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3 06:53: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环境监测整改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污染源;在线监控;市场化;运营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000-00
近十年来,我国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建设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环境管理和总量减排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以及受地区差别的限制,导致大多数自动监控设备的运行效率低下,自动监测数数据传输率和准确率不高,不能如实反映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真实情况,难以为污染物总量减排提供更翔实的科学依据。因此,保证自动监控设备稳定运行,充分发挥在线监测数据在环境管理中的效能,对自动监控设备采取合适的运营模式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
1 主要运营模式类型优缺点对比分析
1)统一运营的模式。此种模式通常由政府出资进行运营公司的组建,以第三方的形式运营。政府承担初期的运营资金,然后逐步过渡到企业承担。这种运营模式以统一为基本原则,即在运营的部署、技术的把关、运营的管理上都由政府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这种模式给政府对其监督管理提供了方便,使成本得到良好的控制。缺点是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利于其发展和提高;
2)特性经营模式。此种模式是政府和企业签订特许经营的协议,从项目的建设到运行再到后期维护都由企业自行承担。企业向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来实现成本的回收和经济效益的获得,政府对企业具有监督管理的权力。此种模式有效的解决了政府的资金难题,实现了一体化的管理,便于政府监督职能的执行。缺点是不存在市场竞争,不利于技术和质量的提高;
3)市场化运营模式。此种模式是环保部门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监控设施的运营公司,建立规范的制度,将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管理职责和具体分工进行明确。企业为主体,承担运营费用,政府部门可采取适当的鼓励措施。此种模式因存在竞争,可促进运营质量的提高。缺点是不便于政府管理,社会化运营模式推行起来比较困难。
相对来说,市场化运营模式的运用可行性和适应性都较大,所以我们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和分析,探索好的方法策略对其进行完善,使其更好的运营。
2 对在线监控设施市场化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运营社会化推广困难
市场化运营模式通常是由排污单位来承担监控设施运营的资金,因此很多排污单位在资金的支付上缺乏主动性,资金不能足额的及时的到位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因为资金或者自身排污的问题,很多单位也不愿以委托第三方的形式来进行运营。在此方面,政府缺发相应的制度法规强制对其进行管理,因此给监控设施的市场化运营推广带了较大的困难。从大部分企业自主进行运营的效果来看,其效果并不理想,在线监控系统没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效果。
2.2 运营公司规模小、运行能力差、政府管理困难
从现有运营公司的规模和能力来看,规模普遍较小,因为缺乏规范的管理机构和运营机制,加上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企业的运行能力较差。在企业内部也缺乏完善的监测措施,监测项目不够全面。因为存在多家公司参与建设和运营,公司间资质良莠不齐,给政府的监管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3 关于市场化运营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3.1 加强市场化运营的行政管理
针对市场化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运营的行政管理是重要基础。首先,要建立健全规范的运营管理制度。各个地区的环保部门要以国家对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为基础,对其进行制度的细化,结合自身地区特点,建立适合本地区执行的管理办法细则。从运营要求、系统的建立、市场化运营要求、系统的维护和监督管理的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地方的管理细则上要对分工和责任进行明确,实现对技术、管理、代价的具体量化的要求。另外增加强制管理办法,对于企业运营中没达标或者有违规的行为,加强法律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企业进行整改,对于屡教不改的,可实行一定金额的处罚,情节严重的可吊销其运营的资格。
运营的资金问题是监控设施市场化运营中最大的难点问题。国家明确规定由排污单位支付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市场运营费用,地区政府可根据自身条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以此为基础,对经费的解决可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经费由地区环保部门统一收缴和管理,根据运营结果的考评成绩支付给运营单位。二是筹措运营资金。由政府设立运营专项基金,对排污单位给予资金补助,促进市场化运营的推广。
另外环保部门要加强对运营单位资质的审核,以具有运营资质证书为前提条件,综合考虑其从业经验和绩效、设备配置和人员配置、集成能力等软、硬件条件,择优选择。
3.2 加强市场化运营的技术管理
对市场化运营的企业,环境部门要适时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对运营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支持协助解决,提供企业的运营能力。环保部门还要知道相关的质量监控监督检查制度,根据地区排污质量管理要求和具体监测能力,确定进行质量监控的频率和具体检查项目。对监测的结果进行总结和报告,可以采用通告和限期整改方式对不合格的企业进行管理,必要时可提供技术支持给予协助。
环保部门可制定具体的考核制度,对企业的运营工作给与评估考虑,以量化的方式评出优劣等级,并给予工况。对于成绩优等的企业可给予适当的奖励支持,对于落后企业给予批评和鞭策,必要时可根据情节程度给予适当的处罚乃至驱逐出本地市场。通过这些方式,可提高企业间的竞争力,同时也提高政府管理的威慑力,促进运营市场的有序发展,以发挥在线监控设施在污染源控制方面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一、科学有效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
全市卫生系统要把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充分准备、加强监测、立足“四早”,果断处置,继续遵循“依法、科学、规范、统一”的原则,落实防控措施,科学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效、有序、有度开展,坚持科学有度,突出重点,早诊早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围绕最大程度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这一目标,要将疑似病例及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患者救治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诊疗能力,确保检测试剂和抗病毒药物及时、足量配备到医疗机构,落实“四早”措施,按照“四集中”原则,积极救治患者;进一步强化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重症肺炎病例、流感样病例和外环境监测等基础工作,扩大除哨点医院外的流感样病例监测范围,加强风险评估,做好疫情趋势研判,严格执行病例诊断报告制度;继续发挥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优势,加强信息沟通和统筹协调,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和加强活禽市场消毒、休市、关闭等源头控制措施;继续公开透明、及时信息,普及防控知识,加强舆情监测,引导公众科学认知、理性应对疫情。
二、强化完善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与120联网建设
根据省、市政府制定的《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平台,强化县级卫生应急决策指挥中心基础建设,完善指挥软件系统,加强应急指挥决策软件系统与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融合,完善应急指挥决策平台的后台数据支撑,提高实战运用能力,发挥指挥协调作用。同时,结合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心建设的相关硬件要求,加快视频交换平台的更新,完成视频会议系统的改造建设。完成各辖市120与省联网任务,加强全市120联网运行管理,及时准确做好车辆调度单网络填报,信息完整率不低于90%,确保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启动,快速高效抢救患者及伤员。
三、基本完成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任务
全面完成市、县两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任务。江大附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分别作为市级综合类、核和辐射类、烧伤类、中毒类和传染病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丹阳、扬中、句容三个辖市人民医院作为县级综合类和传染病类两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要认真对照《省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管理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建设进度,全面完成基地建设,实现我市紧急医学救援资源、力量和网络在市、县二级全面覆盖。市和辖市两级要探索建立基地“平战结合”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日常管理和内涵建设,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平时”要做到组织架构健全、职责任务明确、规章制度完善、预案流程清晰、人员分工科学、硬件设施达标、物资储备到位、培训演练严格;“战时”要做到应急响应迅速快捷、各个环节衔接严密、整体运行顺畅高效,队伍拉得出、伤员收得下,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科学有序展开。
四、全面提升各类卫生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
市和各辖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对照标准和实际需求,继续加大对各类应急物资和实验室检测设备的配备力度,根据中毒处置、核和辐射、水质监测等应急检测要求,以及各类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所需个人防护装备和现场快速检测设备购置计划,依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健全全市卫生应急实验室网络,错位发展,根据不同特色建立专业参比实验室,完善公共卫生应急联合检测工作机制,逐步构建区域性卫生检测中心。继续按最需要原则添置实验室(含移动实验室)仪器设施等装备,加快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检测能力水平,强化卫生应急库建设和应急物资的储备,全面提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满足及时、快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
五、深入推进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
继续加强各类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检测和应对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预警研判机制,切实提高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以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防控工作,提升疾病的早期发现、报告意识和能力。依托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分析、研判和引导,整合利用120、12320等相关资源信息,初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提升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研判能力。全面深入推进全市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加强风险评估技术培训,开展风险评估报告(表)质量抽查和督导检查,市和七个辖市区疾控机构须按要求定期完成风险评估报告,一旦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及时进行专题风险评估。要加强与农林、检验检疫部门人畜共患病防控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共享,建立并完善同时调查、信息共享、共同处置的应急处置机制,定期开展形势会商和风险评估,实现突发事件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转变,提高风险监测、识别和管理水平。
六、切实加强和完善卫生应急队伍处置能力
全面加强全市各级应急队伍建设,合理设置传染病处置、中毒处置、核辐射卫生应急处置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强化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进一步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卫生应急救援能力。今年下半年,将组织开展一次由市卫生局牵头,全市各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和市级专业应急队伍共同参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以全面提升应急队伍处置能力。全市各级卫生部门应合理有效落实卫生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储备,确保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要求。健全完善各级卫生应急队伍日常管理和应急调用机制,组织卫生应急专家针对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和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调研评估活动。加强市、县两级卫生应急师资、骨干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全省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技术、急性中毒处置、人禽流感防治知识等业务培训,提高我市各级应急队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现场处置能力。
七、高标准完成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达标任务
以贯彻省卫生厅《省卫生应急能力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和市政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履行〈国际卫生条例(2005)〉加快推进我市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契机,认真制定和落实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整改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组织体系,构建组织健全、功能齐备的卫生应急工作体系。市和各辖市区要全面系统制定、修订原有应急专项预案,各辖市区要制定利于操作、实用便捷的工作简案,确保各项卫生应急相关政策、法规和预案得以有效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市和各辖市区要对照标准逐级开展对各自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检查评估和督导,做好迎接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省卫生厅对我市督导检查的准备工作,确保2014年6月前实现《国际卫生条例(2005)》规定的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目标要求,2015年底前市、县两级卫生应急能力要通过整改全部真正位居全省前列。
八、积极开展应急示范市(区)创建工作
对照国家和省《卫生应急示范县(市、区)建设标准》,有条件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基础台帐资料,强化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努力加快国家级和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市(区)创建。同时,各地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基层卫生应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卫生应急示范市(区)创建为抓手,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公众,积极开展群众性卫生应急科普知识宣传和培训演练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活动,大力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提高居民卫生应急知识知晓率和行为素养。
九、快速有效做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其它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两大任务,各级卫生部门要把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有效应对和科学处置每一起突发事件,千方百计救治伤病人员,科学开展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加强中东呼吸综合症等输入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检测技术储备和应对能力建设,提高早期鉴别能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终始保持高度警觉和24小时通信联络畅通,特别加强节假日、重要敏感时段的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要每天关注疫情、舆情,开展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分析研判和引导回应,高度重视突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和信息工作。加强部门合作,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相互通报机制,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要科学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规律,把握各类事件的特殊性和阶段性,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既全力应对,又不浪费资源;既全面出击,又不引起社会恐慌。认真做好各类重大活动(会议)应急保障。建立环境污染损害健康事件发现、研判及处置的预防控制体系,认真做好重污染天气健康防护及医疗保障的卫生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工作。协助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抢救费用结算工作,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基本实现发票机打分割,确保救助基金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