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8 17:29: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石油工程专业实习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70-02
作为新升石油类本科院校,为进一步增强我校在石油工程专业领域培养工程型人才的优势,2013级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大变革,大幅度提高了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增加了认知实习环节。2014级及以后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在2013级的基础上做了些优化调整。
一、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
工科专业实习可分为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对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认知实习是在学习油藏工程、钻井工程和采油工程三大主干专业课之前,到油气生产环境去参观认识,了解今后将要学习的专业内容和将来工作的对象,增加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初级认识。生产实习是指石油类高等学校的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主干专业课之后,到油气生产现场以工人、技术员、管理员等身份,直接参与油气生产过程,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二、认知实习目的
石油工程专业认知实习是学生了解石油工程专业知识的重要实践性环节。通过现场参观,并辅以现场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教师或现场专家的讲课、教学录相等环节,增强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的感性认识,了解工作环境和行业特点、常用工艺、关键设备及工具,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认知实习内容
石油工程专业认知实习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油气井工程和油气开采工程。油气井工程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钻井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钻机的组成(系统)及作用、钻井工具(钻头、钻杆等)的结构及作用、钻进过程、钻井液、固井工艺流程、固井设备的组成及作用、完井工艺流程、完井设备的组成及作用、钻井井场布置、井场设备配备、井场常用工具及用途、各种钻井仪表及作用。油气开采部分包括油气藏开发基本过程、裸眼完井和射孔完井、射孔工具、自喷采油方法、自喷井井下管柱、自喷井井口装置、自喷井井口流程、有杆泵采油方法、有杆泵采油关键设备、有杆泵采油管柱、有杆泵采油井口装置、有杆泵采油井口流程、潜油电泵采油方式、潜油电泵采油主要设备、潜油电泵采油管柱、潜油电泵采油井口装置、潜油电泵采油井口流程、采气方法、常用采气管柱、采气井口装置、采气井地面流程、油井采出液主要处理工艺(分离、稳定、除油)、油井产出液地面处理主要设备、气井采出流体主要处理工艺(脱水、脱硫)、天然气地面处理关键设备、注水工艺、注水管柱、注水地面流程、注水主要设备、酸化压裂工艺原理、酸化压裂主要设备与工具、压裂地面流程等。其他内容包括钻井及采油工程中的风险及措施等。
四、认知实习要求
总的来说,通过模拟油气生产环境,了解将要学习的专业课所包括的油气生产基础知识和安全知识。具体来说,通过认知实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油气井工程认知:①了解油气田开发的基本过程。②了解射孔完井工艺。③了解油气安全钻井的基本知识。④认识钻机、钻具。⑤熟悉油气井钻井过程。⑥了解钻井液。⑦了解固井设备、固井管柱。⑧了解固井过程。⑨了解水泥浆的组成及作用。⑩了解钻井过程中的HSE。
2.油气开采工程认知:①了解油气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②熟悉自喷采油工艺过程。③认识自喷井井下管柱及井口装置。④熟悉有杆泵采油工艺过程。⑤认识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及井口装置。⑥熟悉采气工艺过程。⑦认识采气井口。⑧熟悉油井和气井产出物地面处理工艺。⑨认识油气水地面处理设备。⑩了解油气生产过程中的HSE。
总之,通过石油工程认知实习,达到学生熟悉(理解)重点工艺和认识相关设备的目的。
五、认知实习方式
石油工程专业认知实习有三种方式:基地参观、教师讲课和观看录像。利用国内石油高校唯一的一个全尺寸石油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将油气安全生产、钻机、钻井工具、辅助工具、钻进过程、钻井液、固井过程、有杆泵采油、采气工艺、油气井产出流体地面处理等内容的教学场所定在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指导老师讲解和学生直接观察来熟悉相关工艺和认识关键设备。在基地参观前,先由各个专业方向的指导老师在教室将要认知的内容简单介绍一下,主要介绍后续基地参观所要认知的石油工程专业基础知识(钻机、钻进、钻井管柱与工具、有杆泵采油工艺原理及三抽设备、采气工艺及井口装置、油井产出物地面处理工艺及设备、气井产出物地面处理工艺及设备)。
六、考核方式
实践课程的考核内容不外乎平时表现、纸质成果和考试表现。首次认知实习时的平时表现主要考查学生纪律、参与程度。纸质成果评价一是评阅实习笔记,二是看实习报告。认知实习主要采用口试方式来评价学生达到认知实习要求的程度。具体来说,以考勤和活跃程度为主要内容的平时成绩占20%,口试成绩占50%,实习报告占20%,实习笔记占10%。评阅实习笔记时,主要关注篇幅的长短、内容的完整性、层次的条例性、图表的正确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在实习报告评阅时,重点关注与笔记的差异性、内容的完整性、条例的清楚性和格式的规范性。口试时,由至少一名油田现场专家和三名校内教师组成答辩组,先由学生简单阐述认知实习的内容和成果,接着答辩教师提3-5个与认知实习有关的问题请学生回答,然后根据回答情况给出答辩成绩。
七、指导教师团队
石油工程专业认知实习涉及到油藏、钻井和采油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指导教师必须由这个三个方向的老师组成,主要负责实习计划制定、实习组织、理论讲解、实习指导。同时,认知实习的主要场所为石油工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所以基地的钻井、采油和储运的教师也要参加认知实习指导,主要负责现场指导。第一届和第二届专业认知实习指导团队由6位教师组成,分属油藏、钻井、采油和储运方向。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3人。青年教师5人,中年教师1人。具有现场工作经历的教师1人。
八、教学效果
首届专业认知实习的学生共有225人,在计划的一周时间内,先后通过教师讲解、基地参观与观看录像的方式完成了计划的全部内容。通过此次认知实习,了解了油气藏开发的基本过程、钻井工艺、采油采气工艺、油气集输工艺,认识了钻井设备、采油气设备、油气处理设备,为第7周学习专业主干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指导教师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学习效果考核,最终优秀37人,良好82人,优良率53.0%。
后记
由于是首次开展石油工程专业认知实习,因此在认知实习内容、认知实习方式、考核方式和指导团队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认知实习内容主要依据校内实习条件来定,如果在校内外基地同时进行,则需要增加和调整部分内容;同时,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善或技术的进步,认知实习内容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首次认知实习主要是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以参观认识为主,而校内基地为停产状态,与现场实际情况有差距,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到油田培训基地开展认知实习,可以采取见习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延庆,沈承金,隋艳伟,等.专业人士实习教学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33,(4):166-168.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58-02
一、引言
安全学科是一门交叉性、横断性学科,是一门跨越多学科的应用学科[1]。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要强基础、重应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安全工程的专业认识实习既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专业要求的重要途径。
二、认识实习的安排及要求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在大学第二学年的暑期,为期三周。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两周现场参观和一周课堂学习两部分。现场参观实习主要在胜利油田进行,参观的对象涵盖了石油工业上、中、下游主要生产部门及一些重要的辅助部门,具体见表1所示[3,4]。
课堂学习包括听取专家讲座、收看石油工业主要工艺流程视频介绍、小组讨论交流、撰写实习报告等内容。
通过实习应使学生了解石油文化、石油工业发展史,了解石油钻井、开采、储运、炼化生产工艺过程,了解石油机械装备制造过程,熟悉油田企业HSE管理体系、安全管理模式、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掌握生产安全要素的组成、应用范围、应用方法等。
三、认识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认识实习需要集中参观大量生产单位,时间短、任务重,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了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认识实习深度不够。认识实习时间较短,部分实习单位只有半天的参观实习时间,这对没有石油行业工程背景的学生来说,难以在短期内接受这么多“新鲜”知识,进而导致对知识的认识浅尝辄止。
2.实习单位配合度不高。暑期正是油田生产任务最重的时候,部分实习单位担心实习可能会对正常生产带来安全隐患,常利用“迎接上级单位安全检查”“服装不合格”等借口,拖延实习时间。
3.实习过程安全监督不够规范。部分生产单位安全规范执行不到位,比如:高处平台未安装护栏、机加工车间铁屑收集不及时等,这对安全意识较淡薄的大学生来说都是潜在的安全隐患。
四、认识实习的质量控制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校从实习方案/制度完善、实习基地建设与拓展、监督考核机制优化等方面实施了多项质量控制措施。
1.实习方案、制度的完善。(1)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实习初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强调认识实习的重要性,明确认识实习的目的与意义,让学生明白认识实习既是感悟石油文化、增长现场知识的平台,也是提前了解就业单位工作性质的有利机会,进而树立正确的实习观。(2)完善认识实习指导手册。实习指导手册是学生了解、认识实习的开始,也是学生整个实习过程需要参考的资料之一。指导手册内容包括:实习时间、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安排、参观单位要求、课堂学习要求、部分生产工艺流程简介、实习考核要求、安全应急预案等。指导手册目前是电子版的,人手一册,随着教师指导实习经验、现场资料的增加以及新问题的提出,将会不断增添、完善里面的内容。(3)灵活安排实习时间。认识实习时间一共三周,由于实习单位情况复杂,在不影响上、中、下游大体参观顺序的基础上,根据先确定先安排的原则确定实习单位排序,优先保证参观实习的时间充足;中间考虑到天气因素、学生疲劳程度,适当安排两天左右的休息时间。(4)完善实习带队制度。安排理论知识扎实、现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责任心强的青年教师共同带队,这种制度既有利于为学生及时解答现场碰到的各种问题,又有利于增强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
2.实习基地建设与拓展。(1)建设标准化实习基地。对合作关系良好的实习单位,由学校、学院牵头挂牌、成立标准化实习基地,签署校企合作实习管理协议,企业安排专人接洽实习事务,从制度上规范实习内容、组织方式,保证实习时间、实习质量。(2)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建立互利双赢模式,了解单位技术需求,协助解决技术难题,了解单位人才需求,共商人才培养思路,同时,邀请单位相关人员来校参加培训活动,学校派驻青年教师赴单位参加工程实践活动,全方位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双向联系。(3)建立备份实习单位制度。认识实习时间有限,对每位同学来讲认识实习的机会只有一次,由于各方面原因可能会出现单位无法在实习窗口期进行接待实习的情况,这时需要对一些关键行业建立备份单位名录,避免出现关键行业部门无法开展实习的情况。
3.日常监督、考核机制的优化。(1)建立全方位监督管理制度。在单位参观时,按照自然班,以宿舍成员为单位,分成带队教师、班长、宿舍长三级组织制度,同时,每班选出两名责任心强的纪律督导员,避免学生单独行动,减少安全隐患。参观实习外,在陌生的生活环境中,带队教师保持24小时开机,定时与班级负责人交流沟通,掌握学生的异常情况。(2)建立多样性考核机制。鉴于考核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必要手段,经过多年的实习实践,对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考核包括:平时表现、实习记录、分组讨论表现、实习报告四个方面,各赋一定权重。实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及格、不及格五个档次,对实习报告抄袭、平时表现差的学生实行降档处理,对未能参加实习或实习时间不满足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成绩记为不及格,参加下一年的实习。
五、结语
认识实习是本科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提升认识实习的教学质量对增强学生的行业认知、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加深对专业应用的认识以及保障就业竞争力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多年来,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己任,在实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持续改进,为培养合格的安全工程人才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何学秋等.安全科学与工程[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37.
[2]彭萌.中美安全学科高等教育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10:42.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本科毕业设计;特征与问题剖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279-02
高等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以对学生知识、文化、素质、责任的全面发展的促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本科毕业设计是其中两个最为直接有效的创新实践教育环节。期望在毕业设计之前利用大创项目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而可有效地促进后续毕业设计环节的工作效率,加深学生对科研创新工作的理解深度。[1-4]然而,由于两个环节相对独立,在实践过程中两个环节难以形成连续性的统一培养模式,导致在两个环节实施过程中不能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5-6]由此,有必要深入剖析两个阶段的现状特征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为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一、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主要特征及问题剖析
2007年6月20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为全国首批入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60所高校之一。石油工程专业是该类实验计划的主要参与与受益专业,自设立之初就充分体现出了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协作性、长期性、非功利性的特征。自2011年以来,我院大创累计立项国家级40项,校级143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选题存在一定盲目性。参与大创项目选题的大多是大二、大三学生,其对专业课了解尚少,面对指导教师给出的研究内容条目式的申报表,短时间无法得出较为深刻的认识,存在较大盲目性。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选题时已经深入了解研究内容的仅为2.3%,绝大部分表示仅有一般了解,且15.9%的被调查者表示在选题时对题目完全不了解。在对选题依据的调查中,主要的依据是选择认识的老师,或者别人的推荐,确实根据感兴趣内容选择的仅为11.7%,且有12.3%的受调查者表示为随机选择。
2.学生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时间很难保证。目前我校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大多数是大二的学生,而低年级正是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时候,课程安排比较紧密,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时间就相对不足,严重影响了整个项目的完成质量。由问卷调查可明显看出,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每学期参与大创项目的天数差别较大,其中负责人大多在5~20天,而参与者大多在10天以内,并有23%的参与者承认几乎没有参与大创项目。
3.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延续性、系统性不强。目前低年级学生在繁重的课程学习之余,通过导师引导、文献调研、实验参与逐渐对课题有所了解,逐步参与到课题中去的时候,课题实施时间也接近尾声,难以对科研课题形成延续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致使创新课题成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实习,难以达到预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效果。
二、大学生毕业设计特征及存在问题剖析
作为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油气田开发学科和油气井工程学科)的石油工程专业,逐步形成了贯穿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全部规范化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方法,由点及面的全程控制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但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其自身的客观局限,体现在:
1.参与毕业设计学生多、设计题目多、题目技术水平层次不齐。随着专业扩招,自2005年以来,石油工程学院每年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人数基本维持在600人左右,平均每位教师指导4~5人。如此大量的毕业设计题目的设置,在面对社会经济、就业自主化及其逼人的严峻形势,就难免存在着对其核心含义把握不好,设计(论文)选题及内容与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脱离并落入俗套化,以及忽视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意识培养和训练等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问题导致其水平相差较大,调研性的、重复性的、相似性的、验证性的、总结性的题目不断出现,既缺乏创新性,又缺乏理论价值和应用背景。
2.学生选题欠科学,存在一定盲目性。毕业设计是完全区别于课堂课程学习的一种实践类课程,供学生选题的时间短、可参考的信息少,加之本科生对于题目的内容、性质与自身就业的工作、所从事的研究之间的相关性认识不足,自课题选择上往往存在从简性、盲从性、随意性,大都选择一些相对简单、选择频率高或比较熟悉老师的题目,而缺少从自身兴趣、从业类型等方面针对性地选择题目。
3.毕业设计时间短、任务重、学生进入课题慢,难以达到较高的预期科研效果。毕业设计时间在三个月左右,但期间涉及到学生就业、考研复试、联系出国,甚至岗前培训等交织重叠,很多同学忙于考公务员,频繁外出找工作,参加职业资格证、TOFEL、GRE考试等等,毕业设计在时间和投入精力上很难加以保证,由于上述各种原因毕业设计与论文工作的时间被大大缩水。
4.毕业设计缺少团队合作训练。毕业设计采取一人一题的方式,且题目之间相对独立,既不利于合力完成较高水平的设计题目,也不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与毕业设计特征互补性分析
一、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概念
从近年来一些地区、国家和高等学校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种种举措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想、知识和技能,培养出对本国和对全球问题有深刻认识,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国际化的手段包括:瞄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与规则,从本国本校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国际交流计划;扩大人员交流数量,调整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大力加强外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到两门甚至三门外语,加大课程中和学校活动中国际知识、国际理解和外国文化的比重;加强信息交流和情报网络期刊等基础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本校与其他国家学校之间学历学位的相互承认创造条件;选择优势学科重点扶持,提高国际知名度等。这些是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主要内容。
大学的使命是教学,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而课程的国际化,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当前课程国际化,即将国际/跨文化内容引入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大学教育的基本趋势之一。其目的是,要培养适应一个全球化的、变化不断加剧、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所要求的人才。究竟什么是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对此,答案不一。较有影响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该组织对部分成员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区分了两个概念,即国际课程和课程的国际化。“国际课程”是指,课程在内容上具有国际取向,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在一种国际和多国背景中行动(包括职业和社会方面),课程是面向国内和国际学生设计的。“课程的国际化”含义是,课程发展或者变化的过程,目标是将国际因素整合到正式课程和课程操作中。所谓“正式”是指课程的内容和资料,而“操作”是指教和学的手段、学生群体、课程的时间地点等。
该组织归纳出了9种国际化课程的类型:(1)具有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比如国际关系、欧洲法律等)。(2)传统学科领域的课程通过国际比较方法得以扩大(比如国际比较教育)。(3)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职业的课程(比如国际商务、管理、会计)。(4)外语教学中的有关课程,讲授、学习特定的相互交流沟通问题,培养跨文化交流与处事技能。(5)科际课程,比如超过一个国家的地区研究。(6)旨在培养学生获得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领域,比如建筑师。(7)合作授予的学位或者双学位课程。(8)课程必修部分由海外当地教师授课。(9)包含有专门为海外学生设计的内容的课程。据此定义,当前开展的面向石油行业来华留学生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即可以看作是国际化课程中的最后一个类型,即专门为海外来华留学生所设计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二、石油行业留学生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国际化的重要性,但是在推进国际化课程体系方面,行业类高校在资源、政策、制度方面还没有十分成熟的经验。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从点滴开始,鼓励、引导教师大胆尝试。一要重视和引导,二是要评估检查。要从量、形式、质多方面考虑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努力。近年来,西安石油大学坚持开放办学,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在石油工程特色专业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工作中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了一套有效的适应行业需求的,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随着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来华留学生教育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核方式以及毕业标准等方面,日益凸显与国内大学生培养体系中的差异。要及时总结和研究留学生学习石油工程等工科专业过程中的困难,反思现行课程体系中不适应留学生教育的情况,探讨建立适合留学生学习特点的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首先从顶层设计入手,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高等工程教育规律为指引,结合当今对石油工程类国际工程人才的素质需求,确立了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三要素”为核心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实际,创新学制设置,建立了以插班及单独编班4年制,以及以2+2、2+1+1为主要形式的“三类别”来华留学生培养学制。课程结构中搭建了中国文化教育课程模块、国际化需求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五个模块”。按照国际通行的留学生教育理念、教育部倡导的来华留学生“趋同管理”办法、多元文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教育规律,建立了来华留学生“大类招生、分段培养、趋同管理”的教学管理方式,将来华留学生教学学制设置为“插班及单独编班4年制”、“2+2”、“2+1+1”三种学制,形成多元化的留学生培养学制(见图3)。即根据来华留学生知识基础、语言能力及文化背景等,在四年制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分别采取了中文授课与中国学生插班或英文授课单独编班形式。在2+2、2+1+1学制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二年级采取大类招生、单独编班模式,以国际教育学院管理为主,加强汉语基础、中国文化和基础课程教育,为专业学习阶段夯实基础。三四年级采取在各院系分专业培养,插入中国学生班学习模式,国际教育学院协助各院系管理,实现专业学习阶段中外学生趋同管理的培养目标。对于研究、实践能力突出的来华留学生,则在第四年鼓励带课程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着力搭建了多渠道招生平台和校企合作就业招聘“两平台”,构建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的支撑系统,解决了留学生人才培养的“入口”和“出口”,形成完整的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了以“3352”(“三要素”+“三类别”+“五模块”+“两平台”)为架构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
以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交融为出发点,根据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来华留学生的特征和培养石油工程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在整合原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学校现有国际化课程基础上,将国际前沿的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融入课程内容。构建了涵盖中国文化教育课程、国际化需求课程、跨国石油公司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延伸实践系列活动、国内外知名专家学科前沿讲座、石油石化企业实地研讨实习、石油工程类学生科技实践等多环节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及其相关教学内容。在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注重专业教学与汉语言教学相结合,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人文素质教育课内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强基地建设,拓展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学校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特别是学校的石油工程类专业以行业为依托,历来注重实践教学。学校将专业实践教学作为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了由课内实践平台、课外实践平台、校外实践平台组成的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表明,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来华留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培养综合能力,加强人文教育,拓展课外及社会实践。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群体,制定“知华、友华”的本土化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是注重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合,开设内容丰富的人文系列教育课程。二是专业教学与汉语言教学相结合,坚持汉语言教学和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在华不断线。三是开展了多途径、多渠道、多方式的文化素质拓展活动,形成了品牌化、多样化的来华留学生校园文化氛围,留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四是借助古都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优势,抓好课外文化素质教育,有序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陕西历史文化背景的以周秦文化、汉唐文化、明清文化为代表的系列文化实景体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作者:董皓 颜庭星 黄恺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关键词:油气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石油;石化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33-02
安全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以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发生的各种事故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已经发生的事故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识别和预测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面向石油、石化行业的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发展为特色,重视专业认识实习环节在高等学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的作用。为了合理地安排这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认识生产实际、学习安全工程技术的能力,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系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特点的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方法和规律,构建出石油、石化特色鲜明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专业认识实习目的
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在大学二年级基础课程学习阶段结束、大学三年级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开始之前的暑期进行,通过现场参观和实地讲解的形式,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开始之前,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熟悉石油、石化行业工业流程、技术装备,提高对安全管理和安全科技重要性的认识,为下一步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现场相结合,力争在实践能力上有所突破与创新,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因此,专业认识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完善的专业认识实习是实现面向油气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提高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素质的必要保证,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二、专业认识实习内容
实习主要依托大型石油、石化生产企业,结合石油、石化生产流程、工艺特点和辅助生产部门开展。完整的石油、石化工业生产和工艺流程自上游到下游大体包括地质勘探、钻井、采油、集输和炼化等,具有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工艺复杂和危险隐患多的特点,同时为保障石油、石化生产的顺利进行,其重要的辅助生产单位包括石油、石化机械加工制造、海洋油气装备建造等。
由此设计的实习内容包括:
1.石油、石化工业简介。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学生对石油、石化生产没有直观认识,首先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和参观油田科技馆的方式,让学生对整个石油、石化工业生产和工艺流程上、下游形成初步认识,为下一步的实习做准备。
2.钻井现场。指导学生认识钻机系统,包括起升系统、旋转系统、钻井液循环系统、传动系统、控制系统、动力驱动系统、钻机底座和钻机辅助设备系统,以及主要设备包括:井架、天车、绞车、游动滑车、大钩、转盘、水龙头、钻井泵、动力机、固相控制设备和井控设备等。向学生讲解系统配合工作原理和流程。
3.采油现场。向学生介绍常规采油技术,包括自喷采油和人工举升采油,重点介绍采油主要设备抽油机,包括游梁式抽油机、皮带式抽油机和电潜泵。同时,针对国内石油开采通常采用水驱技术进行油田开发,参观油田注水站,了解水驱的目的、方式和工艺。
4.油气集输工艺与设备。参观油田联合站,包括油气集中处理(原油脱水、天然气净化、原油稳定和轻烃回收等)、污水处理、供变电和辅助生产设施等;原油库包括收油、储存、发放设备及公用工程等,重点参观储罐和消防系统;压气站包括核心设备——压缩机,自动化系统和油系统。
5.炼油工艺与设备。系统介绍石油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包括:石油及其产品的组成和性质;石油产品的应用和规格指标;常减压装置、催化裂化装置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及主要工艺设备等。
6.石油、石化机械加工制造。参观钻机厂、采油机械厂和井控装备厂等,进一步深入了解石油、石化装备的机械原理、生产工艺、制造流程和内部结构等方面。
7.海洋油气装备建造。参观海工基地,了解自升式平台、导管架平台和铺管船等的建造安装过程。
在参观的过程中,重视对安全工程基本知识、概念的讲解,并将其应用到现场参观实例上,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工程意识。以游梁式抽油机现场参观为例,由现场指导人员介绍完游梁式抽油机的目的用途、工艺流程、主要装备、操作规程后,引导学生以集体讨论的方式从“人—机—料—法—环”的系统安全角度对抽油机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其综合隐患包括:人员伤害包括平衡块旋转伤害、检维修高处坠落、有毒气体、电机漏电和攀梯高处作业等;机器损坏包括基座塌陷、抽油杆断裂、曲柄下落、刹车失灵和皮带传动断裂等;物料危险包括原油火灾、硫化氢毒害和油火灾等;操作规程包括安全防护不足、不停机作业和违章等;环境灾害包括周边环境对装置运行的影响,如偷盗油和人员破坏等,以及装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油气泄漏污染、噪音等。针对这些安全隐患,引导学生提出具体的安全对策措施,如针对人员伤害可为旋转平衡块加装防护罩,高处作业佩戴安全绳,可能出现有毒气体泄漏时佩戴呼吸器等。
三、专业认识实习评价
为保障实习效果,采取阶段性考核和最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阶段性考核针对实习过程,以督促学生及时记录笔记,主要内容为现场专家讲解、工艺流程设备和现场安全措施方法等,此部分内容以随机抽查和中期检查为主,主要起促进学生现场学习的目的;最后考核针对整个实习过程,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将笔记记录进行整理,并通过图书馆信息检索等方法手段,形成对整个实习参观的石油、石化工业流程和技术装备的系统认识,并以此为基础,从安全工程角度,就实习内容进行思考,形成对石油、石化工业安全的自主思考和初步认识,完成实习报告。成绩评价时综合考虑阶段性考核和最后考核成绩,由于在每个阶段的成绩都与对现场的认识和了解相挂钩,所以学生现场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得以提高,显著提升了实习效果。
四、专业认识实习配套工作
为切实做好专业认识实习工作,从教师角度需要一系列的相关配套工作,这些配套工作对实习过程有重要影响,甚至决定着实习能否顺利完成。
1.编写实习指导书。为了使实习任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性文件,编写了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指导书,规定了认识实习的任务、目的、内容、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安全注意事项和实习报告编写等,使学生对实习各个环节和要求有清晰的认识。
2.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教师在实习开始前,即赴各个石油、石化企业进行联系,包括胜利油田、齐鲁石化、青岛石化等,通过长期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解决了实习方案确定、生产装置参观、现场人员指导和学生食宿等问题。
3.特别重视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专业认识实习通常在校外举行,实习单位又多为安全防范重点单位,因此教师和实习单位不断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监督,防止意外发生。同时加强平时的管理和考勤,严格点名、按时归寝,对违反安全纪律的学生进行严肃批评和教育。
专业认识实习对培养适应石油、石化行业特点的安全工程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系统规划、合理组织、有效评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通过多年探索,已初步建立起有效的实习方案,显著提升了学生专业认识实习的效果,对保障人才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
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实习现场测井工科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因此生产实习是该专业的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通过井场实际操作见习和测井公司基地相关测井方法(仪器)的参观认识,了解测井的整个工艺流程。通过这种现场实习,可以使该专业的学生了解测井生产的全过程,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测井工程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毕业后成为合格的测井操作工程师和尽快胜任测井资料的分析处理解释任务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同时,通过生产实习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通过各工种的实际观察与操作,掌握测井现场施工流程与操作规范及要求,同时结合测井方法原理的知识掌握不同测井方法的应用特点,加深对方法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测井解释分析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一、生产实习特点与特色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测井生产实习经过多年的重点课程建设与改革,经过西南石油大学与重庆测井公司密切配合和前前后后十多届学生的实践结果,已基本形成一套具有勘查技术与工程自身特点的测井生产实习教学体系。
1.教学实验井的优势与特色
重庆测井公司的教学实验井井深1280m,由上至下穿越砂二、砂一、凉高山、大安寨-马鞍山、珍珠冲、香溪群(未穿)。分别采用了17-1/2″、12-1/2″、8-1/2″的钻头钻进。套管层序包括13-3/8″×(0~78.44m)的表层套管,9-5/8″×(0~784.35m)的技术套管,9-5/8″×(784.35~983.25m)的玻璃钢套管,9-5/8″×(983.25~1021.27m)的技术套管以及1021.27~1280m的裸眼井段,裸眼段岩性为香溪群的砂岩夹薄层泥岩。使用国外哈里伯顿公司的5700仪器对井身开展井径、自然伽玛、双侧向、微球、声波、密度、中子、能谱以及井斜等项目的测井,整个测井过程历时两天。在井场两天的现场测井实习过程中,同学们在老师和工人师傅的带领与细心讲解下,经过了下井仪器的地面操作、钻井平台的井口操作、仪器车上的记录仪操作等环节,了解到5700仪器的整个测井过程,掌握了现场测井过程中的许多技术要领,使同学们完成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仪器的装卸与清洁、井口操作、电缆绞车操作、仪器记录装置的键盘操作、仪器刻度方法等内容。这种实习方式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书本知识,而且学到了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现场操作技能,锻炼作风,增长了知识和才干,并且还大大减小了钻井井场的诸多不安全因素。
2.举办讲座,拓展知识面,加强互动
在测井井场的现场测井期间和在测井公司及其分公司、技术发展中心实习期间,聘请了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讲解和授课。并针对重庆测井公司所具有的特色技术,分别邀请了相关专家就碳酸盐岩的测井评价、欠平衡钻井条件下的测井采集与解释以及射孔工艺技术与评价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解与介绍。同学们在整个过程中认真听取现场专家的讲解、作好笔记,并就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与油田测井与工程专家、技术员展开了讨论,达到增加视野,拓宽知识面的目的。
3.注重动手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生产实习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唯一一项现场实践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测井工程主要工种及相关的采集、处理技能,根据本专业的专业特点,现场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通过和现场协商,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普遍亲自参与具体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参与现场资料的处理与解释,几乎各个流程均有参与;(2)收集、整理资料,对照现场蓝图进行实际的手工解释;(3)参与资料采集的质量控制;(4)参与实验井数据采集的地面控制操作等。通过实际参与现场的作业,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现场的一些基本技能,增强了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参与实际的工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这培养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实践出真知的切身体会。
4.严格教学管理,强化安全意识
实习期间,实习队从没有放松过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我们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1)购买了整个实习期间的安全保险、签定责任书;(2)实习之初,举办安全讲座。请现场负责HSE的公司专家讲解安全知识和测井操作规范,充分加强安全教育;(3)要求学生首先学习现场的HSE施工计划;(4)要求小组组长每天电话报告实习情况;(5)老师每天轮流到各个实习现场检查。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遵守实习队队规外,还必须遵守作息出勤纪律,讲究社会公德,团结协作,不定期召开思想动员会和安全纪律教育会,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确保测井生产实习的顺利开展。
二、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应该说,在目前情况下这套实习计划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思路和建议。
1.实习时间与现场生产安排时间的冲突
测井公司教学实验培训井,主要用于解决公司内部新分大学生的培训和测井仪器的刻度,新分配大学生的培训一般在每年的7~10月,培训期间有专门的仪器设备,配有专门的培训教师。我们的生产测井实都在年初,这期间一般是油田生产最忙的时期,就有可能导致我们的学生实习期间没有可用于测井操作的仪器设备。针对测井公司教学实验培训井资源对新分配大学生的培训特点,建议调整教学计划,使我们的测井生产实习与测井公司大学生的培训同步进行。同时,为了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建议以学校与现场联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测井公司的现场资源,加快现场实习教学片的制作与完善。录制教学片对学生既可以起到加深相关实习过程的理解与认识,避免学生实习时盲目性,又可以缓解与现场生产安排的时间冲突。
2.课堂教学内容与油田生产技术进步的矛盾
在石油测井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学校课堂专业知识的教学往往滞后于测井公司测井技术的进步。这就使得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接触到的仪器设备和测井资料的处理技术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从没介绍过。因此,应深化教学和教材改革,加快测井专业课教材更新的速度,补充新工艺、新技术、新仪器及生产流程教学内容,并及时修订教学计划,以适应国内外油田测井市场对测井专门人才的要求,提高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本科的实践教学质量。
3.实习经费缺口矛盾
勘查专业测井生产实习的特殊性,导致了与其他专业生产实习的差别,这就是高的用车费、高的住宿费。而学校下达的经费标准与实习可能发生的费用之间往往存在相当大的缺口。建议针对测井生产实习的特殊性,在实习经费的预算上应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同时,在实习过程中也要精打细算,从大局出发,处处节约开支,服从资源调配,巧妙安排,做到钱帐分开,公开透明,既民主又集中,每一个老师既是执行者同时又是监督者,充分调动了每一位老师的积极性,以保证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结论
生产实习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在实践教学中,针对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总结和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办法,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思路和方法逐步实施,必将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丰富和完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梁,叶哲伟,蒋发光.石油矿场机械生产实习质量保证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8.
[2]唐新功,谢兴兵,向葵.长江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野外生产实习研究与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1,80(4):56-58.
[3]杨琴,杜立群,蒲万丽.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驻地生产实习初探[J].湖南省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17(3):61-63.
[4]王维生.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新探索与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专刊):116-118.
1课程设计选题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选题,目前许多工科院校选择了学校内部或学校周边企业做环境影响报告表,此类题目基本上能够符合课程大纲对该教学环节的要求,使学生得到一定程度的设计训练,但设计内容未能突出行业特色。实际上,各行业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侧重点有很大差别,因此课程设计的选题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来源于基础理论,又要源于生产实际,突出行业特色,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行业认同感。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石油特色和学科优势,课程组将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题目定为“石油石化企业典型装置工程分析专题”,该选题基于以下三点:第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具有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课程组成员均为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均主持或参加过国家级或省级化工石化类项目环评,具有丰富的一线环评经验,有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化工石化类项目的环评课程设计。第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一所石油石化特色鲜明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学生在课程设计之前均修习过《石油工业与环境保护概论》、《石油加工概论》、《油田化学》等课程,并去青岛炼化、齐鲁石化等企业进行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具备石油石化方面的基础知识。第三,石油石化企业设备繁多,流程复杂,敏感程度较高,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课程设计时间非常有限,仅为2周,因此若将课程设计题目设定得过大过深,会使学生不容易深入其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文字的整理上,这样会降低学生设计的积极性,课程设计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由于工程分析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是环评报告的核心,因此课程设计仅针对石油石化企业某套装置进行工程分析,这样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能够熟悉石油石化企业装置的特点,以及石油化工类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和方法,能够为今后从事环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设计组织与实施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共有两个班,课程设计分为四个大组,15人一组,每组由一名教师指导,承担一套装置的工程分析专题。课程组在已经完成的石油石化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选取了10套典型装置的工程分析章节,经统一整理后设计成标准题库供课程设计使用。在课程设计开始之前,首先由指导教师进行石油石化类项目环评内容及要点的讲座,对即将进行设计的几套装置的主要特点进行简单介绍,对课程设计中可能涉及的问题予以提醒和澄清,从而使学生们掌握石油石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专题的编制格式及要点,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然后由指导教师给学生发放相关装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布置前期工作要求:(1)查阅相关法律法规、环评导则及标准,列出工程分析专题所需的各项内容;(2)熟悉AutoCAD绘图软件的用法;参考装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熟悉装置的工艺原理、工艺流程、污染源及污染物;(3)查阅石油石化装置物料平衡、硫平衡、水平衡的计算方法;(4)查阅石油石化装置涉及的污染治理措施。在设计过程中,各组每隔两天进行一次集体讨论和答疑,在讨论过程中,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收获体会以及不完善之处及时进行总结,同时教师利用提问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设计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最终上交的课程设计成果包括装置的工程分析专题报告和应用AutoCAD软件绘制的装置工艺流程及污染源位置图。工程分析专题报告的具体内容包括:(1)装置规模及组成;(2)原料及产品方案;(3)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4)污染源源强分析与核算过程;(5)装置平衡性分析(物料平衡、硫平衡和水平衡);(6)装置的污染源、污染物及治理措施。
3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3.1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装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给出的是装置的工程设计工艺流程图,而环评报告中需要的是装置的工艺流程及污染源位置图,重点关注工艺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具体部位、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这就需要学生首先会读图,把工程设计工艺流程图中的设备及物料进出情况摸清,然后将流程进行相应简化,突出污染源分布情况,同时要保证流程的完整性,最后应用AutoCAD软件完成装置的工艺流程及污染源位置图。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发现,有些同学在读图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而有些同学对AutoCAD绘图软件操作不熟练,绘图速度较慢。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构思草图的能力,同时应指导学生掌握AutoCAD软件绘图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3.2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学生查阅文献的过程中,不仅要高质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应拓展与课程设计相关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不仅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也需要指导教师的配合。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和复习有关教科书,学会正确使用标准和规范,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做深层次思考,综合考虑环保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强化学生综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过于依赖互联网,对信息的来源往往缺乏考证,指导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督导,要强调信息的权威性。
3.3保证课程设计成绩评定的公平性
由于课程设计每组参与同学较多,指导老师有限,设计内容相同,造成部分同学以逸待劳,提交的课程设计报告和绘图存在抄袭现象。针对此问题,指导教师应合理分配学生的任务,保证任务的交叉性和独特性;应完善课程管理,根据学生讨论发言情况、文献查阅情况等,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同时在课程设计完成后增加答辩环节,每组学生需要面向两位以上指导教师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汇报和答辩,从而断绝环评报告的抄袭现象,保证课程设计成绩的公平性。
4结语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工程化;焊接工程师;职业资格培训
为了适应我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焊接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我校早在1985年就率先在石油高校中设置了焊接工艺及设备本科专业,到目前为止已培养22届、1200余名毕业生。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时期的到来,特色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地方行业院校更应注重特色建设。近年来,我校针对焊接技术知识领域涉及到材料科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多门基础学科,属于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的特点,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训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进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将理论教育与就业前培训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工程教育相结合,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课程纳入专业课程教学模块,对在校生开展“学历学位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使在校生可以提前获得从业资质,不仅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素质,而且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培养国际化焊接技术专门人才,满足石油石化行业和陕西地方经济建设对国际资质焊接技术人才的需求,提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效提升了实践教学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一、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方式
国际焊接工程师(International Welding Engineer,简称IWE)是国际标准ISO14731-焊接管理、任务和责职(等同于欧洲标准EN719-焊接监督:任务和责职)标准中所规定的高层次的焊接技术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是与焊接相关企业获得国际产品质量认证的要素之一,可从事产品的结构设计、生产制造、质量保证、研究和开发等各个领域的焊接技术和相应的管理工作,在企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是国际焊接学会(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Welding,简称IIW)针对焊接过程类人员进行的培训与资格认证。中国焊接培训与资格认证委员会在2000年获得国际焊接学会(IIW)正式授权,在我国实行国际统一的焊接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作为其首家授权的培训机构,从2000年开始开展包括国际焊接工程师在内的各类国际资格焊接人员的培训、考试及资格认证工作。按照有关规程要求,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有过渡期资格转化培训、可选途径培训和标准途径培训三种方式。其中,2000~2004年底,针对我国已具备国内相关技术资格及能力的高级技术人员,进行了国际焊接工程师过渡期资格转化培训工作;2004年开始,我国在职人员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主要是可选途径培训,而高校四年制工科本科毕业并且取得学士学位学生则可以参加国际焊接工程师标准途径培训。
二、在校培养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内容
为满足在高校内针对在校生开展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及认证的需求,根据国际焊接学会(IIW)和(IIW)授权中国焊接培训与资格认证委员会(CANB)的相关规定,由CANB严格制定了针对高校在校生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培训大纲,并组织编写了培训教程,确定了培训的最低要求。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上,主要设立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焊接结构与设计、焊接生产及应用四大部分,除基础理论内容外,特别突出了与焊接技术及生产相关的国际(ISO)、欧洲(EN)、美国(ASME)、德国(DIN)和中国(GB)的标准内容,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突出实用性,并汇集了国际上先进的焊接技术和国内著名专家的科研成果与生产应用。基础课程模块由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焊接结构与设计三门课程组成;实践课程模块由常规焊接方法实际操作和特殊焊接方法演示组成;主课程模块由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焊接结构与设计、焊接生产及应用四门课程组成。按照规程要求,正规工科院校焊接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大四在校生或材料加工工程(焊接方向)专业在校硕士生进行IWE培训,由于其在校学习期间已修完规程要求的基础课程内容,因此,入学考试(即中期考试)成绩合格后,可直接参加实践课程和主课程部分的培训。考试包括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焊接结构与设计、焊接生产及应用四门课程。考试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形式,笔试试卷由多项选择题构成。四门课程考试成绩均合格者为通过考试,在取得学士学位后,可颁发IWE资格证书。
三、在校培养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实践
西安石油大学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为了进一步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石油石化行业和陕西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与国际授权的培训机构——机械工业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合作,从2010年开始针对在校生开展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工作,通过“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内容与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有机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培养具有一定焊接工程经验、熟悉国内外标准的,得到国际焊接学会(IIW)认可的国际焊接工程师(IWE),实践表明,其教学效果良好,不仅拓宽了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目前,学校成立了负责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的专门机构,建成了符合有关规程要求的专用实习实训基地,由于我校有关专业培养方案中部分课程与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内容相同,经与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协商,我校国际焊接工程培训课程设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培训,包括焊接工艺及设备56学时,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38学时,焊接结构与设计40学时,焊接生产及应用64学时。第二部分为焊接技能实训,包括氧乙炔气焊与切割技能操作训练10学时,手工电弧焊技能操作训练10学时,TIG技能操作训练10学时,MIG/MAG技能操作训练10学时,其它焊接方法参观演示20学时。2010年、2011年连续举办了两期,共有8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参加,60余名学生已经获得由IIW颁发的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证书,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的学生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肯钻研,吃苦耐劳,为人诚实,作风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同时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有许多毕业生都已成为本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的已担任国家级重大工程项目技术主管,在科研、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随着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及其它行业对外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展和快速发展,在石油石化等工程建设领域仅仅依靠对有关在职人员进行培训已远远不能满足其对国际焊接工程师的需求,对在校生进行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学员和企事业单位普遍认为,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认证与在校教学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入、更系统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为将来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此,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满足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不断增长国际化工程化焊接技术人才的需要,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有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常凤华,张岩.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与高校工程化人才的培养[J].电焊机,2009,(3).
[2]钱强.国际资质焊接人员培训规程及实施[J].焊接,2004,(9).
论文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环境与资源,把教学和工作有机结合,建立和企业生产相同或相似的教学环境,按照就业岗位群需要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展开教学内容,并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工学结合就是基于生产的学习和基于学习的生产,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思想。通过工学结合,可以让学生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接受职业训练与指导,培养必需的职业素养,又可促进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是一种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顶岗工作分段或有序交替、学用相长的培养模式,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二、工学结合是高职发展的必由之路
1.由职业教育的自身本质决定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开放式的办学模式。技能性知识必须在实践中才能有效获得,传统的人才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习实训很少,更很少去校外工厂企业实习,学生见识贫乏,动手能力差,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竞争力弱,不能很快胜任岗位工作,用人单位满意度较低,这显然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走工学结合之路,不仅能使高职院校办学始终贴近工作实际,贴近岗位需求,更重要的是能使高职教育与工作变化、岗位职业变动始终融为一体。职业教育本质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工作、与职业融为一体,专业建设、课程设置,都要与工作实践、职业岗位紧密结合。学生的工作实践、职业技能培养本身就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工学结合对强化高职教育特色具有本质性意义。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凝炼发展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育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
2.由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决定
职业教育从诞生开始,走的就是工学结合的道路。经验表明,成功的职业教育,几乎都毫无例外地出现在工学结合实施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美国的“合作教育”,都是成功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学徒制,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的半工半读,注重学生的工学并进,都是一种工学结合的方式。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工学结合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强调,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指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深入改革,并明确地指出工学结合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和根本出路。
三、工学结合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原有教育观念,贯彻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
全体职教工作者是职业教育改革直接实施者,只有全面转变观念,并能自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钻研、认真贯彻,工学结合模式才能真正开展落实、才能取得成功。大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通过各种方式,如培训、交流、学习、调研、顶岗轮训等,提高教职工的思想认识,将转变观念作为职教改革的第一要务,以思想的转变促进办学机制的转变。
2.改变教师知识结构,建设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不但要擅长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擅长技能性知识的指导。我院依托企业办学的优势,由企业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使现有教师具有双师资质;另一方面,学院从企业调入、聘用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充实教学队伍,从而建设了一支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技能型教师队伍,保证了工学结合模式的顺利实施。 转贴于
3.配套实践设施场所,确保技能培养的贯彻实施
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导向的新技术岗位及能力教育,突出的是技能本位和实践性原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系列实践条件来保障。按照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要求,遵循职业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环境必须要和工作环境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根据实际情况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不应只是简单的实习,应具备对外生产的能力,这样不但可以保证与实际生产的紧密结合,更能促进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校外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完全处于社会化环境之中,从事生产型和服务型的技术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
4.完善教学体系制度,保障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课程体系的建设、配套制度的完善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要站在历史责任、科学发展观和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依托企业或者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按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科学地规划课程体系。相应的配套制度是工学结合实施的保障,具有工学结合的特色,符合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教学观。这些制度应包括:专业建设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职业技能资格制度、顶岗或实习实训评价与考核制度、现场专兼职教师聘任与考核制度、教师顶岗轮训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
四、工学结合的优越性和灵活性
学生进入企业,结合专业进行训练与生产,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可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了解现代企业的生产、设备、制度、管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化学生对职业角色、职业选择、职业实践的认识,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为今后顺利上岗就业做好准备。
工学结合可实现双方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职业院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与人才支持,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和先进的技术与装备。只有工学结合,才能创造出技术教育工厂化、车间化的真实环境与职业氛围,才能构建师傅与学徒式的技术教育传递链条,才能得到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经历与体验,以及企业文化、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的感受与培养。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的社会实践,拓展了知识面,加强了纪律性和合作精神,端正了劳动态度,提高了竞争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企业还可为学生提供就业安置机会。
工学结合会促进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院校要依托企业培训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条件允许的职业院校可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实现人才的双向交流。当今时代,岗位变化、技术升级非常快,只有依托社会特别是企业,统筹社会资源,才能够跟上时代步伐,建成一支适应时代需要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工学结合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彻底转变,使教学更讲求实效。工学结合要求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必须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突出本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
五、工学结合在我院的实践
我院以创办示范校为契机,对全体教职工进行轮训,使工学结合的理念与具体操作方法深入人心。并在专家、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了各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各项方案、计划、制度,为工学结合的全面实施做了思想、技术准备。依靠政策鼓励、企业扶持与自主筹措,我院建设完善了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化工实训基地等实训场所,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功能上,都能保证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同时,与相关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拓展了校外实习的空间,充分利用了现场资源。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我院已经深入展开,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发挥出了工学结合的独特作用,已经获得广泛认可。
1 引言
输油管线课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管线设计和输送工艺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输油管线的设计方法,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掌握管线运行的基本知识,具备判断并处置各种工况的能力。
输油管线课的内容包括固定管线和机动管线两部分,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所区别。对于机动输油管线来说,输油时临时地面铺设,输油任务完成后撤收。因此,它具有线路状况的不确定性、工艺设计的快速性、输送设备的通用性以及意外工况处置的特殊性等特点[1]。课程的理论课教学,精讲管线输油的基本原理、工艺设计计算、各种工况的分析判断方法等内容,通过课程设计、实验、实习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并探讨研究尚无定论的问题。几年的实践表明,课程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 实践教学分析
输油管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包括针对管线工艺的课程设计、管线输送的各种实验(沿程摩阻实验、水击实验、输送工况实验、排空实验、不满流实验等)、输油设备的操作实习、管线输送的综合实验等。
课程设计是由教师给学生提供基础数据,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独立完成一条机动管线的设计计算,提交设计图纸和计算说明书。各种实验的组织方式依实验本身的性质不同而异,有所不同,有些安排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有些则安排专门的实验课。设备操作实习、管线输送综合实验安排集中周实施。
本课程实践环节内容多,学时较少。2008年之前,实验条件主要是实际设备和属于物理模拟的管线系统,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属于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比如管线沿程摩阻、不满流实验),能够达到教学的要求;对于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由于实验准备工作多、时间长,实验的效果难以完全达到要求;用实际管线设备进行的综合性实验,学生分布在不同的岗位,许多实验过程没有实际体会,能力的锻炼有局限性;创新性实验只是极少数学生有可能在课外进行。
分析实践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在实践教学中扮演主要角色;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停留在传统的方法上;创新实验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性实验更多的是形式,研究得不够。
3 实验教学平台建设[2-5]
按照“虚实结合、互为补充、综合运用、注重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经过多年的建设,构建了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图1)。
一是采用物理模拟的手段,建设了一条长度为3.2 km的小口径管线系统,设置多个调速泵站,工艺流程与实际管线相同。既可用水代油进行实验,以节约实验经费、便于管理、确保安全,又能用实际油品实验,进行输油工况特别是不同油品的顺序输送研究。建设了一个供油装备性能检测实验室,能够进行各种输油设备、器材、仪表的性能实验。
二是运用模拟仿真技术,构建机动管线模拟训练系统。将管输动态分析运用于输油模拟实验,真实反映管线系统流动状态变化的全过程,开发了工艺设计、输油仿真、调度指挥、泵站监控等软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不同长度、不同起伏状况的虚拟管线,进行各种工况的模拟实验。建设了油料器材、设备仿真实验室,构建了仿真实验平台,开发了软件,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研究和创新的环境。
三是研制了以机动管线制式输油设备为原型的输油泵机组、供油泵机组半实物模拟器。模拟器仪表、指示灯、操作手柄的布局与实物相同,所有操作与实物一致,既能够进行输油泵机组、供油泵机组的使用操作训练,又能与模拟软件构成完整的模拟实验管线系统,进行输油调度、情况处置的实验。
四是配齐了能够铺设10 km管线,开设四个泵站、两个计量站的机动管线管子、器材和设备,为学生进行综合输油实践提供了物资基础。
4 教学实践
2009年以来,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已建成的实验教学平台,对输油管线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
用虚拟管线对课程设计进行优化 课程设计阶段,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3~5人为一组,教师给学生提供课程设计的基础数据。先由学生独立完成一条机动管线的有关计算、流程设计、泵站布置、排空设计等,形成初步设计方案和设计说明书;再分组将每人所设计的机动管线系统按照设计参数构建虚拟管线,进行计算结果的验证和设计方案优化,讨论并找出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第三步是每位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课程设计。此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管线设计内容的理解,熟练掌握设计方法,又学会了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输油管线设计的方法。
用物理模拟系统进行输油设备性能实验
一是结合理论课的教学进度,分别进行管线输油的有关单项实验。比如利用小口径管线系统进行管线沿程摩阻、开式和闭式输送方式等验证性实验,长陡下坡线路不满流、气顶液排空等演示性实验等。利用供油装备性能检测实验系统,进行阀门流通能力、流量计检测精度等实验。在进行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实验设备、仪器的使用,熟练掌握实验方法,能够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
二是进行管线输送的综合实验。综合实验分组进行,8~10人为一组,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岗位轮换进行实验。按照管线输送的程序,主要进行管线充油、输送、典型工况变化、停输、排空的实验,人为造成输送过程中管线水击、位置固定的线路泄漏等实验。每组学生实验前提出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
用模拟器进行输油设备的操作训练 机动管线泵机组由发动机驱动,输油中采用改变泵转速的方法进行输油压力调节,泵机组的操作水平直接影响管线输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学生应当熟练掌握泵机组的操作。实物操作练习的效果好,但准备时间长、油耗高、易损坏设备和仪表,且受天气、场地等条件限制,训练效益较低。泵机组模拟器(图2)研制成功后,在教学实施时,先让每个学生在模拟器上进行操作练习,操作熟练后再动用实物练习。这种虚实结合的操作训练,有效地增强了训练效果,节省了经费。
用管线模拟系统进行输送工况实验 利用小口径管线系统进行管线输送实 验,虽然可以使学生掌握管线输送的基本情况,巩固理论课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该管线系统站距较短,远小于实际管线,所输送的液体不可压缩,压力波沿管线传播的时间与实际管线相差较大,因此,管线输送中的特殊工况(比如最常见的线路任意位置泄漏)在物理模拟系统中难以进行实验。
构建包括泵站监控、输油调度、系统仿真、训练考核等软件和泵机组模拟器的机动管线模拟训练系统(见图3),采用真实的数据构建虚拟管线,设置虚拟情况进行与实际相同的输送作业,进行各种输送工况的实验。学生8~10人为一组,其中两人担任输油调度,负责设置实验工况,其他人在不同岗位进行操作,学生岗位轮换。学生也可以利用软件,独立进行管线输送的计算机模拟训练。学生可以应用管线模拟系统,探讨所感兴趣的问题,验证学过的输油工况变化规律、运行自己编写的有关计算机程序。
实物实验、模拟实验互为补充,克服了以短管线代替长管线实验所造成的数据失真问题,泵站操作和输油调度紧密结合,训练与实操无缝衔接,提高了实验的针对性、有效性。
用机动管线输油装备进行综合实验 实物综合实验单独安排,集中一周的时间进行,重点练习管线各种地形的铺设、穿跨越障碍、泵站开设和输送中的配合作业;检验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学习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探讨管线输送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习新研装备、新开发软件的使用。
用虚实结合的实验平台开展创新实验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理论教学中,把不同的学术观点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完成必须完成的实验任务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实验条件,进行探索实验、创新研究,并取得明显的成效。比如,利用供油装备性能检测实验系统,填补了多项国外引进油料器材的性能参数;进行了新研输油器材的探索实验,为确定其技术指标提供了数据支撑。利用油料器材、设备仿真实验系统,针对阀门的现场维修,提出了改进方案;对水底裸管铺设穿越河流进行模拟仿真,提出了新的稳管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利用管线模拟仿真系统,提出了不同口径机动管线配合使用的技术方案。
创新实验除了在课内安排一些学时外,更多的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单个学生独立实验或兴趣小组专题实验,课外实验要提前预约。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探索的欲望,提升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作用。
5 结语
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将流体机械、检测技术、计算机模拟仿真等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实物实验、虚拟实验各自的特点和优长,互为补充,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克服了传统实验存在的问题,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几年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这一点。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进一步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的研究,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伟明,雍歧卫,蒋明,等.输油管线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119-121.
[2]李兵,邢立民,等.运用模拟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6):114-116.
[3]张伟明,蒋明,等.输油管线模拟实验系统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4):60-61.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考核评价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要形成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中的关键是教师,他们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目前职业倦怠是影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主要因素。因此,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政策制定的研究与探讨,意义重大!
一、职业倦怠:高职教育教师发展出现困惑
职业倦怠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格林尼的1961年出版的一部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的作品中。到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职业倦怠也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具体讲,职业倦怠指的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冷漠和不负责任、情绪和身体的衰竭感以及各种各样的身心症状。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主要有:首先,职业因素,包括外在期望、角色转换冲突、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职业的低创造性。其次,工作环境,包括教学秩序、教师评价、人际关系、组织气氛。最后,个人因素,包括人格特征、社会能力知觉、自我效能感。
为了更好地调查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现从本市某两所高职院校随机抽查200名教师,其中男性教师占138人,女性教师占62人。共发放问卷200份,实收有效问卷193份。从结果分析来看,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有83%的教师表示存在过职业倦怠,有34%的教师表示非常厌恶自己目前的职业,78%的教师表示对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合理性产生质疑,69%的教师对自己绩效工资的数额不满意。可见,学校是否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否产生有较大的影响。
二、因素分析: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面临挑战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考评机制是否合理,其中主要要素是教师有序、有效竞争环境的形成。影响有序有效竞争环境的因素主要有:
1.教学资源分配不均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发展中普遍存在师资队伍薄弱、办学定位不够明确、专业设置盲目、教育教学模式转型不到位和不彻底、教学实习实验设备和场地满足不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等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引入高职院校,相对于全国“211”重点学校,许多高职院校在财政上得不到政府的有力支持,有时会变得捉襟见肘。的影响使得学校内部资源在分配上有失公准。教学资源分配少了,可以说在要什么没什么的条件下,使得教师产生对教学的倦怠,导致教学水平下降,直接造成教学、实践跟不上市场的发展。
2.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由于当前教育选拔制度,高职学生主要是本科院校“筛选”后剩下来的,学生存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力,缺乏主动性,随意性较强,自控能力较差,缺乏事物深度辨别能力,尤其是对社会不良因素影响抵御能力较差等问题。同时,在教学中,很多年轻教师课堂教学监控效果较差,进而产生厌教的心理。导致课堂教学难度加大,教育管理难度加大。在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学生评价中难以得到较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3.市场经济中的不良影响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使得教师待遇水平往往落后于社会发展水平,功利性的心态让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产生了质的变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不正确认识,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名利得失,不能自觉地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待遇高的职位,往往成为教师争先恐后追求的目标,忘却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在利益关系中渐渐地淡忘了自身所肩负的职教使命,难以全身心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4.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环境的多重性,使教学工作量十分繁重。调查中发现,有些高职院校新进教师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教学工作的情况下,每周的课时量就已经超过20节。大量工作使得教师的疲倦感增加,同时再加上无序、无效的评价机制,就无法体现绩效工资上的多劳多得。
总之,形成有序有效的竞争,必须就以上的因素进行考虑。构建一个有效的、合理的竞争平台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三、体系构建:教育教学质量考核指标的保障
目前,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一般由领导和专家听课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组成。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考核指标主要有:
1.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高低标志着一名教师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课堂教学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评教学思想,是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等。第二,评教学目标,是否准确把握了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了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第三,评教学内容,是否准确把握了知识、能力、情感的增长点;是否抓住了重难点,要求对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第四,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是否灵活多样,是否把学生引入了教学情景;是否善于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第五,评教学方法,是否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了什么方法,教学目标达成意识是否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等。
2.教师教学资料
目前,高职课程内容开设较有效的管理原则是: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规划小组提供的为范本,内容的设定依据学校具体的办学和专业特色。形成将学生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有效结合的课程体系,在学校专业内实行统一管理。同时注重“活模块”的实施,加强专项能力、岗位能力训练,由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自主选择,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根据当前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对行业职位进行细分,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总结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要求,恰当地设置模块课程,使每个模块涉及相关行业知识和技能测试。从社会“所需”、学生“想学”“能”“会”的角度,调整课程安排。这样的课程内容得到重新调整后,既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有针对性学习。
3.教师个人素养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展示个人魅力和学识的舞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教育对象产生着巨大影响。学生通过教师的对教学内容演绎,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教师自身的素养直接决定受教育对象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充电”,加强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加强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具备与时俱进的态度。
4.课堂教学学生评价
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学生评价占有一定位置,教师教育技术水平高低问题,除了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形式,学生评价是最直观、最客观、最有效的评价指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语言、姿态,讲解的趣味性、科学性、哲理性,课堂教学互动性,知识的可接受性等指标进行客观的评价。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教育教学要围绕着主体的知识结构、理论体系、认知特点等展开,否则课堂教学只能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
四、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平台构建
1.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经历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或客观的影响。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是教师自身难以解决的,这些问题如果长期持续,最终将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新浪网的教师生存状况调查发现,中国教师在面对压力时,只有16%的被调查教师会去“积极解决问题”,绝大部分教师,要么是“寻求社会支持(30.6%)”,要么是“逃避(25.3%)”“回避问题(11.9%)”,或者“消极等待”。虽然这些方式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但说明了绝大部分教师需要有效的社会支持。研究证实:拥有强社会支持系统的人身心都比较健康,不易产生倦怠,社会支持会通过影响角色压力和工作负荷间接地降低倦怠水平。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个社会都应该给予关心和支持,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建立一系列制度和保障体系,提高职教教师待遇,满足教师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合理要求,稳定教师思想。家庭、社会应建立起对职教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进而实现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2.完善激励考评机制
学校的生命力来自于每一个成员的热情,而成员的能力和天赋并不能直接决定他们对学校的价值,其能力和天赋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机水平的高低。激励是激发人的内在动机,鼓励人们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手段。首先,激励有利于鼓舞教师教学热情。教师的工作业绩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能力,还与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投入有着密切联系。面对工作压力,有效的激励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调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其次,激励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一样,教师只有在基本权利,包括尊严、报酬以及作为一名教学人员应该行使的教育教学权利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教育的职业道德行为。再次,激励有利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激励不仅有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还有助于形成一种有序的竞争氛围,有利于教师形成一种积极的人际关系,进而有利于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同时,和考评机制进行有效对接的绩效工资完善是对教师工作成果的认同!实行绩效工资的目的是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绩效工资的合理性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职业倦怠是否产生。绩效评价模式即用某种统一、外在的标准来衡量每个教师的工作绩效,然后通过奖和惩罚的方式为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做出聘任、晋升、降级、增薪或增加奖金等决策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这种评价模式优点明显,使教师的动态配置有客观依据,能够通过合理的奖惩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杜绝不合格的教师误人子弟的现象,有助于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进行适度的监督和控制,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强化教师发展指导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费斯勒教授在观察、访谈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对成人发展和人类生命发展阶段等研究的文献分析,提出了整体、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论。费斯勒将教师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教师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教师生涯低落阶段、教师生涯结束阶段。教师职业生涯的这些阶段对于教师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否意识到自己所在职业生涯的什么阶段,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预防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的出现可能会发生在职业生涯的任何一个阶段,但教师首先要对职业倦怠有正确的认知,包括对其发生的普遍性与周期性的认识,因为在教师生涯不同阶段,其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有不同的特点。所有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必须认真关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认识和研究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强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帮助年轻教师完成职业自我设计。职业自我设计是教师对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它包括职业自我定位、职业目标设定、职业目标实现和反馈与修正四个方面。教师通过职业自我设计,可以明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职业感受,如果出现职业倦怠感,应坦然接受事实,并加以积极地调适,避免产生职业危机感。
总之,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从事高职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比较突出和明显的,这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影响都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而要消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必须努力构建一个合理的教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激励考评机制,形成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与教师绩效工资对接,从而有效地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邵雅利.新手—熟手—专家教师职业承诺与职业倦怠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5).
[2]贾素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的意义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4):24.
[3]蔡晓军.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与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6(20):78.
[4]刑金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背后: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1):161-163.
[5]刘祥亚.职业倦怠的自治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6]陈玉焕.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