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6 12:5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小时候是在“咯咯咯”的笑声中读完的,今天读完后却是满脸泪水。
与鲁迅的童年相比,现在的很多孩子没有百草园那样无忧无虑的乐园,只有整日内紧锁校门、“奋勇争先”的校园;他们听不到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和蟋蟀的弹琴,只听见琅琅的读书声和老师的叮咛声;他们看不到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和高大的皂荚树,只看见堆砌如山的学习资料和做不完的试卷;他们吃不到紫红的桑椹、酸甜的覆盆子,当然更不知桑椹和覆盆子的色味哪一个更好,他们只知道喝脑白金和三勒浆;他们没有翻开断砖遇见蜈蚣和斑蝥、弄坏泥墙寻找人形的何首乌根,以及冬天拍雪人、塑雪罗汉的机会,他们只有翻开砖块似的词典、寻找读音词意和夜深人静时不断拍着脑袋的机会;他们感受不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直窜云霄的自然美景,他们只有伏在课桌上的疲惫、名次曲线上窜下跳的焦虑;他们的身边没有长妈妈,因此野草丛中也不会藏着让人又喜欢又害怕的故事,他们身边总是立着一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亲妈妈,因此耳际不断回响着一个又一个奋斗的目标;他们的身边没有闰土的父亲,没有人给他们传授张设机关捕捉麻雀和张飞鸟的方法,他们的身边没有成年玩伴,只有自己孤独的身影紧随其后;鲁迅能在“三味书屋”中发出长叹:“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我们的一些孩子连这样的长叹都发不出来,因为他们的人生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童年经历。
我又想,如果鲁迅没有自己的童年经历,而是生活在现在的时代,他还会不会用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谱写出如此优美的乐章?如果鲁迅没有那种妙趣横生、欢蹦乱跳的自由童年,绝对写不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流传甚广的经典名作。可以说,没有鲁迅的童年就没有后来的文豪鲁迅,鲁迅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产物。现在的孩子,往往过早地被驱赶进了“三味书屋”。我和许多校长、教师们交流,他们所关注的问题经常是这样的:“今年高考方案有变化吗?”“今年高考怎么考?”“做这些事情,对高考有用吗?”教育的视野中已经没有学生,只有高考。人们总是在担心基础教育水平的下降,岂不知孩子们玩耍能力的下降更让人担忧!生命起源于自然,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原本从自然、生活之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于是教育之树方能枝繁叶茂。但不知何时,教育割断了自身与自然、与生活的“脐带”,结果血脉联系被斩断,生命之花也就绚烂不再!学习与修炼的过程需要心灵对周围世界的深刻而持久的凝视,需要对生活美妙的体验。
美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早就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以此为基础,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并且认为教育发展存在三大阶段:“第一时期,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两者是分离而没有关系的。第二个时期是教育即生活,两者沟通了……第三个时期,是生活即教育,就是社会即学校了。”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都极力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教育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现代学校的特质之一就是开放性,开放性首先应该是将自然、生活的“活水”引流进入教育干渴龟裂的田野,让学生走出“三味书屋”,置身“百草园”,在自然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让我们铭记项贤明教授发人深省的话语:“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我们最根本意义的家,我们生命的根。”教育不能让孩子们背井离乡地漂泊,教育不能践踏毁坏故乡的家园,万万不可刨掉生命的根系。
鲁迅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着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看图识字》)孩子们的面前应该永远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他要有一颗好奇心,渴望去探索和发现他们未知的世界。可我们对孩子的童年容易缺少尊重,也不珍惜童年的宝贵,更不会敬畏童年的神圣,而是按照成人设计的“图纸”随意摆弄、肆意加工,童年的自由、孩子的欢乐由此被无情地剥夺。童年只有今天,童年没有明天,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明天意味着童年不在、意味着童年永不再来。敬畏童年的另一层含义在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种成长规律和教育法则,这也是一个简单得再也不能简单的常识。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和权利,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口口声声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却经常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因此,我说敬畏童年,一则是敬畏童年的权利,二则是敬畏规律的神圣,否则我们是要自食苦果的,否则我们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杜威曾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告诫人们:“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除了教育者的努力是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者而自己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的以外,教育便变成外来的压力。这样的教育固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实在不能称它为教育。因此,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这样透彻而明了的告诫应该让我们幡然醒悟。如果一不管儿童心理,二不管成长环境,砸烂了孩子们的“百草园”,然后将孩子们关闭在“书屋”中,按照成年人的“理想”办“教育”,这样的“教育”能称之为教育么?
教育,你能否为孩子而改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研室)
下午放学,洛小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慢慢向后山踱着步子。天还没有黑,傍晚的余晖照在洛小的脸上,是一片金黄。这是多么恬静的傍晚啊。洛小一边想着今天的数学习题,一边躺在被太阳晒得暖洋洋的草地上。
学校的后山是一个长满青草的山坡。洛小每天下午放学都会到这里来呆上一阵,一直到太阳下山她才会收拾好书包回家去。这里被洛小称之为百草园。
远远的,有个人朝这边走过来了。洛小像只灵活的猫,迅速躲到了一棵大榕树后面。原来是乐佚明。他一只手背在身后,另一只手拿着英语书,边走边大声朗读着英语课文。风吹过来,荡起乐佚明长长的头发。
洛小没有想到,她会在这里遇见这个全校有名的乐佚明。这是她的百草园,而现在,这是属于他们两个人的百草园,洛小的心跳突然就有些加快。
有人在身后突然喊她:“洛小,洛小――”洛小慌张地转头,却一个不小心,脑袋重重地撞在了树上。抬起头,正好遇上乐佚明看过来的目光。那一刻,洛小感觉到无尽的尴尬,狼狈,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哎,都怪那该死的安北不早不晚,偏偏这个时候跑来找她。
洛小
洛小在林荫路上走来走去。她的白色新裙子在这条绿色的小路上格外耀眼。虽然她的小腿还不够纤细,不够衬托出裙子的飘逸,虽然她的皮肤不够白,不能够给别人造成白雪公主在这里玩耍的假象。可她还是高兴地跳来跳去,自得其乐。
哗啦啦。哗啦啦。是谁的单车在唱歌?洛小扭过头,看见安北按着车铃一路晃荡过来。
“洛小,你感冒还没好,怎么又穿起了裙子,来,快把药吃了。”安北跳下车,从车筐里取出了一个小匣子,里面是各种各样的感冒药。安北是个心细的女生,预备了很多药,每当洛小生病的时候,安北就会照医生的吩咐按时让洛小吃药。
周围有男生吹着口哨骑着单车过去,一个男生说:“那么胖还穿白色的裙子。”另一个男生说:“分明就是丑人多作怪。”然后就是他们哈哈的笑声。
车子走远了,洛小的眼泪却落了下来。是不是,这样的她,不够资格去喜欢别人,尤其是那么优秀的乐佚明?
安北拉拉她的手说:“别理他们,懂什么啊。我买甜橙给你吃好不好?”可是那一刻,洛小的心,还是狠狠的痛了。
乐佚明
学校里的乐佚明,是个桀骜不羁的少年。可是,他的成绩那么好,好到让所有人羡慕让老师也对他纵容有加。乐佚明留着长长的头发,后面扎一个小辫,阳光下,他的眼神清澈,让所有见过他的女生连连尖叫。
看过香港电影《虫不知》后,洛小觉得,乐佚明就是那个阳光少年陈柏霖,明亮的眼神,笑起来有两个酒窝。可惜她不是那个会“咯吱咯吱”和虫子说话的梁洛施。她没有那么可爱,也没有那么漂亮。她是个普通的女生,可能还有那么一些不好看。
可是,她居然收到了乐佚明写给她的信。是在一个充满花香的早晨,绿色邮筒里静静躺着的那个白色信封,信封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几个大字:周洛小亲启。
“你好,曾在校报上看过你写的文章。很有才气,很佩服你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和你交个朋友吗?”
白色的信纸下方,落款是乐佚明。
洛小的心仿佛要从胸腔里跳出来一样,那样的欣喜。是的,她不再是孤孤单单地喜欢乐佚明了,他告诉她,他很欣赏她。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情吗?
那一夜,洛小从未有过的失眠了。
安北的外婆
洛小拿着信开心地去找安北。安北正在她外婆的书店里帮忙。洛小过去的时候,安北正抱着厚厚的一摞书从后面出来。
安北的外婆戴着厚厚的眼镜坐在收银台后面,盯着每个进进出出的人。这个书店叫“三味书屋”,是安北外婆开了十几年的老书店了。虽然书店是安北的外婆开的,可是外婆却从不让他们在书店里看那些书。
每当洛小和安北翻看书架上的那些书时,外婆总会从眼镜后投射出两道严厉的目光,然后凶巴巴地说:“还不快去上课,年纪轻轻地不好好学习,以后怎么在社会立足。”在外婆的说教中,她们俩总会落荒而逃。
洛小和安北躺在草地上看落日,安北说:“你看吧,我就知道你不一般。你写的那些文章,不知道吸引了多少男生的目光呢。”
“等我们毕业了,我还能再见到乐佚明吗?”洛小忧心忡忡地说。
安北伸伸懒腰,“我可是知道,乐佚明毕业后会考去北京的。他成绩那么好呢。”洛小没有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远处那轮要落下去的太阳。
洛小
从那以后,洛小开始勤奋地学习了。已经高三了,没有多少时间了。
可是,洛小依然还是会和乐佚明通信,见到面,他们也会礼貌地点头微笑,一切秘密都隐藏在那一张张白色信纸里。这是谁都不知道的秘密。
乐佚明会在信里对洛小说,你今天的枫叶发卡很特别,很适合你。”然后话锋一转,他又会说:“今天看到年级排名了,你是第256名,要努力啊。
洛小也会在信里回他,谢谢你留心,我也看到了,你是第7名,等着吧,我一定会追上你。然后她也会话题一转,冬天要到了,你的头发那么长,不用买帽子也一定会很暖和吧。
洛小和乐佚明走得越来越近,偶尔,她也会用调侃的语气和乐佚明开开玩笑。洛小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自卑的她了。
就这样,他们一来一往地交换着心里的话。时间慢慢地过去了,离高考没几个月了,快到夏天的时候,乐佚明在信里说,你的名次已经到前50了,真厉害。高考后,我在北京等着你。
安北
很快,高考结束了。
在高考结束后的那个夏天,洛小再也找不到乐佚明的下落了。他仿佛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一样。洛小失落极了。自从高考后,安北的外婆已经允许她们在书店看书了,那么多好看的书,洛小和安北天天在书店里看书,慢慢地也就不觉得那么孤单了。
一天傍晚,洛小在百草园躺着看天,安北远远地跑过来喊她的名字。洛小站起来,看着大口喘气的安北。安北拿着通知书,“洛小,恭喜你,你可以去北京了。”
通知书上的几个大字真刺眼,可是看到它们,洛小心里却那么温暖。她没有辜负他们的约定,她终于可以去北京找乐佚明了。高兴之后,洛小才想起她一直都忽略了安北。她问她:“那你呢?你去哪里?”
安北扬扬手中的通知书,“我说过了啊,高考后,我在北京等着你。”
多么熟悉的话语,多么熟悉的语调。是的,那是她最亲爱的好朋友安北,她用她的努力帮助洛小度过了那段黑色的岁月,她用她温柔的心融化了洛小曾经那颗自卑的心。
那乐佚明呢?洛小问她。安北温柔地揽过洛小的肩膀。傻瓜,最懂的欣赏你的人,最爱你的人,其实就是你自己啊。
安北是最最可爱的一个女孩子,洛小哭红了眼睛。
三味书屋
在三味书屋里。洛小和安北坐在地板上看书。已经是秋天了,很快,她们就要踏上远去北京的火车了,心里是兴奋,也是留恋。
洛小心里的孤单除了安北再没有别人可以了解。9岁那年,洛小的父母分居两地,再不来往。固执的洛小跟着爷爷奶奶住在大房子里,爸爸妈妈会每月寄很多钱来,可他们不知道,洛小的心早已经成了一片荒芜。遇见安北的那年秋天,洛小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和她同命相连的人很多,安北就是一个。
安北一直和外婆一起生活,安北的爸爸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安北的妈妈改嫁外地再也没有回来。坚强的安北给了洛小无尽的希望和信心,洛小永远都记得,她在一次下雪的深夜发烧,打不到车,安北背着她在雪地里走了快两个小时才走到医院。
外婆去仓库拿书了,洛小去前台帮忙收款,却无意间看到了厚厚的一沓A4纸,那些纸上密密麻麻都是外婆工工整整的字迹。那些字迹,是洛小无数次看到过的,那分明就是乐佚明的字迹啊。
洛小的眼泪又一次掉了下来。原来安北怕洛小认出自己的字体来,所以让奶奶帮忙写信。可是洛小不能想象,不识字的外婆是如何一笔一划地描摹出那些字来,一向严厉的外婆是如何在没人的时候一遍一遍地练习那些信上要写的字。
场景回顾:
师:同学们细细地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生动地描写百草园的?
(生读课文,师静静地等待着……有生举手)
生:老师,我来说。百草园春天的景色很美,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而且写得有色有形,碧绿、紫红是色,光滑、高大是形。
师:(追问)怎么知道是春季呢?(师在黑板上板书:春)
生:“紫红的桑葚”告诉我的,我上网查过,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那边的桑葚是在四五月份成熟的。
师:你做了充分的预习,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同学们吃过紫红的桑葚吗?(有一大部分的学生举起了手,回答“吃过”)好吃吗?(一部分学生回答:“好吃,很甜。”)哦!百草园还真有乐趣,怪不得作者喜欢。
生:鲁迅还写了百草园的夏天。有鸣蝉,有黄蜂,有叫天子。(师在黑板上板书:夏)
师:同学们能抓住景物、动物的季节特征,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比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写哪个季节呢?(生答:春季。)对,“浅草”是初春时节特有的景物啊!
……
生:老师,后面提到的那个“斑蝥”很有趣的。
师:哦?怎么有趣了?
生:它会放屁!(他的话引来一阵大笑),真的!“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生:还有声音―“啪”。
生: 还有开关―“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生边说边演示,好像手上真有这么一个“玩具”。)
师:那你们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乐趣啊?(学生立刻兴奋了,争相发言。有说“癞蛤蟆”的,有说“天牛”的,有说“蚂蚁”的……不觉我们的课堂竟也成了“乐园”。)同学们课后可以把类似的趣事写下来再交流。再看看课文中还有什么趣事?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时,课堂教学中有一种需要叫“等待”,这种“等待”就是给学生以一定的时间去充分地思考问题的本质。因为课堂上我选择了等待,学生的交流明显积极而主动。有时我们常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一堂课上得“风风火火”,结果发现,由于问题本身的原因或学生的学力水平的关系,学生在没有充分思考的条件下,基本上是哑口无言或一知半解,这样的问题再切合课堂教学,也是无效的问题。所以,综合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并据此作出判断:是有意的继续“等待”,还是给予适当的“提示”,从而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引导与分析。
其次,在阅读赏析课文时,通过合理的适当的迁移与拓展,能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以便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新课改主张把课堂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融合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师生的每一个活动中去。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文字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了,学习目标就更容易达成。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立足文本本身,适当地引导学生迁移与延伸,文字中浓郁的生活气息便会渐渐弥漫开来。这样的迁移为文字与生活搭建了一座美丽的桥梁,文字便有了生命,课堂也就更具活力。
师:那我们美美地把这一小节读一读,读出这样的童心童趣。(学生齐声朗读,比在早读课上读得有趣味了。我相信,背诵这一小节学生将不会再把它当成一个任务。)
生:作者还写了冬天的百草园,在第7小节。写雪地捕鸟的事很有趣。(师在黑板上板书:冬)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捕鸟的乐趣的呢?我们一起把这一节读一读。(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第7节,读过后大家都在思考着)
生: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写出了捕鸟的过程。
师:(追问)这些动词仅仅是写出了捕鸟的过程了吗?请同学们在位置上用书、尺等工具想像并演示一下捕鸟的过程。
师:(继续问),罩住了鸟儿,什么感觉?(有的说“开心”,有的说“兴奋”,有的说“惊喜”,有的说“激动”……)看来这些动词不仅写出了捕鸟的过程,还能表达情感。那我们平时写作文一定得选准动词,这样的作文一定是情趣盎然的了。
(接着同学们又讨论到了文中的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一个个重点在这紧张兴奋的活动中得到了解决。)
珍贵的礼物
在我的记忆中,我收到过许多礼物,但是最为珍贵的就是爸爸送我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稿影印本。
每逢我过生日时,爸爸都会送我一件礼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小礼物有飞机模型、玩具、生日蛋糕等是越来越多。10岁那天,我早早的醒来,我躺在床上心情很激动,琢磨着今天爸爸又会送我什么礼物呢?现在我整10岁了,礼物可能是电子表、游戏机,肯定是一件贵重的礼物,我猜想着。我一边琢磨一边穿好衣服激动地跑到爸爸身边。爸爸看我过来,就神秘的对我说:“韬韬,今天爸爸给你一件生日礼物。”说着他却从精致的小包里拿出了一本书。“给!这就是你的生日礼物。一定要保存好!我一看心里顿时凉了,撅起了嘴说:“是一本书啊。”心想:怎么回事,原来这一本破书就是我的生日礼物。还让我保存好!我激动的心情像被浇了冷水似的,非常沮丧。爸爸看出了我沮丧的样子,便严肃的说:“不要小瞧这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是著名作家鲁迅最著名的散文。”他开始耐心的给我讲解:“本书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稿。”说着他打开了书,我看到里面有许多圈圈点点。爸爸看着我又说:“瞧!鲁迅先生多么认真,改的多仔细,还写了批注。在看看鲁迅先生,把自己看到的细微的植物、动物做的事儿都清晰的写了出来,如果让你去了百草园,肯定什么都发现不了,你应该好好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爸爸把这本书递给了我。
我静下心读了起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了童年、少年时代的难忘岁月。百草园是鲁迅先生家里的一个菜园,百草园里有一堵泥墙、虫子、野草,是鲁迅的乐园;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很简陋,但他在那里学习诗经、历史、百家诗书。我突然有所感悟:看似毫无趣味的小菜园,可鲁迅先生的笔下是那么充满生机,不尽我也喜欢那能给人带来无限快乐的百草园。三味书屋里我仿佛看到了教书先生和蔼,鲁迅先生对教书先生的恭敬都历历在目。啊!我喜欢鲁迅先生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那是甜美的快乐的回忆,使我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学习新鲜的知识是快乐的和幸福的事情。我喜欢爸爸送给我的这份生日礼物,使我懂得了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学习,这些都是快乐的!我双手紧紧拿着这本书,觉得心里热热的,我想这份礼物很重,很珍贵。
礼物有薄、有厚、有贵的、有便宜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送礼人的心意,那才是值得珍藏,非常珍贵的。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
原生态这个词可能大家并不陌生,原生态冰箱,原生态蔬菜,原生态玩具,原生态唱法……现在教育也在呼唤原生态,那么,原生态是什么?原生态教育离我们还有多远?
对原生态的解释较多,我比较赞同的是:原始之态,自然之态,自然、生命、原始是原生态最大的特征。原生态教育就是要回归原始教育,传统教育,自然教育。原生态教育就是尊重生命、尊重个体、尊重科学。
今天,重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到鲁迅百草园的童年生活和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又让我想到了“原生态”,感悟颇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经久不衰的名篇,其中的教育是私塾教育,与今天的学校教育不同,但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在学童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作用。而正是这些进步的内容,构成了原生态教育的因素,也让万千读者感受到了“他”在百草园中的快乐。
教育首先应该回归到本应属于生命主体的活动中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的童年是欢乐的,让人羡慕的!那个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却是鲁迅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而今天的学生,有谁感受过石井栏的光滑,有谁真正聆听到蟋蟀的演奏,有谁亲自挖出何首乌,看看它们的根是否像人形……童年的快乐离他们越来越远,而原生态教育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人。所以要谈教育的“原生态”,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教育的对象、认知的群体,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成独立的生命主体。那么,教育就应该回归到本应属于生命主体的活动中去,回归到学生具体的年龄、成长阶段和时代背景中去施以自然有效的引导,培育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的人。
近日,看到了这样的介绍:一所小学,课间活动中,教师带领着小朋友在如茵的绿色草坪上游戏,几个孩子当着老师的面,高高兴兴地骑在精巧的十二生肖石雕上玩耍,在白白的雕塑上留下了污迹。在常人看来,学生如此放纵,校长应该有所表示。而校长却拍着嬉闹的孩子介绍说:“孩子们天性好动,童心不泯,就顺应儿童的本性吧!”朴素的话语,让人不禁钦佩他富有童心的爱的教育。是呀,校园就是孩子们生活的场所,那些不许在楼道大声喧哗,不许践踏草坪,不许折枝摘果实的规定……恰恰泯灭了孩子成长的好动天性。他们的活动范围渐渐缩小,小到一个校园,竟不知有什么雕塑,有什么花草,有什么文化,孩子们只能终日端坐在教室里,小手写字累得都有些变形,小小年纪都戴着厚厚的眼镜,他们的欢乐不在“鸣蝉的叫声里”,也不在“操场边的秋千上”,更不在“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里”。童年没有了乐趣和新奇,在该玩的年龄里,不能玩;在该玩的个性中,不会玩。虽然有高科技,多媒体,难道这样就是教育的进步吗?现象表明,高科技下的教育离原生态越来越远。
著名启蒙教育家卢梭说:“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最好的教师就是最少干涉儿童的教师。他只要在儿童身心发展受到障碍时帮助儿童解除这些障碍,或为他提供一个能促进身心发展的环境就行了。”三味书屋的环境可谓促进身心发展,三味书屋的老师可谓顺应学生本性的老师。学生在那里学习,生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描写鲁迅的老师读书:“‘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能这样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的老师我见得并不多,这让我非常怀念我小学的老师,我不记得那时老师讲了多少语法,也不知道课本里都有什么课文,只记得上课前的那份期盼,老师朗读的陶醉,现在,那些优质课也无非是使用多媒体,或者设计一个吸引评委的问题,出现一个亮点而已,真正投入地教一节课,营造一个原生态的学习课堂,太让人向往了。
我期待的原生态教学:一支粉笔,一本书,足矣。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
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关键词]教案备写 板书设计 设计问题
教案就课堂教学的方案,如果备写好了,教师上课时就会得心应手、有章可循,从而可以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成功地上好一节语文课,那么就要在课前必须备写好一份使自己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行之有效的教案。那么怎样在课前备写教案呢?我认为备写时,要重点考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如何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设计教法和学法这几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教案的根本作用就是教师上课时的一个思路和行动指南,而不是自己所有的心里想法,更不是编辑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所以教案的备写不必过于详细,像时代背景,生字新词、作者简介等完全可以让学生在书上查找或利用教辅资料即可,我们只要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设计好几个有探讨性的问题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即可。那么怎样设计问题,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使学生轻松愉悦地、由浅入深的获得知识,则是教师备写教案时很关键的一点了。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于这一点,我是从板书设计入手来备写的。
板书设计,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上最基本的最直观的教学手段,是教师用准确凝练的文字、直观形象的符号、或者系统的图表等形式,将课文内容、结构特点、写作技巧以及语法修辞等内容,清晰准确地展现在黑板上的一种文字格式。好的板书可以使学生易于获取知识,易于理解课文和易于巩固记忆。说得通俗一点,板书就是一堂课教学内容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是备课所设计问题的答案。这些“关键词”写什么?什么时候写?就是备课时所要考虑的问题了。备课总体上来说把握好四步:第一步要充分熟悉教材,第二步要权衡学生(考虑学生知识水平、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步心设计板书;第四步就是根据板书备写教案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符合两点:一是科学,就是难易程度适宜,太难,学生望而生畏;太易,学生不思而解。二是严密,上课时就能够思路清晰、有条不紊,严谨有序、逐步深入。)
这里我就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说说如何根据设计好的板书来设计问题来备写教案。
根据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我在备写教案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序号为板书的书写次序,在板书时不出现)
(解析课题)问:从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口头提出,学生回答并板书)⑴百草园⑵三味书屋同时教师提示学生本文的结构就划分为这两部分,使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基本框架。
百草园在作者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板书⑶乐园。)
从哪些方面给我们详细介绍百草园的?(指名学生朗读,同桌之间讨论,并找出相关的语句,教师指点,引导并适时板书(4)景色优美、(5)故事神秘、(6)生活有趣。)
百草园优美的景色具体 从哪些角度写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色、音、状、味。)
百草园在孩子眼里显得那么的神秘,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板书(8)拔河首乌、美女蛇的故事)。
在百草园中最有趣的事情是做什么?教师板书(9)雪地捕鸟并要求学生圈出捕鸟时的一系列动词,同时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讲述捕鸟的过程。
百草园童年的作者心目中的确――板书(10)趣味无穷。
这样趣味无穷的百草园生活久了,自然想不想去三味书屋?为什么?因为在那里的生活是(11)枯燥的,具体体现在那些地方呢?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阅读、圈画、讨论、教师引导分析概括并板书(12)先生严厉(13)学习死板(14)有戒尺、罚跪(15)内容难懂、方法死板。
通过分析,我们明白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口头回答,教师板书(16)枯燥乏味]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很自然的明白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了。[联系时代背景,讲述本文的主题思想,自然是水到渠成。]
一、课前引读
学生预习要弄清四个问题,即课文主要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你怎样写?针对此文,首先,我设计课前引导:“同学们,我们学习《幼时记趣》已半年多了,谁还能说出这一课的主要内容?这一课主要写了哪些‘童趣’?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结构文章的?”从同类课文引入,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复习旧知,还能将学法迁移。然后,再引出本课课题:“从课题内容看,本课应该写哪些内容?写哪些事?如果是你写,该从哪几方面去写,反映怎样的主题?”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最后,让学生带着假设去预读课文。
二、课中引点
课前,学生已经按照要求进行了预习,倘若课堂仍按部就班讲授,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也枯燥无味。学生充分预习之后的课堂教学,重在正误点化。
课堂中的“引”主要有“四引”,即引入、引渡、引法、引境。
引入,即是平常所说的导语。“童年好似一曲古老而悠扬的歌谣,它吟唱着我们每个人童年的难忘,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让我们就随着这篇动听的乐章,一起去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故事。同学们课前一定预习得很好,看谁能离开课本按预习的要求汇报一下读书的情况。”简洁的引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很期待。
引渡主要是指课堂结构或课文段落间的过渡。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我把学生引渡到理清课文的脉络上来。“同学们,你们从课题了解了课文的哪些信息?”学生从课题上意识到课文着重记叙两个地方,文章是按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写的。
引法是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实际而采取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本课是从《幼时记趣》一课引入的,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比二者写法的异同。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觉得两课都是写“童趣”的,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童年趣事主要在“百草园”,写童年枯燥的学习生活主要在“三味书屋”。
引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去。常用的引境方法有教师范读、小组合作朗读、电化教学的配音朗读等。比如,在学习“百草园”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描写的几件趣事,让学生体会作者儿时生活的无限乐趣。配音朗读让学生感受童年的天真无邪和快乐,最后去掉配音,让学生在清读中读出愉悦的感觉。
课堂教学中的“点”是指点拨。点不能面面俱到,而是有所侧重,画龙点睛。就内容而言,主要有点重点、点难点、点疑点三种。
关于点重点。比如,课文的第2至7自然段是课文第1部分的重点,学生通过上述朗读进入情境后,我通过点拨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精彩之处及特点。描写昆虫时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征,即根据儿童的心理,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文章不仅春、夏、秋景俱全,并且形、声、色、味皆备;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关于点难点。比如,课文的第2部分,百草园是课文的难点,难就难在它的“主题”上。在“引法”环节,就有同学提出异议,认为第2部分是写三味书屋里的学习枯燥无味,而非写儿童的童年快乐。对此,在赏析课文第2部分后,我引导学生就第2部分的“主题”展开分组讨论,结果大家形成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通过写三味书屋乏味枯燥的生活,和第一部分的快乐形成对比关系;另一种看法认为,通过写三味书屋乏味枯燥的生活,和第一部分的快乐形成衬托关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主要写儿童千方百计在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中极力寻找快乐,其目的是与第一部分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为了让提出异议的那部分学生也能与第三种理解“和谐说”形成共鸣,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及四件事。向先生问“怪哉”故事;在三味书屋后的小园内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师生读书的场面;学生做游戏、画画儿。学生们体会到,对于孩子来说,快乐是简单的,即使在荒芜的园地里,孩子依然可以发现属于自己的快乐,即使在乏味无趣的学堂中,他们也能够寻觅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当然,主题归纳并不强求全班的统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归纳。
关于点疑点。比如,在学生自主阅读后的汇报交流中,有学生质疑写美女蛇的故事是否有点跑题。为此,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适当加以点拨,从而使学生最终取得共识:写美女蛇的故事是为了给百草园增添神秘色彩,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课后引伸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范例。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实践和应用这些范例。如果我们把学生课前预习说成是知识的耕耘,课中学习是知识的播种的话,那么课后巩固则是知识的收获。这里的“引”是指从课文中引申到课堂外,这里的“伸”是指课堂知识的延伸,知识的迁移。
比如,我在这一课的总结阶段,做了这样的引伸:“同学们,鲁迅有如此快乐的童年,那么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快乐吗?请你也写出几件快乐的事或几个方面的快乐生活来!”当我将这一要求提出来时,有些同学用质疑的目光看着我,好像我是寿镜吾先生。为此,我鼓励学生写真话,诉真情,并激励大家与鲁迅比一比高低。学生在我的鼓励之下,一挥而就,不到半小时,写出了七八百字的作文。有的同学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他如何从一天近十小时的学习生活中寻找快乐,但部分同学认为此法不可取,学习不专一;有同学写学习如何的枯燥无味,但有同学建议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就必须刻苦学习;还有学生写学习有文化课,有音体美课,信息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等,所以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受到了大家的啧啧称赞与高度评价。
通过巧妙引伸这一环节,既使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与写作技能得到迁移应用,又使学生在写作评价中建立起科学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关键词:情趣教学艺术 独立 课堂 兴趣
爱因斯坦的成就古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积极探究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且逐渐增进感情,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情趣是学习的内动力,让学生合作探究,体验意境与情感,再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构建这样的“百草园”课堂必会学生既收获知识、培养能力,又能感受学习的愉悦。
一.构建互动课堂
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双边活动,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情,了解他们学习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及生理、心理特征,这就是学情。当代学生自主意识强,自尊、自信对未来充满幻想,然而意志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学习不稳定易产生逆反心理等,故教学屮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特点,构建共同学习,互相学习的课堂模式9有位高级老丿币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充满了激情。然后引入“百草园”这一文段。通过互动赏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感受到了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的生活相对比,很容易理解了“封建教育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这一主题。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收获了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课堂,课堂离不开生活,平时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生活的“哈密瓜”。
二.语文课堂的生活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新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其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视野,满足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像主讲“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课,先播放湖南卫视招聘节目主持人杜海涛的片断和央视节目主持人杨澜在应聘《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时的出色答辩;然后师生共同评议。最后设计一组模拟招聘,学生扮演聘者与受聘者的角色,当堂模拟演示。这便打破了课堂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容量,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生活化的课堂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使人睿智善辩。
三.语文课堂是舞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很早就提出了“解放儿童手脑”的教育思想,这使我想起了两句儿歌:“动手不动脑,学习搞不好,动口、动手又动脑,成绩才能往前走”。这说明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让他想他所能想;解放学生的手,就是让他做他所能做;解放学生的口,就是让他说他所想说。为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我在教学《核舟记》时,别出心裁地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桌凳、书本等为道具,按核舟上的布局,小组内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当堂即兴表演,然后把表演的情形绘成图画,相互交流,再选择代表作品进行评议, “核舟的结构布局”便在学生的表演中被背诵、被理解、被吸收,整个过程充满了欢乐情趣。实践说明:变传统课堂中教师是演员为导演,学生变观众为演员,就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调动口手脑等各种器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而乐中培养了形象思维、理解思维、情感思维,有学习的辛人的惬意,而学习不再是一种劳役,而是一种享受,课堂不再是“三味书屋”而是童话的“百草园”。
摘要:用上一个好的过渡段,表达方式变化时就显得衔接自然,文章就气韵流动,严丝合缝,否则就会血脉不畅、难以卒读。
关键词:由议到叙 时空转换
表达方式变化中的过渡,是指叙述、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变化交替时而使用的过渡。用上一个好的过渡段,表达方式变化时就显得衔接自然,文章就气韵流动,严丝合缝,否则就会血脉不畅、难以卒读。具体地说,表达方式变化中的过渡,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是由叙入议的过渡。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当讲完三个故事以后,作者补入一小段文字用以过渡:“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多么地美丽和宽广。”在《藤野先生》最后一个部分里,作者先叙述他离开仙台后的情况,接着下边有一段议论,这段议论对藤野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这中间有一段过渡段:“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再看鲁迅《孔乙己》中,上文写了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被取笑后,作者来了个过渡:“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下文写孔乙己偷窃挨打折腿。这句看似闲闲淡淡的过渡,概括出孔乙己的悲剧性格,预示出孔乙己命运的悲剧,暗示出主人公末路将近。再如《从三到万》一文,作者在叙述完古代“从三到万”的故事后,用过渡句“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经验教训”来转入下一层的议论。
第二种是由议到叙的过渡。如《一件小事》,开头段是议论,接下去是写民国六年冬天发生的事,在这中间有一个过渡段:“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松树的风格》开宗明义,先议论了一番自己的感想和对青年的希望,然后说:“我对松树怀有敬佩之心不自从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品质的象征。”这样过渡之后,接下去即具体描写了松树的精神、风采,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钓胜于鱼》中写了外人及知识先驱者本人对科学工作的不同见解之后,用了一个过渡句:“因为工作本身的兴趣,有时使一个人至于疯狂。”使议论转为记叙教授锯木休脑这件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回忆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时,第二段描写了春夏秋三季的景物后,用“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一个过渡段,引出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
第三种是由叙事描写再到叙事描写中间的过渡。例如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上段写小屋如风帆,使山川有了生气情调;下段写树的美丽,使山坡有了活力精神。这中间有个过渡:“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作者用一问句,使说明变成了起伏变化的设问。设问与拟人兼用,使一个平凡的过渡段如诗如画,韵味无穷,美不胜收。再如鲁迅《藤野先生》,上文写清国留学生的东京糜烂生活,令我失望且满腔愤懑。后文要写“我”在仙台的生活,这中间有个过渡:“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一句过渡自然引出下文,同时使东京留学生的生活与“我”在仙台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使“我”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故乡》的开篇处有一段文字是描写故乡萧瑟景色的,以下是叙述回到故乡后的事情。在写景和叙事之间,有一个过渡段:“啊!这不是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第四种是时空转换和场景发生转换时的过渡。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章前八个自然段描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第十段开始写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作者在第九自然段用了一个过渡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就自然地从百草园的生活转到了读书生涯。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作者先介绍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只做不说潜心研究后,用“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两个过渡段,把内容自然转换到介绍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
第五种,采用倒叙和插叙时的过渡。如我们学过的《羚羊木雕》一文,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中间又插叙了“我”和万芳换裤子的情节,在这些内容的结合处,作者都恰当地运用了过渡。再如《鞋》在叙述翻越大雪山的思想准备与物质准备时,用“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到我们离开老根据地时的情形”一句过渡到下文插叙的内容,自然、贴切。
第六种,文章由总到分、由分到合之处的过渡。以议论文为例,由总论到分论、由分论到总论,都可能需要过渡。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开头揭示中心论点后,用“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过渡,接着分别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这是由总到分。再用“我生平受用的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过渡,由分到合,总结全篇,提出希望。
总之,借助过度手法能把材料写丰满,把道理写深入,把文章写得更好。巧妙而自然的过渡句子和段落,展现着作家的匠心独运,妙手偶得。研究过渡段,打造其“含金量”,必会使你的章法艺术飞跃新台阶,更上一层楼。
其实,语文就是语文,让语文课回归本原,使其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是语文教师的共识。何谓“语文味”?“语文味”理论创立者程少堂先生认为,语文味是指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著名特级教师王嵩舟在《好课三味》中说到,“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味、写味、品味,就是对“语文味”的最好概述与提炼。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理,要让语文课有语文味,就要舍弃那些不是语文或者不具有“语文味儿”的东西,让师生在“语文味”的浸润中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笔尖沙沙、情趣浓浓,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避免陷入“内容死板,生硬无趣”或“重形式而不重实质”的泥潭,打造务实的、合乎逻辑的、充满人文气息的高效课堂呢?
一、教师素养引领语文的“味”
有人说:“再好的剧本,从平庸的演员口中念出,也会变得干瘪无味,毫无创造;而优秀演员哪怕是你给他一个菜谱,他也能念得催人泪下。”要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教师必先有“语文味”,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打铁还须自身硬”,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味”的浓淡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学科素养、职业气质和人格智慧。
一是“说”味。语文老师一站上讲台一张口,应吐字清晰,用词精准,语气充沛,说的是语文教师的行话,用的是语文教师的腔调,情由之出,理由之明,时刻体现语文教师的味儿。二是“写”味。语文教师不必是写诗赋词做文章的行家里手,但一到用时能够“露一小手”,写得来、拿得出、经得评。“三笔字”尤其是粉笔字、钢笔字须是横、竖、点、撇、提、折、勾有棱有角,架构匀称大方。三是“品”味。对文章(主要包括课文和学生作文)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对学生要善于运用精妙的语言充分肯定其优点,又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去化解课堂中的尴尬。总之,教师要练好内功,打牢基础,真正“听出一种人格,读出一种味道,说出一种个性,写出一道色彩,思出一片风景。在听说读写思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二、积累诵读领略语文的“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再创作活动,是一种语言环境中的审美体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架设一个无拘无束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融入到阅读实践中,“悟”出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细心品味作者情感内蕴,借助抑扬顿挫的声调,轻重缓急的语气,快慢强弱的节奏,把情感充分表达出来,产生共鸣;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充沛丰富的情感中,加深对课文的独特体验和角色认同,在阅读中形成感悟,引发思考,获得启迪,在浓浓的“语文味”中享受乐趣。
比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尤其是读到“寿镜吾老先生”读书入神一段时,学生可以微闭着眼,刻意拉长语调,把“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末尾的颤音都要读出来,把“老先生”自甘淡泊的狂放情致表现得淋漓尽致,课堂气氛会因此活跃生动起来,语文味自然会很浓。
三、圈画批注体会语文的“味”
语文是交际工具,表情达意主要使用语言文字。语文课堂中要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在咬文嚼字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课堂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其中味道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当然,圈画批注字词句,品味言语背后的东西,必须联系语境。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题目中,我们首先在横向上捕捉到“百草园”、“三味书屋”这两个空间场所,进一步分析可以知道“百草园”、“三味书屋”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从……到……”,在纵向对比中清晰看到时间的烙印,作者年龄的增长。“百草园”是个什么样的园子,“三味书屋”是个什么样的书屋,在这个思路下带领学生一起解读课文。
四、灵活运用拓展语文的“味”
现在的考试一般不直接考书本中的内容,是不是说我们就可以不学习课本了呢?不是,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习课文是拓展知识的“灵丹妙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意味着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死”知识,而是能够举一反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和技巧。
比如,教学《孙权劝学》,对导入语,可以这样设计:
中国有句古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就如同一对孪生兄弟,总是相伴相随。但是,如果说话讲究策略和技巧,当良言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时,就容易被人接受,到那时便达到“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
总之,只要我们站在一个语文老师的角度去反思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就会发现语文味就在我们的身边,在一低头一投足间都能触碰到她美丽的身影。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允许课堂形式多样,鼓励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要求我们使学生动起来……但不管语文教学如何改革,语文课堂总要体现其应有的本色,让学生时不时地嗅到“语文的味道”。教师只要用心钻研文本,用心教学设计,课堂训练更加有效,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浪漫和诗意中徜徉,何愁体味不到浓浓的“语文味”呢?
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他们的行为、思想会在课堂中发生相互作用,生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最具有教学价值。也正是这样的资源让我改正了当年自己在“小聪明”的“驱使”下的一个错误。
记得踏进语文教学领域之初,就立下了一定要兢兢业业的工作,让学生们最大限度地得到知识与能力的誓言!于是在工作中,不断地累积经验,寻求教法。在不断总结与反思中,我的学生们的成绩也都能在同年级组中遥遥领先!欣喜之余,再次研究教材时,我从中总结出了一个教学“小窍门”:越是年头久远的文章越是容易备课和教学。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教学参考书上会把这里细节的东西不无巨细地展示到我们的面前。备课时,似乎只需熟悉教材,掌握学生的状态,想方设法地提高孩子们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即可,不用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挖掘教材上了!
于是,带着这样的“准备”,与学生们走进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切的课堂环节都是在我的预设中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都能理解和体会当年作者所生活的年代对儿童的束缚与扼杀。我正在窃喜:不用太多的钻研鲁迅先生的“大作”,就能“引领”学生们达到课前预设的所有效果!
就在这时,张鹏同学站起身:“老师,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情,好像不仅仅只有痛恨,似乎有其他的情感在里面?”这孩子的话音刚落,其他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来。面对此情此景,心里慌慌的,怎么办?我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啊?怎么办……就在我心发慌,感到措手不及之时,只听耳边同学们有的说:“没三有味书屋就没有这位文豪!”有的说:“学习知识的快乐更多一些!”“三味书屋不能游戏,就不喜欢!”……总之,有学生说三味书屋是乐屋,也有学生说是痛苦之源。
面对眼前同学们形成的争议,我灵机一动:没有预设不怕,何不就着这样的争议来一场辩论赛!既平息了刚刚的尴尬,又给了学生们锻炼能力、展示自己的一个平台,还能更好地令学生们掌握文章的精髓!于是,我设置了辩题:“三味书屋是作者的欢喜之屋”(正方)“三味书屋是痛苦场所”(反方)。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从书上各找证词,并相互讨论,最后通过自荐,正反双方各有三名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辩论时间虽然只有五分钟,但学生从作者笔下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感,从笔下描绘的情境,从文章背景,从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对比进行了激辩,把本节课推向了!
这场“措手不及”的辩论赛,给了学生们深度挖掘文本的舞台,给了他们一片自由畅想的天地!他们的敢想、敢问、敢说,也给予了我“敢做”和“灵活驾驭课堂”的机会!
想想自己的“小聪明”“小窍门”,此时真是一阵哆嗦——这节课衍生出的嚼味、余味、韵味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是的,课堂是一个充满生命,充满诗意,充满内蕴的课堂。我要用敏锐的视角,用教育的睿智和教学的热情去用心捕捉课堂上潜伏的种种契机。课前的预设与课中的随机生成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的完美整合才能真正焕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富裕县励志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