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0 09:17: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远程教育年度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最早的银行业发源于西欧古代社会的货币兑换业。最初货币兑换商只是为商人兑换货币,后来发展到为商人保管货币,收付现金、办理结算和汇款,但不支付利息,而且收取保管费和手续费。既然这样,那你知道怎么写银行工作计划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银行从业人员年度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
银行从业人员个人年度工作计划1
我叫___,一年多以来,我从一个在对银行业务几乎什么都不懂的实习生到现在对各项业务都能熟练应对并服务于每一个客户,这其中的成果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帮助,在这里真诚的向大家说声:谢谢!为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将工作做的更好,我特制定出银行个人工作计划。
我所在的岗位是。。的服务窗口,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本行的形象。我的工作中不能有一丝的马虎和放松。众所周知,。。的储蓄所是最忙的,每天每位同志的业务平均就要达到近两百笔,接待的顾客二百人左右,因此这样的工作环境就迫使我自己不断的提醒自己要在工作中认真认真再认真,严格按照行里的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来进行实际操作。三个月中始终如一的要求自己。
记得刚来时,在业务上还不是特别熟练,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当我一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十分虚心的向老同志请教。对待业务技能,我心里有一条给自己规定的要求: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千方百计的把自己不会的学会。今后想在工作中帮助其他人,就要使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刚开始的时候,我还由于不够细心和不够熟练犯过错误,虽然赔了钱,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这份工作的积极性,反而更加鞭策我努力的学习业务技能和理论知识。
所位于城乡结合部,有着密集的人口。在储蓄所的周围有很多领社保和医保的下岗、退休工人,也有好几所学校。文化层次各不相同,每天都要为各种不同的人服务。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从细节做起。把行里下发的各种精神与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细微化,平民化,生活化。让客户在这里感受到温暖的含义是什么。
所里经常会有外地来的务工人员或学生来办理个人汇款,有的人连所需要的凭条都不会填写,在银行工作计划就有这样一条是:不论身份,不论金额大小,耐心服务每一个客户。谨记在心,每次我都会十会细致的为他们讲解填写的方法,一字一句的教他们,直到他们学会为此。临走时还要叮嘱他们收好所写的回单,以便下次再汇款时再写。当为他们每办理完汇款业务的时候,他们都会不断的我表示感谢。
也许有人会问。个人汇款在储蓄所只是一项代收业务。并不能增加所里的存款额,为什么还要这么热心的去做,但是我认为,用心来为广大顾客服务,才是的服务。当我听到外边顾客对我说:你的活儿干的真快……那个小妹儿态度真不错……。。就是好……这样的话的时候。我心里就万分的高兴,那并不光是对我的表扬,更是对我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我工作的激励。
新的一年里我为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那就是要加紧学习,更好的充实自己,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来迎接新时期的挑战。明年会有更多的机会和竞争在等着我,我心里在暗暗的为自己鼓劲。要在竞争中站稳脚步。踏踏实实,目光不能只限于自身周围的小圈子,要着眼于大局,着眼于今后的发展。我也会向其他同志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交流好的工作经验,共同进步。争取更好的工作成绩。
银行从业人员个人年度工作计划2
(一)整体大局上
首先,要清楚的了解我行成立的背景、意义和发展目标,清楚我行的市场定位,明白我行的主要目标客户群。只有明白了大方针,才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工作重点,清楚自己的工作方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自身发展与全行发展相契合。因为只有在整体上了解自己工作岗位所处的大环境,才能帮助自己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更快的适应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如果自己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大环境,不知道单位给予我们的期望,只是一味的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那么自己做的也许一点价值也没有甚至有时候还会有反作用。
其次,在开始工作之前以及在工作中,要先对我行的整个机构设置以及部门职责等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整体。你的工作不是独立的,它与其他部门、同事的工作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比如说在做柜台工作时,出了要清楚自己的工作性质以外,也要了解一下会计工作,这样才能明白操作流程为什么要这样走,有助于提高业务技能,同时迅速接受自己不熟悉的业务,也清楚了票据、重要凭证等哪些地方是不允许有错误的等等。还有,当你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或者有疑惑的时候,就知道应该向谁寻求帮助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果,增加了有效沟通的机率。
再者,要不断加强理论政治学习,充实自己的头脑,使思想更进一步的成熟进步,这并不是做表面功夫说场面话。因为理论是实践的基石,思想是行动的指引。每个人的思想是在不断变化,而且受外在因素影响的,它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你的思想会决定你的行动,你的价值观、人生观会左右你对待人和事的态度,同样会改变你思考问题的高度、层面以及角度。
(二)个人具体工作上
一、要全面熟悉各项业务,了解各种业务的工作流程,并且清楚自己的工作性质,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提高自己的效率,争取用最短的时间的服务为客户办理每一项业务。平时休息中,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基础技能素质,例如点钞、汉字录入、翻打传票、假钞鉴别等,让自己拥有过硬的基本功。
二、要设定目标,对自己要有阶段性的目标规划。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有目标才会有进步。短期内是把业务熟悉,提高操作速度,同时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今年报名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明年争取把剩下的三门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通过;同时长期上,不断学习会计、金融等知识,考取相应等级会计师资格证、理财规划师资格证等,追求学识和职业上的进步,更上一层楼!
银行从业人员个人年度工作计划3
根据我行三年发展战略和20__年度业务发展计划,为全面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促进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文化、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形成,加强培训质量管理,强化师资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根据行领导指示精神,我们制定了《20__年____分行人力资源培养培训工作计划》,以明确全年培训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年度目标
20__年我行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营机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进一步整合流程,加快内控建设,增强创新能力,实现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为此,我部将增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结合企业与员工双方面的需要,实现以下年度培训目标:
(一)根植“培训促进业务发展,学习提高竞争能力”的思想理念,增强培训对员工职业发展和岗位成长的指导作用,提高员工自发学习地主观能动性;
(二)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培训向现实工作能力转化的效率,促进个人业绩地提升,从而带动企业整体绩效地提高;
(三)分层次、抓重点,围绕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三大版块,形成企业文化、专业与技术、产品与营销、经营与管理四大课程体系,针对企业新人、中坚力量、企业老人,探索培训形式的多样性。
(四)深入推进各层级的岗位资格和任职培训制度,打造一支诚信、专业、创新、协作的员工队伍,为全行实现经营目标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培训策略
随着银行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企业的兴衰与成败。股份制改造以来,我行日益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员工培训在我行的重要性得到了极大地提升。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条线、各层级、各单位组织地培训铺天盖地,重数量轻质量,培训效果参差不齐,我部的期望与部门、员工的反应还存在差距。鉴此,201_年我部拟根据成人学习特点,在学习内容设置、学习时间安排、学习方式方法上作新的探索,讲求培训策略,提高管理层和员工对培训的满意度,促进培训效果的提升。总的策略是:根据各岗位员工素质基础不同,分别从适应性(或称基础性)培训和提高性培训两个层面进行。
在培训师资上,适应性培训一般由我行兼职教师,或辖内优秀教师担当;提高性培训采用向专业机构送培(如参加专业机构举办的专业培训班等),或邀请专业人士讲座等形式。在学习内容上,基础性培训侧重于产品、业务知识的辅导和普及,提高性培训适当引入理念培训、心态培训、思维拓展培训。在培训层级上,适应性培训由条线部门和管理单位主抓,提高性培训由分行人力资源部主办。不同的培训策略具体体现在课程选取、学习渠道、学习形式等多方面。
三、项目计划
为促进员工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职业态度的全面提升,从职业化训练角度,分层次、抓重点建立年度培训计划。20__年主要的培训计划由若干个项目组成:
(一)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
覆盖人群:行长室成员、分行各部门正副经理、主任、支行正副行长等。
指导思想:以造就高素质职业经理人队伍为目标,以提高领导力、控制力、执行力为切入点,把先进理念、战略思维、科学发展观、合规文化等作为培训的重点,尽快实现高管人员由行政化向职业化的根本转变。
培训安排:
1、坚持“季会”的培训形式。把季度经营形式分析会与有关培训内容结合起来,根据情况设立“战略市场营销、经济理论、高效沟通、阳光心态”等主题培训。
2、举办1-2期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班。利用社会优质的培训及师资资源,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层次。20__年将邀请普遍反映好的社会知名培训师或专家授课,并坚持课前访谈,使培训内容符合我行实际;落实课后评价,以利反馈提高。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围绕我县工作重心和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工作要求,以“创卫”工作为载体,充分发动群众,提高健康教育工作组织网络的运行能力。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问题,在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倡导健康的公共政策和支持性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健康素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工作目标
围绕重点疾病防治,进一步建立、健全我镇健康教育网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满足人们不断的自我保健需求的健康教育体系,提高人们维护健康的意识,掌握维护健康的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们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1.为加强对全镇的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继续调整充实平桥乡3.7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全镇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开展日常工作,负责健康教育专题会议的组织及召开。
2.领导小组下设各村(社区)也有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落实本区域、本单位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确定1-2名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
(二)建立健康教育阵地
在各村(社区)远程教育站点设立健康教育阵地,由站点管理员负责全年健康教育入户宣传活动和爱国卫生活动,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各村(社区)要在村务公开栏醒目位置上建立健康教育专栏,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三)加强全镇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对全乡镇健康教育专(兼)职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教育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依据健康教育管理标准,明确学校、医院等各类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强化健康教育工作的经常性指导和档案资料的规范化管理。
(四)深入开展亿万农民健康活动
积极组织“卫生知识进万家”活动,在各远程教育站点建立健康教育宣传阵地,组织村民收看“全国亿万农民健康教育”课件。卫生院负责每年组织开展卫生知识讲座、健康咨询、黑板报、宣传栏、印发卫生知识宣传单或小册子等多种形式的爱国卫生活动,集中开展全民卫生科学知识和自我保健知识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
四、工作职责
(一)各级健康教育工作领导组织的工作职责
1.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健康教育工作,制定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政策,组织开展工作。
2.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防病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
3.保证健康教育经费投入。
4.健康教育主管人员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健康知识培训。
5.整理完善健康教育工作的资料,及时归档。
6.抓好典型示范,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
(二)卫生系统的工作职责
1.镇卫生院及其各村(社区)卫生站点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组织网络,根据全镇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及工作要点,制定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及时总结上年度工作,有健康教育经费投入,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医院工作,创建无烟医院。
2.设置健康教育橱窗和宣传板(展板),内容至少每季度更换一次。
3.对就诊病人开展采取门诊咨询、随诊宣传、公休座谈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使相关疾病健康知识知晓率≥80%。
4.每年对医护人员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教育知识培训,三年内培训率达到90%以上。
(三)各村(居)委的工作职责
1.积极开展创建“社区健康”活动,辖区内无烟草广告。
2.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利用橱窗、黑板报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内容每季度至少更换一次;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高危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
3.通过宣传和培训,使健康教育知识在村(居)民健康教育知晓率≥80%,村(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75%。
(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责
1.企业健康教育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接触有毒有害作业的职工进行健康教育系列培训,减少和控制职业伤害、职业病及职业相关疾病的发生,并设立个人健康档案,对女工进行妇女保健教育。
2.健康教育普及率应达95%以上,健康知识知晓率:职工达80%,公务员达85%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职工应达75%,公务员达80%以上。
3.保持办公区、食堂和外环境的清洁卫生。
4.及时上报各种健康教育材料。
(五)学校的工作职责
1.认真执行《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做到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有覆盖全校的健康教育组织网络,有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2.争创健康促进学校,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100%,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85%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80%以上。
■金湖组
岁末年初,江苏省金湖县远程办组织人员对全县154个远教站点逐一进行检查,全面掌握站点运行情况,为制定下一年度工作计划提供依据。检查工作由县远程办牵头,采取乡镇互查的形式,每到一个站点,检查人员都对“双网”(即有线电视网和电信宽带)安装运行情况,管理员实际操作能力,学、用活动开展情况和“三簿一册”记录等进行认真检查,并对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评分表逐一打分。检查发现全县远教终端站点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但存在问题也不少,如少数站点管理员操作不够熟练、开展活动次数偏少、部分远教设备挪作他用等。检查结束后,县远程办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在2009年的工作计划中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例如针对部分站点管理员年龄偏大、操作能力差的问题, 县远程办计划2009年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等年轻同志的作用,把年龄偏大的管理员替换下来。同时针对实际操作能力薄弱的管理员,组织开展“一对一”培训,即让他们和操作能力强的管理员结成帮扶对子,在实践中学习和领悟,提高学习的效果。
开通站点揭牌仪式
隆重举行
■泾阳组
1月8日下午 ,陕西省委组织部、省文化厅在泾阳县永乐镇南横流村隆重举行陕西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陕西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开通揭牌仪式。
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强双喜就合作共建有关事宜作了重要讲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钟健能、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出席仪式并为南横流村站点进行了揭牌。
省委组织部电教中心主任李润林,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赵登锋,省图书馆馆长、省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主任谢林,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润民,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基层办主任王敏,市委组织部远教中心主任彭增刚、副主任费健,泾阳县领导秋青山、王福选、梁晓琦、张志荣、刘前锋及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工作会议代表等183名同志参加了揭牌仪式。
至此,陕西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陕西省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合作共建工程正式启动。
利用农闲
开展“四学”活动
■康继征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充分利用农闲季节开展学习活动。
一是集中讲学。举办由各镇办、行政村负责人及管理员参加的培训班,讲解远教的内容、意义、考核细则。和劳动部门联合,举办了三期为期一周的培训班,根据村民的需求,组织学习适用技术、典型经验、计算机知识等。
二是站点领学。各终端站点充分发挥信息传播点的作用,围绕产业结构特点组织学习。所有站点都全天开放,使群众能够随到随看随学。各村把诊所作为远教播放点,为前来看病的群众播放节目。
三是上门送学。根据群众的需求,把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光盘送到农家。哈克镇团结村管理员为村民下载、刻录奶牛饲养、青贮窖建设的课件,建设办事处合作村管理员为葡萄种植户送去美国黑提葡萄种植的光盘。电教中心把200个小时的课件拷录到村民家的电脑上,并刻录了1000张光盘送到农家,引导村民学习。
四是结对帮学。充分发挥远教播放岗的作用,把党员岗、五新户和群众结成学习对子,以“党员+农户”、“五新户+群众”等形式,带动村民学习。 目前,海拉尔有100名五新户、党员岗与群众结成学习对子。
规范经费使用
确保专款 专用
■唐元平
为使建好的站点“活”起来发挥作用,贵州省施秉县把远程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投入远程教育经费16.88万元,每个站点每年安排1000元的运行经费,党员活动室站点管理员每年发放600元的补助,学校站点的管理员由教育部门对其课时进行适当减免或进行补贴。同时,经费实行专项管理,由县远程办根据教育部门、乡镇远程办对各站点绩效考评情况按时下发,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确保专款专用。针对部分站点的资料文件柜、资料档案袋、刻录课件光碟、课件包装标志不统一不规范的情况,由县远程办统一安排,用站点的小部分经费购置了统一的资料文件柜、资料档案袋、刻录课件光碟、课件包装标志等办公用品,使全县各远教站点室内规范统一、整洁美观。
摸清群众需求
创新培训模式
■许恩波
山东省兖州市结合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创新培训模式,探索实行了“菜单化”教学、“入户化”送学、“信息化”帮学培训模式,取得成效。
一是“菜单化”教学。根据党员群众的学习需求,突出实效性、针对性、实用性,制定远程教育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管理员从远程网络和互联网中查找、下载教学课件,建立远程课件资源库,定期在宣传栏、村务公开栏公布课件目录,实行“菜单化”教学。党员群众可根据自己的从业特点和学习需求,在站点点播所需的课件,实现自主化点播学习,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二是“入户化”送学。组织人员进村入户了解农民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产业情况,逐一登记造册,分门别类地建立电子档案。根据农时农事和生产生活实际,分阶段、有重点地组织开展培训。结合农业局实施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通过向农户提供VCD技术光盘、举办培训班的形式,送学上门,增强培训效果。
三是“信息化”帮学。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了远教站点上网工程,445个站点全部开通了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的“信息化”优势,通过浏览“山东泰山网”、“山东农业信息网”等网站,帮助农民群众查找、了解所需的致富技术、市场行情和实用信息,实现了农民群众与技术信息“点对点”的互动交流。
举办远教骨干培训班
■李涛
2009年元月4日,甘肃省礼县县委组织部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农村党员远教骨干培训班,对全县29个乡镇的58名乡一级站点管理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 为办好这次培训班, 本着“要精、要管用”的原则, 培训班重点学习了卫星接收系统的调试要领及“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软件、“远程教育信号接收软件”的安装步骤和操作、“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资源管理平台的使用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等课程。 培训全程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培训,教师用幻灯片同步讲解,培训人员每人一台电脑进行实际操作。除了课堂知识讲授外,培训班还通过现场答疑解惑、现场一对一辅导的形式进行师生交流,突出了“教”、“学”互动环节。 为了巩固本次培训结果,加强参训人员与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由培训教师牵头组建了已有20多名学员加入的网上QQ群,并把培训班的教材放到“共享空间”供大家“再学习”。现在,礼县的站点管理员们在工作中遇到难题都可以在网上实时得到解答。通过网络,管理员之间加强了联系,一般问题都可以不出家门“远程解决”。
利用网络
开展计生宣传教育
■新疆组
新疆额敏县也木勒牧场充分发挥远教作用,组织广大育龄妇女学优生优育知识、生殖健康知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
一是安排育龄妇女集中收看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计生科教片。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使群众在寓教于乐中轻松掌握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及部分计划生育家庭享受奖励扶助政策,既提高了群众政策知晓率,又有利于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二是邀请县计生委、妇幼保健院等对口单位专家下乡实地授课讲解。开展零距离面对面交谈,现场为育龄群众释疑解惑,解答她们在生产、优生优育、避孕节育和妇科病防治方面提出的各种问题。
三是将接收、下载的婚育新风进万家、优生优育知识和致富技术刻录成光盘向新婚夫妇或“坐月子”的育龄妇女免费赠送,极大提高了广大农村妇女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优生优育的意识。
现在,全场已有300多名育龄妇女通过远教学习掌握了生殖保健、优生优育、妇科病防治等各项政策及法律法规等知识。
举行纪念改革开放
30周年活动
■河北组
自2008年12月起至2009年一月,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委组织部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一是组织18个党(工)委的党员群众共3000余人收看红色经典影片。二是组织今年刚入党的100名预备党员分10组到革命老区定方水常家庄及区改制企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谐示范社区了解改革开放30年的新变化。三是与区广电局联拍反映该区“改革开放”30周年变化的系列专题片,并在区电视台进行播放。
做好站点的
管理和维护
关键词:民族地区 信息技术 教育定位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126-01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以其课堂信息含量大、节省板书时间、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活泼多样以及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查询等优势,已确立了其在今后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这一现代教育手段已在各地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被争相采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一个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应用,即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我市于2007年实施了“国家农村远程教育”项目,该项目为我市农村中小学配备一定数量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随后市、校又多方筹资为各学校连通了因特网、电子白板教室等。这些硬件设施的提供,为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迅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我们清醒地看到,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还处在一个相当初级的水平,存在着诸多亟待改进之处。
一、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临夏市初中各学校目前基本配备一个计算机教室、一个卫星接收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一个光盘播放室和一个电子白板教室,因特网都已连通;小学中只有学区中心小学配备有一个计算机教室、一个卫星接收室、一个光盘播放室,因特网已连通;其他村级小学只配备有一个卫星接收室和一个光盘播放室,网络未连通。只有县城独立初中、县城小学、二中、三中有3~5个计算机教室、有2~3个多媒体教室、有3~5个电子白板教室,每个学校都有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网络都已连通。除初中、中心小学都有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管理外,各村级小学无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实际授课中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不多,对设备的日常维护技术跟不上。大部分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不高,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只停留在常用软件的使用上,不能对其进行整合与本学科相协调,不具备独立设计教学课件的能力。
1.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认识不足
一方面一些学校的教师尤其一些中老年的教师认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他们即使有一定的硬件设施他们也不使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条件好的学校即使老师能意识到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所应达到的要求,即要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另一方面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2.教师教育信息的应用能力不足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能力、学科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整合的过程。教师要能够有效地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优化教学的措施,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但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在有条件运用信息进行教学时,许多教师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仅是“为用技术而用技术”,他们只是从网上搜些别人制作好的课件,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来设计适合学生的课件,至于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手段,什么时候应使用这些手段,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手段等,缺乏明晰的认识,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在应用中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
此外,教育管理者认识不到位、硬件设施不全、教学资源的匮乏等因素也是影响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客观现实。
二、民族地区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
加强和推进我市中小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工作是当前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必须在认识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和效果到位等项工作上下功夫。
1.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增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各级领导都应重视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一些落后地区和农村的乡镇学校,要给以适合的政策优惠,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更多的经费用于他们的学校信息基础建设。走政府、学校、社会力量相结合的道路,确保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与质量,为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创设全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2.进一步理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体制
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必须建立起一个“统筹管理、分工明晰、各司其职、有效运转”的管理体制。建议市教育局以电教馆为中心,就向2007年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一样认真组织、领导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研究制定全面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协调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分年度工作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动工作。
3.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和改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政府每年应拨出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信息技术的硬件建设;教育局要制定鼓励性政策,对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金,有计划、有步骤逐年补充信息技术硬件配备,并在应用信息技术工作中取得成绩的学校给予相应的经费奖励;同时也要多种渠道、多种方式鼓励和争取社会各界、公司企业赞助、投入,支持和参与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4.加强对全市中小学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切实把教育优先发展摆上重要日程
近年来,麻山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科教兴区”战略,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形成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工作合力。
1.强化“三项制度”,全力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一是强化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区教育工作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区委常委会或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教育工作。二是强化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各部门领导干部坚持经常深入学校,为学校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强化人大、政协定期视察教育工作制度。人大、政协坚持每年确定不同重点,进行1-2次教育工作专项视察。每年关于教育发展的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均达到总数的10%以上,切实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2.实施“五个纳入”,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在落实教育政策上,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执行“五个纳入”,即教育优先发展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纳入城建和基建计划、纳入干部配备和编制调整计划。在落实经费投入上实现了“三个确保”,即,确保教育经费足额到位、确保财政对教育拨款逐年增长、确保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2009—2011年,麻山区教育经费投入实现了“三个增长”。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为2034万元、2196万元、267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4%、8.0%和21.9%。区财政对教育拨款增长的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达到了逐年增加。小学年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0157元、10400元、13680元;小学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545元、577元、782元;初中年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1173元、11440元、15048元;初中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599元、635元、860元;教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34214元、35194元、37889元,实现了逐年增长的目标。
3.实施扶贫救助,完善教育优先发展保障体系。区委、区政府为保障青少年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制定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发展规划,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广泛参与的弱势儿童、青少年政策资助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严格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入学制度、三残儿童入学制度,三年来,麻山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残疾儿童入学率均为100%,巩固率为100%,初中毛入学率为100%,巩固率达99.5%以上。为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村住宿生通勤,区政府每年拿出10万余元,对通勤学生进行补助;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借助“贫困生救助基金”、“希望工程”、“一帮一”捐助等活动进行帮扶,区工会、关工委、妇联、共青团、企业家协会等组织也相继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救助活动。三年来,全区累计筹集助学资金3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100余人次。目前,麻山区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二、加大投入,改善设施,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麻山区大力整合教育资源,把13所农村中小学校整合为1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优化了教育资源,并投资1600余万元,实施了教育“六项工程”,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快速发展。
1.实施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该工程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内设微机室、舞蹈室、美术室、音乐室、棋艺室、图书室等场所,配置了电脑、汽车驾驶器、钢琴及各种民族乐器等设备,为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搭建了平台。
2.实施明德幼儿教学楼建设工程。该工程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配备了一流的设施设备,引进了大连雅禾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创办了优质的学前教育环境。
3.实施体育馆建设工程。该工程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集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活动多功能于一体,为学生运动健身提供了理想场地。
4.实施食堂改造工程。维修了18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改善了食堂服务设施,提高了工作间标准和档次,使学生的就餐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5.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维修了学校的“老三室”,增建了10个各类功能教室,小学实现了“班班通”,中学配备了电子白板。现正在建设1.5万平方米沥青操场。2010年,麻山区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督导评估验收。
6.实施远程教育工程。麻山区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由于麻山区教育投入大、效果好,发展均衡,被市委、市政府树立为中、小、幼教育体系完备、设施齐全、教学争先的全市教育优先发展的先进典型,在全市各县区教育发展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强化职能,保驾护航,全力改善教育发展环境
为确保教育事业均衡、快速、可持续发展,麻山区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从加强校园管理和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入手,不断加大治理、管理力度,全力改善教育发展环境。
1.加大安保投入,保障学校安全。为教育系统配备了专职的安全副局长、安全副校长及保安人员,先后投入资金30万元设立了校园警务室,安装了监控和报警装置,配备了灭火器、防暴器材等设备,建立了学校和公安部门的联防联动机制,使学校安全工作实现了从人防、物防向技防、群防的跨越,切实增强了应对和防范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地保障了校园的安全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强化监督管理,优化发展环境。麻山区以创建平安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分工协作,强化监管措施,全力改善校园及周边治安状况。区卫生局定期深入学校对传染病防控、饮食、饮用水安全进行专项检查,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区教育局、交通局、交警大队定期对送子车辆进行排查、登记,严禁送子车辆超员、超速,对非法送子车坚决予以取缔,保障了送子车的安全运行。区公安、消防、文化、工商、卫生、教育等部门经常联合行动,对校园安全、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以及网吧和餐饮店开展专项检查,对学校宿舍、教学楼进行重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区纪检、监察、物价等职能部门建立了教育收费公示、检查制度,严肃查处违规收费行为,全面优化了教育发展环境。
3.加强督导评估,规范办学行为。麻山区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教育督导工作的有关规定,设立专职机构,配备专职人员,突出以规范办学行为和督学为重点,采取“监督与服务,规范与促进,评估与指导”相结合的措施,合理运用督导评估结果,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使全区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抓住重点,构建体系,倾力打造人民满意教育
近年来,麻山区始终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紧紧抓住义务教育这个重点,倾力打造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全方位的教育教学体系,有力地推进了全区教育事业的均衡快速发展。
1.强化义务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以选聘优秀管理人员为切入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麻山区打破选人用人常规,在全市教育系统先后选聘了两名管理能力强、业务素质高、教学理念先进的优秀校长到英林学校任职,为全区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管理和教学理念,增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活力。二是以德育教育为重点,强化素质教育。学校每月确定一个德育主题,并通过开展班队会、“十星”评比、“八个一”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三是以强化日常管理为关键点,狠抓教学的细节管理。通过采取推门听课、观摩、研讨等多种形式对教师上课、备课、作业批改等关键环节进行检查、评价、分析,促进教师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07-03
西乡塘区位于广西南宁市市区西北部,区域总面积1 298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壮、苗、瑶等多个民族共115.62万人口。辖区共有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253所,学生人数达105 300多人。近年来,城区党委、政府筹措资金5 000多万元,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使整个城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对西乡塘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加快该城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及为其他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一、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缺口仍较大
西乡塘区的农村学校中有608个教学班拥有“班班通”设备,占城区学校教学班总数的37.6%;所有学校均安装了宽带网,已经全面实现“校校通”,正逐步实现“班班通”;所有的中学、城市小学及部分农村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占城区学校总数的63.5%。部分学校配备了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教室。计算机数与学生数之比(以下简称“生机比”):中学为10∶1,小学为17∶1。少数学校建设了校园网,拥有校本资源等。目前,该城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超过南宁市的平均水平。城区信息技术装备部分数据见表1。
教学软件资源配备情况:中小学拥有数量不多的教学软件资源,比较多的是光盘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这些教学软件资源,一部分是随着各种项目(如“农远”“薄改”项目)等配发下来,部分是学校教师以网上购买等形式购进,教师自主开发的较少,不能满足常规教学使用需求,而且没有进行统一管理,谈不上充分共享。
(二)教师队伍具备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近年来,城区教育局、电教中心注意加强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成效显著。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具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信息化教学基本原理,也有比较强烈的践行信息化教学的愿望。据抽样统计,80%以上的教师能够制作PPT、收发电子邮件、上网检索资源,60%的教师能够利用基本的信息技术工具开展教学,教师队伍整体上具备了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
(三)应用普及程度较高,但应用率较低
城区教育管理部门注意督促和推进信息技术在常规教学中的应用,每年都举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评比活动,要求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课题研究,调动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积极性。据调查,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覆盖率如下:学科覆盖率接近100%,课堂覆盖率约40%,教师覆盖率为63%,信息化教学设备(每套)周使用率在20课时左右。但是,有80%以上的学校没有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科研课题。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率相对偏低,城市学校应用信息技术较为普遍,城区整体应用情况略高于南宁市平均水平。而信息技术在教育科学管理、个性化教育教学、协同化的家校社区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几乎还是空白。
二、特点及发展情况
(一)城市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成效比较显著
一是先后争取到中央电教馆部分研究项目落户西乡塘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姊妹学校”远程合作学习项目课题、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课题、中央电教馆―甲骨文教育基金会“Think Quest”项目课题、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等一批国家级重点项目落户城区。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优化和提高了城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结构和层次。
二是以竞赛促进应用。在选送教师参加自治区、市等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信息化教学评比活动前,首先举行城区级的评比竞赛,部分学校也相应开展校级评比筛选活动,从而促进学校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三是注意开展与教育技术应用相关的教研活动,促进教育技术应用常规化。部分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就如何实施信息化教学开展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展示获奖课例,交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经验,研讨教学设计、课件设计与制作的方法。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手段在常规教学中的应用。
(三)政府出资积极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据调查,大多数学校都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种自治区级、市级信息化教育培训。近两年,城区组织了40名骨干教师参加南宁市教科所举办的“英特尔[?] [R]未来教育”《创新思维技能》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课程网络培训,组织225名学科教师参加自治区网络联盟“备好课”培训,组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和自治区级设备应用培训等。城区政府还拨出专项经费举办了西乡塘区“英特尔[?] [R]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普及培训,共培训中小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等125名,并通过这些骨干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基本技能。
(四)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见表2)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城市学校明显强于农村学校,同类学校之间差距比较大
1.基础建设差异比较大。目前,部分农村学校没有计算机教室、没有实现“班班通”,少数学校还没有配备多媒体电教室,与装备先进的学校相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形成较大的反差。
2.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差异比较大。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是推进学校、城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其主要形式是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据调查,城区教育局等管理部门除积极争取名额派送骨干教师参加自治区级、市级的培训学习外,还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在此基础上再由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基于这样的培训架构,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直接参加自治区、市、城区的脱产培训学习,只能参加外出培训学习或者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可以说,教师队伍整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基本由校本培训的质量所决定。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同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培训质量有较大差别,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校本教研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整体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应用水平差异比较大。部分学校由于校领导、教师的应用意识不强,资源少等原因,在常规教学中很少应用信息技术。此外,部分城市学校对相关设备的使用仅仅停留在粗放型应用层面上,用于应付参赛、公开课、接待课等现象比较普遍。而有的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较高,并屡屡在全市、全区、全国甚至国际大赛中获奖。两者形成明显的反差。
(二)资源建设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领域。资源建设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投入大、资源组织复杂、建设周期长、收效慢等。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的领导、中层干部没有树立起资源建设的意识和观念,基本没有开展资源建设的构思和实际举措。即使是一些应用信息技术有一定成效的学校,也由于缺乏有组织、有计划的资源管理,致使数量有限的资源散落在为数不多的比较热衷于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教师手上,谈不上充分共享,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应用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变为质量优势
西乡塘区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运用的积极性和普及程度,相比其他县区明显要好。教师参加全国、全区、全市的各项应用评比活动,获奖的数量、档次也明显领先于其他县区。据调查统计,一半以上的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资源支持教学活动,但是这种应用基本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资源的应用,或者是利用多媒体投影环境代替板书等。而类似Webquest、PBL等新的教学方法与新技术深度整合的应用并不多见,应用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教师在观念上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理念,但在实践中,未能将信息化教学理论转变为实际的课堂教学应用技能,综合反映在教育质量上优势不明显。
(四)部分骨干学校未能很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西乡塘区拥有几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南宁市乃至广西都属于领先的学校。但是,近年来部分学校没有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信息化教育优势,不但自身的发展速度不如一般学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常规应用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成效,没有发挥应有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
(五)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系统性不强
随着基础设施和技术环境的不断改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自治区、市、城区各级教育技术部门都开展过多种培训,以期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但是,这些培训的目标更侧重于现实性、实用性和阶段性,缺少系统性和发展性设计。因此,往往培训后没有多久,教师就会发现所掌握的技术跟不上教育形势的发展,或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自我发展的系统性目标。
(六)没有建立起基本的激励机制
大多数学校没有建立起针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或激励机制,缺少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部分学校只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提及信息化建设工作内容,不具体,更谈不上系统。大多数学校的教研管理制度没有针对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具体要求,各种奖励制度中没有体现激励作用,学校管理体系中缺少具体的管理要求、使用目标要求和相应的激励机制。
(七)各种信息化教学设施缺乏后续支持
1.中小学现代化教学设备普遍没有后续技术支持。中小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维修技术人员,学校的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维护多数是依托基本的售后服务,在“三包”服务期结束后,设备出故障基本上是信息技术教师或其他后勤人员负责修理,设备修复率低、效果不理想,不少设备因为维护不恰当、不及时而闲置待修,最终报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2.没有落实后续运维经费。西乡塘区的中小学校目前拥有的“班班通”设备大多数还比较新,但正常使用的损耗会很快显现,并将在两年后出现高峰。如投影机灯泡的更换等,此类正常损耗维护费用将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开支。此外,计算机教室的更新维护、人员培训等,如果还是按照目前的管理模式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现有设备的正常使用,最终影响城区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四、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大、周期长。目前还有不少领导干部对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紧迫感不强,缺乏长远投资的魄力。因此,必须让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承担起主要责任,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政府要建立起稳定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目标。
(二)建立机制,促进应用
1.教育管理部门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应该把城区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任务分解到行政(基教、人事、计财、督导)、教研、电教、乡镇(片区)和学校,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责任,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年度职责考评内容,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有效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体系。
2.学校建立常规应用的目标管理要求和激励机制。一是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校本培训。培训要有计划性和系统性,明确每学期的培训次数,每次培训的内容等。二是提出资源贡献要求,促进校本资源建设。如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能力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为学校贡献3~5个所任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课件,同时建立教师提供课件(资源)的鉴别体系和机制,逐步提高校本资源建设的质量。三是针对不同的应用形式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可以是轮流上观摩课、集体备课、校内评比等。四是根据学校装备及资源拥有量等实际情况,规定(课堂、教师)应用的覆盖率。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可以有所区别,共同目标是提高设备使用率。五是对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并取得成效的教师给予奖励。奖励要体现针对性,标准要适当高于常规同类项目的奖励标准,让奖励能很好地发挥激励作用。六是针对信息化教学应用开展科学研究活动。针对信息化教学拓展应用遇到的问题、难题开展相关研究活动。科研不要太在意最终“研究成果”的技术含量,重点是追求研究过程中教师队伍理念的转变、素质和意识的提高及技能的提升。
(三)建立样板,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发展
1.建智能化校园试点。“十二五”期间,在城区内选择1~2所合适的学校,在财力、物力等方面适当倾斜,尝试建立智能化校园,在校园环境、学校管理、教学环境、教学系统、教学模式等方面实现智能化,形成特色明显、技术先进、应用创新、效果显著的智能化校园示范学校。
2.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西乡塘区有一批信息化教学应用比较好的学校,可让一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或信息化教学应用骨干学校,与几所相对落后的学校,结成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姊妹学校,形成部分强校带一批弱校的架构,促进城乡学校的整体发展。
3.加强对骨干学校的管理,敦促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城区教育管理部门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原来挂名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示范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提出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目标要求,明确实验、示范、辐射的具体内容和责任,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促进其不断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4.尝试建立初步的资源共享体系。选一两个乡镇(片区)作为试点,启动城区的资源建设工程。一是建立乡镇或片区级的资源建设与共享体系。由于个别学校自己开发、收集、购买教学资源的能力非常有限,可以乡镇、片区为单位,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中力量共建共享一个资源库。如本乡镇(片区)有6所学校,则每所学校在规定时间内负责建1个年级的教学资源,各学校完成建设任务后集中在一起,并以约定的方式实行共享。二是以城区为单位建立共享资源。城区可以通过举办课件资源制作评比、优质课大赛、收集各乡镇(片区)资源库的优秀作品等方式,建立城区级的共享资源库,再反哺乡镇中的其他学校。
(四)做好教师队伍的培训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146 ― 02
自2003年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在全国各高校范围内普及和推广历经了十余年的时间,为了进一步巩固和优化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十二五”期间,教育部提出,在各高校原有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符合当代大学生需要,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完善与优化,使其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更适应网络传播及符合当代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从而充分地发挥其引领及示范作用,为其他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在当前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远程教育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作为现代信息化教育的核心产物,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启动,是教育部从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提出的新举措。《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及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开放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精品、优质课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1〕。
由于在教育部出台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技术规范和评审指标》中,对网络共享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内大部分高校在此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高校尚未建立有效的建设策略和方案,建设进展较为缓慢。因此,应如何突破原有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更新理念、创新机制,探索出符合现代高校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已成为目前各高校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本文将以齐齐哈尔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为例,重点阐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思路,以及所采取的举措,为其他兄弟院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二、齐齐哈尔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之路
齐齐哈尔医学院是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一所教学型医学院校,是典型的地方本科院校。齐齐哈尔医学院原有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20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6门,在2014年6月,我院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启动了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的实施计划,经过两年来不断的建设与完善,已形成了具有医学课程特色与优势的基础-核心课程体系,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一)总体思路
1.创新教学理念
我院根据医学教育的发展,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情感”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身心素质养成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基层、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改变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补充,符合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形势,服务地方人才需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
2.改革教学方法
将微课、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应用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辅助地位,转变为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更新实验项目,增加研究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重,使学生在既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战略举措
1.动员与宣传
为了更好的完成精品资源共享课初期的建设工作,达到预期的建设效果,使老师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该项工作中,我院采取了一系列的动员措施。在校园网上了相关通知要求,召开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动员及布置会,传达了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布置了工作方案。在全院范围内大力宣传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全院师生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用,发动全院师生凝心聚力,积极作为,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设计优质网络平台
与以往的精品课程相比,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课程的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课程设计应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要有效的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特别是实践环节,是原精品课程比较忽视的环节。我院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标准,重新建立了网络平台,每门课程均制作了主题定位明确,课程特色鲜明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网页。优化了教学资源模块,更新了教学大纲、重点难点、演示文稿、授课录像等教学内容;部分课程根据教学特点及需要,增加了在线测试、案例教学、实验设计、病例讨论等栏目;每门课程均增设了互动空间,学生可实时在线与教师进行交流,及时的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
3.打造精品教学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是对以往精品课程中教学资源的重复利用,而且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原有的教学资源推陈出新,使其表达更加准确,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例如:文档语句表达要简洁、格式要规范;图片尺寸应合理,清晰度较高;演示文稿内容要准确、系统、完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教学录像画面及音质要清晰流畅。资源内容兼容性要强,在主流浏览器下,均可正常显示、播放及下载;知识产权要清晰,尽量使用原创作品,如转载,须注明出处〔4〕。
4.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
集中培训了课程负责人,使他们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设计、组织管理及实施等方面有所提高,帮助他们能够快速应对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并能够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管理提出合理的改革建议;分批培训了负责课程建设的网络管理员,使其了解国内外知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掌握信息化建设应具备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丰富了其课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多次培训了教学一线教师,让他们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他们能够积极的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在依托互联网辅助课堂教学的环境下,运用高超的教学智慧,娴熟的教学技能,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圆满的完成教学过程。
5.出台有力保障措施
我院已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纳入到年度工作计划及“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制定了详细的规划目标及具体的建设指标;设置专项经费,每年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管理及完善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教学资源的制作、优化,教学团队中教师的学习、交流及培训,网络平台的维修与维护等;定期对团队中的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及时获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掌握教育教学中的新思路、新内容和新趋势,将这些教育理论运用到课程建设中,以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水平〔5〕。
(三)取得的成效
1.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使学生在线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让学习者体验到自主的,全凭兴趣的学习方式,其教学资源形式的灵活性,更符合现阶段90后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习习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得到了确立。
2.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应用,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共享与协作的精神,将优质的教学资源整合到一起,实现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满足了我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享受高质量医学教育的迫切需求〔6〕。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齐齐哈尔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增加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发展的局限性,使其建设的步伐及质量受到影响。第一、缺乏有效的传播途径。通过对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同学们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知晓途径极其有限,有的同学对其用途不够了解,登录后只是简单的浏览。第二、学校网络环境存在局限性。由于宽带流量、登录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者在浏览网页的时候,不是很顺畅,经常会出现无法登录、限制访问的情况,大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有效的整改措施。首先,我们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受众人群,加大校内外的宣传力度,让师生可以通过更多渠道知晓、了解精品资源共享课,使其能够真正的应用于教学、服务师生。再次,我们要以“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引进先进的网络设备,改善和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及良好的网络环境。
总之,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涉及面非常广,对其进行建设、完善及研究是国家及各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所要开展的重要课题,要将精品资源共享课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不断地探索、分析、总结、改正。
〔参 考 文 献〕
〔1〕王娟,孔亮.精品课程研究主题衍变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93-99.
〔2〕方光华.综合性大学开放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7-26.
〔3〕李海萍,龚晓群.国家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研究的实践和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143-144.
〔4〕胡声洲.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与共享推动对策探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06):73-74.
近年来,街道党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科教兴处、教育为本的战略方针,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深入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自2007年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创建以来,我们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和要求,立足实际,扎实工作,促进了我街道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取得的经验和成绩
A1教育地位和办学方向
B1教育地位
几年来,街道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关心支持教育的发展,切实做到了教育规划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的“六个优先”,推动了全街道教育的快速发展。街道建立了教育执法目标责任制,统筹协调,形成了重教、兴教、支教、爱教的强大合力,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重氛围。一是贯彻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努力创办人民满意教育。街道认真落实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化素质教育,力促城乡教育一体化,着力构建城乡互惠共赢的公平教育体系。认真制定了《关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全街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及措施,促进了教育健康发展。二是及时出台政策规定为教育工作提供政策支持。街道党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将教育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教育部门的工作汇报,为教育发展出谋划策,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突出强调“以区为主”教育管理体制的落实。三是加大协调力度,解决实际问题。每年教师节前,街道领导都要走访学校,慰问教师,及时解决教育发展和教师生活上存在的问题;每年都要召开教师节庆祝大会,表彰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等。党委办事处主要领导把教育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多次召开校舍改造、标准化学校建设、校园安全管理等专题会议,深入学校调研,亲临学校办公,督促指导学校建设与发展,切实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
B2办学方向
在区委、区政府将素质教育工作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和年度工作计划以来。街道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规范管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纲要》,明确了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思路。街道成立了由分管主任任组长、教育办公室主任任副组长的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召开了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方案和实施步骤,健全素质教育工作考核制度。
我们依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教师工作评价方案》。方案以“促进教师发展,为教师发展而评价”为指导思想,以“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与反思”为核心,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为方法,努力发挥评价制度的导向、监督、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多重功能。《方案》涵盖了教师职业道德、工作量、工作表现、专业发展、育人效果和合格率六大方面,不以学生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学校严格落实《方案》,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等有了较大的提高。
B3教育体制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规定,我们认真落实了“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了教师队伍管理体制。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纳入区级预算管理并及时拨付给学校。三是建立和完善中小学财务管理体制,落实了“校财局管,街道监督”,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益。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进一步完善了与农村义务教育“以区为主”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财务统管机制。同时,我们还加大社会力量办学发展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B4依法治教
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加大依法办学和教育管理力度。建立完善了区、乡镇(办事处)教育执法目标责任制及考核机制。下发《关于建立教育执法目标责任制的意见》,每年年初,街道与学校都要签定教育执法目标责任书,由教育办公室牵头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年终进行考核评估,评估结果面向社会公开,并纳入作为单位评优树先和干部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年终由街道办事处对教育执法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加大教育执法监督力度。我们按上级有关规定积极有效地开展教育督导工作。教育办公室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专项督导或综合督导等有效措施,对各级各类学校在规范办学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制止、纠正教育违法现象,严肃查处教育违法案件,依法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A2教育投入
B5法定增长
近三年,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小学生均510元,中学生均720元。
B6教育附加
区政府按规定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足额及时拨付教育部门使用。所征收的城市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主要用于改善中小学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没有用于教职工福利和发放资金,没有出现挤占挪用现象。
B7免费政策
2007年起,按省市文件精神我区率先对城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杂费,2008年起,率先对城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又全部免除课本费。
B8公用经费
区财政拨付初中每生每年720元,小学510元,按季度拨付。
B9资助学生政策
街道设立专项资金,每年都对贫困家庭学生和残疾学生进行救助。
B10校舍修建资金
街道建立了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积极落实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并足额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对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实行项目管理。2008年,街道投资400万元,建起了面积4500平方米的一中综合办公实验楼,内部按照省一类标准进行配套,建立了高标准的实验室。去年,投资300万元,建筑面积为4000m2,15个班规模的中心幼儿园已经完成,即将投入使用;投资400余万元,建筑面积为2800m2的育才教学楼及操场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在街道、教育局的不断努力与协调下,利用省财政厅专款130万元,为育才联小安装节能中央空调,从根本上解决了师生的取暖问题。陈家庄投资20余万元新建了标准的幼儿园。另外,施峪等五村联办幼儿园已完成选址工作,规划图正在设计当中,即将开工建设。
B11教育经费管理
1.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中小学财务工作,对中小学经费实行“校财局管”。
2.建立健全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及时拨付教育经费,无截留、挪用、统筹现象,学校无违反规定乱收费现象。
3.对各项教育专项资金按规定及时拨付,专款专用。
A3教育教学管理
B12教育教学思想
1.街道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照“教育思想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学生素质优良化,办学条件标准化”的要求,强化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的原则,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学校没有举办“校中校”,不划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B13学校管理
1.各学校规章制度健全,实行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符合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要求;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科学、民主、规范;校园秩序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校园环境达到“一校三园”要求,营造了平安、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
2.为了学生的健康安全成长,学校建立了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机制,安装电子监控,配备专职保安人员,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到位,经常开展安全自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经常开展交通、饮食、防火、地震逃生等安全教育,坚持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安全演练。学生的安全意识逐步增强,自护自救能力逐步提高,多年了学校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3.学校积极推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有效地激发了学校内部活力。充分发挥工会职能,建立健全了教代会制度,每年均召开教代会,研究解决学校重大问题。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加大了校内监督力度,实现了民主管理。
4.后勤管理规范、精细。学生食堂、厕所等场所管理到位,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B14德育工作
1.各学校落实“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全面培养合格学生”精神,全力以赴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学校重视德育工作,着重开展对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教育、法律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德育的成效体现在学生的个体行为习惯上,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的有效载体。
2.重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寓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同时注重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3.建立了校内外德育基地,创设了良好育人环境。除经常到区德育基地进行教育外,学校本着“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思路,注重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为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通过开展各类有效的教育活动,形成校外教育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
B15教学工作
1.各学校严格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精细化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不随意增减课时。
2.各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各学校严格按照鲁教基字〔2007〕20号等文件规定,控制学生作息时间、作业总量和考试次数,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4.各学校严格使用区教育局统一征订的教材,没有为学生征订教辅资料,没有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推销的省定教学用书目录以外的书刊和音像制品。
B16体育卫生工作
1.街道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按规定开展好体育课教学,每周3课时。街道认真落实区教育局有关“阳光体育”活动工作安排,制定阳光体育活动计划,实施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跟班管理和指导,体育课外活动内容丰富、指导到位、安全有序、规范高效,从时间、质量上确实保证了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学校每天上、下午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和其他集体体育活动。学校每年都举办春、秋季运动会,举办篮球赛、乒乓球赛、跳绳和拔河等各类单项比赛活动。
2.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制定完善学校卫生工作制度,各项卫生工作扎实开展。街道各学校把健康教育列入了教学计划,制定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能按要求开展健康教育知识教学,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咨询室按时对学生开放,耐心解答学生咨询的问题,帮助学生排解心理障碍。加强了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的监督管理。定期进行校园灭鼠、杀虫、消毒、垃圾清理等工作,确保校园内无食物中毒事件、无重大疫情事件、无饮用水污染事故。
A4教师队伍
B17教师管理
1.按照国发[2001]21号文件要求,实现了中小学校长、教师由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
2.按照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采取城乡教师对口支援、交流,城镇教师农村任教等措施,较好地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促进了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B18教师培训
1.学校建立了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人人建立了继续教育档案,有年度培训计划,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人员、经费、基地、措施按有关规定得到落实,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教师培训工作效果良好,继续教育证书管理规范。
2.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教科研活动和校本培训,开发了传统文化教育、书法教学、手工制作等校本课程。在教学研究方面,各学校坚持“周周教研”的原则,积极组织同学科教师的集体教研活动。
B19教师素质
1.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了“育人为本”和“为学生终身服务”的理念,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街道从制度入手、从管理抓起,制定完善了《教师考勤制度》《教师工作评价方案》《班主任考核办法》《班级管理量化评估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各项规章制度,全方位实行量化管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注重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宽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必要的现代教育技能,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均能胜任所教学科教学。
B20教师待遇
1.按国家和省规定的工资标准,将农村教师工资全额纳入县本级财政预算,统一县域内教师工资标准,统一津贴补贴,按月足额发放。
2.统一县域内教师社会保障政策,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障金。
A5教育设施设备
B21校舍及活动场地
1.街道各学校注重校舍维护管理,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完好,无危房;校舍管理有关资料齐全、规范。
2.街道8所学校,其中6所学校操场及学校周边环境符合规定要求。一中和中小操场基本达标。
3.8所学校教学用房与办公、生活用房满足要求,中小学实验室及各种功能室设置达到了教育部《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基本要求。
B22实验教学设备
1.学校实验室专用设备,达到了教育部《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基本要求,一中、中心小学内配达到省一类标准,其余学校达到验收标准。
2.实验教学仪器配备,达到了教育部教基字(2006)16号文件中规定的基本标准,并依据学校实际情况选配了有关设施。
B23音体美器材及图书
1.音乐、美术器材配备,达到标准。音乐、舞蹈、美术室内设施达到《山东省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配备标准》基本要求。
2.学生人均配备图书均符合验收标准,并逐年加以补充更新。
B24教育信息化装备
1.全区建有功能完善的教育信息中心。
2.建有校园网和多媒体网络教室,与山东教育信息网联通。各校全面落实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配备了资源接受设备及光盘。二中被中央电教馆确定为莱芜市唯一的ScienceWord软件试点单位。
3.各学校学校建有两个微机教室,生均占机率符合验收标准。
4.专任教师用微机达到了每人1台的标准。
5.学校语言实验室、综合电教室、综合实践活动室等室内设施达《山东省中小学实验室建设与配备标准》必配标准。
A6教育水平
B25学前教育
1.全街道有中心幼儿园1处,在册幼儿园15处。其中示范园1处,市级一类园10处。
2.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0%以上,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100%以上。
B26义务教育
1.学校布局合理。学校设置能满足当地居民和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需要,班额符合规定;全办事处设2处初中。
2.大力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无达不到基本办学条件的学校。
3.学校在校生年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
4.依据教育部《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基本信息规范》和鲁教基字[2007]26号要求,健全学籍管理电子和纸质档案,学籍管理规范,学生变动手续齐全。
5.街道有1处省级规范化学校;2处省级教学师范学校。其余的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
B27高中(略)
B28成人教育
1.以成教中心为主体,以继续教育为主导,积极推进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积极联合莱钢电大开展以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成人继续教育。农村90%新增劳动力能接受实用技术培训。
B29社区教育
1.建立社区教育机构并能充分发挥作用。
2.积极探索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发挥社区教育机构的统筹、协调、宣传、管理功能,以及社区教育的实用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特点,提高居民的社区教育参与率,满足人们就近接受各类教育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学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帮助。但我们的工作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
1、学校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体育场地还比较简陋,场地相对有限,个别活动还不能正常开展。
2、一中、中小的活动场地存在不足现象。