较认识圆的特性,设计一个幽默的短片,将圆轮胎的车和三角形、正方形轮胎的车进行动态比较,可见只有圆形的轮胎才能正常地在公路上行走,而其的轮胎则寸步难行。短片中幽默的对话和轻快活泼的音乐,往往会更加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1]。
运用信息技术将晦涩的知识直观展示,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知识晦涩难懂,对于刚刚接触数学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而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就是数学教材上的知识大都以静止的形式出现,学生还要通过静态的画面想象出动态的图形模式,无疑给学生形成更大的压力。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短片或者动画、动图将静止的图片转变为动态的短片,使某一个图形模式的形成过程直观地表现在学生面前,将不可见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动态模型,弥补学生所欠缺的抽象想象力。
如最直接的是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可以将这个转换过程形成具象、直观的多媒体短片向学生展示,将其之间的“剪切”“平移”“旋转”“提取”等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通过重复播放生动地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对知识有了直观的印象,再对学生答疑解惑,让他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本身存在的特性,扩大认知空间。通过恰到好处的动画短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克服学生的感官局限,减少思维活动困难,帮助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体现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强大影响力[2]。
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平台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使用不仅是现代化信息进入课堂的表现,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教育接受更加现代化教育思想的表现。小学数学课程效率的提高不仅仅需要教师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各种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促进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这更需要多媒体技术的支持、辅助。
如在每个阶段课程的结尾部分,教师应该组织、鼓励、帮助学生对整个阶段的数学课程进行简单的总结,总结的内容包括学到的基本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并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同学分享。分享的内容就要利用多媒体做成PPT,或者是短片等向同学展示,其余学生要在认真听讲的基础上对演讲同学的观点内容加以提问或者质疑。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复习知识,加深印象,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在公众面前进行演讲的勇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思维,达到数学课程教学的目的。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进行,而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极其重要的学科之一,它的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但是目前来看,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占据着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置。传统的教学方法依靠教师的讲解和教材图片等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数学知识,虽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采用了不少类似于实物展示、绘声绘色的解释等手段,但是同现代信息技术带给现代数学课堂的优势来说是很微小的。因此,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必须得到大力的推广,才能大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如在讲解分数知识时,可以用唐僧师徒四人分割同一个西瓜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对师徒四人感兴趣,自然更加的积极有兴趣。当悟空说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三分之一,八戒吃西瓜的二分之一,我吃西瓜的六分之一”的时候,就是向学生布置悬念的时机,通过学生之间的激烈讨论得出谁得到的西瓜最多。此时不要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他们带着悬念继续观看下一段短片,而得出答案。这种利用新颖的动画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的教学方式是信息技术给予数学教学的,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3]。
3 提高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效率的建议
切忌急于求成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总结教训、开拓创新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互相熟悉、适应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不断磨合、配合的过程,应该一步一步地完成而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反而会引起更坏的效果。
教师应该更有耐心地帮助学生 小学生对新技术的理解不能一步到位,这是由小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决定的,需要教师能够耐心地为学生讲解多媒体技术所呈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意义,让学生逐渐走上正轨。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使用时注意检查是否正确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已经有一段时间,取得部分成效,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教师为了省事用以前的资料却不经检查,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表现。错误的信息往往导致更加负面的结果,对小学生基础数学理论的形成非常不利。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资料的检查工作,对学生负责。
4 总结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是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小学数学发展的要求,也是小学数学课程对学生发展负责任的表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也有很多经典的案例值得人们去思考、借鉴、探究。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发展虽小有成效,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绝对不能被忽视,也必须要在切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整个教学实践进行有把握的改正。只有实事求是的思想,才能正确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不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占武.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J].都市家教,2014(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有效整合;思考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是指教师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准确把握小学数学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整合点,在数学教学基础上,把握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减轻老师教学难度,促进数学课堂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和学习,打造实用性和适用性强的数学信息课堂,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一、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点
应用信息技术到小学数学课堂的教育改革中,很多教师为了响应号召,在课堂上滥用信息技术,完全颠覆传统数学教学方式,一整节课下来黑板上的板书很少,老师充当了信息课件的放映员,用丰富多彩的视频、动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眼光。表面看来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避免了小学生在传统教学容易走神的现象,但实际上,学生在满堂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并没有学到更多的东西,甚至只记得表面的动画,却不记得教学的本质目的和内容。
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面对形象思维较强的小学生,老师很难展开形象教学,这时就要寻找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来展开教学。(1)涉及复杂的计算或者三维空间等问题时,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给学生提供形象的思考空间,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学,比如,在对平行四边形一节的学习中,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来源,其中就需要借助图像的挪移来引导学生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在黑板上板书比较复杂,而且学生没有更直观的感受,因而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图像挪移,引导学生联系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2)板书不便利、多媒体更直观有趣时,如,一年级上册在刚开始学习加减法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看图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老师当然可以用手中的粉笔、书本等进行简单演示,但略显枯燥,新课程强调要寓教于乐,因此,通过多媒体中更有趣、形象的卡通画的形式,引导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加减法;(3)节省传统板书时间,比如,在黑板上写应用题题目等,这些属于不必要的课堂展示环节,因而可以在早期的备课中在计算机中录入相关文字,在课堂上直接使用,侧面增加师生互动时间和机会。
课堂上不能从头到尾都应用信息技术,搞形式化教学,也不能忽略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进行有效整合,以学生学好数学为最终目的,寻求两者的有效整合点。
二、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实现人机灵活互动
信息技术带入数学课堂,减轻了数学教学难度,是老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的得力助手。但是,老师如果过于依赖这种技术,反而可能会限制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比如,在教学生掌握2、3、5等的倍数特征时,老师通过课件将这些倍数特征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学生也能迅速地了解、掌握,而这一切太过顺理成章,缺乏了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学生的思考。
所以滥用信息技术传递数学知识,表面看来很有效,学生掌握也很迅速,但实际上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用多媒体展示代替了学生思考,造成了思考惰性,对学生长远的数学学习来说是有弊端的。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呈现前,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在练习本上罗列出2、3、5的倍数,引导小学生罗列出足够多的2和5倍数,观察倍数中的个位,再列出3的倍数,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思维,老师结合学生思考结果,逐步地展示课件,实现学生思维先于课件展示,学生写写画画相对零乱,难以抓住规律,逻辑混乱,此时利用课件进行总结性的归纳,使学生清楚倍数规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在教学中要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发散和调整、总结,自主地构建知识系统,再通过课件验证学生的思考结果,用这种自豪感激起学生能真正地感受数学思维的乐趣,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计算思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6-8345-03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给出并定义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1] 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信息技术科学从前沿高端到基础普及的转型,改变了关于信息技术“狭义工具论”的观点。[2] 2010年11月,陈国良院士在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上所作的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切入点的倡议。[3]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融入计算思维,主要是指教学方法改革。其中,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计算机的问题求解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最主要的两个培养目标。[4] 计算思维从依托程序设计思想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当一个问题有解后,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思考还有哪些问题可使用相同的思维和方法来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启蒙者,对中小学生未来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的形成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手段与方法也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主。因此,要使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中具有计算思维,必需先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计算思维的意识。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如何建构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型,具有一定的讨论意义。
1 构建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模型的理论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学习的内容以信息技术的内容为主,有利于计算思维的开展与应用。另一方面,大部分课程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信息化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建构教学情景,即将学习者置身于真实任务情景中;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具备研究性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经验,这些都有利于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因此,构建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课堂教学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一是计算思维理论,二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1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具有设计、构造的特点,以抽象化与自动化为特征。[1] 人类的活动总是受到大脑思维的支配,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思维对人的知识获取、技能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思维活动(即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思维活动)属于哪种思维类型?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设计构造为指导,思维可分为实证思维、逻辑思维、计算思维三类。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用知识技能的思维活动、以及主要从事的教学研究工作所运用的思维具有设计、构造的特点,同时具有抽象化与自动化的思维特征(即程序设计式的特征)。根据思维的分类与计算思维的含义,这种思维属于计算思维。培养具有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有助于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乃至知识技能,带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变革,将最新的思维方式传授给下一代。
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在更接近实际情境的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人理解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明确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2 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型建构
2.1课堂教学模型建构的要素分析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型需要关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领和丰富学习资源的支持下,通过专题,为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习者的协作、会话提供保障。
以专题为中心组织研究与学习,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认知能力与实践经验。[5]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专业背景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训学习者有较高的学习需求,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职业能力。这些基本因素,为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协作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知识、技能支持,具备创建教学情境的先决条件。
协作。协作是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协调、配合、协商。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小组学习成员围绕学习专题,以计算思维为意义建构的核心展开研究性学习。反复思考、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与方法;商榷、讨论和辩论,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新的认知与思维的升华。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最基本的方式。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专题学习任务、制定研究计划。同时,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通过会话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是指掌握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学习过程中,将计算思维作为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帮助学习者建构对学习专题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从而形成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专题研究时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即计算思维。
2.2 课堂教学模型建构的教学策略设计
课堂教学模型建构的总体思路是: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计算思维培养目标,首先教师以专题为切入点为学习者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带着问题、任务进入真实的情景。其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通过自身及相互间知识、技能、经验的再重组,运用约简、归纳、抽象等思维方式,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升华。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强调学习意义的建构,即计算思维的建构。
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着重关注以下6方面的问题:①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学习意义建构的核心。②教学关系以学习者为主体,教师为主导。③学习活动具有个性化特点。④学习方式以专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⑤学习过程以协作、会话、共同建构为主。⑥学习成果具有创造性、创新性、典型性特征。
2.3 课堂教学模型构建
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教师为主导,学习者为主体,计算思维培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主导-主体-思维”课堂教学模型
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主题任务、确定学习活动的时间与进度,随时监督与引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则在教师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模型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领学习者的学习、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架,并积极参与到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学习主体则通过“专题学习选择主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交流评价检测修改成果创新提升”的主线展开学习;重视评价反馈。该教学模型,建议每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领下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具体教学过程可通过以下步骤来实施:
①教师以专题的形式,全面讲解,提供学习讨论的主题。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的全局,阐述研究主题的全貌、最新发展方向、研究热点等,引领学习者的学习,使学习者形成概念并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小组提供可选择研究、讨论主题,供学习小组选择;鼓励学习小组自定研究主题。
②选题。学习小组根据成员的自主意愿,选择1个研究专题。
③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小组依据讨论主题,应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围绕主题查找资料、文献,进行自我探究以及小组内部研讨、合作学习,并形成统一的小组研讨成果(观点、结论、方法、方案)。总结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达到探究学科知识与提高计算思维的目的。
④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展示自己的研讨成果,交流各自的收获与心得,发挥人才资源优势,通过归纳、约简,阐述问题求解的思路、方法、算法设计。使学习者能共享相互之间的研讨成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⑤评价纠错。各小组间相互评价,学习者学会正确评价的方法;共同研讨,肯定正确的方面,改进不足之处;完善成果,抽象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习者在知识、技能、思维等方面得到检验与提高。
⑥创新提升。通过前面的学习,在教师的引领下,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升华,总结经验,理清思路,提高认识,形成此类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并且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思维解决新问题。
该课堂教学模型中,强调学习者计算思维的培养。即在学习的每个环节,重视学习者分离、归纳、递归、约简、抽象等思维方法的运用与提炼。通过具体知识、技能的合理运用,总结出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一般问题的思维模型(算法),提倡思维模型的建构与拓展。其中步骤①、②可以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步骤③、④、⑤为学习者协作、会话提供有利条件;步骤⑥实现最终意义建构。通过该课堂教学模型的六个步骤的教学活动,可以达到计算思维的培养、了解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加强专业技能的应用培养、提高职业素养、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与智盟资源的教学目的。
3 结束语
基于计算思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型优化了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计算思维的培养展开,使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与计算思维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同时强调了学习者的计算思维,是一种符合学习者(信息技术在职教师)认知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型。
建构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型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可促进教师教育理念、计算思维的全面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进步,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能力,使教师的计算思维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10(9): 5-9.
[2] 姜永生. 基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型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14):3316-3318.
[3] 冯博琴. 对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落地”问题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2012(9):6-9.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应用;教学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理念自身的进步,一些科学技术开始融入到一线的教育教学中来,其中信息技术已经在教学岗位上发挥了自身的作用。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也极为广泛,包括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电子白板技术等等。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究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有自身的优势,可以实现生文图茂,全面的给与学生感官刺激、视觉听觉全面开始,不但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简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一、优化教学过程,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
小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并且集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教学中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到学生注意力的话,教学效果肯定不容乐观。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恰恰改变了以往传统常规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模式,让静态的课堂变得动态化。一些枯燥抽象的几何图形知识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实现完美的转化,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进而简化教学内容,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实现了知识的活化,把静态的知识通过视频、图像、直观演示等方式转变成了动态化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得到了激发。
比如在学习《圆柱侧面积》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巧用圆柱体的模型来辅助教学,讲授相关的理论性知识及相关概念。教师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效果,可以采取动态演示的方式,把圆柱的侧面沿一条高剪开,展开一部分侧面,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和探究: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先让学生尝试着回答,然后教师在直观的展示和验证)。在探讨侧面长方形的长与底面周长的关系时,可以将一底面的圆放在侧面长方形长的左端c上,用红色突出显示重合的一点,让圆沿着长方形的长滚动,圆上的红点正好与长方形长的右端点重合,直观巧妙地说明圆的周长恰好与侧面长方形的长相等,按照这样的推论,学生也就能总结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了。为了更清晰的让学生熟知这一块知识,教师除了亲自演示之外,还可以(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制作成动态化的视频教学,让学生再次观看,这样下来肯定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设计,突出几何图形知识的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知识教学中的应用,为数学课堂的教学注入了活力,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教学模式,可以优化教学设计,同时有效的突出几何图形知识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使用的过程中反复的温习重点知识,巧用练习巩固新知识,对于教学的难点,要全面剖析,让学生都能理解和有效的掌握。在讲授小学数学《圆的面积》知识点的时候,要想求圆的面积,直观上看上去无从下手,所以只能转变解题思路,把圆转化为长方形是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关键,这个过程中如果依赖传统的知识讲授学生是不太好接受的,因为比较抽象,容易把学生搞蒙掉,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话,通过新颖的展示方式势必会提升教学的效果。首先教师先完成圆的切割任务,把圆分成8.1632等份,当把圆分成32等份的时候,认真观察的话不难发现拼后的图形就比较接近长方形了。以此类推,把圆分成的等份额越多,那么由此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了。圆和所拆拼的图形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是相等的。并且不难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1/2,长方形的宽等于圆r。因为圆的周长=πd=2πr,所以圆周长的一半=πr,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πr2。在此过程中,优化了教学设计,激发了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构建知识结构,强化图形知识间的联
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最为主要的还是可以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全面的掌握相关知识。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点是间断的,前后知识点有一点的断节,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片段性,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和全盘掌握知识点。信息技术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有效的实现知识的总结和反思,构建相应的知识点,强化几何图形相关知识的有效联系和整合,构建夯实的知识架构。几何图形知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性强。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把“散装”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从而完善认识结构。
信息技术广泛在的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推广,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采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相关的问题,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一定要有效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实际情况,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课堂设计不易太花销,教学过程不易太散漫,一定要有放有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助推作用,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楠、陈俊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J].信息技术教学,2015(11)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 小学 信息技术 应用 创新
在日常的教学中,生成性资源随时会出现。随着教学理念的发展,广大的教育从业人员逐步认识到生成性资源的重要性。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不同,生成性教学资源不是固定的,更不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而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的互动,不断的进行思想碰撞而出现的,一些零散而生动的教学资源,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则可以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整体学习效果,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实际教学当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的将生成性资源最大程度的进行利用,从而对固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由于生成性资源的随机性,导致教师无法在课堂开始之前就详细的制定以生成性资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计划,从而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出现对生成性资源的把握不足,现在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没有及时的把握住生成性资源,使一个提高教学效果的机会白白失去。但是,教师如果能及时的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反思自己的失败经验,并在其中找到规律,找到原因,不断总结,就一定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抓住生成性资源的能力,在下一次的课堂之中更快速、更准确的抓住这些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资源进行应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生成性资源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是不知不觉产生的,又不知不觉的被教师进行利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体验。而教师对于这些转瞬即逝的生成性资源进行反思和总结,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将整个信息技术的课堂质量提升上来。
二、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当中十分重要的奠定阶段,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什么,形成什么样的习惯和价值观,都能够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而信息技术作为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的成长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现如今许多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上过于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是小学生尚处在一个认知世界的阶段,十分的懵懂,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十分难以理解,对于一些实际的上机操作做起来也显得十分困难,教师如果在这个时候还是采用古板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生硬的追赶式教学,会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产生反感,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将学生能够理解的,在学生实际生活中,与学生本身有密切联系的事物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相联系,就能够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更加容易理解的事物入手,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抛开教材,利用小学生都感兴趣动画片作为话题,向学生传达一个关于信息的基本概念,接着再由这个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们自己就信息的概念进行讨论,在讨论之中,生成性教学资源自然而然的生成了,教师抓住这些资源,对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并且学好信息技术,也就不是难事了。
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进行模式上的创新
教学模式是教师上课的基本指导,是保证课堂秩序的核心所在,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及时的利用生成性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就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够为生成性资源更好地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功用提供一个载体,教师要根据生成性资源的特点,进行多种方式并存的教学模式创新,不断的在对生成性资源进行规律总结的过程中找到最有效率的教学放学,并跟随着这些规律和方法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式,提高生成性资源在课堂上的利用率。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于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的根据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行对于自己教学方式的总结和反思,找到自己教学中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及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并且不断的根据学生的反映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进行教学进度上的调整,保证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享受到来自教师营造出来的不同的教学氛围,更有效率的进行学习。
其次,教师要在不断的教学活动中找到生成性资源的获取方式,总结出一套生成性资源最容易发挥自己功能性的教学方式,在这个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灵活的进行教学,不断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的实际气氛进行调整,使生成性资源能够发挥自己的实际效用。
最后,生成性资源往往出现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积极的交流之中。所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对于生成性资源的产生来说是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的。所以,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时,教师应该将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课堂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不仅可以让生成性资源更好的出现,更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面对生成性资源带来的学习机会时,能够更加轻松的加以利用,并不断的深入理解,逐步加深对于信息技术的喜爱,提高学习效率。
结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成性资源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们重视起来,如何应用生成性资源最大限度的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质量,如何更好的生成性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模式上的改革和创新,成为了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诚然,现如今对于生成性资源的利用还不是十分完善,但是相信只要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不断的反思和创新,就一定能够更好的应用生成性资源,培养出综合素质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
参考文献:
[1]董自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0,(9):104-106.
[2]顾鸣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3,(7):1.
[3]朱振英.捕捉生成释放精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