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三毕业工作总结

初三毕业工作总结

时间:2022-10-24 23:29:56

初三毕业工作总结

第1篇

班主任是这项崇高职业中的基石,官虽小,但责任和作用重大。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初三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一: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面对学生,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做一个真正有意义的班主任,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服好务,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我们的班级管理究竟该如何阅读学生个体,提升学生学习生活及生命的质量呢? 在过去的一学年里,我们班在学校的统一组织、领导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及任课老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安全、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取得较突出的成绩,现将我所做的一些工作总结如下: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净化学生的心灵,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视每周的班会课,开好班会课;二是重视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多与学生谈心。 重视班会,开好班会,为的是在班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大环境,重视的是学生的共性。为配合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我们班积极开展了许多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事理、长见识。学生自尊心也很强,直接的批评换回来的可能是思想的叛逆,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处,就是避免单调重复的批评说教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容易为学生接受,能切实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但开班会课不一定都要等到每周二下午第四节,可利用一些零碎的又不影响学科学习的时间开短小精悍的班会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必长篇大论,班主任把及时发现的不良思想的苗头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对事不对人,进行警示性的引导教育,往往能把一些影响班风、学风的不良思想消灭在萌芽阶段。而重视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多与学生谈心,注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和因材施教。我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促膝谈心,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用个人的魅力征服学生,用自己的热情和朝气感染学生。体现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为学生利益着想,学生才易于接受。在这个时候,我就是他们的好朋友,尽量为他们排忧解难,也正因如此,我得到了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喜爱和信任。

二、加强班级管理,培养优秀的学风、班风,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努力培养"团结、严格、活泼、奋进"的班集体。

四年级的学生思想、心理发展、变化很快。因此,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显得尤其复杂和重要。在这个学年里,我的班级管理工作主要从三方面实施:一方面,我主要加大了对学生自治自理能力培养的力度,通过各种方式,既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品质;又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把教育和娱乐融入一体;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规划、料理、调控自己,使自己在集体中成为班集体的建设者,而不是"包袱"。

在这点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班干部的选用,这是让学生自治的重要途径。班主任的管理代表的是学校的管理,不论班主任如何和颜悦色都带有不容质疑的权威性,也难免有不被理解和接受的时候,通过班干部的协调,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班干部起的是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作用,他们接受班主任的指导,又及时向班主任反馈班级情况和同学们的思想动态;他们分工管理班级的各项事务,同时又是一个团结合作的整体。选好班干部,不但有利于班级管理,而且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培养学生担任班干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如培养其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还可以培养其关心集体、关心他人、

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等优良的思想品质。多培养班干部有利于多数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班干部管理班级,让学生自治自理,培养、锻炼学生的管理、自制能力。同时,做好宏观的调控,做好班级的带头人、领路人,把好方向关,带领学生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使班级管理工作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积极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努力使后进生以失败者来,以胜利者走。

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却又是影响班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至关重要的一环。每个学生都享有受教育、受锻炼的基本权利,关注后进生是尊重学生享有这些权利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我作为班主任首先做到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深入调查摸底,搞清他们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做到了因材施教。

初三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二:紧张而繁忙的一学期工作即将告一段落。本学期以来,自己以身作则,爱岗敬业。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现将201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思想方面

本学期以来,自己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学习时事政治和相关的教育教学法规。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主动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参加政治、业务学习和每周的微机培训活动,并做好学习笔记。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和组内的集体备课活动,自觉学习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经常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和家长,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二、教学工作方面

本学期,自己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制定相应的学科教学工作计划。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活动和微机培训,认真做好业务学习笔记。主动听课达29节,及时做好听课记录并写好教学后记。

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抓好教学常规工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双基”训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认真上好每节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同时,认真开展阅读、10分钟百题口算训练和背诵优秀古诗文活动。在学校进行的各项检测中,班级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班级管理

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根据学校德育工作要求,切实抓好学生的规范养成教育。自己坚持每天早到校,组织学生搞好班级的卫生,美化育人环境。班级的分担区面积大,难于清理,就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打扫。充分利用早自习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了语言,提高了朗读能力。通过升旗仪式、晨会、班队会、板报宣传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规范养成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和感恩教育。搞好学生的个人卫生检查,认真开展预防“手足口病”疫情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健康成长。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如订报刊、远足、为地震灾区捐款、“七巧板”比赛等,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尊重学生,以诚相待,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严格抓好控流工作,重视单无亲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家访,同家长进行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在各项活动的评比中,班级连续多次被评为“文明班”。 在学校组织的春季运动会中,班级被评为“精神文明班”。在全市“七巧板”科技大赛中,学生获优秀奖。

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

初三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三:今年我担任初三(5)班的班主任。我第一次体会到,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孩子王”的工作是琐碎的,繁忙的。会让你烦恼,连做梦也梦见孩子;但也会在出其不意的时候给你带来快乐,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也是令人回味无尽的。

我们的总体情况有些特殊,是由原来的初二(1)班的23个同学和10位新同学组成,新生人数相对别班要远远多出,知识基础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在稳定新生学习情绪适应生活以及加强班级管理、树立良好班风、增强班级凝聚力方面,我做了大量工作。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初三年级是个思想转型时期,认知形态与初一初二大不相同,个别学生开始出现思想叛逆期,同时部分学生来到国际班,对科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模式不是很适应,自控能力不强,新生对学校生活适应需要过程适应,思想上有波动。针对这些问题,我经常利用班会、午休小息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采用个别谈话、班委现身说法、全班整体教育等方式,将教育贯穿在生活的一点一滴。利用班规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量化打分,班干部和学生代表轮流做文明监督岗人员,做好记录,把它作为年终评优评奖的重要条件,强化道德行为规范的作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我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班级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再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集体观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在万圣节南瓜雕刻比赛暨美食制作大赛中,全班同学通力合作,包揽了全校所有大奖。在运动会中也荣获年级第二名的好成绩。同时圣诞义卖、圣诞节才艺表演等全校活动中都有上佳表现。

二、重视班委班风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

要组织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队干部,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取,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开学前,我向我班原班主任唐老师咨询了该班原来的班干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整,选出了新一届的班干部,事实证明,这届班干部是同学知心的朋友,老师得力的助手。我认为班主任对班干部,不能只是使用,还应该进行教育和培养。我经常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当然,选出的干部毕竟不是完人,因此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对班委会的工作要经常检查,而切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班上的工作全部推给班干部自己放手不管。我还坚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改进,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而对于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决不姑息,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三、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班上大部分同学,对学习和成绩比较重视,但也有少部分同学由于基础比较差,且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无心向学。针对这些情况,我鼓励好生带动和帮助学习相对被动的学生,形成互帮互助,同时经常教育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指导学生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初三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总结的人还看了:

1.初中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总结3篇

2.毕业班班主任工作精彩总结

3.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总结演讲稿3篇

4.初三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

5.九年级班主任期末工作总结

6.九年级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第2篇

一、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制定目标

班主任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更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制定目标。有了目标学生前进就不会迷失方向,更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迈出坚定的步伐。这样学生就会用自己设定的目标不断的激励自己,随时的调整自己。

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

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学中,我坚持以鼓励为主。鼓励会使学生的心态更加积极,更加开放。鼓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一句热情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都能让学生心荡涟漪,如沐春风。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更倾向于作积极的尝试。如果在尝试中体验到成功,从此便有可能努力向上前进。老师对学生的鼓励以及对学生通过努力后取得成绩的肯定,可以不断筑高学生的起点,而学生也有了自己前进的动力。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1、化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到了初三,面对毕业升学考试,学生已经逐步摆脱初一、二时期的幼稚和盲目,学习目的日渐明晰。班主任可以乘势开发学生求知上进的内在动力,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引导学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觉主动的钻研知识,只有化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学生才能积极拓展提升自己,取得不断的进步。

2、鼓励竞争,强大自我。

没有竞争机制,集体便没有活力,个人便没有危机感,班主任应在班集体创造出强有力的竞争局面,用竞争激发学生昂扬的斗志,挖掘巨大的学习潜能。通过竞争,学生会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完成任务的紧迫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从而改掉学生拖拉懒散的作风。

3、让学生学会“会学”。“

未来社会的文盲是没有掌握获取知识方法的人”,班主任应引导学生真正认识“会学”的意义,认识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我用身边同学的成功经验启发学生,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知学生,利用班会和恰当时机,经常渗透学法指导。学习有规律可循,但又因人而异,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我既有整体上的指导,又能注意个别指导,同时也创造条件进行学习方法交流,让成功学生谈经验体会,让学生在交流中吸收借鉴他人经验,改善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4、防止偏科,全面发展。

第3篇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通过政策的不断调整使经济回升并达到正常发展水平的一段过渡性时期。伴随着金融风暴的来袭,我国经济出现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及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现象。尽管如此,中国政府迎难而上采取种种措施对我国经济发展策略作出及时调整,使得国内经济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也仍然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对于我国的产业发展而言,金融危机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机遇而非挑战。因此,在全球产业调整的背景之下,必须抓住机遇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图1反映的是2005年至2012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的演变示意图,从演变趋势来看,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由2005年的12.4%下降至2012年的10.1%,减少了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由42.9%上升至2007年的49.2%。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开始显现,2008年起,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开始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2012年第二产业比重已减少至45.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2005年前后一直维持在40%左右,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比2008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随后呈稳步增长态势。至2012年,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44.6%,仅低于2012年第二产业比重0.7个百分点。总之,第一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逐年降低的走势,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贡献率则自金融危机爆发起逐年上升,至2012年已接近第二产业贡献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一道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继续优化工业结构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提高服务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率。[1]

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为政策导向,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服务业大发展的战略部署。具体来看,我国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面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1)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鼓励大宗农产品发展,促进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健康养殖及林业的发展。(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加强高效栽培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发展农业信息技术。(3)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其次,通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其中包括:(1)改造提升制造业,重点发展方向包括装备制造、船舶、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轻工、纺织,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品开发能力,促进信息化改造升级。(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3)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最后,推动服务业的大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要求拓宽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加快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生产业包括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农产品、大宗矿产品和重要工业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信息服务业等;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发展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财务顾问等企业管理服务及人才推荐等人力资源服务。[2]生活业的发展重点在于商贸服务业、特色化旅游业、以社区为重要依托的家庭服务业以及全面发展体育产业。

总体看来,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呈现出淘汰性、转型性、科技性、信息性、特色性和前沿性的特点。淘汰性表现在产业结构中的落后产能方面。2013年7月,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下达2013年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了2013年包括炼钢、炼铁、铜(含再生铜)冶炼、造纸、制革化纤等在内的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名单。[3]转型性的特征是指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通过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来提高内部竞争力。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以科技化和信息化为手段进行提升改造,即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科技性和信息性的特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业特色化等体现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特色性,也是产业自身特色的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的基础上而具备前沿性特点,它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并对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的引领作用。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态势

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着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及变化。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自然形式和就业容量取决于社会各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从全国劳动力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与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严重失衡。图2为近七年来我国就业人口构成比例示意图,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2005年的44.8%下降到2012年的33.6%,下降了1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23.8%上升至30.3%,上升了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31.4%上升至36.1%,上升了4.7个百分点。后金融危机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产业就业容量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就业容量呈曲线变动趋势,第三产业就业容量则逐年扩大。然而,与三次产业的产值相比,我国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很不合理。第一产业的产值比例已经下降到2012年的10.1%,但是就业人口却仍然占33.6%。这说明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较多,劳动生产率较低。形成明显对比的是,第二产业的产值所占比例高达45.3%,高出第一产业产业35.2个百分点,而就业人员比重却低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仅占30.3%,可见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这与这一时期国企改革以及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有很大的关系。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为44.6%,虽与就业人口的比例之间的偏差相对较小,但仍存在供需不对称的问题,也可称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2012年度教育统计数据作为全国就业人员的一大主体,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全国大学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增大,给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由2005年的338万迅速增加至2013年的699万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高校毕业生增加了361万人。如图3所示,教育部所统计的数据显示无论是普通本科毕业生、普通硕士毕业生还是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由2005年146.6万人增长为2012年303.8万人,普通硕士毕业生由16.2万人发展为2012年43.5万人。所以,在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的步调不断加快的背景之下,从高校视角出发促进毕业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尽管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成持续上涨趋势,而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如图4所示,2005至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截止毕业当年8月31日)并未同人数增长的走势保持一致,而是呈现出V型曲线,即在2007年到达最低点并随后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联合编著的《全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中,编者依据教育部所统计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统计数据为基础,按照一定计算方法,得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总体状况。图5为2005至2010年高校毕业生、本科毕业生以及硕士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演变图。与图4所示虽然存在一定出入,却一致显示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局势有所好转。实际上,具体到不同学历类型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情况则各异。据图5走势图所显示,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呈曲线微增长的态势,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走势基本保持一致。硕士生的初次就业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2010年的初次就业率低于2005年初次就业率8.7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表明,本科毕业生与高校总体毕业生就业形势基本保持一致,而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则令人堪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之下,高校毕业生总体的初次就业率有所好转,不过与大幅度增加的毕业生人口基数相比,小幅度提升的初次就业率并不能减缓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局面。随着待就业人数的逐年累积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依然是当前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分学科就业分析

依据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毕业生的就业结构以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一致是高校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就业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与毕业生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等不相适应且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继而引发就业供需矛盾。学科专业、素质、分布、区域、性别等均构成就业供需矛盾中的子矛盾。其中,学科专业供需矛盾是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项重要因素,是指由于高校所供给人才的专业结构及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出现错位或互不匹配而导致不同学科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并存的矛盾,在现实中主要体现为不同学科毕业生就业率的差异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的变化。据相关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二者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及联动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产业结构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具有一定制约性,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的优化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二者互动互联的吻合程度取决于高等教育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的灵敏度。[4]即假设学科结构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则会阻碍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相反,若学科结构过度超前,则会导致教育过度。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的发生均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构成的严峻的挑战。

(一)本科毕业生分学科就业走势分析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所统计的数据,图6为2005-2010年不同学科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走势图。其中,初次就业率上升趋势较明显的学科包括管理学、工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医学、农学和法学呈曲线波动,变化幅度较小;而理学、哲学、历史学和军事学则呈现出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的趋势。2010年本科毕业生分学科初次就业率排名依次为军事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农学、文学、理学、教育学、医学、法学、历史学、哲学。图7是依据麦克思研究院的2009至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提取出2007至2012届不同学科的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其中,哲学、历史学和军事学三门学科由于样本不足而未能获得数据。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届和2009届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2007届相比出现整体下滑趋势,2010、2011及201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逐渐呈现回升趋势。至2012年,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依次为管理学、工学、经济学、教育学、医学、农学、理学、文学和法学。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关于分学科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对比发现,二者在2009年与2010年的学科就业走势方面基本一致。考虑到就业率的统计时间等因素,将二者数据结合进行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我国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逐渐回升并保持基本稳定;哲学和历史学在所有学科中就业率最低;2012年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低于90%的学科包括农学、理学、文学和法学。

(二)硕士毕业生分学科就业率走势分析

图8为2005-2010年不同学科硕士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的走势图。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同,硕士毕业生分学科的初次就业率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与硕士生的总体就业率走势一致。学科中除管理学以外,其他学科门类的硕士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出现下滑现象,仅个别学科在2010年出现小幅回升,但仍远远低于2005年的初次就业率。其中,哲学学科的初次就业率下降幅度最大,2010年就业率低于2005年22.9个百分点。其次,历史学的初次就业率仅次于哲学,下降了19.6个百分点。此外,农学、文学、法学、军事学以及理学下降幅度在10%-16%范围内。医学、教育学、经济学和工学则下降幅度控制在10%以内。2010年硕士生分学科初次就业率的排名依次为管理学、工学、经济学、军事学、理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农学、历史学和哲学。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于80%的学科为教育学、医学、农学、文学、法学、哲学和历史学。尽管第一产业就业人口随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而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但从近几年各学科毕业生所占比例来看,除工学呈下降趋势、文学和管理学出现一定程度的提升外,绝大多数学科毕业生的比例构成基本维持不变。这种现象说明高校学科结构并未与产业结构相吻合,因而未能体现出高等教育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的灵敏度。不仅如此,专业设置的学术导向性造成高校人才的培养缺乏应用性和实践性。具体到学科专业内容方面,由于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专业目录的制定,使得高校专业设置缺乏自主性继而导致人才培养规格趋同,无法适应新兴产业和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并最终导致学科结构供需矛盾爆发从而影响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四、以学科结构的调整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鉴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着高校毕业生学科结构变化的基本特点,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应当以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结构的升级方向为依据展开学科结构的科学调整工作,把握正确导向的学科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一)预测学科发展势头,调整学科招生规模

依据三次产业发展情况,科学预测学科的发展势头,通过调整学科的招生规模促进学科结构对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发展。农业学科类发展应注重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高新技术科技建设现代化农业。工程类学科和自然科学类学科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主要就业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主要包含在工学和理学两大学科之中。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仅普通本科中的工学和理学两大学科的毕业生人数占普通本科生总数的41.4%。因此,应当稳步控制工程和自然科学类学科的规模。其次,人文学科、经济学科和社会学科对于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推动力较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一大重点要求扩大人文、社会和经济学科。然而,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哲学和历史学等学科一直是就业率最低的学科。为此,高校应对相应学科下的专业进行调整,依据学科自身特色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例如,历史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学术性较强,依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可以侧重于历史与旅游业的结合,通过历史知识促进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在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自身优势提升学科就业率。

(二)改造一级学科设置,拓宽二级学科内容

随着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变化与发展,现有的学科结构体系下已有的部分二级学科内容已无法涵盖学科的整体范畴,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学科的前沿发展,进而无法满足相应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工学下的一级学科农业工程为例[5],农业工程下设有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以及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等四个二级学科。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工程这一以及学科的地位、研究对象和服务领域等发生较大变化,不仅包括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同时发展到了生命科学产业的分支,成为一大支柱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因此,传统的二级学科体系和专业体系已无法全面反映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前沿,使学科发展受到一定限制。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改造一级学科的方式拓展二级学科的覆盖范围,将农业工程学科改造为生物系统工程,有利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开展重点学科建设,发展高新技术学科

重点学科建设是指高校将有限资源用于某学科以实现人才和技术上的突破,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专科建设与发展的一席之地。为此应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学科以替代传统落后专业,如纺织专业等。力争使其中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结构合理的重点学科体系。例如,新能源学科下可进一步衍生与太阳能、风能、核能和海洋能等相关的专业,生物学科下则可衍生生物环保、生物农业等相关专业,以此促进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四)依托区域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学科专业

第4篇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教基〔2008〕6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教基厅〔2018〕5号)、《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同城中考统一考试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教规范〔2016〕4号)、《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桂教规范〔2017〕15号)》和《南宁市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方案》(南发〔2011〕20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在总结我市近年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有利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全面检查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和高中录取新生;有利于普职并重,促进职教普教融通;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基本要求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实行统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科目、考试形式、考试时间、考试内容四市统一。

(二)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各科成绩和总成绩均以等级形式呈现。对全市初中毕业年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重要依据。实行命题、审题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及命题与审题工作分离制度。采取全市集中统一无纸化阅卷,市区考生统一划定考试成绩等级。

(三)实施定向生分配制度,将公办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指令性招生计划50%的名额,分配给承担地段生源的各初中学校。公办普通高中取消招收择校生,招生主要面向市区初中生源。

(四)市区普通高中招生采取以通过互联网开放报名录取为主、以现场集中报名录取为辅的方式同步进行。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采取以现场集中报名录取为主,网上报名登记、现场确认录取为辅的方式同步进行。

(五)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分区域开展。武鸣区(过渡期内暂按县属管理)、横县、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东盟经开区的报名、考试与招生工作与市区(兴宁区、江南区、青秀区、西乡塘区、邕宁区、良庆区、高新区、经开区)同步进行,各县区要按自治区教育厅及市教育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本县区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招生录取方案,报市教育局备案后组织实施。

三、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包括初中毕业考试和初中升高中考试, 初中毕业考试和初中升高中考试实行“两考合一”。

(一)考试科目及初中毕业标准

凡取得正式学籍的初中毕业年级学生可自愿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体育与健康、地理、生物10科,其中生物、地理科的毕业考试安排在初二年级下学期的6月份进行,由学校自行命题组织考试,考试成绩不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体育与健康考试采用四市同城中考试题,安排在初三年级下学期进行,考试成绩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不通过或不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初中毕业年级学生,可由学校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之后自行命题组织补考。

初中毕业标准:

1.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初中毕业年级学生成绩达到以下所有标准者准予毕业。

(1)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与历史科成绩均为D等以上(含D等),地理、生物科均为及格以上(含及格)。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C等以上(含C等)。

2.参加学校组织补考的学生,各科成绩达到及格以上,且综合素质评价为C等以上(含C等)准予毕业。

(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

1.报名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报名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具有南宁市初中阶段学校正式学籍;

(3)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4)身体健康;

(5)具有南宁市常住户口。已在南宁市市区(兴宁区、江南区、青秀区、西乡塘区、邕宁区、良庆区、高新区、经开区)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如户口在南宁市市区以外地区,自愿在南宁市区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可作为借考考生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具体报名办法另行印发)。

下列人员不能报名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1)初中非毕业年级的在校生;

(2)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

(3)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役者。

2.报名时间和地点

(1)考生报名时间:2018年4月2日至4月17日,逾期原则上不再受理。

(2)考生报名地点:各学校的初中毕业年级学生在本校报名。有本市户口而在外地学校就读的初中毕业年级学生和历届生,可作为社会考生在4月16日至4月17日到户口所在地的市招生考试院、县招生办公室报名。社会考生报名时应交验考生本人的户口簿或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初中毕业证书或原就读学校出具的应届毕业证明。

(三)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项目及办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包括笔试、体能测试和技能考查。

1.笔试

所有科目笔试采用闭卷方式,考试科目、赋分、时间及要求如下表:

南宁2018中考时间:6月24日-26日

2.体能测试

体能测试即体育与健康测试。

考试时间:5月7—13日。

按照全市统一方案、统一组织,相对集中进行考试。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跑、跳、投、民族体育和兴趣特长等五项中按要求选三项进行考试,每项赋分为20分,满分为60分。考生体育成绩计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总成绩后一并转换为总成绩等级。

3.技能考查

技能考查包括物理和化学实验操作考试。

考试时间:5月3—4日。

考试成绩分为达标和不达标两个等次。成绩达标者才能被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录取。

体能测试和技能考查具体实施方案另行印发。

(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笔试科目命题、阅卷与成绩呈现方式

1.命题原则

我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同城中考命题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突出学科核心素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科试题立足于教材,结合广西社会发展和我市实际,在试题中渗透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热爱家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诚信教育和环境教育等重要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杜绝偏题、怪题。

2.命题要求

(1)由四市各学科教育专家联合命题。数学、物理科试题的平均难度为0.65±0.03,其他学科试题的平均难度为0.70±0.03,各科试题中,易、中、难题目的比例为6:3:1。命题具体范围与要求参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同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科说明。

(2)建立严格的命题、审题制度和保密制度。全体命题和审题人员在工作期间至考试结束,实行全封闭管理。

3.阅卷

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组建以市、县区教研部门教研员和学校优秀教师为主体的阅卷人员队伍,全市集中无纸化阅卷。建立严格的阅卷制度和保密制度,确保阅卷工作的客观、公平和公正。

4.成绩呈现方式

笔试各科成绩划分为八个等级,原则上按考生考试人数划比例,即由高到低大致为:A+(约占5%)、A(约占10%)、B+(约占15%)、B(约占20%)、C+(约占20%)、C(约占15%)、D(约占10%)、E(约占5%)。

考试总成绩(即笔试各科成绩加上体育成绩)也分为八个等级,由高到低大致为:A+(约占5%)、A(约占9%)、B+(约占19%)、B(约占21%)、C+(约占19%)、C(约占15%)、D(约占8%)、E(约占4%)。

(五)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

1.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为依据,根据学生日常评价和过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制定《南宁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采用A、B、C、D四个等级来描述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不同方面的发展情况。

第5篇

一、全片区基本情况及“两基”现状

Xx县Xx乡Xx片辖区有8个行政村,81个组,2787户,共有人口8441人。XxXx校由一所中心完小和一个村小教学点组成。

有学生数:2007年小学教学班10个,在校学生365人;有初中班3个,在校学生140人;2008年小学教学班8个,在校学生346人;有初中班3个,在校学生129人;2009年小学教学班8个,在校学生261人;有初中班3个,在校学生113人;2010年小学教学班7个,在校学生242人;有初中班3个,在校学生99人。

有教职工数:2007年小学:教职工总数15人,专任教师14人,合格学历(中师)14人,占100%,高学历(专科)3人,占21.43%;初中:教职工总数20人,专任教师20人,合格学历(专科)20人,占100%,高学历(本科)10人,占50%。2008年小学:教职工总数16人,专任教师15人,合格学历(中师)15人,占100%,高学历(专科)5人,占33.33%;初中:教职工总数17人,专任教师17人,合格学历(专科)17人,占100%,高学历(本科)10人,占58.82%。2009年小学:教职工总数15人,专任教师14人,合格学历(中师)14人,占100%,高学历(专科)5人,占35.71%;初中:教职工总数14人,专任教师14人,合格学历(专科)14人,占100%,高学历(本科)10人,占71.43%。2010年小学:教职工总数14人,专任教师13人,合格学历(中师)13人,占100%,高学历(专科)5人,占358.46%;初中:教职工总数14人,专任教师14人,合格学历(专科)14人,占100%,高学历(本科)10人,占71.43%。

全体教职工参加了县教育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年年均完成了规定的学时任务。学校按规定配齐了校级和中层领导干部,均参加了Xx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岗位培训,达到了上级要求。所有教学用房都属砖混结构楼房,校舍也进一步规范,达到了美化、绿化、净化的要求。学生桌凳进行了全部更新。师生图书拥有量逐年增加,学校学生和教职工的体育、卫生等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教学仪器配备与实验设备设施不断完善。

我们通过认真自查与盘点,“五率”全部达到并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与要求,其具体表现是:

一是入学率:2007年7—12周岁儿童总数550人,入学率为100%;13—15周岁少年儿童总数305人,入初中301人,入学率为98.7%;2008年7—12周岁儿童总数483人,入学率为100%;13—15周岁少年儿童总数285人,入初中273人,入学率为95.8%;2009年7—12周岁儿童总数446人,入学率为100%;13—15周岁少年儿童总数285人,入初中273人,入学率为95.8%;2010年7—12周岁儿童总数383人,入学率为100%;13—15周岁少年儿童总数311人,入初中300人,入学率为96.5%。

二是辍学率:2007年度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为0;2008年度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为0;2009年度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为0;2010年度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为0。

三是毕业率:2007年度小学毕业生80人,实际毕业80人,毕业率为100%;初中毕业生47人,实际毕业47人,毕业率为100%;2008年度小学毕业生74人,实际毕业74人,毕业率为100%;初中毕业生47人,实际毕业47人,毕业率为100%;2009年度小学毕业生55人,实际毕业55人,毕业率为100%;初中毕业生49人,实际毕业49人,毕业率为100%;2010年度小学毕业生47人,实际毕业47人,毕业率为100%;初中毕业生22人,实际毕业22人,毕业率为100%。

四是完成率:2007年15周岁人口数132人,达小学毕业131人,完成率为99.2%;17周岁少年儿童总数210人,达初中毕业210人,初中完成率达100%。2008年15周岁人口数95人,达小学毕业95人,完成率为100%;17周岁少年儿童总数153人,达初中毕业152人,初中完成率达99.4%。2009年15周岁人口数78人,达小学毕业78人,完成率为99.4%;17周岁少年儿童总数132人,达初中毕业131人,初中完成率达99.2%。2010年15周岁人口数112人,达小学毕业1512人,完成率为100%;17周岁少年儿童总数95人,达初中毕业95人,初中完成率达100%。

五是文盲率:2007年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2008年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2009年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2010年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

二、主要工作及效果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

虽然我校“两基”工作2007已顺利通过省、市、县的验收,但这只能说明该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认真总结与分析,现有的状况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还需要花大力气、下深功夫加强教育工作,以“科教兴校”为战略目标,加快发展、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提升教育形象,把教育事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1.为了把义务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抓好,学校成立了双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一切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主观能动性,目标明确,责任落实,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2.学校把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了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完善配套功能的重要基础,分年落实重点建设,并逐步按规划实施,每年筹集一定资金用于改善教学设施、中小学毕业班的奖励以及慰问教师。

3.党委、政府经常召开教育工作专题会议。每期开校或期末,党委书记、乡长、分管教育的副乡长等领导同志亲自深入我校检查开校工作,并明察暗访,狠抓安全与收费工作,发现问题现场办公,及时纠正、指导、解决,并慰问全体教师,提出新学期的要求。平时也经常深入学校检查安全工作,了解教学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学校发生的重大问题。

4.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学校。党、政一把手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学校了解工作情况,分管副书记和副乡长随时掌握教学工作的动态,千方百计为学校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凡有疑难问题,乡领导总是亲临学校,现场办公,与学校班子共同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及时解决,切实保证学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联系领导每次到办事处或下村,都要到所辖学校看看,询问学校工作情况,了解师生生活状况,了解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研究解决。

5.实施目标管理,学年初学校与党委政府签定了《学校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学校毕业班工作目标责任书》等,明确任务,责任到头,年终考核奖勤罚懒,有效调动了学校管理和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二)、本次迎检工作的进程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组织发动,机构健全,组建班子(2010年7月—8月)

第二阶段:自查自纠,督查整改(2010年8月-12月)

第三阶段:接受国检(2011年1月-6月)

第四阶段:工作总结(2011年12月)

(三)强化宣传,形成共识。

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基,“两基”工作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奠基工程。党中央将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点,把“两基”工作列为“重中之重”,我们从认真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出发,深入开展《新义务教育法》的学习与宣传活动,深刻领会“科教兴国”的战略内涵,并通过学校校园广播阵地、黑板报、公示栏、标语等宣传阵地和形式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了《新义务教育法》及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进而增强了全校师生及家长依法治教的自觉性,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多方筹资,完善硬件。

全校教职工心系孩子,情系教育,围绕“科教兴校”的战略目标,求真务实地为教育办实事。由于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学校建设上,我们主要做好了组织协调、项目立项、资金争取等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师生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我校教育硬件设备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学校校舍焕然一新,校点布局科学合理,迈进了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校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也做得很好,装备了计算机及安装了远程教育设备,完善了图书、实验设备设施。

(五)建设队伍,配强班子。

“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学生,也就没有好的质量”,近年来,我校根据教育发展规划,大力开展教师业务技能培训,广泛展开继续教育学习,截止目前,我校中学教师学历达专科以上的人数占99.6%,有50%的中学教师达本科毕业;小学教师中达中师以上学历的100%,并有31.5%的教师达到了专科水平。并且,我校多次邀请外地、外校名师到学校讲座,选派我校知名教师、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县交流与学习,利用教学评比,教研竞赛的方式反复锤炼教师业务技能,利用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学大力培训教师制作现代课件的能力,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现代教书育人的理念,提升了我校教师的业务能力,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保持了我校教育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学校通过不同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一标四法”、《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事故处理办法》、《职业教育法》、《素质教育理论》、《八荣八耻》、省规范办学行为25条、市八条等政策法规,提高了教师教育法规理论水平,增强了教师依法从教,廉洁从教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了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把我校校园建成了一个真正教育人、塑造人、成就人的大摇篮,打造出一批批业务尖、思想硬的现代教师队伍,促使我校中小学教育质量年年获县等级奖。

为巩固“两基”成果,把校园建成一个“教育人、陶冶人、锻炼人”的摇篮,狠抓了“三风”建设,积极开展“三让一树”活动,加强了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和文化建设工作,学校已达到校风合格学校标准,并通过了县人民政府的验收。

在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学校班子的建设。根据工作需要,按要求,在多方民主推荐与考试和考核的基础上配齐配强了学校的领导班子。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走上了领导岗位,中青年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后,不断创新,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大胆工作,进而使学校工作做到了“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抓”,既分工又协作,形成了一个团结向上、真抓实干、具有活力、有凝聚力、战斗力的领导集体。

(六)规范运作,严格管理。

学校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的意见》、《中小学教学过程管理意见》、《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实施意见》、《中小学毕业班评估奖惩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了校长、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职责,拟定并完善了教职工岗位聘任方案和各级岗位职责,制定了有关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等实施意见和教育科研规程等,有效地保证了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狠抓了入学工作。每期开校,入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并将其纳入了学校的目标管理,由于学校重视,对开校工作狠抓入学率、巩固率,认识到位,抓得早、抓得及时,工作落实,每期开校工作秩序井然,巩固了学额,促进了普及程度的提高。

(七)推进课改,提升质量。

学校认真组织广大教职工深入学习有关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积极配合上级组织的各种教师培训,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更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学校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开展教研和教育科研工作,成立了教科室,具体领导学校教研和科研工作。学校中小学正准备申报参加省重点课题的立项研究。

学校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并邀请了交警、法制辅导员到学校作法制、安全报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按规定开齐了课程、开足课时,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近几年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县同类学校前茅。

(八)成教工作为校域经济发展服务。

我校成人教育工作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成人教育兼职教师齐心协力,积极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采取了集中办班、分散设教学点、农闲集中学、农忙分散学等多种形式,狠抓了脱盲后巩固提高工作,把脱盲后的提高工作与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相结合,以文促技,以技带文,先后办了农技、蚕桑、外出务工人员技术培训。近年来,劳务输出培训160余人次,为发展Xx经济,巩固扫盲成果,提高辖区内劳动者的素质,做出了贡献。

我校幼儿教育均属民办,本着“依法举办,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在化技术学校的具体管理下蓬勃发展,现全片区办有村级幼儿园3所,幼儿三年入园率达80.9%,一年入园率达89.1%。

(九)教育管理及教学业绩。

由于我们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上升,多次获县委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工作目标考核等级奖,2007年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获县三等奖;2008年获县中职送生一等奖;2009年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分别获县一等奖;2009年度获县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2009年度被县评为学校安全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初中教育教学综合评估获县三等奖。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经济发展滞后的制约及打工潮的影响,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及程度,初中学额巩固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2、面对新课改,部份教师观念陈旧,难以接受新课程理念。

3、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学校无学生公寓,学生住宿条件差、简陋;无规范的学生食堂,由于食堂硬件不齐,无法办理卫生许可证,上级多次检查为不合格(已向主管部门报告,申请立项)。

4、学校由于资金困难,综合楼楼盖彩钢严重锈蚀、腐烂,长期漏雨、积水,无力维修更换,设备受到严重影响,师生在水中上课学习;学校围墙无法完善,无公示栏,无文化长廊(已向主管部门报告)。

四、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在财力上要多方筹资,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争取专项资金,完善硬件设施,使我校教育硬件设施进一步趋于规范、完善,逐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加强学校经费管理,进一步增加实验、图书、艺术、体育、卫生设备设施的经费投入,积极争取资金,加大维修力度,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

(三)进一步加大“新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将普及程度各项指标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确保在校生辍学率为“0”。

第6篇

一、抓毕业

目前全教育班毕业率72%,还有70名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挂科,本学期初将对有挂科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汇总,同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着手。

其中挂科门数10门以上的有6人,其中2人退学,4人准备留级;

4门到10门人数5人,这部分积极鼓励,争取把所欠学分控制在20个学分以内,可以参加结业考试;

3门到4门人数15,这部分学生积极跟踪联系,确保毕业;

1到2门的40人,这部分学生主要是由于大三下学期我系开设的2科,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和微机接口技术考试导致大面积挂科,并且大四上学期没有重修。

总之,08五教的毕业率我会积极关注并且努力陪同学生一起努力,为08五教学生的毕业走向社会尽一份责任。

二、促就业

我是第一年做就业工作,很多工作没有头绪,在多次与系学工办主任学习沟通后初步理清头绪,认识到毕业工作中的就业问题需要“耐心、细心、责任心”,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教育班有80多名学生在各大培训基地实训,他们的就业问题要推迟到实训结束,时间基本都在3月末四月初,对于这部分同学,我会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保质保量的完成他们的实训,争取找到一份好工作。

2、目前考研成绩已经出来,我教育班基本肯定能够被录取的5人,还有10多人有可能调剂,对于这部分学生积极鼓励先着手找工作,双手都要抓。

3、其他在校学生,督促他们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做到每周每人电话联系或者面谈一次,时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4、总之,对待学生的疑惑要耐心的为其答疑解惑,要细心的做好每个情况跟踪,同时心中要有责任心,是我的学生我就有义务把他们妥善的安排好。

三、保稳定

1、积极宣传文明离校,提倡学生骨干和党员带头开展“最后一次打扫宿舍”等毕业爱校荣校活动

2、学校离校实习且还未正式毕业的过程中,做好学生的请销假工作,保证学生的出行安全。

四、党建工作

1、党员发展

党员发展工作一定会按照学院党委的合法程序来开展,本学期将在3月发展最后一批预备党员,人数为7人。

预备党员的选出主要从成绩和骨干经历两方面考虑,成绩要求3.0以上,必须要有骨干经验,如果骨干经验突出可以成绩要求适当放宽,但是最低不低于2.5。

2、党支部工作

强调党员同学带头作用,党员同学要求在就业问题上带头,并且在离校问题上做好积极宣传动员。

五、经费预算

本学期将制作毕业纪念册和毕业纪念衫,预计花费20xx元。

六、学习与总结

第7篇

今年是我县实施与新课程配套的初中毕业考试的第二年,为了做好20*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根据*市教育局(金市教基[20*]5号)文件精神,特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要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改革提供条件。

二、组织机构

为确保我县20*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顺利进行,决定成立武义县20*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组织有关人员对各校获得“A”等级的学生进行审核认定。

组长:高江洪

副组长:傅伟徐正跃潘泉清

成员:朱鸿飞方育荷方志明

为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各初中都应建立综合评价工作委员会,负责本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同时,各初中每个毕业班要建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负责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工作。

三、评价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以教育部提出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活动记录、学习作品、特长潜能、奖惩情况等,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

四、评价原则

1、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成长记录册”的作用,全程、全面记录、反映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成长状况。

2、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等应事先向学生公布,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其中各类获得“A”等级学生名单必须在校内公示。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学校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

五、评价办法

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由“综合评语”和“评定等第”两种呈现方式。

1、综合评语:综合评语(模块一)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并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出建议。

综合评语应当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反映的情况,由初三班主任撰写,学校领导审核。

2、评定等第:主要对能体现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部分项目进行定量测评。测评项目分为三个模块:

模块二:探究与实践(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学科竞赛、创造发明等);

模块三:劳动与技能(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验操作等);

模块四:审美与表现(音乐与美术课程、艺术特长等)。

综合素质模块二至模块四的评定结果以等第方式呈现,一般分为A、P、E三等(分别代表优良、合格、待合格)。P、E等均由学生所在学校确定,A等由学校列出名单上报武义县教育局,由县教育局组织专门人员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审核与认定,以确保其公正性和权威性。各校对E等第要严格控制。

综合素质等第认定的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条件,同时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前置条件。

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实施请参照附件《*市20*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六、评价程序

1、学生自评: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评价细则,自我评定。

2、同学互评:由班级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认定。

3、学校评定:根据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综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内容、举证材料,在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确定学生等第。

4、反馈公示: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以反馈意见表的形式,将评定结果与学生家长见面,学校设立公示栏,对“A”等的学生予以公示,同时学校设立意见箱,接受举报,公示时间一般为5天。

5、结果确认:各初中将各类获“A”等第的学生情况,送交县教育局综合素质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后,填写《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汇总表》一式两份,一份学校存档,一份送交县招生办。

第8篇

关键词: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

一、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一)毕节试验区成立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毕节试验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东部和南部与本省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云南省、四川省毗邻(见图1)。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等8个县(市),250个乡(镇、办事处),4508个行政村,土地面积26853平方公里。正处在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境内多山,西高东低,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土地破碎,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

毕节地区是全国最集中的喀斯特地区,其喀斯特地区占全国的53%以上。喀斯特地区特有的地理、地貌及物理、化学特征,导致切割严重,生态脆弱,植被立地条件差,加之雨水剧烈冲刷,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因而形成严重的石漠化,造成生态急剧恶化,再加上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毕节长期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增长迅速,富集资源难以有效的开发利用,从而导致了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严重阻滞了毕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直到1987年,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人均纯收入仅184元,人均粮食不到200公斤,文盲、半文盲比例达48%,全地区60%人口为绝对贫困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1.29%。,而森林覆盖率仅为15%,建立试验区前是贵州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

(二)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为促进毕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派、全国工商联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毕节试验区各族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等三大主题。创新思路深化改革,大胆探索,艰苦奋斗,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解决农村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等问题上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区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资料显示:1987年,毕节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全地区60%人口为绝对贫困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1.29%,而森林覆盖率仅为15%,建立试验区前是贵州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经过20年的改革探索,全区第一、二、三产业均取得了较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迅速,2007年毕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已达325亿元(见图2),经济总量在贵州9个地(州、市)中从末位跃升至第三位,财政总收入从1987年的3亿元跃升至55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84元提高到2458元,绝对贫困人口从312.2万人下降到56.6万人,森林覆盖率从15%提高到35%,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初步实现了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良性循环。

(三)毕节试验区取得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的经验

第一,毕节试验区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喀斯特高寒贫困山区实际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开发扶贫,就是启动市场经济机制、遵循商品经济规律,变“救济型”、“输血式”扶贫为“自救型”、“造血式”扶贫;生态建设,就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实行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工程,以形成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人口控制,就是着重以人口数量控制为核心,以人口素质提高为宗旨,以人口结构优化为关键,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动力,使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最大限度地保持相适应的关系。第二,深入持久地扩大对外开放,切实优化试验区的投资环境。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试验区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认真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努力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丰富对外开放形式,促进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从而带动了试验区经济的逐步增长。第三,充分发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推进试验区民主化、科学化决策进程。逐步健全完善推动试验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通过集中各方智慧和广泛调动积极性,加快了试验区可持续发展步伐。不断加强与中央统战部等中央帮扶单位的联系,既为他们赴毕考察指导、开展帮扶工作提供条件,又扎实落实所提出的各项建议、意见,抓好帮扶项目实施。据介绍,各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积极开展智力扶贫、科技扶贫,毕节试验区的建设发展提出了100多项重大发展建议,帮助解决了300多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毕节试验区的创办和发展,凝聚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各派、全国工商联和相关部委的力量,毕节试验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典范地区。

二、毕节试验区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并存

毕节地区平均海拔1400米,自然环境条件比较恶劣,多数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地貌,溶蚀现象严重,耕地零星分散现象极其严重,除少数峰林盆地和孤峰平原外,耕地非常分散,田块很小,一些地方石头缝里才有点土,山地多耕地少且生产率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农业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喀斯特贫困山区生态环境恶劣,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目前与区域贫困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是“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第一,“石漠化”与水土流失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造成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第二,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第三,水土流失导致土壤养分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恶化了生产与生活环境,导致生态失调。

同时,随着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农业负担加重,对生存环境的压力也不断增大,贫困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第一,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减少,随着石山区人口的持续增长,耕地日趋缺乏,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农民不断进行毁林、开荒,导致盲目无序的陡坡开垦,其中不少耕地分布在坡度大于25°的陡坡上,耕地总量趋于增加状态,而实际人均耕地占有量却不断减少,农业生产违背了走可持续发展的规律。第二,人口增加,生活能源(薪柴)消耗过大,加快了森林植被的砍伐速度,使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第三,农村贫困人口增多,再加上恋土重迁、安贫守穷、听天由命的传统观念深刻影响并支配着本地农民,使得农民的市场观念浅薄,缺乏商品意识与竞争意识,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市场的建立。

2006年,毕节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仅为3711元,而同期全国、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16084元和57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43元,与全国相比低1500多元,且呈逐渐扩大的趋势(见图3)。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56万多人,人均纯收入625元-865元的低收入人口有100万人,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0.8%,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闭塞、边远高寒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地方病高发区。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呈现逐年增多的特点,2006年与1985年相比,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贫困人口比例由29.11%上升到68.6%。

贫困人口及低收入人口素质较差、思想观念守旧、市场经济意识淡薄、传统生产生活习惯束缚严重,接受新观念、新技术障碍因素多,要进一步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难度较大。

(二)产业结构层次低

从整体看,喀斯特贫困地区资源配置的产业结构具有低层次、低效率的显著特征,毕节试验区的产业结构明显落后于全国,2006毕节地区产业结构为: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53%、22%、25%,而全国的为12%、49%、59%(见图4、图5)。从产业结构演化规律来看,这是一种原始型的产业结构状态,从各次产业的内部结构看,其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即以农业占优势地位,第一产业产值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和从事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高于第二、三产业,主要表现在:

1、农业商品化程度低。喀斯特贫困地区农业以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为主,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少。近年来,畜牧业发展虽然很快, 但在大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农民增收的途径主要是农、林、牧业和非农产业。该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要高于全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高于各经济区平均水平。同时本地工业发展缺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难以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农产品进入工业加工的部分所占比重很小,除了糖和烟之外,农产品的加工率只有15%,远远低于30%的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90%的水平。

2、工业化处于初级阶段。毕节试验区近年来工业虽然发展较快,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696605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2274483万元,但是从整体上看,毕节地区工业结构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即以轻工业为中心向重工业为中心、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过度的工业化推进阶段。以自然资源采掘业、初级加工业等传统工业为主,资源开发型产业占60%以上,制造加工业次之,占35%。工业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吸收的就业人员偏少。

3、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首先表现为成长质量不高。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等传统的第三产业发展就比较缓慢,而现代第三产业发展更为滞后,结构层次低,内在质量不高。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所占比重都较低,咨询服务业、旅游业等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次是第三产业就业率偏低。2006毕节地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为29.24030.8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50.520.529.0,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比重低于其产值结构比重,第三产业大量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三)教育发展落后,人力资源要素配置条件差

毕节试验区目前仅有毕节学院一所本科院校,中专学校22所,普通中学413所。2006年末全区尚有80多个乡镇没有中学,约有50%的小学生毕业后升不到初中,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难度大,农村扫盲教育质量低,复盲率高。且已有的中学仍存在教室简陋、宿舍拥挤、师资力量薄弱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全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与全省、全国相比均有较大差距(见图6)。农村科技人员少,仅占农村人口的1‰左右,农业基础工作站点覆盖面小,且科技设备差,服务手段落后。

在知识经济到来时代,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经济发展最有力的保障。由于毕节地区自然环境及经济环境都比较差,很多人才流向发达地区,尤其是高等专业技术人员,使得本来就不多的高等人才在本地及其缺乏。在改善环境留住和引进人才的同时,发展地方教育是解决人才的一个根本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全民素质,解决当地人才需求问题,还可以向发达地区大量输送各种技术人才,解决就业问题。

(四)基础设施落后

1、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毕节地区喀斯特山区地表崎岖不平,沟壑林立,交通条件极为不便,虽然近年来进行基础设施“大会战”工程,交通条件有所改善,但距离公路较远的村寨,交通条件仍十分困难。2006年末,全区仍有近900个村不通公路,有350多个村不通电,有2100多个村不通电话,电视人口覆盖率仅为83.8%,仍有1400多个村收不到电视信号,广播人口覆盖率仅为82.3%,有17.3%的人口居住的地方收不到广播信号,与同期全国、全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见图7、图8)。

喀斯特贫困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通,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中国农业生产已转入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为核心的新发展阶段,面对这种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形势,对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喀斯特贫困地区来说,正受到生存环境“先天性不足”和发展外部环境回旋空间小的双重限制。

2、部分农村人畜饮水安全没有保证。目前全区有近200万人、300万头(匹)牲畜未解决饮水困难,不安全因素有的属独特的地质环境影响,有的属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或矿山开采所造成,这些都给农民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另外有9000km2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尚未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善,边治理、边破坏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3、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不健全。2006年毕节试验区仅有医院35个、卫生院241个、医护人员7414个,每万人拥有床位9.7张,每万人拥有医师数4.1人,与全省、全国相比分别少15.6、6.1张和11.3、6.3人,均有较大差距(见图9、图10)。

而且,大量的资金近年来大都被用于城市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而乡镇卫生院大多医疗水平低,相当一部分村没有卫生室。截至2006年底,毕节地区仍有约900多个村没有卫生室,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比较严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不适应农民健康需求的问题仍相当突出。同时,由于财力所限,还有相当一部分困难群众没有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已有的保障层次也相当低。

(五)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弱

1、城镇化程度低。城市规模小。毕节地区城市集中程度不高,规模不大。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原因,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毕节地区城镇化进程相对比较缓慢,2006年全国城镇化水平已达50.5%,而毕节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仅为16.5%。且大多数城镇属于工业化初期由农村集镇脱胎而来的小城镇,经济动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很低。较低的城镇化水平以及城市规模限制了城市对县乡的辐射和拉动作用,从而也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脱贫致富步伐。

2、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弱。尽管近年来毕节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但是很多城市规模小,第二、三产业不发达,财政收入低,无法产生规模较大城市带来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大的经济扩张效应。同时城镇体系内部经济联系不强,中心城市与各县(市)城之间基本上还局限于行政职能的上下级关系,城镇职能分工体系还未形成。各县(市)域内的城镇体系中,职能分工关系也不明显。毕节中心城市极核地位不强大,尚未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对农村经济影响力弱,郊县农村经济不够发达,地方工业和乡镇工业不发达,对县、乡经济的拉动作用就非常有限。

参考文献:

1、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科学出版社,2002.

2、郝寿义等.区域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4、卢现祥.西方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5、谢家雍.西南石漠化与生态重建[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

第9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心理准备;法则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每年凤凰花开时,几乎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都不得不面临“就业”这一无法回避的挑战。可是,不少同学这一人生新阶段的开局并不太顺利,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自身的心理准备工作不到位,不能及时适应新的人生角色和工作环境,导致对工作本身产生了畏惧,甚至动摇了对未来美好人生的信心。因此,在这里笔者决定结合自身这些年的工作经验和身边学生案例,与大家分享我所总结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三步法则”,希望对即将毕业同学们有所助益。

第一步:明确自身定位,自信面对未来挑战

人立于世,往往少不了各种各样的比较,也正是通过不同的横向空间与纵向时间的反复比较,每一个人才能找准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定位。面对初入职场这样重大的人生抉择,更是只有明确好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找准未来的方向,有的放矢地努力前行。

1.充分了解当前就业形势

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全国整体就业形势,对面临的就业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以2016年为例,全国高校毕业生约765万人,初中、高中、职校等未进一步深造青年劳动总人口数约与之相同,因此可以简单得出2016年全年青年需就业人口数约为1300万人,为历年之最。因此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环境十分严峻。

其次,我们要对所处的区域或者意向谋职区域就业情况有所了解。根据最新的调研报告,中国各区域间人口流向十分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传统经济优势区域人口净流入趋势明显,而以东三省为代表的经济落后或者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的地区,人口呈持续流出状态。毫无疑问,经济发达地区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上升空间,当然这里的就业竞争压力也将相应提升,而相对落后区域则与之相反。

最后,我们还要对不同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当前,互联网产业所带领的“互联网+”产业群方兴未艾,而面向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的新能源、智能化制造等产业也同样属于朝阳产业。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过去一些传统产业正在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难现昨日的辉煌。因此,毕业生们在结合自身专业的同时,更要认真分析立志投身的产业发展趋势,切莫浪费青春的宝贵时光。

2.客观评估自身条件

作为一名高校毕业生,在谋求一份岗位之前,客观地评估自身的实力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用人单位会将应聘者的个人条件大致分为院校背景、专业素养、职业技能和个人素质四方面,不同岗位对这四大方面的要求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建议毕业生们针对心仪的工作,有针对性的制作不同简历,以提高最终成功应聘的可能性。

第二步:理性择业,从容面对就业压力

受中国国情与体制影响,中国的高校毕业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是在考场上以分数“论英雄”,缺乏在复杂人际交往过程中,面对面进行竞争的锻炼机会,因此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不适就展现的尤为明显。为克服这些困难,笔者认为应该从两方面予以着手:

1.理性选择未来从业方向

中国应试教育主要模式大多是家长和学校引导推动为主,孩子配合完成为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家长和学校产生了习惯性的依赖。而这种依赖的后遗症往往延续到高校毕业生在未来从业方向的选择上,是选择自己的对口专业继续走下去还是跳出专业限制选择一个不同方向是不少高校毕业生共同的困惑。

首先笔者需要说明的是,就未来个人职业发展而言,对不对口就业可以说是各有利弊,在就业过程如何选择均无好坏对错之分。因此,在这里笔者建议毕业生们首先要树立一个以“我”为主的概念,摆脱对家长的完全依赖,在认真地进行就业环境和自我分析后,广泛收集各方意见,从个人兴趣爱好以及能力所长出发,以对自我负责为最根本原则,做出自己的就业方向选择。

2.建立遭遇“挫折”的心理预期

求职是一场只知起点,不知何时是终点的“痛苦”旅途,在这一过程中,每一名高校毕业生既会遇到功亏一篑的遗憾,更会遭到被接二连三拒绝的打击。一份重要的工作,往往会有海选、初面、笔试、复试和终面至少5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会有相当比例的应聘者被不幸筛除,而失败的原因往往各不相同。因此,高校毕业生在参与就业竞争前一定要建立遭遇“挫折”的心理预期,做好应对长期困难的准备,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自信心会被不断地磨灭,只有在不断总结之前经验教训的同时,给予自己足够的鼓励和信心,才能最终在求职这条道路上走到自己理想的重点。

第三步:加快角色调整,主动融入职场环境

作为职场新人,高校毕业生融入职场环境的第一步便是做好自身角色的调整,以岗位要求为目标,建立良好的心态,稳扎稳打地通过一次次工作任务的完成来塑造自己职场新形象。

1.面对新环境要“热心”

职场和社会上每一个关系环境网一样,都是通过人与人的交际沟通所编织而成,想要成为这个“网”上的一份子,作为职场新人,毕业生们就必须展现出足够的热情和活力,并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和勤快的双手将其释放出来。很多毕业生,刚参加工作却总是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处理大问题、完成极重要工作的,办公室里如打扫卫生等琐事是不屑于参与的,久而久之,周边的工作环境就逐渐开始恶化。而当自己的工作遭遇困难时,则很难再有同事施以援手了,最终使自己的工作陷入困顿,不利于自身未来的发展。

2.面对新工作要“虚心”

不少名校毕业的同学,认为自己从对口专业毕业,掌握的都是新理论、新方法,遇到新的工作任务,便一脑门子地按照自己的方法开干,对于周边同事甚至公司安排带领自己的“师父”的建议都不屑一顾,结果自然是问题百出,工作任务以失败告终。

因此建议高校毕业生们要从好高骛远转变为脚踏实地,认真评估自身能力和可支配资源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扎实工作,以实际行动赢得企业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3.面对困难要“平常心”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模具制造专业;专业基础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25-03

专业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最重要的手段,在高职教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我院模具专业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了一套较为实用的专业实训教学模式,而“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则是其中的特色所在。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实训效果,我院学生参加省内及全国技能大赛屡获佳绩,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也获得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

初期的实训模式

最初的高职模具制造专业实训是学科系统式的,结合专业理论课而开设,是专业理论课的辅教学环节。实训内容侧重于对加工设备的了解及其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1)钳工实训(2~3周)。以“手锤的制作”为载体,通过划线、锯割、锉削、抛光、钻孔、攻丝、铆接等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钳工职业技能。(2)普通机床加工实训(2~3周)。包括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等普通机床的加工操作实训,以简单的回转体、六面体零件的加工为项目任务,主要使学生了解普通机床的功用与使用方法,初步具备设备操作技能。(3)数控机床加工实训(2~3周)。包括数控车与数控铣,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及数控机床操作两方面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对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初步具备设备操作技能。

在教学实施中,上述实训方式重在对常用加工方法的了解与认知,有助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现出专业教学的系统性,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是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模式。但由于培养目标不同,这种模式对于高职学生是否合适则有待商榷。另外,这种实训安排,特别是实训项目内容方面,着眼于基础性和通用性,并非专用于模具专业,也用于机械类其他各专业,实训效果对于各专业来说其实都是不够理想的。但从学院总体考虑,其通用性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比较节省教学成本,且实训安排及其实施均较为便利,所以这种方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发展后的实训模式

高职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目前在各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实训模式属于基础实训与技能鉴定培训相结合的模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求毕业生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能在各自专业领域的生产一线岗位上工作,最理想的是能够实现“零距离”上岗。如果专业实训能够根据各专业相应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并按照劳动部门统一制定的职业岗位技能考核标准进行考评颁证,学生毕业时即可直接凭证上岗。基于这种理念,要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这一目标,专业实训必须做出相应的改进,而这种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训项目设置的增加。专业实训项目安排应该与职业岗位对接,即根据毕业生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安排技能训练项目。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来看,模具专业毕业生初期就业超过八成以上集中在模具制造类岗位,包括模具钳工、普通加工机床操作工、数控加工机床操作工、电加工机床操作工、模具成型设备操作工等。前三类岗位与原来的实训是相对应的,学生一般能很快上岗,而后面两类岗位在模具行业也是很普遍的,但学生在校时只在课内实验中有所接触,缺乏所需的操作技能,有必要增设相应的校内实训项目。(2)实训内容与要求的扩展。原有的实训安排可以说属于基础实训,任务内容较简单,达不到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学生要通过技能鉴定考核,必须在完成基础实训后,再进行专项培训。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能力情况,在学校具备培训条件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工种项目参加相应的培训与考核。由于国家在职业技能鉴定方面已经逐步完善,各工种的考核标准比较明确,专项培训的内容与要求只需将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引入即可。(3)实训条件的改善。由于实训项目的增多及实训内容的扩展,相应地在实训条件方面也需要有一些必要的投入,包括教学计划的准备、师资力量的加强、实训设施的添置、消耗品的配备等,并需通过申报审核,获得相关部门授权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资格。以学科系统式的实训为基础,辅以职业技能鉴定的专项培训,即学生首先完成全部的基础实训,然后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选择参加某一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这种适应于职业技能考核的专项培训,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对基础实训的补充和提高,以此形成了一种较为实用的高职实训模式,目前在国内各高职院校得到广泛采用。所不同的是,各院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如专业培养方向、实训设施条件、师资力量及资金投入能力等,所开设的职业鉴定工种、项目数与等级等有所差异。

实训模式改进探索

近几年,国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职业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展示范性院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等项目建设,同时也开始了新一轮的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专业实训怎样安排和实施才能更好地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我们对此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包括对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学习,特别是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它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采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方式,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方面,都取得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国内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及相关管理部门也一直在努力引导推行。就培养职业岗位技能方面而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确实是一种好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国内并不能简单套用。实施这种教学方式,其核心是“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说,毕业生有明确的就业岗位是实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前提,而这一点,至少目前国内模具专业是无法真正做到的。学生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而且内地模具企业大多未能形成规模,毕业生就业一般比较分散,校企间少有能形成“订单式”合作的。偶有订单,也难以维持稳定,今年订一批,明年也许就没有了。对于这种情况,教学计划也就只能临时性地调整一下,难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另外,专业课程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只能选择几门课程作尝试性的教改,要做到全面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至少现阶段是不可能的。所以,结合现阶段的国情,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也并不是很实用,可以选择性地学习,但不能照搬,对于国内高职教育来说,还得找适合自己的路。在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方面,不能针对某个特定岗位去做计划,只能采取加强专业基础训练、全面培养综合素质的策略,使毕业生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拓宽就业方向,这才是适应国内现状的教学方针。

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高职教育能否成功的硬指标。对模具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经过两年左右时间,与毕业初期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大约30%的毕业生已涉足其他行业,而在模具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中,仍在一线制造类岗位工作的已不足20%且集中在模具钳工、数控加工等高技能岗位,大多数毕业生已转向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服务、营销业务等方面。这些新的岗位对工作者要求更高一些,需要全面了解模具生产过程,需要对模具结构及其生产质量进行总体把握。由此可见,相对于单项操作技能而言,综合素质培养对高职毕业生更为重要。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开设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从工艺规程制定,到主要零件加工,再到模具装配调试,针对模具专业毕业生进行一次模具制造的全方位训练。此项实训相对其他实训项目而言,实施难度较大,主要问题包括:(1)对教师素质要求高。主持实训教学的教师需要准备全套模具设计图,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总体计划,安排采购标准件、外购件及毛坯材料,掌握模具加工与装配工艺,能够对模具制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质量问题进行灵活处理。总之,能主持综合实训的教师应该是集设计师、工艺师、生产调度员、采购员、操作技师、质量员等多项岗位技能于一身的行业专家。(2)前期准备工作量大。一方面,需要对原有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总体调整,保证实训所需课时;另一方面,牵涉很多具体的东西需要准备,包括模具设计图样、实训实施方案、标准件、外购件、毛坯材料、工量刃具等。这些准备工作需要专业教师付出较多的时间与精力。(3)涉及工种多。一般而言,制作一套模具涉及的工种是比较多的,通常包括车、铣、刨、磨、钳、数控加工、电加工、热处理,还有检验试模等,诸多工种的协作牵涉实训设施、指导教师等问题,安排落实比较麻烦。(4)时间紧任务重。由于教学总课时有限,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只能安排三周左右时间,与其他单项实训相比,课时基本相当。但是,综合实训比其他实训多得多,包含工艺规程制定、主要零件加工、以及模具装配调试等,在三周内完成全部实训任务非常困难。(5)制造难度大。通过此前的各项实训后,学生仍只是初步掌握设备操作方法,其操作技能还不足以加工实际零件。即使零件较简单,也很难保证加工质量。最终装配精度能否保证,对学生而言是一道难题。(6)教学成本高。有限的实训费用与模具制造成本相比,完全无法满足生产所需,如果再加上教师工作量的计酬,此项实训所需教学成本费用很高,使得一般学校望而却步。

虽然实施难度很大,但是仔细权衡,开设“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其必要性应该是毫无疑问的。模具制造综合实训是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是毕业生走上生产岗位前的实战演练。通过综合实训,可以使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就能够对模具生产过程有真实的接触和了解,对模具生产质量的总体把握有较为直接的体会和感受。通过综合实训,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总结和融通,操作技能得到针对性的加强,即使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种种质量问题,甚至导致最终模具装配失败,同样也能从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提高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当然,考虑到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在模具制作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来运作,必须适当简化、有所取舍。

具体实施过程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案:(1)根据各班实际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合作完成一副模具的制作。这样可以使总的工作量及实训成本大大降低,并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2)模具图由专业教师设计,精选典型结构模具,并适当降低精度要求,控制合适的加工难度。(3)选取部分典型零件进行加工实训,其余采用标准件、外购件,或采取外加工的形式来准备,以减少工作量,确保实训能如期完成。(4)对应三周的实训,每个待加工零件只进行三道主要工序的加工制作,大致是普通切削加工(车、铣、刨)、精加工(磨削、数控加工、电加工)、钳工(钻孔、铰孔、攻丝、修研、装配),其余工序精简,包括热处理工序。当然,正确的工艺路线需要跟学生交代清楚。(5)配专业教师一人全程主持,另外分周次、分工种安排实训教师协助。(6)实训结束时,指导教师对实训中的问题进行总结点评,学生应就参与实训的过程写出实训总结报告。对学生而言,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过程的宝贵经历。(7)经过统筹规划后,可以将一部分零件加工内容安排在前面的基础实训及技能鉴定专项培训中完成,使各项专业实训都更接近实际生产,同时也能从整体上减少实训教学成本。

对于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实训效果很好。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各类实物模具,虽然达不到生产实用的质量要求,但总体结构是没有问题的,可以作为学生作品陈列展示,还能用于教学,从而体现出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更重要的,这是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技能,提高了素质。

结语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探索,我院的模具制造专业实训模式渐趋稳定。从专业基础实训到专项技能培训,再到最后阶段的综合实训,三个阶段相辅相成。专业基础实训是初学者入门必修,专项技能培训是毕业生涉足行业的桥梁,而综合实训则是提升毕业生综合素养的点睛之笔,对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毕业生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由这三个方面构成的实训模式才是比较完整的,适应现阶段的国情,而且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在实施过程上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组织形式能否实现校企合作,工艺方案如何更贴近实际生产等。另外,实训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参与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但开设这项综合实训,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尝试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标准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周玉蓉,徐益,赵平.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0(5):134-136.

[4]牛金峰,陈玉平,杨学智,丁泉清.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63-65.

[5]胡晓岳,林剑明.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0(4):16-18.

[6]何亮,徐百平,陈金伟.高职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22-24.

[7]刘鸫根,陈侃贞.高职院校“订单+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51-54.

[8]魏慧敏,闫志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5-9.

第11篇

一、招生原则

(一)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普通高中(含集美高中)招生全部列入计划,并向社会公布。严禁以择校生、借读生、自费生、复读生等名义高收费招收学生。

(二)坚持促进全县初、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鼓励提高初中毕业生报考率,高中阶段学校总招生数职普比为4.5:5.5。

(三)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依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6年中小学招生和初中生毕业升学考试工作的通知》精神,示范高中提前免试招收部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学业考试成绩全优的学生(以下简称“双优免试生”);积极鼓励初中毕业生志愿直升职业中专读书,努力实现初中毕业生全部升入高中阶段学校。

(四)坚持统一、规范的原则。继续实施沈阳经济区内优质普通高中跨市招生。建立全县统一的考试招生秩序,稳定招生规模,规范招生行为;普通高中的班额标准为45人,最高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

二、招生计划

(一)今年我县计划招生2079名。其中,省内10所学校(有8所学校在我县招生)12名,市一高中10名,县一高中650名(含自主招生10名),县二高中423名,县三高中524名,集美高中460名(学区内招生360名,外学区自主招生100名)。

(二)普通中专(中师),见省、市下发的招生计划。

(三)职业中专招生计划另发。

三、招生报名

(一)报名对象及报名录取条件

1.户籍或学籍在县的应、往届初中毕业生。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格。依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6年中小学招生和初中生毕业升学考试工作的通知》要求,县2016年将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建档,作为中考报名、审核录取的必要条件。

3.省内10所学校报考资格:必须是在就读学校取得学籍后连续就读满二年(2014年9月1日入学至毕业在校);市一高中、县一高中报考资格:必须在就读学校取得学籍后连续就读满三年(2013年9月1日入学至毕业在校)。

4.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报考示范高中。

(1)重读生或往届生。

(2)休学不满一年提前就读的考生。

(3)英语听力测试成绩为D等的考生。

(4)初中阶段受记过以上处分尚未解除的考生。

5.现役军人子女因父或母(现役军人)工作调动,由外省市转入县初中就读的考生(必须在中考报名结束前转入),可享受县示范高中指标到校政策,不受入校时间限制。

6.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就读所在地参加中考,与就读学校所在地考生享有同等待遇,在就读学校报名。报名须持:户口本,用工单位协议书、公安部门外来人口居住证明或房照。

7.在集美学校注册学籍,并且在校连续就读3年(2013年9月1日前入学至毕业在校)的考生与县内其他公办学校考生享有同等待遇。

各初中必须严格审查考生报名资格,报名资格审查期间要在学校内公示。县教育体育局在招生录取工作中发现违反上述规定的考生,取消其录取资格,并严肃追究报名单位及负责人的责任。

(二)报名办法、时间和地点

1.考生一律到学籍所在的初中报名。考生资格由各初中负责审查并在校内公示。

2.在外地就读、户口在县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持户口本和毕业证明由县教育体育局负责报考资格审查,并统一组织报名。

3.普通中专招生继续实行“网上统一报名,网上统一录取”。在规定时间内,由学校统一组织到县招生办指定地点报名。

4.5月23日-5月24日各学校到中招办(县教体局中教股)报名,审核考生资格。需要提交材料:报名信息(U盘)、教体局中教股核准的2013级学生名册(排列顺序要对应)、享受特殊政策考生的原始证件及有关证明材料。

四、考试有关规定

(一)按照省教育厅规定,今年中考我市独立组织命题。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理化、政史体。语文、数学满分各为150分,考试时间语文为150分钟,数学为120分钟;英语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英语听力测试由各学校自行组织,测试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理化满分为200分(其中物理为120分,化学为8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政史体满分为110分(其中政治、历史各为50分,体育卫生常识10分),考试时间为110分钟。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满分60分,以实得分数计入升学考试总分。其中:体育卫生常识10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50分。

(三)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满分30分,以实得分数计入升学考试总分。计分办法为学校考核和县统一考试两部分,学校考核部分满分12分,最低分为6分,由考生所在学校自主完成;县统一考试部分满分18分,最低分数为12分,由县教体局统一组织进行。学校考核部分应进一步注重过程考核,原则上满分率不得超过30%,优秀率(10.2分)应控制在70%以内。完成时限为6月10日,并做好公示工作。

五、录取办法

2016年县初中毕业升学考试采取“先行考试、后报志愿”的办法,招生录取按照考生的中考成绩,录取批次依次进行。依据考生资格、中考成绩、报考志愿,录取省指标;依据考生资格、报考志愿、中考成绩,录取市一高中指标;依据考生资格、报考志愿、中考成绩,录取县一高中择优生指标;依据考生资格、中考成绩、考生志愿录取县一高中到校指标;依据中考成绩、考生志愿录取二高中、三高中、集美高中指标。

综合素质评价不合格的考生,各类学校一律不予录取。

(一)普通高中录取

1.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沈阳一中)招生录取办法。

按照《省教育厅空军招飞局沈阳选拔中心关于做好2016年度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辽教发[2015]157号)要求,依据学生体检情况、中考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及空军招飞机构的考查结果,综合评价,全省择优录取50名。已被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沈阳一中)录取的考生,沈阳经济区5城市10所学校和市(县、区)普通高中(包括示范性高中)不在录取。

2.省内10所学校录取12名。

根据考生资格、考生志愿,按中考成绩择优录取。不按规定时间报到,其指标作废。

3.市一高中录取10名。

依据考生资格、考生志愿,按中考成绩择优录取。不按规定时间报到,其指标作废。

4.县一高中录取650名。

择优生100名。依据考生资格,考生志愿,按中考成绩择优录取,额满为止。

“双优免试生”提前录取36名。2016年县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将进一步扩大招录“双优免试生”指标数,即从示范高中到校总指标中拿出部分,单独核算,分配原则是:学校毕业生报考数100人以内1个,101-200人2个,201-300人3个,301以上的给4个,不占各校到校指标数。依据考生资格、学业水平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中考前由学校遴选、公示,报县中招办统一审批录取。弄虚作假者,指标作废,并严肃追责。

指标到校生504名。

依据考生志愿、中考成绩、学校指标数择优录取。

按报考率分配指标数353名,各校所得指标数=学校报考数×353/全县报考数;按中职招生贡献率分配指标数为151名,各校所得指标数=按其升(送)入职专学生数×151/职专计划招生数;如果未完成计划,剩余指标收回,指标收回后全县统一进行补录。

自主招生10名。

5.县二高中、三高中分别录取423名、524名。

6.集美高中录取460名(学区内招生360名,学区外自主招生100名)。收费标准由物价部门依据有关文件确定。

(二)普通中专录取

由省统一录取,录取办法按省有关规定执行。

(三)职业中专录取

职业中专实行两次招生。即春季招一次,秋季招一次。由职业中专注册录取。

六、招生录取有关政策

(一)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享受加分待遇(只取其中分值最高的一项加分)。

1.政府派出的、援疆干部子女(、援疆期间)、归侨、华侨、台胞子女加10分;人民警察优抚对象子女按照省公安厅、教育厅《关于印发全省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优抚对象子女教育优待暂行规定的通知》(辽公通﹝2010﹞142号)相关规定执行;烈士子女加2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免交学费、杂费,并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有关助学政策。享受加分待遇的考生须提供市级有关单位的证明材料。

2.凡具有县户籍的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现役军人的子女,报考一般高中和职业高中(中专)加20分,报考示范高中加10分,驻国家确定的三类(含三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和自治区;总部划定的二类(含二类)以上岛屿,在飞行、潜艇、航天、涉核等高风险、高危害岗位工作的军人的子女,以及有子女后曾在该类地区和岗位工作累计五年的军人的子女,报考示范性高中、一般高中、职业中专(高中)加20分。

享受中考待遇的军人子女由军人提出申请,经军人所在部队师以上政治机关予以认定和出具证明,并在部队内部公示,由各军分区政治机关审核汇总,报省军区政治部审核备案,中考报名前送中招办。

3.少数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加10分(只限在本乡报考的考生)。

各校要对提供的证件及证明材料进行认真审查并公示。对弄虚作假的,对负责审查考生资格的报名单位通报批评并追究责任。证件(书)或证明材料,后补无效(以报名截止日期为准)。

(二)优先录取

1.初中阶段,省、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及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报考高中、职业中专在分数相同情况下优先录取。

2.其他条件及总分都相同的情况下,按语文、数学、英语、理化、政史、体育的顺序,比较单科成绩,高分者优先录取。

(三)严禁个人提取档案参加各种录取。高中一旦录取,校际间不得随意调换,特殊情况,需经县中招办批准。

(四)普通高中各类学生收费标准及管理均按省规定执行。

(五)高中阶段各类学校不得招收借读生。

(六)通过电话可以查询中考成绩,指定时间内允许查卷。

(七)普通高中各段录取结果在县电视台公布。

七、组织领导

第12篇

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的组成部分。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原则和要求

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应体现对学生意志品质和体育技能的培养作用,体现对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作用,体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推动作用。

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应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与学校体育课教学相结合,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与学生兴趣爱好和体质差异相结合。

三、成绩评定方法

(一)分值和结构

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中考体育考试分值应占中考总分的5%,经研究决定今年我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总分值为40分,与文化分720分合并总分760分作为高中录取的总分值。

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分值由平时考核和现场考试两个部分组成。平时考核由学校评定,现场考试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项目测试。年学校评定为10分,现场考试为30分。

(二)考试办法

1.学校评定:由学校依据学生参加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情况予以评分。具体评定办法为:一是以学生体育课成绩和课外体育锻炼效果为依据,每学年2分,共计6分。学生初中阶段每学年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效果等第评定为合格和不合格的分别折算成2分和1分,三学年分别评定折算汇总后计入学校评分。二是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情况为依据,共计4分。按学生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等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分别折算成4分、3分、2分、1分计入学校评分。因伤病或残疾原因符合体育免修条件的学生,经学校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核认定,给予记10分。

2.现场考试:由市及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规定要求统一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现场考试。现场考试分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类,其中必测项目2个,选测项目1个,每名学生应参加3个项目的考试。每个项目满分为10分,合计30分。

(三)现场考试项目和时间

1.必测项目:50米跑和掷实心球(2㎏)。

2.选测项目:立定跳远、1分钟跳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中长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1分钟排球垫球、篮球运球、游泳。学生应在选测项目中任选一个考试项目。

3.年市中考体育考试时间统一安排在4月15日至5月15日完成。

(四)现场考试项目评定标准

根据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标准,结合本市初中学生体质现状的总体水平,由市教育局制定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项目的成绩评分标准(见附件2)。

(五)考试成绩记载

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按照学校评定分值和现场考试项目测试分值合计计算学生体育考试成绩,填入《市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成绩表》(见附件6)。

(六)对免考和缓考的规定

1.因残疾或重大伤病,丧失运动能力或不能、不宜参加剧烈运动的考生,需具有伤残证书和县级以上医院诊断书证明,可免予体育考试。免考应由考生及其家长向考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填写《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免(缓)考审批表》(见附件3),经班主任、任课体育教师和学校签署意见,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考试领导小组审核批准。申请免考的相关材料存入学生档案。

2.在规定考试时间内,因伤病或其他原因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体育现场考试的学生,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学校签署意见或考场负责人签字同意,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考试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可予以缓考。缓考的考生应在中考文化考试前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补考,补考限一次。

(七)免缓考考生的成绩评定办法

1.因残疾或患重大疾病全部丧失运动能力,获准免考的学生,其升学体育考试成绩按满分40分计。

(1)残疾考生(指身残、侏儒症等)可申请体育考试的免试,经批准后按满分计入升学成绩。考生须填写免试申请表,提供市级残疾人联合会核发的《残疾人证明》的原件及复印件。

(2)患重大疾病的考生(指患有癌症、白血病、痴呆、脑瘫、严重的心脏病与心血管疾病、脑部施行过开颅手术)可申请体育考试的免试,经审核批准后按满分计入考生升学成绩。考生须填写免试申请表、提供市(县)级以上医院的《疾病诊断证明》、住院证、住院治疗病历的原件及复印件。

2.因意外伤病原因获准免考的学生和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参加补考的缓考学生,其体育考试总成绩按学校评定实际得分与现场测试总分的60%(即18分)之和计算。

(八)关于跨县(市、区)旁听学生和零报考生的体育考试

跨县(市、区)旁听的初中毕业生,可参加所就读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体育考试,再由该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出具书面体育考试成绩证明。也可由就读学校出具学校评分证明,到户籍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报名参加体育现场考试。

所有零报的初中毕业生凭就读学校出具的学校评分证明,到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报名参加年中考体育现场考试。

四、组织实施

(一)切实加强体育考试工作的领导。市教育局成立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1),制定本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规划、协调和指导全市工作。各县(市、区)教育局也要成立体育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要严格按照此方案制定本地体育考试实施细则,明确工作任务,配备工作人员,不得擅自变更或删减考试项目,不得降低测试项目评分标准。各县(市、区)教育局须在年3月30日前将本地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实施细则报市教育局体卫艺教处,经市教育局审核批准后组织实施。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在5月底前完成体育考试工作。

(二)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加强对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各有关学校要建立体育考试学校评分方案,严格按照规定组织评价,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评定的总分要在学校网站和班级的公告栏或宣传栏醒目处同时公示7天以上,并由学校在报名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体育现场考试时上报。各县(市、区)教育局要组织人员对学校评定的体育考试成绩进行审核认定。对评定结果明显异常或学生及家长反映强烈的学校,市县教育主管部门要责令学校重新评定,并派员进行过程监督,由此产生的费用由学校承担。

(三)切实保证中考体育现场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体育考试的权威性、严肃性、公正性。各县(市、区)教育局要认真组织考务人员培训,严肃考试纪律,严格监督机制,杜绝舞弊事件发生。要加强对有关人员的纪律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强学生人身安全、场地器材等各类保障,严格考场纪律监督。要制定各项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应急措施,确保考试工作公平、规范和安全。市教育局将组织巡视组对各地体育考试工作进行巡查和抽测,对学校评定和现场考试过程中的违纪人员,根据情节轻重,将依据相关规定处理和追究相应责任。

(四)建立学生体育考试复核和仲裁制度。学生对学校给予的评定分数有异议的,应在成绩公布之日起七天内向学校书面提出申请,由学校予以复核。学生对市县现场体育考试成绩有异议的,本人应在测试现场向测试裁判反映或向市县体育考试工作领导小组提交书面申请,由领导小组依据有关规定予以仲裁。逾时不再受理。

(五)各地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安全。各县(市、区)应根据区域范围和学生规模等实际情况,科学安排体育考试相关事宜和步骤,统一和集中安排考场,确保场地、器材等符合国家规定要求,选测男生1000米跑和女生800米跑宜作为最后项目进行测试,游泳项目的测试可提前组织。各考点要设立医疗救护点,有条件的学校可实行考前体检制度,消除事故隐患,杜绝交通、食品安全等意外事故的发生。各地各校应根据体育考试的特点,加强考生考前的科学训练与指导,合理安排准备活动,防止运动损伤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六)各地各校要认真做好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记载工作,作为今后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评定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