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1 06:5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闻摄影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秉承学校的人才培养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新闻业务实践能力。新闻摄影的教学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让教学跟上业界发展的脚步,才能培养出新媒体环境下需要的能在新闻、出版、宣传及公关、广告、网络等部门从事图片编辑、静态图片记者、动态影像记者、移动记者及图片策划等工作的高素质全媒体人才。
一、定位培养,改变教学手段,突出新闻摄影教学的时代性。
新闻媒体是一个快速发展、变革迅猛的行业,这要求新闻摄影教育紧随时代脉动,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保持同步。
根据榆林学院新闻学专业特色教学建设方案,针对新闻摄影课程特点,将新闻摄影课程安排在开课学时的第三学期。这可以让接受了传统新闻业务训练的学生初尝实战演练的成果。教学手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变:
首先,拓展新闻摄影课程教学空间。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新媒体对新闻摄影的影响较大,使得复合型新闻摄影记者的需求加大。新闻媒体对流媒体、多媒体应用娴熟的新闻摄影记者需求更大。同时受众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新闻摄影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如在课堂上增加静态新闻图文的视觉排版内容,配合同期声、配乐;增加新闻摄影互动教学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教学手段,丰富除纸媒以外的视觉传播教学手段,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分析和设计新的教学方案。首先推进教材更新。每一次的教材更新不能只在原有基础上增减内容,而要在认清当前业界新形势,明确新闻摄影当前教学目的和定位培养方向之上做新的调整。当下是一个媒介传播手段转型时期,新闻摄影教学也要紧随大的社会形势进行改变。
新闻摄影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课程,传统教学手段就是将理论和图片案例、新闻事件案例结合来讲。长此下去势必会与新媒体环境脱节。因此必须理清教学思路,突破传统教学,变花样地丰富课程内容,强化新媒体时代所需的技能,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并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留有充分的实践空间让学生自主创作,从而结合系统立体的课程结构突出新闻摄影教学的时代性。
二、定位培养,创新教学模式,正视新闻摄影教学的价值。
新闻摄影的教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当代文化在数字化环境的影响下,创造了很多视觉文化,其中摄影在创造和传播视觉文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媒体在进行新闻摄影报道传播的同时,自觉地培养了受众的视觉教养,并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受众的视觉需求。
高校教师必须调整教学计划,明确定位,创新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新闻摄影能力,摆脱以往重摄影技术、忽视照片新闻性的弊端。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从本质上把握图片的新闻性。使新闻摄影的价值、功能、特性、评价标准和构成要素都得到足够重视。
其次适应新媒体环境,加强图片编辑的传授是关键。图片编辑是未来视觉传媒需求量最大的职业之一,图片编辑可以寻找最合适的照片,为不同媒体选择照片,可以设计出报纸头版的照片版式,还可以对图片进行编辑、裁剪等处理,图片编辑工作是监控整个过程中图片准确适用的核心。在照片产量成倍增加的时代里,照片的数量已经不是问题,而如何把照片用好则成为更重要的问题。
三、定位培养,强化教学实践,培养转型期的新闻摄影人才。
新媒体在新闻传媒行业的渗透已经成型,传统静态新闻图片报道方式已经日渐式微,而以动态视频为主的多媒体影像伴随网络报道的兴起不断壮大。高校新闻摄影实践教学必须探索新的、切合实际的教学实践模式。适应这种以传播渠道的变迁为基础的、技术到理念进行全面转型的现象,加强培养新型的应用型新闻摄影人才。
一、我国民办高校摄影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数码摄影的不断发展
数码摄影是新的产品,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偏向于数码摄影,虽然传统摄影在世界上已经走过近两百年的辉煌历程,但是传统摄影的技术和器材相对数码摄影来说,显得非常陈旧,因此传统摄影受到数码摄影很大的冲击。
(二)摄影教材陈旧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材,都没有办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而与时俱进,虽然有一些再版的教材以及一些新版的教材,但是也没有办法达到与新技术同步,而且也没有成为完整的体系,这不利于高校摄影教学的展开。民办高校是按照普通高校的模式进行教学的,普通高校没有的条件,自然民办高校也没有具备。
(三)民办高校的摄影器材过时
现在的高校的摄影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摄影器材陈旧过时的问题,没有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也不能保证教师能够选用创新的摄影器材。
二、摄影教学改革措施
(一)确立摄影教学培养目标的专业性
在制定摄影课程的教学计划时,一定要加强培养专业能力,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其他方面作为辅助部分。专业能力强,对学生就业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专业人才的塑造,也是民办高校的教学目标。
(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世纪的人才,除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新学习和主动发展的能力。无论是哪门学科,都需要有创新,摄影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而且是一门艺术,也就是说,摄影者的创意很重要,摄影的技巧重要,在摄影的同时,创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幅完美的摄影作品,看的不仅仅是专业技巧,还有创意。因此,要改革摄影教学的方式方法,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使学生掌握了从大千世界中寻找灵感和创意的能力。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主要有:(1)动手做。不断重复,反复再反复。通过动手做,可以训练自己发现美和最佳角度的能力。你甚至不需特别思考就能达到这一点,就是这么自然。(2)尝试不同的东西。先拍一张技术上正确的照片。然后打破所有规则。这一点可以帮助你摆脱限制,创造出新的东西。(3)不要担心错过照片,每个摄影师都有过错过一张完美照片的经历。可能是一种罕见品种的鹰飞过你的头顶,但你没有准备好,或者曝光不正确,或者虽然拍到了但是照片虚了之类。我见过很多人花数小时时间,甚至一整天,因为错过的照片而痛苦不己。(4)只因热爱而拍摄,提高摄影水平和找到自己声音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享受过程。当你开始享受过程,不断尝试新的东西并取悦自己时,就会变得更有创意,各种你以前从未想到的点子都会自己出现。
当新闻界呼吁“新闻摄影记者的素质问题必须从源头加以解决”时,这个源头自然是指高校新闻摄影教育。但“源头”也有源头,高校新闻摄影教育有在的问题绝非一朝—夕形威,其背后既有教育理念和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着与之相关的综合性原因。尽管无法单方面立即改变新闻摄影教育的滞后局面,但在观有条件下,依然存在着改革和改进的空间。
这里,我选取了曾经在早报摄影部实习的和两个正在实习的大学生作为样本,来听取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江锦:武汉某重点高校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学生。现实习于《东方早报》。
江锦认为虽然其所在的专业开设了新闻摄影课程,而且有专职老师教授相关新闻摄影理论和拍摄技术,但是课程设置过于简单,课程项目以介绍普及为主,具体技巧知识讲得很少,实践拍摄要求不高,在摄影技巧技术和理念上非常薄弱。实习后,在日常新闻摄影采访拍摄中,感觉“学校新闻摄影课上的内容在摄影技巧上没有太大帮助”。不过她也认为,学校在采访和新闻价值这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对自己的采访还是有所帮助。她认为,目前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还是把学生当做文字记者在培训,摄影似被放在从属地位。
由于在党报、网站和都市报都实习过,她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工作特点都有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党报氛围严肃,实习生众多,采访写稿机会少,得到锻炼少,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党报的路数比较接近。而网站,由于没有自采权,拍摄内容没有时效性,接触新闻现场机会也少,但是实习生有高度自主性,工作氛围轻松和谐,收获较大。都市报是她实习过的最累的一类媒体,采访竞争激烈,作为一名摄影实习生,有时反应慢,就抓不到新闻现场。但是在都市报实习,能接触新闻一线,各种应对新闻现场的能力得到锻炼,带教老师的指导很有作用,实习生也能参与到部门例会和一些专题策划中,锻炼机会很多。她说,毕业后,可能不会选择摄影记者的职业,但是打算从事视觉媒体相关的工作。
温沁:安徽某高校新闻学专业。9级学生,2012年8月到9月在《东方早报》摄影部实习。
由于不是专业学习新闻摄影,她主要还是依靠自己学习和勤奋学拍摄。所在学校开设了新闻摄影课程,有专职老师教授摄影基础知识、新闻摄影作品赏析等,并有实践操作。她认为在学校所学的新闻理论知识在日常实习中能帮助她完成采访,但是这些在学校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只提供新闻采访拍摄的大方向,具体的采访拍摄过程祀对新闻的把握还在于实践的锻炼和个人的能力。她认为,实际拍摄更重要的是选题角度以及如何与采访对象打交道,这些是学校课本和老师昕没有教的,还是要通过—次次实践来积累。
王珞:南京某重点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摄影专业,目前已在《东方早报》摄影部实习了3个月。
王珞所在的高校是江苏省乃至全国高校中有影响的新闻摄影人才培养基地。但课程设置也是以摄影基础、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人像摄影以及文学修养等为主。关于新闻摄影的教学课程只有10周左右的时间,而且,没有专业的新闻摄影专职教师,而是由当地媒体的一位老摄影记者兼职。教学内容以学生自由拍摄和课堂老师点评相结合,而且,对于学生所拍照片,老师的点评主要还是以艺术性、色彩和构图为主,很少会注意照片的新闻性。新闻拍摄的实践很少。王珞还很遗憾地表示,他们班级大部分同学毕业后,不打算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因为不少同学只是要一个文凭,对新闻摄影没有真正的热爱和领悟。在早报实习期间,她感觉比较被动,摄影记者对图片的使用没有发言权,在日常采访拍摄中,感觉学校教的理论知识对采访帮助有限,主要还是耍靠带教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领悟,因为很多事情是学校课本和老师都没有教过的。例如:每天如何去收集采访线索,在突发事件的拍摄现场,如何突破重围,拍摄事件的核心等,这些都是要靠实际采访一点一滴去积累的,而课本上不会有详细文字教材。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虽然中国高校新闻摄影教育事业走向迅速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它与新闻传播学教育、新闻摄影事业的迅速发展相比,明显滞后。
首先,师资力量匮乏和更新不够,成为制约新闻摄影教育正常发展的瓶颈之一。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在相当长的~段时间里,我国的高校取消了新闻摄影专业,新闻摄影教育一度处于艰难境地,导致我国新闻摄影师资队伍的培养长期处于断层的状态,新闻摄影教育与快速发展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极其不相适应.师资无法满足新闻摄影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全国备高校,尤其是国家“211工程”学校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才能从事教学工作,对新闻摄影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门坎,新闻摄影师资稀缺的矛盾尤为突出,困扰着新闻摄影教育的健康发展。不少成熟的新闻摄影从业人员想进入高校兼职新闻摄影教师,但是低学历、低收入成为他们进入高校的障碍。由于中国新闻摄影理论体系还不够健全,对于一个成熟的新闻摄影教师的要求依然是摄影作品和理论素养。但摄影水平往往是通过作品说话,如果,一名新闻摄影工作者长期脱离新闻摄影实践,其作品的专业水平也就打折扣了。
学生的特点是敏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同时思想活跃、超前。本栏目从摄影院校人手,介绍这些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以及他们的发展、成长。
关联影视 实验教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的侯海涛老师,针对中国高校摄影教育现状及问题,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数码摄影》:贵校在摄影高等教育方面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侯老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具有90余年历史,其中影视学专业最早开设于1992年,并于199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2年成立影视系,现有影视媒体和数字媒体两个专业,培养从本科生,研究生到博士后等各级人才。从1996年开始,摄影一直是影视学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迄今已有15个年级400多名学生修习了摄影课程,多名学生在国际国内的影展和比赛中获奖。
《数码摄影》:国外的摄影教育开展较早,课程设置系统科学,针对性较强,专业定位较为明晰。国内院校专业定位近年来也趋于明晰。那么贵校是怎样进行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的?
侯老师:在课程设计方面,基础摄影课程强调技术手法与艺术理念的紧密结合,同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意能力:专题摄影课程则重在培养学生的摄影选题策划和全程执行能力。课程包含多种实践现场的密集指导训练,强化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叉积累,让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相对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创作意识。
《数码摄影》: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都在进行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互访,互派学生,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贵校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
侯老师:近几年,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与海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西北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以及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艺术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并与其中一些大学建立了本科生交换培养机制。
《数码摄影》: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如何?
侯老师:毕业生多分布于科研,教育、影视传媒和摄影专业领域,并享有良好声誉。
毕业生代表
刘耀楠
生于1987年;
2006-2010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系;
读书期间任摩登天空音乐节官方图片摄影师、尤伦斯艺术中心歌德之夜戏剧现场摄像师及“Fal Art目耳计划现代艺术展”(凯伦・史密斯策展)摄影师(与陈曼合作拍摄艺术展画册内页用图,为艾尼瓦尔拍摄的肖像照被英文杂志《Beijinger》转载);
2010年6月至今任北京佳明(GARMIN)签约景点摄影师;
2010年8月任陈可辛影片《武侠》工作照摄影师。
张兆国
生于1986年;
关键词:新闻实验;摄影;技巧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 218
新闻摄影课程是新闻学专业所特有、实践操作性强、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一门实验课程,若要将此门课程进行的更加切实有效,就必将对摄影技术和技巧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新闻摄影即是以摄影技术将新闻事件的片断记录成照片、图片,其以直观真实、现场感强、冲击力大、形象具体的表现形式,一经应用就取得了良好的受众。
新闻摄影学科成熟于近六十余年间,且不断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被更新,这样的学科没有历史的包袱,可以轻装前进,但也面临着知识体系不够健全和新技术的挑战。
新闻摄影最重要的属性是真实性,这也是新闻的根本属性,对于大众来说,虚假的新闻是不可容忍的,也可能引发不良的舆论导向。同时新闻摄影还要注重时效性:即照片要体现新闻的“新”字;典型性:即所拍摄图片要具备一定的涵概力,展现独特视角;感染力(即所摄照片要能抓住观众某一心理,使其受到感染;视觉冲击力:即所摄照片能在浏览报纸的一瞥间被图片所吸引;信息量:即所摄照片应有完整的意思表达,而尽可以能的展现更多的和更深层次的涵意。以上这些都要依靠对新闻摄影知识的掌握和一定的摄影技术和技巧方能展现。
新闻摄影主要形式有两种,即抓拍、摆拍。下面我们就分别对这两种形式的技巧进行解析。
1 抓拍技巧
新闻摄影的主要拍摄方式,绝大多数的新闻暖意都是稍纵即逝的,这不只要摄影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也需要摄影者对于器材的熟悉程度和把握能力。所以有条件的同学还是自己准备一台,离校实习期也可以使用。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单反相机在新闻摄影抓拍中的应用技巧。
1.1 迅速测光法
摄影photograph原义即为用光作画,可知光在摄影中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过暗和曝光过度的照片都是难于处理的“废片”。所以在摄影现场要迅速目测光线,根据不同的光照强度,被摄物体的侧、逆光情况,迅速判断相机的设置,根据不同情形选择是否闪光灯补光。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闻摄影抓拍时,单反相机的“程序自动曝光”拍摄效果要优于“全自动拍摄”,因为前者更注重光圈和快门的合理搭配。
1.2 活用高感光度
在不适宜用闪光灯的情况(如:有婴儿在场,或是激斗现场),需要补光时,不应考虑牺牲快门速度来补光,这样可能错过拍摄机会。建议使用高感光度(ISO1600-6400),虽可能产生噪点,但不会影响照片的整体效果。
1.3 活用连拍功能
启用连拍功能,在按住快门后,将获得每秒5-15帧的连续图像。连续的两种情况下,连拍功能会建奇功,一种是要获得组图的情况下,另一种是摄影者不能直观通过眼睛取景时,凭感觉扫射取景(比如被人墙遮住后高举相机进行抓拍)。
1.4 全手动的使用
在对于相对稳定的现场,需要拍摄不同效果的照片,就需要使用全手动功能,此功能可以在同一场景下获得不同焦点,不同色调,不同景深的画感。利用手动对焦,可以对景深内任一事物进行特写;利用快门、光圈和感光度和白平衡的调节可以在较亮的场景下造出黄昏的效果;利用大光圈可以制造小景深来突出某一事物。
1.5 定时拍的妙用
说到定时拍大家都会想到用定时功能自拍,但事实上定时拍在新闻摄影中还有特别的用途――单人多器材,多角度摄影。同一事物需要从不能角度同时拍射时,可以将器材用三角架固定好,算好时间,定时,然后操作另外的像机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
1.6 广角和鱼眼镜的使用
中长焦的相机可以适应大多数场景的拍摄,但不是所有的。在对于视角很宽的事物取全貌时,中长焦会显现它的短板,广角镜可以获得和人类视角类似的135度角的拍摄,而鱼眼镜头更可以将拍摄视角扩展到180度。
1.7 B快门和夜视功能的应用
在极端黑暗的场景下抓拍新闻现场绝对是刺激和挑战性的工作,此情况往往不允许闪光灯参与工作。B快门时快门长时间处于开启状态直到拍摄者松开快门,这样可以获得足够多的光线来完成暗场景的捕捉,由于快门开启时间长,容易造成图像模糊,所以尽量使用三角架并开启防抖功能。夜视功能是数码相机特有的本领,相机的感光元件都具有捕捉红外线的能力,一些相机将这种能力形成捕捉图像的功能,就是夜视功能,在几乎没有可见光的情况下,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还是会暴露物体,被相机捕捉成像。
2 摆拍技巧
新闻摄影实验课程中的摆拍指采访或其它现场场景、人物先行布置,预设好各种参数和设备器材来进行拍摄。摆拍的特点是准备充分,可以提前构思。主要有以下几点技巧。
(1)造型灯的使用。造型灯是摄影行业中比较常用的器材,用于获取平衡的光线以获得优质的图像。实验中应该注意根据场景的大小选用不能功率的造型灯,根据不同需要采用支架和掉架来固定造型灯。
(2)外挂闪光灯的应用。在会场而大场景下,像机自带的闪光灯有效距离有限,可能无法应用,要利用相机的热靴来外挂闪光灯补光。
(3)测逆光的补救。新闻摄影常会遇到逆光和侧光的场景,正常情况下要配备返光板从正面或侧面补光,而一些时候我们没有配备返光板,可以利用质地和色调均匀的浅色板材来替代,但不能用镜面反射。
3 结语
以上的技巧都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揣摩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而长期的摄影实践也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技巧与领悟,这也正是哲学中所提到的认识与实践的往复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我辈能做的或只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经验,使其少走弯路,从一个高点攀上别一个高点。
参考文献:
该书是美国新闻摄影从业人员和大学生最熟悉也是必备的一部教程。作者是美国摄影理论家、新闻摄影师肯尼思・科布勒。他的书影响了美国最杰出的一批新闻摄影工作者,该书以巨大的销量和极好的口碑确立了在这个行业的经典地位。美国许多新闻图片获奖者也坦言,是科布勒的教程给了他们拍摄的灵感和启发。该书从首版到现在的第四版,共经过了20年,20年来,该书在美国一直畅销不衰,每一次改版,都是新闻摄影界观念和方式的变革见证,是专业新闻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此前国内尚未出版过科布勒的新闻摄影教程,这次最新版本的推出,不论对于科布勒教程英文版的老读者,还是首次接触该书的从业人员,都是第一推荐。
2004年5月16日,由“紫图”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合办的《美国新闻摄影教程》研讨会,在新闻学院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新闻摄影领域和摄影教育领域的专家参加探讨。会上同时举行了紫图图书公司向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赠书仪式。
关于作者
肯尼思・科布勒
肯尼思・科布勒教授在旧金山州立大学讲授新闻摄影课程。他还写过《如何拍摄朋友和陌生人》(How to Photograph Friends and Strangers)一书。他作为摄影者与人合著了一本儿童书《为生活:一个俄罗斯移民男孩的故事》(L’Chaim:The Story of Russian Emigre Boy)。他还在《新闻摄影师》杂志的《视觉传播季刊》上开辟了一个新闻摄影季度专栏“正片/负片”(Positive/Negative)。
科布勒的拍摄合作关系非常广泛,其人是水星图片社(Mercury Pictures)。他的摄影作品刊登在《新闻周刊》、《旧金山商报》、《旧金山观察家报》以及许多其他公司的出版物上。
关于封面
《美国新闻摄影教程》,肯尼思・科布勒著(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大16开,416页,四色铜版印刷,精装定价:128元。
安妮・韦尔斯因本书的封面照片荣获普利策奖,她曾是本书作者的学生。照片中英勇的救援者正在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进行对遇难女孩的救援,她焦急的母亲正在一旁守望着。韦尔斯现在任职于《洛杉矶时报》。
没有什么比特写更震撼人的了。镜头中,玩具的两只眼睛和孩子的一只大眼攫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拍摄:理查德・库奇一哈南德斯 《圣何塞信使摄》)
当街头一角成为一个假扮的洗礼地时,摄影师发现这张独特的特写,在被发觉前他用一个300mm、f2.8的镜头连续拍了10张照片,只有一张具有水花四溅的效果.
(拍摄:艾伦・蒂特里克 俄亥俄州 《托莱多刀锋报》)
摄影师从紧急事件无线电频道扫描监听器中听到了这场教堂火灾的消息。
(拍摄:斯蒂夫・林森迈耶 印地安那州韦思堡《新闻哨报》)
……我们不应该排除教材的商业性,但如果承认、正视它的商业性,就应该将商业性同时也是服务性做到最好。如果说什么是商业主义的话,这才是真正的商业主义。从这一点看科布勒的教材,我们就应该知道商业主义应该是什么样的。
――(摄影评论家)顾铮
我对这本书在中国发行的评价是:“一本好书,一件好事,有些局限。”这本书就是我在美国读书时的教材,它的全面性、系统性是它最大的价值;这本书的引进对于东西方报道摄影交流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件好事;局限首先体现在这本书所介绍的仅仅是美国的新闻摄影,它反映的是美国体系。其次在翻译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应该在以后的版本中加以修正。
对于新闻摄影从业人员来说,这本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教材中有很强的“故事性”,她把一个个规则转换成一个个故事,并且将故事讲得引人入胜。严肃刻板的新闻摄影教材往往会把一个学习者最初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全部消磨掉。
……这本书不提供观点,但提供规则,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观念上略显保守、陈旧。
――(《中国青年报》记者)晋永权
这本教材对于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只能作为一个参照的体系,是一本很好的辅导教材。我们不能全面照搬。美国的新闻摄影标准也存在着局限性,我们不能没有批判地就接受它。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唐东平
在这本书中,对于采访的技巧和图片编辑方面的内容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作用。这种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是最重要的。但是,我认为,我们必须应该有中国本土的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师)任悦
关键词:摄影;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4-02
摄影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摄影》对于包装工程专业来说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继《艺术概论》、《美术基础》之后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功底、绘画功底、造型能力和色彩审美表现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同时它又与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平行同步开设。摄影可以说是为所有视觉艺术搜集创作素材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对专业课的学习具有很大辅助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影像艺术逐步走向数字化,构成了全新的多媒体摄影艺术,形成了全新的创造手法和表现形式, 使得摄影课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摄影在教学时要重点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摄影教学理论课程在教室进行,教师以传授为主,较多运用图片,对照相机各部位结构、功能、工作原理进行讲解,缺乏直观的操作展示, 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课程中,一般在摄影室、室外或企业中进行, 沿袭的是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 由于时间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步,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遗忘较多,而不能应用于实训操作,最终导致技能训练效果差。从现实来看,教师对相机的使用、曝光的控制、暗房技术等基本原理在拍摄技法上的运用讲解较多,而忽视了实践教学中具有发展性和创造性的艺术性摄影。这造成了多数学生只能拍出技术性较强图像清楚的照片,而缺乏摄影的艺术价值,使得学生作品雷同毫无特点。传统教学模式和滞后的教学方式已不符合多媒体时代下摄影教学,达不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摄影教学模式,构置一种框架(纲领),进行教学创新,把科学、技术、艺术结合起来,加大艺术摄影实践课程的设置。故如何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个性,将技术更好地运用在实际的操作中,是我们在教学中思考和解决的重点所在,改变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做实验的教育,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应用于社会。
针对上述现状,本论文研究依托于食品工程学院包装工程专业所开设的《摄影》课程,结合教师本人自己的教学实践实例进行实际研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 在实践课程目标、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境与资源,考核方式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提出"基础原理实践课程+摄影专项实践课程+摄影创作综合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思维模式,以期通过推进开放式和互动式实践课堂建设、加强学生创新基础能力和自主设计能力。这无疑对今后多媒体环境下摄影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实践教学目标创新思想的再定位
摄影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术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有效培养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编辑梳理拍摄意图、拍摄方式、拍摄内容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形成自己独立和特别的审美方式和观察视点。因此新的实践课程的目标是: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实践中掌握摄影基本理论。
课堂讲授只是这门课程的一部分,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根据每章小节不同的拍摄题材,或室内或室外,边讲解边实际操作。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讲解。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他们更牢靠的掌握了课堂所学的知识。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为教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法体系,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模式的这种中介作用,是和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形式的特点分不开的。
《摄影》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对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的结果,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方式,它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的符号、图式和关系的解释,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程序性的实施程序。
便于学生对《摄影》教学更加深入的理解,将实践课程分别以"基础原理实践课程+摄影专项实践课程+摄影创作综合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思维模式来设计指导, 经过三年的《摄影》实践教学研究,构筑这样的“三位一体”以全新理念统领,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拓展为支撑的实验教学体系,效果明显,是新媒体环境下《摄影》课程实验教学创新的必由之路。
三、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
1、“课题化”的教学理念
即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课题的设计,课题设计实际上就是对研究课题进行详细规划的过程和结果。如,新学期初即布置本门课程的期末结题作业“其实很…”半命题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这一学期的学习期间,边学习边做课题研究。像一根主线一样贯穿整门课程各个环节, 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地知识教学, 将技术更好的运用在实际的操作中,创作出具有创意的作品。
2、“同中求异”的教学方法
摄影实践教学大模块无外乎新闻摄影、体育摄影、人像摄影、产品摄影、动植物摄影、风景摄影这几大类,在教学中如果过分重视陈述性、技术性材料的教学,学生必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被禁锢,结果造成每个学生的作品几乎雷同,没有特点。故如何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个性,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并能够帮助准确的传达思想,是我在教学中思考和解决的重点问题所在。采用“同中求异”的教学方法,如进行风景摄影实践的时候,要求所有学生对同“一棵树”进行拍摄,每个同学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创新拍摄,有的拍“这棵树”的全貌,有的拍细节枝、叶、花、树根,有的选择雨天拍摄,有的选择逆光拍摄,看似相同却大有差异,学生创作出不同情境、不同观念、不同手法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践课堂与企业、报社、影楼的互动
将课程作业与实际企业需求相结合,让学生进行实地操作,使学生对传媒第一线的摄影工作的真实面貌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加强与社会联系,进行校企结合。摄影协会,引导学生进行有偿的摄影服务实践,尝试市场化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新闻传媒领域,在摄影教学中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分析当前传媒领域摄影图片特征,结合大学校园里和校园周边的新闻题材,如新生入学,学校艺术活动,校园买卖,等拍摄出有意义,符合要求的作品,有针对性的向各类网络媒体、新闻媒体投稿。加强与社会摄影机构如婚纱影楼、广告公司、婚庆公司等的联系,定期带领学生做一些交流访问,在企业允许下安排学生做兼职活动,不但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四、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
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实践需求
全媒体时代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要满足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化对人才的需求,而且要满足网络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对人才的需求,能够在各种媒体融合、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成为具有创新发展意识的核心人才。
依笔者所见,新时期媒体的发展需要三种人才,即全能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和独具创新型人才。
1.全能复合型人才
新媒体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一专多能,具备跨行业汲取知识和知识再学习、再组合的能力。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既需要传统的采写、编评、摄影的技能,还需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报道等能力。
2.专业型人才
有较深专业造诣的人才,如经济院校的经济新闻专业学生,外语学院的国际新闻专业学生,体育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等等,这类人才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中有深厚的专业基础,这是新闻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知识储备。我们提倡“一专多能”,这类人才较复合型人才更具有“专业”特色。
3.独具创新型人才
这类人才是三种类型中的核心人才,具有别具一格的创新意识,才思敏捷,目光敏锐,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善于捕捉新闻点,判断当今新闻报道的热点,并能准确捕捉用户的心态,引导用户的潜在需求,在宏观上能够准确判断未来一个时期媒体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各类人才必然有其价值,按照传统媒体的人才选择路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对于新媒体核心人才的选择则需要在摸索中不断地发现。只有那些对新媒体的技术有热情,对新闻热点敏感,喜欢探索新兴领域的人,才是推动新媒体发展的核心精英人才。
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目前,我国新闻专业实验教学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实验教学培养目标也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新闻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的新闻专业实验教学还停留在基础实验阶段,缺乏一个“大视野、大格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概念。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几年来在实践教学方面注重“提升、综合、发展”的理念,在新闻人才培养的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经验值得探讨。
归纳起来,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可分为课程实验、阶段实践、媒体实训三个层面,三者各有特色,相互渗透融合。
1.课程实验:打破单一课程实验的束缚,注重多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
课程实验由任课教师和实验员共同完成,相对独立,是实践教学的基础部分,这是一个基本技能的认知过程。
从各高校的新闻专业来看,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无外乎采访、写作、编辑、摄影、评论,考核方式也多是以理论部分为主,导致有些学生在学习时重理论轻实践,而且对理论也是死记硬背,缺乏实际的工作能力。一些高校即使开展了新闻采、写、编、摄、评的实践教学,但是也往往只偏重于课程的单项教学实践,而忽视作为记者、编辑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依然不能适应媒体对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全媒体时代使媒体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他们既能写会摄(摄影和摄像),又能编排懂评论。我们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期末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完成一项新闻专题摄影任务。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从寻找新闻线索、前期采访、现场拍摄到编辑排版,整个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有标题、文字报道、多张图片及文字说明,最终作品就是一个图文并茂的新闻图片专版,以促使学生通过新闻摄影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提升对各项新闻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将专业课程“点”的培养转为对学生多种能力“面”的培养。
2.阶段实践:强化团队合作和工作成效
阶段实践以学期为单位,针对各专业所学的课程,由院系组织开展综合性的专项实践,这是一个专业能力的提升过程。
以电视新闻学专业为例,除了做好各个专业的课程实验外,我们在低年级开展了“短片创作工作坊”、“电视编导训练营”,引入导师制,目的是让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基本技能。高年级的学生课余时间参加“实验电视台”的专项阶段实践,由所有三年级广电系的新闻和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轮流担任记者、编辑、主播,部分兼任采编部主任、助理,以专业电视台的方式运作,各专业课老师参与管理并指导。这对电视新闻专业学生来说,能在新闻的策划、采访、拍摄、剪辑、合成、播音、主持、播出多个环节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
当然,我们实施的实践项目远不止这些,不同的专业其形式也不相同,可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选择参加,目的就是通过实践教学完成专业技能的训练。报纸工作坊、影像创作工作坊、新媒体工作坊、学术研究工作坊、广告兵法训练营、广告策划工作坊、市场调研工作坊等,这些都是列在教学计划中的,每个项目都有学分,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3.媒体实训:培养学生敏锐的新闻触觉,提升分析问题、发现新闻的能力
媒体实训是校内外相互配合的重要教学实践方式,学生到媒体参与工作,深入了解业界的实际运作,在媒体专业人士带领下进行实战训练。这是一个综合水平的锻炼过程。
我们通过与广东省内多家媒体的合作,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以强化学生传播理念和思维能力为重点的专题培训,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提高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和策划能力。导师是来自业界的采编精英,结合典型案例现身说法,尽可能体现出新闻专业课程内容的高度、广度和深度。通过专题探讨式的学习,学生开阔了视野,对传媒工作的专业性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营专题培训的基础上,我们还根据不同项目的训练要求组织学生到媒体接受实操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新闻嗅觉、观察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
暨南大学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打造的“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就收到了好的效果。学员分赴《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系列报刊,跟随记者进行“一对一”的采写实践,从报道题目选择、新闻线索发现、报道模式确定,到报道素材的梳理和提炼,都得到了业界老师具体的指导,学生对新闻采编流程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专业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结 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好坏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按照媒体对新闻人才的需求来制定计划和组织实施,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使新闻专业的实验教学真正发挥作用,以提高学生新闻工作的实际能力。只有把新闻教育做专、做精、做强,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我们培养出的新闻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摄影;教学;课程;人文;数码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167-02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现在全国开设摄影专业本专科教学的高校大约有100所,(不含仅开设摄影课程的高校),在校生人数1万多,每年毕业生大约有4000人。虽说是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然而经过一轮粗放式的增长,中国的高等摄影教育在逐步摸清办学规律的同时也同其他任何专业一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生人均占有教育资源不足、产学分离、就业困难……由于传统认知下的低门槛技术职业定位和非科班出身同行强有力的竞争,影像泛滥的时代里摄影专业的学生获得社会认同和职业发展的空间仿佛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作为教育者有责任不断进行宏观的反思和细化深入的教学改革,才能使得高等摄影教育整个系统从每一个环节得到深度优化和发展。摄影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构建便是其中的重点环节之一。
一、 理性系统地进行课程设置并突显办学特色
当摄影教育的专业培养方向确定后,作为教学系统的设计者就必须仔细考虑接下来如何根据培养目标合理地配置相应的课程,并突出办学特色。这个过程必须是严谨的,来不得一丝马虎,往往需要系科领导、专家小组、任课教师在一起经过反复地研讨磋商才能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大多数学校常常会借鉴其他院校现成的课程设置办法,虽然无可厚非,但有一些院校基本上完全照抄照办兄弟院校的课程设计,根本不考虑自身的软硬条件和专业方向的特征问题,以至于在这样的课程系统下出现有些课程无法货真价实地开设的情况。临到某门课程要开课了却没有老师上课,有的课程没有相关的硬件支撑导致教学成了纸上谈兵。有些院校在课程的总体设计上东拼西凑,缺乏系统性,导致课程衔接不良等诸多问题产生。
课程的总体设置是否理性并能紧扣专业方向并且体现专业特色,这还需要摄影教育界人士多多思考,在这里我们不妨来看看中央美术学院的课程设置是如何体现其办学特色的:
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的培养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在技术上达到商业摄影需要的高级摄影师的层面,在艺术创作能力培养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纯粹的摄影艺术家。因此它非常重视对摄影基本功的严格训练,开设了《彩色影像基础理论》、《数字影像体系基本原理》、《影像品质控制》等课程对摄影专业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工,讲解比较深入,而且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同时,它注重艺术理论教育,开设了《摄影史》之类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起到良好的作用。
摄影与设计在商业领域、现代艺术创作领域中结合得越来越密切,“媒体复合化”的趋势势不可挡。因此央美摄影系在大四的课程中专门开设了《平面设计与印刷基础》,这门课程弥补了学习摄影的学生不懂设计印刷的缺陷,避免学生在照片的商业加工、广告制作过程中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产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此外,央美的课表中还有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模块:《综合训练――个人推广》,这门课程主要解决学生作为自己的或他人的照片经纪,如何把作品推向行业圈、推向社会的问题。这个环节恰恰是很多学摄影的学生甚至很多教摄影的教师最为陌生和薄弱的环节,也恰恰是关系到一个摄影师成功与否的重要的环节 。在国外的摄影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行业介绍和行业操作规范及流程的介绍,我在2007年参加澳洲摄影高等教育师资培训时就被澳方专家告知在澳洲摄影课程体系中含有此项课程内容,比如在澳大利亚拥有较高的摄影教学质量和声誉的TAFF学院就是如此。然而在国内,几乎没有专门的照片经营与管理类的课程,央美在这一点上的确是走在了我国教育同行的前列。
二、 不可忽视相临学科课程的融会贯通
《中国商业摄影》杂志2006年对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几所摄影专业院校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关于高等摄影教育的采样采访,其中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摄影专业毕业的商业摄影师柯伟谈到:“四年的大学摄影学习不能直接成为商业摄影师,国外,学校老师会当面教授怎样看市场行情、如何拍产品、怎么用设备、用光、怎么打报价单、甚至怎么开发票,让你最大限度地参与到作为一项工程的商业摄影任务中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的张剑则提出:“功夫在画外,商业摄影师从事的工作中只有30%是拍摄。”
对于当今的摄影师尤其是商业摄影师来说,摄影不是简单化了,而是越来越成为一项与市场运作密不可分的繁琐工程,摄影师很多时候不仅仅要关注拍出照片,实际上更需关注照片的流通。而这样的理论经验和技巧必须从貌似相去甚远的市场学、营销学、广告学中去获得。而作为纯艺术或新闻传播的照片,其审美和传播价值,恐怕也不是照片本身体现出的摄影特性之美,而更在于照片背后所蕴涵的社会洞察力、哲学思辨力、美学价值观等人文深意。从这个层面上讲,“摄影学”必须包括“视觉”、“摄影”、“传播”三项理论、技术、材料的知识,才算“完整的摄影学”。
把目光投向摄影的起源地――欧洲,法国巴黎第学以人文艺术学科实力雄厚著称,在其中,摄影及多媒体影像系是一个年轻而富有特色的系。在课程设置上,摄影史、美学、艺术史、当代艺术等理论课程占了总学分的一半。同时,巴黎第学还可以在同一学科领域跨系选课,艺术方向包括电影、艺术造型、舞蹈、音乐、摄影、哲学、戏剧、艺术收藏、影像技术与艺术等多个系,学生都可以自主学习。学校结合成熟的商业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与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相关的课程,以便毕业生在走上社会后能顺利创业、谋生。在摄影专业和印刷专业等课程设置中,就包括了这些专业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版权的界定及维护、合同制作与业务洽谈等内容。
相形之下,我们在课程的制定和设计时往往只看到了摄影作为摄影的单一属性,而忽视或难以驾驭摄影必然具备的社会性、传播性、市场性,狭隘地将摄影教育锁定在传统的摄影光影控制范畴。而偏废了那些看起来相去甚远,实际上与学生真正迈入行业门槛后习习相关的课程内容。这将导致学生的知识被局限在一个封闭的缺乏变通和迈向更高层次的结构之中。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当务之急是要加强摄影专业的人文教育。顾铮老师提出:“广义的人文学科是指能帮助学生修成一种现代文明所公认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历史观等一系列有关人的完全成长所必须的人文素养教育学科。”那些传世经典的照片正是因为具备丰厚的人文底蕴,在艺术、商业、传媒等领域形成独有的价值才得以被珍藏、记忆。可以说摄影和其他艺术学科一样天生就是人文的一个组成部分。
遗憾的是,还是有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且不说那些奠定人文素质的跨专业学科如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史等课程不在摄影专业课程体系范围之类,就连开设属于专业课范围内的强化人文修养的课程如摄影史与摄影批评的院校都并不多见,即便开设了,只是把此类课程作为选修课、平台课,其地位和效果都差强人意。我在2007年10月曾经对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方摄影学院摄影专业近200名本科学生进行过一次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于技术性专业科目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要明显高于理论性专业科目。同时,迫于用作品说话的现实压力,学生更关心怎么拍出好照片,如何对照片进行文化分析,艺术解剖却漠然置之。“殊不知没有了历史的梳理,文化的对视,影像的发展要么是浅水行舟,要么是盲人摸象。”诸多的井底之蛙就是这样被批量生产出来的。摄影史解决了艺术创作“从何而来”,“向何而去”的问题,避免了学生在创作中浪费精力唱别人已经唱滥的调还为自己的“创意”沾沾自喜。而摄影批评课程的开设,并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只动笔杆子,不动镜头盖”的影像批评家,而是要求他们通过这样的学习,具有一种慧眼识珠的眼光;一套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创作的基本准则;一种能够在纵向把创作放在历史的维度上加以衡量,在横向能够把自己与他人的创作、与同时代人的创作加以比较评判的能力。摄影史与摄影批评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充分了解摄影的丰富性,防止因为视野狭窄而成为一个趣味褊狭、甚至一旦有所成时成为一个趣味霸道的人。当然,如果经过此类课程的训练,日后在学生中也完全可能出现专业的影像评论家,影像史学家,像林路老师、顾铮老师、王瑞老师这类人才目前在我国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他们后继也需有人。 如果摄影史与摄影批评的课程能够得到充分保证,这对于养成学生宽容对待各种不同摄影观与风格的风度、情商、心智,自觉地严肃对待前人的知识遗产大有益处,对于院系来说又可以真正树立起一个大学专业应有的文化氛围,带动起科研热情,而使摄影摆脱 “低门槛学科”的尴尬身份。
三、走出数码摄影课程的定位误区
随着数码技术在摄影领域大刀阔斧的运用,进入21世纪,在不少高校的课程设置中都列入了数码摄影的相关课程,通过对多所学校此类课程教学大纲的分析比较,不难发现这门课程中的“数码特色”主要体现在教学中的两个环节――1、对前期拍摄中数码技术的讲解,其主体知识内涵是对于数字成像原理,数码相机的功能、及操作,数码名词的解难释疑。2、对后期图像处理方法技能的讲解,其主体知识内涵是教授诸如PHOTOSHOP之类的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看起来仿佛没有问题,然而我想提出的是,如果仅仅从技术革新的角度去理解数码摄影,去教授数码摄影,是否真的让学生获得了专业的数码摄影教育?关键点就在于我们往往忽视了数码摄影的最大优点在于突破创意、制造幻像,而不只是拍立得的痛快直接和对照片的缝缝补补。
因此,对于数码摄影的教学来说其难点重点其实在于如何引领学生在技术的支撑下发挥想像力!如何实现呢?通过对一些专业教师的访问发现大家对此都感到无从下手。以往的摄影教学实践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是示范,然而对于创意来讲,如果一味示范,势必会适得其反。将老师的思维模式强加给学生一方面会压制学生开阔思路,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学生激情消退甚至反感。相对比,另一种办法似乎更加有效,具体说来分以下步骤:给出一个概念性的任务命题――学生群组的头脑风暴理解命题并展开自由想像――明确创意目的和表现技巧――制定拍摄计划――根据创意进行拍摄和后期制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扮演一个组织者和监督者激励者的角色而不是教育和示范,学生在一种自由而紧张的状态下进行想像并通过相互讨论论证其想像画面的效果、意义以及实现的可能,再去根据一个明确的目的合理选择所需要用到的数码技术,这样才能实现对数码技术的主动驾驭,而并非很肤浅且漫无目的地使用数码相机和PHOTOSHOP。
综上所述,课程的设置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构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它是一个细密严谨的复杂系统,对于目前我国的高等摄影专业教育来说,应该更新教学概念,明确办学方向,开拓视野,合理革新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并行与衔接,重点与外延,定位与特色,培养出更多真正适应社会需求和时代变化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网站
[2]摄影专业毕业生看中国摄影教育 .[J].中国商业摄影.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1)
[3]张宇.不以学历为惟一目的巴黎第学摄影系主任克里斯蒂安谈法国摄影教育[J].《中国摄影报》北京:中国摄影报社
[4]吴嘉宝.台湾还没有摄影系,可是已经不再需要了![J]. 中国摄影报》北京:中国摄影报社.总第795期
论文摘要:对摄影与美术比较、摄影艺术的本体性及边缘性的美学理论探讨,更新数码摄影理论与教学知识结构等,都是这门学科在教研中所面临的新课题。
在综合大学、业余大学里,摄影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的选修课,起着培养美学品味、提高审美水平的作用。由于无需较高的美术基本功,使学生在纯技术层面上学习该课的难度大为减轻。在艺术类学科中,摄影由于跟绘画雕塑、艺术设计等关系密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艺术创意。
现在的大学摄影课教学,一般都从纯技术理论层面、作品赏析人手,最后安排些基本功作业和专题作业就完成课程了。看似比较容易,但教学也有很多需改进和知识更新的地方。从技术层面上看,大部分学生使用小型自动数码相机等业余相机,进阶水平良秀不齐;夜大学课程实习拍照的课时也非常有限,而数字软件对摄影后期加工越来越重要。从摄影美学方面看,很容易忽略从艺术学、美学角度与纯技术理论相结合。因而达不到摄影教学应有的深广度。
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从数码摄影理论与实践、摄影美学与摄影教学结合等方面予以加强。
1摄影与美术的横向比较
在横向与美术比较,纵向与摄影历史发展比较的基础上,探讨摄影艺术的自律性及与兄弟艺术的联系性,能促使摄影眼光、品味和美学理论修养的提高。
美术的特性具有造型性、视觉性和空间性,在平面或三维空间塑造形体、创造可视性的艺术图象。绘画雕塑具有瞬间凝固或静态的特性,与摄影关系最近。所不同的是媒介材料。美术思潮的写实技法、流派在摄影发明后,趋向更为主观的风格和流派的发展,甚至有意与摄影拉开语言距离。摄影以纪实性语言特性见长,深受美术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等影响。如人像的“三角”造型光,就来源于荷兰大画家伦勃朗的灵感;20世纪最杰出的摄影师一一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先生((Henri " cartit " Bresson , 1908-2004),自幼学画,深受超现实主义绘画影响,以“决定性瞬间”的优秀作品,被称为是现代纪实摄影的奠基人;美国风景摄影大师、世界环保运动的先驱者安瑟·亚当斯(AnselAdans,1902-1984)以对风光摄影的独特理解而闻名于世,发明了“区域曝光法”,重视后期制作,主张比客体更重要的是表达内心世界的独特感悟。摄影史上的“画意”摄影和纪实摄影等,都深受美术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许多流派风格。
不仅是美术现实主义的典型瞬间,超现实主义的怪异、印象主义的斑斓颗粒、结构主义的构成影调、表现主义的粗犷等风格图象、后现代主义的兼收并蓄,也影响着摄影流派的产生。摄影与美术在互相交融中擅变。摄影与美术类似,有着客观为主或主观为主的两大类流派风格。当代的艺术形态是一种包容性、多元化更强的时空,使得美术与摄影的交融更为普遍。
有些人认为摄影是次要艺术甚至不是艺术,理由是它依赖或复制客观影像。其实.从本体论上看.摄影并非是附属的,纯客观的图像复制。仅从物理学上说,照片不可能完全真实地复制自然,人眼对客体感光的宽容度要比照片大得多。格式塔视知觉理论以大量实验证明,视觉有着思维特征,它是能动的,有选择性的。既然是人操控着机器,那么不同层次的人对摄影就有不同的理解。贡布里希认为:一个用于传达视觉信息的图像不管多么忠实于原型,它的选择过程总是表现了制作者对他认为有关的东西的解释。即使是名人的蜡像也必须考虑原型该以哪种特定的神态和角色出现。人像和事件的摄影者也必须精心选择他的材料,以得到“泄露底蕴”的图片。中国传统美学则在似与不似之间、无限与有限时空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以“意象”审美观照为最高境界。摄影的最高品味是言简意赅的意象构成。主体的参与,使作为纪实工具的摄影有成为艺术的潜质。因此,主体的选择性和一定的主观性,是摄影成为艺术的关键所在。
当然,在摄影艺术和美术中,甚至有强调绝对客观真实的语言表现的流派。如美术中的超级现实主义,毫无主题,构图随意,复制照片等。摄影中有纯自然主义等与之呼应。美国曾有号称“F64”的摄影团体,以取消虚实相间的语言为特征,主张摄影应该象用“F64”这个相机最小光孔来纪录。但这种流派的产生,是以相对主观的艺术存在为背景的;它的极端性,实际上也是主体的一种主动选择,一种有意为之或有意不为的价值判断:强调科学与美的结合,以反抗摄影过分接近美术。
从媒介材料上看,摄影是光与影的色彩交响的瞬间组合。摄影通过光化学、数码等成像,极具感性特征,是主体和客体的空间交融。而光影的开合,是选取最具意味的一种决定性瞬间,使摄影又有着一定的时间性。随着摄影审美观念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图像后期加工占据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摄影图像在前期更多地具有“素材”本性。摄影特别是数码影像,利用新兴的图形软件,代替了繁琐的传统暗房,使图像后期“剪辑”变得更加自由、方便和更具创意。
以当今电脑技术数码影像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高科技为后盾的映像艺术(电视、摄影、计算机)已形成规模,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视觉艺术形象,不仅意味着它从根本上制约着设计艺术的更迭和演化(手绘、喷绘等手法已逐步被摄影图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高新技术所代替),反作用于美术、设计艺术,而且还对人的思维模式和情感体验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数字图像后期处理的方便,颠覆了传统暗房复杂繁琐的工艺。美术构成了新的设计艺术形成的技术基础,数码影像则是新的艺术形成产生的审美心理基础。
在这一单元中,结合美术与摄影的共同点,重点讲授构思构图、色调构图、风景人物静物等专题;同时,将美术与摄影碰撞交融所产生的流派风格等,融合在纯粹的技法传授中,使学生具有更开阔的眼界。
2摄影艺术的本体性
摄影与美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对摄影自身语言特性及其艺术规律的研究,属于摄影美学的范围。
早在1927年,中国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在《半农谈影》一书中,曾提出过“意体摄影”概念,以与单纯技术性的实用摄影相区别。关于摄影的本体性,一种观点认为摄影与美术是近亲,因为摄影通过拍摄和暗房技巧,以追求意境美或有意味的“画意”见长。摄影史上的“画意摄影”流派曾是主流风格。反对者大都用摄影的纪实性来把握本体特征,反对摄影成为美术附庸。《辞海·摄影艺术》写道:摄影艺术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所表现的对象必须是实际存在的,所表现的人物、事件和环境都要求是真实的,并且只能表现现实生活题材,而不能表现已经过去的和尚未发生的事件。”但有人也提出纪实性不能作为摄影的本质特性,如曾有过“好的新闻照片是否艺术作品”的争论。不是所有新闻照片都是艺术作品。有人认为只有通过生活真实达到艺术真实的典型瞬间,才是“艺术摄影”,审美在首位。这样,就与把真实放在首位的“新闻摄影”区别开来。正如安瑟·亚当斯所言,摄影艺术最重要的便是内心世界的东西。艺术家和平常人的差别就在这里一一在于有没有能力抓到那些观察和感觉,有没有技巧将之传达给别人。
随着艺术思潮的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典型性的瞬间艺术,已成为传统艺术或一种流派风格的代名词,艺术图像越来越多元化了。摄影象美术那样,可以表达类似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多种图象,可以先设计构思,再摆放物体来摄影和后期进行特别加工。电脑数字软件使这类摄影变得越来越可行,更具有视觉传达效果上的陌生感。这类观念性图象的特征,是具有可计划性和可预见性;而且,摄影也可以象现代美术那样,表达一种多义化的“有意味的形式”。仅靠“纪实性”、“典型性”已远不能解释摄影的本体性了。因此,艺术摄影是担含着具有艺术真实的纪实性或观念性的图象信息,具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摄影自身的语言特性是用瞬间曝光成像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法国摄影大师布勒松认为,绘画构图是制作构图,摄影构图是剪裁构图,而且,是在瞬间中决定的。这就是两者根本的不同。他提出了著名的“决定性的瞬间”一说。他解释说,所谓决定性瞬间,就是当一个事件展现它的意义时,(摄影师)在顷刻间认识到这一点,同时严格地组织形式并准确地将它表达出来。当然,这个瞬间是相对而言的。虽然摄影有着从几千分之一秒到长时间曝光的感光,但都是时间中的一段流逝。而短时间感光最具有普遍性。我们可用决定性的瞬间,用来代替以往的“典型瞬间”等相似说法,更具有兼容性。它包含纪实摄影、艺术摄影、观念摄影等在内。决定性的瞬间,体现出摄影语言的本质特性,一是语言特性;二是摄影者自身修养、眼光、技巧、个性等在这个瞬间中的登场亮相。没有后者,就不成其为艺术摄影。
摄影具有自己所特有的静态的二维图象性。摄影作为静态的图象,与动态摄像、三维雕塑区别开来;二维空间的绘画尽管也是一种决定性的瞬间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但它的完成并非是瞬间成像的。而且媒介材料根本不同。从摄影的媒介方式上看,前期有银盐化学媒介感光、电子感应技术数字成像两种;后期是传统暗房冲印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数字软件加工。用“画笔”一一各种照相机进行前期拍摄和后期暗房(数码暗房)加工,实现图象的产生。
摄影具有独一无二的自身语言。摄影的光圈与速度的组合,可以产生虚实快慢的各种变化。在快门上,通过对时间快慢的控制,产生对比的影像;通过对进光口径大小的调节,还能制约空间的清晰深度。镜头长短的选择,可以表现不同透视效果的图像视角。在一个底片上,用多重曝光可以产生多重图像的特殊效果。一幅平庸的素材,在后期处理中,可以升华成鲜明生动的艺术性图象。胶片的颗粒性如加以突出,能具有语言的纯度、冲击力和缺陷美感。摄影构图剪裁的可塑性,往往能使素材“废片”成为好片甚至是艺术品。对光影造型元素的巧妙组合,更是摄影的长处和奥秘。越是切近这些语言特征的图像,越能体现摄影的自身魅力。
在分工细化的时代,有着各种专题的自由撰稿人或职业摄影师。发达国家的摄影公司,细化到有专拍皮具、玻璃等的广告摄影师。各门类摄影的专业性都很强,都可以从微观的美学理论上来予以探讨。在这方面,摄影表现出它的一定独立性。
综上所述,艺术摄影是以决定性瞬间的曝光成像,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经过后期暗房加工,塑造鲜明生动的光影形象用以表情达意,或通过观念性图像来休现意境、意味的视觉艺术。摄影是外在客体和内在主体的统一,或是内在世界在外在客体上的投射。其中,“决定性瞬间”的摄影前期是最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这一单元中,着重把握摄影自身规律,通过典范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分析,进一步提升对摄影语言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借以摄影艺术的大众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3摄形的边缘特性
摄影有成为艺术品的可能性,也有一定的边缘特性。毕竟,摄影是客观纪实的实用工具。在满足实用的一般技巧上,是比较简单的。这也是它的特殊性。不是所有的摄影记录都具备艺术性。一个单张的照片可以是新闻、一张肖像、艺术或纪实,可以是它们之中的任何一种、或它们的全部,或什么也不是。
摄影的纪实性横跨新闻报道和艺术摄影两个疆界,有着边缘性图像的特性;记录性强的图像靠近新闻报道,艺术性强的图像则更靠近艺术摄影的视野;观念性摄影图像则更具有纯摄影艺术特征。一张照片有可能既是艺术摄影又是纪实摄影。相对美术而言,绘画雕塑成为艺术品的可能,要远大于摄影者手中的照片。摄影无所不用、无所不能的实用性,或多重性质,构成了摄影的边缘特性。
最普遍的纪实摄影,如果它既有纪实性又有艺术性,就更为感人或更有表现力,更有视觉传达效果;除信息传播外,本身又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这样的图像就成其为摄影艺术。象布勒松所说那样,艺术摄影要尽量让形式服从主题需要,讲究光线、构图、影调、色调、虚实等审美规律。
由于同属静态图象,共享一般的美学法则,摄影必然要与美术发生联系。在艺术价值观、光影色调等审美理论上,摄影确实与美术非常接近;在人物、风光、静物等摄影中,绘画典范的影响非常之多。而摄影所获得的图像,往往成为绘画、设计艺术中的素材来广泛使用,摄影作为艺术的模糊性、边缘性相当突出。在现代艺术看来,各门类艺术应该强调自身的本体语言特性。但后现代艺术主张兼收并蓄,语言交叉。因此,在后现代美术和后现代摄影艺术里,连美术也具有这种模糊边缘性了。在这些作品里,人们往往分不清哪些是摄影或绘画。摄影在这种艺术无中心、无明显分野的交融中,获得了比以往更大的地位。
摄影另一个边缘特性,在于它的文、理结合或交融的学科性质。摄影更多地要求艺术与科学、图像与设计的交叉或结合。数字图像与设计艺术的互相交融性很强,摄影图像数码制作和广告设计共享着电脑图像软件、图像制作、设计平台、照片修整、演示、图形管理、桌面排版、模拟传统手工绘画、图像输出设备、光盘刻录以及数码照片输出系统等。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电脑处理,把摄影图像转换为严密的数码程序,使艺术与科学得到融合,使图形创意得以升华和更加理想。传统的艺术摄影以拍出好照片为荣的价值观,受到“用”好照片的高科技挑战。
边缘学科并不意味着摄影艺术只是作为依附性的存在,或是非主流的艺术。而只是说明它有着横跨多学科的特征。如艺术设计或应用美术设计,也是典型的边缘学科。摄影的边缘学科性,在于它共享绘画的一般美学规律,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视觉语言形式,有它自身的一定规律。摄影师要想得到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需要具备美术学、美学、文学、心理学和印刷制版、软件处理等相关理工科学知识结构,并需要付出大量的艰苦实践。
摄影的边缘性,体现在它作为实用工具的边缘性,和它具有边缘学科的交叉性两个方面。
4影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
在数码图像器材占压倒性优势的时代,传统摄影理论必须变通是肯定的事实;胶片暗房实践和理论更多地让步于数字暗房。过去摄影必须通过镜头感光,构成潜影;感光片经过显影和定影,成为负片或反转片。相对数码摄影而言,这种摄影已被称为“传统摄影”。那么,就摄取影像来说,数码摄影只有“通过镜头”一词与传统摄影相一致,保留了最根本的本质。光学透镜的运用成为摄影理论共享的唯一依据。
数码图像全方位的知识结构更新有如下方面:
传统摄影理论与数字成像的交融。各种不同档次的器材、特色、成象介绍和探讨等;
加强教学相长的互动性。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到国内外网上优秀的摄影网站自学、互动等,用QQ群进行作业互动交流、和作品品评等。
在教学条件受限制时,要善于因陋就简,进行简单实践。如夜大学摄影课,只有课堂顶棚的栅格式日光灯和课桌,外出拍照也不可能有很多课时。大部分学生只有小型自动数码相机,而不是可以控制快门速度、光圈的准专业以上的相机。这些相机,也可以对摄影色温、构图、用光、色调深浅、闪光摄影、恰当的曝光等等做现场简易实践。用些黑、白卡纸、专用灰卡和简易的反光板,也能在每节摄影课中,结合理论讲授来就地取材,穿插摄影实践。
对各种品牌的相机生产商的图象处理软件和专业的图像软件的把握有较高水平,能指导学生进行创意摄影或后期加工。熟悉这些软件,对专业摄影或普通摄影的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设计、观念性美术等与摄影的结合,具有较强的实战意义。
针对在校生业余相机的特点,重点讲授色彩构图、色调构图、风景人物静物等专题。对以美术设计为专业的学生,则在广告摄影、摄影图像与设计的结合方面以重点,收到有的放矢的教学效果。还可以结合观念摄影等主观艺术摄影作品赏析,做一些画意摄影的实践。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聋人; 摄影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37-001
一、聋人摄影专业职业教育的目前现状
我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作为大连市唯一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在聋人摄影专业教学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自2008年开始面向全市单独招收聋人摄影专业学员。但由于我国特殊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开展聋人摄影职业教育也没有太多的经验。第一批聋人学员就有20人,先后开了几次培训,参观摄影展,还邀请著名摄影家来讲座,指导摄影创作实践。积极组织聋人学员开展摄影创作采风活动,优秀摄影新作叠出,不少紧扣时代脉搏,直面现实生活的优秀摄影作品,获得了上级领导和摄影专家的高度赞誉和重视,并在全国、省市摄影大赛和展览中先后获奖。
目前,我市残疾人职培中心摄影教学在教学思想的定位上存在很大问题,一是没有统一的切合当前摄影教学实际的教学大纲,二是教学目标模糊。残疾人职业技能教育以培养中等实用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为教育目标,这与正常人高等院校摄影专业和其他专业摄影学校的培养目标大为不同。因此,职业技能培训摄影教学在培养目标上也必然不同于这些院校,而应以实用为目的。有的聋人学员由于自身的一系列特点,观察力和创造力较健全人强,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觉与创意捕捉到颇有新意的摄影作品,但却对如何布光,从何种角度取景才能达到预期的拍摄效果感到迷茫和束手无策。
二、聋人摄影专业在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一些不足
1.课程结构设置尚需完善
摄影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近10年前兴起的,而针对聋人开设摄影专业的时间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方面一直处于探索之中。现在聋人摄影专业教育一般是参照同学历健听学生的课程设置进行课程安排,而往往忽略了聋人接受专业知识的特殊教育特点。
2.课程实践教学需加强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摄影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会或多或少沿袭到聋人摄影专业教育中来,如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严重。聋人学员可能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觉与创意捕捉到颇有新意的摄影作品。但却对如何布光,从何种角度取景才能达到预期的拍摄效果感到迷茫和束手无策。因此摄影摄像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而轻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艺术和技术相脱节的问题在今后摄影摄像教育过程中亟需解决。
三、聋人摄影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思路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关系
由于听力有问题,聋生在接受事物的过程中要受到很多限制,接受的范围和程度相对较弱。而且单独招生的政策又使聋生和健听生入学时的基础就存在差距,加上聋人接受知识以及与社会交流有其特殊困难,所以和同专业、同学历层次的健听学生之间缺少应有的竞争力。目前聋人摄影专业从课程安排上看,基础美学课程、理论课程占用的时间较多,专业课和实践环节所占的学时比例相对较少,离实际应用较远。这样的教学设置不利于聋生将来的就业。因此要提高摄影摄像专业聋生的技能,就必须优化课程设置,同时在教学安排上要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和配合。
2.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迅速发展的媒体,以摄影图片为主的媒介形式有了网络平台的介入而更加如虎添翼,网络课程在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资源共享,时空不限,多向互动和便于合作的特点的同时,也体现了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摄影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在课程教学建设中努力把摄影课打造成精品,制作了专题学习网站《新闻摄影基础》,把学生作品定期整理,上传完整的教程,并提供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让学员在网上提交自己的作品,师生还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流,这使得我们的摄影教学更好地从课堂上延伸到了课外。学员自觉的作品,并且互相点评,已经把这个学习网站当成自己专业的家。
3.采用能充分激发聋人学员潜能的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是教学艺术的一种方式,它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经验和知识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尤其适合聋人学员。因为从视觉接受的内容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观摩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短片,可以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较快地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还不易遗忘。此外,聋人学员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健听学生差,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从“立体”到“平面”的教学方法,以利于聋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可以为聋生课堂配备称职的、手语娴熟的翻译;配备把声音转换成字幕的设备和服务;聘用健听学生做笔记;建立聋生辅导中心,为他们提供各科帮助等。
4.强调培养聋人学员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聋人学员的自身特点,加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聋人学员要在摄影创作中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研究摄影创作规律。创作的源泉在于群众,在于生活。从目前摄影作品的现状来看,真正有深度反映残疾人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还不多。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做得不够。聋人学员要始终置身于时代之中,多接触残疾人,多了解残疾人,多学习残疾人,到现实生活中去,去把握时代精神,表现残疾人自强风采,去多拍一些表现他们高尚品质和丰富的精神世界,赞美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聪明才智和精神风貌的优秀摄影作品,多创作一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摄影精品,使摄影更贴近生活,为残疾人所喜闻乐见,给人民以向上的力量,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宁生.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2000
【关键词】连贯性;影视艺术;高职教学
影视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其从技术到艺术领域的知识跨越相当宽广,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强,包含多门学科的课程。近年来,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各高职院校也纷纷开设影视多媒体、新闻等专业。如何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学会、学好在电影学院四年专修的影视艺术课程,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好好研究。个人根据平时教学经验以及与影视从业中的佼佼者多方交流学习,认为高职高专的影视艺术系列课程的学习应以一个大的实践项目贯穿起来,使各课程之间建立良好的连贯性,并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潜能。影视艺术系列课程学习规划如下。
1课程开设之初,就给学生布置毕业设计任务
新生一入学,就敦促他们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尽早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从业目标,一旦确定专攻影视艺术专业,就要让其全面了解这个行业的现状、规范和标准,以及从业的必备技能。然后布置毕业设计任务,要求毕业时完成一部个人微电影或广告影视作品(也可几个同学合作),从剧本—分镜—拍摄—剪辑合成(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其中并分别剪辑作品)。学生一旦明确了自己的理想目标和学习任务,就会更有计划地去自主学习。
2加强视听语言的学习
我们应首先安排影视视听语言课程。通过经典影片观摩分析,让学生对不同景别的作用,画面构图、景深、镜速等构成要素形成印象。了解推、拉、摇、移、升、降、俯仰等镜头的艺术表现力。学习长镜头的创作方法;运动轴线、视角、分镜头技巧;场面调度、音画关系、电影剪辑、电影蒙太奇等专业知识。
3编写自己的剧本、分镜头稿本(第一次创作)
课堂上练习将电影成片改写成剧本,锻炼学生将镜头语言与剧本有机融合,课下让学生编写自己的剧本,进行第一次故事创作,创作的过程也是自学的过程。微电影的剧本创作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性格、设置激烈的矛盾冲突、巧用故事线的交错。剧本与散文、小说不同,散文、小说没有时空限制,而剧本要求时间、地点、人物、故事高度集中在某一场景内。小小的场景内,几个镜头组合就可能表现两军厮杀,飞机火车开走就可以代表跨越五湖四海,场景和人物的切换,就可说明事隔多年或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所以,剧中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剧本包括故事发生、展开、冲突、收尾四部分,故事的矛盾冲突达到最激烈时称为,此时的剧情扣人心弦、引起共鸣,最吸引观众。因此,剧本写作的“重头戏”是部分,最需要下工夫。这些都需要平时积累,要多看多分析研究好的影视剧作品。剧本完成之后,一定要画出或写分镜头稿本,明确表达出镜头效果,以便于后面摄影师拍摄以及后期作为剪辑的依据。
4摄影摄像实拍课程,视听语言的应用
摄影课程,明确摄影是用光作画,作品中能体现出光影的时间概念、装饰作用,能利用光影丰富画面的质感和层次、增添画面的趣味性。理解静态构图中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四大景别,体会“近取其神,远取其势”。明了运用景深深浅的目的。能使用摄影器材巧妙运用快门、光圈、色温、感光度的不同组合创作出理想的作品。摄像课程,重在实践经验与悟性。首先了解摄影机、监视器、三脚架、轨道、摇臂、升降车、挑杆话筒、数字录音机、高色温镝灯(阿莱灯)、黑白旗、米博罗等设备器材。实践拍摄中注意角度的选择、焦点跟随、拍摄方法、光线造型等。更多关注画面中的彩头,故事情节可以没有,但在拍摄中要有,比如俯仰镜头的情绪,特写镜头、中景、远景的画面对接节奏感。还要多方面兼顾故事情节的展示,比如纵深画面可以体现背景、中景、前景等。摄影、摄像课程在用光、构图、景深等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不同处在于一个是捕捉画面的静态瞬间,一个是记录连续的动态画面,更需要连贯性的学习。
5剧本实际拍摄阶段(第二次创作)
根据创作剧本制作出分镜,再根据分镜头稿本进行实际拍摄。运用不同的拍摄角度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画面情绪。平摄角度给人亲切平和之感;拍摄高处的景物,最好是仰摄角度,它能使景物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如果以仰视角代表影视人物的视线,由于透视关系,使处于前景的物体被突出、被夸大,从而获得特殊的艺术情绪,可以表示人们歌颂敬仰之情。俯视拍摄给人站在高处,纵览全局之感,场面浩大,视野开阔。在影片中会经常见到用俯视镜头展示人物的滑稽行为或表现反面人物的卑劣,以示藐视情绪。拍摄方法上,明确推、拉、摇、移、固定镜头运用。推镜头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使故事情节越来越紧张,注意力越来越集中。拉镜头,是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给人慢慢放松之感。摇镜头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移镜头,从广义讲,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称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无论哪种拍摄方法,在拍摄中都要注意焦点部分,这是画面最清晰的部位,通常要在主体上。想要有效充分的对光影加以利用,应掌握光影自身的属性、特征、变化规律,捕捉光影在影视作品中蕴含的审美要素。光影不仅起到还原事物原貌的作用,而且是完善影视作品造型的一种重要技巧,它能有效地创造环境气氛、艺术格调、韵律节奏,还经常被用来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心理等,有时甚至可以传达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
6剪辑合成(第三次创作)
剪辑,是在电影电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电影电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剪辑艺术又有力的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剪辑属于影视后期流程,由电影剪辑师巧妙地将拍摄的视听觉素材与导演的创意结合,对素材重新分解、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学生要系统学习剪辑软件技术,学习影视剪辑的理论、强化镜头组接的基本原则(镜头的组接要合乎逻辑、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景别的过渡要自然、合理)。学会巧用省略关系,影片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性连续和空间连贯。将一部影片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形成一个能传达创作者意图的作品,是一部影片从拍摄到完成的一次再创作。要求剪辑师首先要对剧本、拍摄的视频素材反复进行阅读观摩,充分理解导演的意图,再进行剪辑创作。剪辑时还要特别注重剪辑的元素,情感占51%,故事占23%,节奏占10%,视线引导占7%,二维特性占5%,三维特性占4%。优秀的、感染力强的影视作品离不开充满创意、又合理高明的剪辑。
7总结学习经验,为下次创作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