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时间:2022-06-07 04:31:15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第1篇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如今面临着复杂的发展环境。国际金融市场受英国退欧恐慌、美联储加息预期、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等的影响呈现动荡不安的情形;国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经济结构转型致使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不断缩减,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加。本文选取在中国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招商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分析法,财务指标分析法分析其业务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市盈率法估计其内在的投资价值,以期为中小投资者提供部分参考。

二、文献综述

我国对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起步较晚。傅依,张平(2002)通过对公司价值理论的深入研究,建立了从财务指标分析、经营战略分析和预测发展前景方面来具体评估企业价值的逻辑结构;郑桂娜(2013)采用市盈率法和经济增加值法对招商银行进行投资价值评估,得出了招商银行具有内在投资价值的结论。

三、招商银行的基本概况

1.基本情况

招商银行成立于1987年,总部位于深圳,是我国首家全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商业银行。2002年4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6年9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其分销网络主要遍布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等经济比较繁荣的城市和地区。目前境内外代理行已有1963家。截至2015年年末,已有资产规模54749.78亿元,股本总额252.20亿元。

2.经营情况

2015年,招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014.71亿元,同比增长21.47%。其中净利息收入1367.29亿元,同比增长16.66%。其增长主要源于存贷规模的扩张。折人民币各项存款总额,折人民币境内储蓄存款总额,人民币境内个人消费贷款总额分别占据的中小型银行市场份额为6.79%,6.28%,6.59%,均居于中小型银行的首位;折人民币各项贷款总额占据市场的6.59%,位于第二位,说明招商银行存贷业务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非利息净收入实现647.42亿元,同比增长33.05%。招行几年来坚定实施战略转型,以零售金融为主体,公司金融,同业金融为支撑。非利息收入由2010年的143.01亿元发展至2015年的647.42亿元,增长了3.5倍。资产负债结构不断优化,逐渐向轻型银行转变。

四、经营优势

1.金融混业化进程加快

随着客户投资需求的多元化,金融产品涉及的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各个领域。产品的综合性加强,使得金融混业化的进程加快。招商银行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创新活力,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推出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例如金葵花理财和私人银行,掌上银行等互联网金融服务,不断扩大优质客户群。

2.一体两翼优势凸显

在对经济形势进行审慎洞察分析后,招商一行形成了“一体两翼“(以零售金融为主体,公司金融、同业金融为"两翼")的战略定位,致力于打造轻型银行,力图以更低的资本消耗获取更多的利润。2015年,招行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达347.92亿元,占税前总利润的46.34%。其中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实现232.44亿元,同比增长70.32%,带动了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公司金融业务税前利润达125.08亿元,占税前总利润的16.66%。同业金融税前利润229.83亿元,同比增长41.9%。在投资出口需求疲软的经济背景下,差异化竞争成为招商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3.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

在互联网金融热潮下,招商银行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便捷性和低成本性,搭建了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联系。目前已与滴滴出行,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多家互联网企业,运营商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扩大客户群,提高客户黏度。

五、经营劣势或威胁

1.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

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使得资金不断外流;英国退欧恐慌,使得投资者开始寻求避险手段,加剧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投资出口需求疲软,工业增速处于低位,致使银行资产质量承压;物价持续处于低位;消费需求逐渐企稳。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使得银行的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

2.外资银行的竞争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放开,外资银行大量涌入。外资银行根据凭借自身的优势能够帮助客户在全球实现资本配置,因而更能吸引高净值人群,使得一部分优质客户和资源流入外资银行,挤压了我国银行的利润空间。

六、财务指标分析

本文选取招商银行2011年至2015年相关数据,从资产的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三个方面分析其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1.安全性分析

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本文选用资产负债率来分析招商银行的综合偿债能力,通过不良贷款率来了解招商银行资产质量。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一般来说,该比率越高,偿债能力越差。招商银行2011年至2015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1.04,0.94,0.93,0.93,0.93,由于招商银行正处于成长期,所以资产负债率偏高,而所有者会得到更高的杠杆利益。

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贷款总额。2015年,招商银行总行不良贷款达47.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26%,同比增长0.57%。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分别占不良贷款的3.41%,2.57%,不良贷款率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不良贷款率攀升主要与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淘汰产能落后的企业有关。

2.流动性分析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是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该比率越高,偿债能力越强,但过高的流动性比率,则说明存在过多未被充分利用的资金。2011年至2015年,招商银行的流动比率均值为45.28%,高于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目前不存在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3.盈利性分析

由于息税前利润不受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本文选用总资产报酬率来分析招商银行的盈利能力,用非利息收入占比分析招商银行的盈利结构,净利润增长率分析其未来盈利状况。

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2011年至2015年,招商银行息税前利润分别为2.25%,2.83%,2.99%,3.45%,3.77%,3.83%,呈逐年上涨的态势。

非利息收入占比=非利息收入/营业收入。通过分析看出,我国各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普遍较低。2014年,南京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不足20%,招商银行占比32.47%,仅次于广发银行。2014年,五家国有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均值为22.5%,低于招商银行约10个百分点。说明招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增长迅速。

2011年至2015年,招行净利润由361.27亿元增长至580.18亿元,同比增长60.59%。由招商银行的盈利结构可以发现,其净利润增长具有很高的可持续性。

七、投资价值评估

由于商业银行受灵活的货币政策及多变的金融环境的影响较大,未来现金流不稳定,本文在对招商银行相关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PE法对招商银行进行投资价值评估。

市盈率=每股股价/每股收益。一般来说,市盈率高,说明投资者对该企业的发展前景看好,但也应该注意,市盈率过高,该股票则有较高的投资风险。本文选取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这7家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盈率作为市盈率参照标准。考虑到各银行的股本和利润规模差异较大,本文将各个银行的股本数作为权数以求得市盈率参照标准PE0。

PE0=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各自的市盈率*各银行股本数占全部7家银行股本数的比重=5.99。

2015年年末,招商银行的市盈率为6.01,每股收益2.99元,与7家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市盈率参照水平相比大约处于行业水平。以7家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盈率均值5.99为基础,计算招行每股股价为17.96元。

第2篇

卖方研究有价值吗?

学术界投赞成票

作为证券市场的专业研究人员, 卖方分析师的主要工作是对上市公司进行跟踪分析、给出盈利预测、撰写研究报告,并对研究覆盖的公司进行评级,最终向所在机构的客户提供投资建议和相应的咨询服务。2006年至今,国内卖方机构数量已从71家增至96家,任职其中的分析师们研究覆盖的上市公司数量从924家增至2050家,涵盖了A股市场一大半的上市公司,他们每年的报告从12620份增至近5万份(表1)。

在这些报告中,点评报告和一般报告最多,分别占总报告数量的60.7%和17.1%,其次是调研报告,占11.6%,数量最少的是深度报告,仅占总数的4%(图1)。从各类报告的月度分布看,一般报告和点评报告多是跟踪报告,更倾向于利用上市公司财报信息,因此在3、4、8月和10月的数量远高于其他月份;而深度报告和调研报告倾向于根据公司经营计划对上市公司全年业绩做预测,并且依赖于实地调研,因此,春节过后的3、4、5月是这两类报告的集中期,随后报告数量逐月下降(图2)。

从统计中还可以看出,卖方机构给出买入和增持评级的报告占比达到86%,显示卖方分析师倾向于评级偏乐观的报告(表2)。事实上,由于卖方分析师特定的业态环境造成的利益冲突约束、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时效性挑战、市场有效程度变化带来的增值空间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卖方研究能否对市场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能否为客户投资带来增量价值,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术界也不时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

梳理近几年国内学界主流杂志针对卖方研究报告的一些代表性文献,可以发现,其研究主题集中于如下几方面:(1)哪些因素影响卖方研究质量?(2)卖方对于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准确性如何?(3)分析师的推荐意见是否能够带来超额收益?(4)卖方研究对于市场的发展是否起到积极的作用?总体上,这些研究对于卖方研究给出了较为肯定的评价(表3)。

考虑到学术研究视角及分析思路的独特性,我们还可以运用更丰富的市场数据,从投资者认知、投资管理和市场发展角度,在更加贴近市场的层面上分析卖方研究的增量价值及意义。

投资者认知角度:分析师报告

揭示基本面变化,引导市场预期

对于卖方分析师研究价值质疑的焦点之一,是其对上市公司业绩变化的把握能力及判断的独立性。分析师对预测的调整,常常被怀疑主要是根据行情和宏观数据的变化做出的跟随调整,而非独立判断。

为了考察分析师群体是否有相对独立的把握能力,我们使用盈利调整比率(上调盈利预测的公司数/下调盈利预测的公司数)作为盈利增速变化的变量。从盈利调整比率、盈利调整比率趋势(趋势值为HP滤波器提取的趋势成分)与沪深300指数走势的相互关系来看,盈利调整比率会领先或同步于市场对企业盈利变化做出判断,这说明分析师整体上不是单纯的市场行情跟随者(图3)。从盈利调整比率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的相互关系来看,在周期变化上,企业盈利调整比率是领先于宏观指标(经季度调整后的趋势值,且忽略滞后公布的影响)的,这说明分析师也不是单纯的宏观数据跟随者(图4)。

从分析师盈利预测调整、市场行情和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的长期变化规律可以看到,分析师群体对企业盈利周期具有相对领先和独立的把握能力,分析师预测总量数据对于宏观基本面及市场行情变化具有较强预示能力。

那么,卖方研究能否促进价值发现?我们通过盈利预测分歧度模型,考察不同卖方机构对于同一家上市公司给出的盈利预测差别与事后股价表现的关系—取过去一个季度内各卖方机构对同一家上市公司下一年度的EPS预测,把预测值的标准差与一致预期EPS的比值作为个股的因子权数,进行行业中性处理后的值作为个股的多空权重。以这种方式在沪深300股票池中构建的模拟组合,从2007年到2009年获得的年化超额收益率为24%,日均夏普(Sharpe)值为11.31%(表4)。

模型模拟测算结果显示,被卖方研究覆盖的公司中,卖方对其远期业绩分歧度越大的股票,股价未来表现相对越强,挖掘的潜力越高;业绩判断趋同的公司价值已经被充分反映,超额收益趋弱,说明研究促进价值发现。

投资管理角度:

发掘投资机会,拓展投资策略

研究显示,分析师报告对于指导投资管理是有价值的:避免机械套用研报结论,区分报告类型、盈利预测变化和研究团队,有选择地深度使用卖方研究成果,可以发掘更多投资机会、拓展新的投资策略,提高资产管理绩效。

—区分报告类型,分享行业趋势盛宴,捕捉个股短线行情。数据显示,在分析师报告前后一个季度的跨度上,所推荐股票相对市场超额收益均持续为正,而相对行业的超额收益在前和后初期为正,而后持续衰减(图5、6),这说明分析师对于行业板块行情趋势具有一定把握能力,其中,深度及调研报告对于提示行业板块投资机会和刺激个股短期表现效果更加明显,标的股在报告后的短期涨速高于报告前的短期涨速。

—区分预测动态变化,辨别相对强弱,明确多空归类。梳理2005年1月到2012年10月间具有有效分析师预期数据的股票样本(数量在172到865之间),分别按照盈利预期调整幅度和一个月后涨跌幅由高到低排序的秩相关系数(IC)均值为0.04,其中68%的月份为正,这说明,依据分析师盈利预测调整数据可以获取超额收益(图7)。

我们进一步对样本股票做10个组,选取盈利调整幅度最大的组作为多头组合,选取调整幅度最小的组作为空头组合,并模拟测算多空组合净值表现。结果显示,多头组合净值表现显著优于空头组合,多空组合可以获取较稳定的绝对收益,从2005年初初始净值1稳步上升到2012年10月初的2.85(图8)。因此,基于分析师盈利预测调整幅度可以区分股票相对强弱,更好地进行多空归类。

—区分研究团队,评估持续表现,实现稳健制导。优秀分析师团队的荐股能力具有持续性,依据上一年的荐股绩效评估优秀分析师团队,跟踪其上调评级或上调盈利预测的报告、给出买入评级的报告可以获取超额收益。

我们按如下步骤构建模拟策略:(1)在一年结束后,针对每个行业计算每个研究团队在这一年中推荐报告后20个交易日相对于行业的平均超额收益并排序,取前5个研究团队作为“优秀团队”;(2)每个交易日,对每个行业检索前20个交易日内该行业的优秀团队推荐报告的个股;(3)如果一个行业20个交易日内优秀团队没有推荐报告,则复制沪深300在行业中的权重;如果有推荐的个股,则根据这些个股推荐报告篇数加权,总权重为沪深300内该行业的权重;(4)每日更新股票列表。

我们针对上调评级或盈利预测的报告以及买入评级报告的历史测算结果表明:这两个策略表现均显著优于沪深300指数,且由于买入评级报告的数量比上调评级或盈利预测的报告数量多,基于买入评级的策略表现更好。买入评级策略年化收益率为36.1%,平均持股数量为120只,平均持股天数为20天,日均换手率5.2%,最大回撤小于沪深300指数,适合于机构投资者参考(图9)。

市场发展角度:

加快信息传播,提升市场质量

从对市场质量影响的角度来看,卖方研究能够促进信息传播,提升市场效率。

分析2007-2011年年报预增超预期的公司在业绩预告公布前30天到公布后60天的市场相对净值表现(预告日之前的相对净值为该日收盘时买入持有到业绩预告日相对沪深300的净值;预告日之后的相对净值为预告日买入持有到该日收盘时相对沪深300的净值),可以发现:低分析师覆盖度的公司,在业绩预告日之前的超额收益水平低于预增超预期公司总体,而在业绩预告日之后的超额收益水平高于预增超预期公司总体(图10),这说明较高的分析师覆盖促进了信息传播,市场价格更加及时地反映了基本面信息。

正如美国的高等法院和证监会(SEC)所评价的那样:证券分析师能够积极追踪企业信息并形成报告,在投资者和企业之间扮演传递信息的角色。证券分析师对整个市场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搜寻和加工信息的活动显著提高了市场的定价效率,从而增进了所有投资者的利益(Fernadez,2001)。

海外市场经验:

卖方研究相对优于买方研究

从海外市场经验来看,卖方研究遭受质疑,主要源于研究业务中涉及的利益冲突及其导致的研究偏好。引发利益冲突的因素大致有三类:首先,在不考虑投资潜力的情况下,卖方分析师倾向于推荐当前或潜在客户持有的股票;第二,卖方分析师倾向于给出乐观评级;第三,受行业生态制约,由于卖方分析师依靠与上市公司交流来获取信息,导致他们可能不愿给出负面评级的研究报告。相反,资产管理机构的买方分析师不会面临此类利益冲突,这些公司不参与投行和经纪业务,且报告对外保密,因此,理论上,买方研究相比卖方研究可能更客观、有效。

为了验证上述理论推演的结论,Healy、Chapman、Shanthikumar and Yang在《Do Buy-Side Analysts Out-Perform the Sell-Side?》(卖方研究胜过买方研究吗,2007)一文中将买方公司中仅依赖买方研究报告的投资组合经理的表现与卖方分析师的推荐股票表现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买方分析师给出的股票投资建议不如卖方分析师乐观,然而,他们也会做出一些更加乐观的中短期盈利预测,基于同一会计年度和同一预测跨度,他们的盈利预测会比卖方分析师的预测高出17%-27%。

而对分析师增值服务能力的检验显示,买方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度和推荐股票的表现均不如卖方分析师。对于短期投资,买方分析师的绝对平均预测误差偏离市场一致预期达27%,而卖方分析师仅为6%,且对所有时间跨度的盈利预测都存在着在预测乐观度和准确性方面的明显差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投资买方分析师推荐股票的回报,显著低于投资卖方分析师给出买入评级的股票。

为了验证结论的稳健性,Healy等人针对1997-2005年间平均每年抽取的31家投资公司和340家基金公司样本进行了更大范围和更持久的分析,得到的结论与前述结果一致,即使用买方研究的人获得的投资表现不如卖方分析师给出的投资建议表现。这种结果或许是由于诸如卖方研究的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买方分析师考核不涉及同业比较、买方分析师由于更关心从投资研究向投资管理升迁而用心不一等多种因素导致,但至少明确地说明了一点:卖方研究是有增值服务贡献的,且买方研究并不优于卖方研究。

总括上述分析,卖方研究对于证券投资管理和市场建设有显著价值和积极意义。从市场功能来讲,卖方研究是架构于投资机构、上市公司之间的必要信息传导中介,且只有卖方固化细分领域的分工方式使得对固定行业和公司的持续跟踪研究得以实施;从当前上市公司覆盖度来看,只有少数低估值的蓝筹股被充分覆盖,大部分公司尤其是风险偏高的中小公司没有被有效覆盖,这一任务仍然需要卖方主导;而从市场制度建设和市场规律的深度专题研究方面来看,卖方研究更是中流砥柱。这些理论层面推演的任务或功能,或许也从侧面印证了卖方研究的价值和必要性。

第3篇

关键词:内部报告;决策报告体系;控制报告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2-0096-06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环境,而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必须有高质量的企业内部信息做为决策和控制的保证。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低质量的信息而导致错误决策的成本大大增加,企业内部管理松弛、内部控制弱化等问题在我国还比较突出。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经济决策和控制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认识到了外部报告信息在经济决策与控制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人们忽视了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一个全面、系统和综合的统一体,忽视了构成会计报告系统的外部报告和内部报告的关系,特别是忽视了企业内部报告作为会计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理论价值和在经济决策和控制中的应用价值。会计学和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对于内部报告的需求日益彰显。内部报告是指根据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编制的,以满足企业战略实现为目标,以决策和控制为核心提供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信息保证的文件。内部报告不仅为企业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而且帮助企业管理者控制决策的执行。因此,构建内部报告体系是会计学和内部管理控制发展与管理创新的客观要求,对于发展我国管理会计理论,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决策和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研究框架

决策和控制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环节,也是贯穿于整个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决策的执行和结果需要控制。内部报告是信息的载体,决策和控制离不开内部报告传递信息。因此,以决策报告和控制报告为核心,构建内部报告两大体系。

1 企业决策与控制的信息需求

管理就是决策,成功的管理,必然是一个需要不断做出决策的过程,决策需要信息。“谁拥有信息,谁就掌握了制胜的法宝”,“让有用的信息留下来”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科学管理的目标。有用的信息在企业各级组织环节中流动,是企业正确决策和加强控制的重中之重。

(1)信息与决策是一种互动关系。从本质上讲,所有会计信息的取得都是为了帮助有关人员做出决策…。自有信息的概念以来,信息与决策就密不可分。决策通过对信息的转换和传递来实现,信息是维持决策活动的依据。决策与信息是一种互动关系,这种关系越协调,信息在决策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这种互动关系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决策是对信息的判断和运用。从决策程序的每个环节来看,都和信息紧密相关。科学决策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信息输入、处理到输出的过程。决策能力就是对信息做出判断和加以运用的能力,信息在决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为决策提供哪些信息,如何为决策提供信息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2)信息是控制的前提。决策制定后,关键是实施,因此决策需要控制做保障。而信息是控制决策实施的前提,控制的过程需要信息实时反馈。信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控制的效率和效果,随着决策对象及其所处环境的变化,应时时进行信息跟踪,随时收集决策实施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构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道、脉络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控制的一般过程包括确定控制标准、根据标准衡量实际执行情况以及针对控制对象偏离标准的程度及时纠正偏差。可见,在控制过程中,控制标准、实际执行以及纠正偏差都需要信息反映和信息反馈。

总之,决策和控制离不开信息,而为决策和控制提供信息需要媒介,内部报告正好起到信息传递的桥梁作用。因此,构建以决策和控制为导向的内部报告体系,将更好地发挥管理的职能作用。

2 基于决策和控制的内部报告构建思路

为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决策和控制职能,内部报告为企业管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必须以决策和控制为主导,参与事前预测与决策、事中控制和监督以及事后分析与评价,主要满足管理者进行管理,决策和控制的信息需求。同时,内部报告涉及的内容多而且复杂,尽管按照管理会计的职能划分,内部报告体系不局限于决策报告和控制报告,但为避免面面俱到,抓不住重点,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策报告中包含着预测报告,控制报告中包含着评价报告。因此,笔者选择了管理职能中的两个关键点作为研究的视角。以基于决策的内部报告和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为核心,构建内部报告两大体系。其中,基于决策的内部报告体系包括投资决策报告体系、筹资决策报告体系和经营决策报告体系。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包括预算报告体系、分析报告体系和评价报告体系等。

可见,尽管决策和控制体现管理中的不同职能,但决策和控制的对象是一致的,即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同时决策的结果也是控制的对象。决策管理是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制定或执行一次决策的领域,而决策控制则是指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批准或监督一项决策的领域。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最优管理决策,而控制正是对管理问题做出最优管理决策的有利工具,对决策过程的控制是管理中的核心和焦点。决策报告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必然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强调结果信息,具有目标性与前瞻性;控制报告强调过程信息,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控制监督决策的结果、决策目标的执行,并进行信息反馈,为决策报告提供保障。决策报告和控制报告并重,一方面提供如何最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信息;另一方面,监督和纠正企业当前的活动,为实现组织目标,进而推动内部报告信息朝着注重结果与控制过程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

三、基于决策的内部报告体系构建

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企业发展目标与财务目标的转变,为保证企业资本增值目标的实现,必然面临着全方位、多层次的决策,决策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本文根据现金流动的不同性质,分别构建投资决策报告体系、筹资决策报告体系和经营决策报告体系。

1 基于决策的内部报告体系构建思路

随着现代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经营的复杂化,以及现代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内部报告在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内部报告在企业中提供哪些决策信息?其表格如何进行设计和创新?这是理论界和企业管理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但纵观国内的管理会计教材,其对于决策内容的界定大多范围过窄,且主要侧重于短期经营决策

和长期投资决策。其实,管理会计一直是在提供企业内部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如用于生产经营决策的成本信息,特别是作业成本信息、变动成本信息、机会成本信息等,用于投资决策的现金流量信息等。只是这些信息并没有系统化和理论化。国外管理会计教材中,主要围绕成本信息进行决策。

笔者认为,内部报告为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是会计信息系统终端产品――外部报告的“增容”,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根据现金流动的不同性质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划分,可以把企业的活动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因此,基于决策的内部报告体系应包括筹资决策报告体系、投资决策报告体系和经营决策报告体系。在内部报告体系中,除了主要报告之外,还应对一些报告中的主要项目提供明细资料,或者进行补充说明。基于决策的内部报告体系如图1所示。

2 筹资决策报告体系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解决资金问题。筹资决策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相对于投资决策的另一重要决策。筹资决策决定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资金的获取渠道、获取时间以及获取数量等问题,以实现最低资本成本和最佳资本结构。究竟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方式和渠道组合筹资以及筹资的规模如何,是筹资决策报告必须回答的问题。筹资决策报告涉及企业重要筹资事项的信息,以及筹资决策的目标;重要银行贷款和债券的期限、利率、偿还计划、相关的财务费用、预计用途等;股票筹资的发行价格、发行数量、发行方式、承销商、相关的财务费用、预计用途对股权结构的影响等。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价企业筹资决策的合理性以及资本运营的效率。

筹资决策报告体系具体包括资本成本报告、资本结构报告和利润分配报告等主要报告和筹资决策重要事项补充说明。资本成本报告主要提供各类资本成本及其变动信息,特别是负债成本及变动的详细信息。资本结构报告主要提供企业资本结构、财务结构、负债结构、所有者权益结构等方面的信息,以及资本结构优化状况及优化标准等方面的信息,同时提供资本结构优化所产生的效果信息。利润分配报告提供企业的利润分配信息,包括计提公积金、支付优先股股息、发放普通股股利、转增资本等内容。这些信息属于企业内部筹资决策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筹资决策重要事项补充说明是为了便于使用者理解筹资决策报告而对筹资决策报告的主要项目所进行的必要补充和说明,同时提供筹资决策报告相关的预测信息。

3 投资决策报告体系

对于创造价值而言,投资决策意义深远,投资决策的质量决定着投资活动的成功与否。没有投资就没有发展,投资是寻找新的赢利机会的惟一途径,也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始终。投资决策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类型,本文根据投资的范围,将投资决策分为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对外投资主要指企业向那些并非直接为本企业使用的财产项目投入资金,以赚取利息、股利或红利等形式获取收益,实现资本增值的行为,包括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债券或以其他资产投入其他企业的活动。可见,对外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资产增值、取得收益。对内投资是指把资金直接投放于企业生产经营性资产,以便获得营业利润的投资,包括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厂房设备、无形资产投资等。企业对内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产量、提高产品性能、降低成本或者减少流动资产占用。企业对内投资决策通常涉及资本性支出,资金数额较大,未来收益的收回周期长,一旦决策之后,很难进行调整,投资风险大,对保持和提高企业的长期获利能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投资决策报告体系包括对内投资决策报告和对外投资决策报告等主要报告和投资决策重要事项补充说明。对内投资决策报告主要提供企业对内投资情况和结果的信息,包括资本投资项目决策报告和非流动资产结构报告;对外投资决策报告主要提供对外投资结构与投资收益等的明细资料,分别反映企业证券投资、股权投资等各投资类型的投资规模、投资比重和投资收益率等信息,以及单项对外投资的持有收益、出售和资本利得等信息。根据对外投资报告,可以分析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水平和对企业整体收益的贡献。投资决策重要事项补充说明包括重要投资事项说明、可行性研究报告、固定资产利用程度报告和资产损失及不良资产报告等。

4 经营决策报告体系

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经营是盈利的基础,是资本增值的前提。经营决策是指企业等经济组织决定其生产经营目标和达到生产经营目标的策略,即决定做什么和如何去做的过程。经营决策围绕企业商品生产进行经营管理,包括供应、生产和销售各环节。其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一定的人力、物力消耗生产与销售尽可能多的社会需要的产品,追求销的衔接和商品的盈利性。经营决策报告为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提供信息。

经营决策报告体系包括采购决策报告、生产决策报告、成本决策报告、销售决策报告和经营决策重要事项补充说明。采购决策报告提供各种存货类物资采购价格及变化的信息、各类存货供应商的相关信息。生产决策报告反映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内与生产有关的决策信息,以此提供相关业务量、相关成本、相关收入以及相关损益的变化,以实现企业的短期经营目标。成本决策报告是按照责任中心、作业和产品种类分别反映生产成本、产量、产值和产值成本率等数据,为生产决策和销售定价决策提供必要信息的报告,主要包括生产成本报告、作业标准成本报告和变动成本报告。销售决策报告提供与收入、利润相关的信息,具体包括定价决策报告、收入决策报告和利润决策报告等。经营决策重要事项补充说明包括存货报告、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报告、客户信息报告、期间费用报告、营业外收支报告以及所得税报告等。

四、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构建

决策信息是控制的前提,控制是决策得以实施并取得效果的保障。内部报告从其服务对象及目的来看,提供内部管理控制信息,特别是提供过程控制信息,这是内部报告区别于外部报告的重要方面。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内部报告是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已经成为内部控制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为管理控制、确保战略目标实现提供信息支持。本文从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程序人手,分别构建预算报告体系、分析报告体系和评价报告体系。

1 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构建思路

根据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理论及模式演变,结合我国目前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模式框架应由制度控制系统、预算控制系统、内部报告控制系统、评价控制系统和激励控制系统五大模式组成。在管理控制五种系统模式中,每一种模式都离不开内部报告。但由于预算控制系统模式强调过程控制及执行与纠偏,而且在我国企业应用相对广泛。因此,本文采用预算控制系统模式,构建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

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以战略目标分解为起点,制定控制标准,主要为控制过程及时提供信息并提供反馈信息,同时对控制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具体包括预算报告体系、分析报告体系和评价报告体系。其中,预算报告体系居于主导地位,分析报告体系和评价报告体系是预算报告体系的延伸和控制环节的进一步深化。在每一类报告体系中,有的主要报告还包括许多需要进一步细化的报告和报

表,比如预算报告。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反映控制标准、实际业务结果、分析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以及业绩评价信息。企业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如图2所示。

2 预算报告体系

预算管理在实践中被许多企业作为内部管理控制的工具。企业必须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以及实际情况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动态地滚动跟踪、反馈和调整。要达到这些效果,必须建立完善的预算报告体系。由于企业的预算最终需要通过预算报告传递信息,因此,有多少种预算相应就应该有多少种预算报告,每一种预算都必须通过预算报告来实现。预算报告正是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所进行的信息反馈,在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向前看,它是战略计划执行的反馈;向后看,它是分析评价的依据。也就是说,没有预算报告体系在先,也就没有之后的分析报告体系和评价报告体系。可见,预算报告体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备受重视,在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从预算的内容和功能来看,一个完整的预算报告体系应包括财务预算报告、经营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和重要事项补充说明等内容。其中,财务预算报告是企业预算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的最终结果和高度概括,具体包括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和现金收支预算表三大类型。经营预算报告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规划信息的反映,具体包括采购预算表、生产预算表、销售预算表和其他预算表等。资本预算报告是对企业投资活动规划信息的反映,具体包括筹资预算表和投资预算表两大类。财务预算报告的编制需要以经营预算报告和资本预算报告为支撑和基础;经营预算报告和资本预算报告的结果信息,如果最终不汇总编制形成财务预算报告,就难以使经营管理者从战略层面高度把握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就难以全面掌控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可见,财务预算报告不仅是预算报告体系的中心环节,而且是预算报告体系的最终反映。

3 分析报告体系

分析报告体系在预算报告体系的基础之上,以差异分析报告体系为核心提供控制差异信息,是评价报告体系的信息保证。基于控制的内部报告编制的目的在于进行差异分析,从而明确控制的重点;内部报告分析的目的在于进行评价,从而确定业绩和责任。因此,分析报告体系直接为评价报告体系提供信息支持。

分析报告是将实际经营状况与控制标准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对一个组织战略执行的实际结果进行分析,进而评价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的报告。分析报告体系包括差异计量报告、差异程度报告和差异分析报告以及重要事项补充说明。差异计量报告反映经济业务实际结果与控制标准之间的差异额度信息。差异额度反映差异的具体数额,根据控制标准确定,如果没有控制标准或者控制标准不明确,企业将无法进行差异额度的计量。差异程度报告反映经济业务实际结果与控制标准之间的差异幅度信息。企业根据差异程度确定控制程度是控制过程的重要环节,控制过程采取紧控制还是松控制,要视被控制项目的重要程度及通常差异程度而定。有的差异率超过1%就需要进行修正,而有的差异率超过5%才需要进行纠正。差异分析报告反映企业控制过程中存在的差异问题、剖析差异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针对问题提出的措施和建议等方面的信息,具体包括差异计量和对差异进行因素分析两个方面。同时,差异分析报告作为分析报告的总结,还可以作为历史信息,以供今后的分析评价工作参考,丰富了管理信息系统,保证了分析报告的连续性。重要事项补充说明包括搜集、整理、分析信息和选择分析方法两方面的内容。

4 评价报告体系

第4篇

关键词:财务报告;披露;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财务报告的浅析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5日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披露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以及公司的重要信息的总结性书面文件。国家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定期出具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以满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做出正确的决策,而目前的财务报告出现了虚假信息以及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问题。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很多,本文主要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从不同角度分析财务报告得出的结果会有所不同,笔者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从投资者角度看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投资者最关注的股利以及自己的控制权是否被稀释。投资者要根据上市公司定期出具的财务报告来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看投资是否有价值。

1、没有全面正确地反映公司收益以及披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了一些金融工具的创新,如期货、期权等,这些金融工具由于市场的运作使得他们的价值无限制地扩大,不能真实反映其真实价值,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的剧烈变化,最终导致严重后果,金融工具的创新也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金融工具所包含的未实现的利润增加了公司的利润总额,一些老企业持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差甚远,将导致未来的利润变化,还有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的价值等都会有一些未实现的利润,这些都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而公司财务报表的利润表中没有把这些加于区分,在财务报告的附注中也没有详细地披露金融工具的创新等所可能带来的问题。

2、没有详细地披露股东权益方面的信息。投资者或是为赚钱或是为了控制权,现在的股东经济利益的来源不再仅限于公司的利润,而有很多方面如股票的市差,这就是股东相对的很关心股份的市场价值,公司的经营者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会努力地提高股票的市价,或者发放更多的现金股利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要。公司用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方式通过降低转换价格来降低债券利息,而这部分利息就转化为公司的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同时,转换价格低于市价,转换之后会使原有的股东利益受到损失。在财务报告中没有反映这种利用可转换债券来增加利润给股东带来的影响。

3、财务报告过于冗长和专业化,以及信息的不及时性。投资者一般是社会公众,他们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除了从事财务工作,大部分投资者不可能理解财务报告中的一些专业名词,这样他们在看报表时不能很好地理解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而且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越来越冗长,一般的都是几十页,若是大的集团甚至上百页,这样,一般的财务人员要全面了解公司的财务信息都需要很大的精力,更何况一般的社会公众,不利于投资者做决策,他们有时候做决策都是追随者。另外,一般的年度财务报告要在4月份才陆续的出来,这样造成信息不及时,使投资者错失投资机会。

(二)从债权人角度分析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债权人关心的是能不能收回贷款,公司能不能偿还自己的债务主要看公司的偿债能力以及公司的盈利能力,而这些指标的计算要依赖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1、提供的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完整。债权人要分析公司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以及营运能力,计算财务指标利用的数据来自报表,而一些数据缺乏准确性,如资产负债率=负债/总资产,由于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中的运用,使得其资产的数据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使得资产负债率降低,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中的存货的计量,以及应收账款的计量也是伪造比率掩饰偿债比率的一种方法,存货故意积压和滞销,年终时故意地将借款还清,下年再借入等。在计算利润时,公司把未实现利润,人为地操纵“准备”等来增加利润,从而提高每股盈余,以表示公司具有发展潜力。

2、没有详细地披露担保和抵押以及公司信用状况。债权人要关注股市的担保以及信用等状况,看是否公司担保抵押的对象以及是否具有连带责任等问题,财务报告一般披露了公司的担保抵押情况,但是只是列出了担保的对象、金额等,没有具体的详细的说明所提供担保对象的经营状况,是否具有能力偿还贷款而不连累公司,以及提供担保是否附带有一定的条件;抵押物如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无形资产等是否在一段时间内会发生贬值不能偿还贷款等。而且上市公司报告中一般没有披露公司的信用状况,信用是现代市场一个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开发行业,由于其风险大,需要的资金数额大,公司的信用好就可能在资金紧张时易融通资金,以保证生产的日常经营。

(三)从公司管理者角度看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基于两权分离产生的委托关系,管理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博弈,而且基于信息不对称,管理者和经营者追求的目标也存在着冲突,因此,为了更好地监督经营者能更好的实现管理者的目标,充分地揭示管理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财务报告要详细披露与经营者相关的信息。财务报告定时地披露了公司董事会以及监事会报告、管理层的报酬等信息,但不能充分地披露公司的激励机制,使信息进一步的透明化,从而看管理层的管理水平是否真正的有效。

(四)从社会角度看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社会是一切企业活动进行的载体,它既是企业创造财务的受益者,同时也是企业环境污染的受害者,特别是制造业和加工业。企业与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环境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前提,如果企业不重视环境,一味的索取而不回报,这样会导致企业不能持续经营,进而基于持续经营假设下的会计信息就毫无意义。因此,财务报告应重视企业对环境的披露。而目前公司财务报告由于自身的原因对此没有披露太详细。

二、改进财务报告的建议

(一)加强全面收益的信息披露。财务报告要对利润表中的利润进行区分,分别披露已经实现的净利润以及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特别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投资性房地产以及生产性固定资产产生的收入要分开记录,充分地披露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资产和负债,以便投资者财务分析,能够使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

(二)要及时全面地披露会计信息,同时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性。科技的不断进步,使目前的会计信息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投资者和债权人要时刻关注公司的财务状况,而会计报告的滞后性影响他们的决策。同时,会计数据不准确,致使财务分析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人力资源信息也要进一步的披露,这都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

适当的进行表外披露一些关于企业未来价值的信息,人们会关注企业的发展潜力,人们不可能用过去的经营成果来衡量未来的发展,企业适当地披露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研制的新产品等信息来增强投资者和债券人的信心。

(三)加强公司信用及风险的信息披露。公司信用越来越重要,公司的信用等级不同所受到的贷款待遇等不同,公司的信用越好越能有效地筹集资金,以及得到更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赖。同时,由于信用风险会对公司或个人的利益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信用风险管理变成很重要的工作,公司常有专门人员,针对各个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作评估来衡量可能的损益以及降低可能的损失。

(四)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加强财务管理。公司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公司要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国际或国内著名的财务预警模型建立自己的财务预警模型,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及相关资料的分析,利用其数据将企业面临的危机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并分析其原因和隐蔽问题,以便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同时也使投资者知道公司处于何种境况之下,便于做出决策。

(五)加强企业对环境的信息披露。企业和环境密不可分,国家也重视绿色会计的发展,因此企业要保护环境,尽量地减少污染,对社会做出贡献,如披露对社会的贡献率,同时揭示企业自然资源的消耗情况,看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是否平衡,这是新经济对会计的一个挑战。

(六)加强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及风险的披露。衍生金融工具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的创新金融工具,如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金融工具的计量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美国金融危机把原因归结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其美国财政部已经颁布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而且公允价值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困难,无论是在技术还是操作中。特别是在我国,市场发展不完全性,给公允价值的运用以限制,现行会计准则中有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资产等规定允许使用公允价值,因此要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在报告中具体的披露公允价值的运用情况、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和风险情况,及时地关注公允价值的变动,以保证企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潘芳.对完善企业财务报告的粗浅看法.工作研究,2008.8.

[2]马梅芝.财务报告存在的缺陷及改进建议.财务通讯,2008.9.

第5篇

《研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从技术、经济、工程等角度对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影响进行科学预测,为项目决策提供公正、可靠、科学的投资咨询意见。具体而言,本报告体现如下几方面用途:

—— 用于报送发改委立项、核准或备案

—— 用于申请土地

—— 用于申请国家专项资金

—— 用于申请政府补贴

—— 用于融资、银行贷款

—— 用于对外招商合作

—— 用于上市募投

—— 用于园区评价定级

—— 用于企业工程建设指导

—— 用于企业节能审查

—— 用于环保部门对项目进行环境评价

—— 用于安监部门对项目进行安全审查

【研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第一部分 项目总论

第二部分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第三部分 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第四部分 项目产品规划方案

第五部分 项目建设地与土建总规

第六部分 项目环保、节能与劳动安全方案

第七部分 项目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八部分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部分 项目财务评价分析

第十部分 项目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第十一部分 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

第十二部分 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部分 研发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一、研发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的承办单位

(三)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情况

(四)项目的主管部门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六)项目建设地点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政策保障、技术方案、资金总额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主要包括:

(一)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二)项目原料供应问题

(三)项目政策保障问题

(四)项目资金保障问题

(五)项目组织保障问题

(六)项目技术保障问题

(七)项目人力保障问题

(八)项目风险控制问题

(九)项目财务效益结论

(十)项目社会效益结论

(十一)项目可行性综合评价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部分中,可将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作全貌了解。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部分 研发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发起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理由及项目开展的支撑性条件等等。

一、研发项目建设背景

(一)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二)项目发起人以及发起缘由

(三)……

二、研发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

(二)……

(三)……

(四)……

三、研发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经济可行性

(二)政策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四)模式可行性

(五)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第三部分 研发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对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决定。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到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研究当前市场现状,以此作为后期决策的依据。

一、研发项目产品市场调查

(一)研发项目产品国际市场调查

(二)研发项目产品国内市场调查

(三)研发项目产品价格调查

(四)研发项目产品上游原料市场调查

(五)研发项目产品下游消费市场调查

(六)研发项目产品市场竞争调查

二、研发项目产品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续,利用市场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资料,对本项目产品未来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从而得出市场预测。在可行性研究工作报告中,市场预测的结论是制订产品方案,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参考的重要根据。

(一)研发项目产品国际市场预测

(二)研发项目产品国内市场预测

(三)研发项目产品价格预测

(四)研发项目产品上游原料市场预测

(五)研发项目产品下游消费市场预测

(六)研发项目发展前景综述

第四部分 研发项目产品规划方案

一、研发项目产品产能规划方案

二、研发项目产品工艺规划方案

(一)工艺设备选型

(二)工艺说明

(三)工艺流程

三、研发项目产品营销规划方案

(一)营销战略规划

(二)营销模式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格的销售模式,争取扩大市场份额,稳定销售价格,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对市场营销模式进行详细研究。

1、投资者分成

2、企业自销

3、国家部分收购

4、经销人代销及代销人情况分析

(三)促销策略

……

第五部分 研发项目建设地与土建总规

一、研发项目建设地

(一)研发项目建设地地理位置

(二)研发项目建设地自然情况

(三)研发项目建设地资源情况

(四)研发项目建设地经济情况

(五)研发项目建设地人口情况

二、研发项目土建总规

(一)项目厂址及厂房建设

1、厂址

2、厂房建设内容

3、厂房建设造价

(二)土建总图布置

1、平面布置。列出项目主要单项工程的名称、生产能力、占地面积、外形尺寸、流程顺序

和布置方案。

2、竖向布置

(1)场址地形条件

(2)竖向布置方案

(3)场地标高及土石方工程量

3、技术改造项目原有建、构筑物利用情况

4、总平面布置图(技术改造项目应标明新建和原有以及拆除的建、构筑物的位置)

5、总平面布置主要指标表

(三)场内外运输

1、场外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2、场内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3、场内运输设施及设备

(四)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

1、项目占地

2、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内容

(五)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造价

(六)项目其他辅助工程

1、供水工程

2、供电工程

3、供暖工程

4、通信工程

5、其他

第六部分 研发项目环保、节能与劳动安全方案

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职业安全方面的法规、法律,对项目可能造成周边环境影响或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论证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且布局合理,对环境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

一、研发项目环境保护

(一)项目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二)项目环境保护措施

(三)项目环境保护评价

二、研发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一)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标准

(二)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三、研发项目节能方案

(一)项目节能设计依据

(二)项目节能分析

四、研发项目消防方案

(一)项目消防设计依据

(二)项目消防措施

(三)火灾报警系统

(四)灭火系统

(五)消防知识教育

五、研发项目劳动安全卫生方案

(一)项目劳动安全设计依据

(二)项目劳动安全保护措施

第七部分 研发项目组织和劳动定员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一、研发项目组织

(一)组织形式

(二)工作制度

二、研发项目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一)劳动定员

(二)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三)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第八部分 研发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期的进度安排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实施时期亦称投资时间,是指从正式确定建设项目到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这段时期,这一时期包括项目实施准备,资金筹集安排,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施工和生产准备,试运转直到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各个工作阶段。这些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和各个工作环节,有些是相互影响的,前后紧密衔接的,也有同时开展,相互交叉进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将项目实施时期每个阶段的工作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作出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安排。

一、研发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一)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技术获得与转让

(四)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五)施工准备

(六)施工和生产准备

(七)竣工验收

二、研发项目实施进度表

三、研发剂项目实施费用

(一)建设单位管理费

(二)生产筹备费

(三)生产职工培训费

(四)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五)其他应支出的费用

第九部分 研发项目财务评价分析

一、研发项目总投资估算

研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投资估算

图:项目总投资估算体系

二、研发项目资金筹措

一个建设项目所需要的投资资金,可以从多个来源渠道获得。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资金筹措工作是根据对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估算的结果,研究落实资金的来源渠道和筹措方式,从中选择条件优惠的资金。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对每一种来源渠道的资金及其筹措方式逐一论述。并附有必要的计算表格和附件。可行性研究中,应对下列内容加以说明:

(一)资金来源

(二)项目筹资方案

三、研发项目投资使用计划

(一)投资使用计划

(二)借款偿还计划

四、项目财务评价说明&财务测算假定

(一)计算依据及相关说明

(二)项目测算基本设定

五、研发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研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成本费用估算

(一)直接成本

(二)工资及福利费用

(三)折旧及摊销

(四)工资及福利费用

(五)修理费

(六)财务费用

(七)其他费用

(八)财务费用

(九)总成本费用

六、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一)销售收入

(二)销售税金及附加

(三)增值税

(四)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七、损益及利润分配估算

八、现金流估算

(一)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研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现金流估算

(二)项目资本金现金流估算

研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资本金现金流估算

九、不确定性分析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数据多数来自预测和估算。由于资料和信息的有限性,将来的实际情况可能与此有出入,这对项目投资决策会带来风险。为避免或尽可能减少风险,就要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以确定项目的可靠性,这就是不确定性分析。根据分析内容和侧重面不同,不确定性分析可分为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一般要进行的盈亏平衡平分析、敏感性分配和概率分析,可视项目情况而定。

(一)盈亏平衡分析

(二)敏感性分析

第十部分 研发项目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在建设项目的技术路线确定以后,必须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财务、经济效益评价,判断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并比选出优秀方案。本部分的评价结论是建议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本部分就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财务、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做一概要说明

一、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考察项目建成后的获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及外汇平衡能力的财务状况,以判断建设

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财务评价多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为主的办法进行。并用财

务评价指标分别和相应的基准参数——财务基准收益率、行业平均投资回收期、平均投资利润率、投

资利税率相比较,以判断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可行。

(一)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是指把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财务净现金流量,按照一个设定的标准折现率(基准

收益率)折算到建设期初(项目计算期第一年年初)的现值之和。财务净现值是考察项目在其计

算期内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

如果项目财务净现值等于或大于零,表明项目的盈利能力达到或超过了所要求的盈利水平,

项目财务上可行。

研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财务净现值

(二)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财务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等于零时的折现

率,也就是使项目的财务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实际收益率的一个动态指标,该指标越大越好。

一般情况下,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时,项目可行。

研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财务内部收益率

(三)投资回收期Pt

投资回收期按照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以分为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以动态

回收期为例:

(l)计算公式

动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项目的现金流量表,用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Pt=(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出现正值的年数-1)+上一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的绝对值/出现

正值年份净现金流量的现值

(2)评价准则

1)Pt≤Pc(基准投资回收期)时,说明项目(或方案)能在要求的时间内收回投资,是可

行的;

2)Pt>Pc时,则项目(或方案)不可行,应予拒绝。

(四)项目投资收益率ROI

项目投资收益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息税前利润或营运期内年平均息税前

利润(EBIT)与项目总投资(TI)的比率。总投资收益率高于同行业的收益率参考值,表明用总

投资收益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研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收益率ROI

ROI≥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或基准投资利润率)时,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五)项目投资利税率

项目投资利税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或平均年利

润总额与销售税金及附加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或年平均利税总额/总投资×100%

投资利税率≥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税率(或基准投资利税率)时,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

接受。

(六)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净利润或运营期内平均净利润

(NP)与项目资本金(EC)的比率。

研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资本金净利润率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高于同行业的净利润率参考值,表明用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表示的盈利

能力满足要求。

(七)项目测算核心指标汇总表

二、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项目经济评价的核心部分,是决策部门考虑项目取舍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国民

经济评价采用费用与效益分析的方法,运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等参数,计

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国民经济评价采用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

和外汇效果分析,以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

也可计算经济净现值(ENPV)指标,涉及产品出口创汇或替代进口节汇的项目,要计算经济外汇净现

值(ENPV),经济换汇成本或经济节汇成本。

三、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在可行性研究中,除对以上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以外,还应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进

行分析,也就是对不能定量的效益影响进行定性描述。

第十一部分 研发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

一、建设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

二、法律政策风险及防控措施

三、市场风险及防控措施

四、筹资风险及防控措施

五、其他相关粉线及防控措施

第十二部分 研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各节的研究分析结果,对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建设方案进行总结,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对推荐的拟建方案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工艺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影响的结论性意见

2、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3、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4、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5、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6、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二、附件

凡属于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但在研究报告以外单独成册的文件,均需列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所列附件应注明名称、日期、编号。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报告)

2、项目立项批文

3、 厂址选择报告书

4、 资源勘探报告

5、 贷款意向书

6、环境影响报告

7、 需单独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单项或配套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8、需要的市场预测报告

9、引进技术项目的考察报告

10、 引进外资的名类协议文件

11、其他主要对比方案说明

12、其他

三、附图

1、 厂址地形或位置图(设有等高线)

2、 总平面布置方案图(设有标高)

3、 工艺流程图

4、 主要车间布置方案简图

第6篇

一、编造会计的类型

1.增加对外报告的利润和每股收益指标。目前我国颁布的许多会计准则运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然而公允价值在数量上是可以存在多种结果的,公司往往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披露需要的数量。如A公司并购了B公司,B公司解体,按现行的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规定,A公司应按B公司资产、负债的评估价格来入账。在会计实务中,A公司可以通过与资产评估机构的交易调整减少资产评估价格,使得调整后的评估价格既似公允价格,又符合A公司会计的需要。这些调低的评估价格不仅意味着未来各期资产的摊销、折旧费用减少,更重要的是并购后的公司可以通过处置这些资产获得大量利润,提高当期业债。

在会计规范中有着明确数量界限的地方也可以成为编造会计活动的场所。如新颁布的投资准则规定当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有着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关系时,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否则用成本法进行核算。在实务中判断投资方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是否具有重大影响时,一般以股权比例20%作为判定标准。因而,当被投资企业发生大量亏损时,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减持股份,来避免报告大量的投资亏损。这种作法可能会对公司投资计划产生影响,但却避免了当期报告利润的大幅下滑。

2.调整资产和费用增加对外报告的利润。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长期资产只有在持续下跌时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流动资产期术一般要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或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因而在流动资产市价下跌时,一些资产经营公司会将流动资产转为长期资产,避免在当期损益表中报告这部分资产减值亏损。又如在支出的资本化与费用化之间钻空子,在利息或研究开发支出的资本化上牺牲资产负债表,带来利润的增加。

3.少披露负债。当一个公司财务杠杆比率超过一定数量后,对该公司的投资风险会加大,因此一些负债比率高的公司在有关的信息披露时,往往试图掩盖公司的负债。如现行的或有事项准则在公司或有负债报告形式、披露内容与数量上为企业留下了一定的操纵空间,投资者很难从财务报告附注中获取企业或有负债完整的信息。又如本来是融资租赁性质的资产租赁业务,却以经营性租赁的形式签订合同,从而使得公司避免确认与披露长期应付租赁设备款。

二、识别公司编造会计的策略

1.投资者除了进行审计意见分析外,必须进行财务分析。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加以分析,是识别会计报表粉饰的一个重要途径。分析审计报告时,应关注审计报告中反映的审计意见类型,审计说明段中的说明事项,从中能反映公司是否存在会计报表粉饰,会计报表粉饰的方式、严重程度。值得提醒的是,在实际审计活动中,审计师常常不得不面对艰难的执业环境与商业压力,使得他们审计的客观、公允性受到影响。因此,投资者不能安全信赖审计师的审计报告,尤其是审计师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即使我们假设审计师对公司年度会计报告的审计是符合审计准则的,但是它只是对被审计公司的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合法、公允发表的审计意见。由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时,为了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从其所处的特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必然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企业的会计师们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开展编造会计活动,而并不违背会计法规,因此投资者必须自己进行财务报告分析。

2.开展财务报告的综合分析。编造会计的各种技术往往只能改变一项或几项财务分析指标值,而且是以牺牲财务状况的某一方面,换取另一方面的业绩。所以只要坚持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是会发现破绽的。另外,对公司不同历史时期财务报告的比较分析及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比较分析,对了解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是十分重要的。如公司的利润出现上升趋势,与竞争对手相比也是较高的,投资者需要考虑原因是什么,公司自身是否真正存在竞争优势,如成本低、拥有能够保护产品价格的专利,或是在一定领域的自然垄断等。如果找不到这些能够带来超额利润的竞争优势,公司很可能运用了编造会计的方法。

3.注意阅读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上市公司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公司重要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或有事项等内容,这些特殊的会计事项往往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重要影响,需要投资者认真仔细地阅读。

4.利用一些“过滤器”来审查公司的会计处理。通过会计生成的一些数字的比较,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分析公司存在的问题。如公司净利润与净现金流量的差异是寻找公司是否操纵利润的一种过滤器。另一种非常有用的用于审查公司固定资产折旧期限和折旧政策的变化的过滤器是审查公司各年的资产折旧率的变化。通过这些比率的变化可以发现是否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方面存在编造会计活动。再有,根据公司披露的损益表计算的公司所得税率也是一种过滤器。当该比率远远小于公司法定税率时,会计师可能解释说是存在时间性差异,或分公司、子公司所在国家或地区适用税率低。但是有时这样解释往往是不充分的。

第7篇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平安,香港交易所代码:2318)的A股IPO,再度创造了巨资追捧的壮观场面。

2月13日晚,平安公告称,“以每股人民币33.80元发行11.5亿A股”,有望在3月1日上市。由此,网上网下共冻结资金约1.1万亿元――为A股市场有史以来第二位,从容超过了去年底中国人寿(香港交易所代码:2628,上海交易所代码:601628)和工商银行A股发行时8000亿元上下的冻结资金规模。

然而,香港投资者依然不为所动。次日,平安H股随着暴跌的香港股市一同起伏,收盘报38.10元,跌去2.17%。同中国人寿一样,平安A股的发行价,实际是对H股近期股价平均值的适当折让;但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平安上市后,会否复制中国人寿惊心动魄的“过山车”现象?

中国人寿A股1月9日以18.80元的发行价上市,首日涨幅即超过100%,最高更达49.50元。但是,这一高价很快使很多乐观的投资者被高位套牢。

2月14日,中国人寿A股上涨1.93%,报收在36.41元,这比前不久的最高价削去近三成。同日,中国人寿H股在入选恒指后连跌三日,报收于23.25港元,继续维持着H股与A股价差第一股的“龙头地位”。

对平安上市后的价格,国内分析师普遍估值在50元-60元左右;境外分析师却多认为,目前平安和中国人寿的H股价格已足以反映两家公司基本面的增长情况,甚至略有高估。继中国人寿之后,境内外资本市场的估值之争还将继续下去。

高价金融股

包括基金、QFII在内的约137家机构参与了中国平安A股的价格初询及报价,报价总体区间为25.50元/股-48.31元/股;报价上限分布区间为30元/股-48.31元/股,下限分布区间为25.50元/股-40.26元/股。

“A股的询价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因为在当前的询价机制下,报价的人并不是最后购买股票的人,因此询价结果一般会偏低,事实上平安的定价和一次普通的增发没有区别。”一位市场分析人称。

在实施回拨机制后,平安A股确定了最终的配售结构。向战略投资者定向配售3.45亿股,网下配售2.3亿股,网上发行5.75亿股,分别占发行规模的30%、20%和50%。2月14日平安的有关公告显示,包括泰康人寿等数家保险机构和全国社保基金等20家国内企业,成为平安A股的战略投资者。

与投资者疯狂抢购的局面相对应的是,国内券商的分析报告普遍认为,该发行价“有让利”,并建议投资者积极申购。平安的三家承销商出具的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在估值区间上由高到低分别是:银河证券为42元-53.80元;中信证券为41.24元-49.69元;高盛高华为32.90元-55.50元。

中银国际则在2月14日报告中表示,考虑到中国人寿目前股价为其2007年预期评估价值的1.06倍,较H股溢价46%,中国平安A股上市后股价将有望攀升至50元。

中信证券在对平安集团给出有效业务价值和新业务价值预测的基础上,分别以绝对估值法和相对估值法进行估值――前者能够测算出不受二级市场资金供求和投资者心理波动影响的企业内在价值,后者则能帮助投资者对同类企业的估值水平达成共识。

在不考虑调整精算假设的情况下,以30倍-35倍新业务乘数计算,2007年,平安集团每股评估价值为41.24元-46.09元;考虑到2006年股票市场的好转对公司投资收益率的支撑作用,以30倍-35倍新业务乘数,重新计算出2007年平安集团每股评估价值为44.48元-46.69元。若以中国人寿2007年A股估值水平为参照系,平安A股2007年相对估值区间为56.05元-63.79元。

“市场能接受的价位在60元左右”,一位机构投资者在北京路演现场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机构已投入数十亿元资金申购新股。如果平安A股发行价在40多元亦属正常,“市场在上涨,大家的预期都提高了。”

估值“混业”

相对于其他先行登陆A股的金融企业,平安的一大卖点在于“混业架构”。

据接近承销团的专业人士称,对平安A股的估值方法大致分两步进行,即首先计算金融公司部分,算出保险业务价值,然后再加上对其他业务估值。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其他可能影响价格的变量――这也是中国的资本市场首次对一家金融控股集团进行估值的演练。

银河证券的估值清晰地体现出这一思路。银河证券认为,根据国际经验对综合类金融公司的价值可采用剩余收益折现模型和EVA(经济增加值)模型进行估值,基于折现率为10%,永续增长率为5%和股利分配率为30%的假设,对平安集团寿险业务估值为每股43.03元,产险业务估值为每股0.76元,银行业务的估值每股0.94元,合计为每股44.7元。基于谨慎和乐观情景假设的估值,分别为每股42元和53.80元――即估值区间上下限。

由于平安集团是一家控股公司,一般认为在估值时需要打一定的折扣。对此,一位承销团人士称,平安集团的情况有所不同。普通控股公司只对子公司拥有一定的控制力,因此反映在价格上需要打折;平安集团则对下属保险、信托、证券、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具有完全的控制力,只是出于法律监管的原因,被迫进行分业经营。

其次,作为民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平安多元业务的增长本身就是卖点。“平安的故事,在于一个多元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未来的增长将是来自于银行、资产管理等几块。”平安的一位高管称。

在路演中,平安管理层亦反复描绘其未来利润增长的新图景:未来五年内,产寿险仍将是贡献高额增长的主要业务;未来三到十年,银行和投资将成为主要增长来源;未来5年到15年内,消费信贷、私人银行、新型健康险、年金、第三方资产管理/基金和新渠道,将成为增长的基石。

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路演中表示,平安早在1997年就开始了综合平台的筹划,团队、管理则是从四年前开始准备。目前,平安的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是独立经营的,保险业务主要为其他业务提供客户资源。集团下的银行板块,并非由保险部门兼营,而是聘任具有数十年经验的银行家进行管理。目前平安银行仍是外资银行身份,业务受限;短期内,平安银行将与集团去年收购的深圳市商业银行合并,申请转为内资银行,以在深圳、上海和福建开展业务。

据《财经》记者了解,平安目前还在积极选择银行并购的对象。进入其视野的不仅包括此前传闻的深发展、光大银行,也包括昆明商业银行这样的城商行。这显示了平安急于建立起全国性银行网络的意图。

麦格理金融分析师克里斯艾森(Chris Esson)对《财经》记者表示,相较其他试水混业的企业,平安是先发行者,已初步具备规模。在发行A股后,公司充沛的现金和现有的寿险客户基础,将使之在理财等业务领域占得上风,有一些业务间已可做到交叉销售。瑞银的分析则认为,平安较好的多元化业务,将有助于减轻寿险保费周期性带来的影响。

不过在严格意义上,平安集团本质上仍是一个控股的概念,利用管理优势做不同业务。真正的混业经营,是指在风险控制的原则下实现资源共享,比如商业银行可以用自有资金购买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债券,或是保险公司可以投资于旗下信托公司的信托计划等。但囿于现在的监管要求,这些目前还难获得突破。

对于金融控股、混业经营本身可能带来的风险,未来更不可低估。花旗在1月底对中国寿险业的报告中指出,“平安控股公司希望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但如此的雄心壮志伴随着不可忽视的执行风险。”

争锋人寿

作为保险业内最具竞争力的公司,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在两个月内接踵登陆A股市场。两者之间的对比,自然贯穿了平安A股的回归全程。

一般观点认为,平安A股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多元化、分散的股权结构、良好国际化管理团队和产品创新能力,因此目前在盈利能力上略胜一筹。一位澳州保险业分析师对《财经》记者表示:“平安(寿险)的优势,在于其一直专注于高附加值产品。”瑞信亚洲金融机构分析师比尔斯泰西(Bill Stacey)亦对《财经》记者称:“如果更多地从业绩角度分析,平安比中国人寿更为出色。”

2004年、2005年及2006年上半年,中国人寿投资收益率分别为3.26%、3.93%和2.64%,同期平安的投资收益率为3.6%、4.2%和4.6%(1月-9月)。银河证券认为,平安的投资资产配置较中国人寿激进;在资本市场活跃时期,平安的投资组合较好地分享了资本市场带来的丰厚收益,这表现为2006年上半年的投资回报率明显高于中国人寿。

平安寿险自2004年开始调整寿险产品结构,压缩边际贡献较低的银行产品,力拓个人期缴产品;期缴产品能带来较稳定收益,同时维持客户成本较低,因而赢利能力较强。银河证券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称,“平安寿险首年保费的期缴比重较中国人寿高,其期缴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申银万国在对平安的新股分析中亦指出,“中国平安的新业务边际价值贡献率超过中国人寿一倍左右。”

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平安也多为市场推崇。在发行A股前,平安集团外资股东与员工持股比例分别到达总股本的19.9%及18.33%;发行A股后,平安集团股权将进一步分散化,原来持股近20%的第一大股东汇丰占股比将稀释至16.79%。

另一方面,中国人寿的优势也非常明显。首先,它以2006年底45.27%的市场份额远远领先于平安(16.99%),保费收入是平安的近三倍。其次,作为国有控股的保险公司,中国人寿有比平安更雄厚的资源背景,在争夺投资项目等方面更有竞争力。2006年,中国人寿进行了多起引人瞩目的投资,包括参与中信证券、广发行、南方电网等,投资收益令业界艳羡。

同时,平安在一些硬性指标方面仍与中国人寿存在明显差距。中信建投报告认为,受国内现实条件制约,平安寿险在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偿付能力水平和消化历史遗留的高利率保单方面,比中国人寿面临更多的挑战(参见本期“200亿利差损挑战”)。

按这两家公司A股招股书,截至2006年9月,平安寿险部门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8.1%,而截止去年中中国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达 253%。

此外,“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平安在销售渠道上还处于劣势。”中信建投在对中国平安A的专题报告中指出,2006年9月末,平安寿险个人销售近20万人,团体保险销售代表1735人,银行保险销售网点24188个;中国人寿对应数据(截至2006年上半年)则为约64.8万人、约1.2万人和超过9万个。

第8篇

关键词:新《年报准则》 非财务信息 自愿性披露 差异化披露

012年9月21日,证监会正式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新《年报准则》),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继2007年《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7年修订)》(以下简称旧《年报准则》)后的又一次重大修订。新《年报准则》有哪些特点,会给上市公司本身和投资者带来何种影响,上市公司该如何应对新《年报准则》的变化,监管部门又会面临哪些挑战?在新《年报准则》实施一年之际,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新《年报准则》的特点

与2007年旧《年报准则》相比,新《年报准则》呈现出几大特点。

(一)结构安排合理,内容详略得当,披露重点突出

新《年报准则》将相对重要的“董事会报告”和“重要事项”提前,并扩充了披露内容:将原来分列的“股东大会情况简介”和“监事会报告”合并入“公司治理”,使公司治理更具系统性;将热点问题“内部控制”从原“公司治理结构”中分离出来专门作为一节,以落实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的要求;突出了公司治理方面的要求,比如要求公司披露报告期内每位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情况、监事会就有关风险的简要意见等;对一些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以往年报、临时公告或专项报告中已披露过的历史信息,如董事会日常工作情况中的会议及决议情况等重要事项,在年报全文中只做概述,详细内容通过“查询索引”指引投资者查阅指定披露网站即可。

本次修订缩减幅度最大的“年度报告摘要”中,仅保留了主要财务数据和股东变化、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涉及财务报告的相关事项等投资者最为关心的内容,同时要求摘要披露篇幅原则上不超过报纸的1/4 版面,以便于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阅读。年报摘要披露篇幅减少,上市公司在指定报刊的信息披露成本也会相应降低。

(二)加大非财务信息披露,体现价值投资导向和投资者利益保护

本次修订借鉴了香港等成熟市场的经验,在“董事会报告”部分增加了反映投资价值的非财务信息披露。例如,在年报全文的“董事会报告”部分,加大了公司管理层就报告期公司经营活动状况的分析,强化对主要供应商、客户信息的披露,特别要求公司披露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变化及对公司所产生的影响。新《年报准则》对市场关注焦点也作了重点规范,包括:公司利润分配特别是现金分红政策情况以及近3年的利润分配方案、控股股东及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公司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社会责任履行情况、非金融类公司委托理财及衍生品投资的情况以及年报披露后可能存在的退市风险等。

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应该着重未来现金流的价值,而不是历史信息,因此,非财务信息披露更多的是前瞻性信息,有利于投资者了解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有效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三)增加自愿性披露,鼓励差异化披露,增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新《年报准则》中出现了较多的“鼓励”字样,如第二十条“鼓励公司披露对业绩敏感度较高的关键业绩指标”、第二十五条中“鼓励公司主动披露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情况”等。这些内容虽不是强制,但体现了监管部门希望公司借助年报更好地与投资者沟通,更好地让公司在资本市场体现出其独特性,从而赢得投资者的青睐。目前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类公司以及房地产公司已有符合本行业特点的信息披露特别规定,从而实现公司差异化披露。

(四)强化“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与国际接轨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源于美国,是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管理层对于公司过去经营状况的评价分析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此次修订强化了这部分内容,在“年度报告摘要”中,直接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取代原来的“董事会报告”,但内容仅限于“分析报告期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重要事项”。在“年度报告正文”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内容体现在“董事会报告”部分,涵盖了管理层对于公司过去经营状况的评价分析以及对公司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内容也更加丰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监管部门和国际组织近年来都在加强“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问题的研究,我国正加速与国际接轨。

二、新《年报准则》对投资者的影响

投资者是上市公司年报的主要阅读者。上市公司按照新《年报准则》公布年报信息,将有利于投资者的决策。

(一)有利于提高报告的可读性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主要是历史的、静态的,重复低效信息较多,篇幅长且空泛,缺少原因分析及未来信息,可读性差。新《年报准则》中,年报摘要大幅简化,仅保留几项投资者最为关心的内容;年报全文也实现了精简,对已经在临时公告或专项报告中披露的历史信息,在年报全文中仅做概述;披露的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也进行简化,删除了能互相替代或通过推导计算获得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等3项。因此,新《年报准则》重点突出,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便于投资者更便捷、更直观地获取有助于其判断上市公司价值及未来发展趋势的信息。

(二)有利于满足机构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

为满足机构投资者的信息多元化需求,新《年报准则》除强调机构投资者比较关心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内容外,还进一步细化了重大诉讼、仲裁、重大担保、重要承诺和支付中介机构报酬等重要事项,加强市场普遍关注的利润分配、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实施效果、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以及属于国家环保部门规定的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等情况的披露。这些改进将更好地满足机构投资者的不同信息需求。

三、上市公司对新《年报准则》的应对

“董事会报告”和“重要事项”是此次年报准则的修订重点,要求上市公司更注重对非财务信息及影响投资者价值判断信息的披露,一方面对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上市公司更好地展现自身形象提供了沟通平台。

(一)关注此次修订的重点

“董事会报告”和“重要事项”是此次年报准则的修订重点,也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新《年报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在披露“董事会报告”时应注重真实可靠性、决策相关性、充分关联性、逻辑一致性;重点披露实质性内容、已知的重要趋势和不确定性;做到语言平实,清晰易懂,力戒空洞和模板化。“重要事项”所涉及的相关信息,是报告期内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有重要影响的相关事宜的总结。上市公司不能满足于既有信息的披露,而应持续关注相关事宜的发展,着重阐述相关事宜对公司未来经营的影响。

可见,依照新《年报准则》,上市公司将更为注重对经营数据的分析,而不是像以往那样进行简单的数据罗列及粗浅的数据分析,需要通过与投资者的沟通,了解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经营信息的关注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数据分析。同时,应重视非财务信息的披露,突出前瞻性信息,向市场和投资者清晰、透明地传递有关公司的发展计划及管理层信心。比如可以将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技术创新、领先的专利发明、高层次调研接访、国家级荣誉嘉奖、突出的市场占有率等信息向投资者及时通报;还可以向投资者宣传公司卓有成效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理念与工作方法等。

(二)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为适应新《年报准则》的披露要求,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上市公司应该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建立一套公司内部经营、行业发展及宏观经济信息收集、汇总及分析的体系,真正做到信息披露的全员责任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投资者关系管理部门应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通过召开投资者见面会、发放年报信息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了解投资者对公司经营信息的关注点,有目的地收集相关信息,并通过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掌握信息分析方法,做好信息分析工作。

(三)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

新《年报准则》鼓励充分自愿性披露和差异化披露,上市公司应抓住通过年报披露与投资者交流的机会。自愿性披露和差异化披露的信息能够更好地反映出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及自身发展的个性,是投资者更深入理解和判断企业投资价值的切入点。从投资者关系管理角度来看,上市公司实施自愿性披露和差异化披露的态度,也反映出其对投资者利益的重视程度。在A股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及建立股权激励制度后,从市值管理、维护全体股东及相关利益者利益角度出发,上市公司应有足够的动力推动信息披露工作的开展。

四、新《年报准则》对监管层的挑战

新《年报准则》强化了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鼓励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性披露和差异化披露。这无疑会提高年报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价值相关性,但是也不可避免会给监管层带来新的挑战。

(一)加强对“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的监管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侧重于前瞻性信息的披露,前瞻性信息属于软信息,对软信息的监管一直是监管部门面临的一大难题。因为前瞻性信息更多地要依靠判断和估计,必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管理层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诉讼风险,往往不愿意披露过多的前瞻性信息,即使披露也多是定性信息。公司普遍存在“少说为佳”的心态,严重影响了我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质量。

但是,目前我国建立像美国的“安全港”制度的法律环境尚未成熟。现阶段,我国可以通过颁布披露指南,明确规定披露的具体项目、方法和要求等,引导上市公司披露前瞻性信息。同时,由于同行业公司MD&A中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内容和披露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投资者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我国还应该以行业内普遍使用的评价指标为基础,结合国际通用指标,制定并颁布我国MD&A行业指标披露指南,其中应包括通用指标和特定行业指标两大类。

(二)强化对自愿性披露和差异化披露的监管

年报信息的“自愿性披露”内容广泛,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如何平衡好“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的边界,把握好“自愿性披露”的范畴和内容,是监管部门要做的工作。年报信息的“差异化披露”,是鼓励上市公司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企业性质等因素,规范披露相关重要信息,如年度发展战略、产品特殊性能、绿色环保信息等,这将有利于上市公司充分展示自己,也势必提高年报信息的多样化水平。但是,在推动信息披露差异化的同时,可能也会出现年报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和有选择性,影响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导致信息披露水平参差不齐。所以,监管部门必须科学引导、规范推进。建议监管部门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分类遴选几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上市公司,视为年报披露“样板”,供同行业其他公司参考。与此同时,还要谨防“自愿性披露”雷同化,进而逐渐演变为强制性“自愿性披露”。

新《年报准则》倡导的“简繁得当”、“差异化披露”和“自愿性披露”理念,将直接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引导中国证券市场未来朝着理性化的价值投资方向发展。Z

参考文献:

1.《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12年修订)》[EB].http://.2012-09-19.

2.《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7年修订)》[EB].http://www .2007-12-19.

第9篇

财务报告最根本的作用是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投资者一般通过高度概括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财务报告来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及度量投资价值。财务报告能否在投资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报告质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传统财务报告过度关注财务信息的披露,越来越显得与投资者的需求格格不入。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传统财务报告不会披露的、且与交易无关的非财务信息,如企业人力资源、客户关系、产品市场信息、公司治理等各种“软资产”,也已成为影响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因素。

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很多,由于信息收集、信息披露成本的制约,传统财务报告只能披露有限的信息。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信息呈现爆炸式増长趋势,大数据正以迅猛之势席卷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与此同时,大数据也给财务报告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契机。企业日常经营的每一笔业务都将产生大量的数据,既包括生成传统会计报告的结构化数据,也包括对投资者决策影响重大的非结构化数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提取有效信息并及时公诸于众,对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立足于大数据的时代特征,论述了大数据如何引起会计环境变化,如何推动会计流程再造,并最终达到提升财务报告质量的目标。

二、大数据与会计环境变化

(一)大数据基本概念和技术支撑

随着社交网络、物联网的兴起,全球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増长和积累的态势,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大数据也叫海量数据、巨量数据,数据规模大到无法通过主流软件工具进行处理的程度。GartnerGroupInc.认为大数据是海量、高速率、及/或多样的信息资产,这种信息资产需要新型的处理模式去促成更强的决策能力、洞察发现能力和流程优化能力。一般认为,大数据具有“3V”特点,数据量庞大(Volume)、数据类型多样化(Variety)、数据处理实时性(Velocity)。以IDC为代表的业界在“3V”的基础上増加了价值性(Value)特点,即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比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但真正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可能只在某个片段生成。

数据挖掘是大数据处理的核心技术,它通过特定的算法对庞杂数据进行分析,揭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从而获得富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数据挖掘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包括云计算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人工智能搜索技术。Gartne「认为,大数据需要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满足海量、高増长和多样化信息资产的需要。

(二)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会计活动赖以产生、发展的各项条件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科技环境等,它影响并制约着会计的发展,是会计工作存在的客观条件。

政治经济环境对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制度的制定、会计实务的发展和会计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法律环境主要影响会计立法模式,如大陆法系政府扮演重要角色,会计规范具有统一、强制的特点,而海洋法系国家则注重民间职业团体的作用,会计规范基本由民间协会制定,显得更加灵活、选择性更强。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发展都离不开人文环境氛围,人文素质、文化教育水平都会影响会计思想、会计理论的形成。科技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科技进步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营销理念的变革,进而引起会计工作重点的变化;其次,科技进步推动会计方式和会计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和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有用性。

(三)大数据引领会计环境变化

大数据主要通过影响会计所处的科技环境影响会计的发展,大数据背景下,会计环境已经且正在发生变化,会计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大数据技术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提供了技术保障,两者数据同源,可以利用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存储原始数据,有效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资源共享。融合后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提供企业未来规划、发展前景、内部控制、面临的机遇及风险、财务分析和预测之类的信息资料,进一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首先,企业内部管理。大数据技术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变革,未来企业只有准确洞察每位消费者的偏好,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企业实时决策成为必要,需要会计人员及时收集、汇总、分析产品数据、客户数据和消费行为数据,从而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撑。

其次,投资者信息需求角度。传统会计报告存在较大弊端,难以满足大数据背景下投资者欲求达到的及时、全面了解企业经营动态的目标,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报告内容高度综合,存在着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不足或无效的问题,同时滋生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会计信息真实性受到挑战。第二,会计原则和基本前提不适应时展。如财务报告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掩盖了大量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经营管理活动,而这些活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往往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第三,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受到挑战。资本市场瞬息万变,投资者随时都要做出决策,然而受制于固化的财务报告体系和信息技术,现行财务报告在时效性方面存在严重弊病。

总之,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整个经济社会将产生巨大的变革。大数据对会计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变革会计工作,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信息特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三、大数据与会计流程再造

(一)传统会计流程

会计的价值体现为通过合理的方法和专业的语言反映企业经营现状和财务状况,从而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流程是实现会计价值的路径,传统会计流程是一个数据收集、数据加工、数据存储、数据输出的过程,体现在会计实务中,即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到“账薄”再到“财务报表”的过程(如图1)。

会计流程从本质上说是会计价值链,申春华将会计信息视为一种产品,构建了一个三维的会计价值评价实践模型,三个维度分别是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数量和会计信息成本。会计信息质量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起着关键的作用,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会计信息数量要求即提供给投资者所需的尽可能多的信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年度报告向中期报告、分部报告、自愿披露的演变,便体现了会计信息数量在传递会计价值中的作用。会计工作需要投入各种成本,会计信息成本即要求以低成本满足投资者需求。显然,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信息数量的基础,会计信息成本制约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和会计信息数量的提高。

(二)传统会计流程问题透析

时代在变迁,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也在变化,源于手工处理的传统会计流程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数据收集过程局限于可货币化的财务信息。传统数据收集工作始终围绕着可货币化的定量信息展开,而诸如产品研发能力、人力资源数据、产品市场分析、客户评估、供应商评估等不可货币化的非结构化数据一直被忽视,这些数据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同样意义重大。

第二,数据处理过程财务信息高度汇总,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传统会计分类汇总信息并传递给信息使用者的思想显然已经落伍了,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高度汇总的做法掩盖了大量的企业运营细节,这些细节也许正是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此外,受信息技术的约束,传统会计工作偏重于分析处理结构化数据,而蕴含着丰富价值的非结构化数据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

第三,数据存储过程不能提供非货币化信息,会计系统与业务系统脱节。传统会计只能存储可以确认和计量的会计科目,过滤了许多不能用货币计量的重要事项。此外,传统会计系统仍然相对孤立,无法从业务系统中直接获取所需的数据,会计系统与业务系统脱节严重。

第四,数据输出过程忽视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传统会计按照既定的格式编制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只能被动接受,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在大数据时代,市场行情瞬息万变,需要随时做出决策,定期披露的财务报告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实时、动态信息的需求。

(三)大数据推动会计流程再造

会计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会计信息的供应正在偏离使用者日益増长的需求,会计价值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并在实务中发出会计价值危机的预警信号。大数据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契机,它可以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数量和会计信息成本三个维度提升会计价值。首先,大数据为非结构化信息的收集和披露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其次,大数据为财务报告的实时披露、个性化披露提供平台,极大地增加用户所需的信息量。最后,传统会计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企业财务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输出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轻松实现,节省会计信息成本。

因此,大数据会对传统会计流程的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数据输出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大数据的特点,对未来会计流程进行了若干设想。

第一,数据收集阶段重点关注非结构化数据。由会计人员和业务人员协同收集数据信息,运用数据集成技术方法,建立一个融业务与财务于一体的业务事件仓库,实现会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促进会计流程和业务流程的有机整合。还要将上下游企业相关交易信息、金融机构借贷信息、宏观调控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等纳入会计流程,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的有大数据时代,信息在决策支持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投资者希望动态、全面了解企业信息,以降低决策的不确定性,传统财务报告定期披露财务信息的模式已经落伍了。基于大数据技术,应当枳极探索财务信息实时披露、个性化披露的路径,并注重时效性与重要性的结合、权衡信息不足与信息超载的矛盾。

第二,数据加工存储阶段重点分析非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蕴藏丰富的价值,应该得到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当然,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可以相信,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能够实现这一点。

第三,数据输出阶段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枳极探索以信息系统为支撑、以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提供动态的面向需求的财务报告为主攻方向、以提升财务信息质量为最终目标的财务报告“未来模式”。

四、大数据与财务报告质量提升

前文论及大数据将引起会计流程的深刻变革,有助于提升会计价值,并提高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本节将从以下三个角度进一步论述大数据对财务报告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如图2)。

(一)非货币价值信息披露

财务报告的目标在于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优化资源配置。因此,财务报告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质量要求。受信息收集、披露成本的约束,传统财务报告主要披露可货币化的财务信息。显然,这对于投资者评价企业发展前景、度量企业内在价值是不充分的。比如,以创新为时代主题的21世纪,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是企业价值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传统财务报告很少披露这方面的信息,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基于大数据技术,这类数据信息的收集、披露将成为可能。

非货币价值信息的披露侧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1)技术研发能力,包括研发团队过去研发成果的评价、研发团队人员结构、研发技术独特性等。(2)产品市场信息,包括产品独特性、产品生命周期、上下游产品市场供给状态、进入壁垒、产品市场竞争状况等。(3) 管理层治理能力,包括管理层学历、经验、个人信用情况等。(4)企业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包括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客户、企业与政府等之间的关系。(5)会计信息不确定性的披露,会计是一门艺术,涉及大量的主观价值判断,可供选择的估计方法很多,会计计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应当给予披露。

(二)经营动态实时披露

大数据时代,信息在决策支持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投资者希望动态、全面了解企业信息,以降低决策的不确定性,传统财务报告定期披露财务信息的模式已经落伍了。基于大数据技术,应当枳极探索财务信息实时披露、个性化披露的路径,并注重时效性与重要性的结合、权衡信息不足与信息超载的矛盾。

时效性与重要性结合。企业曰常运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一秒、每一刻都将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然而投资者只关注重要信息。如果将所有的数据信息简单堆叠,投资者必将湮没在数据的海洋里。因此,实时披露必须挑拣重要的信息,做到时效性与重要性的结合。

信息不足与信息超载权衡。传统财务报告高度综合,决策所需的信息往往不足或无效。实时披露模式提供财务细节信息,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企业运行过程,度量投资风险。但要谨防信息超载,不至于长篇累牍造成投资者阅读困扰。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两大分支,它们数据来源相似,而且都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研究对象。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忽视两者的内在联系,设置两套系统分别核算,既降低会计工作效率,又造成企业资金的大量浪费。

大数据技术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提供了技术保障,两者数据同源,可以利用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存储原始数据,有效促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资源共享。融合后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提供企业未来规划、发展前景、内部控制、面临的机遇及风险、财务分析和预测之类的信息资料,进一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第10篇

    一、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双重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分析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对公司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财务报告分析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比如:《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区别对待,允许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财务分析人员因而可以得到上市公司开发阶段的具体数据,便于分析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及现金流,提高这类公司的估值水平;另一方面,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和公允价值的难以取得,无法杜绝上市公司发布虚假信息的可能性,这不仅加大了分析难度,同时也有可能使分析结论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内涵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基本准则》第四条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是一种双重的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该目标在重视财务报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强调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在突出财务报告内容质量的同时,还必须把财务报告披露形式的质量放在显要的位置。这是一种高质量会计准则理念对财务报告质量的要求。

    (二)会计理念的变化导致报表地位的改变

    新准则中的多项准则,比如:《基本准则》中关于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定义、《或有事项》准则关于预计负债的确认、《所得税》准则关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运用等均以“资产负债观”的理念来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即:先定义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者说,先确认和计量该类交易或事项的产生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这表明我国的会计理念已从“损益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

    从而改变了以前重利润表轻资产负债表的理念,更加看重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所描述的企业财务状况。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导致利润表体现出了全面收益观

    新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事项主要有: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生物资产、政府补助等。比如: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并体现在利润表上,这使得利润表体现了全面损益。

    (四)合并报表理论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以控制为基础,更关注实质性控制。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把“少数股东权益”项目作为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原规定列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在合并利润表中将“少数股东损益”作为净利润项目的组成部分,在净利润项目下列示(原规定利润总额扣减少数股东损益后列示净利润)。这样将增加合并报表的资产和权益、收入和利润,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具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以上阐述,笔者认为:依据不同观念编制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类型及信息含量存在着差别,那么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

    三、新会计准则下对财务报告分析内容和方法的思考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分析有双重影响。相应地,对财务报告分析的部分内容和方法应该有所变革。

    (一)结合基本面将会计政策选择分析作为首要分析步骤

    会计政策的选择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却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的安排。新会计准则给予了企业较多的职业判断空间,公司管理层的会计政策选择对财务报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分析财务报告时,应该结合宏观基本面将分析、评价公司会计数据反映经济现实的程度以及执行会计政策的正确性作为首要分析步骤,分析公司运用会计政策灵活性的性质和程度,确定是否调整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以消除由于采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而造成的扭曲,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分析做好准备工作。

    如何实施会计政策选择的分析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分析程序,程序如下:1.辨明关键的会计政策;2.评价会计灵活性;3.评价财务会计战略;4.评价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5.辨明潜在亏损;6.消除会计扭曲。

    (二)挖掘新的财务比率指标,增加风险管理策略和财务预警分析

    目前,财务比率基本上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比率概括了公司某一时点财务状况的某些方面,是两个“存量”项目的对比,通常称为资产负债表比率;第二种是损益表比率,概括了公司一段时间经营成果的某些方面,将利润表的一个“流量”项目与另一个“流量”项目作比较;第三种比率反映公司的综合经营成果,是将利润表中的某个“流量”项目与资产负债表的某个“存量”项目作比较,称为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第四种是基于现金流量表的比率,特别关注收益与营业活动现金流量提供的公司收益质量方面的信息。

    在新准则下如何挖掘新的财务比率指标,进而通过财务比率进行分析,有待大家的进一步思考。比如:《财务报告列报》准则中,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根据判断标准区分为流动资产(负债)和非流动资产(负债),并给出了明确的分类标准。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企业的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同时《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而不是现在采用的成本与市价熟低法),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为“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项目(净损失以‘-’号填列)”。试想,如果把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或净损失”项目与“净利润”项目作比较,计算出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考察公允价值变动对净利润的贡献,或者把资产负债表中的平均“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与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或净损失”项目作比较,计算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率,这些都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如何判断指标的信息含量呢?这些指标是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越高,代表公允价值对净利润的贡献越大,但同时意味着损益波动性大,市场风险高,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是没有办法左右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评价指标、管理策略和财务预警分析体系还有待大家进一步探讨。

    (三)强调分部报告在财务报告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部报告》准则推出后,对分部报告进行分析无疑是必要的,但是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甚至证券分析师对企业分部报告的分析,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行业分析和地区板块分析上,可能就不能满足需要,甚至得出错误的判断。分部报告分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对分部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评价企业整体的风险和报酬,分析方法除了以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为主外,还应结合各分部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条件、产品生命周期、主要客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甚至国内外的政治发展情况等各种因素,以确定这些环境因素对各分部发展前景及整个企业的预期报酬与承担的风险产生的影响。如何从分部报告披露的信息中,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取得归属于各业务的数据,从而建立盈利预测模型,对公司业绩进行更准确的预测来降低投资风险,值得大家思考。

    (四)关注合并报表在集团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合并会计报表与个别报表相比,在编制基础、编制方法、信息含义等诸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合并财务报告的分析有其独特之处。比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公司的负债能力依据其自有资本、还款可能性和提供的担保而定。但是企业集团在负债能力上具有杠杆效应。这种杠杆效应产生控股使企业规模日益庞大并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这种一层一层连锁控股导致多次运用同样的永久资本、同样的不动产而取得不同的借款,从而导致负债的可能增加,对其控制的资产和收益发挥很大的杠杆作用。显然,企业集团财务报告分析的任务之一是通过合并报表,结合对母公司、子公司单个报表的分析,有效利用这种资金金字塔杠杆效应,并密切关注由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因此,就拥有数家被投资企业而本身又为经营实体的母公司而言,决策所依据的会计信息是个别报表还是合并报表?哪些方面的决策依据合并报表?哪些决策依据母公司本身的报表?合并报表在集团财务管理中能够起到哪些作用?以上这些都值得大家深入思考。

    (五)突出战略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财务报告分析有其固有的缺陷,何况财务报告分析仅仅是企业战略分析的必要步骤,应该在进行财务报告分析的同时,结合企业的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企业成长维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分析,辨明关键动因和商业风险,从而对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领域作全方位的思考,以保持经营战略的一致性。

    (六)分析方法

    在继续使用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财务比率分析法的基础上,可以找寻更多的方法将其运用到财务报告分析中来。比如时间序列法。时间序列分析是将某一现象所发生的数量变化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以揭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现象的发展规律,从而预测现象发展的方向及其数量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就是利用这一方法,得出许多令人信服且有意义的结论。目前,实证会计研究方兴未艾,预示着时间序列分析法在财务报告分析中的前景是光明的。

第11篇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分析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对公司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财务报告分析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比如:《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区别对待,允许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财务分析人员因而可以得到上市公司开发阶段的具体数据,便于分析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及现金流,提高这类公司的估值水平;另一方面,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和公允价值的难以取得,无法杜绝上市公司虚假信息的可能性,这不仅加大了分析难度,同时也有可能使分析结论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内涵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基本准则》第四条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是一种双重的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该目标在重视财务报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强调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在突出财务报告内容质量的同时,还必须把财务报告披露形式的质量放在显要的位置。这是一种高质量会计准则理念对财务报告质量的要求。

(二)会计理念的变化导致报表地位的改变

新准则中的多项准则,比如:《基本准则》中关于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定义、《或有事项》准则关于预计负债的确认、《所得税》准则关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运用等均以“资产负债观”的理念来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即:先定义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者说,先确认和计量该类交易或事项的产生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这表明我国的会计理念已从“损益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

从而改变了以前重利润表轻资产负债表的理念,更加看重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所描述的企业财务状况。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导致利润表体现出了全面收益观

新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事项主要有: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生物资产、政府补助等。比如: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并体现在利润表上,这使得利润表体现了全面损益。

(四)合并报表理论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以控制为基础,更关注实质性控制。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把“少数股东权益”项目作为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原规定列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在合并利润表中将“少数股东损益”作为净利润项目的组成部分,在净利润项目下列示(原规定利润总额扣减少数股东损益后列示净利润)。这样将增加合并报表的资产和权益、收入和利润,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具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以上阐述,笔者认为:依据不同观念编制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类型及信息含量存在着差别,那么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

三、新会计准则下对财务报告分析内容和方法的思考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分析有双重影响。相应地,对财务报告分析的部分内容和方法应该有所变革。

(一)结合基本面将会计政策选择分析作为首要分析步骤

会计政策的选择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却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的安排。新会计准则给予了企业较多的职业判断空间,公司管理层的会计政策选择对财务报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分析财务报告时,应该结合宏观基本面将分析、评价公司会计数据反映经济现实的程度以及执行会计政策的正确性作为首要分析步骤,分析公司运用会计政策灵活性的性质和程度,确定是否调整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以消除由于采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而造成的扭曲,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分析做好准备工作。

如何实施会计政策选择的分析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分析程序,程序如下:1.辨明关键的会计政策;2.评价会计灵活性;3.评价财务会计战略;4.评价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5.辨明潜在亏损;6.消除会计扭曲。。

(二)挖掘新的财务比率指标,增加风险管理策略和财务预警分析

目前,财务比率基本上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比率概括了公司某一时点财务状况的某些方面,是两个“存量”项目的对比,通常称为资产负债表比率;第二种是损益表比率,概括了公司一段时间经营成果的某些方面,将利润表的一个“流量”项目与另一个“流量”项目作比较;第三种比率反映公司的综合经营成果,是将利润表中的某个“流量”项目与资产负债表的某个“存量”项目作比较,称为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第四种是基于现金流量表的比率,特别关注收益与营业活动现金流量提供的公司收益质量方面的信息。

在新准则下如何挖掘新的财务比率指标,进而通过财务比率进行分析,有待大家的进一步思考。比如:《财务报告列报》准则中,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根据判断标准区分为流动资产(负债)和非流动资产(负债),并给出了明确的分类标准。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企业的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同时《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而不是现在采用的成本与市价熟低法),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为“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项目(净损失以‘-’号填列)”。试想,如果把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或净损失”项目与“净利润”项目作比较,计算出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考察公允价值变动对净利润的贡献,或者把资产负债表中的平均“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与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或净损失”项目作比较,计算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率,这些都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如何判断指标的信息含量呢?这些指标是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越高,代表公允价值对净利润的贡献越大,但同时意味着损益波动性大,市场风险高,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是没有办法左右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评价指标、管理策略和财务预警分析体系还有待大家进一步探讨。

(三)强调分部报告在财务报告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部报告》准则推出后,对分部报告进行分析无疑是必要的,但是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甚至证券分析师对企业分部报告的分析,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行业分析和地区板块分析上,可能就不能满足需要,甚至得出错误的判断。分部报告分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对分部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评价企业整体的风险和报酬,分析方法除了以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为主外,还应结合各分部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条件、产品生命周期、主要客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甚至国内外的政治发展情况等各种因素,以确定这些环境因素对各分部发展前景及整个企业的预期报酬与承担的风险产生的影响。如何从分部报告披露的信息中,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取得归属于各业务的数据,从而建立盈利预测模型,对公司业绩进行更准确的预测来降低投资风险,值得大家思考。

(四)关注合并报表在集团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合并会计报表与个别报表相比,在编制基础、编制方法、信息含义等诸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合并财务报告的分析有其独特之处。比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公司的负债能力依据其自有资本、还款可能性和提供的担保而定。但是企业集团在负债能力上具有杠杆效应。这种杠杆效应产生控股使企业规模日益庞大并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这种一层一层连锁控股导致多次运用同样的永久资本、同样的不动产而取得不同的借款,从而导致负债的可能增加,对其控制的资产和收益发挥很大的杠杆作用。显然,企业集团财务报告分析的任务之一是通过合并报表,结合对母公司、子公司单个报表的分析,有效利用这种资金金字塔杠杆效应,并密切关注由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因此,就拥有数家被投资企业而本身又为经营实体的母公司而言,决策所依据的会计信息是个别报表还是合并报表?哪些方面的决策依据合并报表?哪些决策依据母公司本身的报表?合并报表在集团财务管理中能够起到哪些作用?以上这些都值得大家深入思考。

(五)突出战略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财务报告分析有其固有的缺陷,何况财务报告分析仅仅是企业战略分析的必要步骤,应该在进行财务报告分析的同时,结合企业的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企业成长维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分析,辨明关键动因和商业风险,从而对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领域作全方位的思考,以保持经营战略的一致性。

(六)分析方法

在继续使用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财务比率分析法的基础上,可以找寻更多的方法将其运用到财务报告分析中来。比如时间序列法。时间序列分析是将某一现象所发生的数量变化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以揭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现象的发展规律,从而预测现象发展的方向及其数量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就是利用这一方法,得出许多令人信服且有意义的结论。目前,实证会计研究方兴未艾,预示着时间序列分析法在财务报告分析中的前景是光明的。

四、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 金融资产 经济不确定性 离散程度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公允价值成为金融界和会计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允价值的运用加速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对于公允价值的指责声频频高涨。在FASB157和159公告中,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特定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使得公允价值的运用达到了顶峰。因此,在市场交易价格下跌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对资产进行了减记,投资者对减记资产进行恐慌性抛售,使得资产交易价格进入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当中。从问题出现的相反方向考虑,当金融资产交易价格上升的时候,金融机构享受到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所带来的益处。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公允价值变动的报表披露,投资者通过对报表所披露的金融资产情况,进行主观判断,决定其进行投资还是抛售,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导致金融资产的价格加速下降或上升。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市场的相对有效性已经遭到破坏,通过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尤其是对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相关信息的披露,使得投资者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仅仅通过报表数字表达的信息,给投资者造成一种假象,不能够清楚地理解到影响报表背后的市场经济环境不确定性,投资者就不能够完全地信任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

一、公允价值现行报表披露研究现状

(一)新准则下的财务报告目标 2006g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多项具体准则涉及公允价值的计量,这对财务报表的披露方式和内容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时点和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而公允价值的变化也反映了市场对资产或负债所认可的价值变化。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有用的信息,问题的关键在于向谁提供信息和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会计目标有两个主要代表的观点,一是以受托经管责任为目标取向的经管责任观,一是以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为目标取向的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的主要观点是:以恰当的方式有效地反映资产受托者的受托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会计人员与资产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双重关系,将会计人员看成是处于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中介角色。决策有用观的主要观点是:根据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会计的目标是:为了“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以及确定目的和目标”而提供有关的信息。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财务报表的目标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1)财务报告应提供对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2)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的实得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的信息。(3)财务报告应能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影响的信息。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表现在无论是有助于反映受托经管责任还是有助于经济决策,都是通过会计提供信息来实现的。因此,有助于经济决策和有助于反映受托经管可以看成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两个相互补充的具体目标。过去的会计准则坚持受托责任观,会计计量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力求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而在新会计准则中引入的公允价值计量决策有用观的要求,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者更加关注与投资决策相关的信息,以此为依据进行分析决策。在计量过程中公允价值的确定和披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FASB修改的会计准则重新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定义,强调有序交易、脱手价值和自愿交易,并明确了按照公开报价、可观察信息和不可观察信息三个层次计量公允价值,但市场流动性不足对公允价值的影响还没有研究清楚。同时公允价值的客观性也不容忽视,公允价值是一种预测性信息,本身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尤其是针对现有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品种的公允价值估值模型、参数的设定、数据库的构建、交易信息的网络传输等有关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获取都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二)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研究现状 新的会计准则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财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结构的影响。资产负债表中相关的报表项目列示做了调整,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等。将短期投资改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量方式,使计量方式发生了变化。将长期债权投资重新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续计量、减值准备计提和披露的内容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此外,还在流动负债部分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负债项目。利润表中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列示了金融资产后续计量过程中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报表中还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披露,其中涉及公允价值的主要是“本年增减变动金额”项目中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和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2)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内容的影响。在金融资产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取决于管理层的意图,这就增加了主观方面的判断因素,且在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之间不允许随意变更。对于交易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损益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所有者权益,两者会计方式处理上的不同,为企业利润的操控提供了空间,对企业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间的划分标准应作为报表的附注予以列示。国内的主要相关文献中,陆建宇、张继袖、刘国艳等认为,必须改变会计信息披露和列报的方式,即不仅要在主表中列报公允价值(集中趋势),更需要在附注中披露价格的可能区间与变异性,如概率分布(离中趋势),从一维信息披露扩展到二维信息披露。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浪潮的兴起和金融创新速度的加快,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大量无形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出现,必然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在其相关文献中,提到披露资产或负债交易价格的区间、披露价值估计的概率分布(PD)或概率密度函数(PDF)、进行敏感性分析和披露有关风险价值的信息等方法。

二、公允价值现行报表披露局限性

(一)现行招表披露的方式和内容 2006年会计准则中有关金融工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

融工具列报》等4项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公允价值运用的地位。(1)《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一是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不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不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初始计量还应当包括相应的交易费用。二是后续计量中,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但下列情况除外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工具金融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对于金融负债的后续计量,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但下列情况除外: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不扣除将来结清金融负债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负债。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不属于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财务担保合同,或没有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并将以低于市场利率贷款的贷款承诺,应当在初始确认后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确定的金额和初始确认金额扣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原则确定的累计摊销额后余额之中较高者进行后续计量。(2)《金融资产的转移》规定:因金融资产转移获得了新金融资产或承担了金融负债,在转移日按照公允价值确认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3)《套期保值》第二条规定: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指定一项或一项以上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全部或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因此,套期保值的会计计量是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4)《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要求企业在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计量基础上,对金融资产或者负债的进行披露和列报,计入当期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在利润表中进行列示,不计入当期损益而计人权益项目的以及相应金融资产或负责的公允价值变动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相关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同时披露公允价值确定所使用的方法,且披露方式应当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比较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除非是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差很小的短期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或者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对于采用估计技术和相同或类似金融工具的公开交易价格计量的,应当披露相关信息,帮助报表使用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报表信息,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四项具体准则为满足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而制定具有前瞻性,同时也考虑了我国的现实情况,报表使用者能够从报表所披露的信息中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所面临的风险。

(二)现行报表披露方式和内容的不足 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内容和格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对于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处理也并不近乎如意,通过报表项目列示,仅仅观察到报告日时点和报告期间的公允价值数额,对于影响公允价值数额的经济环境因素却不能够充分地展示给投资者。也就是说,当前财务报表披露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一系列相关信息,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有关资产价值的披露仅仅是局限于―个时点对金融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计量,仅在某个时点来反映该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在财务报表中用该时点的数额反映此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变动情况,投资者仅仅依靠某个时点的资产数额来进行未来预测和决策显然是不可靠的。然而,报表的披露不仅应该能够反映某个时点资产的价值,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投资者通过报表获取的信息具有可靠性,这里的信息可靠性指的是,通过报表的数据,投资者能够最大程度上理解市场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市场的有效性,来确定报表所报告的信息可靠程度。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那么公允价值信息应当在财务报表的什么位置进行恰当地表述以及如何进行表述?FASB的公认为其7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质量最高的第1号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中这样表述“虽然财务报告与财务报表具有基本相同的目标(have essentially the sameobjectives),某些有用的信息由财务报表来提供较好(some useful information is better provided by finan cials),而某些有用的信息通过财务报告而不是财务报表来提供较好,或者只能由财务报告提供(some is better prodded or call only be provided by means of finaneial reporting other than financial statement)”。这段话给我们现行报表中披露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处理提供了方法和途径,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及公允价值变动(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均可在表外的其他财务报告中充分的披露(包括所用的估计假设,估计所用的变量来源以及其他应用文字说明的事项)而不受表内确认的许多约束和限制(葛家澍,2009)。

三、公允价值报表披露方式完善对策

(一)以公允价值变动额的区间为报表项目―区间变动额 取相同区间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市场相对有效的情况下,经济不确定因素对公允价值变动影响较小,则每个区间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趋近,即绘制在曲线图中应该是趋于平稳变动的曲线。在当前的财务报告体系中,将公允价值变动额以区间为单位进行披露,具体的报告项目如(表1)所示。首先,假设披露时点是2009年12月31日,该企业为上市公司,要求提供季度、半年度、年度财务报告。其次,将上述各个时间的公允价值变动额用在曲线图中绘制。以上考察的是在等时间长度的区间下,公允价值变动额的情况,如果为了能够从财务报告信息中获取可靠程度更高的信息,也可以将区间在具体化至月度。市场是在相对有效地情况下,这四个区间的变动额出现大幅变动情况的概率是很小的,我们如果把这四个时点的数额用曲线图表示出来,按照推理呈现大幅度上升或者下降的概率是很低的,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的时候,各个时点公允价值变动额趋近于一条平稳上下波动的曲线。若出现大幅度地变动,对应的区间公允价值变动额相对其他区间出现明显地上升或者下降,应该着重考虑该区间内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通过区间变动额和曲线图,投资者可以了解到时点公允价值变动额以及区间公允价值变动额的幅度,进一步分析存在经济不确定性因素与否,以及对公允价值变动额的影响程度。

(二)绘制交易价格走势图―走势图方式 在每个报告期间,应当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动有一个大致地理解,通过交易价格的走势图作辅助,分析异常值的影响作用,如果异常值出现在披露的时点(称之为异常时点),则表明对于该报告期的公允价值计量可靠程度不高(图1);如果交易价格的走势图突然在某一时点处(称之为转折时点)上升或者下降,呈现持续上升或者下降的走势

如(图2)、(图3),此时,应该思考当时交易价格所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财务报告所披露的公允价值变动情况背后市场的有效性。用横轴表示报告期间,纵轴表示金融资产或者负债的交易价格。如(图1)、(图2)和(图3)中,由椭圆圈出的时点可以认为是异常时点(图1)和关键时点(图2)和(图3),在该时点处的交易价格发生了非常规变动。(图1)中,该时点的交易价格可能是受到当时经济环境或经济政策的影响,偏离正常值,这种影响是暂时的还是长远的,需要根据具体地经济环境进行预测。因此,如果正如(图1)所示,则该时点的披露可靠程度是难以确定的,投资者应该结合背后的经济环境正确理解报表披露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而不仅仅根据该点财务报表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作出投资预测分析,此点所表述的公允价值信息可靠性较低,反映当时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也是暂时的。假如是(图2)和(图3)的情况,转折时点显得尤为重要,促使其发生重大变化的因素,是投资者在理解报表披露内容应当考虑的,更重要的是在考虑当前情况同时,更要结合该点前期和后期的经济环境,宏观经济政策等背景,促使其发生重大变化的经济因素,以此才能够正确地理解公允价值信息所表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